高三下学期教学实用13篇

高三下学期教学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1

2,准确定位复习难度,提高课堂复习的针对性。我们把临界生这个群体作为高考复习的主要对象,根据临界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层次来设计课堂教学,不片面地追求"高,难,尖",而是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能力要求,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不断优化课堂结构,力促课堂质量的有效性。首先,针对复习课特点,明确复习思路,构建了二轮复习"四合一"的课堂模式:能力训练+试卷讲评+整理消化+纠错巩固。能力训练做到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排查出学生的考点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试卷讲评做到在错误率统计和错误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讲评,讲评的对象明确定位为中转优学生,评讲效果的衡量标准就是看中转优学生有没有真正搞懂;整[收集整理 ,转载请注明]理消化首先确保各学科当堂消化的时间;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以变形的形式进行纠错巩固训练,同时在周练中予以体现。

二,让学生切实做好题,发挥训练的最大功能。

1,实行 "下水上岸"制,提高练习质量。 "下水"是为了"上岸",教师做题是为了选题,为此,本人对给学生做的题目自己先过一遍,加强对选题的工作,练习材料没有照搬现成资料,同时整个年段的题目是备课组集体研讨而成;要先改造,后使用,力求做到选题精当,符合学情。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2

(二)教学尝试,迎接新挑战

多年的教学、备考都是理科数学,由于工作原因,任文科数学,开始觉得轻松,但后来发现不对头,文科教学有难度,不能准备的太难,太难不会,不能准备太多,太多做不完。总之与理科教学有很大区别。但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科学备考,认真研究高考信息,科学指导学生备考。

今年学校大举推进新课改,高三担当排头兵,上学期,高三教师无论是市研讨课、还是校内评优课,我都勇于参加,目的是锻炼自己,与时俱进,不被社会所淘汰。今年我将努力,争取在文科数学上有较大的突破。

(三)坚决贯彻学校“三生”方案,在“临界生”身上下功夫

在XX年高考基础上,落实XX年高三工作计划,把教学重点放在“临界生”身上,针对临界生备课、上课、辅导,使每一节课都有效,不做无用功,同时加强辅导,使辅导成为制度,成为长效机制。

(四)坚持使用“错题本”

“错题本”是四中教学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我主动使用,并指导学生使用,方法如下:课上授课时,学生出现问题,及时告诉学生收集错题,整理错题、改正错题,教师并记录错题,课后考错题。

“错题本”在有的老师和学生看来是负担,但本人认为,那是他没有尝到甜头,因此总觉得是负担,作为教师应敢为人先,敢于探索,敢于尝试,在摸索中积累经验。

使“错题本”从形式化到制度化,坚持不懈,错题本对教师是有用的法宝,是教学制胜的法宝。

五、勇于尝试各种教学方式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3

二、注重学生的思想动态,采用多种方法,积极调动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⑴对于有学习方法有问题的学生,适当谈心,找到误区,尽快帮助学生

走出英语学习的僵化期。

⑵对于思想动态不稳定的学生适时关心,及时与班主任沟通,早日帮助

学生走出高考前的心理误区。

三、备好每一堂课

认真研读考纲,考试说明和近几年高考试题,总结方法和规律,不留

死角,备好课,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解题方法,稳步提高学生

的能力。

四、精心授课。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课程安排,在授课时,对学生做到讲清四点:讲

清易混点;讲清易错点;讲清着眼点;讲清高考热点。让学生在课堂

上知道该记什么,弄清什么是高考所需要的知识,什么又是高考要求的

能力!弄清英语可接受语言在英语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性!

五、合理安排作业和测验。

作业的安排和选择本着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两个亲自的态度。即

亲自动脑,亲自动手!

内容选择上主要以阅读和完型为主,让学生每天在做作业的练习中感受英语语言环境和英语文化氛围,以便减少汉语负迁移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大写作的力度!!!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4

1、命题更注重知识的渗透性和强化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其特点体现了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遵循考查能力的原则,突出考查考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或评价事物的能力,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有利于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3、以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为主,强调区域地理(初中地理)在学科中的基础地位,用系统地理(高中地理)的理论。去阐释其原因、特点,图表的阅读与运作,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特色,适当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与综合。素材是课本以外的内容贴近实际,试题突出应用型、能力型,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多角度考虑,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

4、试卷综合性较强,更加突出文科综合能力的测试,试图打破传统观念和跨学科过渡。今年年高考文综卷政、史、地三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学科之间的综合性有所加强。

5、试题的取材注重联系当前世界和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现实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化。

6、焦点、重大的时政热点通过基础知识反映出来,因此,基础不能扔。

7、强调主干知识的考查,所考内容在教材中占主导地位,不鼓励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所有的知识点。

8、试题体现人文精神。

9、考查对人的素养和潜能,不会强调覆盖面。

10、试题越来越强调探究型,研究性学习的考查,自然地理比重和开放题有增多趋势。

二、精心制定备考复习策略

1、重视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总结规律,找出特点,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机构。

地理事物和现象涉及范围广,知识点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加工”过程,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通过联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这实际就是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要善于总结规律。如气候的成因、分布、特征,气候的成因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地形等方面考虑,自然带与气候的联系,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及某些特殊行业(飞机场、疗养院)的影响。水资源的分布,缺水原因,跨流域调水、水污染、节约用水、节水农业等。

2、根据地理学科特色和高考命题特点、重视地理图表的归类和复习

进入信息社会,大量的信息以图表、数据的形式出现,要从枯燥无味的图表中找出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措施。如人口增长、城市人口的比重,城市化及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气温、降水的图、表、分析气候类型;主要国家工业地带的分布与海洋运输;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城市工业的发展与分布等。

3、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并与教材有关知识有机融合

地理学是一门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的学科,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题的主旋律,地理教育本身是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焦点热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对现实问题中的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加以阐述、评价,如全球和我国自然灾害的问题,中东局势与能源问题,石油价格的波动,开发新能源,城市化问题与建设新城镇,环境污染与保护环境,北京申奥,西部开发,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印巴问题等。

4、注重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与训练,注重地理特有的思维方式的训练。

随着过程性、条件性开放题的出现,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显得日趋重要。

5、加强图文题解题、答题技巧的训练

近年来,学生在图文题失分较多,追究其原因大多学生是由于不会提取、加工、整合图中有效的信息。因此加强图文题材的解题策略、答题技巧的训练显得十分必要。

6、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本图表进行提问;在对照比较中去寻找问题;进行假设性提问等,以达到培养学生爱问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7、加强自然地理的复习。历届高考及最近消息给我们重要启示,自然地理复习一定要在扎实的基础上深化、活化,将初、高中地理

有机结合。通过第二轮的专题复习以点带面、以线穿点,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能力。

8、科学安排复习时间

①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上学期,以学科主干知识为主,强调学科内综合,抓基础,准确练习为主,并注重知识迁移,抓好基本概念,把握好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基本规律,基本方法。

②下学期的专题复习训练,以学科内综合为主,适当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高考大纲》,用其精神指导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进行学科内综合,适当进行跨学科综合。

③通过综合训练(年级月考),补缺补漏;引申迁移;适度提高;加大学科综合的力度,注意解题技巧;学生非智力因素,应试心态的适应性训练。

三、在复习备考中强调以下问题

1、等值线的判读

等高线、高温线、等压线(面)、盐度、降水、等震线,等深线等图的判读,分析其分布规律,得出正确结论。

2、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强化对各类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

在文科综合试题中,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日照图、模式图(如地球的公转轨道图)、等值线图、地理数据统计图(表)和区域地图(有时还会出现景观图和逻辑框图)等等。虽然种类繁多,变化各升(如同一类图的各种变式),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逻辑联系等),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对图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5

二、积极听取公开课,吸取良好经验

积极参与学校和教研组组织的各种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吸取他们先进的教学手段,博采众长,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

三、大量练习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课本复习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关键。从开学之初即对课本知识点认真归纳和总结,通过练习的形式进行学习反馈。主要是各地市的模拟试卷,认真把握教学工作中的练习环节。

四、扩大阅读,培养英语能力。

课外阅读必不可少。给学生提供了两个网址:一个是21世纪报,一个是china daily。网站兼顾新闻、娱乐、科技、校园、地道美文等多方面内容。学生除了可以增加阅读量还可以把一些精彩的文章当作范文来背诵。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和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五、认真批阅学生英语作文,推荐学生优秀作品。

本学期为近十几个学生的英语作文进行多次单独批阅,主要是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6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7

胚胎工程1

第二周:2月16日—22日,

胚胎工程2;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1;

生态工程2

第三周:2月23日—3月1日,

细胞工程3;

月考五

第四周:3月2日—8日,

讲评月考五2;

专题一: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含教材实验及习题讲评,下同)1;

理综考试1;理综考试讲评1

第五周:3月9日——15日,

专题一:酶和atp2;

专题一: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1;

理综考试1;理综考试讲评1

第六周:3月16日—22日,

专题一: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3;

理综考试1;理综考试讲评1

第七周:3月23日—29日,

专题二: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含免疫)2;

专题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

理综考试1;理综考试讲评1

第八周:3月30日—4月5日,

专题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

专题二:植物的激素调节1;

第二次省质检考试

第九周:4月6日—12日,

讲评第二次省质检试卷1,

专题三:遗传的分子基础3

第十周:4月13日—19日,

专题三:遗传的基本规律(含伴性遗传)3;

理综考试1;理综考试讲评1

第十一周:4月20日—26日,

专题三:生物的变异与育种2;

专题三:生物的进化1;

理综考试1;理综考试讲评1

第十二周:4月27日—5月3日,

专题四:细胞的分子组成和结构2;

专题四:细胞的生命历程1;

五一节

第十三周:5月4日—10日,

专题四:细胞的生命历程1;

专题五:生物与环境2;

理综考试1;理综考试讲评1

第十四周:5月11日—17日,

专题六:实验专题复习2,

漳州市质检

第十五周:5月18日—24日,

讲评漳州市质检试卷1;

生物高考模拟题(一)1;

生物高考模拟题(二)1;

生物高考模拟题(三)1 ;

生物高考模拟题(四)1

第十六周:5月25日—31日,

生物高考模拟题(五)1;

生物高考模拟题(六)1;

理综考试1;理综考试讲评1

第十七周:6月1—7日,

迎考温书假,辅导;高考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8

一、建立课堂教学质量三期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构建课堂教学质量三期评价体系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之一。课堂教学质量三期评价体系是指学院教师课堂教学的前期督导、中期监控以及后期评价与优秀推广体系。

目前,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学校面临着某些课程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如:某些学校的学生人数众多,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课堂教学质量有所下降;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对课堂教学随意应付。虽然学校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但在实际的测评中往往出现对评价目的的错误理解,从而导致评价重效果、轻过程的现象。很多人只注重学生对教师的最后评价,不注重教师施教过程中的教学行为,导致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不能反映教师教学行为过程和学生收益的相关因素,也无法有效监测教师教学行为的状态过程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输出过程,更不用谈对问题的分析,发掘不出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质量水平提高的相关问题。因此,如何通过研究建构起推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体系,充分激励教师在课堂教学艺术、人格魅力以及专业素养等方面的信心和动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将是高等学校专业办学中刻不容缓的问题。

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水平的提高。构建课堂教学质量三期评价体系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改革工作,全面贯彻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标准,构建一整套适合高等学校教学实际并行之有效的数据量化的课堂监控与评价体系。通过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践,对提高教师总体授课水平和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本项目的研究将实际教学过程当做一个研究系统,以便体现其动态性、功能性、开放性以及评价性。这样将有利于积极整合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让现代科技手段服务于教研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保证专业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目的。

近几年来,国内外许多高等教育研究者都注意到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理念与高校教育现状之间的矛盾,已引起教育管理以及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一些研究成果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内容大多是系统性的介绍,缺乏针对院系教育教学实际的分析,因此缺乏针对性。另外,这些研究主要针对课堂教学的中后期监控与评价方面进行分析,缺少对课堂教学前期监督过程的论述,有一定的片面性。加之,在现实层面上,各高校各院、系虽有关于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的好办法,却也各自为阵,缺乏信息的沟通,未能形成理论研究与实践效果相结合的有效模式,所以影响力有限。如何贯彻落实学校一整套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量化分析和检测?如何改变各院系各自为阵的现状?如何将优秀的教学典型进行推广?这些问题都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质量三期评价体系的构建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确立以及大范围的推广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建立课堂教学质量三期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课堂教学质量三期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高等学院的某个学院为研究个案,探讨普通高校课堂教学质量三期评价的研究与建构问题。吉首大学早已致力于搭建师生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着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树立良好教风的系列工作。在此基础之上,课堂教学质量三期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将进一步落实该原则,以学院课堂教学为平台,面向教师,面向教研室,面向学生,着力构建高等学校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三期教学评价体系,即学院教师课堂教学的前期督导、教师课堂教学的中期监控以及教师课堂教学的后期评价与优秀推广体系,形成一个闭合的系统,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目标,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全方位的监控和评价手段,达到课堂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教学整改和提高、效果与评价和优秀推广的目的,防止教师教学水平下降,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培养和继续发扬学院教师良好的教风,为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三、建立课堂教学质量三期评价体系的实用性

课堂教学质量三期评价体系应涉及高等学校所有理论与实践课程,涵盖所有课程;此外,将以单一学院为中心,为高等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研究基础。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以学院教学改革实践为出发点以及涵盖高等学校所有学院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使教育科学研究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走具有高等学校各自特色的教师课堂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新路子。

课堂教学质量三期评价体系研究应涉及所有课程的任课教师,对涉及课程进行量化分析,着重研究教学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评价者及其相关质量监控与评价问题。

1.学院教师课堂教学的前期督导

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期督导主要是对任课教师任课资格、课程准备情况等进行审查,为保障课堂教学正常进行提供必要的前期准备。

2.学院教师课堂教学的中期监控

课堂教学的中期监控涉及教学调度、主讲教师听课、督导专家听课、校领导听课、院系教研室主任及教师听课等相关内容。

3.学院教师课堂教学的后期评价与优秀推广

通过课堂教学质量的后期评价工作全方位地了解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三期评价体系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是紧紧贴近“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这一主题,并且直面学院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9

近年来,针对两学期制在人才培养中的缺憾与不足,国内许多高校开始纷纷探索三学期制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旨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学期制”是国外不少高校采用的制度,即将一学年分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并在保持总教学周数和假期周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从每年的上下学期中分别抽出相对较短的几周时间构成一个短学期。近年来,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实行“三学期制”,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等[1]。这些先行院校在实行三学期制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无不面临着新的问题和阻力。国内对三学期制改革的争议从未停止。 一、某“985工程”高校(X大学)的三学期制改革实践

1. 三学期制改革的实施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每学年两学期的教学制度。该制度具有教学周数多、教学时数多、课堂教学时间长、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刚性等弊端。为克服两学期制所存在的不足,20世纪80年代末(1986―1991年),X大学曾在全国率先进行三学期制改革尝试。但由于教学观念滞后、相关配套不完善等因素,在经过四年实践后终止了这一项目。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X大学在认真总结20世纪90年代三学期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并基于X大学旧有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全面革新、本科教学改革深化需要新的突破、学校具备三学期改革的基础和条件的实际办学现状,于2004年再次推出三学期制,即每学年分为春季学期18周、秋季学期18周和夏季学期5周,“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度。从启动至今,历经十年实践。在十年实践中,学校以学期制调整为“抓手”,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多项综合改革。

2. 三学期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在十年改革实践中,学校边推进、边调整、边优化,坚持实践推进和观念更新同步进行,宏观整体推进与微观调整同步进行,体制推进与机制推进同步进行,管理方式改革与资源合理配置同步进行,逐步形成了明确的三学期制改革思路和做法。

第一,设立以实践教学为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短学期。自2004―2012学年,学校先后三次修订本科培养方案,把原来两个长学期调整为每学年分为18周、18周和5周的“二长一短”三学期制度。以短学期为切入,学校根据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短学期组织了一系列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其中包括组织参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开设体现学科特色的短、新、精、交叉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授课或开设前沿学术讲座;组织优秀学生出国出境交流;组织双学位(辅修专业)课程;针对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短学期组织补修或重修课程;举办形式多样“暑期学校”或“夏令营”活动;组织各种跨学科知识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第二,构建以能力为中心,有利于学生自主设计的课程体系。为克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所存在的不足,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课程体系,力图构建一个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以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自主学习为目标而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压缩教学周数,精简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时数持续减少的前提下,实施大类培养,依学生兴趣分流选择,即学生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共同修读大类平台课程,三、四年级兼顾学生升学、就业、出国深造等不同需求,设计多样、灵活和开放的课程模块系列。

第三,实施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教学运行机制。通过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配套改革,打破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管理障碍,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柔性化教学运行机制。具体包括:拓展开课模式,制定“百科系列讲座管理办法”、“人文大讲堂”学分认定办法,开设“校友创业论坛”等,学生凡参加一定数量讲座可以认定学分;改革课程考试方法,短学期课程一般不安排期末考试,以突出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课程学分转换机制,为满足短学期学生出国交流需要,实施标准化课程建设,统一课程学分、学时标准,建立中英文课程库代码,建立与国际对应的英文课程编号;改革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对接的需要,建立以“绩点制”为基础,以有利于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多维度评价体系;提升改造教学管理系统,适应多学期制教学改革需要,建设并形成了集课程资源、信息服务、教学管理、服务师生于一体的教务管理系统。

第四,深化柔性有效的教学管理和资源配置机制改革。为克服以往教学改革局限于教学内部和学科内部的不足,以资源共享为目标,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四位一体的思路,统筹考虑校内外教学资源配置。具体做法包括改革课程组织形式,设置了1学分短课程,鼓励教师在短学期新开一批短、精、新、反映学校优势和特色的课程;改革聘任考核制度,重新修订《X大学教师职务聘任条例》,要求“所有受聘教师每学年均独立或完成48课时本科课程的教学任务”,实施校内双聘制度,鼓励教师跨学科开课;改变经费分配方式,改变了以往按照人头费为基准的划拨方式,而按照人头费结合各单位的开设课程总量划拨教学经费;强化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整合优化,构建综合化大型实验平台,建设了9个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重点建设项目,6个部级、1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加入了全球“八校联盟”、“伊拉斯莫斯世界对外合作窗口”、“东盟大学联盟”、“全球工程教育交流联盟”等重要对外合作交流平台。截至2012年,与境外高校签订254份协议书,与世界排名前200的29所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同时学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后勤管理也得到改善[2]。

3. 三学期制改革的实施成效

十年实践证明,三学期制能较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符合现代教育规律。自推行三学期制以来,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教学模式发生重要转变。三学期制改革特别是以实践为主的短学期的设立,推动了整体教学模式向实践性、探索性转变。每年约有5000多人次参加短学期社会实践。对比2005年和2013年的教学计划,实践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从10%增加到22%。对比2005年和2012年全校实验开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从42%增加到68.3%。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人数逐年增加,仅2011―2013年,累计立项1311个创新创业项目,参与人数达4801人。

第二,整体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灵活。对比2005年和2013年教学计划,在保持总学分持续下降的同时,选修课比例从19%上升到27%,选修课实际开课门数从39%增加到54%,较大程度地解决了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和个性发展不足的矛盾,为拔尖学生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第三,建立了教学内容持续更新机制。短学期的设立促使一大批优秀教师把科研前沿知识引入课堂教学,推动课程体系不断吐故纳新。2009―2012年,平均每个短学期开设高水平特色短课程约774门次,提供6万多人次课程容量供学生选修,课程由高水平教授授课平均比例达50%以上。

第四,形成跨学科人才培养新机制。在短学期推动下,全校每学年近900门次专业课向全校开放,专业课与校选课打通选课达2万多人次。每年在短学期平均约有2000多人参加辅修专业学习。2007―2013年,获得双学位人数比例从首届9.73%提高到18.09%。除跨学科学习之外,各类跨学科竞赛或暑期夏令营活动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仅2013年短学期,开展学业竞赛就达22项。

第五,短学期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依托短学期这一平台,学校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近五年,学校累计邀请599校外专家(其中境外243人),开设416门次课程、开设602场讲座。特别是近三年的短学期中,邀请了美国耶鲁大学、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日本早稻田大学等40所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182人次的境外专家,开设短课程290门次,讲座405场。在短学期推动下,学校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不断提升。近三年累计2380人次赴境外交流学习,近四届本科生中累计1979人出国留学,2010年至2013年,毕业生出国比例从6.96%提高到12.9%。

第六,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05―2013年,累计获得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38项,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作品奖12项。在第十二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该校9项作品全部获奖,并以特等奖三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总分330分的优异成绩位居全国第六,特等奖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前三。在全国“高教社杯”数学建模比赛中,该校分别于2003年和2013年两次获得特等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2010年至今,学生获得国际或部级竞赛奖157项。尤其在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国际遗传工程设计竞赛等国际竞赛分别获得“世界冠军”、金奖等好成绩[3]。 二、三学期制改革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两学期制,由于存在学期冗长、课程设置不灵活等弊端,导致高校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缺乏弹性,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和办学效益的提高。顺应这种形式下推行的三学期制改革对于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1. 有利于学生的分流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学期制既继承了长学期的稳定性、连续性,又体现了短学期的灵活性。通过增设短学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弹性的学习空间,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集中实践环节,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修读选修课程,辅修第二专业、参加课题研究、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职业技能竞赛的集训、倾听学术讲座等,这些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丰富多学科知识、拓宽思维方式、积累社会经验,又能培养其自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

2. 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综合能力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由于传统的两学期制教学周数过于冗长,任课教师几乎都在忙于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接受继续教育或从事与实践教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实施三学期制,教师可以相对灵活地选择教学时间,分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在职培训、进修、教师技能比赛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开展教学专题研究等活动来更新学术思想、反思教学问题、提出教学改革建议。这种“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研究范式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教学。

3. 有利于学校构建多元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调整课程设置是三学期制改革的核心[4]。三学期制下,除了长学期的时间缩短,学校要对原有的课程结构加以调整。一方面,精简陈旧冗长的课程内容,去除一些过时的科目,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和授课压力,而且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通过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人兴趣,不仅开设一些新型、动态、多样的综合素质课程,而且增加一些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研究态度的实践、研究型课程,X大学开设的研讨课、百科讲座就是典型的例子。通过调整课程设置,使课程结构更加多元和完善,从而实现整体优化。

4. 有利于学校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在教育全球化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已势不可挡。三学期制中的夏季学期(短学期)为各高校打造国际化交流平台,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三学期制改革使国内高校的学期制度与国外高校基本同步,为大批学生参加国外夏令营活动、暑期学校、国际化交流合作项目提供了机会,也为邀请国外学者来国内开课或讲座提供了便利。通过开展国际化的学习和交流活动,不仅丰富了短学期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丰富了国际知识,开阔了国际化视野,满足了学生国际化学习与发展需求。此外,这也是一个可以通过吸纳大批国外学生来国内高校学习和交流进而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机遇。

5. 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协调,提高办学效益

实行三学期制有利于各高校更好地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师资潜力和提高硬件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第一,可以共享各种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通过邀请国内外优秀教师、专家学者到高校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开设精品课程与学科前沿讲座,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二,可以提高高校教学设备、场地等硬件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增加教学场地和设施的使用频次,践行勤俭办学理念,实现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三,可以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通过建立和开展一些校企合作项目,既给学生提供了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的机会,又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减少人力资本投资,这种“双赢”模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有助于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三、三学期制改革需突破的新困境

X大学虽然在十年的三学期制改革实践过程中突破了不少现实困境,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结合X大学和国内其他各高校实施三学期制的办学实践,不难发现实施三学期制的国内院校在不同程度上遭遇到以下困境:

1. 宣传不到位,难以达成共识

受传统两学期制管理、教学、学习思维模式的影响,加之宣传工作不到位,三学期制在高校实施过程中举步维艰、困难重重。部分高校管理者因没有彻底领悟三学期制改革的宗旨,在管理工作执行过程中信心不足,方向不明。教师队伍由于早已适应以往两学期制的教学模式,对具有极大挑战性的新型三学制教学模式易产生抵触心理,教学工作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习惯于享受原有两学期制下的两个长假期,面对假期削减和学习任务增加的现实,很不情愿进入第三学期学习。此外,各校都在摸索中前行,推行之前未能在全校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宣传、试点,致使全校上下尚未对三学期制形成统一和科学的认识,从而影响了三学期制的最终实施效果。

2. 培养方案模糊不清,课程设置形式化严重

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要么过于宏大,不具备可操作性,要么缺乏特色,甚至和两学期制的培养目标雷同。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不太完善,各方案设计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培养方案的不明确性往往导致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过大。一方面,目前的课程设置太过僵化,长学期的课程安排几乎一成不变,短学期的课程总量不足,在短学期开设的有些课程沿袭原先两学期制的课程教学模式,依旧采用原有的教学大纲,只对授课内容略加删减,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课程教学往往导致学生对知识“消化不良”。另一方面,学生可选课程较少,自主选择空间不大,尤其实践性课程或学术讲座过少或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其结果是管理者不得不对三学期制的绩效产生怀疑,动摇实施三学期制改革的信念,甚至出现学期制改革的回潮现象。

3. 相关工作虚化,配套制度不完善

实施三学期制对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质量建设、教师教学科研经费分配以及后勤保障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5]。三学期制的实施有助于缓解学校资源紧张状况,但解决不了许多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的根本问题。学校软硬件教学资源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速度,使其成为影响实施三学期制的重大阻力。在教学质量建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三学制的自主适应性不高,学校缺乏相应支持和引导,部分高校依旧引用原有两学期制的选课制和学分管理办法,这种没有针对性和缺乏科学性的教学管理方式自然解决不了短学期中出现的特殊教学问题,尤其对于实践创新课程极为不利。一些高校中出现的部分教师教学科研经费分配不公现象极大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后勤保障工作的缺失和落实不到位,满足不了师生的基本生活需求,进而影响了三学期制实施的预期效果。 四、三学期制改革路在何方

任何制度改革都需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三学期制也不例外。据美国学者阿弗罗克的教育改革模式理论,三学期制改革主要属于问题解决模式改革,此类改革虽针对性强、见效快,但也会受到各方面条件限制,遇到各种阻力,比较容易半途而废[6]。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学期制在实施过程中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不能因此而全然否定其改革成效而因噎废食。国内高校三学期制改革的时间还不长,许多高校正在摸索中前行。为继续推进三学期制改革并取得实效,需要相关高校不断探索新的出路。

1. 统一思想观念,培植改革共识

三学期制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新鲜事物,它在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首先高校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逐步领会和把握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趋势。其次,学校在三学期制实施之前要通过各种媒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动员与交流,帮助广大师生从认识三学期制改革的意义和价值,到接受三学期制的设计方案、再到积极配合三学期制的实施,使得学期制的改革达成共识。只有转变管理人员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才不会让三学期制沦为改革口号下的附属物。只有对三学期制的认识和观念达成共识,才能以此作为三学期制改革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从而推动三学制改革的进程,取得预期改革成效。

2. 调整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

三学期制的实施不是简单地学期周数分配。为充分发挥三学期制的优势,达成预期目标,各高校首先需要精心设计适应三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方案[7]。鉴于当前培养方案的模糊性,教务处和各院系可以共同携手,重新调整三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真正体现出三学期制特色。再精细完美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未付诸实践也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方案的载体。课程体系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关系到学生培养质量。长学期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积累,短学期课程则重在强调实践操作和探究思索。所以,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社会需要、学校特色、专业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内外部发展规律,统筹规划,明确分工,突出长短学期的核心内容,合理构建适合三学期制运行的课程体系。

3. 统筹规划,建立系统化体制

三学期制改革,不是简单地对学期进行减少压缩,也不是简单地对学习时间进行调整,而是一种全局性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8]。首先,管理部门要及早安排好相关教学资源。当前,教学资源紧张是各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三学期制的实施能有效缓解教学资源紧张问题,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对人力、物力资本的投入力度,进行软硬件建设。其次,学校要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针对三学期制本身的特殊性,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适应三学期制的实施,进而强化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再次,学校要完善实施三学期的保障制度。调和原有学期制与三学期制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比如修订新的选课制度、学分制、辅修专业管理办法、师生管理制度、后勤服务保障等。只有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建构起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为三学期制的成功实施保驾护航,达到制度设计的预期目标。 五、结语

三学期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全体师生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改革方案并付诸实践,才能实现三学期制改革的预期目标,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尽管有国内外各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可以借鉴,但各高校所处的校情、办学层次与定位、办学特色、教育资源状况等都有较大差异[9]。各高校在推行学期制改革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充分调研论证,不盲目跟风,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期改革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三学期制度的优化发展和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 傅伟,高校实施三学期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5).

[2][3] 邬大光等. 三学期制的十年探索[EB/OL]. http:///2015-07-13.

[4] 邝小梅.高校推行三学期制改革的思考[J].科技文汇,2009(2).

[5] 严怡,何晓阳.三学期制: 高校学期制改革的反思与前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2).

[6] 孟瑾,林夏珍,徐达.我国高校三学期制改革的意义及其问题分析[J].科教文汇,2011(6).

[7] 李永东,李智兰.完善高校三学期制的建议――基于相关问卷调查的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3).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高校学分制改革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HB12JY02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31-02

学期制是高校教学活动组织和教育管理的基础,适宜的学期制能有效提升高校的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当前许多高校都把学期制作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把学期制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各类学校大多以传统的两学期制为主,每学年由春、秋两个学期和寒、暑两个假期构成,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和高校管理者认为和两学期制相比,三学期制更具优越性。于是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始,在中国就陆续有大学尝试进行学期制改革,由传统的二学期制改为多学期制,特别是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学期制改革的行列中,学期制改革已经在我国高校中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其中以三学期制为主流。尽管如此,对三学期的争议也没有完全停止,因此,对三学期制改革进行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所谓三学期制,顾名思义,就是将每学年分成三个学期,这种制度通常是在保持总教学周数和假期周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从原来的两个学期中抽出部分周次构成一个短学期。是国外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制度。河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认真调研论证并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从2010年也开始三学期制的改革,我校实行的是秋学期(19周)+春学期(18周)+夏学期(3周)的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为了实现平稳过渡,我们采取了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方式,从2010级新生开始执行,所以目前还处于两学期制和三学期制并存的过渡阶段。现将就我校两年的实际运行效果来谈谈对高校三学期制改革的看法。

一、三学期制相比于两学期制的优势

1.学校层面。首先,实行三学期制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完善课堂、实验、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在夏季小学期安排了丰富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第一课堂安排了通识选修课,专业实践、实验、实习,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民族器乐鉴赏专场”“钢琴鉴赏专场”等被列为我校夏季小学期全校任选课程,近千名学生选修,教师的现场生动讲解、示范演奏受到广大同学的喜爱。还有校内外知名学者的多场次讲座,红色经典、励志和爱国教育影片等各种题材电影欣赏,第二课堂安排了下乡社会实践以及社团活动等。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拓展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其次,实行三学期制可以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保持一致,便于开展国际交流,短学期制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国际通行学制,消除学期设置之间的差异,有利于与国外高校进行学生的交换培养或者聘请国外的学者来学校讲学,充分共享教学资源。

2.学生层面。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加自己的动手和社会实践机会,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在原来的两学期制下,课程安排基本持续到18周,然后有两周的时间供学生复习准备考试,时间比较充裕,因而造成许多同学平时比较放松,到考前临时突击,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推行三学期制以后,由于小学期挤占了长学期的时间,因而长学期原来的课程学时减少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被压缩,需要学生用课下时间做好预习和复习。而且备考时间也缩短了,学生必须把功夫放在平时,边学习边复习,这样自然会促使学生自觉增加学习时间。

3.教师层面。有利于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假期时间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自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各高校招生规模都大幅度增加,必然带来各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的增加,科研任务也比较繁重,压力比较大,在平时,要兼顾教学、科研已经使他们身心疲惫,很难再有时间进修、学习提高自己,而实行三学期制以后,可以使他们在没课的学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提高或者专心搞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适应学校的三学期制改革,任课教师也要想办法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开展讨论式、专题式等多元化教学。

二、三学期制改革遇到的阻力及原因分析

1.观念层面。观念转变的滞后性会阻碍三学期制的进程。夏季小学期刚开始推行时,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从思想上不太接受,他们已经适应了一贯执行的两学期制,对于这种改革持怀疑甚至抵触态度。对于教学管理人员而言,增加一个学期,意味着要多做一次排课、选课安排,无疑会大幅度增加他们的工作量,因而他们会有抵触情绪;对于教师而言,因为我们处于两学期制和三学期制并存的过渡阶段,三学期制能够给教师提供科研时间的优势还无法显现,相反,有些老师同时承担了高年级的春学期的课程和低年级的夏学期的课程,因此既要忙于期末考试的监考、阅卷,还要兼顾小学期的备课、上课,自然会感到分身乏术,导致他们对小学期制度的不满;对于学生而言,因为一些实践课贯彻到整个暑假,他们认为小学期挤占了他们的假期,不能像原来一样随心所欲地享受假期,因而也对小学期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

2.实践层面。从实践来看,三学期制的实际运行效果与预期还有差距,三学期制的优势没能完全发挥,主要原因有:

第一,小学期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两学期制的固有模式,灵活度不够。小学期的本源意义在于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是对大学期规范化的理论教学的补充,比如英国剑桥大学在第三学期不安排上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写论文、做研究、搞调查,为新长学期做好各种准备。而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虽然采用了三学期制,但是,并没能丰富小学期的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活动,大都还要在小学期开设一些专业课,只是由原来的开课时间调整为在小学期集中授课,这样不但无法发挥小学期的作用,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在三学期制下,需要对两个长学期的教学时间进行压缩,一些教师没能根据新的学时要求认真调整自己的教学大纲、教学方式,为了赶教学进度简单删减了一些教学内容或者师生互动环节,影响了教学的连贯性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困难。

第三,学生对小学期不够重视,认为小学期只是多了一次选课机会,往往存在为了凑学分而选课的心态,因此,在选课时优先考虑的是那些比较简单、占时间少、容易取得学分的课程,比如对一些影片赏析、专题讲座之类的课程趋之若鹜,而对于那些比较复杂、需要占时间较多的实验、实践类课程则避而不选,导致这些课程往往面临选课人数过少而停开的困境,从而背离学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初衷。

三、开展三学期制改革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根据实际情况改革。各学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采用三学期制,不能盲目跟风。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适用环境,三学期制也不例外。高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决定采用哪种学期制度。如果在条件不具备或者不成熟的情况下采用三学期制必然会适得其反,破坏原有的教学秩序。我校在开展此项改革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与论证,并走访了许多兄弟院校,通过调研发现,我校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可以在小学期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并且我校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没能完全发挥出来,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适合也需要通过三学期制来进一步完善。

2.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三学期制改革,不仅仅是学期数的变化,而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推行改革前要做周密的准备。健全的学分制和选课制是三学期顺利运行的基础,因此,不是学分制的学校如果要实行三学期制,首先要进行学分制改革,然后要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方式、学生管理方式、收费制度、后勤保障等各项相关配套制度,只有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才能保障新学期制的顺利运行。

3.灵活调整培养方案。要根据时展需要和学生学习愿望调整、更新小学期培养方案。三学期制改革的核心是要优化和丰富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短学期多元、灵活的优势。因此,小学期的课程设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三学期制改革的成败。从我校的情况来看,现有的培养方案是在原来的两学期制的培养方案基础上修订完成的,随着小学期制的真正实施,可能会发现有些课程不适合在短学期开设,比如像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选修课,在短学期集中开课可能会导致学生不易理解,相反,有些在长学期开设下乡类实践类课程可能更适合在小学期开设,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此外,我们开设的实验类课程多是课内专业实验,学生自主实验还很少,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自主实验。

4.完善导师制。导师制是学分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彻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绝大部分学生还不能主动成熟地规划自己的学业,需要有熟悉教学规律和专业发展的导师来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指导他们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知识基础来选课学习,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和方法指导,改善他们原先普遍存在的被动式学习状态,充分利用小学期的时间来丰富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学术权威的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和个性,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自我发展意识,实现教学相长。

5.做好宣传工作。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促进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观念转变。可以通过座谈会、校刊、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向师生解释三学期制的内涵,让他们明白小学期也和两个长学期一样,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正常教学的组成部分,只是在内容和形势上有所区别。小学期的特点在于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给师生更多的自主性,教师应该转变学习指导方法,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和提炼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技巧采用专题讨论、实验、研究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开设多样化的反映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的课程。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教学环节中去,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三学期制改革是一种教育观念、教学理念的转变。我们应根据三学期制的特点和要求,更新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管理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11

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1.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除了接受理论教育,还需要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熟悉社会,全面了解和认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当代基本国情。目前,各高校由院团委牵头,思想政治辅导员带队,开展丰富多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如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等等,这些是校内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特别是“90后”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的不解和困惑,由思想政治辅导员帮助分析和解决,用教学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用社会实践分析、补充教学理论,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大学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体验生活、教学实践、参观调研、支教助教,进一步强化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客观现实事物,提高自身能力。通过走进基层,走进农村,与社会各个阶层的群众深入接触、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处事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在融合中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完善自我,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磨砺,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12

一、实行三学期制的背景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已经越加明显,三学期制改革之风在国内各高校悄然兴起。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宁夏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先后推出了“三学期制”,甚至“四学期制”。国内大学推行三学期制的普遍特点是:原学期由20周调整到18周左右,暑假时间增加,在暑假安排“小学期”。课程学分与学时的对应关系相应调整,学生在“小学期”所修课程、实验、实习记入学分。安排教学计划中部分集中实践环节课程,包括综合性实验、各类实习实训、学年论文、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比如,综合性实验、学年论文、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西方许多大学普遍采用三学期制度,以美国一些学校为例,暑假长度超过三个月。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试图把推行学期制改革作为高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以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有效变革。为满足这种新的社会需求,我校也适时地调整了教学模式,自2014年9月开始试行“三学期制”教学模式。

二、推行三学期制教学的意义及措施

1.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制度改革

“三学期制”有利于解决我校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教学资源共享深度不够等实际问题,通过对教学计划的修订,调整、重构专业课程设置,形成多层面、多种类、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及优化,进一步完善理论、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使现有学期制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矛盾得以缓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2.实践教学资源均衡利用

“三学期制”以促进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持地区高职人才培养优势为目的,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形成包括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技能教育、综合能力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多校区校园文化的融通和流转。“三学期制”注重将长学期的稳定性、连续性与短学期的灵活性、自主性相结合,给学生以更加弹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更具自主性地构建知识结构,发展职业竞争力。“三学期制”的实施,也有助于提高各类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办学效益。

3.完善办学机制

“三学期制”实施后,学校和各院系可利用短学期延聘国内外知名学者驻校或来校讲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共享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三学期制”还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事创新性实验和基础课题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如果将短学期和暑期连通利用,学生可以有更好的条件尽早进入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教学实习、就业实习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短学期的设置,使教学工作的安排更具灵活性,既需要教师完善和更新课程结构和授课内容,也使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教学时间,可能有更多的集中外培的时间。

4.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加大对实习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和机制保障,建立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部门和教学单位合作与联动的机制,共同推进高素质、高技能、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将通过制订学生在校实训、单位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度规范,建设一批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的基地。学校还将加大改善实验室建设条件的力度,加强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建设,利用业余时间进一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参与管理、维护、改造实验室的设备。在提高学生管理能力、操作技能的情况下,给予老师更多的科研时间。

5.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进一步加大校内教学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开展全校中青年教师授课大赛等形式,重点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完善教师职称和校内津贴制度,使之更加向优秀教师(双师)倾斜,进一步加强激励机制,倡导和激励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积极参与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6.根据学情结构,发挥学生长处

学生没有优、良、差之分,教师不应强调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要怎么好。只要在能够保证正常完成学业的情况下,大可让学生人尽其才,充分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并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平台去培养、锻炼他们。例如成绩优异的学生,让他们在现有的层次上,可以继续往上提升;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只要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是没有问题的;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善交际的学生,教师应建议他们参加市场营销培训,有相关专业的销售兼职与实习机会就给他们机会;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就让他们做专业实训,使其参加一些技能大赛等等,尽量做到人尽其才。

三、落实后勤保障措施

1.德育工作者要做好“三学期制”的宣传工作

为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首先负责德育工作的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自习或班会活动的机会给学生做好“三学期制”的宣传工作,必要时可以跟学生家长沟通,说明学校实施三学期制的用意。让学生及学生家长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并能够接受学制调整安排。

2.教师方面要高度统一认识,并要求相关部门为教学工作提供正常的保障

实施“三学期制”后,必须坚持和落实寒暑假期间职员的完全轮休制度。学生管理部门以及后勤保障部门应当根据“三学期制”施行的具体情况,落实相应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措施,在学生管理、食宿条件、交通等方面提供保障。

高三下学期教学篇13

本文旨在通过教师对学生作业不同时间间隔作出的反馈和以不同方式作出的评价来探索作业批改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1 研究对象。江苏省丰县中学高三(8)、(9)两个班随机抽取90名学生,男、女生各45名。

2 分组方法。根据他们高二第二学期(下学期)的地理期末考试成绩,分男、女生由高分到低分排成两列,然后按表一罗列的顺序分成三个作业批改小组。

这三个组的平均成绩和标准差见表二。经检验,三组之间平均分及优生数无显著差异。

3 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每一阶段结束后,对两个班级的三个组进行分析。分组座谈法:采用学生分组座谈的方式,探讨作业反馈信息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4 研究时间。一个学期。

5 反馈时间及评价方式。研究期间,笔者对三组学生的作业采取三种方式进行批改、评价和反馈。甲组:作业上交两天后,教师仅给予对或错的评价。乙组:作业上交的当天,教师就给予对或错的评价。丙组:在作出及时反馈、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给出针对性的评语,例如错误原因分析、解题方法指导等。

三、研究结果

1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成绩与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

表三是高三上学期的期中考试成绩与高二下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结果,通过平均分数和优生数的对比可知,三组学生的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成绩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2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与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