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心得体会实用13篇

旅行心得体会
旅行心得体会篇1

来到内蒙分公司我感到很开心,这段时间收获很多,作为新人,我在简单的工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计调人员既要具有正常作业的常规手段,还要善于学习,肯于钻研及时掌握不断变化的新动态、新信息,以提高作业水平,肯下工夫学习新的工作方法,不断进行“自我充电”,以求更高、更快、更准、更强。如要熟练掌握宾馆饭店上下浮动的价位;海陆空价格的调整,航班的变化;本地新景点,新线路的情况,不能靠“听人家说”,也不能只靠电话问,应注重实地考察。只有掌握详细,准确的一手材料,才能沉着应战,对答如流,保证作业迅速流畅。

在旅游这个行业中,社与社之间的竞争、人与人竞争是非常之大的。在旅行社业这样的服务性行业中,需要的人才不仅是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你懂得如何为人处事和接人待物,以及对旅行社顾客的耐心以及责任心。其中最为重要的不是你的专业知识多么多么好,而是社会交际能力。当然,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是基础条件,而且良好的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对一个旅游从业人员来讲也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大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性格上都是外向活泼的,旅行社业也特别偏爱和欢迎这类人的加入。然而要想在这个行业混好,混出名堂,那就要取决于你的EQ,也就是社会交往能力、待人接物的能力、危机状况的反应能力等等的高低了。

这次的实习工作使我获得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对于现在社会上各个企业聘用人才时处处讲究工作经验的前提下,这些经验能对我毕业后初步踏入社会作铺垫。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我才发现自己学识和经验的欠缺,真是那句老话“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感谢学校,感谢内蒙,我会更加努力的!

实习心得

--10级旅游管理1班 魏颖 (湖南办计调)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就这么悄悄的过去了,不知不觉我来到**湖南分公司已经1个多月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自己在一个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的阶段里挣扎,为我们的生活挣扎着,为我们的理想挣扎着,为我们想要的一切挣扎着,与其说这是一种挣扎,我更喜欢称它为成长。成长让我离现实更进了一步,也让我明白过于理想化的东西只适合存在于孩时的阶段。

回想起自己这几个月的实习生活,可以说自己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人就是在不断的犯错中找到方法,自己也不例外,但是这对我是一种挑战,自己不能在以一个学生的状态对面生活和工作了,犯了错就要勇于接受批评,要学会承担责任,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能更好去完成自己的工作,我不能要求别人还以老师对待学生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在这里你就是一个社会人,你要有自己的担待。自己要学会在自身寻找问题,不要为自己犯下的错去寻找借口,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在湖南办的生活真的过的非常的充实,自己也在不断的融入这里的生活里,套用一句很俗气的话有压力才有动力,话虽然俗气,但道理是不变的。人只有不断的反省自己才能在每一次的反省中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寻,才知道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才是真。做人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为未来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实习心得

--10级涉外旅游班 周健宇 (沈阳办外联)

经过了两年的大学生活,我们都各自奔向了工作岗位,虽说是实习,不过这确实是我们步入社会的第一步,不仅要走好这“第一步”,今后的每一步,我们都要踏踏实实的走好。

旅行心得体会篇2

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较快,也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类产业,因为旅游见效快,这也就直接影响着地区经济规划的决策。话题虽然有些大,但是道理很简单,能够尽快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业,谁能不去抢着做呢?但是在规划到决策到执行的过程,难免会有盲目性,导致资源和环境本身具有的优势没有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另外一方面,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要和资源以及市场的开发同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专家们在大谈特谈开发,教育学者在热议旅游教育前景,但是与实际的距离还是有很大的。导游在服务过程中,一部分导游把购物、加点放在首位,与实际的角色大不相符。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思想问题,套用对党员提出的要求就是“解放思想”问题。

人的思想在支配着人的行动,能够真正解放思想,具体如何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之后付出什么样的行动,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先来看看旅游人的几个代表,来分析一下解放思想的目标。先来看一下,我们旅游行政人员现有的作用和应该起到的作用,做个比较。

今年两会中,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服务型政府”角色和意识的确立。中央到地方,旅游局是本地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旅行社、酒店、餐厅、景区等旅游要素都会纳入到其管理范围,旅游局的指导作用和监管作用不容忽视。但是新的时期又提出来新的理念,就是作为政府部门,又多个服务作用。在行使其权力的同时应该为正规旅游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服务和常态化沟通。我们欣喜的看到,在角色权力划分变化的过程中,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在逐渐增强,这也是旅游企业感到高兴的事。作为行政管理的角色,更应该从大局去思考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特性,真正从实际出发,提供更有力的指导效能。

接下来,说说旅行社,现在旅行社经营的模式呈现多样化,出境社,国内组团社之外的形式越来越多,之间掺杂了很多旅游行业之外的经营套路,比如说,在一个公司的名下,可以不用拿出大量的注册费用,来从事个人的经营,按年向这个公司缴纳一定的公司名称使用费即可独立经营,这种形式俗称“挂靠”,对于这类现象的好与坏,我不去评论,单就这种模式的经营思路,追去短期效益者不少见,至于发展的如何,要靠时间来验证。

旅行社是通过组合旅游各大要素进行线路设计、包装和推广宣传的企业。当前的市场是价格成为游客选择产品的重要标准,但是这一标准的形成,给旅行社带来的却是利润的减少,多家旅行社在拼杀价格,以致于要素的标准一降再降,接踵而至的游客投诉涌来。其实作为旅游经营者,应该转变的思路是,不是单纯的迎合游客对价格的需要,而是引导游客透明消费和选择品质的消费。旅行社的引导作用应该强化,这种引导是带领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旅行社的采购成本和经营成本构成了旅游产品的成本,要想从价格上做文章,就必须从采购和经营上着手,其中要牺牲的必然是采购成本,安排的准几星代替挂几星,要么就是位置的选择,车况的选择,景点的筛选,接下来的行程就是一次购物之旅。这种现象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旅行社转变思路的另一着眼点就是专心设计旅游产品,精心选择产品要素,去拓展更为广阔的客源市场,从实际出发去发展旅游,而非只求眼前利益和经济利益。

下面来说说导游服务人员,我们通过市场调查和游客反馈经常能够听到游客对导游人员的不满,“骗子、手段黑、认钱不认人”,前几年,电视中曝光了“邬敬民”披露一些关于旅游行业的黑幕。,说到导游员拿回扣、拿人头。当时从业的导游员一下轰动了,直指这个人是旅游行业的“败类”,当时媒体渲染的也非常强烈,其实这种所谓的黑幕,在一些理性的消费者心目中已经很清楚了,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侧重对黑幕的揭发,而忽略了造成这些黑幕存在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也很不能理解媒体的做法。但是我更想搞清楚一个事情,哪个行业没有黑幕?我也真希望,哪个行业都没有黑幕。既然说到这里,不妨和大家来研究下,造成这些黑幕的原因。其一,过低的地接价格需要靠自费和购物来补充一部分利润,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旅行社把一部分成本压力转移到了导游身上,就形成了所谓的“人头费”,导游接下一个这类的团型之后,就不得不去做一些努力来完成这样的任务,否则自己就要赔钱进去,直接导致导游态度的好与坏,也影响到游客的心情。其二、导游本身素质有高有低,对金钱的理解也有不同。一些导游考下了导游证需要落实一些手续之后,在实际工作中,无工资、无保险的状态,也逼迫自己不得不面对当前的经营和服务方式。因此,导游需要实际的保障,更需要专业的培养,需要思想觉悟的提高,更需要有力有效的管理。

旅行心得体会篇3

本文摘要:业务培训已经结束了,在各位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确实收获了不少知识,也与各分社的同仁成为了朋友...

短短十几天在上海的业务培训很快就结束了,在这将近半个月的学习培训中,我不仅接触到来自各分社的同仁,而且还彼此交流了各分社的工作情况,为今后与各分社加强合作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用。但是,这次业务培训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不少旅行社的相关知识。在此我想谈谈在业务学习培训期间留给我的深刻感受。

在开学第二天学校就安排了拓展训练,在这次训练当中,来自全国各个分社的同仁,通过各种游戏和训练,由原来只是见面打声招呼,发展为相处融洽的朋友。特别是通过高空跨跃这项训练,我认识到人的潜能是无限的,重要的是看你如何挖掘、开发它,很多平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是完全可以办到的。还有一项训练是孤岛求助,在模似的孤岛上,仅靠一个人是无法生存的,只有大家彼此沟通、相互团结,才能生存下来,这虽然是个简单游戏,但这个游戏之所以让我感受深刻,是在游戏过程中让我了解到沟通、团结的重要性。因为企业就好像是一台机器,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零件,一台机器能正常的运转,需要每个零件的配合,而沟通则是一道剂,它会让企业这台机器运转得更为顺利。因此,我觉得每个部门之间,有所磕碰,有所争执,可能是难免的,但最重要的是能相互沟通,交流意见,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好问题。

另一个让我感觉深刻的是因特网的操作。在培训学习中,因特网操作所占的时间比例是最大的。因此,因特网可以说是培训的重点之一。这次学习的第二期网络系统与第一期相比,功能更为完善。就拿网络中心订单来说,二期的系统中增加了“修改名单”、“全部删除”等功能。在“修改”中,可直接进入特殊价格表,这也是第一期系统中没有的功能。此外,在第二期系统中可以将收到的团款直接输入对应的订单中,系统则自动显示订单输入日期和交款日期,这样就大大方便了网络中心查找那些48小时内尚未付款的订单,以便及时催款和作出相应处理,更好地坚持48小时收款的原则。在因特网操作过程中,我不仅学习到与网络中心有关的操作,而且还学习到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操作流程,如组团的线路管理、开班计划,地接的拼团、以及酒店、餐厅、车辆、导

游等资源安排,让我真正体会到,一条线路从产生、销售到成团、接团,整个行程只有经过了xx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其一流的服务水准,才能竖立起xx的品牌,的而且每个环节必须紧密相扣,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就有可能引起游客不满,从而导致投诉的产生。所以,作为xx的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当中,都应该带着一种责任感,尽心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为操作下一个环节的同事考虑多一些,以避免失误的产生。

旅行心得体会篇4

从3月25日到4月25日止,本人积极参加了由县委、政府组织学习的各类集体学习活动,认真听取了州委督查组组长高道平同志的培训,深入学习了中共云南省党校李晓楠教授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知识讲座及钱素华教授的关于《基层干部心理压力与情绪管理》知识讲座。除了规定选学的文章外,还自选了《云南省旅游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全集》、《云南省行政问责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星级饭店的划分与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旅游业务相关知识。

通过学习后,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明确了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及重大意义。通过学习后使我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并非是凭空而产生的。它是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及科技进步发展趋势的所需,是中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朝流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是否能确立科学发展观,关系到我们党是否能提高领导经济工作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关系到我党是否能高举一面旗帜,是否能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的发展观,关系到是否能做到统筹兼顾、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健康、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二、明确实践载体,深入基层调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规定动作不改变,我局扶贫持挂钩点是新街镇大瓦遮村,出此之外局党支部主要领导每人挂钩一至两个景区(点),深入调查,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做到在工作中学习科学发展观,在生活中实践科学发展观,采取多种形式,分类指导。充分利用哈尼语和彝族语来做好科学发展观的宣传,通过开群众大会、座谈会、党小组会、个别走访交谈、到田边地角、边参加春耕大生产劳动,边用民族语言宣传,采用问答式、自问式等方法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另外还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到目前共调查、走访了三百多人次,共收集了解了重点、难点问题九条。一是到哈尼梯田核心区中的景区(点)交通设施有待改善;二是景区景点配套设施不全,与梯田品牌的知名度不相配。目前我县境内景区(点)除了有箐口哈尼民族生态村和部级湿地公园之称外,尚未评定星级景区,还是零星级。但是目前正在申报世界级的景区。如果不改变现状,多少会影响申遗的速度,三是管理模式变为政企合一体模式后,产品开发要怎样树立精品意识,怎样打造名牌的问题;四是在开发建设中要融进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问题;五是遵照秦省长的指示,在旅游核心区中,怎样选择两至三个试办“旅游特区”的问题;六是怎样发挥旅游产业政策的宏观导向功能;七是怎样营造旅游法制环境的问题;八是怎样给旅游区的市场定位问题;九是公司与农户之间面临的诸多问题。

三、通过学习调研后,存在的问题

一是个别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不够,产生厌倦情绪;

旅行心得体会篇5

紧紧围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这一中心,以“转变工作方式、拓展服务范围、调整评价方式”为着力点,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的规范与管理,为奋起旅游三次创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发展传统业态和新兴业态“两支队伍”,推动行业标准化和服务精细化“两化建设”,健全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两项制度”,努力增强旅游队伍发展力和凝聚力,切实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三、工作措施

(一)发展壮大旅游队伍。一是深入贯彻旅游饭店星评标准,积极推动创星升星、切实开展规范指导,全市新发展星级饭店3家。二是全面实施新的《旅行社条例》,制定实施旅行社考评计分办法,扶持旅行社发展壮大、规范旅行社经营行为,全市新发展旅行社2家。三是探索制定导游及讲解员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导游队伍档案,努力提升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全市新发展商务导游或讲解员50名,政务导游或讲解员10名。四是在全市的美食排档、酒吧茶楼、工艺美术、特色产品、运动休闲、娱乐演艺等潜力行业开展旅游接待单位推选活动,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旅游新业态,全市新推荐旅游接待单位20家。

旅行心得体会篇6

一、旅游商品的界定

对于旅游商品的界定,会随着旅游购物研究而有所改变,对于有关部门的旅游购物有关数据的调查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旅游购物研究,目前多数学者都会选择世界旅游组织对于“旅游商品”概念的界定,即在旅游者商品中,不包括餐饮和服务,主要是指旅游者在旅途中购买各种物品的消费,而不是达到商业目的,诸如旅游者购买的依附、纪念品、个人用品、医药用品、珠宝、美容用品和各种工具等等。由于该种界定的“旅游商品”属于是基础性概念,其中对于购买物品的内容以及时间都有所局限。

随着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旅游研究学者对于旅游商品以新的界定,人为,现代的旅游商品不应该局限于旅游过程中所购买的物品,还应该将旅游准备阶段购买的事物产品囊括于其中,由此,将旅游商品划分为狭义的旅游商品和广义的旅游商品。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所购买的实物商品为狭义的旅游商品;广义的旅游商品则是泛指所有的旅游产品。当然,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于旅游商品的界定也会有所不同,在旅游学术研究界对于“旅游商品”的界定所达成的共识,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引起的以旅游纪念品为核心的购买欲望,除了商业目的购买之外。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旅游商品则被延伸为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商品符号,使得旅游商品的定位从有形的旅游产品扩展到抽象的旅游价值观,诸如旅游服务就是其中的重要商品要素。这就意味着对于“旅游商品”的明确界定,不仅要对旅游商品的内涵以明晰,还要对旅游商品的外延有所研究。

二、旅游购物体验

中国的旅游经济发展进程中,虽然越来越多的国人热衷于出外旅游,但是对于旅游服务却不甚满意。特别是旅游购物方面,虽然中国出台了新《旅游法》对旅游企业对于旅游者的各种购物引导以法律约束,但是对于旅游者而言,仍然存在着购物风险,使得旅游者满意度下降。此外,来自中国周边国家的外国游客以及中国香港、台湾、澳门等进入大陆旅游的游客,对于旅游商品以及服务的质量满意度都存在着不同,主要在于期望值有所不同。国外的游客对购物的满意程度会更高,本土游客则对购物的服务质量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由此,部分旅游研究学者对于旅游购物体验要素进行分析,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囊括旅游商品的真实多样性、旅游销售品牌效应、销售旅游商品的形式和所在旅游区位置以及旅游商品购买的付款方式等等。在对旅游购物体验要素研究的过程中,虽然旅游者具有变量属性,但是所存在的满意度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旅游形式对于旅游购物消费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比如,团体旅游的购物满意度相对较高,而且旅游时间与旅游消费成正比。

三、旅游购物体验要素对顾客价值及其满意程度的影响

针对于旅游购物体验要素对顾客价值及其满意程度进行分析,可以采用信度与效果分析方式。对于旅游者对购物体验要素的信度分析,可以采用信度检验常用方法,其中对于系数的确定,可以运用α系数法。旅游购物体验要素的系数为0.7-0.8,为满意度很高;系数为0.6-0.7,为基本满意;系数低于0.6为基本满意。随着系数的增大,各个变量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也会越大。当系数超过0.9时,旅游购物体验要素的一致性就相对较高。

所有系数的提取都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于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加权处理获得系数值。本次问卷中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旅游着对商品的多样性、品牌、旅游商品的销售形式、旅游区位置、付款方式五项调查,以打分的形式确定指数,分值为1-10分。

所发放的问卷为300份,实际回收问卷289份,回收率96.33%。其中,有效问卷为225份,问卷有效率为77.85%。

将五项调查设定为5个指数,将指数大于0.5的问题进行归类,根据问题含义做出解释,将指数低于0.5的问题删除。所获得的数据:对于旅游商品的多样性,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包括旅游者的文化层次、旅游者购买旅游商品的目的等等,所获得的指数分别为0.574、0.887,α1=0.7305;对于旅游商品的品牌,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包括旅游商品的质量、旅游者商品的设计魅力等等,所获得的指数分别为0.782、0.803,α2=0.7925;对于旅游商品的销售形式,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包括旅游商品的服务特色、旅游商品的销售环境等等,所获得的指数分别为0.737、0.716,α3=0.7265;对于旅游商品的旅游区位置,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包括旅游商品的文化特色、旅游商品的便携性等等,所获得的指数分别为0.603、0.610,α4=0.6065;对于旅游商品的付款方式,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包括旅游商品的移动网上付费、旅游商品的现金付费等等,所获得的指数分别为0.746、0.584,α5=0.6650。

对于上面所获得的指数进行分析,可以明确,旅游者的购物价值影响因素与顾客价值以及满意度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旅游者对于旅游商品的购物体验大体可以划分为感官体验和心理体验,而且所获得的系数都是整数。也就是说,旅游者购物体验要素与顾客价值之间呈正比的相关性。由此可以明确,在不考虑因果关系的前提下,可以对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感官体验包括:旅游商品的目的、旅游商品的质量、旅游商品的销售环境、旅游商品的便携性、旅游商品的现金付费;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心理体验:旅游者的文化层次、旅游者商品的设计魅力、旅游商品的服务特色、商品的文化特色、旅游商品的移动网上付费。所获得的标准化系数中,感官体验的判定系数为0.588;心理体验的判定系数为0.649。旅游者在购物体验的过程中,无论是感官体验,还是心理体验,对于顾客价值都会存在着正向影响,特别是旅游商品服务,更能够体现出优越性。

通过回归分析表明,对于旅游商品购物体验要素进行分析,发现顾客的满意度与购物的心理体验与感官体验都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但是,心理体验与感官体验之间并不仅对顾客价值产生影响。

四、旅游购物体验要素对顾客购买的影响

(一)旅游者的购物目的对旅游商品购买的影响。旅游者购买旅游商品一定会存在着目的性,或者是作为旅游纪念,也或者是作为收藏品,或者将旅游商品作为送人的礼物,这些都会成为旅游者购买商品的促动力。在旅游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旅游商品的收入可以达到40%以上,个别旅游地区的商品收入甚至可以超过60%,达到70%以上。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主要是充分地利用了中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旅游购物收入仅仅占有旅游业整体收入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见,中国的旅游购物市场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旅游者的购物目的出发,对旅游商品不断地完善是非常必要的,特别需要在旅游商品中注入旅游地区的文化符号,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也可以作为标志性品牌,伴随着旅游者进行文化传播,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爱好者前来观光旅游。

(二)旅游者的质量对旅游商品购买的影响。旅游者购买旅游商品,在很大程度是对本次旅游的后续体验,将旅游观光的经历通过旅游商品而留存下来。因此,旅游商品的质量以及其是否具有便携性对于旅游购买意向具有很大的影响。部分旅游者会对商品的特性提出要求,但是对于旅游购物并不会造成明显的效应,而旅游商品质量遭到质疑,或者不方便携带,就会严重影响到旅游者的购物欲望。从目前的旅游区旅游购物反馈情况来看,旅游者往往更为热衷于购买普通的纪念品,特别是本土资源经过加工的旅游商品更为被旅游者所热衷。虽然从商品价值上来讲,这类旅游商品的价值较低,但是其文化代表性很高,可以引导旅游者的购买意向。相对应地,旅游者对于旅游区出售的贵重物品则更为质疑,特别是质量投诉屡见不鲜。

(三)旅游商品的服务特色对旅游商品购买的影响。旅游商品的价格相对较高,但是由于其带有一定的特色,因此而容易被旅游者所关注,并一次性购买。一些旅游商家抓住了旅游者的这一心理,往往不注重商品信誉,由此而导致旅游者的不满意。此外,一些旅游区的管理部对于旅游商品管理不到位,尚存在着地方保护政策,使得旅行社为了片面地追求利益而损害旅游者的利益。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必然会旅游产品的社会信誉度,特别是导游导游回扣行为的存在,使得旅游购物难以健康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旅游购物体验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于所购买的旅游商品以及所获得的服务的满意程度。旅游者作为旅游购物体验的主角,要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的完美体验,购物的愉悦感是重要的环节,而旅游企业的目的,就是为旅游者打造极具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通过商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旅游者产生购物欲望。那么,良好的旅游购物环境,就是旅游者购物所获得的一项服务指标,对于购物意向具有重要的影响。

旅行心得体会篇7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等。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在这样的一种复杂心理状况下,出去旅游就成为大学生自我解压的一种主要方式。旅游服务人员在对待大学生旅游者时如何去抓住大学生这些特殊的旅游心理,分析探讨大学生旅游心理就十分必要了。

1999年中国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到2006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高等学校在校人数2,500万人。大学生是旅游群体中一个巨大的特殊群体,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外出旅游。在经济上,每月都有一定的生活来源,而且可以从事一些临时的工作而获得一定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的经济问题。做好大学生旅游就是为旅游企业的长远发展做考虑。如何抓住他们的心理,更好地为当地旅游业服务是扩大当地旅游影响的重要一步。

一、大学生出游动机

据青海高校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84%的人对旅游兴趣浓烈,12%的人回答可有可无,只有4%的人表示反对。可见,旅游已是大学生最为喜爱的休闲方式之一。在青海高校中大学生的旅游意向上,有80%的人表示打算去旅游。低年级学生(82%)与高年级学生(84%)、男(85%)与女(85%)都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却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有92%来自城市的学生有旅游意向,而只有76%来自农村的学生打算去旅游。引起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生的经济条件差异造成的。不打算去旅游的大学生有77%主要是没有多余的钱,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80%。另外,在外地(95%)与青海本地(80%)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外地的大学生受到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不同,旅游的意向更强烈。在旅游的形式上,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自助游(结伴同行),占52%;其次是选择个人游,占34%;而只有14%的大学生选择跟旅游团。结果表明,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

大学生外出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一是休闲散心(占20%),主要是为了欣赏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以及自然风光等,获得美的享受;二是纯粹的娱乐消遣 (15%),主要是为了通过旅游改变环境,达到调剂生活的目的,以娱乐、消遣求得精神上的松弛和愉快;三是学习、感悟生活和增长见识(30%),主要是为了通过旅游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好奇心,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四是探亲访友(35%),这是大学生旅游心理最为特殊的地方,他们有各地的朋友和同学,在选择目的地的时候就会考虑有没有自己的熟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朋友同学的旅游信息来源就尤为重要,几乎可以左右自己的旅游安排。

二、大学生对旅游服务的需求

调查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在选择旅游线路上一般会选择比较便宜的线路,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不会很高。所以,在讲解和细致的服务上不要太罗嗦,稍微提醒就能够让他们满意,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收放自如,大学生本来就爱动,太约束了他们的旅游行为就会适得其反,适当的时候提醒就行。调查中50%的人认为旅游服务中一定要坦诚相告,所以在对待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旅游群体时一定要真心相待,不能改变原有的旅游线路。如果正确对待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就会无形中给旅游企业创造了免费的广告,大学生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同学,借助网络的宣传,口碑效应很好,如果大学生去了哪个地方感觉不错,他们会告诉自己所有的朋友占75%,在网络上与别人分享的占20%,独自分享的仅仅只有1%左右。可想而知,大学生的宣传力度是很大的。相反,他们觉得哪个地方不好,肯定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宣传,这样的一个超级流动“广告牌”,不是旅游企业的最好选择吗?何况,大学生不会永远是大学生,四年以后,甚至更久,他们也会转变成当地的巨大客户群体。从长远看,能否做好大学生旅游服务,还关系到以后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旅游消费心理

调查表明,在旅途中的花费这一项中,大学生不受年级、性别的影响,具有总体相似的消费结构:游玩一次大部分计划消费在100~500元左右,在住宿上,将近半数的学生(47%)选择40~70(元/每人每天)。总体上说,大学生对消费的总体要求都体现了节约原则(占77%),这表明现代的大学生保持着俭朴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学生在外出旅游进行购物时,其行为特点比较特殊,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商品要有情感内涵。大学生购物主要为了纪念,带一些小礼物回去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留作纪念,所以购买的商品要有地方特色性。作为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购买不仅停留在物的层面上,而且要体现在文化和品位上。

(二)购物时注重“坦诚”服务。良好的服务态度、经营作风会使他们获得“天之骄子”的优越感,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体验作为时代文人的成就感。

(三)购物时有冲动性和理智性。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没有完全成熟,购物经验不够丰富,加之求新、求美的个性,因而在选购商品时,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另外,大学生的消费又具有理性,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的供给有限,因而他们必须有计划地安排收支,谋求在有限经济条件约束下的最大购买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要。

(四)购物的商品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在样式上要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由于受收入的限制,加上消费观念不断的趋于成熟,大学生在选购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希望商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用,追求经济实惠,物美价廉。

四、开发策略

分析探讨大学生旅游过程的心理,就是为了让旅游服务企业如何更好地去把握其心理特征,对旅游企业来说,抓住大学生旅游市场,为自己的长远发展作出更好的选择,让大学生旅游群体成为自己的巨大潜在顾客。

(一)总的思路要灵活多变,不拘于一种线路模式。首先,大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在开发的时候,应开拓重点旅游市场,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其次,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旺盛,旅游动机多样化且追求个性化,在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时要机动灵活:一是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机动灵活。吃、住、行、游、购、娱乐各个项目分别标明价格,供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形成短、中、长线的包价旅游或小包价旅游,甚至零包价旅游;二是旅游方式多样化。针对大学生不同的需求,设计多种可选择的旅游方式,如徒步、自行车、轮船、汽车、火车等;三是组团要机动灵活。大学生出游前大都需要找志同道合的出游者,尤其是女生。旅游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推行自组旅游团;四是要在特色上下功夫,要吸引大学生的旅游线路就要符合其心理特点,能够让其在旅游过程中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再次,大学生旅游市场集中,规模较大且对价格较为敏感。旅游企业要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必须利用它的市场特点,降低成本,实行薄利,取得价格优势,才能激发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最后,大学生出游顾虑较多,同时对事物的怀疑心较重。旅游企业要培育和建立稳定的大学生消费群体,必须以诚信为本,明码标价,有淡旺季之分。

(二)推出多种符合大学生需求的旅游产品。基于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以下旅游产品值得关注:

1、修学旅游。许多大学生把闲暇时间作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时机。他们出游常常带着一定的学习目的,旅游企业可设计一些学习目的较强、能增进社会实践经验和开拓眼界的修学旅游,如革命根据地的考察游、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采风游等。

2、体育旅游。大学生多数酷爱体育运动,可根据这一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旅游活动,如滑雪、游泳、冲浪、沙滩排球等。像青海这样的高原地方,有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更是这些旅游的重点开发地带,如骑自行车环青海湖、登山探险等,这些体育活动都可成为青海体育旅游的卖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大力宣传青海,扩大青海的影响。

3、探险旅游。大学生追求个性化,喜爱标新立异,且好奇心重,喜欢探险或令人惊心动魄的旅游活动。旅游企业在安全有保障的条件下,可开展漂流、攀岩、探秘等探险旅游活动。

4、生态旅游。新时代的大学生环保意识很强,许多高校还成立了环保社团。针对大学生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心态,设计生态旅游产品,一定会得到大学生的青睐。

(三)采取多种旅游促销方式。大学生从众心理显著,信息传递快。旅游企业在旅游促销中,可利用这一特点,采用一些低成本的促销方式,可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

1、与各个大学校园的相关社团合作。目前,我国高校内社团组织十分活跃,许多学校还专门成立旅游协会。旅游企业完全可以与旅游协会或其他社团合作,深入大学生内部,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如可与摄影协会合作,开展旅游摄影比赛等,既可提高旅游企业的知名度,又可节省人力、财力,达到良好的促销效果。定期的在高校内开展一些旅游活动,如旅游线路设计大赛、导游大赛、旅游摄影展、自行车比赛,等等。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和吸引大学生对企业的关注。但是,现在出现在大学校园里面的企业几乎没有旅游方面的企业。

2、在大学校园集中的地方设立校园联系点,聘用相关的大学生作为业务员。旅游企业可聘用他们尤其是旅游专业的大学生,作为固定的旅游直销人员,利用其信息广、朋友多的优势,长期宣传、销售旅游产品,达到深入扎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目的。

3、跟网络设施挂钩进行促销。大学生大多爱好上网,现已建有的大学生旅游网,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旅游企业应在大学生较关注的网站,如学校的网站内设立旅游专栏,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比如不同的线路、租车信息、不同季节的旅游信息,等等。

参考文献

[1]李丰生,蔡平.旅游市场营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沈祖祥.旅游心理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市),2001.6.

[3]郑继伟.大学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2000.3.

[4]洪艳.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南昌高专学报[N].

[5]蒙睿,赵文丽,刘嘉伟.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分析[J].旅游科学.

[6]广州大学心理系01级大学生调查报告.怡心园报,2004.

[7]葡萄酒旅游网.winetour.cn.中国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分析.

旅行心得体会篇8

旅游体验的涵义

“体验”(Experience)一词源自拉丁文Experientia,其意为探察、试验。亚里士多德解释为,从感觉产生记忆,串连在一起而形成。因此,在旅游活动中,体验可以理解为一种结合记忆与身心感觉的试验或行为。Brown在研究游憩体验时指出,游憩体验的产生乃是游客将过去的游憩经验、知识与技能,结合游憩环境所提供的环境与机会,即可获得游憩体验。陈水源认为游憩体验是游客在进行游憩体验活动时,从环境中获得讯息并经处理后,对个别事项或整体得出判断与呈现的生理及心理状态。张忠恕认为,游憩体验是个体参与游憩过程中所呈现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使游客获得某种心理上的满足。借助人们在研究游憩体验中对游憩体验的解释与定义,我们把旅游体验理解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借由过去的经验与当时环境的影响,获得其生理与心理上的体验。

在旅游过程中,个人总会因为本身的过往经验而对旅游方式或旅游地点作出选择。依据期望理论,好的旅游体验会增强游客的旅游期望值,从而增强游客的旅游动机;如果旅游体验不好的话则相反。

旅游体验对旅游动机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以秦皇岛山海关景区与北戴河景区的游客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当场发放问卷当场回收的方法,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5份,剔除无效问卷22份,保留有效问卷273份,问卷有效率为91%。采用相关分析方法来衡量秦皇岛国内游客旅游体验与旅游动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密切程度,对显著相关的因素,再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

在本研究中,就旅游体验问项,共设计了五个层面,分别是心理体验、旅游次数、环境景观、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在研究中,先对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进行总体的相关分析,如果出现显著正相关,再对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的各个层面进行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见表1),我们可以看到,在总体上,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是显著正相关的,r=0.502,P=0.002,表示在显著水平0.01上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显著正相关。再对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的各个层面进行相关分析,发现除了旅游次数与旅游动机没有出现显著正相关以外,其余四个层面都与旅游动机呈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在建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各个层面的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时,以旅游动机为因变量,以Y表示;心理体验、环境景观、旅游设施、旅游服务设定为自变量,以X表示,依次为X1、X2、X3、X4(回归分析见表2)。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为R=0.834,决定系数R2=0.695,经方差分析,F=25.687,P=0.001,回归方程有效。

回归方程为Y=0.154X1+0.278X2+0.213X3+0.196X4+0.565

这说明旅游心理体验、环境景观、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四项旅游体验内容与旅游动机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秦皇岛国内游客的旅游动机会随着其自身的心理体验,随着对环境景观、旅游设施及旅游服务的体验的变化而变化;游客的心理体验、对环境景观的体验、对旅游设施的体验、对旅游服务的体验是影响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旅游体验对旅游动机的显著影响,游客旅游动机的强烈程度会随其旅游体验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是提高游客的旅游动机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旅游城市秦皇岛如何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笔者给出以下几条建议:

保护现有的环境景观。秦皇岛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可观的人文景观,这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也是形成游客良好旅游体验的基础。因此秦皇岛在开发旅游景区时,必须以保护现有的环境景观为前提,围绕现有环境景观开发新的旅游产品。

旅行心得体会篇9

体验是参与经历,它能为参与者提供身心享受,留下难以忘怀的回忆。它包括娱乐、教育、逃避和审美四个领域:娱乐体验是通过主动的感觉经历而得到怜悯教育体验是客人在积极怕同时,吸收在他面前展开的事件,让他所胆,有价值满足感;遁世体验者就想在积极参与到一种浸入式的、与现实习惯另样的环境中,得到一种逃脱束缚后的轻逸感觉;而审美体验者就想达到,在自然或人工营造的体验中得到真实的审美刺激,进而融于其中获得愉悦。他们都与旅游愉悦的本质是一致的,甚至是融合于一体的,在旅游的大舞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体验与旅游存在着内在互动关系这是因为旅游本身就是体验的一种主要方式,而所有的旅游活动都是旅游客体与主体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旅游的基本出发点、整个过程和最终效应都是以在一种文化和环境的差异味中获得精神享受为指向,而旅游不仅仅源于这种苦尽甜来,而且对这种差异性的体验。因而体验应该是旅游的一个核心属性。

二、旅游体验之于旅游活动的意义

作为旅游活动,无论是旅游者活动还是旅游产业活动,如果置于体验的视角下来审视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界都有了明确的指向。这什么这样说呢?

1.从旅游体验的内容上看

旅游体验包括审美愉悦体验和世俗愉悦体验两方面内容。

旅游审美愉悦是指旅游者在欣赏美的自我、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在没有利害感的观照中得到的享受。由于这种超功德性的体验能使旅游者获得“一种天国的而非人间所有的快乐”,从而可以起到净化旅游者的心灵的作用,因而在对旅游者如何提高审美能力、解决责任意识松弛等问题的研究上来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旅游世俗愉悦则是审美愉悦以外的一切愉悦。这种愉悦由于建立在对感对象的功秆性夜夜的基础上,是人生的通常愉悦形式,并且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我认为其更有广泛的大众性,因而在大众旅游和多种项目经营的上有其现实意义。

2.从旅游体验的质量上看

不管是对于旅游者或是对于向旅游提供服务和产品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而言,旅游体验的质量都可以是他们从事旅游及相关活动的生命线。高质量的低质量的旅游体验既无旅游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关于旅游体验质量的衡量的尽快向深层次发展。在这里,表示旅游者对旅游所能获得的愉悦体验的心理预期的旅游期望,它的产生过程通常是旅游主体对有关旅游客体的部分旅游媒介的知识获得取过程,是由于潜在的旅游者因其心理状态与实际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矛盾而萌生的调协的欲望。它在与旅游体验满足之产的关系中,由于扮演着十分重要且重要的角色,因而演讲影响着旅游体验的质量。对著名学者Chris Ryan在其地利人和《休闲旅游:社会科学的透视》中将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所划分的先在因素、干涉变量、行为和结果的关注,对旅游活动的来说,尤其具有现实的指向作用。

3.从旅游体验的形式上盾

旅游体验是借助于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活动方式来实现旅游者与旅游客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这其中的每一种方式对于旅游活动来说都具有指导意义。下面我主要以旅游观赏和旅游交往为例来说明,其余两种方式做一下概述:

旅游观赏作为旅游审美活动的主要形态之一,是使旅游景观的社会功能得以被人认识并开发其美育功能的重要环境。在其心理要素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感知虽属感性认识过程,但其对景区的开发与建设提出了现实的课题;联想对于对象世界复杂性的把所致上所具有的独到的作用使景点景物的设计有了一定的依据性;情感则直接关系到旅游者对旅游效果的判断;而理解在不同层次的审美体验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要求旅行社和导游人员引起重视。观赏中美的形态,本身就是旅游必须着重的总是至于影响观赏效果的因素,其意义不言自明。

旅游交往中的示意在旅游者向旅游经营商提出咨询时会发生,聪明的旅游经营商不会淡然处之的;互助涉及到旅游活动中的很多方面:旅游者之间的关系、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的关系等;竞争可能会影响旅游质量、引发暴力事件,也可能规范各种关系并改善旅游环境。

旅游角色的特点决定了其对于旅游活动的重要意义;而旅游模仿则关系到旅游发生的根源问题、景区项目开发问题以及诸如“红色旅游”、“丝绸之路”等旅游线路设计问题。

旅游消费决定了旅游发展政策;旅游者的消费是对接待地最有实际意义的一项指标。

三、以旅游体验为核心的旅游实践

一次旅游,无论是从预定旅游线路时的最初接触到游客返回居住地后的后续服务(如征求意见及其反馈,某些遗留问题的处理等),还是从旅游区、景区和景点规划、建设到行、游、住、食、购、娱的服务接待,以及目的地的环境风貌、居民的好客与言放火举止、居住地到目的地之间的大交通、从目的地到旅游点的小交通,都要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过程,给旅游者带来全方位的体验。实践证明,只有以旅游体验为核心,在体验上做文章,才能真正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下面,我以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景区游客管理为例试说明旅游体验的核心地位:

1.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游各创造一次难忘的经历,景区提供的产品――旅游项目、设施、活动都是为形成游客独特体验服务的。因此,以游客体验为中心,构建一个不断更新、丰富且多样的游客体验系统,是景区开发的新模式。

近年来旅游景区开发从以资源为依托的开发原则,走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但实践中人们将市场导向直接指向游客对资源的偏受和对旅游项目的喜好,投资者以也以此为准则,选择资源类型和项目的生命周期迅速走向衰退期。因此,景区开发中市场导向原则的内涵需要地=丰富和发展。市场导向是以旅游需求为依据,需求是游客对某种具体事物的欲望。旅游是一个综合性产品,旅游需求是多方面的,游客对旅游资源和项目本身的喜好只是旅游需求的一个方面。游各对各种不同产品和斩的需求中,真正想获得的东西是令人感动的经历,也就是说,游客勇者不惧旅游活动,尤其是从旅游资源和项目的参与中获得的极佳体验效果才是游客真正想要的东西,是旅游活动的本质需求,它超载了各项具体产品和服务。

游客旅游活动的参与程度与体验效果直接相关,参与程度越高,体验效果越好;反之,则越差。根据我国旅游体验的现状与参与程度的差民,将目前的体验分为表层体验、中度体验、尝试体验。我国传统旅游以观光为主,尤其是包价旅游,游客只是走马观花地参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很少接触目的地居民、地方民俗文化。游客只能被动地接受旅游体验对象,基本不能对其产生影响,属于表层体验。表层体验要创造难忘的经历必须依赖吸引物本身的稳稀缺性和独特性,也就是说,观光的对象越独特,越稀少,留给游客的印象才越深,旅游经历才越丰富。因此,游客体验效果更多地依赖旅游资源察赋的高低,在资源品质不高的情况下,游客难以获得独特、难忘的体验效果。表层体验是我国景区开发初期普遍采用的体验方式。

随着游客消费心理的成熟,他们已不满足于急行军式的观光体验,期望近距离地多方式地与旅游吸引物接触。如参加滑沙、滑草项目,品尝地方美食,参与目的地节庆活动等,通过直接参与特色活动,并从视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来体验景区特色、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放松心情。这种体验属于中度体验,游客的身体上、精神上与旅游吸引物和目的地居民有部分的接触和交流,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国内一些景区开始注重参与性强的休闲、运动、娱乐、节庆活动的开发。如峨嵋山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滑雪、温泉等参与性活动。

深度体验是指游客完全融入旅游产品中,与旅游景区和当地居民进行零距离的接触,深刻体验景区的特色和文化。如,像探险家一样却了解和然景观,像目的地居民一样生活,通过完全融入到吸引物和当地居民中来体验不同的文化。显然,中度、深信苦尽甜来质的旅游体验更能满足现代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因此,这也成为目前旅游产品开发的生理要依据。

2.自然旅游景区游客的旅游体验就是指游客进入自然旅游景区后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后所得到的各种知识、愉悦和满足感的总和。使游客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是自然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自然旅游景区树立品牌、扩大美誉度,、提高游客的回头率并最终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一个基础。

根据旅游体验因素调控的难易程度,自然旅游景区可以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对于不可控因素,景区只能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如景观质量不高,可增加一些参与性强的活动项目,遇到恶劣天气,可行当推出一些特殊旅游项目;对于难控因素,虽然结果很难控抽,但是景区更应积极采以相关措施,使结果尽可能朝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例如为了使游客期望与实际的感知不要出现太大的,宣传促销时做到实事求是,不盲目拨高游客的期望值就显得极为着急而那些可控因素毫无疑问是自然旅游景区游客旅游体验管理最主要的切入点,旅游景区通过调节和管理那些可控因素可以达到对游客旅游体验进行管理的目的。

从以上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体验在其中的核心地位。我认为,随着旅游体验在旅游活动中核心地位的确立,旅游行业就会从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出发,有针对性地在进行规划和管理,从而使旅游者在旅游中获得更多的愉悦体验。

至于旅游体验在旅游理论研究中的统领作用,我认为正如放谢彦君教授所说的那样,“离开旅游体验,一切都是空洞的”;而对于其在旅游教学中的意义,我认为在旅游体验的视角下,诸如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等课程都将会因具有明确遥指向性而避免教学与实际相脱节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二版)[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以古村落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为例[J].旅游学刊, 2003,18(6).

[3]白翠玲,董志良,钟伟.旅游体验营销模型的构建[J].经济论坛,2005(3).

[4]黄鹂.旅游体验与景区开发模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2(6).

旅行心得体会篇10

“80后”;“90后”;旅游;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06203

1引言

如今,“80后”,“90后”,两个时代鲜明的群体,自从进入人们的视线便备受关注,不论从生活方式,工作习惯,学习生活各方面来看。无形的压力压在两代人的身上,自从1995年国家出台黄金周,旅游并成为他们释放压力的新方式。两个群体心理特征的不同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旅游消费行为。对比两者的旅游消费特征,可以更好的细分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研究综述

“80后”,“90后”作为当今旅游消费主体,一直备受关注。最近几年,学者对这两个群体的旅游消费行为进行了相关研究。

有些学者单纯的研究其中一个群体。姜岑,赵佳君,梁曼(2010)通过阳翼所开发的量表,对“80后”调查对象的价值观分为五类:传统型,享乐型,成就型,世故型和自我型,并分别研究了各自的旅游消费行为。袁省,宋丹萍,党春梅(2011)分析了“80后”的心理特征,结合“80后”网络时代的背景,提出了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市场开发战略。白凯,严艳,高言铃(2011)使用“Saucier五大人格特质量表”和“自主开发的潜在旅游消费偏好测度量表”分析了“80后”消费群体人格特质和旅游消费偏好之间的关系,对“80后”的人格特征进行了五种分类,发现不同特征的人,旅游消费偏好是不同的。苗燕(2013)基于时代特征对“80后”这个群体的生存现状和旅游消费条件做出分析,对“80后”旅游消费开发提出决策:产品多元化,注重目的地形象建设,基础配套建设完善,加强媒体宣传。杨艳华(2013)以安阳市高校为例,研究了“90后”的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生旅游需求的驱动因素。

一些学者同时研究两个群体的旅游消费,杜继淑,郑惠(2010)分析了“90后”的旅游动机,总结了他们的旅游消费特征,并与“80后”进行异同点比较,为“90后”旅游市场开发提出建议:产品开发更注重娱乐性,价格定位要灵活,宣传方式要新颖。重点研究的是“90后”的开发市场。唐丹,郭晶莹(2010)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80后”“90”后青年的旅游消费行为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其旅游消费行为特点:由于时间和金钱的原因,他们会选择在寒暑假或黄金周去比较近的周边城市旅游,住宿和交通会选择舒适便宜的方式。

在前面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发现将“80后”,“90后”的旅游消费对比分析还很少。基于此研究空白,我们将对“80后”,“90后”两个群体比较分析,得出两者的旅游消费特征,并希望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3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南宁市的“80后”,“90后”,其中“90后”主要为在校大学生,“80后”主要为在校研究生和参加工作的人士,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项目的选择、旅游信息的获得渠道、旅游出行方式的选择、旅游城市偏好、出游频率等等。

本次研究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于2014年9月到12月份主要是在南宁市和网上共300份调查问卷,回收282份,有效问卷270份。其中“80后”调查问卷156份,“90后”调查问卷113份。问卷有效率达90%。

4研究结果与分析

调查问卷显示,“80后”与“90后”都非常喜欢外出旅游,两者喜欢旅游的比例都高达80%以上。有旅游动机才能促进旅游消费。下面通过问卷具体分析“80后”、“90后”旅游消费行为的特征。

4.1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把旅游者分为五种心理类型:自我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多中心型。五种心理类型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自我中心型旅游者行为比较谨慎,不爱冒险,喜欢熟悉的环境,他们倾向于选择传统热点的地区。相反,多中心型旅游者思想比较开放,爱冒险,喜欢有巨大文化冲击力的地方,因此他们会避开选择大众化的旅游目的地,比较喜欢有特色的或民族性的旅游地,这些旅游目的地处于开发初期或者还未开发,多中心型使我们旅游者通常成为这些目的地的开拓者。中间型的旅游者则处于两者之间,这部分旅游者数量最多。选择传统热点的地区的调查者中“80后”占72.8%,“90后”占27.2%。相反,选择有特色及巨大吸引力的旅游地“90后”占80.3%、“80后”占19.7%。由此可见,“80后”更加偏向自我中心,喜欢谨慎熟悉的旅游目的地旅游。“90后”更喜欢冒险刺激,喜欢有巨大文化冲击力的地方。

4.2旅游资源的选择

旅游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欣赏一路的美丽风景,也是希望用旅游购买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一些心理需要,比如对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绿色的食品等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当然也不仅仅是这些,旅游者的享受需要旅游者除了对旅游活动过程中,自己生存需要之外,还有享受的需要,这是一种高级需要,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的需要,但是这种需要也是建立在旅游者的生存需要的基础之上的。为了满足旅游者不同的旅游需求,我们就需要对旅游资源做出选择。

在旅游资源的选择上,“80后”与“90后”的选择情况基本一致。“80后”与“90后”多选择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所占比列分别为35.72%,32.23%及36.87%,3289%。由于“80后”多为工作和家庭群体,他们大多选择商务旅游以及家庭度假游。出于工作的需要,“80后”的旅游者可能会多次被公司派遣到同一旅游目的地。因此,商务旅游的重游率较高。另一方面,繁忙工作之余,与家人一起度假休闲旅游也是他们的必选项。既能和家人在一起,又能调整身心。“90后”多为学生群体,他们大多选择观光旅游及文化旅游,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又能体验当地的风俗传统和生活方式。其他的探亲旅游,体育旅游的旅游者较少。

4.3旅游信息的获得渠道

调查数据表明,在获得信息方面“80后”、“90后”分别有45.5%、48.2%通过浏览网页获得,36.45%、3278%的人通过朋友介绍,12.34%、10.8%的人通过向旅行社咨询获得信息,其余的人通过报刊杂志获取信息。网络在我国流行在1994年就开始了,所以“80后”、“90后”青年从小就能够接触到网络信息。当问及“通过网站搜集哪些信息”时,选择旅游景点的占44%,查看各大旅行社提供的旅游线路和报价占32%,通过贴吧或论坛占29.71%。由此可见,“80后”与“90后”在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从网上获取旅游信息简便快捷,但相对于网络这种虚拟环境,他们中还是有很多人更倾向于人们的口碑效应,从众心理很普遍,因此在获得旅游信息的时候,他们会亲自去征询亲友的意见,与自己的好友探讨旅游攻略,以减少风险,获得比较详细可靠的旅游信息。

4.4旅游出行方式的选择

在调查结果中,“80后”选择自驾游占42.7%,207%选择火车出行,18.9%选择汽车出行,9.2%选择飞机出行。“90后”中48.7%以上选择火车出行,326%选择汽车,很少选择自驾游。由于“80后”有自己的经济来源,所以自驾游比较多。而“90后”为学生群体,没有经济条件,为了满足自己实惠的旅游,所以选择普遍而又便宜的出行方式。

4.5出游时间和频率的选择

“80后”、“90后”青年每年旅游4-6次的占到总人数的23%。从1995年国家黄金周出台起,黄金周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多。而选择每年不出游的人数几乎为零,可以看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欢。从出游的时间来看,“90后”中有27%的人选择寒暑假,45%的人选择黄金周,9%的人选择双休日。而80后中有46%的人选择了双休日,其次是21%的人选择黄金周,由此可以分析出选择选择寒暑假的“90后”青年主要为在校学生,他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黄金周也是他们最佳的出游时间;而选择双休日进行旅游的多为“90后”,他们一般会选择郊外近游。

4.6停留时间与住宿选择

从旅游中停留时间来看,57%的人会停留2-3天,24%的人会停留1天的时间,20%的人选择停留4-6天。不难看出停留时间集中在2-3天,主要考虑到学习和工作。从停留时间和住宿的交叉分析来看,住宿首选为宾馆,“90后”大多选择如家等经济型酒店,他们只想满足便宜、安全,舒适的需要,“80后”会选择星级酒店,还有少部分为了体验生活会选择当地居民。

4.7旅行方式的选择

根据数据分析,“80后”、“90后”在选择旅行方式上保持基本一致。“80后”中有62%的人选择了自助游,23%的人选择参加旅行团,仅有7%的人选择半自助游。而“90后”选择自助游的占67%。由于“80后”、“90后”作为新世纪的青年群体,他们追求个性的独立,追求刺激,希望能够摆脱旅行社等所提供的绑定式的旅游服务,因此在旅游途中倾向于自主性,享受旅游带来的自由和快乐,更多的人选择自助游。

4.8旅游城市偏好

“80后”、“90后”青年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城市偏好的时候,55%选择所在城市周边地区,32%选择其他省份。“80后”、“90后”青年向往的地方集中在、云南丽江、西双版纳、四川九寨沟、海南、新疆、内蒙古大草原,其中区别较大的是“90后”出于时间和经济的考虑,绝大部分人实际出游的目的地集中在所在城市周边地区。

5总结

通过问卷的调查数据对“80后”、“90后”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80后”更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谨慎熟悉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而“90后”更喜欢冒险刺激,喜欢有巨大文化冲击力的地方;在旅游资源选择和旅行方式的选择上,“80后”、“90后”的喜好情况基本上保持一致,多选择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的自助游;在旅游信息的获得渠道上,“80后”、“90后”也能保持基本一致,都喜欢在网上获取旅游信息这种简便快捷的方式,但其中也有很多人更倾向于人们的口碑效应;然而在出游时间的选择上存在很大不同,“90后”大部分为学生群体更喜欢在黄金周和寒暑假,而“80后”大部分是工作群体大部分人选择了双休日出游;在停留时间和住宿上,选择2-3日的居多,但是“80后”更喜欢选择星级宾馆,而“90后”更多的会选择经济型酒店;在旅游城市偏好的选择上,“90后”出于时间和经济的考虑,绝大部分人选择所在城市周边地区,而“80后”的选择没有一定的局限性,各个城市都有选择。

综上所述,“80后”、“90后”成为当今社会旅游消费的主力军,既有共同性,他们时尚,独立,喜欢冒险。又有不同性,“80后”的群体已经拥有工作和家庭,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和“80后”相比,“90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的经济支出,所以旅游限制更多。各旅行社等相关部门可以根据“80后”、“90后”旅游需要的不同,细分旅游市场,制定不同的旅行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进一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貌,李蓓蕾.80后消费行为特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4).

[2]邱敏,李颖.“80后”生存现状大调查[N].广州日报,20100205.

[3]阳翼.中国独生代消费行为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2.

[4]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5]苗燕.基于时代特征“80后”旅游消费行为分析[J].经济师,2013,(12):206207.

旅行心得体会篇11

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支撑。身心素质作为旅游人才最基本的素质,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身心素质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中的作用,正确把握旅游人才身心素质的基本要求,采取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培养旅游人才的身心素质,是旅游人才培养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身心素质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中的作用

(一)身体素质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中的作用

旅游人才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从事旅游服务工作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对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最基本的条件。“旅游服务工作,既是一种脑力劳动,又是一种体力劳动,旅游行业的员工要完成好本职工作,必须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为保证。”[1]比如导游人员,在为游客服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还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旅游行业从事其他工作的员工,如高尔夫球场的球童、旅游客车的驾驶员等,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为支撑。所以,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

第二,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旅游服务的特性要求旅游行业的员工不仅要有比较好的服务态度,而且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当我们的员工精力充沛、神采奕奕地出现在游客面前时,就会给游客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就为提高服务质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反之,当我们的员工精神萎靡、一脸倦容出现在游客面前时,就会给游客一个比较差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心理素质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中的作用

第一,健全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旅游行业的员工具有健全的心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一是可以以自己良好的心态去感染游客,让游客在旅游中得到更多的享受。二是可以更好地发挥旅游在修复游客心理损伤方面的作用,提高游客对旅游满足的程度。从心理方面看,“旅游活动对游客心理压力的释放、心理问题的修复、心理障碍的消除、心理平衡的调节会有积极的作用”。[2](P103)

第二,健全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心理旅游是目前旅游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心理旅游是一种新的放松心情的方法,通过心理旅游,游客在欣赏、体验大自然美景的过程中,心理疲惫会得到缓解,心理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旅游成为现代人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心理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种新的类型,需要旅游行业的员工自身具有健全的心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技能,旅游行业员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会对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健全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促进旅游产业的精品化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服务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为旅游产业的精品化发展提出了要求。游客的心理需求,是游客的一种重要需求,特别是一些高端游客,工作上的压力会增大他们的心理压力,并诱发诸多的心理问题。他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希望能够使心理压力得到释放,使心理损伤得到修复。如果旅游行业的员工具有健全的心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在心理方面的需求,为游客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旅游产业的精品化发展。

二、旅游人才身心素质的基本要求

旅游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特征的。旅游服务以游客作为服务对象,不仅要求要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的方面服务,而且要求在服务的过程中要给予游客人文关怀和情感关怀,对一些年老的游客在身体上给予关怀和照顾。旅游服务的这一特征对旅游人才的身体素质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求体力充足。旅游服务的特点对旅游人才在体力方面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旅游行业的员工,特别是导游、餐厅的服务员、高尔夫球场的球童等,在服务的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多的体力,没有充足的体力,是无法顺利完成旅游服务工作的,更谈不上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充足的体力是保证旅游服务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也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基础,具有充足的体力,是对旅游人才在身体素质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二是要求精力充沛。旅游行业的服务对象是有较高要求的游客,他们不仅要求旅游行业的员工为他们提供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服务,能够在旅游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有更多的体验,得到更好的享受,而且要求旅游行业的员工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旅游行业的员工如果有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就会在情绪上对游客起到带动和感染的作用,使游客旅游的过程更快乐。如果旅游行业的员工精力充沛、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游客面前,不仅能够给游客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而且使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做好旅游服务工作,这就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有充沛的精力,良好的精神风貌,是对旅游人才在身体素质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三是要求掌握健身的科学方法。旅游行业的员工要具备充足的体力和充沛的精力,必须掌握科学的、符合自己实际的健身方法和锻炼方法。健身和锻炼方法不科学,或不符合自己的实际,就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强身健体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掌握健身的科学方法,掌握符合自己实际的锻炼方法,会收到较好的锻炼效果,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奠定良好的身体条件。

旅游行业作为一种以游客为服务对象,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服务的行业,其特点是服务的全面性。在旅游服务的过程中,不仅有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服务,还有心理方面的服务。旅游服务的全面性对旅游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态。不同的游客在旅游动机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游客希望通过游玩、娱乐来消除身体的疲劳和心理的紧张感、枯燥感,使身心得到放松,以保持心理平衡”。[3](P402)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是相当一部分游客的心理需求。旅游服务人员具备了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态,就能够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给游客在心理方面形成一种积极的感染和影响,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能更多地释放心理压力,更好地修复心理损伤,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二是要有乐观的心理品质和活泼的性格。旅游的过程,从某种角度看就是一个发现快乐、体验快乐的过程。游客对旅游过程中快乐体验的程度、快乐享受的程度,不仅取决于旅游过程对游客物质需求满足的程度,而且取决于旅游过程对游客精神需求,包括心理需要满足的程度。游客的心理状况对游客体验快乐、享受快乐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人才如果具备了乐观的心理品质和活泼的性格,就会在服务的过程中,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态度和活泼的性格引导游客发现快乐、体验快乐,这同样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同时,在旅游服务的过程中,旅游人才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态度和活泼的性格引导游客、感染游客,使游客持有快乐、积极的心理状态,就能够在旅游的过程中从多方面去发现生活的美、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就能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多方位享受生活的美、自然的美、社会的美,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就能够得到更多的享受,这同样可以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三是基本的心理知识。旅游的过程,需要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要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就要求旅游人才必须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旅游人才掌握了基本的心理知识,就能够在旅游的过程中,应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观察游客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对游客进行正面的诱导,起到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游客解决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障碍的作用。另外,每个游客都有不同的个性,游客的个性特征,对其旅游过程中的行为,会有重要的影响。旅游人才掌握了基本的心理知识,就可以“通过对游客人格类型的分析”[3](P407)“更好地预测和引导旅游者的行为”。[3](P407)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减少旅游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享受,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四是要具备心理咨询、心理沟通方面的能力。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成为诱发人们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旅游是现代社会人们放松身心、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游客希望通过旅游来放松身心、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的动机,就要求旅游人才必须具备心理咨询、心理沟通方面的能力。另外,心理旅游的产生和发展,对旅游人才在心理咨询、心理沟通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人才具备了心理咨询、心理沟通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在旅游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机,采取正确的方法对游客进行心理咨询,和旅游者进行心理方面的沟通,这对于缓解游客的心理压力,消除游客的心理障碍,解决游客的心理问题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旅游人才身心素质的培养

旅游院校是培养旅游人才的基地,旅游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旅游人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产业对旅游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旅游院校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责无旁贷,是一项必须做好的工作。旅游院校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其基本的途径有三条:一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足、开好体育课,充分发挥体育课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二是制定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规章制度。根据旅游院校在旅游人才身体素质上的培养目标,旅游院校需要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有旅游特色的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规章制度,用合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提高,用规章制度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三是组织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类的校园文化活动,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旅游院校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可以采取三种基本方法:一是在体育课和早操(或早锻炼)中,适当增加运动量,以锻炼学生的体能,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二是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在体育锻炼上采取不同的形式,提出不同的要求;三是充分利用一些专业课和技能训练课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把技能训练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不仅掌握了职业技能,而且提高了身体素质。

旅游企业同样负有提高员工身体素质的责任和义务,在提高旅游人才的身体素质方面,旅游企业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旅游企业要结合企业和员工的实际,把提高员工身体素质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旅游企业在提高员工的身体素质方面,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旅游企业要制定符合企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员工身体素质提高计划,并把员工身体素质提高计划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用制度保证员工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切实提高;二是把员工身体素质提高的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基本内容,制定出明确、合理的考核标准,促进员工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旅游企业在提高员工的身体素质方面,可以采取三种基本方法:一是经济奖励的方法,对身体素质考核合格,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的员工,在经济上给予奖励;二是荣誉激励的方法,对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在身体素质提高方面起表率作用的员工,授以荣誉称号,给予表彰;三是淘汰的方法,对不按企业的要求锻炼身体,身体素质达不到基本要求,无法完成旅游服务工作的员工,予以淘汰。

旅游院校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基地,要根据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结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做好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工作,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旅游院校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其基本的途径有三条:一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学校要在课时、师资、教学设施方面给予必要的保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二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心理咨询,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三是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学校的校报、广播等媒体,宣传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氛围。旅游院校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可以采取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心理咨询人员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形式,有针对性的解决;二是通过开设选修课,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为学生毕业以后成为合格的旅游人才打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JP+1]旅游企业同样负有提高员工心理素质的责任和义务,旅游企业要把提高员工心理素质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旅游企业在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方面,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旅游企业要结合企业和员工的实际,从本企业旅游服务工作对员工心理素质的要求出发,制定符合企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员工心理素质提高计划,并把员工心理素质提高计划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用制度保证员工的心理素质能够得到切实提高;二是多组织开展一些文艺、体育方面的集体活动,让员工在活动中释放心理压力,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在活动中修复心理损伤,为员工心理素质的提高营造良好的环境。旅游企业在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方面,可以采取两种基本方法:一是有针对性地、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专题讲座,为员工在服务的过程中帮助游客解决心理问题提供知识储备;二是旅游企业可设立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员工的心理疏导工作,对员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尽量避免因为员工的心理问题诱发的服务质量问题。[JP]

[参考文献]

[1]范德华.论旅游人才素质结构[J].学术探索,2013,(5).

[2]范德华.旅游产业理论基础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

旅行心得体会篇12

(二)“众”是一种压力。在一个群体内,“众”的一致性一但形成,其权威是不容被个人挑衅的。谁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而“鹤立鸡群”,极有可能会被招致“叛徒”的嫌疑,会遭到大众成员的孤立与抛弃等惩罚。因此,迫于大众的压力,在权衡各种因素之后,为了免遭抛弃或惩罚,人们就往往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采取“随大流”的行为。

(三)“众”是一种归宿。在群体中,当个体的行为、态度与意见符合大众的规范时,就会产生一种“没有错”的安全感,个体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群体生活当中。对于同多数保持一致的人,其他人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反之会招致反感、厌恶甚至惩罚。在群体生活中,任何人对大众行为的偏离都将在群体中找不到归宿,许多人实际上已经养成了一种言行举止符合大众要求的习惯。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人们认为在与众人保持一致之后,即使是选择错了,也会有“大家都一样”的侥幸心理。

二、参照群体及其影响方式

(一)参照群体的概念

参照群体(referencegroup),或称参考群体,就是对个人的评价、期望或行为具有重大相关性的事实上的或想像中的个人或群体[2]。参照群体是人们通过与其进行某种比照以便选取某种态度、立场或行为的群体。在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过程中,参照群体是个人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判断标准。参照群体的选择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过去,参照群体选择的范围是家庭、亲戚、朋友等与个体具有直接互动的群体。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视、网络等媒体进入千家万户,日益扩大了人们的交际面、接触面,参照群体不仅包括了这些具有直接互动基础的群体,同时也包括了与个体没有直接面对面接触,但对个体行为产生巨大影响的个人和群体。

(二)参照群体的影响方式[3]

1、信息性影响信息性影响,是指个体以参照群体成员的行为、态度、意见作为有用的信息予以参考,而在其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产生影响。当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信息缺乏掌握时,更多地是从参照群体的私人关系中寻找到专家建议,别人的推荐与旅游经历将被视为至关重要的证据,而不是求助于商业信息来源。因为他们认为基于别人经验基础上得来的信息,比商业信息更值得依赖。

2、规范性影响有时又叫功利性影响,它指个体为了获得赞赏或避免惩罚而满足群体的需要。规范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群体为其成员确定的行为准则。规范性影响之所以产生和起作用,取决于奖励和惩罚的存在。个体按群体的期待行事,可以获得赞赏和避免惩罚。

3、认同性影响也称为价值表现影响。这类影响的产生前提是以个体对参考群体价值观和参照群体规范的内化,从而在行为上与之保持一致。旅游者在价值表现上受到参照群体的影响表面为:首先,个体旅游者可能利用参照群体来表现自我,提升在群体中的形象。其次,个体旅游者可能特别看重该参照群体,也可能对该群体极为忠诚,并向往与之建立和保持长期的关系,因此认同群体价值观为自身的价值观。

三、影响旅游者从众心理强度的因素

(一)旅游者个性心理特征及个体对参考群体的忠诚程度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这些特征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和意识倾向,集中地体现了个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作为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因素,个性心理特征会影响到个人对参照群体的依赖程度。旅游者个体对群体的忠诚程度主要表现在旅游者对群体旅游活动的模仿上。忠诚度越高,旅游者在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就越会依赖参考群体。因此,在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时就越可能受到参考群体的影响。

(二)旅游目的地与群体的相关性

某种活动与群体功能的实现关系越密切,个体在该活动中遵守群体规范的压力就越大。例如,身份、地位高,财富多的旅游者比较容易跟豪华的旅游消费联系起来。特别当参照群体属于渴望性参照群体时,追随者一般会比较渴望加入该群体,追随者会努力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上尽量向该参照群体靠拢。此时,参照群体对个体旅游者有价值观表现上的影响。旅游目的地与参照群体的相关性越强,而且当个体旅游者渴望加入该群体时,就越能够影响个体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三)参照群体类型差异

参照群体可以分成四种主要类型,即:会员群体、热望群体、拒绝群体和回避群体。一般来说会员群体的成员对群体影响持有肯定态度。热望群体一般是旅游者模仿的对象,在旅游者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时一般会产生正面的效果。而拒绝群体和回避群体一般会成为个体在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时刻意回避和拒绝模仿的群体,对该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从众心理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运用

(一)亲和力营销

在旅游市场营销活动中运用从众心理的一种方法就是亲和力营销方法。亲和力(affinitymarketing)是指把群体识别(i-dentify)联结到旅游者个人生活,从而加深旅游者对会员群体或象征性群体识别感的营销方法。如旅游景区在推出新产品时都以优惠价招揽顾客,以求迅速扩大影响,获得市场肯定。此时,他们往往会给一些单位或群体中有权威影响的人取得联系,以赠送优惠券或赠品券等方式进行推销。这就是所谓的“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所说明的道理。有时人们的旅游需求并不明确,但当他们得到一张折价券或赠品券时,购买行为就发生了,从而带动一个群体到该地消费。

(二)抓住“面子”

“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社会文化、人格特征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根据自我表现作出的评价,希望自己在大众心目中所应有的心理地位,它与身份、地位、角色相吻合。由于中国几千年来的“面子”文化,使得中国人的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也因此具有很强的面子情结,甚至构成了驱动消费的重大动力,造就出中国非常大的特殊消费市场。群体和个体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在西方,个体的影响更大;然而在中国,群体的影响作用更大,群体影响会让消费者形成从众心理乃至羊群效应。因此,适当的诱发人们在群体中的“面子”心理,能够大大的提高营销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如,旅游地的酒店考虑宾客的“面子”,提供免查房的贵宾VIP结算通道。

(三)口碑营销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旅游目的地的口碑营销就是指通过旅游者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将相关信息传递给旅游者的参照群体,从而影响其旅游购买决策的形成。旅游者的口碑宣传是免费的旅游从众心理者的活广告,口碑宣传能有效地减少旅游者感觉中的购买风险,树立旅游目的地良好的市场形象,在旅游营销中能发挥旅游广告、宣传册等正式传播渠道难以发挥的作用。其主要方法如:提高服务质量,使旅游者愿意而且乐意为企业作口碑宣传;增强与游客的沟通联络,引导良好口碑的形成与传播;也可以选择一部分人率先体验,获得满意体验的游客正是宣传旅游产品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之口,一传十,十传百,形成良好的口碑舆论,影响和感染一大批潜在旅游者前来旅游。

(四)广告营销

从众心理是受众的普遍心理,通过对从众心理的深入挖掘,增强广告对旅游消费者的引导力度,营造一种能够让消费者感受亲近的空间,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最佳效果。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做广告的方式有:

旅行心得体会篇13

以网络虚拟社区为平台而进行的“结伴旅行”(简称“网络约伴旅行”)是在互联网普及和自助旅游观念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新式旅行方式。旅游者以虚拟社区为信息搜集主要渠道,自己安排行程,通过虚拟社区认识和相约全程或者部分同行,在社区中分享旅游体验,并建立持续友谊。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团队旅游方式,虚拟社区为自助游者提供了一个发射平台,为他们从日常生活的“第一现实” 进入旅游的“第二现实”提供了准备。因此,参加网络约伴游的旅游者的心理特征及人际关系也不同于传统的团队旅游者。

一、名字虚拟化

在约伴而行的旅游者中,绝大部分旅游者都是在虚拟社区中认识的,如qq群,论坛。他们活跃在各种网络的虚拟社区中,分享自己的旅游感受,展示自己的旅游照片,总结自己的出游经验,爆料自己的旅游趣事。当然在各种信息的时候,大家之间的交流都是采用自己的网名,而不是真实姓名。当大家的兴趣爱好相同,旅游目的地相同,在倡议旅游活动,组织旅游活动,其他旅游者响应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大家彼此的交流依旧是网络上的名字。一个新的成员加入,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同样也是用网络名称。即使在出游当天,旅游者见面后发现对方是自己的熟知的人,彼此打招呼仍旧是用网名相互称呼。在网络约伴游这种新形式下,旅游者们形成的朋友关系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朋友关系是不一样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旅游的所有特征都是围绕着满足以好奇心为核心的刺激寻求而展开的,而约伴游过程中名字的虚拟化就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人们出游前素未谋面,只能从社区中的字里行间和网名来推测这个旅游者的相貌和性格,从他的叙述中推测其旅游经验和技能。这无疑让人们对未来出游的同伴产生了一定的期望。当人们真的从虚拟的社区走向现实的旅游活动中时,见到现实中的约伴后,可能产生失落、平淡或者是超出期望的意外之喜的情感,这些情感自然而然成为旅游体验的一部分。大家的网名取的或有一定个性,或有趣或自嘲或新奇,旅游者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也热衷于称呼其网名,无形中使大家获得了更高的旅游体验。

二、身份隐匿性

社会学家杜马兹迪尔认为,旅游是“可以让人们躲进第二现实的游戏”。而网络约伴游这种方式刚好满足了那些“身陷常规之网”的人们的心理需求。在虚拟的社区中,大家了解对方的只能通过文字、语言。对方不可能主动告知自己的一些真实信息,如性别、年龄容貌,更不可能告诉自己的社会角色、工作职务等信息。即使对方告诉我们,我们也可能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若主动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也可能冒着对方听后不介绍自己的真实身份的风险,以及被认为“别有用心”“功利”的风险。交朋友是众多旅游动机中的其中之一。在旅游过程中不乏一些人利用旅游的机会结识一些有利用价值的人。这给一些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带来一些后顾之忧。但是,网络约伴游身份的隐匿性,就让这部分人完全摆脱了返回日常生活世界后可能随之而来的各种人情世故的烦恼。让每一位旅游者获得超功利性的体验,而不是刻意考虑通过旅游结识一些对提高自己社会地位有帮助人的,或者是顾虑自己在旅游中结识的同伴会不会给自己以后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困扰。网络约伴游的旅游者彻底从日常中逸出,更加沉迷于旅游世界。

另外,身份的隐匿性能让旅游者更好地从以工作为中心、很大程度上可以预见的日常生活的“第一现实”中逃离出来,进入以旅游为中心并缺乏预见性的旅游这个“第二现实”。平时工作中的西装革履,衣冠楚楚,让很多人不得不压抑自己,在外人面前伪装自己,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行为要与自己的身份地位相匹配。担心稍不留意,就给同事、员工留下笑柄。这种长时间的压抑与伪装让很多旅游者更加钟情于约伴游这种方式。由于大家互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地位的高低,旅游者在虚拟社区交流的时候可以海阔天空地讲述自己的旅游体验,评论他人的旅游体验,毫无顾忌地让别人充分了解自己的旅游体验。在结伴而游的过程中,可以随意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而不用担心别人的评头论足;可以大声说话,不必担心别人议论自己素质低;可以摆各种造型来拍照,不必担心搞笑的造型和自己身份不相匹配。身份的隐匿性,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回归到了真实的自我,让人格结构中“本我”这部分充分体现,一切行为都是受“快乐原则”支配。与彼此不知道身份地位的人同行,旅游者可以展示真实的自我,完全的放松。同时,因为陌生而产生好奇,交流使得旅游体验更加丰富。

三、对组织者充分信任

网络约伴游的组织者通常是论坛或qq群的群主。而这些群主同时也是旅游活动中的一名旅游者。他通常有着和其他旅游者相同的旅游需求。在组织者提议去一个地方旅游前,他会主动去踩线,把自己踩线后的感受和注意事项提前与其他旅游者进行分享。从而避免在旅游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把不可预见的风险降低到最低。对于有经验的组织者,其他旅游者会对他十分信任,出现一呼百应的局面。而且组织者和旅游参与者之间既是伙伴关系又是营销关系。而这种关系也会发生转变,这次旅游活动的组织者可能变成下次旅游活动的参与者,上一次旅游活动中的同伴关系到下次旅游活动就变成了营销关系。伙伴关系和营销关系达到了一种交融。这种交融区别于传统的旅游营销。旅游的组织者不会像传统的营销者一样站在自己的角度利用自己占有更多关于旅游产品的优势而对旅游参与者索要过高的价格。同时还采取账务公开的方式,旅游参与者对于是否存在欺诈也能做出判断,组织者和旅游参与者之间往往就能够建立起更为信任的和谐关系。

四、志同道合的结合

志同道合是网络约伴非常重要的因素,有时候,甚至比目的地还重要。这是因为“不合拍”的游伴可能毁掉整个行程。

虽然在旅游过程中,大家不知道彼此的真实姓名、社会地位、身份等,但是对于彼此的性格、爱好、体力情况、知识结构等经过几次出行后会有所了解,约伴时就会约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出行。对主要的旅游线路,旅途中吃住行的安排基本达成一致,是“志同道合”表层的要求。比如结伴而行,必须有相同的旅行观念,不能说你想住小旅社,他想去大酒店;你想登顶,她却想坐缆车;你想吃肉,他却吃素。对“自助精神”的认同则是“志同道合”较深层次的体现,是结伴出行的必要条件。比如,自律个人道德素质,带走自产垃圾,爱护那些装扮原野的花花草草,除了笑容什么都不要留下。很多约伴旅游的组织要求报名者如果临时改变主意,又没有替补者,那么他必须分摊已经产生的费用(常常是分摊包车的订金)。这些不成文的约定都是志同道合的前提。如果旅游者找不到志趣相投的,则很可能独自旅行或者放弃旅行,很多独行者就是因为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而放弃结伴的愿望。

五、渴望分享

渴望团队内部交流,是结伴的一个主要原因。在目前众多的自助游网站中,都会根据旅游方式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分类。如自助旅游者的天堂、自助旅游网络第一站――517旅行网就根据众多的旅者的兴趣爱好不同,把约伴分成了登山、背包、徒步、摄影、骑行、自驾、滑雪、聚会等8个版块。旅游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选择。由于约伴的前提是兴趣爱好相同,故而旅游参与者就有可以分享的话题。在众多的旅游参与中,不乏有些具有一定特长的旅游参与者,比如有人擅长唱歌,有人擅长朗诵,有人擅长讲故事,这些旅游参与者平时没有太多的机会来表现这些特长,约伴出游就给了他们机会。由于名字的网络化,身份的隐匿性,大家不再羞涩,积极地把这些特长进行展示,得到同伴的认可后,大大激发了自豪感。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约伴游中自我特长被得到认可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由于约伴游本身就是以共同爱好而结合的,所以某人的一技之长被发现后,会得到其他旅游参与者的追捧。这位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就会成为团队当中的老师,其他人成为学生。老师免费交,学生自觉学,整个团队其乐融融。所以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旅游参与者经常陶醉其中,乐此不疲。在一些旅游景点,经常会看到约伴的旅游者在一起唱歌,跳舞,朗诵,而且还较为专业,在围观者羡慕的眼神中,他们也取得了高价值的旅游体验。

共同爱好的分享不仅在旅游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旅游结束后依然在继续。517旅行网设置的有足迹、照片、纪念册、游记等版块。网站的会员可以在出游回来后在各个版块分享自己的心情,感受和图片。进入网站可以找到最靠谱的旅行经验,最符合自己兴趣的目的地,找到最有个性的自助旅游爱好者,可以欣赏到最华丽的旅行纪念册。图文并茂的页面,让浏览的人仿佛身临其境。当然旅游参与者回来分享的这些文字和图片会有一定的关注度。关注度越高,说明大家越喜欢这些旅游者分享的内容。每一个网站的会员都会经常关注自己的关注度和粉丝数量是否增加。看着每天不断增长的数字,旅游者内心得到很大的满足。

六、结束语

网络约伴游这种带有一定游戏性质的新型旅游方式,有助于旅游参与者获得纯粹的旅游体验,获得高满意度,越来越被人们所热衷。这种模式给当前的旅行社市场带了很大的冲击,当然它在带给旅游者全新旅游体验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安全隐患,需要一定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