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学期个人总结实用13篇

中职生学期个人总结
中职生学期个人总结篇1

关键词 :高职;职业期望;实证研究;问卷调查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3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79—02

收稿日期:2014—12—10

作者简介:陈斌(1966— ),男,辽宁新民人。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曲蓉蓉(1983— ),女,辽宁本溪人。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高职教育。

一、概念界定

(一)职业。《辞海》中对“职业”一词的解释为: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而社会学家常常认为作为一个职业,必须具备三个构成要件:个人的、经济的和社会的,三者彼此互动。个人发挥应有的才能,在社会中履行适当的角色,在经济中维持必要的生计,从而构成一个三角形的互动结构,构成稳定发展的职业三角形。因此,本文所指的职业是指为了让个体获得稳定工作,从而履行一定社会角色并实现自我。

(二)职业期望。从托尔曼(E.C.Tolman)的白鼠走迷宫实验得知,期望的产生是动物满足需求的基本心理功能。期望是一种要达成目标的特殊动机,因此,它是人的一种主观预期,属于意识范畴的内容。个人在发展职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应用期望的心理功能,以引导职业选择和职业行为。综合来说,职业期望可以认为是个人在职业方面综合自身需求、效能预期和结果预期等主观因素,以形成个人的职业发展愿望的过程,它受过去经验、个体职业认知、现实环境条件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

二、研究概况

本文以编制高职学校学生职业期望调查问卷为基础进行研究,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性别、年龄、学业成绩、家庭背景等受调查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职业期望调查量表,共74个问题。题项设计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和五项计分原则(非常期望5分、期望4分、无意见3分、不期望2分、非常不期望1分)。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辽宁省内某高职国家示范校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问卷有效率为88%,满足分析要求。有效样本构成如表1所示。问卷回收后,笔者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了因素分析、单因子变量分析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等。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因素分析。本研究在调查问卷各题项共同度均大于0.35的基础上进行了三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整个过程删除了27个因子负荷小于0.5的题项,并将剩余的47个题项聚类为对工作要求、福利、进修机会、工作环境、发展机会、声望、工作地点和共组规律八个维度,累积解释率达61.625%,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分析。信度检验采用L.J.cronbach所创的ɑ系数法,效度检验利用问卷及其因素分解后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来衡量。研究结果表明:总调查问卷ɑ系数为0.903,各维度的ɑ系数介于0.686~0.921之间,信度比较好;八个维度与总问卷之间所有相关系数均大于0.4,在0.01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各维度之间相关系数均大于 0.1,满足效度检验水平。

(三)职业期望总体情况分析。这部分的分析中得分越高的维度表示学生期望越高。总量表平均得分为4.15,大于3,标准差SD=0.35,由此表明,辽宁省的高职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期望。在职业期望的八个维度中,维度2得分最高(平均值M=4.199,标准差SD=0.497),维度5 次之(平均值M=4.237,标准差SD=0.630),维度8最低(平均值M=3.829,标准差SD=0.988)。

(四)不同背景变量下的职业期望分析。

1.不同性别学生的职业期望分析。本部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高职学生职业期望相差无几,男学生(平均值M=4.15,标准差SD=0.34)和女学生(平均值M=4.13,标准差SD=0.37)很相似,并且在总量表和八个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不同年龄学生的职业期望分析。本部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高职学生中,以20岁期望最高(平均值M=4.26,标准差SD=0.38),并且在总量表和八个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不同学业成绩学生的职业期望分析。本部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学业成绩的高职学生中,学业成绩为优的高职学生职业期望最高(平均值M=4.21,标准差SD=0.37),而学业成绩为及格的高职学生职业期望最低(平均值M=4.04,标准差SD=0.38)。在“维度4-工作环境”上,不同学业成绩高职学生的职业期望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3<0.05),而在总量表和其他因子上差异性不明显。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针对“维度4-工作环境”,采用LSD进行事后比较,得到如下结论:

(1)学业成绩为“优”的学生,对于“工作环境”的职业期望显著高于学业成绩为“良”、“中”和“及格”的学生,并且与学业成绩为“良”的学生具有显著性差异。(2)学业成绩为“良”的学生,对于“工作环境”的职业期望显著高于学业成绩为“及格”的学生,低于学业成绩为“中”和“优”的学生,并且与学业成绩为“优”的学生具有显著性差异。(3)学业成绩为“中”的学生,对于“工作环境”的职业期望显著高于学业成绩为“良”和“及格”的学生,低于学业成绩为“优”的学生,但与三者不具有显著性差异。(4)学业成绩为“及格”的学生,对于“工作环境”的职业期望显著低于学业成绩为“优”、“良”和“中”的学生,但与三者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学业成绩为“及格”的学生无论在总量表还是在职业期望的其他维度上,都明显低于其他学业成绩的学生,但却在“维度1-对工作要求”、“维度6-声望”和“维度7-工作地点”等职业期望上反而高于其他学业成绩的学生。

4.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的职业期望分析。本部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的高职学生中,父母受教育水平为高中的高职学生职业期望最高(平均值M=4.18,标准差SD=0.35),父母受教育水平为初中以下的高职学生职业期望最低(平均值M=4.11,标准差SD=0.35)。并且无论在总量表上还是在八个因子上,职业期望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5.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的职业期望分析。本部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高职学生中,无论是来自乡村的学生还是来自城镇的学生,职业期望中关注度最高的都是“福利”,无论是在总量表上还是在八个因子上,职业期望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1]谢延明,赵玉芳.大学生职业期望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1).

[2]李明,高飞.基于职业期望的大学生非学费投入的性别差异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中职生学期个人总结篇2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基于案例教学的应用愈加凸显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基于案例教学紧紧围绕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职业观念和理想的科学定位,立足于学生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树立正确观念,学会规划方法,培养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案例教学以其生动、形象的优势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观念的感悟,便于学生及时有效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基于案例教学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再现,通过对案例的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实现开放式教学,实现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的开展,同时也指导了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式方法,实现了“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科学教学。

一、案例的选择立足于职业发展方向

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基于案例教学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教材、学生、生活、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要将教材中的案例与教师收集整理的案例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教学。在教师收集案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立足于职业发展方向,要针对学生的生活和学生的兴趣进行案例方向的界定和选择,而且案例自身要精练、典型,一语中的。例如,在对于园艺师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过程中,在案例的选择上可以针对园艺师专业自身职业发展的方向举例。学生小李,出身在普通农村家庭,喜欢绘画和造型艺术,不想循规蹈矩地生活,尤其对于园艺情有独钟,不是单纯觉得好玩,而是真正喜欢欣赏自己修建出来的植物造型,各种创意的发挥让他特别有成就感。小李的职业规划就是通过阶段规划的陆续实现,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园艺师并开一间自己的园艺创意室。为了实现这个职业规划,他将每个阶段的目标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在校期间打好专业基础、利用3年的打工时间累积社会经验、利用2年时间针对性学习园林技艺并成为园艺师,利用5年时间开自己的工作室,利用5年的时间,将工作室发展成为具有专业化、国际化水准的领军品牌、利用5年的时间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园艺师。这个教学案例没有将规划定位在升学和简单的就业上,而是针对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色进行了科学规划,明确了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台阶,既有着一定的激励作用,又能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阶段性目标。

二、案例的实施具有社会敏感度

在案例的实施过程中要具有社会敏感度,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中职生。在案例实施中,要杜绝照本宣科、咬文嚼字地说些空洞的不切实际的话,不能指定遥不可及或者海市蜃楼般的职业规划,在案例实施中,要注意运用行为导向模式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案例的实施不能停留在案例自身的内容,应该是结合社会进行分析和探究。例如,中职学生戴某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将职业规划发展的方向定位于企业专业翻译等方面的工作,并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在短期目标中是找到一份相应的工作,在长期目标中是五年内达到部门主管的位置。在案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当前商务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尤其是中职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然后结合社会发展方向进行案例的实施。教师要充分肯定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阶段性,同时也指出案例在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性,要在职业生涯设计方向正确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就行集中有效地分析。

三、案例的分析彰显实践指导价值

在基于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要注意实践指导作用,在分析过程中一般按照知己、知彼、决策、行动四个步骤进行,例如在对王某的职业生涯规划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就彰显了实践指导作用。王某根据霍兰德职业测评类型词表的测量显示其职业兴趣属于管理型、社会型(人的职业兴趣有六大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和常规型),其职业生涯根据阶段性划分将目标定位成两个基本层次:探索期(依据对职业的认知和对自我职业兴趣的评估,将职业生涯规划拓展为管理人员和设备销售人员,而不是拘泥于所学,模具专业),建立期(在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之后,不是仅仅在职业发展方向打拼奋斗,要及时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完善通用核心职业能力,提高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案例的总结注重知识性与可行性的有机整合

在案例总结阶段不能只是单纯针对某一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而应注重知识性和可行性的有机整合,注意职业生涯规划的延展性。例如在对汽修专业学生张某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案例总结中,张某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是希望以后成为一个汽车修理师,而在规划目标的界定中将学习、毕业证书、汽车修理的职业资格证书、开设自己的汽车修理厂简单的罗列出来,为此,在对此案例进行总结过程中首先要结合中职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在知识性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使其具备步骤齐全、表述清楚、图文并茂、分析到位、目标明确、阶梯分明、措施具体的基本要求,然后分析其自身也有着一定的真实性,职业生涯规划中张某认识到每一个阶段规划目标的实现使下一阶段目标的基础,需要脚踏实地地认真完成,而且每一个阶段目标具有求真务实的特点,可行性较强。在指导学生进行中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其自身的知识性和可行性的有机整合,使每一份中职职业生涯规划都能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指导作用。

结束语

总之,基于案例教学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应用,彰显出鲜明的实践性,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环节。通过基于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案例分析和探究,通过营造积极互动的氛围,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沟通,能够在探究中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念,并将德育教学无形地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做一个真实的、对社会有用的人,通过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明确的发展和奋斗目标,彰显更好的育人效果。

中职生学期个人总结篇3

研究对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北京市4所市属高校2011年理工类已就业的本科女大学毕业生,随机抽样选取400人。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400份,其中无效问卷17份,部分有效问卷19份,全部有效问卷364份,全部有效率91%。

研究方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资料分析的方法。

数据统计及分析

1.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对各种因素的重视状况

调查问卷中通过17个问题对工科女大学毕业生职业期望及实现程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毕业生非常重视的前三项因素分别为: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44.5%)、符合个人兴趣爱好(43.9%)、单位在大城市(43.9%);比较重视的前三项因素是:符合个人兴趣爱好(81.5%)、福利待遇好(79.8%)、晋升机会多(79.2%);选择不太重视和不重视的后三项因素是:专业对口(16.2%)、社会地位高(9.8%)、单位规模大(8.7%)。

在调查因素中,既有反映职业外在价值的因素,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交通便利、福利待遇好等,也有反映职业内在价值的因素,如符合个人兴趣爱好、能发挥个人才能等,毕业生的前三项选择和后三项选择中既有反映外在价值的因素,也有反映内在价值的因素,并且比例比较接近,说明在毕业生的职业期望中,内外价值因素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2.职业期望因素实现程度的状况统计

工科女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职业期望影响因素中实现程度较高的前五项依次是:单位在大城市(61.8%)、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50.3%)、交通便利(48.6%)、专业对口(48%)、职业比较稳定(45.7%)。而实现程度较低的最后五项分别为:晋升机会多(21.4%)、工资收入高(19.1%)、符合个人兴趣爱好、可进一步深造、工作受约束少(18.5%)。相对于职业期望值而言,择业过程中“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的期望值与实现程度相差较大,而“单位在大城市”的期望值与实现程度较为吻合。

3.职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得分比较

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对期望值与实现程度进行比较研究。将职业期望中对各因素的重视程度从强到弱的顺序进行赋值,从非常重视到不重视分别赋值5到1,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公式如下:

Ai=∑(nj*Nij)/∑Nij (j=1~5)

说明:Ai-加权平均值,i=1~17,即17项职业期望因素中,每一项的加权平均分;

nj-权重值,nj=1~5;Nij-与nj对应的频数。

利用同样的方法对实现程度也进行加权平均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值略高于就业实际得分,职业期望的主体范围是在(3.72~4.19)分值区间范围内,平均值为4.0,期望值的水平是中等偏上。实际就业得分的主体范围是在(3.10~3.86)分值区间范围内,平均值为3.32,实际就业得分的水平属于中等。职业期望值与实际就业得分曲线偏差值在0.28~0.96之间,平均差值为0.68。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与职业期望之间还略微有一些差距。

4.总体期望与求职结果的比较分析

在计算工科女大学毕业生总体职业期望和求职结果时,重点考虑了以下5个反映总体职业期望外在价值的指标:

一是薪资水平。毕业生最集中的薪资期望和实际所得集中在2,000元~4,000元之间,期望比例为81.1%,实现程度为76.7%,期望和实际的偏差不大,总体期望比较合理。另外,有2.8%的毕业生期望薪资在1,000元~2,000元之间,而有16.2%的毕业生实际薪资正好在这一区间,约14%的毕业生未能满足薪资期望;毕业生中6.6%的毕业生期望薪资在4,000元~5,000元之间,实际实现程度为7.1%,略高于期望值;毕业生中有9.5%期望薪资在5,000元以上,但实际上没有人达到这个水平。从结果分析,毕业生总体薪资水平的期望比较合理,但高于实际就业水平。

二是单位性质。毕业生最希望进入的就业单位是国有企业,38.9%的毕业生期望可以在国企就业,实际就业中有40.8%的毕业生去了国企,这也是毕业生流向最大的类别;其次是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34.1%的毕业生倾向于此类单位,但实现程度为15.8%,两者相差较大,有18.3%的毕业生未能实现个人期望;然后是外资企业,19.9%的毕业生倾向于外企,实际实现比例为10.7%,两者相差较大,9.2%的毕业生未能实现个人期望;再者是民营企业,4.3%的毕业生倾向于民企,而实际就业比例为25%,两者相差20.7%,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流向。从总体上看,毕业生对单位性质的期望值实现程度偏低,约54.4%的毕业生未能实现就业期望。

三是工作稳定性。毕业生对工作的稳定程度期望较高,33.6%的毕业生希望工作非常稳定,57.8%的毕业生希望比较稳定,两者占样本总数的91.4%。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略微低于期望的要求:工作非常稳定的毕业生为22.3%,比较稳定的毕业生为62.9%,两者的和为85.2%,比期望水平略低。从总体情况上看,工科女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的工作稳定程度略低于期望水平。

四是工作环境。毕业生对工作环境的舒适程度期望值较高,23.7%的毕业生期望工作环境能够非常舒适优越,60.7%的毕业生期望比较舒适优越,两者占毕业生样本总数的84.4%;仅有2.8%的毕业生可以接受艰苦环境。实际就业情况是,32%的毕业生工作环境非常舒适优越,高于期望值8.3%;44.7%的毕业生工作环境比较舒适优越,低于期望值16%;22.3%的毕业生工作环境一般,高于期望9.5%;另有1%的毕业生到艰苦环境就业。总体上看,毕业生期望值基本能够得到满足,工作环境相对舒适优越。

五是就业区域。毕业生就业区域的期望值和实现程度均很高,89.5%的毕业生期望就业区域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而实现程度为85.3%。8.5%毕业生期望去中小城市就业,而实际数据为13.7%。

六是就业总体满意程度。由样本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北京市工科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总体满意程度较高:19.8%的毕业生对求职结果非常满意,44.2%的毕业生比较满意,两者数据合为64%;33%的毕业生对择业结果认为一般,另有3%的毕业生对择业结果表示不满意。

结论、问题及对策

结论。一是在北京市工科女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中,内外价值因素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福利待遇好”“晋升机会多”都是影响毕业生职业期望的重要因素。二是从毕业生求职结果看,“单位在大城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交通便利”“专业对口”“职业比较稳定”的实现程度最高。三是北京市高校工科女大学毕业生总体职业期望比较合理,略高于实际就业水平。

中职生学期个人总结篇4

本文旨在探讨中职生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分数与实习期间工作表现之相关性。从测试分数入手,通过班主任、企业调研、个别谈话法了解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得出分数与表现之间存在相关性的高低。另外,针对测试结果类型与实习岗位相符以及测试结果类型与实习岗位不相符的两类学生,分别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总结出科学有效、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乐观向上、敬业乐业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

一、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霍兰德把人的职业类型分为实际型(R)、调研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常规型(C)六种类型。这六大类型不是并列的,它们有着明晰的边界。霍兰德以六边形标示出六大类型的关系。

一是相邻关系: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的个体之间共同点较多。二是相隔关系: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个体之间共同点较相邻关系少。三是相对关系:在六边形上处于对角位置的类型之间即为相对关系,相对关系的人格类型共同点少,因此,一个人同时对处于相对关系的两种职业环境都有很浓兴趣的情况较为少见。

人们通常倾向选择与自我兴趣类型匹配的职业环境,如具有现实型兴趣的人希望在现实型的职业环境中工作,可以最好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但在职业选择中,个体并非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兴趣完全对应的职业环境。一则因为个体本身常是多种兴趣类型的综合体,因此在评价个体的兴趣类型时,也时常以其在六大类型中得分居前三位的类型组合而成,组合时根据分数的高低依次排列字母,构成其兴趣组型;二则因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依据兴趣类型,还要参照社会的职业需求及获得职业的现实可能性。但如果个体寻找的是相对的职业环境,意味着所进入的是与自我兴趣完全不同的职业环境,则工作起来可能难以适应,或者难以在工作时觉得很快乐,甚至可能会每天工作得很痛苦。

二、“性格与职业类型测试”结果分析

研究对象取自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2010级参加“性格与职业类型测试”的学生。参加测试且结果有效的学生人数总计1438人,于2012年3月至12月期间参加实习。

通过统计“性格与职业类型测试”结果,笔者发现,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2010级学生中属于实际型的学生为836人,占测评人数的58%;属于调研型的学生为980人,占测评人数的68%;属于艺术型的学生为545人,占测评人数的38%;属于社会型的学生为1188人,占测评人数的83%;属于企业型的学生为687人,占测评人数的48%;属于常规型的学生为774人,占测评人数的54%;

化学系实习工作岗位主要为要求细心、有系统、有条理的常规型工作。学生测评结果如下:实际型的学生为320人,占全系总人数的55.6%;属于调研型的学生为385人,占全系总人数的66.9%;属于艺术型的学生为224人,占全系总人数的38.9%;属于社会型的学生为477人,占全系总人数的82.9%;属于企业型的学生为267人,占全系总人数的46.5%;属于常规型的学生为303人,占全系总人数的52.6%。

电气系实习工作岗位主要为要求动手能力强的实际型工作。学生测评结果如下:属于实际型的学生为149人,占全系总人数的65.8%;属于调研型的学生为156人,占全系总人数的68.9%;属于艺术型的学生为73人,占全系总人数的32.4%;属于社会型的学生为176人,占全系总人数的77.8%;属于企业型的学生为115人,占全系总人数的50.7%;属于常规型的学生为113人,占全系总人数的49.8%。

机械系实习工作岗位主要为要求动手能力强的实际型工作。学生测评结果如下:属于实际型的学生为298人,占全系总人数的63.1%;属于调研型的学生为334人,占全系总人数的70.7%;属于艺术型的学生为170人,占全系总人数的35.9%;属于社会型的学生为398人,占全系总人数的84.5%;属于企业型的学生为230人,占全系总人数的48.6%;属于常规型的学生为253人,占全系总人数的53.5%。

信息系实习工作岗位主要为服务行业的社会型工作及需要细致耐心的常规型工作。学生测评结果如下:属于实际型的学生为69人,占全系总人数的40.7%;属于调研型的学生为105人,占全系总人数的62.9%;属于艺术型的学生为78人,占全系总人数的46.1%;属于社会型的学生为137人,占全系总人数的81.4%;属于企业型的学生为75人,占全系总人数的44.9%;属于常规型的学生为105人,占全系总人数的62.9%。

从测试结果看,学生所属类型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不高,各类型的分布率大致相同。

三、学生实习案例

1.案例一

姓名:余某 性别:女 班级:2010财务管理 年龄:18岁

个性特征:性格活泼,对工作有很高的热情,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性格与职业类型测试”类型:CES。

岗位类型:电话接线员CSE。

实习表现:从事语音客服工作,在岗位上表现良好,业务量高,服务态度得到客户和单位领导的一致好评。

2.案例二

姓名:黄某 性别:女 班级:2010财务管理 年龄:19岁

个性特征:个性较强,脾气急,容易冲动,粗心大意,与人相处时比较讲义气。

测试结果:SAC。

岗位类型:电话接线员CSE。

实习表现:因服务态度差,她累计被顾客投诉达3次,按照单位规定被予以开除处理。她曾在实习期间自己跑回家,不想继续工作。

3.案例三

姓名:庄某 性别:女 班级:2010工业分析班 年龄:19岁

个性特征:性格稳重,耐心细致,学习成绩良好,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测试结果:CIS。

岗位类型:记录员CSI。

实习表现:表现非常突出,对企业安排的工作从不推诿,工作认真负责,记录的数据从无差错;严格遵守企业的劳动纪律,能够吃苦耐劳。

4.案例四

姓名:陈某某 性别:女 班级:2010工业分析班 年龄:19岁

个性特征:性格活泼开朗,乐于助人,坚强、有韧性,独立性强,喜欢与人交往,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测试结果:ISE、ISA。

岗位类型:生产线操作员RCI。

实习表现:经常因为工作马虎而出现失误,觉得岗位要求过于细心,认为自己不适合这个工作。

5.案例五

姓名:于某 性别:男 班级:2010化工工艺 年龄:20岁

个性特征:依赖性强,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为人随和,人际关系好。

测试结果:CRE。

岗位类型:化工设备操作员RCI。

实习表现:在顶岗实习阶段,多次更换工作岗位,在岗位上表现差,经常旷工。

6.案例六

姓名:刘某 性别:女 班级:2010化工工艺 年龄:17岁

个性特征:性格内向,知心朋友少,平时不爱说话,少与社会接触,没有特殊的兴趣爱好,情绪波动比较大。

测试结果:RAS。

岗位类型:化工设备操作员RCI。

实习表现:工作认真,专业知识学得不错,但性格内向,平时不爱说话,与周围同事沟通交流较少,情绪波动比较大。

7.案例七

姓名:夏某 性别:男 班级:2010港口机械 年龄:18岁

个性特征:坚强懂事,学习勤奋努力,人际关系好,待人热情,组织能力强。

测试结果:SEC。

岗位类型:起卸机操作员RSE。

实习表现:因为工作表现出色,领导能力突出,被破格提拔为班长。

四、学生“性格与职业类型测试”结果与实习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霍兰德职业理论,个人的性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和对应,是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兴趣,且能力与该工作相匹配,他便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而且在工作中将能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做事有精力,工作效率高,能在职业实践活动中充分施展才干。相反,如果一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或者职业能力与该工作岗位不相匹配,在岗位上取得职业成就的可能性则大大降低,在工作中更多地体验到失落、乏味、痛苦,工作效率低,各种职业心理问题也将接踵而来。

霍兰德提出,六种职业类型分别分布在六角形的六个角上,相邻角上的职业相近,相对角上的职业则是最不匹配的。在中职学校中,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基本相关,如工业分析专业,主要在工厂从事分析检验的工作,这些岗位都要求注意细节、精确度、有系统、有条理,具有记录、归档、据特定要求或程序组织数据的能力,即为常规型的工作类型。如果学生的测试类型为常规型,则在岗位上的表现会比较优秀,职业能力发挥的空间最大;如果学生的测试类型为实际型或企业型,在工作岗位上有一定的愉悦感和满足感,通过自身的努力,也能够取得一定的职业成就;如果学生的测试类型为调研型,则在工作上往往会感到不满足,职业满意度低,职业倦怠率高,在岗位上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职业成就的可能性降低。

笔者以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2010级工业分析专业的学生在“性格与职业类型测试”中的结果与实习表现情况为例,进行分析如下。

从测评结果统计,2010级工业分析专业学生中属于常规型的学生人数为58人,属于调研型的学生人数为95人。通过班主任了解、学生个别谈话、企业调研发现,属于常规型的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大部分表现较好,工作中出错的几率小,能够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在短时间内被提拔的人数多,如案例三中的庄某。而属于调研型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更容易出现工作心态不稳定的状况,辞职人数多,工作中犯错误比较多,如案例四中的陈某某。

通过对其他专业学生的测试结果与实习表现的分析,也可看到同样的结果。

五、开展职业心理辅导的方法

1.培养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是一个人探究某种职业或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心理倾向。有意识地去培养、发展某些职业兴趣,对人的职业生涯会产生重要影响。学校可以积极创设情境,通过参观企业、社会实践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2.提高专业技能

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适合本专业的学习方法,以及主题班会、个别咨询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

3.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职业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对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新生入学阶段,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类型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类型,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另外,在学生所学专业已定的情况下,可以指导学生调整认知,从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及相邻职业类型中找到适合的岗位。

参考文献:

[1]伍新春,叶斌.中职心理健康——阳光教育教师用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中职生学期个人总结篇5

学习评价,或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并对被评价对象做出某种资格证明。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有力保障。教学测试与评价机制是制约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瓶颈,评价什么和怎样评价,直接影响到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2009年《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学习评价的改革措施,将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形成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应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为目的,手段与形式可多样化。终结性评价为总结性评价,指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全面考核,应以评价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为目标”。

二、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总结归纳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是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时,了解整体效果、确定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手段,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的终结性评价。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学习或发展成就的等级,也用作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合适、教学内容与形式是否有效的参考。终结性评价侧重对知识和技能的检查,侧重学习的结果。在终结性评价中,教师是考官,考试是为了选拔和甄别,师生难以交流,看到的只是学习结果。形成性评价则更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形成性评价旨在反映与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它将教学过程视作一个整体。对学生而言,形成性评价能让他们随时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成绩,从而改进学习方法、修正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从而灵活改变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案、完善教学大纲。

三、高职英语学习评价体系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在对英语的考核上主要采取学期、学年测试,并结合高等学校应用能力考试(PRETCO)A级、B级英语能力考试的形式,主要针对英语理论知识进行考察。有的学校还在每个学期中间加入期中考试。考试的模式至今仍然以闭卷笔记为主。在成绩构成方面,以前许多高职院校对英语考试成绩的计算,沿用本科院校的计算方法,皆以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或40%+60%,或30%+70%)计算后得出的总评成绩作为唯一参考。后来,许多院校取消英语期中考试,但在期末总评中,加入平时成绩这一项。随着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目标认识的明确,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成绩的计算又较以前有了一定进步。许多院校陆续加入口语测试,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笔者所在的学校,将口语测试划入平时成绩进行考核,每学期测试两次,占总成绩的20%)。

四、学习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较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充分体现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比考试的结果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应该成为学生考核体系的主要方面。他们在课程学习期间所表现出来的接受能力、进步或退步过程和语言应用于生活和专业学习的情况更有助于对他们做出公正的教学评价。但是这些因素往往在传统的以结果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中受到忽视,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其次,测试内容侧重课本语言知识,而忽视能力方面的测试。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结合不够,尤其是为专业学习专业发展服务的能力。最后,成绩的构成尤其是平时成绩的构成方面,虽然加入口语成绩等新的内容,但仍然不能全面细致地反映学生学习状况,难以体现学习差异。平时成绩是形成性评价模式在目前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中的具体表现。它一般包括平时考勤、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三方面。考勤和课后作业容易计算成绩,但课堂表现一项还需要进一步细化、量化。

五、完善学习评价体系

针对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应按照《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完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改变以往评价格局,将重点放到形成性评价上来。

笔者所在的学院,目前英语成绩的评定方法为:学期总评成绩=20%平时成绩+20%英语口语成绩+60%期末笔试成绩。很明显,这一评价方法中,终结性评价占到80%,形成性评价成绩比例太小只有20%,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所以,此评定方法应改为更加偏重形成性评价的格局:学期总评=50%形成性评价+50%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部分(50%)。包括口语测试与笔记两部分:(1)口语测试(20%)分别在学期中、学期末进行两次。测试形式可以是拍摄两人或多人对话、短剧视频;也可以提前给学生一组话题让其准备,考试当天采取抽签形式,抽取话题,给出准备时间,然后进行3到5分钟左右的口语表达,教师当场打分。(2)笔试(30%)在不同的学期按照不同的难度设计考题,题型包括听、读、写、译等方面。

形成性评价部分(50%)。形成性评价重评价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的程度。两人结对和小组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部分包括出勤率(10%)、课堂表现(45%)和课后作业(10%)。课堂表现可以细分为课前5分钟演讲(5%)、单词听写(5%)、小组活动(15%)、课堂问答(5%)、课堂纪律(5%)。此外,课堂之外的活动应该纳入形成评价机部分。这些活动有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写作大赛,口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共占5%。

参考文献:

[1]朱姝.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中的形成性评价.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中职生学期个人总结篇6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 培养目标的分类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三类: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育类型、教育层次的不同。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一般是工程型人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主要是技能型人才,而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任务就落在了高职、高专教育身上。

技术型人才也被称为中间型、工艺型、执行型人才,它们的工作岗位在施工现场或生产一线,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等只有通过他们的努力工作才能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转换成物质形态。技能型人才还被称为操作型人才或技艺型人才,他们主要应该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及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在生产第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两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既有分工的不同,又有层次的差别,当然不可否认两者也有交叉重叠之处[1]。

二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决定了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

教育类型的不同有两个标志,一是培养目标的不同,二是课程内涵的不同。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种基于职业属性的教育其教育规律在宏观层面上体现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和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国际教育分类”中,将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需要高技术要求专门化”的普通高等教育称为5A教育,和它相对应的是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结构;而“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即“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高等职业教育被称为5B教育,其教育规律集中体现在致力于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计划——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结构之中。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职教育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即学生的职业属性的培养。

教育层次的不同在于教育功能的差别与教育内容的差别。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种职业属性明确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分工的层次之间天然而紧密的联系,诠释了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层次。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职业活动对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呈现出层次性,这种层次性就集中表现为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高职教育的毕业生与中职教育毕业生层次的差别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表现为其综合性、全面程度、显现的责任、价值功能等的不同,即高职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复杂程度更高,从本质上说,这是真实职业活动功能层次的本源性映射。这种教育功能的差异决定了其教育内容的不同,职业教育的课程内涵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教育内容的层次与其受教育者未来工作范畴的层次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具体的联系,职业活动的作用范围与集成度表现为工作岗位对其从业人员的活动范畴呈现出层次性要求,集中表现为工作过程的深度与广度。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毕业生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常常是“面”和“体”的职业活动;中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一般只需要有能力把握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通常是“点”和“线”的职业活动。这种职业活动范畴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工作过程中深度与广度的差异,在教育活动中表现为教育内容层次的差别,其本质上是真实职业活动内容层次的整合性迁移[2]。

三 毕业实习报告是对教育类型与教育层次的具体反映

实习是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必要过程;实习报告就是实习完成后进行的总体性总结和概括。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应对整个实习过程、实习内容、实习方法等进行系统而概括地总结,结合自己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且是如何解决和克服的,总结实习获得的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收获和体会,撰写成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实习报告必须有实习情况的概述和叙述,其中有些比较简单,有些比较详细,它主要是对实习过程中主客观条件、有利与不利条件,以及实习的环境等进行分析。

2.实习报告要有对成绩和不足的叙述总结,总结的目的是要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所在。成绩有哪些,有多大,怎样取得的,表现在哪些方面;存在的不足有多少,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都应当在实习报告中讲清楚。

3.实习报告应有对实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我们经历过任何一件事情后,总会获得一些经验或者教训,无论经验还是教训,只要我们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概括、总结,并将它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来认识,这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是获益匪浅的。

4.实习报告还应包括对今后打算的概述。通过实习,对所学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活动范畴有了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从而明确了努力方向和目标。

一份合格的实习报告,通过对实习环境、实习过程、实习内容的叙述,如实反映出学生实习期间的职业活动范畴,工作过程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从实习报告对实习中成绩与缺点、经验与教训的分析和总结,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等的掌握和理解。因此,合格的实习报告很好地诠释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反映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

四 实习报告对就业能力的体现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三方面内容。基本能力包括学习、人际关系处理、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等;专业能力指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发展能力包括个性创新与职业观等。其中,基本能力是基础,发展能力是核心,专业能力是保证[3]。

实习是高职学生步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第一步,也是客观了解本专业职业活动范畴的开始。如何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尽快将自己融入新的集体,成为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是一个高职学生能否适应工作环境,完成实习任务的基本保证。

实习报告中对实习时工作的主客观条件、工作环境的描述,工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分析等,是学生对实习期间处理人际关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映;也反映了学生对未来将从事的职业环境的认知程度。正确的处理方式,可以将一些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转化为可利用条件,反之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适应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同时,在实习过程中也可以自我缩短和化解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之间的距离与矛盾,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使高职学生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这对高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是至关重要的。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要是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对专业技能理论上的认知,要达到“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通过到生产一线的工作环境中亲身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并加以灵活掌握应用。对实习中取得的成绩,获得的经验,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总结,同时,用专业知识对实习中发现的不足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抽象的概念和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了解掌握专业知识在生产中实际的使用方法;对所遇到问题的分析、研究、解决,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检验和升华,是对高职教育的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的最佳诠释。从理论层面对实习中的经验、教训进行的分析总结,对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为高职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供了专业基础。

发展能力体现在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是否有独到的见解、较好地解决方案,以及对今后的职业规划等方面。在实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必然的,是否能够利用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找出较好的较先进的解决办法,对于一个高职生来说,是他是否具有良好职业发展潜力的最好证明。制定一个具备可行性的良好职业规划,是一个高职生对自身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具有正确认识的表现,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尽快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总之,一份完整的、合格的实习报告,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实习过程的描述,它可以反映出一个高职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控能力,也是一个高职生的职业观、处事能力等方面的客观反映,是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中职生学期个人总结篇7

一、问题提出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面对职业教育的新一轮挑战与机遇,高职校师资队伍逐渐由规模型向内涵型转轨。教师职业成长与专业发展密切度愈来愈高。

五年制高职校教师既不同于普通院校教师,也不同于其他职业院校教师。鉴于五年制高职校学生入学年龄为15-16岁,中考成绩居中等水平,显性心理指标是控制力弱、好表现、虚荣与自卑感并存等。所以,高职校教师虽然职业稳定,但压力很大,它既遵循教师职业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以人为工作对象,培育的人才正经历重要的人生转换期,所以具有其他职业不具备的特殊复杂性和特别重要位置。既要重视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培养,还要突出专业技能引领示范作用。

与此同时,高职学校师资主要来源于大学毕业生,而大学又比较缺乏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实践教师和设备,所以绝大多数教师处于纸上谈兵状态,或呈现边学边用现象。有些学校注意到此现象,也从企业等部门直接聘用有经验的技能型教师,但毕竟数量有限,效果不明显。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师资队伍支撑,故而,加强高职校师资队伍状况研究,从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联动性入手,可以有效地整合学校人力资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本积累。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教师职业成长及专业发展的设计,指导教师确定专业发展路径,协调教师个人内在需求和学校长远目标需求,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欲望,实现个人和学校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以职业生涯成长与专业发展协调统一为总目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实验法、个案法等,根据课题研究的不同方面及特殊性,进行综合分析、论证、评价,保证课题研究目标的实现。

四、调研对象――以XX高职校为例

(一)基础层面比较(数据略)

归纳原因:

(1)由于学生专业群选择的偏差,导致专业教师需求呈现偏差,各专业师生比失衡加剧,可见,专业优化调整急需有实践经验、技能操作强的中青年教师。以KJ系为例,授课教师总人数减少,但由于在校教师人数增加,外聘教师逐年递减,对教学跟踪检查可见,教学质量较好。而XX系授课教师总人数减少,外聘教师呈上升趋势。原因在于教师年轻化较严重,处于生理变动活跃期,校内授课教师变动幅度大。

(2)专业结构失衡。由于建校时间长,专业失衡现象严重。直接导致高职称教师专业分布不均,成熟专业群的教师老龄化趋势增强,影响学校品牌专业后续发展;同时新增专业的教师实践技能不足,对专业课程的把握度有待于提升。间接导致职称结构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尤其随着副教授职称教师的老龄化,师资队伍断层愈加严重,以KJ系教师为最突出。

(3)“双师型”教师专业对口率弱。虽然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扩大,且呈现多样化趋势。除会计师、经济师外,还有物流师、电子商务师、网络工程师、职业指导师等,但高学历低技能的教师以及有证无实践操作经验的教师占相当比例,都有待于更加务实地参加社会实践,提升专业技能。

(4)个别专业课程改革进度缓慢,纸上谈兵现象比较严重,急需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实训基地加大培养力度。

(5)教师年龄结构失衡,工作时间短、初级职称的师资队伍比例逐渐增大,截至2010年已占到48%。

(6)数量结构失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高级职称的教师,随着经验积累,转行从事行政工作的人数增加,对教学一线力量削弱产生一定影响。

(7)外聘教师队伍逐年扩大,高学历低龄化、缺少实践经验的外聘教师占较高比例,职业院校教学特色得不到保障,外聘教师管理、教学质量值得商榷。

本研究通过多渠道采集信息、归类整理,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从动态、静态两角度对学校师资队伍的显性指标(职称结构、性别结构等)以及隐性指标(教科研能力)做了多方分析,为师资队伍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提供有力背景依据。

(二)关联层面

针对不同职称结构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的认知度,在学校内采用随机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5份,有效率96.2%。经整理对比分析,考察对象比例基本平衡,问卷基本可以反映教师愿望。

1.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认识不足

调研中,各层次教师对职业生涯都比较重视,认为无所谓的助讲仅占2.6%,副教授稍高些,占15.4%,但也存在矛盾,成为副教授的教师都是在职业生涯认真规划、目标明确的基础上,一步步前行的。约16.7%高级讲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从未规划,讲师中54.8%的教师还不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急需引导。认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和事业的发展有作用的仅占39.2%,由此可见,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相当地认知不足。现象也表明:教龄长的教师比较了解自己的特长,教龄短的教师比较了解自己的兴趣。随着工作稳定程度和工作经验的增长,高职教师对自身特长认知度与对自身职业兴趣关注度成反比例。职业生涯规划根本目的就是寻找与自身特长和兴趣同时匹配的职业和职业目标,否则不加以引导,其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就会陷于窘境。

2.高职教师职业目标与高职院校发展目标存在偏差

在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调研中,感觉管理层面重视程度高的主要集中在高级职称获益方,而在讲师中约占46%的认为自身选择的自主性不多,只能埋头于完成工作任务,难以顾及个人发展。如此比例,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加强协调引导。对助讲的技能培训,副教授的教科研提升也要加以制度保障。尤其讲师中已经出现近38.1%在专业上处于高原倦怠期。既有高职师生比例失衡,教学学时过多,教科研任务加重等外因,也有人近中年,生活压力,身体状况等内因。如何稳定心绪,创造氛围,让他们体会教学的价值、职业的意义,提升教师生命的质量感,更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只有适时适度调整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指导不同层次教师专业成长,才能协调总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差异。

3.高职院校与教师的沟通机制效果不佳

调研中,各层次教师普遍感觉近5年教学、科研等任务工作量偏大,力不从心者占总体的43.4%,29.5%的教师已经自我感觉处于过度劳累状态,需要加强调适。

与此同时,调研总体的高职教师整体素质较好,约占44.4%的高职教师处于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差距弥补状态,而苦于不知差距在哪里的占37.4%,不想探寻,没有必要占16.4%,认为没有差距的仅占1.8%,假若管理层面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档案,对症下药,提供实施方案,则有利于双方层面的共同发展。

4.高职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专业化指导和管理

调研中,虽然教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自身认识、环境因素等,但主动选择高职校教师职业的约占55.7%,有利于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专业发展。而目前由于缺乏专业化指导和管理,存在暗流现象,所以,专业化指导和管理可以使高职教师解除职业困惑,理清职业思路,克服职业挫折,重新树立职业信心。

综上所述,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五年制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联动方案,更有利于学校主动引导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团队引领个体,个体服务团队,学校与教师互动,保证共赢实现。

五、构建五年制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联动方案

高职院校的发展是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落脚点,因此高职院校在为教师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和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应确保教师的职业发展能促成组织发展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以XX高职校师资队伍状况为研究对象,形成个案分析,由此及彼,希望对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有借鉴之用。

(一)方案构建依据

学校发展,教师是关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苏政发【2007】125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苏联院【2010】1号)精神,结合学校整体发展,以加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为重点,搭建教师专业发展有效的平台,促进师资队伍优化调整,推动课程改革深入,提升学校建设内涵,实现教师个人职业奋斗目标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协调一致。

(二)方案构建路径

从学校的角度看,通过对教师职业生涯表现、综合素质、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发展潜力等进行评估,为教师设置合理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通道不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元的,以便使不同类型的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途径。当然,学校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在青年教师,如何引导青年教师,关注中年教师,发挥老教师潜能,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故构建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二者联动方案有益于学校可持续发展。在费斯勒(R.Fessler)的教师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的基础上结合人的生命自然的衰老过程与周期,设计高职校教师职业发展过程,形成如下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对应分析图1,分阶段提出成长目标,为构建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联动提供路径。重心在如何实施上。

(三)具体实施方案

1.初级阶段

教龄1-2年为职业生涯生存发现期。诊断为:环境陌生;茫然无助;角色转化;有待引导。总体目标为:入职培训;认知环境;师傅引领;教学摸索。阶梯目标为:适应环境;融洽氛围;主动观摩;独自教书。

教龄3-5年为稳定期。诊断为:教学程序规范;逐渐熟知专业方向;逐渐认知教育管理;尝试有认知选择;教育研究有方向。总体目标为:职业规划目标定位;教育教学齐抓共管。阶梯目标为:规范教学;专业定位;管理班级;角色升格。

初级阶段的成长措施重在教育方面有想法,关键在专业发展有思路。

在教育方面:①学习师德、教师法读本,热爱、了解、尊重学生,不断加强自身师德修养。②每年认真阅读3本教育教学与专业书籍,加强教育管理策略学习应用,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在专业发展方面:①观摩老教师、优秀教师教学,撰写教学反思。②主讲2-3门课程,精讲1门,完成教材和课标的研读,简单梳理相关课程知识体系,并有完整、系统的理解。③每学期在学校上一次公开汇报课。④力争适应教学环境,得到师生认可,争取成为教坛新秀。⑤每年学校结合专业发展安排2周左右定岗跟位模拟实习,要求撰写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反思。

在教学科研方面:①钻研优秀教学设计,认真组织每一课的教学,保质保量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从合格教师过渡到优秀青年教师。②认真反思自己教学,及时总结成文,参加教育教学论文或案例评比1-2次。③积极参加各级教学实践活动,虚心向同行名师请教。

2.中期阶段

教龄6-15年为尝新自疑期。诊断为:自我审视;寻求发展;教学实践;演练技能;企业磨炼;增强素质;统筹兼顾;参与科研。总体目标为:教学创新;技能凸显;科研带动;形成特色。阶梯目标为:演练技能;形成特色;科研引领;成果积累。

教龄16-25年为宁和保守期。诊断为:驾驭课堂;知识丰富;教学娴熟;具有特色职业疲倦;热情尚存;职称到顶;进取渐弱。总体目标为:专业骨干;技能娴熟;团队管理;突破瓶颈。阶梯目标为:业绩突出;成果丰富;职称升级;引导成长。

中期阶段的成长措施重在教学科研有积累,关键在专业发展有特色。

在教育方面:①加强职业教育理论学习研讨,了解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状态,摸索职业学校学生成长规律,形成管理特色,对突发偶发事件能独立妥善处理。②每年继续认真阅读3本教育教学与专业书籍,加强对职业教育特性的认知,参与学生实习实训管理,成为优秀班主任。

在专业发展方面:①主讲3-5门关联课程,精讲1-2门,成为专业骨干或课程负责人。②开发教材,参与校企合作,能独立运用专业知识帮助校企合作单位解决难点与焦点。③每学期在学校上一次公开示范课。④主动学习,力争教学创新,负责团队管理,推动学校课程变革,成为专业负责人。⑤每年学校结合专业发展安排4周左右顶岗跟踪演练,利用专业知识为实习单位解决1-2个问题。

在教学科研方面:①开发教材,参与立项课题研究,争取独立主持课题。②研读专业,反思自己教学,争取每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或教育管理论文1-2篇。③积极参加各级教学实践活动和各类教学论文评比,参与或指导技能大赛。

3.后期阶段

教龄在25年以上为游离休闲期。诊断为:心理生理加强调适;体能下降动力减弱;经验丰富规范清晰;理解教育激情渐逝。总体目标为:唤醒激情;发挥余热;传帮带助;教学监督。阶梯目标为:突出地位;增强动力;统筹兼顾;出谋划策。

后期阶段重在教育方面有经验,关键在专业发展方面有引导。

在教育方面:①加强监督指导,发挥传帮带作用。可担任教学督导、专业发展顾问、指导青年教师、科研顾问等职。②参与或组织各类活动,发挥余热。

在专业发展方面:①主讲2-3门课程,完成教学平均工作量或基本教学工作量。②出谋划策,指导教学团队活动开展。③定期定量跟踪指导2-3名青年教师教学等各项工作。④每年学校结合专业发展安排4周左右顶岗跟踪演练,通过传帮带作用,引导青年教师,服务企业,为实习单位解决1-2个问题。

在教学科研方面:①主持立项课题研究,开展课题指导、技能大赛培训等工作。②反思教学,指导或主持各级教学实践活动。③发挥专长,评比各类专业技能和教学论文。④引导教学团队,开发校本教材,申报精品课程或主持市级以上课题。

六、研究结论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过:“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在多方调研基础上,立足校本,细致分析,切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制定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二者联动方案,只有不断尝试调整,激发教师潜在的寻求发展的欲望,避免教师职业倦怠,才能使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于学校总体目标,助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实现学校与教师的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共同获益,最终逐渐形成固化“以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为核心;以双师资格为目标取向;以实践性知识建构为基础;以校本、高校、企业三元合作为培养模式;以多样发展为途径和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的高职校教师专业发展观。

参考文献:

中职生学期个人总结篇8

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特点

对我国1983年―2002年出生人口数据进行整理,得到我国2001年―2020年进入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周岁)将由2079万下降至1652万。纵观我国过去10年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过程,“十五”至“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适龄人数呈曲线负增长趋势,增长率为-0.3%,而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呈增长趋势,增长率为6.7%,见表1。

以18周岁人口数为因变量(Y),普通本科招生数(X1)、高职招生数(X2)、普高毕业生数(X3)为自变量(Xi),进行逐步回归分析\[2\]665-670,结果见表2。

(2)招生数、普高毕业生数:自2001年―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表218周岁人口数(Y)与自变量(Xi)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偏相关 1t值1p值r(y,X1)1-0.542311.707510.1315r(y,X2)10.066910.177410.8642r(y,X3)10.295610.818710.4399分析结果:18周岁人口数量与因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这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主要受国家政策调控。

这10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指导下,抓住我国普高毕业生数处历史最佳的机遇期,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才有今天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事业。以普高毕业生数为因变量(Y),以18周岁人口数(X1)、普通本科招生数(X2)、高职招生数(X3)为自变量(Xi),进行逐步回归分析\[2\]665667,结果见表3。

周振祥: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高职教育未来走向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26卷第4期表3普高毕业生数(Y)与自变量(Xi)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偏相关1t值1p值r(y,X3)= 0.9797114.659910.0000分析结果证明:这10年间,在国家宏观政策作用下,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发展与普高毕业生数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警示,2011年普高毕业生规模进入拐点时期,今后10年间,我国普高毕业生数呈下降趋势,递减率为-3.6%,这将导致对高职教育规模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二、我国近中期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预测

对表1进行时间序列趋势分析。假设时间序列的发展具有“惯性”,其变化在某段时间内大致沿着某一趋势变化,趋势的预测采用各种平滑法进行\[2\]959965,结果见表4。

由以上预测有以下趋势显现,见表5。

表5我国近中期高等教育发展趋势12001年1趋势12010年1趋势12020年18周岁人口数(万人)12079112131111652普高毕业生数(万人)1340.511794.411549普通本科招生数(万人)1138.1811351.211543高职类招生数(万人)1130.0011310.4911423“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总体呈增长型趋势。2011年普通本科招生总量与高职类招生总量各占普高毕业生总量的41.24%; 到2020年普通本科招生总量接近于普高毕业生总量。这虽然只是预测,但却警示我们,与普高毕业生数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的高职教育,必将另辟蹊径,拓宽渠道,开创新的高职教育事业发展新途径。

三、我国高职教育未来走向

(一)高职教育招生的主要生源不再是普高毕业生

上述分析得知,由于普高毕业生数的下降,普通本科招生仍然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流,以普高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必然受到挤压。我国到“十三五”时期,高职教育的发展,生源只能是依靠拓宽高职教育生源渠道,增加职高毕业生和中职生对口高职招生比例,积极探索部队、企业和社会上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成人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途径,在以劳动者技能素质普及提高上大做文章,才会再续高职教育的辉煌,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3\]。

(二)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新变化

上述数量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未来的高职教育不只是学历教育,更主要的是为人力资源市场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由此,将会带来高职教育办学机制的巨大变革、办学模式的大胆创新。

一是在校生规模1万人左右,且高职教育专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会受到社会的青睐。现有的大型高职院校,专业多而杂,专业建设发展不平衡,知名度不高,招生吸引力不强等的不良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将会是促进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诞生的主要因素。

二是大胆创新办学机制。打破界限,实现同类专业的强强联合,组建突出专业(行业)特色的新型高职院校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希望。现阶段同一省域高职院校数量按45所计,每一所院校专业数量按30个计,一省内就有1350个专业,而其中近50%都会是相同(或相近)的专业,不同的院校,同一专业培养质量良莠不齐,这其中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是无法估计的。政府部门要重视和促进高职院校实现同类专业强强联合,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新型专业,走特色强校之路,这不仅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千百万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是实现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企业办高职,高职在企业的办学模式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政府要鼓励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3\]。可以看到,校企联合办高职,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多种新型办学模式将会不断诞生。

四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专业设置和建设。“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教育部门要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定期人才需求信息,引导高等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4\] 可以预期,一个全社会关注人才培养,关注职业教育的新局面必将形成。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崭新的、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总体规模更大、专业种类更加齐全、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专业特色更加鲜明的高职教育新体系。在这新的体系下,国家可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实行宏观控制,培养千百万高素质人力资源,是未来高职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中职生学期个人总结篇9

这是因为幼儿教师专任队伍显性结构是否合理,不仅会影响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会影响学前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因此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发展高质量幼儿教育事业的基本保障。而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显性结构是否合理?这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一、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显性结构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值得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截至2009年,威宁县幼儿教育职工共75人,其中园长5人,专任教师41人,保育员1人,其他28人,代课教师3人,而41人专任教师全为女性,占专任教师的100%(见表1)。同城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中,特教女教师占60.3%;而2009年全国幼儿专任教师为985889人,其中女教师967353人,占专任教师的98%。显然,就全国而言,幼儿教育专任教师性别比例明显失调,但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性别构成与之相比,其比例失调现象更为严重,同城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性别比例都较之合理。这种严重失衡的性别结构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中年教师比例偏低据调查,发现41名幼儿教育专任教师年龄构成如表2所示:20岁以下的有5人,占总数的12.2%;20-25岁有的16人,占总数的39%;26-30岁的有10人,占总数的24.3%;31-40岁的有7人,点总数的17%;40岁以上的有3人,占总数的7.3%。从数据可以看出,20-30岁之间教师人数占总人数的63%左右。可见,当前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年龄构成中,老中青三代年龄比例不合理,教师年龄总体偏小,年轻教师居多,中年教师比例偏低。虽然年轻教师思维活跃、精力充沛、锐意进取及勇于创新,但由于参加工作的时间短,其教学经验、了解教材和学生身心特点、教学方法等教师必备素质较为薄弱。这样的年龄结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搞活了课堂氛围,但教学质量未必能得到较好的保障。

3.学历结构比例严重失调,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极度匮乏由表3显示,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中,研究生毕业的比例为0,本科毕业的比例约占7.3%,19.5%的教师专科毕业,高中及以下毕业的比例约占73.2%。与吉林省的延边州共有专任幼儿教师2153人,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542人,占总数的25.2%,专科学历的1016人,占47.2%[2]相比,当前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的学历比例严重失调,同时也反映教师队伍中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极度匮乏。

4.小学高级职称比例偏低,未评职称的教师比例过半职称结构是教师队伍内部各级职务的比例构成,其比例构成反映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由表4可知,威宁县幼儿教育教师中有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比约为7.3%,22%的教师有小学一级职称,12.1%的教师有小学二级职称,无一人有小学三级职称,未评职称的教师比例约为58.6%,这表明威宁县当前幼儿教育教师职称结构分布呈“金字塔型”的特点。由于幼儿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且威宁县幼儿教育的发展与我国其他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客观存在巨大的差距,这就要求从事幼教的教师不仅学历达标,还要求职称结构合理,这是因为教师职称是教师学术水平、成就大小、实践经验等的综合体现。[1]而当前威宁县幼教教师职称结构比例不合理———小学高级职称比例偏低、未评职称人数过半的现状,无疑会影响幼儿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而影响其教育的质量。

5.幼教专业毕业的教师比例不足三分之一由表5可知,当前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业教师中毕业于幼教专业的仅有10人,占24.4%,75.6%的专任教师毕业于非幼教专业。这一数据反映了当前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的专业背景构成不合理,专业师资队伍的严重不足表明了还有绝大部分幼儿教师并未或很少掌握能够满足幼儿学习、成长需要的各种知识与能力。显然,威宁县幼儿教育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构成不适合其幼儿的发展之需求,其教育质量也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二、解决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显性结构问题之建议造成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队伍显性结构困境的原因很多,包括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明显落后;教育事业总体滞后;人们关于幼儿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幼儿教育教师处于人们关注的边缘。以下是笔者提出的优化当前威宁县幼儿教育师资队伍显性结构问题的建议。

1.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贫困地区幼儿教育的宏观调控,制定“教育优先区”政策威宁少数民族自治县缘于自身的自然条件以及人口多的限制,经济和文化的客观滞后性,仅依靠当地的经济实力是很难促使幼儿教师素质发展。要快速地解决威宁县当前幼儿教师队伍结构存在的问题,离不开中央、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和指导。制定“教育优先区”政策不失为政府宏观调控的良策,“教育优先区(ZEP)”政策缘于法国为解决其幼儿合理地接受教育而提出的策略,其意指通过共同行动计划联系起来的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公立中小学教育机构整体,以接纳生活在弱势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学生。[3]这里我们将其理解为政府相关部门为那些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和文化相对较落后的地区,采取优先投入资金、政策倾斜和智力支援的制度助其幼儿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威宁少数民族自治县幼儿教育要得以更好地发展,急需政府相关部门采取这样的政策。惟有如此,才能为其幼儿教育顺利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物质保障,同时也是优化威宁县幼儿教师队伍结构的前提条件。

中职生学期个人总结篇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可见,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教育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职业教育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学校培养出合格的拥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学生来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因此,职业院校除了加强教学管理外,学生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学生管理的微观层面即班级管理入手,增强班级量化管理的创新力是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 职业院校班级量化管理

1.1 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起源于美国,后在各行各业尤其是企业被广泛运用。量化管理是指以数字为基础,用数学的方法来考察和研究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性能,对关键的决策点及操作流程,以及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等做出精确的数字描述和科学控制,实行标准化操作的管理模式。

1.2 职业院校班级量化管理

把量化管理理念引入职业院校的班级管理,我们可以认为,所谓职业院校班级量化管理是指以职业院校学生的日常表现、考勤、学习等各细节性指标进行数字表示从而进行奖励和惩罚,进一步以研究和解决学生管理难题,达到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有效性的管理模式。实践中,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并形成比较系统的适合本班级的量化管理模式。

2 职业院校班级量化管理创新力

2.1 创新力

“创新之父”熊彼得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力是指在人的主观作用推动下产生所有以前没有的设想、技术、文化、商业或者社会方面的关系的能力。总书记在与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的科学家座谈时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或者说创新力意义重大。

2.2 职业院校班级量化管理创新力

把创新力、量化管理融入到职业院校的班级管理管理中,就形成了职业院校班级量化管理的创新力,其是指在高等或中等职业院校中,用数字表示学生的日常表现、考勤、学习等各个环节以形成统一的指标从而进行奖励和惩罚,来研究和解决职业院校学生管理难题模式的能力。重点在于以班级管理为载体,以量化管理为方法,加强创新力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为国家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

3 职业院校班级量化管理创新力构建

无论是从学生对象还是从现念来说,构建职业院校班级量化管理创新力都具有必然性。需要我们在量化管理的理念下辅导员创新思维,把量化点归纳,并总结以纠正学生日常错误,鼓励学生良好行为,提高学习成绩,达到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连贯性目的。

3.1 制定班级管理的量化点并数量化

量化管理的关键是制定量化点。在班级管理中,可把学生在校的行为分为加、扣分项目。考虑到可操作性,加分和扣分项目一定要细致,并在分数上体现相应的“一致性”,如旷课扣2分,迟到扣1分,上课睡觉扣0.5分等,基本包括学生的所有违纪行为。当然加分项目包括如参加学校的各项比赛获得名次,期末考试单科和综合的名次,好人好事等。然后把量化点制定成表格统一发放到学生手中,并组织学生学习以了解具体情况。

3.2 强化量化管理的“中间力量”

量化点只是基础,关键是哪些人需要去量化,强化班委中间力量,加强班委对同学的日常考勤和监督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立1个班长、2个副班长、1个团支书的“四大领导班子”。每个领导分管三到四个班委委员,同时直接管理两个或三个寝室,这样,全班就形成了以四大班子为领导干部,班委和寝室长为中层干部的组织框架结构。四大领导轮流每周值周,班委每天轮流值日,值日生每天值日,共同考核记录,就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的班级监督管理模式。

3.3 建立班级量化管理的学生数据库

创建班级RXCEL学生数据库,将学生日常行为信息统一归档,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方式。数据库信息以详细为要,如某寝室某学生某周星期几多少号因何原因犯什么错扣多少分,某学生因为寝室大扫除得优而全体成员加分等事项,全部在数据库中予以体现。考虑到其是据以奖惩学生的唯一数据,需要辅导员亲自输入或者找责任心强的学生负责基础数据的录入,以形成信息的完整性。

3.4 每周每月定时分析总结数据

汇总分析和总结是数据录完的重要工作。可以选择每周日晚把以寝室为单位的全体成员进行总的加、减分来形成寝室周总分。而每月则是把每个寝室的每周得分进行汇总以得出寝室的月总分,同时,每月把每个学生的操行分进行总的加减分再进行排名。通过这个数据库,我们就可以很清晰看到每个学生的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甚至每年的所有表现情况。

3.5 基于量化数据的全面奖惩制度

数据汇总完毕后,将每周寝室排名和每周个人操行分排名表由辅导员宣读后张贴于教室中,以达到数据权威性和公示的作用。月末,对排名靠前的寝室和个人进行奖励,对排名靠后的寝室和个人进行适当惩罚如扫地等等。当然,对于全面奖惩,不仅要做到奖惩有度,同时,还需要做到全面的问题,比如好人好事奖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以上便是关于班级量化管理创新力构建的一些探索,其把个人考核与寝室考核联系在一起并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是非常有益的一个探索。由于班级量化管理创新力构建是班级量化管理执行力实施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总结,积极探索班级量化管理的创新力,为辅导员更好地管理班级学生,也为职业院校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拥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中央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历史大事记(增订本)(1978.12-2008.3)》[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3]倪敏.新时期怎样做好班主任―100个优秀班主任工作心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中职生学期个人总结篇11

总公司整合后的前三年,工会工作人员少,本人大量的时间用来工会各项工作的程序理顺,在不同时期对各项工作提出实施办法,都起到较好的工作效果,工会办公室工作也跟上了总公司大发展的步伐,工会工作也步入了全局前列。近两年来的主要工作:

1.做好帮困扶贫送外疗休养工作。按照领导的要求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了3*特困职工档案和27*困难职工动态档案和领导干部联系对口帮扶特困户,落实“第一责任人”,各单位开展了“交友帮扶”活动,对因家庭困难而上不起大中专的9*学生进行了救助,对2*工亡的特困职工子女入学也给予了帮扶。元旦春节期间,对困难户、军属、节日期间在岗人员共计111*进行了慰问。国庆期间慰问特困职工家庭3*,特困学生5*次。慰问新疆项目部的全体职工和五个工程项目部及壳牌项目部的部分职工共计25*。

按照局工会的要求,派送基层职工、先进模范人物,特别是从事有毒有害岗位人员按计划参加局疗休养。总公司工会先后选送18*职工去临潼、乳山、无锡、桂林等地去疗休养,并选派*项目部2*钻井队及基层单位在生产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15*生产骨干到昆明、海南等地疗休养,1*局级劳模赴京观礼,*省部级劳模出国考察,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

中职生学期个人总结篇12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75-03

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0。职业倦怠不仅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而且会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由于角色定位模糊、工作压力过大、学生素质普遍较低以及高职院校民主管理意识的缺失等原因,高职教师成为职业倦怠问题的高发群体。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高职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会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不良影响。本文拟分析高职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特点及其差异,为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员管理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1 研究对象。在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中进行抽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45份。其中男性100人,女性145人;未婚的158人,已婚的87人;大专及以下、本科、硕士学历的分别为3人、115人、127人;具有初级职称的有113人,中级职称的有111人,高级职称的有21人;理工科专业背景的为90人,文科为57人,教育学类的为78人,艺体类的为20人;工作年限为3年以下的有82人,3~5年的有77人,6~10年的有56人,10年以上的有30人。所选被试平均年龄29.26±5.12岁。

2 研究工具。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和教师职业倦怠问卷两个部分。其中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婚姻状况、学历、职称、专业背景、工作年限以及年龄等项目:教师职业倦怠问卷采用Maslach等人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ES),该问卷包括22个项目,分别测查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该问卷采用5点计分形式,得分越高,说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从表1可知,职业倦怠总均分以及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均分分别为2.42、2.46、2.10、2.60。得分在1~3分之间表示不严重,3~4分之间表示较为严重,4分以上表示非常严重,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并不严重。

对职业倦怠总均分以及3个维度均分的检出率分析显示,职业倦怠总均分高于3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2%,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高于3分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9.4%、15.5%、25.3%,由此可见,仍有相当比例的辅导员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

2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人口学变量的关系分析。分别以职业倦怠总均分和各维度均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婚否、学历、职称、专业、工作年限等个体特征为自变量,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回归分析,以考察个体特征变量对职业倦怠的预测力,结果见表2。其中,B为标准化的回归系数,其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相关系数。

从表2可知,性别对职业倦怠总均分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对个人成就感具有非常显著的预测力,而对性情衰竭、去个性化无明显的预测力;婚姻状况对去个f生化具有非常显著的预测力,职称与专业对去个性化具有显著的预测力,而对职业倦怠总均分、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均没有显著的预测力;学历情况、工作年限对职业倦怠及其各维度均没有显著的预测力。

3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差异分析。为了了解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差异情况,我们对不同性别、不同婚姻状况、不同职称以及不同专业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及其各维度上的均分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知,女性辅导员的个人成就感得分明显高于男性辅导员,而两者在职业倦怠总均分以及情绪衰竭、去个性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已婚辅导员在职业倦怠总均分、情绪衰竭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未婚辅导员,在去个性化维度上极其明显地高于未婚辅导员,而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不同婚姻状况的辅导员没有明显差异;不同职称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总均分上呈显著差异,在去个性化维度上呈极显著差异。初级职称的辅导员无论是职业倦怠总水平上,还是在去个性化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中级和高级职称辅导员,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去个性化维度上呈显著差异,艺体专业毕业的辅导员不仅在职业倦怠总均分上明显低于理工科、文科专业的辅导员,而且在去个性化维度上得分也明显低于理工科、文科和教育类专业的辅导员(p<0.05)。这说明艺体专业毕业的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要好于其他专业毕业的辅导员。

三、结论与讨论

1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本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并不严重,但也有相当比例的高职辅导员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可以说,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职业倦怠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问题。高职辅导员存在职业倦怠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高职院校办学大环境的不良影响。高职教育虽然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较差、生源不足、缺少双师型教师,面临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此外,社会对高职的认识存在偏见,加上高职教育本身在招生、升学、就业等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这些现象又加深了社会对高职的偏见。这种办学环境容易使高职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第二,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较低。高职院校录取分数普遍较低,生源质量普遍较差。这些学生的问题行为与一般学生相比更为明显,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再加上社会不良思想和风气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旷课、作弊、打架等违纪行为较为普遍。这无疑加大了高职辅导员的工作压力。第三,高职辅导员工作负担沉重。一方面,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内容十分繁杂,包括学生党团工作。班级管理、就业指导、勤工助学、

社会实践、形势政策教育等,凡是与学生有关的都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畴,辅导员被赋予的工作角色过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清,实施多头管理,使得辅导员常感到疲于奔命、负担沉重。

2 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人口学因素。第一,性别因素。本研究发现女性辅导员在职业倦怠总均分以及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维度上的得分都要高于男性辅导员,且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具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女性辅导员较之男性辅导员表现了较多的职业倦怠问题,特别是表现了更低的个人成就感。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是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成就要求要少于对男性的成就要求。辅导员职业虽然事务烦琐,但与学生、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甚至整个社会的接触都较多,相较于专业教师来说,辅导员占有的信息资源和社会人际资源较多。这能使社会期望较高、本身也渴望尽快得到发展的男性辅导员产生成就感。但对社会期望较低、个人成就期望也较低的女性辅导员来说,处理繁杂的日常事务会使她们感到非常困难。另一方面是女性特有的性别特点的影响。女性辅导员具有特殊的性别特点,家庭,子女因素等使得她们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辅导员工作中去,再加上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这就使得女性辅导员更容易产生疲于奔命,甚至无法胜任工作的感觉。

中职生学期个人总结篇13

Abstract Improve the five-year career spiri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raining effectiveness, in term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or "five measures for education", namely "culture system, the target level, measures of refinement, strict examination, summarizing the scientific" training pattern or framework, or is the key.

Keywords five-year vocational college; career spirit cultivation; framework thinking; five measures for education

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实效性从哪里来?就实践的经验教训来看,培养系统化、目标层级化、措施精细化、考核严格化、总结科学化构成的“五化并育”格局或是破题关键,本文基于实践思考,阐述“五化并育”的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框架。

1 培养系统化

培养系统化,主要是指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是多部门、多学科、多主体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育人事业。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依存于特定的经济社会大系统,脱离了特定大系统就难以发挥其应有功能”,①其职教模式的系统工程特质值得借鉴。就当下国内五年制高职校的办学体制而言,学校、企业、社会(家长、行业协会)、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是显性系统要素,各方人、财、物及育人理念、育人制度、育人策略、育人方式等相互激荡、相互融合,幻化生成关于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最宏观的育人生态系统,我们的现实主体――学校领导、系部领导、企业负责人、各科教师、各专业学生及其家长等就在这个系统里面“载歌载舞”。

预设国家政府的政策法规既定、社会行业的氛围导向既成,就学校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可能性及可行性而言,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系统化表现为:一把手校长团结带领分管校长及校级部门负责人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协调一致地决策、督导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工作,力戒“事务主义”地偏离职教初心;系部一把手主任团结带领系部分管主任及专业教研组、教研室、工作室负责人立足实际、讲求实效、团结一致地执行、落实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工作,力戒“本位主义”地切割职教初心;学校系部校企合作部门及负责人团结带领团队战斗人员认真负地开展突出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校企合作活动或项目工作;学科教师就自己的学科教学自觉主动的挖掘资源、创新办法、坚韧不拔地落实有关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教学目标;班主任团结学生家长教育班级学生脚踏实地、珍惜机会、点滴进取地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及人文素养。这样一个系统,忌讳的是目标模糊、立场摇摆、形式主义、得过且过。

2 目标层级化

目标层级化,主要是指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体系,而非单一鹤立的目标。这个目标体系的鲜明特征是层级性,即由基础性目标、专业性目标、职业性目标组成的,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而抽象的螺旋上升样态。这样的目标体系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具体环节相联系,是一个“自然生成”的实践体系。

首先,人文素养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也是进一步培养从而成为更高基础的具体培养目标。五年制高职学生已经接受了9年义务学校教育及初级广泛的家庭社会教育,累积的人文素养及行为习惯不可避免地成为职校生活的素养前提。五年制高职校继续存在、虽有所损益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及德育管理工作,抱持良好愿望打造职校生应该具备的更高层次人文素养及行为习惯,成就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基础性目标。其次,专业素养及专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色化培养目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划标志――专业理论、专业实训、校企合作、技能竞赛――使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有较强的专业性。专业理论课教学、专业实训课教学主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及专业能力,校企合作、技能竞赛则进一步强化或初步检验淘选这种素养和能力,综合成就的是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特色专业性目标。最后,敬业美德或敬业精神是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标。学生经由常规德育、常规教学的确定性教育培养,再经由校企合作、技能竞赛的非确定性磨砺锻造,其中行为习惯、素养、能力反复熔化、几经融合,最终使学生参差不齐地具备了“职业人”资质,这样的一个结果,就职业精神培养而言,成就了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职业性目标,也是职业学校能够达到的职业精神培养的最高目标。

3 措施精细化

措施精细化,主要是指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方案举措的制定和落实要精心细致,本着实践精神和实践原则,在做得到的范围内,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面、每一个预期效果、每一个方法手段,都尽可能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精细化的哲学依据是实事求是及实践第一。

不忘终极目标,着眼具体目标,措施精细化主要表现为:(1)常规德育环节以学生人文素养外化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要工作目标,在班主任工作管理中、学生常规管理中、学生干部培养使用中、德育活动开展中等,都应做到目标明确、计划周密、方案可行、过程可控、效果可期。(2)常规教学环节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及专业能力为主要工作目标,在学科教学资源挖掘方面、在学科教学目标设置方面、在学科课堂教学实施方面、在课堂教学效果估测评价方面等,在充分尊重学科教师首创精神的前提下,都应有严格要求、严格检查、严格评判,要摒弃“我们这里只负责专业教育”②的态度和做法。(3)校企合作合作环节以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实践检验和实践提升为主要工作目标,在相关活动的组织开展中、在学生企业实习的组织安排中、在校企联合办学的进退取舍中,要努力做到教育宣传到位、组织实施严密、管控分歧有效、权益保护有力、效果评价及经验总结客观公正。(4)技能竞赛环节以学生职业精神全面展示和升华为主要工作目标,应该在承认“精英化”培养的基础上,理直气壮地较高标准地组织实施。在赛前、赛中、赛后的各个工作环节中、各个工作细节中都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规范、预期及意外管控,要思考到位、规划到位、落实到位,要努力克服随意任性的工作安排或工作指导。

4 考核严格化

考核严格化,主要是指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效果检验要立足长远、不忘初心、坚持原则、坚守标准,要敢于并善于做“恶人恶事”。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具有明显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要想取得实际效果,就得有点滴进取的精神和意志,对待效果检查或验收,就得有严肃严格的态度和作风,就得做到“执章必严、违章必究”。

具体而言:(1)常规德育考核的严格性,主要是对学生的德育考核结果要严肃对待、严格按标准执行奖惩,对于德育考核不合格或问题严重的学生,学校、系部、班主任、家长要协商一致地“治病救人”,杜绝不了了之、无原则迁就或“徇私枉法”。(2)常规教学考核的严格性,主要是对学生在校常规学习效果的严格考核或评价,关键是探索实现切合实际的“教考分离”,杜绝“自行出卷、自行考核、自行阅卷、自行评判”的无效考核模式。(3)校企合作考核的严格性,主要是基于严肃、公正、透明的校企协议,由校企双方(最好引进第三方甚至第四方,比如政府、行业协会、家长等)栏窨己搜生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成效、问题等,作出带有继往开来性质的客观评价,杜绝“无考核”或只交材料的“无效考核”。(4)技能竞赛考核的严格性,主要是基于“精英化”教育培训的现实考量,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地考核参赛学生的过程行为及思想觉悟,严格执行退出机制,杜绝以“大赛成败论英雄”或“一个奖牌遮百丑”的评价恶习。

5 总结科学化

总结科学化,主要是指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既要有实践探索,也要有理论思考,要重视针对性科学研究,围绕“合规律、合目的、合利益”三原则进行经验总结或教训反思,推动职业精神培养“从经验型向科学型、从专门化向专业化”③转变。合规律,即符合职业精神培养的教育逻辑;合目的,即符合职业精神塑造的“初心”;合利益,即符合最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诉求。

首先,要进一步增强总结意识。无论是职业精神培养的哪一个方面、哪一个环节,总会有好的做法和经验,也免不了会有失败和教训,后续的培养工作必须在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前行,没有总结会迷失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事业健康发展的科学逻辑。其次,要进一步鼓励总结行为。对职业精神培养的总结免不了要说长道短、扬长避短,免不了要与传统培养惯性相冲突,不能因为害怕丢面子、伤感情或惹是非而回避总结,也不能避重就轻、似是而非或无关痛痒的瞎总结,应该实事求是、正大光明地进行科学总结。第三,要进一步提升总结能力。总结是需要技能技巧的,总结能力或本领是需要不断提升的。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总结能力突出表现为:对总结时机的把握能力、对总结角度的选择能力、对总结方式的创新能力等。第四,要特别关注总结效能。总结不是为了做事有交代,不是为了做事留痕迹,更不是为了各种创建准备验收材料,从根本上讲,总结是为了更好更快推动后续工作。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总结,必须保持清醒的、一贯的提高后续培养工作效能的良好愿景,坚决摒弃好高骛远、天马行空、与当下及未来实践缺乏足够相关性的总结习性或做派。

注释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