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免疫学检验论文实用13篇

免疫学检验论文
免疫学检验论文篇1

1.2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不重视生物安全

《免疫学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这两门课程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本院通常在第2年的第一学期同时开设这两门课,在学生学习完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进入免疫学实验室学习免疫学检验实验技术时,微生物检验实验技术的学习也还只在入门阶段,对于生物安全还没有什么概念,对一些潜在的生物危害因素,认识不到位,尤其是对待血清标本,学生认为培养出来的,看得见的,比如一些致病菌可能是生物危险因子,但是血清标本里面那些看不见、潜在的生物危害因子,比如乙肝病毒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同学之间相互检测血清标本时,不认为自己同学的血清是可能带有生物危险因子的。因此,在《免疫学检验》这门实验课中,体现的是在思想上,学生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或者意识淡薄。在行为上,对实验室的各种实验标本看作普通东西,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没有看到潜在的危险因素,很容易忽视其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物危害。

2探索《免疫学检验》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防护对策

2.1提高《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师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

首先要对《免疫学检验》的实验教师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俗话说,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想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相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具有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实验教师本人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生物安全专业知识,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为上起到榜样作用。对卫生部颁发的一些重要文件,比如《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文件都应该熟练掌握。

2.2加强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学习

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学习生物安全知识,如何学习生物安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教师也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问题,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真正具备自我防护能力。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生物安全课,所以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开课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学习,比如:专题讲座,可以介绍社会、医院等关于生物安全方面的一些突发事件和存在的一些典型案例。通过这些讲座,可以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对于检验工作人员的重要性。其次还可以通过见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安排学生到医院检验科的免疫学检验实验室参观,让他们更直观的学习到规范的生物安全防护方法。当然,生物安全知识重要而宽泛,通过这些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技术,把相关的,重要的生物安全知识上传到系部网站,供学生自学。当然,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进入实验室,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进行实践学习。总之,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吸收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全面建立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2.3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术培训

(1)从最基本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入手:比如只要进入免疫学检验实验室都必须穿工作服,强调离开实验室时一定要脱下工作服反折,这一点,如果不强调,往往很多学生,一到下课,直接脱下工作服就放书包了。强调工作服要经常清洗消毒;实验完后消毒洗手;禁止吸烟、吃食物;保持桌面干净整洁,传染性物品放入消毒容器内;如有菌材料溅出,应报告教师及时做出适当处理;在使用实验器材时一定要合理、规范。对在实验中需要的实验物品不准随意抛掷;对潜在的带有生物危害的标本都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或是其他方法消毒后才能处理。(2)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在免疫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物危害有:使用离心机离心、操作玻片凝集实验、对动物进行接种、用移液器吹打、去注射器针头等所产生的气溶胶吸入,而这些实验都是免疫学检验实验中的常规实验,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操作和掌握。除此以外,在实验过程中还可能遇到皮肤黏膜污染、被感染的实验动物咬伤、误食,甚至可能被刺伤割伤等。总之,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有关规定,反复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和规范,避免任何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

2.4加强《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本院在2008年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员会,实验室也专门配备了一名生物安全员,落实到了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制,教研室主任也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生物安全的相关标准、政策与法规等,但主要是针对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虽然其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但是免疫学实验中的一些生物安全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加强《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对免疫学检验实验中的各个技术操作规程也要严格进行规范,每次实验完毕进行相关的记录等。在实验室中,要规范各种标识,使其时效性与警示作用得到保证。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的联系电话,事故处理的流程应张贴在明显处等,使工作人员发生问题时,能及时找到处理问题的人。总之,实验室环境的井然有序,管理体系的完善建立,对初入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的检验专业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示范,并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免疫学检验论文篇2

临床医学和免疫学通过临床免疫学连接起来,免疫学原理是免疫学检验的根本。本文结合自己从事免疫学检验的多年经验,阐述一下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知识。

1 临床免疫学概念

在免疫学中,临床免疫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免疫学和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当前,在临床上检验项目越来越多,患者本身和临床医生也都已离不开临床检验,对其具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其迅速全面发展,与医疗科技发展同步,满足临床应用,开创临床免疫学技术的新篇章。

2 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DNA的双螺旋是分子克隆和PCR等技术的理论基础,这些技术对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来说,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同时,免疫学抗体理论和抗原推动了凝集和沉淀以及标记等,这些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对免疫学的渗透,再加上免疫学的自身发展,免疫学理论有所创新。

3 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 多学科交融 数据多且复杂是免疫学检测的特征,而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对结果的正确应用,是最关键所在。因此说,加强临床免疫学、医学统计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学科之间的深入交流和合作,并在临床检验和科学研究中,以它们为基础上,广泛创新和应用新技术,将是充分发挥免疫学检测作用的关键环节。

3.2 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 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同步化是临床免疫学检测的特点,毛细管电泳技术和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以及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等,这些免疫新技术远远先进于传统手工操作,而在整个检验医学检测中,生物芯片技术的运用使高通量和平行化以及大规模成为现实。

4 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4.1 定位 目前,在一部分医疗单位中,免疫学检验专业还没有设立,因此,就更谈不上实验室和专业检验设备了,而专业的检验人员也没有固定,在生化和微生物实验室分散进行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从而影响到免疫学检验专业的发展。

4.2 质量管理分析 在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中,各大医学中的免疫学检验的大部分项目都已参加,但控制室内质量仍处于薄弱状态。国内还没有彻底的做到有效统一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的质控品和标准品,所供应的部分,存在项目不全和价格昂贵的弊端。这是造成大多数试验室达不到质量控制标准,检验质量出现波动的原因所在。当前,缺乏充足的试剂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研究内容与临床也没有实现有效结合,这些是造成免疫学检验在诊治疾病中,其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的关键因素。

5 发展建议

医院领导和检验科应充分的认识到免疫检验的重要性,设置免疫学检验专业,积极引进设备,展开定位项目,并配备专业人员,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把室内质量控制健全起来,成立免疫检验学小组,负责分析相关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强化管理参考品和质控品,竭力把检验效果提高上来,真正发挥出临床免疫学的作用。

6 小 结

在临床免疫学中,临床检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所研发的各项技术有效的推动了临床检验学的发展,并使检测时间被缩短,样本用量也被节约,从而在诊断上实现了无创和快速以及准确。但也存在困难,我们应该予以正视,即需要有效合理的把复杂的数据应用起来,从而能够把患者负担减轻,有利于成本的控制。同时为达到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需要强化交流和合作基础研究项目,调动在岗员工学习各种技术的积极性,努力把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上来。

参考文献

[1] 史俊敏,吴晓勇.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2(8):2377-2378.

[2] 张伟民,宋超.落实质量考核与监督措施,促进独立实验室健康发展-对医学独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设想与探讨[J].浙江检验医学,2009,7(3):285-287.

免疫学检验论文篇3

检验医学是现代化实验室科学技术和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对于临床上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是临床医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临床上新的医学技术、治疗方法、医疗器械不断应用,临床上免疫学检验的发展越发迅速,此种检验方法属于实验室医学,因此,实验课成为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也就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其自身的临床操作能力,以加强对免疫学检验的理解和记忆。

1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实验教学是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免疫力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过程,实验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科研型、综合性等特点也是理论教学过程中所不可替代的。但是,当前对于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进行,还只停留在理论验证和现象演示的阶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够按照教材进行操作,较为盲目和被动,很难实现对知识的探索、革新和创新实践,由此导致很多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较差。此外,很多相关的免疫学教学设备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此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探索能力的提升,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2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2.1开展免疫学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实验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但如果只看老师演示,或者是只能够按照书本上的描述进行被动操作,很难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无法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实行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免疫学兴趣小组,进行小组竞赛设计,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免疫学检验的相关实验设计越来越多,如设计性、综合性等提高性的实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更深层次认知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日常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安排实验目的、要求及需要制备的抗体,组织学生3-5个人一组,指导学生在免疫学检验教材学习的基础上,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小组独立进行实验,并得出最终结果。

2.2加强基础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免疫学检验的实验教学中,有一些较为经典的实验,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等,这些实验都比较简单,但对于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协作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这需要学生通过对实验的原理、方法、操作要点及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和总结,如果出现其他情况,学生也能够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对结果进行分析。因此就必须加强对基础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在进行某个实验之前,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区别实验室中的三种标签脱落的血清,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以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2.3加强对学生的临床实验技术培养对于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来说,临床实验技术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如免疫比浊法、免疫标记技术等临床常用技术,这些技术的操作熟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基本能力。因此,应当加强对学生临床实验技术的培养,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对学生提出实验问题,如临床上对于乙肝两对半的检测经常采用哪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什么等,让学生根据问题找答案,并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实验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不断强化实验技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还能够有效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满足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免疫学检验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对于临床医学上各个领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由此也就对临床检验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免疫学检验是培养医学人才全面掌握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应当加强对免疫学检验的实验教学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日益加速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免疫学检验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不断地实现免疫学检验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慧玲,邬剑,张吉生,辛华.综合性实验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8(05).

免疫学检验论文篇4

1加强自身抗体检测的理论学习

在临床检验相关学科中,免疫学检验的理论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较好掌握免疫检验理论知识是学好免疫学的重要前提[5]。自身抗体检测作为免疫学检验的重点、难点,要求实习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实习期间,多数实习生是按照带教教师的指导进行操作,他们并未真正掌握相关实验原理及实验目的,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6]。所以在实验开始之前,带教教师应对实习生进行自身抗体检测总体概述及检测方法介绍,并对目前主流的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化学发光法等的实验原理、实验目的以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进行系统培训[1]。经过自身抗体检测前期培训后,带教教师有必要每周或每两周安排至少一次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身抗体检测相关理论课,便于实习生对自身抗体检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梳理,也为接下来的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7]。

2加强自身抗体检测相关技能的提升

2.1自身抗体检测操作技能提升

实习带教期间,培养实习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其操作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至关重要[8]。免疫学检验本身就是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然而实习生在校期间主要是理论学习,实践相对较少,从而导致实习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实习生动手操作机会,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8]。带教期间教师在旁监督,时刻要求实习生按照检测项目以及仪器的操作标准来执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培养实习生规范的操作手法[5]。

2.2自身抗体检测阅片技能提升

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间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免疫印迹法、化学发光法等[1]。其中,自身抗体荧光形态学内容相对复杂,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实习生多加练习。要求实习生厘清免疫荧光检测原理,掌握荧光模型各时期形态[9-10]。日常工作中,带教教师可收集自身抗体相关的荧光图谱,定期对实习生进行自身抗体荧光形态学培训和考核,对每次易错内容进行原因分析,通过将理论联系实践,结合实际,不断积累经验,让实习生对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定的荧光核型有个初步认识,养成良好的阅片习惯,以便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具备一定的基础[4]。

3加强临床案例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

3.1案例式教学的意义

在临床免疫学教学中,带教教师可结合临床案例开展教学,这种案例式教学通过将真实的临床案例贯穿于教学中,激发了实习生对学习的热情。实习生不仅可以积极讨论,还可以巩固所学免疫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习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11]。

3.2典型案例分享

平时带教教师可收集经典的关于AID的临床案例,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干燥综合征等。带教教师可将案例对实习生分享。通过真实、直观的典型案例,不仅可以提高带教效果,还易于实习生理解记忆,从而培养他们运用临床思维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等[5]。

4加强自身抗体检测方面的质量控制培训

4.1构建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自身抗体检测时能排除其影响因素的存在而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确保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满足临床报告发放的要求[7]。检验结果的真实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临床的诊断及治疗,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为保证实验室质量控制效果,必须对实习生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培训。

4.2掌握自身抗体检测质量控制要点

目前国内自身抗体检测在AID临床应用中已普遍开展,但自身抗体检测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各个单位采用的检测仪器不同、试剂不同,结果没有可比性,导致检验人员对检测结果缺乏准确把握,因此掌握自身抗体检测质量控制要点至关重要。自身抗体检测质量控制要点包括分析前(例如:项目编号、运输、接收离心预处理等)、分析中(例如:实验操作、主观判断等)和分析后(例如:结果判断、检验报告书写、失控原因分析等)[12],这三部分质量控制做不好都会导致出现错误的结果,从而影响检测数据的真实性。

4.3提高实习生质量控制意识

检验实习生对质量控制意识不强,带教教师应让实习生学习并掌握自身抗体检测质量控制理念和方法,严格按照实验室SOP文件操作,控制自身抗体检测的检测条件和过程[5]。相关质量负责人必须加强对实习生自身抗体检测质量控制培训,培养实习生从一开始实习就意识到质量控制在检验科工作中的重要性[12]。

5加强检验医师和临床医师的沟通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紧密结合。日常工作中检验医师与临床医师要相互交流学习,特别当遇到疑难案例时。如发现某种自身抗体检测实验室结果与临床情况不符时,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应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相关检测结果进行充分交流沟通,必要时会诊,需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病史、性别、年龄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价,探讨患者下一步更好的治疗方案[10-13]。此外,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专业教师与风湿免疫科医师进行临床案例沟通时,应尽可能使实习生参与进来,进一步培养实习生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在临床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能力等,让实习生知道,检验与临床息息相关以及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6注重前沿知识的讲授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带教教师可通过前沿知识的讲授,教会实习生如何获取专业相关最新知识并运用这些新知识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8]。带教期间定期为实习生举办专题讲座至关重要,如自身抗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检测及研究新进展等。带教教师可向实习生介绍最新文献及相关专家共识,但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研究内容复杂,实习生理解困难,带教教师在讲课时,要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及方法,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方便实习生理解掌握。带教教师可在每次课后布置相应作业或安排某实习生下次上台讲课,使教师和实习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实习生自己查阅相关书籍或文献完成作业,这样不仅可以让实习生养成主动学习、独立分析问题的好习惯,还可以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以及激发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实践动力[5-6]。

免疫学检验论文篇5

临床上常用乙肝血清标志物作为诊断乙肝病毒感染与否的诊断标准,本资料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TRFIA)、 (CLIA)三种方法对经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检测的阳性患者的HBsAg水平进行检测,分析三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和精密度。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临床样本先经乙肝病毒 DNA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进行检测呈阳性,然后采用电化学光反应检测方法遴选下列模式: 1~50HBsAg COI临床样本30例, 小于1HBsAg COI的临床样本30例,其中男26例,女34例,患者年龄从18岁至55岁不等。

1.2检验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按照Elecsys201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和配套试、酶标仪等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及检验科相关准操作程序进行样品检测。

1.2.1 灵敏度实验:取国家临检中心提供的临界值血清稀释成不同的浓度,采用用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及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分别重复测定5次,统计测定结果,统计测定结果。

1.2.23种方法重复性取1.2.1步骤稀释的HBsAg COI处于1~50的临床样本30例,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及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分别重复测定5次,统计测定结果,统计测定结果。

1.2.3 临床样本的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及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分别测定60例患者的HBsAg水平并与电化学光反应检测的结果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收集的检测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s表示, 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且P

2结果

2.1 三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CLIA法灵敏度较ELISA法和TRFIA高。

2.2ECLIA法、ELISA法及胶体金法测定HBsAg各模式的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CLIA法较ELISA法及TRFIA法对于低浓度的HBsAg检出率较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有资料显示[1],全球目前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近3亿,我国乙型肝炎携带者为0.93亿,是世界上几个乙肝高发国之一。乙肝血清标志物作为临床诊断乙肝患者的诊断标准,其检测方法一直以来受到临床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其从最早的免疫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发展到现在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化学发光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及更高层次的免疫PCR检测方法[2]。期间淘汰了一些灵敏度和精密度均较差的检验方法,目前,临床较常使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化学发光法三种方法[3]。乙肝病毒患者的早期诊断对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很大,早期患者的HBsAg一般较低,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对低浓度的HBsAg进行检测,对早期乙肝患者的发现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4]。本组研究资料显示,化学发光法测定灵敏度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测定灵敏度高,采用CLIA法、ELISA法及TRFIA法对低浓度HBsAg COI样本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当HBsAg COI为1-50的时候,ELISA法及TRFIA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和33.33%,也就是说两者的漏检率分别达到了50%和66.67%,因此,为了尽可能保证医疗安全,临床检测患者和血库血样时应尽可能采用CLIA法,以保证低浓度HBsAg的检出率[5]。

参考文献

[1] 王鹏,张文艳.免疫电化学发光[J].分析化学,1998,26(7):898-903.

[2] 郑怀竞,韩松.临床检验ELISA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2003.64.

[3] 陈佑明,黄敬,熊符,等.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和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HBsAg的对比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06, 13(1): 50-51.

[4] 廖慧芳.乙型肝炎病毒三种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6(2): 56-57.

免疫学检验论文篇6

关键词 临床;免疫检验;影响因素;对策

免疫检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其检验结果可以作为判别一种疾病的标准[1]。由此可见,临床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对临床医生如何进一步开展患者的诊治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据临床医学研究显示,由于临床免疫检验过程的复杂性,导致其最终的检测结果会普遍存在一定的误差性。然而,其检测结果的误差是会严重影响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因此,寻找出能确保临床免疫检验结果质量,提升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最佳对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随机抽取2012 年4 月—2014 年6 月我院免疫检验科室的检验样本100 份,作为研究样本,意在探讨影响临床免疫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及其对策,并进行分析,以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 年4 月—2014 年6 月我院免疫检验科室的检验样本100 份,其中,包括25 个检验项目。

1.2 方法

1.2.1 对检验流程的每个环节进行调查在检验人员检验样本的同时,密切关注其检验流程的操作规范性,如:检验仪器的校正、维修、清洁情况;检查实验室内部的温度、湿度状况;调查检验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等[2]。

1.2.2 采集标本的规范性

在对患者进行采集血液样本的同时,保证其标本的质量,并对采集时间进行详细记录。

1.2.3 标记物检测方式

选用酶联免疫测定试剂对相关标记物进行检验。

1.3 观察项目

分析影响免疫检验的因素以及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p<0.05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0 例检验样本中,有39 份样本受到了质控影响,并且,影响临床免疫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较多。其中,由于样本采集时间不准确的有9 份(23.08%),由于检验操作不严格的有18 份(46.15%),由于送检时间不及时的有5 份(12.82%),由于样本处理不恰当的有7 份(17.95%),并且,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因此,应严格控制免疫检验的全过程,以此确保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3 讨论

免疫检验结果的误差会严重影响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因此,寻找出能确保临床免疫检验结果质量,提升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最佳对策,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本文的研究显示,影响免疫检验质量的相关因素较多,但,主要以采集时间不准确、检验操作不严格、送检时间不及时和样本处理不恰当四大因素为主。因此,本文将对以上4 点,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具体的解决对策:

(1)建立统一的检验操作系统 现如今,高科技检验仪器已然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检验操作,而这也要求着检验人员必须对仪器建立良好的适应性,如:熟练掌握检验仪器的各个装备;能掌握检验仪器中的检验原理;充分了解统计学知识等。因此,为了提高免疫检验结果的质量,应重点培训检验人员对检验仪器的操作章程,只有不断地加强操作人员的相关知识,才能使其熟练使用检验仪器,从而避免检验结果的误差性。

(2)注重确认检验报告 检验人员应对患者的检验报告进行仔细校对,在确认其结果正确的情况下,将其检验结果发给临床医生及患者,而检验人员应对患者的检验样本进行存档保留。

(3)检验人员应密切与临床医生联系检验人员可以让临床医生参与进检验过程中,并适时给予其合理建议,与临床医生一起探讨患者的病理情况,以此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4)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若检验人员在检验的过程中,发现异常状况(如:检验结果不符合正常医学现象等),应立即停止检验,并仔细寻找出导致样本出现异常的原因,只有在符合检验条件的时候,才能再进行检验。

(5)规范操作时间 检验人员在对样本进行处理的同时,应注重其检验处理的所需时间,以此保证样本质量。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应定时维修检验仪器,并保证试剂的安全性,防止出现过期试剂,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综上所述,只有严格控制免疫检验的全过程,规范免疫检验人员的检验行为,采用科学性的检验方式,才能有效的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率,确保检验质量。

免疫学检验论文篇7

[

关键词 ] 免疫检验;质量控制;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4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170-02

免疫检验系临床常见检查方法。免疫检验是疾病的预警信号,也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然而,临床上,免疫检验实施过程十分复杂,极易产生误差,影响临床检验结果。这就要求临床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过硬的操作技术,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免疫检验结果的影响。免疫检验属临床常规检查,是临床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疾病诊疗具有重要意义。现今,随社会不断发展,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对临床检验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提高免疫检验质量,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是需要临床检验人员不断探索的重要命题。国内外许多研究指出,细致、严格的质量控制可提高临床免疫检验准确性[1-2]。本文,选取我院200例需行免疫检验的患者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实行全程质控免疫检测,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200例需行免疫检验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患者入院顺序将其编号,单号为对照组(n=100),双号为观察组(n=100)。对照组中,男80例,女20例;年龄34~66岁,平均年龄为(44.35±7.68)岁;其中,AFP(甲胎蛋白)32份,Ca125 14份,Ca199 25份,CEA(癌胚抗原)29份。观察组中,男78例,女22例;年龄35~67岁,平均年龄为(44.47±7.53)岁;其中,AFP 33份,Ca125 15份,Ca19926份,CEA 26份。两组年龄、性别、免疫检验种类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具备可比性。

1.2 检验方法

200份血清标本均采用ECLLA(电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检验仪器: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全自动)及其配套试剂。两组均严格按照分析仪说明书规程进行检验。

对照组行常规免疫检验;观察组行全程质控免疫检验,具体如下。

1.2.1 分析前质控 分析前阶段主要包括:检验的具体要求,患者准备,标本采集及运送等。相关调查表明,约75%的实验误差为分析前误差[3]。由此可见,分析前质控是全程质控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分析前质控制度,对提高免疫检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①标本采集及送检。分析前标本采集涉及医院各个科室,影响因素繁多,涉及人员较广,极易出现误差。相关研究表明,护理工作不细致,是60%分析前误差的主要原因[4]。由此可见,检验科人员应加强与临床医师及护士的沟通,采用发放宣传资料、讲座等方式,增进医护人员对检验工作的了解,增强医护人员规范化检验的意识。此外,医院管理层应制定标本采集及送检制度,从制度上规范报告申请,标本采集、运送及保管等一系列临床活动,优化临床检验过程。②建立标本拒收制度。对于条形码不完整、出现溶血等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检验科人员应拒收,并详细记录标本不合格原因、科室、送检人员及检查项目等信息。特殊情况下,若必须对不合格样本进行检验,则应在检验报告单上详细标注相关信息,以此提醒临床医师注意。

1.2.2 分析中质控 ①选择合理的评估及检测方法。合理选择检测方法,并注意其实用性。合理选择分析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5]。②熟练规范操作。定期组织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以确保实验室人员技术过硬,减少人为因素对免疫检验结果的影响。③严格室内质控。室内质控是控制及监测实验室日常工作准确度,提高临床检验质量的重要保证。定期维修、养护实验室的仪器及设备,以确保仪器功能正常,减少误差发生;此外,还应定期检查实验室物品、药品及试剂。④失控情况的处理。操作过程中,一旦出现失控情况,应立即停止样本检测工作,仔细查找失控原因。重新测定样本,确认失控是偶然误差还是人为因素;若重新检测结果不在正常范围内,需再次进行测定;若检测结果仍不在正常范围内,则说明需要检测仪器;仪器校对后,若结果还是不在正常范围内,则应联系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处理;与此同时,操作员应认真分析失控原因,详细填写报告单。

1.2.3 分析后质控 ①认真确认检测结果。注意室内项目检测,认真对比同一申请者的同一项目,认真观察同一天的检测项目。检验人员应注意实验室当天室内检验结果,确认室内质控合格后,方可填写检验报告。此外,检验人员还应注意保存原始测控数据。②加强与临床医师的沟通。检验人员应虚心听取临床医师的建议,积极参与临床病例讨论,对于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的情况,应认真分析原因。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AFP、CEA及Ca199等免疫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AFP、CEA、Ca199及Ca125指标平均变异指数更低(P<0.01),详见表1。

3讨论

近些年来,随检验医学和免疫学的不断发展,免疫检验已经成为临床诊疗的重要依据。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临床疾病的诊疗及患者预后情况。免疫检验具有检验内容繁杂,检验程序繁琐的特点,检验结果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为确保临床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实施全面免疫检验质控制度势在必行。

综合相关报道及临床经验,可将影响免疫检验的因素分为外源性干扰因素及内源性干扰因素两大类[6]。内源性干扰因素主要为:补体,类风湿因子,交叉反应物质及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高浓度)等。若标本中含有内源性干扰因素,可通过稀释标本的方法来减低干扰因素对免疫检验结果的影响。外源性干扰因素主要包括:标本凝固不全,标本储存时间过久,标本污染及标本溶血等。细致、严格的质量控制可减少外源性干扰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提高临床免疫检验准确性。相关研究指出,样本检验前质量,检验仪器,检验技术及检验结果的分析均可影响临床检验结果。因此,若想确保检验结果真实、可靠,应进行全程化、全方位的免疫检验质控,以规范免疫检验流程。

本文,对照组行常规免疫检验;观察组行全程质控免疫检验,即分析前质控(健全标本采集及送检制度、建立标本拒收制度等),分析中质控(选择合理的评估及检测方法、熟练规范操作、严格室内质控、失控情况的处理等),分析后质控(认真确认检测结果,加强与临床医师的沟通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AFP、CEA、Ca199及Ca125指标平均变异指数更低(P<0.01),并且检测分数据更加的精准,由此可见,全程质控可有效提高免疫检测准确性,检测数据可靠。

综上所述,全程质控免疫检测可提高免疫检测结果准确性及可靠性,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准确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 郑赫.74例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评价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192-193.

[2] 陶小美.临床免疫检验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大家健康,2014,8(4):64.

[3] 王军.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20):4735-4736.

[4] 鲁石,贺宇.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30):70-71.

[5] 帅奉飞.质量控制在临床免疫检验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786-787.

[6] 马洪滨,王晗,刘立明,等.质量控制在临床免疫检验中的作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4):114-115.

(收稿日期:2014-06-21)

·编读往来·

论文写作技巧——题名

1.题名应以准确、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使用能充分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短语,不使用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一般不设副题名。一般不超过20字。

免疫学检验论文篇8

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疫情严重的国家, 我国人口中约有1/10为乙肝病毒携带者[1]。乙肝病毒标志物是检测乙肝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 同时, 可通过监测乙肝病毒标志物观察患者病情、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目前, 临床常用的乙肝病毒标志物监测的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 随着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在检测上的应用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且在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中应用效果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传染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门诊疑似乙型肝炎患者2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 男108例, 女92例, 年龄19~68岁, 平均年龄(38.1±12.8)岁, 患者经基础检查, 无其他传染性疾病及肝脏器质性病变。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空腹采用静脉采血方式, 抽取适量血液。室温下离心分离15 min, 分离血清以备检测。 

1. 2. 1 仪器及试剂选择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选择实验仪器为郑州安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LUMO半自动分析仪, 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试剂为郑州安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试剂为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试剂盒, 选择实验仪器为芬兰生产的W-k3酶标仪。 

1. 2. 2 检测方法 对采集的200份血清标本分别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 每次以定值参比血清作为质控, 检测方法严格按照仪器及试剂说明书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采用手工添加样品, 检测结果根据酶标仪结果显示判定为阳性或阴性;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采用全自动加样器添加样品, 用LUMO半自动分析仪定量检测结果。 

另取1.0 ng/ml HBsAg定值参比血清, 两倍稀释后分别采用以上两种检测方法检验, 测定两种检验方法的最低浓度。 

1. 3 判定标准[2] 检测结果大于参考值的上限为阳性, 5项检测指标的上限标准分别为HBsAg:0.2 ng/ml, HBeAg:0.05 NCU/ml, HBeAb:2.0 NCU/ml, HBcAb:1.5 NCU/ml, HBsAb:10.0 mIU/ml。对单独一项为阳性或弱阳性或双阳性标本设置双空复查, 结果仍为阳性的则判定为阳性。分别统计各检测指标阳性、阴性的例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种方法检测5种乙肝标志物阳性结果比较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对HBsAg及HBeAb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P<0.05);两种方法对HBeAg、 HBcAb、HBsAb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灵敏度检测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12 ng/ml,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4 ng/ml。化学免疫酶免疫分析法的检测灵敏度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

3 讨论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2]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标志, 基于我国严峻的乙型肝炎疫情与不断增加的乙型肝炎患者, 采用有效的病原标志物检测方法对乙肝的早期防治与乙肝药物治疗效果的评定具有重要意义。 

酶联免疫吸附法[3]是检测乙肝标志物的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采用人工加样, 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的检测优势。但通过临床研究发现[4], 乙肝病毒测定结果为弱阳性患者在复查中也容易出现时阴时阳的情况,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复查, 结果的重复性较差, 说明酶联免疫吸附法灵敏性不高, 对临界结果的检测效率低。同时, 酶联免疫吸附法容易受试剂盒质量、仪器校准、工艺差别等众多原因的影响, 其检测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别, 稳定性较差。随着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在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中逐步展现了其较高的应用价值。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是借助发光底物自身的发光强度进行测定的分析技术, 相比于酶联免疫吸附法灵敏度较高。本次调查结果对200份血清样本分别进行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 结果显示,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对HBsAg的检出率为60.0%, 对HBeAb的检出率为24.0%, 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的54.5%、17.5%(P<0.05);另经灵敏度检测,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12 ng/ml,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4 ng/ml,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的检测灵敏度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 

综上所述, 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的优势, 但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可有效检测出病毒标志物中的假阴性情况, 检测结果稳定性高、重复率高, 对准确显示乙肝病毒的感染进程、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测定效果, 临床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更准确, 可有效减少漏检、误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 廖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比较.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10):48-49. 

免疫学检验论文篇9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性基础学科,也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免疫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验课在免疫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针对不同专业医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免疫学实验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免疫学实验课不同专业医学生免疫学是医学科学的前沿学科,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要基础课程,其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个领域。免疫学知识更新快,技术发展快,涉及学科广,是推动现代生命科学的支柱性学科,并且是医学院校不同专业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学习并掌握好免疫学的相关知识,对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以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免疫学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验课是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免疫学实验课的开展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课的相关知识。因此,开展并安排好免疫学实验课,对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意义重大。现阶段免疫学实验课内容相对单一,主要是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免疫学实验。各专业学生均采用统一的实验课教材,缺乏对医学生专业不同的针对性实验课设置,无法很好的调动起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导致了免疫学实验与将来的实际运用严重脱节。因此免疫学教学迫切需要对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实验课方案,以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让各专业医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免疫学实验技术。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免疫学实验课调整,可以将实验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课时的1/3用来安排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免疫学实验,使新学者对免疫学的经典理论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为后续的实验课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2/3的课时根据不同的医学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实验,使不同医学专业的免疫学实验课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各专业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更会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针对不同专业的免疫学实验课程设计进行探讨。一、基础医学专业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是科研队伍的后备力量,是未来的科研工作者,因此要尤其重视对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本专业的学生特点,免疫学实验课应多设计完整的系统性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或者独立开展一个小的研究课题,使学生熟悉并了解实验的延续性和完整性。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几个实验设计,让学生通过查询文献资料,和老师进行探讨,选择几个可行性方案,并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实验,用不同的方法来共同解决同一个科学问题。例如,可以设计抗体的制备实验。第一步,选择佐剂开始,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选择。比如,可以选择弗氏完全佐剂(CFA),铝剂,蛋白佐剂等;第二步,动物的免疫,可以选择小鼠,大鼠,兔子等实验动物;第三步,血液的采集,可以有尾静脉取血法,眼外眶采备血法;第四步,血清的分离;第五步,抗体的检测,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体的滴度和抗体的亲和力等。最后,让学生比较不同组之间获得的结果,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抗体的制备原理和特点。二、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是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如何将免疫学实验与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相关联,对他们而言比单纯掌握一种实验技能更有意义。实验教学中应以具体的临床疾病或相应的动物模型为例开展,不但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临床疾病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超敏反应是临床上的常见免疫系统疾病,可以对本专业学生针对性地设计建立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小鼠模型的实验。以钥孔血蓝蛋白(KLH)为致敏原,首先皮下免疫刺激机体淋巴细胞产生初次免疫应答,7天后,在小鼠脚掌以KLH冲击免疫,通过测量小鼠脚掌厚度来检测小鼠二次免疫应答引起的超敏反应的强度。以此为例,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又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超敏反应原理的理解。三、医学检验专业近年来,医学检验发展迅速,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对临床疾病诊断和监测的准确性,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依赖性。因此,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应着重培养其实验动手能力及对实验中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可靠的检验结果。可以设计临床上最常用到的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实验,让学生综合采用ELISA,金标免疫层析法和化学发光法来检测阴性标本和不同数量级的阳性标本。由于不同检测方法得到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这就需要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分析实验结果,并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的异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同时还了解了各种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四、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实验课程的重点应该安排在如何预防疾病方面。预防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疫苗。因此,疫苗的研发和制备应该在本专业学生免疫学实验课程中占有绝对的分量。可以设计蛋白质疫苗的原核重组表达、纯化与免疫效果分析实验。让学生从引物的设计开始,到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转化,蛋白质诱导表达与纯化,进而免疫实验动物以检测蛋白疫苗的效果。考虑到实验周期长所带来的具体实施上的问题,可以根据课时对实验课方案进行调整,先让学生了解整体的实验线路,再对其中的具体的几个关键步骤进行实验操作。五、药学专业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免疫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基因工程制药为主的生物制药已成为最活跃、发展最快的医药产业。生物制药产业包括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和生物诊断试剂三大类,药学专业学生正是从事生物制药行业的主力军,因此免疫学实验课设置可以将重点放在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等方面。实验课是免疫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传统的免疫学实验课内容相对单一,不同专业之间没有区别,达不到因材施教,针对性教学的要求。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后实际工作的需要,有的放矢地设计免疫学实验课内容,不断更新完善实验教学方案,不但可以调动各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排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同时,也为他们今后职业生涯中免疫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艳峰,曹雪涛.关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免疫学杂子志,2011,27(5):468-470.

[2]罗红,杨光,孙文平,刘辉.改革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三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84-85.

[3]王艳,杨静,冯承恩.药学专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初探[J].中国实用医药,2010,5(6):273-274.

免疫学检验论文篇10

2新时期大学生特点

当前我国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年轻一代已经步入大学殿堂,作为在社会急速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世纪大学生,其认知特点有较为明显的自身特点和时代烙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反应敏捷,思维大胆,但是由于身处一个信息获取十分便捷和内容极其丰富的社会,造成他们往往只能选择简单接受和快速处理,缺乏一种对具体问题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耐心;

(2)当代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相对以往更加强烈和突出,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就是不愿意只是简单地接受传统的说教为主的学习方法,在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时总爱问诸如“是这样的吗?”的类似问题,其可贵之处在于敢于向传统提出质疑和挑战;

(3)受当前就业压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目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从以兴趣为导向转向了以实用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其功利性明显增强。由此可见,根据现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是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

3实验课程改革规划和实践

实验课程的开设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已有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以往由于教学经费、实验场地及师资力量等因素,免疫学检验实验课主要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内容在编排上相互之间衔接松散,比较单一分散,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同时缺乏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课程,不能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校在保证必要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和强化综合性实验,有选择性地开展研究性实验的原则,按照进阶式教学规律,将3个层次的实验内容

(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分别按不同的模块类型,如免疫血清的制备和鉴定、不同疾病的免疫学检测和细胞免疫功能检测3种方式进行重新编排并实施。前者包含了可溶性抗原和颗粒性抗原的制备、免疫动物、沉淀反应、凝集反应和盐析法纯化抗体,全部实验完成以后大部分学生对临床免疫学检验方法的整体轮廓和基本流程有了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针对标记免疫技术部分,本校按照不同的疾病类型,开设了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检测、肿瘤免疫检测、超敏反应的免疫检测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免疫检测模块,将不同检测指标和检测技术按照疾病类型进行分类和归纳,比如在做乙肝感染指标检测时,本校同时用聚合酶链反应和胶体金法对同一份标本进行检测,由于灵敏度不同有可能同一份标本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进而归纳出各种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对于那些目前无法开设的内容,比如电化学发光技术,本校将临床上电化学发光仪的工作流程拍成教学录像供学生学习。在实验课程后期将教研室教师承担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和学生自己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研究性实验内容引入,让大家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课堂上以PPT的方式和大家分享,部分同学还可以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此同时,本校在实验课程的考核上进行了相应调整,建立和实施以创新能力考核为主的实验考核体系,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体系包括2个部分:(1)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包括平时实验操作和期终实验操作考试;(2)科学思维及综合运用所学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的能力考核,包括对给定的科研课题实验方案设计的评价,对参加的研究性实验和实验报告总结,不仅要考查学生是否真实地记录了实验结果,更要考查其是否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免疫学检验论文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8月实施免疫学检验资料,检验项目为:乙肝五项、HAV-AB、TP-Ab、HIV-Ab、HCV-Ab,共收集12400份样本。

1.2 实验内容

实验标本:采集、储存、处理等;实验仪器:校准、维护、管理、应用、操作;实验室环境:湿温度、卫生、消毒;实验人员:素质、学历、专业水平、操作技术等;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率、管理操作制度等。

2 结果

2.1 临床免疫检验结果差错发生率

12400份检验样本,84份样本结果与实际结果偏差,占0.68%。

2.2 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分析

2.21 实验人员因素 37份样本检验结果受到实验人员自身因素导致,如实验人员缺乏整体素质、操作技术有待提高等。

2.22 实验室温湿度控制 20份样本检验结果质量受到实验室湿温度影响,比如室内温度不符合样本检验方式,当空气温度低于40%,会出现静电,导致样品污染。

2.23 试剂平衡时间 10份样本检验结果受到了试剂平衡时间的影响,试剂平衡时间过短导致试剂与室温不相同,影响了试验结果。

2.24 标本质量 9份标本质量不合格影响了免疫检验质量。比如标本污染、保存时间过长、冻融次数过多等,降低了标本质量,影响了检验结果。

2.25 检测方法选择错误或者不可靠 5份检测方法不安全,成本过高、时间长,未选择合理针对性的检测方法,导致免疫检验结果的不准确。

2.26 试剂盒因素。3份免疫检验由于试剂盒敏感性低,化学行为不稳定、可重复性差,检测范围狭窄等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精确性。

3 讨论

临床免疫检验质量关系到每位患者治疗的安全性,而保证免疫检验质量的准确性,为治疗措施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临床免疫检验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检测结果的不准确。通过对我院免疫检验结果的分析,在12400份检验样本,84份样本结果与实际结果偏差。经分析,实验人员的自身因素、标本因素、环境因素、检测方法及试剂因素均会影响临床免疫检验结果,在临床中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控制。

3.1 提高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检验水平。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检验水平密切关系着免疫检验质量的高低,注重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操作技术的培训工作,加强检验人员的素质管理培训工作,根据科室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检验人员职业素质的教育培训工作,以此提高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加强检验人员的检验水平,定期开展业务学习,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检验水平[2]。

3.2 加强实验室环境的控制。在实验室免疫检验时,需明确实验室的无菌区、污染区及清洁区,绝对分开不同区域的清扫器具,检验物品、设施应定期消毒。每天用紫外线照射一次实验室,确保空气培养细菌数在正常范围内。通常实验室内温度需控制在18-25℃,空气湿度在40%-60%最佳,以此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3 保证检验标本质量的准确性。在免疫检验前,需控制送检标本的质量,准确储存送检标本,合理运输,不可反复融冻[3],及时检测送检标本,避免样品分解变质。在送检标本时,要准确处理标本,避免破坏样本组成,减少样本损失,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正确处理标本的溶解、稀释及加样。定期校正检验仪器,规范使用仪器。

3.4 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在免疫检验中,需要保证检测方法的可用性和实用性,尽量选择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的检测方法,同时确保检测方法的经济性、安全性及省时性。在免疫检测时,应保证检验操作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严格按照检验操作流程,避免重复检测。

3.5 选择高敏感性的试剂盒。在采用试剂盒进行免疫检验时,确保试剂盒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保证化学性质稳定,检出下限低,检测范围宽,特异性好。

3.6 延长试剂平衡时间。在试剂检验时,应延长试剂平衡时间,最好是超过30min,保证试剂时间平衡到室温。

综上所述,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有较多因素,因此,需根据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必要控制措施,加强检验措施,提高临床免疫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免疫学检验论文篇12

对免疫学检验实践教学的改良势在必行,本文就免疫学检验实验课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内容与临床脱节

免疫学检验的试剂、仪器价格比较昂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大多数教学实验内容还停留在验证型的经典免疫学技术,新的免疫学技术仍然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另外,教学所用的实验仪器设备更新速度比较慢、实验室条件相对落后,造成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临床检验工作的需要。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融会贯通,在知识的应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就显得非常薄弱。

(二)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较差

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对学生的兴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先进行讲解和对于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演示,学生简单和被动地对教师的实验过程进行模拟式的操作,这个教学过程直接导致学生的被动式的接受,对于整体实验过程缺少预见性的思考和分析,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使学生失去了对于实验的兴趣。同时,学生亲自操作的过程被缩短和模式化,降低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课缺乏独立的考核体系

免疫学检验的实验课考核缺乏独立和科学的体系,仅仅把实验报告作为最终成绩的辅助,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到课堂,只是在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或者在最后的实验考核时敷衍了事。

二、免疫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1.实验设备的更新和实验内容的改进。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投入下,更新了一批实验设备,并对免疫检验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大大提高了免疫检验的硬件水平,客观上强化了免疫检验实验的教学实力。将一部分临床已经淘汰的非经典实验内容进行删除,同时对一些经典的试验进行组合和优化,形成新的实验项目。如将补体溶血试验与抗体生成细胞检测进行组合,增加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免疫荧光抗体的标记等。让学生直接接触临床检验科常用的检测方法,使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与临床实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增强对课程的整体性认识,既开阔了眼界,又提高了对免疫检验试验的兴趣。

2.实验环节中对于实验前的准备过程,通常是由教师完成的,实验人员直接将实验所需的设备和各种实验试剂准备完毕,整个过程中降低了实验的难度,学生只是简单的通过添加、加热、冷却等操作完成实验,使实验过程缺失了趣味性和科学性,把实验变成了“生产流水线”。同时,实验过程中的等待时间又让学生觉得无事可做,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克服上述弊端,实验教师按照实验内容只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材料和试剂,指导学生自己完成配制和标本采集等实验准备活动。在实验准备中,提醒每组同学合理分工,相互协作,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3.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实验课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让学生明白自己是整个实验的操作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每次实验课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并不写在黑板上,而是在上实验课之前先告诉学生实验的题目,学生自己分组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法。在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将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写在黑板上,并按照自己的设计实际操作。当遇到问题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如课堂上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则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查阅文献和资料,在下一次实验课上讲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由教师进行评定。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和修正,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实验的主体,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并做出决定和处理。讨论的时候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多问学生为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启发学生联系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直接将结果告诉他们。实验结束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整个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让他们明白严谨的实验设计、良好的操作习惯、实验仪器的合理利用都有会对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使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记忆。

4.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电教、幻灯及模拟实验等综合运用于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过程中的等待时间,播放本次实验相关影音视频文件,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找出自己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加深学生对每个实验原理和过程的印象。对于一些没有条件开展的实验内容,可利用虚拟实验软件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验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验兴趣。

5.我们将《免疫学检验实验》从理论中完全独立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将每次实验课的实验报告作为平时成绩,与最后的实验考核成绩相加为学生的最终成绩。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每次实验课的实验报告都规定统一的书写格式,每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必须在报告中有所体现,使实验报告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实际操作情况,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记忆的更加深刻,还可有效避免相互抄袭和敷衍了事。在期末,通过统一的实验技能操作考试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考核体系,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6.提高教师素质,完善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好的教师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实验设计、实际操作、结果分析、问题处理,了解整个实验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以不同角度考虑来寻求实验结果。

三、结束语

实验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要按照科学的方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拥有其自身特点,使学生更好、更快适应未来的临床实习和工作。

【参考文献】

[1]邓念华,沈富兵,陈曼.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及考核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2):103-104.

[2]凌芸,顾兵,杨瑞霞,蒋理,王芳,黄珮珺,潘世扬.案例式教学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01):165-168.

[3]周秀萍,刘志杰,李争鸣,阳大庆,李树平.PBL教学模式在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

(07):886-887.

[4]卞勇华,崔蕾蕾,崔玉宝.双师制在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初步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17):105-106.

[5]邓念华.科研型教学法在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8(18):130-131.

[6]罗红,杨光,孙文平,刘辉.改革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三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02):84-85.

[7]杨大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质量[J].中国民康医学,2009(24):3208-3209.

[8]张霞,王明华.改进本科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02):207-208.

[9]石云,罗萍,郭刚,张卫军,鲁东水,邹全明.创新性设计性实验在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0(22):3511-3513.

[10]李慧玲,邬剑,张吉生,辛华.综合性实验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8(05):70.

免疫学检验论文篇13

引言

猪蓝耳病,也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是一种传染性、发病率都极高的猪群疾病。此病发作时,病症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烧等,死亡率很高,很容易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到目前为止,对猪蓝耳病治疗还缺少有效方法,使用疫苗进行预防是比较稳妥的办法,但在疫苗使用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问题,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免疫方案,还需要用试验加以论证。

1 材料与方法

猪蓝耳病之所以会在猪群中频频发生,原因很多,其中疫苗选择不合适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本试验在广西百色地区选择6个未曾感染猪蓝耳病的猪群,使用不同种类猪蓝耳病疫苗免疫,并采取跟踪调查,将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1.1 试验材料

1.1.1 疫苗介绍

试验用疫苗为国产普通灭活疫苗(CH 1a株)、国产弱毒疫苗(CH 1R株)、猪高致病性灭活疫苗(NVDC-JXA1)。由于条件限制,此次试验没有进口疫苗的参与,这也给试验带来一定局限性。

现在市场上普遍应用的猪蓝耳病疫苗主要有:国产弱毒疫苗、普通灭活疫苗、高致病性灭活疫苗等。乐业县还没有进口疫苗投放市场,主要使用国产疫苗进行猪蓝耳病的防疫。

1.1.1.1 弱毒疫苗

弱毒疫苗是由人工致弱或者自然筛选的弱毒株,经过培育制成。它的特点是用量较小、安全性较好、免疫周期长、免疫效果好,由于其敏感性较强,对外界因素影响反应较剧烈,对运输和保护提出更高要求。

1.1.1.2 普通灭活疫苗

这是与弱毒疫苗差异比较大的猪蓝耳病疫苗。它的特点是没有散毒的危险、安全性较强、免疫次数较多、用量较大、免疫实效发生较晚。

1.1.1.3 高致病性灭活疫苗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由美洲扩散而来,这种疾病是我国对猪蓝耳病防控的重点。疫苗分为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

1.1.2 检测试剂

猪蓝耳病抗体检测试剂盒ELISA。

1.2 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从广西百色地区乐业县选择6个未曾感染猪蓝耳病的猪群采集猪血清样品218份,用猪蓝耳病抗体检测试剂盒ELISA进行检测,通过相关试验数据判定被检血清抗体结果。

1.2.1 血清样品采集

血清样品从6个免疫猪场采集218份,对不能及时检测的样品存放在低温冰柜中等待检测。这218份样品分成四部分:其中普通国产弱毒疫苗血清57份,免疫普通灭活疫苗血清51份,高致病性灭活疫苗血清53份,57份为免疫,作为对照组。分别注射不同类型免疫疫苗,进行相应观察。

1.2.2 检测过程

检测按照ELISA猪蓝耳病抗体检测试剂盒有关操作说明进行。免疫后,至28d对猪群进行连续观察,查看猪群精神状况、进食情况和测量体温,及时记录免疫抗体数量。发现猪群出现异常情况,要重点盯防,做好相关记录。

1.2.3 试验结果

猪群免疫后28d,对猪血清使用不同类型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进行检测。相关试验数据如表1。

2 试验结果分析

从表中不难看出,国产弱毒疫苗阳性率达到24.56%;高致病性灭活疫苗次之,阳性率为22.64;普通灭活疫苗最低,阳性率为7.84%。所以说,猪群使用弱毒疫苗的抗体阳性率要高于灭活疫苗。弱毒疫苗表现突出,但并不是说弱毒疫苗一定就比灭活疫苗防疫效果好,在具体操作时,还是要根据不同猪群生长和抗性情况,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最科学防疫措施。

由于目前还不能有效治疗猪蓝耳病,疫苗防疫也只能减轻疾病发生程度,在对猪蓝耳病的防治过程中,还是要采取综合防治的原则。平时要经常对猪舍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不能随便让外人进入猪场,加强饲养管理,及时做好猪蓝耳病的疫苗接种预防工作。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置,防治病毒进一步扩散感染范围。

3 结论与讨论

由试验结果不难看出,使用弱毒疫苗要比灭活疫苗效果要高一些,特别是弱毒疫苗表现更突出一些。但是,由于PRRSV的基因型或者血清型很多,PRRSV毒株之间又存在交叉免疫保护性的问题。所以,对于猪蓝耳病的防控,还是要注意综合防治,这样才能提升猪群抗体水平。

资料显示,免疫猪群普遍存在隐性带毒现象。也就是在健康猪群中可分离出PRRSV。在具体实施疫苗防疫时,要注意根据猪群感染情况对疫苗进行选择。因为不同疫苗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像弱毒疫苗,安全性较好,使用量小,效果比较突出;而灭活疫苗虽然使用量较大,使用次数也较多,但它药效比较持久。

本试验只是针对几种疫苗不同免疫方式进行的,由于时间比较短促,对疫苗防疫效果还不能形成科学成果,要掌握疫苗的免疫真正使用规律,还需要加大试验的力度。这需要养猪户和相关科技人员通力协作,不断进行试验探索,才能构建科学防治体系,有效防治猪蓝耳病的发生。乐业县地处边远山区,一些材料和设施不具备,像一些进口疫苗和进口检测仪器都非常欠缺,这也对试验操作带来一定影响。特别是一些进口弱毒疫苗的防疫效果会更好,这对有效提高猪蓝耳病防疫水平有重要作用。猪蓝耳病病毒较为顽固,目前还没有对此病形成有效防控的手段和方法,由于病毒存在多样性和变异性,隐性感染力很强,个体和群体感染情况差异性也较大,这使得防控难度加大。最好的办法就是防止外来侵入,在猪场建设之初就要有防侵入措施,特别是带病猪群的侵入,这是最关键的环节。其次就是要加强饲养管理了。实行封闭式饲养,做好日常消毒工作,禁止外人进入猪场,饲料搭配要科学合理。一旦发现病例要及时与当地疫病控制部门取得联系,及时处置病例。

当然,猪的疾病有很多种,其他疾病的防疫也同样重要,只有全面提升喂养管理水平,增强猪群抗体,才能减少包括猪蓝耳病在在内的各种猪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斌,王海燕,周广生,等.不同类型猪蓝耳病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比较[J].中国动物检疫,2010(08).

[2] 韦华梅,梁炎锋.不同类型猪蓝耳病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比较[J].中国农业信息,2013(11).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