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免疫管理论文实用13篇

免疫管理论文
免疫管理论文篇1

Hp感染是世界范围的,而且是终身感染。新近研究显示,口服菌苗可诱导针对Hp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并且菌苗可治愈已存在的HP感染性病变,从而表明用菌苗治疗Hp感染是可行的[2]。用霍乱毒素(CT)B亚单位或大肠杆菌不耐热毒素(LT)作粘膜佐剂的Hp抗原诱导免疫已获成功,即Hp对宿主自然免疫应答的抵抗能被瓦解。成功用作Hp菌苗的抗原有Hp细胞裂解产物、尿素酶、VacA、热休克蛋白和过氧化物酶等。免疫学研究及动物模型也证实口服免疫不仅可以预防而且能治愈Hp感染,并且鼻内及结肠免疫均可引起胃粘膜的免疫保护[3]。新近Ghiara等用重组VacA或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作抗原,减毒的大肠杆菌LT突变体作为佐剂,成功地根除了小鼠模型中的慢性Hp感染,并证明该治疗性菌苗对Hp再感染有同样有效的免疫防御作用[4]。总之Hp作为非侵入性细菌,定居于胃粘膜表面,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及炎症反应。面对机体强大的免疫应答,Hp仍能继续生存并致病,其机理尚不清楚。免疫效应分子必须进入胃粘膜表面,才能中和和杀伤Hp。目前认为该作用与胃分泌液中出现抗Hp特异性分泌型IgA抗体相关。这种抗体也在感染的动物及人体中出现,所以细胞免疫效应在防御或治疗Hp感染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另外,了解Hp逃逸免疫效应分子的机理以及Hp菌苗诱导宿主的免疫保护及免疫损伤的机理,将为更有效的菌苗筛选提供可能。最近报道对Hp感染的易感性与小鼠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位点直接相关,这是否适用于菌苗设计也需进一步研究证实[5]。

hp与宿主免疫

Hp诱导宿主免疫应答的途径,目前认为包括Hp可溶性产物的被动吸收,上皮细胞直接内吞细菌抗原,抗原通过被破坏的胃上皮进入组织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6]。粘膜对不同Hp免疫应答的差异是决定病变后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B细胞及相应的IgG、IgM的体液免疫应答,以及在Hp感染相关慢性活动性胃炎病变局部出现T淋巴细胞浸润的细胞免疫应答[1]。

Hp与体液免疫

实际上所有Hp感染慢性胃炎病人胃粘膜中均有针对Hp的特异性IgA出现,而IgM应答一般只发现于Hp感染急性期的胃粘膜局部。产生IgG(特别是IgG1)的浆细胞,在慢性胃炎中明显增加。在胃十二指肠粘膜局部证明有针对Hp感染的特异性IgG应答。粘膜表面分泌型IgA的出现对于抑制细菌抗原的摄取、阻止Hp的粘附和移动以及中和毒素都非常重要,即IgA在Hp感染中起保护性免疫作用。另外,由于IgA不能有效地激活补体,从而在阻滞Hp特异性IgG介导的补体活化及相关的中性粒细胞活化炎症及介质释放中起重要作用。Hp特异性IgE抗体在感染病人的血清中同样存在,但依赖Hp特异性IgE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是否在胃粘膜病变中起作用尚不清楚[6]。

Hp与细胞免疫

针对Hp特异性T细胞也出现于Hp感染病人的胃粘膜中,其中CD45RO+T细胞在Hp感染相关的慢性胃炎病人的胃粘膜中明显增加。分泌γ干扰素而不是白细胞介素4(IL-4)的T细胞在病变局部的浸润也证实Hp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以Th1型应答为主。Hp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应答,不仅参与调节针对Hp的体液免疫应答,而且参与调节胃粘膜上皮中与粘膜防御及抗原呈相关的关键分子的表达[6]。新近研究发现,Hp诱导的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以辅T淋巴细胞为主,包括Th1及Th2细胞。其作用包括两个方面:增强炎症反应及减少Hp在胃粘膜表面生存。未免疫小鼠感染Hp主要诱发Th1型应答,通过增加γ干扰素分泌而增强胃粘膜损伤性的炎症反应。相反,Hp菌苗抗原免疫后的小鼠感染Hp既诱发Th1型应答,又诱发Th2型应答。Th2型应答通过增加IgG1抗体、IL-4和IL-5的产生而减少Hp在胃粘膜表面的生存,起免疫保护作用。Hp及其菌苗诱导Th1和Th2细胞的作用共存,即增强炎症反应的损伤性作用及减少Hp在胃粘膜表面生存的免疫保护作用同时存在。Hp感染诱导的应答以Th1型为主,即以炎症性损伤为主;而疫苗诱导的应答以Th2型为主,即以免疫保护为主。中和γ干扰素可阻断Th1型免疫应答,减轻Hp的致病作用,及增强Th2细胞在疫苗免疫保护中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7]。

hp诱导的自然杀伤(NK)细胞在宿主的防御及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外周血淋巴细胞与Hp的相互作用诱导非MHC限制的NK细胞活化并分泌γ干扰素,NK细胞的活化及γ干扰素的分泌对于激活巨噬细胞及促进Th1型抗原特异性T细胞应答均非常重要。另外,作为NK细胞的活化因子,IL-12可由Hp刺激的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产生[6]。

Hp与自制免疫

一些Hp中脂多糖(LPS)的O-特异性多糖链抗原区结构与岩藻糖化的Lewisy血型抗原类似,而另一些菌株与LewisY血型抗原类似[8]。一些抗Hp的单克隆抗体与人和鼠的胃上皮细胞存在交叉反应。这种交叉反应与LPS模拟或Hp58kDa蛋白相关。该58kDa蛋白属于热休克蛋白(hsp60)家族成员,与人hsp60有高度同源性。而在T细胞水平上不存在宿主与细菌hsp60的交叉反应。根除Hp感染的结果表明无论是抗LPS决定簇还是hsp60的自身免疫应答,对胃粘膜的完整性没有长期的破坏作用[6]。Ko等用214种抗Hp的单克隆抗体检测其与人组织交叉反应能力,结果发现71种抗体与胃粘膜中Hp起反应,25种抗体与胃上皮细胞反应,8种抗体与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反应。与胃上皮细胞起交叉反应的抗体包括抗Hp尿素酶抗体、抗鞭毛抗体、抗LPS抗体及抗热休克蛋白抗体。提示Hp引起的宿主自身免疫应答涉及多种Hp成分[9]。Faller等发现Hp感染与抗胃小凹上皮细胞膜及壁细胞中小管结构的自身抗体明显相关[10]。另外新近研究发现,HpLPS表达人血型抗原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呈现期相性改变,包括三种类型变异体:第一种是表达Lewisx型抗原的LPS失去α1,3-岩藻糖,变为I抗原,这种改变是可兼管的;第二种是LPS的Lewisx抗原失去聚合主链成为表达单体的LewisY抗原;第三种是LPSlewisY抗原获得α1,2-岩糖,使LewisX和LewisY抗原的表达均被增强。表明同一Hp菌珠存在不同的Lewis血型抗原[11]。HPLPS的O-多糖抗原与Lewis血型抗原这种类似结构是否有种于Hp生存、引起宿主的自身免疫应答、促进Hp粘附及增强炎症反应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8]。

Hp与免疫抑制

有研究提出Hp直接诱导宿主的免疫调节,使针对Hp的有效免疫不能发生。Hp胞浆中一种非细胞毒素蛋白可以抑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该蛋白分别抑制单核细胞表面CD14及T细胞表面CD25分子的表达[12]。Hp诱导的免疫调节对免疫介导的粘膜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同时也导致Hp感染的长期持续存在。尽管Hp能刺激宿主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及细胞因子,但是Hp亦产生一种介导抑制人细胞免疫的蛋白质,并且Hp编码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因与侵袭性细胞内致病菌的SOD基因存在同源性,提示SOD涉及辅助Hp抵抗吞噬细胞的杀伤作用[8]。另外也有研究发现活Hp可下调病毒特异性CD8+细胞毒性T细胞应答及Th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反应,从而降低宿主的细胞免疫应答[13]。

hp与MHC

hp诱导的NK细胞分泌的γ干扰素使胃上皮细胞MHCⅡ类抗原表达增高,即增加对胃上皮细胞的细胞毒损伤作用[6]。Maekawa等发现Hp诱导胃上皮细胞MHCⅡ类抗原分子的表达比γ干扰素的作用强,并且胃上皮细胞可以起抗原提呈细胞的作用而参与对Hp的免疫应答[14]。

结语

Hp对宿主的影响及宿主对Hp菌苗的应答既包括炎症反应,也包括免疫应答;既涉及体液免疫应答,也涉及细胞免疫应答;既存在免疫保护作用,也存在免疫损伤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并阐明Hp及其菌苗诱导宿主免疫应答的机理,将为有效的Hp菌苗的研制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及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HuntRH.ScandJGastroenterol,1996;31(Suppl220):3-9

2LeeA.ScandJGastroenterol,1996;31(suppl215):11-15

3MichettiP.Gut,1997;41(Suppl3):A53

4GhiaraPetal.InfectImmun,1997;65:4996-5002

5KraehenbrhlJPetal.Gut,1997;41(Suppl3):A53

6CrabtreeJE.ScandJGastroenterol,1996;31(Suppl205):3-10

7MohammadiMetal.Gastroenterology,1997;113:1848-1857

8MoranAP.ScandJGastroenterol,1996;31(Suppl215):22-31

9KoGHetal.Helicobacter,1997;2(4):210-215

10FallerGetal.Gut,1997;41(5):619-623

11AppelmelkBJetal.InfectImmun,1998;66(1):70-76

免疫管理论文篇2

国家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由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向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转变;而福建省免疫规划管理平台的建立则实现了网络数据交换,信息共享,是免疫规划管理信息化的又一里程碑。分析2005—2013年全市建档情况,省市内流动儿童占全市建档儿童数的68.4%,其中44.8%为外市进入本市,23.6%为本市内变更接种点。可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网络平台的建设适时解决了接种对象流动性大的难题。全市30d及时建档率低,平均仅18.2%,无法保证预防接种特别是流动儿童接种的顺利接种。原因除因系统未与产科对接,首针接种后未立即建档外,部分接种登记人员对系统操作不熟悉,习惯采用现场手工登记在册,过后再重新录入系统有关。分析显示,全市接种单位儿童个案上传及时率为100%,但上传成功率仅84.5%,主要是部分单位的个案因未联网而进行多个系统同时录入,使得内部个案编码重复以致无法上传。上传的在册儿童个案中,暂住儿童和流动儿童占我市接种儿童的3/5,为主要接种人群。且2007—2011年儿童数呈平稳走势,基本处于9年平均值上下(图1),说明在国家服务器关闭后,各接种单位仍坚持在信息系统录入,2005—2006年的数据因补录不全以致儿童数未达到平均水平。2012—2013年儿童个案总数明显高于平均水平,2012年增幅达39.8%,得益于我省建立了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免疫规划管理子系统,省内各接种单位实现了数据共享,提高了接种人员的建卡积极性,而便利的异地下载功能也使得原先接种点变动频繁的儿童纳入了信息系统管理。

免疫管理论文篇3

1 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基础不扎实,缺乏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表现在工作中对业务知识掌握不够,对疫苗免疫程序一知半解,对疫苗针对疾病不够清楚,无法对监护人做出清楚的解释,做不到接种前告知,对接种中三查七对工作不落实,为打针而打针,造成监护人对免疫规划工作的不支持,不知晓,不参与,从而导致接种率降低,疫苗针对疾病发病率上升。

1.2 乡级对村级督导不力

表现在乡级对村级的督导流于形式,特别是较大的乡镇更是无法及时深入接种现场进行督导,无法从接种技术,接种中与监护人的交流、免疫程序等方面进行现场督导。对每次冷链运转中村级对疫苗的储存运输情况不掌握。

1.3 少数乡镇专干兼职多,无法完成免疫规划常规工作

表现在全年未进行常规免疫疫苗接种率调查工作,对辖区内免疫薄弱地区掌握不清,每次冷链运转前未统计应种儿童,从而导致影响疫苗特别是麻疹类疫苗的及时接种,无法及时动态更新免疫规划客户端软件数据,数据录入不完整(接种设定:疫苗信息设定、预约参数设定、管理参数设定、其他参数设定,系统管理:基本资料、用户管理);无法及时上报接种统计报表;对资料收集整理不重视,资料丢失现象时有发生;个别乡镇对疫苗疑似异常反应监测不到位,此项工作流于形式。

1.4 流动儿童管理比较困难

我县是全州经济文化中心,流动人口较多,加上我县XX镇是搬迁村,迁入群众对免疫规划工作极不支持,为我县流动儿童的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2 对策

2.1 注重对乡村级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县疾控中心分阶段分层次对乡村级免疫规划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更主要的是实践技能的培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乡村级免疫规划工作人员要有紧迫感,充分认识到免疫规划工作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学习,自觉从工作中发现问题,再从实践和理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并善于总结,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为尽快成长为理论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业务骨干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提高疾控中心业务骨干的教学能力,改变以往只讲不授的习惯,培训要做到互动,要做到教员与学员的平等,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更要结合督导进行一对一的实践技能培训,每次培训结束时要进行理论考试,并对考试成绩优良的学员进行一定的奖励,这些都是激励乡村级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良好条件。从以上方面的努力,切实提高的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要求及时有效接种疫苗。

2.2 强化乡级对村级督导力度

开展现场督导必须制定督导计划,督导结束后要书写督导报告及督导总结。每次冷链运转要至少覆盖辖区三分之一的接种点,深入接种现场通过观察、讨论和指导,从沟通技巧、接种技术、免疫程序、接种卡证的规范填写等方面开展督导,真正做到通过督导改进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及效率。各乡镇卫生院院长切实负起责任督促计免专干对村医的督导,并对有些专干无法解决的问题协调解决。

2.3 积极创造条件,让专干专起来

卫生院在不影响正常诊疗工作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专干的兼职工作,使专干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免疫规划各项常规工作,每年抽调人员配合专干进行两次接种率调查,通过调查切实掌握辖区内免疫薄弱村社,结合每年两次的接种证查验工作及时有效开展查漏补种,从而杜绝本辖区内免疫空白儿童的存在。每次冷链运转后及时动态更新客户端软件数据,做到客户端数据准确完整。

2.4 加强流动儿童管理

村级免疫规划工作人员要做到每月一次的入户搜索,及时掌握辖区内流动儿童,积极协调村干部、有威望的老人或宗教界人士,进行免疫规划相关知识传播,提高群众对免疫规划知识知晓率,从而提高群众主动参与意识,最终消除免疫空白儿童在辖区内的存在。

3 小结

乡村级免疫规划工作的好坏关乎整个免疫规划工作的关键,其工作人员的实践技能好坏直接影响免疫规划疫苗的有效接种,提高乡村级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素质及工作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保质保量完成免疫规划常规工作,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我县免疫规划工作将得到较大提升。

免疫管理论文篇4

营销危机始终伴随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只要有经营活动就有营销危机。近年来,我国企业营销危机不断增加,一大批知名企业被营销危机和营销失败笼罩,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而且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讲,营销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环境的复杂多变和企业的适应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如何使企业的营销系统不断地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并持续健康地运作,已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人类的机体几乎暴露在由无数病菌和病毒组成的环境中,复杂性和混乱程度要超出人们的想象。之所以能够保持健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在随时与疾病战斗,免疫系统是生命体捍卫自身健康的卫士。企业营销系统面临的环境越来越近似于生物有机体生存的环境,充满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企业营销系统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状态,也必须形成自身的“免疫系统”。一场流感过去,有人得病,有人幸免;面临危机和挑战,企业有的倒闭,有的生存,这就反映出免疫能力的差别。本文借鉴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营销免疫力这一新的视角研究企业营销系统的适应性问题,对超竞争环境下企业营销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免疫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积极探索,尝试借鉴生物免疫学理论研究企业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赖迪辉和陈士俊(2009)将免疫学和复杂性理论应用到企业战略的研究中,建立了战略免疫空间模型;周站(2010)借鉴生物体免疫相关理论对员工离职恐慌的免疫机制及其免疫策略进行了研究;陆力(2004)将免疫理论应用于项目合同管理中,构建了项目合同免疫管理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模型;罗欣贤(2007)提出了免疫视角下提高企业产权安全性的治理结构;秦远建和黄浩(2008)将合资企业的文化整合比作人体免疫的过程,并通过汽车行业的实例分析了中方对外来文化免疫程度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同表现;王成荣(2009)认为金融危机中企业的各种表现,本质上是企业文化“免疫力”作用的结果并分析了影响企业文化“免疫力”的八个影响因素;吴洋(2009)构建了具有防错免疫力的生产系统;刘延(2008)提出了生产事故免疫系统,并运用该系统对事故的演变机理进行分析;熊文剑、杨放春和邹华(2005)认为生物免疫系统的免疫识别功能与业务冲突检测具有类比性,并给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免疫原理的业务冲突动态检测方法;王守华(2010)提出了企业安全免疫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安全责任心、执行力、创造力以及在应急情况下的综合防御力;刘浩(2003)指出基业常青的企业,应该是那些具有强烈的自我修复能力的企业,也就是免疫力很强的企业。他将企业免疫缺失症分为三种:无免疫力型、低免疫力型和普遍型;李全喜、孙磐石和金凤花(2010)将免疫系统中的相关要素机制引入到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中,构建了基于免疫理论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型;吕波和丁宝华(2006)针对银行业普遍存在的操作风险,提出了“病毒免疫系统”这一概念。从理论的角度来讲,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将免疫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所体现出的创新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推动了企业免疫理论的发展。但是,相关研究基本上属于微观研究,没有将企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从宏观上探讨企业的免疫系统,并且深度不够,还构不成理论体系。真正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是清华大学的王以华。她在2006年申报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组织免疫能力的企业适应性研究(基金号:70571044),借鉴生物学、医学、复杂系统领域的研究成果研究企业适应性问题,界定了组织免疫的概念,阐述了组织免疫的功能、结构、机制和影响因素等内容,王以华因此被称为“企业免疫研究第一人”。本文将以其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简要阐述企业营销系统的免疫力。

二、企业营销系统免疫力

(一)营销系统免疫力及相关概念

1.营销系统免疫力

“免疫”一词,首见于我国明朝的《免疫类方》,意指“免除疫病”,也就是免除传染病的意思。在西方,免疫(immune)是从拉丁文“immun而来,原意是指免税(except from“charges”),引申为免除疾病。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王以华(2006)将企业免疫定义为:企业识别外部和内部异己(有益和有害),排除威胁因素并产生记忆,从而维护企业健康的能力。根据以上定义,笔者对企业营销系统免疫力的定义如下。

企业营销系统免疫力是企业营销系统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企业营销系统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病毒,处理衰老、损伤、死亡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营销系统内部突变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和营销系统肿瘤,识别和修复营销系统漏洞,从而维持企业营销系统健康的能力。免疫力是企业营销系统识别和排除“异己”(non-serf)的自组织行为。企业营销系统执行这一功能的是免疫系统。

对于上述概念,有三个地方需要进一步界定。一是“细胞”,即组成营销系统的最基本要素,也是病毒最直接的作用对象和在营销系统内部传染的载体;二是“异己”,即营销系统免疫作用的客体;三是“营销系统健康”,即营销免疫系统的目标。

2.营销细胞

营销细胞定义为组成企业营销系统的最基本要素,包括人、财、物、制度、文化、品牌、形象等。将这些定义为要素细胞,多个要素细胞组合起来就构成了“复合细胞”,如市场调查部门、媒体策划部门、促销活动管理部门、客户管理部门、经销商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等。复

合细胞体现出的是营销系统的“能力细胞”,如需求分析能力、市场定位能力、市场决策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营销管理能力、营销执行能力等。营销病毒侵入企业营销系统内部之后,将直接作用于营销细胞,引起细胞的病变,并以细胞为载体,在营销系统内部扩散开来,导致营销系统局部性病变,并最终给企业营销系统的健康带来威胁。单个细胞也是生命体,同样会经历“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衰老、损伤、突变、感染病毒和死亡的细胞必然对企业的营销系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营销免疫系统就是保证组成营销系统的每个细胞都处于健康的状态,只有单个细胞健康了,才能保证整个营销系统的健康运作。

3.营销异己

从免疫学的角度来讲,营销异己就是抗原。王以华(2006)从企业组织的边界和异己与企业组织的利害关系两个维度,将企业异己分为内部异己和外部异己、有益异己和有害异己四种类型。内部的有益异己是企业的创新力量,能够打破常规和企业惯例,促进企业的活跃性;外部的有益异己可以看做资源和机会,有利于企业保持活跃性和均衡性;内部的有害异己如同人体的肿瘤,阻碍企业组织的均衡与活跃,甚至使企业消亡;外部有害异己指来自环境对企业组织的冲击,如同侵害人体的病毒。

根据前文对营销系统免疫力的定义,笔者将营销异己分为以下几类:营销病毒、营销衰老细胞、营销损伤细胞、营销死亡细胞、营销突变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营销肿瘤和营销管理漏洞。营销病毒指企业营销系统在与外界环境的能量交换过程中,外界给营销系统带来的风险和危机,如顾客需求的变化、盲目多元化、兼并收购来的不良资产、合资双方的文化冲突、竞争对手的策略改变、原材料的供应中断、商业间谍、替代品的威胁、金融危机、不可抗力等。衰老细胞,如技术过时、反应迟钝、思想僵化等。损伤细胞,如资金短缺、物料短缺、人力短缺、形象受损等。死亡细胞,如呆账、坏账、企业废弃物、滞销产品、失败项目、机构裁撤等。突变细胞,如关键人物的离职、管理制度的改变、技术上的更新换代等。病毒感染细胞指外界风险和危机传染给营销系统后,引起某些细胞患病,如食品问题引发的行业危机引起消费者对企业的不信任、合资过来的不良资产和文化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等。营销管理漏洞也叫营销系统脆弱性,是指企业营销系统存在的弱点或缺陷,企业对特定威胁攻击或危险事件的敏感性,或进行攻击的威胁作用的可能性。从系统科学角度来考虑,营销漏洞是指在面对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干扰或胁迫条件下,企业营销系统具有较强的易损性、敏感性以及缺乏快速响应的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最终导致营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4.营销系统健康

Miles在1965年就曾指出,组织如同个体一样,也有健康好坏之分。对于个体来讲,健康并非代表力量最大、速度最快,而是要使体内各项指标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运动员不长寿的原因就在于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影响了免疫细胞的质和量,从而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了人体对传染性疾病的抵抗力。除了身体上的健康,心理健康对于现代人来讲同样是很重要的,自杀的人大多数是因为心理不健康导致的。对于企业来讲,并非规模越大越好,利润越多越好,许多大企业破产倒闭就是由企业某方面的不健康导致的。因此,只有多方面协调发展,处于健康状态的企业才能长治久安。营销免疫系统的最终目标就是维护营销系统的健康。

(二)营销免疫系统的功能

人体免疫系统通常有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王以华(2006)认为企业免疫系统发挥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监视、防御、自稳和学习。笔者将企业营销免疫系统的功能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免疫防御。它相当于国家的国防系统,对外防御侵略,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异物的能力。能清除病原生物如细菌、病毒及其他异物。企业营销组织天生能够对外部环境进行识别和选择,对威胁、危害和风险进行抵御,以保护和维持组织的稳定。

2.免疫自稳。相当于社会中的公安系统,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的组织、细胞的能力,这是机体借以维持正常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这种自身稳定功能失调时,易导致某些生理平衡的紊乱或者自身免疫疾病。营销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清除组织内部落后的、无效的、不适宜的因素,维持组织内部的活力、协调和均衡。

3.免疫监视。指机体杀伤和消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机体借以监视和抑制恶性肿瘤在体内生长。一旦功能低下,宿主易患恶性肿瘤。企业为了有力应对内部出现的异常和突变因素,要有相应的管理机制时刻发挥警惕和监视功能,在问题恶变之前做到防患于未然。

4.免疫修复。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营销免疫系统不仅能够修复营销管理漏洞,还能使免疫系统在遭受异己的攻击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甚至比以前更好的状态。

5.学习和记忆功能。当抗原第一次侵入生物体时,免疫系统通过学习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同时,免疫系统产生记忆细胞。如果该类型抗原再次入侵时,免疫系统唤醒记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消灭抗原。营销系统自身的知识管理系统使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和记忆功能,对于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能够迅速从知识库里调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加有效地解决该类问题的产生。

对于入侵的病原体,营销免疫系统首先进行异己识别,如果是有益的就终止应答,如果是有害的再进行二次识别,如果是企业以前遇到过的异己,即营销免疫系统的抗原库里存在这种异己,则直接从抗体库里调取相应的策略,从而将入侵的异己消灭;如果是首次入侵的异己,企业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在消灭异己的过程中会产生记忆,异己消灭完之后,企业对此次防御过程进行总结提升,抗原库和抗体库相应增加,抗病毒能力进一步增强,这就是营销免疫系统的初次应答机制。

三、营销系统免疫力提升路径

(一)坚持运动――创新

黄衍强(2006)认为运动可以使体温升高,而体温升高有助于提高巨噬细胞对细菌、病毒的吞噬效果,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抑制它们在体内繁殖和扩散,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对于企业来讲,要想远离病毒的侵扰和提高“抗病毒”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地“运动”来提升免疫力才能够实现。创新是企业最主要的运动方式,营销观念、营销手段、营销策略长期不创新就和人长期不运动一样,时间长了,免疫力就会下降,营销系统就容易生病。而创新能够给企业带来生机,让企业全身活动起来,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免疫力,让自己逐渐地强大起来。当今时代,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企业不在追求创新,创新的重要性,大概就如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那句“不创新,就灭亡”,抑或是“要么创新,要么死亡”――畅销书《追求卓越》作者托马斯・彼得斯所言。

但是,凡事过犹不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

研究人员表示,太高强度与密集的运动,反而会让免疫力下降,这也是运动员难以长寿的主要原因。企业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应把握好创新的“度”。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费尔普斯表示,金融过度创新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同样是金融创新过度而导致了一些巨大的灾难性事件,如巴林银行事件、宝洁事件、国储铜事件、中航油事件以及安然公司的破产。企业的创新行为是企业和企业所处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产生的要求,是常规态势遭遇了范式危机时必然触发的变革程序,而不是知名企业的霸王硬上弓。过度强调创新无疑是违反技术发展自然规律的。企业如果把握不好创新的“度”,就会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极大的损伤,严重时会危及企业的生存。

(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激励机制企业文化

如何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取决于两个方面:充足的睡眠和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两方面对人体的免疫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者。一个企业所呈现出的精神状态是由该企业员工的精神状态决定的,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取决于企业的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

免疫学家对睡眠与人体免疫力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睡眠除了可以消除疲劳,使人产生新的活力外,还与提高免疫力、抵抗疾病的能力有密切关系。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人性化的福利制度和合理的晋升机制,会让员工通过为企业工作而满足多种需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犹如“运动”之后获得了充足的“睡眠”,从而干劲十足,而这正是企业的激励机制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中华预防医学会专职副会长蔡纪明表示,敌视、悲痛、失落、忧愁等消极情绪都能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而开朗活泼的性格、愉快的情绪则会提高人体免疫力。因此,人只有在内心平衡愉悦的状态下,免疫力才是最强的。美国梅友诊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年轻时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多活12年。企业文化,讲的是企业的理想,企业的风气,企业生存发展的大环境,一种氛围,一种意境,犹如人的心态一样。心态的不同导致了人的行为不同,同样,企业文化的不同使不同的企业在市场上有不同的业绩。许多百年企业长存不衰的原因,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企业文化像基因一样置入到企业当中去。尽管它们的经营战略和经营业务总是在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变化的外部世界,却始终保持着稳定的核心文化理念,这些也构成了企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

(三)均衡营养――平衡管理

在医学上,存在“营养一免疫一感染”的三角关系,也就是机体营养不良将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受损,而免疫防御功能受损又会使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降低,有利于感染的发生和发展。免疫系统就如同戍守疆土的将士,随时都在为我们的健康安全英勇作战。营养所扮演的角色,就是适时适地提供所需的战略物资。细菌及病毒会繁殖,如果刚侵入人体时无法即时消减或控制,就会大量增生,破坏细胞,造成生病的症状。

营销系统要想增强对危机的免疫力,同样需要均衡营养,而企业所要平衡的是营销系统自身的生态系统。在企业管理的诸多经典理论宝库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处于一种扩张与约束、收益与损失、激励与控制、权利与义务、投入与产出、授权与监督等的平衡状态之中。要保持这种平衡状态,企业及其管理者的平衡思想、平衡艺术和平衡操作是至关重要的。平衡管理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一系列活动及行为的平衡和协调,它对于企业的稳定运营和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服务宗旨,以技术创新为后盾,致力于将企业组成一个系统、一个整体,达到与其环境的平衡。平衡管理就是企业内部化和外部化的整合,它致力于协调各种内外部关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及先进的技术工具指导管理实践。管理的本质就是在旧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后,迅速建立起新的平衡的过程。如果这种新平衡是迅速而稳固的,那么整个过程不过是杂技演员在钢丝上轻轻地摇摆了一下而已,如果旧的平衡被打破而新的平衡久久不能形成,这显然就是管理不善或管理不到位,必然产生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就像杂技演员从钢丝上掉了下来一样。

(四)健康体检――营销诊断

健康体检是一种新的自我保健方式,它可以变被动看病为主动检查,变消极治病为积极防病。医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的自我感觉并不完全可靠,大多数癌症早期毫无异常,待到自我感觉出现问题时已到了后期。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指出,人类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是可以避免的,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早期的发现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信息交流能够提高防治效果,由此看出,对疾病没有到来之前的健康管理与维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病治病,无病养身”,其实企业也一样,企业诊断已经与企业管理密不可分,许多国际知名大企业定期会邀请管理咨询公司进行管理诊断,挖掘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升管理能力,提高经营管理和盈利能力。企业可成立专门的内部诊断部门,由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专家对本企业进行定期的诊断,也可聘请专门的咨询公司、外部专家学者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诊断。前者具有花费少、保密性强、易于找到企业主要问题等优点,但也易于出现只抓局部问题不能兼顾全局的缺陷。后者具有客观性强、易于全面反映企业情况、历时较长、花费较多等特点。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企业的诊断方式,也可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以期将营销系统的致病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早日发现企业所犯之病,并尽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降低危害和损失。

(五)巩固第一道免疫防线――风险管理

我们的身体有三道免疫防线来保护我们的健康: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皮肤和黏膜是抵抗所有“敌人”的第一防线。一般的病毒与细菌,都没有办法直接穿透皮肤,我们也才可以安然地在充满各种病毒与细菌的环境中继续生息。黏膜几乎覆盖着呼吸、消化、泌尿几大系统的所有器官的内壁,对有害微生物和化学物质有极强的排斥力。

营销风险管理是对营销系统内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我们将风险管理视为营销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因为风险管理通过在营销系统内部构建一套严密的控制和监管体系,使外来病毒无法进入到系统内部,犹如在系统构建了一层严密的“防火墙”。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电脑黑客只要找到复杂的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缝,就能轻而易举地闯入系统,此处的“缝”指的就是电脑系统的漏洞。同样,企业营销系统也存在多种多样的漏洞,企业“生病”往往是外部病毒发现了营销管理的某一漏洞,借由漏洞进入到企

业机体内部,从而使企业感染病毒。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使企业及时地发现存在的漏洞,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其堵上,使企业的防火墙更加牢不可摧,病毒就无法入侵企业。

(六)接种疫苗――营销危机应急预案

疫苗进人机体后,会诱使机体误认为正在遭受这种病原体的侵略而调动免疫力量进行围剿,并且把这种病原体的抗原特征记录在记忆细胞里,这也正是接种疫苗的目的所在。一旦下次真正遭到了该病原体的攻击,机体就可以马上识别,启动免疫系统把它们一举歼灭。未雨绸缪远远好过亡羊补牢,开发疫苗无疑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

对营销系统而言,疫苗就是营销危机应急预案。营销危机应急预案是企业针对可能入侵企业的营销危机,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危机防御工作、降低企业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一旦企业遭受同一危机的攻击,营销免疫系统就会迅速从应急预案库里调出该危机的应急预案,迅速而有效地将该危机予以消灭。应急预案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化应急管理为常规管理。企业应成立专门的免疫部门,制定营销危机应急预案,并做好应急资源的日常准备工作。企业在与病毒的抗争中,必然要耗费本企业的资源,也可能需要调集外来资源,免疫部门应保持相关资源的渠道稳定性,确保营销危机入侵时,所需资源能够畅通无阻地到达指定位置。资源有无形和有形之分,前者如技术、信息、品牌、文化、信誉,还有关系资源、社会资源等,后者如资金、实物、人力资源等。企业在确保资源能够被利用的同时,更应注重资源在紧急状态下的畅通无阻。

另外,企业免疫部门可在企业内部适时采取试错法来制造一些病毒,以此来保持全体员工的警惕性和“抗病毒”能力。试错是哲学家波普尔在论述科学知识增长模式时,为了解决科学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指导思想。他指出科学是试验性的,而且是难免要犯错误的,只有在不断尝试中才能清除错误,并以错误为参照系,不断从错误中学习。企业如同人,企业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试错而又不断改进自己的过程,企业免疫部门通过有意识地制造一些危机,可以使企业在与危机的抗争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在试错的过程中,企业免疫机构必须要把握好“错”的“度”,必须要在可控之中,不能超出企业可承受范围,否则会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风险和损失。

四、结语

本文从组织免疫这一新的视角探讨了营销系统的免疫力问题。首先,对免疫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营销系统免疫力的概念,并定义了营销细胞、营销异己、营销系统健康等相关概念,然后分析了企业营销免疫系统的功能,最后探讨了营销免疫力的提升路径。本文只是提出了营销免疫力的概念,对于营销免疫系统的结构、运行机制、影响因素及免疫力的测量没有提及,这些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赖迪辉,陈士俊,战略免疫空间及其动力学稳定性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9(6):94―97.

[2]周站,员工离职恐慌的传染机理与免疫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免疫管理论文篇5

免疫系统是生物体内一个能从自身的细胞或组织识别出“非自我物质”从而将其消灭或排除的整体工程的统称,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分子组成。按照种系和个体的发育过程可将其分为固有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本文从这两个系统维度对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研究。

1.供应链质量管理固有免疫系统

机体固有免疫系统是先天性免疫系统,它是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防卫机制,其特点是:作用范围广,机体对入侵抗原物质的清除没有特异的选择性;反应快,抗原物质一旦接触机体立即遭到机体的排斥和清除;相对的稳定性,既不受入侵抗原物质的影响,也不因入侵抗原物质的强弱或次数而有所增减;遗传性,生物体出生后即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并能遗传给后代;是获得性免疫发展的基础。

尚玉钒和席酉民将企业文化视为一种良好的管理预警系统:“企业文化=价值观体系+制度规范+行为模式。”它能把企业运作中从整体到部分、从内在思想到外显行为、从高层到基层以及企业管理职能行使中各个环节的变化都集于一身,并灵敏地表现出来。供应链质量文化可以通过相关企业的价值观认同,并结合规章制度对各自成员行为进行规范,来促使员工行为习惯的形成,它与固有免疫系统有极其相似的特性。首先供应链质量文化是供应链质量管理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基5础这体现在其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Kull等认为质量管理的形成是基于组织价值观的。无论是通过对管理方法的选择还是通过供应合同来实施质量管理实践,对提高产品质量并不总是有效,而质量管理实践的假定前提是有一种确定的具有显著特点的文化存在于组织工作空间中,如果这种文化缺失,会影响质量管理实践的作用效果。供应链质量文化比外在的硬性管理实践更具有内在凝聚力和感召力,使得供应链中每目标服从感,这些感觉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关心供应链中的产品质量属性,并愿意为此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其次,供应链质量文化作用范围广,反应快,这源于其导向功能。

    供应链质量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质量价值观对供应链中的质量行为主体一员工一的行为引导上。质量价值观是供应链中多数员工的共识,思想意识形态所反映的内容涉及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如果员工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质量行为表现与供应链中的质量价值观进行比对,就能够了解供应链质量管理运营的全貌,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再次,供应链质量文化对质量管理实践的各个方面起到优化作用。当供应链中的企业质量目标及决策偏离供应链质量价值观轨道时,它可以予以纠正;当流程管理运转失灵时,它可以进行调节;当领导者和员工质量行为有悖于供应链质量价值观时,它加以监督和矫正。最后,供应链质量文化具有稳定性。奥瑞利等人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指出稳定性是组织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供应链质量文化作为组织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同样具有稳定性。供应链质量文化的稳定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质量文化是长期积淀的产物,虽然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与供应链质量获得性免疫系统从时间维度上对比而言,其具有相对稳定性;二是供应链质量文化依附的主体具有稳定性。张光明等认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核心企业的文化一般构成供应链质量文化的基础和主体,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的稳定性使得供应链质量文化稳定性得以延续。

2.供应链质量管理获得性免疫系统

生物机体的获得性免疫是后天性免疫,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及抗原异物后产生的免疫力。其特点是:特异性,即机体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产生对该种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记忆性,即在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分化阶段,部分淋巴细胞中途停止分化,成为静息状态的免疫记忆细胞,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这些长命免疫记忆细胞可迅速增殖,并分化为免疫效应细胞,产生相应免疫效应。

供应链整体质量绩效的提升,是一个包含从宏观层面的质量文化推进,到微观层面质量管理管理获得性免疫是在质量文化的背景下,对于内外部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抗原)所实施的后天的、特异的应答,因此由质量管理具体实践构成供应链质量管理获得性免疫系统。质量管理实践是质量管理工具、技术和方法的集合。随着对质量管理理解的不断深入,不同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对质量管理关键因素的认识也有所不同。Saraph等12]根据对戴明、朱兰、克劳斯比和石川馨等质量管理大师的质量管理原则的归纳,提出质量管理的8个关键因素。另外一些学者也都对质量管理实践进行过分析总结,见表1。

通过对国外学者质量管理实践研究的归纳笔者认为质量管理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顾客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高层管理支持、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管理、过程化产品设计、统计控制和反馈等七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七个方面,供应链质量管理节点可以对影响产品质量属性的相关因素实施特异性免疫应答,并就相关因素的质量特征、外在表现及对应策略形成知识,并加以记忆。

3.免疫节点

供应链中针对各种质量影响因素发挥特异性免疫效应的主体是免疫节点,它是由各生产管理节点中的人,或由这些人形成的群体所组成。组成免疫节点的个人与其所处的群体进行相互沟通和协作,Takeuchi、Ichniowsldh等指出日本制造企业将在质量和成本方面的优势归结为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企业通常采用基于团队的问题解决方式培养员工的能力。通常一个团队有6~8人,团队成员关注于生产中的包括成本、质量、工作环境、安全等各个环节,通过协作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并通过相互学习对生产过程持续改进18]。Brown认为从组织学习的角度看,群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共享与创造主体之一,它不仅是将个体知识转化为群体知识,而且通过与组织内其他群体进行知识交流,让其他群体及其成员共享本群体的知识,最后转化为组织知识。群体是组织学习的关键单元,若干“认知”群体在既定相互作用,进行沟通和积累知识。

二、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效应机理

通过研究供应链质量管理固有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理论维度,只是提出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二者如何相互呼应,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护供应链组织,避免各种影响因素使产品质量形成变异,是固有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通过各种免疫机理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监视内外部环境,保护供应链组织,共同稳定产品质量。本研究根据机体免疫效应机制,设计了供应链中质量管理实践创新,快速识别供应链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风险因素的演化机理图,如图1所示。

图1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也是SCQM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自身演化的过程。供应链质量文化能够促使员工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产生对于质量管理实践问题进行交流的动机。所谓动机是指员工愿意理解、执行或者展示某种行为,如果行为人认为该行为的结果有价值,并认为结果可以通过其行动实现,动机即被唤起[20。免疫系统是分布式自治系统,免疫节点具有自主行动的智能,在这种智能的推动和驱使量变异的因素加以识别,群体和个人所掌握的质量管理实践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构成了供应链中识别“非我”(不确定因素)的基础。免疫节点在免疫效应的驱使下,通过自身识别和疫苗接种方式对自身环境因素进行识别。疫苗是针对特定问题而提取的,它对于问题的求解具有指导作用,疫苗接种是利用疫苗所蕴涵的指导节点识别自身质量管理实践缺失的信息,启发受种节点对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局部优化,使供应链中解决策略的质量得到改善并达到最优。组织学习理论认为:成熟的企业会因为学习过时或者无用的知识,而损害企业的动态能力并阻碍其组织变革。基于免疫特性的供应链质量节点避免了学习“过时和无用”的知识,因为免疫节点是在自身的质量管理实践中识别出“非我”内容或者供应链其他节点生成的疫苗接种刺激下,才开展对“非我”模式学习并提高对“非我”因素的亲和度。通过对“非我”因素的识别,免疫节点对其展开联想学习,即不仅学习当前影响因素的表征,而且还对这种表征的可能变异展开学习。

免疫节点通过对供应链中“非我”因素的识别学习,完成质量管理实践克隆变异的进化。质量免疫进化的过程是一个亲和度成熟的过程,即原有的识别技术、质量管理知识、组织制度、质量文化通过学习创新,历经克隆变异后生成新技术、新知识、新制度、新文化,使免疫节点对质量依存环境变迁的亲和度逐步提升。吕萍和王以在研究组织免疫时指出,对克隆变异后的方案要加以选择,看新方案是加强了现有惯例的效率还是提供了建立新惯例的机会,并给出了两种选择方式,一个为减少考虑问题的维度,降低认知的复杂程度;一个为揭示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与组织学习一样,组织忘记对于改变知识演化方式同样重要。基于免疫理论的供应链质量管理能够避免质量节点应用资源的无限放大。对于供应链免疫节点而言,其学习记忆系统是一个十分有限的资源,在进化创新过程中,为了满足新知识的成长条件,克服新知识应用障碍,必须释放供应链质量记忆空间,避免供应链组织的刚性,从而迅速提升质量免疫节点的认知模式,供应链通过对克膨胀。免疫节点对新的克隆变异策略的选取会造成供应链内部协调方式发生改变。为了避免变动对于免疫效果造成的影响,须快速地改进资源配置方式,使整个供应链适应新的选择。

Maich&Olsen认为组织记忆存储的是过去的事件、承诺、目标、假设和行动。供应链中的免疫节点,把识别、学习的过程,联想的假设,变异的内容,选择的结果和为了适应新的结果所作的协调等一系列隐性与显性知识形成记忆并存储。存储的内容改进了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增强了供应链获得性免疫系统,当供应链中其他免疫节点遇到同样或类似的供应链内外部异己时,可以迅速作出反应识别。

从事件发生的时间维度看,质量免疫的四个进程是动态有序的过程,任何一个进程的缺失,都会对供应链中产品的最终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就不能充分发挥其防御保障的功能和作用。同时这四个进程也是螺旋改进的过程,任何一个进程的提升,都会对其他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认知指导行为,行为加强认知,质量免疫节点通过四个免疫演化进程, 可以改进其供应链质量实践内容,并就此让新的记忆、知识在供应链中形成共享,保障免疫机理的良性循环。同时,也提升了供应链整体向上的质量文化,文化的渗透扩散作用同样会对供应链的免疫实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下面用免疫节点间的形象化模型图对上述内容作一个具体描述,如图2。在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系统中,设置一个监督节点,它由模板库和抑制库组成。监督节点的作用是收集免疫节点的信息,并对质量免疫节点的工作状态进行监督。供应链中出现抗原,某一质量免疫节点受到剌激后,识别当前抗原现象是否首次出现,如若首次出现,节点自身展开学习,同时将抗原的特征、参数加以提取,形成疫苗并在节点间传递,供应链中其他免疫节点根据疫苗接种也对抗原特征展开学习并根据自身实践形成最优策略。监督节点对每个免疫节点的状态进行监督,比对每个节点的最优策略,并将最优策略放入模板库中,供其他免疫节点学习。免疫节点从模板库中吸收比自身更优的策略后,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践开展新一轮的学习,监督节点再次进行比对,并将新一轮最优策略放入模板库中。

抑制库记录超过浓度阈值的抗原策略,当关于某一抗原的策略进化迭代次数过多,抑制库就开始对此进行抑制,不再在模板库中存放最优策略。模板库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供应链中一切资源,针对某一抗原快速形成最佳策略。抑制库的优点是,为了维持免疫节点对抗原的多样性,防止资源过多向某一抗原倾斜,从而对某一抗原形成局部最优。当相同的因素再次出现,供应链中的质量节点会根据知识库中的内容快速对其识别,进行有效防御。

    三。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实施策略

    免疫缺陷是指生物机体免疫系统某方面因为基因缺陷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遭受损害而造成的免疫功能障碍。在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过程中,要采用相应的措施防止质量免疫缺陷的产生,保证免疫的正常进行。

1. 树立正确的供应链质量文化观

质量管理实践除了需要健全的机制以外,更需要强有力的动力和工具。质量文化会影响员工学习知识的态度,因此是促进组织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正确的质量文化观,质量管理实践就会迷失方向。供应链作为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不同企业的质量文化会在供应链上发生碰撞和摩擦。这种碰撞和摩擦会促使整条链的质量文化观发展并引发变革,使其从无序状态过渡到有序状态。在演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企业要树立正确的质量文化观,引导其他企业的质量文化变革。病态、不良的质量文化观不仅不能预防内外部异己对产品质量的侵害,还会阻碍、破坏、干扰质量管理实践的创新。

2. 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人才包括管理者和一线员工,作为质量文化的体现载体和质量管理实践的具体操作者,个人是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最重要的有机组成。管理者的知识、能力、魄力、素质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质量文化,优秀的领导者还善于捕捉外部优秀的文化,使其在本企业推广。一线员工的质量意识、知识技术水平、技能熟练程度、工作责任态度对质量免疫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在人才的选拔过程中要进行创新,挑选对维护和发展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具有辅助性功能的员工,避免人才短板成为免疫的缺陷。

3. 建立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信任关系

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节点要进行免疫知识的传导、创新、相互学习、协调等就必须与其组织成员建立亲密的信任关系。但是在质量免疫知识传导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尴尬的局面,当合作伙伴为一个机会主义者时,传播知识的节点会面临自身的成本费用率提升、核心资产丧失的风险,使自身在传播过程中无法得到相应补偿。因此必须建立供应链免疫节点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增加节点间的信息交流,使其愿意并积极地传播质量免疫知识。

4. 构建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

免疫管理论文篇6

XIAO Hua-jia

(Shif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hifang 6184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flow EPI management status and related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analysis.Methods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ounty of residence for more than three months in the county accounts 120non-children for the study,its expanded immunization program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immunization of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ate of building permits,building card rate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Results After immuniza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liquidity situation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hildhood immunization(P

现阶段,我国在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开展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规划工作进入到一个瓶颈[1]。本文将对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现状以及相关管理对策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县管辖范围内居住3个月以上非本县户口60名儿童及60名本地儿童为研究对象,流动儿童中男45名,女15名,平均年龄(6.5±5.7)岁,跟随父母外出打工37名,跟随父母经商23名。本地儿童中,男47名,女13名,平均年龄(8.3±5.7)岁,跟随父母外出打工17名,跟随父母经商20名,其他原因23名。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均为健康儿童,比较两组儿童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取随机调查方式,对60名流动儿童及60名本县儿童家庭进行调查寻访,对儿童基本信息、是否办理免疫卡证、现场登记填写表格前后“五苗”接种及覆盖等基本情况进一步了解,对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有效措施予以改善。

1.3统计学方法[2]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处理数据,两组数据的组间差距用χ2检验。P>0.05表示对比结果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本县儿童免疫情况统计结果表 干预前:建卡率为8(13.33)名、建证率20(33.33)名、BCG15(25.00)名、DPT10(16.67)名、OPV18(30.00)名、MV20(33.33)名、HBV18(30.00)名、五苗全程免疫覆盖率为14(23.33)名;干预后:建卡率60(100.00)名、建证率58(96.67)名、BCG22(48.33)名、DPT30(40.00)名、OPV60(100.00)名、MV57(95.00)名、HBV60(100.00)名、五苗全程免疫覆盖率56(93.33)名,见表1。

2.2流动儿童免疫情况统计结果表 干预前:建卡率为6(10.00)名、建证率10(16.67)名、BCG12(20.00)名、DPT8(13.33)名、OPV16(26.67)名、MV18(30.00)名、HBV12(20.00)名、五苗全程免疫覆盖率为10(16.67)名;干预后:建卡率60(100.00)名、建证率58(96.67)名、BCG23(43.33)名、DPT630(40.00)名、OPV60(100.00)名、MV57(95.00)名、HBV60(100.00)名、五苗全程免疫覆盖率56(93.33)名,见表2。

3 讨论

现阶段,我国在流动儿童免疫规划中存在各种问题,①基层防疫规划工作不到位、②流动儿童监护人的原因、③流动儿童自身性质的影响。基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编制不足,部分基层免疫工作者缺乏责任感,免疫工作人员待遇无法得到保障[4]。大部分流动儿童监护人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对防疫接种重要性认识不足。流动儿童居住时间比较短,难以实施长期规范计划免疫规则管理机制,基层防疫人员未能及时掌握流动儿童的动态[5]。

为促进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有效开展,相关部门必须大力提高免疫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增加免疫规划经费投入力度,充分保障免疫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免疫工作人员应加强与儿童家长的沟通交流,做好调查工作[6]。此外,还应该加强儿童免疫接种宣传力度,联合当地媒体对免疫接种知识进行宣传,充分消除儿童监护人的不良心理,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7]。

本研究中,选取我县管辖范围内居住3个月以上非本县户口60名儿童及60名本地儿童为研究对象,本县流动儿童免疫情况统计结果:干预前:建卡率为8(13.33)名、建证率12(20.00)名、BCG15(25.00)名、DPT10(16.67)名、OPV18(30.00)名、MV20(33.33)名、HBV18(30.00)名、五苗全程免疫覆盖率为14(23.33)名;干预后:建卡率60(100.00)名、建证率58(96.67)[8]名、BCG59(98.33)名、DPT60(100.00)名、OPV60(100.00)名、MV57(95.00)名、HBV60(100.00)名、五苗全程免疫覆盖率56(93.33)名。流动儿童免疫情况统计结果:干预前:建卡率为8(13.33)名、建证率12(20.00)名、BCG15(25.00)名、DPT10(16.67)名、OPV18(30.00)名、MV20(33.33)名、HBV18(30.00)名、五苗全程免疫覆盖率为14(23.33)名;干预后:建卡率60(100.00)名、建证率58(96.67)名、BCG59(98.33)名、DPT60(100.00)名、OPV60(100.00)名、MV57(95.00)名、HBV60(100.00)名、五苗全程免疫覆盖率56(93.33)名[9]。

在对流动儿童免疫情况进行调查时,应对各项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增强家长免疫意识,充分提高免疫接种服务质量,改善流动儿童的免疫健康[10-11]。

参考文献:

[1]郑坚.社区流动人口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对策探讨[J].中外医疗,2014(15):136-137.

[2]邓玮.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现状以及相应管理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3):6-7.

[3]亢金玲.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4755-4758.

[4]童乃进.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07):1265-1269.

[5]张光,杜晓婷.西安市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分析以及对策[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05):1177-1178,1183.

[6]杨瑞文.偏关县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2(26):3506-3509.

[7]贾伟华,李蓬.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及管理对策[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0(06):484-486.

[8]周皓,荣珊.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与经济,2011,03:94-103.

免疫管理论文篇7

一、建立危机免疫机理的社区响应机制重要性

1.保证社会稳定的要求

社会稳定是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一旦发生公共危机,对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安全和稳定将造成巨大的威胁。公共危机突发事件,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社会稳定。某些危机爆发性高的地方,单靠基层的警力更难以顾全所有区域,这时社区危机应对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应对机制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2.加快群众从危机中恢复的步伐

人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发危急事件的发生,对人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打击,紧张压抑气氛严重影响到人民的正常生活。心理受到一定程度上影响的人民,没有过多的精力将注意力投入到如何恢复原有生活上,所以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一方面可以保证政局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快群众从危机中恢复的步伐。

二、社区危机响应机制存在问题及措施的采取

1.我国社区应对社会安全事件机制存在的问题

(1)社区应对能力不及时。危机发生后各方救援能力跟不上,对于日常发生的突发性灾害不具备应对能力,灾害发生时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而“社区”人员较为集中,因此必须加强对社区人员应对危机能力的建O。

(2)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设备老化。部分社区急救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例如:社区中逃生楼道堆满垃圾,楼道中安全逃生标志不明显或根本没有,没有每个楼层配备消防栓等安全设施,即使配备也存在损坏或生锈的现象,此外,还存在无专用逃生通道,楼道狭窄等情况。

(3)防灾减灾人员匮乏,投入资金不足。社区基本没有防灾减灾科技人员的配置,保安人员不具备任何急救知识,可能在入职前不会进行急救措施的培训,另一方面就是对防灾减灾的投入资金不足。

2.我国社区应对社会安全事件机制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社区防灾减灾建立,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①加强领导及健全防灾工作机制,建立社区应急救援队,规划社区安全工作,以社区领导人员为核心,建立包括保安人员、负责人等的社区安全工作领导小组。②广泛宣传、培训居民自救能力:利用宣传栏、条幅等工具宣传防灾减灾常识,或定期召开此类主题会议,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建立安全逃生通道,在楼道醒目位置张贴安全标志;组织社区居民开展逃生演练,对高发事故采取针对性演习,邀请专业人士为居民做专业性示范,提高居民自我防范意识及自救能力。③与实战相结合,完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灭火演练,增强实战能力;定期对社区进行安全检查,以防灾害隐患的存在。

(2)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①建立社区安全防治设备室,备有灭火器、消防栓、应急灯等应急设施 ②定期对基础设施进行检修,以防设备故障导致灾害发生时营救不及时。

(3)加强防灾减灾科技人员建设,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①加强防灾减灾科技人员建设,对专业人才进行考核,探索社区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强化人才队伍。②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每年用于财政经费的投入应按比例分配到防灾减灾工作建设中,如基础设施建设、装备的投入,吸收外界对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投入。

三、危机后的社区安全恢复响应机制的研究

①抗体进化机制的构建。模仿免疫系统的抗体进化机制,构建社区安全的预案升级机制,对现有的预案进行修改、升级。②免疫记忆机制的构建。模仿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记忆机制,构建社区安全应急案例理论归纳总结机制,记录下社区安全应急响应处理的整个过程,作为下次应对“”事件的参考样板。③免疫学习机制的构建。模仿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学习机制,建立社区安全的应急学习机制,目的是针对多次出现的危险,评价并整理成档案,供相关应急人员学习,以提高应对同类危险再次出现时的效率。并仿效免疫学中接种疫苗的方式,对未曾遇到、但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事先模拟演练,提高对初次入侵危险的响应速度。

1.社区抗体进化机制的构建

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是一种由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2.免疫记忆机制的构建

免疫记忆是免疫系统内淋巴细胞初次遇到入侵的抗原,经过一定的时间调整后,以便更好地识别抗原,此外并在免疫识别过程、免疫应答结束后以最优抗体的形式保留对该抗原特征信息的记忆,大大提高当再次遇到类似或相同抗原时在联想记忆下的应答速度。

危机响应中的记忆就是把已处理过的危机特征保存并记录下来,目的是提高应对危机的反应速度。模仿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记忆机制,构建社区安全应急案例理论归纳总结机制,记录下社区安全应急响应处理的整个过程,作为下次应对危险急发事件的参考样板。

3.免疫学习机制的构建

免疫学习指在免疫过程中,免疫系统边识别边学习的过程,提高免疫细胞的个体亲和度、群体规模扩大,并且保存最优个体免疫记忆的形式。即免疫系统通过学习,将应对外界风险效率提高,并以记忆的方式将最佳应对策略保存起来,为再次识别同类危机提供蓝本。在危机发生后,保存免疫记忆下响应机制最优方案构建的记忆方式,在下次此类危机发生后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恢复。加强对危机事故的演练,一是紧急事故发生的状态下应如何逃生,二是训练如何对急救设备的使用,在无法逃生的状况下如何在灾害中保持自身的生命安全。

四、总结

本文以社区安全防范突发事件为背景,以相似论和社会仿生学为工具,将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运作机制移

植到社区安全领域,以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运作机制为借鉴对象,构建社区安全应急响应机制,以提高社区安全应对“”响应效率和效果,达到维护社区安全、社会稳定、政权稳固的目的。创新之处一是理论创新,本文创造性地将相似论、免疫学和危机管理等多门学科交叉运用,建立了社区安全应急管理的全新理论。将免疫应答原理开创性地引入了社区安全管理领域,为社区安全应急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二是实践创新,应用模仿人体免疫机制建立的社区安全应急响应机制,用来应对暴力恐怖袭击。

参考文献:

[1]Matzinger P.The Danger Model: A Renewed Sense of Self [J].Science,2002,296 (12):301-305.

[2] Fink.S..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M].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1986:8,9-12,15,217.

[3]罗伯特・雷纳.警察与政治[M].易继苍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4]刘浪,邓伟.基于免疫危险理论的危机预警系统设计[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7-50.

免疫管理论文篇8

姜堰市常用的动物疫苗主要有20多种,其中重大动物疫病疫苗有11个品种,有灭活苗、弱毒苗、单价苗、多联苗等,动物疫苗有死疫苗、活疫苗、类毒素3类。目前,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用苗主要以灭活苗为主,由于灭活苗使用安全,但抗原性相对弱,在具体使用时,需多次免疫才能达到有效的保护率。

1.2动物疫苗管理

为做好动物疫苗的管理工作,根据《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办法》要求,动物疫苗采取逐级发放制度,动物疫苗领用采取出入单制度。姜堰市畜牧兽医站和各镇兽医站分别建立使用台帐,详细登记疫苗的进、出情况、疫苗厂家、疫苗批号、数量、领(使)用人签字等。

1.3动物疫苗使用

在动物疫苗使用方面,家畜免疫疫苗主要由动物防治员到乡镇站领用,然后按动物免疫程序对家畜实施免疫;家禽免疫疫苗主要由养殖户到乡镇站或从外地购买,以个体防疫为主。从2009年上半年姜堰市重大动物疫病使用疫苗情况分析,在畜禽饲养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上半年动物疫苗使用量与2008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尤其禽流感疫苗提高91.7%。猪口蹄疫苗使用547.6L,理论密度100%;牛、羊口蹄疫疫苗使用24.5L,理论密度28.38%;禽流感疫苗使用1765.75L,理论密度73.38%;猪瘟疫苗使用28.359万头剂,理论密度100%;鸡新城疫疫苗使用629.5万羽,理论密度100%;猪链球菌苗使用394.9L,理论密度88.43%。

2动物疫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2.1组织工作不力

姜堰市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与疫苗的使用有很大的关系,而有些镇牛、羊口蹄疫苗使用量少,尤其羊的免疫密度较低。在猪瘟苗使用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生产厂家将弱毒苗改为组织苗,在使用时需增加注射剂量4~5倍,若按此计算,猪瘟免疫密度较低。2009年上半年有18个站未领用鸡新城疫苗,占乡镇站数的72%,说明这些地区鸡新城疫免疫密度也很低。

2.2管理工作难到位

虽然国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具体操作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动物疫苗由市畜牧兽医站组织供应,查处违章案件由市农业执法大队具体负责,由于工作衔接不够,往往造成管理工作不能完全到位。姜堰市境内有兽药经营单位(户)110多户,有个别不法经营户私下组织动物疫苗出售,甚至还使用一些无批准文号的疫苗或血清,且价格较低,隐匿性较好,一般情况下很难组织查处,只有出现问题后才暴露出来。

2.3冷链体系建设不足

从20世纪80年代初,各镇畜牧兽医站陆续配置冰箱等冷藏设备,长期使用后,绝大多数冰箱已更新,但由于个别站经济状况差,到目前为止,仍有2个站的设备未配置齐全,而将疫苗随意放置,不符合动物疫苗管理要求,容易造成动物疫苗被污染,影响免疫效果。

2.4动物疫苗使用率不高

有些站的少数兽医人员或养殖户,总认为一些疫苗免费,不注重疫苗的利用率,疫苗浪费较大。在春季动物防疫突击月期间,对某镇畜牧兽医站2名动物防治员的疫苗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发现猪口蹄疫疫苗有效利用率只有45.3%和51.6%。禽流感疫苗以个体户防疫主,有些分片兽医并不监督其及时防疫,尤其是一些肉禽养殖户抱着侥幸心理,不及时对家禽实施免疫,结果造成了部分疫苗的浪费。

2.5养殖户防疫意识差

个别畜禽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认识不足,往往从非正常渠道购进一些疫苗,甚至购买无批准文号的疫苗,这样很难保证免疫效果,且又不能做好免疫记录或建立免疫档案,造成全市动物防疫工作出现空档,存在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的可能性。

2.6动物疫苗监管存在欠缺

目前,我国定点厂家生产的口蹄疫疫苗,在疫苗生产过程增加了佐剂成分,虽然可以提高免疫效果,但佐剂也可能使家畜产生过敏反应,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家畜突然死亡。由于一些副反应的存在,也影响了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

3对策

为做好动物疫苗的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动物疫苗的使用,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加强动物疫苗使用的科普宣传

加强科普宣传,使广大兽医工作者和养殖户正确保管和使用好动物疫苗,同时进一步规范动物疫苗供应渠道,建立健全动物疫苗使用台帐,强化动物疫苗保管的冷链体系建设,确保有效动物疫苗实施畜禽免疫,保证免疫效果[3-5]。

3.2强化免费疫苗的使用与管理

姜堰市农业局可对动物疫苗使用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对检查结果给予通报,并对免疫发放的禽流感苗,要督促养殖户适时防疫,以免造成疫苗浪费,进一步提高动物疫苗的有效利用率。

3.3加强查处力度

免疫管理论文篇9

资料与方法

年龄0~3周岁儿童,并且到调查日为止在我市连续居住3个月以上,对其接种情况进行调查。

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10个社区后,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在每个社区调查40名适龄儿童,调查适龄儿童接种情况。数据用EPI软件采取双人双份录入,用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结 果

免疫人群现状:本研究调查了适龄儿童(0~3周岁)的接种情况,接种率94.5%,本地儿童374人,流动儿童26人(19人未全程接种)。其中流动儿童常常因为生活条件等有关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并且由于经济、文化素质等因素使家长预防疾病的意识淡薄,很多流动儿童有漏建卡、漏接种现象发生,导致流动儿童接种率仅26.92%。

影响因素:①地缘因素:本次调查中免疫空白、漏种的儿童有86.36%属于外籍户口,即流动人口。②文化因素:在儿童免疫空白、漏种的调查中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是显著的影响因素。父母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子女免疫接种率87.41%;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子女的免疫接种率98.44%。③服务因素:在免疫空白、漏种率有统计学差异的不同地区因素分析显示,免疫服务走访次数明显低于免疫空白、漏种率高的地区。

讨 论

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亟待加强,提高免疫服务质量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了流动人口儿童的身体健康。①地缘因素:由于流动人口多数来自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使卫生防疫人员难于进行跟踪服务[1]。②文化因素:儿童家长由于文化层次低,卫生防病意识淡漠,自我保健意识差和对计免的认识不足,从而使得这类儿童计免现状存在着严重的“三低一高”现象,即免疫规划疫苗覆盖率低、建册率低、认识低、相关传染病高[2]。③服务因素:免疫服务不到位[3],服务单位应每月1次对辖区内流动儿童进行调查走访。但少数工作人员没有做到挨门挨户调查走访,导致部分流动儿童漏建证、簿,漏接种。

对策:①加强领导辖区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做好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和效果评价等工作。为流动人口办理落户、登记、流动人口居住证等手续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提供所需的流动人口儿童有关信息。②严格执行接种证制度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应及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儿童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报告,并督促其监护人及时携带儿童到当地预防接种单位补办预防接种证和补种疫苗。③改变现行管理模式行政部门在为流动人口提供职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时,应进行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督促适龄儿童及时到预防接种单位接种疫苗。④详细接种工作在辖流动人口聚居地设立规范的接种点。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和完善接种制度,提高预防接种率。要加强辖区内流动人口儿童的登记管理,及时收集辖区内新出生、迁出、迁入流动人口儿童的情况,准确掌握辖区内流动人口儿童基本情况。⑤鼓励与补助工作:收集流动人口儿童资料,对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所需经费予以保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乡村医生和其他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给予适当补助。⑥严格执行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要定期组织对辖区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内容包括:是否掌握流动人口儿童数量、免疫服务策略、预防接种服务计划、预防接种实施与效果。若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

参考文献

免疫管理论文篇10

“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该观点是由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此后,刘家义审计长又于2008年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审计本质。审计“免疫系统论”在世界审计理论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是因为其是以中国特色审计实践为基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更高定位。由此可见,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国家审计工作的内涵,创新了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对如何更好地预防腐败,履行预算执行、经费监控职责等审计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企业组织内置职能部门之一的内部审计,以是否实现了组织目标、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以及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为其出发点,独立、客观、公正地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基于此,组织需要内部审计对组织面临的风险进行适当的防范与预警,需要及时、持续的监控,以帮助组织对风险做出战略反应。然而,我国内部审计在现阶段仅仅行使着监督检查的职责,该领域的整体水平较低,内部审计因现代管理实践不断的发展、民间审计扩展服务领域以及内部审计部门仍采用过时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等原因使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但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提出和实施有助于摆脱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瓶颈,极大的拓展并推动着我国传统内部审计和审计工作的转型,对内部审计来说,可谓是一次重大的审计理论创新。

基于此,本文从审计“免疫系统”的观点出发,探讨其在加强我国内部审计中所起的作用,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设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下文将首先介绍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其次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途径与措施。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

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指导和作用下,不仅使审计视角、审计范围和审计作用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功能和审计本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更是对审计基础理论的系统创新,推动了审计基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疫”指的是病毒或疾病,这是生物学对“疫”的解释,也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就人体免疫系统而言,它是指人体具有通过防御、自稳和监视等将病毒清除的功能。那么,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可以被理解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潘学模,2009),这是学术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国家就好比是一个大系统,而何一个国家在其运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阻碍和风险,因此,为使经济正常发展,必须实施各种手段以消除这些阻碍和风险。此外,从制度角度看,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屡查屡犯”的本质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障碍和风险,因而“屡查屡犯”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疫”。然而,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疫”,都需要一种可以对其进行抵御和化解的机制,审计就充当了这种角色,即具有国家经济运行的一种“免疫”能力。

可见,将审计形象的比喻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对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全新阐释,不仅丰富了审计的内涵,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从战略高度上对审计职能的进一步梳理和确定,更是对审计本质的全新阐释,它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为我国审计事业明确了长远的发展目标。

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似,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同样具有预防功能、揭示功能及抵御功能:第一,预防功能。预防功能即免疫防御功能,通过提前采取措施,以降低并揭示感知存在的隐患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以起到预警的作用,也就是说,审计预防是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抵御功能。抵御功能即免疫自稳功能,为杜绝审计中发现的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审计机关通过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对相关制度和法规进行修改。第三,揭示功能。揭示功能即免疫监视功能,是指为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审计机关采取各种措施消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危害,审计的揭示功能被认为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核心。

三、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

审计免疫系统由众多子系统构成,而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则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在审计免疫系统中不仅具有其独特的特征,还与和其他几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是,不论从传统内部审计理论角度来看,还是从内部审计的本质而言,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均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免疫系统”,同样具有预防、抵御和揭示职能,不仅可以及时揭示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和处理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潜在的风险发出预警,还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保证。对整个国家社会而言,其中各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加强了,内部审计提高了,就会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而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外部环境也会随着其内部审计的变化而发生改善,以有效地发挥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免疫”功能。那么,为更好地要发挥监督作用,内部审计还应进一步增加评价和咨询的功能。

虽然内部审计根植于企业内部,但是企业中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因而可以更好发挥其应有的职责。因此,企业内部环境会因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而得到极大的改善,其他审计组织的压力也会在整个审计系统环境发生改善的基础上得以减轻。内部审计则构成了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第一道防线。

四、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有效实施的途径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现状,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一)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

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是对内部审计本质的重新诠释和定位,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念体系。科学的审计理念就是要贯彻落实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用这种观点去探索审计工作规律、把握审计的本质。具体到内部审计工作中,就是要求内审人员树立以内部控制为指导、以风险导向技术为手段、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的内部审计理念。因此,要做到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构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体系,以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第二,在实现促进内部审计向服务型转型的基础上拓展内部审计职能。第三,以提高企业对风险的“免疫力”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

(二)健全我国相关法规准则制度

完善的法律、政策与规则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功能作用,推进企业发展的法律基础,然而,目前我国仍然缺乏一部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指导内部审计的工作,现有的内部审计相关法规依据主要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但其属于法规层次,法律效力不高,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没有囊括其中,不能很好的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加快立法建设是基础,尤其需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这是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指导下,针对我国内部审计现状,结合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制定具有较高法律效力的内部审计法。该法应具有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视角,充分体现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免疫系统”所发挥的功能,体现严谨的逻辑结构及较强的实践指导性,明确基于“免疫系统论”下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职能和作用等问题,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为内部审计合法、有序地开展提供法律保障。除此之外,还需健全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建立组织自身内部审计制度以进一步确保相关法规准则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完善内部审计运行环境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处受限,各部门不能很好的协调合作,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降低了内部审计人员积极性。基于此,首先,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要求内部审计机构需脱离于组织中的其他管理部门,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因为内部审计是否具有较高的独立性,直接受到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与否的影响。其次,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这是因为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制约。再次,需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关系。内部审计在组织中一直扮演着“保健医生”、“安全卫士”等角色,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其他部门的配合以及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最后,为强化内部审计“免疫”功能,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热情,组织还需构建内部审计激励约束机制,进而提高内审人员积极性。

(四)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模式

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管理和效益,而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则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最终提高企业“免疫力”。内部审计应不断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并主要从扩大内部审计范围,创新内部审计内容;建立内部控制评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实施以及推进跟踪审计和绩效审计开展等三种渠道着手,积极探索“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发展为目标、治理为核心、控制为主线”的内部审计模式,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切实维护出资人根本利益,强化经营风险,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水平,实现力争在应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即实现以常规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方式和手段的转变。

(五)改进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首先,督促企业构建风险预警系统的同时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鉴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会受到不同层面各种风险的威胁,那么风险因素应作为审计对象选择中的关键性因素进行重点关注,这也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应以风险为导向选择审计对,在工作时要以风险为中心,在经营管理的风险区域运用更多有效的审计资源。其次,采用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手段。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运行环境随着日益发达的计算机和网络、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也对审计软件和审计技术研发的创新具有更大的需求。最后,建立内部审计免疫检测系统。基于提前发现风险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是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作用机理,通过建立一种对数据动态分析过程的免疫检测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成果质量。

五、结语

顺应时展而产生的审计免疫系统论,不仅完善和发展了审计内涵和审计职能,更是深化了审计本质,鉴于加强企业风险控制、完善公司治理以及增加企业价值是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本文从当前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出发,在解读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是审计免疫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提出实现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途径。为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实施不仅需要遵循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领导,还需要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

参考文献:

[1]陆晓辉.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论的意义.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2]马玉珍,徐行恕.构建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框架的思考.广州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免疫管理论文篇11

1.养殖场主和饲养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县规模养殖场业主们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他们对动物养殖科技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有的能科学合理地管理好规模养殖场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有的则全听有经验的养殖户的指点。饲养管理人员的素质更低了。这些人对动物养殖科技知识知之甚少,对动物的饲养管理、防疫治病全听业主和管理人员的指导。

1.2选址、布局设计不合理

规模养殖场场地;有按动物科学饲养要求合理选址修建的,也有因地制宜随便而建的;内部设施设备有科学标准化的,也有因陋就简原始化的。

1.3防疫制度不规范不健全

规模养殖场的动物防疫制度,;规模相对较小的动物防疫的制度则不健全,措施也相对落实较差,动物防疫效果也不够理想。

1.4动物防疫现状

规模养殖场虽能批量生产畜禽产品,养殖效益较高,但其风险较大,特别是动物疫病危害的风险较大;因动物的集中饲养,动物疫病易于发生并快速传播。现规模养殖场业主80%已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均十分重视动物疫病的防制工作,整个养殖过程都主动防疫,自动购买消毒药、疫(菌)苗回去积极防疫;

二、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存在的问题

1.饲养场所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一些规模养殖场建筑布局、设施设备不符合动物防疫的要求。一是生产区和生活区、工作区为一体,不能有效地隔离开来,且生产区未设动物疫(疾)病隔离观察治疗区,很容易导致动物疫病的传播、发生;二是畜禽动物饲养圈舍、养殖场出入口未设立消毒设施或消毒设施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达不到消毒防疫的目的。

2.动物免疫程序混乱

规模养殖场动物的免疫注射,有的使用单苗,有的使用联苗;常用的疫苗为:猪瘟单苗或猪“三联”苗、W疫苗等疫(菌)苗。其免疫程序较为混乱,以猪瘟免疫注射为例:种用猪一般采取每半年一次;仔猪、育肥猪的免疫程序:有的业主采取乳前免疫,有的采取30日龄左右首免、60日龄二免,既不是强化免疫,也不是延续性免疫,免疫后又没有佩戴免疫标记;如卖给散养农户,很可能遇农村散养普防而再次注射,在抗体滴度较高期间的一般性再次免疫注射,不但不能产生较高的防疫抗体,反而还会使体内的有效免疫抗体滴度降低,导致免疫的失败。

3.动物免疫用疫苗来源复杂

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所用疫(菌)苗来源相当复杂。仅有少部分养殖业主向动物防疫主管部门订购、需时领用,其余大部分养殖业主,有的自己到兽药店、饲料市场购买,有的在邻县兽药、饲料经营者手中购买,也有通过养殖“师傅”传输而来的。从这些途径来的疫苗,存在着如下问题:其生产厂家是否是国家的定点生产企业,冷链系统是否健全完善,疫苗的运输、保管过程是否按要求进行,,疫苗是否安全有效,使用后免疫力是否增强。目前,已有个别养殖场出现了免疫失败的现象。

4.存在重大疫病发生隐患

少数规模养殖场业主饲养动物的防疫存在滥用疫苗和漏防的现象。其免疫注射的疫苗较多,本地从未发生过的疫病也购买疫苗回来注射,但往往却漏防了牲畜W疫病和伪狂犬病等,造成这些易发疫病的免疫空白,大有诱发重大疫病的可能。

5.滥用抗菌素药物影响动物防疫效果和产品质量

个别规模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对抗菌素药物的使用过滥。一是饲料中滥加,长期使用;二是治疗滥用,大剂量加倍使用;三是防疫注射反应抢救时,首当其冲使用大剂量抗菌素药物,这些抗菌素药物虽然对抢救有一定的疗效,但同时也抑杀了疫苗中有益活菌群,影响疫苗的效力。长期大剂量使用抗菌素药物,致使抗菌素药物在动物体内长期大量残留,防疫注射时影响疫苗的效力,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畜禽产品的质量。

三、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应采取的对策

1.提高业主和饲养管理人员动物养殖科技水平

提高规模养殖场业主和饲养管理人员动物养殖科技水平很有必要,目前也显得非常迫切。一是畜牧业现代化需要从事养殖业主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二是当今的国际化商品市场需要无公害的畜禽产品,而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禽产品。

2.改进动物养殖环境布局和设施设备

规模养殖场无论其规模大小,其动物养殖的环境布局必须科学合理、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养殖生产区和人的生活区应严格分离,闲杂人员一律不允许进入动物养殖生产区,特别是动物养殖同行人员更不得随意进入。养殖场和圈舍进出处应设立消毒池、室等消毒设施。养殖生产区内应设疫(疾)病隔离观察治疗区,并设于生产区的下风向。排粪沟应设于动物饲养圈舍之外,且落差应大于5/1000,确保不积留粪尿。

3.建立健全科学的动物防疫制度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动物防疫制度是提高规模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这些制度包括按动物防疫法规建立健全的引种申报防疫监督制度、定期清洗消毒制度、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制订的免疫注射制度、外来人员消毒制度、饲养管理人员进出场消毒制度等;

4.规范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疫苗的使用

免疫管理论文篇12

1.1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现状。

1.1.1我国十分重视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自70年代中期起,紧随世界卫生组织步伐,相应制定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这些法律性文件的出台,为我国计划免疫工作提供了规范性依据。

1.1.2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0-14岁(儿童)人口占总人口(13.4亿)的16.60%,为2.2亿,其中独生子女约1.2亿。可见,我国目前独生子女所占儿童的比例较大。从目前我国的社会现状看,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很大,这给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1.2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1.2.1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广大人民群众无法从电视、报纸等城市主流媒体上看到有关儿童计划免疫的宣传,导致相当一部分适龄儿童的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重视程度不高。

1.2.2流动人口数量多。目前我国流动人口超过2.6亿,这一群体的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承担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对适龄儿童计划免疫的重视程度较低。

1.2.3计划免疫的人员配置不够。由于计划免疫工作人力不足,队伍不稳定,而政府部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导致主动搜索儿童人数数量不够,而使儿童计划免疫受到影响。在日常计划免疫接种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医轻防的现象,给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1.2.4计划免疫经费不足。计划免疫的经费,是开展此项工作基本保障。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我国各地区计划免疫规划项目实施免费接种,具体经费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承担,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的财政紧张程度或者地方政府对预防免疫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问题,导致预防接种工作的经费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和保障,造成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受到了影响。

2计划免疫工作管理对策

计划免疫工作是有计划的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儿童群体的免疫能力,达到控制以至于最后消灭传染病的目的。本文针对目前计划免疫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强化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应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协调和管理作用,使国家有关政策得到落实,计划免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同时要有财政、教育、公安、药监等部门有效联络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完成计划免疫工作。

2.2加强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各样的宣传手段,比如通过报刊、标语、海报、电视等媒体全方位的对计划免疫工作进行宣传,普及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知识,营造全民参与国家计划免疫的氛围,使儿童计划免疫家喻户晓。

2.3增强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关预防接种管理部门应该加强预防接种系统的人员建设,建立健全相关人员的进修制度,积极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投身于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对所有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同时还要不断地增强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工作的主动性,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2.4降低计划免疫的费用。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很多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给孩子提供应有的保障,对于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比如给低保家庭的孩子免费注射疫苗,财政部门也加大补贴,降低服务费用,提高服务质量,使更多的儿童享受福利。

3结论

总之,计划免疫是卫生服务领域内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大力推广,不断加强对计划免疫工作的宣传,同时还要完善免疫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把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到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控制计划免疫相关的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以保证儿童计划免疫的真正全面的落实,推动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使更多的儿童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免疫管理论文篇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41-01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明显加快,与此同时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由于儿童的计划免疫卡、证多数在农村,加之部分父母因超生等原因,从而对预防接种给予拒绝,这样便进一步加大了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的难度。本组重点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制定相关管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本组研究对象为我市在2013年6月调查过程中了解到的0~7岁流动儿童,所有入选儿童均进行了走访调查,并且进一步对这些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2)在调查过程中,要求每户对统一的调查表进行填写,然后由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了解的内容包括:其一,流动儿童的发证建卡情况;其二,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状况;其三:儿童家属对儿童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分析

结合调查数据发现,我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其一,建证、建卡率以及基础免疫接种率均显得较低;其二,免疫针对性传染病发病率较高。具体内容如下:

2.1建证、建卡率以及基础免疫接种率均显得较低

流动儿童和常住儿童比较起来,无论是在基础免疫接种率方面还是在建卡率、建证率方面均显著较低。结合本次研究的调查数据发现,我市0~7岁流动儿童建卡率只有45.9%,我是0~7岁常住儿童的建卡率则为100%。同时,流动儿童在乙肝疫苗、麻疹疫苗以及脊灰疫苗等方面的接种率只有36.68%,而我是常住儿童则高达96.79%。总而言之,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在建证、建卡率以及基础免疫接种率均显得较低,这无疑使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

2.2免疫针对性传染病发病率较高

相关数据显示:我市在2008~2013年发生麻疹的80%均为流动人口。我市2012~2013年而通过计划免疫中,85%的发病患者均为流动人口。同时,结合本组调查发现,0~7岁流动儿童免疫针对性传染病发病率较高。显然,在免疫接种率偏低的情况下,会进一步导致流行疾病呈现高发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进行强化便显得极为重要。

3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对策探究

针对本组研究结果,发现我市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并不乐观,针对建证、建卡率以及基础免疫接种率均显得较低、免疫针对性传染病发病率较高两类问题,便需要制定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强化对策,进一步加以实施,以此使免疫盲区得到有效消除。具体对策如下:

3.1对基层计划免疫管理进行强化

镇、街道卫生院需做好“医生下村”的组织工作,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对流动儿童的详细情况进行认真调查,充分确认各村卫生室对流动人口管辖区域,对居住超过三个月的流动儿童进行规划化管理,查清流人适龄儿童的总量以及疫苗接种情况,同时做好建卡、建证工作,并做好相关登记,以此使管理能够有据可依。除此之外,需以分片区管理原则为依据,采取包干社区策略,参照每月开展冷链运转要求,保证针对辖区适龄流入儿童开展的计划免疫接种工作能够充分落实。

3.2加强计划免疫宣传力度

可以在各种媒体渠道的帮助下,对计划免疫宣传力度进行强化,宣传计划免疫相关知识,让儿童家属认识到计划免疫的重要作用,同时增强流动儿童家属对传染性疾病的防范意识。另外,还需要对规范化的免疫接种门诊进行构建,从而使儿童就诊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让流动儿童能够获得优化的接种服务。在接种工作日方面也需合理增加,做好流动儿童建卡以及接种等方面的强化工作。

3.3加强计划免疫执行力度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