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结实用13篇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结篇1

一、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系统肩负着全县3万多名师生的教育任务,教育的成败,教师的示范,师生的诚信将直接影响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此,我局高度重视教育系统信用体系建设,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局机关股室负责人和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为组长的的教育系统诚信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靠实工作责任,全力加强全系统诚信建设工作。

二、积极宣传引导

我局根据教育点多面广的特点,因地制宜,积极开展诚信教育的宜传工作。一是从机关做起,结合“干部作风改进年”以及创先争优活动,以建设规范、高效服务的“诚信机关”为目标,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机关工作作风,减少办事环节,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提高现场办结率;以方便师生群众、服务社会为原则,采取设立政务公开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真实完整地公布政务公开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办事和决策的透明度。二是通过召开校长会、教职工会,积极向教职工传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各学校利用校会、班会、板报等形式向学生开展宣传工作,并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做到了诚信教育进校园、进课堂。

三、加强诚信教育

一是加强学校管理。各学校以“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家长”为宗旨,坚持科学的办学理念,保证了教育公平;坚持民主治校,关心师生生活,诚恳听取师生员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规范招生考试,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阳光招生政策和均衡编班政策,新生入学,坚持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划片范围、报名条件、招生程序、录取结果、教师配备、编班情况“八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规范收费行为,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乱办班补课、乱征订教辅资料等热点问题;

学校评先选优、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工资发放、校务公开等工作中坚持民主、公平、公正、公开。二是加强师德教育。坚持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选聘师德师风监督员6名,对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教职工职业道德进行监督,并通过电话、邮箱、微信、网站留言等方式拓宽监督管理渠道。同时,严格落实师德年度考核制度,为在校每一位教师建立了师德个人档案,把日常监督考核结果记入教师个人师德档案,作为教师个人评优评优、晋级等依据,形成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五位一体”的师德师风日常监管体系。积极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组织全县教育系统全员教师积极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师德标准。今年教师节期间,县上对15名师德标兵进行了表彰奖励。三是加强学生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班会、晨会、国旗下演讲等途径,组织学生开展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的承诺活动,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勤俭朴素,不吃零食,不乱花钱,不穿奇装异服,不进网吧等。积极开展了征文、演讲、诵读、表演、书画大赛等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部分学校在期中期末考试时,采取无人监考、流动监考等不同方式,对学生诚信应考进行了实践检验,以考风考纪的好坏来检验诚信教育的成效。

“人无信不可,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虽然我们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教育环境改善、师德师风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今后,我们将按照省、市、县要求,同心协力,扎实工作,进一步加快全系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结篇2

(三)提供优质服务。动员全区社会组织深入开展了用真情回报社会的多种形势的奉献活动,激发社会组织开展了公益性社会活动的热情,采取制定诚信公约、诚信倡议等方式,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向社会展示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扩大社会影响,从而强化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

(四)建立健全社会组织财务制度。按照财政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要求,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会计制度。通过培训等形式,帮助社会组织按照《民问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相关财务制度,确保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

(五)完善社会监督制度。严格执行《省社会组织行为失信惩戒制度》,坚决查处社会组织的违法行为,打击非法社会组织,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设立了举报电话,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监管,发动群众举报社会组织的违法行为,完善社会组织信用管理体系。

二、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大力开展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活动

紧密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根据社会组织活动的性质,业务特点和服务对象等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分类分步推进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按照上级及领导要求,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积极组织社会组织开展提供优质服务、真情回报社会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向社会广泛宣传、引导、鼓励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量力而行,树立一批信用典型,带动全区社会组织信用建设整体推进。逐步建立社会组织信用档案,接受社会查询,实现社会组织信用档案规范化,信息查询快速化。

三、广泛动员,营造氛围,提高民办非企业单位诚信度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结篇3

(一)平台建设背景和目标

诚信建设是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构建诚信街道、和谐街道的重要抓手。为了打破街道管理传统模式的缺陷,营造街道法人和自然人主动守法、自觉守法、诚信经营等良好氛围,**街道建成“**街道信用信息管理平台”,针对**街道办及各业务主管部门,构建信用承诺辅助管理体系,联合各业务部门以业务为基础,信用承诺为抓手,科学、系统的梳理**街道信用数据目录,建立起信用账本中心,为主管部门增加创新监管手段,加强对主体的监管,通过以信用承诺辅助街道治理,更加科学、规范地开展业务管理工作。

(二)平台建设内容和功能实现

整个项目建设围绕“一平台、三系统”开展:通过搭建一个信用信息管理平台,构建信用承诺动态监管系统、信用账本管理系统、数据采集共享交换子系统三个信用系统。目前,平台一期建设完成验收,一万多家法人信息库已经建立,**街道建管所、劳保所、安监环保办、城管中队**个试点部门完成信用规则录入。下一步,将根据辖区企业实际情况完成信用标签录入,充实街道信用账本,加强红黑名单管理。

(三)平台下一步建设计划

****年,街道信用信息管理平台拟开展二期建设,主要围绕数据共享交换、信用评价模型、信用监测预警、辅助决策分析及信用信息应用服务端等功能。同时,实现与**州市公共信用平台、**信用信息平台以及**州其他部分相关业务系统等平台建立起信用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实现信用数据的“一处采集,多方使用”共享目的,增加信用数据的流动性和鲜活性,为前端的信用服务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二、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一)深入开展企业信用承诺工作

推进市场主体主动承诺,对不遵守信用承诺的市场主体实施相应约束措施,形成事前信用承诺与事中事后监管有机结合。根据招商、建设、安全等不同条线不同职能,分领域、分对象制定信用承诺模板,细化承诺内容,例如:

1.在工业存量用地审核流程中,要求新设企业和土地/厂房所有者签订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承诺书,以企业和房东主体信用确保工业用地使用合法合规。

2.在本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街道将信用承诺机制引入企业复工复产审批工作,在前期申请流程中,要求企业签订疫情防控承诺书,承诺建立防控体系,编制防控预案,严格落实各项防疫消杀措施等一系列工作。企业正常复工后,需要每日上报员工健康日志,承诺对本单位员工实施健康监测、出入管控以及必要的隔离措施等。通过签订书面信用承诺,进一步促使企业明确自身的防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部分审批流程,提高政务工作效率。

(二)探索城市管理信用体系建设

****年**街道试行城管领域诚信奖惩约束机制,目前主要针对社会法人违法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失信行为进行联合惩戒。

1.行政处罚(管理):积极推行对违法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失信行为进行联合惩戒,目前在工地管理、渣土管理、便民摊点管理等方面,城管中队在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对违法相对人责令限期改正但逾期未整改,被处以行政处罚的行为,将被列入失信行为,报区信用体系建设工程领导小组,计入高新区公共信用管理平台,涉及审批、招投标等领域的联合惩戒。********年共处办此类案件******起,有效震慑了违法行为,提高了执法效能。

2.行政许可(备案):积极探索行政许可(备案)容缺受理机制,对信用情况较好的单位或个人,在办理行政许可(备案)事项中实施容缺受理等便利服务措施,当事人申请事项时,部分申报材料暂时无法提供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要求提供的材料除外),可书面承诺在规定时限内提供,窗口将先行受理,加快办理进度,提供快捷服务。

3.下一步,街道将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探索自然人的惩戒,有效拓展联合惩戒的领域,如信贷、出行等,努力实现“非现场执法+信用联动惩戒”新型执法模式。

(三)实行劳动保障守法信用等级评价

为增强劳动保障监察的针对性和效率,实行企业分类监管,督促企业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履行守法诚信义务,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关于推行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的实施意见》、《********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求》(**高新办﹝********﹞******号)、《**街道人社信用体系等级评定办法》等有关规定和要求,**街道劳动社保科对辖区内的企业进行劳动保障守法信用等级评价。

1、拓宽企业劳动保障守法信用等级评价工作路径。在主要依据日常巡视检查、书面材料审查如:企业是否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情况、支付劳动者工资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情况、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等、举报投诉查处以及专项检查等情况基础上,委托专业第三方进行的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评定工作。

2、进一步夯实劳动保障守法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将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划分为A、B、C、D四级并将评价情况录入**街道信用信息平台,打好信用标签(A级:守信行为,B级和C级:良好行为,D级严重失信行为),在街道其他相关部门共享数据时,就打上严重失信标签的D级企业,可以引起警惕并进行重点关注。

3. ********年度会同区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对**辖区入劳动保障监察网格的企业共********多家进行了一次信用等级评价。符合遵守劳保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未因劳动保障违法行为被查处的;同时开展劳动保障诚信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培育建设,全年新增劳动保障诚信企业****家,新增区级和谐劳动关系******家。如天孚精密、新希望双喜乳业、新宁公共保税、耐普罗塑胶模具、依工电子设备等;辖区内未增加严重失信企业。

(四)完善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年以来,**市场监管分局聚焦主责主业,聚力改革创新,不断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4.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联合区环保局、区城乡局、区人社局、区文化局、区金融办、区公安局等多部门开展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成立了****个联合检查小组,抽查了******家企业,检查结果已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社会公示,加大联合惩戒力度。

5.完善信用监管约束机制,不断优化工作举措。积极推进企业、个体户年报公示工作,企业年报率****%,落实企业异常名录管理工作,共实施******户/次市场主体列 入异常名录,****户/次市场主体移出异常名录。开展长期停业未经营企业吊销工作,共吊销企业****家。

6.开展失信问题专项治理,维护市场公平环境。主要检查企业登记事项、年报公示信息和即使公示信息,对重点检查对象委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逐一审计工作,分局执法人员还对上述检查对象网站进行全面排查,严厉打击虚假广告行为。

7.扎实推进信用监管建设工作,确保监管工作实效。积极构建信用监管宣教体系,全年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次,如“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活动、“诚信兴商宣传月”、“ 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等,印发各类信用政策法规宣传资料********份以上,定期向企业、个体户、社区居民宣传信用知识,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社会等各层面共同参与的宣传教育网络体系。

三、扎实开展失信问题专项治理

****年,**街道成立整治非法集资金融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街道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和责任机制,并结合街道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详细可行的工作计划和方案,明确了街道整治非法集资金融工作的方向和要求,使整治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1.宣传全覆盖,从源头上杜绝居民参与非信用、诚信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套路,提高居民识别能力和意识。充分利用统筹各类宣传资源,通过小区电子显示屏、小区宣传栏等形式全方位提升宣传效果。与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讯运营商签订年度短信推送协议,通过手机公益性短信提示的方式将宣传防范非法集资活动的内容点对点推送给居民群众。在各醒目位置张拉宣传横幅、在人员流动密集区域发放宣手册。开展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知识讲座,组织社区居民观看视频,聆听授课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居民亲身体会到正确投资的重要性,要树立自觉远离非法集资的观念,坚持不轻信高利诱惑,守住自己的养老钱、子女的读书钱。

2.全网格大排查,不留任何死角。以信息数据管控智能化、共享为依据,排查措施持续发力,依托社区、商贸、企业三大网格,以网格化分割管理模式,成立整治工作专项小组,每一个小组把区提供的重点企业名单落实到每一个网格员上,运用现场访谈、大数据监测、大额及可疑资金交易监测、公众举报等多种手段进行针对性的摸底大排查,既排风险,又排隐患,绝不遗漏一处,坚决取缔违法、非诚信企业经营。

3.常态化监督与管理,信用、诚信建设永远在路上。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工作长效机制,把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工作为常态化管理。按照“以打非整治为中心,立信用为目的,三张网格全覆盖,一支队伍严执行”的工作原则,完善各项监管工作,力争从苗头、源头上防范和控制各类非法集资金融活动,切实保护好群众切身利益,确保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取得长久性实效,着力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使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四、着力加强个人诚信建设

**街道充分调动司法、信访、教育、计生、社会事业等多个部门工作人员及辖区七个社区,开展街道个人诚信建设工作,提高辖区居民和各类从业者对信用体系的思想认识。

1.通过“**.****”我要法、“****.**”国家宪法日等活动,广泛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宣传。借助社区便民服务活动、各类座谈会、培训会等形式,加大信用体系推广力度,确保在辖区内形成诚信为先的良好氛围。

2.加强信访人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管理,维护良好信访秩序,明确严重失信人员的认定标准,记录信访人的严重失信行为,及时上报区信访局汇总。通过信访部门门户网站、“信用**州”等平台依法向社会公布严重失信人员名单,将严重失信信访人信息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纳入全市严重失信行为惩戒范围。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结篇4

为切实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全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以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区长为召集人,区政府办、区发改委主要负责同志为副召集人,区直部门单位分管负责人的联席会议,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服务群,省市相关文件和通知要求,搭建全区信用工作交流平台。

(二)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制度

参照市相关规划和制度,结合我区实际,相继出台了《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区公共信用信息征集共享使用实施意见的通知》、《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示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相关制度,并拟定了区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制度,推动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下一步工作扎实基础。

(三)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

全区25个涉信部门依托社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社会信用记录体系建设,加强对社会信用信息的记录和整合。截止目前,区共向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报送信用信息数据76973条,其中双公示数据51121条,其他信用信息数据25852条。信用网站也积极发挥作用,向社会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信息公示等服务。

二、构建新型信用监管体系

(一)深入实施联合奖惩

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失信被执行人、税务、食品药品、农民工工资、安全生产等44个行业领域建立起联合奖惩机制。依据《市市级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清单》,依托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立联合奖惩子系统,将“红黑名单”等联合奖惩对象嵌入到“政务+”办件事项中,有效推动了联合奖惩措施的落地实施。

积极开展信用承诺工作

建立《区开展信用承诺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在餐饮、住宿、运输、娱乐、批发零售等行业积极开展信用承诺工作,培育健康市场主体,促进企业依法诚信经营。在市信用办指导下,为辖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宣讲信用知识、建立信用档案,并将企业签署的信用承诺书通过“信用”网站公开,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

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在招标投标、项目备案审批、项目政策申报、市场准入、评优评先等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中,依法对行政管理相对人或服务对象进行信用核查,将信用状况作为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参考依据。在税务、企业经营、医疗机构、电梯维保质量、环保等方面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联合区商务局对全区70家企业信用评价结果为“差”的市场主体及其负责人进行警示型约谈,要求企业签订信用修复承诺,并要求其在承诺期限内整改失信行为。

三、探索开展“信用+”场景建设

区卫健委开展“信用+医疗”、区教体局开展“信易学”、区文旅局开展“信易游”、“信易住”、区商务局开展“信易购”等场景应用,让守信企业和市民享受更多信用便利,切身体会到诚信让消费更放心,诚信让生活更美好。

四、营造诚信文化宣传氛围

(一)大力开展诚信文化宣传活动

区信用办通过在区政务服务中心开展信用宣传活动,向窗口工作人员、办事群众发放诚信宣传单页,讲解信用知识,弘扬诚信意识。镇、五横乡、罗岭镇、白泽湖乡、杨桥镇各打造1个诚信示范广场,通配建材大市场、南山园菜市场打造诚信示范市场,大桥街道七街商业街打造诚信示范街。新华网、江淮晨报、日报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成效。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结篇5

在市信息办及其他32家成员单位配合下,历时一年多时间,圆满完成了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任务,升级后的系统于2010年4月30日正式运行。

(一)系统升级改造主要工作

为按时按要求完成系统的升级工作,中心年初通过多次调研,实现了与市工商局“金信工程”数据自动采集,达到企业基本信息每日自动更新的要求,为升级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随后完成了市国税、地税、质监、劳动、法院的数据自动采集部署。

在使用 “金信工程”基础数据的同时,完成了原“4.30”系统成员单位数据和重点人群数据向新系统的移植,成功移植67余万条数据,成功率达96%。对缺少质监码或国、地税码的数据,进行了两次清理比对,成功入库49万余条。

积极拓展数据采集面,通过与成员单位多次协商和交流,根据各成员单位工作实际,首先完成了环保局、卫生局、文化局的区(市)县数据采集试点工作,使系统数据采集从以前单一地从市级部门采集向市级以下的二级部门纵向延伸,使数据采集更加及时、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为保证区(市)县数据采集的安全性,为上述三家成员单位办理了数字安全证书40个,并分别召开了3次操作人员培训会。在此基础上,中心对其他成员单位的区(市)县级数据采集进行了可行性调研。

(二)升级后系统主要功能及特点

系统升级改造后,新增了成员单位定制企业信息,便于及时了解企业信用状况;增加了企业自主申报其认证、资质、业绩等信息功能;强化了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可以提供企业注册资金分布、行业分布、开业注销趋势、纳税额等统计分析;实现了企业基础数据按日更新,数据项由100余项扩展到2300余项。系统升级后较之以前,平台数据覆盖面、数据时效性、数据采集手段和服务功能都有较大提升。通过系统升级改造,改变了原来各个成员单位只能在政务外网内放置前置机上传数据的方式,对非自动采集单位实现统一入口,通过政务外网或互联网均可报送数据,从而为进一步扩展数据采集打下了基础。

(三)升级后系统数据量

2010年1-6月系统升级改造中移植历史数据67万余条,成员单位上传数据量92.8万余条,市环保局、卫生局、文化局的区(市)县部门提交数据2453条。信用记录达189万余条,较升级改造前上升了约32.75%。截至2010年11月1日,系统采集企业信用数据224万余条,重点人群信用数据32750条,开通自主申报企业21户,网站日均访问量稳定在9000余次。

二、初步完成中介机构信用信息子系统开发工作。

2010年初,中心按照中介机构子系统建设需要制定了《成都市中介机构信用子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并与市场处共同召开了中介机构子系统成员单位会议,明确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分步实施、监管互动、服务民众”的建设指导思想,制定了中介系统成员单位数据采集项目录,确定了建设进度。目前,系统开发已基本完成,11月召开中介系统联络员会议和操作人员上机培训,采集历史数据,12月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

三、深化系统应用推广工作。

按照小维副市长加强系统应用和推广宣传的指示,中心积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大力推进系统应用,挖掘系统使用价值

1、制定完成《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联席会议工作目标考核暂行办法》, 并下发到各成员单位,推动各成员单位的系统应用。

2、开发完成系统简化版本,以系统数据的统计分析为重点,并在简化版网站上,为市领导提供我市企业的开业、注吊销、提警示等统计分析信息。

3、加强了与深圳、重庆、湖南、宁波等兄弟城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交流和互动。为增强省市和区域间企业信用信息的互通,拓宽信息覆盖面,提高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影响力,中心率先促成了与其他地区的信用信息区域联动机制。目前,我市企业信用信息网已与深圳信用信息网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并与重庆、湖南、宁波等省市签订了互联互通协议。

(二)不断推出和完善信用产品及服务

1、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评选、公示2010年度企业“公共信用aaa级”企业95家,对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我市企业的整体诚信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2、积极推广企业基础信用报告的应用。2010年5月4日向四川科特空调净化有限责任公司出具了第一份企业公共信用基础报告,该企业使用信用报告顺利参加了招投标活动。根据相关工作要求和企业申请,2010年1-10月中心已查询83批次共1067家企业,共出具企业公共信用基础报告88份。

3、开通自主申报系统,并积极向企业和公众推行。2010年3月30日,成都锦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正式开通自主申报的企业。目前开通自主申报20余户,待开通35户。 【1】

关于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的文章 >>

县教育体育局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 | 交警大队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 施工管理部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 2010年社区工作总结 | 2010年物业公司工作总结 | 信息调研网络工作总结 | 2010年度房地产项目推广策划工作总结 | 创建和谐企业工作总结 |

【返回 栏目列表】

4、加强与市品牌办的联系,积极参与到推进品牌战略发展的工作中,在系统首页开设了品牌战略专栏,自主申报页面开设品牌展示平台,加大平台的影响力,促进品牌战略子系统的建立。

5、按照《成都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2010-2012)》关于加强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要求,设计和开发了为下步电子商务平台交易双方服务的认证标识。通过标识,交易双方可以方便地查询该企业的主体身份信息和信用状况。

(三)积极开展调研系统应用深化调研工作

1、积极探索建设行业协会诚信子系统的可行性。通过对餐饮、食品、家具和家禽等行会的走访调研,编写了《成都市行业协会诚信子系统建设调研报告》并已报送市政府审阅。

2、积极为我市的品牌战略服务。通过走访调研,完成了《品牌成都子系统建设方案(初稿)》,计划依托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数据,建立品牌成都相关企业的信用信息集中查询和披露的信息平台,扩大品牌宣传力度。

3、随着3g无线网络的发展,为方便社会公众对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对系统wap网站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调研并初步形成了实施方案。

(四)积极拓展多样性的推广宣传方式

1、按照市领导有关指示和工作实际需要,中心起草并报送了《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宣传推广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同意,目前宣传方案已正式实施。

2、通过参与成都电台“成都面对面”访谈节目、在年检窗口、机场和“3.15”活动现场等地发放宣传单8000余份、开通网上论坛及博客等方式对系统进行多种方式宣传。

3.以“信用助发展”企业评选、“传递就业关怀、放飞创业梦想”、“送网进企业”等主题活动为载体,走进工业园、校园和协会组织,宣传系统功能,服务企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

四、做好联席会议办公室及相关综合协调工作

加强沟通协调,召开了系统升级建设协调会、征求意见会、演示汇报会、中介机构子系统建设工作会、成员单位联络员半年工作会等各类会议,推动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做好办文和办事工作。完成政务信息、汇报材料、情况简报、信箱回复、领导讲话以及市局要求的其他工作材料等;做好系统网站日常信息更新工作。共在门户网站各地诚信建设动态、信用新闻200余篇,在“金信工程”系统报送和采用政务信息15条,保证了网站新闻的及时性、广泛性和可读性。按照市局贯标和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建全了档案管理制度,做到及时收集、呈阅和归档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如新兴课题调研、电子商务与诚信平台对接调研等。

2010年的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服务我市经济建设发展、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为目标,以推进平台应用拓展,打造网站诚信品牌为主线,进一步提升平台服务水平和影响力,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一、研究拟定成都市企业信用体系的规划和建设,促进成都软环境的提升。

根据《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办法》(政府令157号)和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中心职能职责要求,计划于2010年底开始着手调研和制定我市企业信用体系规划,并于2010年全面开展该项规划及建设,推动和完善我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我市软环境的提升。

二、优化完善新系统,增强系统使用价值。

(一)完善系统数据,固化《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目录》及指标体系,加强企业信用系统的信息标准化建设工作,为与其他市级信息平台共享互通打好基础。

(二)完善系统功能,逐一走访成员单位,针对系统存在问题和成员单位的合理需求,协调开发公司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数据和应用。同时做好系统服务功效的评估工作。

(三)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扩大系统影响力,在与重庆、湖南、宁波等地签订互联互通协议的基础上,尽快完成系统相关开发工作,实现与数据库层面的交换和查询功能,建立包括深圳在内的五省市区域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联盟及联网互查工作机制,逐步实现企业信用数据共享和交换。同时要加强区域间、城际企业信用信息交换标准及安全问题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有关规范标准。调研建立手机企业信用网站的建设方案,完成wap网站建设。

三、推进数据采集工作和中介机构子系统应用。

(一)定期通报数据情况和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督促成员单位按要求每月报送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积极做好企业自主申报业绩的宣传、开通和指导工作,丰富系统数据资源。

(二)总结和推广三家试点单位经验和做法,稳步推进区(市)县数据采集和共享工作开展,争取再完成2—3家成员单位区(市)县采集工作,逐步建成“全域成都”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三)加强与市中介机构联席会议办公室沟通协调,进一步完善中介机构子系统建设并积极推进系统应用。

四、推进平台及信用信息应用,服务社会。

(一)加大信用数据的挖掘和整理工作,通过完善企业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完成《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推广现状调查》调研报告、定期出具成都市企业信用状况分析报告等措施,为政府、社会和企业提供服务,深化信用信息在行政机关日常监管、政府评优评先和招投标等更广泛领域的应用。

(二)为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服务,加强对企业的走访工作,了解企业发展需求,特别要结合我市电子商务产业的推进,为完善信用系统和更好服务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新举措。结合我市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我市企业网站上推广认证标识。 (2) 关于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的文章 >>

县教育体育局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 | 交警大队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 施工管理部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 2010年社区工作总结 | 2010年物业公司工作总结 | 信息调研网络工作总结 | 2010年度房地产项目推广策划工作总结 | 创建和谐企业工作总结 |

【返回 栏目列表】

(三)推进行业协会诚信子系统建设工作,继续完善对我市一期8个行业协会组织的调研工作。积极争取建设经费支持,在经费保障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行会和社会公众需求,全面开展行会子系统需求调研工作。加强与行会主管部门联系,从工作实际出发,确定子系统数据采集、披露模式和标准,逐步完成系统开发工作,为行业协会诚信建设和规范发展服务。

(四)继续做好与品牌战略推进办公室的联系工作,将诚信成都与品牌战略更好地结合,完成品牌成都系统建设,运用系统平台功能,推进品牌战略,促进产业发展。

五、通过实施宣传方案,提升平台知晓度。

(一)组织实施《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宣传推广方案》,拓宽宣传渠道,借助专业的推广机构进行网络推广,提高系统访问量和企业自主申报数量,有效提高系统知晓度。

(二)以诚信主题、3.15活动、4.30周年活动等为载体,结合走访企业、协会,做好调研工作,继续加大系统宣传推广力度。

(三)通过多种手段和调查方式,加强宣传推广效果的评估工作。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结篇6

近年来,我国大型建设项目不断增多,但在实施过程中,进度、质量、投资这三大目标控制总是出现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问题的根源所在。它并非仅存在于技术方面,然而先进的项目管理、组织模式对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介绍了目前国际上新型的管理模式――项目总控,通过改进管理、强化控制、从而来寻求适合我国的项目管理模式。本文着重介绍的是基于项目总控理论的进度总控,以期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实现工期目标,同时做好三大控制的统一。

1 项目总控的概念及特点

1.1 项目总控的概念

项目总控(Project Controlling)是以项目管理理论和企业控制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大型建设工程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输,用经过处理的信息流指导和控制项目建设的物质流,支持项目最高决策者策划、协调和控制的管理组织模式。项目总控模式主要是控制建设项目的投资、进度及质量这三大目标,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督管理,为高层决策者提供有利的决策依据,也为高层管理者提供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方法。

1.2 项目总控的特点

(1)项目总控是一种新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模式,其整体目标是为了实现建设项目的投资目标控制、进度目标控制、质量目标控制等。在项目总控的整个实施过程中,不仅能为业主方的最高决策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充分的依据,而且能全面地预测项目潜在的风险因素, 从而可使项目决策者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管理。

(2)项目总控的核心内容是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编制各种控制报告,即通过信息处理来反映物质流的状况。工作人员可以建立与互联网信息系统相匹配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对项目各类信息进行分类、建立与其相应的编码体系、编制项目总控报告,此外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信息进行处理,编制进度总控报告、投资总控制报告、质量总控报告等一系列报告。

(3)项目总控的中心工作是对项目建设过程以及各个建设过程之间各界面的总体策划与控制。对每个项目进行建设过程控制,抓住每个重点环节,同时,还要考虑项目的综合性、整体性,做好对每一个建设过程之间界面的控制,处理好各个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

2 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总控模式的提出

2.1 进度总控的概念及任务

2.2.1 进度总控的概念

进度总控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大中型建设工程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输,用经过处理的信息流指导和控制项目建设的物质流,支持项目最高决策者策划和控制项目进度。进度总控要按照项目进度分别进行可行性论证,进度控制难点分析和总体策划,并且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将信息收集和处理,对项目实施的进度控制,并对进度总控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2.2.2 进度总控的任务

大型建设项目进度控制总体策划包括项目进度目标的科学论证、编制项目总体规划中的总进度规划、将整体项目分区域实施进度控制计划,每个区域中的每个单体再分别实施单体进度控制计划。分析整体项目进度控制的难点,并在项目总进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总进度计划的综合分析主要分析过程控制和界面控制。

(1)各建设过程的进度总体策划与控制

影响建设过程中项目进度的因素有很多,下面分别从设计、采购和施工三方面探讨进度总体策划与控制;

设计阶段是决定建设项目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对建设项目进行全局规划的关键阶段,也对项目投资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项目进度控制人员应加强图纸审查,严禁随意更改图纸;

承发包模式和合同结构的准确选择对建设项目进度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结合大型建设项目进度总控的任务及项目本身的特有属性选择最优承发包模式和合同结构。

施工图纸审批后,应注意避免设计变更;优化施工设计方案,加强施工管理能力使之与进度计划相一致;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减少和避免因各种风险给业主带来的进度损失和其他不利影响;提高项目总控单位综合管理水平。

(2)建设过程交界面的进度总体策划与控制

建设过程交界面的进度总体策划和控制就是对每一个影响交界面进度的因素进行总体策划与控制。其进度动态控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进度计划、进度实施、进度对比分析和进度反馈。将建设项目的实际进度与进度计划进行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纠正偏差。另外要尽量减少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重大的设计变更,从根本上控制住进度,这是大型建设项目进度总控的任务。具体的界面主要有工程招标、设备采购对施工的影响;土建工程对安装工程的影响;土建结构工程对装修工程的影响;安装工程对装修工程的影响;安装工程对设备系统调试的影响;施工对动用准备的影响;征地动迁对开工的影响;市政配套对施工的影响等。

2.2 实施进度总控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已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南宁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长沙卷烟厂“十五”技术改造工程、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政府工程建设中成功运用了项目总控模式,通过项目总控这一专业化工作,我国大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这就充分体现了项目总控理论发展的巨大潜力。

我国现阶段政策仍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大型工程复杂、系统性强,但目前业主方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项目的各参与方之间和参建单位与周边环境的繁琐复杂的工作关系上;另外业主方工作人员在思考问题的角度上也有较大局限性,即便是项目管理方面的专家也不可能考虑到各个方面;尽管业主方可以把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委托给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咨询公司,但业主方不可能也没有完全授权于项目管理咨询公司,一旦出现重大问题业主方还要自行决策,这些问题对项目的总体进度影响也很大,若有不慎,将会延误整个项目建设,业主方急需专业化、科学化的咨询意见,而引入和推行项目进度总控模式势在必行。

2.3 进度总控模式的提出

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总控模式(图1)的核心工作是收集和处理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信息, 并以信息系统处理的结果指导和控制建设项目的进度。项目总控的各类信息由各参建单位分别上报汇总于进度信息数据库。项目总控着在实施进度总控的过程中,根据数据库中显示的信息为业主提供进度策划和控制报告,并给业主提供进度咨询意见。

3 进度总控的方法、手段研究

大型建设项目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借助传统的进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整个建设项目的进度跟踪还远远不够,需助国内外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采用高端的信息化处理手段和方法,为大型建设项目提供全周期、全过程、全方位的进度信息。为决策者提供更有利的决策依据,加强项目进度管理能力。

3.1 进度总控挣值法

挣值法( Earned Value Measure)又称赢得值法,是把完成工作预算的挣得值作为基础,运用3个基本值来计算并衡量工程进度、成本、质量,以此来反映工程实际进展状况的项目管理技术的一种基本方法。

对于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进度动态控制,要将实际完成的工作进度和计划完成的工作进度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测量和计算已完成工作量的预算费用(BCWP)与已完成工作量的实际费用(ACWP)和计划工作量的预算费用(BCWS),即CV(费用偏差)=BCWP-ACWP SV(进度偏差)=BCWP-BCWS 。获取有关计划实施的进度和费用偏差,进而达到判断项目预算和进度计划执行情况的目的。

3.2 进度总控的信息管理方法

3.1.1 建立统一的进度信息结构

进度信息结构是指在整个项目实施期间,各参建方采用统一的编码、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过程划分,相同或相似的工作采用统一的术语。这样,编制出项目进度计划便可供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各单位管理人员统一、方便的使用,有利于各单位之间沟通、联系。在建立统一的进度信息结构中还要考虑各结构内部与各结构之间的从属关系和逻辑关系,在进度信息结构建立后,将前后进度计划进行对比,形成统一的进度信息结构语言。

3.1.2 建立建设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信息系统

进度信息结构的统一是进度信息实现共享的基础和前提,但最终要实现进度信息的共享还需建立完善的进度管理信息系统来对进度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和处理。首先将汇总的信息进行置信度、可靠性和准确性分析,其次将数据信息录入Primavera6.0,将实际执行情况与部门计划进行对比分析;运用相关数学原理,分析出实际项目进度执行情况并找出偏差原因,查看关键控制点是否影响总进度计划,判断出对整个项目实际进展的影响程度。

结语

基于项目总控理论指导下的的进度总控模式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在工期目标下完成建设项目,同时能够与质量和投资相统一;另一方面,进度总控从根本上确保了工程进度紧凑化、正常化、条理化,避免无序性、盲目性。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总制的成功实施,有利于充分发挥经济效益,有效地减少和避免重复性投资,更有利于各参与方对项目进行科学化管理和系统性控制。

参考文献

[1]高伟,陈峰,郑伯兴.对我国大型建设工程实施项目总控的思考[J].陕西建筑,2005(05):37-40.

[2]贾广社,王广斌.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总控模式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36(03):7-10.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结篇7

KEY WORDS MIS; construction; strategy

电力企业信息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MIS)工程的组织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探索一条符合我国电力企业特点,能满足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的电力信息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之路,是从事这一系统工程的决策者和技术人员的职责。本文在结合组织东北电力信息网络及MIS建设工作的实践,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的建设原则,并用以指导东北电力信息网络及MIS建设实践,带动各基层单位的MIS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为企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管理的手段与工具。

1 正确认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利用图1所示的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提出的“诺兰(Nolan)模型”来分析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单位所处的信息系统发展阶段,可以发现大部分单位处于初、中级阶段,少部分单位处于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之中。其表现是:

(1)分散的、独立运行的事务处理(TPS)较多,应用之间交换数据多数是采用手工方式,只有少数单位设有数据转换口或共享数据库。

图1 企业MIS发展阶段的诺兰(Nolan)模型

(2)少数单位有小规模的管理信息系统(MIS),还没有中等规模的(即能覆盖几个职能域、信息共享的)MIS,而且单位内部的数据还缺乏规范化。

(3)全系统的信息联网困难很大,除了通信和计算机设施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没有建立全系统的信息标准化管理。

(4)人们的信息观念、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传统的管理方式阻碍了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与应用。

图2为90年代初的研究成果“米歇(Mische)模型”,它进一步指出,企业综合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应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起步阶段、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和更新阶段。这些阶段的特征不只表现在数据处理工作的增加和管理标准化建设方面,而且涉及知识、哲理、信息技术的综合水平及其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以及信息技术服务机构提供成本效益的实时性好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应从5个方面来衡量发展阶段:

(1)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状况及支撑力度;

图2 分析信息系统发展水平的“米歇(Mische)”模型

(2)企业核心业务应用和集成程度;

(3)数据库和存取能力;

(4)信息技术组织机构和企业信息意识;

(5)全员文化素质、态度和信息技术视野。

在相当长时期内,由于未能按信息工程的客观规律办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例子不多,因而使一些企业领导心有余悸,从事这项工作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信心也不足。

2 企业MIS实用化困难原因分析

在我国开展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工作的难度大,成功率低。经研究分析认为有以下原因:

(1)人类经济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农业型经济阶段,工业型经济阶段,信息(知识)型经济阶段。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型经济阶段,同时向信息(知识)型经济阶段过渡。信息化起步较美国晚25~30年,较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晚10~20年。我国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观念、意识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较明显。

(2)自从1946年美国应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开始,从计算机网络的综合布线,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从生产到网络协议、规约、规范、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各种应用平台软件投放市场、更新开发不断升级、不断改进等,几乎全是按照西方人的习惯而研制和开发应用的,并均由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这对于东方人,特别是以汉语为母语、写方块字的中国人来说,在应用开发、网上信息交流等方面困难很大,加之我们对此认识较晚,汉化的工具开发研制没跟上,信息交流的难度就更大。

(3)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对象或服务对象是人与运行机制,这与电力工业信息化的其它方面如调度自动化、无人值班变电所、火电厂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和机炉协调控制系统(CCS)、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以及计算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信息化诸方面的研究对象和设备或系统相比,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呈现多变性、随机性的特征,因而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实际应用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4)我国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是世人可见的。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无法适应,企业组织机构、机制、人员等多方面的变化,使得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形成后,应用效果不理想,造成浪费。虽然一些单项应用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大型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地用于生产实践的范例很少。

(5)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没有进行企业数据环境建设,没有按照自上而下、面向数据的方式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和建设企业数据环境,进而指导自下而上,面向对象进行MIS系统集成开发。一些MIS扩展到一定规模后,网络就难以运行和管理,数据加载难度大,应用无法实现数据共享与及时交流。

3 坚持MIS建设“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的原则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遵循信息工程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目标,采用信息工程方法,科学地实施MIS工程控制策略,是作好这一工作的关键。本文总结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原则,并以此较好地指导了在这一领域工作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MIS建设的阶段性

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市场价格在不断变化,操作系统与数据库平台开发工具在不断升级,而人们对信息网络系统及MIS的认识与需求尚未达到成熟阶段,网络设备与信息资源开发组织也还不够协调,在此情况下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全系统信息管理的统一标准是不可能的,应分阶段进行。在初级阶段,采用集成与开发相结合,或先将原有设备与信息资源进行集成,为第二阶段实现统一标准、较高的数据共享打下基础。确定目标时一定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

大型企业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包括企业全面业务信息过程管理也是不可能的,要集中精力解决企业领导最关心的、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和效率、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突出矛盾以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和内容。例如MIS实用化验收的必备子系统就是第一阶段的基本要求。此阶段内所建设的项目不必多,但要用好,以提高企业领导及各类人员的认识。在资金投入、人员素质提高等方面可以逐步加以解决。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问题是要应用,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急需。一旦目标确定就应在总体数据规划指导下,尽快组织开发,形成成果并迅速组织应用,成熟一个应用一个,使繁杂的日常工作不断地被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所取代。调动和激励业务技术人员主动参与MIS建设的积极性。衡量阶段性成果好坏的标志,就是集成开发的系统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逐步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和工具。

转贴于  (2)MIS建设的时效性

由于我国企业目前处于改革的新时期,新、旧机制的转变,机构、人员变动较大,因此一个MIS开发的周期越长,成功的概率就越低。这就要求在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内抓紧工作,在短期内实现阶段性目标并尽快投入实际应用,待用户需求提高后重新起动,保持经常性的使用。这样,企业领导就会感到投资效果好、见效快;应用者就会感受到确实解决了实际问题;对开发者来说其工作成果得到了社会承认,增强了信心。这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创造了条件。

(3)MIS建设的持久性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复杂、实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各级干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信息工程开发与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1)企业领导的支持与重视,是这一工作成败的关键。企业领导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导参与程度,直接影响MIS形成后的可用程度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深度。

2)有一批热爱这一工作,熟悉本企业业务和具有较高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软件开发能力的骨干,以不断进取、埋头苦干的精神使MIS得以不断完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

3)企业进行MIS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投资较大,约束条件较多。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快,因此就需要不断地投入资金,以保证开发、维护和管理的费用,使固定资产发挥作用。否则投资虽较大,作用越来越小,将造成前期投资的浪费。 4 实践与成果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现代通信网和计算机信息网,以及信息资源网和网络化的管理系统。后者较前者更重要,实现更困难。需要计算机信息系统分析人员、编程人员与各专业部门的专家相结合,互相学习,才能不断地完善MIS的集成开发成果。同时必须协调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信息主干网络与广域网建设的关系,系统软、硬支撑与应用软件系统应用的关系,原有子系统的集成与新系统的开发的关系,总体数据规划与应用子系统开发的关系,集团公司与基层单位MIS实用化的关系,近期MIS建设与长期MIS建设目标的关系等。

东北电力集团公司于1998年初适时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百日工作,抓住机遇,全面组织培养信息化意识,努力压缩“起步”、“蔓延”和“控制”各阶段时间,采用领导动员与专业技术讲座相结合、系统分析人员与业务代表相结合、集中研讨与分散交流相结合等方法,配合总体数据规划工作的同时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在全局范围内进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培训。整个工程经过22名系统分析人员和36个部门的70多名业务分析人员奋战100多天,产生了由47个主题数据库和280个基本表组成的13个系统中的全域数据模型。

在总体数据规划过程中,注意了系统网络的建设与机关干部、业务技术人员的培训同步进行。根据原有子系统的应用情况和工作急需程度,选择一部分子系统进行先期集成开发。在集成开发工作中,充分利用总体数据规划阶段性成果,减少后期修改。在信息资源开发和数据库工程中,强调了总体数据规划成果对后续应用开发的指导作用,由信息中心专业人员和程序设计人员以及业务专家组成56人的集成开发队伍,各个子系统开发小组结合各阶段的工作重点,提出了每周的工作计划,多次滚动修正,确保总体目标的完成。课题领导小组定期对工程进度、质量进行全面协调与检查。1998年9月底,东北电力集团公司MIS的20个子系统中已经部分或全部投入试运行,平均数据加载已达60%,初步应用效果已经得到用户的肯定,完成了第二个100天的工作任务。现在东北电力信息网主干网络已联接38个部门1050台桌面计算机和82台网络打印机。广域网络联接国家电力公司和吉林、黑龙江省电力公司及电力企业有关单位的82个局域网,联接桌面计算机达28000台,基本构成了跨省、跨地区的超大型企业信息网络系统。

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注重企业数据环境的建设,在总体数据规划的规范下,建立了适应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的数据库系统,形成了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体系。集成了办公自动化、计划统计、电网实时信息等20个子系统,积累了3至10年的主要历史数据,运用Internet技术,建设了Internet站点和“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体系,实现了综合信息的浏览查询,利用先进的系统平台与软件实现了对系统资源及网络系统的在线监视管理。1998年11月18日,中国东北电力集团公司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了由国家电力公司组织的实用化验收,并被授予MIS实用化达标单位的称号。

5 结束语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工程组织的各种关系如何协调处理,直接影响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的成败。

(1)前期准备粗、细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总体方案。由于因素影响多,现状调查和业务目标分析只能作较粗的处理,但目标与任务必须明确,资金与进度要有一定的裕度,以利于实践中进行修正。

(2)服务器、网络设备与操作系统、数据库的选择要匹配,否则就影响其中某项功能的充分发挥。要优先选择当前市场主推产品、成长性好的厂家,软、硬件支持与技术服务良好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

(3)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是搞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战略性选择。总体数据规划过程也应成为企业领导和业务人员提高信息意识、观念的过程。要正确处理好总体数据规划与数据库设计及子系统应用开发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总体数据规划对应用系统集成开发的指导作用,同时应用开发也要不断补充与完善总体数据规划。

(4)一旦工程项目确定,则应尽快组织网络建设。网络水平是通过应用来检验的。网络建设可分期进行,只要具备条件就应立即运行公共网络信息,例如Intranet浏览器、E-mail、FTP、办公自动化等,这样既可检验网络平台建设水平,又可以起到计算机应用人员在网上自我培训的作用,增强使用者利用网上进行信息交换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支持数据库及子系统开发的数据加载、系统调试等工作。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结篇8

key words mis; construction; strategy

电力企业信息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mis)工程的组织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探索一条符合我国电力企业特点,能满足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的电力信息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之路,是从事这一系统工程的决策者和技术人员的职责。本文在结合组织东北电力信息网络及mis建设工作的实践,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的建设原则,并用以指导东北电力信息网络及mis建设实践,带动各基层单位的mis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为企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管理的手段与工具。

1 正确认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利用图1所示的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提出的“诺兰(nolan)模型”来分析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单位所处的信息系统发展阶段,可以发现大部分单位处于初、中级阶段,少部分单位处于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之中。其表现是:

(1)分散的、独立运行的事务处理(tps)较多,应用之间交换数据多数是采用手工方式,只有少数单位设有数据转换口或共享数据库。

图1 企业mis发展阶段的诺兰(nolan)模型

(2)少数单位有小规模的管理信息系统(mis),还没有中等规模的(即能覆盖几个职能域、信息共享的)mis,而且单位内部的数据还缺乏规范化。

(3)全系统的信息联网困难很大,除了通信和计算机设施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没有建立全系统的信息标准化管理。

(4)人们的信息观念、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传统的管理方式阻碍了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与应用。

图2为90年代初的研究成果“米歇(mische)模型”,它进一步指出,企业综合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应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起步阶段、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和更新阶段。这些阶段的特征不只表现在数据处理工作的增加和管理标准化建设方面,而且涉及知识、哲理、信息技术的综合水平及其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以及信息技术服务机构提供成本效益的实时性好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应从5个方面来衡量发展阶段:

(1)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状况及支撑力度;

图2 分析信息系统发展水平的“米歇(mische)”模型

(2)企业核心业务应用和集成程度;

(3)数据库和存取能力;

(4)信息技术组织机构和企业信息意识;

(5)全员文化素质、态度和信息技术视野。

在相当长时期内,由于未能按信息工程的客观规律办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例子不多,因而使一些企业领导心有余悸,从事这项工作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信心也不足。

2 企业mis实用化困难原因分析

在我国开展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工作的难度大,成功率低。经研究分析认为有以下原因:

(1)人类经济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农业型经济阶段,工业型经济阶段,信息(知识)型经济阶段。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型经济阶段,同时向信息(知识)型经济阶段过渡。信息化起步较美国晚25~30年,较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晚10~20年。我国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观念、意识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较明显。

(2)自从1946年美国应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开始,从计算机网络的综合布线,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从生产到网络协议、规约、规范、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各种应用平台软件投放市场、更新开发不断升级、不断改进等,几乎全是按照西方人的习惯而研制和开发应用的,并均由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这对于东方人,特别是以汉语为母语、写方块字的中国人来说,在应用开发、网上信息交流等方面困难很大,加之我们对此认识较晚,汉化的工具开发研制没跟上,信息交流的难度就更大。

(3)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对象或服务对象是人与运行机制,这与电力工业信息化的其它方面如调度自动化、无人值班变电所、火电厂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和机炉协调控制系统(ccs)、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以及计算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信息化诸方面的研究对象和设备或系统相比,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呈现多变性、随机性的特征,因而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实际应用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4)我国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是世人可见的。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无法适应,企业组织机构、机制、人员等多方面的变化,使得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形成后,应用效果不理想,造成浪费。虽然一些单项应用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大型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地用于生产实践的范例很少。

(5)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没有进行企业数据环境建设,没有按照自上而下、面向数据的方式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和建设企业数据环境,进而指导自下而上,面向对象进行mis系统集成开发。一些mis扩展到一定规模后,网络就难以运行和管理,数据加载难度大,应用无法实现数据共享与及时交流。

3 坚持mis建设“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的原则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遵循信息工程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目标,采用信息工程方法,科学地实施mis工程控制策略,是作好这一工作的关键。本文总结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原则,并以此较好地指导了在这一领域工作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mis建设的阶段性

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市场价格在不断变化,操作系统与数据库平台开发工具在不断升级,而人们对信息网络系统及mis的认识与需求尚未达到成熟阶段,网络设备与信息资源开发组织也还不够协调,在此情况下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全系统信息管理的统一标准是不可能的,应分阶段进行。在初级阶段,采用集成与开发相结合,或先将原有设备与信息资源进行集成,为第二阶段实现统一标准、较高的数据共享打下基础。确定目标时一定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

大型企业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包括企业全面业务信息过程管理也是不可能的,要集中精力解决企业领导最关心的、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和效率、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突出矛盾以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和内容。例如mis实用化验收的必备子系统就是第一阶段的基本要求。此阶段内所建设的项目不必多,但要用好,以提高企业领导及各类人员的认识。在资金投入、人员素质提高等方面可以逐步加以解决。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问题是要应用,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急需。一旦目标确定就应在总体数据规划指导下,尽快组织开发,形成成果并迅速组织应用,成熟一个应用一个,使繁杂的日常工作不断地被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所取代。调动和激励业务技术人员主动参与mis建设的积极性。衡量阶段性成果好坏的标志,就是集成开发的系统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逐步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和工具。

(2)mis建设的时效性

由于我国企业目前处于改革的新时期,新、旧机制的转变,机构、人员变动较大,因此一个mis开发的周期越长,成功的概率就越低。这就要求在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内抓紧工作,在短期内实现阶段性目标并尽快投入实际应用,待用户需求提高后重新起动,保持经常性的使用。这样,企业领导就会感到投资效果好、见效快;应用者就会感受到确实解决了实际问题;对开发者来说其工作成果得到了社会承认,增强了信心。这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创造了条件。

(3)mis建设的持久性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复杂、实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各级干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信息工程开发与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1)企业领导的支持与重视,是这一工作成败的关键。企业领导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导参与程度,直接影响mis形成后的可用程度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深度。

2)有一批热爱这一工作,熟悉本企业业务和具有较高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软件开发能力的骨干,以不断进取、埋头苦干的精神使mis得以不断完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

3)企业进行mis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投资较大,约束条件较多。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快,因此就需要不断地投入资金,以保证开发、维护和管理的费用,使固定资产发挥作用。否则投资虽较大,作用越来越小,将造成前期投资的浪费。 4 实践与成果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现代通信网和计算机信息网,以及信息资源网和网络化的管理系统。后者较前者更重要,实现更困难。需要计算机信息系统分析人员、编程人员与各专业部门的专家相结合,互相学习,才能不断地完善mis的集成开发成果。同时必须协调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信息主干网络与广域网建设的关系,系统软、硬支撑与应用软件系统应用的关系,原有子系统的集成与新系统的开发的关系,总体数据规划与应用子系统开发的关系,集团公司与基层单位mis实用化的关系,近期mis建设与长期mis建设目标的关系等。

东北电力集团公司于1998年初适时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百日工作,抓住机遇,全面组织培养信息化意识,努力压缩“起步”、“蔓延”和“控制”各阶段时间,采用领导动员与专业技术讲座相结合、系统分析人员与业务代表相结合、集中研讨与分散交流相结合等方法,配合总体数据规划工作的同时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在全局范围内进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培训。整个工程经过22名系统分析人员和36个部门的70多名业务分析人员奋战100多天,产生了由47个主题数据库和280个基本表组成的13个系统中的全域数据模型。

在总体数据规划过程中,注意了系统网络的建设与机关干部、业务技术人员的培训同步进行。根据原有子系统的应用情况和工作急需程度,选择一部分子系统进行先期集成开发。在集成开发工作中,充分利用总体数据规划阶段性成果,减少后期修改。在信息资源开发和数据库工程中,强调了总体数据规划成果对后续应用开发的指导作用,由信息中心专业人员和程序设计人员以及业务专家组成56人的集成开发队伍,各个子系统开发小组结合各阶段的工作重点,提出了每周的工作计划,多次滚动修正,确保总体目标的完成。课题领导小组定期对工程进度、质量进行全面协调与检查。1998年9月底,东北电力集团公司mis的20个子系统中已经部分或全部投入试运行,平均数据加载已达60%,初步应用效果已经得到用户的肯定,完成了第二个100天的工作任务。现在东北电力信息网主干网络已联接38个部门1050台桌面计算机和82台网络打印机。广域网络联接国家电力公司和吉林、黑龙江省电力公司及电力企业有关单位的82个局域网,联接桌面计算机达28000台,基本构成了跨省、跨地区的超大型企业信息网络系统。

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注重企业数据环境的建设,在总体数据规划的规范下,建立了适应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的数据库系统,形成了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体系。集成了办公自动化、计划统计、电网实时信息等20个子系统,积累了3至10年的主要历史数据,运用internet技术,建设了internet站点和“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体系,实现了综合信息的浏览查询,利用先进的系统平台与软件实现了对系统资源及网络系统的在线监视管理。1998年11月18日,中国东北电力集团公司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了由国家电力公司组织的实用化验收,并被授予mis实用化达标单位的称号。

5 结束语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工程组织的各种关系如何协调处理,直接影响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的成败。

(1)前期准备粗、细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总体方案。由于因素影响多,现状调查和业务目标分析只能作较粗的处理,但目标与任务必须明确,资金与进度要有一定的裕度,以利于实践中进行修正。

(2)服务器、网络设备与操作系统、数据库的选择要匹配,否则就影响其中某项功能的充分发挥。要优先选择当前市场主推产品、成长性好的厂家,软、硬件支持与技术服务良好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

(3)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是搞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战略性选择。总体数据规划过程也应成为企业领导和业务人员提高信息意识、观念的过程。要正确处理好总体数据规划与数据库设计及子系统应用开发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总体数据规划对应用系统集成开发的指导作用,同时应用开发也要不断补充与完善总体数据规划。

(4)一旦工程项目确定,则应尽快组织网络建设。网络水平是通过应用来检验的。网络建设可分期进行,只要具备条件就应立即运行公共网络信息,例如intranet浏览器、e-mail、ftp、办公自动化等,这样既可检验网络平台建设水平,又可以起到计算机应用人员在网上自我培训的作用,增强使用者利用网上进行信息交换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支持数据库及子系统开发的数据加载、系统调试等工作。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结篇9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信息化建设内在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工商系统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工商行政管理业务有机结合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就信息化建设技术而言,涉及到标准的制定、网络的构建、软件的开发、安全的管理和运行的维护,等等:就信息化支撑的业务而言,涉及到市场主体准入退出、市场行为监管、商标广告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个体私营经济监管等等;就信息化依托的工商系统的机构而言,涉及到总局、省局、地市局、县局和工商所五级,46个副省级以上工商局和60多万用户。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整体布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是不可能完成好信息化建设任务的。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具有高投入的特点,动辄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如果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整体规划,科学论证,就会出现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超前建设、开发失败、效益低下等问题,其浪费是十分巨大的。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形势和工作发展的迫切需要。“十一五”期间工商系统信息化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肩负着繁重的任务。“十一五”规划纲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明确提出,信息产业要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总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产业群,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国家工商总局根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和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需要,也提出了建设“金信工程”的任务,并要求到2007年底建成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总局、省局、地市局、县局、工商所五级网络系统和涵盖全国市场主体的经济户口数据库,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提高政务信息共享能力;建立全系统统一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实现对市场主体准入行为、经营行为、退出行为的全程动态监管,提高行政执法效能;推进12315行政执法网络建设,实现对市场客体的重点监控和快速反应,提高市场监管能力;建立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系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金信工程”建设本身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而要建设好“金信工程”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总结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实践得出的结论。近年来,工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由最初的打印营业执照到现在的业务应用覆盖各项工作领域;已由开始的局部的辅工作发展成为今天的全局性的基础性工作。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各级工商机关着力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标准的制定。总局先后制定下发了《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金信工程总体技术设计方案》和《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等18个信息化数据标准规范。二是信息化的基础性建设。完善了信息化网络,全系统89%的县级以上工商局建立了局域网,并实现了省、市地、县、所的四级联网;组织开发了相关业务应用软件,实现了企业登记等主要工商业务的计算机处理;初步建立了数据采集和更新机制,省级工商局平均基础业务数据入库率达到96.8%。三是信息化队伍建设。各级工商机关信息化管理机构逐步健全,全系统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达到6412人,其中高级职称77人,中级职称591人,初级职称910人。四是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总局和各级地方工商局相继制定了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实行了项目监理制度,使有限的信息化建设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不仅满足了工商业务发展的对信息化的需求,而且为全系统信息化长远发展构建了框架、打下了基础,特别是为全国工商系统的联网应用、数据共享和整合创造了条件,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的发生。实践证明,尊重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二、把科学发展观变成指导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对科学发展观仅仅停留在认识上和口头上是不够的,只有将其变成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其指导工作和建设的作用。我认为要真正做到在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树立科学发展和科学建设的理念。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信息化建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必须从人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来进行建设。信息化始终是为人服务的,要为人的需要而建设,为人的发展而建设,而不能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二是整合的理念。要在对整个系统和某个地方的信息化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强调网络布局的整合、应用系统的整合和数据的整合。对现在和今后的信息化项目要按照整合的理念来建设,对以前的信息化项目要按照整合的理念来改造。三是成本的理念。信息化应用于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执法成本,促进职能到位。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讲究投入和产出,而不能一味攀比谁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的多,谁的设备先进、超前,而关键是要看信息化在业务工作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二)养成科学发展和科学建设的思维方式。一是要用战略思维来进行信息化建设。这就是要从宏观总体、长远建设和现实基础上来认识和把握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全局,把全局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把每个地区和每个时期的信息化建设都作为整体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要用创新性思维来进行信息化建设。这就是创造性地运

用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多角度、多方位地看待和处理信息化建设问题,使信息化建设既符合国务院的要求,又适合工商系统的实际情况;既能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三是要用系统思维去进行信息化建设。作为信息化管理机构,要站在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的角度上,围绕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的需要和业务的发展趋势来进行信息化建设。要把信息化与工商行政管理业务有机结合,积极促进依法行政和市场监管制度改革,而不只是作为业务工作的简单技术支撑。

(三)学会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指导发展和建设。一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去指导信息化建设。这就是要依据工商系统的客观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对待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真正做到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二是要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系统科学去指导信息化建设。这就是要运用系统整体性原理去规划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合理进行信息化要素的搭配组合,适时实施系统结构的转变:要运用结构功能原理,发挥信息化各个子系统的“互动作用”作用,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有机性、能动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三是要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推进信息化建设。例如,利用构(组)件技术实现系统的“重用”,应用SOA技术实现系统的“整合”和“互操作”,使系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从而使信息化建设更好地适应工商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节约信息化建设资源。

三、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处理好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在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加深对信息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根据工商业务和系统的实际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我认为当前在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信息化建设与业务需求的关系。一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以需求为导向是信息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它取决于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只有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才能使信息化建设不会偏离为业务工作服务的轨道,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效益和质量,才能不断提高业务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二是正确理解需求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就是要围绕业务工作、适应业务工作的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这个围绕不是一般业务工作,而是业务工作的发展趋势和重点任务;这个适应不是零打碎敲的满足所有提出的需求,而是在总体规划前提下的统筹考虑。三是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机构在需求方面的主动性。以需求为导向不是被动地适应和满足,而是要认真研究业务工作特别是主要业务工作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积极主动地研究并适时提出业务需求。信息化管理机构要改变依赖业务部门和承建商进行需求调研的情况,切实承担起建设初期业务需求分析的任务。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结篇10

为认真做好教育系统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工作,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和舆论氛围,按照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1、充分认识做好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河夹教育肩负全镇一千多名适龄儿童的教育任务,一百多名教职工,教育的成败,教师的示范,师生的诚信将直接影响社会信用体系教师,因此,中心学校非常重视教育系统的信用体系建设,及时成立机构,以中心学校校长为组长,中心学校其他成员及各中小学(园)校长为副组长,我镇的全体教师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分工合作的责任体系,确保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能够认真贯彻落实。

2、加强宣传力度,动员广大教师齐行动。我镇利用教育点多面广,利用教育阵地,积极开展诚信教育的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宣传活动,时刻警醒每位教师。一是从教师自身做起,树立为学校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树立教师良好的现象。二是利用召开校长会、教师培训会等机会,传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要求学校利用校会、班会、板报等形式开展宣传工作。充分运用宣传栏、黑板报、宣传标语等宣传载体,在全镇大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加大舆论和社会监督的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三是要求学校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切实开展诚信教育并取得成效。四是采取信息发送的形式开展宣传。五是要各校诚信办事,热情服务,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结合实际开展工作。一是结合教育系统实际,对学生安全、食堂卫生、价格、质量等加强监督和管理,坚决杜绝给学生带来对身心健康不利因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和信用。二是按照省市县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的要求,严格杜绝各学校、各班级以及科任教师乱征订或私自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净化教育乐土,杜绝商业贿赂等行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讲信用、讲原则、讲效益,切实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家长服务,建立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社会体系建设应该是全社会关心、关注的事,也是一项新的工作,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存在:一是工作经验不足,成效不够明显;二是宣传不够广泛,少数建设思想意识不高;三是活动开展针对性还不强;四是工作操作性不强,与实际工作不够紧密。

三、今后打算

近年来,虽然在诚信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离上级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同心协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狠抓落实,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结合教育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诚信建设。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二是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三是开展厉行节约,做到校务公开、政务公开;四是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干部整体素质。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结篇11

二、基本概念

1.效能概念。“效能”(effectiveness)我国学者对组织效能的研究认为,效能是指一个组织表现出来的效率与能力,是评价一个组织发展与活力的指标之一。

2.评估概念。评估是指按预定的目的,确定研究对象的属性(即评估指标),并将这种属性变为客观定量的计值或主观效用的行为。它是人类社会中一项经常性、极为重要的认识活动。评估的依据是指标,是在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种综合判断。评估常常要涉及多个因素或多个指标,因此往往需要将反映评估事物的多项指标的信息加以汇集,得到一个综合指标,以此来从整体上反映被评估事物的整体情况。评估方法最终要对被评估事物做出一个整体性的评判,用一个总指标来说明被评估事物的一般水平。

3.效能评估。效能评估是指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效果审计等原理方法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一个组织或一个体系的服务能力与效率的测量。效能评估是由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指标、评估方法、评估程序等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三、指标体系设计

1.指标体系设计目标。研究制订适合国家工商总局信息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可操作、可评价、可指导的动态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建设长效评价机制,指导信息化效能评估工作的开展,引导工商信息化效能改进,进而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信息化效能评估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估体系,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考虑因素多的复杂系统。因此,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应以评估目标为逻辑起点,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2.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产物,它必须是对客观实际的抽象描述,在构建工商管理信息化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时,必须紧紧抓住工商管理信息化效能最重要、最本质、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每个评估指标的概念要有准确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满足科学性要求。

2.2客观性原则。在设计指标时,要最大限度地保证指标的客观性:一是采用工商行政管理业务数据,二是针对特定评估事项,进行抽样调查获得,三是调阅权威信息等途径获得,以保证评估所需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2.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应该概念确切、含义清楚、信息集中,数据资料易于采集,数据资料要保证其真实、可靠和有效,计算范围明确,计算方法简便、明确、易于操作。

3.指标体系设计方法。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总体上采用从背景分析→应用研究→成功借鉴→体系搭建→抽样检验→评估实施的设计思路。

3.1背景分析:分析研究我国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目前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信息化的基本现状,梳理进一步推进“数字工商”的切入点等。

3.2应用研究:通过资料收集、讨论座谈、实地调研等途径,按照落实“五个四”的总体要求,归纳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的相关概念体系,全面把握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3.3成果借鉴:收集整理“金信工程”以及国内外相关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推进成果,汇总国家信息化战略和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规划等政策文献,借鉴信息化有关的评比评选、体系评估等已形成的相应成果。

3.4体系搭建:在以上工作基础上,结合总局工商业务,确定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与考察内容,初步选定相应的构成指标与评估办法。

3.5抽样检验:以抽样调查等形式,获取评估所需要的各方面数据信息,以此检验评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3.6评估实施:实施评估,对试评估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并就评估体系应用成果召开评审会,结合各方面意见对评估体系进行优化完善后实施。

四、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效能分析

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工商行政管理属于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重点推行的电子政务关键业务之一。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责是市场监管,根本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工商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加强市场监管和服务的迫切需要。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发展事关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事关政府综合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在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规范行政行为、创新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执法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体现在工商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始终,服务于“五个四”总体战略的实施。“四个只有”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关键举措,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重要保障作用;“四个统一”是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需要以加快信息化发展作为技术保障;“四化建设”是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的重要抓手,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各项工作的融合来实现;“四个转变”是新形势下推进职能转变、提高执法效能的必然选择,需要以信息化来支撑;“四高目标”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自身建设、履行法定职能的总体要求和努力方向,需要以信息化建设来推动。因此,工商行政信息化效能体现在信息化技术在监管执法、公共服务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效能,同时也体现在信息化顶层设计对工商业务改革和创新发展方面的效能。#p#分页标题#e#

1.监管执法的信息化效能分析。国内外市场监管信息化成功经验表明,科学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够推进工商监管改革创新,提高市场监管执法效能。信息化手段能够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作用。信息化手段能够有效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维护消费安全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能力,信息化能够强化广告监管、商标保护、打击传销、规范直销、治理商业贿赂等工作力度,促进工商行政管理综合执法效能稳步提升。信息化手段在促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中有重要促进作用。

2.工商职能的发挥和服务水平的信息化效能分析。信息化能够促进建立便捷高效的市场准入服务体系,实现“网站受理、后台办理、网站反馈”的模式,为市场主体准入提供便利条件,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向服务、效能、阳光政府转变。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够有效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有价值的区域产业发展和投资信息参考数据分析报告。以联网信息为基础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能够实现市场主体基础信息互联互通、市场监管信息共认共享、市场监管措施联动、消费维权异地保护等,有效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机关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效能。在工商总局内部管理信息化中,提升了机关办公效能;提升了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提升了各级机关的管理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提升了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

五、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1.结构框架。按照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国家工商总局行政管理业务特点和总局领导对信息化效能评估的要求,设计信息化效能评价指标为“三级指标”的框架结构。

1.1一级指标设计。从工商行政管理职责和行政效能出发,设计“监管执法信息化效能、公共服务信息化效能、内部管理信息化效能、信息化支撑效能”4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是对工商行政信息化效能领域的划分。

1.2二级指标设计。从工商行政管理核心业务角度,对一级指标按照“效”和“能”两个要素进行分解,设计相关二级指标;其中监管执法信息化效能分解为2个二级指标,公共服务信息化效能分解为2个二级指标,内部管理信息化效能分解为2个二级指标,信息化支撑效能分解为3个二级指标。共9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是对特定信息化效能领域效能要素的分解。

1.3三级指标设计。从信息化可评估和信息技术对核心业务效能的支撑角度,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分解,共设计16个三级指标。三级指标是对信息化效能要素进行评估的基础指标。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结篇12

目前,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已普遍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建设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度。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工程建设公司作为业主代表和工程项目管理的中心同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公司、工程施工承包单位及材料和设备供货单位共同完成水电站这个特殊产品的生产。由于这个“产品”的特殊性,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如何快速、有效的建设好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并成功的组织与实施,已得到了业主单位的高度重视。文章介绍了建设工程管理的项目总控模式,并合我国大型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提出了快速、成功实施大型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和保障措施。

2 项目总控模式与管理信息系统

2.1 项目总控模式

建设工程业主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化的发展,产生了多种适应不同工程条件的项目管理模式。项目总控模式就是适应大型和特大型建设工程业主高层管理人员决策需要而产生的,它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德国首次出现并形成相应的理论,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德国统一后的铁路改造和慕尼黑新国际机场等大型建设工程。

大型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形成工程的物质流,另一方面,在建设工程参入各方之间形成信息传递关系,即工程的信息流。通过信息流可以反映工程物质流的状况。建设工程业主方的管理人员对工程目标的控制实际上就是通过及时掌握信息流来了解工程物质流的状况,从而进行多方面策划和控制决策,使工程的物质流按照预定的计划进展,最终实现建设工程的总体目标。基于这种流程分析,大型和特大型工程项目管理在组织上可分为两层:项目管理信息处理及目标控制层和具体项目管理执行层。项目总控模式的总控机构处于项目管理信息处理及目标控制层,其工作核心就是进行工程信息处理并以处理结果指导和控制项目管理的具体执行。

项目总控模式有两种类型。

(1) 面组织模式

业主方只有一个管理平面(独立的功能齐全的管理机构),一般只设一个项目总控机构(简称PC机构),称为面项目总控模式。

在面组织模式中,PC机构方的任务就是向项目总负责管理机构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其工作内容首先是协调和确定整个项目的信息组织,确定项目总负责管理机构对信息的需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并把信息处理结果提供给项目总负责管理机构,以使其掌握项目总体进展情况和趋势,作出正确的决策。

(2) 多平面组织模式

当项目规模大,业主方设置多个管理平面时,PC机构方也设置多个平面与之对应,如图1。

此时,总PC机构对外服务于业主项目总负责管理机构;对内则确定整个项目的信息规划,指导、规范并检查分PC机构的工作,同时承担信息的集中处理。分PC机构则服务于业主各子项目负责管理机构,且必须按照总PC机构所确定的信息规则进行信息处理。

PC机构有两类人员:一类是具有丰富的建设项目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人员,另一类是掌握信息技术且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员。他们不仅能科学的分析和处理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而且能组织开发适应特定业主要求的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效果,为业主管理人员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

项目总控模式为我们建设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明确了目标,提供了一种较好的信息系统实施组织结构。22.2 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有人、计算机及其他设备组成的以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和使用的系统。分析工程管理信息流,可知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针对企业中的人、财、物等,是服务于企业管理系统的;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针对的是工程项目中投资、进度、质量目标的规划和控制,是以建设工程系统为辅助工作对象,涉及参与工程建设各单位。目前,我国大型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建设公司组织建设和实施,其内容和功能已拓展并包含了公司办公自动化等公司管理信息系统。

3 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

同国内其他行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一样,早期的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基本都是独立自主开发,真正成功地全面投入应用的较少。近两年,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硬件、软件及开发工具和应用平台的标准化,以及长期的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践,产生了一些应用较为成功的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同时一些国外常用的项目管理软件也在我国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得到应用。

3.1 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及原型应用

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TGPMS)是由三峡总公司与加拿大AMI公司合作开发的大型集成化工程项目管理系统,1995年10月启动,1999年4月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是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的基础上、结合三峡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对AMI公司MPMS系统原型进行再造与开发而形成。系统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组织实施,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应用。TGPMS以数据为核心,功能包括编码结构管理、岗位管理、资金与成本控制、计划与进度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工程设计管理、物资与设备管理、工程财务与会计管理、坝区管理、文档管理等13个子系统。支持各项工程管理业务,为工程各阶段决策服务。

TGPMS在项目管理领域具有一定程度的通用性和较强的拓展性,系统可以集成办公自动化和P3等专业软件。作为一个原型系统,目前已在新疆的吉林台、贵州的洪家渡、清江水布垭等水电工程建设中得到较好应用。

3.2 公伯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公伯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现代工程建设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公伯峡水电站工程建设的管理模式,以工程管理为基础,以投资控制为核心,以合同管理为纽带开发实施的。系统分计划合同、工程管理、施工管理、企业辅助管理(企业网站、视景仿真、工程多媒体)、办公自动化等五个子系统共三十四个功能模块。

公伯峡工程管理系统开发工作从2001年8月开始,于2002年3月开发出原型系统, 2002年7月份部分模块逐步开始试用,目前系统已全面投入运行。

3.3 常用的项目管理软件

常用的专业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有综合进度控制管理和合同及费用控制管理软件两大类。

综合进度控制管理软件有:Primavera公司P3和P3e、Microsoft Project、Welcom公司Open Plan 等等。P3 在大型和特大型建设工程中应用最多,国内一些大型发电集团已要求其工程承包单位必须采用P3进行工程施工的进度计划管理。

合同及费用控制专业软件主要国内自主开发,如水电工程概预算、合同管理、财务软件等等。

4 大型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和实施

建设工程一次性的特点又决定了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必须及时有效。为快速、成功地组织实施,应重点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确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模式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和应用有三种模式:自主开发专用系统的开发应用模式、购买标准商业软件使用模式和引进较成熟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原型)与开发相结合的实施模式。

自主开发系统首先要建立起基于数据处理、工作流程和岗位责任的信息结构和管理模型,建模工作需要各级领导、业务人员与信息技术人员经过长期的调研、讨论和需求分析才能完成,加上软件的设计实现、开发、修改、稳定、成熟等工作阶段,这种方式需要众多的人力资源配合和较长的开发周期。

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商业管理软件大都只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领域,如:财务软件、工程进度管理软件、人事管理、工商业进销存管理等,它们不是水电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系统,不能从整体上满足水电工程项目管理中涉及到的业务和数据处理需求,在不同的专业部门之间,无法形成完整统一的数据操作标准和数据共享关系,不能达成协同工作和管理的要求。

引进较成熟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原型)与开发相结合模式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三峡等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由其构成的原型成功的应用为采用这种模式提供了可能。系统原型的建设人员通过长期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践,已是掌握信息技术又有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知识和经验的人员,他们不仅能科学的分析和处理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而且能根据工程管理实际情况适时组织开发适应业主要求特定功能子系统。

4.2 建立合理的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组织体系

建立合理有效的组织是实现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目标的重要保障。我国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管理是由业主方建设公司和多个专业监理公司组成的多平面管理,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以建设公司为主体并成立信息中心或类似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在建立实施机构、明确目标、确定职责和人员中应将其提高到工程管理项目总控模式的作用来考虑,并进行:

(1) 确定实施组织内人员组成是业主管理人员、系统开发和实施人员、工程参建单位专业人员;落实对组织内人员的任务和职能分工;明确有关人员在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的职责。

(2) 合理组织工作流程和信息流程,建立信息管理制度。

(3) 建立统一的工程信息编码体系,在参建各单位中强制使用。

4.3 建好互联网络平台

现代大型水电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系统内不同子系统应用的集成,在实现进度、质量、投资目标控制和合同管理等主要功能过程中强调了工作流管理与项目的沟通管理。因此大型水电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需要建立统一的覆盖工程现场参建各单位并能接入INTERNET的互联网络平台,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又可进一步促进建设工程在线项目管理、工程多媒体信息交互以及电子采购和电子招投标等电子商务功能的应用。

4.4 进行交互式培训

培训是保证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成功一个重要步骤,应在提交系统原型后进行。培训方式采取交互式,培训的对象分三个层次: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

(1) 决策层的培训

对决策层的培训内容主要是信息系统能做什么,提供的信息能否满足决策者的需要;系统对工作流程定义是否符合实际工程管理组织模式,管理思想能否符合或被接受;提出系统实施难点和实施方案,以获得领导者的支持。

(2) 执行层的培训

对执行层的培训应按功能子系统分组进行,主要讲授本功能子系统对工程项目的专业管理是怎么做的,看是否符合或满足业务处理的需要;认真听取工程管理人员建议,不断增加和完善系统功能。

(3) 操作层的培训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全员的,对操作层的培训是在系统操作使用层面上对全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信息管理制度、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相关功能子系统操作使用等。另外还要及时对系统管理员进行系统安全、数据备份等系统管理和维护方面的培训,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未来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是专业化、集成化和网络化。随着三峡等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原型的不断完善和商品化以及由其原型系统应用的成功,以后我国大型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将会主要采用由原型系统组织实施的方式。因此快速、成功地组织实施尤显重要。

参考文献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结篇13

二、工作目标

力争到2013年底,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建成全市统一、功能完备的农村征信服务平台,科学有效地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等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评定,实现农村信用信息共享;二是不断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建立与农村特色产业链条相配套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支持模式,发挥信用引导信贷资金配置的正向激励作用,促进涉农贷款投放和农村经济发展;三是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营造良好诚实守信氛围,努力将我市争创为“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系统化、特色化、长效化发展。

三、实施步骤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自2013年8月启动,年底前进行总结,分宣传启动、组织实施、总结考评三个阶段实施。

(一)宣传启动阶段(2013年8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市直有关部门、人民银行及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制定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村企业的信用档案参考指标和评价参考标准。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1月)。由人民银行牵头,组织涉农金融机构征集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信用档案,推广农村征信服务平台和农户信贷评分系统。各涉农金融机构制定配套办法和措施,按照“先增量、后存量、锁定有贷户、挖掘潜力户、最终实现全采集”的思路,统筹安排,将全部新增贷款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信用档案纳入农村信用共享平台,对存量贷款户制定计划,分期分批录入,逐步完善农户信用档案,并依托农户信用评分结果发放农户贷款。各镇(街道)协助辖区金融机构网点开展对所有符合标准农户的信息采集工作,实现全覆盖。

(三)总结考评阶段(2013年12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信用评定工作,涉农金融机构为信用户授牌,团市委和人民银行为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授牌,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为信用村、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镇授牌。同时,认真总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数据库和评分系统,拓展评价结果应用范围,深化建设内涵,提高社会效应。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统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负责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检查监督等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

1、人民银行市支行。负责组织、指导涉农金融机构制定信用信息指标和评分标准,将信用档案和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库对接,推进电子化信用档案和农村征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根据涉农金融机构的业务需求和现有设施情况,指导其创新业务管理模式,创新信贷产品,增加农村信贷投入。

2、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商贸办、团市委。负责协同人民银行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支持和协助涉农金融机构做好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和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采集工作,组织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逐步实现各单位信用信息共享。引导和督促涉农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农村发展中资金紧缺问题。协调解决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资金配套问题,出台技术服务、资金支持等政策措施,支持信用户、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等发展。

3、涉农金融机构。要制定各自工作计划,充分利用现有信贷业务系统,广泛征集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企业等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将所有农户及各类农村经济组织信贷信息及时纳入农村征信服务平台,保证信贷信息的连续性和准确性。要充分利用信用评价结果,通过简化贷款手续,实行利率优惠等激励手段,让信用客户享有信贷倾斜政策和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在贷款额度、期限上满足农户的生产需要。要建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相适应的信用培植、信用评价和金融扶持模式,并据此实施信贷业务创新,使信用户享受信贷便利。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