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企业文化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革新

摘要:以质性方法对中小城市商业银行行为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企业文化对银行自身业务尤其是风险管理层面的影响巨大。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防范,而有缺陷的企业文化所产生的结果将从多个层面影响银行的稳健运行,尤其是对信用风险管理影响最为直接,甚至会导致银行的经营出现重大隐患。建立和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助力银行的各项业务,尤其是化解信用风险,这是未来风险管理突破的方向。
企业文化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革新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只有具备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具有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动力。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其稳健、持续、健康发展更为重要。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对城商行的硬件设施、企业形象、精神风貌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于人才培养、制度设计、内部管理、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等方面也是核心要义。对于城商行来讲,无论硬件、形象、创新能力如何,控制风险才是底线也是生命线,而良好的企业文化与有效的风险管理天然的结合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为风险管理尤其是信用风险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1.文化和银行企业文化

1.1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人理解也不同。胡适先生的定义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是文明社会所形成的生活方式”。费孝通先生的定义为:“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一切活动及其所创造出的所有事物之总和”。统而言之,广义的文化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群体或一个地域生活方式的总和。

1.2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定义

笔者个人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就是一家银行的所有日常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的总和。从一般意义上讲,由银行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和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体现为日常运行中表现出的各个方面的总和。从另一个角度,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管理制度、金融产品等,其中稳健经营的价值观就是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

1.3商业银行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

商业银行良好的企业文化一般包括三个层面,主要如下。及时层面是显性的物质层面,体现为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较好的硬件配置、职业化的外在形象等,是最直接、具体可以被感知的层面,是初级层面。第二层面是银行员工行为和制度约束。小到待人接物,大到经营管理和制度设计,方方面面都能体现。这个层面较及时层面有所提高,是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稳健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施层面。第三层面是金融哲学和伦理层面,也是银行企业文化的较高层面,是隐性的,同时也是不易被感知的,但却是及时、第二层面的根本。这三个层面互相融通,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形成一个有机的银行良好的企业文化的整体。

2.风险与风险管理

风险是一个宽泛且常用的术语。通常被银行认可的是:未来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承担风险获取收益,但当风险因外部、内部因素共同作用而超出承受阈值时,损失伴随而来,所以风险通常与损失密切相关。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已逐渐发展为风险管理体系,也是的管理理念和实践,主要由全球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范围、全程风险管理过程、全新风险管理方法、全员风险管理文化构成。相比于先进的商业银行的先进做法,目前很多中小城商行在经营过程中尚不能做到风险管理,只能有所侧重。虽然面临八大类风险,但实际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信用风险,由信用风险的持续暴露可能引发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甚至会产生战略风险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的暴露对城商行的影响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而且事关该银行的存亡,所以对风险管理尤其是信用风险的管理和防控是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商行天大的事,信用风险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城商行的生死存亡。

3.良好的企业文化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关系

对于良好企业文化和信用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我个人认为: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制度、系统、产品、人员、业务等得以顺利实施并开展有效工作的重要保障,也为城商行的经营活动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有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才会产生的城商行。正如前文所说,商业银行好的企业文化就是一家银行的所有日常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的总和,又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从显性的物质层面来说,体现为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较好的硬件配置、职业化的外在形象等。这些最为基本,也是客户接触该银行后的首要印象,职业化、专业化、知识化的员工队伍形象需要在及时时间传递给客户,这个层面最容易实现,也最能体现一家银行的精神面貌。其次,是银行员工行为和各种制度约束。这个层面明显更为重要。员工行为和制度约束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制度约束,这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保障,也是重要抓手。这是现阶段城商行管理难度较大、层面最复杂、维度最多的一个层面。,从金融哲学和伦理层面来说,这一层面显得很远也很陌生,但实际它却隐藏在一家银行所有员工的思维深处,他们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决策与执行方式都在这个层面得以深化和体现,当然这个层面也是企业文化最为深入的层面,也是变化最快、最不好把控的层面。可以看出,良好的企业文化一旦建立起来,在它的感召下,员工精神饱满,领导敢作敢为,机构有干劲,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市场占有率、知名度、美誉度均会呈现螺旋式上升,不良率、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均能符合监管要求,那么对于风险管理要求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小,信用风险的管理将举重若轻。

4.有缺陷的企业文化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

现实中很多中小城商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尚有缺陷,导致管理半径过长,效能不足,员工队伍较为涣散,看似有管理,实则漏洞较多。尤其是传统信贷业务的开展较为随机,指向性不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突出,行业规避不及时,对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基本处于空白。而且对于信用风险持续暴露重视程度不足,同时在风险暴露后解决方法欠缺,未能形成较大合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制度或制度约束不足,换句话说即企业文化有缺陷。仔细分析暴露原因,在不考虑外部因素的情况下,仅从内因来看,基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4.1风险偏好和授信指引不明

风险偏好设定不明,经营主业方向及信息不能有效传达。授信指引更新不及时,不能起到指挥、统筹的作用,授信业务开展方向不明显,较为分散和随机。授信理念也较为陈旧,不能有效支撑业务开展。授信管理方法线条较粗,对于授权内外管理模式基本不变,没有差别化和个性化,这势必导致“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结果。

4.2业务制度缺失

一笔业务从初始准入到实际退出(一个完整周期)的业务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缺失,各条线的规定不甚匹配,甚至还有互相矛盾之处。对制度的修订也不及时,造成执行环节标准不一,有一定随意性,同时制度的出台与市场的需求变化契合度不足,不能有效适应市场需求。

4.3授信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授信人员准入门槛低,从业经历不足,专业性不强,而且入职培训、岗前培训缺失,在岗考核和学习不持续,不能形成有效的考核、激励、制约、退出与惩戒机制。授信工作人员准入与退出没有明确的标准,准入环节随意性大,而退出环节惩戒力度不足,导致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参差不齐。4.4违规成本低授信“三查”流于形式,缺少技术性分析,没有历史数据参考。重贷前、轻贷后,重抵质押、轻现金流,重形式、轻实质,出现风险事件后,追究问责不及时、不严厉、处罚轻,纪委监督执纪问责偏松偏软,看似保护员工工作积极性,实则危害其职业生涯,甚至危及银行自身。违规成本低,致使部分授信工作人员不能有效履职,投机行为和心理日盛,故意规避制度约束,甚至与客户沆瀣一气、有恃无恐。

5.不良信贷资产处置手段单一

出于人才知识结构、行业地位和自身规模等多种因素,传统手段的诉讼、强制执行、借新还旧等使用较多,而债委会、仲裁、协议抵债、打包卖断转让、核销、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手段使用较少。处置手段单一,导致不良信贷资产增长较快,对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提出较为严峻的挑战。

6.协调机制不健全,工作效率低下

业务部门条线化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突出,同时各条线的协调会商机制未能有效建立,致使推诿扯皮、互相推脱现象时有发生,工作效率低下,许多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不能如期完成。

7.缺乏必要的担当和创新精神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普遍存在,“不敢为、不愿为”的行为处处体现,担当和创新多体现为口号,而少有实质性行动。主动开展工作较少,被动等待指示较多。以上几点并不能把产生信用风险的内因全部囊括,但每一点都涉及企业文化建设,所以企业文化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息息相关,即是业务有序开展的基础,又是有效管理的重要抓手。所以有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才会产生的银行,否则将使该银行日渐衰微。

8.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新常态下,虽然我们面临的局面错综复杂,但如何做到对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已经成为突出热点问题,因为它关乎一家银行的存亡,但无论用什么理论来验证,无论用什么方法来实践,归根结底人的因素最为重要。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终点。因为企业文化是一家银行的所有日常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的总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让一家银行的员工按规矩办事,按制度办事,按法律办事,这个机构也会变得日臻成熟。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引导和约束银行员工的日常行为,促进银行健康、稳健发展。良好的企业文化,会使得银行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会拥有不俗的综合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所以全力开展良好企业文化建设和完善企业文化,必将成为中小城商行如何稳健发展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对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序曲。

参考文献

[1]匿名.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2]匿名.全国金融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成果[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3]匿名.金融企业文化的自醒与自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4]赵继新.人本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5]燕玲,陈四清.中国银行授信业务尽职调查指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6]王永利,陈四清.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7]彭建刚.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8]彭建刚.银行管理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9]贷款风险分类原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10]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118

作者:白奇光 内蒙古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