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

篇1

多元化经营的类型一般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础的不相关多元化,主要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目的多是为了分散风险。第二种是20世纪80年代的为获取协同效应的相关多元化。巴泽尔和盖尔(1987)认为,“作为组合中的一个企业比作为一个单独动作的企业所能取得的更高的赢利能力就是所谓的协同效应”。相关多元化的协同效应主要来自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共享,以及知识、技能的转移和扩散等方面。第三种是90年代之后的建立在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相关多元化,并逐渐成为多元化经营的主流。

综合看来,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获取范围经济。在企业内部,某些资源是可以共享的,或者是半公共品。所谓“可共亨的”,是指一种资源在用来生产一种产品时,还有剩余的能力可用于生产另一种产品;“半公共品”,是指一种资源在用来生产一种产品时,并不减少它可用于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数量。范围经济即是当生产不同种产品的资源是可共享的,或者是半公共品时,企业进行多元化,联合生产不同产品的成本小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的成本之和。从数学上表达,如果C代表成本函数,A、B代表两种产品,则范围经济可表示为:C(A,B)<C(A,0)+C(0,B)

范围经济多源于若干产品可用的信息和专利知识、技术的相互依赖性、营销渠道及专业知识等,它与“协同效应”是紧密相关的。

2、分散风险。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由科技进步和需求多样化引起的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使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而单一产品、单一经营方式还要承受行业风险和政策风险,不确定性更大。由于一系列不同的生产活动所带来的联合预期收益流的风险和变化性要低于单个生产活动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流的变化性,因此,多元化经营,可实现多元投资组合的综合效益,降低风险,即不将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

3、节约交易成本。一方面,如果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信息和资源都从外部市场获得,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交易成本过高。多元化经营企业由于经营范围广泛,公司系统内就可以构成一个市场,从内部进行资源调配,从而降低各项交易费用。另一方面,当企业存在过度生产能力,而这种多余的生产能力以专用性资产的形式存在时,潜在购买者的数量很少,双边垄断的情况和机会主义行为可能意味着高额的交易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运用不同的市场交易不同的专用性资产服务所带来的高额交易成本,企业可能采取多样化”(Teece,1982)。

4、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在一种产业之内,企业发展是有极限的。极限来自于市场和法律两方面。市场方面,由于每一行业都有其景气循环规律,且某一专业领域的投资达到最佳规模后,其投产的边际效益就开始递减。因此,企业必须开辟新的经营领域,选择发展前景广阔、收益水平高的行业进行投资,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才能进一步增强实力、扩大规模。从法律角度看,政府反垄断立法也不允许单个企业在某一市场独占鳌头。因此,一个希望持续成长的大企业走向经营多样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5、增加收入。在企业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多样化可实现企业收入的增加,这主要由于以下两方面原因:(a)多样化可能是惟一可行的办法来对产品进行差异化,使得企业能够实施价格歧视并增加总收入;(b)多样化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处理需求的相互依赖性。当需求条件给定时,由许多专业化企业生产一组产品所得的总收入可能低于由多样化企业生产而得的总收入。多样化企业的定价策略可以考虑产品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另外,多样化企业资源分配政策的灵活性更高意味着当需求条件变化时,多样性使得企业能够更容易地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

二、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会驱动的多元化行为具有盲目性。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实行了多元化发展战略,但它基本上是一种无核心优势的企业在初创期迅速扩张和高额盈利的短期行为。这一时期的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不同行业丰厚利润的吸引,而在各种与主业不具备技术、市场或营销上相关联的行业中进行的非相关多元化。不少企业获得了成功,这与我国当时经济发展处于短缺经济有很大的关系,也与当时我国的经济开放程度水平低,基本上没有外国的产品与我们竞争有关。企业一旦具备项目准入许可与一定的资金,往往就意味着能够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暂时性的高额创新利润使企业创建者和经营者对多元化战略产生一种高盈利和高增长预期的错觉,并由此洐生出一种急于扩张的心态。这使中国的许多企业无心踏踏实实地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而是热衷于寻找市场空白和新的消费热点。因此,这种对早期多元化成功经营的复制,促成了许多企业四面出放击的“非相关多元化”与“投资饥渴症”。

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和完善,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与“过剩经济”的形成,企业间的竞争空前剧烈,市场缝隙明显减少,市场运作也更加规范和成熟。市场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有了严格的要求,没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很难挤进一个新的行业并站稳脚跟。单纯由“机会驱动”轻易涉足自己不熟悉的行业,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大规模的“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不仅使企业所有者与高层经理由于进入全新领域易产生决策的失误,而且相应组织机构的变革也加大了管理和协调的难度和成本。这往往使企业在兼并后不但无法获得范围经济的优势,反面丧失原有支柱产业的优势,最终由于资源的分散直接造成财务危机,继而导致全线溃败。巨人集团、太阳神、万家乐、飞龙等曾经有着良好发展业绩的企业纷纷陷入了困境或惨遭失败,这些企业的总裁在总结企业失败的教训时无不把“盲目实行多元化经营”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

2、多元化经营的速度过快,未能把握好时机。企业从单一领域进入多元领域,只有当自己的单一领域地位非常稳固,已具备良好专长,并有剩余资源寻求更大投资收益时才予以考虑。然而,现实中的企业往往在企业原来产业尚有潜力充分发展、市场也尚可进一步拓展时,为其他领域的高预期收益所吸引,于是便抽出资金投入新产业,结果势必削弱原产业的发展势头,而原产业可能恰恰是其企业最具竞争优势的领域。并且,新进入的行业也需要有一定的技术、人才、销售等核心能力作为支撑。因此,此时的多元化发展可能是新的产业未发展好,原有的产业领域又被竞争对手抢占,结果得不偿失。

三、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修正

1、针对企业盲目进行的非相关多元化问题,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从多元化经营发展的历史来看,20世纪90年代之后,占主导趋势的是基于核心能力的相关多元化。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1990)和英国学者哈默尔(GaryHamel)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树枝是核心产品,较小的枝条是业务单位;树叶、花朵和果实是最终产品;而维系生命、稳固树身的根系就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在本行业、本领域的技术和技能,而且还是企业开辟新领域、开发新产品、挖掘新的市场机会的重要手段。很多成功进行多元化的企业在不断推出各种新产品、新技术时,都在围绕核心技术做文章,都是核心产品、核心技术的自然延伸,如索尼公司的微型化技术、NEC的数字技术、摩托罗拉的无线电通讯技术等都是这些企业在多元化经营时所依赖的核心技术。可见,多元化经营的成功实施需要具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基本条件。

篇2

一、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 一 )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Gort (1962)最早研究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他的研究表明多元化发展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Grant(1988)研究发现多元化发展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此相反,Amit和Livnat(1988)的实证研究表明多元化发展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alich、 Cardinal 和 Miller (2000)运用元分析法对关于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这一命题的文献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适中的多元化程度会提高企业的绩效,但是高度多元化与低度多元化程度的企业,企业绩效又会趋于下降,即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除了对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直接关系的研究,还有部分学者研究了产业变量、组织因素等对多元化程度和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Miller(1969)在研究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时,控制了相关产业变量――产业广告密度,发现模型中纳入产业广告密度时,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当这一变量从模型中剔除时,二者的相关关系就不显著,这表明了产业变量在模型中的重要性。Grinyer 等(1980)研究表明,在采用职能型或者事业部型组织结构的企业中,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投资报酬率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Jahera (1987 )发现,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企业规模。这表明组织因素在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间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 二 )多元化战略类型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多元化战略的类型建立在企业投资组合不同业务之间的相关性基础之上,学者们对战略类型做出了不同的分类,归结起来主要有:Wrigley 类别法、Rumelt类别法、Capon 类别法、Ansoff类别法、企业发展模式法等几种方法。Rumelt (1974)开创新地将多元化战略类型分为相关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他通过对 1949~1969 年美国大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分析认为:相关型和主导型多元化企业绩效最好;非相关多元化及垂直结合型企业绩效最差。以后的大多数学者都采用了Rumelt类别法进行相关研究。Bettis(1981)对Rumelt的样本进行进一步研究,指出相关多元化企业获得绩效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广告和R&D方面的差异。Palich、Cardinal和miller(2000)发现,当企业从单一业务向相关多元化转型时,企业业绩会得到提高,但是进一步从相关多元化发展到非相关多元化,又会降低企业业绩。支持相关多元化优于非相关多元化的学者认为企业通过相关多元化能够达到在相关产业间利用有价值、稀缺、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从而提高成本效率而实现规模经济。但是也有部分学者反对这一结论,Ramanujan 和 Varadrajan(1989)认为根据投资组合理论非相关多元化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系统风险 。Grant和Jammine(1988)比较了305家英国大型制造企业在1972年至1984年间多元化战略下不同的销售及利润,结果表明多元化的企业业绩优于非多元化企业,但是并无证据表明相关多元化优于非相关多元化。同样也有学者关注了多元化战略类型与企业绩效关系中一些调节因素的影响。Christensen 和Montgomery (1981 )对Rumelt的研究做了重复检验,他们发现,样本中处于高增长且集中度高的产业之中的相关约束型企业绩效表现更优。然而,Rumelt (1982)纳入了产业结构变量,对原来的研究再一次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控制了产业影响因素后,实施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的绩效仍然优于实施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我们看出关于产业变量对多元化战略类型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学者们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而关于组织因素的影响,下面的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Buhner 和 Moller(1985)采用股票市场的数据考察了结构重组对风险调节报酬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重组与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 三 )多元化战略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多元化战略模式是指企业进入不同产品市场的不同的多元化方法。内部发展模式和外部并购模式是两种被普遍运用的多元化战略模式。这两种战略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具体采取何种模式还要同样受到各种产业因素和组织因素的影响。企业多元化战略模式与企业业绩关系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Lamont和Anderson (1985)对实施内部多元化战略的企业与实施外部并购多元化战略的企业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内部多元化战略企业取得的收益高于实施外部并购多元化发展的企业。Hubbard和Palia(1999)研究了20 世纪60、70年代并购浪潮期间的集团企业,发现多元化并购战略宣布会产生正向的报酬率。但是Graham、Lemmon 和 Wolf(2002)研究表明,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与企业绩效可能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多元化战略模式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也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而且目前文献中还没有学者对产业因素和组织因素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进行探究。国内学者关于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也较多。朱江(1999)利用我国上市公司1997年年报数据,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并没有显著关系,但多元化能够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减少利润水平的大幅波动。姚俊、吕源和蓝海林(2004)研究发现,公司多元化程度虽然与公司的股权收益(ROE)没有显著关系,但与资产回报(ROA)指标呈显著负相关。金天、余鹏翼(2005)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多元化经营损害公司价值,国有股对公司多元化经营具有约束作用。李善民和朱淘(2006)以1998年至2002年发生于我国证券市场的 251 起多元化并购事件为样本,考察了多元化并购公司的长期市场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多元化并购公司股东在并购后 1―3 年内财富损失达到 6. 5% ―9. 6% ;政府关联对并购绩效影响显著,这种作用在管理能力差和并购绩效恶化的公司中作用更为显著。魏锋和石淦(2008)研究了多元化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多元化经营决策带给公司较少的研发投人,而且即使在进行研发投人的多元化经营公司中,也并未带来与理论预测相一致的更好的经营绩效。

二、企业资源与多元化战略关系研究

( 一 )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特殊的异质资源,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来自于资源的不可模仿性。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出发,企业进行多元化是由于拥有过剩的资源, 而这些资源可以在不同产业间转移,企业可以由此更有效地组织经济活动( Penrose, 1959)。Wernerfelt(1984)从资源的角度对企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企业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寻求现有资源的利用与新资源开发之间的平衡。Guillen(2000)认为企业不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而进行多元化,更多地是考虑获取能使其最大化利用资源的能力,诸如生产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和市场等。Montgomery和 Wernerfelt(1988)对企业各种资源的异质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应视资源的特性而定,拥有较强专用性资源的企业不适宜采用多元化战略,而拥有较低专用性资源的企业采用多元化战略能获得更高的报酬。Chatterjee和Wernerfelt(1991)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了企业为利用过剩的生产性资源而采用多元化战略这一论点。他们认为,自然资源、知识资源和内部财务资源适用于相关多元化,而外部财务资源更适用于非相关多元化。Kochhar和Hitt(1998)将财务资源划分为公共财务资源和私人财务资源,研究发现实施并购多元化的企业喜欢利用公募财务资源,而实施内部多元化的企业主要是利用私募财务资源。

( 二 )能力理论 能力理论是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企业的能力通常被认为是企业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是企业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是企业决策和创新的源泉。能力理论的观点认为,企业的能力能够决定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广度和深度。Hamel和Prahalad在1990年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论,认为核心能力是能够在一批产品或服务上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能力。随后Hamel(1994)指出企业若想利用自身能力取得更好的发展,企业应该选择围绕核心能力进行水平多元化,而非垂直多元化。Markides和Williamson(1994)将企业能力具体化为“战略性资产”。他们认为能带来“资产改善”优势和“资产创立”优势以及“资产裂变”优势的相关性多元化,才能为企业提供长期竞争优势,当相关多元化优于非相关多元化时,企业业务组合的战略相关性优于市场相关性。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企业核心能力与多元化的关系上。刘王江 、杨锡怀和樊治平(2001)从核心能力出发,将企业的多元化战略重新划分为约束型基于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战略和非约束型基于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战略;单一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战略和多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战略。刘兵、李光金和刘军琦(2001)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类型(硬核心能力和软核心能力)的不同,决定了企业成长路径的选择不同;并且由于不同类型的核心能力发挥作用的机制及效果不同 ,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理性成长方式应该是专业化――相关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余博,蒋运通(2004)通过对多元化企业核心能力的管理从识别、部署、维护、发展四个方面的探讨,认识到核心能力管理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要求多元化企业的战略管理者必须从应有的高度,对核心能力进行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

三、客观动因与多元化战略关系研究

( 一 )内部动因 内部动因主要包括未来现金收入的不确定性和降低经营风险。资产组合理论和内部市场理论是研究企业多元化内部动因的主要理论依据。资产组合理论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化解投资风险的可能性。在用此理论解释多元化动因时,学者们认为企业之所以进行多元化,是由于多元化能够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达到稳定收益的目的。Markham(1973)认为在多业务企业中,只要各业务的现金流不完全相关,企业就可以通过采用多元化战略来降低总体现金流的变动性。Rumelt(1984)研究了企业多元化战略与系统风险的关系,发现系统风险的大小和多元化类型有关,其中不相关多元化企业的系统风险要显著高于其他企业。而Chang和Thomas(1989)通过回归分析没有发现企业风险与多元化类型之间显著的相关性。Lubatkin和Chatterjee(1994)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多元化类型与股票收益风险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企业为降低风险,最好选择相关多元化而不是非相关多元化。姜付秀、刘志彪、陆正飞(2006)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对企业收益的波动具有负效应,即多元化降低了企业收益的波动程度。而张翼、刘巍、龚六堂(2005)却发现多元化不能降低企业风险,所以企业不存在为降低风险而进行多元化的动机。内部市场理论的提出源于交易成本理论,R.Coase(1937)认为由于信息不称,企业在进行外部交易时,往往会承担较高的成本。但是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容易获取相对全面的信息,内部市场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能够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Williamson(1975)研究表明,由于高交易成本而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失败,企业往往选择进行多元化,从而达到内部化使用其资产的目的。多元化的结果是,企业建立了用于有效地分配资本的内部资本市场,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 二 )外部动因 外部动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和市场失灵。在对外部动因的研究中,主要的理论基础有政府政策理论和制度学派理论。 政府政策学派认为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与企业的多元化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制度学派认为,在新兴经济和转型经济的国家,虽然市场机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非市场机制获取资源,制度因素对于企业多元化选择的影响至关重要。Khanna和Palepu(1997)认为多元化战略的选择,应依据市场机制的健全与否来确定。在市场机制健全的环境下,企业应采用集中化战略,而若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应采用多元化战略。Ravenscraf和Scherer(1987)研究发现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多元化存在影响。20世纪60至70年代,限制水平和垂直购并的反托拉斯法导致混合多元化的盛行,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放松了这些限制后,企业便开始盛行回归主业的并购。张敏和黄继承(2009)具体考察了政治关联对企业多元化程度及股票市场风险的影响,发现政治关联企业的多元化程度要显著高于非政治关联企业,表明企业多元化战略可能与政府的干预有关。姚俊等(2004)实证研究发现国有股份比例对多元化公司的业绩没有显著的影响关系,这又说明政府在企业进行多元化选择中的作用并不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在客观动因与多元化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依据了多种不同的理论进行了研究,有资产组合理论、内部市场理论、政府政策理论和制度学派理论等。依据不同的理论,对多元化动的动因的解释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多元化动因的丰富多彩。我国目前还处于转型经济时期,我国的制度背景决定了政治因素是企业进行多元化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企业在进行战略选择的时候要重点关注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并及时根据政策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研究政治因素与多元化选择的关系是我国目前研究的热点。现有文献中,对市场失灵与企业多元化选择关系的研究还很少,建议学者可以多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四、管理者与多元化战略关系研究

( 一 )基于委托理论研究 该理论认为管理层会为了获取更多的报酬,追求自身最大的利益,而进行多元化。Amihud和Lev(1981)开创了依据理论进行多元化实证研究的先河,他们发现企业采用多元化的战略,是由于管理者为了降低自身的就业风险。Hoskisson和 Hitt(1990)从三个角度对多元化的动机和绩效进行了评述,他们认为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层动机都会对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产生影响。 Lane et all(1998)用新的数据对Amihud和Lev的理论进行了检验,然而他们的研究并没有得出任何支持理论多元化动机的结论。Denis 和Sarin(1997)研究发现企业多元化程度与管理层持股比例负相关,他们支持多元化折价,并认为获取成本是管理层维持多元化的动因。车幼梅、龚小君(2006)以我国1999年至2004年间15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类型的选择与公司资源及治理机制的关系,研究发现经理层激励不足显著解释了无关多元化的扩张行动。魏锋、薛飞(2008)研究了董事会制度安排与多元化经营决策的关系,发现董事会会议频率、 独立董事比例以及二职合一与多元化经营决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董事持股比例与公司进行多元化经营的概率呈负相关关系。

( 二 )基于高阶理论研究 Hambrick 和Mason(1984)提出高阶理论,认为高管人员的年龄与风险倾向,专业教育背景、工作背景等对企业决策有重要影响。基于高阶理论的多元化研究主要考察高管人员的这些特征对多元化决策的影响。Hambrick和 Mason(1984)研究发现企业的多元化选择主要是由高管人员的人口背景因素决定的。Wiersema 和Bantel(1992)以1980年世界500强企业中的100个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年龄越小,任期越短,学历越高的企业高管人员更倾向于采用多元化战略。陈传明,孙俊华(2008)结合中国制度背景,验证了有关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多元化战略关系的研究结论。研究发现, 企业家的学历与多元化程度正相关,,拥有技术类专业背景的企业家的企业多元化程度更高,,拥有财务背景的企业家的企业多元化程度更低。

五、结论

本文对与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相关的研究进行了评述。由于样本、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不同国家制度背景的差异,导致相关的研究存在许多不一致的观点。西方学者对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关于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已经较为广泛与深入;以资源基础理论和由此发展而来的能力理论研究企业多元化的成果也比较丰硕;关于企业多元化的动因,也有很多学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分别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从管理者这一角度主要依据理论和高阶理论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还可以拓展到对管理者的特殊行为和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分析。就我国而言,企业选择多元化发展战略较晚,相关的研究也起步较晚。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都与西方研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的经济制度与西方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学者可以结合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借鉴并创新研究方法,关注上文分析到的较为缺乏研究的领域,拓展研究的范围。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还不够完善,公司信息的披露不够充分,导致研究缺乏相关的数据。希望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信息披露的不断完善,我国学者可以利用更加准确的数据对多元化战略选择这一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江:《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和经营业绩》,《经济研究》1999年第11期。

[2]姚俊、吕源、蓝海林:《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11期。

[3]金天、余鹏翼:《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国内上市公司的证据检验》,《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6期。

篇3

企业虚拟经营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与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优势表现在:(1)成本优势。企业虚拟经营成本费用低廉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如虚拟企业能够借助于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很快实现规模经济;虚拟企业的功能和机构虚拟导致企业组织机构和规模的精简,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虚拟企业联合采购形成大规模定量,削减采购成本;虚拟企业的生产制造功能一般选择在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降低了制造成本。(2)资源整合优势。企业虚拟经营主要是针对企业核心能力资源的一种整合,虚拟企业成员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发挥优势,避免劣势。虚拟经营使企业的资源得到整合,有利于避免资源分散,也为虚拟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3)决策优势。虚拟经营有利于快速决策,迅速回应市场。虚拟企业是一个为实现市场机遇而临时组成的具有企业功能的组织形式,它的组成和运行适应了快速的要求。

二、虚拟企业的多元化经营

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学者安索夫提出了其产品―――市场扩展理论,最早提出多元化战略。多元化经营又称多角化经营,它是指一个企业同时生产和提供两种以上基本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经营战略。它一般是大型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一种战略选择。作为一种企业成长的途径,多元化经营战略在国际大型企业中的成功运用,带动了企业的高速发展。世界著名的企业集团,如美国通用电气等都是多元化战略的典范。多元化战略是在企业主营业务不能实现企业目标的情况下设立的新业务,它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增加机会,另一方面可以避免风险。但实行多元化时必须谨慎,由于它会使企业资源分散,核心专长得不到充分发挥,过快、过多的多元化会使企业迷失方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化战略在我国企业界非常盛行,然而我国企业对于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理解和运用存在着误区,由此形成的非相关多元化使中国企业在多元化的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造成我国企业多元化战略失败的具体原因很多,如急于求成,扩张无度,只求规模,不重协调;简单套用西方投资组合理论等,往往只关注多元化的业务组合,而忽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最终的结果是原来的优势被削弱了或者是没有了,而新的核心竞争力又没有形成。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显然是极其不利的,以至于使我国很多企业都走上覆灭的道路。

企业要想在多种产品、多种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就必须使之具有先进性和有别于其他企业的对用户有吸引力的特色,而当今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快速发展促使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在整个产品上拥有垄断优势,这进一步加强了多元化经营的难度。因此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而将无法兼顾或效率不高的环节通过借用外力的方式整合实现,借用力量的对象可能是供应商、竞争对手、销售渠道或者是客户。因此,通过虚拟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企业发展的战略上讲,任何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实力强弱是相对的,当一个企业在其主业中取得较好业绩,实力增强时不可盲目进入其它产业。因为企业在主业经营中可能竞争力较强,但并不表示企业进军其它行业也会有较强的竞争力。相反,在陌生领域经营会有诸多风险,可能会分散力量,拖累主业。虚拟企业正好既可使企业免除大企业病的困扰,消除多元化可能带来的隐患,又可以实现总量规模上的成本节约,使之获得大量外部资源,取得多元化经营的效果。虚拟企业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扩展企业的思维方式,即通过寻找适宜的虚拟伙伴,构造多种虚拟合作关系,一方面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保持主业突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虚拟伙伴的优势资源,安全便捷地进入新的业务领域。这样,既发挥了多元化经营的优势,又有效地规避多元化经营的风险。

三、虚拟企业如何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

当代多元化经营成功的企业大多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相关多元化,而虚拟经营也是核心竞争力培育、深化的产物,借助于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虚拟经营以实现相关多元化发展,相对于传统多元化而言,它更具竞争优势。虚拟企业在实施多元化战略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能够保证企业经营的独特性,不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虚拟企业是由各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组成的联合体,多元化经营企业具备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具备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是虚拟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必要条件。企业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进行多元化经营,会使多元化经营领域的选择更为合理,更能保证成功。核心竞争力为基点的多元化战略能够进一步保证企业主营业务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推动企业的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能够为企业提供进入相关多元化产业领域的潜力,能够保证企业竞争优势的延伸;核心竞争力为基点的多元化能够推动企业的资源共享并强化协同效应。只有具备了核心竞争力,企业组织其虚拟化生产体系才有可能。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能保持长期在虚拟企业中处于核心地位,或者是联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基础和关键。

(二)正确选择与协作企业的合作方式

虚拟企业的关键在于合作,合作目的在于优势互补,合作的前提是以信息手段为依托的全球化市场经营。合作使各企业存在的人才、技术、项目、设备、市场等类型的资源短缺削弱或消除,并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快速灵活地捕捉到市场机会,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虚拟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必须在各业务领域培养并具有较强的合作能力。

(三)找准市场切入点

只有在那些变动比较迅速的产业领域,虚拟化才是较为有效的。虚拟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要建立企业所特有的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分散资源、发展具有前途的相关业务领域,业务跨度过大、业务数量太多和业务竞争力不强都不是明智之举。

(四)控制关键环节

虚拟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要求企业集中全力对最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业务的关键环节加以控制。虽然企业因此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有更多的回旋余地,但是企业必须在牢固主营业务市场地位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变化的特点、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发展趋势和企业自身优势。此外,利用虚拟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仍然要循序渐进,避免资金、人才、市场、技术资源的过分分散而增大管理难度并影响技术领先性、垄断性的保持。

(五)做好战略规划

篇4

(一)财务方面。多元化经营有利于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建立“通过资金在企业内部各产业间的调剂,有效地解决筹资和投资不足的问题,使经营者能够容易地获得资金,捕捉住难得的市场机遇;同时,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负债能力增加,可以以较低成本筹措资金。”但这可能导致企业高负债运营,管理者资金的易得容易致使项目的过度投资或选择不良,甚至主业资金被挤占,使整体绩效受到影响。

(二)资源方面。实行多元化经营有利于利用富余资源“在某些成熟或衰退行业中,企业长期经营效益不佳,存在大量的富余资源”。此时,为利用这些资源而向主业继续投资不是最佳选择“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和高昂的交易成本的存在,在企业不能成功剥离其富余资产的前提下,可以实行多元化经营,进入投资回报率高的经营领域”。当然这还需要企业具有足够可供支配的剩余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力资源;涉及其他资源共享的集聚效应问题,包括经营网络、科研成果、品牌资源,等等。尤其是实行无关联多元化,企业若不具备足够的人力资源与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经营的风险可能很高。

(三)分散风险方面。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风险,保证稳定经营。若一个行业的业务陷入困境,其他行业可以弥补,使企业收益稳定,若企业涉足相关度低或无相关的产业或产业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非系统风险。这方面,西门子公司的成功就是一个例证,西门子公司仅在我国就涉足能源、信息、通讯、医疗、交通、照明等七大领域,它是中国发电站最大的进口设备供应商。参加过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核电站、上海和广州地铁项目;完成了2000多家自来水厂和污水厂的建设;能为各种工业领域提供最先进的系统、解决方案和创新服务;提供全套铁路交通设备和系统;其医疗设备遍布中国每个省份;是中国联通的最大移动设备供应商。其2000年全年净收入(未计入特殊项目)增长80%以上,2001年第一季度增长35%。但是非相关多元化是一项涉及技术、市场、管理和其他经济、非经济问题的相当复杂的经营战略,在回避单一专业化风险和获得更大、更快发展的同时,自身风险程度相当高,这种风险不是一般的企业所能承受的。如进入一个新领域,开拓新的业务,就需通过广告等营销手段扫除进入壁垒,导致成本上升,若投资收益不佳,会影响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多元化经营会拖累企业主营业务,分散企业在主营业务上的注意力与竞争优势,不利于企业主导产业发展,常常会使企业偏离核心竞争力,阻碍和延迟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品牌,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使企业陷入多元化陷阱,如我国深圳巨人集团偏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软件行业,盲目进入医疗保障品行业与房地产业,招致惨败。

(四)交易成本和内部成本方面。多元化经营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不仅体现在生产上,而且体现在整个营运过程中,如海尔集团推出空调、冰箱、彩电等多种家电,这些产品共享海尔的品牌资源、采购和营销网络、研究和开发成果,获得了经营协同效应,即1+1>2,其联合作用效果远远大于多个简单活动效果。但与此同时,企业规模、范围的扩大,可能使协调难度和内部冲突增加,组织运作成本增加,不确定性增加,经营风险加大,内部成本提高。

(五)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考察,多元化经营有利于经营者追求职业稳定,升迁及其自身效用最大化。尤其是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独特的地位和心态,表现出明显的大公司情结。当原有产业和市场满足不了这种特殊情结时,就会向其他领域渗透,而不管这些产业与原产业的关联程度如何,这种经营目标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是相悖的。管理人员只注重短期绩效而不注重长远效果的偷懒行为,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此外,当企业涉足原本并不熟悉的产业或产业群时,由于其有限的理性,往往只能是顾此失彼,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一个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范围越广,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越多。

(六)技术方面。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尤其是当其想占领某一市场时,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一流的技术是买不来的,企业需要以自行开发研究为主。若企业采取相关多元化策略,技术要求建立在同一平台,存在技术开发费用的节约和范围经济;反之,产品的不相关导致对技术要求也不相关,加大了新技术开发的难度,增加开发成本,同时却减少了范围经济,尤其是当企业想进入高新技术领域时,风险更大。据我国上市公司跟踪调查结果,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多元化经营战略选择的合理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凡是突出主营业务,适度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均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凡是淡化主营业务,盲目发展多元化经营的,经营业绩都不理想,甚至很差。沪深1998年的8家上市亏损公司中,深金田、深保安、ST英达等,其亏损均与主营业务萎缩、经营范围过宽有关,而多数绩优上市公司大都坚持主营业务方向,如春兰股份,在核心竞争技术――制冷技术方面取得了优势地位,该优势支持了其主营业务的成功。从国际上看,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多元化热潮悄然褪去,不少多元化企业通过资产剥离等方法撤离与主营业务不相关的行业,将力量集中于主营业务领域,开始注意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成为飞机制造业的巨无霸,正是波音公司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举措。

二、企业多元化战略抉择基本出发点

为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抉择应基于以下两点:首先,选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不同产业所具有的吸引力及带来的盈利机会是不同的,被选择产业的内在盈利能力是决定选择企业盈利能力与机会的重要因素,选择朝阳产业比选择夕阳产业更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其次,在已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的优势竞争地位。一般说来,在一个产业中,不管它的吸引力以及提供盈利机会如何,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企业要比劣势地位的企业更有利可图。事实上,在无吸引力的产业中仍有盈利水平很高的企业存在,企业进入潜在盈利能力很高但与自身竞争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也可能最终以失败告终。因此,仅以投资项目的盈利性为决策依据是不够的,成功的多元化战略应该实现三种战略效应:总成本领先、标新立异、目标集聚,以实现在现有领域和目标领域的最佳效益。笔者认为,现有企业应坚持从内部出发,进行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的积累和整合过程,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有效积累与整合过程,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为企业获取超额利润提供保障。在实践中,要求企业从自身资源和能力出发,在自己拥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及其关联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避免受产业吸引力诱导进入不相关产业经营,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竞争优势,而只有当它们同时符合以下几个特征时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第一,它们是珍贵的,能增加企业在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减少威胁;第二,它们是异质的,独一无二的,是当前竞争对手所没有的;第三,它们是不可模仿的、难以替代的,没有战略等价物。因此,在进行多元化战略决策时,企业应当首先分析自身的资源、知识和能力的状况,识别整合资源有效性和效率,以前瞻性预测进行战略选择,充分发挥优势,培养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成为未来产业的领先者。事实证明,成功的多元化经营通常是建立在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上的,即企业发展多元化战略应建立在企业主导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这样,企业在主导产品上的优势可以为企业多元化发展提供资金、管理、市场、技术的支持,有利于企业战略协同作用和分摊成本。如,海尔集团推出系列家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康师傅方便面、矿泉水、茶饮系列的推出亦取得较大成功。

三、多元化经营原则

(一)追求协同效应原则。包括管理协同效应、营销协同效应、生产协同效应和技术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指生产的产品或经营的业务,在经营决策的基准上大致相同,对管理的方法或手段的安排比较一致;营销协同效应是指不同的产品有共同的营销渠道和顾客,新老产品相互带动,增加销售总额;生产协同效应是指新老产品在生产技术、设备、原料以及零部件的利用上具有类似性,以降低生产成本;技术协同效应是指企业在实行多元化经营时,充分利用贯穿于这些产品之间的核心技术,减少新产品的研发费用,并提高新产品成功的概率。

(二)主营业务充分发展原则。对选择多元化的企业来说,稳定而具有相当优势的主营业务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如果主营业务不佳,企业不仅缺乏足够的资源在新领域建立优势,甚至会使原有经营领域受到牵连而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三)剩余资源充足原则。在保证现有主业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剩余可支配资金,可向其他领域扩展;原有产品的核心技术已掌握,对即将开发的领域已有自己的技术;在即将开发的领域有自己的人力资源。

篇5

多元化经营这一概念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提出来的,它指的是企业为了能够拥有更强的竞争力,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开辟多个经营领域,这些领域可以是相关,也可以是不相关的。我国的企业受到国家经济体制的影响,正面临着战略选择的问题,如何创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了多元化经营的战略,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获得成功。只有那些能将各个具有竞争优势的要素进行合理有机组合的企业,才能最终形成自身的优势。如果不考虑多元化经营所需要的运营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规模,一味的跟随别人的脚步走,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例如湖北省著名的“猴王集团”破产案。

猴王集团旗下的企业多达84家,自1994年6月公司创建以来,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扩展,最后因为无序的扩张导致资金周转不灵,无法偿还高息借贷,最终宣布破产。名噪一时的“猴王集团”就这样草草的落幕了,它的失败就是脱离了实际进行多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促使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因素

多元化也可以看作是企业成长的结果,如果企业能够正确的实施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是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的。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可以扩大市场利用机会,增加利润

利润就是企业运营的源动力,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的会不满足于现有业务所带来得的利润,因此便会拓展其他的业务。此外,产业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营发展的过程而有所改变,这时候往往会有一批高利润行业涌现出来,并且对社会资源更加具有吸引力,这就促使企业开始进行多元化经营。

(二)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资源和能力的积累过程

企业自身的能力是分散在企业方方面面的,像是生产、营销以及管理等等。有些发展能力快的环节会渐渐的被其他环节所限制,浪费了很多资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木桶效应”。这时候,施行多元化经营战略才能对企业所具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三、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优势

(一)行业的战略性转移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生产的产品会经过发展、繁盛到最终的衰退期,社会上对产品的需求一旦停滞,企业就不能再发展下去了。因此,企业想要躲开“衰亡期”就必须要进行多元化经营。

(二)范围经济

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各个行业之间可以在某些地方互助互补,相较于单一经营来说,这种情况下会获得更多的利润。通过大量的投资,一些多行业共同发展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并且,企业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教训,如果能够把这些经验很好的应用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很有利的。

(三)增强对市场的把握能力

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形式主要有两种:横向并购以及纵向发展。横向并购指的就是收购同行业竞争者的产业,将多产业进行并购重组,减少竞争压力,扩大市场资源。而纵向发展就是指将那些可以增强企业垄断性的行业并购过来,最终形成从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减少陈本的消耗,扩大利润。

(四)分散风险

股市上有一句经常被引用的谚语:“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是说不要把全部资金都投资在同一个股票上,这样所面临的风险会很大,覆巢之下无完卵。这句话对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来说也非常适用。企业在进行单一化经营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市场的变动以及技术更新换代等因素使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增大,这时候,多元化经营战略可以将风险进行分散,是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措施。这是因为,在进行一个新领域的开发时,要创建新的生产力,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这是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资金的,风险成本很高。但是通过并购就完全不一样了,并购可以有效缓解资金周转的压力,降低经营风险。

四、多元化经营需要的特征

多元化经营的形式主要有市场拓展多元化、产品拓展多元化以及联合多元化。通常情况系,我们是以企业经营行业的数量以及规模作为衡量企业多元化的程度。下面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为例,分析它多元化经营战略成功的原因。

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实在1878年由爱迪生创立的。具有超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市场上的任何变动以及风险,它都经历过了。但是GE公司并没有衰退反而成为了全球最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是如今国际上最大的企业之一,发展势头很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采用了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战略。起初,GE公司是由电灯拍起家的,现如今,公司的产品已经扩展到了医疗、电力、金融、传播以及国防等多种领域。到70年代为止,GE公司旗下已经拥有了350个子行业。在多元化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与此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么庞大的企业体系是需要巨大的财力作为支撑的。一旦遇到经济危机或者其他状况的时候,公司就会因为资金周转不灵而出现不堪设想的后果。1981年,GE的新董事长韦尔奇着手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对管理体系进行创新,树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引入技术,聘用人才等一些列举措,最终使这个庞大的企业恢复了正常的运行,并使得决策执行的灵敏度高、执行能力强。

从GE公司成功的实例上看,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经验:企业要想生存,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里以适应日渐激烈的竞争,就必须要不断的改变,领导层要有预见能力,能够从整体上进行部署和调整,要从多个点上铸就自身的竞争优势。

五、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情况

篇6

1.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成败与否的影响因素

1.1战略抉择是多样化经营战略的关键所在

战略抉择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战略模式的选择和对时机的把握。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多元化经营战略,并非所有企业都一个模式、一种途径。同样的一种模式,这个企业可以以此取得巨大成功,但是另外一个企业可能就会遭受惨烈的失败。这是因为,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特点等等各不相同,所以适合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模式也各不一样。正因为如此,企业选择多元化战略,最关键的就是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文化,根据企业多年的发展经验与教训,严谨的分析形势与未来走向,探索出一种独属于自己的,量身定制的多元化战略模式,才能在多元化经营的道路上,走得成功,走得漂亮。

另外,多元化经营战略需要把握好时机,利用好机遇。所谓时机机遇,内涵非常的广。比如说,某段时间市场需求的变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改变,科学技术的更新,人才市场的繁荣等等。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必须时刻关注这些变化,发现商机,在合适的时机适时把握住机遇,出手要快、准、狠。这样,企业一定能够在多元化经营这条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地盘,企业也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1.2企业的整体素质是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基础

实现多元化经营战略,企业的整体素质非常的重要。我们可以大致将企业的整体素质划分为物力与人力两个方面。物力指企业的硬件设施等物质层面的东西,而物力素质,即指所有物质的数量与质量。物质是精神的基础,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物力素质,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就没有了立足的基础。而人力素质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涵:强大的领导团队与高素质、强能力的职员团队。领导团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发展方向的把握,日常事务的管理,都离不开领导团队的引领和指导。尤其是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抉择,发展模式的探索,时机的把握,机遇的应用等等,没有具有远见和谋略的领导,就不可能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企业的职员对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也非常重要。首先,只有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提高了,工作能力增强了,才能不辱使命,出色而高效率地完成多元化经营下的工作任务。其次,优秀的员工也都有灵活聪慧的头脑,一支高素质的团队,活力总是无限大。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帮助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出谋划策,对企业多元化经营有着极大地推动作用。

1.3资金与技术力量是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保障

企业的任何发展战略,都离不开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支持。若没有雄厚的资金基础,企业的许多工作就无法进行和展开。而如果缺乏技术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企业的原有技术就会被时代淘汰,企业就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威胁。因此,资金和技术力量,是企业顺利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保障。

1.4健全的企业管理是多元化经营战略成功的必要条件

对于任何企业,健全的管理都是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对于多元化经营而言,健全的企业管理更是异常重要。多元化经营过程中存在业务繁多、工作量庞大等等现实问题,如果缺乏良好的管理安排,企业的日常事务就很容易陷入混乱。所以,为了多元化经营的顺利推进,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有效地管理。

2.目前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存在的问题概述

2.1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时机与方向选择的失误

有的企业单纯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缺乏冷静地思考,对市场、政策等形式缺乏严格的考察与分析,盲目跟随别的企业,最终导致失败。失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严谨地分析各种宏观形势和微观环境,没有结合自身情况慎重决定,而是盲目跟风。这样就极其容易走入迷途,结果错失机遇,陷入企业很陌生的业务和领域里。

2.2多元化经营过程只重速度而忽视质量

多元化经营越快越好,越多元越好,是许多企业存在的思维误区。他们只重视速度,今天发现某个商品畅销,就投资进去,明天发现某个项目不错,也开始经营,以为多撒网就能多捕鱼。但事实上,多元化经营战略最重要的不是多,而是好。真正的多元化经营,是找准不止一个方向或项目,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经营,不能三心二意、朝秦暮楚,要把每个项目的质量做上去,才能真正成功。

2.3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别的企业没有或者拥有但比较弱的资源或能力。企业进入多元化经营领域之后,很容易就忽视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结果导致企业的综合力量在多元化经营中分散而失去了凝聚力量。这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管理的效率提高,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3.改进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现状的策略探讨

3.1认清风险,正确战略抉择

多元化经营其实存在着诸多风险,例如,市场需求的波动风险,进入领域熟悉程度的风险,损害企业原有产品品牌形象的风险等等。在企业考虑进入多元化经营领域的时候,就要提前对这些风险有系统全面的了解与把握,再冷静决定进入与否,切不可冲动莽撞行事。

而一旦决定进行多元化经营,时机与方向的选择,以及战略模式的探索,就非常关键。这就要对市场状况,经济形势,政策情况等等外在环境进行考察分析,也要对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二者结合,探求最佳方向,选择最佳模式,在最佳时机付诸行动。

3.2强化物力与人力,提升综合素质

企业要积累足够的资金,改善企业的物质条件。同时,要通过吸纳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及进行领导团队的进修学习与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等等措施,来提高企业的人力素质。只有物力与人力素质都得到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有了较高的整体素质,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才会力所能及、得心应手。

3.3创新技术,培养核心竞争力

我们处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是不可改变的时代趋势。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必须要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作为支撑。多元化经营过程中,涉及的领域多而广,面对的问题也繁杂,如果没有技术支持,许多问题就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巨大影响。所以,企业在推进多元化经营战略时,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革新科学技术。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对于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具有的特殊意义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就要认真地全面分析自身的情况,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将其不断发展壮大,使之成为企业的形象代言。具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众多企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3.4控制速度,完善企业管理

多元化经营进程并非越快越好,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符合实际情况。要将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速度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多元化经营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管理,所以,一定要完善企业各方面的管理水平。只有管理科学,企业的发展才能健康正常。

4.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成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我国目前多元化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为了推动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成长,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我们要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影响多元化经营的因素出发,对症下药,不断探索,寻求正确的模式与道路。

[参考文献]

[1] 郝旭光.多元化经营的几个问题【J】.管理世界.2000.(2).

[2] 陈进.企业多角化经营与竞争优势【J】.商业研究.2001.(5).

[3] 史建军.旺生辉.论多元化经营逻辑演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1).

[4] 季华.浅谈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篇7

1、企业多元化经营

在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者安索夫认为从产品与市场两个维度考虑,企业成长可以采取四种不同的战略: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和多样化;当企业已经不存在采取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与新产品开发战略的空间后,企业要实现成长的目标,就有必要考虑实行多元化战略。企业多元化经营理论认为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主要有以下四个动因:范围经济效益、追求协同效应、缓解竞争压力和扩大市场控制能力。在多元化战略利益的驱动下 ,美国企业在20世纪60年代曾一度掀起多元化经营热潮。据统计,1949年进入美国《财富》杂志500强的企业,到1970年大部分都成为多元化企业。20世纪70年代初,全球前1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多元化企业的数目达到一半多。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多元化经营的大企业开始而临严重的问题,多元化热潮开始渐渐消退。原因主要有:一方面企业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分散了企业在具体业务领域的资源势力,尤其是影响了需要相当资源保证的核心业务或主营业务领域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由于业务领域过度分散,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最后,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许多产品和行业的市场迅速扩张,不少领域通过内部扩展或在核心产品领域扩展的空间和利益明显增加。而且从实际状况来看,与同行业兼并相比,对其他行业,特别是无关联行业的企业进行兼并,成功率很低。因此不少多元化的企业开始退出了不相关的经营领域,将力量主要集中于主营业务,并且开始着力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理论开始成为企业的战略理论的主流。

2、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克拉克・杰拉哈拉德(C. K. Parallel) 和加利・哈梅尔 (Gary Ham)于1990年提出的。他们提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买不来、偷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走”的。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长的。在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焦点。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于技术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力,创造竞争优势。因为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和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中求得生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超越竞争对手,创造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

二、选择合适时机实施多元化经营,防止核心竞争力分散或弱化

企业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资源要素是有限的,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范围也是有限的。如果企业经营的主业过于分散,往往意味着核心产业投入的资源受到削弱,容易弱化主导产品和业务的竞争能力,最终可能导致企业在主导产品或者主营业务竞争中失去市场和优势。许多情况下,这种削弱不仅是能力方面的,管理层注意力的分散也是一个方面,它所带来的后果将会十分严重。原有产业建立的核心竞争力是多元化经营的基础,新产业在初期需要这些能力的移植和支持。若原产业核心竞争力受到迅速的削弱,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将面临危机,因为在多元化战略目标下,企业在不同领域的业务延伸也存在着交易成本。换句话讲,放鸡蛋的篮子也是用钱买的,如果把造篮子的成本考虑进去,许多企业可能会更加慎重。因此,在选择多元化战略经营的时候要考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否能支撑和促进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从而有利增强企业的实力。

三、多元化的“相关性”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康斯坦丁诺・C・马凯德和彼得・J・威廉姆森认为:相关多元化能比竞争者更为迅速和低成本地创立、积累新的战略性资产,而不仅仅是共享现有资产。他们通过相关多元化的四种潜在优势,即对“资产共享”、“资产改善”、“资产创立”、“资产裂变”的分析,指出相关性是取得多元化经营的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大量的实证研究也印证了上述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混合兼并(无关多元化)的浪潮,许多大公司热衷于向不同产业发展,有的甚至跨十多个产业。但这种多元化热潮没有持续多久。80年代末期又掀起了企业主业回归的热潮,如IBM公司通过业务分拆,缩小规模、重新定位来调整企业多元化发展方向,开始注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而实施的多元化战略也调整为相关多元化。据统计,1994年美国《财富》杂志所列的500家美国企业中,相关多元化和不相关多元化在企业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9.2%和2.9%,这说明相关多元化是多元化经营的主要类型。从国内看,多元化较成功者也大都选择相关联企业,如海尔的多元化经营都在电器、电子领域内,娃哈哈集团始终在饮食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因此,可以看出多元化的“相关性”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四、以案例说明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关系

佳能公司在早期发展阶段,就确立了以技术为主导的经营战略基础,经过10年的专注经营,佳能公司在照相机世界市场上占据了领先地位,并且在精密机械和光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其后,佳能公司预见到电子技术应用的广泛前景,主动进入同步计数器行业(电子计算器),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同时,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并且在人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积累。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佳能公司在精密机械技术、光学技术、微电子技术三个技术领域具有了绝对的优势,三者相互结合构成了图象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随后,佳能公司利用其核心竞争力,陆续进入了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医用仪器等新行业,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佳能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是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而展开的,这种多元化经营战略始终与核心竞争力彼此相互关联。这种建立在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最后又反过来巩固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关系,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1988年,佳能公司提出“二次创业”,计划进入信息机器、映像机器和液晶装置、半导体这三大有待发展的新领域,“未来佳能”的战略计划从此实施,其基础仍是佳能拥有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经营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基础,企业若拥有核心竞争力,就等于为多元化经营准备好了一个平台,引导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另外,适宜的多元化经营,又促进了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和融合,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鲁开垠、江大海:核心竞争力――企业永续制胜之路[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篇8

多元化战略多元化概念最初由美国著名的企业战略家安索夫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在“产品―市场战略组合”中首先提出来的,他将多元化经营定义为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发展战略,也称多样化经营或多角化经营。从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来看,其成长一般都遵循由单一业务到多元化的成长规律,多元化经营时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然选择,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必然选择。

一、多元化经营的成功案例

(一)海尔集团的多元化道路。海尔的多元化道路堪称中国企业的成功典范。1992年前,海尔用了7年的时间专业生产电冰箱,是“海尔”成为当时中国家电业唯一的驰名商标。1992年开始,以青岛电冰箱总厂为核心,合并青岛电冰柜总厂、空调器厂组建海尔集团公司,经营的行业扩展到电冰柜、空调器这类制冷家电产品,并成为中国的名牌产品。1995年,海尔集团收购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大规模地进入洗衣机行业,其后通过内部发展开始生产微波炉、热水器等产品。1997年与莱阳家电总厂合资组建莱阳海尔电器有限公司,进入小家电行业。同年海尔与西湖电子集团合资组建杭州海尔电器,生产彩电,VCD等产品。至此,海尔集团几乎涉足了全部家电行业。(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多元化道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简称GE),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和电子设备制造公司及提供技术和服务业务的跨国公司,涉及家电、航空、消费类电子产品、配电产品、能源、金融―商业、金融―消费者、医疗、照明、媒体与娱乐、油气、轨道交通、安防、水处理等多种行业。它的产值占美国电工行业全部产值的1/4左右。GE公司由多个多元化的基本业务集团组成,如果单独排名,有13个业务集团可名列《财富》杂志500强。这家电气公司是由老摩根在1892年出资把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汤姆逊―豪斯登国际电气公司等三家公司合并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该公司在新兴的电工技术部门――无线电方面居于统治地位,1919年成立了一个子公司,即美国无线电公司,几乎独占了美国的无线电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使通用电气公司的产量和利润额急剧增长。通用电气公司在创立后的80多年中,以各种方式吞并了国内外许多企业,攫取了许多企业的股份,到1976年底,它已24个国家共拥有113家制造厂,成为一个庞大的跨国公司。

二、企业多元化经营需具备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在任何时期都可以选择多元化来发展自己的,盲目的多元化只能导致不必要的失败。企业是否选择多元化发展模式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契机。(一)核心能力是企业多元化成功的必要前提。著名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过,企业发展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要进行多元化,而是在于到底有没有能力进行多元化。在这里,“能力”也就是核心能力,一个企业只有围绕核心能力像其他领域延伸,也就是说企业在自己的强项方面已经站稳了脚跟,具备了核心竞争的优势时,才可涉足其它领域。案例中,1992年前,海尔用了7年的时间专业生产电冰箱,使“海尔”成为当时中国家电业唯一的驰名商标,同时在专业化过程中,建立起了全国性的销售与服务网络,形成了自己的管理办法正是海尔核心能力建设的很好的体现;而GE公司也是通过在一战和二战时期的各方面的积累,才使其核心能力得以建立。(二)新业务应道具备相当的产业吸引力。企业多元化准备进入的行业应属于朝阳产业,企业必须选择那些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良好前景的产业去发展,这些产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预期会有稳定、丰厚的利润回报,这样的新领域才值得企业去冒险投资。案例中无论是海尔集团还是GE都选择了具有广阔前景的产业,如IT产业,金融业等产业。(三)企业多元化经营应选择合适的时机。企业并非任何时候都能实行多元化,是否要发展多元化经营取决于企业当时的成长期和成长环境。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一领域发展得非常成熟,地位非常稳固,已具备良好的核心专长,并有剩余资源寻求更大投资收益,这是它完全有可能实施由单个产业向多个产业发展的战略。案例中,海尔和GE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已有的产品已经处于成熟期,且在本来的领域地位非常稳固,又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而实施多元化经营的。

三、企业多元化经营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企业实施非基于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战略要慎重选择。如果企业实施非基于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战略,可考虑多元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战略,即企业由经营一种核心能力上升为经营两种以上的核心能力。上述成功案例中的GE是高度分散性的公司,对于如此分散性的公司,用一种核心能力很难统一。GE从核心能力出发,讲自己的业务归类,并分别归属不同的核心能力。忧郁公司的管理重点从原来的注重成千上万种业务转变为注重有限的几种核心能力,简化了管理,从而获得了非常好的实际效果。(二)企业多元化经意应遵循适度原则。企业多元化经营范围不宜过宽,超出企业和管理的承受能力,否则多元化不仅无法成为新利润的增长点,反而会成为企业的负担甚至导致失败。对不同的企业而言,能承受多元化的程度是不同的,每一个企业都有一定的最优多元化水平。海尔集团在坚持了7年的冰箱专业化经营,具有优势企业能力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根据自身的能力扩展,除进入彩电、VCD、家电设备行业外,还进入了生物医药行业、知识产业,这种快节奏是基于海尔从1984年至1997年14年所形成的企业能力,由此可见,海尔进入新行业的节奏是稳健的,量力而行的。同样,GE公司也是基于自己的多年的对技术,资金,及其他核心能力的积累,逐步进入其它产业,事实上,它的多元化发展也遵循了适度原则。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篇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市场需求往往瞬息万变,这也推动着企业经营结构的变化,许多企业为了开拓新的利润来源或者规避经营单一所带来的市场风险而进入到其他领域发展,这一经营战略可以称为多元化发展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当前在很多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得到了普遍的运用,是很多企业推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经营战略之一。当前,国内许多企业也开始尝试进行多元化经营,如海尔公司,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对建筑企业而言,随着建筑业竞争日益激烈,施工项目利润也非常微薄,企业发展存在着困难,因此多元化经营对建筑企业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建设部也将“经营多元化”作为发展振兴建筑业的基本方针。但事实上非常多企业多元化经营未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很多建筑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往往是“利益投机”,缺乏长期的规划,必然导致规模比较小,而且层次比较低,这种短期投机行为自然无法实现多元化经营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强大推动力。

1 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类型

对多元化战略的分类存在着好几种方式,但比较主流的是按企业将要进入的领域与当前的经营领域的相关程度划分,按这种方式划分的多元化战略包括横向多元化、纵向多元化以及混合多元化三种类型。

1.1 横向多元化 横向多元化是指企业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开发新产品,新产品与现有技术具有协同关系。横向多元化的特点是企业开发的新产品与原来的产品的基本用途会不一样,但产品之间有较强的技术关联性,即协同关系。如建筑企业进入建筑材料领域等。

1.2 垂直多元化 与横向多元化相对应的是垂直多元化,垂直多元化按照发展方向的不同还划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其中前向一体化是企业沿着企业业务输出的方向延伸发展,即发展企业业务价值链的下游。如建筑企业进入房地产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与前向一体化相对应的是后向一体化,即企业沿着企业业务输入的方向延伸发展,即发展企业业务价值链的上游。如建筑企业开办预制构件加工厂。

1.3 混合多元化 混合多元化也称为无关联多元化,是指企业进入与现有的产品、技术等毫无关联的领域,混合多元化经营需要企业具有雄厚的实力,对于一般的建筑企业而言,不宜采用混合多元化经营战略。

2 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意义

2.1 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建筑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尤其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产业之一。但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数目众多,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当前招投标中采用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的办法,导致当前建筑业企业利润率低下,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建筑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寻找与行业相关性比较强而利润空间又比较大的投资机会,如进入目前发展势头良好的房地产业等产业,为企业找到新的利润点,推动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2.2 降低企业金融风险 众所周知,建设项目产品相比一般的工业产品而言,具有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尤其是大型的工程项目,甚至需要数以亿计的资金和数年的建设,虽然建设项目的资金并不用建筑企业提供,但作为买方市场的建筑业,业主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建筑企业往往需要为项目进行垫资,这为建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风险和时间风险。但如果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之后,资金的来源也必将多元化,企业的资金会更稳定,使企业的金融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如建筑企业若在房地产业发展顺利,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使企业主营业务得到巨大的资金支持,企业发展自然可期。 转贴于

2.3 充分利用相关资源 国有建筑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也积累丰富的资源。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企业项目机构众多,人力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在为各行各业的业主服务的同时,也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而且在建设过程中,建筑企业往往还需要与政府相关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些都为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企业若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就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将资源效用最大化。

3 实施多元化经营的途径

3.1 改革企业制度,创新经营机制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对于非常多的国有建筑企业来讲,还残留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市场条形分割的旧有思维,企业缺乏开拓思维,只考虑在本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排斥进入新的行业和市场。因此,国有建筑企业若要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首先需要从自身出发,为企业树立多元化发展的理念,并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改革,使之适应多元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如对培养和引进人才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行业以保持人才的多样化。此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劳动用工、人事、分配、财务、市场营销等制度体系,使企业建立起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样国有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才有基本保障。

3.2 以技术为先导,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当前已有不少国有建筑企业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但部分企业经营过程中不但没有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反而对企业主营业务造成了负面影响。总的来看,许多建筑企业往往存在着过度依附主业发展的思路,造成了多元化发展道路越走越窄,最终又回归单一产业经营体制。因此,建筑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对企业本身进行可观详细的分析,以市场为先导,基于企业自身良好的技术条件,选择具有良好发展远景的领域发展。只有这样,多元化经营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真正提供支持。

3.3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多元化和主业协调发展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成长中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国有建筑企业在实施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主业为核心、多元化发展与主业协调发展的原则。因为多元化经营也带来了企业资金的投入和资源的大量分散,这也是许多规模一般的建筑企业贸然投入到其他行业而遭遇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多元化经营的核心仍然是主营产业,只有主业在本行业具备了竞争优势,企业才有可能拥有多元化经营所要求的资源。而保证企业在行业的竞争优势就需要企业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在依托自身的核心能力向上、下游及横向产业渗透发展,等待时机成熟后,最终跨行业产业发展。海尔就是著名的例子,海尔集团首先在白色家电行业具备了其他公司无法抗衡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行业内建立起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集团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继而向黑色家电、信息产业等行业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现在的全球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机遇总是与危机并存,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需要注意产业选择的层次性和关联度、新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问题,要综合考虑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规避和转移潜在的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汉,孙玉萍.多元化战略的思考[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5):110-111.

篇10

二、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条件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企业正在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适合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从量到质的转变是需要时间去沉积的,是需要一个完整的规划以及一个正确的时机,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战略也须如此。否则只会导致企业的资源浪费、效益下降,管理工作更加困难,不但得不到预期的收益,反而会使企业丧失原来的优势。因此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战略之前需要对自身做一个详细的条件考察,做好量的积累,把握正确的时机。

1.必须具备大量的资源。企业实施多元化最直接有力的条件是拥有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包含雄厚的资金、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共享性的营销网络、专业的技术以及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营销人员,即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达到充足的水平,可以支持企业向其他领域发展的资源。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多元化转型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那些企业的资源十分雄厚,基本都是坐拥数百亿资产,且不论是已有的资源,还是获得资源的能力,都是可以充分保证企业能够成功实施多元化战略的转变。而资源不充足的企业,则会渐渐无力支撑下去,最终失败。所以看见,企业要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必须要积累大量的资源作为后盾,一方面保证原有产业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则推动新产业融入市场。

2.管理水平能够应对多元化的挑战。企业实施多元化后还要面对其在管理上的挑战,企业的经营是受企业内外环境影响的,即是一个开放闭环的经营系统。管理水平作为企业内部存在的核心关键因素,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起主导作用,影响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所以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就必须有一个相应的管理水平,进而也就要求企业对自身的管理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改善管理,使管理水平符合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需求,帮助企业成功应对各项挑战。此外,企业的管理是靠人进行的,所以这也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对多元化经营有一个正确认识。要求企业的管理者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能够带领企业不断的寻求发展的机会,挖掘市场机会,迎合多元化经营管理的战略需求,转变自身的思想认识,提高个人管理水平,帮助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能够应对多元化经营的挑战,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水平能够应对多元化经营带来的管理挑战。

3.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多元化经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核心竞争力的存在使企业“退可守,进可攻”。一方面,保证企业顺利开展多元化经营并能够持续的成功获利,另一方面则保证企业能够冷静面对外界的挑战和变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技术开发创新的能力、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能力、品牌经营的能力、职工的素质和能力、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这五个方面。现代的企业竞争加强了对产业纵深的探索,形成专业化的产业链的竞争。企业的发展由原来的组合式业务向核心竞争力组合转变,由核心竞争力打开市场缺口,逐渐深入市场。如果企业只是注重一时的外表光鲜,看重显性战略效果,忽略内部核心竞争力的建设,那么企业的获益只能是一时的,难以长久的维持下去,因此企业要加强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以核心竞争力为原点开展多元化经营,保证企业在所处领域的最终成功。而只有掌握核心产品的市场主导地位,才能从容的由专业化向多元化经营转换,实现企业经济的范围经济。

4.新产业与主业有关联有融合。增加新产业与主营业务的关联度和融合度,促进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顺利进行。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一般存在两种模式即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前者是指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企业在实施多元化经营时,多元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较高,形成严密的产业体系,且整合作用强,综合效应高。后者是指多元产业之间没有太多关联,在企业经营遇到风险时,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防范,但同样产业系统的整体协调性欠缺,容易失去组合最佳规模经济的良机。非相关多元化需要企业的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充足的经营管理实践,一般来讲比较适合国外的一些大型企业,比如跨国公司。目前中国有很少的企业能够成功进行非相关性多元化经营,大多数企业选择的是相关性多元化经营,将企业资源在整个多元产业体系中循环利用,实现充分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将资源的每一点都发挥出来,从而有效节约企业成本,实现企业的整体优化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5.把握转型正确时机。中国人在办理重要的事情的时候常常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是在后两者都准备妥当的情况下,借天时而乘势,最后才获得成功。而企业的多元化转型也是如此,做了充足的准备,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选准形式,把握时机,全力开展多元化经营。时局对企业的影响很大,而能否正确的分析时局,借助时局开展多元化经营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企业能够在正确的时机实施多元化的战略,则战略实施的阻力会减少许多,且还会推动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当然如果企业不能把握好时机,没有选定正确的时间,则会加大对战略实施的阻力,且时机的不成熟也有可能导致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转变以失败告终。所谓企业的正确时机,包含的具体元素有:经济周期、行业周期、产品的生命周期、竞争状况、市场潜力和技术条件限制。以产品生命周期为例,企业最好在产品处于成长期或之前的状态下进行多元化转变,借助产品的成长和发展,推动多元化经营的实施,有助于新产品的崛起,形成有力的市场竞争条件。此外,企业可以借助波士顿矩阵进行分析,选择市场发展潜力大,有望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产品,开展多元化经营。

篇11

(二)煤炭企业内部制度问题随着我国对大型煤炭企业提出改革政策,在其推动下,煤炭企业的调控制度也在开始慢慢的建立,但是对于多元化经营战略风险控制制度仍然还不是很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战略风险控制制度有利于煤炭企业快速发展。随着煤炭行业的推进,一些煤炭企业在经营战略的运营状况、风险状况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运营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的环节与现有的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冲突。煤炭企业没有充分利用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能,使得对经营战略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没有有效的监控。

(三)风险控制人才、部门缺乏我国大型煤炭企业在经营战略中进行风险控制需要风险控制人员提供相应的保障。目前我国风险控制高素质人才都明显不足,造成煤炭企业发展缓慢这一现象。在经营战略中风险控制环节相关技术和风险控制人员的缺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多元化经营和战略项目拓展。在我国一些煤炭企业风险控制部门结构不合理,专业风险控制人才缺乏,从而导致煤炭企业风险防范手段和解决措施比较缺乏。煤炭企业员工对于风险控制工作的流程和职责不够了解,承担风险的负责人不够明确,风险评估和评定标准不能有效制定和落实。

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多元化经营战略风险控制对策

(一)健全风险控制机制提升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发展,应该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对风险控制体系和决策的建设,从上到下纵向的对经营战略风险控制进行掌控,按照发展的战略计划和市场地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来确定煤炭企业内部职能机构组织的建设,合理有效的对风险控制部门进行规划和整合,注重风险控制系统整体规划监控。对经营战略风险控制制度的健全过程中,要注重对风险控制部门的完善,参考发达国家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风险控制体制,结合自身的发展特色,进行整体调整和风险控制模式的确立。提升多元化经营战略风险控制部门的创新能力,拓展业务的涵盖种类,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基础,提升煤炭企业整体发展水平。如煤炭企业组织风险控制人才和各部门的负责人对多元化经营战略风险控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控制机制。

(二)完善风险控制评价机制完善风险控制评价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多元化经营战略水平。煤炭企业在煤炭工程中应该全面考虑到项目发展、施工状况、人员管理等因素,针对性的采用科学合理的指标和考核方法,对煤炭工程中关键点进行合理调整。按照经营战略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合理的范围内调险控制模式和风险调控形式。加强对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监控,确保风险控制能够有效进行。健全风险控制评价标准,在实际的操作上,根据多元化经营战略综合情况和相关的调控政策,科学合理的开展风险控制工作,从而提升煤炭企业发展水平。

(三)综合分析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随着煤炭行业的发展,在风险控制工作中对多元化经营战略综合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多元化经营战略主要涵盖开发性、盈利性、组织性等这几个方面。对于不同的煤炭企业在发展前景和方向、风险偏好、发展过程、组织结构等都会有所不同。煤炭企业战略主要根据管理形式、经济水平、项目发展方向进行综合定位的策略,根据煤炭企业的综合情况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对经营模式和自身发展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制定风险控制方案,有效提升煤炭企业风险控制水平。

(四)加强风险控制人才建设煤炭企业在多元化经营战略风险控制上要注重对风险控制人才建设,从而保证多元化经营战略工作的持续开展。对人才的建设主要保证新员工的素质,招聘有高水平、风险控制经验丰富的人才。在新员工吸收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其素质的要求,以逐步填补当前人员专业结构的缺失。通过对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方式进行培训学习,提升煤炭企业员工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处理能力。与此同时,可以提升风险控制创新研发人才储备速度,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提升效果并且对人员相关业务能力全面强化,为整个煤炭企业风险控制体系注入新的血液,推动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更好的发展。

篇12

(一) 多元化战略的定义

多元化经营战略由美国著名学者,市场战略大师伊戈尔?安索夫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是指公司为了分散风险,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实现公司扩张,开发有发展潜力的产品,或通过吸收、合并其他行业的公司,以充实系列产品结构,或者丰富产品组合结构的一种经营模式。

多元化经营战略主要分为相关多元化和不相关多元化,在我国旅游上市企业中,一般运用的是相关多元化。而相关多元化又分为垂直多元化、水平多元化和多向多元化三种。

(二)旅游市场及企业多元化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旅游业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着力点,它的发展优势逐渐凸显。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居民收入也在稳步提升,我国的旅游消费需求也就保持着快速发展,加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给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为旅游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发展的局限也显而易见。旅游业作为一个依托性很强的行业,它的生产和供给都由各项不同的服务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它的综合性也就决定了它的脆弱性。多链条多环节就导致了它容易受到其中任何一环的影响。行业竞争加剧也就导致了行业平均利润率的降低。相对于上市的其他行业公司,旅游板块规模小利润低,经营业绩也明显低于了其他行业的上市企业。因此,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便成为了旅游上市企业的一个最终选择。

我国旅游上市公司一共有二十多家,他们的经营范围基本上是饭店,旅行社和景点以及娱乐业等与旅游有着密切关系的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但我国的旅游上市公司规模都较小,利润也较低,自身的实力也相对较弱。这样有些盲目的追求多元化也就使得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味的改善绩效和扩大利润,完全缺乏理性的认识。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其实不一定就能够直接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不能够与企业的规模扩充和利润增长直接挂钩,它只是作为一种途径,建立在企业与竞争优势之间。它所要依托的一定是企业现存的优势以及企业核心资源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通过企业自身的不断探索和创造来展现它本身的优势,这样才能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产生出最大的经济效用。

二、我国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发展分析

(一) 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现状

用专业化比率、相关性比率和垂直一体化比率将企业的经营战略分为单一业务型,主导业务型,相关业务型和不相关业务型几类,其中后三类都属于多元化经营战略。通过数据和资料,可将我国的旅游上市公司进行分类。

单一业务型公司只有ST东海A。主导业务型公司有西安旅游等五家,相关业务型公司有全聚德等11家。不相关业务型公司有金陵饭店等五家。通过他们的每股收益和资产负债率等的对比后发现,我国大多数的旅游上市公司选择多元化经验战略,而在实行多元化战略的企业中,又数相关业务型公司的经济效益最好。

(二) 我国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原因

我国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的发展不仅是公司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旅游市场和外部大环境对其的刺激和影响。

其一,是由于旅游行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旅游行业本身有着综合性高,关联性高的特点。为了满足顾客群的需求,同时为了实现企业的最优配置,多元化经营战略便成为了大多数上市公司的选择。

其二,是由于公司的经营业绩不佳。企业在寻找扭转企业亏损业绩,改善经营困境的前提下,通过和一些有发展前景和上升势头的企业或行业进行重组来改善这一状况。

其三,是由于旅游业企业本身承担着不小的风险。为了分散风险,旅游上市公司便利用企业的规模和资金等优势来扩充自己的产业,使得多元化经营战略层次更加深入。

其四,便是所有企业的共同目的,利润的驱使。企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经营的利润也就不同。这也就成为旅游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最基本的目的之一。

(三)以香港中旅集团为例

香港中旅集团作为优秀旅游上市企业的代表,在创建之处只经营旅游及其相关的货运和仓储业务,在改革开放后,结合国家发展方针,开始逐步成长为以旅游业为主,多元化经营的现代企业集团。在1990年代后期,遭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之下,加上自身存在盲目投资和债务过多等原因,公司的经营状况一度恶化,出现了严重危机。公司在此情况下,对企业的整个状况重新做出调研分析,调整公司的资产和项目。经过几年努力之后,将公司从事的行业调整为旅游、港铁、房地产和物流贸易四大板块。所有的这些调整,都使得香港中旅集团剥离了很多非核心的业务,逐渐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自身的发展态势得到扭转,对市场反应的敏锐度得到提升,整体的利润率明显提高。

由香港中旅集团的例子可以看出,企业在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中,一定不能盲目跟风,要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相应的选择,将核心竞争力提升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在自己拥有优势的行业及其相关的产业进行多元化的经营,这样才能够规避其他产业的诱惑而盲目进入其他不相关产业进行经营所带来的风险。

三、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战略选择

篇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136-01

1 多元化经营模式理论概述

1.1多元化经营分类

第一,同心多元化经营战略,也称集中多元化经营战略。指企业利用原有的生产技术条件,制造与原产品用途不同的新产品。如汽车制造厂生产汽车,同时也生产拖拉机、柴油机等。同心多元化经营的特点是,原产品与新产品的基本用途不同,但它们之间有较强的技术关联性。第二,水平多元化经营战略,也称为横向多元化经营战略。指企业生产新产品销售给原市场的顾客,以满足他们新的需求。如某食品机器公司,原生产食品机器卖给食品加工厂,后生产收割机卖给农民,以后再生产农用化学品,仍然卖给农民。水平多元化经营的特点,是原产品与新产品的基本用途不同,但它们之间有密切的销售关联性。第三,垂直多元化经营战略,也称为纵向多元化经营战略。垂直多元化经营的特点,是原产品与新产品的基本用途不同,但它们之间有密切的产品加工阶段关联性或生产与流通关联性。一般而言,后向一体化多角经营可保证原材料、零配件供应,风险较小;前向一体化多角经营往往在新的市场遇到激烈竞争,但原料或商品货源有保障。第四,整体多元化经营战略,也称混合式多元化经营战略指企业向与原产品、技术、市场无关的经营范围扩展。如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电讯,后扩展经营旅馆业。整体多元化经营需要充足的资金和其他资源,故为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所采用。

1.2多元化经营的特点

首先,多元化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方式和成长模式;其次,多元化是企业能力与市场机会的一种组合。并且多元化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含义,前者指一种企业经营业务分布于多个产业的状态,强调的是一种经营方式;后者指一种进入新的产业的行为,即成长行为。所以,公司多元化战略是公司在现有经营状态下增加市场或行业差异性的产品或产业的一种经营战略和成长方式。多元化经营属于公司层的战略,是公司成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3多元化经营的意义

①分散风险,提高经营安全性。商业循环的起伏、市场行情的变化、竞争局势的演变,都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例如,生产耐用消费品的企业兼营收益较稳定的食品加工业,以分散风险、增强适应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②有利于企业向前景好的新兴行业转移。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影响,陆续产生了一些高技术新兴产业。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在原基础上向新兴产业扩展,一方面可减轻原市场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可逐步从增长较慢、收益率低的行业向收益率高的行业转移。③有利于促进企业原业务的发展。不少行业有互相促进的作用。通过多元化经营,扩展服务项目,往往可以达到促进原业务发展的作用。

2 铁路系统实施多元化经营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2.1铁路系统实施多元化经营模式的优势

铁路系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其收入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利润有限,因此,铁路系统大力发展多元化经营模式,是其发展的最优选择。可以看到,对目前已经走多元化经营道路的铁路系统来说,批发业、零售业的营业收入已经占到了全铁路局销售额的85%以上,大大地增加了铁路系统的赢利能力。另外,铁路行业有淡季和旺季的现象,如果发展多元经营模式,则可充分的利用资源,不会造成淡季时的资源浪费,分散了风险。

2.2铁路系统实施多元化经营模式的劣势

所有的经营模式都有优势和劣势的两面性,铁路系统在运用多元经营模式时,同样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多行业的经营,由于企业内部没有相应的投资经验,经营能力可能不佳。另外,会使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管理与运营,如果经营不善,有可能拖累整个企业。

3 铁路系统多元化经营模式的建立

3.1坚定发展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思想,确立铁路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地位

从以上对铁路系统实施多元化经营模式的优劣势比较中,我们可以坚定的选择铁路系统应该实行多元化经营模式。多元化经营模式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增加企业的赢利,所以铁路系统坚定发展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思想,确立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地位。只有企业确定了战略地位,这样在经营管理中才能制定相应的工作内容,才能将多元化经营落到实处。

3.2理顺现有管理体制,还原铁路多元化经营中真正的企业地位

多元化经营并不是越杂越好,还是应该围绕铁路系统这个主业,确定铁路系统这个主体铁路地位。我们在选择多元化经营范围的时候,要充分利用主体优势,选择适合铁路系统发展的行业。并且应理顺现有的管理体制,将多元化经营管理融合入企业整体的管理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多元化经营模式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

3.3重组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铁路多元化经营的做大做强

多元化经营模式下有很多种产业,则必须要重整产业结构。铁路系统应面向国内外市场,拓展经营领域,大力兴办实业。各铁路企业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以运输、仓储、商贸、旅游、广告、饮食、集装箱运输、房地产、采矿、建材和外经、外贸、外运等铁路的优势产业的重点,积极兴办实业,努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产业结构合理、经济效益显著的铁路多种经营体系。另外,要发挥运输优势,促进实业发展。铁路运输企业在保证国家指令性任务和重点物资运输的前提下,对开展多种经营业务所需的运力,要积极支持,给予安排。

3.4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铁路多元化经营适应市场的能力

对多元化经营的铁路系统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界定其产权,明确投资主体的出资者权益、多经企业的法人财产权。新办多元化经营的铁路系统应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组建,已有多元化经营的铁路系统也要逐步按现代企业制度改组。铁路企业及其投资创立的独立核算的多元化经营主体都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二者都应独立核算,如实反映经营状况,不得互相转移收入,挤列成本。这样可以提高多元化经营主体适应市场的能力。

3.5变革人员管理制度,构建铁路多元化经营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