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实用13篇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1

一、心理沟通和交流在师生之间的重要性

沟通和交流在人们生活中所处的重要位置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没有沟通和交流,生活将变得沉寂而了无生趣,事业也不会走向成功,工作也不会称心如意,而且,如果人和人之间没有沟通和交流,那么就不会相识相知,更无从了解和互相帮助,信任自然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沟通和交流对于人们的影响是如此之大。沟通和交流在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同样也是极为重要的,它是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前提,没有沟通和交流,管理班级就永远是纸上谈兵,不会收获很好的管理效果。高中自我意识比较强,而这种意识是他们限制行为、走向自律的过渡期,缺乏成年人的自律性,所以经常会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而这种心理产生的同时,他们还经常封闭自己的内心,拥有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却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沟通和交流则是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也显得特别重要。担任高中班主任一职,教师一定是实时关注班级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规划,使其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都能够被正确的树立起来,此外,教师要认识每位高中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思想性格、教育方式都有一定的差异性,要针对这种差异性实施沟通和交流行为,这也是对班主任工作成绩考核的重要标准。

二、班主任在与高中生进行沟通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因为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其心智已经慢慢趋于成熟,这一时期的学生在情感变化和思想沟通方面都比较敏感,也比较青涩,所以班主任在与他们进行交流时必须要讲究适合的沟通策略和方式,而要建立与学生长期沟通和交流的关系,那么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就一定要明确以下两个原则:第一,在沟通和交流时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要涉及其它与沟通事件无关的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品质和性格,换句话说就是班主任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要实现确定沟通的内容和主题,并针对制定好的内容和主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切记不要借题发挥,反反复复的牵扯以前的事和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陈年旧账,这样不但不能实现沟通的目的,而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反感和逆反心理,加大了沟通和交流的难度艺术,此外,在沟通和交流时特别要注意的是,班主任不要讲沟通的内容和事件同学生的品质和性格联系起来,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厌恶之情,从而使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形成无法填平的沟壑。第二,班主任在沟通和交流时可以适当的增加些肢体语言。在某些时候,肢体语言所传递和表达的信息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所以,班主任在交流时要特别注意肢体语言的表达,可以适当的肢体语言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和丰满的情绪,而以免太多的语言对一些心理比较敏感的学生带来伤害,比如,班主任不要再沟通和交流中向学生表现出不耐烦、暴怒、绷着脸、皱眉、叹气等消极行为,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压迫感,而要经常面带微笑,以赞美、欣赏、鼓励和关爱的眼神和行为向学生传达积极的信息,并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契机向学生表达赞同的情感,向用力点头、竖起大拇指、神情专注等等肢体语言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产生一种认同感,进而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打开心扉与班主任之间进行心灵对话,使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和有效。

三、高中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过程中的技巧

(1)高中班主任要积极主动的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经常询问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近况。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时刻关注所有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比如,如果班主任在某次大型考试之前发现某个学生的状态比较不稳定或表现出于平时不太一样的行为,就必须要及时找学生谈话,进行单独沟通,问其状态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并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及时鼓励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使其尽快走出抑郁的情绪。

(2)高中班主任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技巧还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一、沟通和交流场合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班主任应当将沟通和交流场合确定为比较私密的场所,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二、交流方式的选择,沟通和交流通常都是两人之间进行的,但是遇到特殊的情况也可以采用集体的方式,班主任要学会用变通、灵活的方式改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模式。

总而言之,高中班主任应当针对学生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特征对沟通和交流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总结,要讲究技巧性,不能表现的过于急躁和强硬,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班主任敞开心扉,教师应当把握沟通方式的有效性,推动学生健康品格和心理的形成。

参考文献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2

一、沟通及师生沟通

“沟通”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使两方能通连”。日常生活中沟通一般是在两个以上的若干人中进行的;是一种过程,以发出刺激为开头,以产生反应为结果,没有反应和结果不算沟通;是一种互动,只有沟通者的传递活动,没有被沟通者的接受活动,不会产生沟通效果。“沟通就是指交往中的双方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流各种观念、思想、兴趣、情绪、感情、走向等”。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沟通的实质是交流传递。狭义的沟通指以符号、记号为媒介实现的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即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对方接受信息的人。广义的沟通则是人类整体的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换观念、思想、知识、情绪等信息,而且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为。沟通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因此,沟通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沟通与传统教育中的批评和惩罚都是有所不同的。从词性的角度分析。沟通是中性的,不含褒贬的意思,而批评和惩罚更多是对学生犯错误以后的一种教育方法,贬的成分比较多。师生沟通多是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给学生正面积极的引导,对犯错误的学生提出改正的意见和建议,达到思想的一致或者情感的通畅。同时,沟通与批评、惩罚在时间和方式的选择上也是不一样的。沟通通常有专门的时间和事先准备确立的内容,给予学生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开导,给学生的是正面积极的强化和鼓励;而批评、惩罚则不分时间和内容,给学生的统统是负强化,达到对学生错误的暂时阻止和教育。很多时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沟通和批评、惩罚最后产生的教育效果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沟通具有很强的预防性,从学生的心灵深处开始做教育工作,从而达到标本兼治。而批评、惩罚则是表面上教育了学生,其内部心理活动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治标不治本。如果批评、惩罚运用不恰当,还可能给学生造成新的伤害,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隐患。

二、良好沟通对中学生心理安全的影响

心理安全,指的是学生面对所处内外环境的景况持有的一种追求平稳、不受威胁的应对性心理机制,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面对安全景况,如其所形成的是一种良性的应对心理机制,则其外显行为是和谐友善的。反之,其外显行为则会表现成为一种安全事故。可以把心理安全理解为“个体或群体在心理上所具有的一种不受威胁的现实状态”。个体或群体所生活的客观情境与心理安全密切相关,情境的优劣是导致心理是否安全的源头,当客观情境为个体或群体的内在机制所认知或体验时,就表现为一种“心理安全感”,它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解脱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关于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它着重强调主体的内在感受与体验,对外在情境的感受与体验的不同,决定了心理的安全或不安全状态,心理安全感是衡量心理是否安全的标志。

1 良好的沟通促进中学生信任感、心理和谐与心理安全的形成

沟通的本质在于思想与情感的传递和反馈,促进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良好、有效的沟通,永远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平等基础之上,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是一种互动,只有沟通者的传递活动,没有被沟通者的接受活动,不会产生沟通效果。因此通过良好的沟通可以建立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信任感,在沟通中促进相互的信任和理解,在沟通中化解矛盾和误会。人际交往中信任感的建立,是实现心理安全的重要途径。良好的人际沟通促进信任感的建立,促进学生的心理安全。

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本质是自我关系世界的全面积极和谐,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人自身的和谐,包含身心和谐、自我接纳、知行合一和人格结构平衡等内容;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个体的群体归属感、人际关系和谐、个人地位发展、社会角色适应、环境安全感等内容;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亲近自然和关怀自然两大内容;四是人与意义世界的和谐,包括拥有生活价值和拥有生活目标两方面的内容。保持心理的和谐与平衡是现代人优秀心理品质的重要体现,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所在。寻求现实状况与内在心理状态的协调和平衡需要人认知的调节,通过良好的沟通能有效地促进中学生自我与世界的全面和谐,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安全。

2 从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的形成因素审视沟通的意义和不可或缺性

中学生心理安全涉及其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如果能够从各个层面的生活中获得安全感,就能够为他们的身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致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的滞后、社会教育环境的历史性困境、学校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本身的弊端、学生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等方面。这里主要探讨后两个因素。

从学校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本身的弊端导致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审视沟通。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因素的心理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在心理互动过程中既可能因为理解、融通、互助而产生安全感,也可能因为隔膜、拒斥、敌视而产生不安全感。教师肆意地指使、斥责、奚落学生,将可能产生“师源性”心理恐惧。现今学校教育本身的教育资源匮乏和功利性教育目的阻断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学校教育中大班额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众多学习差异巨大、性格和习惯不同的学生同处一个集体,要做好沟通工作难度大,对班主任和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现实中许多学生的不安全心理,恰恰是教师能力不足、缺乏沟通等所致。在功利性教育观驱使下,中学教育仍以“中考、高考”成绩为工作出发点和目标,缺乏对学校育人宗旨的落实。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学生的问题在萌芽初期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解决,进而导致心理安全隐患的形成。固然学校因素产生的心理安全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沟通的缺乏,学生的问题没有一个沟通、解决的渠道,心理安全缺少形成的平台。

从学生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导致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审视沟通。学生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这种“未完成 性”使他们在面对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时常常面临困境,即心理发展的“未完成性”在现代社会引发了心理安全隐患。面对纷繁的世界,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使得中学生处于不安全的境地,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强化心理的自主选择是保证心理安全的有效途径。本身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他们,叛逆性很强,抵触父母的教育,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他们认为与父母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代沟,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感逐渐增强,对于内心的困惑和疑虑不愿轻易向父母吐露,不愿与父母相互交流思想、感情,于是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封闭,因而产生孤独感。中学生自身的“闭锁心理”和缺乏来自家长、老师的沟通导致心理安全隐患的形成。通过真诚有效的沟通能够打开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搭建中学生与外界协调发展的桥梁,有效解决中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年龄心理特征的弊端,实现心理安全和健康发展。

因此,上述影响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的因素,其核心内在根源是沟通的缺乏,使中学生出现内外的不和谐,进而产生心理安全的隐患,这种不和谐状况需要沟通来解决。这也说明通过沟通构建中学生心理安全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有效沟通能够较好地解决形成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的各方面不利因素,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中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宣泄内心的困苦,促进学生心理安全的构建。

三、新时期加强师生良好沟通的策略与促进中学生心理安全的思考

1 切实树立师生沟通重要性的意识

教育就是教育者(教师)的实际行动影响受教育者(学生),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行善,学会相应的知识、技能和形成一定的能力。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用实际的行动来感染和影响、引导学生。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是真正让学生获得发展和进步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接受教诲,这样的教育过程才是有效的教育,否则再多的教育行动都是无效的、治标不治本,只会让我们的教育成效显得苍白、空洞和尴尬,让教师对学生表现出一种无奈、无助,进而放弃对学生的教育。

只有教师树立了沟通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沟通行为,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理解、接受教师的出发点,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主动和学生加强沟通、交流,理解、接纳学生的想法和观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问题,为学生的顺利发展、成才、成功着想,才能真正教育、引导好学生。学生的心理安全隐患往往是因为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内心的困惑得不到疏导、内心的委屈得不到发泄,内心的想法得不到判定而产生,要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心理安全隐患,就必须加强师生的沟通,让学生的心理安全应对机制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发展和提高。

2 杜绝师生沟通中的“假、大、空”现象

在师生沟通过程中,切忌“假、大、空”现象,学生都是有自己主体意识的,有较强的分析、辨别事理的能力。空洞的说教只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将矛盾激化,让事情发展到难以解决、不可收拾的地步;假惺惺的同情、怜悯只会招来学生的反感,让学生鄙视老师进而恶意抵触老师。

3 注重师生沟通技巧

(1)学会积极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

传统的师生关系等级森严,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无条件地服从和接受,教师动不动就对学生施以指责、训斥甚至是威胁,对学生的观点施以教师自以为是的、正确的价值判断,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解读。新型的师生沟通,首先应该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之上,学会倾听学生真实的心声,让学生有机会畅所欲言地表达其内心世界。纵观许多暴力违纪事件,其根源很多就是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甚至对学生表现出十足的冷漠,让学生产生被遗忘的心理危机感,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之下产生心理安全隐患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在构建学生心理安全:拓宽师生沟通渠道时,静下心来平等倾听学生的声音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认真地倾听,才能真正地建立沟通渠道。促进学生内心世界的和谐,促进学生的心理安全。

(2)无条件接纳、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学生,首先是作为一个人、一个有思想的独立个体而存在。因此,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必须首先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人格,在尊重的基础上展开沟通和交流。在沟通过程中应该是全身心地投入,而不能心不在焉,或者是一边与学生沟通,一边做其他与当前沟通无关的事情,如批改作业、与其他人闲聊等。让学生感觉老师对自己不重视,那么在这样一种缺乏接纳、尊重氛围下的沟通永远是无效的,不能达到通过沟通促进和谐、促进学生心理安全的真正目的。

(3)采取多元的沟通方式

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是多元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师生沟通仅仅就是和学生面对面的谈话,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通过书面形式对学生表达出鼓励和赞赏,“你的书写、格式非常好,坚持!”“如果你能主动跟老师、同学交流就更好啦!”在上课前可以用适当的时间与全班学生目光交流,对个别学生予以提醒和鞭策,让学生感觉上课时,老师的心和自己在一起,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和减少师生的陌生感和学生的心理恐惧感,构建学生的心理安全。

(4)抓住沟通的“关键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存在众多的关键期,如儿童末期和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特别剧烈,即所谓的“心理断乳”转型期,这个时期恰恰处于学生的初二至高二阶段。因此,在师生沟通过程中,必须抓住这样的沟通关键期,有意识地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学生在初一阶段更多是具有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更多是服从别人的观点。不愿、不能、不会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进入初二后,学生逐渐步入了青春发育期,与人交往、表达自己观点的愿望日趋强烈,作为教师,在初二这个关键期必须时刻注意主动和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

4 构建“家一校一社会”三位一体的沟通范式

教育的功效永远是在家庭一学校一社会共同作用、共同努力的合力作用下才能达到最优最大化。在构建学生心理安全,建立沟通渠道时,教师必须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增强家长与子女沟通的意识,搭建学生的亲子沟通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和父母沟通。学校要给学生创造良好有效的沟通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心理安全的氛围中袒露心机,表达自己的观点。社会应该承担对青少年成长的切实责任,加强正确积极的舆论宣传和引导,让学生形成一种坦然、理性面对社会和他人的良好心态。

总之,沟通促进和谐,促进学生心理安全的形成,合理运用沟通的技巧和策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安全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东娇,简论沟通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科学,2002(8),1:4-7

[2]许鹏,中介的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全国十三所高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fMl,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186-204,

[4]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2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3

人际沟通,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系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过程。沟通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相互交流的过程。酒店工作人员的人际沟通能力,主要是指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顾客之间、员工与上级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并对此发送与接受的准确性,包括外在技巧和内在动因。其中,恰如其分和沟通效益是人们判断沟通能力的基本尺度。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初从事的都是酒店一线的服务工作,即直接为客人提供各种服务工作。纵观各大酒店的人事招聘信息,酒店各部门在招聘员工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条件,那就是“人际沟通能力强”。据徐娥对上海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调查,酒店中有68.75%的岗位在招聘员工时最看重的是“良好的沟通和谈判能力”。可见,人际沟通能力在酒店从业中非常重要。首先,服务人员必须准确把握客人的需求,而客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随机性,这就需要服务员与客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其次,酒店提供的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酒店各部门间和相关岗位工作人员间的及时沟通与配合来共同完成工作目标。可以说较强的沟通能力是酒店员工出色完成服务工作的基本能力,沟通能力的高低也往往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其他能力的正常发挥。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沟通能力方面的调查显示:约80%以上的学生在沟通方面存在心理上的困扰,学生在沟通方面的心理压

力甚至超过了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也同样存在人际沟通能力较差的现象。笔者就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进行了调查。一是向学生实习单位了解情况。走访了18家实习酒店,与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他们对我校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理论水平评价较高,但普遍反映学生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较大不足。二是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有7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在工作中人际沟通能力有待加强。三是向在校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还需要大幅提高。

三、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途径

由于酒店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服务性行业,在某种意义上说,人际沟通技巧等非智力因素比单纯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更重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加强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一)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人类社会中的第一交际手段。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是与他人交往的基本前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注重信息和交际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是开设“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普通话”等课程,通过系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二是组织朗诵比赛、演讲活动、专题讨论会、主持人选拔比赛、读书心得交流会、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和组织表达能力,促进求职语言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主动性。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育,而且多数教师并不喜欢同学提问题,也不太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造成了学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从而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人际沟通能力较弱。建议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多设计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一是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组长,负责与老师、组员和其他项目组进行沟通、协调,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沟通的能力。二是采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如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分组模拟迎宾、点菜、上菜、就餐服务等服务项目,学生轮流扮演服务员与客人的角色,在模拟服务中,扮演服务员的学生必须主动与客人沟通才能了解客人有什么服务需求,通过角色模拟可以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很多人认为只有多说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让对方接受自己,才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事实恰恰相反,只有善于倾听的人,才能最终取得较好的沟通效果,当有一方在表达时,另一方必须专注倾听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而人一般都习惯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少用心听别人的。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故事情景、游戏展开、场景演示、多媒体展示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发倾听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倾听,从而形成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他人所想,理解至上。在人际交往中,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才能真正达到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在酒店服务过程中,服务员必须站在客人的立场,才能真正理解客人,才能耐心对待客人的服务要求,诚心地为客人提供服务,虚心地接受客人的批评。因此,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主要在一些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课程中,在学习“处理客人投诉”时,采用角色扮演法,学生分别换位扮演“客人”和“服务员”的角色,“客人”投诉时万般刁难“服务员”,“服务员”必须耐心服务,直到客人满意。通过角色互换,学生分别体验了“服务员”与“客人”投诉时的心理,真正体会到客人是因为服务员的服务不完善而投诉、服务员也确实不容易等角色情绪。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别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当事服务员,我会怎么想?”“如果我是当事客人,我会怎么样?”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学会遇事换位思考,从而提高在工作中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堂、课外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5.培养学生自身的人际魅力。人际魅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是人际沟通的助推器。个人的人际魅力强,在社交中就受欢迎,其人际交往能力就越强。大学生要提升个人的人际魅力,就要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我们可以在专业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际魅力的培养。如通过“形体训练”课程训练学生的形体素质;通过“礼仪”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礼仪知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通过“职业形象设计”培养学生恰当的形象定位;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丰富学生的学识;通过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最终,让学生达到通古知今、熟知内外的学识层次,谈吐优雅、仪表得体的形象层次。这样将有助于和不同的人沟通,游刃有余地谈论不同话题。

(二)开设“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课程,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技巧

建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正确的人际沟通方式和途径,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解决人与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矛盾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人际沟通技巧。

(三)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意识

辅导员指导学生在班级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活动,如“人体”拷贝、我说你画、寻找有缘条等,开展一些协调性的活动,为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提高自信心,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意识。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其中近五成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造成的。那些在学校表现活跃、喜欢与人沟通、人际关系好的同学,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其人际沟通能力较强。而相反,那些在学校孤芳自赏、人际关系不好的同学,在工作中其人际沟通能力较差。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为学生营造一些相互沟通交流的环境,在实践中锻炼与别人友好相处的品格与技巧,促进学生之间加强人际沟通,从而提高其人际沟通能力。可以组织如学生社团活动、班级联谊活动、课外兼职、假期社会实践考察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际沟通机会。

(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

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差的原因主要是由其心理原因引起的。这些心理原因主要有:自卑、猜疑、孤僻、嫉妒等。再加上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也会面临着不同的内心困惑及矛盾冲突,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产生问题。因此,学校应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如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辅导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等。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以保持心理健康,促进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六)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多用口试、面试方法考核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4

在中学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并且内心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班主任在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本身是引导者的角色,也应该是学生成长道路中的同行者。班主任要融入更多的民主和平等要素,不能以长者的身份自居,要真正的以礼相待、以德服人,以谦和、真正来感动学生。班主任在对待学生的过程中,要一视同仁,人人平等。在学生犯错时,班主任要不以成绩论英雄,就事论事地进行惩罚,不能对学生进行偏袒,保持良好的威信,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二、班主任要在沟通中把握更多的细节

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要从动作、眼神以及表情等多方面入手,把握住沟通的细节,提高沟通效果,让沟通更加有效。班主任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对于沟通环境进行更好地适应,并在沟通中把握细节,掌握技巧。班主任要在与学生沟通中,融入一定的幽默因素,给予学生带来更多快乐的心态,让整个沟通过程得到促进和保证。在不同的教学情境当中,班主任要对沟通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必要时可以委婉地进行讲解,避免直言不讳地进行沟通,虽然班主任本身的意思是正确的,但是这种交流效果却难以得到保障。班主任通过委婉的表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班主任的观念。班主任通过对自身的Z言进行加工调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信任,也能稳固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方法合理,及时的处理问题

中学班主任在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还需要准确的选择方式方法,假如选择的方法不合理,那么交流会拔苗助长。做任何事情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与学生沟通交流更是如此,无论是交流的时刻、地点仍是交流时用到的口气都要选择的比较合适,比如说交流时刻,当学生心境失落的时候,老师与其谈心肯定不会获得太好的效果,要选择心境比较好的时候,这一期间跟学生进行交流,学生更情愿进行沟通交流,在心境好的时候才情愿多沟通交流。

四、班主任在沟通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关心

班主任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班主任必须要饱含关爱地展开沟通和交流,更好地爱护学生,让学生感受来自于班主任的爱和关心,这样师生之间才能更好地实现情感方面的互动与沟通。通过利用爱和关心在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建设一个沟通的桥梁,学生才能更加愿意和班主任进行交流,更好地敞开心扉。部分中学学生的成长环境较为特殊,他们在生活中往往遭遇了一些挫折和不快,很容易存在自卑的心理,在与他人交往上存在一定的闭塞和沮丧,情感上相对冷漠。班主任通过爱和关心对学生进行感化,让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得到唤醒,班主任才能走入学生的内心,整个沟通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并且在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逐步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健康、自信的生活态度。对于学生关爱非常关键和重要,只有真正的关爱才能与班主任进行沟通,才能更好地配合其他教学活动的开展。

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优秀的教育作业者不只可以对学生的问题方便的处理,同时本身也具有良好的素质、敏锐的观察力、坚决的意志力和良好的情商,能对本身的问题进行排解。在学习使命深重的中学时期,班主任起到的作用要比家长更大更重要,假如班主任本身的心理健康达不到比较高的水平,就不能很好的承担起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就无法正确对学生进行引导。因而,中学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言传身教更胜于纸上谈兵。中学班主任可定时参与训练,排解压力,处理本身的心理健康问题,然后才能在平时与学生共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自身的优秀品质,自动去改动不良的状况,纠正自身的过错,更能减少班主任的工作使命量,到达双赢的效果。

六、创新沟通手段

现阶段对于QQ的利用,只是对QQ群的利用,虽然方便交流沟通,但是交流方式单一。而QQ空间中的日志、相册、视频等多功能元素还未被开采利用。这些多功能元素不仅可以让信息长时间保留,也增添了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家长了解学校的办校理念。同样,班级管理也要与时俱进。在“微信”被越来越多的使用者日益青睐热衷的当下,我们的班级管理也可以充分发挥微信的作用。例如,在运动会准备阶段,教师可以提前在微信中与学生进行沟通,就运动会入场式方面的选择提出相应的要求,询问学生的意见,同学们在微信群里提出了很多种不同的意见,这样沟通效率更高,沟通效果也更好。班级微信群中师生可以平等的互动交流,脱离了时间与空间的制约,谁想好了就可以实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QQ、微信平台为班级建设与班级管理带来了生机活力,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本身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班主任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充分了解,提高思想工作的开展成效。沟通作为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班主任要在教学中进行思考和关注,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改进,提高沟通的有效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纪晓燕.中学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构建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58-60.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5

一、师生沟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师生沟通的特点

教学是两个活动主体相互交流、沟通、引导,以传递知识、情感、意志等信息为目的的交往活动,而教学过程必须通过师生沟通来实现。师生沟通是师生之间为改善学习和生活现状、促进相互理解而进行的信息、思想、感情的相互传递、交流、共享活动。师生之间的沟通是连接教与学的纽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这决定了师生沟通具有主观性、引导性、多面性的特点。

(1)师生沟通具有主观能动性

沟通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在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应积极交流交换信息,彼此了解并理解对方的动机才能达到交流的基本目的。但现实生活中,教师一味指导、说教,未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或者学生一味盲从,将老师当作自己学习生活的路标,养成了将自己的事情交由别人负责的习惯。这些情况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

(2)师生沟通具有引导性

教师在师生沟通活动中充当着引导提示的角色,是沟通活动的组织者,但绝对不是沟通的主宰,教师不能带着高人一等的身份去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互相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倾听;教师应该将自己放置在一个理性、坦诚、成熟的位置上,积极为沟通创设一个和谐、平等、坦诚的环境;教师应该消除学生的顾虑,引导学生正视问题的本质,积极为打开学生心灵世界做好铺垫。

(3)师生沟通具有多面性

同一个教师会在多个师生沟通活动中充当主体,对于一个班级来讲,师生沟通的影响对象不仅仅是该沟通活动的两个主体,也可能是整个班级。一个教师在组织进行一次师生沟通活动时应该综合考虑全班的情况,适当顾全大局又不能忽视了具体的沟通对象,因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的本质出发,分析考虑各个学生独有的一面,从而科学地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师生沟通活动,结合个体间的不同性格差异分别对待。

2.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

(1)从老师角度出发

大多数教师简单地认为师生沟通与日常的人际关系或非正式交流相仿,未能意识到这种沟通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特点,未能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可塑性强,易于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在内心形成以后的可逆性很低,加上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积累会在潜移默化中导致经验主义的形成,因此他们通常会习惯性地采用经验手法对待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例如,在与学生沟通交往过程中采取以下语言或行为与学生沟通,往往容易引发一些足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重视的师生沟通问题:命令、控制、指挥,警告、威胁,训诫、说教,中伤、归类、揶揄,给予泛泛之辞,不愿积极地聆听,随意指责与批评。

(2)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叶澜教授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也隐含了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2]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交往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而我们知道沟通是交往的基础,由此可见,沟通的质量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身心并未发育完全,他们的生理心理仍在变化,这使得他们具有不成熟、片面、极端的个性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沟通交往的需求更大,由于他们自身心理素质与心理需求的矛盾使得他们在与教师交往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例如:前后矛盾,推卸责任,无所畏惧,敷衍应付,自卑、放纵。

(3)师生沟通问题总结

师生沟通是一种双向行为,其影响效果也是双向的,但从个体身心角度来看,教师是成年人,相比于学生,教师受到的不良沟通后果的影响较低。一方面教师心理承受能力较强,自我调节的能力较高;另一方面教师的社会阅历丰富,自我防御保护机制健全。相对而言,学生受到师生之间沟通问题的影响会比较大。不良的师生沟通问题往往会导致学生出现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能力障碍等问题。因此,新的师生沟通模式――舒缓沟通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

二、舒缓沟通模式的运作原理

1.舒缓沟通的原型

由完形疗法的宗师费里茨・帕尔斯和家庭疗治大师维基尼亚・萨提亚提出,并在1975年由理查德・班德勒,约翰・格林德尔发展完成,可以使受导者重组其内心世界,从而在思想、心态及行为上有所改变的独特语言模式――检定语言模式,在全球各职业、学科领域广泛传播,影响并转变了一大批受自身信念、价值观、规条束缚,或总是容易被周围环境影响而无法完整地从多角度认识世界的人。

而反观中国目前状况,尚未出现正式、系统同时适合本国教育情况的操作性强的师生沟通模式。因此,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及教学实践,尝试将NLP最重要最基础的技巧――检定语言模式,运用到师生沟通行为中,结合对情绪理解及转换分析总结出一套基于教师为主体的适合中国基本教育现状的沟通模式――舒缓沟通模式。

2.舒缓沟通模式语言运作剖析

被誉为“华人世界的国际级NLP大师”李中莹先生曾在《重塑心灵》中说过:“话语,都始于内心层次的一些意念(深层结构),经过扭曲、归纳、删减三个程序的反复运用,最终形成一些有效的文字语言。”[3]本文结合国内师生沟通问题的实际状况提出舒缓沟通模式,该模式是以老师为语言操作对象,以学生为语言分析对象,通过初步解析学生的语言运作规程,收集信息数据、还原语言本意、消除陈旧局限思想,采用一系列语言询问引导技巧来分析学生语言背后的隐性信息和深层情绪的一种专门适用于教育领域的语言沟通模式。

表1、表2、表3以列举师生沟通中出现的学生消极语言为分析对象,结合语言形成的阶段,分别从扭曲类语言化解、归纳类语言化解、删减类语言化解[4]三个方面剖析教师运用舒缓沟通模式的运作程序。

表1、表2、表3形象通俗地解释了舒缓沟通模式的运作程序,帮助教师们理解舒缓模式的运作原理,培养从简单的沟通交流中获取学生语言文字隐藏的深层信息的能力,准确抓住文字信息反映出来的负面情绪,从而接近学生的心理本质,最终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

三、舒缓沟通在师生沟通过程中的运用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心的沟通引导真教育的产生。”[5]根据人本教育的理念,影响成功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舒缓沟通具有师生沟通理论的优点,因此在师生沟通过程中也具有运用意义。

1.舒缓沟通改变教师以往的思考模式

教师对待事物的心态很大程度是由其接触的事物本身决定,而事物往往是复杂多样的,通常教师不乐意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去理清学生问题的各种矛盾冲突,转而习惯以惯有的思考模式去处理面临的学生问题,但也正是这种惯性思维导致教师将印象停留在表面,而采取经验解决方式以达到快速处理的目的。

舒缓沟通则会帮助教师在交互使用三种语言化解模式时软化学生问题的根本,使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沟通中获得大量隐性信息(往往也是最有效的信息),然后理解学生的动机,从而采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处理各项问题。

2.舒缓沟通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在使用舒缓沟通改变了教师沟通心态以后,能有效地帮助缓解学生的顾虑,自然而然地暖化沟通氛围,让整个沟通过程的氛围坦诚、自由、和谐。使得教师更轻易地引导学生直面问题的本质,激励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沟通的最佳效果。

3.舒缓沟通帮助师生建立温暖真实的情感连接

学生内心是细腻的,同时也是敏感的,通常情况下,得知老师请他去进行沟通交流都会不由自主地心存顾虑,担心自己会受批评,这是以往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合理处理导致的通病。舒缓沟通则避开了以问题为主题的沟通方式,它关注学生自身,以老师引导为方法,以平等、自由交谈为方式,以收集话语背后信息、洞悉潜藏于内心的想法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轻松交谈活动。这种沟通模式旨在深入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改变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教师能通过与学生进行舒缓沟通来准确清晰地察觉并分解学生潜在思想动态,教会教师怎样帮助学生转换负面情绪为正面能量,进而实现科学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四、教师运用舒缓沟通进行师生沟通的注意事项

1.创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舒缓沟通的基础是和谐的氛围。坦白、真诚、积极、关怀的态度是体现教师在乎学生而不是想控制学生的表现,要想运用舒缓沟通实现良好的师生沟通除了准确了解舒缓沟通模式的语言运作程序以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充满和谐气氛的环境。坦诚、自由、和谐的气氛是师生沟通的前提条件,能让双方都感觉到安全自在,不会存在一方控制大局而另一方处于被主宰的地位,和谐气氛能使双方无须启动自己的保护机制。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这个状态下,个体脑里前额叶的理性中心(掌握分析思维、理解、解决问题和策划的部分)会更活跃,更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从而让舒缓沟通在这个和谐的环境中达到最佳效果。

2.充分体现教师的亲和力和同理心

亲和力是一种和谐互信、互相影响的体验;是舒缓沟通的核心所在,能走进别人的内心世界;是由配合对方潜意识的身体语言所产生。简单来说,亲和力就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而同理心则是舒缓沟通的灵魂,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首先,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其次,要充分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最后,是让对方了解这种设身处地的情况。同理心使沟通双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经验感觉,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立场观念来看待事物,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处境来体会对方的行为,感受他所经受的独特感受,并把这种设身处地让对方明白。运用同理心能帮助原本完全独立的教师和学生意会一种不可言传但却能清晰感受到的内在思想情怀,从而保证了舒缓沟通在师生沟通活动中的顺利进行。

3.在沟通时注意积极回应

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你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听进去了什么。好的教师应该在采用舒缓沟通与学生进行交流时,随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想法、体会和感觉。

当对方的响应不是你所期望的时,你便需要对自己的沟通方式进行检讨,并试着改变它,因为良好的沟通效果是你的目标,所以不能只考虑自己说得对和是否抓住了对方的真实意图而忽略学生的及时回应,教师要不断试探学生的心理体会和学生对意见的看法。如果得到的回应还是不能到达你预想的效果,那就继续改变你的沟通方式,直至你所期望的响应出现,然后,你应继续采用这个沟通方式,保持良好的沟通效果,直到理想的响应重新出现。

总之,教师的沟通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师生沟通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与学生建立深层信息联系,多方面了解体谅学生,从而为学生制定最适合其身心发展的学习策略,并为他们创设最舒服安全的学习环境。舒缓沟通为教师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沟通模式,该模式具有丰富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李中莹.重塑心灵[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4] 李中莹.NLP简快心理疗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5]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6] [美]理查・班德勒.自我转变的惊人秘密[M].胡尧,李奕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7] [日]木村佳世子.图解NLP自我沟通练习书[M].连雪雅,译.台北:世贸出版集团,2009.

[8] [美]罗伯特・迪尔茨.语言的魔力[M].谭洪岗,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9] [美]罗伯特・迪尔茨.从教练到唤醒者[M].黄学焦,李康诚,译.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10] 孟瑜.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沟通[J].天津教育,2004(10).

[11] 孙发利.交互主体论与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构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

[12] 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 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5]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将互动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教学策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交往沟通应该是充满活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保证。

1. 交往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的动机源于人与人之间了解的需要,沟通主体为了得到对方信息或想让对方了解自己才与对方发生互动。

课堂师生有效交往沟通是指教师或学生将所欲传送的种种讯息,借助各种媒介,传达给对方,并发出预期的反映结果;由此反映结果再回馈给对方,从而形成良性的回馈循环系统。在教学中,师生相互感受到智慧的挑战、思维的冲突,在有效的沟通中实现双赢,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 有效交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交往与沟通是而且永远都是教学的核心。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交往沟通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是非常重大的。

2.1 师生间平等民主,和谐共生,让课堂氛围富有人文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敬师长,不少教师的内心深处仍保留着“师道尊严”的思想,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往是单向的,封闭的,师生之间很少有情感交流。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交往沟通。交往沟通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共识、共享,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重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轻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稳定学生的情绪,保证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要通过心灵的对接、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促进教学的实施。因此,在师生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2.2 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自主、合作、探究”是其核心内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进行合作。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单一的认知信息的传递过程,而是一种师生不断交流共享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建立有效沟通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3 课堂有效交往沟通,是实现现代教学本质回归的必然要求。

交往与沟通是而且永远都是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中有效沟通,强调活动参与者之问的倾听、理解,实现信息及时反馈,形成良性的回馈循环系统。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为基础,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往沟通是教学的本质。没有沟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教学这是交往的特殊变体”。由此可见,沟通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是非常重大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系列的沟通。课堂有效交往沟通,是实现现代教学本质回归的必然要求。

2.4 有效交往沟通,焕发课堂教学的无限生机。

有效交往沟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的参与性,把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五权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通过创设情景,促进有效交往沟通,努力创造教师激发热情,学生激发活力,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光彩的活力思想政治课堂。

3. 课堂有效沟通的策略:活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落实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效,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效能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如何才能有效地沟通呢?

3.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交往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是促进课堂师生有效交往沟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民利,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首创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增进师生友谊,提高教学效果。

创设民主参与氛围,使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角色。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愉悦的言语刺激,以其激昂的语调,幽默的语言;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交往技巧,温文尔雅的教态、自信而又平和的语气、优美的示范动作,还有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都启发和激励着学生自觉学习与主动配合。民主、宽松的氛围是沟通的基础,是师生互动和真情交流的温床。

3.2 构筑教学环境这一师生有效沟通的空间与舞台。

沟通环境,一般来说,有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环境等方面。

当今社会已进入多媒体的信息时代,教学活动所赖以进行的教学环境已日益复杂化,它将深刻地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音像资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如挂图、漫画等,以增强教学形象性和直观性。可以通过组织辩论、演讲、小品演示等形式,强化学生的角色参与。通过组织上述活动,创设情境,设置疑难,既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刺激学生求知欲,同时通过营造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大胆表现自我,陈述己见,让学生在生生、师生讨论、探究、互动中使得各自的思维都得到激活、激发他们的参与行为,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

心理背景一方面是指沟通者的一般心境状态,另一方面是指沟通者双方相互接纳的状态。学会交往的核心是学会相互理解与沟通,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去除自我中心达到彼此理解与交融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在课堂的积极表现给予及时地表扬,甚至是一个简单的手势和一个信赖和赞赏的眼神传达给学生,都可以拉近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的心理距离。积极创设与学生心灵共振的情感磁场,让学生快乐地参与互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3.3 以课程和教材为载体进行有效沟通。

教材是师生联系的纽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蓝图,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课堂上活动的设置必须要依托教材和合理的课程结构。如果脱离教材,偏离课程要求,再热闹的活动设置也只会流于形式,那样就会与我们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我们既重视教材研究,又要重视教材的开发与拓展,构建结构合理、完整和谐的知识体系。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极强,它包括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中学的思想政治教材蕴涵着丰富和深刻的教学内容,覆盖着多门学科,不仅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宗教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同时教材中的许多哲理、事例、人物、名人名言等都是教学的好素材,都可以用来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政治教师要深刻地领会这些有情之“理”,在教学中正确地表达这些“理”中之情,引领学生体验政治课理论中的“情”。 在“ 情”与“理”的交融之中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

3.4 通过价值传导引领意义的建构。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其它课程有很大的功能性区别,它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它在向青少年灌输国民意志,摒弃异端思想,把握舆论导向,提供精神动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这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价值取向。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充分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体验和感悟,调动学生的参与,开启学生心智,激活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引领学生参与对话、合作、沟通并不意味着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随意发挥,漫无边际地自说自话,甚至哗众取宠,置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于不顾,使得教学严重偏离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取向。教师要做好引发学生结合鲜活的社会实际对教材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展开思维的碰撞,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始终要牢牢地坚持政治学科确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同时还要充分关注教材背后的意义世界,带领学生从图文并茂的教材进入,慢慢融入到教材背后的“深意义”中去,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教师能把教材背后这个意义世界看得多远,学生就能跟着走多远。通过价值传导引领意义的建构,牢牢坚守中学思想政治课应有的价值导向功能。

3.5 以情感作为持久的驱动力。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情感教育贯穿教育过程的重要内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得不到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横亘一堵无形的铜墙铁壁,教学效果就难以得到体现。激发学生情感,给学生尽情表达情感,与人交往合作,积极参与决策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师生的双方活动,在情感的相互感染中,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师生之间以情染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在课堂中师生双方获得精神的沟通与意义的共享,激发、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探索发展的欲望和能力,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魏亚琴,往教学:个性的 我实现――论“交往教学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4(4):32 34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7

“润物细无声”,沟通与交流在日常的师生关系中非常重要。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高中学生心理发展是不成熟的,心理支配能力往往也比较薄弱,因此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格外重要。作为高中班主任只有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成为一个受每一个学生欢迎的班主任。虽然我们常说,要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倘若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教师使用尖酸嘲讽的语言,虽然是“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但师生之间的隔膜就会在这不经意中产生,这样不适当的表达,不仅无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相反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激起学生的怨恨心理、报复幻想,甚至闭锁心灵。因此高中班主任与学生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十分必要。那么高中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呢,下面就此进行探讨。

一、平行交流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这些问题上,谁都没有特权。班主任在平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有效的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塔菲尔《用心去教养子女》一书提到了平行交谈,即父母与子女一边一起做些普通活动,从而能一边交谈,要注意的是其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上面,同时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对方。这种沟通方式很值得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借鉴和使用,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会让师生都感到轻松、舒畅,往往能引起很好的回应。如:一起骑车行进或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一起散步或闲聊等等,班主任应该放下尊师重教的陈旧观点,应该把学生当朋友和家人一样平等地对待。比如与学生交流谈心的时候可以搬一张凳子先让学生坐下来,倒一杯水给学生。这尽管是毫不挂齿、举手之劳的芝麻大的小细节,但却能反映出班主任的人情关怀,让学生容易亲近班主任,体现出了教师平等待人的态度;同时,学生也会感到如同家人一样,学生不会在说一到办公室,就像到了刑场一样。请学生坐下来与班主任交流,一方面能使谈话更有成效;另一方面,在尊重了学生的人格的同时,也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二、成功激励

学生和教师往往在相处方式上因为教师的特殊社会地位让我们的学生感觉到比较不容易亲近,这样我们的学生往往就会比较重视教师对于自己的评价和表扬,班主任在班级作为领导核心的作用尤其重要,因此好的激励政策和激励性举措会让学生斗志昂扬,班主任只有走进学生,引导学生,才会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变得人性化,学生内心的大门才会向我们敞开,从而班级管理会越来越顺手,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比如校运会的时候,在开始举行之前,我会开个班会发动学生,目的不是“为班争光”,也不是通俗的“竭力而为”。而是把我自身的兴奋表达出来,校运会是个怎样有趣的大型活动,同学之间如何协助,开幕式可以有什么样天马行空的计划。前提我也真的是乐在其中,不是把校运会作为一个任务。学生平常的校园生活都是只有学习,通过老师一介绍,什么点子啊主意啊马上都出来了,热情极高。再后来,不用老师怎么样去推动或准备,全班的同学都带着高昂的热情去迎接这次盛典。好的激励政策和激励性举措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学生斗志昂扬,影响学生的积极情绪,带动学生的激情,让每一位学生自觉发挥主人翁的作用,成为班级的一份子,从而带动整理班级的学习氛围,以相互合作的方式,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来,让学生从沟通交流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

三、寻求合作

针对不同性格不同表现的学生我们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与技巧,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要放弃与学生争辩,因为辩论只会带来反辩,特别在课堂上学生发生轻微不当行为的时候,改变上课气氛比设法改变学生的想法,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合作。利用不同性格不同表现学生的心里所想和心理需求,让他们真正的接纳自己,从而更好的进行班级管理工作。

(一)针对后进生

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不良教育,都可为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提供条件。因此我们在做后进生思想转化工作之前,首先要做非常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要联合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多方面共同努力,对于表现不如人意的学生,教师要做到蹲下来看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忌那种不问青红皂白批评后进生的做法,要循序渐进,慢慢的疏通学生心灵的桎梏,让学生愿意沟通,乐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和他们推心置腹,让他们向老师吐露思想深处的东西,老师的教育才有针对性。

(二)针对优等生

学生没有不犯错误的,不管是后进生还是优等生,特别是优等生往往在成就感面前容易沾沾自喜,迷失方向,因此当他们犯错误时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苛责。沟通要真诚,而不能造作,虚情假意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让学生感到反感。有效的纠正能够指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问题的实质,便于学生改正,适当的沟通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我班的班级管理中,一位班干部刚开始做事非常主动积极,表现出色,但一段时间后,开始表现出不良的一面,对待同学比较蛮横,汇报情况不实事求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针对该同学这样的表现我采取的方式就是先分析后处理,分析出来该同学这类表现的原因可能是老师的表扬和成绩的优异让他表现吃了优越感和自傲的心理,所以我会与他及时的沟通交流,循循善诱的进行思想分析,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慢慢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改正。

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是班集体建设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沟通的作用,沟通和交流是理解的基石,是教师实施针对性教育的前提,教师朝着学生迈进一大步,才能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理解,换位思考,注意平时的沟通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架设起师生之间的心桥,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架起一座长桥。

参考文献

[1]童爱民.浅谈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三条途径[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S1)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8

一、会计专业学生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现状

对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人际沟通协调能力方面的调查显示:约80%以上的学生在人际沟通协调方面存在心理上的困扰,学生在沟通协调方面的心理压力甚至超过了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根据笔者调查发现,会计专业学生不擅长与别人沟通协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说自话多,耐心倾听少。一些会计专业学生缺少基本的沟通知识,在与人交往时不懂得换位思考。对于别人的帮助,能达到目的的便喜笑颜开,不能满足的立即言语相撞。与同伴相聚时,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高兴时高谈阔论、手舞足蹈,不高兴时或抑郁寡欢,或乱发脾气。听别人讲话时,或是不断地插嘴,或是较真抬杠,或是毫无反应。在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圈子中,他们已经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很难与别人有真正的沟通协调和合作。

2.尴尬冷场多,主动话题少。一些会计专业学生在与人交往中,总喜欢隐藏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把自己封闭起来,惜言如金,从不主动涉及话题。与他们在一起,沉默多于交谈,气氛压抑,场面尴尬。有些学生是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更多的则是怯懦心理在作怪。他们羡慕别人侃侃而谈、左右逢源,却担心自己不善辞令、词不达意,因而往往驻足不前。

3.“人机”水平强,“人际”能力弱。现在一些会计专业学生可以游刃有余地操作电脑,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统帅三军、叱咤风云,可以在QQ,MSN等论坛上当“斑竹”、称“楼主”,洋洋洒洒地“灌水”、“拍砖”。现实生活中,他们似乎换了一个人,变得不愿说话,不想主动与人沟通协调。他们或对自己的相貌不自信,或认为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广博,或感到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他们害怕挫折和失败,特别是在权威、强者或一些口齿伶俐的人面前,经常感到手足无措,有时会表现出一种戒备和敌对情绪,有时还会曲解别人的善意。长此下去,他们会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逃避现实,就会人为缩小自己交往的范围。

研究表明,主动沟通协调者与被动沟通协调者的沟通协调效果有着明显差异:主动沟通协调者更容易与别人建立并维持广泛的人际关系,更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而被动沟通协调者则相反。

二、沟通协调的基本要素与技巧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对加强高职财经专业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的基本要素与技巧归纳如下:

1.沟通协调的基本要素:目的明确、用心对待、让人认同。要谈吐讲究技巧,表述言语得体。要增进了解,相互理解。在沟通过程中,态度要诚恳,开诚布公、推心置腹,讲真心话,信任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自己诚实,对方才有可能讲心里话。以心换心以情动人促进和谐。要真诚交往,细致入微。

2.沟通协调技巧:要善于倾听,适时引导。与人交往时学会掌握对方的思想,摸到他思想脉博,了解他的性格,熟悉他的优点和长处,注意用语言打开他“心灵的窗户”。简短谈话。要有感彩,人情味浓,使人乐于接受;要尽量少用书面语言,使人一听就懂;要掌握分寸,说话恰到好处,不能夸大其辞,言过其实。还可利用网上联络,更具时尚和快捷。

3.沟通协调手段:主要采用柔性手段,即通过感情、思想的双向交流,达到与他人的和谐,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求学生必须要有积极主动性和耐心。

三、沟通协调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有人认为沟通协调能力是一生下来就具有的上天恩赐,我们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其实,沟通协调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培养和提高的。针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下面有几种途径可以借鉴:

1.做兼职。学生可以通过课余时间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兼职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的方式。社会是最好的课堂,做兼职可以在短期内以最低成本帮助我们提高能力。

2.当志愿者。这是学生锻炼沟通协调能力又一途径。在艺术节、文艺周、校庆、县庆、交易会等活动作为引导员、会场联络员、组委会工作人员身份出现,可广泛接触各行各业的文化,学会和不同层次、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士沟通协调交流。

3.参加社团活动。学校社团是培养沟通协调能力的最佳舞台。社团学生往往有机会参加活动,像演出、知识竞赛等。学生可以尝试活动组织、节目主持等多种角色,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还能和学校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使沟通协调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4.参加社会调查。市场调查和促销是较有挑战性的项目,因为它要求学生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言辞富有说服力,这样群众才可能接受调查并购买产品。这种勤工俭学能有效打磨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5.勤工俭学。部分勤工俭学方式也能有效锻造沟通协调能力。做家教时,如何让学生听懂你讲的课,如何让家长认同你,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得到提高。

四、结论

沟通协调是一项技能,更是一门艺术,是一个人情商高低的具体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情商是比某些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能力。不断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沟通协调水平,就能够帮助他们在奋斗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参考文献: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9

商务沟通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相互的信息传递交流,设法建立商务方面的共同性,相互理解、支持,最终达成一致的意向,实现合作。商务沟通是商务活动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提高商务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是每个商务工作者必备的一项技能。掌握了沟通技能,有利于融洽与客户的关系,提高商务沟通的有效性。然而,在商务活动中,有许多的问题却是由于沟通不畅引起的,需要注意和克服。

1 商务沟通的障碍与克服技巧

沟通障碍是指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失真、错误或丢失的各种因素。导致商务沟通的障碍主要来自于环境、信息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三个方面:

1.1 环境障碍

在商务沟通中,常因周围的噪音,场地的温度、空气、装饰布置、交流时间、交流人数、相处的空间距离等,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干扰着沟通效果。为了达到理想的沟通,应选择适当的时间,较好的环境场景,采取恰当的形式进行沟通。

1.2 发送者的障碍

(1)交流目的不明确。在信息的发出前,没有精心策划,在交流中常常出现面对交流对象不知道该说什么,怎样说,甚至偏离主题。所以,在商务沟通中,一定要明确沟通的目的,对沟通的信息做详尽的准备,始终要把握交流沟通的主题。力争与对方达成共识,实现沟通的目的。

(2)表达不清楚。这是很多商务工作者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由于条理不清晰,重点不突出,表述不完整,常使对方产生理解偏差,造成商务纠纷。所以,在沟通前,要把问题梳理清晰,讲什么,怎样讲,哪个先讲,哪个后讲,避免几个问题同时讲。

(3)沟通时机不当。信息沟通,既要把握信息的时效性,又要注意交流对象的情绪。信息传递不及时,就失去了信息的价值,但传递时交流不看对象的情绪、重视程度等也会影响沟通效果。所以,在商务沟通中,要把握时机,抓住商机,该成交时,就要把握好成交机会。

(4)沟通对象不对。商务沟通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交流对象的选择上。在商务沟通前,要做好调查,要把握好目标顾客。比如选择目标顾客,就要找到有需求、有购买决定权并有支付能力的人。

(5)沟通形式单一。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在商务沟通中,面对着形形的客户,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交流对象,选择不同的交流形式。在沟通前,要收集对方的信息资料,了解其心理特征、知识背景、文化习俗、观点立场等,沟通中要适应对方的思维框架,发现对方的关注点,达到有效沟通。

1.3 接收者的障碍

(1)过滤、添加,导致信息失真。在商务沟通时,不能完整听对方的陈述,只听了只言片语,然后按自己的理解意图进行过滤加工,造成商务沟通障碍,产生分歧,失去客户。所以,在商务沟通中,要学会积极倾听。专心、完整、客观、移情地听。要倾听对方所表达的全部内容和细节,并正确理解对方意图,避免遗漏。

(2)认知水平,导致理解偏差。由于文化程度、认知能力和语言的差异,不能正确理解对方的表述,导致理解上的偏差,影响了有效的商务沟通。

(3)心理定势,因为对某人或某事已有自己心理定势,形成个人看法、意见或偏见,常先入为主,与对方产生隔阂,使沟通失败。所以,要学会理智客观地倾听,不带有个人的情绪,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为寻求合作而放弃偏见。

(4)思想、文化差异。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生长环境不同,习俗文化的各异,所受教育和社会阅历不同,形成了思想和文化的差异,导致思想上的隔阂与冲突。在商务沟通中,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看法,能容忍不同观点。相互尊重是实现沟通的前提。无论能否成交,都必须尊重对方,学会换位思考,共同协商,实现公平交易。

(5)忽视反馈。沟通就是在相互的信息传递反馈中实现的。在商务活动中,不注意及时反馈,常导致对方放弃合作意向而失去商机。及时反馈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环节。反馈是商务沟通双方都应主动建立的机制,有异议要及时提出,有意向要主动争取,有分歧要相互协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有可能实现商务合作。

2 商务沟通中的禁忌与克服技巧

在商务沟通中,常因一些个人习惯和心理紧张情绪等小节问题把握不到位,影响了有效的商务沟通,给企业和个人带来许多损失。这些问题的出现,形成了沟通中的禁忌,主要表现在倾听、口语表达、文字表达、非语言动作等几个方面:

2.1 倾听的禁忌与克服技巧

作为一个商务工作者,学会倾听是必备的一项技能。事实证明,在商品推销中,导致推销失败的原因往往不是推销人员说得不好,而是倾听不够,没有了解顾客的真正需求和意图。所以说,不善倾听导致的失误比不善于表达产生的问题多得多。在倾听中需要克服的问题主要有:

(1)心不在焉地听。在客户说话时,东张西望,心神不定,频繁地看表或玩弄东西,心不在焉,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这样客户就会感觉到冷漠、不被重视,不会给你机会与你合作。

(2)假装倾听。有些商务工作者,敷衍对方,采取假装地听,根本没有留意对方说什么,难以捕捉客户传递的信息和真正意图,常常失去成交的机会。

(3)急于发言。在商务谈判和商品推销中,经常见到商务人士缺乏耐心,打断对方的谈话,急于表白自己的见解,造成对方的不快而失去客户。这就是对倾听的认识不到位。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处于尊重,应让对方把话说完。

(4)呵斥反驳。商务沟通中,经常遇到客户的看法偏激,怕上当而疑心等表现。这就需要建立与客户的信任感。多肯定对方,不要直接反驳客户观点,绝不应该呵斥、教训对方。当与客户的观点相悖时,不要争辩,设法转变谈话的重点,引导客户谈论更能促进销售的话题。

2.2 语言表达禁忌与克服技巧

在商务活动中,要顺利进行交谈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还要克服一些毛病和禁忌:

(1)夸夸其谈。伶牙俐齿,能言善辩虽然是件好事,但与人交谈,朴实无华的语言更是心灵的表达,是美好情感的展现。[1]说话可以表明一个人处事的态度。夸夸其谈,表现的很强势,往往使对方敬而远之。

(2)指责批评。交谈时要明白自己与对方交谈的目的,就会保持平和的心态,寻求合作,化解分歧,使交谈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如果总是批评指责对方,令对方难堪,就会给客户心理压力,不利于交谈取得成功。

(3)诋毁他人。商务交往要以诚信为本,买卖公平。爱诋毁别人的人,就会让对方怀疑其品行。在商务活动中,不能为了抢生意拉顾客而诋毁别人的产品或服务。

(4)辩论争执。商业买卖要在良好的谈话氛围中才能实现。要体现公平、自愿。在商务活动中,与客户争辩,显得自己比别人高明,会令对方不快,放弃商务合作。

2.3 非语言动作禁忌与克服技巧

虽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沟通符号,但非语言动作在人际信息传播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曾提出了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语言(7%)+声音(38%)+身体语言(55%)。由此看出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2]然而,在商务沟通中,往往由于个人素质和教养等因素,形成了有效沟通的禁忌,主要体现在动作、表情、眼神、空间距离把握等方面。

(1)表情冷漠,目光不专注。表情是所有非语言沟通形式中最重要、表现力最强的形式。在与人沟通中,如果能给对方一个灿烂的微笑,就会让对方感到亲切、友好,可信任,愿意进行交往。在商务交流沟通中,要目光专注,面带微笑,注视对方的眼睛,这样既体现了对客户的尊敬,又表现出个人的坦荡。

(2)手势动作太多。与客户交流时,手势的正确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但运用太多,就显得不稳重,特别是不能用食指指点客户,那是非常失礼的。与外国人打交道就更要注意手势动作,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手势动作有很多的用意。

(3)身体姿态不雅。姿态反映着人的处事态度,传递着心理状态和情绪,也常常显示着一个人的地位与权力以及素质。在商务场合,优雅得体的姿态,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所以,在商务活动场合,要展示出个人优雅、得体的举止风貌,站立坐行都要合乎规范,克服个人不雅小动作和过度紧张而出现的动作行为。在商务场合,一举手、一投足都要体现出良好的素养。

(4)仪表不整洁。在商务场合,穿衣打扮要体现出商人的气质,符合商务礼仪规范。穿着应大方得体,符合身份与场合;化妆要遵从淡雅、自然、协调、美观的原则。仪容仪表传递着一个人的个性、身份、涵养及其心理状态等多种信息。所以,要通过仪容仪表来体现个人的良好形象。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10

经多年的教育实践,师生间的沟通,直接关系到教育交往、教育活动等效果的优劣。而要想实现有效沟通交流,笔者认为至少应有如下几方面思想:

1.教师重言教,更重身教

为人师表,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师表及榜样、表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将下意识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由此,教师务必做到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做学生的榜样,积极影响学生。由此,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注意言谈举止,注意自身素质。在重言教的同时,更应注意身教。

2.师生间的沟通是平等的交流,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师生间的交流往往教师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

而作为接受对象的学生,则往往充当配角,慢慢聆听。久而久之,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其自主性、探究性等,不经意间受到限制。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使老师们经常感到自己已经说了该说的话,讲了该讲的道理,但学生还是听不进去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的低效沟通。因此,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意见的时间,不断创造平等交流的机会。只有在平等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才能和谐地交流沟通。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教师讲述内容、书本知识和课外阅读接触的知识提出疑问,并表达看法。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看法千万不要急于否定。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个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学生在被尊重的同时会有被重视感,久而久之,便能大方、自主地与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实现课堂有效沟通。反之,如果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棍子打死,就很有可能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在摇篮中,师生间在课堂上很难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

二、影响师生沟通的因素

实现内容间的可靠接受和理解,就完成师生有效沟通的初衷。而实际上,不可避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师生沟通的顺利进行。现代教育理念中,有几个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尤其值得我们去关注。

1.严师下的叛逆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而与之相反的,对学生的严厉要求,却带来学生的叛逆、逃课。而且,在严厉的教学要求下,师生间的冲突愈发敏感,愈发常见。可以说,教师越严,学生越反感老师,顺带延误上课。久而久之的恶性循环,导致目前旷课和逃课问题较突出。

2.师生间的不信任感

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高高居上,以审视的眼光看学生,用怀疑的语气发问学生,这样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加大了沟通的难度,拉远师生间的距离。久而久之,师生间的话题越来越少,最后多数无疾而终。

3.老师敬业精神减弱

这些年,国家重视教育,对教学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教师的工作量更是大增,这样厌教的情绪日趋高涨,不愿意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一线工作中。甚至,有教师将繁重的工作任务,一股脑地发泄到学生身上,更阻碍了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三、如何更好地交流与沟通

师生间沟通交流存在间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想更好地消除这些问题,建议可自如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需耐心倾听

师生交流期间,老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多数被动接受。这样的沟通关系持续下去,势必导致通的低效率。由此,想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教师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尽量把自己放在辅助的位置。同时,要有耐心,注意聆听学生想法,多学生建议,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导地位。如此,方可积极接受教师的建议,大幅提升沟通效果。

2.教师需朋友间的谈心

教师传道同时,更是学生的益友。在课下时间,教师应主动亲近学生,能够放低身段与学生进行沟通,以朋友的方式聊天拉家常,涉及的话题应力求生活化。尽量关心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可谈及起居、饮食、交友等各方面的话题,尽量营造一个愉悦的话题环境。而且,在这样和谐的谈话氛围中,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11

1、日常交谈:幼儿入园、离园接待时教师与家长交流,这是家园合作的有效、便捷的一种优势,也是家园合作的基础。

2、电话访谈:如果孩子未入园,教师不知是什么原因或需及时同家长了解沟通时直接进行电话交流,从而掌握孩子在家中的生活动态。

3、家长开放日:通过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及观看教育活动,了解活动的形式。

4、家长会:每学期本班有二至三次的家长会,通过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更好的理解蒙氏教育理念,及我们的日常工作……

5、家园联系手册:用于记录孩子发展变化及家园交流活动的效果,提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及努力目标。

虽然与家园沟通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如果将沟通形式成默契他到预期效果还应多做努力。

一、沟通要及时、是沟通变成教育的一部分

及时的沟通能消除家长的“顾虑”,避免误会,许多家长送幼儿常带着许多的“顾虑”。比如:孩子在园能否吃饱,教师是否关注自己的孩子:还有的家长怕得罪教师,有意见不敢提等。对此教师应当主动与家长交谈,揣摩家长的心理,抓住需要沟通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开诚不公的与家长交流看法。取得家长的信任,消除家长的顾虑,让家长放心。例如:孩子在园出现意外情况时,教师应主动教师的告诉家长,千万不能心存侥幸,等到家长发现问题在询问,教师就会很被动且易发生误会。其二、中午睡觉时,她不感睡着,怕睡着了尿裤子,怕小朋友笑话她。通过与家长的及时沟通,消除了孩子及家长的思想顾虑,并了解孩子的自尊心很强的特点,同时在午睡前提醒孩子入厕。再如:班上的孩子生病、尿裤子、喂药等,虽然的工作中的小事情,沟通及时不仅可以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甚至是感激,也就拉近老师和家长的距离。沟通是了解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才能得到孩子这颗小树在启蒙教育这篇土壤中茁壮成长。

二、沟通要讲艺术、艺术的沟通会产生艺术效果

沟通如果不讲究方法,就会给对方造成误解,就会使下一步的工作在无形中设置了障碍,首先在交谈时避免伤害家长的自尊心,教师向家长反映情况,一般都在孩子入园或离园时进行。我班的乐乐经常喜欢动别人的东西,家长也发现几次,就这一问题,我单独与家长进行了交谈,我用很平和的态度说:“我知道你因孩子在园的这种情况放心不下,别着急,孩子还小,多给他讲道理,千万不要打孩子,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偷东西,这样会强化他的这种行为,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们双方都努力,提醒孩子的言行,就会很快克服不良习惯。果然,在家园共同努力下,家长露出了轻松愉快的微笑。其次应先报喜,后报忧,本班一位家长说:“他的孩子以前在某市的一个幼儿园,老师每次见面反映孩子不好的地方,他认为对他的孩子有偏见。”确实,教师如果经常向家长告状。势必影响家长的情绪,导致家长不愿意和老师沟通,并产生对立的情绪,不管是对中有错,还是“错中有对”,幼儿的点滴进步都要告诉家长,报喜说明老师关注喜欢孩子,然后再耐心诚恳的提出问题所在,能提醒的就不要批评,如果要批评,之前应对孩子进行充分的肯定和表扬,然后再说,如果在……方面加以改进的话,就会更好了。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12

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可见,沟通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究竟如何做到有效的沟通,却是摆在每一位家长面前最棘手,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与沟通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曾指出:“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来教育子女,而沟通正是其中一个最主的要方式。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在思想上发生不地的改变。因此,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跟随时代变化的步伐,同孩子们一道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如果家长们还总是把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停留在“我们当年”、“我们小时候”的话,那么与孩子之间势必要产生隔膜和代沟。要知道,“时代不同了,方法不一样”,不能依然沿用老的办法、旧的思维去对待生活在现今世界里的孩子。因此,沟通与交流的特有功效就在家庭教育中显示出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实质上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活动过程,其沟通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孩子如何难管教、不听话,甚至与家长的想法背道而驰。当有问题发生时,孩子们也常常采取回避、甚至撒谎的态度,他们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也不愿意让家长走近他们的世界,参与他们的生活。在孩子的心理,他们认为父母与他们在思想上是有代沟的,是无法互相理解和沟通的,因而完全不屑于家长对他们的管教,甚至对家长的说教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形成对立的僵局。由此可见,沟通不畅不仅仅是造成了亲子间缺乏了解和感情的隔膜,同时它严重地影响到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使极为重要的家庭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二、造成沟通不畅的原因分析

人与人之间都需要通过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增进了解,加深感情,那么对于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幼小心灵的成长变化是无时无刻的,因此更需要得到家长的关心和帮助。而良好的沟通将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架设起一道心与心相通、情与情交融的桥梁。它将有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更深厚的感情基础,帮助父母及时发现和了解孩子心理存在的问题,这不但对孩子的心身发育非常有利,同时也使父母能够成为与他们分享快乐、共同成长的朋友和知心人。可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影响和决定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家庭陷于沟通和交流的困境中呢?

首先,家庭教育理念中缺乏对沟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中,沟通教育的重要性往往被很多家长所忽视。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认为只要身体好、学习成绩优秀,就是最成功的教育,因而忽视了亲子间沟通与交流在整个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少教育失败的家庭在查找原因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发现父母与孩子间因不经常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是导致出现一系列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因交流少、沟通少,还大大影响并制约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并使家庭教育陷入了被动和尴尬的境地。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把很大的精力和金钱都花在学习上。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惯性,使孩子与家长之间非常缺少时间进行沟通,因而就忽略了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关心。孩子想些什么,有什么困惑,需要什么帮助,家长们都很茫然。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越拉越远,从心灵深处产生的代沟和隔膜也越来越深。

其次,沟通方法不正确造成沟通障碍。很多时候沟通障碍是由于家长在沟通中不讲究方式、方法造成的。很多家长都没能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性格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来调整和把握沟通的方式、方法。有的家长喜欢用命令式的语言,不容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沟通变成了发号施令;也有的家长喜欢说教式的沟通,总喜欢摆些大道理、讲些大理论,而这种枯燥乏味的说教,孩子们早就听的不耐烦了,这种沟通方法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丝毫起不到作用;还有的家长根本不顾及孩子接受能力的大小,完全只从家长的角度发表观点,从而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再与家长进行交流;还有的父母总是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衡量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因此造成许多误解和偏差,从而导致亲子间的沟通无法顺利进行。

第三,父母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往往不注意沟通的语气和措辞,这让孩子总感觉到自己处于弱势,家长处于强势,因此不愿意同他们敞开心扉进行交流;也有的家长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带着怨气跟孩子沟通,因此这让孩子除了产生害怕心理之外,根本达不到沟通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总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命令多于商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经常处于不被尊重和被动说教的地位,因此很容易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影响了沟通的质量。

三、良好的沟通要讲究方式方法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对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会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把家长的期望和关爱充分地传递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最佳的成长环境和愉快的生活空间。但是,与孩子沟通时间少、质量不高等问题正困扰着不少家庭。因此要想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家长们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从而使沟通变得轻松而和谐。

1.亲子间的沟通要保持平等关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平等。不少父母总喜欢自己高高在上,认为“我是家长,我说了算,孩子必须听我的”,从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感受,扼杀了孩子的话语权,使亲子间的沟通变成了“一言堂”。这种沟通方式不但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也使沟通变成了“走过场”的客套话,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沟通中,家长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上,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去探讨,切忌把沟通变成指示和训话。同时,父母还应针对孩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孩子民主协商,平等对话;并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待,要以理服人,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对父母的信赖,最终实现有效沟通。

2.亲子间沟通要相互信任。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只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沟通,才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沟通,从而产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

而父母要充分做到信任,就必须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是被信任的。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肯定性的语言、欣赏的目光、奖励的措施等等,向孩子传达父母对他的信任和肯定,从而在沟通双方建立起信任的桥梁。由此,孩子才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自觉自愿地接受父母的教导,从而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3.沟通交流要保持经常性。

家长要根据孩子无时无刻变化的情况,适当地安排交流与沟通的内容和时间。不要把交流当成是任务,像开会一样例行公事。其实,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就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互动。父母通过交流更加了解孩子,而孩子也通过沟通更加体谅父母。因此,家长要把沟通当做像关心孩子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情去做,而不要搞突击性和临时性。

同时,沟通决不能只凭父母的心情,高兴时有沟通,不高兴时就等心情好了再沟通。毕竟,交流是为了更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发展变化,从而为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一个月沟通一次,甚至半年沟通一次的行为,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更要适时调整沟通的次数和时间,尤其在发现孩子有所变化时,就更要及时进行沟通和了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要把握沟通时语言使用的分寸,要多赞美、少批评。

亲子间的沟通,必须注意语言的使用,无论从词语的选择,还是语速和语调上,都应该把握分寸,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沟通的效果也将截然不同。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和剂。家长适当地对孩子给予肯定和赞赏,将会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且增加孩子对父母的好感,从而更加乐于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

同时,对犯错误的孩子,也不要夸大处理,而应该心平气和地指出错误的原因以及今后应该如何改正。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13

一、心理沟通和交流在师生之间的重要性

沟通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沟通,生活就没有快乐,事业就没有成功,工作就没有乐趣。没有沟通人与人就不能有相识,就不会有理解,同样就不会有信任。沟通在班主任工作管理中的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沟通是其有效的进行班级管理的基础,没有沟通,就谈不上管理。中学班主任面对的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时期,因此表现出较强的逆反性,同时他们还具有闭锁性的特点,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班主任老师,跟学生的接触尤为密切,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交往、生活等各个方面,同时还要密切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有目标、有方向的引导。另外,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家庭背景、以及所受的家庭教育方式都有所不同,这就为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中学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过程,那么我们所说的心理沟通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通过语言或者肢体上的形式,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实现思想和感情等方面内容的传递和反馈,力求达成思想上的一致和感情上的通畅。当然,这种心理沟通可能会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也可能就是无用功,但是这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这里,班主任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对自身的定位对其效果的影响作用非常大。一般来说,班主任与学生沟通中有两种形象:一种是准家长的形象,一种是拟亲人的形象,前者更具有威慑力,而后者更具有亲切感和说服力,更容易让学生倾心沟通。

三、中学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过程中的原则和技巧

(一)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时要始终保持主动性,多询问。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班主任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力求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举个例子来说,在某次考试之前,发现A学生的状态不是太好,此时班主任就要单独与他进行沟通,询问状态不佳的原因,在交流过程中,获知该学生最近学习心理压力大,因此导致状态不好,怕考试成绩不好,此时班主任应当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明白此次考试只是对前一阶段学习情况的考察,目的是在于明确自己在以往学习中的疏漏,为以后的学习明确重点和方向,使他能够以轻松的状态迎接考试,并在考试中获得稳定的发挥。另外,在考试之后对成绩进行总结和分析,与成绩有大幅度变化的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让他们谈一谈失误与成功的原因,要注重多表扬,少批评,使学生能够以更加轻松的态度面对学习。

(二)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注意交谈技巧的把握。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中的交谈技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谈场合和时机,交谈的场合可以在如办公室、课堂此类正式场合,也可以在课间将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交流,也可以操场、劳动场地等非正式场合,甚至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也可以边走便说。场合的选择主要依赖于交流内容的选择。沟通时机的把握对于沟通效果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抓住了这个正确的时机就会使沟通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交谈方式,沟通一般是两个人之间进行,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采用集体沟通,比如班委会集体和学生的沟通,或者是班主任个人对几个同学之间的沟通。举个例子来说,在某次考试结束之后,班主任组织学生开一次班会,在班会中班主任先让成绩比较稳定的B同学传授考试经验和方法,让学习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C同学向同学们传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让D同学在听完之后发表自己的感想,班主任对班会内容进行总结,指出他们叙述中的优点和缺点。在沟通中,班主任要以微笑面对学生,用温柔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这样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体现教师的亲切、和蔼、自然和平易近人的态度,学生则会感受到教师的热情与信赖、亲切与真诚,进而彻底打开心扉,与班主任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三)班主任在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要多观察学生的状态。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这不仅限于对整个班级集体动态变化的观察,更需要通过对每个学生的细微表现的观察,分析其思想本质的变化和发展,真正做到知微见著。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在进行沟通和交流工作之前做好准备工作,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加以妥善处理。

四、结语

教育学生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更是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然而沟通和交流是在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学班主任,能够与学生成功地进行谈心是其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应该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认真研究,掌握学生思想发展的个性,在沟通中注重技巧性,通过沟通有效的促进师生感情的靠近,同时为学生的学习任务的完成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