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实用13篇

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
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篇1

职校师生关系会因为彼此沟通的不顺畅共同对教育失去信心。成功的教育是以师生之间的沟通质量为基础的。教师要有这样一种意识:学校里所设计的所有工作,都是在这种师生关系中进行的。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和交流情感、信息的过程。古今中外,有很多的学者对沟通做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为有关沟通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如安景文、苗建国主编的《组织行为学》,郭文臣的《管理沟通》,朱志忠、唐和平的《组织行为学》都对沟通的含义、沟通的过程以及沟通的影响因素做了相应的总结与概括。孙健敏、徐世勇编著的《管理沟通》,郭文臣编著的《管理沟通》对沟通的本质进行了全面阐述,认为其本质就是达成共识、换位思考、坦诚和信任。屠荣生、唐思群编著的《师生沟通的艺术》中系统阐述了在师生沟通过程中老师应灵活运用的一些沟通艺术。

本文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的师生新媒体交流方式,如QQ、微信沟通方式及其效用进行了探索。共发放1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0份,并结合运用抽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进行实证分析,参考相关文献,对调查结果予以整理、汇总。

一 大学师生新媒体沟通方式及其效用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在大学师生新媒体沟通方式及其效用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41.1%的学生认为师生良好的沟通在日常教学中起主导作用,54.4%的学生认为师生良好的沟通在日常教学中有点作用但影响不大,还有4.5%的学生认为其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影响。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良好的师生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师生之间的沟通并没有很好地与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要求教师要树立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提高教学水平的意识。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只有16.7%的学生有并且随时可以有与老师课余交流的时间,44.4%的学生有时间与老师进行课余交流但是很少,38.9%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时间与老师进行课余交流,这一数据表明:学生与老师除了课堂上进行沟通交流之外,其余的接触时间少之又少,为了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时间,一方面老师应该多留点时间与学生沟通,而不是除了上课就忙着搞科研、抓项目,让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找到老师;另一方面,学生应该提高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意识,拓宽交流范围,不要将沟通内容局限于学习方面,寻求老师在生活上、工作上的指导更容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好、伙伴关系。下面依次对QQ、微信、视频等沟通方式及其效用进行分析。

1.QQ

据调查分析,40%的学生认为QQ是师生之间沟通的一般性接触,可以获得一些基本信息,26.7%的学生认为QQ使得信息传递通畅、师生之间彼此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双方加强沟通,彼此可以深入了解。QQ相比较短信而言,费用更低、速度更快、频率更高、沟通起来更随意,除了可以聊天之外,还可以到对方的网络空间了解对方在生活上、工作上的一些基本信息,更好地了解对方的动态信息、抓住对方的心理,更好地交流彼此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方便老师因地制宜地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但是也有21.2%的

学生认为利用QQ沟通使得师生之间接触有限,不利于获得一些基本信息,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大多数师生之间并没有通过QQ进行交流,老师很少将自己的QQ联系方式告诉学生,大多数是将公共的邮箱公布,其目的主要是便于教学作业方面的审查,并非出于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的尊师敬师观念仍很浓厚,不敢放开包袱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除非有重要事情,否则不会主动找老师聊天,即使加对方为好友也会将其另设在一个分组列表里面,甚至还会起一些稀奇古怪的名字以提醒自己不要擅自“搭讪”,彼此之间这种观念意识的落后是阻碍QQ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主要原因。

2.微信

微信是师生沟通效用比较好的一种方式,8.9%的学生认为微信可以促使师生双方加强沟通,彼此深入了解,32.2%的学生认为其有利于师生之间信息传递顺畅、彼此关系密切,36.7%的学生认为微信有利于师生一般性的接触,可以获知一些基本信息,16.6%的学生认为其使得师生之间接触有限,不能获知一些信息,5.6%的学生认为其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畅通、师生彼此关系疏远。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沟通软件,除了具有QQ的一般之外,还可以起到打电话的作用,双方可以通过使用流量来进行语音交流,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朋友圈与一些陌生人进行交流,这样就会使学生不会因为对方是老师而放弃与其进行交流,老师可以通过匿名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以忠实的聆听为主旨,以同龄人的身份进行生活、学习、工作上的经验交流与共享。

在运用社交软件交流时,师生之间也经常运用视频进行交流。视频是师生沟通比较有效的方式之一,沟通效果显而易见,值得师生运用与完善。12.2%的学生认为通过视频可以使师生加强沟通,彼此深入了解,具有面对面沟通的效果,可以就某一问题深入、全面地沟通,通过眼神、表情、语气等非语言进行交流可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另外,37.8%的学生认为视频可以促进信息传递通畅、师生之间关系密切,这种沟通方式可以手把手地对学生进行辅导与指导,尤其涉及手工操作方面的内容,不至于在沟通时产生误解或者歧义,这一功能是打电话、发短信、QQ等沟通方式所不能比拟的。28.9%的学生认为视频沟通方式方便了师生之间对于基本信息的获取,由于视频沟通方式速度快、成本低、便于操作与实施,广泛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但仍有超过20%的学生认为视频沟通也会阻碍良好沟通效用的实现。视频沟通要求双方要在某一固定的位置进行,受到空间限制,视频沟通对网络稳定性具有比较高的要求,如果信号较弱,一句话不能通顺表达,就会产生误解,还会影响沟通双方的心情,尤其是在双方好不容易才协调出来的彼此都空闲的时刻。

二 改进大学师生沟通方式及其效用的建议

微信、QQ等联系方式不但能方便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而且它们能很好地避免面对面交流中的尴尬等问题,又能保证沟通及时性。

1.树立正确的沟通理念

首先,有效沟通基于双方的共同点,共同点意味着双方在沟通的目标、态度和兴趣等方面相互认同,缺乏这一前提,沟通只会徒劳无功。其次,在沟通过程中,要注重换位思考,如果师生都能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老师会感觉到被学生支持和爱戴,学生会感觉到被老师尊重和理解。最后,沟通的本质是信息的交流,目的是信息共享或解决问题,最终结果是求同存异。

2.要创设沟通的情感氛围

以心换心是良策,教师言语要亲切、和蔼,感情要真挚、投入,使学生的自尊心、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才会体会到老师的关爱与在乎,像与亲人接触一样轻松、真实,减少戒备感,真情流露是实现师生沟通、彼此深入了解的前提。

3.建设稳定的校园网络

QQ、微信、语音、视频等沟通方式的畅通无阻,首先离不开稳定的网络环境,这就需要学校相关部门能够与移动、电信公司进行协商,在降低通信成本的同时可以享受到较高质量的网络信号。使校园内部的公共信息能够得到共享,老师、学生的相关动态信息能够及时得到更新与传递,使校园到处都洋溢着浓厚的师生情谊,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4.要注意语言技巧

心灵沟通是双向交流,要善于启发,学生才会袒露心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委婉、含蓄、幽默等技巧要融会贯通,须知“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参考文献

[1]屠荣生、唐思群编著.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朱志忠、唐和平.组织行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篇2

观看了余世维《有效沟通》的讲座后,结合日常干部监督科接待来访老干部的实践,我对于在与基层群众交流过程中,绕过沟通“两大顽疾”,构建畅通的沟通模式,做了如下总结:

一是引导讲述,构筑交流模式。很多来访群众都是带着情绪与不满来的,与之沟通的第一步不应是“被动的等提问,然后讲道理讲规定”,而应先引导其诉说、讲述:一方面在诉说过程中缓解其紧张、焦(来源:文秘站 )虑的情绪,基本掌握其情绪状态和谈话节奏,另一方面在诉说的同时讲双方交流的模式由简单的“提问——回答”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讲述——提问——交流”的双向模式。在与群众沟通的这一环节,可能并不能清晰的获知对方的困难与问题,重要的是为下一环节的沟通构筑渠道,此交流环节一般可控制在3-5分钟。

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篇3

1.2加强沟通能力是适应现代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当前国内外医学教育界都相当重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医生有“三大法宝”即语言、药物和手术刀。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则认为,上述“三大法宝”中最重要的是“语言”。在我国,2008年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生在新的教育目标下,不仅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求其掌握并提高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技能。因此,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都将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视为重要任务。

1.3加强沟通能力是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合格医学检验人才的需要

医务人员最崇高的精神境界是其以人为本、以患者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充分反映出医护人员良好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学识、胸怀、才能和心理等几方面。研究表明,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一个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优秀教师,会给学生带来正能量,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医学院校的教师还是临床的带教老师都要加强自身的修养,遵守职业道德,向学生传授与患者交流的经验、沟通的技巧、遇到突况的应对策略等知识,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影响医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2.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途径

2.1开设沟通教育专门课程

国外的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多门医患沟通技能教育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向医学生传授医患沟通的知识与技能,已有较长的历史。大多数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医患沟通的艺术》、《与患者沟通》、《沟通学》等课程;自1987年开始,英国医学会就将医患沟通能力的评估作为医生资格考试的一部分,而英国的多数医学院校开设有《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等课程。近些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逐渐重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根据医学院校实际情况、自身的优势,开设系列课程向学生传授医患沟通的知识和技能,且多数院校逐渐把沟通能力纳入医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北京大学医学院等尝试开设了《医患沟通学》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学院开设了《医学人际关系与沟通》课程,受到了医学专业学生的一致好评,使该门课程在校内得到了推广,教学效果显著。有些医学院校虽未开设专门的医患沟通教育课程,但其通过《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导论》等课程向学生渗透人际沟通方面的知识。我国在医患沟通教育课程设置上,起步较晚,未能将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两类学科相互渗透、互相交叉,而且授课形式比较单一,但为了培养高层次、综合素质高的医学检验人才,我国医学院校会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模式,实现新的医学目标。

2.2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可以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聘请经过相关培训的教师讲解人际关系与沟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素,如何使用辅助工具,如何处理专业知识的转化,完成人际交往基础知识及医患沟通理论的讲解,为提供良好的医患沟通交流打好基础;(2)举办专题讲座,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与学生正面交流,共同探讨,解疑答惑;(3)开展专题讨论,选取典型的医患关系的病例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找出最佳解决办法;(4)采用角色模拟和经验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并互换角色,彼此交流扮演心得,从中体会医患沟通中病人的感受;(5)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病例素材库、教学素材库和检验专业网站,设计多媒体课件,设置留言板、开辟案例讨论区等相关栏目,建立学生网上学习平台和师生课外交流学习平台,弥补教师和学生临床接触机会少、临床诊断思维能力难以建立的缺憾,弥补实验室实验条件不足的影响。资源库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创新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2.3对沟通能力进行评估

目前,国内对于医患沟通能力的考评主要以卷面考试为主,主要包括理论知识、临床基本操作、病历书写等常规考核内容,除此之外,为了让学生更加重视医患关系沟通的重要性,还要将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作为考核内容。考核可以采取模拟病例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真实临床场景考试法,如得到病人的知情同意或者告知病人不好的消息等。教师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进行评估。我国在医患沟通能力考核方面的研究较少,缺乏相关的考核体系,因此除了卷面考核外,应实施与患者交流的量表评价以及患者评价表等综合评价,量表评价可以采用国际上通用的SEGUE量表,评价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理论考试、问卷调查、学生自我评估等其他方式考核。

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篇4

基于整体社会竞争力提升的要求,大学生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成为重要的议题。西部地区作为经济后发区域,对高素质群体的需求潜力较大。西部地区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

一、西部地区大学生沟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沟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学习生活造成较大影响。表现为推动或困扰着大学生是否积极学习生活的状态。大学生沟通能力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学生自身因素。在大学校园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处于心理发展成熟度慢于生理成熟度的阶段。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要求对自己的各种需求和行为进行独立的思考和选择,希望形成自己独立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社会认知经验的缺乏、过于理想化等的心理特征,不能满足生理发展的需求,从而产生冲突,形成矛盾的心理。这种矛盾心理若无法得到有效引导与排解,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主体之间的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

环境与家庭因素。西部地区大都处于经济不发达区域,现实的经济社会氛围影响着大学生成长与成熟的整个过程。欠发达的经济社会现实往往决定了整体社会氛围处于封闭状态,对大学生成长中的开放、包容需求发生冲突。同时,在社会转型期,传统家族式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都在被冲击,新型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正在逐步形成。导致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影响着西部区域大学生在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大学环境的氛围因素。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场所,对大学生沟通具有深刻的环境意义。尤其是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其生活方式、学习模式和交往模式都存在较大的变化。从大学入学前的个体分散式生活变化为远离家庭的集体化生活容易引起不适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不适感表现较多;同时,传统大学教育的以知识传授、理论传授为主,缺乏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的强调,这种教育的不足引起大学生发生情绪障碍等事件容易无所适从,导致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的提高较慢。

社会与技术变化因素的影响。快速发展与急剧变型的社会不断侵扰着大学校园的主体的学习意识。社会环境对于处在正在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有着全面深刻的影响。技术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进步,导致大学生沟通方式从传统的面对面沟通变化为网络化沟通方式,这种方式虽然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屏蔽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流的社会地位、专业、出身等实际差异,提供了一个全新、便利的交际渠道,但这种交际方式减少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情感沟通机会,使得大学生一旦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沟通受阻,就会逃向虚拟社会寻求心灵安慰,消极面对现实生活,逃避自身沟通能力不足的现实。

二、西部地区大学生沟通能力测度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沟通理论所积累的沟通能力结构与维度的成果,对西部地区大学生的沟通能力状况进行测度。根据已有研究的整理,大学生主体沟通能力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分别是沟通技能、沟通认知、沟通倾向等。沟通技能主要是主体在沟通过程中的行为方式选择以及表现状况;沟通认知则体现了主体对主体本身、沟通参与方和沟通所发生的实际情景的理解能力,进而体现出判断效果体现的能力;沟通倾向则表现为主体关于沟通的实际偏好及其体现在行为状况中的趋势及动力等。

本部分的主要过程是首先参考心理学领域关于沟通能力的量表,结合西部地区大学生实际特征设计调查问卷来反应西部地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在进行试调查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的问卷。问卷的发放主要是作者所在高校的三个校区的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总共发放问卷300份,剔除掉无效问卷,使用EPIDATA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状况。

(一)大学生沟通能力三元结构模型与问卷编制

大学生群体的特征与其他组织群体主体特征有所不同,借鉴有关人际沟通能力的研究,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归纳,提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三元结构模型。分别包含沟通技能、沟通认知和沟通倾向。在模型中,三元维度起不同作用,综合互相关联、系统化描述大学生沟通能力状况。如图2-1所示:

根据上述沟通能力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三个维度分别编制题项9、8、10个,题项内容遵循李克特量表的表述方式,根据程度差异分别赋分5、4、3、2、1分,5分表示完全符合,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中间各分值程度依次递减。

(二)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衡量所设计问卷的信度需要借助内部一致性系数,即Cronbach's Alpha。表2-1的Cronbach's Alpha的值为0.428,表明本例中所设计的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在信度。

评估因子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到除了沟通认知因子以外,其余因子的相关系数相对比较理想。表明问卷调查设置在本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Bartlett球度检验和KMO检验是进行因素分析的先决条件。Bartlett球度检验可用于检验相关矩阵是否为单位矩阵,即各变量是否各自独立。经过对预试问卷的初步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值为1886,显著性水平为0.000,差异极其显著,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共享因素的可能性,适合做因素分析。如下表所示:

利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KMO为0.728,球形检验结果显著。原27个变量可归纳为9个公因子,它可以解释总方差的61.832%。验证大学生人际沟通的维度结构是合理的。因此,可以认为本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问卷结果与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实际状况的吻合度较高。

(三)案例学校大学生沟通能力统计分析

本研究以西部某大学为例,该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对象为其大学2011级、20012级、2013级和2014级本科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并对问卷进行回答完整性与真实性检查,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为96.3%。

年级差异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多独立样本检验分析结果;

表2-4采用多独立样本检验考察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三个影响因子沟通技能、认知和倾向的年级差异,通过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在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上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三个维度方面,沟通认知年级差异显著,在沟通技能和倾向上面则年级差异不明显。

从上述表可以看出,大学生虽具备基本的沟通能力,但仍缺乏系统、深层次提高沟通能力的训练;无法更好地适应与不同对象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培养基本策略与建议

通过上述严密的问卷设计与问卷发放及回收,对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了解了西部大学生年级差异角度下沟通能力的现状。针对大学生沟通能力尚弱的总体结论,基于研究所采用的三个维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本部分从大学生群体的相关层面,主要包含学生群体、家庭层面和学校层面出发提出提高西部地区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对策。

(一)对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的强调

在对实际人际交往过程的总结与研究中发现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平等原则、诚信原则、适当原则以及互利原则等。平等原则与诚信原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在平等原则和诚信原则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主体的顺利进行。目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培养中比较忽视原则性的作用,较为随心所欲,为了提升沟通能力必须对交往原则进行强调。

(二)对人际交往技巧的培训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面对的人群性格各异,不存在单一的技巧或方法可以应对所有类型的群体与不同性格的人。为了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必须注重对人际交往技巧的培训。技巧是处理人际交往过程中各类关系的技术与方法,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是决定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对交往群体关系的优化有着推动与制约的作用。总之,根据不同类型对象与群体,进行针对性地交往技巧的培训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三)对良好人际交往心理的培养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变的中间环节。这个转变环节的剧烈震荡对大学生良好心理适应力要求较高。同样,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中心理适应力对沟通能力影响明显。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中往往会产生很多消极心理,例如自卑、自负、嫉妒以及猜疑等,这些心理障碍对良好的交往与沟通产生消极作用。为了提高沟通能力与效率,必须培养大学生群体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

(四)优化家庭环境,创建和谐家风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人际关系的第一所学校,儿童的人际交往技能首先是在与家人的情感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家庭是孩子学习人际关系的第一所学校。基本的说话方式、交往方式、表情、手势等人际交往中需要的方式方法都是儿童在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中学会的,家庭环境直接决定着孩子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对待别人的态度,人际交往是否成功,人际交往成功的孩子则会感到心情愉悦,不被同伴接受的孩子则会产生自卑或狂躁的心理,心理上会产生较大的波动。从家庭层面引导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体验,对于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意义重大。

(五)对沟能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的开设与创新

相对于家庭,学校层面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可以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辅导。学校层面可以创新教育,开设相关沟通类课程,例如《公务礼仪》、《有效沟通》、《沟通理论》等相关课程,通过对实际沟通背后普遍规律的教授,促使学生掌握沟通交流的相关知识。通过实践类课程,从着装认识、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教导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得到丰富,提升应对沟能困境的能力;注重大学生年纪差异,不同年纪根据沟通状况与困境设置不同认识水平的课程,促使沟通能力体系在大学生认知体系的基础上得以建立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勇,彭新梅.网络环境下高校师生沟通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01):45-48.

[2]陈华,甘雪花,徐天耀.基于网络沟通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9):137-138.

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篇5

一、当前沟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根据一些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阶段企业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一半是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及时沟通去解决的,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也正是因为在平时的管理和工作中,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不及时而致。而在我国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沟通问题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减少,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科技的发达以及在工作中的普遍应用,人们追求更加快捷、方便、高效的工作模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逐渐趋向于利用网络进行,微信、QQ等网络交流平台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要渠道。二是深度沟通普遍缺乏。在企业别是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大多形式化,表面沟通较多,并没有深入到问题内部去交流。三是对职工施压方式的沟通较多,企业管理层在找职工进行交流谈话时大多采取的是职位施压方式,强调职工应该如何去做好工作,导致职工自身情绪较差,并没有达到沟通应该起到的具体作用。四是职工相对比较被动,交流沟通本应该双方互动的一个过程,而企业中大多存在管理层主动去找职工进行谈话,而职工很少主动去和管理层交流。五是横向沟通薄弱,这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较少。六是沟通的平台不多,企业中对于上下级之间和部门之间设置的沟通渠道较少,有些设置了但是大多偏于形式化,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七是沟通的气氛严肃。八是沟通的方式手段欠缺。

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沟通技巧

所谓的沟通交流,就是个人与组织或者组织与组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一定的交流从而达成一定的共识,并共同朝着最终的目标发展方向前进的活动。而企业是由一个团队构成,团队中个人之间的等级、工作性质、内容等各方面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如何保障企业能够保持一致的目标共同前进就需要内部之间加强各自的交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一)在平等关系中进行沟通。 在企业中由于工作分工的不一致会出现职业级别和工种类别方面的区别,在沟通中要懂得充分尊重员工的人格,管理层与员工在交流沟通过程中要以一种平等待人的态度,这样员工容易对管理层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引发其倾诉的欲望,在交谈过程中自然会敞开心扉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流露出来。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信任职工并耐心听取员工提出的意见,在沟通中诚信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维护员工正常的权益,这种沟通方式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为员工着想从而达到最终目的。

(二)在相互理解中求沟通。无论是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沟通还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在交流过程中都要站在双方的角度上去理解对方的困难,不能一味地将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沟通,双方才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协调困难,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在循循善诱中求沟通。沟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沟通的对方需要营造一个比较良好的沟通氛围并在沟通过程中注意观察对方的反应,抓住对方的心理,通过从对方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谈话的切入点从而逐渐让对方敞开心扉。在进入主题后,可以利用自身的一些亲身经验给对方做范例从而拉近与谈话对象的心理距离,对于问题的核心内容要通过一系列暗示或者折射的作用去吸引对方,能够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就能促进这次谈话的进一步成功,提高共同认识。

三、思想政治工作沟通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要学会尊重。尊重对方是沟通的基本保障,只有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沟通才是行之有效的一次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入到实质的思想政治工作中。

(二)要注意语言。语言是沟通中最主要的交流工具,语言不仅能够美化事物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如果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因此沟通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不能信口开河。说话是有一定技巧性的,如何把握说话与听话之间的关系,将一些话说的恰到好处是需要注意的。

(三)要会说对不起。“对不起”不一定是承认错误的一种话语,有时候应用在谈话中是缓和双方紧张关系的软化剂。凡是不要做的太绝对,要给自己和对方一定的回旋余地,善于利用“对不起”有时候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结语

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不断发掘创新方式,掌握必要的谈话技巧并很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工作中善于对自身工作进行总结,及时发现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决。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的稳定和谐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篇6

第一,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共同主体作为德育的存在方式。德育是一种生存方式即主体间的生存方式,主体间性德育把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灵魂、有要求的另一个主体。师生组成共同主体,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双向交互活动共存。教育活动要逐渐脱离只有教师单向活动的境地。主体间性德育强调教育双方都是主体,双向互动是德育主体间交往实现的关键。教师和学生在对话中频繁转换角色,教师和学生同时既是信息传达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通过角色互换实现了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达到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产生了思想的火花,真正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第三,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相互理解和有效沟通的。一方面,教师凭借知识、经验、阅历等方面的优势,对作为发展中主体的学生应当多一些包容,允许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帮助他们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随着后喻文化时代的来临,教师也不可能完全做到通晓一切知识,具有完备的能力素质,有时也需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和请教,以期共同进步。

二、学校德育中加强师生情感沟通的重要性

情感以沟通为目的,沟通以情感为基础。情感沟通作为与认知因素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通常把情感作为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人通过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来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它关注的是学校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如何用情感来沟通受教育者的思想,以求达到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问题。学校德育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互动效应,这个过程中融合了信息传递和情感沟通互动,二者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教育就不可能顺利进行,而没有教育双方情感的投入和交流,则无法完成预期的教育目标。师生之间经过一定的情感交流而产生的情感互动效应对于增强德育实效具有积极的作用。普通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充分印证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倾注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效果。

1.情感沟通是进行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由此可见,有爱才有真正的教育。教育者首先要对学生倾注一腔的爱,热爱学生首先需要倾注一定的情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沟通。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往往是在良好的情感沟通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因为良好的情感沟通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充满轻松和愉悦,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和发展;而且学生的情感状况往往会通过一定的形式影响其思维活动及智力活动的开展。如果学校德育工作中政治思想、社会道德等的传播能结合学生愉悦的心情、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而进行,将会大大提高其教育质量和效果,可见情感沟通是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情感沟通是良好品德行为的动力

在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人们需要以强烈而深刻的情感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自己有意识的活动得以进行。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由此可见良好情感是良好品德的行为动力,一切良好品德行为无不源于良好的情感。所以教育者应该重视与受教育者之间良好情感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更好地内化学生的道德自律并外化道德体验,因此有效的情感沟通是良好品德行为的动力。

3.情感沟通是克服人文关怀缺失导致的学生心理失衡的重要途经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新旧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激烈冲突,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机制日渐式微,善恶标准出现扭曲。心理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学生由于失去内心约束,信仰和道德缺失,在利益面前变得无所顾忌,甚至蔑视校纪校规和社会公德。由于缺少人文关怀,部分青少年出现了精神焦虑和心理冲突。再加上竞争的压力、情感的困惑、发展的期望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心理上的失衡往往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实践告诉我们,师生的心灵相交,情与情的交融,仅靠“师道尊严”,以俯视的目光、居高临下的说教,动机再好,道理再深刻,也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教育过程中必要的情感沟通将成为教育双方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等多元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内在动力,将会克服学生心理失衡现象。

三、基于主体间性的情感沟通及其实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主体间性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形成一种体验式的交流沟通境域,凸显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提高其积极性,最终提高德育效果。

1.以人为本,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的本质体现为一种“主体―客体”关系或“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模式,在教育者主体已确立的情况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意志,但缺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和理解。主体间性转向有助于避免单一主体论的缺陷。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师生之间相互对等、彼此信赖的交流沟通的重要性,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转向为建立民主师生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因为只有民主的宽容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情感交流沟通的氛围,才能与学生开放、坦诚地讨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通过一定的情感沟通达到彼此了解之后,有的放矢地采取适合受教者的教育方式对其进行引导。

2.加强情感沟通,促进对话理解

教育过程中师生都是主体,具有平等的地位。主体间性德育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师生之间是“主体―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是“参与―合作”的关系,平等交往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主体间性德育强调在实现平等交往的基础上加强对话理解和情感沟通,通过沟通、交流、合作,师生达成一种默契。只有在有效对话沟通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体验式的交流对话境域,教师和学生才能真诚地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对方,并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方式去说服对方,把自己的思想用正确的方式传递出去,师生之间才能通过理解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共享,使教育内容由单向影响转向双向影响。

3.以情激情,在情感交融中实现共鸣

心理学认为,情感与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认识才有情感,而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认识活动,推动人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学生的情感发展是以外部、被动、自发的情绪表现逐步转化为内部、主动、自觉的情感体验。在德育工作中,如果教育双方情感投入、沟通和交融,就会引起彼此相同的感性冲动,会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或共鸣,产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同和信心,促进对教育的理性接受。一方面,教育者通过自己情感的投入,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促使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主动交流,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调控下,对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教育者本身所具备的内在素养产生认同并引起共鸣,投入情感,发挥主体的最大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真正实现教育目标。

由此可见主体间性德育中情感沟通交流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投入更多情感,以情激情,促进对话理解,在情感交融中实现共鸣,才能使德育内容真正内化并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篇7

企业管理中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

对于企业而言,沟通效果的好坏不仅受到信息的发送者、接收者、渠道等因素影响,还受到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沟通技巧等因素影响。

管理者的问题。管理者作为管理活动的主动行为者,其在组织沟通中应占主导地位。应该说,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不当是组织沟通中的最大障碍,他们对组织沟通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组织中的其他因素。管理者角色转换尚未真正完成。受传统因素影响的管理者在与下属的沟通过程中仍以家长或权威的代表者的形象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从对方和全局的立场出发看问题,在与下级的交流过程中表现得主观、武断且交流单向化而无法形成真正的平等交流,不懂得尊重、理解、关心下级,与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完全背离。管理者对沟通准备不足。沟通的目的尚未明确、沟通对象仍未完全确定、沟通渠道没有作深入考虑而做出选择、对沟通的解释还不到位,沟通就已匆匆展开,效果显然要大打折扣。心理障碍的影响。管理者基于对自己的利益和喜好的考虑,常常无法容忍对自己不利信息的存在和散布。受此影响,在沟通中,下级亦基于自己利益和前途考虑而投管理者所好,信息的传递必然是片面而有失公允的。

沟通渠道的因素。在沟通渠道的选择上可能存在问题。沟通的信息与选择的沟通渠道不适合,例如比较重要的沟通最好采用比较正式、清晰、准确的书面文件进行沟通,这样可以避免信息在沟通过程中由于其它的原因而流失或歪曲。沟通的渠道相对单一。目前,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内大多只重视正式沟通,而忽视非正式沟通;只重视传统的沟通方式,而忽视现代的沟通方式。沟通的单向性问题。沟通渠道内的信息流动大多只是单向性的,缺少必要与及时的反馈,使沟通失去它的真正意义而流于形式从而使上层管理者无法了解员工的意见及员工的需求,这就势必造成管理活动的盲目性。

企业组织结构的因素。组织结构代表着企业进行经营运作的方式,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信息的沟通。首先,企业中的管理层次随着企业规模加大而增多,从而直接影响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其次,组织结构的层级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过多的层次容易让员工产生空间距离形成无形的压力与隔阂。管理者缺乏沟通技能管理者作为管理活动的主动行为者,其在组织沟通中应占主导地位。应该说,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不当是组织沟通中的最大障碍,他们对组织沟通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组织中的其他因素。优秀的管理者必然有良好的沟通技能,沟通的技能对所有管理阶层的工作功效都是很关键的。

企业管理中进行有效沟通的对策

提高管理者思想认识。管理者应当提高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切实转变自己权威型的沟通角色。平等的交流是良好、有效沟通的基础。管理者不仅要对下级一视同仁,而且还应做到自己和下级之间的一视同仁,真正做到理性、尊重、信任下级,真正实现由过去的单向、由上而下传达的方式转向平等的、双向的,既有自上而下,又有自下而上的交流方式。

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篇8

Key words: management;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role

中图分类号:TU994

引言

管理就是“管人”,这是大家都很容易理解的一个常识。这也就是说管理者的管理是建立在同被管理者交流、沟通的基础上的,通过交流和沟通使管理者相关工作决策、策划及管理信息传递给被管理者领会、执行实施,在工作实践中检验管理者决策、组织、协调工作的成效;同时也通过交流、沟通也使被管理者执行、实施工作任务全过程的各种信息得以反馈给管理者,为下一步工作的决策和管理思路的调整及持续改进、有序推进提供参考和依据。由此可见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交流和沟通是十分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并不一定只是有了交流和沟通管理者的管理就一定是有效的。通过自身多年管理实践及相关学习活动的参加,我对管理中的“沟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1.“沟通”是一名管理者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管理者其所有的能动性和价值的体现,都要通过管理实践才能得以验证和体现,管理实践不是一个人坐在办公室“思绪万千”自己琢磨,更多的是同上级、下级和同级的企业领导员工进行交流、沟通组织、协调、实施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沟通”是管理的一种无形载体。为此,作为管理者“沟通”是胜任本职工作的一项基本素质。反思自己作为企业一名中层管理者的管理实践历程,很多工作失误和异常,并不是我业务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是我不注重“沟通”的结果,现在才“恍然大悟”。今后必须要时刻关注“沟通”,而且努力向“能沟通、会沟通、善沟通”锻炼和实践。

2.“沟通”是相互的、互动的

管理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是团队集体共同实施和参与的活动。因此,管理要求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按一定的方式和形式进行定期和阶段性的企业领导和员工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是常态的、相互的,如果任一方在“沟通”中是被动或不情愿的,那么就是强制的、被迫的,这种情况多存在于上级同下级的“沟通”中。在有些情况下这样也能推动工作,促使任务的完成,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也是每一位成功管理者所不想得到的管理结果,长期以往就有可能造成之间的消极和对立,管理也就不是十分有效和成功的。同样想要在管理过程中获得和动态掌握各种不同渠道、全面的信息,就必须依靠互动和相互间的充分交流和沟通才得以实现,否则得到和反馈的信息也是不全面甚至是虚假、不真实的。“沟”而“不通”,就是阻碍。在现实管理工作当中上述类似的情况时常在发生,尤其是在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由于是强制推进规程、制度的成份较多,而使“沟通”甚少,发号施令较多,使的管理始终在“监督”下才得以实施。虽然在现阶段此管理方式方法是可行也是必行的,但大家也不能否认广大员工在真诚、务实的思想引导、教育互动交流、沟通及自身业务技能水平提升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我们的有序、有效管理也在逐步显现,“我要工作”的氛围已成主流。

3.管理工作中“有效沟通”尤为重要

上面谈到的主要是管理中要有“沟通”,管理必须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然而真正有成效的管理,必须要建立在“有效的沟通”之上的。什么才算是有效的?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只要是通过“沟通”得到了上司工作的真正意图和思路,掌握了下属工作的及时、正确、全面工作信息,行业间的真实业务发展趋势和方向,这就是有效的、有用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只有“有效沟通”后管理者也才能“有的放矢”,管理也才能保证有效。有效沟通是一种能力,它也是一门系统的学文,永远是“新话题”、永远是“新课题”,我们每一位管理者只能是把它“做得更好”不可能“做到最好”。吴仪曾经说过“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此语一语道出了“有效管理”的真谛。大家都知道人际关系是靠沟通和理解而建立起来的,管理同样也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归根结底管理也需要人际关系。这就是“有效沟通”基础上,由“有效管理”而产生的“生产力”,否则也就不可能产生“生产力”,也许就是阻力甚至是“破坏力”了!

4.结语

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篇9

一、引 言

焦虑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Curran (1972) [1 ]曾提出利用交际语言学习方法,降低学生课堂的紧张和恐惧。尽管这一方法没有被普遍采用,但是它却引起了人们对焦虑及其对语言学习影响问题之关注。Young (1991) [2 ]认为,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信仰、教师对语言教学的信仰、师生的交互过程、学生之间的交际、教学程序等因素,都有可能触发语言焦虑。语言焦虑包括3大成分:交际恐惧、考试焦虑和否定评价恐惧 (Horwitz,Horwitz,& Cope,1986) [3 ]。交际恐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简称CA)是指口语交流的恐惧,它是语言焦虑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在母语、外语交际中都有表现。在母语中,它与个人遗传基因、交际强化经历、早期交际技能习得以及社会接触等诸多因素有关。在外语中,它除了受到Young (1991) [2 ]所列举的诸因素影响外,交际恐惧还可归因于母语焦虑的迁移、有限的语言技能以及对交际困难的预期。外语课堂上师生的评价、集体的注目等因素都会使外语交际恐惧雪上加霜。交际恐惧严重影响外语表达和外语学习(王天剑,2010) [4 ]。在表达方面,紧张和恐惧会妨碍认知和思维,造成语无伦次,结结巴巴,表达不连贯,过多重复等现象。在学习方面,交际恐惧较强的学生缺乏课堂参与积极性,回避各种练习机会,以至于个人口语技能得不到发展。技能落后会进一步加剧焦虑,形成恶性循环(王天剑,2010) [5 ]。

交际恐惧是外语学习者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不仅影响中、小学生,也影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语言技能发展。随着我国近几年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在读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然而国内对硕士研究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如何控制硕士研究生的交际恐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张以积极的情绪克服消极的情绪,要求外语教师关心学生,强化师生感情纽带,多鼓励少批评,容忍不精确的表达等等。笔者认为通过沟通训练,提高交际技能,改变自信心,是克服交际恐惧并获得持久效果的根本方法。沟通训练不仅可以利用传统的对面交谈方法,也可利用网络平台交流。不同的沟通方式对外语交际恐惧(CA)有何不同影响?沟通方式与既有的交际恐惧(CA)水平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对于这两个问题,在国内尚无发现实证研究。

二、研究方法

1. 被试

此研究的被试来自于贵州某高校非英语专业2011级(一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为了使不同实验条件中的被试在实验开始之前构成对等组,研究采用了匹配程序:对150名研一学生进行交际恐惧(CA)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对这些学生进行每3人一小组的匹配,匹配的标准是每小组学生的CA水平相差不超过2分。从匹配的学生中排除有拒绝参加者的小组,然后从剩余部分随机选出20个小组(共计3×20=60名)参加实验。为确保这些学生能够完成有关实验操作,又对他们进行了与计算机操作有关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这些被试都熟悉打字和网络交流操作。进一步分析表明,这60名被试当中,女生占42%,男生占58%。被试年龄介于23~34岁之间,平均25.6岁。

2. 研究工具

(1)交际恐惧(CA)量表 研究所用的交际恐惧量表是根据Horwitz et al.(1986) [3 ]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发展而成。FLCAS测量的是包括交际恐惧、考试焦虑和否定评价恐惧在内的一般外语焦虑,而本研究只涉及交际恐惧,因此仅仅从FLCAS中挑选出有关交际的19个项目,构成交际恐惧(CA)量表。为了目前的测量需要,量表被翻译成汉语,而且为保证译文与原文的等值,翻译经过了3位教授研究生英语课且具有副教授职称的英语教师的反向翻译检验和修改才最终定稿。

(2)网络交际软件 本研究采用网络交流软件Skype下载版,作为文本交流工具。交流界面使用英语。本软件可以满足网上的同步文本交流需要。

(3)沟通主题 本研究使用的沟通主题包括:1)研究生学习与考试;2)高校/故乡生活;3)朋友/亲人/老师/明星;4)性别观念;5)理想壮志;6)业余时间。

3. 研究程序

利用随机方式把每个小组匹配好的3个被试分配到3种研究条件下:控制条件,对面口头沟通训练条件(口头沟通),网络文本沟通训练条件(文本沟通)。每种实验条件均有20名被试。研究者以及任课教师与参加口头沟通和文本沟通训练的40名被试签订知情同意协议,其中包含:参加并完成实验可获得平时成绩的95%以上作为报酬。沟通训练时间是连续6周的每周五晚上,口头沟通组在晚上8:00~8:20之间,文本沟通组在晚上8:00~8:25之间(多出5分钟用于补充阅读和打字所占用的时间),地点在指定的语言实验室。口头沟通组和文本沟通组的任务分别是用英语两两对面会话和网上文本沟通,沟通对象是实验者临时随机指定的本组被试(两人一对)。沟通主题由实验者临时通知,正式沟通之前不许做练习准备,训练中不许使用辞典等工具。对文本沟通组,正式沟通之前进行一次Skype 使用方法演示。沟通训练期间,实验员每次均到实验室予以监督,但一般不干预交流过程。最后一次沟通训练完成后,召集所有被试,使用和前测同样的量表进行交际恐惧(CA)后测。

三、结果与分析

实验过程中,口头沟通组内有一个被试流失。为了不影响两两交流,临时补充一个被试,但其结果不进行分析使用。与流失的被试匹配的控制组和文本沟通组中的另外两个被试的成绩在最后分析时,也予以剔除,以便形成新的对等组。这样一来,统计分析仅仅包括19组被试,共计57人。为了计算57名被试的CA得分,首先对量表上各个陈述下属的不同选项确定分值。选项按照“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顺序排列,对应的分值是“5,4,3,2,1”(如果陈述句是紧张症状的描述)或者“1,2,3,4,5”(如果陈述句是放松状态的描述)。由于共计19个陈述,被试得分的可能范围是19~95分。这一得分范围可以分为3个近似等距离区间,19~44分为低度CA区间,45~69分为中度CA区间,70~95分为高度CA区间。

为了回答两个研究问题,首先需要使用描述统计技术,展示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前测与后测结果,以及前后测之间的变化幅度。然后需要使用包括相关样本t检验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等在内的推断统计技术,以便确定实验条件的效果,以及实验条件和学生既有交际恐惧(CA)之间的交互作用。表1系不同实验条件中被试的前测、后测结果,以及前后测之差额。前后测的差额代表着实验条件对交际恐惧(CA)的影响,正值表明恐惧增加,负值表明恐惧下降。

根据表1可知,不同条件内被试在实验前的CA平均值高度一致,这是严格匹配分组的结果。口头沟通条件显著降低了CA(平均降幅8.69分),其他两种条件作用不明显(控制条件平均增加0.73分,文本沟通条件增加1.27分)。根据相关样本t检验,口头沟通条件对CA影响极其显著(t=6.03,p

四、讨 论

控制组CA水平在6周内变化不大,这一发现同Horwitz et al.(1986) [3 ]的研究一致:语言焦虑是一种情景独特性焦虑,它具有跨时空的相对稳定性。口头沟通训练组中,被试的CA平均水平在实验后下降极其显著,证明口头沟通训练能够有效地降低外语CA水平。其原因可能是,口头沟通组的实验条件与真实的外语口头交际环境相似。口头沟通训练过程中习得的交际技能和交际策略,可以直接迁移到实际生活和课堂当中,增加学生交际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最终降低他们的CA。文本沟通条件对CA的作用不显著。产生这种不显著作用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文本沟通与现实外语口语沟通方式区别较大,文本交流主要涉及的是读写技能,而不是听说技能,因此它对CA的作用不像口头沟通那样达到统计显著的程度。产生这种不显著作用的原因之二是,文本沟通条件对CA的影响复杂,其中既有降低CA的情况,又有增加CA的情况,二者平均之后,文本沟通的作用在数据上被抵消一部分。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发现是,沟通训练条件与既有CA具有交互作用,并且沟通训练的作用折线图呈现近似“V”字形状。这一结果可以通过多方面原因或可能原因解释:其一,不同沟通训练条件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其二,对于低度CA,进一步降低的余地有限;其三,中度CA的产生也许与交际实践经验不足有关,高度CA的产生也许除了实践经验不足外,还与语言基本知识欠缺有关。文本沟通条件似乎增加了既有CA的高度,也许是因为该实验条件对于那些语言基本知识欠佳的硕士研究生,比如专科起点的硕士研究生所带来的主要是失败、挫折,而不是成功和满足。

五、结 论

尽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外语教学经历着一波又一波的变革,传统的学习模式不断地受到挑战,但是从学习者的情绪反应角度来看,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不可取代的。面对面的交际沟通模式是交际恐惧产生的原因,但同时也是解决交际恐惧问题的最佳突破口。网络环境的交际训练尽管对外语学习具有跨时空、跨文化的独特优势,但对于克服交际恐惧的功效是有限的。高交际恐惧者也许同时缺乏实践经验和基础知识,在语言基础知识方面,对他们进行补漏筑基,此后再辅以技能训练,也许对交际恐惧问题解决更有裨益。

六、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存在如下局限性:1)为了获得实验前的对等组,研究通过前测进行精确匹配,这样做一方面增加了实验的内在效度,但同时却降低了实验的外在效度,这是与随机取样相比的不足;2)虽然研究是在实验室进行,但对于实验外的被试活动难以控制,被试在实验室之外的有关活动可能干扰实验效果;3)实验样本相对较小。

参考文献:

[1]Curran,C. A. Counseling-Learning:A Whole-Person Model for Education[M].New York:Grune & Stratton,1972.

[2]Young,D. J. Creating a Low-Anxiety Classroom Environment:What Does Language Anxiety Research Suggest?[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1,(75):426-437.

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篇10

一、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常用的信息沟通方式

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根据信息载体的不同,常见的沟通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静态公布栏:比如,宣传栏、报刊亭以及通知公告栏等,地点相对比较固定。该种信息沟通方式虽然成本比较低,但是接收成本却相对较高,学生必须去特定场所浏览、阅读。

纸文本投递:该种方式主要是将主要传递的信息进行印刷,然后发给接受者。通过原信息传递,有利于接受者阅读、保存。要求保存、保密的信息传递宜采用该种方式。比如,校内外来往文件以及学生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性执行文件等,这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网页动态公布:在校园网主页上最新动态,起到动态报刊亭、通知公告栏的作用,具有信息速度快、成本低以及较为全面等特点。但是对于环境条件的要求特别高,要求必须利用网络接收信息,而且学生需经常浏览校园网主页。

电子邮件:通过电子邮件可以快速信息、降低成本,而且其内容非常全面,接受对象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多人,保密性非常高,但是要求学生必须经常浏览电子邮箱。

短信:短信具有速度快等特点,但是成本相对较高,其内容也特别简短。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高校短信信息、信息沟通方式也非常广泛,采用微信方式传递信息。

电话:采用电话形式信息,具有快速、直接等特点,能及时掌握信息接收状况,提高理解程度。然而,该种方式成本比较高,而且内容也非常简短。通过电话方式信息,虽然比较及时,但是对信息内容要求比较高,而且需要高度浓缩,学生接收者需通过其他方式获取原信息,只能作为信息辅助手段。

二、高校学生管理信息沟通体系优化

1.完善学生管理沟通途径

根据高校学生管理信息沟通情况,针对不同沟通内容、对象等因素进行考虑,情况不同所采取的沟通方式也不同,尤其是学生的生活方面需要面对面沟通,学习方面需要一般的媒介进行沟通,比如电话、短信等方式;针对部分学生、高校沟通互动状况,需充分考虑结合各种沟通方式。通常情况下,所选取沟通方式直接决定着沟通效果。以会议制形式为例,它可以同时与超过3个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但也是问题最多的沟通方式。所以在采用会议策略时,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明确会议目的,提前分发会议备忘录,选择合适的参与对象和沟通主导人。在现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信息沟通机制的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师生可在局域网上,通过BBS发帖、贴吧讨论、电子邮件等方式,信息、寻求帮助。同时,师生之间还可利用QQ、MSN以及最新微信方式,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发送文件和资料等。

2.强化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在高校学生沟通信息管理过程中,应当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增加双方的信任感,而且还可以克服沟通上的障碍。在此过程中,应当不断提高沟通效率,诚心倾听对方的建议和意见,使学生真实地吐露自己的想法。实际上倾听是一种技能手段,需要锻炼与实践,但这一切的基础和条件是对学生要尊重、爱护,而且还要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倾诉自己的内心诉求。同时,强化学生的信任、肯定,对于提高沟通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沟通问题的研究,需从沟通构成着手,对沟通者、内容以及采用的手段和渠道等进行改造,建立符合现代高校组织特点的管理沟通模式。在现代高校学生管理信息沟通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沟通机制、拓展信息交流平台和空间,然后结合本校学生的管理特点、学生的要求,构建有效的沟通信息交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沟通交流更具针对性,才能使学生管理信息沟通尽快步入正轨。

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当及时转变信息沟通思想观念,强化信息沟通媒介建设,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长期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沟通体系。

参考文献:

[1]黄仁祥.高校学生数据同步平台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0).

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篇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将互动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教学策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交往沟通应该是充满活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保证。

1. 交往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的动机源于人与人之间了解的需要,沟通主体为了得到对方信息或想让对方了解自己才与对方发生互动。

课堂师生有效交往沟通是指教师或学生将所欲传送的种种讯息,借助各种媒介,传达给对方,并发出预期的反映结果;由此反映结果再回馈给对方,从而形成良性的回馈循环系统。在教学中,师生相互感受到智慧的挑战、思维的冲突,在有效的沟通中实现双赢,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 有效交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交往与沟通是而且永远都是教学的核心。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交往沟通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是非常重大的。

2.1 师生间平等民主,和谐共生,让课堂氛围富有人文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敬师长,不少教师的内心深处仍保留着“师道尊严”的思想,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往是单向的,封闭的,师生之间很少有情感交流。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交往沟通。交往沟通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共识、共享,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重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轻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稳定学生的情绪,保证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要通过心灵的对接、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促进教学的实施。因此,在师生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2.2 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自主、合作、探究”是其核心内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进行合作。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单一的认知信息的传递过程,而是一种师生不断交流共享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建立有效沟通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3 课堂有效交往沟通,是实现现代教学本质回归的必然要求。

交往与沟通是而且永远都是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中有效沟通,强调活动参与者之问的倾听、理解,实现信息及时反馈,形成良性的回馈循环系统。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为基础,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往沟通是教学的本质。没有沟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教学这是交往的特殊变体”。由此可见,沟通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是非常重大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系列的沟通。课堂有效交往沟通,是实现现代教学本质回归的必然要求。

2.4 有效交往沟通,焕发课堂教学的无限生机。

有效交往沟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的参与性,把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五权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通过创设情景,促进有效交往沟通,努力创造教师激发热情,学生激发活力,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光彩的活力思想政治课堂。

3. 课堂有效沟通的策略:活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落实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效,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效能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如何才能有效地沟通呢?

3.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交往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是促进课堂师生有效交往沟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民利,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首创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增进师生友谊,提高教学效果。

创设民主参与氛围,使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角色。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愉悦的言语刺激,以其激昂的语调,幽默的语言;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交往技巧,温文尔雅的教态、自信而又平和的语气、优美的示范动作,还有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都启发和激励着学生自觉学习与主动配合。民主、宽松的氛围是沟通的基础,是师生互动和真情交流的温床。

3.2 构筑教学环境这一师生有效沟通的空间与舞台。

沟通环境,一般来说,有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环境等方面。

当今社会已进入多媒体的信息时代,教学活动所赖以进行的教学环境已日益复杂化,它将深刻地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音像资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如挂图、漫画等,以增强教学形象性和直观性。可以通过组织辩论、演讲、小品演示等形式,强化学生的角色参与。通过组织上述活动,创设情境,设置疑难,既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刺激学生求知欲,同时通过营造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大胆表现自我,陈述己见,让学生在生生、师生讨论、探究、互动中使得各自的思维都得到激活、激发他们的参与行为,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

心理背景一方面是指沟通者的一般心境状态,另一方面是指沟通者双方相互接纳的状态。学会交往的核心是学会相互理解与沟通,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去除自我中心达到彼此理解与交融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在课堂的积极表现给予及时地表扬,甚至是一个简单的手势和一个信赖和赞赏的眼神传达给学生,都可以拉近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的心理距离。积极创设与学生心灵共振的情感磁场,让学生快乐地参与互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3.3 以课程和教材为载体进行有效沟通。

教材是师生联系的纽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蓝图,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课堂上活动的设置必须要依托教材和合理的课程结构。如果脱离教材,偏离课程要求,再热闹的活动设置也只会流于形式,那样就会与我们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我们既重视教材研究,又要重视教材的开发与拓展,构建结构合理、完整和谐的知识体系。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极强,它包括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中学的思想政治教材蕴涵着丰富和深刻的教学内容,覆盖着多门学科,不仅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宗教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同时教材中的许多哲理、事例、人物、名人名言等都是教学的好素材,都可以用来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政治教师要深刻地领会这些有情之“理”,在教学中正确地表达这些“理”中之情,引领学生体验政治课理论中的“情”。 在“ 情”与“理”的交融之中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

3.4 通过价值传导引领意义的建构。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其它课程有很大的功能性区别,它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它在向青少年灌输国民意志,摒弃异端思想,把握舆论导向,提供精神动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这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价值取向。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充分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体验和感悟,调动学生的参与,开启学生心智,激活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引领学生参与对话、合作、沟通并不意味着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随意发挥,漫无边际地自说自话,甚至哗众取宠,置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于不顾,使得教学严重偏离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取向。教师要做好引发学生结合鲜活的社会实际对教材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展开思维的碰撞,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始终要牢牢地坚持政治学科确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同时还要充分关注教材背后的意义世界,带领学生从图文并茂的教材进入,慢慢融入到教材背后的“深意义”中去,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教师能把教材背后这个意义世界看得多远,学生就能跟着走多远。通过价值传导引领意义的建构,牢牢坚守中学思想政治课应有的价值导向功能。

3.5 以情感作为持久的驱动力。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情感教育贯穿教育过程的重要内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得不到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横亘一堵无形的铜墙铁壁,教学效果就难以得到体现。激发学生情感,给学生尽情表达情感,与人交往合作,积极参与决策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师生的双方活动,在情感的相互感染中,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师生之间以情染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在课堂中师生双方获得精神的沟通与意义的共享,激发、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探索发展的欲望和能力,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魏亚琴,往教学:个性的 我实现――论“交往教学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4(4):32 34

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篇12

一、高校师生间沟通不良的原因

当前,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不畅的情况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归纳为以下五种。

1.传统观念和社会氛围的影响

尊师重道,师道尊严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本意出自于对教师的尊重,对真理的敬仰。然而,学生过于服从教师命令,认为教师高高在上、不容辩驳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前,高校学生的教育经历多为灌输式,是以高考为目的应试教育,他们习惯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思考问题,创新思维较弱,沟通意识不强。

其次,国家法律规定18岁成年。对高校教师来说大学生是成年人,而非中小学生,不需要给予过多的关注和关怀,容易造成教师忽视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和真正的内在需求的情况。师生之间除了单向课堂教学外没有太多交集,彼此缺少真诚的交流和沟通,使得师生关系冷漠化,无法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高校体制和教学模式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教育大众化,高校学生人数剧增,教育资源日趋紧张。教师经常大堂授课,面对上百名学生,往往一门课程结课后,老师连学生都没认全,学生也很少有机会与老师交流。客观上增加了师生沟通难度,减少了师生交流机会,阻碍了师生深入了解,导致师生之间关系平淡、感情生疏。

其次,高校教学体制对大学教师没有坐班要求。没课上的时候,教师常常一周只到校一两天,学生有疑问时找不到老师,想请教时找不到对象,师生接触大大减少。同时,高校教学的教室不是固定的,学生上完一门课后,需要另换一个教室听下一堂课,老师也是下课就走,师生很难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

3.教师素质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师是实施教育活动的主力军,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教师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和条件。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能力素养、沟通技巧和授课风格都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一旦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就会造成双方沟通困难;同时,教师倾向关注成绩优秀及落后退步的学生,对于中等学生关心程度不够;教师还习惯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说服教育,较少替学生着想,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

另外,高校教师科研压力较大,科研成果与职称评定息息相关,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和现象,教师不愿抽出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互动,缺乏有效沟通。

4.学生学习环境和个性的影响

网络时代,高校学生能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习惯运用网络平台搜索所需知识,依托新媒体来认识广大世界。多重信息交互渗透,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在某些方面所掌握的知识与信息甚至已经超过了教师。学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认为老师讲的,自己通过其他途径也可以获得,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与教师沟通的主动性,影响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有效性。

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成长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兴趣性格、学习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同时他们还具有青年求学者想独立,却没有经济来源的特性。这样,一方面,高校学生希望教师把自己当成年人对待,不要过多干涉,另一方面,认为老师对自己关心不够,不被老师理解。教师说的,学生不愿意听,学生说的,教师不认可的情况普遍存在,师生之间缺乏信任,阻碍了师生有效沟通。

5.教师学生之间关系的影响

教育活动是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中进行的,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没有思想与情感的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师生沟通的有效性;交流沟通是否运用得当,也直接关系到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但是,由于师生年龄不同、阅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使得双方之间缺少共同语言,难以顺畅交流进行有效沟通。

二、高校师生有效沟通的策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师德风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基础上,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的目的。

1.在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基础上,实现师生有效沟通

为促进高校体制改革,调整教育教学设置,学校应根据自身定位,设计符合自身特色的品牌专业;增加小班上课比例,鼓励高职称高水平教师上课,外聘有经验的专家授课,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课程选择方面,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意愿,满足学生兴趣发展,使他们乐于上课,勤于思考,为师生沟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加大学生课外实践和参与科研的比重,鼓励学生服务创新,增加师生互动机会。在课外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围绕书本知识展开,还能围绕某一特定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学生在和教师互相探讨的过程中,能逐步将所学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教师严谨学风和端正人生态度影响,进一步提升自我眼界和完善综合素质。

依托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交流。充分运用校园网络平台,开设领导信箱、老师信箱、校园论坛等,建立师生网络互动模式,拓宽交流领域。重视学生意见,做到有信速回,迅速答复,重视承诺,解决问题,体现学校及教育者对学生的关爱重视,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和谐校园的构建。

2.在坚持正确理念、合理运用沟通技巧基础上,实现师生有效沟通

实现师生有效沟通,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沟通理念,民主、平等、尊重、真诚缺一不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拥有自身特色,不可替代。教师应抛弃固有的偏见和主观判断,平等地看待问题,接纳学生,增进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理解力,增强沟通效力。当意见不同时,教师不能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应尊重学生的看法,真诚对待学生。沟通时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信任,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更周全的贴近学生实际需要,更合理地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帮助也更大。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课内与课外、室内与室外、面对面谈话与通过媒介交流,不同的方式具有不同的沟通效果。沟通的内容可以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形成完整的沟通内容,除涉及知识领域外,还可以涉及生活、情感、理想、人生等所有方面。通过有效沟通,思维碰撞,教育能触及人的灵魂,引发人灵魂深处的变革。

3.在保持良好心态、构建健康人格基础上,实现师生有效沟通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重视人文教育,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塑造健康的人格,加强学生沟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具有积极生活态度的高校学生,会对生活充满希望与信心,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和谐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的基础与保障,只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到达满意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4.在融洽师生关系、架起心灵桥梁基础上,实现师生有效沟通

有效的沟通,怎样沟通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它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能架起师生之间的心灵桥梁。高校教师要想成功地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沟通的艺术,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彼此理解接纳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能量”,对学生与教师心理与个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对保障教育效果与质量有重要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重任。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线工作者,面对广大青年学子更需要找到有效的交流沟通方式,进一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高教事业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闫翠娟.在沟通视阈下反思高等教育的发展困境[J].中国轻工教育,2011,5.

[2]刘玉珍,马会泉,宁丽新.高校师生间有效沟通渠道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08.

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篇13

1 公路路基排水的目的与要求

一般情况下,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影响其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理环境因素,人为因素、施工机具因素等等。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地域广袤,地理环境极具多样,地理环境因素上升为影响公路地基施工质量造成公路路基病害的主要因素。在众多的影响公路地基施工因素中水是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公路路基工程中,不管是在路基工程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还是后期的养护阶段,都要高度重视路基排水工程。具体来讲,在公路路基设计阶段,要对影响公路路基稳定性的地面水因素作充分考虑,制定出行之有有效的路基地面水及地下水排水方案,以防地面水渗入路基基坑,使路基基坑遭受侵泡造成坍塌,一方面影响路基基坑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造成路基稳定性和强度降低。可通过疏干、隔断将水引导地基范围以外的适当区域。公路路基施工阶段,施工单位有关部门要严格校核施工图纸设计方案,以防因图纸设计存在纰漏给施工带来困难;此外,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及需求,设置一些基础性的临时排水措施,避免路基基底或者土体含水过高与水有关的隐患,确保路基施工机具及其他附属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施工效率及保证施工质量。公路路基养护阶段,应及时地对公路路基排水设施进行检查与维修,确保排水设施能够正常运转,发挥其排水功效。针对影响路基水的来源可分为地下水和地面水两类,相应排水工程可分为地下排水工程和地面排水工程;其中路基地面排水方法有: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急流槽、拦水带、蒸发池、渡是槽等。本文针对路基地面排水工程中的排水沟渠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路基排水沟渠的施工方法和加固措施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2 路基地面排水沟渠介绍

排水沟渠是公路地基施工中较为常用的排水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公路路基表面通过合理挖取一定数量的排水沟渠,将地基表面上的积水引致地基范围以外的适当区域,同时做好施工用水进出水的处理工作及保证各项施工设施同公路工程以外区域设施的协调统一,以防因公路地基施工破坏沿线的水利设施。路基施工中如果遇到多段沟渠或者是水道影响,可考虑采用设置排水沟及改移渠道的方式来调节水流走向及整治水道以防路基遭受水害。一般来讲排水沟渠的横断面呈梯形状,尺寸可根据水文水利计算确定。其中排水沟边沟、截水沟的横断面尺寸应根据工程排水沟设计流量确定,通常排水沟渠的深度及底宽在0.5m以上,沟渠边坡坡度为1B1~1B1.5;为了避免排水沟渠纵坡坡度过大,造成沟渠在水的作用下冲刷过度,应在保证水流畅通的情况下根据水文水利计算择优选定坡度,并在沟渠的边坡及底部进行混凝土工程。排水沟渠位置的选取,在满足路基排水需求的前提条件下尽量远离路基,通常沟渠距基坡保持在2m以上,沟渠转角位置尽量修筑圆顺,以便排水畅通性。排水沟渠水流注入其它沟渠或水道引流时应保证排水沟渠同水道或者其它沟渠锐角相交,(不大于45b,b为沟顶宽)。

3 路基地面排水沟渠施工方法及加固措施

采取有效的路基排水沟渠加固措施是确保公路路基排水质量乃至整个路基工程质量的重要举措。通常路基排水沟渠加固方式有简易式、干砌式和浆砌式,但不管是何种加固方式其主要目的是确保排水沟渠功能性的良好发挥。现行公路路基排水沟渠施工中常用的加固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土沟表面夯实

此种加固措施通常用于土质边沟及排水沟。沟渠内的水流速度不得大于0.8m/s;排水沟渠加固施工时,沟底及沟壁应少挖设计深度的0.05m,整个开挖过程中边挖边夯,确保沟底沟壁土的密实性,其中土的干密度控制在设计范围内,反之土中水分的蒸发消失,增添夯实难度。如果在施工中沟底或者沟壁部分有鼠洞之类的,应充分填土夯实。

3.2 三合土或四合土抹面

沟底纵向坡度在3%以下并且沟渠内水流速度控制在1.5~2.5m/s情况下,应对沟底进行三合土或四合土抹面处理。其中三合土由水泥、砂及粉煤灰混合而成;配合比为水泥为1:5:1.5;四合土由水泥、砂、粉煤灰和石灰混合而成,其配合比为1:6:3:2;沟渠底部混凝土抹面厚度可根据排水沟渠设定的水流速度及沟底纵坡来确定;排水沟底抹面施工方法如下:

(1)在施工前半月,应将石灰做水化处理,在施工前两天应将粉煤灰加入水化石灰中搅拌均与,施工时再将水泥和砂掺合其中拌合均匀。

(2)排水沟渠开挖结束后应立即做抹面加固处理,如果沟渠内土质干燥,可做洒水湿润处理,以增强混凝土的粘合性。

(3)沟渠内在做抹面加固处理前,应将沟底沟壁表面进行夯实整平后再安装模板,保证加固厚度均匀。

(4)混合土浆铺设完毕后,应拍打排浆,再做涂抹水泥砂浆护层,沟渠内加固铺设完毕待水泥砂浆稍微硬化后,采用卵石做表面压紧磨光处理,最后在在沟渠内部铺设草袋进行洒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小于3d。

3.3 单层干砌片石加固

单层干砌片石加固应用于无防渗要求,土质沟渠沟底纵坡在5%以上,沟内水流速度在2.0m/s以上的沟渠加固。如果沟渠内水流速度在2.0~3.5m/s时,干砌片石尺寸可采用0.15×0.25m;如果流速超过4.0m/s时,可采用急流槽或者跌水处理。当沟渠内部的土质为细粒砂土时,应铺设经过处理后的卵石做垫层,铺设厚度为10~0.15m;片石间隙用碎石填塞紧密。

总之,用于公路路基排水沟渠施工加固的方法及措施有很多,基于篇幅限制本文不再做赘述,不管是何种排水沟渠加固措施,都要在保证经济性、适用性的原则,提高排水沟渠的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