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实用13篇

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
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篇1

笔者在系统研究前期,首先对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发现,现在能够查阅到的相关的成果主要集中于宏观经济和消费者信心之间的一种动态关系,而对于消费者的情绪和宏观经济以及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的研究鲜有问津。鉴于此,文章拟从消费者的情绪出发,想通过研究得出消费者的情绪和他们的消费行为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消费者的行为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能为下一步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1.行为金融学理论概述

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对人类的个体和群体行为进行相关的研究,将人类的心理和表现出来的相关行为为研究框架,促成了传统力学研究范式转换成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1]。尽管对于该概念的表述较为规范,但从实践来看,行为金融还处于发展伊始,没有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作为借鉴;此外,行为金融它还同时与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相关,其本身当前还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行为金融仍是刚刚起步,同时涉及人类心理与行为两方面,本身也会存在很多的不足。当前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期望理论以及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2]。

2.物价与消费者的情绪模型研究

A.模型设定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的情绪波动相对较为极端(即非理性),主要表现为过度的悲观或乐观,文章按照相关学者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将消费者的信心分为非理性预期和理性预期两个部分;同时文章认定消费量的多寡会受到消费者情绪的影响,因为设定消费者的收入在当前一段时间内不会变化,但是他的未来收入会受到消费者的情绪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所以,文章为了表示消费者的情绪,用字母 来表示,而对于非理性预期情况下对于消费者收入的影响用(1+ )y2来表示。在非理性的消费者情绪乐观时用 >0表示,对未来的收入有高于理性预期的估计。在非理性的消费者情绪悲观时用 >0表示,对未来的收入有低于理性预期的估计。 =0时消费者是理性的,对未来的收入具有理性预期。那么就有如下式子成立:

B.最优消费路径的选择

我们通过建模求解得知,在 0的情况下,表明消费者在过度乐观的情况下,他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他的收入会增加,在一生效用最大化目标的遵循下,他的购买力则会提升,与此同时他对于将来的理性消费预期则会大大增加。这说明消费者情绪对于其未来的消费能够预测。

C.市场均衡条件下最优消费路径的选择

过度乐观或悲观的情绪能够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量,进而使得消费者在第一期的消费需求发生变动,在该种情况下,需求曲线会发生相应的移动和变化。相关变动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消费者在理性情况下的均衡点出现在A点。当经济形势呈现较好的趋势时,消费者的情绪表现为过度乐观,此时在不存在供给函数的约束时,消费者在当前的消费则会呈现增加的趋势,会由A点将会移动到D点;相反,当经济形势呈现不好或不明朗的趋势时,消费者的情绪表现为过度悲观,此时在不存在供给函数的约束时,消费者在当前的消费则会呈现减少的趋势,会由A点将会移动到E点。这仅仅是从这一层进行的分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诸多因素要影响到消费者的需求,如厂商的供给等。在通常情况下,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以及市场价格等是由商家会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进行调节,调节的目标点是以各方的均衡为原则。有了这个适时的调节,当消费者情绪表现为过度乐观时,商家会通过价格的提升以及增加供给量等,促使消费者在原来的价格水平下降低需求量到B点;当消费者情绪表现为过度悲观时,商家会通过价格的降低以及减少供给量等措施,促使消费者在原来的价格水平下上升需求量到C点;因而,通过对消费者在出现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时的适时调节也促使了物价的波动。

图2表示的是在消费者情绪影响下的消费量和价格它们受到供给曲线约束。由图2可以得知消费者情绪的变化与物价和消费量的变化三者之间在相互作用下形成一个曲面,它所呈现的不再是一个简单线性关系,这一点与不考虑供给函数约束不同。由图可以看出,价格随着消费者情绪的提升和消费量的增加呈现有增加趋势,同时随着消费者情绪的提升消费量变动引起的物价变动的幅度在增加。

表1 消费者情绪对物价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表1是一组消费者情绪与对应的物价和通货膨胀率的取值表,图3是相应的走势图:实际上表1和图3表现的很直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物价或者是通货膨胀率和消费者情绪的变化之间是一个增函数的关系,它所反映的现实的经济意义为,在 0的情况下,表明消费者在过度乐观的情况下,他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他的收入会增加,在一生效用最大化目标的遵循下,他的购买力则会提升,他对于未来的理性消费预期则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物价会随着消费者情绪的提升而不断提高,也就是图3中0~2这段区间,我们还可以得知消费者的情绪值越高,它的过度乐观的情绪就会表现为越显著。

文章以消费者的行为为视野,对于通货膨胀产生和消费变动给予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从表1可以得知,在 =0时,消费者情绪趋于理性状态,在此时所得到的价格也是消费者在理性情况下的物价,这个价格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经济体中最初价格。图3表明,当 0时,也就是消费者情绪表现为过度乐观时,即图中的0~+∞这段区间,随着消费者过度乐观的程度加深则会促使通货膨胀率在不断上涨[3]。

文章所得出的这一结论是基于消费者情绪非理性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然而这一结论并没有否定其他因素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如货币政策等。因此,为了使该研究更加严谨,我们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将把货币供给这一因素渗透进来,对上诉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3.在其他因素影响下消费者情绪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A.货币供给变动的情况下消费者情绪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结果显示,在现实生活中,增加货币收入,则会导致消费者具有较为乐观的情绪表现,当然也会诱发非理性消费者的过度乐观情绪。相关经济学理论和实践表明,货币的增加会促使物价的提升,根据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货币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而消费者过度乐观的情绪会也会促使通货膨胀的加剧。简言之,在当前形势下,如若控制通货膨胀,应该把消费者情绪的变化作为一个重要关注点。

B.利率变动的情况下消费者情绪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利率变动的情况下消费者情绪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有向未来透支的倾向,也就是说通过用明天的钱来满足今天的消费,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负债型社会,在该种情况下,利率上升会导致消费和物价的下降,而利率的下降则会引起消费和物价的提升;在储蓄型社会中,如果消费者总会为未来留一部分钱来满足未来的消费需求,也会出现利率的上升导致消费和物价的上扬,当然,物价和消费的下降也会由利率下跌所引起。鉴于此,笔者认为国家在应用利率调控物价时,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情绪和社会的消费习惯对其的影响[5]。

C.供给曲线在斜率变动的情况下消费者情绪对物价的影响

当消费者情绪上升时,斜率越大,物价上涨的幅度越大,对消费的抑制越明显;斜率越小,物价上涨的幅度越小,对消费的抑制越不明显。当消费者情绪下降时,斜率越大,物价下跌的幅度越大,对消费的促进越明显;斜率越小,物价下跌的幅度越小,对消费的抑制越不明显[6]。

4.消费者异质情况下消费者情绪对物价的影响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一般情况下,经济中会同时存在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的消费者,物价的涨跌主要取决于消费者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的程度和各自财富的多寡,因此有些过度悲观的消费者会发现尽管他的情绪很悲观,但是物价还在上涨,而有些过度乐观的消费者会发现尽管他的情绪很乐观,但是物价还在下跌[7]。

[1]De Long JB,Shleifer A,Summers LH,et al.Positive feedback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destabilizing rational speculation .Journal of Finance,1990,45(2):379-395

[2]Buchen P.W.and Kelly M. The maximum entropy distribution of an asset inferred from option prices.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96,31(1):143-159

[3]Andreas Kull. A Unifying Approach to Pricing Insurance and Financial Risk .Economics Letters,2002.09:317-350

[4]王 勇.基于实证研究的行为金融理论解释:封闭式基金折价再探[J].金融与经济,2005.10

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篇2

1前言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制度,体育类大学生的人数逐渐增多。而体育类的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广西区内的学生,也有很大是来自农村家庭和偏远地区。有很大部分学生家庭是相对比较贫困的,而他们在大学的整体体育消费观是不容忽视的。本论文阐述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贫困类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基本概况,通过调查并分析广西师大体育教育贫困类学生体育消费的不足与制约因素,结合广西师范大体育教育贫困类学生体育消费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对应的措施,为促进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类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和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依据与参考。

2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把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主要有从大一到大四的通过学校贫困认定的体育贫困大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研究需要,在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通过人工查阅和计算机检索两种方法,查阅相关体育类学生体育消费的文献资料,收集并整理,了解体育贫困学生的基本概况,为撰写本文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2.2.2问卷调查法

运用周末例会形式向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当场指导填写并回收,提高回收率,共发放问卷160份,每个年级调查40人,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46 份,有效率为91%。

2.2.3访谈法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对广西师范大学的部分在校体育贫困大学生进行访谈,具体了解他们的体育消费的实际情况,从而检测学生在问卷中所反映情况的真实和可信度。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广西师范大学体育贫困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基本情况

3.1.1广西师范大学体育贫困大学生的生源分布情况

被调查的体育贫困大学生中生源地为地级城市的有32人,占调查总数的21.9%,生源地为县级城市的有2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7.1%,生源地为乡镇的有2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4.4%,生源地为农村的有6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6.6%。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大学生有一半来自县城和农村,来自城市和乡镇的体育大学生所占比例较少。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观念的改变,越来越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来自农村的体育大学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学生的生活费用受到家庭收入的限制,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的家庭收入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的家庭收入比较有限,当他们解决了基本学习生活问题之后才可能有剩余的费用来进行体育消费,因此,在体育消费上,来自城市和县城的体育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更加积极。

3.1.2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类大学生的生活费用基本情况

据本研究问卷调查显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家长的资助,在本次调查中,生活费由家长给予的体育大学生人数为12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3.3%,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在生活费方面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大,经济独立程度较小,这都制约着体育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购买能力。

3.1.3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类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情况调查与分析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V西师范大学体育大学生较喜欢的体育项目为慢跑、羽毛球、篮球和排球。大多数女生较喜欢气排球运动,而硬排由于球速快、难度大,对弹跳、身高和技术等要求高,很少有女生选择硬排。男生则喜欢对抗性运动如硬排,篮球。

3.2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类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体育消费资金的数量反映了体育消费的水平。在调查对象中,每学期体育消费支出在100以下126人,占总数的87.5%;100-200元16人,占总数的11.1%;200-300元2人,占总数的1.4%;每学期体育消费支出在300―400元及400元以上的为0人。由此可以看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类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整体还比较低,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生活费用非常有限,每月除了饮食费用的支出,还有用于书籍、网络、通讯等支出。当他们经过合理预算后,如有资金剩余才可能进行体育消费支出,而且不会过多投入。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贫困大学生的总体体育消费水平不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活费用主要依赖于家庭,生源地为城市的体育消费总体上比乡镇的高,生源地域经济差异制约着她们的经济能力,限制了她们体育消费水平。

(2)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类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整体还比较低,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高低与家庭的经济生活条件有直接的关系,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生活费用非常有限。

4.2建议

(1)学校应注重培养贫困大学生体育消费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消费意识,以“健康第一”为基本理念,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在保持实物消费的同时,向观赏型和参与型体育消费转变,使体育类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合理发展。

(2)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校可以提供体育专业类的勤工俭学平台,提高体育贫困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学业发展和提高学校学习生活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高福等.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水平及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34-35.

[2] 韩雪.论体育消费心理文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35(5):20-21.

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篇3

一、导言 

 

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思想。因此,选取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方式,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特点和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具体涉及到的问题有大学生平时消费资金的来源、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分布情况及其对消费方面的感受等。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c大学2004-2006级150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9份(男生67份,女生72份),有效率为92.67%。其次,通过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其中15名学生进行了个案调查,从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资料。在以上两方面情况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一)理性消费 

 1.合理计划。问卷调查显示,在费用开支上,16.6%的学生有详尽的计划,67.7%的学生稍有计划,只有15.7%的学生没有计划,随心花费;81.3%的学生没有或偶尔有透支情况,经常出现透支情况的只占到18.3%。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精打细算,消费的盲目性并不能够用来形容大学生整体,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 

2.理性消费。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有关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主流是理性的。 

通过访谈我们得知,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二)追求潮流和品牌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喜欢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而且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全国学生联合会、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公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诺基亚、联想、索尼、tom、汇源、阿迪达斯等成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首批先锋品牌。此次调查也清晰地反映出,在23类先锋品牌中,非内地品牌占了近一半。在我们针对性地访问中,发现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商品消费上,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对c大学学生的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根据《报告》,排在大学生购买首位是“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57.7%)”,其次就是“单纯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30.4%)”。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三)导向性较强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其中也包括新的消费方式。很多商家都将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目标顾客进行市场销售,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针对此种情况商家纷纷推出面向大学校园的促销活动。例如中国移动,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这些追“新”族。同样,金融机构也逐渐将业务延伸到大学校园,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新业务的推动,逐步拓宽市场。前些时,国内首张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双币信用卡——young卡由招商银行推出,不论专业、家庭经济条件,全国近220所著名高校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均可申办,最高可透支额度,在读本科生为3000元、在读硕士生5000元、在读博士生8000元;如急用现金,只需打个电话就可将透支额临时调高30%。几个月招行在全国就发放young卡约8万张。这个数目相当可观,也证实了大学生对于信贷消费这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消费方式的认可和接受。对c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所处消费层次与消费水平的矛盾 

大学生是消费群落的一个特殊构成部分,他们不参与生产,是纯粹的消费者。这点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以下是通过问卷得到的数据:大学生消费主要来源,有83.45%来源于父母资助、8.7%来自奖学金和助学贷款,6.8%是个人兼职收入。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经济来源仍然是依赖于父母、家庭。这种依赖性,使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挂钩。这种消费水平,完全决定于其家庭经济状况。至于家庭经济宽裕的,在必要的生活消费外,还有另外一笔钱可用于其它。从这一点看来,经济来源对于消费水平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更甚于大学生本身的消费观的。在有限的消费宽度内,不论出于自觉与否,他们都必须严格地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使之与经济状况相适应。所以中国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理应与我国居民的平均水平相一致。然而事实并不同于公众一般的认知:大学生们每学期的平均收入为4919元,支出为4819元,同时,目前大学生每学期自筹收入平均491元、奖学金374元,即自身获得的总收入为865元,仅占每学期支出的18%。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的年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元至9000元之间。而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支出计算在内,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一万元以上。大部分几乎没有创造收入的大学生,每年的消费都要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大学生们既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与他们所处的消费层次不甚协调。 

 

(二)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两极分化分明

大学生的消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休闲消费,如娱乐、购物及其他;学习消费,如购买与专业相关的工具或书籍等。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水平都比较平均,比如吃饭,大多数同学每月都用200元至300元左右。调查数据表现出,每月消费水平在600元~1000元的学生中,饮食支出与生活费月支出(680元)平均比率是31.9%,这可视为他们的“恩格尔系数”,这一水平已经低于我国城市居民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女生相对更低一些。这说明大学生们的消费趋向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学生之间比较消费落差较大的,是第二部分,即休闲消费部分。低的在50元左右,高的则达到1500元,这些高消费包括电子产品、穿着打扮、交朋会友、文化消费等等。部分高价值消费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消费地图”: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27%拥有个人电脑、19%拥有pda、12%拥有mp3、6.6%拥有数码相机。旅游、电脑、手机、恋爱被称为大学生的四大消费。对于能体现社会年轻人时尚、前卫等特征的高消费,如通信、旅游等,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较之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体现的更明显。追求品位、高雅、时尚、情调的文化消费,是大学生的又一特点。调查结果显示,68.9%的被访者去过酒吧、茶楼、咖啡屋等休闲场所。与这些新出现的消费热点增长迅速相比,学习消费所占比重要小得多。 

(三)消费心理易受外界影响走进消费误区 

追求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和超前消费诠释了后现代性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也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追求时尚、潮流和高消费已渐成大学生的消费趋势。虽然在前面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理性化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学生普遍持有理性的消费方式,但消费品的品牌和时尚特质仍然普遍受到大学生的重视。而且在事实上,“阿迪达斯”、“苹果”、“卡尔登”、“耐克”之类的世界名牌在大学生中的拥有者也不乏其人。当代大学生现有的消费误区具体表现有:庸俗性消费,突出表现是人情消费;超前消费,消费远远脱离了实际;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以追求高档、名贵商品为荣。同时,根据资料显示,大学生的对未来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期望,远远超出当前社会能够提供的标准。许多大学生在没有考虑自身情况的前提下,还抱着年薪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求职念头。而事实是,近日在广州举办的一次招聘会上,很多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月工资水平仅为700元~800元。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期望消费水平不仅远远高于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普遍初始工资水平,而且也脱离了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可见大学生群体虽然由于经济来源的限制,在校阶段的现实消费方式是理性的、有计划性的,但在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仍然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而一旦时机成熟,这种对高消费的诉求就将导致他们的消费理性的颠覆和解构。

四、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新事物敏锐的反应能力,所以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都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也不能忽略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方式在未来社会中会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这里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希望老师在思想理论教学中,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家长应该教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子女明确自己的消费定位,不能过于纵容,尤其应该让大学生们清楚自身所处的消费层次和现在所能创造财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明显差距。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这样看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更为重要。同时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尤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单纯的说教效果不甚明显,对其应采用结合现状的引导,用事实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合理的消费定位,摆正消费心态。 

第二,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建议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可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具体操作型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第三,通过良好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校园内各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其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也是如此。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高校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和校风的建设诱导学生主动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与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德琦,张新国,严学军.青年与现代消费[c].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美]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韩璐.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4) 

4.倪瑞华.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批判[j].理论月刊,2003(5) 

5.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青年研究[j].1999(6) 

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篇4

一、消费行为学教学现状

如今国内大部分高校均设有消费行为学课程,且越来越多的与消费者行为有关的著作或教材得以出版。虽然近几年国内对消费行为学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但在实际消费行为学教学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较为分散

消费行为学的课程具有特殊性,其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但不易观察。由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较多,需要学习者通过多个维度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以至于消费行为学学科的内容繁琐且分散。此外,消费行为学教学内容囊括社会心理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内容,致使整个消费行为学内容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所以凭借课堂教学是很难使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内容知识。

2.案例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当前消费行为学教学活动中,多数高校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但实践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效果不理想,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有两点:第一,教师选择案例时会选择西方国家案例,较少根据国内社会背景对教案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至于学生很难理解案例内容;第二,案例较为陈旧,不符合当前消费者行为现状,导致学生对消费行为学的学习失去兴趣,最终影响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操作的积极性。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消费行为学的考核方式主要为“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其中闭卷考试内容多为书本概念、名词辨析以及若干案例。即使考试中出现案例题,也多为名词解释或辨析题,仍停留在对学生基本知识点的考核,没有起到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此种考核方式容易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与最终的考点脱节,学生仅重视考试的结果,而忽略课堂锻炼的过程。

二、消费行为学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整合理论内容,体现实践教学特点

整合消费行为学教学内容,需要针对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点之间理解脱节以及认识与行为脱节的问题,把原有的消费行为学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分类,运用系统论将分类的内容进行再整合,并根据实际市场情况进行调整。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理论、规律的阶段,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发展、运用各个知识点。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尝试设置消费情境,具体的消费情境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并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情境教学能使学生更加适应实际发展需要,更加符合社会的人才选择标准。

2.优化教学案例,提高案例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法虽然是培养学生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最佳形式,但案例的安排和选择也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汲取传统教学失败教训的同时,也应对案例的选择及设计进行必要的规划和调整。目前该课程使用的较多案例过于老旧,明显不适用于当下的营销环境。教师可以结合市场实际情况选择当下较为流行的案例。但要注意的是,若案例选择不当或过于宽泛,一些学生会直接引用网络上的观点用于案例的分析、操作,缺乏自己的思考。总之,优化教学案例应当引起教师重视。

3.完善考核方法,考评学生综合能力

考核该门课程时,除了考核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分析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方法可体现在试卷上,如增加更多的分析型案例或信息甄选型案例,也可体现在学生的平时作业中。如可利用网络课堂等资源和媒介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结合周边企业及市场实际情况分阶段设立不同的讨论与分析专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最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评定。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能让学生在面临考核的压力下,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综上,本文介绍了消费行为学教学现状,并从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分析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方案与建议,由此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借鉴。

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篇5

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网购市场中,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消费者在购买前会不断地搜寻信息,辅助决策的制定。Chen and Xie (2008)和Dellarocas (2003)等的研究表明,在线评论可辅助企业的产品销售,对于产品销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营销手段。

然而,随着网民发表在线评论的行为逐渐疲软,为了刺激消费者发表在线评论甚至好评,许多商家和企业纷纷利用5分好评返现金,好评返购物券等等奖励方式来刺激消费者发表在线评论。有研究表明,奖励可以认可与表扬人的行为,并能够使其行为保持下去。Nunes&Park(2003)在其研究中表明,消费者对奖励的偏好受到奖励类型的影响,当奖励的类型与所购产品密切相关时,消费者更偏好直接奖励。Zhang等(2000)又探讨了奖励的感知价值对于顾客的效用,研究发现容易获得的、小额的奖励对于获取竞争对手的顾客非常有效,而门槛较高的的大额奖励更容易增加客户黏度,维持现有顾客。

由于奖励常常作为一种激励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改变个体的行为方式,那么消费者发表在线评论的动机从何而来。Dichter(1966)最早在其研究中提出自身相关、产品相关、信息相关以及其他人相关4个与正面口碑有关的动机。Henning-Thurau等(2004)对网上存在的2000名消费者数据进行了收集和研究,结果显示经济目的、社交沟通欲望、自身价值的提升以及帮助他人是消费者口碑传播动机的重要因素。Gode等(2004)将消费者发表在线评论的动机划分成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个方面,其中,内部动机出于内在心理需求,如道德感,而外部动机是因为外界的刺激而诱发的,如企业给予折扣、奖励等。

我们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奖励、在线评论及其传播动机的研究非常丰富,且较为成熟,然而单从奖励如何对消费者发表在线评论的行为产生影响,在什么水平上的奖励能最有效刺激消费者进行在线评论等等,这些疑问在学术研究中仍然处于探索当中,因此, 本研究通过情境实验设计,模拟真实场景中消费者发表在线评论前的情形,对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一是,商家或平台给予的奖励是否一定会对影响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二是,商家或平台给予的奖励以何种方式影响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即在消费者知识贡献意愿的调节下,奖励的类型和奖励力度怎样才是更有效的?

2.研究模型及研究假设

2.1 研究模型

为了探究奖励对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的影响,通过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研究将奖励划分为奖励类型和奖励力度两个层面,探讨在知识贡献意愿的调节作用下,不同的奖励对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意愿的影响。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2.2 研究假设

基于奖励理论,美国心理学家Skinner(1953)通过鸽子实验发现了奖励对机体的刺激作用,指出奖励是为了期待某种结果而给予的,体现了奖励的正面强化作用。为了刺激消费者发表在线评论的积极性,企业往往采取“利诱”的方法,给予消费者一定的优惠。据此提出假设如下:

H1:奖励能够刺激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

黄静等(2013)在其研究中,以咖啡店推荐为背景,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现金或礼品对顾客推荐意愿的影响。而网络购物中企业选择的“利诱”方式往往也是返还部分现金或发放优惠券。此外,由于我国消费者的个性特征不同于他国,对价格的感知敏锐性可能相对外国较敏锐(张黎,2006),因而对奖励力度变化的感知可能较高,因此,本文提出的假设如下:

H2:奖励力度对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意愿有显著的影响。

H3:奖励类型对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意愿有显著的影响。

在商家提供不同奖励的情况下,当顾客觉得“有利可图”时,就有可能去发表在线好评。尽管商家提供奖励的方式很多,但是具体哪种奖励类型更加有效我们无处得知。在奖励类型相同的情况下,奖励力度发生变化时,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的意愿也随之变化;在奖励力度相同的情况下,当奖励类型由现金变为优惠券时,对消费者的影响也随之改变,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4:奖励类型和奖励力度存在交互作用。

H4a:相较于低奖励力度,高奖励力度会加强现金奖励对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意愿的影响。

H4b:相较于低奖励力度,高奖励力度会加强优惠券奖励对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意愿的影响。

H4c:相较于优惠券奖励,现金奖励会加强高奖励力度对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意愿的影响。

H4d:相较于优惠券奖励,现金奖励会加强低奖励力度对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意愿的影响。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常常通过付出时间、精力等来换取某种回报。在商家给予奖励的情况下,消费者个性特征中的知识贡献意愿影响着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的行为。据此推测,消费者的知识贡献意愿越强,发表在线好评的意愿就越强,据此提出的假设如下:

H5a:知识贡献意愿会调节奖励力度与消费者在线好评意愿之间的关系。

H5b:知识贡献意愿会调节奖励类型与消费者在线好评意愿之间的关系。

3.研究设计

3.1 实验情境设计

本研究通过一个2(奖励类型:现金,优惠券)*2(奖励力度高,低)的组间实验来对本出的实验假设进行探讨和检验。实验空白对照组只给购买场景,然后让被试填写发表在线好评的可能性。在本研究的实验操控中,在总购买金额30元的情况下,“奖励5元”被控制为高力度,“奖励2元”被控制为低力度。笔者通过随机发放实验调查问卷将被试自然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内的每位被试者首先阅读调查问卷中的实验情境,然后再填写问卷下的问题从而完成调研。本文选取现实生活中网购零食的场景为实验场景,因为网购食品场景在网购者的生活中重复购买的情况比较常见,对于商家推出的奖励方式可能更为关注。

3.2 问卷设计

本文采取情境实验法,以问卷辅助调查,在实验设计中,本文作者对实际情形进行模拟,还原顾客收到货物、发表在线评论前的场景,对情境细节的设计,对问卷各题项的斟酌和选取等都进行了反复的思量,从而形成最终问卷,然后通过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获得了本研究的数据。在数据处理中,本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再对假设进行验证前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保证问卷题项的准确性,并使各研究变量得到精确解释。再运用方差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对本文的研究假设进行一一验证。

3.3数据分析方法

在数据处理中,本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再对假设进行验证前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保证问卷题项的准确性,并使各研究变量得到精确解释。再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对本文的研究假设进行一一验证。

4.数据分析

4.1 样本数据统计

4.1.1 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共有275名被试,最终收回问卷共275份,剔除作答不完整的问卷及所有选项均一致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50份。从第一组到第五组的有效问卷率分别为89.1%,94.5%,98.2,87.3%,85.5%,符合要求。其中被试者年龄都在18-25岁,可见被试者均为年轻群体,与目前网络购物的主力人群特征相符,因而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教育程度方面,大学本科,占比80.4%,研究生占比19.6%,总占比达到被试样本的100%,说明被试者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

4.1.2 操控检验

对于奖励力度和奖励类型的操控检验,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奖励力度和奖励类型不同组间的实验操控设计是成功的。

4.2 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问卷的信度系数α值均在0.7以上,通过信度检验,KMO均在0.5以上,接近1,Sig值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通过效度检验。

4.3 假设检验

实验所得有效空白对照组问卷47份,在设有奖励情境的问卷中随机抽取47份问卷,分别对在线好评意愿5个题项求均值处理,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意愿值为3.38,有奖励条件下,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意愿值为4.74,大于3.38,说明奖励能够对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产生激励作用,分析结果支持假设H1。

4.3.1 主效应及交互效应分析

依据主体间效应检验的结果可知,奖励力度对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意愿的主效应显著(F=4.951,P=0.0280.05),但数据表明,奖励类型和奖励力度存在交互作用(F=4.722,p=0.032

4.3.2 调节效应分析

对所得到的知识贡献意愿值进行标准化,从而分为知识贡献意愿大和小两个水平。由数据可知,ALS(知识共享意愿)对奖励类型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F=2.341,P=0.0040.05)。分析结果拒绝假设H5a,支持假设H5b。

5.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奖励力度和奖励类型的影响研究

本研究发现,奖励力度对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意愿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奖励力度越大,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意愿就越强,这一结论也正符合生活中消费者的心理状态,说明商家给的奖励力度越大,对消费者的激励作用就越强,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的意愿可能就越强。

奖励类型对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有明显作用。其中。现金奖励对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意愿的影响大于优惠券对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意愿的影响。

奖励力度和奖励类型对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意愿有交互作用,从图2可以看出,奖励力度的变化在奖励类型的水平上引起了因变量的显著变化;奖励类型的变化在低奖励力度水平上未引起因变量的显著变化,在高奖励力度水平上引起了因变量的显著变化。也即在实际网购中,当商家给予的奖励额度较低时,不论是现金奖励还是优惠券奖励,其对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意愿的影响作用是没有显著区别的,而在高奖励额度下,基于消费者对可能立即兑现的现金的感知,更倾向于获得现金,因此现金方式比优惠券方式对消费者在线好评意愿的影响更强。

5.1.2 知识贡献意愿的调节作用研究

本研究发现知识贡献意愿对奖励类型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对奖励力度无调节作用。从图3可以看出,当消费者的知识贡献意愿较低时,现金奖励比优惠券奖励对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的意愿影响更大,而随着消费者知识贡献意愿的增强,优惠券奖励对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意愿的影响明显超过现金奖励的影响,也即知识贡献意愿较高的消费者,对优惠券奖励的感知价值高于知识贡献意愿较低的消费者。徐俊毅(2007)在其研究中证明,顾客对商品或服务的情感投入程度越高,顾客忠诚度越高,而情感投入是影响顾客知识共享意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故当消费者的知识共享意愿高时,相应的顾客忠诚较高,为了表明自己对商家的忠诚,有些顾客更愿意接受商家给予的优惠券的奖励方式。

5.2 管理启示

本文的研究从网络购物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出发,因此本研究结果对于从事网络销售的商家和企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主要包括但不仅仅局限于以下几点:

第一,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商家给予的奖励力度越大,对消费者的激励作用就越大,消费者进行在线好评的意愿就越强。此点在网络销售中得到广泛应用,网络商家如果希望获得更多的在线好评,增加商品在线好评的数量,在对消费者进行奖励刺激时,可根据商品价值及自身条件适当加大奖励力度,增强奖励对消费者的作用,从而使更多消费者参与到在线好评的发表中来。

第二,不同的奖励类型对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的意愿影响不同。通常情况下,商家最好选择现金奖励的方式来激励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结合奖励的力度来讲,如果商家计划对消费者进行奖励的力度较低时,换不同的奖励方式对消费者的激励作用都不大,即用现金奖励或者优惠券奖励都可以;而当商家给予的奖励力度较高时,最好选择现金方式来进行奖励,这样对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意愿的激励作用更高,效果可能会更好,更加有利于商家获得更多的商品评论。

第三,消费者的知识贡献意愿不同,对奖励感知到的价值也有所区别。针对知识贡献意愿低的消费者,现金对其的激励作用大于优惠券的激励作用,商家应采取现金奖励的方式;而对于知识贡献意愿高的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商家的忠诚度也相对较高,可能优惠券对此类消费者的激励作用更大,这种情况下采取优惠券奖励的方式可能更好。

总的来说,由于奖励机制在在线销售中仍属于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其作用方式和效用仍处于不断探索中,本文通过实验情境模拟收集数据,并用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了一些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营销意义的结论,对于网络商家和平台使用奖励机制刺激消费者发表在线好评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5.3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在商家利用奖励机制的过程中,交易双方可以达到一个共赢的局面。虽然在本研究中,笔者力求过程研究,程序科学。但因受资源、条件和自身能力的限制,本文仍存在很多不足,若样本的数量、样本的类别、实验场景、奖励条件等发生变化,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本文仍存在一些局限,后续研究可在样本选择、购物场景、金额设置、奖励类型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获得更多可广泛适用的有价值的结论,探讨奖励机制不同情况下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静, 吴宏宇, 姚琦. 奖励类型对顾客推荐意愿之影响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 96-100.

[2] 徐俊毅. 认知与情感信任的前因及对顾客忠诚的影响――基于化妆品市场的实证研究[D]. 杭州: 浙江工业大学, 2007.

[3] 刘淑静, 张希风. 互惠性偏好, 员工敬业度与知识共享意愿关系研究[J]. 江苏商论, 2012 (11): 135-140.

[4] 张黎. 价格促销对商店整体价格形象的影响: 理论与实证研究回顾[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6 (5): 25-31.

[5] 朱翊敏. 享乐还是实用-产品类型与奖励类型对消费者推荐意愿的影响[J]. 营销科学学报, 2014, 10(2): 15-28.

[6] Chen Y, Xie J. Online consumer review: Word-of-mouth as a new element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mix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8, 54(3): 477-491.

[7] Dellarocas C. The digitization of word of mouth: Promise and challenges of online feedback mechanisms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3, 49(10): 1407-1424.

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篇6

科学合理地开展资助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基础。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出台《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并要求各地根据指导意见制定相应认定办法。5年来,认定工作在各高校实践中已有相对成熟的机制,但效果有待检验。近年来,学者们对资助体系从资助效能、联动资助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也有不少对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从各个角度研究提出建议,但少有学者分析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效度。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对困难学生认定依据及准确性的调查研究方面,调研的指标涵盖定性标准、定量标准、目前认定的准确性等,但都限于受访学生“认为该如何”的规范性研究角度,本研究试图从“事务客观事实”的角度进行实证性调查研究。

2 调研总体情况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基于资助体系调研研究中贫困生认定效度的目的,确定了受访者社会人口特征(包括性别、学院、年级等基本特征)、受访者消费情况(包括消费水平、就餐消费水平、学习消费水平等)、资助体系认知度满意度三大块。

抽样设计:按照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①中关于抽样数量要求及研究拥有的经费、人力物力、时间等限制,我们采用95%的置信度、容许抽样误差5%时的样本规模n=400。抽样方法中充分考虑被调查对象的代表性,针对湖北某重点高校各学院、各年级发放问卷。

3 困难学生认定效度的实证研究

调研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4份,问卷有效率93.5%,调研对象涵盖了不同学院、四个年级的学生,其中男生占59.09%,女生占40.91%;文科类学生占26.74%,理工类学生占44.12%,艺术类学生占29.14%;大一占20.32%,大二占25.94%,大三占21.66%,大四占29.95%;特困学生占15.78%,一般困难学生占37.43%,非困难学生占46.79%。

通过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效度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3.1 受访学生家庭经济基本情况

受访学生家庭经济基本情况,从家庭年总收入、家庭年总支出、家庭成员中存在的特殊情况等方面开展调研。

(1)家庭经济困难特征。在家庭成员是否存在残疾等特殊情况的多选题调查中显示,困难受访学生中家庭成员残疾、体弱多病、单亲、家中有6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困难学生,56.57%的非困难受访学生不存在家庭成员的特殊情况。

(2)学费住宿费主要来源。在受访者学费住宿费主要来源的多选题调查中显示,特殊困难受访学生学费住宿费的主要来源集中在奖学金(22.03%)、助学金和困难补助(50.85%)、助学贷款(57.63%),一般困难受访学生学费住宿费的主要来源集中在助学金和困难补助(30%)、助学贷款(48.57%),而100%的非困难受访学生学费住宿费来源于家庭支持。

总体来看,是否困难学生与家庭经济困难特征及学费住宿费来源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特困学生、一般困难学生、非困难学生在家庭情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困难学生家庭情况确实比非困难学生要差。

3.2 受访学生消费水平

受访学生消费水平包括月消费总水平、就餐花费、学习、衣着等消费水平,结果显示,特殊困难学生、一般困难学生和非困难学生在消费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1)困难学生总体消费水平低于非困难学生。在受访者每月消费水平的调查中显示,特殊困难受访学生的月消费水平全部在800元以下,一般困难受访学生的月消费水平集中在300~800元,非困难学生的月消费水平集中在800元以上。

(2)困难学生食堂就餐日花费低于非困难学生,外出就餐花费少于非困难学生。在受访者每月就餐花费的调查中显示,困难受访学生食堂就餐的日花费低于非困难受访学生,外出就餐月花费少于非困难受访学生,见表1、表2。

表1 家庭困难程度与食堂就餐花费的交叉分析

表2 家庭困难程度与外出就餐花费的交叉分析

(3)困难学生就餐花费比例大于非困难学生。在受访者月就餐费用占生活费比例的调查中显示,困难受访学生就餐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比非困难学生高,见表3。

表3 家庭困难程度与就餐费用占生活费比例的交叉分析

此项调查源于经济学中的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指由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重,我们将其运用到个体身上同样具有适应性。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94.91%的特殊困难受访学生就餐费用占生活费比例在60%以上,其中59.32%在70%以上;90.71%的一般困难受访学生就餐费用占生活费比例在60%以上,其中50%在70%以上;非困难受访学生则30%~70%不等,调查显示结果与系数有一致性,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有效。

4 讨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实证研究,给困难学生认定的效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将困难学生情况与其家庭经济特征、消费水平等相结合进行交叉分析在实证层面论证了当前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有效性,肯定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5年来取得的进展。调查问卷取得的数据可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方向和参考数据。此外,本文还引进经济学的“恩格尔系数”进行分析,为困难学生认定有效性评定引进了数学工具。

从调查的实证角度研究高校经济困难研究学生认定效度是资助体系研究新的方向,本文应用恩格尔系数进行了初步探讨,所得到的结论尚欠准确,许多丰富的内涵还没有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将资助额度与学生困难程度联系起来思考,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要和联动资助体系的整体研究, 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注释

①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9.

参考文献

[1] 教财〔2007〕8号.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篇7

当前,大学生消费受到了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消费群体,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之间的矛盾使得其消费状况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而他们的收支状况和经济意识也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他们的实际生活和自我评价水平,所以正确认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提出相应的消费教育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

笔者对石河子大学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9份,剔除废卷(包括漏卷以及不按要求作答的),有效问卷95份,有效回收率95%。其中,大一学生15人,占15.79%;大二学生28人,占29.47%;大三学生34人,占35.79%;大四学生18人,占18.95%。问卷主要选取了最基本和最常见的消费项目,设计题目 25 项,就大学生消费的总体状况、主要消费行为、消费态度等进行了调查。

(一)大学生消费概况

1.大学生消费支出的来源

调查数据显示,有92.63%大学生消费支出最主要的来源是家庭供给,另有6.31%的学生依靠学校的奖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来维持学业,只有1.05%的学生依靠自己劳动,满足上学所需费用。

2.大学生月消费水平

调查发现,有44.21%的大学生月消费额在300―500元,36.84%的学生在500―800元,6.32%的困难学生每月消费额甚至不足300元,而另有12.63%的学生每月消费额高达800元以上。可见,大学生群体中的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在每月消费使用情况的调查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大学生通讯、上网的费用和服装、鞋帽化妆品的费用,分别占到了每月消费总额的68.42%和57.89%。

3.大学生主要消费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有90.53%的大学生选择现金消费,7.37%的学生选择信用卡消费,另有2.11%选择网络消费。虽然目前大学生群体中更多的人愿意尝试“刷卡消费”和“网银支付”这样比较方便快捷的消费方式,但传统的现金消费依然是大多数学生经常采用的消费方式。

(二)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行为

1.手机消费

调查结果显示,33.68%的大学生每月手机花费控制在50元以下,45.26%的学生在50―100元之间,有21.05%的学生此项花费超过100元。每月高额的话费超出了学生的支付能力,致使大部分学生不得不节省其他项目开支或向父母索要。

2.上网消费

调查数据显示,62.11%的学生有自己的私人电脑。有38.89%的学生平均每月上网消费在2O―50元之间,11.11%的学生在50―100元之间,另有8.33%的学生此项花费高达100元以上。这其中大部分支出是一种无意义且有害的消费行为,也造成时间的极大浪费。

3.日常人情交往

调查发现,31.58%的学生每月聚餐请客的消费在50―100元之间,18.95%的学生在100―200元之间,另有7.37%的同学在此方面的月均消费额高达200元以上。与此同时,60%的学生在别人请自己消费的条件下表示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回请。这种互相的请客吃饭形成了一种不合理的消费循环,最终成为学生无奈但又必不可少的消费项目。

4.恋爱消费

调查发现目前谈恋爱的大学生占到了调查总数的47.37%。其中有26.67%的恋爱学生每月的恋爱消费在50―100元,31.11%的恋爱学生在100―200元,另有24.43%的恋爱学生在此方面的消费高达200元以上。这样无计划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良好消费习惯的养成。

5.学习消费

调查数据显示,有43.16%的大学生每学期此方面的消费在50―200元之间,有13.68%的学生在200―300元之间,有超过1/3(35.79%)的学生在50元以下,而在300元以上的仅占调查学生总数的7.37%。

二、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交际消费偏高,学习费用不足

大学生交际消费主要包括手机,电话消费,网络消费,同学、朋友交往人情消费以及恋爱消费等方面。从大学生消费现状来看,近半数的学生每月手机花费在50―100元之间,更有部分学生高达100元以上;有近2/3的学生在宿舍内配置了电脑,近20%的学生每月上网花费超过50元;有25%以上的学生每月的人情消费高达100元以上,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别人请自己消费的条件下表示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回请;有一半多的恋爱学生每月恋爱消费高达200元以上。与此同时,大学生用于自身发展性学习的投入是不足的,有超过1/3的学生每学期用于学习方面的消费不足50元。综上,这种高额且不科学的消费行为不仅超过了大学生自身的承受能力,而且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应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存在非理性消费

许多大学生在消费时凭感觉、好恶或心血来潮随意进行,普遍存在冲动消费的现象。有些学生易受外界诱惑,如过于轻信广告,面对有奖销售、打折等商家的促销手段把持不住,引发不必要的消费行为。有些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受心情影响比较大,表现为用消费这一行为来调节自己的心情。在对大学生“是否经常用购物来调节自己的心情”进行调查时发现,有50.53%的学生选择了“很符合”和“比较符合”。这种冲动性消费还表现为群体的消费行为,如同宿舍的或是关系较好的几个同学经常会一起消费,女生较男生表现更为明显。

由于受到消费观念超前和消费实力滞后的双重影响,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中还普遍存在“面子消费”问题。在对大学生“别人都有我没有,我会觉得没有面子”的消费态度调查中,有48.42%的学生选择了“很符合”和“比较符合”。这种不够理性的消费行为,往往会形成相互攀比盲目跟风的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树立。

(三)理财意识和能力薄弱

调查发现,一直没有记账习惯的学生占48.42% ,而一直保持记账习惯的学生仅占10.53%。在大学生消费计划性调查中,44.21%的学生消费计划时有时无,不能很好的坚持,而真正消费有计划的学生仅占14.74%。可见,当前大学生缺少科学地制定自己的消费计划,很少考虑如何将每月有限的生活费用合理安排,使钱的效能在自己身上发挥到最大等问题,消费技能中较重要的科学理财意识和能力也较薄弱。

三、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建议

在有关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消费过程受家庭消费习惯影响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7.37%,受流行消费趋势影响的有16.84%,受校园周边环境影响得有23.16%,受到身边朋友消费习惯影响的有32.63%的学生。因此,在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方面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一)优化大学生消费的社会环境

1.营造全社会科学合理的消费氛围

从社会大环境来说,重点要优化社会舆论环境,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科学理念在舆论的作用下得到广泛地宣传,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和判断事非的标准,为营造大学生的消费氛围创造条件。在学校这一社会小环境中,教职工们应当率先垂范,用自身健康消费理念和合理的消费行为对身边的大学生以积极的消费引导。

2.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应主动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联手对校园周边环境做必要的整顿,关闭那些不健康、低品位的消费场所;合理布局可以满足大学生基本消费需求的营业点,如超市、文印社、学习用品店、餐馆等,并严格依法管理,使大学校园周边真正成为优美的学习、生活校园环境的延伸。同时,在学校各校区的环境建设中,可设计一些宣传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语言标牌、人物雕塑等,用优秀文化传统陶冶学生,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形成。

(二)重视家庭消费教育

家庭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节约、反对浪费,以自身“勤俭节约”的言行影响子女的消费观念,给子女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经济供给上,父母应坚持适度原则,把对子女的爱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要试着以各种途径让子女明白父母挣钱的不易。作为父母也应主动加强同学校的联系,积极关注学校学生的正常消费水平以及子女在校消费的大致情况,了解他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以便对消费中的不良倾向及时予以纠正或制止。

(三)加强学校教育的引导

1.开设大学生科学消费指导课程

在学校设置的公共选修课中,可以适当增设关于大学生科学消费、科学理财方面的指导课程。消费教育课程应以消费观教育和消费道德教育为基础,以消费知识教育和消费技能教育为主体。理财教育应主要包括理财价值观的教育、理财基本知识的传授、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

2.丰富大学文化生活

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课余生活的注意力,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其不良消费的时间和空间。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强化校园文化氛围,如举办以科学消费为主题的讲座、演讲、辩论及其相关社团的文体活动。另外,也可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如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宣传,树立正确的消费舆论和导向。

(四)掌握科学理财的知识和技能

当前,社会舆论中的一些负面思想如“会花钱才会赚钱”、“超前消费也是一种时尚”等,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因此,大学生应自觉树立科学消费理念,提高自身文明、健康消费的认识。尝试参加一些投资理财方面的实践活动,如模拟公司、模拟家庭,在实际操作中深入掌握理财知识和技能,用所学的理财知识来控制自己的消费结构。另外,还应养成记账的习惯,经常性对自己的消费情况作以分析,找出不合理的消费及其诱因,并在以后的消费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收稿日期:2011-06-29

作者简介:马萍(1982-),女(回族),新疆阜康人,讲师,硕士,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张倩(1986-),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卢嘉瑞,吕志敏,等.消费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1-124.

[2] 行岁锋.解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观[J].中国经贸导刊,2010,(9):35.

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篇8

自从十七大以来,“三农问题”就一直是党中央主要关注的问题,在十也注重的提及了,其中农民工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群体,对于这个群体的主要思想和行为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可以进一步的了解这个群体,也可以更好的帮助这个群体,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群体内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0后和90后成为了这个群体的主力军,据国家统计局在2009年公布的《农民工监察调查报告》中就有数据表示全国2.29亿的农民工中16~30岁的就占有61.6%,而这部分也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第一次是在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被提及的,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我们多选取的是全国总工会给予的概念“出生于1980年以后(年龄在30周岁以下),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在2013年中央又再一次一号文件表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可见对于农民工的关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作为其中重要一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更是研究的主体,对于其消费情况的研究就是本文的重点,本文将在结合文献和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消费行为进行总结并与原来的农民工进行比较,在查找文献时发现对于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的因素的讨论较少,本文也会进行简单的影响因素的总结,并提出建议来实现帮助农民工消费的合理化。

1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表现出了两个特点:第一,就是拥有传统农民工的消费行为“赚钱―攒钱―汇钱”三部曲,实现最初从家乡中走出来的目的就是多挣钱补贴家用,将赚得的钱邮寄回家。第二,就是身在城市中向往城市生活,使得自己更像城市中的人,而消费行为更加城市化,使得其可以融入城市并且得到社会的认同。这两点却是相互矛盾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种矛盾也就在不断的加深,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与观念一直在保守与开放两者之间徘徊,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也就更加的复杂。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第一点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水平与老一辈确有很大的不同,教育程度普遍偏高,就产生了一种对于生活的“享受型”消费,也就会比老一辈的农民工有更贴近于城市的消费行为;老一辈的农民工多还是更亲近于家乡,还是希望回到家乡,而新生代农民工却更向往城市,希望自己可以成为所谓的“城里人”;还有就是新生代农民工更希望获得社会的认同,希望和城市相融,有些消费行为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就表现出了从保守到开放的发展,更加与城市居民相趋同,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炫耀性消费行为。

在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后我们可以发现其消费更贴近于城市化的表象,从而其消费结构也就会发生与其相关的变化,变得更加的复杂化与多元化,也会表现出一些80后、90后应有的前卫性与开放性的特点。根据多个调查报告的总结来看,在基本生活保障上的花费如食品、住房与老一辈很相似,都是很节俭的,属于仍处在保守观念下的花销,多半是工作单位的盒饭,住房多半是合租或是职工宿舍。但是其最大的不同则体现在其他的一些方面,第一,在服装方面花销与老一辈相比更大,而且追求时尚,更看重衣服的款式与风格;第二,在文化消费方面有一定的比例,会主动地去充电学习,参加培训,但是业余生活还多以电视和网络为主,手机是他们的必需品,每个人都会拥有手机而且随着智能机的普及,手机上网更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因此网络对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也有很大的影响,消息的获得比起电视可能会更加倾向于手机,与此同时也就必然会产生一种结果就是手机费用的增加。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表现出更加趋近于城市消费结构的特点,在满足基本生活的条件下也会更加地去享受生活,在休闲娱乐上会有一定比例的花销,并且其使用的消费工具也更加现代化,更多的依赖网络与手机。

2新生代农民工消费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上确有很多与老一辈不同的地方,并且表现出了独特消费特点,在城市中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有一定的消费潜力,但是又不同于正常的城市消费的情况,由于还是拥有农民工的观念,所以思想与价值观并不是完全的现代化,并且其整体恩格尔系数是较低的,并不是一种合理的消费情况,因此也就必然存在很多的问题:①在整体的消费分配上,储蓄比例和储蓄倾向较高。农民工储蓄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背井离乡出外务工目的就是为了补贴家用,但是由于收入的不稳定性和工作的不稳定性,还有对于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有更高的储蓄倾向。②虽然消费倾向较高但是消费水平还是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虽然会储蓄一部分,但是相对于老一辈农民工来说还是较低的,因为年纪和生活的环境还有教育程度的不同,其消费倾向是较高的,有一定的消费意识,但是由于收入有限,与真正的城镇职工相比整体的消费水平还是要低很多的。③消费行为的冲动性较多于计划性的消费。由于新生代农民工都是80后、90后的,还是一群年轻人,具有追求新事物的好奇心,并且对于新的事物很敏感,所以有很多消费都是喜欢就买了,觉得好玩就买了。由于农民工其实是属于长期的城市流动人口,并不会一直生活在一个地方,计划性的消费行为多会发生在一些耐用品上,而且对于这些的花费并不大,所以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过于冲动性。④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中炫耀性消费行为的比重过大。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是存在矛盾性的,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而其实产生这种矛盾性的主要原因就是一种对社会尊重和认可的虚荣心。⑤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不合理。他们除了基本的食物支出外,在自身享受,休闲娱乐上的支出更高,他们更关心服饰的时尚,更喜欢与同事们外出娱乐,喜欢用手机上网聊天,但是在自身的文化精神消费和自身教育上比重过低。

3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的影响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他们的消费情况有明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他们实现消费的更加合理化,我们必然要清楚影响他们消费的重要因素。

3.1外部因素

3.1.1经济发展

现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是GDP的增长也必然带来通货膨胀的增加,现在的物价飞涨,无论是生活用品,从食物到服装,还是房价都在节节攀升。但是现今农民工的就业情况也一直是一个问题,自从经济危机后就业一直都处于寒季,并且对于大的城市,涌入的农民工很多,职位却紧缺,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收入也必将不稳定,还要面对物价的增长,这必然是很大的压力。这种外部大局的经济的稳定对于农民工来说是很重要的,既影响他们挣钱也影响他们花钱。

3.1.2国家政策情况

农民工其实是中国的一种特有群体,因为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城市与农村相区别,也就产生了农民工,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我国一直很重视农村的发展,也重视农民工的生活情况,在农民工方面有很多制度,像是户籍制度,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都是为了使农民工的生活更好,像是法律别规定了对于农民工的工资薪酬问题等多项与农民工利益相关的条款。在国家的政策方针上是大力帮助农民工的,尤其是现今对于城市化的大力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国家的政策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与每个人的收入、住房、社会保障等息息相关,也同时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问题。

3.1.3社会态度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挣扎在城市边缘的一个群体,整个社会大众对于其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行为。老一辈的农民工对于城市并没有很大的渴望,他们更加依恋于自己的家乡,而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城市则是有无限的遐想。社会大众大多一直对农民工有一种轻视的态度,他们认为农民工们没有文化,自身素质也低,从事的工作是比较低级的。这种轻视对于老一辈农民工来说可能影响不大,但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是一种对于他们身份的不认同与贬低,尤其在一些大的城市大家是很看重本地户口的,这种轻视必然会使新生代农民工更想去证明自己,从而就会使他们炫耀性的消费行为增加,影响他们的消费结构。

3.2内部因素

3.2.1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情况

“有进才有出”一直是一个常识,消费的情况怎样,必然会受到收入的影响,收入的多少会影响消费的水平,收入越高消费的能力必然越强,同时也会影响消费结构的丰富性,有较高的收入就可以满足更多的需求,文化消费的比例也会上升的,而且收入的稳定性也会影响储蓄的比例,如果收入稳定,对于未来就会有很好的预期,那么储蓄的比例也就会下降,消费水平自然就上升了。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情况对于其消费情况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3.2.2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

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老一辈农民工,教育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价值观和个人修养。受到的教育越多,对于文化消费的程度越会不同,因为教育会影响其文化思想,那么对于知识文化的需求则会增加,会使得自身的学习欲望增强,会更渴望接触到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会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对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就会不同,并且消费方式就不会太过单一,会选择更高支出的消费方式,这样就会使得文化消费的支出有一定的提高,使得消费结构更加合理。

3.2.3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家庭的影响。首先家庭的结构就会影响到他们,新生代农民工是80后、90后,90后必然单身较多,与80后中成家立业的相比,消费的结构和消费行为必然会不同。如果是90后还处于单身,那么就会像一个孩子,那么整个家庭的收入重担多不会在其身上,那么他满足自身享受性消费的比例就更高。而如果是成家立业的那么对于家中的责任就会更大,消费行为就会更有计划性,生活压力就会更重。因此家庭结构会影响消费行为和结构。再者,家庭的收入情况也会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水平,如果家庭本身收入就较高较富裕,那么消费的水平和倾向就会更高,可是如果家庭的整体收入就较低,外出的农民工是家中的收入主力,那么自然其消费的水平和倾向就会较低。

4结论

现今的中国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而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一个纽带存在的群体农民工也就得到了更加地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又出现了,对于其的研究也就很重要。本文简要的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情况,可以看出其无论是在消费行为还是消费结构都有明显的城市趋向性,更加贴近市民化,有较低比例的文化消费和较高成分的炫耀性消费,因此存在很多的问题,并不是最合理的,于是就简要的分析了基本的影响因素,无论是外部的政治经济区域,还是内在的思想观念都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为了可以实现帮助农民工消费更加合理化的目标而提出几点建议:①区域实现平衡发展,缩小区域的差距,增强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力度。由于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不同会使新生代农民工之间的消费行为和结构都有不同,为了实现统一化必然要实现区域之间的平衡。②完善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衣食住行都应有一定的辅助,像可以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保障体制,为农民工安排低保房,加强对于农民工的医疗保险保障,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的“同工同酬”的待遇,同时对于已经实施的政策要加大实施力度和监督力度,使其可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并且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要进行保障,使其可以稳定,甚至可以帮助增加其的收入,这样才能实现较高的消费倾向。③增强扩大农民工的文化消费需求,使他们的消费结构更加丰富。政府应当帮助改善农民工的消费环境,并且引导他们进行文化消费行为,可以引导或教育开办一些活动如宣传会,对农民工展览,再者办一些专门的农民工学校,或是教授一些职业技能,完善相应教育制度,增加在农民工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另外可以要求雇用农民工的企事业单位定期地举办一些教育方面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一定受教育水平,并且可以让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对于文化消费的欲望,还可以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合理化其消费结构。④社会整体要改变原有的看法,要尊重农民工。整体的社会舆论要进行变化,不要一直将农民工与城市隔离开,认为没有本地户籍的人就是另类的,虽然农民工是弱势群体,但是其不过是因为经济上的紧缺,而且不是成长于城市,我们要将其视为城市的一员。同时每一人也要改变原有的轻视态度,这样也会使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不会有太过强烈的自卑。

参考文献:

[1]姚建平.消费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张兆伟.新生代农民工的符号消费与社会认同[D].济南:山东大学,2008.

[3]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2009.

[4]唐有财.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9(12):102-107.

[5]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S].2010.

[6]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总数近1亿人:四大特征六个转变[R].2010.

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篇9

一、引言

最优消费与资产配置是理论金融和应用金融的一个中心议题。最基本的问题是:一个代表性投资者应该把多少资产配置在股权上?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得描述股票的收益率。Merton假定风险资产的收益率分布的参数已知,但这些已知的参数是由历史数据估计出来。从实践的观点,用历史数据估计的参数来描述现在及未来的变化会产生误差。于是后续有相当多的学者考虑参数估计的合理性以及估计风险。本文将继续研究不完备市场中风险资产的期望收益率不确定的情况下,即期望收益率未知和期望收益率未知且可发生状态转移时,投资者的学习对消费法则及投资组合的影响。

Bawa、Brown和Klein考虑了单周期背景下参数不确定对投资组合选择的影响,并且显示参数不确定情况下的收益率的“预测分布”与把参数当成是已知情况下的分布是不一样的。他们把由于参数的不确定导致的额外风险称之为“估计风险”。Gennotte和Feldman显示证券价格服从扩散过程的连续时间背景下,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与离散情况的单周期模型是完全不一样的。

Nicole Branger、Linda Sandris Larsen、Claus Munk研究了在有学习和模糊风险厌恶系数情况下的最优投资。发现学习和模糊风险厌恶系数对最优的证券需求的水平和结构都有影响。Wang和Yi假定风险资产的收益率是随机的,其分布的参数是未知的。利用贝叶斯方法把最优投资及消费问题刻画成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最后数值解发现如果风险资产期望收益率越高或风险资产收益率的波动越小时,投资者就应该将更多的资产分配到风险资产上,反之就应该将更多的资产分配到无风险资产上。

Honda、Toshiki在参数不确定的情况下,研究发现年轻人应该更多还是更少持有股票,并不单纯取决于投资期限,还取决于如风险厌恶程度和风险资产期望收益率与无风险利率的大小的关系。如果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那么当期望收益率是未知且会发生状态转移的情况下的投资会少于期望收益率是已知常数的情况,如果投资者是风险偏好型的,则会增加风险资产的持有。此结论与Brennan是一样的。他们都假定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幂效用形式。而Wang采用指数效用函数研究了未知收入增长率对投资者消费及资产配置的影响,并且指出幂效用形式是他下一步研究的目标。于是我们猜测在期望收益率不确定及学习的情况下,投资者投资于风险资产的比例或数量比Merton框架下的比例或数量要多还是少,也就是对冲需求是正的还是负的,也取决于效用函数形式,而不是简单取决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类型。于是我们按照王能的架构,重新研究Honda、Toshiki的问题,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在期望收益率未知且会发生状态转移的情况下,投资者在风险资产上的投资要少于期望收益率是已知常数的情况,这与Brennan和Honda、Toshiki的结论是不一致的。本文同时也发现:(1)对冲需求不是在估计风险最大时达到最大;(2)漂移系数在两种状态之间的转换概率对投资配置变化的影响是不对称的;(3)消费在期望收益率未知且可发生状态转移的时候最平稳。

本文的结构如下:在第2部分,对模型进行设置,并推导出相应的贝尔曼方程;第3部分求解贝尔曼方程的闭解,并对所得闭解进行分析和数值分析;第4部分进一步比较分析三种情况下消费及投资法则的变化;第5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及下一步的工作。

二、模型设置

这里探讨一个消费和投资组合配置问题。一个永葆青春的消费者初始时刻有w单位的财富,这个消费者可以选择在无风险资产和有风险的金融资产上投资。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为a,是个常数,而风险资产的收益率R(t)的变化过程为:

σ是市场收益率的波动率,z是一个标准的布朗运动。在标准的消费一投资模型中,消费者知道风险资产的收益率的过程和描述收益率过程的参数。然而很多经验证据显示,用基于历史数据的收益率估计未来收益率会产生很大的偏差。对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学习会对消费者的跨期消费和组合配置法则产生显著的影响。而且风险资产收益率μ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随机的变化。假定消费者在t时刻把x(t)单位的财富配置在风险资产上,w(t)-x(t)单位的财富投放在无风险资产上。则消费者的金融财富的动态过程为:

其中(2)中的第一项表示的是金融资产的利息减去消费,我们把它定义为储蓄。

消费者关于时间可加可分离的效用函数为

其中p是主观贴现率,γ是绝对风险厌恶系数(CARA),即 。由于CARA效用忽略了财富效应,所以在推导消费一投资需求法则时更容易处理。消费者通过选择消费c和配置到风险资产的财富x来最大化由(3)给出的效用。

我们假定{μ(t):t≥0}未知且是随机的,所以我们首先描述风险资产预期收益率{μ(t):t≥0}的动态过程,然后分析消费者的最优化问题。一个简单的能抓住风险资产预期收益率随机性质的方法是,假定收益率{μ(t):t≥0}随着时间在μ1和μ2之间随机变化,且μ2

其中δ=μ1-μ2是μ的两个可能取值之差。对于一个较短的时间周期(t,t+t),风险资产瞬时收益率的变化为R(t+t)一R(t),预期的改变为μt。则未预期到的改变为R(t+t)-R(t)-μt。未预期到的改变除以 ,并且当t0时,我们可得到一个新的布朗运动OJ: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风险资产瞬时收益率的另一个基于新的布朗运动的变化过程:

根据Liptser与Shiryayev的结果,信念的变化过程可以写成:

这样,我们得到风险资产瞬时收益率与信念是完全相关的。

财富的动态过程则由(2)变为:

当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μ是未知的,这个关于原始信息集 的最优化问题不是马尔可夫的。信念更新过程(7)和风险资产瞬时收益率的革新表示过程(6)共同传递了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原始过程和收益率先验信念的相同信息。我们能够把原始的非马尔可夫最优化问题转化为马尔可夫最优化过程。也就是消费者最大化效用函数(3),受到财富动态过程(8)和信念更新过程(7)的共同约束。重要的是,消费者关于风险资产期望收益率的学习隐含p,是除了财富w之外的另一个状态变量。

消费者的最优化问题有两个状态变量。这时消费者的值函数J(w,p)对应的贝尔曼方程为:

方程中的Jp和Jpp两项抓住的是消费者关于风险资产收益率的信念对值函数的影响。由于信念更新的信息完全由已实现的风险资产收益率所推动,故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与信念更新过程是完全正相关的,即由方程中的Jpw项所反映,同时Jpw也抓住了由关于信念更新相关的估计风险所导致的对冲需求。

三、模型求解

对于期望收益率μ为已知的情况,这一问题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如Merton等。这里我们把相应结果以一个命题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作为我们分析的基准。

命题1.如果经济参与者知道风险资产期望收益率μ,且λ1=λ2=0,则他的最优消费c*与配置到风险资产的最优财富量x+分别为:

其中

如果风险资产的期望收益率高于无风险资产,则在风险资产上的投资机会会使得有前瞻性的经济参与者增加目前的消费,这从(10)与(12)的第二项可以看出来。如果经济人的耐性比较差,即β比较大,经济人也会增加当前的消费,反之就减少消费。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贝叶斯学习问题,然后使用动态最优化求解决策法则。最后强调学习导致的对冲需求的应用。由于不能观测到风险资产期望收益率μ,经济参与者使用风险资产历史收益率估计风险资产期望收益率是高的概率或可能性。方程(7)给出了信念更新过程。由于未知的期望收益率μ是随机的。考虑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间隔(t,t+t)。假定风险资产收益率目前是高的,即(μ(t)=μ1),则收益率从μ1到μ2的条件概率是λ1t。变化的幅度 。所以基于条件 的收益率的预期变化为 ,t时刻 的概率是p 。风险资产收益率的无条件预期变化为

上面关于扩散系数和前面关于波动率的分析共同为(7)式的贝叶斯更新法则提供了一个经济学的直观解释。当信念p(t)大于长期概率 ,那么信念p(t)从平均意义上来说被预期向下移动。也就是说信念过程遵循均值反转的性质。使用信念更新法则,我们解决了经济人的决策问题,并且得出如下命题。

命题2.当期望收益率是未知且随机时,经济参与者的消费法则c*和财富配置法则x*分别为:

其中g(μ2)由(12)式给出,

是下面微分方程的解

同时边界条件为:

由于期望收益率是随机的,即使经济人能确切知道t时刻的期望收益率是高的,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也会以概率 转变成低收益率。所以对任意水平的信念p,学习都会导致预防性储蓄及对冲需求。

本如下的参数假定,无风险利率a=4%,风险资产预期收益率之差δ=8.4%,低收益率μ2=4%,高收益率μ1=12.4%,风险资产波动率σ=20.2%,风险厌恶系数γ=5,贴现率β=0.5。在文章的其他部分,除了特别说明外,我们使用相同的参数值。

从图1可以看到,或者λ1,比较大,或者λ2比较大时,f(p)比较平。当然,从低收益率变到高收益率的转换概率λ2变大时,从平均意义上说,风险资产收益率比较高,因此f(p)比较大。例如,比较(λ1,λ2)=(0,0)与(λ1,λ2)=(0,3%)的情况,从图上可以看到,当λ2=3%时的f(p)大于λ2=0时的f(p)。而且λ1=0时,高收益率的状态是吸收的,在此情况下

在λ1相同的情况下,λ2越大,则消费增加也就越多。在λ2相同的情况下,λ1越大,则消费增加也就越少。

图2表示的对冲需求‘关于信念p和(λ1,λ2)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当λ1的值越大,由估计风险导致的对冲需求 就越小,而入:的值变化虽然也会影响由估计风险导致的对冲需求,但影响明显比λ1的值导致的对冲需求要小得多。而且发现λ1越大,对冲需求的最大值就越在接近p=0.5的地方出现。直觉上我们认为,当风险资产预期收益率越容易转变,则学习导致的对冲需求 就越小。这是因为期望收益率的状态之间越容易发生转移,则历史信息就越不准确,消费者也就不会根据已有信息对目前的决策做大幅度的调整。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对冲需求 部分关于λ1是递减的,但关于λ2的关系是不明确的。当p小于某个值时,对冲需求 关于金融理论与实践入:是递增的,当p大于某个值时,对冲需求 关于λ2是递减的。

图3显示的是对冲需求 随着风险资产收益率的波动率σ是递减的。因为来自一个更少波动的已实现的收益率的变化所包含的信息更丰富.更能反映收益率的变化。因此当收益率的波动率更小时,学习导致的投资变化更明显。

四、进一步分析

接下来通过数值模拟考察期望收益率为已知常数、期望收益率为未知常数和期望收益率为未知的随机变量对消费者投资决策及消费决策的影响。

图4(A)是期望收益率在各种情况下的风险资产配置,其中x代表期望收益率已知且为常数情况下的风险资产配置;xx代表期望收益率未知但为常数情况的风险资产配置;xxx代表期望收益率未知且为随机情况下风险资产配置LAMBDA=0.03,γ=5。图4(B)中LAMBDA=0.03,γ=5,其与4(A)相同。

从图4发现期望收益率已知情况下,在风险资产上的配置都大于期望收益率为其他的情况,这与Brennan和Honda、Toshiki的结论不一致。Honda、Toshiki的研究认为如果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的,那么当期望收益率是未知且会发生状态转移的情况下的投资会少于期望收益率是已知常数的情况,如果投资者是风险偏好型的,则会增加风险资产的持有。Brennan和Honda、Toshiki选择的效用函数为幂函数,我们选择的是指数函数,因此我们认为期望收益率未知且可发生状态转移情况下的最优组合选择中,投资者应该更多还是更少持有股票与我们选择的效用函数形式有关。当效用函数为幂函数时,投资者应该更多还是更少持有股票与风险厌恶程度有关,而当效用函数为指数函数时,投资者都会更少持有股票等风险资产。

从图5可以看到,期望收益率未知且可发生状态转移的情况下消费最平稳。这与直觉是一致的,当低收益率出现的可能性越大且不会发生状态转移,或期望收益率本身就是很低,那么消费者为了平滑一生的消费,则会减少消费,增加储蓄、投资;当高期望收益率出现的可能性增大,但由于收益率的状态之间可发生转移。因此,尽管目前高收益率状态出现的可能性大,但由于存在转移低收益率状态的可能,投资者的消费会增加,但不如另外两种情况增加得明显。

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篇10

原标题:北京房价对居民消费双向挤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7日

前言

西方经济学理论上习惯把住房归结到投资下,而现实生活中住房支出又具有消费的性质。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居民住房支出的增加将降低其他消费需求的支出水平。房价不合理的高增长与居民收入水平严重脱节,大大抑制了消费水平的增加。本文通过研究北京居民住房支出与消费支出的关系验证北京市高房价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挤出效应。

一、北京高房价成因分析

(一)供求严重不平衡。首先,我们把对商品房的需求简单地分为居住需求和投机需求,这样居住需求就只包含所说的刚性需求,这部分需求不会因为价格的提高而消失,过高的房价只会暂时抑制部分低收入者的需求。在土地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居高不下形成的供求不平衡提高了北京的房价上涨趋势;其次,投机需求对于推高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商品房价格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的特点外资大量涌入国内,大量外资投机于国内房地产市场和股市;最后,在国内保障体系的不完备和金融体制发展不健全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成为国内资金的最佳选择。

(二)土地供应不足是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土地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本身供给就存在缺乏弹性的特点,而在我国土地供应一般由地方政府控制,这样就形成了供给的畸形。政府出让土地后,开发商为了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经常又出现囤地的现象,加剧了商品房市场的供不应求现象。

(三)房地产的垄断经营。相比较购房消费者而言,各地房地产生产商实质上已经形成了市场上的卖方垄断。在土地高出让成本和高额利润的驱使下房地产商倾向于达成垄断势力集团。开发商不仅对出售的商品房形成高价格垄断,而且干预房屋租赁市场,使得刚性需求下没有能力购买房屋的消费者承担高额的租房成本。

二、预期

预期在价格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北京市高房价的形成过程中甚至是推波助澜的。一方面居民住房刚性需求在已经形成的上涨预期里被释放,从而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形成更大压力;另一方面投机需求在上涨预期的有利可图情况下增加,使投机者对北京房地产市场更加青睐。

三、双向挤出效应理论分析

(一)理论分析中相关变量的选取。在研究居民住房支出影响消费水平时,选取的理论分析基础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这主要源于北京市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永久收入消费理论中的永久收入或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财产性收入在北京市居民购置房产时并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不考虑财产性收入的原因:房价上涨的财富效应并不能够立刻转化为居民收入,新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国五条”提高了交易成本。存在一套住房的家庭,即使房价上涨到很高程度,由于居住习惯、交通和地理位置等和其他社会因素影响,并不能导致居民出售自有住房获得收入。因此,转换另一套房产的交易成本会很高,以至于居民不会因为价格上涨而轻易变卖自有住房。不考虑永久收入的原因在于新的调控措施下居民购置房产多用于自住而非投机需求,而不论是全额付款还是分期购房居民都会受到流动性限制,由于居民的有限理性并不能准确预期永久收入,甚至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下扭曲了人们的预期,造成永久收入并不可靠的结论。如果是全额付款购房自然这部分支出占据居民绝大部分可支配收入,必然造成相应的消费支出挤出,而由于受到流动性限制永久收入并不能填补现时的贷款压力,也不能避免由此造成的消费挤出效应。

(二)双向挤出效应的定义。通常的挤出效应只是研究一项经济活动的当期的挤出效应,而忽视了对经济作用的前期和后期的双向挤出效应,在高房价对消费者消费支出的挤出效应中如果只研究当期挤出效应,则消费者的挤出效应被严重缩小,导致的结果就是严重偏离现实经济实际。消费者的经济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消费的长期低迷对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认为,房价过高对于居民消费消费水平的挤出效应是双向的,不仅仅是当期的挤出,而且是前向挤出和后向挤出的。假设当期为T时期,则前一期消费时间为T-1时期(广义上也将T-1期视为消费者消费支出受到消费者住房支出影响的前几期),后一期消费为T+1期(广义上也将T+1期视为消费者的消费受到T期住房支出影响的后几期)。

1、T-1时期的挤出效应的作用机理来源于消费的理性预期。理性的消费者对于自己的住房支出将会依据以往的房地产市场房价做出相应的预测,理性的消费者将在购房支出的前几年进行储蓄,除去为购房的储蓄剩下的部分中预防性储蓄占据大部分,预防性储蓄根据其特点并不能直接形成消费,这种储蓄不仅是为完成跨时期消费而储蓄,更是为以后各时期临时性支出和意外支出而做的准备。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储蓄意味着消费者要减少消费,这样较高的房价通过提前储蓄的形式对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形成了前向挤出效应。

2、T+1时期的挤出效应作用机理源于流动性限制。首先,全额付款型消费者在储蓄达到一定规模且住房需求迫切时进行了购房活动,这意味着消费者将缺乏必要的资金用于其他消费活动,而且在购房活动发生后的住房装修等隐性房价也开始发挥作用,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水平;其次,选择分期付款的消费者显示出挤出效应更强的冲击效果。消费者首先要完成高额的首付款,然后在较高的住房贷款压力下签订长期分期付款合同。分期付款在长期利率的条件下造成高于全款购房的事实,并且分期付款的签订意味着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部分剔除,显然这必将导致消费者消费活动的减少,产生长期的后向挤出效应。高房价下分期付款导致的后向挤出效应更加严重也源于消费对经济的影响,消费的下降导致经济增长受限,具体在我国表现为内需不足。内需不足甚至是消费需求的下降导致经济增长放缓,进而加重购房者还款压力及可支配收入水平,从而形成消费降低与可支配收入减少的恶性循环。

3、双向挤出效应从整体上降低了居民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随可支配收入的上升而上升,但在购房支出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降低到很低的水平之上,加上部分分期购房者长期的贷款压力影响,理性的消费者不得不改变其消费计划甚至是消费习惯,这样在长期中降低了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四、双向挤出效应对经济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畸形。高房价产生的双向挤出效应导致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下降,在我国首要的表现就是内需不足。目前,按照有效需求管理理论看,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内部需求,居民的消费需求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消费的双向挤出效应造成内需不足,使经济发展缺乏内在的动力,反过来经济的不景气又会对居民可支配收入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降低居民消费,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社会的不公平分配现象加重。房地产市场的高价格造成的社会不公平再分配不仅指物质财富的不公平,也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的不公平再分配,最终的结果就是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首先过高的房价实际上在执行着新一轮的财富再分配。

对于其他社会公共资源的不公平再分配也不容忽视。一般认为,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在过高的房价压力下,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受到购房支出的影响而降低,在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加上更低的边际消费倾向导致了工薪阶层在劳动力再生产上的劣势更加明显了。一方面工薪阶层在高房价的压力下受流动性约束无法为自己或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另一方面即使工薪阶层有决心去接受更好的教育条件,由于北京市教育资源与住房市场的特殊结合现状,作为稀缺资源的学区房价格也成为工薪阶层购买的障碍。这种公共资源的不公平再分配更加剧了贫困传递的轨迹,形成低收入陷阱。

五、结论和建议

以绝对收入假说和预期理论分析的结果显示,北京市高房价对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而且这种挤出是双向的。高房价挤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生活消费的那部分必须指出,造成居民生活质量下降。住房价格上涨预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情况。过高的房价不仅对居民经济生活造成影响,而且极大地造成了其他方面的社会不公平,如教育、医疗不公等。

对于这种社会不公,政府必须做出有效对策。首先,供求不均衡是造成以上问题的根源,政府必须采取高度重视。对于商品房和保障房供应必须增加,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势头。提高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打击投机房地产的各种行为,规范房地产中介的各种变相违规,达到政策的有效执行;其次,居民消费水平的被挤出在很大程度上与居民收入水平相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低收入者居民收入,政府必须强化收入二次分配的公平性以及创新更加公平的收入二次分配方式;最后,必须高度重视预期的作用,引导市场建立正常的价格预期,合理的房地产价格预期将会对房价的引导起到积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莉亚,苏毅.海房地产价格的合理性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5(上).

[2]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3]朱国林,范建勇,严燕.中国消费不振与收入分配:理论和数据[J].经济研究,2002.5.

[4]王斌,高波.房价上涨与我国居民福利效应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8.1.

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篇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是论述得很清楚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冲指出.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一个整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体内部的差别生产既支配着生产的对立规定上的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索。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那是自明之理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而作为生产要索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索。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尉要豪相互同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索,例如,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屦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髓着分配的变动,例如,随着资本的集中,随着城乡人口的不同的分配等等,生产也就发生变动。最后,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不同要索之问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关系客观上具有比较固定的在不同的情况下都基本保持不变的方面,也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方面。现在看来,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变化可能主要与以下几种情况有关。第一是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要大一些。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消费对生产所起的作用要大一些。第二是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有关,在产业结构比较单调,人们可以利用的消费品品种比较步的情况下,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要大些,相反,在产业结构极其复杂,社会产品品种繁多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选择所起的作用比较大,同时,在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很低的情况下,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比较大.而在第三产业充分投展的情况下,消费对生产的制约作用会表现得比较明显。第三是与社会经济的管理体翩有关。在我们过去所采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对消费几乎起着单方面的决定作用,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者的市场选择对于生产的发展起着相对较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实践的变化而不断提高在消费与生产相互关系同题上的认识对这个同题的认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引导消费和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的途径很多,引导消费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怎样引导消费,又涉及多种方法和各个不同的方面。

从引导消费的方法来讲,可以包括第一,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改变对未来经济生活的预期。这要通过窟俦和广泛地开展消费者教育,向广大的消费者传播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知识才能做到。第二,引导消费者改变货币支出的结构,将一部分储蓄和投资需求转变为消费需求,这一般要通过改变货币和资本市场的利息率和其他一些途径才能实现。第三,通过改变消费市场的供应和价格.吸引消费者扩大消费需求.这相对说来是比较长期的任务。因为市场供结的改变要以生产结构的调整作为基本的前提而生产结橱的改变则涉及多方面的变化,需要较长期的努力。第四,通过改变消费环境来引导消费者扩大市场需求 消费环境不好,不利于消费者购买力的实现,消费环境改善了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可能扩大。第五,通过改变与消费有关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取消客观上限制消费的那些体制和政策,有利于扩大内需。

从引导捎费的各个具体方面来讲.可以包括第一,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提高消费者的收人,特别是提高较低收人水平居民的收人,这样才会扩大整个居民收人的消费倾向,即扩大整个居民收人中用于消费支出的部分应该说,这是引导消费的根本方面,因为只有收人增加了,消费需求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增加。第二,引导消费者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括质量。消费者收人水平提高以后,要积极的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才会把增加的收^更多地用与消费.才会扩大消费市场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生括质量的改善既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t也包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既包括消费者各种各样生理需要的满足,也包括消费者作为一个令面发展的社会化的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和心理需要的满足,既包括消费者个人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也包括生活公共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进步。还包括消费环境的改善等。第三,引导消费者改变生活方式,形成符合时代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健康的、科学的、文明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时形成,要求消费者扩大消费需求和提高各种消费需求的档次。第四,与上述各个方面有关的是,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结构,拓宽消费领域,扩大一系列新兴消费品市场的需求。例如,扩大对旅漪文化消费的需求,扩大对现代电子信息消费产品的需求,扩大对医疗保健消费品的需求,扩大环保和绿色消费的需求等等,这些方面的消费需求扩大了,居民个人的消费结构和社会消费结构都自然会发生改变。第五,适当扩大公共消费需求。公共消费是指那些满足全社会居民共同需要的消费,而且这些消费不适台由居民的个人消费基金来开支。一般说来,社会公共消费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消费,社会管理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消费,治理和改善环境方面的消费,维护社会次序和国家安全方面的消费,在一定时期内没有直接经济回报的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方面的消费等。社会公共消费需求的扩大和满足程度与居民个人生活消费的扩大和满足程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某种客观的关系,这些又都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科学地解决居民个人消费与社会公共消费的关系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相应提高.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的情况下t应该适当地扩大社会公共消费需求,以促进社会进步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第六,扩大内需的另一个必须单独提出的问题是积教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人,扩大,大农民的消费需求。

3.消费结构的研究

消费结构是现实消费生括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定性,也是消费经济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蕈要的课题。一般而言,消费结构是指单个的消费者或全社会的居民都消费些什么和每种消费多少。就其具体的内容来看,消费结构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居民消费中各种各样的开支占了整个消费支出多太百分比的研究这种研究的结果可以说明的同题很多比如说,它表明居民的购买力的投向t表明市场的结构表明各种各样的产品在一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实现的可能性,进而表明在一亳发展水平上所要求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商居民阶层消费结构的差别和不同发展阶段上消费结构的变化,则可以表明这些国家、地区和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上的差别和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别。不同时期消费结构的变化还可以表明居民消费结构发展的客观趋势,表明它与生产发展的相互关系,对市场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消费结构依以表现出来的另外一些方面包括居民个人和全社会商品消费和自给消费的对比,它可以直接说明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程度。也包括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的对比,它直接表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也包括实物消费和劳务消费的对比它可以直接说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从而反映出产业结构的状况。也包括传统消费和新兴消费的对比,它直接表明社会生活方式和整个社会变化的状况和速度。还有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的对比t同样可以说明多方面的问题。对于消费结构的研究,我们需要的是具体的实证研究,具体说明一定时问和地点居民和社会消费结构的实际状况。

4.生活质量的研究

生活质量的研究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蛆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社会经济问题的情况下提出来的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提出生活质量的概念时认为现代人所追求的价值有两种,一种是经济价值.一种是文化价值,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生活质量。后来,美国人罗斯托把生活质量与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联系起来他认为,社会发展阶段可以区分为传统社会、为经济快速发展准备条件的阶段、经济起飞阶段、社会的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生活质量的概念,研究生活质量的问题,被认为是和现实社会和经济生活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环境污染、人口爆炸、信伸危机、贫富悬殊和其他一些社会问题,现在还有信息污染这样的问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蛆是人们并没有觉得更幸福。这种情况客观上促进了生活质量问题的提出和这方面研究的发展。

相当一段时期内我们曾经认为生活质量是资产阶级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看法当然已经改变了。1990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人民生活逐步达到小康水平,是90年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所谓小康水平t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插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i既包括居民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t也包括生活福利和劳曲环境的改善。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翻度下,生活质量是表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在生活疆域里得以实现的状况的一个经济学和社会学概念今天,生活质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过方面要研究的问题有,生活质量的具体表现和对居民个人和全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具体评价和衡量,这需要设计一整套的指标;我们要分析影响和决定居民生活质量的客观因索;研究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法。我们还要研究在社会主义翩度下,生插质量的特殊规定性。

5.与消费有关的若千体制问题

在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我们已经改变了与消费有关的许多具体的经济制度t而且在改革一些这样的制度比如改革消费品在劳动者之间的分配制度,包括取消各种各样凭票证供应消费品的制度,将各种福利性质的分配转变为以货币为媒舟的按劳分配,改变公共消费与个人消费的项目和份额等等。总之,从根本上从最终的作用上讲,经济体制韵每一个具体的变化都会直接和问接地影响到广大群众的消费生活。

现在与居民消费有关的体制改革主要还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城市居民住房制度的改革包括把过去一直采用的福利分房全部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货币分房包括住房商品化,承认和保护居民的房产权允许居民买卖房屋等这是引起居民消费需求、消费结掏和消费品市场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索第二是医疗制度的改革,将过去赋市居民的公费医疗改变为居民个人负担一定部分的医疗制度第三是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将过去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的职工养老保险改变为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共删负担的养老保险制度第四是教育体制的改革。过去的教育费用包括高等教育的费用是由国家财政负担的,现在正在扩大由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负担的部分。

与居民消费直接相关的这些体制的改革干涉及副许多复杂的理论问题和具体的操作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体翩改革,过去的体制有什么弊端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究竟要在这些方面建立超什么样的体钶,这样暾对人民群众有什么好处,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t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政策同题.都是今天必蕊认真研究的课题

6公共消费与集团消费的研究

社会公共消费与居民个人消费的相互关系是消费经济学要研究的一十重要同题。有时人们在区分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其实,一十极其简单而又准确的区分方法是,由个人消费基金来支付的消费是个人消费,由公共消费基金来支付的消费是公共消费,哪些消费项目应该是由个人消费基金来支付的t哪些项目应该是由公共消费基盒来支付的,哪些项目应该是由公共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共同负担的.公共部分和个人负担的部分分别应该是多少.这些都值得认真的研究当然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它们的关系应该是不相同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公共消费项目是很多的,其中有些正在转变为个人消费.倒如上面曾经提到的住房消费等。把公共消费中的一定部分转变为、人消费并不是简单地让个人去掏钱就行了,而是要相应地改变整十社会消费基盒在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之问的分配转变为个人消费的部分增加了,整干消费基金中分配绐个人的部分也相应增加。

其次是那些不能或不直转变为个人消费的公共消费有些项目的开支应该有所缩减,有些项目的开支应该有所增加.这些问题上可参考国外一些做法。我们正在进行机构改革其目的之一是要节省行政经费的开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有多少人.有多宽的地域范围行政管理的职责有哪些,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的基础上,应该开支多少行政经费至少从理论上讲,是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簿准的。其他方面的公共消费也是这样现在,在保护和治理环境方面,在加强科学研究方面,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方面,在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能力方面,都应该适度地扩大公共消费的准备基金决定公共消费基金是应该扩大还是应该缩减的另一个参照的标准是个人消费所达到的满足程度如果社会成员的个人消费水平很低.公共消费也就不可能扩大太多相反,如果个人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公共消费基金增加得稍微多一点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集团消费是消费经济学中客观上研究得比较少的一个同题集团消费或多或少带有公共消费的性质集团消费中也会有一部分是生产性的消费就非生产性消费部分而言.集团消费的作用也是多种多样因此,对集团消费首先要作一些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对它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对集团消费所采取的政策当然也有一个能不能和怎样执行的同题。这些都需要研究工作者下更多的功夫击探索。

7.消费环境的研究

消费环境客观上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消费者对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这是由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消费环境包括许多具体的内容,形成~个复杂的体系。首先.人们注意的是消费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人们赖阻生存的地域和空问,水土、空气、地理和气候条件,以及生态系统。它们本来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着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先天条件,但是现在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劳动产品,成为了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是消费的人工物质环境,它是指在自然辫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人类劳动刨造甜各种服务于人们消费生活的物质设施和物质条件,主要包括蛤消费者提供水、电、气的网络,道路、交通和邮电通信系统,医疗服务系统商业和旅游服务系统,各种文化服务设施和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还有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各种设施等。这些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当然是经济学要研究的内容。第三是消费的社会文化环境.它包括人工、史化社会制度、公共秩序社会治安和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等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成长和社会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环境同样必须通过人类劳动才能建设好消费环境的保护、改善与其他物质消费品和服务形式的消费品的生产虽然都要付出人类劳动,但是,环境的建议还是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环境消费一般属于公共消费,太部丹环境产品部不能分成一定数量的单位出卖。第二,对环境消费的重视依环境污染的情况而定,在不同的地区,差别比较大,因而人们对改善环境的要求也不相同。第三,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效果和物质消费品生产的效果相比,有时不那么明显第阿,环境保护和建设更多地表现为共利益和长远利益,它在某种程度上与目前的消费品生产有一定矛盾,与一个一个的生产者的目前利益有一定矛盾。由于所有这些特点,使得对消费环境的研究和提出各种对策来改善和建设好消费环境变得比较复杂

8.消费文化和文化消费、漪费信息和信息消费的研究

消费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特指消费领域里表现出来的文化.并不一定任何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品都表现为某种文化。表现出消费文化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应该是得到比较广泛的接受,井藉以流传开来,传承下去的如果某种消费行为或消费品技当作一种消费文化而被人们所接受,它自然会有比较广阔的市场或市场前景。因此,现在,人们比较重视消费品和消费行为的文化内涵,企业和全社会都比较重视消费文化。至于文化消费,它首先是指对于文化和精神产品的消费,但是由于人们开始重视几乎所有消费昂和清费行为的文化内涵,所以文化消费不一定是指专门的文化产品的消费,而且也包括着物质产品的消费。

消费信息是与人们的生活消费有关的信息,它可以区分为社会俦播给消费者的信息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派生出来的信息这两种信息在今天的社会经济生活中都发挥着敏其重要}由作用。信息消费则是消费者剐于各种信息产品的消费,这已经成为了人们消费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几个问题在传统的消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中都是研究得比较少的。但是今天它们的重要性提高了消费经济学必须注意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必须研究消费文化和文化消费、消费信息和信息消费都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规定性和特殊的发展规律;它们在现代消费中有什么样的特殊重要性,它们怎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整个社会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社会可能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和措施比较好等等,

9.消费市场预测

现代市场预测的理论和方法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对消费市场进行预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分析各阶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从中发现居民消费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消费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消费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具体结果,反映了居民消费对产业结构进疔调整的具体要求。通过比较不同盼层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别和分析各阶层居民的数量分布,可以顶测居民消费结构演变的大致过程t从而分析消费市场需求变化的可能性。因此,在对消费市场需求进行顶测时,必须特别重视对消费结构的研究。

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篇12

一、引言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波折中持续放缓,各项研究都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正在向中高速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从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阶段特征对中国经济做出了新常态的新判断[1]。经济新常态表明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必须有效地处理市场的新变化,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实现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不断提高社会创新能力,提高社会生产效率[2-3]。人口劳动力、资本、劳动力生产率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个主导因素,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三个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在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将不断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要素禀赋结构将发生很大的变化[1,4]。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在中国正在渐渐消失,因此,在未来要将中国经济增长稳定在“新常态”下,必须不断提高中国劳动力生产效率,不断发展高精端科学技术,提高社会人力资本存量,实现社会创新能力的稳步增长[4]。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或质量的最有效方法[5-6]。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技术进步来自于科研活动,而教育水平和科研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政府可以融资教育来提高研究和开发能力的产出水平,然后加速科技进步,从而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来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背景下,教育消费作为一种消费和投资活动,不但可以直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给经济注入新鲜血液,还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本和社会创新能力方面的关键问题,但是长期以来中国教育消费在各区域、省市之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同时这种教育消费的不均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教育消费相关指标的统计和分析,综合考量中国各省市、区教育消费的基本情况,从而为提高中国教育消费合理化建设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因此,建立教育消费综合评价指标,可以有效地指导和促进中国教育消费合理化建设,尤其为各地区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量化的依据,对推动新常态时期国家教育和经济的良性互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二、理论探讨及指标构建

(一)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关于教育消费的含义,陶美重 等(2007)认为教育消费是现代社会增进社会文明、培养人才所必须的特殊消费活动,它包括家庭私人用于教育方面的消费和政府教育消费投资支出等方面[8]。国内一些学者从教育消费合理化本身及合理化实现目标的途径方面对教育消费合理化进行了一定研究,他们指出衡量教育消费合理化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实现了社会总系统的“幸福”最大化,他们进一步将教育消费分为生产性教育消费和消费型教育消费[7]。其中生产性教育消费又称劳动技术教育消费,是教育消费者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同时根据其具体内容把生产性教育消费分为应用型教育消费和研究型教育消费;而消费型教育消费包括德育教育消费、体育教育消费、智育教育消费、美育教育消费,它们是为了满足教育消费者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因此实现教育消费的合理化就是实现生产性教育消费合理化和应用型教育消费合理化,这与马克思和恩格斯《资本论》中所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不谋而合。其他国内学者在研究教育消费的相关问题时,大多数是从研究教育消费的不合理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入手。王焕培(2009)指出教育消费作为社会的一种重要的发展和投资性消费,教育消费是否和谐、合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同时从中国教育行政、学校和学生与家长等方面指出了我国教育消费存在不和谐问题[9]。刘维奇 等(2006)将教育消费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基于收入分配的视角,对我国教育消费结构失衡进行了研究[10]。刘焱 等(2013)通过对中国3-6岁儿童学前家庭教育消费方面支出的研究,指出中国儿童学前教育消费在保教费和捐资助学费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分析了影响中国儿童学前教育消费差异的各种因素[11]。杨天平 等(2014)对高中家庭选择性教育消费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通过对浙江省四所高中的调查,指出了高中家庭选择性教育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政府和学校在促进教育消费和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12]。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于教育消费合理化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构建中国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体系,了解中国各地区、省市教育消费水平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各地区教育消费存在的不合理问题,从而为推动中国教育消费合理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探索。

(二)指标构建原则

1. 全面性。应该从教育消费的合理化内涵来构建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教育消费综合评价体系应是测量中国各省市、区教育消费合理化程度和发展情况,反映中国各地区教育消费合理程度的科学手段,应该包括教育消费的全部或主要要素,因此构建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应该从以教育消费合理化内涵入手,以教育消费主要要素为基础,全面反映我国各地区教育消费合理化的现状水平。

2. 系统性。中国省份众多,且地区间经济禀赋具有显著的差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与此同时,很多研究表明中国教育消费表现出城乡消费差异、区域消费差异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特点[13-15]。但是同时,在这个大系统下,各省、市、自治区教育消费既有一定相似性,又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省区,教育资源状况、教育结构也都有很大不同,因此这就要求选取的教育消费综合评价指标覆盖面要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各省市、区教育消费合理化的整体情况。

3. 层次性。层次性是指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指标结构自身的多重性,即一个指标由若干个其他指标所决定而构成树形结构。

4.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求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指标选取时应该能够客观、正确地反映教育消费的实际情况,同时教育消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要简明扼要、含义明确和科学合理,要充分考虑获取教育消费相关数据资料的可能性,并且可以对设计的相关指标进行有效统计和测量。

三、指标构建及实证分析

(一)指标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参考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考虑到中国教育消费的现实情况以及指标值的可获取性,建立了以下能够比较科学全面地反映中国教育消费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如表1),将相关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G1)教育消费的目标层,在教育消费评价体系中最终目标为教育消费合理化。

第二层次(G2)一级指标层,一级指标层用来说明和解释目标层,一级指标层有六项分别为:教育经费、高等教育、师资资源、继续教育、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和全社会文教体育娱乐投资。

第三层次(G3)二级指标,是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层,由单个评价指标组成,详细情况见表1。

(二)实证分析

通过以上的指标体系,本文以2011年为例对中国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进行分析,本文利用Stata12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的基本原理是将一定具有相关关系的多个变量综合起来,从而用几个少数变量来代表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变量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本文所有指标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及各省市的《教育年鉴》和统计年鉴,因此相关教育消费数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实用性、可信度。

1. 因子分析与公因子解释。本文首先对教育消费水平的相关评价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然后进行相关的因子分析,经过相关分析,本文选取了如表2所示的四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其中各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5.06%、19.12%、17.39%、14.84%,它们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6.41%,即能够反映教育消费水平相关信息的76.41%,我们将这四个公因子作为评价我国各省市教育消费水平情况的综合变量。

2. 因子载荷矩阵。本文接下来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来对因子结构进行旋转,其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公因子1主要解释了V2教育经费社会捐助占教育经费比例,V3每十万人中高等教育在校人数,V8职业高中师生比,V12每万人中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在校生数,V13每万人中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在校生数,V14每万人中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在校生数,V15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支出,V16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支出等变量;公因子2主要解释了V4每百万人中高等学校数目,V7高中师生比,V9中专师生比,V10普通高校本科师生比,V11专科师生比等变量;公因子3主要解释了V1教育经费占GDP比例,V17全社会文化体育娱乐固定投资占GDP比例,V18全社会教育投资占GDP比例等三个变量;公因子4主要解释了V5小学师生比,V6初中师生比,V8职业高中师生比,V9中专师生比等四个变量。可以看出公因子1主要反映了教育消费的高等教育消费和文教娱乐消费情况,公因子2主要反映了高中教育消费情况,公因子3主要反映了全社会教育消费投资情况,公因子4反映了中小初中等基础教育的师资情况。

3. 中国31个省市教育消费水平情况综合得分。经过以上对各教育消费指标的因子分析后,笔者通过回归法计算出各个因子的得分情况,并以各个因子在方差贡献率占总因子方差贡献率的比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从而得出各个省市的教育消费水平的综合得分f(其中f1、f2、f3、f4分别为公因子1、2、3和4的得分)。即式(1):

f=25.06%*f1+19.12%*f2+17.39%*f3+14.84%*f4(1)

通过以上处理,我国31个省市的教育消费综合得分情况如表4所示:

由表4看出:

(1)北京、天津、江苏、上海。北京作为我国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其教育消费水平综合得分排序在我国31个省市中排名第一,北京教育资源丰富,截至2014年北京共有211院校24所(其中985院校8所),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东部沿海城市天津、江苏、上海的教育消费综合排名分别为第四名、第五名和第六名。

(2)西北省份陕西省、。陕西省作为西部的文化中心,其教育消费水平一直处于西部地区的领先地位,从表4看出陕西省教育消费水平综合得分在全国处于第二位。随着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陕西省将会在未来对带动西部经济发展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保持经济稳步增长也成为陕西省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一些学者对陕西省的教育消费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虽然其经济增长显著地促进了教育消费,但是陕西省的教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是很理想,西北大学师萍教授(2007)[16]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陕西省几次教育规模扩张都是被动的发展,陕西省更多的是承载了国家教育人才基地培养的功能,因此,今后陕西省应该更加注重如何实现教育消费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拓展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虽然处于我国的大西北,受到历史、自然等各方面的限制,其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但是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一直受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关注,国家不断加大对地区的教育资源投资,据统计2011年自治区教育经费为82.610 2亿元,同年其GDP为605.83亿元,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13.636%,而同期全国教育经费23 869.293 6亿元,GDP为484 123.5亿元,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4.9304%,的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再加上地区地广人稀,因此其教育在近几十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在上述教育消费水平评价中排名第三。但是从表4看出,地区反映高等教育消费的公因子f1的得分为负值,因此地区高等教育还需进一步提高,地区的高等院校中211院校几乎没有,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应该着力加强高等教育建设,同时大力引进外地人才,为实现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崛起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黑龙江、广西、新疆、内蒙古、河北、贵州、河南等七省,黑龙江、广西、新疆、内蒙古、河北、贵州等六省由于经济发展等原因教育消费水平综合排名在中国31省份中分别排在第25名、第26名、第27名、第28名、第29名和第30名,虽然排名靠后,但是这几个省份潜力巨大,既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黑龙江,也有津京冀战略区的河北。同时由表4看出上述省份中反映教育投资的公因子f3和反映中小学等基础教育的f4都为负数,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应该努力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拓展这些省份的教育投资渠道,同时加强基础教育投资,尤其是信息化教育建设。河南省经济实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地位,但是本文研究发现其教育消费水平处于全国倒数第一,这与其经济状况很不符合,究其原因,河南省人口众多,但是同时其教育资源有限,因此河南省也出现了升学难的现象,教育消费竞争压力较大,因此应该继续加强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

(4)山东、湖北等其他省份,教育消费水平排在全国中等水平,因此这些省份的教育发展潜力巨大,在今后应该继续探索和研究其相关政策法规,努力提升教育的投入产出,同时注重教育消费的公平,优化各类教育发展环境,逐步实现教育消费的合理化

四、研究结论

制定教育消费水平评价体系对中国各省市、区域了解自身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和自身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包含18个教育消费相关指标的中国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同时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了4个公因子,这4个公因子的方差总贡献率达到76.41%,表明这4个公因子能够反映中国教育消费水平的大部分情况,这4个因子当中公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占据了最大的比例,说明高等教育对各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性,高等教育中的研究性教育更是高等人才培养,促进人力资本增加的关键。但同时看到像黑龙江和广西这样的一些省份,基础教育消费体系还不够完善,应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这些省份教育消费的合理化,从而实现教育消费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真正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更加合理化的教育消费水平评价体系应该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考量,但是由于关于这些方面的教育消费相关测量指标很难获得,因此本文对这方面考察的还不是很全面,将会在以后的研究中做更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任宝平,宋文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发开的制约因素[J].学术月刊,2015(2):15-22.

[2]李建民.中国的人口新常态和经济新常态[J].人口研究,2015(1):3-13.

[3]余斌,吴振宇.中国经济新常态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改革,2014(11):17-25.

[4]齐建国,王红,彭绪庶,等.中国经济新常态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7-17.

[5]袁伦渠,涂其松.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3):8-11.

[6]马骁,涂浪.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社会收益率测算[J].财经科学,2001(4):94-98.

[7]刘湖.我国教育消费合理化问题研究[J].消费经济,2011(8):88-91.

[8]陶美重.论教育消费的本质[J].教育与经济,2007(4):17.

[9]王焕培.论我国教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消费经济,2008(6):73-75.

[10]刘维奇,靳共元.我国教育消费结构失衡研究:收入分配视角的考察[J].工业技术经济,2006(7):114-116.

[11]刘焱,宋妍萍.我国城市3-6岁儿童家庭学前教育消费支出水平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55-160.

[12]杨天平,汪玉霞.普通高中学生家庭选择性教育消费研究――基于浙江省金华市四所高中的调查[J].教育与经济,2014(1):10-21.

[13]尹向东.消费差异与中、西部消费发展战略[J].消费经济,2000(2):25-27.

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篇13

2009年,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实施了包括提高农产品补贴、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一系列刺激农民消费需求的政策。然而,一些学者对这些措施是否应该实施表示了疑虑,如复旦大学张军教授在《经济参考报》撰文称“由于中国统计制度的缘故,内需不足的情况被大大地高估了”,并进而认为中国不存在所谓的“内需不足”。华中科技大学的贺雪峰教授认为“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将会使农民陷入更大的贫困”。这些善意的提醒使我们注意到了刺激消费政策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从理论上讲,负面效应的大小与农户的富裕程度、消费去向有重要的关系,如贫困的家庭将生产资金用于购买奢侈消费品,将会对下一年度的生计有很大的影响,但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说,情况就会不同。将所有农户视为一个整体去判断消费政策的优劣无疑是不合适的。

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的研究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及农户非农活动和外出务工活动的增多,农村中农户收入不平等状况在加剧,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层。目前,在大多数文献中,划分社会层级的主要工具是职业及收入,一些研究表明高收入阶层由于基本消费都已得到满足,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阶层受收入限制,潜在消费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消费倾向也较低。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应高于其他收入阶层,是消费的主体(李春玲,2007)。然而,以职业及收入划分农村的阶层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农户在消费模式上有非常谨慎的特征,面对未来不可预期的灾难,往往有大量的预防性储蓄,收入状况并不能反映家庭的生活实际(邰秀军等,2009);二是目前农户家庭的收入越来越多样化,使收入情况难以厘清,用收入作统计指标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因此,选择职业地位和收入水平作为社会分层的主要指标,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已有的社会分层研究成果中,消费分层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李培林、张翼,2000;李春玲,2007)。消费分层作为一个与社会地位密切相连的替代指标,更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分层的实际状况。在食品、衣着、住房、用品、交通、闲暇等各个消费领域,目前消费分层体系都真实地存在着(马林芳、王建平,2007;李怀、程华敏,2010)。因此,本文将同时选择收入分层和消费分层作为农民分层的依据,对样本户家庭的资产状况、生计策略及其后果进行对比分析,试图了解不同生活状态农户家庭的消费潜力及政策影响,并探讨有效刺激农村消费市场的途径。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山西师范大学“农户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课题组和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农户生计和环境”课题组于2010年元月联合在陕西省安康市山区的农户调查,调查提供了安康市3个县36个行政村1106户家庭在人口统计、资产、收入、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方面的详细数据。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的发展在于同时使用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对样本农户进行了分层,并使用这两种分层的结果对处于不同层级农户的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行了描述性统计比较分析。本文内容包括五部分,其后续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设计,包括调查地、调查过程的简要说明、调查数据的简要描述和数据的分析方法;第三部分是对收入分层后农户资产、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第四部分则使用消费分层对农户资产、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一部分对收入分层和消费分层的分析结果进行了讨论和比较,并给出了简要的结论和政策启示。

二、收入分层的分析结果

本节将人均收入5000元以下,人均收入5000元-10000元和10000元以上的农户界定为低收入户、中收入户和高收入户,并对全部样本分成三类子样本,比较分析其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特征。

(一)不同收入层农户收入结构的比较

在前期的试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地农户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由于山区气候特点,农作物主要包括水稻、油菜、小麦和玉米;非农收入主要包括养殖业收入、外出务工收入、政府发放的各种补助及其他收入。不同收入层农户收入结构的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1可知,在农户的农业产量方面,三个收入层农户的玉米平均产量都较多,接下来产量顺序依次是水稻、小麦、油菜。在农户的非农收入来源方面,三个收入层农户都是外出打工所占的收入最高,分别为6232.43元、16069.61元和27288.58元,都占到全部非农收入的60%以上。从各种补贴来看,低收入层获得补贴的比例比高收入层的要多,这可能和政府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关。在其他收入来源中,明显高收入层在这方面所得收入要多于中、低收入层农户,这可能是因为高收入层农户手中有些能够提供其他经营活动所用的本钱,从而能够获得一些其他经营性收入。

(二)不同收入层农户消费结构的比较

在问卷中,我们详细了解了农户在2009年的各种消费支出,不同收入层农户消费结构的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在家庭月食品消费上,三个收入层农户在食品上的消费差异不大,月消费都在500元左右。在家庭年生产性消费上,随着收入层的提高,对生产的投入增大,分别为716.74元、746.28元、873.02元。

从家庭年消费情况来看,三个收入层农户的消费用在盖房、家电上最多,其他消费项按照投入的多少排序也多相同,依次是人情往来的礼金、子女上学、医药费、服装娱乐、生产技能培训。在目前家中的最大支出方面,三个收入层农户的收入花费最多的都是建房,所占比例分别为55.85%、60.80%、54.36%;接下来是子女上学的花费占到第二位。这说明了调查样本中的农户在消费结构方面,用于固定资产的花费比例过大,这可能会影响到消费结构中其他方面的消费,至于是否有影响、影响大小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农户一年当中花费最多的事情上,三个收入层关于子女上学、盖房、请客送礼方面的花费所占比例较大,其次是用于看病的花费。调查样本中的农户在教育、医疗等上的开销仍比较大,这可能与农村目前的基础设施还不太完善有一定关系。另外请客送礼方面花费大说明在某种程度上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会增加对交往性消费。

三、消费分层的分析结果

本节将家庭月食品消费300元以下,家庭月食品消费300元-500元之间和家庭月食品消费500元以上界定为低消费户、中消费户和高消费户,并将全部样本分为三类样本户,比较分析其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特征。

(一)不同消费层农户收入结构的比较

不同消费层农户收入结构的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不同家庭食品月消费区间的农作物总产量无明显趋势,其中玉米产量较多,产量分别为588.11公斤、664.22公斤和597.31公斤。尤其是要注意的是食品月消费500元以上家庭的小麦平均产量为120公斤,与前两项相比明显降低。对于第二项非农业收入,家庭食品月消费与非农业有明显的正向关系,即家庭的非农业收入越高,家庭食品月消费额也越多。其中,三个消费层中都是外出打工收入所占数额最高,分别为12196.27元、12196.48元和14073.94元。

(二)不同消费层农户消费结构的比较

不同消费层农户消费结构的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

在家庭月食品消费上,三个消费层月消费平均额分别为233.32元、452.80元和766.83元。在家庭年生产性消费上,随着消费层的提高,对生产性消费的投入增大,分别为667.58元、697.84元和860.06元。

从家庭年消费情况来看,三个消费层农户的消费用在盖房、家电上最多,其他消费项按照投入的多少排序也多相同,依次是人情往来的礼金、子女上学、医药费、服装娱乐、生产技能培训。在目前家中的最大支出方面,三个消费层农户的收入花费最多的都是建房,所占比例分别为51.72%、55.42%和61.69%;其次是子女上学的花费占到第二位。这点说明了调查样本中的农户在消费结构方面,用于固定资产的花费比例很大,这可能会影响到消费结构中其他方面的消费,至于是否有影响,影响大小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农户一年当中花费最多的事情上,三个消费层关于子女上学、盖房与请客送礼方面的花费所占比例较大,其次是用于看病的花费。调查样本中的农户在教育、医疗等的消费仍比较大,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当前农村中的消费热点。

四、结论和政策启示

目前,随着中国农村农户生计形式多样化的发展,农户间资产、收入、消费的不平等状况在加剧,在不同的领域中都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社会分层。传统的使用职业或收入分层方法已不能满足于对中国现阶段农户研究的需要。本文同时使用了收入分层和消费分层方法,利用陕西省安康市3个县1106户山区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的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使用收入分层的研究发现,不同收入层的农户在所拥有的住房面积、住房结构、电视、洗衣机上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在所拥有的电冰箱、空调、电脑等资产上存在着差异,高收入层农户的拥有比例要多于低收入层农户的拥有比例;在收入结构上,高收入层无论是农业收入的平均值还是非农收入的平均值都要高于低收入层;在消费结构上,高收入层和低收入层在食品消费上并没有差异,但在耐用品消费、子女上学、医药费、社会交往、娱乐和培训上都表现出了差异,其中,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子女上学的支出反而减少,这可能是因为家庭收入高的家庭需要依赖于子女的工作。另外,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耐用品(如盖房或购买家电)的消费会很明显的增加。使用消费分层的研究发现,高消费层和低消费层在目前所拥有的住房面积、住房结构和电器上并没有差异,但在交通工具如摩托车、电动车上存在着差异,高消费层的农户拥有的比例要高于低消费的农户;在收入结构上,不同消费层在农业收入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在非农业收入上,高消费层农户在养殖业收入、外出务工收入等收入上明显要高于低消费层农户。在消费结构上,高消费层的各子项目的消费水平均要高于中低消费层的消费水平。

尽管本文的研究只是对现有社会分层研究的一个补充和新的尝试,但本文的结论对现有刺激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仍有启示。目前,政府在农村消费市场上的“家电下乡”和“农机下乡”等政策并没有区分农户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依据本文的结论可以在商品结构上做出有差别优惠的新尝试,如对于低收入和低消费层次的农户,在电视、洗衣机等目前有较高普及度的电器中给予较高的补助,对于高收入和高消费层次的农户,在电脑、空调等目前农村还不是很普及的电器中给予补助。另外,本文的研究还发现,随着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户的住房消费会大幅增长,因此,适时开展农村的住房信贷也可能是未来消费政策需要研究的新课题。本文的研究也可以为学者们关于农村消费市场是否需要刺激的学术讨论提供初步的证据,研究发现,不同阶层的农户有不同的消费倾向和消费需求,家庭依据自身的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确定了消费去向。因此,本文的研究并不支持一些学者认为刺激消费政策对农民有害的观点,当然,在进一步的实证之前,对这一观点仍需采取十分审慎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李怀,程华敏.消费分层:一个社会分层的重要维度[j].江汉论坛,2010(1).

2、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j].中山大学学报,2007(7).

3、李培林,张翼.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4、邰秀军等.中国农户谨慎性消费策略的形成机制[j].管理世界,2009(7).

5、马林芳,王建平.消费分层:社会发展视野中的社会分层[j].广西社会科学,2007(1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