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高中体育论文实用13篇

高中体育论文
高中体育论文篇1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的组织围绕在此基础上展开。特别是注重对田径这一项目的教学,发挥田径运动对学生体能训练的作用。教师可以制定分期计划,不一定要对田径教学进行一次性的课程,而是把田径教学贯穿在整个高中体育教学中,有计划的分期进行授课。如在向学生讲述田径基本技术和动作规范等前提下,可以把长跑和短跑项目分开训练,在每周的体育课前都组织学进行一定量的长跑训练,让学生的体能得到循序渐进的增强;而短跑则主要是在学生体能得到提高的基础上,进行爆发了的训练。通过这样有层次,有计划的分层教学,可以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而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心理素质的训练也必须同时进行,唯此才能把握住"强调学生的整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主要的方法可以采用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好胜心理,让学生在高强度体能消耗下,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增强心理承受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梯度法,不断的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让学生从心理上获得自信,如长跑由800米到1000米,再到1500米,这样递进式的梯度教学也可以从心理上增强学生的信心。 

2.教材突出技术点,强调锻炼的实效性 

人的素质是个综合的概念,身体素质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的基础。离开人 的身体谈人的素质发展,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也是要失败的。新编教材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抓住 体育学科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功能,把体育技术作为锻炼身体,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指身体机能、形态等 身体质量)的桥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体育的技术要求。教材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增强身体锻 炼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不能排斥运动技术,更不能一见到竞技技术的名词术语就认为是竞技技术。教材中出现的技术 与竞技运动技术有很大区别,即使是学习一些初步的竞技运动技术,其目的是用它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进健 康、增强体质,而不是让每个高中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实际上也不可能都成为运动员。基于上述思想,教材中编写的技术不过分强调技术细节和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更好 地指导自身体育锻炼,提高锻炼的实效性。 

高中体育论文篇2

2、关于国内的文献

“阳光体育”是由北京市联合教育局和体育局联合举办的,针对的是中国青少年学生,所以国外的相关文献几乎没有。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与体育课相结合,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杨浦区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提到:杨浦区在推进新一轮体育发展中,要深刻认识,明确把握国际体育强市的特征、任务、目标和要求,抓住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契机,在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工作中塑造“精品、精英、精华和精神”,突出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努力加快建设体育强区进程。

二、通过查阅文献我发现

1、周泽琴和陈应武的论文“遵义地区中学关于“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中,主要是从每周参与活动的频率和影响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因素方面来调研的。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是调查的遵义地区的中学生,然而在这里面根本没有提到学生为什么要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学生对于阳光体育运动项目的喜欢程度都没有提及,所以还是有待遇提高的。

2、杨烨老师和张亚琴老师调查的“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中提到,课外体育活动也是“阳光体育”运动中的一项主要的内容,他们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开展的体育活动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兴趣所在。不难看的出来这篇文章主要是提及到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些详细情况,他们主要也是从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频率和每次活动的时间来展开进行调查的,初中、高中、小学的数据都有,了解的很详细。他们把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调查过了,但是这样也有一个弊端,这篇文章只是从各个体育试点的学校调查的,而真正其他学校的情况没有数据表明,所以不能具有太大的说明性。

3、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9级研究生关于喀什地区的调研主要侧重于“阳光体育运动”所开展的项目和影响因素,还有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动机,然而没有提及到每个项目的开展实施情况,在这篇文章的结语中提到锻炼的时段主要以白天为主,但锻炼的质量并不高。说明这一阳光体育运动在喀什地区开展的情况还是有所欠缺的,但是里面提到维吾尔族舞蹈取代了内容单一的广播操,丰富了课间课余活动。

高中体育论文篇3
高中体育论文篇4

体育是人类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促进人的身体发展、满足人的精神追求、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给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体育人文精神是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高校体育教学要融入“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做到体育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健康和体育锻炼兴趣服务。原有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对体育人文价值认识的不足以及实践中对学生的体育人文价值培养的缺乏,都最终导致了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偏失,忽视了学生对体育人文精神的领会,这无益于运动健身习惯的养成和保持。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培育体育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终身体育意识淡薄,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社会意义认识不够等体育人文精神缺失问题。高校体育教学多年来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模式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在这种模式中,授课是运动技术技能的灌输,考试是测量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程度的手段,对体育的理解限制在狭隘空间中,将受教育者塑造成熟练掌握技能的机器。由于旧的体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育意识的开发,许多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常常是零散和混乱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很少有大学生考虑如何通过广泛地学习体育方面的知识和各种运动能力,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体育教学失去了人文精神,淡化了体育对人本身精神世界的关注,忽视了在人的本质层面上的精神养成和人格修养。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推动体育教学健康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势在必行。体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只有深刻领会参与体育运动的最高价值和理念,才能够科学、有效、真正地投入到体育运动当中,并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终身受益。 

二、对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体育思想培养 

1.加强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人文体育思想的灌输 

有的体育教师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的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要课程多为技术性、技艺性课程,教学目标多确定在技术层次,偏重运动成绩和结果,在课程的设置上较少考虑人文知识的含量。所以,提高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是贯彻这一任务的前提,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同时,在学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和评价方面多为技术、技能类的内容,偏重运动成绩与结果,较少考虑人文知识的含量。而课程是关乎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的根本,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完成教学的桥梁。所以,要加强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人文体育思想的认识,必须对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课程做出必要的调整。 

2.课程设置个性化与多样化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设置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健康素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2002年我国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具体的运动项目分类及课程模式的构建方面,没做任何的规定,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情况自主构建大学体育课程,发挥本校风格和特色,来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模式。

在人文体育观的理念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首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各项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个性化地设置课程。随着高校体育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成为大多数高校首选的教学模式之一。开放式模式,不仅能给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环境,让学生拥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权和自觉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因为可以根据设置内容、专业特点、个人爱好、个人需要

选择自身喜爱的运动项目,更容易地投入到具体的学习中。其次,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多样化地设置课程。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使体育课程体系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可以调动、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信心,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规范着自身价值观的形成。 

3.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实施 

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培养不仅仅是一个教与学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氛围、环境的塑造。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人文体育思想的习得并非全是在课堂或者考试中的识记过程,而是在缤纷多彩的体育课余活动中对人文体育思想的领悟。这需要学校体育教育具备基本的基础设施,可以从多角度出发,开展众多运动项目,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需要有针对贯彻人文体育思想的实施方案和措施予以保证。所以,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适宜于发展学生人文体育思想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 

三、结束语 

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发生的最大转变是从生物体育观逐渐转向人文体育观的轨道上来,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健身性、休闲娱乐性,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休闲的现代健身方法和健身理念。培养学生主体的创新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身体、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能够适应日益多样化、全球化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蔡珺,王东.论人文体育观的确立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2006(4):20-21. 

[2] 胡小明.西方人文体育管窥[j].体育与科学,2001,(1). 

[3] 赵克.现代体育思想奥林匹克主义与中国人文精神之契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 

[4] 朱鹏屏.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4). 

[5] 曾晓琼.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蕴含的体育人文精神[j].文化·视野,2008(7):97-98. 

高中体育论文篇5

长期以来,体育教材多是围绕着运动技术项目、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等几种分类办法编写的。以运动技术项目为主的教材结构,一般按运动项目的顺序编排,在一个具体的运动项目中,又依据运动项目的技术环节编写。例如,田径中快速跑的教材,按起跑、疾跑、途中跑、终点跑的技术环节编写。这种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编排体系,优点是符合运动技术学习的一般规律,便于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缺点是容易把学生的体育与运动员的竞技训练相混淆,不能全面地反映学校体育的目的。以身体素质为主线的教材结构,一般按照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进行编排。例如,力量素质按上肢、躯干、下肢、全身各部位的练习编写教材,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但是很难满足学生对体育多方面的需要。以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线的教材结构,力图把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纳入到人的走、跑、跳、投、攀爬、悬垂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之中,弥补单纯按技术体系或发展身体练习的分类方法的不足。但是在具体分类上很难避免教材之间的相互交叉和重叠,比如,篮球技术究竟应纳入跑还是跳的教材中,不好处理。近年来,也有把体育教材分为保健康复、余暇交往、常见运动项目、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和增强体质五部分结构,将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发展身体素质与各种锻炼方法和娱乐方法纳入以上五个部分之中,力图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更好地适应学生个体的需要。但是,这种编排方法对各类体育教材的内在联系考虑不够周密,教材的五部分结构之间相互联系不够紧密,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五种内容与方法,某些方面脱离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

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采用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编写结构,着重解决如何在教材中全面落实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在教材与目标的关系上,要把目标具体落实到教材之中,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不脱节,关键是选择一种合理的教材结构。多元并进的编写结构,是把新大纲规定的内容,按照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技术、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四条线,相互联系,齐头并进,既可以使各运动项目与发展身体素质练习、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娱乐项目之间相互联系,又使各类教材能够综合地、系统地落实体育教学目标。这里提的所谓“四条线”,它们之间并不是分割的,例如,离开技术是不能发展能力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脱离身体锻炼的实践去单纯地说教,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学生身体锻炼实践,即学习技术、发展能力中进行的。所以提出几条线并进,是指在教材安排上避免单纯以技术为主,而是时时在教学中提醒教师要想到四个方面的问题。为了扩展教材的功能,增加教材的信息量和可读性,在教材的体例上开发了用主、辅栏相结合的办法,教材中的主栏按四条线,相互联系,齐头并进地编写;辅栏对应主栏的内容,随文点拨、诱导、强化、扩展知识,提供应用方法、娱乐方法等,使辅栏在教材中起到引导、激活、推动教学活动、释疑、解惑、点拨诱导、援引借用、承上启下、启发联想、自我检验、深化认识、提高能力等作用。主辅栏既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构成较为完整的体育教材结构体系,见下表。

主栏辅栏体育知识体育技术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点题应用知识应用方法应用方法挖掘各项强化锻炼价值锻炼方法评价方法教材典型补充技术原理技术要点学法建议的教育功启发源与流知识点学习提示能娱乐

预先评价应用等

二、改变知识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上,以往的教材强调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强调知识、技术是能力的基础,对于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过程中应当获得相应的能力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因此,编写的体育教材多侧重于“是什么”、“怎样做”,而对于“为什么”、“值得做吗”、“怎样做得更好”、“做得怎样”很少涉及。新编教材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终身体育的需要,把知识看作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媒体,围绕学生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发展展开教材,把只重视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做法,变成既重视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又结合体育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能力。在具体编写结构中,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的开篇采用“学习提示”的方式。开篇具有启发性,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并让学生自己判断教材的“价值”,通过价值判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使学生知道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教材的开篇之后,把体育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原理的知识要点明确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知道“是什么”,其作用是使学生明确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结论,便于学生抓住核心,识记、理解和掌握,对学后评价、考核也有导向作用。此外还对教材编写的内容起规范、定向作用。

(三)给出知识,并提供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1.关于怎样给予学生知识的问题

以往的教材是以技术动作描述为主,使教材的量多而杂,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不够清晰、明确。新编教材根据新大纲的精神,精选教材,重点突出,力求详略得当,侧重教材的特性、价值,明确知识点、技术点和应用点。知识技术的阐述首先是清楚、明白,然后求精练,并以图助文,图文配合,相得益彰。对初中已学过的教材,注意知识、技术的学习不断深化,不断复习,不断提高。复习内容避免简单的重复,在知识技术方面要有所拓宽、加深,在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教材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等方面,一个一个台阶地向上发展。

2.关于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新编教材在知识编排体系上,首先设“预先评价”栏,学生在学习之前要知道自己当前的学习水平,同时在辅栏中采用点拨评价的方法。在叙述“学习内容与方法”中,叙述知识的同时,渗透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即认识自己当前水平掌握知识技术要点引导实践(提示实践的方法)经过反复练习进行评价进一步提高。

(四)提供评价学习、锻炼效果的标准和评价方法

各项教材的最后,提出可定量或定性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知道学得怎样,并在学习与锻炼的实践中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为引导学生体育实践、提高对身体锻炼的理性认识、培养能力提供了条件。

全书正文的微细结构采用了运动文化的源与流运动技术原理预先评价知识技术要点学法建议锻炼方法举例自我评价等顺序,同时在辅栏中相应地点拨、强化、补充、启发、应用,这种编写结构对于处理好知识、技术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能力起到了导向作用。

三、更新版式设计,注意装帧新颖、规范

版式设计和装帧质量是提高教科书质量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体育教材的版式设计和装帧款式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几种版本的体育教材虽然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设计仍然让人感到有些刻板。教材的知识性和可读性不够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材整体质量的提高。新编教材把版式设计和装帧作为提高教材质量的重要构成部分。全书双色套印,计算机排版,充分运用现代技术,从插图的构思、绘制,图表的设计,主栏辅栏的字号区别,以及双色辅网技术的运用等,大大增强了教材的视觉效果,提高了教材的可视性、可读性。特别是辅栏采用小号字,增加了信息量,提高了体育教材的文化含量。新的版式设计突出重点知识和关键的技术环节,以文为魂,以图助文,图文互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教材内容的全貌和内在的文化因素,增加了知识性和可读性,使新教材更加新颖、简洁、清晰,便于学生使用。

四、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面向21世纪,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在教材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突出技术点,强调锻炼的实效性

人的素质是个综合的概念,身体素质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的基础。离开人的身体谈人的素质发展,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也是要失败的。新编教材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抓住体育学科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功能,把体育技术作为锻炼身体,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指身体机能、形态等身体质量)的桥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体育的技术要求。教材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增强身体锻炼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不能排斥运动技术,更不能一见到竞技技术的名词术语就认为是竞技技术。教材中出现的技术与竞技运动技术有很大区别,即使是学习一些初步的竞技运动技术,其目的是用它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不是让每个高中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实际上也不可能都成为运动员。基于上述思想,教材中编写的技术不过分强调技术细节和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更好地指导自身体育锻炼,提高锻炼的实效性。

(二)用方法引路,渗透应用意识,学以致用

体育是以身体锻炼的实践活动为鲜明特征的,如何使教材中的知识、技术原理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锻炼,高中体育教材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向学生渗透应用意识。办法是结合各项教材开辟了设问栏,比如“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试一试”、“分析一下”、“保护者应注意!”、“练习者应注意!”、“怎么做这个动作”等等,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二是引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把体育知识和技术原理与身体锻炼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展开学习。这样做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思维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面对问题善于思考,并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一定的帮助。

(三)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

在使学生学会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应该培养他们具有评价能力。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评价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通过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向新的目标前进的愿望,新编教材为此建立了学习评价体系。它包括学习前评价,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学习后的结果评价;评价的内容既有体育知识、技术的学习情况,也有身体机能能力的情况和心理状况;评价的指标既有定性也有定量;评价的方法是结合各项学习内容,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评价等等。建立较为完整的学习评价体系,有助于使学生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从而促进素质的提高。

(四)开阔视野,丰富体育运动文化

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各种媒体介绍的体育运动文化良莠不齐,虽然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但缺乏系统性,缺乏正确的诱导。新编教材把传授体育运动文化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增加了运动文化知识,提高了信息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材中增加的体育知识主要设在辅栏,用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体育文化知识,增加阅读兴趣。提供的知识大体包括六类:一是“名人论体育”,摘录了列宁、、徐特立、宋庆龄、蔡元培、陶行知、高士其、钱学森等对体育的精辟论述,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二是体育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体育的功能、终身教育、运动处方、库珀12分钟跑、医务监督、运动负荷、超量恢复、人体重心、肥胖与减肥、青春期高血压、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等等;三是新的体育信息,如城市学生肥胖、超体重人数比例增加,我国学生耐力素质连续10年下降,以及美国NBA篮球介绍等;四是我国运动员对世界体育运动的贡献,如郑凤荣、朱建华、王军霞以及体操、排球、技巧等运动队的介绍等;五是中国传统养生知识,如五禽戏、十叟长寿歌、黄帝内经、兄弟民族的武术等;六是体育的历史故事。这些知识可以辅助主栏的教学内容,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此外,这些知识只作为介绍,不作为考核内容。

总之,新编高中体育教材,力求做到便于学生学技术、练身体、明道理、懂方法、会评价,开阔视野,突出能力培养,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五、结束语

高中体育论文篇6

在体育技能教学时,我通常先讲解动作原理和生理基础知识,把学生对动作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出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景,选择更加优美的示范动作。比如在排球运动的正面双手下手垫球的技术这节教学中,我先领学生看排球实际比赛录像片段,然后自主体验,发现问题。体验失败的感觉后,教师讲解示范垫球技术动作,让学生了解垫球的重点难点,亲身体验技能的形成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步练习,体会手臂夹、插、提的协调自然,分层讲解,由浅入深。教师创意性地给学生录像,让学生看自己动作的回放录像,找到不足,巡回一对一指导,再次讲解纠正学生易犯错误。接下来,分组训练,最后进入游戏环节。让学生们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氛围下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交流,互相纠正动作,掌握垫球的技术,为后续的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3活用多媒体,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拓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高中体育课程要求教师要充分注意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应该根据差异合理设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为此,我们高中体育课有选修内容。有的选修羽毛球,有的选修篮球,有的选修健美操,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而太极拳是我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凡是我校的毕业生都应该掌握,还会经常进行全校性的展示表演。我们把一些学生必须掌握的体育教学视频放到学校的教学资源共享栏目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程度,回家登录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网,反复观看教学录像和动作讲解,逐步提高,保持对运动的兴趣以及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体育论文篇7

一是要求教师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现实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育技术理论往往不被予以重视,仅仅是片面地和低层次地加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至于如何展现体育运动变化过程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效率却持有消极态度,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高校体育教师缺乏体育技术理论的指导,甚至对待体育技术理论漠不关心,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仅凭自我兴趣来领悟体育运动的内在原理。因此就有必要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灵活组织教学。在以往的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只能依赖体育设备和黑板粉笔进行讲解,而在现代教育技术介入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突破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创造出动静结合和图文并茂的教学效果,从而借助多媒体的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媒介进行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兴趣,这样就大大突破了体育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的限制,为体育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多种选择。三是要求高校体育教师积极树立现代体育教学观念。俗语说的好,思想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活动。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什么样的体育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体育教学活动。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对现代体育技术的关注和观念的树立对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质量与教学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

1.1.2高校学生学习的转变

一是要求高校学生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学习。由于我国高校学生的生源有的来自城市,也有的来自农村,而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接触现代教育技术的机会就相对较多,自然反映到高校学生学习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就存在很大差异,而如果学校没有设置现代教育技术公选课,就会使得高校学生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上存在很大差距,不利于来自农村的高校生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因此,在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选课,以便加强高校生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学习,从而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二是要求高校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在现代的教学模式中,排斥填鸭式的教学而提倡学生主动式的学习,即采取授之以渔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探求知识,使得学生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体。而现代教育技术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自我学习的平台,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制约从而激发学生兴趣的培养。

1.2建立和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1.2.1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

一是加大校园网的建设。校园网并不仅仅是满足学校宣传和行政管理事项,也要注重校园网的教学服务功能和学习功能,创建相关的体育教学网页鼓励教师学生参与网络教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效能。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以改变目前现代教育设备不足应知的问题。二是建立体育信息交流平台。体育信息交流平台可以提供为学生与老师进行沟通与教学反馈,也可以为老师与相关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更可以通过这一信息网络交流平台提供高校之间的合作并进行互通有无和共享资源。三是增加多媒体教室数量。多媒体教室是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基础设施,而多媒体教室则是由诸多液晶投影机、中央控制系统、计算机、数字视频展示台、音响设备和投影屏幕等现代教学设备组成的。而限于高校资金投入不足,往往使得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因此需要加大多媒体教室建设的力度。四是增加体育场馆及与场馆配套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良好的体育场馆是充分保证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有效途径,而在现实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中,场馆建设和与之配套的系列设备建设存在供给不足的状况,这就需要高校根据自身条件,有计划地加强体育场馆等设施的建设。

1.2.2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软件环境

一是丰富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相关课件、比赛数据资料、各种竞技视频、体育相关图片、电子教材等。而多媒体资源库的建立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最主要的是学校老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有关体育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并建立专人管理机制进行资源库的管理。另外,也要加强本校与国内外先进教学资源库的合作关系,以便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加强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高校要有计划地加强本校多媒体课件库的建设,将课件库进行整合分类。但是目前而言,许多高校最为缺乏的是体育多媒体开发的力度不足,特别是由于体育老师自身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不足,并且缺乏与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有效沟通手段,进而导致各高校体育老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这就需要各高校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课件制作人员,同时体育教师掌握几种课件制作软件,以便能够独立制作简单教学课件。三是加强开发网络体育课程。网络体育课程具有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能够突破传统体育教学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一前提是网络体育课程的开发能够满足高校需求。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往往由于资源瓶颈而限制了网络体育课程的开发力度。因此,需要高校加以重视网络体育课程开发,设立固定资金来建立固定的网络课程开发队伍,从而使得网络体育课程开发能够满足学校需求。

1.3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是有效促进体育教育内容的转变。以身体练习、体育表演和运动竞赛为形式的体育教育内容需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加以充实和更新,并渗透其它教学方面的知识,以便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同时,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储存方式和教学表现形式,如电子教科书和武学教学课件等,使得学生在近似的模拟环境中,有效拓展学生的观察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二是积极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模式下,主张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传统教育模式却突出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吸收知识,显而易见,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会截然不同,建构主义相比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会得以有效提升,学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体育论文篇8

1.2户外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

通过户外生存训练不仅可以增强身体体质,培养健康的体魄,同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在户外严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的磨练,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朋友以及集体和团队的作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在最大限度发掘自身的潜能的同时,还能学会集体成员的团结协作,这对于大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提高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1.3大自然是重要的课堂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所有知识、技能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大自然。只有深入大自然,才能真正明白生存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4户外生存教育的自我拓展价值在户外生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会许多户外生存的基本技能,还要去开拓心智和体力上的巨大潜能。例如,在户外生存训练中要去尝试一些挑战自己智力和体力极限的事情,通过这些挑战对于大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的培养与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2高校体育教学开展户外生存教育的可行性

2.1开展野外生存教育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由于户外生存教育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实际,因此它不仅能调动大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而且特殊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求教学模式上的改变,户外生存教育的实施是在教师组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来独立完成的,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2户外生存教育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支持

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对高校体育课缺乏兴趣,其原因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陈旧与大学生年龄特征之间的矛盾。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普遍富于冒险精神,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意义的项目,但是目前高校体育课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运动项目,并且体育课程资源集中在学校,因此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户外生存训练以其新颖的训练模式和内容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改变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状态和训练情绪,同时拓展训练形式多样也使体育教师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可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训练兴趣。因此户外生存课程的开设得到了大学生普遍欢迎和支持。

3户外生存教育内容的选择原则

3.1有效性

户外生存训练以各种野外活动为载体,以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的形式进行包括身体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训练。因此,户外生存教育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户外生存的基本常识和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充分展现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创造性。

3.2安全性

由于进行户外生存训练的自然环境一般比较复杂,常常会面临许多不可预知的危险因素,如果不慎发生了人身伤害等意外事故,就会给户外生存课程的正常实施和教学效果实现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安全性。

3.3经济性

野外生存训练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无论资金来源于学校还是学生,在能够保证安全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应该尽量选择相对经济的训练项目。

4户外生存教育的校内课程

4.1户外生存的基本知识

在进行实践环节教学前,首先要以室内理论课的形式对户外生存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

4.2户外生存教育校内适应性训练的主要项目

4.2.1心理训练项目。心理训练主要采用负重越野的训练模式来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团结互助精神和坚韧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挑战解决问题。

4.2.2技能训练项目。因为在进行户外生存训练时需要长时间的停留在野外,并进行长距离复杂环境下的步行穿越训练,在参与者必须要具备辨别方向、阅读地图、搭建帐篷、寻找水源、攀爬技巧以及野外用火等基本技能。因此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这些基本技能进行校内适应性训练,对于顺利进行野外实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2.3体能训练项目。户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实施对参与的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体能素质要求,这些体能素质主要包括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协调性与平衡能力以及柔韧素质等。目前大学生的体能素质下降趋势明显,因此进行适当的体能性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5野外生存训练的组织与实施应该意事项

5.1制定合理的出行计划

为了保证户外生存训练的顺利实施,在进行野外生存活动之前,必须要制定出详细的出行计划,针对可以预见的突况做出详细的预案,切忌无计划盲目带队外出。在出发前要召开专题动员会,详细说明计划内容,并要求所有参与的师生根据出行计划做好各种准备。

5.2后勤保障

切实可靠的后勤保障是野外生存训练顺利进行的物质保证,因此必需要高度重视,充分准备。高校开展户外生存训练活动的后勤保障工作主要包括经费保障、接送车辆、急救医生和必要的药品和简单的医疗用品配备等。

5.3环境保护教育

因为户外生存训练所去的目的地大都是景区或保护区,应该加强环保意识。因此出发前要教育学生在野外开展活动时注意环境保护,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带队教师或合作俱乐部的组织者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境对大学生展开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5.4要充分发挥带队教师的作用

带队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户外生存训练活动质量或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高校应该选择野外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教师作为带队教师,因为户外生存训练是一个通过活动体验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的职责并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更为重要,鼓励学生以最好的方式完成任务,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

高中体育论文篇9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任莲香教授的《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书是作者从事高校体育教学科研工作20多年的一个理论总结。20多年来,作者一直从事的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主要是球类专项,在认真负责、高质量地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她写作了大量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关系密切的论文,这既是其创造性教学工作的升华、反思与总结,也进一步促进其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全书的内容大体可以分成三个板块:首先是体育文化的基本理论问题,其次是体育文化的具体体现特别是与高校体育的联系与渗透,最后是体育文化建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要求,特别突出了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全面培养,把人们经常提倡而很少落实的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一体化落到了实处。我认为《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一书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在体育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体育文化研究在我国已经起步多年,但是由于理论视野的局限和研究工具的贫乏,一直很难深入下去,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性文化热的有力推动下,文化问题的研究在进入21世纪之后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这也有力地促进了体育文化研究的深入。任莲香教授不仅一直关注着文化理论的研究,而且由于其良好的科研素养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始终紧跟国内文化理论研究大趋势,在体育文化概念的科学界定、其地位作用的理论分析和特点的准确把握方面在国内实属一流。比如,《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一书对体育文化的分析是这样切入的:“体育文化”实际上有两个上位概念:一个是“体育”,一个是“文化”。 体育文化的复杂性首先源于这两个上位概念的多义性,只有在这两个基本点上达成共识,讨论才能进行下去。可以说对“体育”和“文化”概念的分析研究是我们谈论“体育文化”的前提和基础。这样严密的逻辑分析在以往的体育文化理论研究中虽然不能说是绝对没有,但起码是比较少见。因此,任莲香教授关于体育文化的界定在目前看来是比较全面准确甚至是权威的:所谓体育文化就是在以身体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的竞争为特殊的手段、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过程中有关人的精神生活的那些方面。它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是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和文明社会的显著标志,体育文化可以分为学校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和社会体育文化三部分。我国体育发展的两大战略———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金牌战略———就是直接针对这三大领域的。作者在把体育分为三大块,把文化分成四层次(这是作者运用的重要文化学工具之一,所谓四个层次即文化是人化、人造、人的精神创造和人的知识结晶)的基础上,探索性地建立起了广义的“体育文化”概念:所谓体育文化就是人化的生存方式和化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渗透到人所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的一种特殊的人体活动文化,这种文化同样也具有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和知识文化内涵。这正是作者研究体育文化问题重要的逻辑起点。它与以往的所有关于体育文化的研究有一个明显的不同,这就是引入了哲学文化学的辨名析理的概念分析方法,不仅深刻提示了体育文化的内涵,而且提出了较为科学清晰的分类,作者从体育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把体育文化分为古代体育文化、近代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文化三大类;从体育的空间分布,从最大的方面把体育文化分为东方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两大类,从中观的层次将中国的体育文化分为中东部体育文化和西部体育文化,从较小的方面把体育文化分为企业体育文化、社区体育文化、军营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和村镇体育文化;从体育文化的内在品质把体育文化分为体育观念、体育思想、体育理论、体育科学、体育精神、体育艺术、体育道德、体育法规和体育风尚;从体育活动所依附的文化载体将其分为体育场馆文化、体育用品文化和体育影视文化三部分。科学的分类是任何科学研究都必不可少的前提,由于这种分类,使该书对体育文化的研究比其他作者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作为该书前期成果的《论体育文化》一文被2003年第7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后引起广大同行读者的认可,被不少博士硕士论文和其他研究者引用①。 二是体育文化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方面发挥了指导作用。作者认为,从体育的不同活动主体、不同活动方式、不同活动目标,可以把体育文化分为学校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和社会体育文化三大类。学校体育文化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精神和体育技能为主要形式,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文化活动过程,它主要是作为文化教育或教育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的。竞技体育文化主要是通过身体的对抗和竞技展示身体的力与美的活动过程,从审美的观点看它更具文化艺术或艺术文化的特点,从哲学的视角看它实质上是人的本质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社会体育文化是以大众参与为主要特征,以健身健美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文化生活过程,它是社区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上的清醒认识,她自觉地运用自身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一成果不仅在于提高了自身教学水平,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对整个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都有一定借鉴意义。 三是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学生人文体育教育方面做出了独特贡献。《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一书对体育文化的分析重点在高校体育教学得到了应用,作者从第十九章开始用了八章的篇幅讨论体育教学中大学生体育人文教育问题,从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谈起分别论及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人文精神、丰富个性、道德品格、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的培养。论及的范围之广、涉猎的学科之多、实践操作性之强是以往类似的论著中所不多见的。我国通行的体育理论一般认为,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与德育、智育相配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一书的作者则认为,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全面塑造人的一种文化,因此,高校体育教学除了传统的工具价值之外更应该注意挖掘其内在的文化价值,所以还应该明确提出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等体育人文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据我所知,作者是国内较早关注体育人文教育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特别是在体育精神的内涵的深度挖掘方面,她的观点到目前仍然没有过时,作者认为,所谓体育精神就是在体育运动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中表现出来的、体现体育运动本质和特点的精神活动,是人的精神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崇高的人类精神,它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发展自我的超越精神,公平友好的竞争精神,对真善美的追求精神。正是在类似这种深入论证的体育文化理论的正确引导下,作者及其同事在西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开展了大胆的实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因此,不论是从理论研究的进展来说,还是就其实际作用来讲,我们都可以肯定地说《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一书对大学生人文体育教育做出了独特贡献。#p#分页标题#e#

高中体育论文篇10

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意义

不断激发高中生终身锻炼的动机巨大的动机成为引导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动因,而目标则是借助各种活动而获得的结果。而事实上,动机与目标都是人们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体育教师要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下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动机。只有有了体育动机,才可以对体育锻炼产生极强的兴趣爱好。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适当调整其自身的运动行为。培养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学习兴趣体育兴趣分为两大类,即直接体育兴趣与间接体育兴趣。其中,第一类兴趣指的是学生被某个体育项目吸引,在激发出这种兴趣爱好后,便产生很强烈的热情。第二类体育兴趣指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练习的重要意义,进而使人们对体育产生较强兴趣,但这是和自身意识努力紧密相连的。使高中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运动技能,又要学生利用正确运动方法进行锻炼的过程。养成一个良好的锻炼习惯,能够减少锻炼过程中出现损伤,使学生身体状况保持健康的状态。当学生参加工作后,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才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为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体育论文篇11

长期以来,体育教材多是围绕着运动技术项目、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等几种分类办法编写的。以运动技术项目为主的教材结构,一般按运动项目的顺序编排,在一个具体的运动项目中,又依据运动项目的技术环节编写。例如,田径中快速跑的教材,按起跑、疾跑、途中跑、终点跑的技术环节编写。这种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编排体系,优点是符合运动技术学习的一般规律,便于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缺点是容易把学生的体育与运动员的竞技训练相混淆,不能全面地反映学校体育的目的。以身体素质为主线的教材结构,一般按照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进行编排。例如,力量素质按上肢、躯干、下肢、全身各部位的练习编写教材,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但是很难满足学生对体育多方面的需要。以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线的教材结构,力图把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纳入到人的走、跑、跳、投、攀爬、悬垂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之中,弥补单纯按技术体系或发展身体练习的分类方法的不足。但是在具体分类上很难避免教材之间的相互交叉和重叠,比如,篮球技术究竟应纳入跑还是跳的教材中,不好处理。近年来,也有把体育教材分为保健康复、余暇交往、常见运动项目、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和增强体质五部分结构,将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发展身体素质与各种锻炼方法和娱乐方法纳入以上五个部分之中,力图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更好地适应学生个体的需要。但是,这种编排方法对各类体育教材的内在联系考虑不够周密,教材的五部分结构之间相互联系不够紧密,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五种内容与方法,某些方面脱离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采用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编写结构,着重解决如何在教材中全面落实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在教材与目标的关系上,要把目标具体落实到教材之中,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不脱节,关键是选择一种合理的教材结构。多元并进的编写结构,是把新大纲规定的内容,按照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技术、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四条线,相互联系,齐头并进,既可以使各运动项目与发展身体素质练习、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娱乐项目之间相互联系,又使各类教材能够综合地、系统地落实体育教学目标。这里提的所谓“四条线”,它们之间并不是分割的,例如,离开技术是不能发展能力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脱离身体锻炼的实践去单纯地说教,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学生身体锻炼实践,即学习技术、发展能力中进行的。所以提出几条线并进,是指在教材安排上避免单纯以技术为主,而是时时在教学中提醒教师要想到四个方面的问题。为了扩展教材的功能,增加教材的信息量和可读性,在教材的体例上开发了用主、辅栏相结合的办法,教材中的主栏按四条线,相互联系,齐头并进地编写;辅栏对应主栏的内容,随文点拨、诱导、强化、扩展知识,提供应用方法、娱乐方法等,使辅栏在教材中起到引导、激活、推动教学活动、释疑、解惑、点拨诱导、援引借用、承上启下、启发联想、自我检验、深化认识、提高能力等作用。主辅栏既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构成较为完整的体育教材结构体系,见下表。

主栏辅栏体育知识体育技术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点题应用知识应用方法应用方法挖掘各项强化锻炼价值锻炼方法评价方法教材典型补充技术原理技术要点学法建议的教育功启发源与流知识点学习提示能娱乐

预先评价应用等

二、改变知识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上,以往的教材强调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强调知识、技术是能力的基础,对于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过程中应当获得相应的能力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因此,编写的体育教材多侧重于“是什么”、“怎样做”,而对于“为什么”、“值得做吗”、“怎样做得更好”、“做得怎样”很少涉及。新编教材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终身体育的需要,把知识看作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媒体,围绕学生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发展展开教材,把只重视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做法,变成既重视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又结合体育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能力。在具体编写结构中,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的开篇采用“学习提示”的方式。开篇具有启发性,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并让学生自己判断教材的“价值”,通过价值判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使学生知道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教材的开篇之后,把体育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原理的知识要点明确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知道“是什么”,其作用是使学生明确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结论,便于学生抓住核心,识记、理解和掌握,对学后评价、考核也有导向作用。此外还对教材编写的内容起规范、定向作用。

(三)给出知识,并提供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1.关于怎样给予学生知识的问题

以往的教材是以技术动作描述为主,使教材的量多而杂,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不够清晰、明确。新编教材根据新大纲的精神,精选教材,重点突出,力求详略得当,侧重教材的特性、价值,明确知识点、技术点和应用点。知识技术的阐述首先是清楚、明白,然后求精练,并以图助文,图文配合,相得益彰。对初中已学过的教材,注意知识、技术的学习不断深化,不断复习,不断提高。复习内容避免简单的重复,在知识技术方面要有所拓宽、加深,在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教材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等方面,一个一个台阶地向上发展。

2.关于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新编教材在知识编排体系上,首先设“预先评价”栏,学生在学习之前要知道自己当前的学习水平,同时在辅栏中采用点拨评价的方法。在叙述“学习内容与方法”中,叙述知识的同时,渗透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即认识自己当前水平掌握知识技术要点引导实践(提示实践的方法)经过反复练习进行评价进一步提高。

(四)提供评价学习、锻炼效果的标准和评价方法

各项教材的最后,提出可定量或定性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知道学得怎样,并在学习与锻炼的实践中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为引导学生体育实践、提高对身体锻炼的理性认识、培养能力提供了条件。

全书正文的微细结构采用了运动文化的源与流运动技术原理预先评价知识技术要点学法建议锻炼方法举例自我评价等顺序,同时在辅栏中相应地点拨、强化、补充、启发、应用,这种编写结构对于处理好知识、技术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能力起到了导向作用。三、更新版式设计,注意装帧新颖、规范

版式设计和装帧质量是提高教科书质量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体育教材的版式设计和装帧款式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几种版本的体育教材虽然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设计仍然让人感到有些刻板。教材的知识性和可读性不够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材整体质量的提高。新编教材把版式设计和装帧作为提高教材质量的重要构成部分。全书双色套印,计算机排版,充分运用现代技术,从插图的构思、绘制,图表的设计,主栏辅栏的字号区别,以及双色辅网技术的运用等,大大增强了教材的视觉效果,提高了教材的可视性、可读性。特别是辅栏采用小号字,增加了信息量,提高了体育教材的文化含量。新的版式设计突出重点知识和关键的技术环节,以文为魂,以图助文,图文互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教材内容的全貌和内在的文化因素,增加了知识性和可读性,使新教材更加新颖、简洁、清晰,便于学生使用。

四、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面向21世纪,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在教材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突出技术点,强调锻炼的实效性

人的素质是个综合的概念,身体素质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的基础。离开人的身体谈人的素质发展,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也是要失败的。新编教材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抓住体育学科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功能,把体育技术作为锻炼身体,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指身体机能、形态等身体质量)的桥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体育的技术要求。教材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增强身体锻炼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不能排斥运动技术,更不能一见到竞技技术的名词术语就认为是竞技技术。教材中出现的技术与竞技运动技术有很大区别,即使是学习一些初步的竞技运动技术,其目的是用它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不是让每个高中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实际上也不可能都成为运动员。基于上述思想,教材中编写的技术不过分强调技术细节和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更好地指导自身体育锻炼,提高锻炼的实效性。

(二)用方法引路,渗透应用意识,学以致用

体育是以身体锻炼的实践活动为鲜明特征的,如何使教材中的知识、技术原理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锻炼,高中体育教材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向学生渗透应用意识。办法是结合各项教材开辟了设问栏,比如“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试一试”、“分析一下”、“保护者应注意!”、“练习者应注意!”、“怎么做这个动作”等等,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二是引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把体育知识和技术原理与身体锻炼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展开学习。这样做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思维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面对问题善于思考,并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一定的帮助。(三)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

在使学生学会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应该培养他们具有评价能力。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评价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通过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向新的目标前进的愿望,新编教材为此建立了学习评价体系。它包括学习前评价,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学习后的结果评价;评价的内容既有体育知识、技术的学习情况,也有身体机能能力的情况和心理状况;评价的指标既有定性也有定量;评价的方法是结合各项学习内容,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评价等等。建立较为完整的学习评价体系,有助于使学生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从而促进素质的提高。

(四)开阔视野,丰富体育运动文化

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各种媒体介绍的体育运动文化良莠不齐,虽然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但缺乏系统性,缺乏正确的诱导。新编教材把传授体育运动文化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增加了运动文化知识,提高了信息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材中增加的体育知识主要设在辅栏,用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体育文化知识,增加阅读兴趣。提供的知识大体包括六类:一是“名人论体育”,摘录了列宁、、徐特立、宋庆龄、蔡元培、陶行知、高士其、钱学森等对体育的精辟论述,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二是体育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体育的功能、终身教育、运动处方、库珀12分钟跑、医务监督、运动负荷、超量恢复、人体重心、肥胖与减肥、青春期高血压、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等等;三是新的体育信息,如城市学生肥胖、超体重人数比例增加,我国学生耐力素质连续10年下降,以及美国NBA篮球介绍等;四是我国运动员对世界体育运动的贡献,如郑凤荣、朱建华、王军霞以及体操、排球、技巧等运动队的介绍等;五是中国传统养生知识,如五禽戏、十叟长寿歌、黄帝内经、兄弟民族的武术等;六是体育的历史故事。这些知识可以辅助主栏的教学内容,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此外,这些知识只作为介绍,不作为考核内容。

总之,新编高中体育教材,力求做到便于学生学技术、练身体、明道理、懂方法、会评价,开阔视野,突出能力培养,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高中体育论文篇12

针对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上的分层;二是教学内容上的分层;三是教学的方法与组织上的分层;四是教学评价上的分层。其中对于教学目标上的分层主要采用的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与特点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教学,并不是教师个人所采用的行为,如果教师个人采取的教学行为不够学生自己的感受则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分层,并且还能是分层教学法的主要目标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所以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上应该因人而异。对于教学内容上的分层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及是否符合新课程的标准进行内容上的分层。针对教学的组织与方法来说主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层次进行合理的划分,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与竞争,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法的指导,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针对教学的评价上的分层主要考虑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的划分与实现,采取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的形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身的技术水平,进而不断地发挥自身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实施中的重要性

3.1辅助教学任务有效完成

凭借分层教学法,让许许多多体育教学相关工作者可以有效完成在体育教学中的任务,所谓有效完成,不单是按部就班机械式的完成,而是基于分层教学法教学当中合理科学的运用,分层施教与因材施教相互结合使得高中体育教学达到超出预期的效果[3]。

3.2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几乎全部体育课程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是有良效的,但是我们文章当中提到的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起到的效果却并非如此,结合分层教学法合理应用,让很多孩子在体育他们的体育课堂上,对体育知识进行充分掌握的同时,得到有针对性的体育训练,这就为分层教学法区别于其他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地方,它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训练标准与训练内容。

3.3培养出更多体育精英

分层教学法投入到高中体育教学中做合理科学运用以后,可以说在学生身体的素质提升与体育知识的传授等两方面收获颇丰,此外对体育精英的培养作用也是不容小视的,原因在于通过分层教学以后,学生们体育素质与素养得到双提升,优秀体育生与优秀潜质学生也相继诞生,照此下去,伯乐们能够轻松相中千里马,能够对症下药科学合理为我国高校培养与输送体育后备的人才精英了[4]。

4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运用的解决对策

结合有些运用分层教学学校的效果考察与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分层教学从某种程度上对学生们学习热情进行了提升,对学生在学习时不同的要求也予以适当满足,但是出现的问题仍然是很多的。所以,为了将分层教学法运用的更加自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适当做出调整:

(1)第一,教师应当对学生与教材内容重难点做到充分熟知与了解,要有针对性、计划精确、条理清楚的开展分层教学。第二,教师对教学方法还应当构思精巧、设计新颖,发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第三,教师应当从各层次学生学习当中对于反馈信息及时获取,并做有针对性分类指导,让教和学最终达到动态平衡的效果,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得到适当锻炼,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始终坚持面向所有学生的原则。

(2)适当对课外活动进行指导。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想要把所有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提升上去,那么就要求学生自觉的做一些体育锻炼。教师可以适当做些指导工作,比如创造更多机会让不同层次学生共同参加活动,构成一个互帮互进、共同进步的班集体,这样做可以培养健康心理素质,提升运动能力有良效。

(3)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教育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就是对学生体育活动积极态度的培养,让他具有健康积极生活的方式。因此,对于体育课进行分层教学的时候,应当将学生视为主体,让学生个性充分表现出来,挖掘运动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对于运动认识和了解,让他们有参与积极性,逐渐让学生对体育运动重要性有所顿悟,让学生步入社会后自主进行体育锻炼,将终身体育的目标贯穿始终。

(4)对分层教学理论做进一步的研究。理论源于实践,并对实践造成影响,体育教师与广大科研工作者应当从教育实践当中对经验教训不断进行总结,探索分层教学内在的规律,并将它升华为理论,使之对新实践活动也具有指导意义,进一步让分层教学的相关理论,模式和方法被普及化,从而推动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事业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下去。

高中体育论文篇13

新时期下高中体育教师教学的改革研究,是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构成。在高中体育课程目标确定以后,体育教师需要认识高中体育教学过程,并以新的体育教学过程观为指导,去创建新的体育教学实践模式,以实现高中体育课程由理想向现实的转化。笔者认为高中体育教师应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素养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相当广博的体育知识与健康理论知识和坚实体育技术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有较强科研能力和组织工作能力。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有透彻的理解,能把握教学方向,能及时纠正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倾向性的缺点和错误。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师要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对新生事物要接受快、接受能力强,从而能够适应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新体育课程环境下,高中体育教学的变化所带来的要求,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

二、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目前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还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教师和学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目的“教”而“练”,忽视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学”与“炼”。只重视眼前体育短期效益,轻视终身效益;只对学生在校阶段负责,不对学生长远负责;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长期以来得不到纠正。在高中阶段面临高考的挑战,而体育不在高考升学之列,许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减少体育课,有的甚至不开体育课,体育在整个学校教学中处于较薄弱的地位,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情感。大多数体育教师因循守旧对一些传统观念还不能突破,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许多学校体育教育在教法手段上有所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方法仍为传统式的传艺式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性、独立性,所学知识技能严重地脱离体育社会实践,至使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差。在教学手段更新上缺乏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

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对学生实施差异性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要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充分考虑因材施教的问题。但目前的体育教学,对全体学生基本上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个体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

3.缺乏对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迅速地捕获教师的教学内容,领略动作的要求。高中生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也有充沛的精力。可在现实中,繁重的学习任务,升学的巨大压力,教师、家长的错误观点导致他们忽视体育学习的必要性,抑制自己强烈的学习兴趣,在体育课上消极怠工。

目前的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着:①重育体,轻育心;②强调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忽视学生自身身心对体育需要;③实施强制性的体育教学,认为体育教育是社会行为,学生有兴趣得学,没有兴趣也得学;④重视培养刻苦锻炼,不怕挫折和失败的顽强意志,忽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缺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的自觉性。

三、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改革的对策

1.确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而且要特别注意对本门课的新科技、新文化的渗透。一定要使高中体育教师认识到,高中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时期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既与基础教育的其它阶段有共性,又应有特殊性。在健康水平上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适应将来的大学教育或走向社会就业工作的需要;在体育保健知识、技术和技能方面要学有所长,形成基本的体育能力,养成体育意识和习惯,为今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必要的基础。只有克服全面均衡发展的思想,克服片面追求体质发展或运动技能提高的思想,才能切实提高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实效。

2.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之间的关心,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追求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追求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例如,要让学生了解如何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最合理的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

3.注重对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

对学生体育感情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原有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出发,在一定范围内自己选择运动项目。这样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需求,激发学习动机,培养体育兴趣、体育意识和特长,在一定程度上使因人施教、区别对待成为可能。通过高中体育学习,使学生能掌握2~3项自己喜爱的运动技术、技能,既发展学生个性,又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活动和享受体育活动的方法,为终生坚持体育活动奠定基础。

4.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

考评在体育教学运行中起导向、调节、激励、鉴定作用,考试只是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在素质教育的支配下发挥作用,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因此,体育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对学生成绩做多维评价。

四、结语

面对体育教育的改革,高中体育教师自身要正确领悟到这是新时期的严峻挑战,要有强烈的紧迫感,把这种挑战视为发展自己的大好机遇,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用发展的观点来变革自己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提(转下页)(接上页)高培养教育人才的质量,努力成为“复合型”体育教师,以此来实现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学时尽可能将他们分在同一组,这样既不影响其他学生水平的提高与发挥,又有利于这些弱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使他们课有所练,练有所得。

4.1因人而异,有针对性的为他们选择锻炼的项目和内容。

由于弱势学生的特殊性各不相同,体育老师应建立他们的健康档案,并与医务室或医院联系,共同设计出因人而异的锻炼项目和内容。在锻炼过程中,体育老师应教会学生自我控制和调节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能力。体育运动是一把双刃剑,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太小,则起不到锻炼的作用,太大则不利于健康,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表现得更为突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弱势学生在锻炼时却不能忘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一时兴起,超过了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这样就会“过犹不及”,损于健康。

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很广泛,可以这样说,身体在动就是在锻炼,所以在实践中,锻炼的项目和内容不会由于他们身体的特殊性而受到太大的影响,只要肯参与,其选择的空间也很大的。如心肺功能不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慢跑、乒乓球、太极拳等强度和量都不大的项目;肥胖的学生可以选择有氧健身操、跳绳以及中等强度的球类项目等;瘦弱的学生可以选择中长跑、武术项目,或者做一些简单的体操和形体训练。

4.2多渠道消除其心理障碍和自卑感

据调查,弱势学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多数是心理因素,其实他们也很想和别的同学一起锻炼,但他们自身的特殊性使他们形成了自卑、孤僻的性格,害怕遭到同学的讥笑,而最终作壁上观。因此,学校、班主任和体育老师应该经常性的做思想工作,倡导互帮互助,通过班集体的力量帮助这些学生,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和自卑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营造一个没有歧视的环境。这样,他们才会从心理上真正忘掉自己的特殊性,继而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的各项活动中去。

学校、班集体应通过班会、团队活动等多种集体活动教导同学们应互帮互助,消除歧视;体育老师应向他们讲解体育锻炼的意义,鼓励他们多参加锻炼;同学之间更不应该以嘲笑、嫌弃的态度对待他们,而应以热情、欢迎的态度帮助他们一起参与体育锻炼。

5建议

5.1在各级各类学校都会有弱势学生的存在,体育教师应该正视他们的存在,关注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

5.2在体育教学当中应区别对待,为弱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内容和项目,并教会其锻炼的方法,促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5.3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联结起来为弱势学生建立一个没有歧视的正常的锻炼环境,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正常的参加体育锻炼。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