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培训方案实用13篇

茶艺培训方案
茶艺培训方案篇1

很多中职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心理,自认为学习成绩不好,自制力差,厌学心理严重。同时,受传统观念中天子骄子思想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感与失落感,对待学习非常消极。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也是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对中职生今后的人生有着重大的影响。茶艺作为旅游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主要体现了儒家和的理念,而茶艺表演的过程则充分体现出中和之美,也是和、静、怡、真的思想境界的体现[1]。通过茶艺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更能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淡定闲逸的优雅气质,从而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茶艺学习也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手段,中职生在沏茶、赏茶、品茶、饮茶的过程中得到新的感悟,使自己的自我修养与内在品质得到新的提升。因此,要将茶艺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让中职生在茶艺这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下,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与道德情操。

二、茶艺教学中培养中职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一)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职业院校要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强,素质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茶艺专业也不例外。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从大型茶产业公司、知名茶艺馆等相关单位邀请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客座教师,优化师资力量,力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中职生的就业能力。同时,积极鼓励茶艺教师考取茶艺师职业资格证,并有计划地安排部分茶艺教师到茶叶公司、茶厂、茶艺馆等单位接受锻炼,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更新其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使茶艺教学更符合企业要求与人才培养要求。

(二)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中职教育要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作为茶艺专业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让他们对茶文化产生强烈的兴趣,对中国茶艺精髓有更深刻的领悟。比如,在开展乌龙茶茶艺表演项目教学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他们根据乌龙茶的冲泡程序,利用相关资源完成茶艺表演,并上台汇报。在汇报表演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歌舞、乐器、绘画等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茶艺表演中。这将有效避免学生对教师的机械模仿,也能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领悟到我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茶艺的神韵。

(三)丰富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训教学相结合

茶艺是传统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课涵盖的内容较多,包括了泡茶、品茶、识茶、服务、营销等知识。当前,不少中职学校将茶艺作为旅游专业、烹饪专业的选修课。加上硬件配套设施不足,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学习茶艺表演,提升茶艺技能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花一番功夫,丰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有所获。根据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下列教学方法:

1.示范教学法

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示范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边讲解边示范,或者观看茶艺视频资料,让学生熟悉茶艺表演的技巧与表现手法等。同时,指导学生多次模仿练习,打好基础。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即小组合作学习法,是茶艺教学的重要手段。由教师给出具体的任务,如表演型茶艺、实用型茶艺、接待型茶艺、展销型茶艺等内容,再由每个学习小组自主完成任务。各学习小组可根据任务要求,选定一个主题,并提出具体的方案,以讨论的方式确定最终方案[2]。随后,做好分工安排,进行实训练习。最后,每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表演。

3.项目导向法

这是最能激发学生茶艺潜能的教学方法,操作方法如下,为学生指定某一茶类、某一活动,要求其编排茶艺项目,并完成策划活动方案。比如,可让学生为周末茶吧、校园品茶日、茶艺技术培训等活动编制茶艺项目,并做好相关方案。通过这样的实训方式,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茶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满足项目要求的新节目。久而久之,学生的个人素养以及茶艺技能均会得到明显提升。

(四)建设茶艺社团,培养浓厚的校园茶艺氛围

中职院校在不断改进校本茶艺培训课程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建立茶艺社团、茶文化研究社团等,营造良好的校园茶文化氛围[3]。社团内部可分设茶文化研究小组,负责组织与茶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并学习茶文化与各种茶艺技能。比如,绿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等不同茶类的冲泡技艺,茶艺舞蹈方法与技巧等。还可建设茶艺表演队,学校要经常组织校内茶艺活动,为茶艺表演队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此外,每年组织一次“校园茶文化节”与“校园奉茶会”,由学生自行组织策划。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展示学生的茶艺技能,更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茶艺培训方案篇2

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茶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培养目标和教学定位。(1)培养目标:培养符合茶艺职业需求、行业服务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良好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具备茶艺职业的基本服务能力,能够掌握茶叶审评、茶叶加工和茶艺表演等相关理论知识,并熟悉茶馆的设计、经营、管理等流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教学定位:围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找准职业定位。根据茶行业不同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和各项涉茶竞赛的要求,融入相关教学项目,合理设置课程,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经常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职业素质,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2.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院要转变办学理念和办学思维,将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贯穿到学院发展、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形成等教学内容中去。通过竞赛项目确定正确的专业培养导向和未来人才的需求导向,根据外界的变化不断加强对教学内容和项目的改革与修正,使课程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将不同的竞赛标准和技能规范按照专业特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既能获得更多的优秀竞赛成果,又能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一举两得。

3.以第二课堂为抓手,深入补充课堂教学的缺失。近年来,根据行业、职业及校内外各种技能大赛的要求,事先选择优秀学员,设计科学合理的短期训练项目。根据大赛规范及要求,制订详细的阶段目标,有效地提升大赛的服务水平。以成立兴趣小组、茶艺社团,或举办茶会的形式,不断拓宽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专业归属感,以小范围扩散效应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各种竞赛及第二课堂开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竞争力。

4.转变教学方式,实施开放教学,搭建良好的“赛”“学”发展平台。根据大赛要求挑选适合的活动小组,根据教师教学重点成立竞赛指导小组,对挑选出的优秀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严格按照竞赛的要求、规则、形式进行项目化训练。另外,为了保证训练的效果,茶艺专业学生可以获得实训室的全面使用权,全天对学生开放竞赛练习场地,学生按需使用,随时训练,保证训练场地和时间的需求。

5.以赛代文,以赛代证,以证代课,以证代学分。学院将技能竞赛参赛队的训练纳入教学管理中,任课教师可以制订相应的规定,根据比赛成绩给予相应加分。按照学校现有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同时可获得相应的选修课学分,以替代校内日常的选修课程的学习。对于在比赛中表现优异、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按照学院的文件要求,可将获奖证书直接替代学分,用于某些课程的免修。试行“以赛代文,以赛代证,以证代课,以证代学分”的制度,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职业技能竞赛,将按照学院文件规定进行一定的折算,给予学生不同的学分。例如,部级一类比赛的一等奖获奖证书可以替代毕业论文,部级一类比赛的二等奖证书可替代相应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而言,参加各项技能竞赛对于提高专业实训技能水平,检验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学院利用竞赛不仅考查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水平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也提升了学院的办学水平和专业影响力。

6.始终坚持以职业为导向,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完善教学设计。根据最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学院每年都积极参加茶行业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同时还通过开展专业技能运动会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强化岗位职业能力。我院秉承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始终放在首位的办学理念,在不断加强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坚持按照“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竞赛能力培养,以竞赛标准为切入点,制订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强化校内模拟竞赛、虚拟竞赛、校外竞赛、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茶艺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相对于很多本科院校而言,高职教育在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方面有很大的教学优势,但要使学生德、智、技、美全面发展,就需要充分发挥学院办学理念的引领作用和技能竞赛的导向作用。学院通过不断鼓励学生参加茶艺类等的技能竞赛,激发参赛选手的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获奖选手也尝到了竞赛带来的荣誉感,并给后期入校学生做出榜样,对学院的招生宣传工作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此外,还在学生中营造了学习目标明确、坚持奋斗、不断提升的浓郁学习氛围。

我院学生先后在部级、省级、校级比赛中屡创佳绩,2014年获得浙江省茶艺技能竞赛三等奖;同年,获得全国武林斗茶大赛仿宋使者称号。学生通过参加比赛打下良好的茶艺基础,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提升了专业技能水平。技能大赛今后将作为校、政、企相互交流的重要措施,学院可以为企业输送人才资源,企业可以为学院提供实训资源,校企双方形成互惠互利的良好发展局势。下一步,我院将积极邀请政府部门参与办学和专业建设,实现校、政、企合作的新模式,提升合作新高度。

我院参加和举办茶艺技能大赛,在锻炼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在参加和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训练的艰辛、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残酷,使学生在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和陌生的比赛环境时能团结一致,充分发挥所学,取得良好的成绩,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竞争力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参考文献:

茶艺培训方案篇3

中国茶文化包含面很广,博大精深,包含政治、经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与健康成为这个世纪的生活主题。科学家推测,茶将以其独有的无可替代的健康理念取代咖啡、可可,成为21世纪最值得推荐的饮料。因此,茶逐渐成为这个世纪最受欢迎的集养生美容健康为一体的饮料,在未来,不应该只停留在茶的表面上,而是要把他融入到生活中去,品茶是人们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高职院校应如何完善茶文化专业建设、培养茶艺创新人才是市场极其需要的,该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茶艺表演,创新人才评价的体系,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建设进行了讨论。

1 校企合作下茶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1 茶艺师的发展前景

茶艺师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职业,它既优雅又充满了文学色彩,茶艺表演也越来越受到媒体的追捧,容易理解,茶与茶修、禅修、禅茶文化,融为一体,茶是现代生活一个合适的载体。茶艺表演的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茶文化与茶艺是该院的一门课程,茶艺表演,它可以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个人素质和修养,有人说茶的艺术是最亲和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无论过去或现在,茶艺像一把钥匙,打开窗棂,在人们的心中开花结果,优雅的芬芳。茶艺师现在就业前景很好,作为一名教师在学校,要培养能走出校门,有一技之长,有自己独特茶艺创新理念,能传承中国茶文化,并发扬光大的茶艺创新人才,任重道远。

1.2 茶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茶艺培训的技能实践,学校很难真实模拟,茶馆、会所、茶园有很多相应的设施不可能完全实现,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顶岗实习,走进茶园,了解茶树生长环境,茶叶的保存环境,学生到茶企业去体验生活,学会泡茶,在相应的位置上体会茶农的辛苦,教师在传授茶的知识的同时,更要做好服务和管理,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相关茶的专业知识,在做茶中学习,在学习中逐渐明白做茶就如同做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茶艺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茶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可以考虑季节性,茶叶行业的特点,结合长度,灵活实现教学管理,每学期教学时间的安排。如夏季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短期茶企业参观、技能培训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茶叶企业工作的流程,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职业素质,每年3~4月,采茶季节安排学生到茶园现场工作,超过1个月,通常可以安排在第二学期,学生作为一个专业的人完全进入特定的工作环境,在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所以,实践时间和学习时间相互融合,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使茶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具体的实践环节,达到了培养茶艺创新人才的目的。

1.3 构建茶艺创新人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茶文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仅要有专业教师来教学,并且应该定期请由茶研究所专家和企业的专家来讲课,根据学生就业的专业能力,结合茶企业的专业标准,通过专家详细讲解,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不断强化实践能力的拓展学习,开阔学生的专业领域和知识面,在校企三方合作的平台上培养学生的茶艺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茶艺和茶文化课程中加强实践课时,走出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构建茶艺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2.1 目前茶艺教学存在问题

高职现有茶艺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是,评价内容单一,缺乏考核评价过程,需要多元化、开放的评价模式,需要培养更具有创新能力的茶艺人才,校企合作下的茶艺职业和终身发展能力的评价模式相结合,“1+3”茶艺多元化评价模型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未来会作为一个课题跟踪研究。 “1”指的是在一个新的茶艺评价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大平台为核心,“3”指的是在校企合作这个平台下的三个评价模式,茶艺培训实践评价平台,茶艺技能竞赛评价平台,学生创业实践评价平台,教师结合三个评价的子项目,给出W生最后的考核成绩,这个项目也是课题组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构建茶艺创新评价体系的基础。

2.2 茶艺创新评价模式的核心

茶艺“1+3”模式的多元化评价主要用于休闲服务专业、酒店管理专业茶艺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的特点和自身发展方向的需要,在学校期间理论与实践相互依托,搭建校企合作三方平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强化茶艺的创新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训。重视茶艺技巧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茶艺创新人才。“1+3”多元化的评价平台,即1个校企合作评价平台,三个个性化平台(茶艺实践项目评价平台,茶艺技能竞赛评价平台,学生创业实践评价平台)。

第一,校企合作评价平台是一个全面的基础平台,所有评价项目设计应该基于多元化校企合作的平台下,三个个性化平台有自己的评价考核方法,要有自己的评价个性化特征。第二,三个个性化平台关注不同的方面进行评价,提高的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茶艺实践项目评价平台,强调学生核心技能,专注于茶艺综合技能考核项目。茶艺技能竞赛平台主要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茶文化,茶艺创新艺术、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学生创业实践评价平台主要是依靠市场、企业、客户维护、关注茶企业、茶加工、茶产业等。第三,通过这个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构建人际交往能力等各种因素。茶艺技巧创新评价平台不仅是评价学生的茶艺创新能力的知识、技能、同时也是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要看模块项目的评价结果,更要关注项目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考核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包括情绪状态、关注和参与状态、接触状态、心境、产生六个方面。不仅在小群体作为一个单元进行评估,还要根据团队合作程度,每个学生的参与和贡献的进行科学评价打分。

2.3 解决的主要问题

构建“1+3”评价平台为核心,构建特色茶艺创新人才评价模式,模块化评价指标、培养创新人才,构建休闲、酒店专业茶艺全面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校企合作三方平台。三方主体的联动,扩大新的就业创业的渠道。“茶文化与茶艺”课程教学通过校企合作三方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锻炼创业的机会和平台,形成一个专业的茶艺实践园地,在这个实践园里,学生是主动者,在这里学生可以展示他们的才能,最大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开展专业技能比赛,进行的茶文化艺术展览,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形式,建立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技能训练实践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几年的实践证明,该院“茶文化和茶艺”课程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校企合作促进该院茶文化的专业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校企合作在该院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加强茶艺创新人才实践基地建设

为了满足企业需求的茶艺创造性人才,尽快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熟悉茶叶行业在教学环境中,基本的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茶艺创新人才能力的评价考核,首先要有配套的实践基地,因此,加强校园的建设场景训练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师资专家的配套,都是培养茶艺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基石。

3.1 建立校内茶艺创新实训室

茶艺专业实践教学一般分为六大茶类技能培训、综合技能培训和外部领域工作等这几个实用的类型,必须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学校有必要通过模拟茶馆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在学院开设茗约茶馆,让学生可以在校园体验创业的艰难,提供学生的茶艺创新能力,建立了茶的艺术创新能力培训基地、日本茶道培训基地、仿宋斗茶基地,红茶培训基地,绿茶培训基地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提供学生专业的技能培训,建立的培训室,完全根据茶馆标准,使培训室不仅可以满足高职教学的需要,更是给学生提供创业的平台,学生的茶艺创新能力提高很快,多次在各种茶艺大赛中获奖,得到社会上的肯定。

3.2 茶艺创新人才校外实践基地

茶文化企业实践是茶艺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教学环节, 定期让学生到企业实践、茶叶研究所实践、茶文化农庄实践、可以让学生了解茶叶营销管理概念,直观了解茶产业和茶企业管理模式,掌握服务和管理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选择一些著名的茶馆和休闲俱乐部深入合作,作为自己的实践基地。聘请茶加工方面的专家,按照社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开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内容领域工作和检验标准等,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按照设定的计划,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通过实践的操作和学习,并要求学生回学校定期反馈;实习后,茶艺教师要对学生在企业实践进行考核评价,启动三方评价体系,进行专业的评价学生实践的效果。要保证学生在实习基地有序完成实践任务。

4 Y语

与茶文化和茶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创新型茶艺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加大了,而且更注重人才的内涵,高素质,全方位的茶艺创新人才受到企业的欢迎,因此,必须采取企业、院校和校内实践基地三方结合的专业道路,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变评价模式,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面对面以便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整体茶艺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提高创业的能力,更好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最大化体现自我价值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赵昕,宿林林.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25-26.

[2] 王玲.中国茶文华[M].北京:中国书店,1992.

茶艺培训方案篇4

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国营福建省安溪茶厂,是一家集乌龙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及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现代企业,安溪铁观音茶行业内第一家股份公司。1980年8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产品注册商标为“凤山”牌,现已获得由国家工商总局评定的“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并已在新加坡、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延伸注册。

半个世纪以来,安溪铁观音集团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是乌龙茶精制加工行业中最先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也是全国乌龙茶行业中最早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并参与制定福建省地方标准、国家标准、乌龙茶国际标准。该公司长期与北京大学、福建省农林大学、福建省中医研究所、科技协会等高校科研机构、茶叶协会等合作,在乌龙茶精制加工艺和技术的研究上,一直是同行业的一面旗帜。

安溪铁观音集团始终坚持打造中国独有的茶产品和茶文化,以民族品牌振兴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2010年公司首开中国茶行业的先河,邀请张铁林、张燕两人担任企业形象代言人,并拍摄茶行业首部大型音乐电视《凤山茶歌》。集团在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投放广告,多渠道、深层次、立体化地展开品牌行销。该集团采取内外销并举的营销策略,实行品牌共享战略,依靠强大的品牌内涵和感召力,已在全国开设数百家终端连锁店。2010年8月,集团专卖店在乌龙茶行业中首家进驻了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海外店面也相继开业。

茶艺培训方案篇5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教条式和填鸭式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非常反感,学习效果也不甚理想。茶艺课程中牵涉很多历史、地理、文学等知识,包括茶艺表演中的演说词也需要背诵,所以在教学初期首先要做好课程引导和概述,使学生对于今后所学内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茶艺课程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在茶艺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发展是教学的关键。只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肯动手动脑,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进行组合穿插式教学

茶艺课是为了拓展各个专业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素质而开设的,作为一门创新的拓展型的选修课程,茶艺课完全可以摒弃固定知识和教学模式的限制,为不同专业的人才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

首先,不应拘泥于一本教材进行授课。教师应博览群书,结合多本书籍挑选最精炼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编写出最适用的教案,使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更适合所教专业的学生。

其次,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授知识点的侧重不同,如对导游专业的学生,着重于训练茶文化知识和茶艺讲解词,要求学生能生动介绍茶叶和茶具;对于饭店专业的学生,侧重点则在茶艺操作和表演方面;对于烹饪专业的学生,要求其熟悉茶叶的营养价值和疗效,能结合烹饪进行菜肴茶点的创新;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主要训练其茶文化中礼仪和文学的部分;而对于营销专业的学生,重点应阐述茶叶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运行机制,要求学生不仅懂得营销的基本知识和策略,而且会分析市场行情,与商人洽谈业务时能出奇制胜。

最后,茶艺课注重一个“艺”字,在课堂中要营造一种氛围和体验。所以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可以穿插音乐、舞蹈、朗诵、书画等艺术元素,而礼仪、化妆、服装、设计等教学项目可以作为茶文化的辅助知识进行一定的渗透。

4.将多元化的理论教学形式和项目化的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

首先,应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学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其次,茶艺教学应贴近生活,并学以致用,如如何选购和保存茶叶、茶具,茶叶的营养价值等可以利用知识竞赛或集体小报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搜集和整理。最后,教学中不能仅限于课堂上向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应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大自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考核评价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除了教学形式和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同样重要。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技能考试方法,即学生初学时的技能考试只要求操作流畅,而后逐步要求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并慢慢增加讲解的内容和难度,到最后还能回答老师提出的专业知识的有关问题,这样既能锻炼学生与人交流的表达能力,又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有效地融合起来,以适应社会所需的礼仪、审美及良好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在最后的考核上,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授课的重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多方面制订考核方案。如导游方向的学生以撰写导游词,向游客模拟推销和解说某种茶叶;饭店专业的学生以酒店餐饮活动为背景,能够独立或团体表演一套茶艺;文秘专业的学生能在行政、商务场合进行有效的茶水服务;烹饪专业的学生能制定符合营养标准的茶元素菜单并进行相关的成品制作;营销专业的同学能为茶叶经营企业策划销售方案;文史专业的学生要能学会吟诵关于茶的文学作品,并尝试创作茶诗、茶联、茶文等。

总之,作为拓展学生专业素质的选修课,茶艺教学应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并从课程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模块化、考评体系多元化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进一步达到对学生人文素质和技能培养的要求。

茶艺培训方案篇6

茶,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开设茶文化课程,能在大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创新等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中国茶文化》选修课程,因授课教师有限,开课班级太少,在全院影响力小,且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等问题。鉴于此,笔者着手对本课程教学方法、开课形式和教学手段等进行探讨,以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改革

2.1改变教师“角色”长期以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占据着教学主体地位,这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显出不足,因而,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扮演的“角色”。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创设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选修《中国茶文化》课程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每次开讲新内容,笔者都会让学生争相发言,讲述本地域有特色与茶文化有关的习俗,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到教学中来。2.2改变教学“手段”2.2.1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制作好教学课件,能够创设形象、直观、逼真、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把抽象、枯燥、难懂的计算机知识转变成具体、形象、易懂、有趣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研究中。茶艺课件的制作方法,不要把课件制作方法简单理解为制作软件的应用技术,这仅是一个方面;有两个原则是不应忽略的,一个是审美原则,比如色彩搭配,针对视频通常遵循三原色(RGB)即红绿蓝,因此页面主色尽量不要突破三种颜色,不然的话会让人眼花撩乱;二是图文并茂原则,尤其是像这种更需要呈现意象的文化传承类课,要学会将课件和现场实操有机结合,呈现“以形之象,传意之美”的高颜值的文明古国文化。课件内容务必“语言流畅、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用图说清的尽量减少文字,图文并茂中的图力争原创,符合教学内容。在茶的分类和茶的冲泡技艺等章节讲授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播放了教学短片“六大茶类”和“茶艺表演”等短片;在讲解茶具、泡茶用水等章节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引用《红楼梦》中“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以茶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2.2.2在《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实训室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茶艺实训室是学生熟悉和掌握茶叶及茶艺基本知识,进行茶艺表演训练的场所。通过各类茶样、茶具展示,结合主要茶品的鉴赏和沏泡训练,使学生拓展其职业技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审美情趣。茶艺实训室的主要实训项目有:识别并了解各式茶具的功能及用途、各种茶叶的鉴别方法、茶艺的基本要素、茶艺的分解动作及训练、乌龙茶行茶法、红茶行茶法、绿茶行茶法、普洱茶行茶法、花茶行茶法等。通过茶艺实训,使学生能够辨认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普洱茶、铁观音、冻顶乌龙茶等名茶,熟悉掌握不同茶类的冲泡方法并进行茶艺表演。实训室的建设必须坚持茶艺实训的仿真性,环境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氛围,必须具备屏风、字画、插花、多媒体等设备,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运用能力,其涵盖美学、表演学、音乐、美术、设计等艺术元素,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背景文化对各类茶艺进行创作和演绎,设计合理科学完整的茶艺过程,在合理、科学、完整的基础上设计富有美感的茶艺。

3.大力推广《中国茶文化》教学

3.1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近些年,有不少地方结合当地茶文化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把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而我州既是茶叶大州,又是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如何让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为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恩施职院应该大有作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导游基础》、《旅游文化》中虽然已涉及到茶文化,但内容简单,短短的几个学时远远不够了茶文化的内涵。因此,我认为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中国茶文化》、《中国茶艺》等课程非常重要。3.2弘扬中国茶文化,是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中国茶文化》作为公选课:其一能开辟学院其它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其二能使学生,特别是工科学生从自然的角度认识茶,从文化的角度评析茶;其三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等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应培养师资,在全院各大专业推广茶文化的学习。3.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饮茶作为保健康乐,净化精神,传播文化的纽带,日益为世人所瞩目。应社会上许多茶叶生产企业、茶叶销售企业和茶叶爱好者的需求,进行社会培训和职业能力资格认证,提升各大企业形象,为精品名牌的实施和发展打下基础,同时突显学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

茶艺培训方案篇7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79-04

一、集团建设背景及概况

茶叶是广西九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据《广西茶产业提升行动方案(2015-2020年)》,2014年广西茶叶种植区域也已经扩大到60多个县,茶园面积100.7万亩。“十三五”时期,广西将茶产业发展纳入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制定广西茶产业提升行动方案(2015-2020年),以“改进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为核心,促进广西茶产业大发展大繁荣。随着经济新常态、新业态、茶产业调整升级,广西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茶专业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继承发扬茶叶技艺和传统文化,然而广西本土茶农科技素质较低,茶业科技转化能力薄弱,茶叶专业职业教育资源分散,广西仅有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一所高职院校和少数区内产茶大县的中职学校开设茶叶生产加工专业,且中职学校专业质量不高、招生规模不大,办学吸引力不足,办学效益不好,导致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人才培养严重滞后。

基于此,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于2014年携手组织牵头,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宗旨,联合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等8所县级中职学校,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广西茶叶协会等4个行业协会,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等26家企业,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等3个科研机构共46个单位组建广西茶业职业教育集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理事长单位和秘书处单位,2015年集团日常运行经费达200万元。广西茶业职教集团制订章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设立茶叶专业建设委员会、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委员会、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委员会、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等5个专门委员会,实现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中高职院校共建、共育、共管、共享、共赢的长效机制。

二、成效及措施

广西茶业职教集团是行业指导型多方合作职教集团,集团对接广西茶业产业链,以产学研为切入点,推进中高职衔接,构建涵盖茶叶种植、加工、流通营销、包装设计、茶文化等全产业链的中高职院校茶业专业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系统化培养广西茶产业技术技能人才,以茶专业为纽带,帮扶产茶大县县级中职学校综合改革,集成技术服务茶产业升级改造和转型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发扬中华茶文化,服务扶贫富民,加快广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一)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具体如下:

1.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多方参与协作机制。广西茶业职教集团紧密对接茶产业转型升级,实时跟踪茶业企业岗位和技术更新,以集团理事会和“校企对接会”、“茶业展销”、“技能大赛”等活动,搭建校企沟通平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优化中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结构,调整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年,集团组织理事成员单位对广西区内50余家茶叶产业企业、中高职业院校、协会等单位进行了多次大规模调研活动,撰写了广西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为集团成员单位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培训等提供参考借鉴。同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牵头,邀请广西教育厅职成处、高教处教育主管部门,联合集团理事成员单位与横县职业教育中心、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广西工商学校、广西正久职业学校等中职学校组织开展了10多次五年制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及课程体系构建研讨会,共同完成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五年制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并共同组织实施。

2.“双项目双向”介入,促进产学研合作。依托茶业职教集团,以企业技术研发项目和职业院校教学改革项目为载体,通过教师开发企业项目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并以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为载体进行教改研究;吸引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团队建设、教材编写、教学质量监控等教改研究,实现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双方双向参与“双项目”,促进产学研合作,构建长效、稳固、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2014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跨专业整合资源,为广西农垦行业茶叶集团公司和横县、乐业县、凌云县等产茶大县的地方茶叶企业提供茶叶新品种繁育推广、茶叶加工工艺改造、茶叶包装、有机茶园规划、职工培训等全产业链等多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服务。近两年,集团内开展科技项目20多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为企业增效5000多万。2015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组织茶业职教集团学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交流赛、中国―东盟职教联展,荣获一等奖2项、三等项2项,学院喜获“优秀组织奖”。

(二)系统化培养人才,提升县级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具体如下:

1.以专业为纽带,推进中高职衔接,提升县级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主导,企业参与,中高职合作,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纽带,以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为核心,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制订“2+3”中高职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构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自2013年起,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横县职教中心、昭平职教中心等10所县级中职学校签订“2+3”、“3+2”五年制中高职合作办学协议,联合开展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畜牧兽医、计算机应用技术等6个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指导昭平职教中心、横县职教中心对接茶业产业链,打造服务于茶叶加工、游游、电商等环节的涉农专业群;联合集团单位建设中国茶艺等11门核心课程以及“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横县职教中心、昭平职教中心和苍梧职教中心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先后获广西教育厅“特色专业+实训基地”项目支持。2014年,横县职教中心、昭平职教中心、广西正久职业学校三所县级中职学校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招生人数达200多人,比2013年增加80多人。2015年通过对口招生升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中职学生达565人,占当年报到人数的12%。

2.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培养师资,改善县级中职学校基础办学条件。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送教下乡、教师专业能力培训、技能大赛等形式,校企合作培训横县职教中心、昭平县职教中心、广西正久职业学校等学校高职五年制茶叶专业骨干教师50人次,合作培养学生70多人次;组织专业团队先后为横县职教中心等4所县级中职学校完成实训基地规划、设备招标采购方案、实训基地职业氛围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实训教学资源,向昭平县职中捐赠制茶设备,支持该校名优茶手工制作实训室建设;多方筹资在横县职教中心、昭平职教中心建立远程双向教学视频系统,实现远程教学、培训、专业团队交流等,帮助县级中专改善实训和网络教学条件。2014年,学院联合横县知名茶企业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横县南方茶厂等组建横县职教中心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委员会指导下帮扶县级中专共建“金花”订单班、“厂中校”实训基地、“双师”教学团队;帮扶苍梧县职教中心聘请自治区级六堡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技能大师,成立大师工作室,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传授传统六堡茶制作技艺。

(三)集成技术优势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如下:

1.跨界合作,为广西茶产业链提供集成式技术服务。广西茶业职教集团主动对接茶产业链,跨专业整合广西茶叶学会、广西茶文化研究会、32家茶企业、2个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集成生物技术、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信息技术,集团内职业院校集成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包装设计等专业技术为广西农垦行业茶叶集团公司和横县、乐业县、凌云县等产茶大县的地方茶叶企业的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全产业链提供集成式服务。近年来,集团理事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提供茶叶新品种繁育推广、有机茶园规划、茶叶栽培、茶叶加工工艺改造、茶叶包装、职工培训等集成式服务。自职教集团运行以来,累计为企业增效5000多万元,其中“广西凌云白毫茶花蜜香红茶的研制与开发”等4个项目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为广西区内7个产茶大县培养了800多名高素质技能人才。

2.加强国际交流,积极拓展国际合作项目。以广西茶业职教集团为载体,借助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举办“面向东盟的现代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发展论坛”,持续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为越南、泰国等国家短期游学学开展500多人次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艺、茶文化培训,为推进职教集团创新发展与国际交流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集团运行机制问题。广西茶业职教集团按照集团章程等基本规章制度运行,各成员单位的地位及权利义务划分尚不分明,相互协作较松散,与市场经济体制相接轨的激励机制、政策机制、保障机制与退出机制还不完善,缺乏利益约束。“政府主导、政策引领、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统一规划、市场运作”的集团化办学基本思路有待进一步落实。集团社会影响力不大,吸引力不强,感召力不够。

(二)集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问题。目前集团内校企合作在招生就业、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初见成效,然而各企业单位在职教集团运行中的办学主体地位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行业企业深入参与、全程参与、全程监控、多方评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机制还不健全。虽然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力度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如何进一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建立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促进校企深入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使行业企业在职教集团化办学中得到更多实惠,最大限度地发挥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功能,从而促进校企合作向更深更广的程度发展。

(三)集团中高职衔接问题。集团内中高职院校专业衔接的招生专业类别范围有限,虽然有增长趋势,但招生规模仍然较小。且只限于部分中职学校的茶业专业,专业覆盖面较窄,没有完全建立以茶业专业衔接为核心,辐射带动涉农专业群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体系,没有惠及所有中高职学生,从而导致中高职升学规模不大。中高职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招生考试制度、评价模式、师资队伍、校企深度合作等衔接深度不够,中职与高职两个学习阶段内容,尤其是课程衔接不畅导致中高职课程标准对接不清楚、教材混乱、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比较普遍。

(四)集团利益共享问题。互动不足、权责不清是茶业职教集团利益共享的主要问题。茶业职教集团的建设与发展整体上尚处于自发阶段,集团成员类型多样,参与集团的动机各不相同,集团内的人、财、物等资源所有权属于不同成员单位,无法融合为一个整体,难以统一进行协调与分配,不能很好地发挥资源的整体合力。集团的社会培训、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为企业、地方解决技术、生产、经营等资源共享不足,能真正用科研转化成果为企业生产一线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成果还未形成群集效应。

(五)集团信息平台建设问题。目前,茶业职教集团信息共享途径比较单一,信息时效性还难以做到快速准确,如何最大化发挥集团桥梁作用,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开发利用潜在资源,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新技术为集团内成员单位提供多种服务,建立健全集团人力资源信息、就业创业信息、课程资源信息、师资员工培训信息、科技信息的及时、更新和监控机制,推进集团内部信息化建设,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四、对策建议

在广西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广西茶业职教集团整合优化中职、高职、行业企业协会、科研院所等资源,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示范带动广西区内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探索与实践。下一阶段,广西茶业职教集团将继续以推进中高衔接、产教融合为重点,深化中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提升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县域扶贫富民,为广西“两个建成”伟大目标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一)完善保障体系,建立互惠互利动力机制。充分发挥集团理事长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健全茶业职教集团化办学协调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监控机制等运行机制,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集团化办学利益分配形式。积极争取财政、发改、人社等部门支持,为集团内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紧密对接市场,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集团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围绕集团体制机制创新、经费投入、办学保障、社会服务及发展水平与特色等方面开展集团化办学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集团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

(二)加强集团的运行管理,提升集团现代治理水平。紧密对接市场,不断完善集团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健全集团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完善理事会制度,推进集团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围绕集团体制机制创新、经费投入、办学保障、社会服务及发展水平与特色等方面开展集团化办学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集团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推动集团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充分发挥企业管理主体作用,推动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参与共同治理,提高集团治理科学化水平。

(三)探索一体化协调育人机制,推进中高职合作办学。进一步深化集团内中高职、企业互动机制,建立企业与学校定期沟通机制,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模式,拓展校企合作育人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点、线、面”对接,特别是在联合招生、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和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深入对接,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提高广西茶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广西县级中职学校综合改革。逐步扩大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本科阶段的招生人数及招生专业,逐步探索多专业、多层次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新模式,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办学水平。

(四)推进集团平台建设,加大成果推广宣传。推进广西茶业职教集团网站建立,搭建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信息交流平台,技术分享交流新技术新成果,加强集团信息化管治理,提升职教集团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加大对集团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宣传,采取报纸、网络、微博微信等手段广泛宣传职教集团典型案例及经验做法加强集团国际交流和集团内成员交流活动。

(五)推进茶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茶业职教集团为载体,充分利用茶业职教集团内中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的教学设备、实训基地、教师资源、市场信息等,吸引行业企业共建共享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平台,建成新产品、新技术的培育孵化基地,推进广西茶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提升茶业科技研发水平,促进集团成果孵化与推广,推进研发成果在生产服务和教学、实训领域的应用,推进培训体制改革,将培训走向市场,全力提升集团服务能力,打造集团办学品牌。同时利用地缘优势加强集团与东盟国家教育机构合作交流。

(六)推进八桂茶博园建设,提升集团辐射效应。依托广西茶业职教集团,以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为切入点,利用集团理事会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南宁空港经济区核心区域的地缘优势,探索高职教育与旅游发展融合办学之路,以学院正在筹建八桂茶博园、茶文化广场、书香文化大讲堂等校园茶文化工程为基础,加快建设集茶业教学科研实训、茶文化推广体验和观光于一体,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国家4A级校园景区,创建以茶文化养人育人的书香校园文化,树立职业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梁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与实践――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1(9)

[2]古能平.基于区域需求的五年制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高教论坛,2015(11)

茶艺培训方案篇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44-02

“茶艺基础”课程是高职旅游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能力课程。根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旨在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对茶及茶文化的基础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全面掌握各类茶的冲泡及服务知识、技能,掌握“茶艺师”职业岗位的相关知识,达到“茶艺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主动热情、认真周到、团结协作的服务精神,为学生就业及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该课程着眼于突出专业特色,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上,突出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着力加强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具备的基本技能、职业能力进行训练与培养。

一、课程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其课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校企合作”既是实现高职课程设计的重要途径,又是指导高职课程设计的教育理念。该课程的设计思想是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紧密结合,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本职业的活动为内容,力求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按茶艺馆工作要求,实现课程的设计(如图所示)。

1.以“茶艺师”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设计课程。该课程根据“茶艺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进行职业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结合“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来组织教学内容。

2.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无缝衔接设计课程。“茶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色决定了其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结合,无缝衔接。各类茶叶的基础知识是茶叶冲泡的基础,同时,茶叶的冲泡必须依据各类茶叶的特性而定,这就使得有关茶叶的理论知识和茶叶的冲泡技能必须紧密结合,才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程设计时,该课程在内容结构上一改其他岗位能力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开进行的做法,将整个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有机融合,实现无缝衔接。

3.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纳入课程设计。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职业岗位能力课程的教学必须结合相应职业岗位的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在课程设计中,将国家职业标准纳入其中。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1.依据“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教学实际实用”选取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上,应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从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整合、遴选至分解,从教学之初的课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完成后的实践反馈,体现“理论必需够用”“实践实际实用”的原则,着力打造并不断深化学生职业技能素养培养。

2.根据“茶艺师”职业岗位要求补充教学内容。“茶艺基础”课程是一门职业能力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符合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本职业的活动为内容,按茶艺馆工作内容选取教学内容,为实现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相适应提供基础保证。

3.基于“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拓展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学习茶、茶文化相关知识,掌握茶艺服务的基本技能,还要能有效地完成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同时,还要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力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

4.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提升教学内容。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通过一些知识拓展、提升的方式,增加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广度与深度,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

“茶艺基础”课程结合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依据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规律,循用了“模

化整合项目遴选任务分解”的内容建设思路,将课程通过有效整合,拟为“3大课程模块+3大工作任务+9个工作项目”的课程内容体系(如表所示)。课程内容组织与建设应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1.“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构建课程内容结构。“茶艺基础”涉及许多有关茶叶的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但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由于“茶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色,决定了其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需要有机融合。该课程在内容结构上一改其他岗位能力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分开的做法,将整个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例如,在讲述各类茶的基本知识时,将各类茶叶的识别技能训练同时进行,与理论知识讲授融合;在各类茶的基础理论知识讲述后,根据茶叶的特点,立刻进行该类茶叶冲泡知识的讲授,并同时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茶叶推荐与推销理论知识讲述后,立刻进行茶叶推销的技能训练等等。注重理论的具体运用,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教学中,形成“理论—实训”统一的内容结构。

2.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该课程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以“茶艺师”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主要工作任务为载体,力求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总结“茶艺师”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课程教学体系,为实现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相适应提供基础保证。课程按照“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按三大模块组织教学内容,一是茶及茶文化基础知识,二是各类茶及冲泡的基础知识,三是茶艺服务基础知识,全面涉及茶艺师需要掌握的有关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茶艺服务与产品销售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涵盖了目前市场上主要消费茶类的冲泡品饮方法以及名品茶的茶艺表演。

3.理论够用与学生可持续发展并重,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该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上,遵循高职教育基本要求,体现“理论够用”的原则,克服理论偏多、偏深的弊端,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性。例如,在各类茶叶的基础知识讲授中,只针对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中常涉及的各类茶最基础的知识进行讲授,而偏深的诸如各类茶叶的物理学特性则删掉。同时,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提供知识内容供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补充和完善。

4.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力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完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教学注重“教、学、做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程所有教学均在实训室进行,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训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完全融合,让学生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

2.实践教学分层次,构建“三段渐进”教学模式。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分层次的“三段渐进”模式,即将实践教学分三个阶段逐渐推进,促进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第一阶段,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操作技能;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操作技能强化;第三阶段,通过校外实践或企业顶岗实习等,工学交替,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将知识技能进行实践运用,实现从课堂到岗位的转换,形成操作技能,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

3.多渠道、多方式并存,建立“三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课程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建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 “三结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

“茶艺基础”课程以茶艺服务的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注重操作技能环节,充分体现了实践性要求。学生在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技能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茶艺培训方案篇9

(一)做好顶层设计

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地理标志产品产自特定区域,蕴含着产地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对地方历史文化传承、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英山云雾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自筹建以来,英山县党委政府创新工作方法、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产区档次,首先做好顶层设计。一是示范区筹建地方性法规。先后研究出台《县委办公室 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个意见四个办法”,为示范区筹建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各项保护机制。建立了与省知识产权局、国家地标保护中心衔接相联动的协同保护机制;建立了12315举报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了知识产权互联网+保护合作机制;建立了违法行为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执法信息定期统计报送制度。三是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县政府出台《关于印发<英山茶文化、茶品牌建设方案>的通知》和英山云雾茶产业发展奖补细则、奖励扶持政策;县财政专题研究、统筹安排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茶产业发展。

(二)组织保障有力

2016年英山县委、县政府把筹建英山云雾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列入全县五城同创“十个六工程”;为了保质保量做好这项工程,5年来我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是成立示范区领导小组。县政府及时成立了由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20个部门和11个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以及2个协会、7家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领导机构。县政府于2019年又根据机构改革和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示范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保证了工作的延续性。二是制定示范区筹建工作方案。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领导机构及成员单位的主要任务。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印发《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工作计划》的通知》,明确了总体工作规划。三是注重学习交流。邀请原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地标处姚泽华处长一行来我县督导检查;争取省市质监局带队赶赴东北三省和福建学习考察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创建工作;组团参加第23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全国地标展,学习交流各地建设成果。四是注重宣传推介。加大“示范区”创建宣传,在我县高速公路入口处安装“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户外广告牌2块,制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基地展牌和厂区展牌各20块,积极组织英山云雾茶企业参加相关国际国内展览交易博览会共计20多场次,通过电视、网络、平面媒体等全方位宣传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创办“中国英山茶文化旅游节”;建设“英山地标优品馆”地理标志多功能展示厅等,努力营造一个人人“知地标、创地标、护地标”的良好氛围。

(三)健全保护组织

建立并健全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作为英山云雾茶生产者保护合作组织。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按照示范区筹建的计划和方案要求,完善工作章程,统一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测要求、包装标识,开展技术培训。2016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核准湖北英山云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使用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质检总局2016年第10号公告);2017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核准湖北绿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使用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质检总局2017年第50号公告)。2020年7月,省知识产权局重新核准湖北绿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英山云雾茶企业使用新版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按照规定,经企业申请、县地标办备案、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建立台帐,我县累计审核发放二维码防伪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15万枚,极大的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四)企业示范引领

注册资金1100万、2016年4月份成立,代表英山云雾茶品牌形象的湖北大别茶访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五统一”( 统一产品名称、统一加工工艺、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加贴地标标志、统一宣传保护)制度,全面打造英山云雾茶品牌,确保地理标志产品的独特品质和良好声誉,2016年至2020年,地标产品产品价格从120元/公斤增长到400元/公斤,种植面积从2000亩增长到4500亩。湖北英山云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老牌湖北名牌企业,规范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2万枚,组织培训1550人次,2016年至2019年,地标产品价格从320元/公斤增长到560元/公斤,种植面积从2800亩增长到4200亩,实现出口产值达到5012.6万元。以湖北团黄贡茶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全县10多家茶企相继参加了第十届武汉春季茶叶博览会、2017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香港美食和茶叶博览会、中国武汉茶叶博览会和亚欧博览会等国内国际性会展, 开展了茶艺表演和现场展示推介,扩大了英山云雾茶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2017年全县通过同步创建国家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已有湖北万益、绿羽茶业、团黄贡茶、湖北皋陶等12家茶叶企业办理了出口对外贸易备案登记。其中湖北万益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湖北皋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办理了出口茶叶种植基地备案证书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证明,两家企业已经实现自营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全县茶业企业供货出口达到2800万美元。

(五)强标重检抓监管

筹建好示范区,关键是围绕保护和开发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立健全与英山云雾茶相对应的技术标准、检测监管和质量保证三大支撑体系。一是大力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质量提升。加大《地理标志产品 英山云雾茶》省地方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推进茶叶“三品一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5年来,全县已有32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了SC标识,有7个产品获准使用有机茶标识,有9个产品获准使用绿色食品茶标识,有2个产品获准使用无公害茶标识,“高陶九品”2个茶叶产品通过了国家生态原产地认证。重点策划包装英山云雾茶的“云系列”,制定英山云绿、英山云白、英山云红标准,重新打造英山云雾茶品牌形象。二是大力开展茶叶检验检测工作,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充分发挥我县公共检测检验中心平台优势,检验英山云雾茶产品769个批次,检定茶叶企业计量器具1253个台次,抽检茶叶定量包装106个批次,保证了示范区产品检验合格和计量准确,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5年来,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茶叶质检权威机构来我县抽取130多个茶样进行检测,产品质量指标全部优于国家标准,按省级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英山云雾茶》(DB42/T 210-2014)判定,均为合格产品。三是实施部门联动,开展茶叶质量安全整治。建立了打击假冒伪劣工作机制,出台了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召开了专题会议,成立了以县市场监管部门为主体、县农业农村局、县公安局等单位以及相关乡镇配合的茶叶质量安全综合执法队伍,建立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长效工作机制,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县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的通告》,保证了示范区创建按照市场化法、法制化渠道有序开展。四是加大示范区质量宣传和培训力度。我县先后召开全县茶叶质量安全暨农资经营管理培训会、英山县茶园低毒生物农药推广示范培训会、茶叶减肥减药示范培训会、绿色生产技术培训会、茶艺师培训、精准扶贫产业对接培训会等多达600多场次;英山云雾茶公司培训工作有实效,培训计划、培训通知、培训费用明细、聘请专家讲课补助表、培训照片都一应齐全;乌山春茶业公司培训活动有特色,会议记录、学员签到册、培训发放肥料清单祥实。湖北皋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皋陶贡茶品牌茶叶系列产品,在全国环保检验调研推选活动中,有害物质达到国家“有害物质限量”标准,被中国产品质量检验监督中心、中国品牌认证发展工作委员会评选为:(2019.5-2021.5)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这些为示范区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产业大融合

以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筹建核心基地为载体,着力打造了以红山镇部级茶叶公园为中心,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英山云雾茶”茶文化观光园区;以金家铺镇为中心的西河十八湾“英山云雾茶”生态农业观光带;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英山茶文化旅游节;组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电商创业园对接苏宁、京东、淘宝黄冈馆等平台开展英山云雾茶线上线下联合营销推广活动等,使茶叶产业与电商、旅游产业充分融合,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推进了大别山茶产业城、大别山茶叶谷、大别山生态名茶产业园、大别茶访创意茶旅产业园、大广茶业产业园、茶乡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我县荣获2016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2016年度中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2019中国茶业百强县”。在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英山云雾茶品牌价值分别为14.62亿元、16.38亿元、18.2亿元、19.9亿元,21.99亿元,已位居全国百强区域公用品牌40位,经申报评选,英山云雾茶荣获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英山云雾茶”名列“湖北十大名茶”,成为湖北重点推介的茶叶“三绿一红一黑”(恩施玉露、武当道茶、英山云雾、宜红、赤壁青砖茶)五大区域公用品牌之一。2018年被评为“湖北省二十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七)效益大提升

2019年英山全县茶园面积近26.2万亩、茶叶产量2.97万吨,系列产值22.31亿元,均价75.1元/公斤,与2015年度同期相比(注:2015年我县茶园面积达到25万亩,茶叶产量2540万公斤,产值14.5亿元,均价57.1元/公斤)分别扩大4.8%、增产16.9%,增收53.9%,均价增长31.5%。全县11个乡镇,有10个乡镇成为茶叶专业乡镇,杨柳湾镇被誉为“大别山区茶叶第一镇”,红山镇被评为“全省十强茶叶乡镇”。全县已建成了5个万亩生态茶叶带,50多个千亩茶叶小区,60多个茶叶专业村,加工厂房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拥有各种制茶机具8200多台(套),形成了健全完善富有实力的茶业产业体系。现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有1家企业被评为“湖北茶业十强企业”,有2家企业被评为“湖北省茶叶出口重点加工企业”。在《省质监局关于下达2019年度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计划的通知》文件中,批复我县生态农业(茶叶)标准化试点为2019年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名单(农业),是黄冈市五个项目之一。2017年英山云雾茶入选原国家商标局“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全国十大典型案例”;“英山云雾茶”被列为2019年湖北省知识产权运用示范工程项目。2020年,欧盟授权正式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英山云雾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二批保护名录。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为“英山云雾茶”走出国门、进入欧盟市场奠定了基础,势必进一步提升我县“英山云雾茶”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下步工作计划

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是促进茶业增效、茶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县将紧紧围绕示范区建设的相关要求,突出品牌意识、高质量发展意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永续发展的理念,坚持政府推动不懈怠,持之以恒抓好示范区建设,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巩固保成果。进一步统一思想,首先将“英山云雾茶”这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示范区这个金字招牌用好用活,它既是政府公共资源和政府公共品牌,又是一项惠民利民工程。只有将“英山云雾茶”这一公权惠及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才能将“英山云雾茶”做大做强,其次,就是必须既要坚持原则,严格把关,按照政府出台的管理办法审核申请人资格;同时又要广泛宣传发动、多方帮扶,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以及既有企业垄断,实现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专用标志使用者多起来,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保障和巩固示范区建设成果。

二是抓协会促带动。要抓好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建设,建立由政府职能部门、产业机构、合作组织(协会)、企业等参与的示范区建设组织体系。做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的统计上报,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进行动态管理。

三是抓管理促规范。建立健全与英山云雾茶相对应的技术标准、检测监管和质量保证三大支撑体系,定期英山云雾茶定期监督检验和风险监测计划;严格管理英山云雾茶主要原辅材料验收标准或质量要求;加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巡视和抽查并落实检验检测计划;进一步建立打击假冒伪劣工作机制,切实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茶艺培训方案篇10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茶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茶叶消费量从10年前的人均每年200g增至现在的每年800g。茶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特别在近几年尤为突出。同时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也不断出现许多新兴产业,茶产业中的茶艺产业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例,仅就安徽省而言,近年来城市与村镇茶叶企业、茶馆、茶坊,茶艺馆在各地如雨后春笋纷纷开业。茶艺产业目前技能型人才数量极度短缺,现在各茶叶企业普遍希望招聘具有专业知识的茶艺人才,我院的茶艺专业就是适应新形势而开设的。如何办好这一专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该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茶艺专业建设思路

(一)茶艺人才培养的目标。

茶艺专业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新专业,目前在茶艺专业教学方面大部分院校还没有完整的教材,教学仍处于摸索阶段我校顺应发展的形式,建立茶艺专业,并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和办学理念,采取“双理论双实践” 结合2+1的培养教育模式,以茶艺技能,茶席设计与茶会组织、茶企管理及营销、茶叶品牌设计与推广、茶叶种植、加工、产品的包装设计、茶园管理、茶文化与旅游、茶叶连锁管理等为核心的高水平专业教育,重视“实践”教学的过程,以此来完成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茶艺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茶艺师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上,提出茶艺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系统掌握茶叶科学、品牌营销、茶艺美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艺,具备茶艺和茶饮料的开发与营销,茶叶品牌的策划、包装与推广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并根据目前的就业需要有区别的针对男生和女生各自的特点,分别培养,培养和塑造女学生,让她们为传统艺术代言,而将男学生培养为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实现学历。

(二)专业建设模式。

1.着力推广、加大宣传、构建模式。茶艺专业为新兴专业,社会、考生及考生家长对于此专业不够了解,为不断提示茶艺专业的知名度,拓宽生源,茶艺专业积极与新闻媒体合作,加强专业宣传力度,目前已有中央电视台、安徽卫视、合肥都市频道等新闻媒体对茶艺专业做过相关宣传报道。此外组织艺专业学生全程参与了安徽卫视六安瓜片纪录片的拍摄。于此同时采取“走出去”的宣传策略,积极向外推销展示茶艺专业,利用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茶艺比赛的机会,与茶叶企业、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向外展示出优秀的专业形象,社会活动的积极参加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目前安徽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安徽大业茗丰茶叶有限公司、安徽省天方茶业集团、安徽齐山六安瓜片有限公司等多家茶业企业均对我校茶艺专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自专业成立首批招生以来,茶艺专业学生就业率情况良好,学生遍布祖国各地。

2.精心打造、强化师资、完善体系。目前茶艺专业全部为青年专业教师,全部教师都具有研究生学历,但理论知识有余,实践技能或企业需要的岗位技能了解或掌握程度相对欠缺,针对这一情况,茶艺专业采取 “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3.良性循环、实践为本、开拓市场。目前茶艺专业在2+1的培养教育模式下提出“双理论双实践” 的培养方案,前2年学生在校内完成基本公共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与此同时茶艺专业的校内学习过程中还穿插两次生产和教学实习,第一次实习为第二学期的生产实习,此次实习为期两周,实习地点为省内大型茶叶企业的生产基地,两周的生产实习要使学生要熟悉并掌握茶叶从种植到采摘再到加工及包装全部的生产流程,实习结束后回校继续理论课程的学习,有了实践,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与专业相关新知识也更易于掌握;第二次实习为第三学期的茶馆及茶叶企业门店实习,实习时间一周,此次实习地点为合肥市内各大茶叶企业的门店或茶艺馆,实习过程中学生要熟悉并理解茶艺馆和茶叶企业门店的经营和管理流程,并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的茶艺技能。

茶艺培训方案篇11

二、目的和意义

开展茶叶初制规范达标工作是实现我市茶叶产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培育茶叶产品品牌、提高茶叶产品质量的有效途经,是保证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和保障消费者权益以及扩大茶叶产品出口的有效措施。达标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三、实施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实施原则

以《普洱茶原料加工技术及管理规范》为标准,提高茶叶制作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扎实有效地推进茶叶产业标准化建设。

(二)工作目标

按照《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普洱茶原料加工技术及管理规范》(Q/BNC02—)等要求,依据产品质量、食品卫生、食品安全和工商行政、茶园登记证明等有关法律法规,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力争用两年时间在全市行政区内开展茶叶初制厂(所)规范达标工作,对全市行政区内家庭手工初制所进行规范指导,计划完成50户茶叶初制所规范达标任务。

四、时间和步骤

(一)宣传培训阶段(年7月15日至9月15日)

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到各乡镇村寨及茶叶初制厂(所)进行宣传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及培训方案。印发《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茶园登记证明》《普洱茶原料加工技术及管理规范》《普洱茶原料加工艺》等宣传培训资料。

(二)建设阶段(年9月16日至12月10日)

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到各茶叶初制厂(所)督促指导,按照《普洱茶原料加工技术及管理规范》要求改建和整治茶叶初制厂(所)。

(三)总结验收阶段(年12月15日至12月25日)

各乡镇对各自辖区内对开展规范达标工作的茶叶初制厂(所)进行初验,并对工作开展情况认真进行总结报市人民政府,然后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全市茶叶初制厂(所)规范达标工作进行考核和验收。

五、工作措施

(一)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进行,成立以分管农业副市长为组长,经济、科技、农业、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组成的市茶叶初制规范达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行政区内初制规范达标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二)开展以茶叶初制环节为重点的茶农万人技能培训和初制所业主培训。培训内容为《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茶园登记证明》《普洱茶原料加工技术及管理规范》《普洱茶原料加工艺》等。

(三)引导和鼓励精制茶骨干企业参与茶叶初制规范达标工作建设,建立企业+初制(茶叶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料保障机制,给予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茶艺培训方案篇12

信阳师范学院地处三线城市信阳,因地理原因,学校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尤其是在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方面有着不可逾越的瓶颈,这也是我校发展的致命缺陷。鉴于这样的问题,只能从现有的硬件资源和师资条件中寻觅出路,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打造地方品牌。信阳系大别山区,自然条件优越,茶叶资源丰富,有着号称十大名茶的信阳毛尖,这是信阳的优势地域资源。而茶叶作为商品具有特殊的自身属性,必须以包装的形式才能面向市场。并且,信阳毛尖作为农产品在外形上几乎所有品牌的产品基本一样,所以商家在品牌打造的过程中必须以包装的视觉形式在消费者眼中呈现出品牌文化、定位及产品特性的不同。这便促生了包装行业的市场现实需求。而我院设计艺术专业属于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新型应用性专业,需要以市场导向实时调整培养方案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鉴于此,我院决定创办包装设计专业,重点凸显在茶叶包装方面我们的专业性、特色性,争取在河南省内创办特色专业品牌。通过深入茶包装企业公司,我们发现包装有着严格的硬件要求,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院创办包装专业的初衷是服务地方经济,把吸引来的实体项目引入课题,教师带项目团队,负责整体项目的实施和运作。同时,让学生能够时刻与市场紧密结合,能在与市场实体客户沟通的基础上与专业课程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产学研的完美结合。但在运行的过程中问题出现了,包装的前期设计基本都可以在电脑上完成,但是后期的包装打样、印刷工艺、盒体成型就遇到了重重困难。并且,包装设计不仅包括了前期市场调研、中期设计,还包括后期制版、印刷、后工,尤其后工是我们无法完成的。如果完全外包给外面的企业,那么我们的专业便失去了设计实训的目的,也就与教育部产学结合、凸显应用性的培养目标相违背。所以,如果想让学生学到知识,得到实惠,我们必须组建自己的实训场地,但这又遇到了资金的瓶颈。包装设备从印刷机、制版机、打样机、腐蚀版机以及大量的后工设备,如果整个置办齐全动辄上千万。而每年学校给我院拨付的设备购置款与此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所以,要想将包装创办为我们的特色专业我们必须寻找外援。在学院的积极努力下,我们与信阳有着二十多年茶包装制作经验的云龙包装公司一拍即合。设计资源是我们的优势资源,但这是云龙包装最为匮乏的资源。而场地和设备资源是云龙包装的强势但又是我们的弱势。所以,双方经过协商,在云龙包装公司成立了茶包装实训基地和包装研发中心,这达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我院实现了设计实训的目的,企业也克服了设计创意人才缺失的问题。

三、学院育人机制的蜕变

(一)将自身特点与市场和企业需求结合,灵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以技能型为主的现代职业教育院校应时刻围绕市场需求,培养出真正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而作为校企合作的我们,同样应该保持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因为企业是市场的温情表,对市场的变化反应的最为灵敏和迅速。并且企业具有庞大的营销团队,时刻将市场信息带回到企业,企业的新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关注点。所以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可以说是我们在市场领域开启的一扇窗户,我们只有通过企业才能及时快捷的了解市场的风云变幻。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方针和策略,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透露出院校的专业发展目标和未来人才的培养趋势。过去的培养方案基本都是按照理论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模式进行安排的,中间只有少量的实践考察课。对于学生的授课模式上基本都是虚拟训练的模式,这缺少了实体客户的沟通过程和市场实地调研的过程,对于虚拟的客体的理解都是基于作者个人的立场,同时给出的包装定位也是个人知识和阅历的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并且,这样的设计最终只能是一个提案,没有真正实现设计为他人服务的宗旨。换言之,就是设计的过程没有完成。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中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真实世界的探索精神,对于整个学科构建和专业发展都极为不利。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一定要灵活、实用,真正符合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我院在人才方案的修订中,与合作企业云龙包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根据双方需求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在课程设置上,基于课程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的映射关系,重点凸显专业特色,砍掉陈旧的一些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并对一些课程进行合并,如我院将各大院校至今一直在沿用的包豪斯一百年前开创的三大构成设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题构成》)的教学模式,根据社会变化和现实需要合并为《设计构成》;将《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合并为《字体与标志设计》,并且根据市场变化和形式发展,培养更具实用性的新型人才,增设《市场营销》和《品牌策划》课程,体现设计是一个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大系统。将压缩出来的时间全部给我们的包装特色专业,增加包装设计课时,并且将《包装设计》课程做深度上的挖掘,开设《结构设计》《造型设计》《材料设计》《印前设计》《包装实物制作》等课程。在理论课设置上,结合专业特色增设《茶文化研究》课程,增加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以便在设计的时候能更好地给出茶包装的设计定位。在提高学生审美方面,我院对于包装设计专业学生开设《中国画》《水墨技法》等课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进行包装设计提供了设计技法保障。

(二)项目化的分组研习机制

教师在专业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校企合作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但现在各大院校招聘政策都是要求高学历,而设计又是个新兴学科,同时具备高学历和高实践水平的人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研究生一毕业就直接进入单位工作,作为教师本身来讲就缺少与市场接触的机会,缺少实践能力,课堂的讲授基本处于理论层面和基础知识的传承。鉴于这样的情况,让“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增强企业与学校教师的交流”这些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以此提升教师业务素质,进而提高教育质量。我院与云龙包装签订协议,设计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在云龙包装学习包装后期的制作和印刷工艺,并且参与云龙包装与客户的直接沟通过程,了解客户的真实想法。这样一来,我们教师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为我院包装专业实行的“项目化的分组研习机制”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项目化的分组研习机制”前身是在我院推行多年的“研习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在的“项目化的分组研习机制”指的就是实行公司化的运作模式,将社会实体项目引入包装设计专业的课堂,专业按照教师分组,分成几个项目组,每个教师为项目组的设计总监兼市场指导。最终目的是培养这部分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其向专业化、特殊化方向发展。最后,以点代面调动整个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探索能力。云龙包装负责承接业务,将业务分给我们,设计教研室主任负责业务分配。每个项目组出具一套设计提案,被采用的云龙包装会支付项目组设计费用。此部分奖励大部分作为教师和学生的酬金,一小部分作为研究经费,作为带领学生外出考察和参观所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每个组挑选二名学生作为总监助理,负责项目洽谈记录和项目具体细节的沟通。从项目的市场调研、企业考察、客户沟通、设计方案的过程修改、定稿打样以及制作工程环节,项目组总监和助理都全程参与,实现了学校和产业深度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终结了我院人才培养与市场不对接的扭曲格局,回归了设计教育的本质,毕竟社会需要更多的是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

四、企业运作模式的调整

(一)建立教师工作室制

云龙包装为了更好地发挥校企合作效果,在企业内部专门为我院教师设立了设计工作室,以此实现沟通的便利性。教师具有双重身份,上课期间就利用学院提供的实训室培训学生,课余时间就是企业的一名设计师,在企业进行各项设计活动。只有深入企业才能真正地了解企业,教师工作室的建立为教师设计活动的进行提供了稳定性。从设计的前期客户沟通、中间设计到后期的印刷制版,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跟进,有利于加深对市场和设计工艺的更进一步了解。由于教师长期参与企业与客户的对接活动,使设计出的包装作品真正被客户所认可。截至目前,我院教师带领的团队已经成功为多家企业成功设计了包装产品,如信阳德茗茶叶、信阳广义茶叶、南阳山茶叶等。

(二)举办设计大赛,以赛促合

云龙包装有限公司在强大的市场效益形势下,自己本身设计部门的设计力量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尤其每年春茶上市前,各大茶企业都需要进行新的包装设计和品牌策划,市场部门签订的大量设计合同就堆积到一起,不能保证按时、按质完成,所以,作为专门服务茶企的云龙包装急需要设计创意。而我院具有数量庞大的学生设计群体,每年都在进行大量的包装设计训练,但一直都是纸上谈兵,缺少实体项目的锻炼和市场的检验。这样的供求关系下,双方签订协议,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每年举办一届茶包装设计大奖赛。云龙包装负责收集各大茶企业的包装设计需求,而我院教师负责分组带队进行实体项目的设计工作。大赛还成立了大赛委员会,负责大赛各个环节的协调与统筹工作。在作品评审过程中,云龙包装灵活调整评奖制度,请的并不是学界的评委,而是将全国各大茶企业的负责人邀请来担任大赛的评审。这不单单是评审,而是演变为一种拍卖,将各大茶企业看好的作品以拍卖的形式直接进行现场订购,使用作品的企业承担设计费用。随着政府的支持和媒体的关注,大赛知名度逐年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的加入。企业在此过程中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创意,是任何一家设计公司一个设计部所无法比拟的。并且学生的参赛年级逐年在变,所以设计的创意也是层出不穷。伴随着大赛的举办,云龙包装将从全国邀请来的企业家聚到一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茶品牌营销的博弈平台,举办茶品牌高峰论坛,大家纷纷表达自己经营的一些理念。在此过程中,企业得到了知名度和利润,而我们院校得到的是真正的实训机会,双方可以说在大赛的合作机制中实现了互利共赢。

茶艺培训方案篇13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强调针对性与适用性。通过对多个企业不同层次的考察,同时与企业、行业专家以及在不同工作岗位工作的毕业生多轮座谈,结合我校教学经验,经过小组的多次研讨、论证,最后选取一系列和餐饮与酒吧服务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调酒师、茶艺师、咖啡师、侍酒师等岗位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教学,针对不同的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与岗位专员共同确定典型工作情景、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突出教学与实际岗位需要的联系,把知识要求、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融为一体,保证了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专业性和创新性。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 一) 理论教学方法多元化

1. 讲解法: 教师通过口头授课,向学生描绘情况、解释概念、阐明原理,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教学法: 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着眼于学生观察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 实地观摩: 充分利用与各大酒店的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到酒店进行参观、考察,现场感受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使学生对岗位有直观认识。实践证明,学生回到课堂后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内容。

( 二) 实训教学创新

1. 项目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实训教学项目,提升学生酒水服务操作技能,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接受知识更有条理性。

2. 自制教学素材。将酒吧的一些主要设施设备、洋酒酒标等拍摄下来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摩、学习,丰富实训课内容。

3. 酒瓶采集。为扩充学生知识面,我们还采取让学生采集酒瓶的方法使其主动认识更多的名酒种类。此方法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自创鸡尾酒。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但能够掌握鸡尾酒的调制方法,还要求能够自创一款鸡尾酒,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成立调酒社团。聘请长春市五月花酒吧的调酒师专门教授学生花式调酒技能,提高其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操作技能。

6. 成立茶艺社团。聘请茶楼的茶艺师担任社团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通过社团系统训练各种茶的冲泡技术及服务,并利用业余时间训练,参加学校的各类演出,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达到上岗标准。

三、考核方法的多元化

课程考核模式与方法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代表着学校的办学特色,正确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激励学生的成长。酒水服务课程考核成绩有四个组成部分,形成了由学校、学生、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

1. 笔试成绩占 40% ,考核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此部分考核主要是在学校完成;

2. 实训课程中所有项目的考核占 50% ,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此处考核主要是由学校、学生和企业专家共同完成;

3. 学生平时的职业化表现 ( 出勤、作业、德育等) 占10%,考核学生职业修养。此处考核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

4. 在校期间通过调酒师、茶艺师、咖啡师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的同学,直接取得本门课程的一半的学分。

四、实习实训环境的多样化

1. 建设校内实训环境。我校的酒水实训场所种类多,包括茶艺室、调酒室、咖啡与酒吧、餐饮实训室在内的四个实训场所,设施先进,配套齐全,技术含量高,完全能满足教学需要。近三年添置和更新了实训设备,每年都有专项预算资金用于更新改善实验设施和条件,以保证实践性教学的有效进行。学校即将投资修建一所模拟的中型酒店,将为本课程创建更佳的实训环境。

2. 统筹规划校外实训基地。我校与广源酒店、长春华天酒店、长春日鑫宾馆、南湖宾馆、长春艾博丽思大饭店、北京桔子酒店、苏州吴中环秀晓筑等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课程的实践教学、见习、顶岗实习等环节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

3. 利用现有实训环境与用人企业实现交流与互通。学生在校外实训场所中经常参加由酒店餐饮部经理、酒吧经理及茶楼经理等管理者举行的讲座,现场培训和指导,与本校教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探索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校内实训课程中经常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实操培训和技能讲解。

五、师资队伍的规模化

酒水服务课程团队由 9 人组成,是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中青搭配、充满活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课程组教师分别毕业于长春师范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师范大学、名流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学缘结构良好。拥有2 名企业兼职教师,所有教师全部有酒店服务或酒吧工作经验。课程教师队伍注重与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一名教师拥有高级调酒师资格证,三名教师拥有高级茶艺师资格证,一名教师拥有营养师资格证。

六、校本教材的实用性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