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论文实用13篇

茶艺论文
茶艺论文篇1

1952年,台湾货币改革的实施使得通货膨胀得到抑制、完成、美国援助恢复、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台湾经济进入初期的转换期,到1963年GNP以年均7.7%的速度增长。这段时期农业在经济的发展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牵引出口增长24.8%的主要是农产品。1964年到1973年台湾地区更是迈进经济高速成长期,GNP年均增长率为11.4%。这一期间由于引进大量的外资和廉价劳动力的大量供给,工业化发展取得了飞跃超过农业生产,工业制品的出发出强大的竞争力。虽然1973年和1979年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给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在这段期间也创造了GNP年均8.4%的增长率。可见从1952年开始台湾地区的经济在短时期内得到了极大的成长。(5)经济的发展随之带来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如表1所示,同1952年相比台湾人均收入在1975年增加了将近6倍,之后更是急剧上升。在1965年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工业)已经超过第一产业(农业),也就是说台湾地区在60年代初期已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开始进入工业化国家。到1975年农业所占的比重不到15%,五年后的1980年更是降低到不足一成,与此相对的是各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60年代初还占了一半的农业人口,在1975年不到1/3,1980年降到了20%以下,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就业人口则不断的上升。这些数字的变化“广义上说明近代劳动者大幅增加,从而形成了新的城市劳动阶层。台湾地区社会转变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业社会。(6)”除了经济领域外,台湾地区社会的意识文化形态领域也发生了变革。由于中国大陆发生了,台湾地区当局政府在1966年11月领导发起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明令公布制定中华文化复兴节,各界人士筹备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制定推行纲要。以全国国民学校教师及中等以上学校在校生为对象,推进“青年生活规范”实施,将文化复兴运动具体落实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7)传统文化复兴不是一味继承恢复古老的文化,正如中国文化的两个特性“创造力和时代性(8)”一样,是要发挥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就涉及到如何对待“西化”的问题。比如在艺术方面,60年代的台湾地区青年人以会唱洋歌为荣,爱国剧的人被认为是思想落伍,习国画书法等的青年人也很少;在饮食文化方面,可以推测由于外资企业的进入西式饮食文化也进入台湾地区,连纯吃茶的茶店也是以卖咖啡、可乐、果汁饮料、冰淇淋等西洋饮料为主(9)。在西洋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复兴是要放在现代化的脉络里,考虑如何复兴才能促进现代化(10),与发生了变革的社会相适宜。

2.台湾茶艺文化的构建

在台湾地区社会的经济、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变革的同时,台湾地区茶叶也面临着一些需要转型的危机。历史上的台湾地区茶叶基本上是以对外销售为主。在台湾地区经济的初期转换期间,首先是在1954年茶叶的出口达到1480馀万公斤创造了空前的纪录,政府不断努力开拓市场使得这一出口量基本维持。可是进入1970年代,特别是1973年后由于支撑出口十多年的“绿茶市场大大的不振“,台湾地区茶叶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11)70年代之前80%以上出口的茶叶该何去何从,自然是要寻找内销的道路。为了适应台湾地区内部的需要以及寻找国际市场,1975年起台湾地区农林厅辅导鼓励生产高级包种茶,台湾地区农会也推出包种茶优良茶比赛及展示会吸引台湾人关注,拓展内销。同时,台湾地区文化界出于复兴传统茶文化,也为台湾茶叶作出了一大贡献———构建现代茶艺文化。历史上的茶艺在文人雅士间流行,但是,清朝末期国家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以说茶文化出现了近两百年的断层。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大力恢复茶叶生产,为了支持国家工业建设,茶叶除为了维护民族稳定用来边销而外,主要是出口换取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料和资金。台湾地区虽然与大陆隔离,但是从产茶区福建等沿海移居而来的移民带去了饮茶的习俗。可是,70年代以前,由于茶叶主要是用于出口,饮茶并没有在整个台湾盛行。在农村,庭院里摆上桌椅,下棋,聊天,边饮茶的“老人茶”虽有,但城市里这种饮茶的简单“老人茶室”只能偶见。在城市中的所谓“茶室”,其实是借饮茶之名从事风化业的场所。70年代中后期,台湾地区经济实力强大,人民富裕,传统文化复兴运动在开展将近10年后,也初见效果,很多传统民俗以及民族艺术(剪纸、打陀螺、放风筝、布袋戏、国乐、国画、国剧等(12))逐渐开始热门。这个时候爱好茶文化的知识分子们,也酝酿恢复饮茶习俗之计。与中华文化复兴需要创新和适应时代需求同出一理,饮茶习俗的恢复也需要在继承传统饮茶文化的同时,创造出适应现代台湾地区社会的方法。庶民的“老人茶室”低俗的“茶室”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变革后的台湾。那么中上层的、高级的、优雅的饮茶文化便迫不及待地需要被创新出来。然而作为生活样式的文化是无形的存在,要面向大众推广,需要一种形式也需要一种名称将之表现出来。于是,致力于恢复饮茶习俗的知识分子们,在古代中国茶艺特别是在功夫茶的基础上,结合参考日本茶道等,创造出了新的饮茶程序和方式。在为其命名时,考虑到与不太好在大众中普及的、比较严谨的日本茶道有所区隔,把饮茶作为一种比较容易接受的生活艺术文化来推广,于是创造出了“茶艺”一词。所谓“茶艺”,是涉及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技艺与艺术的广泛概念;狭义的理解是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13)。有了“茶艺”这一名词和相应的概念之后,民间的推广活动相继展开,到1982年以“复兴中华茶艺文化,发扬中国品茗技艺,提高国民生活品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发挥茶叶之经济效益为宗旨(14)”的“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成立,有了全国性的机构,推广工作也就得到了更顺利的进行。除了各种机构的努力外,茶艺馆的产生和迅速展开也直接带动了茶艺文化的推广。茶艺馆可以简单的说就是展现茶艺文化的场所,它最不同于过去的饮茶场所的是,通过饮茶环境的布局和相关文化要素的装饰、泡茶的技艺、享受茶的艺术将原本属于日常生活的饮茶,创造成富有高度文化性的品饮艺术。也就是将饮茶艺术化并赋予哲理,使之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品德(15)。1977年接受过西方文化教育的管寿龄小姐在其经营出售国画和瓷器等的画廊里提供比较讲究的茶饮,开设“茶艺馆”,被看作是首家茶艺馆的诞生。之后,茶艺馆如雨后春筝般出现在台湾地区的大街小巷,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茶艺馆不仅带动了台湾地区茶叶的内销,还成为台湾地区高级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将现代茶艺文化和这一经营形态传播到茶文化圈各国家和地区,当然也重新返回茶文化的发源之地,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大陆“茶文化”的苏醒

台湾地区茶艺及茶艺馆之所以能重返茶文化发源地,与80年代中国茶文化的苏醒有很大的关系。茶艺馆在台湾地区如火如荼般地发展的80年代,中国大陆茶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换取工业发展所需的材料和资金,新中国建国以来国家茶叶工作的重心是恢复茶叶生产和开拓出口。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里,正如“为革命种茶”所示,中国茶叶具有很高的政治性。在茶叶的祖国,一方面国民没有足够的茶叶可以消费(也可以说消费不起),另一方面,众所周知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特别是期间,高雅的饮茶有资产阶级的享乐主义之嫌而受到排挤(16)。这样一来,根植于国民日常生活饮茶场所之茶馆也被当作“旧社会的遗留,藏污纳垢之地被取缔(17)”,就连在首都北京,茶馆也消声匿迹(18),可以说中国的传统茶馆已经衰亡。直到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建设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人的传统饮茶习俗才慢慢地开始苏醒。由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茶叶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发展茶叶经济需要开拓国内消费市场;同时国民经济的增长也使得国民的饮茶需求产生。于是“茶文化”作为茶叶经济的一翼(另一翼是茶科学)在国内被推广开来。“茶文化”的推广、饮茶习俗的复苏,80年代的这段“茶文化”演变,创造了茶艺馆在中国诞生的条件。因此在探讨现代茶艺馆在大陆兴起时,这段茶文化演变史是不可被忽视的。

1.“茶叶问题”的出现

为了争取茶叶生产的更大发展和速度的加快,1974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茶叶生产会议上,依照主席“全国要搞好一百个左右年产茶叶五万担左右的重点县,作为茶叶的生产基地”的指示,规划在全国以县为单位建立119个年产5万担的茶叶基地。(19)之后几年茶叶产量显著增加,从1974年不足20万吨(20),1978年达到26.8万吨,1980年更是超越了30万吨,1982年又飞跃到近40万吨。可是说茶叶紧缺的历史在此打上了休止符(参照图1)。但是与生产量突飞猛涨相对的是出口增长的缓慢,即两者增长的不相称。如从图1可以明显的看出,从1979年开始,生产量和出口量的差量(可以简单地视为存在于国内市场的茶叶总量)急速扩大,使得茶叶一时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因此导致了茶叶积压在仓库,发霉变质等“茶叶问题”的出现。所谓的“茶叶问题“其实并不是茶叶绝对的供大于求,而是在新中国建国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为了恢复茶叶生产和开拓出口实行的是统购统销的经营体制和“独家经营、计划收购、固定调拨、统一牌价”的流通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茶叶生产量创了新高,然而“销售量没有相应扩大,经营部门资金占用多,利息负担重,存茶又不断陈化,经营十分困难不适应(21)”。国家为了扩大茶叶销售,使茶叶经济持续发展,1982年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当前农村经济的若干问题》(22),提出了调整农副产品的购销政策,适当允许多渠道经营。1984年国务院文件(23),规定内销茶叶和出口茶的经营实行议购议销,按经济区划组织多渠道流通和开放式市场。茶叶市场放开,国内市场得到开发。然而,茶叶问题的出现,其实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饮茶习俗没有得到恢复。有着悠久历史的饮茶是中国的一大传统文化,这一传统还需要用“文化”的药剂来复苏。

2.“茶文化”一词的诞生

茶的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但正如阮浩耕先生指出的一样,在中国“茶文化”是1980年代的一个新生词语,在1999年版的《辞海》里都还没有出现。(24)例如,现在被称为世界最早的一本茶文化专著———陆羽所著的《茶经》,在文化浩劫结束之后的1978年被界定为的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有关茶叶制作的专著(25)”。可以考证的“茶文化”这一词语的创造者应该是“茶学泰斗”庄晚芳。在茶叶产量大增的1979年,庄晚芳受主管茶叶的农业部之委托编写面向大众的茶叶科普书籍。1981年中国第一本茶叶读本《饮茶漫话》出版,在1980年9月作的序言中庄晚芳写到“饮茶文化是我国整个民族文化精华的一部分(26)”。除了“饮茶文化”外,庄晚芳先生同时还提出了“茶叶文化(27)”。这两种说法可以认为等同于现在使用的茶文化一词。为了联合茶界,振兴华茶,庄晚芳与1982年在杭州成立第一个民间茶文化团体“茶人之家”,以“普及茶叶科学技术,宣传茶叶文化,开展国内外茶叶学术交流,促进茶叶生产和贸易发展,以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宗旨,并创办茶文化杂志季刊《茶人之家》,以茶文化的力量来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

3.大众媒体的参与

在复苏饮茶文化的过程中,大众媒体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70年代末以前,对茶叶的关注,报刊基本上是茶叶生产和出口等的相关报道记事,涉及茶文化方面的寥寥可数。就中国具有全国性的面向大众的《人民日报》来看,自第一个民间茶文化团体成立的1982年起,出现了“茶圣”陆羽的介绍(28);引用《本草纲目》的记载说明茶叶的营养价值很高,宣传喝茶有益;(29)与日本茶道相联系介绍中国式茶会以及提出中国饮茶的悠久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饮茶的国家(30)”……关于茶文化方面的内容在报端开始多见。另外,诸如“茶水表面的漂浮物是否影响健康能否饮用(31)”、“隔夜茶能喝吗?(32)”、“用茶水服药有害无益吗?(33)”等读者来信和专家解答的内容也开始出现。除了报刊之外,80年代初茶叶知识与茶文化的电视节目也开始制作和播放。为了解决茶叶滞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通过电视媒介宣传饮茶的好处来带动国内的消费,促成中央电视台1983年开办了“喝茶的学问”、“茶的妙用”、“品茶经”等栏目,之后中央电台也参与了茶文化的宣传(34)。透过大众媒体的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在80年代初期人们的饮茶知识还很贫乏,但同时也可能窥测到饮茶文化已经受到人们和社会的关注。

4.医学界的联合

在人们对茶叶知识还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借助医学的权威宣传茶叶与健康的关联,一方面能起到普及茶叶知识的作用,同时又能在很大程度直接触动消费欲望的产生。1983年10月浙江省茶叶学会先后与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全国中医学会浙江分会联合召开“茶叶营养与药理作用”、“茶与健康、文化”两个学术研讨会(35)。茶叶界与医学界的联合研究,推动了茶叶药用价值和茶叶新商品的开发,为茶叶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5.恢复茶馆的呼唤

有了茶学专家对茶文化的弘扬,有了媒体对茶文化的推广,有了医学权威发放的健康的保证,当然还有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对饮茶的需求逐渐展现出来,消失一时的传统饮茶场所———茶馆的苏醒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为了响应党中央发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号召,在全国的茶馆都还处于沉寂状态的1982年,许多公社和文化站在园林名胜中办起了文化茶室。茶室中备有书报杂志和各种棋类,开展有益的文娱活动(36)。这一江南水乡城镇习俗的恢复受到群众的好评。80年代中后期,在茶文化的推动下国内消费市场逐渐打开,曾经滞销的茶叶出现了内销见旺、产销值得向往的局面,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经济的发展则带动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中国人民渴望茶文化提高水平,渴望茶文化回到“受到了严重创伤的精神生活领域中(39)”。也就是说,中国社会需要的不仅是茶馆的恢复,还向往能得到高度文化感染的饮茶场所。

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的茶艺文化交流

1980年代中国的社会变革,特别是上述茶文化在国内的推广,使得国民对更具文化性的饮茶产生了需求,可以说为茶艺馆的诞生创造了内在的因素。可是事物发生变化一般还需要或多或少的外在因素。在海峡两岸被隔离近40年的历史结束之后,茶文化的交流,特别是发展了10多年已经比较成熟的台湾地区茶艺文化的进入,为中国大陆茶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型,成为了中国大陆茶艺馆出现的一大契机。

1.80年代末之前的台湾地区茶文化在中国大陆

虽然茶艺文化在80年代已经风靡台湾,然而由于两岸人民不能自由往来,茶文化方面的直接交流还没有发生。当时在中国大陆有关台湾地区茶及茶文化主要是透过新闻报纸等形式被介绍。从最大众的主要报纸之一《人民日报》来看,这种介绍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是台湾茶叶的发展史与大陆的关联,如乌龙茶从大陆移植。(40)二是透过茶叶及茶具等大陆商品在台湾的销售情况的简介传递出的台湾地区茶艺馆、茶行的信息。(41)三是台湾地区举办的茶艺比赛事宜的报道。(42)直到1987年7月15日令解除,台湾人民赴香港、澳门的观光自由化,以及同年11月赴大陆探亲正式实施以后,两岸的茶艺文化的面对面交流才得以实现。这些交流活动在《中华茶艺杂志》第86期到94期,《台湾茶文化论》以及《茶人六载话茶》中均有个别的介绍,笔者以时间为轴,将其整理归纳。

2.“茶艺特使”的到来

1988年两岸经历近40年的隔绝终于被解除。第一个正式代表台湾地区经济、文化界的“台湾经济文化探问团”赴大陆访问,进行了友好交流。该团的到来在现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茶艺特使”范增平代表茶文化界随同该团来访。范先生于7月8日在上海与陶艺大师许四海先生,以及新闻界人士共谈台湾茶艺的发展,并且首次表演了台湾地区茶艺。范先生呼吁“在两岸统一之前,茶先统一起来。弘扬茶文化是振兴中国的基础,因此,在宴会、座谈会等场合,应该提倡以茶来代替咖啡,可乐等洋饮料”,得到了与会者的强烈赞同。(43)此次茶文化交流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7月9日《文汇报》以专访的形式报道了“台湾茶艺特使在上海”,之后人民日报海外版也进行了转载。“茶艺特使”为中国大陆带来了茶艺一词以及茶艺表演,茶界人士共同探讨茶艺,拉开了两岸当代茶文化交流的序幕。两岸茶文化人士都重视互相之交流,探访团返回台湾之后“一直籍着书信来往,彼此交流。(44)”这次茶文化交流也可以说是两岸共同“复兴茶艺”的一个开端。之后,台湾茶界前往大陆的茶文化交流开始频繁地开展起来。

3.茶叶界同仁的交流

1989年4月4日至4月22日,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组织“大陆探茶之旅(45)”,包括茶叶制造、销售、茶叶机械、茶叶文化团体的一行17人,探访桂林、北京、上海、杭州、福州、厦门、广州、深圳等主要产茶地和茶叶消费流通地。所到之处均在中国茶叶公司的接待和安排下,与当地茶叶研究所及茶界相关人士进行了交流。除了茶叶生产、制作等方面,大陆探茶之旅还直接促进了茶艺文化的交流。“中华茶艺协会秘书长”范增平应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之邀请在上海锦江饭店公开表演了中华茶艺。该交流会由上海市政府顾问汪道涵先生主持,文化界名人、专家学者及媒体相关人士30馀人出席并观看了范增平的茶艺表演。(46)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刊出消息做了相关报道。为了促进两岸茶文化有更多的交流,大陆探茶之旅期间,范先生还与北京的一些文化学术界人士一同向中央民政部提出成立“中华茶文化协会”的申请。

4.茶艺文化访问团的到来

继台湾茶界各行业来访之后,以茶艺文化交流为主要目的的台湾陆羽茶艺文化访问团的到来又推动了中国大陆茶艺的兴起。访问团一行20位茶文化艺术家1989年5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进行茶艺表演和茶文化交流,后赴合肥、南京、宜兴、苏州、杭州等地进行茶文化交流。27日上午在茶文化推广人士聚集的杭州“茶人之家”,举行了两小时的“茶道与香道”表演。(47)使用的茶叶除了台湾的冻顶乌龙茶和白毫乌龙茶外,还有当地的名茶龙井茶。表演过程中讲解了小壶茶冲泡的18道程序以及赏茶、闻香、浸泡、尝味、叶底等品赏方式,为浙江茶文化的兴起添加了一道盛宴。至1988年茶艺特使带来茶艺文化促动中国大陆当代茶艺文化复兴的展开,到茶艺文化访问团在各地的茶艺交流,是一段极为短暂的历史。正是在中国民众对茶文化提升的向往中与台湾茶艺的这种局面,使得具有高度文化性、艺术性的高雅文化之茶艺正好符合了人们对茶文化的渴望,“大陆始知喝茶还可以这么有文化,茶艺遂开始流行。茶艺馆也开始萌芽(48)”。

5.茶艺同台演示

1989年9月10日至16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的“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应该是当代茶艺文化发展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事件。这次活动是国家商业部和农业部合办,也是国家部门首次正式将茶作为国家文化、民族文化来展示的国际性活动。应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之邀,台湾地区茶界人士也参加了这次活动。这次展示活动,除了观摩将茶艺带到中国大陆的范增平作为台湾地区代表表演的台湾茶艺之外,首次汇集了云南、四川、湖南、安徽、浙江、广东、福建等国内各地代表,展示了各具特色的各地茶艺。日本里千家也进行了茶道表演。茶艺表演代表们同台表演,相互交流。台湾地区茶艺表演者范先生不仅用实际操作演示了茶艺之外形美,还将蕴含于茶艺之中的中华文化哲理解释于观众(49),加深了大家对茶艺文化的理解。这次茶艺文化的同台登场,演绎出了当代茶艺文化复苏起航的历史。

中国茶艺馆的兴起

在中国社会对茶的文化性满怀期待的时间里,以融合中华文化的高度文化性的高雅文化为特性的台湾地区茶艺进入中国大陆,其高度的文化气息让中国大陆茶叶界耳目一新。“茶艺特使”在中国大陆首次演示茶艺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展现这种高雅茶艺文化的茶艺馆便在福建诞生了,台湾茶艺在中国大陆被接受的速度实在是惊人。同时,正如90年代之后提到中国茶文化,专家学者们都会说是以茶艺为表现形式一样,台湾茶艺对当代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也可谓是巨大的。90年代初诞生的茶艺馆主要是以两种形式在国内发展开来的。一种是为弘扬茶文化而创新开发出的注重品茗空间,以展现现代茶艺为主,多以“茶艺馆”命名,它可以说完全是一种新生事物。另一种是以茶文化为媒介,透过茶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和谐映衬来达到弘扬、振兴民族文化的目的。这类茶艺馆一般是在传统茶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基本上沿用之前的“茶馆”、“茶楼”等店名。

1.新兴茶艺馆

此类茶艺馆最先成立的是位于福建博物馆内的“福建茶艺馆”,它也是中国大陆第一家茶艺馆(50)。1990年2月10日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福建省旅游学会、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福建省陶瓷工业公司联合创立该馆。(51)说该馆是新兴的茶艺馆,是因为它与传统茶馆有根本上的区别。首先是茶艺馆创办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博、旅游和经贸,也就是说它的性质不是单纯的商业性,不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福建省政府拨发10万元人民币作为专项资金,主要是为了挖掘,弘扬福建的茶文化。(52)”由此可见这家最早的茶艺馆是作为“文化事业”来经营的。其次是主要通过泡茶和饮茶的艺术化来弘扬茶文化。创馆当时可以说在全国喝茶都还不讲究形式,南方普通的喝茶方式就是在一个大茶杯或玻璃杯里放一把茶叶再冲入开水。然而福建茶艺馆却率先创造出了一套固定的泡茶程序,并且有专职人员为客人表演茶艺。这一历史创造者之一是曾经在“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上和台湾地区代表范先生一起表演茶艺的吴雅真。80年代末,可以说茶馆业自身都还没有得到复苏,除了台湾地区茶艺有过表演而外,中国还没有一家茶馆有茶艺表演。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吴女士深入闽南,学习流传于民间的泡茶习俗,将之与台湾地区茶艺结合,针对福建茶叶的特点,创建了18道程序的“闽式功夫茶泡茶程序”(也叫福建功夫茶)。(53)吴女士参加了福建茶艺馆的创立过程,将她创新开发的茶艺作为传播茶文化的载体,用福建功夫茶、擂茶、花茶、白茶茶艺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人和茶客。品味名茶讲究环境,福建茶艺馆除了泡茶艺术和茶艺表演之外,突显茶艺馆特点的是其具有文化氛围浓郁的室内陈设,将饮茶的空间也艺术化。作为福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馆内用福建茶业相关的文史资料展示了福建茶文化的悠久历史。树立对茶文化做出贡献的当地出身文人蔡襄手书之《茶录》碑亭,置放惠安“乌龙喷泉”之石雕,镶嵌用福建名茶铁观音、大红袍为素材创作的大型茶事之壁画,开设海内书画名家之艺术画廊,摆设世界最大之脱胎茶壶,陈列“福建现代茶具”之展览,专辟品茗之雅座。整个空间集茶文化历史馆和艺术馆为一体,置身于此,品茗的文化气息也自然变得浓厚了。福建茶艺馆得到了海内外友人的赞赏和关注,也掀起了福建茶文化的热潮(54)。此后,茶艺馆相继在各地出现。福建茶艺馆创立次年上海宋园茶艺馆在上海开馆。在福建,1993年别有天茶艺居成立,举办常年招生开展茶艺培训,为茶艺馆的发展培育人才。1994年第一家引进台湾地区功夫茶的连锁性茶艺馆五福茶艺馆在北京开设,同年,已经有丰富的经营经验的台湾地区茶艺馆也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台湾地区博士茶艺馆在上海成立。至此,茶艺馆这种业态被业界纷纷接受,成为当代茶馆的主流(55)。

2.传统茶馆的转型

茶艺论文篇2

1.2仪器与设备

QP2010GC-MS联用仪日本岛津公司;57330-U手动SPME进样器、非结合型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萃取头美国Supelco公司;20mLSPME专用样品瓶天津奥特塞斯公司;FA2004A分析天平上海津天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1.3方法

1.3.1样品加工

加工工艺流程为:茶青萎凋揉捻自然发酵/通氧发酵(通氧发酵时间)干燥。按照加工工艺流程,共设置了6个处理,分别为:a:茶青萎凋揉捻自然发酵干燥;b:茶青萎凋揉捻通氧发酵45min自然发酵至适度干燥待测样品;c:茶青萎凋揉捻通氧发酵60min自然发酵至适度干燥待测样品;d:茶青萎凋揉捻通氧发酵75min自然发酵至适度干燥待测样品;e:茶青萎凋揉捻通氧发酵90min自然发酵至适度干燥待测样品;f:茶青萎凋揉捻通氧发酵105min自然发酵至适度干燥待测样品。通氧发酵设备:自制通氧发酵装置,已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220113859.X。自然发酵设备:竹篓、湿毛巾,每30min翻拌茶堆1次。6个处理是在相同的萎凋和揉捻后等分为6份,分别进行不同发酵工艺处理后,加工成样品待测。发酵适度的判定参照贵州红茶加工技术标准。

1.3.2SPME条件

称取磨碎茶样1.0g装入20mLSPME样品瓶中,加盖密封,分别加入5mL沸超纯水,加盖密封,于70℃水浴锅中平衡10min,固相微萃取吸附50min后,于GC-MS联用仪进样,解吸5min。

1.3.3GC条件

DB-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进样口温度230℃;流速1.0mL/min;不分流进样;载气He;升温程序:40℃保持2min,以5℃/min升至85℃,保持2min,以2℃/min升至110℃,以7℃/min升至130℃后即以5℃/min升至230℃保持8min;柱箱温度40℃。1.3.4MS条件电子电离源;电子能量70eV;离子源温度230℃;MS接口温度230℃;质量扫描范围35~400u[23-24]。1.4数据处理采集到的总离子色谱图,采用计算机检索,参考标准谱图(NIST05、NIST05s),鉴定样品中挥发性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各成分相对含量。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通氧发酵加工工艺红茶样品香气成分鉴定

6种不同工艺红茶样品经SPME萃取、GC-MS分析得到总离子流色谱图。

2.2不同通氧发酵加工工艺红茶样挥发性成分比较

将6个处理红茶样品的挥发性成分按照化合物种类进行分类。结果表明,6个样品挥发性成分在组成上存在高度相似的特点。但在相对含量上,随着通氧时间的延长,存在上升或下降的整体趋势。6个样品挥发性成分比例均以醇类最高,随着通氧时间的延长,醇类物质表现出上升的整体趋势。6个样品醇类相对含量均以β-芳樟醇最高,β-芳樟醇、反式香叶醇及α-甲基-α-[4-甲基-3-戊烯基]环氧乙烷甲醇一起构成了6个红茶样品醇类物质的主体,其中a处理组三者之和占整个醇类物质的76.12%,b处理组为67.58%,c处理组为55.97%,d处理组为65.12%,e处理组为61.91%,f处理组为64.48%。6个样品挥发性成分比例第2高的是酯类物质,随着通氧时间的延长,酯类物质表现出下降的整体趋势。6个样品酯类相对含量均以水杨酸甲酯最高。其中,a处理组水杨酸甲酯占整个酯类物质的93.25%,b处理组为96.68%,c处理组为93.87%,d处理组为79.62%,e处理组为82.28%,f处理组为80.62%。其他检测出的酯类物质相对含量较低,且不同样品检测出的酯类物质组成差异较大。6个样品挥发性成分比例第3高的是醛类物质,随着通氧时间的延长,醛类物质表现出上升的整体趋势。6个样品醛类相对含量均以苯乙醛最高,a处理组为3.12%,b处理组为4.52%,c处理组为3.56%,d处理组为3.81%,e处理组为4.41%,f处理为4.24%,分别占醛类物质的40.68%、45.89%、34.70%、27.63%、45.79%、38.76%,其他相对含量较高的醛类物质包括苯甲醛、癸醛、α-柠檬醛等。6个样品检测出的碳氢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a处理组为2.51%,b处理组为6.21%,c处理组为6.61%,d处理组为3.65%,e处理组为8.01%,f处理组为5.53%。其中β-月桂烯、2-菠烯相对含量最高。6个样品检测出的酮类物质,a处理组为2.37%,b处理组为1.76%,c处理组为3.36%,d处理组为2.51%,e处理组为3.19%,f处理组为3.10%。6个样品均以顺式茉莉酮、β-紫罗酮相对含量最高,且随着通氧时间的延长2种物质均呈现出上升的整体趋势。6个样品检测出的酸类物质较少,共检出2种酸类物质,分别为橙花酸、3-(2-异丙基-5-甲苯)-2-异丁酸。橙花酸仅b处理组检出,3-(2-异丙基-5-甲苯)-2-异丁酸仅e处理组检出。6个样品检测出的含氮类化合物仅1种,为咖啡碱,且a处理组样品未检出。6个样品检测出的杂氧化合物较少,共4种,检出种类随通氧时间延长,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3讨论与结论

茶艺论文篇3

1.1软装饰设计理念概论

软装饰设计理念在现代才开始出现和发展,最初被欧洲的装饰艺术工作者提出,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软装饰设计理念已经成为国内外设计者的新兴流行设计理念,其设计理念也被广大消费者认可和追求。一方面,软装饰设计理念的提出,来源于人们消费层次的提高,丰富的物质生活促进了人们的购买力,其中,对于精神需求的消费大大提高,间接促进了人们的审美层次的发展。单一的艺术设计理念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以多样化组合艺术效果为主的软装饰艺术理念开始出现。另一方面,茶文化生态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环保型软装饰设计的出现。不同于以往追求富丽堂皇室内设计的美感体验,软装饰艺术更注重用绿色、舒适的自然环境契合个性化的室内设计,给人们一种亲切、自然的使用观感。

1.2软装饰设计形式概论

软装饰设计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首先,软装饰设计的外在形式表现包括室内显而易见的工艺品陈设、字画、布艺等。而在茶文化生态主义的盛行和人们审美思维提高的当下,传统的中华文化摆件代替了西方名画和贵重工艺品。以木头、陶瓷制作的树雕茶具、陶瓷茶碗以其生态性和普适性,适用于以茶楼为主的各类室内地区;而传统匠人的手绘茶画更是取代西方名画,出现在各大室内设计场所之中。其次,软装饰设计的内在表现形式包括光影、绿化等具有艺术内涵性的设计手法,在现代高科技发展下,各大场所利用不同色调和可随温度自然调控的灯光进行气氛渲染。光影能够在室内场所中起到调节整体设计氛围和观感的作用,能够表达室内设计的不同创作理念。具有调控和体现软装饰艺术多样化的特点,而绿化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室内设计的生态理念和环保体验。

1.3现代软装饰设计应用

现代软装饰的设计应用在室内外设计的各个方面,以室内设计应用最为广泛。其中,因软装饰设计理念的绿色生态性和高度审美性,与我国部分传统文化具有相同点。因此,现代软装饰设计应用在以茶楼为主的各类传统文化室内场所中具有高度可行性。然而由于软装饰的“西式思维”和来源于欧洲的设计理念,如何将其应用在中国传统茶楼建筑中,还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目前,将西式软装饰设计的“中式化”应用,还停留在表面形式,设计师多通过“置换法则”,将相同形式的软装饰品进行互换,例如将西式桌布窗帘换成中式窗帘,将西方工艺品陈设换成中式摆件等。

2茶楼室内软装饰材料的运用分析

2.1风格契合度分析

室内软装饰材料的应用必须与所设计的主题风格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才能够真正体现软装饰材料的“装饰效用”。通过对现阶段茶楼的调研考察可知,目前茶楼软装饰材料与茶楼风格的整体契合度呈现两个维度发展。一方面,许多传统中式茶楼设计师以茶文化为核心,进行茶楼整体软装饰材料的应用。不管是外部形式的桌椅布艺材料、工艺摆件,还是内部形式的灯光绿化,都依照传统茶道思维和茶文化审美观感进行。而对软装饰材料的处理则是将中西设计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地找出共同点,并革故鼎新,设计出属于中式传统风的软装饰材料。另一方面,许多秉持西方原始软装饰设计理念的设计师坚持以西方设计思维为主,试图以“西式思维”设计出“中式软装”,并加以应用在茶楼中。而这种以西式主题为设计出发点进行设计出来的材料,始终无法与茶楼高度契合。综上,目前的茶楼软装设计现状以这两类维度进行发展,其风格契合度还在不断的改善、革新和追求之中。

2.2色调适用度分析

茶楼中的光影色调是室内最重要的内在形式软装材料,其色调的适用度至关重要。首先,茶楼室内设计的色调颜色适用度较高,人为能够掌控的“调适性”较好。不同风格主题的茶楼,其色调颜色的使用不同,传统茶楼以胡桃木色暖光为主,而新兴的现代年轻态茶楼则以黄色、蓝色甚至粉色等颜色为主。由此可见,不同色调的使用直接关系到茶楼的受众以及整体风格。其次,茶楼室内设计软装色调明暗度的适用性,随着科技的提高而不断变强。以往茶楼内色调明暗需要人为手动调整,经常错估受众喜好而将光线调的过于暗沉。加之茶楼内部装修的色调本就以木色为主,过于暗沉的灯光其实并不适用其发展。而现代科技发展下,茶楼的色调明暗调整逐渐智能化,其人工思维和电脑演算,能够通过人体温度感应和模拟人工思维来感知茶楼内部色调明暗度的适用度,而实现全天化的自动调节。

2.3材质生态性分析

软装饰材料的出现本就契合当今世界的环保设计理念,而在茶文化自然主义和生态理念下,茶楼软装饰材料的生态性,比其他室内软装饰材料的生态性更强,也更为自然。茶楼室内设计材料的生态性不仅体现在材质本身的生态性质上,还体现在其材质的本身生态内涵上。现今,茶楼室内使用的所有布艺材料,都是可以循环投入使用的生态棉麻,或是成本较低、由茶乡出产的生态纺织品。在茶楼室内设计软装的所有工艺品中,已经不再出现过于昂贵、耗费自然资源的茶具摆件,而以古朴、更贴合自然主义和茶文化的木制、陶制、泥制等工艺品为主。

3茶楼室内软装饰材料的运用发展

3.1茶楼内在统一性

为进一步提高茶楼软装饰材料在茶楼内设计的高度统一性,必须促进其内在的同一性。因此,上文提到的以茶文化为核心和基点进行软装材料的设计应用较为可行,而以西式思维进行中式设计的应用方案对茶楼而言过于突兀。这里的茶楼内在统一性指每个个体茶楼的装修风格与软装饰材料的使用,必须与茶楼的建筑外部观感和内部“硬装修”一致。但基于每个地区茶楼的风俗不同,以及同一地区不同茶楼的受众不同,每个具有统一性风格的茶楼,又要有茶楼自身的个性化装饰进行渲染。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茶楼来说,软装饰的应用可以根据各地的民俗风格和生态材料进行有机选择,茶楼的风格统一仅仅是针对同一茶楼的内在装饰统一,而不需要在软装饰材料的个体设计上进行统一。

3.2民族色调韵律感

茶楼是体现茶文化、沟通茶文化和传播茶文化的重要场所,而不同民族地区茶文化的不同,又使茶楼的外部硬装修有所区别。北京的胡同茶楼、江西的骑楼式茶楼以及南方的吊脚茶楼等,其整体民族韵律的不同,决定了其软装修最重要的内在表现形式———色调光影的不同。软装光影色调的应用,必须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南方等地的通透吊脚式茶楼,其设计理念本就是在山水之间、自然契合的设计思路,因此,其室内的光影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室外的天气状况,才能使得茶楼具有内外高度同一性的设计风格。而在城市内的许多室内商业茶楼,其设计理念的出发点多是休闲、娱乐,其室内打光可以不与室外的天气一致,甚至可以与室外形成反差感,从而提高人们的舒适度。

3.3循环绿化发展观

现代软装饰设计在茶楼中的应用,越来越注重装饰材料以及整体装饰的智能感、绿化感。一方面,城市内的商业茶楼场所多为封闭式场所,现阶段维持室内设计整体舒适度的外在条件以空调为主。空调室内空气流通不足,其木质工艺品及装饰桌椅容易受潮变形。而现代新风循环系统的出现和应用,既弥补了室内空气流通的不足,又减少了空调带来的弊端,提高了茶楼内部的生态性。除此之外,茶楼内部的室内植物绿化装饰应用的越发广泛。室内绿化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视觉审美舒适度,还能够以低成本的形式,实现茶楼内部高度生态性,甚至形成自然氧气循环系统。

4结论

软装饰材料通过设计师置换法则、审美设计法则的革新,能够有机运用到茶楼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各个方面。通过茶楼内在统一性的进一步发展、茶楼民族色调韵律感的高度契合以及循环绿化材质的使用,茶楼室内的软装饰设计艺术不再仅仅以外在形式表现,而更多地通过茶文化本身的装饰进行诠释和体现。

参考文献

[1]张杨巍.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02):87-88.

茶艺论文篇4

1广东传统木雕装饰题材与表现手法

1.1运用民间传说与故事进行图案创作

人们在现实生活与生产中,借助自身的奇特想象编绘出很多的精彩事件,它们共同构成民间故事与传说。民间故事与传说通过以艺术形式加工生活中的素材而得来,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对家人、朋友等的深切祝愿。例如,孟母三迁教人注重子女后辈的教育,岳母刺字宣扬精忠报国。牛郎织女、八仙祝寿、滥竽充数、嫦娥奔月等民间故事与传说,都被做成图案设计到木雕装饰艺术中。在粤剧剧目中,很多隔扇、梁柱等传统装饰均在其片段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木雕中以“穆桂英挂帅”、“哪吒闹海”、“夜战马超”、“渔歌唱晚”等历史、戏曲以及民间传说为素材进行精致雕刻。在我国封建社会,传统意识与价值取向以儒家思想为表现,社会道德以忠孝仁义为标准,人们以福禄寿喜为理想追求。在广州陈氏书院,一进头门便可看到梁架上的“王母祝寿”木雕。

1.2运用谐音进行图案创作

中国人喜欢具有喜庆与吉祥寓意的美好事物,遇事也愿意讨个“口彩”,在图案的创作之中对谐音的方法加以运用指的是人们将同音异形的汉字作为工具,依循美与吉祥的形式及规律进行图案的雕刻。例如,将两个柿子同如意的形象结合起来,以“柿”谐音“事”,表达为“事事如意”;在大象背上放置古花瓶,以“瓶”谐音“平”,寓意“天下太平”;进行戟、磬、鱼三种图案的刻制,以“戟”谐音“吉”,“磬”谐音“庆”,“鱼”谐音“鱼”,寓意“吉庆有余”。

1.3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图案创作

在两种或多于两种的不同事物之间,可能会有某种联系的存在,象征即是借助这些相互联系的事物将某种精神品质或思想等传达出来。例如古人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彰扬人们在逆境中坚守节操的优秀品质。在广东传统图案的雕刻中,象征手法运用的十分广泛。人们以狗象征忠诚,以羊羔跪地吃奶象征孝顺,以鹿不食荤腥、马对主人顺从象征仁义;牡丹以色、香、韵之美而闻名于世,是对家国繁荣富足、国泰民安的象征;鸳鸯成双成对、形影不离,是夫妻不离不弃、琴瑟和鸣的象征。

1.4运用借代手法进行图案创作

所谓借代,是借助于与某一事物有着密切关系的某种形象将这一事物的意图间接地传达出来,它并非对事物本意的直接彰显。例如玉石与元宝等物品是对财务状况的象征,通过在工艺品上进行这类物品的直接雕刻,可表达主体对富贵、身份等的渴望与追求;传统象征喜庆的物品中包括灯彩,通过在木制品上雕刻灯笼与五谷,意味着对五谷丰登的向往;琴棋书画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标志着安逸生活、天下太平与偃武修文,将其以图案形式雕刻出来,寓意人们有渊博的知识与高度的文化修养。

1.5以吉祥文字进行图案的创作

文字亦是一种可用于室内外装饰的工具,它以多样化的变体与书法形式将自身的表现张力良好地体现出来。将“福禄寿喜”雕刻于室内屏风之上,可以做到传统书法艺术与传统木雕艺术的融合,体现了两种传统文化的相应与相生。自古以来,广东地区粤人便将蛇作为图腾,他们中有很多人都喜欢使用燮龙纹样做装饰,这又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了百越文化的传承与积淀。

2广东传统茶楼的木雕艺术

广东人上茶楼饮茶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光绪年间,对外贸易中心———十三行便已建成首家茶楼“三元楼”,此后,高楼式茶楼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直至晚清,广东地区仅广州市茶楼建筑便已多达数百座,作为当地的商业中心,西关一带茶楼分布尤为密集。在以前,茶楼建筑形式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千变万化,进入20世纪后,广东开始兴盛骑楼式茶楼,很多规模庞大的骑楼街在当时陆续出现,成为广东重要的商业街。作为岭南建筑与饮茶文化结合的产物,广东传统的骑楼式茶楼发展至近现代已然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是当地建筑的一大特色。传统的广东骑楼式茶楼内部空间与装饰装修极具特色,由上至下每个部位几乎均有装饰点缀,例如木质格栅门窗、屏风上有以山水、动植物或铜钱等为内容的木雕装饰、茶桌选用木头进行根雕等。传统茶楼的精致木雕装饰都能吸引街道中的人驻足欣赏。广东传统茶楼的建筑上使用的木雕装饰称得上是展现茶楼立面华丽与细腻程度的重要装饰手段之一,它是茶楼建筑中唯一一种不以模数化形式出现的装饰,每一个木雕的每一处位置无论是厚度还是质感都可以有不同的表现。例如,莲香楼(广州城城西一隅)一二层之间牌匾下的横梁、内部灯饰以及木质花纹等均设计有以“莲花”为主题的浮雕(含木雕),它既是一种室内装饰,又是茶楼立面广告,虽然占用面积不大,但雕刻品中的莲花与荷叶有十分优雅的姿态,莲花与荷叶的浮现让人在品茶之时有一种悠然、惬意之感,耐人寻味。

3广东传统茶楼木雕艺术理念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3.1现代家具与传统家具的区别

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风格以深红色为主打色调,并以对传统的继承为基础进一步融合现代时尚元素。例如,在电视背景墙的雕花中进行祥云图案的设计,这有着美好的寓意;隔断的花纹一般以植物与外文字母等为主,这是现代元素融入古典韵味的良好体现。一般地,传统的灯盘与雕花吊顶都是方形构造,而现如今,圆形、菱形等一些不规则图形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这又给人以简洁大方之感。

3.2以广东传统茶楼木雕艺术理念指导现代家具设计

将广东传统茶楼中的木雕艺术应用于现代家居设计中,既能融合古典韵味,又能对现代时尚进行展现,提高生活的雅致性。借助广东传统茶楼的木雕艺术装饰理念,可以在大厅家具设计中,于吊灯顶部加上圆形或方形灯盘,灯盘上进行祥云图案或者传统祥瑞图案等的镂空雕刻;在电视背景墙设计中加装花板,保证墙面及周围家具与饰品的协调一致,融空间元素于一体,给人以朴实、自然的亲切感,增添审美情趣。此外,若室内空间比较大,呈开放或连贯式结构,可在中间安装一个木质的拱形门或隔断,对整个空间进行两个单独部分的划分,做到空间与空间的相互隔离而又不相互独立,与淡雅恬静风格的家具进行搭配,可以在保证室内舒适色调的同时赋予其现代化的风格。在吊灯的四个角的位置,还可以进行相应的雕花设计,使其与室内家具设计相协调,统一色调,可以喷上黄漆,让人体会富丽堂皇的西式家具设计风格,也可以统一成白色调,给人以洁净、清新之感,让人以轻松心态享受温暖舒适的氛围。茶楼木雕进入家具设计之中,目的是增加生活中的美感与情趣,应做到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完美融合。在传统木雕的家具设计中,人们可以在古色古香的惠风中沐浴心境,酌一杯好茶、品艺术佳作,为都市生活增添一些古典的审美情趣。此外,一些家具设计还可参照骑楼式茶楼的建筑立面,在别墅或复式楼房中的楼梯面悬挂小幅雕花板,顺台阶而下,与楼梯的本色相互搭配,给人以质朴的清新韵味。

茶艺论文篇5

二、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与创作

(一)依据茶的种类选择与创作背景音乐

由于生长环境不同,不同地域出产的茶的味道不尽相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茶艺表演中的背景音乐,应该根据每种茶的不同特性及其本身带给品茶人的感受进行选择与创作。比如,乌龙茶茶艺表演通常运用《高山流水》等古典音乐作品为背景音乐,或者创作专用的茶艺背景音乐,表达心领神会的茶艺之美,让品茶人品茶之际,神游茶乡的风情,享受茶乡的风味。比如,禅茶茶艺表演中,表演者融传统茶艺文化与禅文化为一体,使品茶者品茶时能够感悟禅茶一味之境界。佛教与茶艺结缘两千年来,禅茶展示了禅宗的对茶艺的体验。禅宗公案记录的称之为手段的形态各异的动作与姿势,不仅有静态的造型,而且有动态的表演。伴随着佛教背景音乐,茶艺表演者变换着茶艺表演的动作与手势,传达着禅意的体验。中国茶的品种多种多样,不同的茶发源于不同的地域,蕴涵着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信息,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韵味。由于不同地域与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与民族乐器,创作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时,应该像创作其他特殊音乐那样,为每种茶艺表演创作适宜的音乐。当音乐在耳畔响起时,欣赏着美妙的茶艺表演,品味沁人心脾的茶香就能推断出茶的品种,使茶艺表演与背景音乐彼此和谐融合。

(二)依据表演形式和品茶环境选择与创作背景音乐

虽然茶艺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不管何种形式的茶艺表演,假如不结合品茶环境而选择与创作背景音乐,哪怕表演多么出色,也会给人一种不搭调的感觉,品茶人不能静下心神品茶,就无法品出茶汤之美,也无法感受到茶艺之美。反之,假如茶艺表演能够依据表演的形式与品茶的环境选择与创作适宜的背景音乐,品茶人能够平心静气品茶,与茶艺表演和品茶环境融为一体,更易引发对茶艺之美的感受与茶道精神的思索。因此,茶艺表演时,依据表演形式与品茶环境选择与创作背景音乐是非常重要的。茶艺表演充分考虑品茶环境,选择与创作适宜的背景音乐才可以尽可能发挥表演者的表演。品茶人能够融入茶艺表演中,茶艺表演者才能收获表演的成功。比如,在自然山水之间的室外进行茶艺表演,周围是巍巍高山,泉水喷涌而出,背景音乐就可以选择与创作贴近自然之音的曲目,甚至有时可以不选择与创作背景音乐。在这样的茶艺表演中,达至人境合一,实现自然的和谐,就能将茶艺表演展现得尽善尽美。需要强调的是,选择与创作背景音乐,应该综合考虑表演形式、品茶环境与茶艺内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茶艺表演既是茶艺的表演,也是茶艺、舞蹈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综合展示,是一种和谐融合的美感展现。

(三)依据民族风俗选择与创作背景音乐

茶艺论文篇6

对于陶艺教学体系来说,其不仅需要完善的教学内容,同时也需要与学生具体学习需求相匹配。但是从目前陶艺教学活动开展状况看,由于缺乏合适的教学载体,其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茶壶作为陶艺产品在饮茶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元素,无论茶壶设计理念,还是茶壶具体应用表现,都能展现陶艺技术的具体设计内涵。因此,融入茶壶制作工艺对陶艺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1当前陶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尽管当前我们认识到陶艺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并且逐渐开展了有关陶艺技术教学的相关教育体系,但是由于缺乏对陶艺教学的体系化认知,以至于整个陶艺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想要完善开展陶艺教学体系,实现其学科价值,需要认清其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其主要表现为:首先,陶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存在脱节。陶艺是一门技术,因此其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善的技术理论融入,同时也必须体系化开展实践活动。想要实现陶艺教学目的,就必须将陶艺实践教学与陶艺技术理论教学进行融入。但是目前在该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更多只是将整个陶艺教学活动停留在技术理论教学状态,忽视了陶艺技术实践理论的全面有效融入。正是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脱节,就使得整个陶艺教学实际效果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其次,忽视陶艺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理念融入,过多强调其技术体系,没有认识到陶艺的文化载体属性。虽然陶艺在生产初期,其是以生活应用为出发点,因此,整个塑造过程中,更多是一种塑造技术的体系化融入。但是随着当前陶艺技术发展程度日益提升,加上陶艺生产理念日益成熟,如今我们在开展陶艺教学活动时,需要认识到其中具有值得被我们继承的文化元素。而只有将这一文化元素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实现整个陶艺教学的价值。目前陶艺教学不仅是技术上的传承,其同时更是对陶艺文化内涵的全面有效认知。事实上,无论是陶艺制品生产,还是陶艺制品的具体融入,其整体都是一定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所以,一旦缺失文化内涵的融入,就很难实现其理想教学目标。最后,陶艺教学缺乏实质性载体,学生认知不具体,同时陶艺教学理论体系较为单一,整个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之间缺乏完全有效的融合。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让学生感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尤其是陶艺教学,其作为一门应用性技术,因此其需要有相关载体作为铺垫。而当前,多数学校开展陶艺教学都是通过抽象手段和方法具体实施的,因此,无论是教学效果,还是学生的认知效果都不理想。

2茶壶制作工艺的具体内涵

茶壶是整个茶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用于饮茶、泡茶之外,整个茶壶也可以被用来自饮,因此茶壶是对饮茶文化有成熟而体系化的融入。通常情况下,茶壶由四大部分组成,壶盖、壶身和圈足以及壶底这四个主要组成部分。茶壶基本形态多样,将近200多种,当前使用较多的茶壶,其质地主要为紫砂陶艺茶壶和瓷器茶壶两大类。在整个茶壶质地中,其制作工艺具有一定系统性和体系性。在进行茶壶加工制作时,其通常主要有以下过程:首先,确定此次茶壶加工制作的设计立场及核心,也就是该茶壶主要阐述什么内涵,表达什么理念。通过确定设计需求之后,进而确定茶壶加工设计方案。其次,在结合茶壶制作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揉泥、制坯、印坯、利坯、添釉、上色、画坯从而完成茶壶的陶艺坯胎制造,进而通过烧制技术,从而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茶壶。最后,必须认识到想要实现理想的茶壶加工制作,最重要的就是在整个茶壶生产加工过程中,必须融入完善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只有整个茶壶中能够展现和阐述相应文化内涵,才能最终实现其茶壶加工制作工艺的具体要求。陶艺技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需要和值得被体系化继承的重要元素。当前随着陶艺技术这一传统文化和技术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陆续开设了陶艺教学体系。

3在陶艺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用茶壶制作工艺的具体思路

在陶艺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针对以往整个教学过程中文化内涵缺失,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缺乏传承载体等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将茶壶制作工艺融入到整个陶艺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陶艺教学的理想目标。而将茶壶制作工艺应用到陶艺教学活动时,应该做到:首先,体系化探究茶壶制作工艺的具体流程及规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陶艺技术生产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对于陶艺教学来说,想要实现其教学目标,就不能简单将其当做一门技术,而应该将其当做技术生产与实践应用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开展陶艺教学时,想要完善应用茶壶制作的具体工艺,就需要将整个茶壶制作过程体系化和规范化,通过完善实践应用,从而实现陶艺教学目的。其次,丰富研究茶壶加工制作过程中所融入的文化理念和内涵,从跟本上实现陶艺教学活动的人文素养目的。陶艺教学是以陶艺技术为切入点的教学活动,但是想要深化和升华整个教学活动,则应该注重赋予其中丰富完善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陶艺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往陶艺教学活动开展时,只是将重点放在了技术教学上,忽视了整个陶艺中的文化元素和内涵,因此其整体教学效果被大打折扣。通过将茶壶制作工艺融入到陶艺教学活动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整个陶艺教学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最后,完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元素,体系化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当前在开展陶艺教学活动时,要借助多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借助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加深学生对陶艺艺术的理解和认知,通过引入具体的陶艺加工实践环节,从而增强学生对陶艺教学活动的理解和认知。茶壶制作工艺作为当前陶艺技术与传统茶文化体系化融入的工艺,其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体系化融入了陶艺文化,同时也有着必要的茶文化内涵,因此,要结合茶壶制作工艺,挖掘陶艺技术背后的故事,加深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对与陶艺教学活动来说,引入茶壶制作工艺不仅能丰富整个陶艺教学活动的内涵,同时也让整个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从根本上实现了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融入。

4完善探索茶壶制作工艺对陶艺教学开展的具体影响

我国是茶文化大国,在长期以来的饮茶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元素。除了具体的茶叶之外,饮茶的茶壶,描述采茶、饮茶过程的音乐、舞蹈、文学等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尤其是传统文化正在经历较大发展压力,如果我们不能寻找到良好的切入点,那么很容易造成传统文化的失传。与茶文化一样,陶艺技术也是我国极具生产应用历史的具体技术,在几千年的陶艺加工过程中,其也与饮茶和茶文化实现了成熟融合。因此,整个陶艺技术与茶文化的共同点在与茶壶这一饮茶工具。所以选择茶壶做为了解陶艺技术及陶艺文化的重要切入点,极具现实性。因此,茶壶制作工艺能够为陶艺教学体系化开展提供重要切入因素。对于陶艺教学活动来说,其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教学,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陶艺技术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更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陶艺文化的核心和内涵,从而实现多元文化背景下,陶艺教学活动的文化传承价值。结合茶壶这一器具的独特特点,因此当前在陶艺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选择茶壶制作工艺进行切入,通过有效融入,从而增强陶艺课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丰富陶艺教学的具体文化内涵。通过陶艺教学文化内涵的融入,从而为陶艺教学活动效果的优化和目标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帮助。选择茶壶制作工艺融入到陶艺教学活动中,是实现陶艺文化与茶文化在新时期传承价值目标的主要方法。随着多元文化传播日益加快,如今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传承压力,由于缺乏体系化的文化内涵传承,加上时代化的价值理念日益多样,因此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较大压力。而对于陶艺教学活动来说,如果能够将茶壶制作工艺融入其中,不仅能够有效丰富陶艺教学的教学过程,同时也能为传统文化传播寻找到合适的载体。让学生在感受到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有效认知陶艺文化和茶文化。此外,随着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对陶艺技术、茶文化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如今陶艺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能够有效提升茶壶制作工艺水平,优化茶壶加工制作过程,从而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也实现了对传统技艺的创新发展。

5结语

虽然当前我们认识到陶艺教学的价值和重要性,并陆续开展了陶艺教学体系。但是目前在该教学活动开展过程时,由于缺乏成熟的教学理念和完善的教学思路,整个教学活动并不理想。尤其是当前更多教师将陶艺教学当做技术类教学活动,忽视了陶艺教学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随着现阶段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成熟,尤其是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融入借鉴合适的教学元素,推动陶艺教学活动优化。茶壶作为陶艺技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将茶壶制作工艺体系化融入到陶艺教学活动中,将为整个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寻找到合适的传承载体,从而丰富陶艺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沛雪立.传统与当代———探讨学院式陶艺教学的当代特征[J].装饰,2006(7):86-87.

[2]毛文青.现代陶艺教学课程设置思考—以钦州坭兴陶艺术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2X):119-120.

[3]王楠楠.对我国现代高校陶艺教学的思考[J].科协论坛,2013(9):27-32.

茶艺论文篇7

茶席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品茶环境的完善、完美而做。所谓品茶环境,包括景、物、人、事,设计茶席需要考虑到品茶环境的构成元素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因为茶席设计是一时性的设置而非永久的设计,景物、人事随时都会有所变化。由于时间、空间的改变,设计必然也不同。如果空间相同,而时间不同,茶席设计就会不同;反之时间相同,空间不同,茶席设计也要有所区别。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艺又是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文化的基本理论是“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茶文化既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又是茶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茶艺环境是展现茶艺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构成茶艺环境设计的元素,不论时间、空间都应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茶艺环境设计必须反映中国文化的基本理论,不能违背“阴阳五行学说”这个基本理论。茶席是茶艺环境设计中的主要部分,茶席设计最主要呈现的特性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这两个字,听起来好象很玄妙,其实是古代人通过长期、各方面观察自然现象,认识到各种事物无不存在着对立、统一两个部分。这种现象以“阴”、“阳”两个字来概括,它有一定的内容,是可以理解的东西。阴阳是互相对立,也是互相依存。阴、阳二方,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没有阴,就无所谓阳;没有阳,也无所谓阴。这就是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互根。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阳二者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在不断的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

至于五行,是指宇宙万物的构成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要素的运行和变化而来,也就是说,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构成宇宙万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宇宙万物循环不已,甚至影响到人的命运。

茶艺论文篇8

1.1茶艺美学的含义

茶艺美学是茶艺文化中渗透出的一种美学元素,是从选茶、煮茶、品茶以及论茶等一系列活动中所升华出的一种美学艺术。茶艺的美学元素不仅包括物质形象上的茶叶、茶具、茶技,还包括心灵精神上的茶德、茶思想、茶文化,其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

1.2茶艺美学的特点

1.2.1符号标志茶艺美学是在一系列茶艺活动的基础上而衍生出的一种美学艺术活动,其因独特的美学价值而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美学符号标志,从形这一方面对茶艺美学的符号性进行了完美地诠释。茶艺美学的形象符号是茶叶、茶具以及茶技这些外在可见的物质形态,其穿插于茶艺表演的始终。例如,茶叶在冲泡过程中,随着沸水浮浮沉沉,在飘渺的烟雾中,如花朵一样慢慢绽放,片片芽叶儿如婴儿般舒展开身体,活灵活现的样子,颇为赏心悦目。而茶具之美主要是指盛茶饮茶的器具,古朴的茶坞、精致的茶鼎、奇特的紫砂壶,各种巧夺天工的茶具制品,进一步凸显了茶艺表演活动的美学性。此外,技艺精湛的茶技也是茶艺美学的核心,沏茶者通过神态、动作以及风宜态势等将煮茶、泡茶、冲茶等动作于一气呵成中尽现茶艺表演的艺术性。

1.2.2情感表达茶艺美学传递给人的是一种形态物质美学感受,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美学享受。金玉其外内在其中,茶艺美学所透露的情感价值更让人值得回味。同时,茶德、茶学、茶文化作为茶艺美学的内在符号标志,无时无刻不散发着茶艺美学的精神美学内涵。茶德中的“廉”、“美”、“和”、“静”的思想从精神层面渲染出了茶艺美学的文化性意义,给予饮茶者以愉悦舒畅的精神美学享受。茶学中所蕴含的“中庸尚和”的思想,对于饮茶者心境的营造也具有一定的净化洗涤作用。同时,茶文化中的“自然空灵”之意,所传达出的豁达淡然之情,使人于慢节奏中思考人生。从不疾不徐的茶艺表演中享受此刻的静谧,引起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

1.2.3审美艺术茶艺美学是集茶文化美学元素于一体的一种特殊茶文化艺术形式,其是茶文化美学因子艺术性的具体体现。因此,茶艺美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茶文化现象,带有浓厚的审美艺术性。一方面,茶艺美学从茶叶、茶具以及茶技等方面对茶艺美学的外在形象美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以婀娜多姿的茶叶、匠心独特的茶具以及炉火纯青的茶技来烘托茶艺美学的物质形态的审美艺术性。另一方面,茶艺美学融合了茶德、茶学、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将其以不同的形式注入到茶艺表演的方方面面,动中含情、情融于动,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气氛,从而衬托出茶艺美学的内在之美,使茶艺美学的情感艺术萦绕于每一个人的心间。茶艺美学通过对茶文化美学元素的深刻挖掘,充分地阐释了茶艺美学的秀外慧中之美。

2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不足之处

2.1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学中的运用与审美教学的本质不相符合美术审美教育的本质是以审美为核心,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运用一切美学形式对大众进行美学教育。美术审美教育作为一种高级的文化艺术教育,其主要是通过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来美化大众的心灵精神世界,从而促进其审美意识的提高。但是,我国美术审美教学在应用茶艺美学这一元素时,没有立足于美术审美教学的本质,进行茶艺美学美术教育。简而言之,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中没有充分把握美术教学的审美实质。我国美术审美教学历来不被重视,大部分学校所树立的教育理念是“重文化轻艺术”,这种观念下的校园文化对于美术审美教育的关心只停留在应付文化课考试的阶段,更遑论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地位,亦是不受待见,不为人所注意。所以,也导致了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审美性被忽视。

2.2美术审美教学中的茶艺美学元素的应用不够充分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艺表演也是由来已久,茶艺美学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与美学沉淀而成的一种艺术文化现象,其所潜藏的美学价值自然不言而喻。但是我国美术审美教学中在应用茶艺美学元素时,对于茶艺美学元素缺乏深入地剖析与探究,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浅尝辄止的层面,极大地抑制了茶艺美学元素的审美艺术性发挥。一方面,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专业教师对茶艺美学元素的认知程度过于浅薄,甚至对于茶艺美学的基本艺术内涵都不曾知晓,更别指望其能对茶艺美学美术教学进行实质性授课。另一方面,茶艺美学元素体系结构过于庞杂,其第一次走进美术审美教育的课堂,由于茶艺美学知识的匮乏,大部分教师对于其在美术审美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筹莫展,完全无从下手,从而也导致了茶艺美学元素在审美教育应用中的尴尬境地。

2.3美术审美教学中茶艺美学精神情感融入不足美术审美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情感的渗透,通过揣摩与传达内心的思想感情,来达到一种主观与客观相融合的艺术境界。茶艺美学中的美术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情感意识观念,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表达内心深处的渴求,甚至也能促进其思维方式的转变。茶艺美学在被引进到美术审美教学中所折射出最大的障碍问题是情感文化的缺失,即茶艺美学的精神实质并没有被深刻地融入到美术审美教学中。茶艺美学的精神核心所包蕴的情感艺术被忽略,其人文内涵艺术价值并没有被广泛地认同与接受。教师在进行美术审美教学中对于茶艺美学的情感因素并没有进行过多分析,抑或者对茶艺美学的情感因子是直接漠视,从而导致了学生创作的茶艺美学作品大多缺乏灵性。

3解决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学中应用不足的措施

3.1立足于美术审美教学的本质对茶艺美学进行探析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灵、品性以及人格具有良好的塑造作用,意蕴深厚的美学元素、广博的文化内涵,能不同程度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极大地提高其文化艺术的感知力,缓解其繁重的学业压力,是以艺术化的方式于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因此,应以美术审美教育的本质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茶艺美学元素。首先,应转变“重文化轻艺术”的教育观念,以“文化与艺术并重”作为核心教学理论,将语文数学英语文化课程与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置于同等的重要地位。其次,从根本上对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本质进行全方位探讨,结合茶艺美学元素的“形神兼美”的特征开展美术审美教学活动。

3.2将茶艺美学与美术审美教学进行相得益彰的结合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对于学生文化艺术细胞的培植与人文主义情怀的培养具有鲜明地促进作用,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意义。因此,在进行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不容小觑茶艺美学元素的潜在性价值。一则,美术审美教学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对茶艺美学进行深入性研究,从观察茶艺表演开始近距离地接触茶艺美学,对茶艺美学的美学性从物质形态的探析拓展到精神层次,不孜不倦地将茶艺美学思想钻研透彻,从而提高其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专业素养。二则,在进行茶艺美学元素的引入过程中,要先从茶艺美学的体系结构入手,构建完整的茶艺美学思想框架,而后将茶艺美学思想的基础知识逐步渗入到美术审美教学活动中,以知识层层递进的形式进行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

3.3充分挖掘美术审美教学中茶艺美学的情感元素任何美术作品的创作都需要融入一定的思想感情,其必定是作者最原始诉求的一种表达。目前,我国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育中的应用已屡见不鲜,但是其教学仍然停留在最初的茶艺美学形式教学阶段,没有上升到茶艺美学情感教学的高度,无论是基础美术审美教育还是高等的美术审美教育,始终处于茶艺美学的最基本阶段,鲜少有涉及到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情感教育的内容。而情感教育才是美术审美教学的关键所在,缺乏艺术情感的美术教育是对美术审美教育本质的一种亵渎。因此,教师在进行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应该以茶艺美学情感为主,对学生进行情感式启发教育,综合运用情感教育的各种手段体验茶艺美学的情感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机能。

3.4不断发挥自主创新精神对茶艺美学进行突破性创造茶艺美学在应用到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时,缺乏创造性元素的注入。大部分学校对于茶艺美学都是简单地添加到美术审美教学中,完全没有根据美术审美教学的特点对茶艺美学因子进行创新性发挥,从而导致了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课程的枯燥与单调性,更是直接消退了学生对于茶艺美学的研究兴趣。因此,茶艺美学作为一种新元素被运用到美术审美教学课堂,应该以一种新姿态进驻到美术教学活动中,从茶艺美学美术审美的教学方式与内容上进行突破性创新。在沿袭传统美术审美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根据茶艺美学的艺术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新苗.试论在美术教育中突出审美教育本质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8):187.

[2]王海龙.浅析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4):207.

[3]赵晶.谈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0(5):46-47.

茶艺论文篇9

(二)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多媒体演示配套设施、电脑、收录机、舒缓音乐等设备。

2.教学设备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类茶叶若干、茶叶罐等。

3.教学场地:茶艺学多功能实训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园、茶艺馆等。

(三)课程设置

茶文化的课程设置主要从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来考虑,课时的比例应该是1:1.茶文化理论讲解主要从茶的饮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对茶艺和茶道的重点介绍。比如:客来敬茶,茶与民俗民风,茶与歌舞及楹联,茶会,茶馆与茶艺馆,茶的传说;茶与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结及旅游,品茶与茶艺,茶与茶艺,茶与文学,书画艺术欣赏等;茶性茶德,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诠释,茶道与饮茶,名家与茶,中日茶道史实比较;茶文化之当代实践,茶文化和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发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也是该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从容流畅的介绍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旅游管理学生是否能够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内容,因此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到茶艺馆进行参观、学习各种茶叶的冲泡方法和茶艺的表演等技巧。学校还可以联系旅游公司让学生到相关场所进行顶岗实习,给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师资情况及学分计算

由于该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个性及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认知,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校安排一个茶道方面专业技能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对茶艺的欣赏水平和茶艺表演的展示会感染、带动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创造自己的辉煌。该课程由于是新开设的课程,可以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的选修课,在大二的时候开设,时间为一年,共72个学分。

(五)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理论考试。这部分考核可以从平时的学习状态、课堂展示、学习心得、考勤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据期末检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从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种类等方向让学生撰写论文或者开展课题研究。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其次是操作考试,这部分的重点放在茶文化讲解和茶道茶艺实际操作的考核上。两种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茶艺论文篇10

范:茶道与茶艺是“体”和“用”的关系,可以用方法论来清楚区别。“道”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是形而上的;

“艺”是有形的,表现于外的。是有形的器物、制度等,是形而下的。在茶中,能表现出来的就是艺。只有艺才能真正表演,道是无法表演的。茶艺偏向科学,茶道偏向哲学。

我把茶艺的界说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如何泡好一壶茶是属于科学,是一种技艺。泡茶的方法有千百种。但要泡好一壶茶一定有个公式,一个最好的方法。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其中有一条是最省时、省力、最便捷的路,最适合您走的路。这条路就是我们茶艺学要寻找、探讨的目的。

我常举例说“以茶道为圆心,茶艺为半径,画一个圆即茶文化。”圆心是生命的定位、是生命的立足点。有立足点才能决定方向,才能选择目标。有了方向、目标,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才是人生之道。学茶艺的目的,为的是追求人生之道。圆心定位在此,半径愈长,画出的范围就愈大,茶文化的范围也越大。

茶文化包括茶道和茶艺,其中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故茶文化中有行为、有物态、有思想、有制度,必须是物质加精神才是完整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形上与形下以茶艺来贯穿,茶道与茶艺的总和才是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但因没有做科学的整理,用词不准确、规范不明确,所以不够有深度和高度,无法提升,也就不能形成茶道。中国人向来喜欢以茶会友,在品茶之余。谈天说道,意兴遄飞,人人自以为离“道”不远,但曲终人散后。则依然故我。似这般的清谈聊天,哪能把“道”聊出来?“道”可以自由地表达,但需要“悟”,没有悟的道未必是真道。道要传达给别人理解,一般庶民需要有工具、载体和过程。茶艺即是这个部分。

学习茶艺是为了修习茶道。艺是助人进入道的工具、载体,是过程,同时艺也是道的形式、道的呈现。《庄子》中有“庖丁解牛”的故事,解牛的刀法是艺,但解牛于无形是道,运刀能如此神妙靠的是艺中有道。

陆:现在的茶艺表演,表演者年纪很轻,应该没有太深的茶道修养,但他“艺”的表现非常完美。这中间的“道”和“艺”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范:艺的表现需要有道,才会有深度的美;而道的体会是需要悟。悟。是积累起来的。人的聪明智能是修行来的,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学习实践的功德来,累积得越多,聪明智慧就越高。年纪虽然轻,有悟性,聪明智慧高,表现出来的艺是有深度的美,自然就完美,因为它是有道的艺。

陆:“茶艺”这名词,古人为何没有想到?

范:茶文化发展已经几千年了,过去的人,或说古人,并没有把应用茶和对茶体会的哲学、思想,清楚地、系统地以科学的方法表达出来。思想的表达或表现是需要方法的训练和学习。现代人提出“茶艺”,是领悟到茶文化的核心,且能准确完美地表现出来,能表现出来才能传承,才能普世接受。茶艺可以说是实践、务实的茶文化表现。针对事物用准确的语词来表达。这代表我们现代人的进步吧!

陆:当年娄子匡先生提出的“茶艺”是何意义?

范:基本上是等于“茶道”,是茶道具体的一面,也就是说要把茶道让人实践,务实地享受茶的生活。茶艺是茶道的具体实践。走向茶道的一步一步过程,就是“艺”,就是“茶艺”。茶道和茶艺,可以说是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语词的~种表达。但是,在表达一种事物时必须具体,表示一种技能、一种职业时。更应该具体清楚。“茶艺”是一种具体的生活应用,是一种技艺。可以拿来表演,让人欣赏的技艺。那就应该是“艺”了;“道”是无形无相的,怎么表演?所以“茶艺”这个名词才是较准确的,“茶艺师”的称呼才是较正确的。“茶艺师”这名词是我提出来的,是经官方认定的,这就是正统。如果说“茶道师”或“泡茶师”,那是不准确的。茶艺师还要懂得茶性,懂得与之相关艺术的运用;泡茶师只是泡茶,那是不够的。

陆:您所阐释的“茶艺”和陆羽当年提出的“茶法”有没有区别?

范:是相通而不相同的。茶艺的理论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我只是一个开拓者,提出一个方向,可能要经过弟子、再传弟子的努力,才能有一个完整的学理、一个坚实的理论架构。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茶能彰显道时,道就寄托在茶中;当茶不能彰显道时,道又会寄托在别物中,或许寄托在咖啡为咖啡道,或许寄托在餐饮为餐饮道……而茶为何能彰显道,适合道寄托?因人类发现和应用茶已有数千年,经过数千年来前贤、大德不断的从各个方面探讨研究应用茶,建设茶的技艺、礼法,使茶中有艺,而艺可入道。

“茶艺”和“茶法”是相通而不相同的。“茶艺”、“茶法”、“茶道”,甚至于“茶技”,都有所不同。

范: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华。学茶并不是学大道理,就是学习注意生活小节、注意细微的地方,果真如此,一生行事必定失误少,累积的成就自然就比较大,从茶艺的规矩中学习成就大事的能量。

范:我认为依人类思想的发展进程来看,未来应该是要以人为本的。而以人为本的就是茶,茶人是社会上的君子,有一点使命感、有一点作为、有一点绅士风度,像一个人的样子。而人能成为一个人的特质,就是有个“礼”在,而礼就是规矩。喝茶有规矩,把规矩表现出来即“茶艺”。如果不提茶艺。喝茶用塑料杯、纸杯就好了。为什么大家会不满足于塑料杯、纸杯?

英国著名的文学家汤姆士・德昆西说:“茶永远是最聪慧人的饮料”。我们茶人对建立社会规范这件事,是可以有贡献的。

陆:中国茶中,道家的成分是不是占得比较重?

范:道家讲修道,非常讲究阴阳调和。现在中国人讲泡茶是“道”,近年来又流行起茶席设计,但却没有把道家的思想理论阴阳五行的元素考虑进去,那么茶中所谓的道就没有了根据。现在许多人讲茶道,是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

陆:范先生您能不受意识型态左右,客观、科学地评论观念性的东西,这是我很敬佩的。您的“道”是很自然地引导人改变。我们大陆现在也在改变,人们的观念逐渐往客观方面走。

茶艺论文篇11

1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开办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升,酒店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客观表现。在对酒店品质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饮茶、欣赏茶艺已经成为多数人的正常需求。因此,很多酒店陆续开办了茶馆、茶室等品茶场所,人们可以在酒店的品茶环境中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茶艺师逐渐成为一种职业,并且向专业化、体系化发展。受市场需求影响,目前多数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先后设置了茶艺课程,通过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设置,重视茶艺课程价值,从而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综合化、复合化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对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开办茶艺课程是其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时,都开展了茶艺课程,其主要目标是确保教学活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相匹配。衡量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学生通过接受教育之后,能否顺利实现就业,也就是学生培养与社会客观需求之间是否匹配一致。而要想做到有效教学,就需要以提升教学实效为切入点。通过优化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形式,最终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相协调。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其开办茶艺课程,实际上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的,市场的客观需要决定了我们必须将茶艺课程融入到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之中。酒店管理专业开办茶艺课程的过程,实际上是其教学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整个教学活动与市场需求之间相匹配的必然结果。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要想做好茶艺课程设计教学,其需要具备以下基础,这是实现茶艺课程教学效果的需要。首先,应该引导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理念和基础技能。尽管茶艺课程是以茶艺知识为基础的教学课程,但是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都会对其形成相应影响。学生态度积极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茶艺课程对整个酒店专业教学体系来说,更多是一种深化,只有学生具备相关基础技能,才能对茶艺课程知识形成全面理解和认知。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在进行茶艺课程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发和引导,切实有效深化学生理念。其次,还有注重茶艺教师的引导和配置。茶艺课程有着较高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老师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同时也需要老师具备较高的示范能力,因此茶艺教师专业与否直接影响到茶艺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最后,茶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强的学科,在茶艺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知识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具体运用这一技能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知识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结合,从而实现学生对茶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如今越来越多的酒店管理专业具备了茶艺课程教学设计的条件和基础,因此将茶艺课程教学融入到酒店管理专业也成为可能。

2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设计与教学的相关理念分析

对茶艺课程设计与教学来说,想要确保其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相融合,需要做到:首先,茶艺课程设计的主要理念为:以茶艺教学职业性和实践性为要求,以开放的、现代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将茶艺内容体系化融入到理论教学,并且辅助相关实践教学,将茶艺教学从知识内容教学深化为职业技能教育。此外,在茶艺课程开展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客观要求,丰富教学形式。将时代教学手段、方法与整个教学活动相融合,通过激发学生创造性、引导学生参与性、提升学生积极性,来实现茶艺课程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升。其次,茶艺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为:第一,要做到茶艺课程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效结合,通过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茶艺课程教学的目的。第二,在茶艺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的有效匹配度。通过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将市场需要与教学活动紧密关联,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第三,在茶艺教学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选择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的教学内容,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后,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首先要从目前国家对茶艺师的整体要求入手,结合茶艺内容,将传统茶艺与现代需求相融合,通过注重茶艺的实用性和内涵的结合,从而为茶艺课程取得实效提供有力支撑。茶艺是茶文化及茶产业成熟发展的表现,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休闲时代人们的消费特点,因此可以说,茶艺课程应该在充分结合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传统特点与时展需求相结合。其次,在茶艺课程教学设置时,要注重其具体层次性,无论是茶艺活动的具体内容,还是茶艺活动的内涵表现,都要将其纳入体系化发展的轨道中。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茶叶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无论是茶叶生产知识技术,还是茶叶加工技术,甚至是茶叶的具体品牌和特性等等,都需要从职业发展需求出发,对学生进行体系化教育。最后,在课程设置中,要做到创新教学模式,整个茶艺课程教学要突破狭隘思维和陈旧意识。只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茶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方法都可以被广泛运用,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而不是茶艺知识的教学。通过茶艺课程的有效教学,为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

3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案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如今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有了实质性改善。酒店等一系列作为生活改善性的元素就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酒店服务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更多的是依赖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活动。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如果其对茶艺知识能有一定了解,必然为其顺利就业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撑。在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一切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来开展。酒店管理专业是职业技能要求极强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职业表现力,同时茶艺活动表现的好坏,也是以学生综合素养为基础。我国是茶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无论是茶文化应用及普及现状,还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上都极具优势。而茶艺教学也是融入了多样元素的教学体系,因此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无论是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是其具体实践技能,都是整个茶艺课程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注重的内容。其次,在茶艺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体系之中。茶艺是一项技能,无论是其中包含的内容,还是其具体表现形式,都是无法用简单的教学活动来展现的。因此,茶艺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和平台,通过引导学生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相融合,从而实现茶艺课程教学的理想效果。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要想做好茶艺课程实践教学,需要在充分利用自身实践基地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实地参与实践和实施模拟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从而加深学生对茶艺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只有亲自参与到具体实践活动中,才能有针对性的实现茶艺课程教学目的。最后,要将茶艺课程教学放到实践的环境中教学,在充分提升教师专业性的同时,实现茶艺教学的理想效果。茶艺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我们在开展这一教学活动时,需要在具体操作中熟练掌握技能,开发技能创新。而融入实践环境的过程,不仅加深学生对茶艺知识的具体理解,同时增加整个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现茶艺课程教学目的。当然,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茶艺课程只是其中体系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要注重对茶艺课程内容的有效把控。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业实现了迅猛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全方位、高品位的服务更是当前现代化服务行业的新要求。酒店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职业化发展要求较高的专业,无论是其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还是相关社会要求,都需要酒店管理专业重视人才培养内涵。因此,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符合技能主导培养要求。新的职业化人才培养要求影响下,酒店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时,不仅需要从业者做好简单的日常服务工作,同时也要不断深化自身职业技能,丰富服务内涵。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茶艺课程设计有效融入到教学目标中,使其成为学生顺利就业的“砝码”。

作者:马艳国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敏.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探讨[J].知识界,2013,(05):118-121.

[2]游娜.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茶艺”课程教学研究[J].旅游纵览,2014,(23):85-89.

茶艺论文篇12

陆羽在《茶经》中列举的煮茶和饮茶的29种器皿,如今已省略许多,取水可用自来水,煮水可用随手泡的电壶等,只需12种就可以了,通常不外茶壶、茶杯(茶碗、茶盅、茶盏)、壶承、茶海(又名公道杯)、盖置、杯托、茶匙、茶则、茶荷、水方、煮水器、茶仓等泡茶、饮茶的器皿,还有一些配套的茶具,沾水用的茶巾,放置茶杯用的茶盘,覆盖茶器的方巾,铺在茶桌上的桌巾,垫茶器的垫巾等。

茶艺用的茶桌,以长90厘米,宽60厘米,加减2厘米为原则,高度较办公桌、餐桌矮4厘米,长与宽的比率成最美的黄金分割定律,茶桌置茶室东座,即进门的左手面。

茶艺的体统包含插花、点香、挂画、泡茶。插花置茶艺师的右后方,点香置茶艺师的左后方,香台要高于花台,茶挂悬挂于茶艺师后方中央稍偏右处。

茶桌面划分为九格,茶艺师坐在靠茶桌内沿正中轴座位,煮水器在左边,水方置桌面左边的第二格与煮水器成斜线上。茶壶置茶桌的中轴在线靠茶师前沿,即中间靠茶艺师的第一格,茶海置茶桌面中间的第二格与茶壶成斜线上,茶杯、杯托、茶巾、茶则、茶匙、茶仓等辅器,置茶桌面右边靠茶艺师的第一二格。将茶器依序摆置,在茶桌上形成阴阳五行的太极完美图形状态,茶艺师在操作茶器之间,动作与茶器就能相对平衡地转化。操作茶器时,依从外向内、由远而近的程序,两手动作以曲线不交叉的手势为原则,左右向内画圈,形成太极运行的弧线进行,体现茶文化立论根基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

茶艺论文篇13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