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礼仪的特征实用13篇

茶艺礼仪的特征
茶艺礼仪的特征篇1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礼仪修养则是指对人际交往行为规范和准则的认知程度和水平[1],简言之,即礼仪达到的一种程度。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体现在以茶育人、以茶言志、以茶喻理等方面[2]。大学生是国家及社会建设性发展的人才保障,同时也是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承载者,结合茶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于国家于社会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礼仪修养对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案件频发。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学生正处于由校园步入社会的转型时期,在此期间,他们面临着升学就业、恋爱交友、师生关系、家庭问题等多重因素带来的心理影响。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的财富和成就,都源于杰出的智慧和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也是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条件[3]。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保持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礼仪修养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诚信待人、举止得体,谈吐适度。进一步具备化解人际冲突、加强其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巩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正面态度多于负面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培养应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对待消极情绪的调节能力,从而建立心理预防机制有效防范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有助于大学生塑造人格与自我完善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品格及资格的总和。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等特征的总和;从伦理学角度讲,人格指人的品格,体现人在一定社会中受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文明程度;从法律角度讲,指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体现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4]。从伦理学角度阐述:礼仪修养能从言谈举止等外在的行为上提升人的姿态和气质,塑造优良的形象,同时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这说明礼仪修养可以使大学生拥有积极健康,青春活泼的形象,落落大方的氣质和彬彬有礼的礼仪风度,同时展现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品行修养,体现人格魅力。礼仪修养培养帮助大学生不断剖析自身性格和处事的不足,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今后尽快融入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职场生活。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5]。当代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促进、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以及学习礼仪,遵守规范,提高交际技巧和应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个体社会化,礼仪修养是一门必修课[6]。

(三)有助于大学生学有所成

校园中,良好的礼仪风尚有助于发扬朴实求真、勇于创新的学风。例如在学术研讨会中,激发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相互碰撞;在讨论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参加考试,诚信守信,不违规不越矩;学术竞赛上,求真务实、真诚参赛、营造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氛围等。从以上多个方面都可以看出礼仪对于学风建设的益处。

同时,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有利于维持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大学学习期间,难免遇到学业上的问题,如实验课题进展缓慢、专业知识理解一知半解、对研究方向前景迷茫等,都可以虚心地向老师请教,老师定将答疑解惑、耐心指导,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或者实验上获得进展,为今后步入社会或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出国深造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大学生礼仪缺失的表现

(一)公共意识淡薄

公共意识淡薄是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常见表现。具体现象可以涉及到社会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乘坐公交车、地铁旁若无人地吃有气味的食物,大声外放音乐引发喧哗;图书馆中违反规定随意占座,嬉戏吵闹,手机不静音,接电话音量大;在校园街道、草坪上随意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烟头,无视告示故意采摘花草,冒险攀爬雕塑拍照;骑行共享单车乱停乱放,恶意损坏公共设施等。

(二)个人素质欠缺

个人素质高低可以从日常待人处事中体现出来。如能否尊敬师长,能否正确引导新入学师弟师妹建立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能否尊重体谅和关心同学,能否维系寝室生活融洽;能否具有集体荣誉感,能否按时参与集体活动、服从组织安排和是否有责任心与使命感,能否對待社团与学生会工作尽心负责;以及能否在课业方面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等。当代大学生活中时常涌现与同学老师关系冷漠,缺少沟通;班级集体意识淡薄,经常缺席公共活动;偶遇老师,刻意躲避甚至无视老师;集体撒谎逃课,普遍旷课,学习功利心严重,考试作弊的现象。

三、茶文化对大学生礼仪素养培养的内在联系及意义

(一)茶文化的定义

茶文化的定义首次出现于庄晚芳教授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一文中。陈文华则提出了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定义茶文化的概念: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7],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是一种对茶事认知集合形态的人类现象[8]。而狭义的茶文化则专指注重精神享受部分[9]。目前茶文化的研究重点在其精神功能与传播价值,且茶文化涉及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美学、传播学等,是茶与文化综合全面的结合。故本文主要从广义的角度来阐述茶文化对于大学生社交礼仪的推进作用。

(二)茶文化对礼仪素养培养的内在联系

茶是尊重的象征。前人有宋代诗人宋耒“寒夜客来茶当酒”般“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高雅。今时有寻常百姓“引座上茶”的待客之道。“来客不筛茶,不是好人家”,来客奉茶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最起码的待客礼节,表达出主人热情友好、诚挚尊敬的心意[10]。一杯热茶疏解了客人沿途的疲乏,人情之暖胜过冬夜之寒。进门一杯淡茶,不似烈酒浓烈醉人,淡然清香中传达的正是一份恰到好处的尊重。茶道吸收中国传统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发现与遵循客观规律,戒骄戒躁、耐心冲泡,方显对茶叶,这片神奇的来自大自然恩赐的“东方树叶”的尊重和对客人满满的敬意,将精神的东西融进茶中,使之成为精神文明的代言,从而让茶文化成为精神文明的体现[8]。

茶是和睦的象征。常言道:“茶品如人品,茶道即人道”,茶之所以被称之为“君子之饮”说的正是茶与为人之道的关系[11]。饮茶之人其精神内涵与品性修养也有一定的高度:待人和睦,为人真诚。茶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吸收中国传统儒家“和”的精神。唐代诗人裴汉在《茶述》中写到“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而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论述到“祛襟涤滞,致清导和”。这些都表明古时茶人将和谐、中庸的思想引入茶文化中。

茶是清廉的象征。古时有陆纳以茶作为“素业”倡导廉俭,反对奢靡的美谈,流芳百世;茶神陆羽作有茶诗《六羡歌》云“不羡黄金晕,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惟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此诗将陆羽淡泊名利、不慕荣华、不贪功名、不同流俗的高尚品格传达地淋漓尽致。如今“茶之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仍是正道,通过接纳茶文化这一健康、生活、不以虚华为荣,而以廉俭为贵的文化风尚标,自觉接纳现代礼仪规范,正是茶文化与当代礼仪又一默契的切合点。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茶文化与礼仪有着紧密而深刻的联系。

(三)茶文化对礼仪素养培养的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不断壮大,经久不衰的丰厚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高贵的灵魂,只有文化兴才能国运兴,文化强才能民族强。茶文化作为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特殊形式,其海纳百川,传达着高尚而普世的价值观,并且深入寻常百姓家。人们以茶明叙伦理,以茶热情待客,以茶和睦氛围。这些都是礼仪涵养所需要的精神境界与行为规范,具有文化的教育功能。而茶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茶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10]。一方面,茶文化的广泛传播直接向人们传达仁义、朴素、热情、真诚、团结、勤奋的精神导向。另一方面,茶文化的价值输出从一定程度上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切合。二者都倡导和谐友善、对于传播社会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约束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秩序,提高社会公共意识,培养社会公德心与责任感,进而提升礼仪素养。从全民饮茶到全民爱茶再到全民兴茶最终全民进步的伟大跨越。

四、茶文化对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推进——以湖南农业大学校礼仪队为例

(一)学习茶诗,提升综合素质

茶诗作为茶文化的形式之一具有语言优美、意境高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等特点[12]。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3]。湖南农业大学礼仪队通过学习茶诗中饱含的思想和精神,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也是对中国茶文化的继承。

古往今来,修身养性、明伦怡情的茶诗妙句不在少数。苏轼在《汲江煎茶》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取水、烹茶、斟茶等茶事活动,用以表达诗人高雅的情趣,托茶喻志。“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下“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薄却可以明志”,源自诸葛亮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用以表赞饮茶之人重德行、尚和睦的特点。诗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道:“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14],倡导以茶代酒,探讨茗饮艺术境界,对唐代中后期中国茶文学——咏茶诗歌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礼仪队开展茶文化的学习是当代大学生对茶风古韵的传承,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茶文化教学不但可以传播茶文化知识,同时丰富学生内涵修养,综合提升素质。

(二)茶艺培训,增进操作技能

礼仪队队员定期参加茶艺课程培训。通过品茶、泡茶等过程,不仅让礼仪队队员对茶文化有了直观的了解,而且提高队员们动手、动脑、动心的能力。同时在茶事活动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利于培养队员的组织管理和协作能力。茶艺中鞠躬礼、伸掌礼、寓意礼、着装要求、神态规范、解说演示等[10],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队员的气质和日常言行,可提升队员们良好的外表形象和气质。礼仪队队员结合平时生活实际的需要,通过练习茶艺,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又掌握了一门特长,是将茶文化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最佳方式。

此外,茶艺学习也培养了队员们勤俭养德的品行。如白族三道茶茶艺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精神意蕴,“清苦之茶”寓意年轻一辈“要立业,先吃苦”,这与中华传统文化常说的“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相互照应。好似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倡导的“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的茶德[15]。

(三)开展茶会,丰富精神涵养

将礼仪队中对茶文化有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定期举办茶话会,每期精心制定不同的主题,筹划不同形式的活动。如六大茶类的品茗会;茶与茶点搭配的品鉴会;茶历史小知识有奖问答等。参加茶话会的成员面向所有年级,无年纪大小区分,都应一视同仁,让队员们在自然平和,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品赏不同的茶,了解有关茶的小故事与小常识,并以愉快的心情去接纳茶,以从容的姿态去欣赏茶,以喜悦的态度去分享茶。通过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活动,促进了队员们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多机会给大家用心感受他人的优点,是增进队内友谊的绝妙方式;同时让队员学会修身养性,培养审美情操,也是丰富队员们精神涵养的良好方式。

(四)走进茶园,培养劳动品德

茶本为山间普通一草木,可日常食用而性俭。去茶园感受茶叶最原始的姿态,以回归本真的方式让礼仪队队员全面知晓茶叶,拓展茶叶知识面。中国种茶和制茶历史悠久[16],包含了从采茶、萎凋、发酵、揉捻、干燥等各个程序,六大茶类,工序各异,如绿茶制作过程关键环节在于杀青,红茶的品质好坏与发酵有密切联系,青茶有特殊的摇青与作青工艺,而白茶萎凋看似简洁实则萎凋程度相当考究,黄茶在绿茶制作上有闷黄环节,黑茶的色香味在渥堆或发花环节提升显著。在茶叶采摘生产季节,组织礼仪队队员在生产季节参观湖南农业大学的长安基地茶园,参与制茶的相关工艺的流程中,培养队员们实践劳动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茶艺礼仪的特征篇2

茶文化;礼仪素质;礼仪教育

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2月30日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凝聚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更赋予了时代的生命力。

一、高校推广茶文化的内涵及主要方式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浸润着幽幽茶香。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茶已然从士大夫的高阁上走入寻常百姓柴门中,茶文化也已成为一种大众文化。中国人饮茶,不在饮,而在品。品茶,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谓“茶品如人品,茶道即人道”,说的正是茶与为人之道的关系。茶文化融合儒、释、道思想精华,表达了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对人生态度、心理情感的影响。我们在大学校园推广以“廉、美、和、敬”为核心的茶文化,引导大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展示茶艺,遵循茶礼,用这种古老而又时尚的健康文化形式,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文化审美情趣,提高文明礼仪素养。目前,多所高校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在校园推广茶文化。1.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程目前,茶文化课程不仅仅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很多高校也开设了茶文化相关选修课程,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因此对茶文化产生兴趣,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形成茶文化知识的储备,并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礼仪的养成产生影响。2.建立茶文化学生社团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学生社团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审美情趣、培养健康业余爱好的学生组织。在一些高校中,大学生或者组建茶文化社团,或者通过社团活动举办茶文化培训、讲座,或者在校园活动中进行茶艺表演,通过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校园中传播茶文化的美,感受并传递着茶文化的美。

二、大学生礼仪素质现状及特点

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较高的文明礼仪素养是高素质人才标准的基本要求,然而,校园中仍常有许多不文明现象,探究原因,大多与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有关,而这种缺失同时又具有大学生特有的特点。

1.大学生礼仪基础素养相对薄弱

目前,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基础教育阶段文明礼仪教育相对程式化,走入高校的青年学子高分低能的现象有之,高智商、低情商的现象有之。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家长常常一味追求学生的高分数,相对忽视了基本文明礼仪素质的养成教育,造成了目前大学生基础礼仪的相对薄弱。

2.大学生礼仪情感认同相对淡漠

青年大学生在面对高校礼仪教育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审视、质疑、不屑,甚至是反感的态度。他们更乐于接受时尚的、潮流的、新奇的事物,更喜欢标榜自我、张扬个性、做另类自我,似乎打心眼里对于高校礼仪教育不屑一顾,缺乏应有的情感认同。因而造成无论礼仪课的老师如何努力调动课堂情绪,学生都淡漠不买账的情况。

3.大学生礼仪技能学习相对功利

随着经济体制发展和西方功利主义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功利化,更加讲实际、追实效。礼仪作为社会立身之本,大学生在即将直面激烈的社会竞争时,也会有不得不重视的时候。例如,毕业前会比较热衷面试礼仪学习,从毕业季招聘会上整齐的职业装就可见一般。但是,这种礼仪技能的学习充斥着明显的功利性,递交简历时可以着正装,并不代表录用后认可企业工装;面试时彬彬有礼,并不代表对领导真正心生敬意。高职生礼仪学习只重形式实用,不重思想认知和内化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以推广茶文化促进礼仪教育的途径

现代茶学大师庄晚芳先生提出的中国茶文化之茶德“廉、美、和、敬”,从中国茶德之核心出发,在高校推广茶文化有利于促进高校礼仪教育的发展。

1.以推广茶文化提高大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

“茶文化”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追捧,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开设“茶文化”课程,在拓展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优雅气质,激发大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自我认知。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实用的一种艺术,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是个体适应社会、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茶之和,和睦相处”,一杯清茶中,与时气和、与境和、与人和,“品茶如品人生”,做人亦如此,遵循礼仪规范是个人与社会和谐共发展的正确方式。大学生学习礼仪必须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

2.以推广茶文化加深大学生礼仪思想内涵的理解

茶文化最突出的艺术表现就是茶艺,是泡茶的技艺和饮茶的艺术。在高校推广茶文化,传播茶文化知识,展示茶艺之美,品饮茶汤之味。通过一杯中国茶以热水冲泡,细品慢饮,以视觉之美和味觉之美更直观感受茶的“有礼有节”。学生身处其中不可急、不可躁,从茶的采摘、制作、运输,到为酌一杯茶而备水、备器、备茶,体会一杯茶中对自然、对生活、对他人的敬意,“茶之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相得益彰,从而深刻理解礼仪思想的核心,即“尊重”。

3.以推广茶文化形成大学生礼仪行为规范的自觉

茶礼是茶艺活动中所遵循的礼法、礼貌、礼节、礼仪等。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茶礼仪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习惯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学生在参与茶事活动中,通过对“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凤凰三点头”、环抱手势、奉茶礼等礼仪规范的切身感受,体会礼仪行为规范的重要作用。“茶之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通过接纳茶文化这一健康生活,不以虚华为荣,而以廉俭为风尚,自觉接纳现代礼仪规范,做新时代的“翩翩淑女、谦谦君子”。

4.以推广茶文化激发大学生礼仪高尚情趣的追求

茶文化精神是把茶的自然属性与传统美德联系在一起,在人们崇高的道德情操、追求的高尚品质及人格赋予具体的茶及各种茶事活动中,茶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全方位的,不局限在某一个层面上,它在人格塑造、情操追求、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对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幸福目标具有重大意义。“茶之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茶的美好,不仅仅在于茶汤的色、香、味,更在于与至亲好友的珍贵情感,在于品味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茶文化渗透着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国是茶宗主道国家,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是茶与礼仪相结合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细节,无一不彰显着我国的文明。在高校中推广茶文化,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放异彩。

作者:刘钰 单位:烟台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灿.当代高职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反思与建构[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

茶艺礼仪的特征篇3

“茶师”,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工作岗位,从业者必须满足企业对该岗位所需专业技能的诉求―也称为茶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和静园的茶师们在正式加入企业前,都要经过一个学习期,期满考核后方可决定是否留用。在学习期内,预备茶师们要潜心研读各类茶知识,实际泡茶、行茶、讲茶……如此这般,保证了企业的出品标准,这也是养成茶师扎实基本素质的必经之路。

首先,培养一名优秀的茶师要从最基本的知识抓起:应知晓各茶区基本情况,了解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工序。茶叶的产出过程是茶品质形成的根本,只有熟知做茶工艺等常识之后,茶师才能对茶的基本品质特征了然于心。

“器为茶之父”,茶器是茶席方寸间与茶师配合最多的伙伴。所以接下来茶师们要了解基本的茶器知识:如五大名窑的特征、历史地位、适宜茶类等。只有充分了解,才能为茶选到更匹配的器皿,为茶增分。

第三个学习要点就是茶师泡茶的功夫了。和静园倡导茶师在泡茶时要平衡四要素:置茶量、水温、时间,还有最重要,茶师的心。前三要素一直是茶界致力追求的专业技能要点,毋庸置疑。这第四点的坚持,来源于我们相信:当茶师将一颗善心、一颗和美感恩之心融入到泡茶过程中时,这杯茶就一定是与众不同的―会因为厚厚的情感而有更多顺滑无碍与甜美纯真。

二、茶师的职业形象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礼记・玉藻》

在掌握专业技能后,茶师的职业形象也是企业需要用心思量的。企业对职业形象的塑造,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明确对仪容、仪表、仪态的要求。

和静园对茶师仪容仪表的要求是:干净整洁、简约端庄。每日正式上岗前,有专人负责对所有人员的仪容仪表进行检查督促:女生必须化淡妆;要将所有长发束起,不允许散发、碎发、裸妆上岗,不允许佩戴戒指、手镯等过于夺目的首饰,不允许喷涂带有刺激性气味的化妆品等等。种种要求,都是为了保证茶师可以自如地泡出茶之真味。

在刚开始实施这些规定时会遇到一定阻力,但当一切逐渐成为所有企业成员的习惯后,便都释然了:大方雅致的妆容有利于茶师更有自信地投入工作,同时也表达了对客人的尊重……就这样,冰冷的条文也因为有了对自我、对他人的温暖关照而融化。

除了妆容,我认为个人的着装也非常重要:衣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和价值取向,而且从外在形象上,也能感受到一定的职业素养。秉承这样的理念,和静园的茶服是邀请专业老师设计的、有中华文化根脉延续的改良汉服。我们认为,有意识、有选择地将理念与文化注入企业中每一个细节的做法,对于树立企业形象、实现建立企业内部和谐有机的文化系统很重要。

仪态是在仪容仪表之外,更自然发于心、践于行的个人呈现。良好的仪态不但能更好地烘托和谐的氛围,更能让企业的气场与众不同。在茶师接受仪容仪表标准的培训时,仪态的训练要与之并重。和静园将站、立、坐、行、鞠躬等日常行为姿态的训练都纳入到对茶师的训练中。训练后,舒展、自信的仪态,可以给茶师带来更多从容,也让茶师与客人的互动更加自然灵动。

说到培训,可能很多人脑海里映出的更多的是训练、背诵、考试等等单方面的知识“写入”。在和静园,我们更偏重对员工情志的培养:通过背诵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等)、举办茶人时间、感恩例会,及对员工个人常态化的关怀等活动培养员工积极正向、充满感恩的情志与思维方式。企业的这些举动都是为了让正向能量真正发于员工心底,让温馨的人文关怀真正延展到席间、延展到每位员工对客人的交流与服务中去,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发展方向。

三、茶师的茶礼修习

孔子言:“不学礼,无以立。”中国几千年历史沿袭中,不同时代的价值观也许会变化,社会度量的标尺也许会移转,但我们始终未曾改变对仪礼的执着。我们一直追求的,是君子对自然、对万物始终怀有的敬意与感念。

在茶中,茶礼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静园要求茶师们做知礼、懂礼、行礼之人,并将礼融会贯彻于服务的始终:从来客入门那一刹那,便在知客对您的九十度鞠躬中;在路遇时,和静园人侧身微笑致意;置身席间,和静园人会向您双手递上我们精心的出品,更重要的是奉上对客人的真诚感念;周延至茶席前,礼敬也流露于茶师对茶具的关照,杯杯盏盏,一丝不苟;送客出门,和静园人要目送客人转过街角,才起身回返。这个传统也被称为“幸福的转角”:无论客人何时回望,总有我们的温暖致意……行礼之人,必有敬人之意。有礼有敬,一切就不匆忙、不冷漠,企业的整体气息里就有了值得回味的文化触感。

茶人有精行俭德之说,说的是茶人的立身处世的标准和要求。资料中对此释意如下:“精行”指行事,指茶人应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不逾轨;而“俭德”是就立德而说,茶人应该时刻恪守传统道德精神,不懈怠。我认为“精行俭德”也是茶人修行之法。借茶修行,修正我们的行为,修正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说,借茶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思想言行举止不逾矩,与人来往尚礼有节,直至体会到人与周遭和谐的美好与圆融,便是修成得自在时。

茶艺礼仪的特征篇4

1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1社交教育

我国茶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有利于调整社会个体所具有的社交关系,并促使社会个体能够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实现彼此的团结与矛盾的化解。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会是结交朋友、款待宾客的重要礼节,同时也是古代文人群体结交挚友的重要手段,甚至在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茶经常出现在国事的讨论中,如唐宋时期的茶宴,有着庄重、简朴而又活泼生动的特点,在“清茶一杯谈国事”的氛围下,并不会产生酒宴上的俗气与奢华,并可以拉近交流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文人以茶会友的事例在许多咏茶诗歌、咏茶画作中都能够得到展现,如唐代诗人杜牧在《寒夜》中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一诗句写出了作者与友人在火炉旁饮热茶的场景,而这种场景中儒雅和谐的氛围也令人神往。另外,明代画家文征明所创作的名画《惠山茶绘图》,同样呈现出了古代文人以茶会友的场景,并体现出了文人茶会对意境的追求。显然,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满足社会大众的娱乐需求,而且也逐渐渗透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社会准则以及审美理想当中,引导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学习茶文化、参与茶会,必将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交能力,并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和谐,这对于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交手段,确保他们能够在社交中获得心理愉悦、缓解心理压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1.2礼仪教育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中,不仅创造出了丰富璀璨的文化、构建起了系统的社会道德标准,同时也形成了完整优秀的利益规范,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才被世人称作“文明古国”与“礼仪之邦”。中国这一“礼仪之邦”的发展,与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政治伦理关系以及封建社会时期所推崇的仁政与礼治有着紧密的关联。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这些传统文化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国的茶文化自然就具备了礼仪教化功能。从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礼仪内容来看,沏茶、端茶、奉茶、倒茶、饮茶、续茶乃至主客、长幼之间的座次顺序等,都有着系统且严格的礼仪要求,虽然这些礼仪十分复杂并且看似乏味,但却是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精炼而成的,因此,每一项礼仪要求都有着相对应的价值,并且是茶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如此,茶文化所具有的技艺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得以展现。礼仪教育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仪、“不拘小节”,也自然会在生活别是在人际交往中处处受挫,并最终成为一个不受欢迎和孤独的人。而由于我国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元素,所以,在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茶文化的渗透当作礼仪教育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自身形象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肯定,并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从而避免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1.3艺术教育

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中,茶事与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之间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也让茶事成为了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于茶文化中包含了医学、饮食文化、建筑园艺、文学等多元化的元素,因此,在对中国茶文化内涵进行品位的过程中,社会个体所具有的综合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如在饮茶活动中,无论是茶室的布置还是茶具和插画的选择,都能够体现出茶文化所具有的魅力以及茶人所具有的审美意识,在了解这些内容的过程中,饮茶之人能够感受到茶文化对协调美、自然美的追求,并被这些美所熏陶与感染,从而提升自身对美所具有的感受;再如,在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饮茶者不仅能够感受到茶事活动所具有的礼仪美,而且能够感受到音乐艺术、环境艺术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因此,观看茶艺表演不仅能够丰富饮茶者具有放松自身身心的途径,而且可以为饮茶者提供一个可以提升自身艺术修养的渠道。当然,中国茶文化不仅强调形式美,也强调心灵美,更加强调形式美与心灵美的统一,因此,中国茶文化在为饮茶者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要求饮茶者能够具备朴实、真诚、自然的品格,并在养成良好风度与举止的基础上,感受茶文化所具有的艺术底蕴。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渗透茶文化并发挥出茶文化的艺术教育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放松身心、宣泄情感的途径,同时能够在陶冶学生心灵、满足学生审美需求、提升学生审美意识以及升华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塑造完整健康的人格,从而推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自身的不断完善。

1.4修行教育

茶圣陆羽提到:“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茶圣眼中,茶具有着高洁的品性,以至于在饮茶之人中也具有“宜”与“不宜”之分。于此同时,茶圣陆羽的这句话,也反映出茶在修身养性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事实上,喝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一种形态为饮茶,另一种形态则为品茶,对于茶人而言,简单的饮茶能够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而品茶则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在品茶过程中,茶人用茶来提升自身修养、陶冶自身琴操,并通过茶对人生进行品位。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这种形式也可以作为学生开展自省、提升自身修养的有效途径。另外,在茶与茶人的身上,也反映出了许多优秀的品质,从茶来看,这种植物生于深山,并在其成熟之时供人们采摘,而从茶人来看,他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二者所具有的奉献精神,也是一种高尚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中,茶人用“俭、清、和、静”来总结茶叶的秉性,即茶尚俭、贵清、导和、致静,而茶所具有的这些秉性,也能够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将节俭朴素、清正廉洁、和睦相处、恬淡安静当作自身的重要追求,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修生养性的境界、推动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茶文化的渗透策略

2.1茶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了茶文化专业,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则将茶文化课程作为选修课,这些专业与课程的开设,能够引导学生对茶文化做出系统的学习,并在开拓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深化对茶文化的认知。与此同时,由于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群体心理的健康发展也具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茶文化专业和茶文化选修课程,缺乏全国性的课程规划与教学大纲作为指导,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在此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以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为出发点,而且需要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为出发点,重视将茶文化发展史中能够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思想内容以及事例体现在教材当中。另外,为了强化茶文化课程的吸引力,高职院校还应当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重视本土茶文化资源的融入,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接触茶文化、感受茶文化,从而确保茶文化能够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推动作用。

2.2积极开展茶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出茶文化的作用,就必须拓展茶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覆盖面,推动茶文化走入学生的生活,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茶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并受到茶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茶文化的渗透,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渗透,还应当重视课外渗透,通过开展各类有教育意义的茶文化活动来发挥出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具体而言,当前高职院校中可以开展的茶文化活动包括茶话会、名茶介绍征文活动、茶知识竞赛活动、茶艺表演活动以及茶文化讲座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茶文化所具有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都能够得到良好的体现。当然,高职院校所开展的茶文化活动甚至可以向校外拓展,在此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的茶文化风俗做出了解与收集,并参与到当地的茶文化活动当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茶文化所具有的生活气息,并强化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接受性。

2.3优化茶文化渗透方式

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高职院校可以仅仅依靠强化茶文化宣传与教育,就可以对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做出充分的发挥,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当重视茶文化渗透方式的优化,特别是要重视提升茶文化渗透方式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契合性。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开展的茶文化渗透工作,不能使用纯粹的单方面宣传与教育方式,而应当重视体现出茶文化所具有的文化魅力、趣味性以及参与性,具体而言,首先,高职院校所选取的内容要具有时代性特征,只有这样的内容才能够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审美需求,也才能够推动学生对茶文化的接受以及对茶文化内涵的感悟;其次,茶文化教育过程应当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契合。高职院校在茶文化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茶文化素养的逐步积累,而不能使用“速成法”,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对茶文化做出更加充分的感悟与体验,也才能够在茶文化中挖掘到有利于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同时,高职院校茶文化教育的开展,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并重视茶文化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的结合。如在旅游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一些盛产茶叶的景区,将茶文化中的一些传说、典故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方式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茶文化的关注、深化学生对茶文化内容的印象,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对茶文化做出深入探索的兴趣,这对充分体现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的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我国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内容,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充分的挖掘与运用茶文化的文化底蕴与内容,可以发挥茶文化在高职学生社交教育、礼仪教育、艺术教育、修行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实现自身人格的完善以及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当重视茶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开展课外活动来提升茶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覆盖范围,并在确保茶文化渗透方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强化茶文化的可接受性。

参考文献

[1]靖国华.中华茶道思维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4):228-229.

[2]连伟利.以茶润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新途径[J].福建茶叶,2016(6):247-248.

茶艺礼仪的特征篇5

1.服饰 和服是日本传统的民族服饰,以其高度的艺术性和独特的款式闻名于世。“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魏志•倭人传》这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倭人的服装,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现在的和服衣领大而延至腰际,向左衽以布带系之,衣袖宽并且较短,袖口处长约两三尺,衣襟垂直脚背,腰间用布带束之。男女和服的款式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女士和服色彩鲜明艳丽,通常有人物、动物、花卉、风景等图案。而男式和服则一般是单色布料,腰间的束带相对来说较短。和服之所以能成为一种艺术,除了样式和色彩鲜明的特征之外,不得不讶于和服的繁冗与细致。日本妇女穿和服时,背上都要缠上腰带,用腰带系身可以不让和服松展,显示出形体的美同时也是为了装饰,使艳丽的和服更加多彩。而且腰带在背后打有不同的花结,象征的意义也是不同的,表达着日本人的信仰和祈愿。据统计,日本带的普通结法就有289种,最为有名的是“名古屋带”。这种带宽30厘米,长3.6米。和服除了带、节的搭配外,还有一系列繁琐的配件来陪衬,这些配件使和服的穿法变得很复杂,一般要经过12个步骤才能将全部的行头披挂好。和服的种类一般分为盛装礼服、纹服(也称带家徽的礼服)、结婚礼服、丧服、访问服等。按照日本的传统习惯,每逢正月、插秧、中元节之时,人们都要置办新装。一般来说这种服装不能做成长袖衣服,因节日不同这些服装的名称也是不同的。如正月装、中元装、祭祀装、节日装等。江户时代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的时期,现今所看到的和服大都是延续了江户时代的服装特式,其后几百年中再没有较大的变动。直到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都是穿和服。明治维新之后上层社会的男士才开始流行西服。不过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爱,无论是在节日庆典、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庆祝儿童的“七三五”等重大场合之上,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人们。 2.歌舞伎 日本的歌舞伎和我国的国粹京剧有些类似。歌舞伎所表现的人物豪爽正直、古朴淳厚、动作优美动人,使人赏心悦目,具有独特的日本民族风格。歌舞伎作为一门艺术最后完善可以说是在日本元禄时代。在歌舞伎发展为戏剧之前的100年里,它就一直受到日本人的喜爱。相传歌舞伎的创始人是出云地方一位名叫阿国的巫女。为了修缮某社殿,阿国组织了一个以女性为主的歌舞团。带领歌舞团从出云来到京都,进行了募捐演出,表演轰动了京都。当时战乱已经平息,日本人迎来了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这种令人耳目一新贴民生活的新潮艺术受到了狂热的欢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消遣。此后,歌舞伎的传人们开始潜心研究技艺,通过表演故事的离奇情节来吸引观众。歌舞伎可以分为4类。第1类为历史剧,又称时代狂言。这类戏主要是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第2类是竹本系,又称义太夫狂言。这类戏的曲调为木偶戏大师竹本义太夫所作,因此得名。第3类是世话剧,这类剧是以江户时代平民生活为题材的,还可以细分为形式性较强的时代世话和写实性较强的生活世话。第4类为舞蹈剧,这类剧基本上是从能乐的舞蹈戏转化而来的,既有有台词的也有无台词的。音乐分为“清元“”义太夫“”长歌”等。歌舞伎使用的幕布必须按绿、茶、黑三色的顺序染成。这三种颜色也是歌舞伎的代表色。歌舞伎演员的独特化妆方式称为“隈取”。通过勾画脸谱观众可以大致了解剧中人物的好坏。 3.茶道 大批的遣隋使、遣唐使等把中国文化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并不急于简单的模仿,而是对其精细的加工和改造,最终把原来简单明了的东西提升为“道”,增加了庄重神秘的因素。茶文化进入日本产生了“茶道”。弘仁年间,日本的宫廷和高级僧侣中流行开了饮茶文化,这是日本第一个茶文化高峰,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此时日本饮茶从内容到形式完全照搬唐朝。真正将茶在日本普及开来并使饮茶形成风气的是荣西,形成了以寺院为中心第二茶文化高峰。茶道的雏形和主要要素是在东山时期形成的。东山时期的茶文化是宗教式的书院茶,这是一种封闭、肃静、简洁的茶文化。日本茶文化形式和内容几经剧变最终形成茶道。“和、敬、清、寂”是茶道的“四规”。“和”即“和谐”;敬,心灵单纯主客间互敬;清和寂则指饮茶的环境和氛围,需清静典雅。这是贯穿在茶道仪式中的精神。茶道中用的茶是抹茶,采茶前两周内不被阳光直射的新芽,经蒸茶、烘干、粉碎、干燥后再用石墨碾成粉末,成为抹茶。抹茶又分为浓茶与薄茶,浓茶是茶道中最郑重的一项仪式。主人必须穿黑色带白色纹饰的和服,茶道礼法前,客人观赏茶道用具、主人请客人用茶点心。礼法进行期间主任和客人几乎不进行对话。献茶时,客人右手扶茶碗置于左手心,轻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将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分三次喝完为一般礼仪。喝完后用食指和拇指轻擦碗边,再将碗左旋两次放回膝前,并说些吉利的话来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的典雅以及感谢主人的款待。茶道能够源远流长,是因为它在繁乱的人世之外营造了一个清静宁和的精神世界。

茶艺礼仪的特征篇6

那个采茶的女子

口衔远隔尘世的异香

踏着碧绿的晨露

倾尽一生的岁月风华

茶香散尽

清清的石街

你可曾听见殷殷的茶歌

飘过了红尘的又一春秋

茶是中华文明最具精髓、最具权威、最具价值的部分。100多年前,中国茶叶曾经垄断着世界茶叶市场,和瓷器、丝绸等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的各大名茶更是蜚声海外,誉满天下。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发现、利用野生茶树至今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全世界现今产茶的几十个国家,其茶种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人的,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茶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精湛的采制技术,形成了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中国名茶。因此,长期以来中国即是茶叶王国。

本期起“午后时光”将倾情推出“品茶”专栏,闻香茗,品茶道,与读者分享中国茶马古道的文化与历史,交流与茶相融的情与艺。

杯水之间

情义无限

以茶传情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待客一杯常在先”。中国向来就有“客来敬茶”之礼,无论是亲朋好友聚会,还是商务洽谈,人们都习惯从一杯茶开始。从古代男女拜堂成亲到如今结婚仪式,首先要做的必是向父母敬上一杯茶,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我们常听到的“大礼不言”、“有情有义”都道出了杯水之间,情义无限的内涵,一杯茶水中包含着理解、认同、互敬、互爱,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无法言表的感情,互饮一杯茶,一切尽在不言中。

茶礼融情

一直以来,“茶缘”、“以茶会友”都充分展现出“礼仪之邦”——中国文化的谦恭和内敛。一份精致的茶礼,是品味的象征,传递的是至真的情义。

所谓予人金银不如予人健康、送人祝福,彼此更将情意融入礼尚往来之间。时值新年,更想到茶礼也是近年来文人儒商用来传情达意的心仪方式,或许正是因为集健康、品味、情义于一身,不难发现,茶以其深厚的中国情结与文化历史底蕴,越来越多地占据了高端礼品市场,而茶礼以独特的茶雕工艺与文化包装,更具创意和艺术美感的形式,成为走亲访友贴心融情的最佳伴手礼。

特别推荐:羊楼洞老青茶

老青茶——属黑茶,是后发酵茶,能长久存,时间越久,口感越好越香甜,药理功效也更明显,是中国独有的茶类。独特的生态环境、深厚悠远的底蕴文化及越存越香的收藏价值非同寻常,造就了老青茶独特的市场魅力。

老青茶的保健功能

补充膳食营养:黑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物质等。

茶艺礼仪的特征篇7

1茶文化的理论内涵与推广意义

1.1茶文化的理论内涵

针对茶文化的定义多达十数种,从广义的层面来分析,茶文化具体指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与茶叶有关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即茶叶在拥有饮用功能的同时所形成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在文化层面上,茶文化能够有效表达生态与人、人与人间的信仰、情感、理念及思想的关系。因此可以说,茶文化拥有较强的时代性、民族性、国际性、历史性及地域性。它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介质,更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有效结合,是雅俗共赏的思想意识。能够有效诠释我国汉文化的思想及内涵,行为及礼仪。而在我国茶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茶文化经历了长期的文化积累及文化整合,逐渐成为多层次、多民族的系统体系,既蕴含着道家的清寂、儒家的思想,又包涵了佛家的哲理。因此茶文化又被成为纯洁与礼仪的化身,灵魂与思想的内化。此外,茶文化包涵美、善、真等理念,蕴含着友谊、仁爱、敬意及秩序等社会发展内涵。所以说茶文化是我国社会文化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载体,是体现国民思想情感的文化形态,是教人涵养,摒弃浮躁念的文化饮品,因此通过品尝茶叶,能够有效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思想理念、文化精髓及人文哲理。

1.2茶文化的推广意义

首先,全面推广茶文化能够有效提升国民对传统礼仪的认识,培养国民正确的生活方式,满足国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包涵着“美、善、真”等理念,能够有效提升国民的人文涵养,陶冶个体的情操,培养优雅的气质,从而调动国民对传统礼仪的认识。其根本原因在于,茶文化最为突出的外在表现是茶艺,在茶艺展示的过程中,国民能够有效地感受到茶叶本身固有的味觉之美与视觉之美,从而做到“有节有礼”。其次在旅游层面上,茶文化能够有效满足游客在旅游中对历史与文化的需求,使游客冲破心理枷锁,实现精神层面的超越。尤其在文化旅游产业中,游客通过茶艺,能够有效缓解现代生活所带来的烦恼,凸显茶叶的心灵慰藉功能,从而使游客更真切、更全面地感受文化旅游项目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及文化氛围。最后,在文化产业发展层面,茶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能够在满足国民精神文化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引导现代市民及国外友人更深入地了解并探寻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2茶文化的网络推广问题

2.1检查文化与茶叶商品的混淆

在当前的计算机网络推广的过程中,传播主体容易将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商品的营销活动相混淆,从而使社会大众将茶文化推广局限在茶叶销售、茶叶包装、制作工艺及茶叶品类等属性上,忽视了茶文化所潜藏的精神与历史内涵。其根本原因在于茶商品的传播主体主要以茶叶商、生产商及零售商为主,在宣传层面上过于注重茶叶商品外在的品质及特征,从而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使社会大众走入“茶文化推广”就是茶产品宣传的误区。此外,茶文化的传播主体,没有充分地理解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及外在表现,仅仅将与茶文化相关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及茶叶品种作为宣传主体,从而使社会大众将茶文化推广置于茶产品宣传的范畴中,极大地限制了茶文化的快速发展。

2.2市场行为导致茶文化推广受限

现阶段,我国茶叶制造商、经销商及零售商,为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普遍将茶叶作为普通的产品进行营销,甚至存在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销售问题,严重地影响茶商品的健康定位,不利于茶文化的快速推广。而在营销策略层面,茶商品经销商或制造商通常将茶文化作为茶商品的宣传媒介,从而在错误的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制约了社会大众对茶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不利于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譬如,在网络推广的过程中,茶商品经销商将茶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及思想文化作为特定茶商品的推广媒介,使茶文化的理论内涵逐渐浓缩,导致茶文化的社会推广效用不断降低,不利于社会大众对茶文化的深入理解。

3利用网络推广茶文化的策略

3.1构建茶文化资源推广机制

首先应提升计算机网络在茶文化宣传中的作用,拉近社会大众与茶文化间的距离,拓展茶文化的发展空间。在茶文化的内在特征层面,相关学者及专家应积极探索茶文化与互联网共同发展的路径,提升网络基础建设的力度,逐渐构建基于茶文化的数据、分析、采集等服务机制,从而切实实现茶文化数据资源的网络共享功能。这样将有效地规避茶文化的流失及实际与文化不符的现象发生。在具体的网络推广中,传播主体应通过门户网站、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提升茶文化的推广质量与效用。首先在搜索引擎层面上,传播主体应在优化关键词的基础上,提升茶文化的宣传几率,提高社会大众接收并理解茶文化的意识。其次,也可利用邮件营销、新闻广告、微信推广、博客群发等方式,将多媒体、社交平台,作为茶文化推广的主要平台。

3.2构建茶文化的内容建构体系

茶文化能够有效将我国悠久的文化思想、礼仪风俗、人生理念及文化内涵融入到茶艺的展示过程中,通过对茶艺的熟练掌握,能够有效地帮助社会大众探析出茶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文化、历史文化及思想理念,从而从心理层面上,调动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及激情。因此在茶文化的推广过程中,应以茶礼与茶艺作为主要的推广方式。在内容制作上,应构建氛围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进而使茶艺与茶礼的展示过程,更加自然流畅。此外,传播主体应将茶艺与茶礼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人文理念进行深入的阐释,在配合茶叶种类介绍的过程中,提升国民对茶叶的认识与理解。除此之外,还要全面规范茶商品的营销活动,降低其对茶文化宣传的不利影响。

茶艺礼仪的特征篇8

茶作为一种超越饮食文化,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内涵体现。分析日本茶道会发现,它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实体内容简单,其次是出现不平衡的审美要求,也称之为情趣不对称。可以这样解释,日本茶道更依托于我国禅宗的苦行僧式修行,整个茶道的进行也是有着主次表现的,譬如茶碗多以不正者为常态,碗口外斜,表面不光滑,颜色图案不对称也不均匀。日本茶道非常重视形式,以及蕴含在形式中的精神特征。在制作茶水时,近似于宫廷礼节式的苛刻要求,包括着装仪态,行为举止等方面。它所具有的精神层面表现在“和”“敬”“清”“寂”等方面,每个侧面表现的都是不同的精神需求以及意境展示,譬如主客间的和睦,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饮具的清洁透亮以及饮茶的氛围营造等。

我国的茶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思想内涵,它包容着儒学、道学和佛学,这些思想在一起不是产生排斥或者对立的现象,而是包容兼蓄,海纳百川。中国茶文化具有深刻性、思想性,也具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中国茶文化的外在特征和日本茶道风格迥异,它不注重形式但是关注精神元素。其内涵特征可概括为“廉”“美”“和”“敬”等,这其中也体现出我国古代封建思想中的文化特征以及国人的生活行为。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国人喝茶非常随意,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式,更适合于交流以及身心的放松。

二、构成要素存在差异

首先先探讨一下日本茶道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

面,分别是茶具、点茶、茶食、茶花以及相对应的建筑等。

日本茶食的主要形式是三菜一汤,分别是炖菜、烤鱼、拌凉菜以及大酱汤。

点茶的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当年11月持续到来年4月份

使用的地炉,另一个是剩余时间使用的风炉。

茶花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根据不同的月份煮茶时放入不同的花料。建筑则是指提供饮茶以及做茶的空间和环境,这也是必备的不可或缺的构建。道具是整个茶道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使用工具的总称,其中包括着烧水、壁龛、添炭、点茶、茶事等。

我国的茶文化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茶人、茶艺、程序、环境以及主题,这也是整个茶文化品位的所有要素构成。茶人是饮茶人和煮茶人,茶艺是制茶的技术,主题是具有个性化需求的,程序是整个品茶的流程,环境是品茶的空间元素体现。

三、制作工艺存在差异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制作工艺,并从中找出差异化表象,中国制茶工艺更加注重技法或者工艺的提升,包括“三法”和“四要”,前者是指制茶法、烹茶法以及佐茶法,后者主要是包括精茶、活水、真水以及妙器等。每一个环节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这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同一个方面的不同研究方法,所带来的效果差异也是非常显著的,给饮用者带来很多意境的体现。相比较而言日本茶道更加注重细节化的处理,礼仪的过程化,也就是意味着日本茶道本身并不注重茶的制作工艺,同时常常是以煎茶法为主,所以通过上面的了解可以充分了解中日对于茶的理解和差异。

四、流派存在差异

如果从广义的层面进行分析,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存在本身就蕴含着流派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的探讨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的。日本茶道中的内部茶道文化繁多,其代表为3000家,均是日本茶圣千利休的传人,其中也表明千利休是日本的茶道宗师,最具代表性,本身也是日本茶道的象征,并且是以禅宗茶道为思想内涵。最后以死捍卫茶道尊严,被后世敬仰。

中国的茶文化主要涵盖以下四个重要的流派,分别是贵族阶层、雅士团体、禅宗领域以及世俗市井。这也更加的说明了我国茶文化是全社会的文化景象特征,因为各个阶层皆爱茶道,这也是全民性的文化特征。既可以享受到生活的曼妙,同时也能够寻获到生活的慰藉。

在中华灿烂的文明中所孕育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圈中最为著名,也是最受大众喜欢的饮品文化,并已经超越了饮料本身所带来的愉悦感。其中最为驰名的两个代表分别是中国的茶文化以及日本的茶道。如果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日本茶道源自于中国的茶文化,但是又具备自身的特点。本文所需要研究的重点是体现在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之间的特征和差别,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化表现,这是毋庸置疑的。

茶艺礼仪的特征篇9

一、饮茶的精神内涵

饮茶的精神内涵是“和、静、悦、真”。“和”,一切恰到好处,由礼仪引控;“静”,安静的氛围和境界;“怡”者,和悦、愉快的心理体验;“真”,真茶、真香、真味、真情。虽然,我们这里所指的社交饮茶,不是纯粹的茶会——欣赏由茶艺家设计表演的“茶道作品”有特定的仪式规范守则,但也不是随心所欲、言语可无顾忌的事,只有在饮茶过程中通过遵守基本的茶礼,一方面使自己表现得体,另一方面也能让别人以更舒适的心态来进行交流。

二、饮茶前礼仪

(一)形象整饰

“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中国喝茶讲究通过茶事制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因而我们在仪容、仪表、仪态上也要求突显闲静雅致。去品茗场合时,建议着装上以舒适、淡雅为宜,不宜紧身、过于时尚,更不能衣冠不整。女士可化淡妆,使用清淡、柔和的香水(去比较高档的茶室时,最好盘起长发)。入座起座、放物取物时均要轻稳。坐时东倒西歪、站时碰撞物品、交谈时左顾右盼、大声喧哗等情况,都会让品茶人兴致骤减,茶室和静的茶气也被破坏。

(二)讲究座次

茶道讲究“主随客便”,但在一些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应遵循以左为尊的座次原则,即主人的左手边是“尊位”。面对主人,从主人的左手位顺时针旋转,由尊到卑,直到主人的右手边。地位高者、年长者和女士坐尊位。只有自己和主人两个人时,知礼的客人应做主人右边的“卑位”,还应避免面对面坐。

三、品饮中的礼仪

(一)主人待客

茶礼在待客时要求体现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因而主人在待客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1.奉茶之人。以茶待客时,何人奉茶,往往体现了对来宾的重视程度。在工作单位待客,一般由秘书或专职人员为客人上茶,接待重要的客人时,则应由本单位在场的职位较高者甚至是最高者亲自上茶。其他场合接待重要客人时,则由女主人或主人亲自奉茶。

2.奉茶顺序。应为先客人,后主人;先主宾,后次宾;先女士,后男士;先长辈,后晚辈的次序上茶。要是来宾较多且差别不大,则可按下面的顺序上茶:(1)以上茶者为起点,由近而远依次上茶;(2)以进客厅之门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上茶;(3)上茶时以客人的先来后到为先后顺序;(4)上茶时不讲顺序,或是由饮用者自己取用。招待众多客人的茶水应事先沏好放入茶盘,再一一上茶。

3.上茶续水。泡茶应用热水,且以七分满为佳。上茶时应右手拿持杯托,左手放杯托近处,茶杯递上去。若使用无杯托的茶杯上茶时,亦应双手捧上茶杯。两种方式均应并致“请用茶”。上茶后则要为客人勤斟茶,勤续水。客人喝过几口茶后,即应续上,绝不可以让其杯中茶叶见底,取意为“茶水不尽,慢慢饮来,慢慢叙”。

(二)客人谢茶

主人在以茶待客时以礼待人,作为客人在饮茶时也应态度谦恭,及时表示谢意和敬意。如辈分较高的人、男女主人为自己上茶续水时,一般应立即起身,双手捧接并致谢,而不要坦然受之甚至视若不见。普通人员或服务员为自己上茶、续水时,也应及时轻声答谢或扣指向其示谢。此外,社交活动中,与一方正在交谈时,最好不要饮茶,否则显得自己用心不专。只有在自己不是主要的交谈对象或与他人的交谈告一段落之后,方可喝茶。而发现茶具很考究、布置雅致或主人茶艺娴熟等情况时,客人都应该及时赞美。

(三)品茶礼仪

饮茶时应小口品尝。每饮一口茶汤后,应使其在口中稍作停留,再慢慢地咽下去,一饮而尽称为“牛饮”。若不小心把茶叶喝到嘴里,应吃掉或不明显地吐到纸巾里处理掉。茶太烫的话,不要去吹应待茶自然冷却。饮用红茶或奶茶时,不要用茶匙舀茶,也不要将其放在茶杯中。而当主人告之所饮是名茶时,则应在饮用前应先观赏一下茶汤,并在饮用后加以赞赏。这样做,一方面体现了自身的教养,另一方面也是对主人的尊重。

(四)其他礼仪

1.茶点:正式的社交场合,品鉴好茶时不宜食用茶点,否则视为对茶的不尊重。一般情况下要备茶点,则首推坚果类食品,重口味的蜜饯奶糖类茶食不太适宜。

2.交谈:茶道求真,真人真性,因而以茶会友时,所谈话题不宜说人是非,语气、语音、语态上以平和、适度为好、气氛安静为上,方能品出茶之真味。

3.抽烟。喝茶时不应抽烟。实在难忍,应到茶室外抽,或是在征得主人同意后抽,未经同意就抽烟则为失礼。

社交喝茶时,应遵循的礼节还有许多。礼的本质是诚和敬,诚为义,敬为仪。只要能表现出对他人尊重的行为、语言,都应是值得肯定的。遵守茶礼,既符合了茶的精神、茶的文化,又使喝茶的过程成为了一个以“茶”修行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于立文.现代生活百科知识[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8.

[2]羽生.中国茶礼的四大流派[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

茶艺礼仪的特征篇10

茶艺社团;中职生;就业能力;培养

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一个人想要顺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态度、世界观、价质观、习惯;与工作有关的一些能力,主要是指处理与周围的人和工作环境的关系的能力,以及有关自我方面的一些知识、对学校所学课程与工作中具体运用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如一个茶艺师必须具备品茶、泡茶等技能。

我校茶艺社团在日常活动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中职生的就业能力: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有一技之长,只有在抓好文化课,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的基础上,狠抓理论与实操一体化道路,才能培养出专业基本功扎实的学生,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率。清雅茶艺社团每周分别由一位老师负责茶艺表演指导,另一位老师负责品茶和理论知识指导。

冲泡是茶艺的要素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否能把茶叶的最佳状态表现出来,全凭冲泡的技巧掌握得如何。冲泡不同的茶叶,要使用不同的茶具,其泡法也不相同。但是有几个环节却是在绝大多数茶叶冲泡过程中要共同做到的,其要求大体相同,如:(1)备器;(2)煮水;(3)备茶;(4)温壶(杯);(5)置茶;(6)冲泡;(7)奉茶);(8)收具;这些过程,每一个学员都应该掌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茶叶的用量、水温和茶叶浸泡时间,甚至悬壶高冲的时机掌握不同,茶味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在茶艺表演实践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身高、练习的手法等方面的综合评分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通过个人展示、小组展示,相互观摩学习,或用手机拍下学生操作的视频进行播放,通过讲解、点评、示范等方法,努力使每个社员都掌握相关茶艺的基本功,并学会基本的茶艺讲解以及和他人的团结合作。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一起练习茶艺,相互学习,相互指导,上下年级之间的同学也在这里“传、帮、带”,融洽感情,交流技能,为低年级同学尽快掌握茶艺技能打好了基础。学生通过学习茶艺表演,从茶礼到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整体动手动脑的协调能力,提升个人素质。

在理论及品茶课上,教师每周会介绍中国不同的茶及其相关知识,定期举办茶艺知识竞赛。联系茶企业,每个月带学生到茶叶店品茶,使社员更好地了解茶道文化,体会泡茶和品茶的乐趣。在习茶的过程中,通过对茶叶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茶,科学泡茶,健康饮茶,引导学生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

2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前瞻性地其次,在专业课课堂上大胆创新,如在汽车维修的课堂上,中职教育由于其培养目标和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在教学活动中将职业和道德两者紧紧结合成一个整体,帮助学生今后就业走向成功。我们在茶艺社团的活动中不仅有技能点,更强化德育点,教给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对于社团学生的出勤,每周都有社长点名。凡是迟到或无故缺席达三次的学生就要求她们退出茶艺社。每个月对社团学生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进行考核,连续三次考核不合格者,建议她们参加其他的社团。如果学生在自律等方面做得很好,我们则优先推荐她们参加各项茶艺展示活动。在每次茶艺表演训练课上,教师把茶具的摆放、茶艺操作室的清洁归位作为德育点,并作为技能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内在统一,共同完成职业道德的教育目标。

有部分中职生没有获得成功,不是缺乏知识和能力,而是不懂得做人的道理。“能力差”是次品;“道德差”是废品。我们一直相信会做人的学生,也一定有较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我们茶艺社团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职业人和学生的角色差异,从而去纠正某些不良惯性思维和行为。

从2011年开始每年海峡两岸龙舟赛开赛当日,我校茶艺社团都会为市民及游客奉上丰盛的文化大餐。也是从2011年开始我们茶艺社每年都会派出学生参加厦门市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为地区经济和茶产业发展做了较多的宣传和服务工作。连续四年我校茶艺团在茶艺室教授德国大盖劳职业学校的师生铁观音的茶艺冲泡技巧。我校茶艺社学生接待了到我校参观的国内教育界近几百人次,同时我们社团也下到福利院、养老院、部队等单位表演。这些活动不仅传播了茶文化,加深了国际友谊,展示了茶艺团成员的风采,还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抗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培养了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尊重、负责、关怀他人的社会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人才的培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目前我国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目标中,技能学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的第一要素,在培养过程中被过分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则被忽视。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过程中所需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专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技能学习能力和责任意识能力等,其中技能学习能力是专业能力的一个方面,代表学习者在技术操作上达到了要求的水平,更好的适应工作的需求和变化,发展职业生涯更有赖于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中职教育必须加强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制器”到“育人”的转变,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提高职业就业能力。

我校茶艺社团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具体表现在:

3.1 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茶文化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容了文、史、哲、艺术等多学科的内容,具有综合性、知识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茶艺文化活动,可对学生起到全方位的教育作用。通过茶文化活动的开展,茶艺社团同学的文化艺术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3.2 提高学生身心素养

自古以来民间饮茶将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为四艺,意在营造质朴优雅的古典审美意境。在这种环境中品茶,茶人最能与自然界展开精神上的沟通,内心与外界环境交融,使尘心洗涤,达到精神升华。自然清新的环境中品茗才能真正体味到环境、艺境、心境、人境的和谐美,才能心旷神怡。茶艺社团的活动提高了学生接受文化艺术素养熏陶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和热爱生活的激情。对学生起到了陶冶情操和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也为今后的就业和适应社会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

3.3 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茶艺中的礼仪是一种动态的素养。茶,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容各种审美于一体,如环境的选择、茶汤的鉴赏、茶具的把玩,这些都与泡茶者的礼仪及内在素养息息相关。茶艺中所体现的礼仪包括个人卫生、发型选择、皮肤保养、服装、用语,还有热情的微笑与动作的美感。例如茶艺表演中的仪态美,是由优美的形体姿态来体现的,而优美的姿态又是以正确的站姿为基础的,正确优美的站姿会给人以精神充沛、气质高雅、礼貌亲切的印象。茶艺表演中的站姿要求身体重心自然垂直,从头至脚有一线直的感觉,取重心于两脚之间,头虚顶,腋似夹球,呼吸自然。在茶艺社团的活动中,学生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的礼仪,长时间的锻炼使得她们拥有良好的气质。

3.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是人们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茶作为一种文化,主要是因为它在满足人们解渴的生理需要的同时,还能满足人们审美愉悦、社交联谊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我校空乘专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能功底,还应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样方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将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

4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

职业技能竞赛能推动高端技能人才成长,符合高端技能人才兴企强国的客观规律。近六年来我们社团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行业、企业的茶艺技能竞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各种活动中展示学生的茶艺技能水平,提高学生在各种场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0和2011年厦门市中职技能大赛我校茶艺社图的选手连续两年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校茶艺社团的郭栩莹、刘永欣两位同学都获得了2011年“闽南十大茶叶形象大使”的称号,连旋旋获得“最佳参与奖选手”的称号。在2011“环球旅游小姐国际大赛”中国总决赛中,我校茶艺社团的周颖仪同学参加了比赛。在才艺展示环节中,她优雅地展示了自己的茶艺,最终从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成为了2011环球旅游小姐中国网络赛区总决赛的冠军和“最佳人气奖”双料得主。第三届“福鼎白茶杯”海峡茶艺电视公开赛总决赛我校茶艺社团的郭栩莹同学从复赛当中脱颖而出,并在决赛中技压群芳,获得了本次总决赛的最佳气质奖。这也是中职学生参赛选手在本次大赛中所取得的最好成绩。

我校茶艺社团的周颖怡、林佳美两位同学都获得了2012年“八马杯厦门十大茶叶形象大使”的称号,我社团成员多位获得“最佳参与奖选手”的称号。在2012第四届“海峡两岸大红袍杯”总决赛中,我校茶艺社团的周颖仪同学参加了比赛。在才艺展示环节中,她优雅地展示了自己的茶艺,最终从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这也是中职学生参赛选手在本次大赛中所取得的最好成绩。

2012年11月,在厦门市中职生素养大赛中,我校茶艺社团学生的“秋香茶韵”茶艺表演获职业风采最佳视觉效果奖。2013年6月,《秋香茶韵――闽南茶艺表演》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展示作品展洽会优秀学生技能作品大赛并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茶艺大赛既是考验更是机会,同学们利用比赛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自我提高,再次培养和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我校茶艺社团的郭栩莹、郑大萍、高越阳等多位同学由于她们长期学习茶艺,拥有良好的气质,她们都优先被海南航空、厦门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云南分公司等各家航空公司录取。此外茶艺社的成员,由于她们的综合素养较高,目前她们都就职于厦门的一些知名企事业单位,受到用人单位的称赞和认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特征。我校茶艺社团体现这一特征,服从和服务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这一大局。总之,在职业学校教学中,中职生的技能教学诚然重要,但是职业道德教学同样不能忽视,学校应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者不可偏废。茶艺社团让兴趣相同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找回自信,体会成功的喜悦,实现学生公共道德和个性道德的完美统一。

此外,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较长的渗透和熏陶的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把学生的日常管理与就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抓住每个环节和机会,时时刻刻有意识地营造相应的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提升中职生就业的能力,就必须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利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如社团的建设等来培育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把能力本位和素质本位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一种技能,从事简单的机器操作,而且自身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茶艺礼仪的特征篇11

1.聚餐性:中国宴席历来是在多人围坐、亲密交谈的欢乐气氛中进餐的。它习惯于8人、10人,或者12人一桌,其中以10人一桌的形式为主,因为这象征着“十全十美”的吉祥寓意。至于桌面,通常以大圆桌居多,这又意味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赴宴者通常由4种身份的人组成,即主宾、随从、陪客和主人。其中,主宾是宴席的中心人物,在最显要的位置,宴席中的一切活动需围绕他而进行;由于是隆重聚会,“礼食”氛围浓郁,有一股热烈的亲情,能很快缩短宾主间的距离,作到“宾至如归”。传统宴席一般不搞分餐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饮食卫生知识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分餐制的出现是势在必行的,但不管如何变化,宴席始终会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2.规格性:宴席之所以不同于便餐,还在于它的档次和规格。它要求全桌菜品配套,应时当令,制作精美,调配均衡,食具雅丽,仪程井然,服务周到热情。冷碟、热炒、大菜、甜品、汤品、饭菜、点心、茶酒、水果、蜜脯等,均按一定质量和比例,分类组合,前后衔接,依次推进,宛如一个严整的军阵。与此同时,在宴席场景的装饰上,在宴席节奏的掌握上,在接待人员的选用上,在服务程序的配合上都有严格的规格。不论哪种规格都要使宴席始终保持祥和、欢快、轻松的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

3.社交性:宴席既可以怡神甘口,强身健体,满足口腹之欲,又能够启迪思维,陶冶情操,给人以精神上的欢愉。尤其在社会交际方面也显示了它的重要作用,可以聚会宾朋,敦亲睦谊;可以纪念节日,欢庆盛典;可以洽谈事务,开展公关;可以活跃市场,繁荣经济。所以《礼记》有云:“酒食所以合欢也”。实际上,人们也常在品尝佳肴饮琼浆、促膝谈心交朋友的过程中,疏通关系,增进了解,加深情谊,解决一些场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社交的目的。这也正是宴席普遍受到重视、并广为利用的主要原因。像公关酒会、人情酒席、商务聚会、宴会外交等等之名,均由此而来。

茶艺礼仪的特征篇12

1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价值

茶学思想在创业教育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礼仪素养、个人修养、诚信水平、吃苦耐劳精神、创业思维等方面,因此,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充分挖掘茶学思想内涵,并将茶学思想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当中,这对于推动大学生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成功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交教育方面来看,唐宋时期,茶宴、茶话会等庄重而活泼的社交方式被广泛的运用到社会大众的社交活动当中,特别是在饮茶流行于宫廷的背景下,“清茶一杯谈国事”的现象也逐渐出现,由此可见,茶学,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宫廷的社交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国社会大众之所以爱茶并将茶学运用到社交活动当中,是因为茶学承载着很多传统思想文化,这些传统文化能够让交际双方产生高度的文化认同,并在拉近交际双方心理距离的基础上推动交际双方了解程度的深化,继而促使友情或者合作关系朝着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在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中,社交能力是学生创业能力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在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基础上,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才能够与他人开展顺畅的沟通并构建和谐的关系,从而为创业过程中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饮茶这种交际方式,并引导学生对茶学中蕴含的礼法文化和传统文化思想做出深入认知,从而有效丰富学生在开展创业实践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方式,促使学生在与他人的沟通中更好的产生文化认同与文化共鸣,继而促使学生更加合理的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交和谐。在礼仪教育方面,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而茶礼仪则是中国礼仪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茶礼仪所涉及到的方面十分广泛,如在饮茶过程中具有泡茶礼仪、敬茶礼仪等,这些利益对于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茶文化中的礼仪文化虽然看似复杂,但是却是茶人通过饮茶实践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在饮茶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礼仪不仅没有任何多余成分,并且可以彰显出茶学、茶文化所具有的技艺美与和谐美。创业活动是劳动方式中的一种形式,创业者要创业成功,不仅需要依赖于运气、思维以及技术,而且需要面临许多复杂且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欠缺资金支撑、经验支撑等,都会制约大学生创业成效的提升,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大学生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进行接触,为了能够与他人构建起互相尊重的关系,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礼仪素养。由此可见,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将凝聚传统礼仪文化的茶礼仪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过程当中,从而推动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升,确保大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稳妥的方式方法与他人开展交流与沟通。在此基础上,良好的举止礼仪、谈吐礼仪,都能够让大学生为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并在构建起顺畅的人际沟通关系基础上对个人形象和企业形象进行有效维护。在个人修养教育方面,茶不仅能够为受众带来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而且也能够成为一种提升个人修养的有效手段。在唐朝时期,饮茶已经被社会大众当作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与此同时,许多茶人也通过自身的茶著作,对饮茶之人所应当具有的品行做出了论述,如陆羽在《茶经》中提到:“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所提出的这一观点,不仅将饮茶从物质层面升华到了精神层面,而且也是对我国茶学思想中“茶德”的精辟总结。另外,饮茶追求宁静的氛围与心境,从饮茶氛围来看,茶室需要干净、整洁且具有平静的环境,而室外环境则需要体现出亲近自然的特征,从饮茶心境来看,饮茶之人需要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宁静致远的境界。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大学生所具有的个人修养、人格品质等都是影响创业成功率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强调大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而将茶学思想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当中,不仅能够有效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提升个人品德修养,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心态,始终使用冷静的态度对待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抗压水平,并让学生处于宠辱不惊的心境当中,这对于强化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消除大学生在开展创业过程中的负面情绪、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诚信水平方面,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儒释道精神对茶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产生着明显的影响。其中,儒家学者强调修身,提出了“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信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并将自省自律作为对自身的严格要求,而这种思想在茶文化中的渗透,不仅让茶学思想具有了济世救人的情怀,而且也具有了诚信廉洁的内涵。诚信廉洁是一种修养、一种风格,更是创业者立身处世、开展创业实践的根基,诚信廉洁要求社会大众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并肩负责任,也要求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做到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一诺千金、始终不渝,只有如此,大学生才能够在创业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与企业形象,也才能够为自身企业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将茶学思想渗透到茶学教学当中,能够让引导学生将自身自律当作自身习惯,并对自身行为做出严格规范。为此,教师有必要对茶学思想中的诚信文化做出充分挖掘,并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及经典案例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当中,从而充分发挥出茶学思想在强化学生诚信素养方面的作用。在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方面,茶人精神是茶学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吃苦耐劳的品质则是茶人精神中重要的体现。在千年茶马古道上,脚夫行走于几寸宽的悬崖、身负上百斤的茶包,将茶叶送到千家万户当中。正是这些劳动人民的脚印,在“世界屋脊”上描绘了茶文化发展历史中最为雄伟的篇章。当然,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存在于茶马古道之上,而且也存在于每一个茶农身上,这种精神的代代传承,为我国茶文化、茶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由于当代大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或者家庭中仅有两个孩子,因此,家人对孩子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与宠爱,这导致了部分学生产生了坐享其成的思想,而欠缺努力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吃苦耐劳精神是学生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这是大学生在面临诸多困难时仍旧能够努力实现目标的重要动力。将茶学思想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当中,能够引导学生对茶人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精神做出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知,这对于提升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推动学生在未来的创业中能够坚持努力前行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方面,茶学思想同样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茶具有质朴无华、自然醇和的特征,这种特征不仅彰显着茶的中和之美,而且对我国儒家文化中的中庸和谐之道做出了反映。中庸和谐之道,引导着社会大众使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方式实现自我提升,以“中和”作为标准对自身价值、自身行为做出衡量。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认为中庸之道难以发挥出推动创业教育成效提升的作用,但是事实上,中庸之道不等于平均主义,而是要做到恰到好处。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具有中庸思维的大学生能够对创业环境和自身所面临的整体局面做出细微观察,并能够对不同利益主体所具有的需求做出考虑与平衡,从而实现创业工作的和谐发展。另外,中庸之道属于一种整合性思维,强调在了解矛盾的基础上利用折中方式对矛盾进行缓解,因此,中庸之道对于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将茶学思想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中,能够促使学生对茶学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做出更好的理解,从而在掌握中庸之道的基础上,推动自身创业能力的提升。

2新媒体环境下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2.1新媒体环境下的茶学思想传播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推动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与传统的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展现出了更多的优势。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形式呈现出了综合化的特点。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电视、广播以及纸媒等所具有的信息传播形式相对单一,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实现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元化形式的融合与交叉,同样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完成多样化的传播。对于信息受众而言,多元化信息传播形式不仅优化了信息受众的信息接受体验,而且不同信息传播形式之间的互补关系也有利于更好的展现信息内容所具有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这对于降低大学生对茶学思想的接受门槛、提升茶学思想在高校中的传播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内容呈现出了全面性的特征。相对于传统媒体平台而言,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容量方面展现出了明显优势,在此基础上,高校大学生的信息阅读视角可以突破特定媒体的束缚,通过超链接对茶学思想以及茶学思想对自身创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做出认知。与此同时,新媒体中的新闻图片和新闻视频等传播形式,也强化了茶学思想传播所具有的立体感、冲击感和张力,这对于吸引更多学生关注茶学思想以及满足大学生对茶学思想做出深入了解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2.2利用新媒体挖掘与传播茶学思想,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成效

首先,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可以通过设置茶学课程的方式,推动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渗透。在开展茶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升茶文化思想呈现效果的立体化、直观化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茶艺文化引入创业教育课堂,通过引导学生对茶文化做出近距离的接触与体验,深化学生对茶学思想的了解。另外,在课堂之外,高校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构建茶文化社团以及开展茶文化讲座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对茶学思想做出认知的机会;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需要重视使用互联网对茶文化、茶学思想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通过找出茶文化、茶学思想中与高校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挖掘这些内容中的创业教育价值,确保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推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最后,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运用新媒体拓展自身的茶文化视野、提升自身的茶文化素养,从而更好的满足高校创业教育需求。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并通过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与其他教师或者茶文化学者开展交流与互动,从而丰富自身的茶文化知识、深化自身对茶学思想的认知。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重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茶学思想传播,在此方面,教师可以围绕茶学思想以及创业教育构建QQ群、微信群组等,并在微博中发表与茶学思想和创业教育相关的话题,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升茶学思想传播成效、彰显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价值。

3结语

茶学思想对于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与高校创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需要重视茶学思想的挖掘,并将茶学思想渗透到高校创业教学当中。在此过程中,高校与教师需要抓住新媒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新媒体在茶学思想传播中的优势,从而有效促使大学生对茶学思想做出深入的认知与了解,继而对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教育成效的提升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黄扬.茶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研究[J].福建茶叶,2017(9):167.

[2]刘莹,徐文杰.关于大学生茶文化创业项目的思考[J].福建茶叶,2017(9):244-245.

茶艺礼仪的特征篇13

武汉,我国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经济中心、交通枢纽,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腹地的地理位置、悠长的历史底蕴、“九省通衢”的便利交通和开放融合的文化氛围,共同造就了兼收并蓄的文化特点,并渗透在武汉民间风俗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婚俗。

民俗同语言一样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是礼仪、制度和技术细节的综合描述,也是信仰和观念的表现。[1]由于武汉的城市特点及文化特征,武汉婚俗必定包含丰富而深刻的历史积淀、民俗文化内涵以及时代特征。本文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对当代武汉城市婚俗的现状进行分析,试图从民间朴素价值观、儒家思想、婚俗的当代特色几个方面探索其背后的深刻意义。

一.武汉城市婚礼仪式活动

(一)历史传统。

武汉地区传统婚礼仪式都基本符合汉族传统婚俗礼仪,核心环节和流程都基本遵循着“六礼”——古书载六礼为: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2]在婚礼迎娶的当天还有各种具体流程步骤,包括花轿迎亲、拜堂、闹洞房、三朝回门等礼节。传统婚礼过程较长、礼节繁复,其中蕴含深刻道德理念、象征意义和民族传统。

(二)当今现状。

本文通过对当今武汉城区普遍采用的婚礼仪式进行田野调查,试图较完整地呈现当代武汉城市婚俗的各个方面。

1.参与者

(1)新郎、新娘

(2)新人双方父母

(3)新人亲友

(4)伴娘、伴郎:一般伴娘是新娘未婚的姐妹或好友,伴郎是新郎未婚的兄弟或好友。伴娘伴郎均为两个,也有各四个、六个甚至更多,但相对少见。人数需各为双数,表成双成对、好事成双之意。

(5)接娘:两位,一般由新郎的姐妹担任,在婚礼当天与新郎和伴郎一同去接新娘。

(6)铺床长辈:找两位女性长辈在结婚前一天铺新房的婚床。要求女性长辈儿女齐全,以讨喜气。

(7)压床童子:一般由新郎的弟弟或晚辈担任,要求“童子之身”,在结婚前一天晚上在新房婚床上睡一晚,称“压床”。主要是取童子为阳性,祝福新人以后能生儿子的意思。

(8)证婚人:由男方或女方单位领导担任,在婚宴开始之前,婚礼仪式上向新人致辞,见证婚礼时刻。

(9)婚礼司仪、化妆师、摄影师:承担婚礼仪式的主持、新人的化妆和仪式摄影的工作,一般由婚庆公司推荐和安排。

2.准备阶段

(1)提亲、下聘:男方父母带上聘礼到女方家提亲、讨论结婚相关事宜,婚礼日期要选双时日为吉。

(2)准备工作:订酒店、选定婚庆公司、新房装修及布置、照婚纱照、写喜帖、定制礼服、预订婚车、花店,其他事项主要交由婚庆公司安排,包括婚礼司仪、化妆师、摄影师、流程安排、婚礼视频后期制作等。

3.婚仪阶段

(1)结婚前一天

早上:找两位女性长辈在新房铺婚床。床上用品套数最好是双数,颜色一般是大红色。

晚上:童子压床一晚。新床铺上坚果:枣子——早生贵子,花生——儿女双全,桂圆——圆圆满满。

(2)婚礼当天

接新娘:“单数去、双数回”——新郎、两个伴郎、两个接娘一共五个人出发,回来时加上新娘、两个伴娘,一共八个人。七点之前去花店装饰新车,随后去新娘家接新娘。新郎进门栋之前,新娘家放鞭炮表示欢迎。当新郎来到新娘门口,新郎敲门——女方家属难题考验——男方塞红包、挤门入房——新郎新娘互相戴胸花。

新人敬茶:新郎向岳父岳母敬茶、改口称父母,岳父母给新人红包、送祝福。

找新鞋:在新郎进门之前新娘和伴娘把新娘的一只鞋“藏”起来,长辈偷偷告诉男方的晚辈(童子)将鞋子找出,在敬茶之后帮新娘提鞋、向新郎索取红包。之后新郎将新娘抱上花车。

彩车绕城:彩车的数量一定是双数,另外“绕城不走回头路”——象征新娘已经嫁出娘家,不回头的意思。

新娘进门:新郎新娘回新房,进门前男方放鞭炮表示欢迎,新郎要将新娘抱进门。

喝甜汤:婆婆准备甜汤给新人喝,甜汤表“甜甜蜜蜜”,食材主要有汤圆四个——“事事如意”,银耳、桂圆、红枣等。

新人敬茶:新娘向公婆敬茶、改口称父母,公婆给新人红包、送祝福的话。

迎宾:新郎新娘在酒店门口迎宾,来宾送礼物、红包、签字、拍照。

婚宴:座次安排一般是公婆、岳父母坐正对舞台的一桌,男方亲友在大厅左侧,女方亲友在大厅右侧。中午12点之前开始仪式,双方父母致辞、新人单位领导作为证婚人致辞,随后新人进行仪式、交换戒指。仪式完毕即开席,新人换敬酒礼服逐桌敬酒,先敬公婆、岳父母再敬其他桌次,顺序是先敬女方亲友再敬男方亲友。

送客:新郎新娘在酒店门口送客,至此婚宴结束。

婚宴结束后一般无闹洞房,根据个人喜好安排之后的活动,如新房小聚、聚餐等。

(3)婚礼后

敬茶:婚礼后第二天一早,新娘要给公婆敬茶。

“三天回门”:即新娘在婚礼后第三天太阳落山之前回一次娘家,女方的晚辈或同辈须来婆家接新娘回门。回晚了就是“将婆婆的眼睛踩瞎了”。

二.当代武汉城市婚俗的民俗文化解读

通过对武汉婚俗流程的收集和整理,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婚姻这样的人生大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在民间婚俗中得到体现。

(一)民间朴素价值观。

1.喜庆吉祥、多生贵子

人们用最朴素明了又巧妙的象征将其重要性及对新人婚姻生活的美好祝福和祈愿表现出来。

首先是颜色象征。红色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幸福色。喜帖、喜糖、鞭炮、婚房的布置、新人的服装都是红色,都体现出人们对红色代表着喜庆这一观念的认同。

其次是数字的象征。传统文化中,双数代表着成双成对等象征意义,所以结婚日期要选双时日、床上用品套数最好是双数、接新娘的人数“单数去、双数回”,接回男方家时是八个人,“八”代表“发”;婆婆准备的甜汤中汤圆四个象征“事事如意”等。

再次是事物谐音象征。如新床上要铺上坚果都带有谐音象征意味:枣子——早生贵子,花生——儿女俱全,桂圆——圆圆满满,这种事物的谐音是一种多子多福观念的表达。

另外人物象征方面,表达了一种民间朴素观念——“气”。民间认为,世间人们都带有一种并且这些“气”能够感染他人。铺床的女性长辈需要生活美满、儿女双全,象征着借用她们的“福气”感染新人。传统婚俗中结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传宗接代,如今养育后代也是婚姻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亲友们对新人有着早生贵子的美好期待和祝福。男童子压床和男童提鞋的初衷是让其旺盛的“阳气”感染新人生育男孩。而如今根据武汉城区民众的想法来看,“男童”的“阳气”则是泛化成“孩子”的含义。

2.两个家庭的“较量”与融合

婚礼习俗和礼仪,表面看来只是新人结合的仪式,实则深刻地表现出背后蕴含的文化特质——两个家庭的“较量”与融合。从古至今,中华文明将家族观念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中,婚姻结合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关系到两个家庭的大事。[3]近年来独生子女们步入婚育期,家长们都希望子女不受委屈,同时婚姻又展现出两家的融合。婚礼中包含着复杂的文化内涵。

“较量”这一方面,首先比较突出的是“讲排场”的风气。“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复杂的词,它蕴含着中华文化社会心理的深层意象。它似乎代表着体面、荣光甚至尊严。近二十来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男女双方在婚礼的排场上都不肯示弱、要“面子”。但根据田野调查的结果来看,近五年来婚礼消费日趋理性和合理化,很多新人也选择简办,婚庆公司也针对不同阶层的人群推出不同选择,人们对于“排场”的追逐正在降温。

其次是聘礼与嫁妆。聘是婚礼前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男方送彩礼往妇家,表明聘定女方为妻。[4]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含蓄而委婉,总能通过曲折的方式婉转地表达深刻的含义,聘礼的背后是男方向女方展示自己的实力,有份量的红包和贵重的礼物是用隐晦的方式告诉女方嫁过来是正确的选择,也是男方家娶亲诚意的展现。而新娘的嫁妆则是女方以物质的方式告诉男方自己家境殷实,婆家要善待媳妇。看似简单的礼金背后包含委婉的较量,是双方家庭向对方展现实力、深情护子的体现,是对子女的支持和祝福。而聘礼和嫁妆正是美好的礼物背后的暗藏的较量,十分耐人寻味。

另外对新郎的难题考验,也是较量的一部分。新郎这个“外来人”要接走女儿,女方家属作势将门堵上不让新郎进门,用难题考验新郎,不但表达女方对出嫁的女儿的珍视和不舍,同时也让新郎在接新娘的过程中了解到新娘和幸福的来之不易。

而整个婚礼的过程正是两个家族融合的过程。婚宴上双方父母、亲友共聚一堂,共同交流、祝福新人。对于新人和双方亲友而言,两家的“较量”并不是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大家互相攀比、互相抵触,这种“较量”实际是委婉的、善意的,较量是双方亲友互相了解的过程,是对新人进行教育的过程,也是对新人的婚姻生活认可、祈愿和祝福的过程。较量,其实正是为了最终能更好地融合。

(二)儒家思想。

儒学在我国思想界一直占绝对主导地位,当代武汉城区婚俗中,其核心内容都被保留了下来。礼仪顺序清晰而完善,核心礼节绝不可随意跳过。我国有几千年以礼治国的历史,无礼不视,无礼不食,我们所有的行为要符合礼仪规范。[5]婚礼的核心礼节包括着亲疏有序、长幼有序的纲常观念,如新人出娘家门前和进婆家门后要给长辈敬茶以示尊重,参与者在婚礼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严格的辈分要求等,分类清晰。另外对于宾客还有亲疏的区分,这一点在婚宴桌次的方位安排上体现明显,新人父母在正中,从舞台到桌次的距离根据新人与宾客的关系亲疏而分远近,实际体现出“差序格局”,即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有自己延伸出去按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在婚礼仪式中体现着关系的展演。[6]

(三)当代特色。

当代武汉城区的婚礼不但有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有现代文明的烙印。在婚俗形式上,具体表现在形式的繁简变化、聘礼与嫁妆、婚礼日期、婚礼时辰、迎娶工具、婚礼服饰等多方面的变化,[7]以下从几个突出方面进行分析。

1.化繁为简、节制文明、个性鲜明

现在武汉城市的婚礼仪式相对传统而言简化了很多,社会的发展导致封建宗法制的消亡、封建伦理关系和婚姻和制度的改变,[8]致使婚礼仪式也随着婚姻的本质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如大多数婚礼省去了闹洞房,过去闹新娘的心理动机是复杂的,也是一种微妙而暧昧的性情绪释放。[9]某些闹房实则造成了低俗、猥亵。如今人们将“闹洞房”所产生的不文明行为加以摒弃。个性化也是当今婚俗的一大特点,随着人们思想的年轻化、开放化,婚礼讲求创意和独特性,各个婚庆公司也绞尽脑汁,满足新时代人们更高更个人化的需求。

2.西方文化影响与传统文化的坚持

随着西方文明的进入,现代武汉城区的青年们也逐渐接受了外来的婚礼文化,具体体现在婚仪空间、仪式方式、礼服、婚庆颜色等方面。现在婚礼的空间在酒店,或西方的传统宗教空间——教堂。从前的仪式是“三拜”来完成,现在则多为西方的“交换戒指”所代替。如今婚纱礼服是新娘们仪式的首选,但一般新娘都有中式礼服敬酒时穿着。西方婚礼使用白色作为基调,而如今我国婚俗中红色仍是不变的主角。传统文化似乎受到了西方文化强大的冲击,但传统婚俗仍有着巨大影响力。

对于这种状况的产生,是文化的传播、接收与融合的结果,但从现在武汉地区表现出来的婚礼仪俗状态来看,传统文化还是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有些近乎消失的传统婚仪中包含了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可以尝试重新将其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重视和坚守,才能更好地传承。

参考文献:

[1][美]阿兰·邓迪斯 编,陈建宪、彭海斌 译.世界民俗学[C].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

[2]李鉴踪.中国民间婚恋习俗[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3版.

[3]徐邦学.民间实用婚俗礼仪通书[M].气象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5]徐静春,朱汉昌.婚俗改革的方向与路径选择[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6]杨帆.“慎终追远”的背后:鲁西南“过三年”丧葬仪式的文化解读[J].文化遗产.2011年第4期.

[7]周丹迪,岳书法.浅析近代以来中国婚嫁民俗的演变[J].文化学刊.2012年1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