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学习材料实用13篇

意识形态学习材料
意识形态学习材料篇1

一是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方面比较欠缺。二是领导班子满足与当前的事务性工作,而对探索新形势下______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较少,工作的规范性和计划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班子成员的分工和责任不够明确。有时遇到不需要主要领导拍板的事也要找主要领导拍板;四是思想政治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五是在用人机制上,缺乏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致使一些干部学习业务知识的积极性不够高,工作不扎实;六是干部分工及干部工作量分配差别大,致使一部分干部过于忙碌,而一部分干部无所事事;七是领导班子与基层部门及服务对象沟通力度不够;八是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调研少。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

1、理论武装不够。新形势下,领导班子没有能像重视抓业务工作那样,时刻注重抓理论学习;主观上对加强理论学习的紧迫感认识不足。特别是班子成员普遍认为自己文化层次较高,自我感觉理论知识水平较高,因此缺乏进一步学习理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总认为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够用了,缺乏一种挤的精神、钻的精神、苦的精神,往往以工作忙为借口,不能很好地坚持学习制度,不能很好地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工作发展中的问题,抓工作往往凭经验、凭热情,缺乏理论思考,以致有时处理问题时不能把握关键环节,造成工作开展达不到“争先创优”的要求。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不够。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领导班子存在着忽视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的倾向,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不够,自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不足,对企业内部思想、纪律、作风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苗头,缺乏足够的重视;个别领导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好人主义”和怕得罪人的思想,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缺少改革创新的勇气。

3、宗旨意识不够强。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和经济转轨的新形势下,领导班子在开展工作时,群众观点有所弱化,想问题、办事情,有时不能完全从群众利益出发。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们还没能够很好地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4、制度建设和约束监督不够有力。在制度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度执行不严格,不到位。比如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往往要求别的人多了,自我监督的少了,领导班子没有很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也没有很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没有很好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往往拉不开情面,不能很好地开展积极、健康地思想斗争,致使一些问题未能有效防范,未能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损害了领导的形象和威信,一定程度也影响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三、整改意见

1、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领导班子成员的学习要按照年初制定的学习计划完成所规定的学习内容,结合各自分管的工作写出有份量的理论研究文章或心得体会。要完善学习制度,经常性地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政治理论,特别是要组织学习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好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增强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

2、加强工作的规范性和计划性。每季度召开总结会议,对季度性工作及时进行总结,对做得好的科室、部门及人员进行表扬,对做得差的进行批评,对下一季度的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部署,并明确各科室、部门应实现的工作目标。

3、进一步明确班子成员的分工和责任。除重大事项提交党支部会议研究决定外,分管领导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分管领导应敢于作出决定。同时针对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领导干部做起,从班子做起,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

4、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上级下达的重要文件,要及时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进行认真传达学习,对涉及干部职工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及时向全体干部职工通报。同时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经常召开支部大会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申报和“三项”制度报告工作,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警示教育要做到常抓不懈。

5、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制定操作性强的党员领导干部德、能、勤、绩考核办法,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关心干部职工的成长进步,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6、切实加强两个《条例》的学习、在贯彻和落实,努力在党风廉政建设上下功夫。以学习贯彻落实两个《条例》为主题,以构建警示训诫防线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全面加强自律和他律,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党风廉

政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从机制上、制度上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保证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切实做到自省、自警、自励、自重。同时,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制度,强化监督,为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7、领导班子成员要主动与基层单位以座谈会、个别谈话的形式进行谈心交心活动,广泛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切实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8、制定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调研计划,明确责任。严格落实领导班子成员下基层调查研究工作制度,领导班子成员每年下基层部门调研不得少于6次。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意识形态学习材料篇2

1 建立材料及加工系统实物样本

这个体系的建立需要注意多样化、参与性,而不是简单的示范、演示给学生看。我们在课程实验室里收集了24种木材、12种金属及表面处理工艺、10种塑料,15种玻璃(见图1、2、3)。这些样本选择制作的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尽可能地将系统完整;其次,就是将材料和设计联系起来。

在整理采集材料样本前,我们需要教学中注意各个材料种类的以及同种材料之间的区别。各个材料的大的种类相对来说,目前主要是一些工艺给同学们带来的迷惑性,但是仔细辨别,还是很容易区分。但是更多的难点在于同种材料内部的区别,比如颜色,色泽都比较相近的木质材料,就有不小的分辨难度,另外又如人工合成的塑料,这些细微的差别,需要导师将材料的物理方面结合加工方面的特性都讲授清楚,最好有视频或实地考察的加工企业者,这样才能将抽象的道理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2 材料工艺方面内容的互动研究

此互动设置的是用简易的方式诠释较复杂的工艺,策划相关的行为活动,专门适应一些较基础的结构、设计、形态等方面的理论内容,这种行为模式可以拓展得越广阔、丰富越好。比如我们用常用材料进行结构方面的探讨,此类的课题通常有如下几种,读者可以继续探讨开发更多的活动。

(1)纸材:包装类的开发,一方面可以完成对被包装对象的保护;另外,也要加强对对象内容的诠释和形态上的统一。很多设计方案在构思的时候可以兼顾到保护这一功能,但是形态和颜色上往往显得非常单调,这就需要导师多方引导学生在开发的过程中,注意方案的完善,尽可能丰富其形态;这类可以开发包装的对象有圆形形态的鸡蛋,乒乓球等,尤其是鸡蛋。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壳薄易碎,甚至存放的时候也有一定的讲究,否则保鲜效果会差很多。这就给同学们提出很高的设计要求,此类课题很多院校都在关注练习,但是,方向性的把握有的过于单一,作为导师,可以多引导学生关注一些最新的包装理念、技法,将其中最基础的道理通过这种结构来创新表达出来。

(2)木材:桥类结构开发。桥,中国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拱形桥,历经千古,闻名世界。而我们国内现代桥梁方面也有一些负面的案例,设计基础课上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的结构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需要针对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在学校这个阶段就需要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素质,尤其是一个设计师。设计师的行业,是一个造物的行业,没有一定的社会道德责任感,设计出来的作品很难从消费者、环境生态以及人类自身的多角度来审视创意,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样也做不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作品。

桥梁结构的种类也比较多:拱形、立柱、吊索等,这种桥梁结构要在教学中去体现,就得考虑到实际材料的选择,柱形的材料可以搭配做基础,应用的面相对比较广泛;而圆形的材料可能更合适于一些拱形桥梁的搭建;吊索类的材料可以结合柱形,板型材料,根据吊索桥梁的结构特点来构思。在结构最后评比中,除了可以将桥身的自重和所能承担的重量比作为考评的一个关键因子,还可以将材料加工的工艺考虑进来。有的作品考虑用的材料比较坚硬厚重,本身的沉重就非常大,相对部分轻质材料而言有着一定的优势,这时候如果考评不考虑到这个方面,就会有失公平;另外练习的主题本身是工艺,所以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实践环节不可忽视的一点,既加强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又从素质方面锻炼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这方面国外的技术类的学习就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德国的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需要去企业工厂工作两三年才有资格申请,我们在这方面虽然标准不一样,但是学生走上社会所要面临的社会问题却大同小异,如何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发展自我,这点可以从他们的专业基础课诸如材料、形态、模型等课上抓起。

(3)其他材料:这些方面主要包括部分金属、塑料、纤维等材料,在一些课题比如速度、韵律、平衡方面,这些材料有时候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速度练习:在速度练习这个环节上首先我们要确定如何表现速度,如何体现速度。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大小不一样的车模,这样的车模从功能角度入手,一定要兼顾外观的设计,这样才能在基础阶段培养出较好的形态设计意识,可以考虑制作一些简易的车模,底盘加车轮的结构,设置好动力装置,这个应该还是尽可能用弹性势能的方式来驱动,可用的工具有弹簧和皮筋,考评的测试关键因素,一方面可以是速度和距离的远近;另外一方面也需要车外观制作方面要尽可能的精致完善。

韵律练习:韵律练习可以参考一些基础的形态元素,需要同学们能够将形态元素所表达的内容熟练掌握并能够简单运用组合形态。在这个练习环节里,练习的参考资料可以选择部分影视、音乐等作品,甚至也可以选择二维、三维的资料进行再创作,在这个设计内容上,最需要注意的是导师不能将自己的感受主导或者影响学生,否则得不到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样也会影响学生对于设计的表现。形式上因为参考资料的不同,可以有较广泛的表现形态,只要不偏离主题即可。

平衡练习:平衡练习和韵律练习都是从设计美学的规律里面发展而来,另外我们的各种类型的设计专业对于这种平衡的设计都有经典成功的案例。作为美学基础的原理之一――平衡,一直都在强调万事万物的守恒,这点和我们国家的道教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个练习的主题,有时候又非常吻合我们的传统思想。练习中我们可以以形态搭配组合作为起点,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将不同材料、不同尺寸、形式的进行搭配,寻找一个、多个造型的稳定。

3 统筹计划虚拟课题和项目实践

设计实践的内容不能太抽象,尽可能地走进主体对象的身边,同时注意创新性的训练,归纳总结加工体验,这一环节容易被忽视,尽量多角度的提出一些之前几个阶段中遇到的问题,并做出总结。作为设计的实践主题,我们可以有如下设置:

绿色设计:此类主题适应当前的主流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最迫切需要努力的方向。前一段时间,尤其是国内,一直在提倡消耗式的经济增长,虽然经济增幅明显,但是在自然环境、能源及资源方面的消耗也是明显的,从另一个方面人类可以反思,到底给子孙后代还能留下些什么,这样的社会责任也给我们设计师提出了设计上新的条件,亦即如何在有限的资源里,设计出节能、环保、有利于再生等特点的产品来(见图4)。将这种人文上的关怀引入到材料实践课程上,我们给学生设置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可以有诸如材料二次开发利用、“新”材料的探索以及节能环保方面的结构设计等等。其中每一个练习都包含着对材料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利用的阶段,只有学生掌握了这个材料特性之后才能够熟练有针对性的塑造出想要的形态。

功能设计:当前的学院设计,虽然是在产品设计的环境下,但是很多院校的专业设置都是从外观形态入手,对于功能方面的理解甚是薄弱,这方面有些院校的教育理念就非常好,这方面可以给那些在这方面缺乏或者有计划想拓展教学结构的专业以启示。

早在包豪斯的阶段,就已经提出产品的功能主导性,我们在基础教学里,如何引导学生完成一些功能的创新设计,也是当前教育的一大重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周边的一些机构功能性的产品或者模型来展开,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意识。在这个引导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很多有趣的新的想法,鼓励学生将新的功能及制作方法科学化、合理化,甚至鼓励他们去参与一些竞赛和发明专利的申请。

综合设计:这个设计案例主要还是综合一下学校、环境、人文等方面的优势资源来设置,不同的专业领域、地理位置、经济地区,所面对的设计的方向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有些院校在交通工具领域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源,这个时候就可以针对这个方向,用材料对设计类别进行基础方面的形态练习,也可以在有些院系概念设计方面一直在尝试和国际接轨的环境下,多考虑些新颖材料的构思;我们当然也可以顺势利用周边的环境,如果在瓷区,瓷质产品的开发将是一个相当长远的战略考虑,如果我们在一些家电生产制造基地,那么一些小家电的所构成的材料又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范围。

4 小结

工业设计专业的材料及加工工艺实践,一直都和专业基础课程相辅相成,是学生接触设计、了解设计并最终能掌握设计的必要知识架构,美国学者吉姆・莱斯科曾经说过“如果设计师对某些现有的工艺不了解,那么他们的创造潜力将会受到限制”。但是在实际加工的过程中,由于材料工艺复杂的系统性以及时效性,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到底能消化掌握多少这方面的知识,这不仅仅需要对材料的各种知识体系里的教学演示,也需要我们在实践加工中,大量的加以实践活动方面设计行为引导。这种设计方面的主观学习模式,一直是设计专业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科学、量性分析研究这种行为,完善引导学生主观学习的动性,这在将来的同类别的专业实践里,会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也能够从较长远的意义上影响并改良学生设计实践的方式。

意识形态学习材料篇3

1 学习材料的精心准备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1.1 从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

在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联结。数学材料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也常常将生活化的材料引进课堂教学中,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学会数学地思考。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纠缠于生活经验,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选择生活化材料,处理好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的关系。

1.2 把教材提供的静态的转换成动态的、变明的为暗的学习材料。

教材中的学习材料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依靠,我们既没有完全不用教材的时间、精力及能力,也不应将教材当作金科玉律。那如何面对教材、如何处理其提供的学习材料呢?

1.2.1 变“静”为“动”。

材料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往往经历了从量到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态的材料往往比静态的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挖掘静态教材中所包含的动态因素,变“静”为“动”。以“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与数学知识的和谐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1.2.2 变“明”为“暗”。

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后的结论性知识,教材则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通过材料明确反映出来。。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有一种“想当然的思想”:这种明明白白是学习材料老师一看就懂,学生一学就会;但实际并非如其所愿,于是埋怨学生笨、不听话。变“明”为“暗”就是把教材中有些比较明确的学习材料转变为具有探索性、探索中理解、掌握。把原有材料变“明”为“暗”的显著的特点就是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

2 提问策略探讨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课堂提问是指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那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2.1 要精心设计对预习的提问。

科学地组织课前预习,准确地把握预习情况,能充分调动起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感知积极性。

2.1.1 精心设计预习问题。

预习问题是学生预习自学时的基本“凭借”,预习问题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提出预习问题时,要有可操作性、要体现量力性、要体现启发性、要因课而宜把握好预习的适当性。

2.1.2 合理确定预习形式。

“读”、“想”、“试”、“问”是小学数学预习的基本形式,但预习作业绝不能落入依葫芦画瓢的窠臼,一味重视模仿性做题。结合具体的预习内容,可以或以“读”为主,或以“想”为主,或以“试”为重点,或侧重于“问”。总之,预习的形式要多样性,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确实使学生预习时“动”起来。

2.2 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提问技术

2.2.1 提高设问技能。

教师要提高问题设计能力,它主要包括设计问题的数量、难度、切入点控制三个方面。教师要把握问题设计的原则、策略和步骤,精心谋划,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

2.2.2 提高发问技能。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

(1)发问时机的把握。要把握发问时机和课堂教学进展及变化的结合。一般情况下,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学生的心理状态;二是教师的教学视角。

(2)发问句式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接受、理解、思考水平与课堂发问选用的句式有较大关系。恰当的发问句式不仅能起到遍询诸生、温故知新、启发思维的作用,而且能建立师生之间情感认同的桥梁,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3)答问对象的确定。教师在确定答问对象时应遵循普遍性原则,先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带着问题去思考之后,在指明回答。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遵循量力性原则,分别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产生成功的,激发其学习自信心。

(4)候答过程的调控。候答本质是一种教学等待。要求注意两点:一是时间适宜。不要过于急促,也不要过于漫长。二是控制重复。教师在候答时,不要多次重述问题。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期待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还可能干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

2.3 提高理答技能。

教师理答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对学生答问的质量与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是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环节。

意识形态学习材料篇4

(一)围绕材料提出政治问题。

教师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材料或时事热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根据材料思考探讨,主动学习新知识,便于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如在讲述初一政治第21课《护佑生命安康》时,我及时将“青海”“玉树”地震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制作成了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生命健康权有何重要性?国家、社会、学校等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给予特殊的关注?遇到险情,未成年人怎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健康?你觉得当前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得到了怎样的维护?你对此有何建议?学生在大量极富震撼和冲击力的图片及材料的感染下,主动围绕材料、教材、问题,以小组形式展开了认真而激烈的探讨。这些材料的运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的欲望,每个人都在主动地寻找答案,成功地将老师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

(二)利用材料分析解决政治问题。

通过引用材料进行政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政治教学的材料都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和实际经验去分析材料,了解材料所要反映的真正内涵,创造性地针对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努力解决政治问题。如在讲述初一政治:“与快乐相伴,做情绪的主人,让我们快乐起来”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引用玉树地震材料中一组题为“玉树地震灾区乐观坚强的孩子们”的组图,通过浏览这些图片,同学们从灾区孩子身上感受到了他们坚强的美德,并在切身感受中了解和掌握了情绪调节的常用方法,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学会调节情绪,快乐坚强地生活,这才是强者对生活应有的态度。

(三)通过材料得出政治观点和结论。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理论性的政治观点和结论,而这些观点和结论不是单纯地靠教师让学生在书上划下来或死记硬背就够的,教师这样做充其量只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罢了。表面上看,学生的书上笔记划得密密麻麻,一字不漏。但是,这仅仅是一个表象,是学生不求甚解、机械呆板地按照教师要求在书上做的一个标识而已。这样做距离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是相去甚远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生态课理念下政治教学的大忌。而利用分析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得出教材观点和结论的做法则是避免上述错误教学做法的良招之一。在讲述初一政治第22课《筑起“防火墙”》时,我引用了一则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让学生分析:初二学生小丽和小茜,平时不听父母和老师的教育,经常去一些偏僻荒凉人烟稀少的地方玩耍。在一个周六的下午,两人又相约去长江的江堤边野炊,没想到,一个外地男青年途经此地,看到周围荒无人烟,仅有这两个年孩在玩耍,顿起歹意。他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了这两个女孩,并试图抛尸江中毁尸灭迹。尽管最后这名歹徒被绳之以法,但这两个女孩留给我们的悲惨教训却是深刻的。当我让同学们根据材料得出本课要讲述的一个政治结论时,同学们立刻深有体会地回答:未成年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课堂教学摆脱了陈旧落后死板机械的框架式教法,为学生成长为一个理性、健康、自律的社会成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用材料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用材料,激励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和思考探索。如在讲述初一政治第14课“生命的家园”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同学们认识到环境破坏造成的灾难,提高环保意识,我引用了网上搜索的一则材料:[百姓声音]中国因环境引发的“癌症村”。通过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及事例向同学们展示了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要求同学们一方面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以身作则,爱护环境,做好表率,另一方面要以小组形式进行“我是家乡环境的保护人”的环境调查研究活动。本次活动增强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要革新理念,改变方式,讲究政治生态课的教学艺术

政治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与学生的“学什么”及“如何学”的心理相适应。有些教师把政治上课片面地看作是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等,而忽视初中政治教学的最基本任务,那就是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健全人格。因此,政治生态课教学要求教师一定要革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点拨者。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教师往往提前学习教材的内容,然后将所谓的重点、难点、基础知识点等在课堂上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法凸显了教师的智慧、才干,却将学生的灵气和个性思维能力无情地扼杀和埋没了。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或看法,树立自信心。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和探讨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这样的政治课教学充满和谐、融洽又睿智的氛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有较高实效性的政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意识形态学习材料篇5

汉语熟语主要包括惯用语、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以及警句格言等(彭泽润、李葆嘉,2009:285)。熟语生动有趣,蕴含深刻、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口语交际中具有重要作用。熟语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加大汉语熟语教学力度实有必要。实际上,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确实越来越重视汉语熟语的教学,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教材编写上都有不少新的进展(赵清永,2007)。比如各类专题、选修和研究专题课程的设置都更重视熟语的教学,很多著名口语系列教材在编写中会更多地使用熟语并系统介绍熟语知识。另外,还出现了一本专门的汉语熟语教程――《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程》(沈建华,2003),教程中包含课文、惯用语释例和练习,以某种对话场景作为课文内容,给学生提供语境帮助理解惯用语。课文后提供各种惯用语练习形式(如解释、连线、多选、对话补充等)。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探讨汉语熟语的教学策略(钟舟海、肖静,2013)。但是在当前对外汉语教学飞速发展、中高级汉语熟语教学整体存在不足的情况下(郭雯文,2002;孔令跃,2013),熟语教学尤其是相关熟语教材的研究进展仍显不够,教材不仅数量少而且是传统的纸质书,形式单一,在教材编写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基于这些原因,本文尝试提出一种汉语熟语教材编写的新思路,并分析该思路背后的理据,希望能有所突破,促使更多研究者关注、思考这一方面的问题。

二、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编写思路

概括而言,本文尝试提出的是基于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的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编写思路。在详细论述这一思路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相关概念。“模态”指“人类通过不同的感官与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顾曰国,2007)。而多模态化外语教材在此指集各种多模态材料(如文字、图画、表格、录音、录像、网络链接解释等)于一体的新型教材(张德禄、张淑杰,2010)。传统纸质教材也具有多模态性,如课文配上图画、表格、特殊文字等,但这类教材显然还是以文字为主要媒介,是单媒体的多模态内容。在多模态化教材中,不再是文字一种模态独尊的局面,而是多种模态共存的局面,教材是多媒体、多模态化内容。

多模态化教材要求多种模态的合作、协同、辅助、强化等,所以研究者认为它不再仅仅是一本书的形式,而是书加光盘、课件、录音带、录像带、一系列网站等形式(张德禄、张淑杰,2010)。这些内容可以根据需要编写成三种配合使用的教材: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演示教材。其中“电子教材是以电子文本形式出版的教材,储存在光盘、移动硬盘等容量比较大的电子容器中。电子教材应该是最完整的教材,不仅包括纸质教材中的所有内容,还包括其他所有与其匹配的多模态学习材料,包括不同版本的网络课程、多媒体学习课件、电子教案和录音等。教材后还附有相关参考书目和相关网站的链接,甚至还可能包括练习答案等”(张德禄、张淑杰,2010)。多模态化外语教材除了具有传统纸质教材的特点外,还具有协同性、多维性、动态性、共时性、联结性等特点,信息量大,使用便捷,可以多维度地刺激学习者的感官,提高学习效率(张德禄、张淑杰,2010)。这一新型教材的编写符合当前外语学习多模态化、网络化等新时代需求。

多模态化外语教材的编写理念和优势对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具有重要启示。对外汉语熟语教材也可以借鉴该编写方法,编成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使汉语熟语教与学更为有效。而且,目前熟语教学虽然越来越受重视,但专门的熟语教材只见到一本,且为纸质版形式的,所以尝试编写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很有必要。我们认为,具体可按照如下新思路进行汉语熟语教材的编写。

首先,编写纸质版熟语教材时,教材内容以转录的影视剧脚本作为课文主体。在编排体例上,教材包括课文、熟语列表和注释详解、各类练习,还要有专门的与电视剧中内容相关的“交际文化板块”或“交际常识板块”内容,并附上一些类似交际场景的相关练习,加深学生对相关熟语使用语境的了解。对课文中出现的常用熟语,参考二语习得和教学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标注,比如粗体加黑、下划线、不同颜色亮显等,这些标注方法已被证明可有效促进对熟Z的识记。另外,对特定类型熟语,如成语,也可以用不同图形加以边注,简单标明典故来源等。在熟语列表中要标注熟语类型,加上详细的意义和用法注释以及例句。课文后的熟语练习设置除了常见的练习类型外,同样参考二语习得和教学研究成果,对各类熟语设置不同的练习内容。比如,让学生背诵成语典故,利用意象性和图片让学生猜测熟语等。

其次,要编制电子版熟语教材。电子教材不仅包括所有纸质课文内容,还包括各种多模态化素材。电子教材把所有文本教材内容电子化、集成化,使学习内容成为“多模态文本”,呈现方式也多模态化(文本、声音和视频的单独或共现)(顾曰国,2007)。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所突破,即在电子教材中内置多模态语料检索工具。借助于这一工具,学习者可以集中检索包括特定熟语在内的多模态文本,如包含该熟语的所有课文、句子、意义用法注解、例句、对应的发音和视频、相应的练习题等,可以随时重复学习该熟语所在的电视剧或话题情景的全部文本或视频、音频内容。也就是说,对于任一熟语,学生都可快速查找到相关内容并进行多模态化学习,更可多次集中重复学习,或学习某一熟语在不同话题情景中的具体用法。

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子教材实质上是一个集成的小型多模态语料库,学习者学习的对象是可以方便快捷检索的多模态文本,该文本能从多个层面(文本、图像、音视频、对话情景甚至练习等)重复展示熟语的应用。学习者在熟语学习的任一环节都可以借助该检索工具进行。电子教材软件界面可以安排如下:界面左侧是电子化课文等多模态内容呈现界面,可以呈现课文内容、突显各类熟语、音视频片断、练习等内容;界面右侧是熟语查找界面,输入某一熟语,就可以呈现出所有相关内容列表,如包含该熟语的所有课文、句子、意义用法注解、例句、练习、发音和视频片断等,点击该列表任一内容,都可以在左侧界面中详细显示出对应内容。利用这一检索工具软件,学习者可以对任一熟语进行多层面、多形式的学习或复习,这一过程是一个多层面、高频率重复强化的过程,学习者对熟语的识记效果会更好。最后,在电子教材中也会集中显示熟语在某些大型语料库中出现的一定数量的例句,学生通过检索工具可以进一步查找并扩展学习,这也是多模态化练习设置的一个部分。

最后一点是关于课文内容选择的标准问题。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的内容来自于影视剧,但影视剧众多,必须考虑选择的标准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围绕著名的口语主干教材挑选与主题相关的影视剧作为汉语熟语教材内容。比如,可参考北大版的《汉语高级口语2》,从电视剧《家有儿女》或电影《爱情麻辣烫》中挑选与话题相同或相关的合适剧集。如教材中某一课的话题是男女地位和婚姻,就可以选择与此相关的剧集或电影片断(如《家庭主夫》或电影中一对青年的婚姻生活片断)。只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影视剧有以下好处:第一,主干课的话题都是有质量保证的,是留学生所关注和感兴趣的,据此所选择的电视剧基本上也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而其中涉及的汉语熟语对留学生来说是实用的;第二,主干教材和汉语熟语教材课文有话题上的联系,可使两类教材互为辅助。对于语言学习过程来说,话题相关有助于扩展学习者的知识,有益于新旧知识的联结学习,激发学习者的语言表达兴趣,这也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

照此思路编写的汉语熟语教材将与留学生喜爱的特定话题有关的影视剧作为教材内容,并在检索软件帮助下多模态地呈现汉语熟语的文字、声音、意义和使用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汉语熟语更为易用易学。该教材适合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汉语课堂教学或学生自学使用,目标是提高该阶段留学生对更地道、更实用但难度更大的习语、俗语、成语等各类熟语的掌握和使用水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影视剧中出现的各类熟语,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熟语练习(如选择填空、连线、解释、造句、检索语料、分析归纳等等)。借助多模态化检索工具,学生可以使用电子熟语教材多层面、重复、便捷地进行熟语练习和复习,掌握这些熟语的发音、书写、意义和不同情境下的用法。学生练习之后,教师可在课堂上进一步结合视频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熟语的使用语境和交际要求。当然,师生都可以把它当作其他口语教材的辅助教材,通过主题关联,学习同一话题下可以使用哪些不同的熟语表达,并区分这些熟语使用上的不同。

三、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编写理据

多模态外语教材编写具有多学科的理论依据,研究者已分析了与其有关的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四个方面的理据(李枫、李娜,2012)。比如,从教育学科来看,教育要达到培养学习者学会学习这一目标,多模态外语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适应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发展。从心理学研究来看,多模态教材的多模态化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唤起学习者的注意以及语言信息的认知加工和记忆,也更能满足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的需求。从语言学理论来看,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多模态话语研究和多模态化外语教材编写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和语言学基础。具体到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的编写,除了具有这些学科的理论依据之外,它还符合当前二语习得教学理论和前沿研究发现。

(一)语块习得与教学理论及其研究成果

语块是包括惯用语、成语、格式、谚语、口语、习用语等在内的、在自然话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多词单元(Conklin&Schmitt,2012)。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表明:语块是语言的核心而非边缘成分,它能减少语言获得、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记忆负担,增加说话者语言的产出速度和流利性,使表达地道、自然,对二语学习者的语言交际和习得起着重要作用(Conklin&Schmitt,2012;Wray,2002)。无论早期的语块教学法(Lewis,1993、1997;亓文香,2008)还是近期的语块教学干预或教学实验都表明,显性语块教学对外语习得和语言能力提高具有显著作用(Boers&Lindstromberg,2009、2012;Meunier,2012)。尤其是近期的语块研究成果为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编写提供了更直接的理论支撑。

比如,研究者发现电视剧能促进外语或二语语块的习得(Lin,2014)。Lin(2014)把网络上常见的英语电视剧(总数7百多万词)与英国国家语料库的口语子语料库(spoken BNC,总数9百多万词)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电视剧中出现的语块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语语块高度一致。通过电视剧学习既可以接|大量真实的外语语料,同时电视剧提供的情景也能有效促进外语语块学习。另外,研究者通过教学干预实验,证实有多种方法可用于增强语块教学效果,促进语块的有效保持和习得(Meunier,2012)。如:(1)提升语块意识,并进行有意学习。可使用各种方法让学习者注意到语言材料中包含的语块,并进行有目的的语块学习(如予以测验)。(2)采取多种促进语块识记和保持的策略,如使用印刷排版技术(如斜体、粗体、下划线、显亮、颜色)标注突显语块。(3)对语块进行词源学详释(etymological elaboration),如解释成语的修辞义,促进学习者对成语的理解和识记。(4)充分利用语块的意象性(imageability)。(5)使用语音重复法,包括头韵法(alliteration/day dream)、辅音相同(my kind of guy)、半押韵(rat race)、尾韵(go with the flow)、音素重复(gas mask)以及节奏等语音突显性特征来帮助学习语块。(6)使用视觉媒介物帮助学习(如图片)。(7)背诵(Verbatim text memorization)。(8)使用数字工具和语料库,通过查找学习语块。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增强语块的教学效果。

上述相关研究成果高度契合中高级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编写的实际需要。首先,这些成果表明,把影视剧作为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的内容是科学合理的,它能使教材中使用的语料真实自然,保证留学生学习、接触的是真实、地道的汉语语言,而非编写者随意选用或编辑过的语言材料。而且,真实语料中包含的各类熟语与日常生活高度一致,符合留学生的学习需要,能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其次,研究发现的各种语块有效识记方法也能为汉语熟语的呈现和练习设置提供一些借鉴。采取这些方法不仅使汉语熟语教材中熟语的呈现方式多样化,符合学习的信息加工记忆方式,促进熟语易于识记,而且还能丰富和扩充汉语熟语的练习设置,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最后,数字工具和语料库的结合使用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多模态化熟语教材中设置多模态文本检索工具非常有利于留学生汉语熟语的学习。

(二)外语教学法理论基础

视听法和交际法可以为影资料作为汉语熟语多模态化教材编写内容提供直接的教学法和心理学理论基础。视听法强调情景的作用,主张把语言学习和情景相结合,真实地再现交际活动,整体理解学习,注重学习的有效性。视听法高度重视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借助技术手段把语言教学中的语言理解和音像呈现形式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利于语言理解和记忆。该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信息记忆与学习的双重编码:情景编码和语义编码。通过这两种编码方式学习语言,记忆效果更好,保持时间更长久(邵瑞珍,1992:57)。交际法也强调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材料真实自然,并在一定的情景中展示,外语教学中要尽量创造接近真实的实际情景。

影视剧能呈现真实的话题交际情景,其人物对话实用且口语化,能提供接近真实生活情景的实用示范性口语交际用语(包括各种熟语),而且影视剧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蕴含丰富的文化内容,能够有效地刺激学习者的多种感官系统,提高学习效率(刘华、方沁,2014)。影视剧作为外语学习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已有较多的分析和阐述(曹莉敏,2011;李金花,2009;Lin,2014),近期也有较多实验予以证明(Bahrani&Tam,2012;Kuppens,2010)。这些研究发现进一步表明:以影视剧编制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是合理可行的。

四、结语

本文编写思路具备多学科理据,可使汉语熟语教材克服原来纸质书形式单一的不足,使语料和熟语选择标准更加科学、清晰,更加符合留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按照这一思路编写的教材,在课堂教学或学生自学中能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第一,多模态的大量语言输入能显著促进语言学习。如双重编码理论所述,多种形式的语言刺激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入不利于语言学习。电视剧中的语言信息量比较大,这意味着学生能接受较大量的语言输入刺激。据统计,一个约20分钟的电视剧(以《家有儿女》为例),一般包括30~40个熟语。此外,对于多模态化教材来说,学生学习方式更加灵活,接受的输入刺激也更多样化、系统化且重复率高,整个学习过程生动、有趣、高效,多种输入刺激使记忆更长久有效,也更能满足学习者的差异化学习需要。

第二,情景化的真实语言输入,学习内容实用有效。二语习得关于语块的研究表明:包含大量语块的真实语料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对语言程式性(formulaicity)的接触和感知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促进目的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影视剧提供了语言使用的真实、具体、生动、活泼的生活情景,剧中人物对话用语真实、地道,且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熟语高度一致,学生是在这类真实自然而非生拼硬凑的对话情景中学习并掌握各类熟语及其用法。这些高度惯用化了的地道熟语在学生学习并掌握后可以直接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满足了留学生学习的实用性需求。而且,在话题情景的支持下,学生的词汇记忆具有情景性,记忆效果更加持久。

第三,如果学习了主干教材后再使用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那么无论是用于选修课教学还是学生自学,都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存储记忆,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联结和扩展。同一话题下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一来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扩充对比,扩展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二来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词汇、短语表达,学生可以从中体验不同表达方式的效果。同一主题的不同语言表达形式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表达欲望,更易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有更深入的学习体验,能更快地掌握新的语言表达形式。

总之,多模态化熟语教材编写思路以理论研究成果作基础,可把教材编写的话题、情景、文化、语料和熟语真实性、语料检索和练习设置等多重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并以多模态方式进行学习使用,这样更能体现教材编写的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等要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编写思路最终是希望借助教材改进来加强和提升对外汉语熟语的教学。目前只是对新型汉语熟语教材编写的初步探讨,在实际编写中会有一些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影视剧版权问题、课文是否需要改编、对不规范语言的处理、多模态语料库建构和语料检索工具的编写和整合等,这些问题假以时日可逐步解决。重要的是,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并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莉敏.中文电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

2011,(15).

[2]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

(2).

[3]郭颖雯.汉语口语体口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建立与量化[J].汉语学

习,2002,(6).

[4]孔令跃.高级汉语口语教学:问题、研究与对策[J].汉语学习,

2013,(5).

[5]李枫,李娜.论多模态外语教材的特征及编写理据[J].编辑之

友,2012,(6).

[6]李金花.影视片段在汉语专业听力教学的应用[J].和田师范专科

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4).

[7]刘华,方沁.汉语教学用话题库及话题分类影视资源库构建[J].

世界汉语教学,2014,(3).

[8]彭泽润,李葆嘉.语言理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9]亓文香.语块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08,(4).

[10]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11]沈建华.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社,2003.

[12]w清永.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熟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

2007,(S1).

[13]张德禄,张淑杰.多模态性外语教材编写原则探索[J].外语

界,2010,(5).

[14]Bahrani,T&Tam,S.S.Audiovisual News,Cartoons,and

Films as Sources of Authentic Language Input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 Enhancement[J].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2,(4).

[15]Boers,F&Lindstromberg,S.Optimizing a Lexical Approach

to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9.

[16]Boers,F&Lindstromberg,S.Experimental and Intervention

Studies on Formulaic Sequences in a Second Language[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2,(32).

[17]Conklin,K&Schmitt,N.The Processing of Formulaic

Language[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2,(32).

[18]Kuppens,A.H.Incidental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Media Exposure[J].Learning,Media and Technology,2010,(35).

[19]Lewis,M.The Lexical Approach:The State of ELT and

the Way Forward[M].Hove,England: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1993.

[20]Lewis,M.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M].Hove,England: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1997.

[21]Lin,P.M.S.Investigating the Validity of Internet

Television as a Resource for Acquiring L2 Formulaic Sequences[J].System,2014,(42).

[22]Meunier,Fanny.Formulaic Language and Language

Teaching[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2,(32).

意识形态学习材料篇6

在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学生的学校教育中,教给学生生态道德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三个要素展开对自然的尊重、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意识。中职建筑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处处体现着当今社会的时代性,就是把抽象的生态道德说教与客观的当前的社会与现实建筑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围绕自然生态发展的教育与建筑科学辩证统一起来,用一种良好的生态价值观面对现代建筑发展、环境保护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关系。要求建筑行业所有工作者以生态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中职建筑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生态道德理念的教育,以培养中学生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道德感和伟大责任感。中职建筑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学生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道德习惯。本文是对中等职业学校中建筑专业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进行研究并总结如下:对将来要在建筑行业从事技术工作的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来讲,其生态文明素质要求的主要内容有:

(1)学习“十”会议精神,切实做到在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既要立足于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进程,又要注意美化建筑周边环境,改善人民生活的环境与生存的空间。

(2)参与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的工人,以及各工程队的工人之间要互相学习,也要定期地参加培训,在建筑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的技术与施工工艺与方法,组织建筑公司全体员工学习国内外先进建筑思想与理念,以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

(3)教育建筑工人们,从思想上做到节约建筑材料,不要浪费建筑原材料,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处处以主人翁的态度爱惜建筑材料,做好建筑资源的使用与循环使用,完成自己负责的建筑工作。

(4)严格按照工程师所设计的图纸和设计要求,对建筑工程科学地组织施工,确保每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中在原材料的使用和现代化机器设备安装环节上,不能以次充好,不要偷工减料,需要全体建筑工作人员有着高尚的道德去完成任务。这些是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

三、中等职业建筑专业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培养

培养对策对中职建筑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下面一些办法:

1、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育。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内容。课堂是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也主要是在课堂内进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其生态道德意识,通过课堂生态理论的学习,规范学生的生态行为,激发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和培养生态道德,让中职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行为。

2、图片展示形式:这是一种直观的直接的视觉教育形式,可利用反映当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物种灭绝等现象的图片,把客观的事实通过定期的图片展览在各班级教室向学生展示,以激发中职建筑生生态道德意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3、放映专题实况记录片形式

是指教师利用多媒体、专题片等手段,将建筑材料使用,建筑过程向学生播放,以视觉和声觉的形式配以教学内容,展示基础知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生动性。

4、实地考察比较形式

这是指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建筑工地、到生产材料的工厂中去实地考察,在考察中体察自然生态美、体验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污染,思考人类与自然如何相处,才能避免生态的恶化现象,通过比较让学生从深层次去感悟生态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5、征文形式

即教师针对建筑行业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采取征文的形式,提高对当前建筑中这一问题的生态认识,来加强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达到将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化为学生的主观意识的目的。

6、建筑专业的实训

中职建筑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工地的实习训练,至少要三个月到六个月,让学生利用这一机会对建筑行业有一些亲密的接触,并充分体会生态道德对建筑行业的重要性。所以今年年初在学生去建筑公司、建筑相关单位实习前,实训处所制定的学生实习前的教育计划、实习中的指导计划和实习后的总结中,都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列入计划之中。实习前,学校举办了关于“生态道德培养”的专题知识讲座,分别邀请参加过实习的老师、建筑公司的技工、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对参加实习的学生介绍建筑公司对生态道德的具体要求;同时对参加实习的学生布置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作业,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收集建筑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出对生态文明建设对自己道德修养的感悟文章,并把它作为实习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实习中,实训处老师深入各个实习单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等道德方面的表现情况,给每一个学生写出实习评价;对生态文明建设行为与道德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生态文明道德方面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分别谈话,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拿出整改意见;同时对这些学生加强关注,加强实习跟踪。实习后,每一个参加实习的同学都要上交“生态文明建设”的作业;在实习鉴定中专门辟出一块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评价,并在实习成绩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同时突出建设公司对他们的评价以及由此赢得的建筑行业负责人对他们的器重。

意识形态学习材料篇7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室内装饰工程施工工艺》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56-02

装饰材料或建筑装饰材料以及装饰材料构造课程教学是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装饰专业、室内与家具设计专业、展示设计专业等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所开设。室内外建筑装饰材料是实现建筑装饰活动的物质基础。设计师了解材料犹如画家了解颜料及画布性能一样。功能各异、色彩多样的建筑装饰材料将为设计师的设计活动提供无穷的想象与实施空间。任何实践设计构想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将设计者头脑中的虚拟构想通过物质手段变成客观现实。在室内外装饰设计教学体系中,装饰材料课程的认识与学习是设计师的必备基本知识,它将贯穿于今后设计师的一切设 计活动,设计师对于材料的了解与应用犹如文学家对于词句及修辞手法的熟知,更不同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还要随时更换词汇,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新型纳米等高分子装饰材料的不断出现,材料应用层面的多元化,要求设计师不但要对现有及传统材料熟知,还要时刻关注新型材料的发展。装饰材料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上的教学活动。

一、课堂理论教学阶段

1.材料商品状态认识教学。在进行设计与应用层面上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装饰材料商品外观状态。在装饰材料教学活动中,第一阶段首先体现在多媒体课堂教学图片演示播放中,材料展示应尽量保证某一种材料在同一工程的实际施工前后状态的对比,在实践项目中去讲解将更易于学生理解、消化课程内容。材料商品原状态即未经使用的材料市场上的销售状态,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讲很重要,学生对装饰材料完成后的状态描述凭借生活记忆等印象比较好理解,但对材料使用前的状态却不是很熟悉,这一环节如不加强认识,在下一步装饰材料市场实践参观教学环节活动中,学生进入材料市场将会一筹莫展,很多材料将不知道使用后具体是哪一种状态。所以,不加强材料原状态的认识不利于全面了解材料,影响实际设计应用。加强材料原状态认识对于学生了解材料原状态、原规格及怎样进行更有创意的使用也很有实际意义,因为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在确保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有时可以突破常规用法。通过形象也可以加深对材料规格的了解,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材料,避免耗材与浪费。

2.施工状态认知教学。材料施工状态相当于施工构造认识,对于今后装饰材料构造与施工图绘制打下认识基础,认识材料在施工中状态图片,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材料性能,如强度、弯曲能力、吃钉力、粘接力等加工性能,也能形象地了解到哪些材料经常在什么状态下应用,或能够实现什么样式,哪些材料不能够在什么样式应用或不适于应用。通过材料施工过程状态图片认识,为下一步材料构造与施工工艺学习打下基础。

3.优秀案例应用教学。通过多媒体课堂优秀案例分析教学,使学生最初对于优秀案例的设计只是从形式外观上感兴趣发展为对于优秀案例材质应用的关注,切实感受到材质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材料应随着设计目的的功能性而转换。这一阶段,从材料认识、认知,从市场销售原始状态到实际完成有了完整的过程认识,案例介绍及材料施工完成状态图片有助于学生对材料与设计应用的对应感受,加强在设计应用中的合理控制,避免不切实际的材料应用,也避免了“唯美第一”的样式理念,做到合理应用材料与设计样式有机结合。

二、实践和实验的教学阶段

完成课堂理论教学任务只是使学生暂时掌握了一般材料的理论与外观认识学习,要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认识,还要在实践中继续深化学习,继续在材料具体应用中体会。

1.材料样本。理论教学课堂应尽量在带有多媒体教学设施的装饰材料样板实验室进行,实验室将常见各种装饰材料制成小块样本或材料商提供的产品样本进行陈列,在课堂供学生观摩。如将常见板材制成小块样本,各类装饰系统可以制成小块剖面单元等,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每次课程学生将对本次课程学习的材料通过教师理论讲解、图片播放和实际样品的亲自触摸、观摩,对材料做到视觉、触觉、听觉上的全方位认识,进一步加强了对材料外观状态与性能的直接了解,增强了实际感受。

2.装饰工程样板实验间教学。装饰工程样板实验间汇集了各类小块典型施工样式,按施工的时间状态分段建设,分段陈列,使学生对于装饰构造的具体应用,对于施工方式也有了潜意识的认知,对于下一段装饰工程施工工艺学习打下材料认识基础。这段教学对于理论课堂上没有完全解决的材料认识疑问将在工程样板实验间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解决。市场上的装饰材料有着多样性的特点,面对上千种之多的装饰材料,装饰材料的教学活动时尽可能地将室内装饰工程中常见的材料进行介绍与学习,对基本系统作重点介绍,明确面层材料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及材料科学的发展都是可替换应用的。通过基本材料与基本系统的应用学习,可以通过举一反三来接受新材料或替代品。

三、社会课堂教学

1.装饰材料市场观摩。任何理论与实践的课堂教学活动都存在局限性,永远代替不了社会大课堂的学习,通过对建筑装饰材料市场的分组参观,使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进行了再认识、再确认的学习,也对课堂上没有重点介绍的产品有了感性上的认识,更对一些新材料的出现充满好奇,急于想了解它的应用与性能。另外,也加强了学生对装饰材料价格的认识,增强了设计的经济观念。学习根据市场条件可通过简单记录,或经商家允许采用摄影、摄像等方式进行,最后形成市场观摩报告。对于市场的参观学习应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不间断地进行下去,因为材料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对于设计师来说要不断地了解材料与市场的发展,对于设计活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意识形态学习材料篇8

二、地理事实材料在地理教学中作用

现代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树立“地理意识”,发展个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地理事实材料在发展学生智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利用地理事实材料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即实现人口、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发展战略,也是贯穿地理教学的一条主线。如在讲《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时,利用大量的地理数据向学生说明我国水资源现状:(1)我国的河川年经流量人均值为232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4。(2)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水量为每年5000亿立方米,在世界各国中是最多的。(3)我国的农业用水灌溉方式和设备落后,大多采用渠灌且没有防渗设施,渠道漏失率一般在40%~50%之间。农田灌溉大多仍采用大水漫灌的老方法,每公顷用水量达15000立方米,超过实际用水量的一倍以上,而发达国家都采用先进的喷溉和滴灌方式,灌溉效果既好,又节省了大量用水。学生通过上述的事实材料,了解我国水资源一方面相当紧张,另一方面浪费惊人,为了彻底解决我国水资源相当紧张的现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最终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因此,教育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地理学科及地理教师承担着这份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传授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能够生存发展的环境,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意识形态学习材料篇9

引言

我国高校近年来对本科教学结构调整之后,提倡注重素质教育、加强基础教育、扩展专业面。以培养基础知识雄厚、学科视野开阔、学科创新能力强的市场化复合型人才,体现本科教育发展的新规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国内有近百所高等学校已设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其中大多数以原来的热加工类专业为主体。为了适应新世纪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各相关高校就此专业进行了不同内容的改革探索。目前普遍认为,由于该专业教学改革理论准备不够充分,在处理拓宽专业口径与保持专业特色的关系上还难以把握,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缺乏层次。因此,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需要深入研究其专业内涵,进一步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探索和建立新的培养模式。从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出发,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使课程内容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突出专业培养特色,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明确思想、准确定位、凝炼学科方向

(一)、专业建设要服从于经济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较高工程实践能力的一流卓越工程人才。因此,经济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本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依据。在专业教学改革中,根据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材料成型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过去该专业方向以模具设计为主,毕业生的就业面比较窄。随着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学生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多,就业面越来越广,要求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因此,必须从材料成型大专业构建思路,按照“宽专业”的指导思想,确定本专业的培养计划。

(二)、按照“厚基础、宽专业、重能力”的指导思想确定专业培养计划

为适应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调整。在保证机械、力学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了材料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学科平台课程中加入“材料科学基础”和“材料工程基础”课程,使学生从大二开始就接触到材料类学科知识,既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又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专业教育。与学科方向调整相适应,改革后的培养计划形成了金属材料成形、聚合物高分子材料成型和粉体材料成型三大模块,如图1所示。

图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架构

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动态实践教学

(一)、动态实践教学的基本概念

实践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使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更清晰[3~5]。实践教学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而且还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深入细致的科研作风、创新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动态实践教学中的“动态”意味着综合与开放,即动态实践教学由综合性实践教学和开放性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综合性实践教学应该体现实践教学的多样化,即实践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实践教学途径的多样化。开放性实践教学应该体现实践教学的立体化,即实践教学领域的层次性、实践教学强度的阶段性。动态实践教学是一个框架体系,通过综合性实践教学和开放性实践教学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弥补各种具体实践教学的不足,以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效果。

(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动态实践教学主要内容

1、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专业技术知识发展十分迅速,专业知识各分支虽然相对独立,但各分支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作用越来越大。如材料成型自动控制、材料成型微机应用课程都涉及到控制理论和微机知识,即材料成型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大多采用微机来实现,而微机控制的数学模型仍是控制基本理论。因此,教材内容需要强调整体优化,并认真处理好学科交叉部分的内容,需要把握好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的基本原则。

2、材料表面工程及防护技术

购置了HVOF超音速喷涂设备、电弧喷涂设备;建成了动静态腐蚀测试实验室,进口了先进的M398电化学测试系统;购置了PS-168电化学测试系统和动态腐蚀测定仪。实验室完善了测试手段,拓宽了该学科方向的研究领域。

3、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多样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核心是专业实践知识的多样化。专业实践知识的多样化培养目标为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为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统一。专业知识课程是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专业知识基础而开设的,应从满足生产企业的需求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要考虑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实用性,从而更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4、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途径多样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途径的多样化核心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培养目标为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为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的统一。实践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常规模式,应当努力拓展实践教学外延。既要有教学计划内的集中学习-强制性实践教学安排,又要引导学生分散学习-课堂外的自主学习、自由实践。在课程设置上,要更多地考虑和尊重学生个人的就业取向,适度拓宽专业口径,引导学生喜爱专业,善于进行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尽可能地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为学生选择就业方向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方便。

三、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程体系的调整伴随着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入,必须建立与学科方向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已经形成了从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创新实验到毕业设计(论文)一体化渐进式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综合实验是本次课程体系调整新加入的模块,是课程体系建设中重点建设部分。在综合性实验模块,实行模块化实验教学,建立了金属材料成形、聚合物材料成型和粉体材料成形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围绕一种典型材料的成形和性能,包含6~7个子实验。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专长选择合适的模块,针对某种典型材料进行深入的试验和研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金属板材成形性能综合实验,从单向拉伸建立材料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开始,测定材料基本力学性能指标;然后通过筒形件拉深、杯突实验和锥杯复合实验,测定材料基本成形性能;直至目前比较先进的冲液拉深实验,提高板料的成形性能。这种一体化、渐进式的综合实验体系,让学生可以深入掌握板料成形的基本性能、改善手段、检测方法、检测设备以及基本原理,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了动手实践能力。

结束语

整合资源,理清学科发展方向,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形成与经济发展和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培养体系。同时大力推进英文课程、实践课程和创新类课程建设,推动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材料成型高级技术人才。

意识形态学习材料篇10

一、十以内数的学习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一)提供多元性材料,凸显数的现实意义

借助生活中出现的数据,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的存在感。

以“0的认识”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小猴子吃桃子,可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在桃子与数一一对应的过程中,体会0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

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还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0,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道:在尺子上见到过0,在温度计上见到过0,在电话机上见到过0,在门牌号码上见到过0,在账单上见到过0,等等。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每一种情况下0表示的不同意思。

除了教材提供的情境,收集补充大量的生活情境,尤其是学生生活的素材,可以有效激起学生学习的共鸣。

(二)提供对比性材料,强化数的序数意义

自然数既包含基数意义也包含序数意义,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比较强调数的基数意义,对于序数意义的理解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同时形成基数与序数的概念。提供一些对比类的材料,可以帮助我们较好地处理这一问题。

以“6、7的认识”一课为例,教师首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6,然后呈现一些收集的材料,让学生说说这里的6分别表示什么?进而追问:左边框里的这些6和右边框里的这些6有什么不同?学生体会到左边的6表示一共有6个,右边的6表示第6个。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对比,进一步感受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6个][第6]

如果教师能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点有意识地渗透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对比强化,而不是仅仅把教学的重心落在“几和第几”这节课上,相信学生对于数的序数意义一定会理解得更为深刻。

(三)提供序列性材料,体会数的整体构成

数的学习涉及很多知识,数的读写、大小、顺序、书写、基数意义、序数意义、数数、数的分与合等等,有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整体性学习数的相关知识?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以“10的认识”一课为例,呈现了主题图之后,教师问:你能在图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找到了图中有很多有关10的信息;教师追问:你知道10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数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回答:10是一个两位数,它比我们以前学习的数都要大。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10这么与众不同,你想用哪些方法来介绍10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用写、摆、拨、找、分等方法来介绍10。

[写一写][摆一摆][拨一拨][找一找][分一分][十位 个位][10]

教师提供学习单和操作材料,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有序的研究,然后逐一反馈,通过“怎样介绍10?”就把有关10的学习内容整合起来了,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后续学习的基本框架。

二、千以内数的学习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自然数表示的核心。它是古代世界中最先进、科学的记数法,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了十进制就可以逻辑地构造和表示数,包括数的组成和分解,也就是逻辑地认识数。

(一)提供生活化材料,构建数的直观形态

以“千以内数的认识”为例,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一千还能表示什么呢?请同学们借助桌上的材料,4人合作,自己摆一摆,数一数。

学生汇报成果。

组1:我们小组是用小棒来向大家介绍的,一捆是100根,100,200……900,1000,10捆100根的小棒就是1000根。

组2:我们小组是这样介绍的,报纸上这篇文章的这个框,框里的字大约是200个,200,400……1000,这篇文章的字数大约1000个。

组3:我们小组是借助袋装糖来介绍的,这里一包糖是500克,2包500克的糖就是1000克。

师:看来同样的数量,不同的物体,带给我们的感受各不相同!

对1000大小的感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选择的材料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是1000在不同形态上的拓展,对于数的意义的建构是非常有效的。

(二)提供图形化材料,构建数的维度生成

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数形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借助图形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数概念的建立过程。

以“百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一个数小方块的操作活动。先给每个小组一堆小方块,请学生猜猜自己面前的这堆小方块有几个。 学生猜测,答案不统一。教师追问:到底有多少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来验证?(数一数,摆一摆)教师继续追问:怎样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你们小组的小方块有几个呢?学生再次操作,数摆小方块,师生一起点评学生的作品。(小方块的个数不固定,有100,99,102,93等各种情况)接着课件展示整理小方块的过程。

通过数小方块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有序数数的价值,再用整理小方块的活动推动数形的结合,得到思维的深化。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延续这一思路,帮助学生数形结合。

(三)提供结构化的材料,体验数的多种表征

经过一系列对数的认识的学习积累,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多种材料和方式来表征一个具体的数。我们还可以呈现一些结构化的材料,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和建构。

以“千以内数的认识练习课”为例,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教师提问:我们都知道一年有365天,想一想,如果请你来表示365这个数,你会采用哪些方法?学生先进行讨论:可以用摆小棒、拨计数器、数直线上的表示等。然后学生在练习纸上进行尝试,教师进行材料的收集和反馈。最后,将所有呈现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分类。

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不仅是学生已经熟悉的,而且充满趣味,通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示365这个数的学习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也增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大数的认识学习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一)提供逻辑性材料,比较数的位值意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大数”是指千以上的数。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可以将大的数目,按照三位一节形象地表示出来。借助计数器等工具帮助学生理性思考数的生成方式,让他们学会用逻辑思维去推断数的建构。

以“大数的认识”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复习导入的环节。

教师出示了4个“1”。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这四个计数器上的珠子分别表示什么数?学生回答:1,10,100,10000。教师追问:为什么同样的一颗珠子却表示不同的数呢?学生回答:1在个位上,表示1个一;1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1在百位上,表示1个百;1在万位上,表示1个万。接着教师板书数位顺序表的一部分,并总结道:原来不同数位上的珠子表示的数大小是不一样的。

利用计数器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有序地体会位值制,将其与数位顺序表对应起来,更是从形象到抽象的有效提炼,对于后续认识更大的数有着积极的铺垫作用。

(二)提供拓展性材料,经历数的基本推算

对于小的数来说,我们的操作材料是丰富多样的。一旦到了大数的教学,我们常常苦于如何选取操作的素材和如何设计操作的活动。事实上,借助一定的拓展性材料,我们完全可以实现操作学习的理念。

以“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讨论的环节。

教师提问:说来说去,1万到底有多大呢?老师这里有几组数学信息。结合这些材料,你能想象一下,1万究竟有多大吗?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思考:

1.瓶子里大约有5000粒米,那么10000粒米大概到瓶子的哪儿?

2.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绕操场跑5圈是1000米,你估计你跑完10000米后会是怎样的状态?

3.这里是1000张纸,你来抱抱看,重吗?那10000张纸大约有多重呢?1000张纸叠起来大约有9厘米左右高,10000张纸叠起来有多高呢?

4.报纸上红线框出的部分大约有2000个字,10000个字大约需要多大的版面?你读完这一个版面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材料的选择遵循了三个维度:现实性,是生活中可感可知学生常见的素材;便利性,是相对比较小便于携带和呈现的素材;多元性,有表示颗数的米,有表示长度的跑道,有表示厚度的纸张,还有表示面积的报纸。对于数的不同形态进行了多元的呈现。

(三)提供序列性材料,抽象数的内在含义

让学生体验一个很大的数的时候,可以提供一些序列性材料,让学生从形象中逐步抽象出数的意义,综合运用推理能力来感受从量到形的提升过程。

以 “大数的认识”一课为例,教师呈现了三个层次的材料。

第一层次:初步形象感知大数。提供了教材中的漫画图片,想象这些数是很大的。1万张纸摆在一起大约有1米高,10万张纸摆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第二层次:联系生活体会大数。例如提供一些社区或者城市建筑中的资料,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出示社区示意图:我们求智社区共有常住居民约10000人。出示体育馆图片:黄龙体育馆一次可以容纳5万人观看比赛。

第三层次:结合图形感悟大数。用长方形表示手上的细菌,如果用冷水只能冲洗掉一格的细菌,约40000个;而用温水加肥皂搓洗1分钟以上时,能洗掉9格的细菌;你知道9格的细菌是多少吗?

从教材图片中的具体形象,过渡到整体呈现的生活场景,再到更为抽象的几何图形,这是一个学生思维不断提升、想象不断拓展的过程,生动诠释了“形无数难入微,数无形少直观”的含义。

自然数概念的教学贯穿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体系,是计算、图形学习的基础。静心选择学习材料,精心组织教学过程,用心设计拓展练习,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材料是死的,课堂是活的,在灵动的课堂里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自然数概念的教学内涵深刻、外延丰富,需要我们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前行,不断思考,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小学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J].心理学报,1981(3).

意识形态学习材料篇11

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另一个原因是畏难情绪。一些学生上课时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兴趣就会减弱,遇到更难懂的知识点甚至会放弃听课。而介绍材料科学名人典故能起到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的作用。例如,晶体的易磁化方向如今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但日本东北大学为了得到这个结论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实验室连续几个月灯火通明,研究人员轮班24小时不间断地实验才得出了现在的简单结论。介绍这样的事例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从而正确地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二、端正实验态度

实验教学是材料科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目前的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上,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完成实验任务,缺乏自主探索的热情。有些学生甚至对实验本身的意义也发生了怀疑,不知道实验训练对于今后的科研或工作有什么作用。通过介绍材料科学名人取得成就的科研过程,能使学生明确实验课的价值和目的,从而端正对待实验课的态度。在实验教学中,手绘组织形貌图是一项基本的实验技能训练。很多学生对这项训练提出了质疑,认为在显微照相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已经不再需要用手绘的方式来记录组织形貌。向学生展示阿道夫•马滕斯(AdolfMartens,1850—1914)的研究笔记就是端正学生实验态度的一个例子。他画出的组织形貌图可以同照片媲美,清楚地反映了组织的每一个细节,甚至还绘上了彩色,每一幅图都配了详尽的解释与说明。以前上实验课,学生只是把手绘组织形貌图当成一项任务来做。看到马滕斯的研究笔记后,学生意识到科学家在照相技术不发达的年代都是用手绘组织形貌的方式来进行研究的。即使在显微照相技术发达的今天,也不意味着手绘组织形貌就失去了意义,因为手绘的过程能加深对组织形成先后顺序的认识。显微照相与手绘组织形貌之间的差异就如同热力学与动力学的差异一样,前者只给出最终态,而后者则更注重组织形成的过程。

三、激发对材料科学的兴趣

材料科学从建立至今不过百年时间,与数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名人不同,材料科学中的名人生活的年代距现在并不遥远。很多对材料科学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名人仍然健在,甚至与学校的任课教师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介绍这些名人的典故,能拉近学生与伟大科学家之间的心理距离。对于科学家的亲切感能培育出对他们理论建树的崇敬之情,进而增强对材料科学的兴趣。例如,美籍华人胡郇对于再结晶理论的研究有巨大的贡献。胡郇先生的国立矿冶学院毕业证的签名院长是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先生。这使得学生对胡郇先生的陌生感大大减少,并加深了对他的尊敬之情。当对科学家产生亲切感后,他们创立的理论也就不再显得那么枯燥。这就好比把一个二维的图像拉伸成三维的立体,而三维立体总是能给人更深的印象和更亲切的感觉。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深奥难懂,许多学生认为其抽象晦涩,毫无美感可言。实际上,任何-I''''-J科学都有其独特的美。按照杨振宁的科学美学观,科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科学家通过对宇宙和谐有序格局的逐步深入理解而不断地进入自然的本质层次,从而实现了自然界固有的结构与人的认识、人类心灵深处的渴望在本质上的吻合,亦即创造、发展和丰富了科学美。介绍材料科学名人与材料研究相关的一些趣闻轶事,能帮助学生发现材料科学中的美,进而激发对于材料科学研究的兴趣。例如,苏联研究马氏体相变的著名科学家库尔久莫夫(G.V.Kurdjumov)生日时,学生送给他一小块金属样品,样品上用马氏体相变的方法显示出他的名字。这一则小故事让学生体会到金属材料不仅是冷冰冰的物质,同样能被赋予人的情感,其本身也能成为一件艺术品。传统教育思想强调专业知识教育,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为薄弱,忽略了人的全面协调发展I5-63。在课堂上介绍材料科学名人典故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例如,休姆•罗瑟里(Hume—Rothery,1899—1968)一生命运坎坷,在18岁时丧生听力,并曾被剑桥大学拒绝。但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科研的热情坚持下来,在固溶体及合金相结构理论领域发现了电子化合物,并提出以原子百分比为横坐标的二元相图可更好地显示同类化合物的溶解规律。他的这种对科学的热忱和所取得的成就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材料科学的过程可能是枯燥和艰苦的,需要耐得住寂寞、摒弃浮躁、真正精心钻研才能有所成就。

四、提升教师水平

“教学”是“教”与“学”两个部分的有机结合,除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外,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通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参与各种学术报告等,努力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这样才能自信地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嘲。而收集相关材料科学名人的生平典故能够很好地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并加深教师的人文底蕴。收集材料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学习的过程,不光是了解了理论知识的来龙去脉,也能够学习到前辈大师的精神。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插入名人典故,就需要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能够将相关知识、名人及社会背景以及知识应用的场合都联系在一起,融会贯通。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个学生都喜欢讲课生动、富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也是老师、学生所共同期望的研究型教学。

意识形态学习材料篇12

一、英语类大众媒介的分类及特点

1.报纸

报纸是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是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体。英语报纸传播速度快,信息传递及时;信息量大,说明性强;权威性高;消息准确可靠,知识丰富。某些英语报纸享有较高的信誉,如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时代英语报(The Times)、中国日报(China Daily)、新闻周刊(Newsweek)等。这些报纸杂志都有官方网站,教师可以定期阅读选择适当的材料用于英语课件的制作、学生阅读或翻译练习。

2.杂志

杂志是人们传递信息、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主要信息载体之一。杂志保存期长,读者可以长时间阅读,且重复阅读率高,传读率高。杂志知识性强,其内容多以专业知识、科普知识、语言知识为主体,不同的杂志拥有不同的读者群,比如《疯狂英语》杂志适用于高中学生阅读。

3.广播

无线广播媒介是通过无线电波向拥有接受工具的广大受众传送节目信号的活动。首先,英语广播新闻来源广泛、内容丰富、语音地道,是英语教学多模态课件不可多得的材料。其次,英语广播传播方式即时,任何国家发生的事件、趣闻等都能快速地播报给人们。再次,英语广播传播范围广泛,受众层次多样。最后,英语广播收听方式随意,适合高中生收听的广播有CNN,BBC,VOA等。

4.网络媒体

首先,网络媒体具有便捷性特征。读者可以利用电脑、手机随时随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其次,网络媒体具有交互性特征。读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对其所读内容进行评论和反馈。最后,网络媒体具有超文本性特征。读者不受文本的限制,可以利用音频、视频形式的英语网络了解英语新闻内容,拓展各类词汇。现在有很多不错的学英语网站,如普特英语、沪江英语、中国日报网等,教师可以下载各种难度和话题的音频和视频材料。

5.书籍

书籍文本性特征强,权威性高,是师生进行英语学习的根本来源,也是视觉模态英语课件的材料来源。英语类书籍包括文学著作、教材教辅等。各类高中英语教材也涵盖词汇、语法、听力、口语、语音、阅读、写作、翻译等各方面。

6.电视

电视的主要特点是直观性强。电视视听合一,人们能够亲眼见到、听到如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事件。电视的这种直观性使它超越了读写障碍,即便学习者词汇量不大,事件发生背景不太清楚,也基本上可以看懂或理解电视传达的内容。对高中生而言,CCTV-9是较好的听力材料。目前电视在网络环境下具备回放功能,因此教师可选取相关电视报道内容,用手机、相机等录制微视频制作多模态PPT。听力和口语输出可以借助观看美剧、英剧提高。

7.电影

英美电影题材繁多,教师可以节选与课文话题相关的悲剧、喜剧等录制视频,学生可通过这些视频学到大量实用的口语,如在进行选修6Module2教学时,可选用电影《The Chronicles of Narnia》课后欣赏,促进学生对单元话题fantasy literature的理解,同时练习口语、听力及词汇运用。

二、多模态话语的界定

模态指人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感官与人、机器等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顾曰国(2007)指出,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叫单模态,用两个感官进行互动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3]。根据张德禄(2009a)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话语意义大部分是由非语言因素组成。该框架主要由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形式层面及媒体层面组成。文化层面指以文化为主要存在形式的意识形态和作为话语模式的体裁结构潜势。语境层面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构成。意义层面指话语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及谋篇意义。形式层面指每种模态都有实现意义的形式系统,包括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视觉性、听觉性、触觉性表意形体及其相关的视觉语法系统、听觉语法系统和触觉语法系统。媒体层面指话语在物质世界表现的物质形式有语言和非语言两类,非语言形式指面部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及网络平台、PPT、语言实验室等工具[4]。多模态话语形式主要由语言、图像、音效及手势动作几个方面实现。

三、大众媒介在高中英语多模态课件中的具体应用

1.视听模态的应用

视听模态可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是高中英语多模态课件制作中常用的模态。视听模态具有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等要素,突破时空限制,克服文字符号过于抽象单调的特点,向学生传递生动形象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电视新闻、网络新闻、电影等大众媒介为课件制作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剪辑录制微视频能帮助教师适时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兴趣。制作微视频的工具可以用camstasiastudio8.0、office2013、格式工厂、Adobeultra CS3等。

在制作视听模态课件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选择的电视、电影、网络视频等应语音地道、语速适中、简单易懂,贴近学生生活且与课文话题相关,这样便于学生边听边记录。其次,剪辑的视频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听力负荷。在使用视频模态课件时,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力、口语练习。对视频中涉及到的生词、人名、地名、人物等首先作简要介绍,要求学生边听边记录关键词,以便复述和回答问题。最后,教师将视频内容的重难点作简要翻译。如在高二上学期开学之初可选用网络媒体上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开学演讲》,学生观看之后讨论并交流自己对演讲的理解,对responsibility、future的理解,进而讨论自己在新的一学期、一学年应该怎样做,如此既进行了英语教学也进行了思想教育。

2.听觉模态的应用

网络媒体、收音机等可提供BBC、VOA、NCE等的音频,为课件制作提供最新材料及信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MP3cutter音频剪辑工具剪辑合成需要的音频。英文歌曲、网络新闻的音频、文字模态可以用于课件制作中训练学生听力,但选择的材料应短小,内容贴近话题,录音清晰易懂。热点新闻报道、网络英语歌曲常可作为选择的对象,但应避免劲舞、Disco等快节奏的歌曲,经典的轻音乐更容易用来作听力练习。在使用音频模态的课件提高听力时,也可以用VOA,BBC,CNN的报道、新闻做精听练习。先听1~2遍获得大意,然后以意群为停顿做精准的重复练习。或者也可把5分钟左右的听力材料做听抄练习(以句子为单位,做听写练习)。以外研版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3为例,在处理教材以环境为话题的Module3、4时,可用MP3cutter将Michael Jackson的Earth Song进行编辑,让部分单词缺失的歌词置于PPT中,学生边辨音边做听写填空练习。播放视频3遍后核对答案,然后让学生跟唱,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其中,锻炼听力、口语,并促进学生对话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听歌学英语的爱好。

3.视觉模态的应用

视觉模态在英语课件中应用最广泛。教师应将文字、图片、图表等融为一体,刺激学生视觉感官参与学习。网络媒体热点图片、动画等配以英语例句构成一张图文并茂的课件,英语报纸热点话题以照片的形式可直接置于课件中进行背景介绍或知识延伸,锻炼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网络媒体新闻文字材料可直接为课件制作提供材料支持。如讲解delivery时,教师可参阅中国日报网双语栏目一周热词回顾,拓展词汇:快递(deliveryrush)、物流(logistics)、运输(transportation)、分拣(sorting)、配送(distribution)等。

课件中太多视觉模态的PPT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从而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在15分钟~25分钟,因此在制作PPT课件时,要有意识地在视觉模态PPT中插入一段动画、声音等能引发学生注意的素材,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课堂。

四、大众媒介在多模态课件中的应用原则

大众媒介为高中英语多模态课件提供灵活多样的材料选择,大众媒介在多模态课件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双主体原则

双主体原则指多模态课件内容必须以课文话题、知识点为主体,以大众媒体视觉模态为主体,以图片、声音、动画、电影片段、录音剪辑等为辅助,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知识点、语言点的理解,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与课文话题、知识点等无关的图片、声音等尽管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但更多地是干扰学生的注意力。课件中的文字要精练,教材上的大段文字阐述不必在课件中重复出现,即使要出现,也要尽量浓缩,以浅显、精练的文字归纳出要点。过多花哨的大众媒介素材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制作PPT时应突出课程的重难点。教师可把搜集的大众媒介素材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放到PPT中,然后再摒除重复和相关性不大的素材。

2.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可应用于高中英语语言和内容方面。就语言而言,教师在制作多模态课件时,应尽量选择合适的语言材料。发音不准、语言点错误的音视频材料不仅会误导学生的发音,还会降低语言运用能力。如网络媒体中的某些例句存在语言点错误,教师必须对例句多加选择才能引用于课件。教师还应把握选择内容的度,选择难度适中的材料才能保证语言知识输入的有效性。就内容而言,教师选择的材料应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大众媒介超越国界,语言多样,传播各国的思想意识形态。而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巨大,因此教师应有正确的价值观,在筛选英文资讯做课件时,既要保证内容的趣味性,又要看重内容的公正客观性。

3.质量原则

质量原则指多模态课件必须保证质与量的统一,这关乎学生吸取知识的质与量。教师在利用大众媒介做课件时,首先应保证质的来源。选择权威性、可靠性的大众媒介是正确引导学生吸收知识的先决条件。其次要保证量的恰当。大众媒介信息广泛,更新迅速,教师应掌握好所选材料的量。高中英语课件设计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的兴趣、知识的时代特征等,大量地堆积视觉模态材料会使重难点不突出,音频模态背景声音过大则会影响学生的听力辨音。选择的媒体视频、音频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过长的音频视频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不能达到有的放矢的效果。

合理利用大众媒介进行高中英语多模态课件教学,不仅让教师省时省力,避免传统教学的弊端,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扩大学生视野。但采用多模态课件进行教学一定要让课件与板书有机结合,让传统教学方式与新时代技术融合才能更高效地促进语言教学。制作多模态课件需要录制、剪辑技术等,因此教师应敢于迎接技术挑战,遵循大众媒介在多模态课件中的应用原则,让课件更高效地服务于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树刚.新时期大众媒介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4(11).

[2] 王芳.论英语课堂中多模态课件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5).

意识形态学习材料篇13

艺术设计作品制作中环境审美意识的升华

(一)创作材料选择中环境审美意识的升华艺术设计教学所接触到的都是各种各样的物质材料,这比起那些多用抽象符号的学科,更能强烈地与自然环境相联系。如绘画需要的笔墨纸砚、工艺制作的锤钉焊贴、雕塑用到的泥木金石等,尤其是在综合材料的选择利用过程中,引导学习主体通过收集各种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和边角材料如布头、木块、废弃泡沫、报废自行车零件等物品,从中去发掘美的因素并运用巧妙的设计构思组合在一起,制作成形式丰富、造型独特美观的作品如浮雕壁画、木雕、金属拼接小品等,能产生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效果,从而实现材料选择中环境审美意识的升华。(二)创作材料精工细作中环境审美意识的升华任何一件艺术设计作品的制作过程,都是一种具有复杂构建的创造活动,它必须通过对创作材料的精工细作来完美呈现,因此,具有强烈的美感与责任感。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求学习主体在制作艺术作品时需密切注意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与相协调,努力追求艺术设计作品和环境的共生融合,从而产生久远的生命力。例如室内外装饰壁挂的制作,应该重视指导学习主体制作的每一个程序,使学习主体专注于绷框、结绳、抽绒、串挂、编织等工序流程,努力使每一道工序都能成为创造美的环节。同时,鼓励学习主体勤思、善问、多练习,鼓励发挥他们的不同个性。引导学习主体通过在创造艺术作品美的过程中不断深入物质材料,创意地变幻造型,以适应不同环境的需求。这不仅促进了学习主体提高了审美能力,而且还升华他们了良好的环境审美意识。

艺术交流互动中环境审美意识的拓展

欣赏美、鉴赏美可以培养学习主体高尚的审美情趣,达到以美激趣、以美激情、拓展环保意识的重要目的。(一)创造良好的艺术审美氛围。可以采取固定橱窗展示、定期公开展览等形式有计划地展示学习主体的艺术创造成果,使学习主体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体验到艺术创造的快乐并受到积极影响,从而净化心灵,完善行为。例如:利用教室艺术园地、校园橱窗和艺术展厅等场合,充分展示优秀的设计作品,创造良好的艺术审美氛围,使之成为一个反映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文明窗口。(二)创造艺术情感交流的气氛。引导学习主体互相观摩、讨论自制的艺术作品,在轻松、愉快的艺术氛围中提出各自的不同看法,从而产生学习探究的浓厚兴趣,不断迸撞出艺术创造的思想火花。反复的分析与观察,使学习主体对自然美和环境美的感受和体验逐步变得更为深刻、稳定和丰富,在积极的艺术创意思维活动中深化了环境审美意识。(三)针对艺术作品特点设疑,以疑激欲。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评赏泥塑作品时提出问题:如何根据泥土的性能、制作工艺,制作出更能表现泥土团实、夸张、稚朴美的艺术形象?怎样选择或加工可以制作泥塑的黏土?如何制作才能使泥塑无污染、更环保?等等。学习主体由对泥土的雕塑操作活动,产生对泥土的关注与情思、对雕塑原型的沉思与情感,进而引发学习主体对自然、对环境审美观更为深远的认识。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