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管理意识培养研究

摘要:管理意识对于任何一位管理者来说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素质。当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轻视管理,没有形成必要的管理意识,从而使其就业和未来的发展都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必须加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管理意识的培养,通过恰当的目标定位、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以及校企合作等来提高学生的管理意识和能力。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管理意识培养研究

所谓管理意识,是指管理者能够自觉运用科学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原则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智慧、欲望和冲动。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管理实践中,同时又高于管理实践,对管理实践起着指导作用。[1]对于任何一个管理者来说,增强管理意识都是一项十分必要的修炼。而对于尚不成熟的旅游行业来讲,管理意识的缺失是一个亟待改变的严峻现实。为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必须培养自己的管理意识,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一、管理意识缺失的现实及影响

当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一个误区:旅游业是一个只需要技能不需要管理的行业。笔者对本校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的一个年级,两个专业共97名学生进行的无记名调查显示,只有28%的学生认为《管理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56%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其余的学生则认为无所谓。同时,学校方面也有意无意地强调学生从业的服务技能和意识,而忽视了对他们管理能力尤其是管理意识的培养,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也从根本上制约了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表现在:

1.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注重专业实务与技能的学习,却把管理学当做一门可有可无的点缀课程来看待。如前所述,有70%以上的学生看轻《管理学》的作用,这反映出他们对管理的一种态度。因此,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意识,更不可能掌握所需的管理能力。这导致了他们从业以后只能呆在具体的一线岗位上,只会应用微观的技术,缺乏走上管理岗位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时间一长而升职无望,就不得不转投其他行业,从而使旅游行业被误认为是一门吃青春饭的行业。

2.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不接受当前旅游业就业形势的影响。目前,我国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一方面,人口基数庞大的低素质劳动力的大量涌入,使一线从业人员竞争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我国旅游业极为缺乏有经验、懂管理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这严重限制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和国际竞争力。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中,他们的竞争对手不仅数量极多,而且成本极低(大量的打工群体可能连中学甚至小学都没有毕业)。因此,高职旅游专业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能够找到一份相对待遇不错的工作,其次才会考虑自己的发展前途和空间问题。因而,他们需要先有一技之长,至于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就不是很迫切和必要的了。所以,这也是在事实上造成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有意无意的忽略了管理意识的培养。

3.目前,从整体来看,我国旅游行业貌似人才济济,竞争压力极大,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大量低学历、无学历和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就业者涌入旅游行业,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大多不在本行业就业,并且人才流失率惊人。据资料统计,无锡某高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毕业顶岗实习基本安排在本市和周边城市各大酒店,包括经济型酒店;而毕业后到饭店工作时及时年的流失率竟高达50%,其后两年中,流失率为80%。五年后,只有少数几个人仍留在饭店工作。另据对杭州市10家酒店的调查表明,近3年这10家酒店招聘的168名大学生到目前已流失111名,流失率为66.1%。其中进饭店不到一年流失的大学生有81名,占流失人数的73%,有个别酒店连续3年新招聘的大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在一年内流失。[2]有技术而没有管理意识和能力成就了高职旅游专业学生从业的较大障碍,而培养他们的管理意识,已经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管理意识缺失的深层背景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感觉,虽然经过几年系统的管理学习,但回想起来却总觉得什么也没学到,有时即使能够想起一些理论或方法,在工作的时候又全忘了,对工作起指导性作用的还是自己积累的经验和体会,还是在长期工作中养成的一种习惯、一种条件反射、一种理解工作的常识。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已经掌握了充分的管理方法与技术的管理者的管理实践,仍处于一个令人十分遗憾的水平,而许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管理教育的管理者在实践中却很成功。[3]种种困惑也困扰着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他们产生轻视管理,不注重培养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思想也在所难免。其实,在这些表层感受的背后却隐藏着更为重要的深层背景。

1.旅游教育目标不清楚,定位模糊

关于旅游教育定位的问题,一直都存在着立“道”和制“器”的争论,这在事实上限制了我国旅游学科的发展和旅游人才的培养。正如申葆嘉先生所说:“的确,在旅游高教工作建立之初,谁也不知道旅游高等教育该是什么样子的,在当初把它办成高等职业教育,也只是一种决策的选择。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高职教育只是一种技能性的工艺教育,是为配合理工科理论教育,在工程实施中的工艺要求而设置的,所以从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来看,不同科目的高职教育,总是与这个科目的本科教育相互配合的……所以,当初把旅游高等教育定位为高等职业教育,可能是在对旅游缺乏全局知识的情况下做出的”。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旅游院校都集中在同一层面上,培养相同类型的人才,不论是职高、中专,还是大专、本科的培养模式,几乎都是技能型的服务人才,只不过大专、本科生多了一些囫囵吞枣的旅游理论和管理知识,但这些知识从来没有经过实践,而旅游企业也不可能让这样的人直接进入管理层,只能让他们从基层的服务工作干起,以至于旅游院校的大专生、本科生频繁跳槽,甚至脱离旅游行业,造成旅游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其结果是大批旅游企业缺乏中、高级专业管理人才,而技能服务型人才则因基数众多的劳动力涌入而过剩,与此同时,大量旅游高校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种现状就是由于旅游教育层次定位模糊,没有对旅游人才市场进行细分,没有找准自己办学的市场定位引起的。而这样的目标定位,也使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只局限于旅游业一线服务员的角色,缺乏走上管理岗位的知识和基础。

2.旅游从业者个人的价值取向所致

一方面,传统观念中的旅游业就是一个伺候人的行业,表面上看衣着光鲜,面带微笑,温文尔雅,实际上客人有求必应,呼来喝去,忍气吞声,实在让人感觉低人一等,远不如其他行业来的体面。现实中,大学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的象牙塔,考上大学就是“鲤鱼跃龙门”,大学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本科、大专毕业生在普通人看来是天之骄子,而要求这些大学生毕业后到旅游业的一线去就业,从事低三下四地伺候别人的工作,似乎有点人才浪费、人格受辱的感觉。另一方面,旅游业又是一个特别强调从基层做起的行业,所以一旦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就会压制他们管理意识的培养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如果三五年之后还在一线做服务员,那么跳槽也许就是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了。同时,旅游业的工作时间长、压力大,面对的始终是人,而人们对服务质量的感受很敏感而且要求也越来越高,工作环境有些岗位相对不固定。尤其是像导游这种风采露宿、居无定所、行色匆匆的行业,对从业者的身体、心理素质要求很高。因此,如果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确立正确的行业价值取向,那么,尽管短时间内可以接受这个行业,但时间一长就不免萌生退隐之心。

3.旅游行业现状使然

旅游管理的实践产生旅游管理的理论。我国旅游业发展时间短,基础薄弱,积淀不够深厚,经营管理水平普遍比较低下,远远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步伐。传统上,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属于国有性质,加上长期缺乏真正的市场竞争压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决策层和领导层没有真正确立以经营为中心的思路,内部管理仍停滞在传统行政管理的阶段,必然造成以产品的高成本为代价。同时,我国旅游业的管理中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大量旅游产品雷同,毫无特色和个性可言,只要市场有利润,全都蜂拥而至。以酒店为例,在市场高度细分化的今天,我国大多数的星级饭店还停留在观光旅游饭店的阶段,与国外饭店集团的度假饭店、商务饭店、会议饭店相比,在满足客源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的需求方面,毫无优势可言,也就形成了中国酒店业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酒店是令投资者喜欢又喜欢的地方,每天多少酒店倒闭,又有多少酒店开业”。这样一种行业现状,必然会导致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误入歧途。行业发展滞后,准入门槛较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服务技能、轻理论探索。学生们之所以感觉管理不重要,没有从业所需的管理意识和能力,从根源生来讲也是由于这种行业现状使然。

三、管理意识建立和培养的对策分析

旅游企业的管理意识是从业人员在长期的学校教育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通过学习、实践、自省而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观念。它既不可能信手捏来,一蹴而就,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幻世界,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的。[5]那么,如何指导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管理意识呢?

一是确立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确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高职旅游专业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著名职业教育研究专家戴士弘认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当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6]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把高职与普通高校区别开来,又把高职与中职区别开来。具有“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而不是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这个标准是把高职与普通高等院校区别开来,具有“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个目标就是把高职与中职区别开来。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在及时线工作不但能够愉快胜任,还能够迅速脱颖而出,展示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潜力,能够解决职业岗位上的实践问题,具有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当部分学生还应当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应当是“高技能人才”,并不满足于仅在及时线充当一个劳动力。培养的人才类型应该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不是研究型人才。[7]高职旅游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一线的服务员,更要使他们具有走上中高层管理岗位的基础、意识和能力。这既是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从业者个人进步的要求。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培养出良好的管理意识和能力,只能等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加以锻炼,那么,高职旅游教育就没有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在未来行业中的发展。

二是依据地方和学校实践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注重实用性,强调学生参与。如上所述,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着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和学术性研究人才的区别。高职旅游类课程设置应在“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基础上,朝“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突出旅游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可以借鉴英国旅游职业教育的做法,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参与性,在教学中就培养他们的意识和能力。英国旅游管理课程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主要有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教学方法上,一般除了学院教师授课指导外,还有不少国际访问学者和教授,以及知名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旅游行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和参与指导。改传统的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该教法为学法,指导学生自己钻研探索旅游企业服务、经营管理的特色。学习期间通常安排有户外实习考察、案例分析环节,以帮助学生熟悉旅游相关行业的经营管理及其特色。[8]近似实战的教学实习中,学生们不仅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服务技能,也对行业现状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同时,还对他们走上管理岗位提供了借鉴和思考,其管理意识和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了。

三是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上所述,高职旅游专业学生不正确的职业观和对行业的不理性认识影响了他们的从业实践,因此,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引导他们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首先,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旅游服务人员与其他任何行业的从业者相比毫不逊色,旅游从业者并不其他人低等,“伺候人”的传统观念已经为陈腐和落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选择旅游专业确实出于对旅游的喜爱,就应该做到“我选择,我喜欢”。既然喜欢就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及早树立相应的服务技能、管理意识和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摒弃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旅游业是一种只需要技能的产业。行业发展现状使学生认为旅游业作为服务业只要具有服务技能就足够了,管理意识和能力对他们来说无足轻重,因而轻视管理理论的学习,不注重管理意识和能力培养。如果这种观念不消除,学生从业是要吃亏的。

再次,旅游业还常常被误认为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行业,其实这是与从业者的个人能力,尤其是管理能力有关系的。旅游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一些年龄稍长,经验丰富的“老旅游”,一些有能力的年轻从业者升迁也很快。不难看出,旅游行业是以内部选拔和升迁为主,以从业者是否有发展潜质和管理能力为标准,而年龄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因此,在读书时就培养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服务技能和管理意识,这对与他们从业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管理意识的有无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构成极大的影响,以为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四是增进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人才缺乏是当前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最为急迫和最为实际的问题,高职院校是向企业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只有加强校企合作,才能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才能培养出具有相应技能和意识的学生,才能有效缓解人才短缺的问题。校企联合办学是应用性较强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可行性思路之一。

首先,应积极聘请酒店职业经理人来学校授课或开办讲座,及时把一线的应用知识和近期的服务管理理念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现状、人才需求的规模和类型,及早树立管理意识和能力。其次,要打破教学体制上的桎梏,调整常规教学体制中不适合酒店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部分,甚至对学期和学制也可以做适当修改,比如:三亚学院的一年3学期制,部分学校的“2+1模式”等等,以更加真实和更具有实战的教学体制和模式让学生体会到管理对未来从业的重要意义。再次,打造也只高素质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支持教师通过培训取得“双师”素质资格证书或参加岗位技能任职资格认证,鼓励教师结合专业到实践中锻炼,每学期安排1~2名教师到星级旅游酒店挂职锻炼,以老师的行业实践和管理意识及能力来引导学生树立应有的管理意识和能力。在校企合作的将基础上,实现真正的“1+1”模式的工学结合。通过工学结合,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工学结合也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了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能够了解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知识面,扩大眼界。他们对行业现状和管理水平有了直接的、感性的、立体的认识,那么他们对管理的认识也会发生相当的改变。[9]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管理意识的缺失是由社会环境和行业现实所造成的,而管理意识的缺失又反过来造成学生和行业发展的诸多困境。培养和提高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管理意识,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来认识它、改变它。因此,要从人才培养目标与计划、高职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管理意识,以便他们能够具备相应的潜质和基础,为将来走上管理岗位做好相应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郭正朝.论管理意识[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3-67.[2]陆一萍.旅游酒店管理专业高实习率与低就业率的矛盾分析与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08(26):170-172.[3]陈学忠.论管理意识[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9-120.[4]申葆嘉.我的旅游观[J].旅游学刊,2008(2):12-17.[5]刘畅.如何建立良好的酒店意识[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23-126.[6]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12.[7]余一明.刍议职教育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调适[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38-40,51.[8]舒惠芳,石强.英国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5):91-93,95.[9]周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现实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N].中国教育报,2005-8-20(1).

作者:白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