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实用13篇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篇1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教学中,习惯上将以教授为主的方法称为“知识讲授法”,而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方法称为“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依据

案例教学法运用到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带入实际情景中,学生既有机会解决疑难问题,也可及时从教师及同学那里获得反馈。在这种情景中,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都可以提出来并加以演示、比较,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训练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1.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分类

以案例的表现特点,可分为五种类型:信息式案例、问题式案例、陈述式案例、决策式案例、条例式案例。

(1)信息式案例

以收集当时人们关注的信息作为案例。例如,学校近来发生的心理健康热点话题。

(2)问题式案例

以调查解决存在较普遍的问题作为案例。例如,某某同学在适应大学学习环境中遇到的问题。

(3)陈述式案例

叙述一个事件的情境。例如,讲述某人在恋爱过程中遇到的事情。

(4)决策式案例

影响因素较多,能体现解决问题的智慧的案例。例如,某人遇到两难问题时求救的案例。

(5)条例式案例

把案例涉及的背景、问题、解决办法、评论等排列起来的案例。例如,校园危机干预案例。

2.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

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主要包括三个过程:精选教学案

例、组织案例讨论和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总结述评。

(1)精选教学案例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搜集有关资

料,弄清楚什么是本课教学所需要的真正困扰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编写成富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案例要结合教学内容贴近教学目标,精选典型性的材料。二是选择的案例要具有趣味性、真实性、新颖性和可操作性。教师精选教学案例,有助于提高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形成良好的讨论环境,营造宽松、生动、民主的课堂氛围。

(2)组织案例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论,做出选择和决策,进而从案例教学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二是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多加鼓励和肯定。在讨论时要对高职生的分析表示尊重,哪怕是分析问题的过程或结果都出现了错误,也

要给予应有的鼓励。

(3)总结述评

总结述评是案例教学讨论结束时候的收尾工作,是案例教学的重要部分,更是案例教学的点睛之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结束以后,教师根据高职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交流的情况,及时地总结和述评,以便及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形成正确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努力创设民主的课堂环境。

四、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采用案例教学法可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促进高职生主动学习

在案例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原理和规律是以具体生动的事例表现出来的,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求高职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样的理论学习不是对抽象的、干巴巴的条文掌握,而是对有具体内容和生动活泼形式的思想的理解,它能充分调动高职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有极强的针对性,也让高职生有更多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

3.培养高职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不重视寻找正确答案,实际上如何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在方式方法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和高职生的协作讨论都能激发高职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改进了一直以来枯燥无味的机械式教学,使高职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使原本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立体丰满起来,更加形象化、深刻化,提高了教学水平,改进了教学方法,深受教师与高职生的喜爱。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篇2

在现阶段,高职院校要提质增效,由规模发展向质量内涵发展转轨,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但总有许多高职院校更多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其质量效益不高、受众面不广也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境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其实施方式单一狭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多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主要局限在心理咨询、讲座、选修课渠道,加之这些方式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也时常不通畅、质量效益得不到保证。如心理咨询在场所布置、人员配备、制度建立等方面尚不完备,很多时候心理咨询工作是有名无实的。又如,选修课方面,尽管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但并未把选修课纳入必修课的管理,学生出勤率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教学随意性相对较大,其质量大打折扣。

其次,实施方式的单一导致许多学生处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盲区。通过选修课、心理咨询等方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即便是在其本身质量能够保证的前提下,其受众也相当有限,绝大多数学生也不能拥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这种情况与高职院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是分不开的。

结合这些实际情况,顺应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要进一步增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扩大其受众面,必须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用系统思维统领其工作开展,又好又快地开发出相对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 完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做到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学校要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要采取选修课、讲座、心理辅导网站、热线电话等形式,对高职学生进行宣传,普及应对心理危机的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防范心理危机的意识,帮助他们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使他们能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并懂得当靠自身不能解决心理危机时如何寻求帮助。

2.高水准化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要求高职院校应大力培养心理危机干预的专门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要积极开展对从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辅导的方法、心理危机的干预等,使他们了解什么是心理危机,高职生在哪些方面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哪类个性特点的高职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危机,怎样救助等。学校应制订培训计划,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的总体规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要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关规定和要求,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的、有较高素质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高职院校的班主任与学生联系密切,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在高职学生品德的形成、学业成绩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康人格的塑造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3.心理健康档案完备化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的集中保存,这些资料应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序,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学校心理健康档案为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它是每个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矫治,仍可通过心理健康档案来考察效果。因此,它能对每位学生的心理成长、心理潜能开发提供帮助,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提供重要保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还可以筛选出高危人群,对这些可能发生或正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重点帮助。

参考文献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篇3

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步入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心理档案是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性资料,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着手。

1高职院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重要意义

1.1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前提

心理档案作为能反映大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心理测试结果、心理咨询辅导记录等材料的集合体。高职院校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是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心理档案具有动态监测学生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功能,能够为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以及学生心理咨询、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有助于学校及时进行有效干预与控制,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2是高职院校学生了解自我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这要求高职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而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是否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按照社会的需求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好地调节个性特点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为高职院校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有助于学生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正确认识自己的劣势和长处,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3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要求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要目标,这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目前高职院校在校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且90后普遍自我意识较强,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合作精神淡薄、团队意识较弱、功利主义浓厚等问题。建立心理档案可以让学校更好地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与疏导,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高职院校在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原则:2.1保密性与整体性原则心理档案是为学生个人建立的档案,是学生个人心理历程的原始记录,具有隐私性,首先需要遵循保密性原则。在收集学生档案资料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必须树立整体观念,不仅要为全校每位学生建立档案,还需关注心理活动各要素的之间的联系,考虑其他因素,如生活、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2.2客观性与真实性原则

建立心理档案要确保心理档案材料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要基于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尽可能克服各类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地记录档案建设过程中所采集的所有信息,不主观臆断、不妄下结论。同时,慎重使用心理量表,测量结果由专业人员进行解释。

2.3动态性与发展性原则

学生的心理时刻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要系统、真实地反映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就必须动态地来看待学生,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收集相关信息,补充、修改心理健康档案。同时还要牢固树立发展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中的不同心理历程,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阳光的心态。

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应包含的内容

与普通高校学生心理档案一样,高职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也要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反映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学生管理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依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应包含以下内容:

3.1静态信息

由学生基本情况、生活环境、学习生活情况、重大社会生活事件以及心理测验信息等几部分组成,也是学生心理档案的主体。基本情况是学生的一些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民族、所学专业、政治面貌、参加学生社团情况、、兴趣爱好等;生活环境主要指学生家庭生活环境,即家庭结构、居住环境、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长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在家庭各种的行为表现等;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思想表现、行为习惯以及与师生的关系、社会实践情况、获奖情况等;重大社会生活事件主要是指为学生本人的学习、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如父母离异、家庭成员亡故、家庭突遭天灾人祸、人际关系紧张、遭受重大挫折等;心理测验信息主要是学生参加诸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职业测验等一些测验量表的日期、结果及分析等。

3.2动态信息

主要是一些阶段性的信息,是反映学生心理变化的材料,包括学生的阶段性自评、同学或老师的阶段性评价、心理健康阶段性测评、是否进行过心理咨询及咨询记录等,用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及时进行补充、修改。

3.3预警信息

包括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综合起来形成的分析报告、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报告及偏离常态学生的个体预警信息等,这部分信息是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尤其要关注的部分,偏离常态的学生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

总之,为高职院校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措施,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以及学生管理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等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依据,能够动态监测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情况,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不断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篇4

回到我们熟悉的中职校园,未来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调查显示,20%的学生有各种心理问题,近几年,中职校园内频现学生打架斗殴、厌学、自残和自杀事件,因恋爱不成产生消极、报复心理的个案频发,学生自杀、出走、自残的事件屡见报端,这是一个信号,证明在校学生承受了学业、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经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这个群体因其生理、心理的特殊性,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触目惊心的校园案例也在逐年递增。人民网时评称:“对于发生在学生中的极端案件,教育部门、学校是否引起高度重视,补上对学生缺失的教育”?

可见,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中职生是花季,是五彩缤纷人生的开始,拥有生理健康固然很重要,但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因为它是生活质量的保证,是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前提。为了给我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我们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并探索组建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做为科学教育依据,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服务。

什么是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笼统地讲:就是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成长规律,身心要求,个性特点等各项评定指标得到的宝贵原始数据,可以为学校的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提高教师教育决策和科学研究水平,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从而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工作提供有效的操作指南,切实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纸质或者电子记录信息资料。

以我校为例,在新生入校后两三个月的时间内,从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和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的基本资料入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统计学习适应性、人际关系、学习焦虑、能力评估、个性评价、心理健康状况等指标数据,方便今后做数据对比;通过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性格特征的测试,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建立预警工作机制,筛查出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分析,实施心理干预。

通过几个学期的实践、总结,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甚至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实际意义:

1.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运转的保证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而心理健康辅导成功与否又跟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医生诊断病患,首先要翻阅的是病患的病历,再探询目前的病情,然后再加以综合分析,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也是一样,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必须以深入、正确地了解学生为前提,用可靠地依据来确定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后做到“精心把脉,一人一方,对症下药”,保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效、有序、健康的发展。

2.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为评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阶段性进展,记录了科学有力的凭证

每份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都记录了学生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及职业能力特点等方面较为具体的教育建议或培养策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面上的教育和沟通,针对那些问题较多或较严重的学生,我们逐步创造条件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个别辅导时,可以是针对学生的某一方面问题,也可以是多方面或全方位地进行辅导,一个学期结束后,通过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的科学评价体系,真实记录学生取得的阶段性进步和问题,这是见证学生稳定心理状态的良好办法,也是检验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稳步推进的有力凭证。

3.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架起了家校互联的沟通亲情桥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和家庭环境深深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通过问卷调查显示,职校生很多生长在父母离异,再婚或者单亲家庭里,平日承受着家庭关系复杂、亲情缺失的心灵煎熬,中考的失利让他们的自尊心再次受挫,在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过程中观察到,这些孩子大都有自卑、感情冷漠、愿走极端、自我约束力差、责任心和进取心低的特点,如何让家长了解孩子,协助学校一起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让学校的教育成果在家中显现?在建档初期做有针对性的重点分类和标识,制定家校互联沟通方案,以心理健康成长档案为记录载体,让家长了解孩子,知道孩子出现问题的症结,在学校的表现等等,经过家校沟通,任务实践,成果展示,逐步解决学生在校一个样,在家一个样的突出问题,搭建起一个个家校互联、和谐沟通的亲情桥梁。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篇5

杜国平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指标异常与职务及岗位情况有一定联系,且不同年龄段、职称的教职工在风险类型上存在着差异。刘欣亮认为美国学校教职工健康促进计划的开展,不仅改善了学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而且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何敏等通过问卷调查比较,采取健康大讲堂、发放宣传资料、校报专栏等形式对教职工生活行为干预的前后,得出教职工在合理膳食、加强运动、心理健康方面有明显改善,但在戒烟限酒方面却没有明显改善。欧阳瑾等对比教职工4年的体检结果,发现高血压和高血糖患病率逐步降低,而与生活习惯密切的相关的疾病却呈明显上升趋势,典型的就是高血脂和脂肪肝。从前述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高校教职工由于工作压力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亚健康特征明显,而在如何建立全方位健康保障以及风险分散方面略显不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抽取了1610份高校教师体检报告,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了健康状况与年龄性别的关系,以及各疾病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根据研究结果对教工健康保障提出了一些建议。

2样本信息分析

本次研究的健康体检对象是2012―2013年在医院体检的高校教职工(包括离退休教工),共1610人,其中女849人,男761人。体检结果显示健康状况存在问题的教职工有860人,占比53%,其中血脂明显偏高共有496人,占比308%,处于临界状态有428人,占比266%;中度脂肪肝321人,占比199%,轻度290人,占18%,重度31人,占19%;肾功能异常205人,占比127%;心电图异常占比9%,肝功能异常占比 3%,胆结石占比16%,乳腺肿瘤占比25%,高血压占比12%。其中,同时患有两种疾病的人数是290人,占总人数18%,占患病人数324%,同时患有三种疾病的人数是88人,占总人数 4%,占患病人数98%,仍有19人同时患有四种疾病,有5个人患有5种疾病。表1、表2分别给出了年龄段统计、患病率与性别的关系统计、患病率与年龄段关系的统计。

由表1、表2可以看出,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已非常严峻,特别是高血脂症、脂肪肝、肾功能异常等慢性疾病。从患病性别来看,男性教职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教职工,特别是高血脂症、脂肪肝和肾功能疾病,而良性肿瘤女性却多于男性,主要是因为女性乳腺肿瘤较多;从患病年龄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健康状况越恶化,健康状况差距也较大,20~30岁教职工健康比例为729%,到了80~90岁,健康比例只有59%。也就是说,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应该是男性、中老年人,需要重点关注的疾病为高血脂症、脂肪肝、肾功能疾病。

3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教职工健康风险的分析本文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健康状态为因变量,定义健康为0,非健康为1,将上述选定的12个变量(年龄、性别、健康、高血压、心电图异常、肝功、肾功、高血脂、胆结石、肿瘤、肾结石、轻度脂肪肝、重度脂肪肝)为自变量,采用强迫引入法(Enter),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得到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回归系数表看出,在置信水平为005下,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X1(年龄),X6(肾功),X7(高血脂),X8(胆结石),X11(轻度脂肪肝)对健康状态具有正向影响关系,也就是调查对象的年龄越大,患有肾功、高血脂、胆结石、轻度脂肪肝越有不健康的倾向。研究中,把男性定义为1,女性定义为2,X2的系数为负数,说明男性健康状态更差。

4影响因素分析

1职业因素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高校教职工的职业竞争与压力越来越大,“职业病”也就渐渐产生了。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职业压力影响下血脂会相应增加,同样国内的研究也表明教职工职业压力的增加会影响到身体健康状况,在一项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中,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的教职工占2/3(袁素瑛,2010),与普通职业相比,高校教职工的工作不仅仅要接受体力的挑战,更多的还是脑力的考验。

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较高。在新时代下,高校教职工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科技创新的引领者、文化传承的肩负者,还是学生家长的人、集体的领导者。也就是说,教职工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修养以及较强的工作能力。在承担教学、科研以及职称评级的压力的同时,要还承担社会给予的职业压力、社会责任以及道德要求。

1个人因素

1992年在WHO发表的《维多利亚宣言》中指出人类健康生存的四大基石分别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以及心理平衡。然而,影响教职工健康状况的个人因素也主要是这四个。饮食结构不合理,肉类和油脂摄入过多,谷类、豆类摄入较少,长期会产生维生素缺乏症;高校教职工工作量大,工作之余身心疲惫无暇进行体育锻炼;随着职称的上升,社会服务的任务越来越多,应酬也会增多,吸烟喝酒成为迫不得已的事情;教学、科研以及评级等各方面压力,使得高校教职工变得焦虑、恐惧、情绪多变,甚至出现与同事关系紧张、与同学关系疏远的现象。

5对策及建议

现阶段医防分离的阶段式和碎片化卫生服务模式,是当前慢性疾病未能取得明显效果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的分离严重阻碍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防―治―管”一体化模式的服务内涵特色为集医疗、预防、咨询健教、随访、疾病管理、风险分散一体化,既保证了疾病防治工作的持续、系统和有效,也改变了以往医防分离的阶段式卫生保健服务模式。本文基于这种综合防治模式的应用与普及,结合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工作特点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1 普及健康理念,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

利用学校医院的专业技能及相关资源,开展专题讲座、知识问答、茶话会等活动,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强化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理念,促进教职工对健康价值的认定,进而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媒介和资源,增加对教职工的健康教育活动。同时,学校应制定相对应的制度安排和激励措施,保证教职工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

根据《维多利亚宣言》中指出的人类健康生存的四大基石,应当科学安排每日饮食,保证饮食多样化,调整饮食结构,这是应对疾病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特别注意要吃早餐,不能因为早上时间紧而忽略了早餐。只有早餐摄入了足够的能量,才能保证一天都保持在一个较好的状态。保持每天运动一小时,最好是慢跑等节奏较慢的有氧运动,在生理上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在心理上缓解紧张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倡导健康的餐桌文化,少喝酒、不劝酒。吸烟有害健康,会导致肺部疾病,诱发心血管疾病,以及减少寿命等不利影响。少吸烟、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对自己对他人都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心理健康方面,保持乐观的心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热爱他人,倡导听歌、运动等健康有效的减压方式,在工作之余应多参加休闲放松的活动。

2 完善教职工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疾病预警系统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可以使医生快速了解患者病情,提高医疗效率,通过信息共享也能够降低医疗成本。2002年,加拿大制订《加拿大电子健康记录蓝图》,目标是到2016年完成电子健康档案的全覆盖;英国在2005年签署了支持电子病例和电子处方的协议,并同年完成了基础建设;美国作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先行者,40年的发展已建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美国近期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提出要建立每个国民的电子健康档案。然而,电子健康档案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起步较晚,直到2009年才开始逐步开展,并且没有开展类似于高校教职工的企事业单位员工的电子健康档案。事实上,高等院校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解决健康档案电子化中的人员不稳定、体检不及时、数据不便获取等问题。所以,建立高校教职工的电子健康档案是非常可行且有必要的。

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为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利用健康档案中的教职工个人信息、体能测试资料、体检结果、患病及治疗信息,在咨询专家的基础上,加入人工智能判断技术,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式,采用综合指数法、界值法等数理统计的方法筛选出疾病预警指标,一旦越过设定的指标,系统就会对教职工进行警告或者医嘱。疾病预警系统包括传染病、急性病、慢性病、地方病等模式,重点是高校教职工患病率较高的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慢性疾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慢性疾病是逐渐积累、发展、演变而来的,预防为主,早发现早治疗,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高校教职工事务多、休息时间少,没有太多的精力关注健康问题。但建立了疾病预警系统后,不仅可以提高教职工的健康意识,还可以改善“重治轻防”的状况。

3以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建立多层次健康保障体系

基本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用人单位与个人共同承担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具有“低水平、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社会化服务”的特点。但是基本医疗的保险额度和报销比例较低,不能满足投保人的个性需求,发展和完善补充医疗保险迫在眉睫。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篇6

受到各种社会压力机学业压力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意志力薄弱与感情困惑的现象,对于学业与人生有一种迷茫感;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精神较为涣散;生活学习态度消极悲观,情绪状况较差;自我情绪心理调控能力较差,抑郁、焦虑、强迫和恐惧等情绪状态普遍,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细致全面的考察,对不良心理精神状态对学生的危害缺乏认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只重视学生专业课与文化课的教学而严重忽视了学生精神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难得到改善。心理健康教学从业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很难达到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三、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新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高职院校领导应深刻意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教育部门关于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严格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人格修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教学成果[2]。2.对高职院校内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活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心理健康教育期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提高心理健康教学实效性与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心理档案的建立需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测试调查结果,通过心理档案的建立为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并对各类心理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帮助学生接触心理精神问题症状。可以对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帮助和预防,以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3.逐渐开设全方位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扩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开设全方位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扩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项目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心理教育不应当只以预防、咨询与矫正为主,而应当充分对学生进行心理精神健康方面的知识常识教育,加深学生们对心理健康疾病的了解,并逐渐提高自身心理保健能力,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3]。可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坛与座谈会,增加各项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项目。4.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俱乐部根据心理问题的性质、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要求,灵活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咨询活动,面谈、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俱乐部,实现学生之间的有效心理沟通,学生之间采用互相心理疏导、安慰的方式达到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学生也可以直接向心理教师求教,向心理教师倾诉自己的心理困境,得到教师的细心引导与宽慰,从而逐渐走出精神心理困境。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篇7

1.3 有助于学校科学管理。建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可以弥补高校教师档案主要包括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和身体健康检查档案三方面内容的缺憾,有助于管理者最大限度挖掘教师的潜能,帮助教师确立科学、健康的工作理念,提升自身心理素质,进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实现目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赢。

2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的原则

2.1 客观性原则。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资料应符合事实,准确可靠,客观记录。一是全面综合测评,除心理测验外还要包括自我与他人的观察评价。二是选择适合的心理测量工具。三是方法适当,使用正确,严格遵守相应规则。

2.2 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在建立心理档案的过程中,要以系统的观点保证所收集资料的完整性和有序性。一是以目标为导向,规范有序地收集资料;二是资料应尽可能完整;三是要及时补充和更新心理档案资料,准确反映教师心理的变化;四是使用的测评工具尽可能前后一致,便于结果分析。

2.3 全面性原则。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所收集的资料应包含师德修养、教育机智、师生关系、教学活动及科研能力、团队合作等多方面评价,同时包含教师的个性心理差异,家庭及其社会文化环境对教师的综合影响等。

2.4 发展性原则。教师心理档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档案,反映了教师心理活动及个性特征的完善发展。教师从岗前培训到熟练教学,其心理活动伴随着专业活动,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因此,要加强跟踪研究,以便预测并及时发现问题,为其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5 保密性原则。档案管理须严格遵守保密性原则,专人负责管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妥善保管其个人信息及测试结果等资料,非专业人员包括行政领导等不得随意翻阅、泄露教师的心理健康档案内容。不得公开教师个人真实信息,避免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及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因工作等特殊需要引用咨询案例时,须征得教师本人同意,对资料进行适当处理。

3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的内容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个体咨询及团体咨询等方式,综合记录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3.1 高校教师基本资料。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专业背景、学历、职称、健康状况等。家庭情况包括:家庭居住地、父母健康状况、家中排行、近亲有无精神方面病史等。对高校工作的看法包括: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等。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包括: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和治疗,近期有无烦恼,应对烦恼与挫折的方法有哪些,是否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等。

3.2 经过标准化信效度检验的心理测评量表。主要是:心理卫生综合评定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一般健康问卷(GH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

个性人格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16PF)和艾森克个性测验(成人)(EPQ)。

家庭功能与家庭关系评定问卷:家庭环境量表(FES)和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

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测查:总体幸福量表(GWB)和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

其他心理量表:应付方式问卷、生活事件量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心理弹性量表等。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篇8

第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人生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阶段,生理上发生急剧变化,心理上处于非常矛盾的阶段。而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成人成长比成才成功更加重要,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整个成长过程。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工作中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第二,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由于职业学校本身的教育性质与普通的高中和高校不同,其主要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忽视了基础的文化课程,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也基本形同虚设。为了将德育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激发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的活力,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需要进行大胆的探索,通过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来促进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升。第三,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是大部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缺失[1]。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导致学生在学校中经常违规违纪,使学校的管理难度进一步提升,也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教育中,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学生,构建和谐的校园。

二、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第一,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部分教师的自发行为,学校方面也应该努力组织开展,通过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可以通过德育教师、班主任以及心理辅导教师三个方面共同构建组织机构,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由心理辅导教师专门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对应的教育方案;德育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班主任则负责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为心理辅导教师提供参考。通过三个方面的合理,帮助所有学生建立对应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不仅能够协调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动态进行及时的把控,同时还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案例。另外,还可以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共性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第二,改革职业学校德育课堂。在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堂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教学模式,教师需要主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征,从而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2]。同时,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入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也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同分组的方式进行独立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最后再将各个小组的意见总结起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综合讨论,不但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交际。另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某个具体角色,重现案例中的事件,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第三,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由于本身的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上较为吃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差。因此,他们会长期处于一种紧张和害怕的学习心理状态,难以愉快的进行学习。针对这一特征,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个相对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通过无形的力量引导学生的心理积极成长。同时,需要创设一个相对自由的课堂学习空间,教师不能硬性的限制学生听课的姿势或者课堂讨论的纪律,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处于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使他们的想象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能够在课堂中更加自由、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讨论。当解除了约束之后,学生才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独立的运用到问题从发现、分析到解决的各个环节。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对桌椅进行不同形式的布局,同时也方便课堂讨论和各种活动的开展。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需要在德育教育中更好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方面的合理,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自有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全面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篇9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现状

《心理危机干预及健康教育》指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青少年大约3000万,其中心理和行为障碍者占16%-25.40%。陈军发现,广州地区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17.4%,且在性别、专业、居住地、年级、是否有工作经历等各个因素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组对广东某所医科大学412名医学生,运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进行心理亚健康筛查,结果表明:心理亚健康的发生率为19.3%。山西农业大学曾对182名生命科学院的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水平测查,发现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学生有12.79%。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对新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发现有21.70%的新生心理问题明显,需要尽快约请进行心理咨询。

2008年的《山东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调查与内化教育研究》,调查对象为山东省10所学校在校高职生,发现高职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大多为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依次为:记忆力减退、担心自己的健康、注意力难以集中、失眠多梦、情绪不稳、烦躁不安、长期持续疲劳、困倦、四肢无力等。研究还发现,心理负担过大、饮食起居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不良嗜好等是造成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本市高校20余万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评,结果显示:约50%的大学生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山西6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中,雷军发现,在学习和工作中有疲劳感的学生占到76.70%,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感觉压抑等状态的比率较高。

2009年,占华、卢晓文对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对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样,亚健康的检出率为42.36%。其中,女性亚健康检出率为47.4%;男性亚健康检出率为25.15%。李力生等在《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及心理症状的相关研究》中,选取天津中医药大学各专业大一至大四共215名学生被试,研究发现该校学生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61.8%,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性调查结果的75%。

综上所述,大学生群体中心理亚健康的状态已经比较普遍。心理亚健康未达到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症状不明显,很难诊断,它还有可能转化为心理疾病状态,也容易与心境、性格等日常心理实践混淆,且与身体亚健康相似,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并及时进行有效干预。

心理亚健康的干预研究

国内研究者运用了生理反馈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运动疗法、音乐疗法、认知疗法、舞动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法等等方式,对心理亚健康进行干预和研究。各种各样的干预方式对于心理亚健康症状都各有侧重,且具有一定的效果。

贵州师范大学的裴雯在《不同放松训练方法对改善研究生心理亚健康状况的研究》中,探讨了自生法、腹式呼吸法和瑜伽语音冥想法等3种放松训练的方法,对高校高学历的硕士生、博士生的心理亚健康症状开展干预效果。实验发现,这3种放松训练法对于改善情绪、睡眠和人际关系等都有效。因此,很值得推广采用放松训练法,改善心理亚健康症状。

干预心理亚健康的另一种常见方法是运动疗法。例如,夏洪安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与运动疗法探析运动亚健康样》,刘波的《高校新生亚健康状态及其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还有刘君雯的《高校教师亚健康现状分析与运动处方对策》等。尚明玉在《不同体育项目教学对低年级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作用的研究》的研究发现:网球运动对学生的抑郁症状、恐怖症状和精神病性方面,羽毛球运动对学生的恐怖症状方面,足球运动和橄榄球运动对躯体化和恐怖症状方面,排球运动对学生的焦虑症状方面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差异具有显著性。

李晓明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中医调适方法:精神情志调摄、四时养生、饮食健康、保健运动、辨证论治。孙淑彩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提出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用以情制情、重视心疗等进行调摄精神,以顺应自然、四气调神等实现形神兼养,更好地运用中医养生、保健等方法对有心理亚健康状况的学生进行干预。

金虹在《高职心理亚健康大学生不同干预方法实验对照》中,采用太极拳锻炼、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及综合干预等3种方案,对高职院校75名心理亚健康大学生进行为期8周干预。结论:3种干预方案可操作性强,适合在高职院校心理亚健康大学生推广,但通过设计的团体治疗与有氧运动结合方案远期疗效更为明显,对改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效果显著。

陈瑜、张小远《广州某医科大学新生心理亚健康综合干预效果评价》,采用音乐放松训练、健身操锻炼、心理健康课教育以及综合干预4种方案,对广州某医科大学168名心理亚健康大一学生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干预前和干预后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等量表进行测评,发现4种干预方案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对改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短期效果显著。

此外,薛冰等采用道教认知疗法干预具有神经质人格倾向的大学生,效果较好;李传银运用团体心理咨询组织对有高孤独程度的大学生进行干预,有效地缓解了孤独情绪;高文凤等采用观察阅读疗法,有效地缓解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等。这些干预方法都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基本上采用的是单一的干预方法。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对于症状的缓解都有积极影响,对心理亚健康症状的某一种或某些方面有改善。

有研究发现,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干预的疗法效果会更好。潘立等采用太极拳锻炼、保健刮疼广播操、中医中药诊疗、饮食指导及心理咨询等综合治疗方法,对心理亚健康者实施干预,干预前后比较发现,综合运用多种干预方法能有效地改善心理亚健康症状。

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研究的思考

现有研究成果与不足 一是通过综述文献表明,关于亚健康的研究,多是临床方面的、身体亚健康方面的研究;再有就多是对于特殊群体的心理亚健康的研究,如医务工作者、医学专业学生、教师、师范类学生、体育专业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心理亚健康研究,而对于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很少。关于心理亚健康产生的原因研究,也仅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来研究,没有具体到某一因素的详细分析与比较。二是“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发现,搜索到相关文献80余篇;以“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为主题,仅搜索到文献3篇。这说明关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对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关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不丰富,特别是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还没有检索到。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其心理亚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以及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方式方法等亦应得到重视,以便更为有效地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相关研究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生在学业上和社会上都会遇到很大的挑战,开展相关研究,调查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路径,在理论创新以及实际价值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在理论价值上,文献检索发现关于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还是比较匮乏,特别是对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的参考文献还比较少,再加上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其特殊性,开展高职生心理亚健康教育影响因素调查与干预措施研究,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填补研究不足与空白。在实践价值上,研究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和相关的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心理亚健康干预方案策略和建议,提高实施干预的效果,有利于高职院校制定适宜的措施和方法,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发其心理潜能,提升其整体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心理健康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研究的思路方法 项目研究思路是提出研究假设,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总结分析,推出可行性方案以及等。本课题研究假设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与睡眠质量、人格、生活事件和心理资本等因素相关;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有利于心理健康由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利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发的《中国人亚健康诊断量表》等量表进行测试,选择若干高职院校各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对比筛选出的亚健康状态群体与非亚健康状态群体在性别、民族、年级、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学变量因素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比较心理亚健康状态群体与非心理亚健康状态群体在心理资本、人格、生活事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探究心理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心理亚健康的干预策略和建议。

参考文献

[1]王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及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尚明玉.不同体育项目教学对低年级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作用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3]王俏.我国不同层次学生心理亚健康调查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3)

[4]张乐.基于集对分析的心理亚健康筛选及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

[5]李力生,井蕊,王泓午.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及心理症状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8)

[6]唐峥华,刘婕,唐耀华等.广西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亚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6)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篇10

在高职教育中,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色教育模式的研究,制定出适合高职大学生需要,适应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助于促进高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高职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适应社会环境,轻松走入职场。

1 研究方法

通过对2014年在校的2012级、2013级、2014级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全面心理健康普查,全面掌握3个年级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筛选出存在心理问题及障碍的学生,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跟踪研究,探寻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特色的教育模式,进一步改进和强化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本次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网络版),由各个二级学院在网络机房统一组织开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及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简称:UPI),并使用心理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

测量所采用的SCL-90量表为最著名且应用最为广泛的心理健康测量表之一。主要针对受测人的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进行测评,对其结果进行综合评定,以确定受测人是否存在心理症状及严重程度,是一种有效的综合心理健康评价工具,能够直观有效的综合掌握受测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UPI量表是针对已经被发现存在早起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制定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该量表的测量对象主要为大学新生,对新生中存在神经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学生的烦恼、迷惘、不满、冲突等状况进行了解并填写调查表。该量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使用方法简便,能较快地判断出结果,是当前各个高校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使用的先进的调查方式。

本次2012级学生SCL-90普查有效统计人数为6389人, UPI普查有效统计人数为6275人;2013级学生SCL-90普查有效统计人数为6176人, UPI普查有效统计人数为6075人;2014级学生SCL-90普查有效统计人数为6235人, UPI普查有效统计人数为6153人。

通过对以上人员的调查分析发现,受测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总体状态积极向上。但由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学习缺乏动力,存在厌学心理,悲观,心理压力较大。部分学生从进校开始就为自己的毕业、就业问题深感忧虑,产生沉重的压抑感。同时,高职大学生具有普通大学生都存在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社会交往需求迫切,人际关系敏感,存在因人际关系而产生的敌对、抑郁等负面情绪。加强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使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职业心理相互促进、相互结合。

2 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2.1 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特征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模式,增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职学生录取成绩较低,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在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开设理论课程、心理健康专题报告、案例分析课程,播放心理电影、心理科普知识讲座等形式,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学理论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况,防御心理问题的出现。

2.2 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使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职业心理相互促进、相互结合。针对高职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如适应、学习、人际关系、恋爱、择业等发展性问题,进行专题心理辅导、团队训练、挫折考验训练等方法,通过早起干预和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打消心理困惑,从源头上防止学生因此类问题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2.3 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创新研究,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体现时代精神,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要组织、培养一批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及时关注社会发展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做学生的知心人,设身处地地了解学生在各种形势下的思想变化情况,及时对出现的个别及集体心理问题进行引导。

2.4 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研究,运用丰富多彩,多层适度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精彩的方案设计与实践,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课堂教育,而是需要深入到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各个环节中,形成适应高职学生的心理援助体系。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要求在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的基础上,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及时应对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从心理层面保证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因此,探究适应高职学生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的方法,科学设计辅导方案,并通过实验案例验证其有效性,从而形成适应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援助体系。进一步探索多种有针对性地且无心理压力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理论研究及数据论证,构建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点、线、面”结合,使之既具有高职院校特色又具有可操作性。这不仅仅是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问题,更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索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安妍.高职院校大学新生SCL-90与UPI心理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J].中外健康文摘,2012(25).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篇11

学生心理档案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智能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做出鉴定和评价的记录,建立心理档案是系统地收集资料与证据的过程,是对学生心理进行描述、分类的过程。心理档案的建立不仅为开发学生潜能提供了帮助,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培训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提供了保证。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档案信息联系非常紧密。在学生心理档案的信息收集方面,我国起步虽晚,但一直在向完善、完备的方向努力。

1学生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

心理档案的内容,又称心理档案的项目,是指能揭示或从中了解到大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的材料。通常包括:个人的基本情况,如年级、专业、学号、姓名、性别、健康状况、重大生活变故、既往病史、心理创伤史等;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的年龄、职业、经济水平、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对父母教育方式和家庭气氛评价等;心理测验情况:心理测验能够帮助分析来访者的各种心理特征,通常使用的心理测验的种类有:人格测验、智力测验、情绪评定、职业咨询测验等。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收集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的收集方法丰富多样,其中最常用的是问卷法、观察法、谈话法以及测验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心理测验法,在实际操作中,心理测验能最快速最有效地收集全校学生的信息,在分析测验结果时也有相对客观准确的参照标准。问卷法也能做到大范围收集信息,但后期的分析处理相对繁琐;谈话法则适用于个别学生的信息收集。有从事学生心理档案的工作人员提出:在新生入校后对新生进行详细的心理普查及心理量表建立,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指导建议;在学期中对学生进行第二次心理普查,对心理档案完善;期末对学生进行第三次心理普查,对心理档案进一步完善。

在学生档案的建立和保存过程中要注意:(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时要注意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以保证心理档案的客观性,做到实事求是,根据客观事实分析归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还要根据心理测验的适用范围及使用标准来选择合适的心理测验,严格按照测验的解释来分析测验结果。(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时要注意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按照一定顺序整理资料、分类归档。收集到的心理档案要确保涵盖了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时要注意跟踪完善资料,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都是动态连续的,及时更新和补充心理档案,全面了解学生最新的心理动态。(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时要特别注意保密性。保护学生的隐私是心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3学生心理档案的利用

3.1利用心理档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心理档案大多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同时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生能够通过心理档案,全面地审视自己、认识自我,进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通过利用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帮助我们快捷地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等情况,适当引导这些独特性,和他们一起设定努力的目标,促使其成长和发展。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心理档案测量的结果进行分类,若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可进行群体解决,如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的系列讲座和心理科普知识宣传,给学生心理、身体健康提供科学指导,并教学生维护身心健康的方法。若是部分或个别存在的问题,则可以个别咨询。若条件许可,可以建立心理治疗室,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和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治疗。

3.2利用心理档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心理档案可直接为教师提供学生的心理状况,使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学习心理等,为教师科学管理、改进教法、因材施教提供了依据,教师还可以利用心理档案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学生个人资料,分析学生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对于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另外对于某些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来讲,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资料,找出学生在学习、职业或生活适应方面的问题,并加以有针对性的辅导与教育,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或降低问题的严重性,使这些问题免于恶化。同时,学校也可以参考利用学生心理档案,帮助挑选学生干部、评优等。并根据性别差别、职务差别,不同的干部的不同要求,选择合适人选,实现最佳组合。

3.3利用心理档案,加强学校管理

学生心理档案提供的学生生活环境、心理发展特点等共性及个性信息,为学校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宿舍管理方法、食堂就餐制度等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提供了依据。学校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改进学校管理方式,有针对性地改革管理方法,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4利用心理档案,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心理档案是学校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学校应该利用心理档案中收集到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适应水平等信息开展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发展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3.5利用心理档案,为学生心理健康科学的研究积累素材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就业竞争压力加剧,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断增多,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影响其健康成长和人生发展。因此,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科学研究工作显得特别重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科研工作,离不开收集和整理大量的资料。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的科研特点,系统、科学地收集、整理各种资料,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再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地增强科学性,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和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霞,曹莉华.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利用[J].教科文汇(中旬刊),2007(11).

[2] 蓝海萍.建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初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8).

[3] 周春开,芮鸿岩,姜继红.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利用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12(3).

[4] 陈姝殊.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问题[J].成功,2009(7).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篇12

一、制度建设落后,健康预警缺乏法规保障

目前,我国与健康校园建设有关的文件从数量上讲不算少,远的如教育部于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近的如中央国务院于2007年提出的《关于加强

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际的如WHO“健康促进校园”,国内的如中关工委“关于开展中国校园健康行动”的通知等,不一而论。但在众多的法规文件中,要么是比较宏观的强调学校要开设健康课程、建设健康校园,要么是具体的规划措施,但几乎没有关于健康预警的内容,更没有强制性规定学校应建立健康预警系统及如何建立健康预警系统,这就使健康预警系统的建立带有强烈的随意性----学校要不要建立健康预警系统,如何建立,建成什么样,完全由各学校自行确定。

二、健康预警教育缺失,健康预警理念未能普及

人的理念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而形成的。高职院校作为高职学生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除了指导和培养学生掌握强身健体的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全面健康的理念,其中就包括健康预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各高职院校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均开设有健康教育课程,且总课时数不低于120课时。但目前各院校的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流于体育课的形式,仅仅在于指导学生身体锻炼和进行达标测试,少有传播健康及健康预警的理念。作为培养健康理念的“主战场”都没能承担起这个任务,要让学生树立健康及健康预警的理念就更难了。

三、健康预警内容片面,针对性不强,与高职健康管理不适应

在仅有高职健康预警中,无外乎针对的是“流行病”、“传染病”“食物中毒”“心理健康”这几个方面。前三者是关于躯体的,后者是关于心理的。而“健康校园”中的健康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不仅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指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这其中包括健康的躯体、心理、社会方面和环境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健康预警不是单个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预警,而是整体的全面的预警,除了关于躯体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预警,还应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和道德健康。

对高职学生而言,除了可能与“传染病”“流行病”“心理疾病”有关的健康问题外,还存在一些与高职学生特有的健康问题。比如,由于部分高职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自我控制力较差,变通性和灵活性差,又脱离了父母的监管和帮助,可能在社会环境的适应方面、道德建设方面出现一些问题。而目前各院校的健康预警都是泛泛而谈,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不管是用于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没有错,但却不能解决高职学生独有的健康问题。

四、健康预警范围狭窄,未建成完善的预警系统

完善的健康预警系统包括健康预警制度建设、健康预警信息管理、健康预警指标评估、健康预警反应能力等。健康预警制度建设是指通过立法和公共政策等途径建立健康预警的基本制度,使健康预警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健康预警的信息管理是指通过对健康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将健康知识资源统筹起来,综合利用。健康预警指标评估是指预警部门针对所有潜在的健康风险,依据所收集健康预警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判断健康风险的发展趋势,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应对方案。健康预警的反应能力是指组织和公众在接到预警信息后对危机的应对能力。

从目前高职院校与健康有关的预警来看,如“流行病”预警、“公共卫生安全”预警、“心理预警”等方面可看出,这些预警较侧重于预警的反应措施,即发生状况后的应对。但对于如何建立流畅的预警信息的沟通渠道,预警指标应如何分解和评估却没有详细、完善的规定。

五、健康预警主体单一,未形成“大社区”预警系统

“健康校园”要创建一个安全和健康的学校环境,提供适当的健康服务。同时,促进家庭和社区更广泛参与,以便最大限度地促进和保障学生和社区成员的健康。这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参加建设的主体不仅仅是指学生,还包括学校全体教职工及学校所在社区的家长和社区机构的全体成员。

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健康校园”预警尚未走出主体单一性、空间封闭性套路,仅囿于内部教职员工和学生,没有形成政府、学校、社区、用人单位、家长、媒体等利益相关方的联动机制。各方的信息成孤立状态,没有联通。

六、健康预警应急管理薄弱,限制了预警系统作用的发挥

健康预警应急预案是健康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控制紧急情况的发展并尽可能预防和消除突发健康风险的产生,将突发健康风险对人、财产的危害减少至最小程度。目前各高职院校编制的健康预警存在着应急预案内容粗略,缺乏核心内容;偏重责任划分,缺乏针对性;注重理论指导,缺乏可操作性;应急分级不清晰,缺乏可协调性;预案演习不到位,缺乏有效性等问题,与完善的健康预警系统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使预案成为一纸空文,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课题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高职院校健康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11SKO08)》。

参考文献:

[1]陈香红,党红:论高校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信息系统的建立[J].通化师院院报,2009(9)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篇13

1.心理档案的界定

学生心理档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生心理档案泛指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一切文字、数据、图表、声像等资料汇成的档案;狭义的学生心理档案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智能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作出鉴定和评价的记录。建立心理档案是系统地收集资料与证据的过程,是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描述、分类的过程。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能力状况及其教育建议、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等六部分。

2.心理档案的建立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保证对学生资料的科学管理、妥善保存和有效利用。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心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也要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建议条件允许的学校尽量采用电脑软件的形式。与传统的人工建立心理档案相比,它可以减少差错,防止资料丢失,保证资料管理的准确规范、安全可靠,提高工作效率。

二、当前我国学校心理档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心理档案不同于一般的学籍档案,它自身有着严格的特殊要求,无论是保管不当,或者是使用不当,都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更会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从当前的现状看,我国学校心理档案的建立和使用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对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缺乏认识,心理档案建立工作不到位

有些学校认为,建立心理档案主要是为了筛选出心理异常的学生,他们没有认识到建立心理档案工作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是服务于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是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我认识、开发潜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为了发现极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有调查表明,仅9.3%的学校为全体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35%的学校为部分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55.7%的学校尚未建立心理档案;还有一些学校虽然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是并没有合理利用,心理档案对于教学工作和学生身心发展没有丝毫助益,只是应付上级检查工作的摆设。

2.心理档案的内容不够完整,不重视动态跟踪记录

学生心理档案包括六部分内容,但是有一些学校只是测查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这两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学生的能力状况、人格特征分析、学习心理分析、职业能力倾向等重要方面没有进行测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不够全面,削弱了心理档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也应该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但由于人力和财力投入的严重不足,目前多数学校都将建档时间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此后便无任何跟踪记录。这种静态的心理档案显然不能准确、完全地反映学生的心理变化。

3.缺乏专职心理教师,未有效利用心理档案

目前,我国还有一大部分学校没有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心理教师和管理心理档案的人员大多由学校校医、班主任或政治教师担任。他们的专业水平不高,大大影响了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比如,有的心理教师是由学校领导临时指定,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随意将学生心理档案里的内容告知班主任及家长,这对部分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

4.缺乏对心理档案工作的管理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心理档案的保密性原则:“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应对其病人或来访者的有关资料、病历予以保密;这些资料应单独保管,不应列入医院其他病历之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只有在专业需要的情况下才可以与其他专业人员讨论其服务对象的案例。如果为专业的目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和写作时,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据此辨认出服务对象的有关信息。”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学校把心理档案等同于学籍档案,认为其内容可以任意公开,特别是对学校领导和德育部门公开,以为这样就可以多一种了解学生的途径;还有的学校则没有对心理档案进行专门存放、专人保管,把心理档案随意存放在办公室的一台电脑上,结果任何使用该电脑的人都可以随意查看学生的心理档案内容,某校甚至发生过学生进入办公室将班级同学的心理档案资料修改和删除的事件。

三、改进当前我国学校心理档案问题的对策

心理档案建设可以为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早期干预。现对我国学校的心理档案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心理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水平,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建立健全心理档案的管理制度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研究发现,学校缺乏专职心理教师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开展的最主要原因。当前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模式不同,有些学校采取的是教研组模式、德育管理模式、班主任工作模式等,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工作相混淆,由政治教师或者班主任来开展。然而,由于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即使这些教师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也无法从专业角度帮助学生。因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尽快着手解决的问题。同时,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制度:如设置专门机构;规定从事心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规定学生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类别、基本格式、建立时间、方式、实施程序等。

2.完善心理档案内容并定期更新资料、跟踪探查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教育辅导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除了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外,还应包括能力状况、人格特征、学习心理、咨询记录等方面的资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管理心理档案的人员,一方面要定期普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还要不定期地抽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经常向班主任、任课教师了解个别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并作好辅导和跟踪记录,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档案,以便真正达到为全体学生服务的目的。

3.加强心理教师与各学科教师、家长的交流合作,发挥心理档案的最大作用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