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高职安全技术管理探索

摘要: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安全生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又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以实践导向为主的、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一直是我们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高职安全技术管理探索

高职安全技术管理探索:高职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法制,使得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备受关注,同时也对传统的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出了新挑战,我们针对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教学,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安全生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又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以实践导向为主的、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一直是我们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1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受到新的冲击和挑战。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应用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不能很好的达到这一目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突破了传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状,在既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教、学、做互动,构建理论能力和实践素质联合教学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的提高得以实现。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操作相结合,现实的操作步骤与抽象的理论知识同时进行,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能够充分的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的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实用性与实践性。

2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内容

2.1 制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标准

制定与理实一体化相吻合的教学课程标准,首先,要到企业对实际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调研,对相关课程进行的定位。第二,要明确目标,明确教学总目标和各个课程具体的知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目标。第三,要理清各个课程设计的思路和理念。第四,要以实训项目为基础,划分各个教学单元,使各个教学单元都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课程标准要围绕项目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进行制订,要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

2.2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教学往往都采用单一的先进行理论教学,再进行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打破了理论与实训分裂的格局,将各个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会贯通。各教学环节充分集中,教学场所设置在实训室或者模拟现场,教师边教、学生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同时进行,直观和抽象交替出现,实现了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

2.3 建设适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场所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支持。由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场所必须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同时满足实践教学。要大力建设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实训室进行。此外,还需要模拟企业相关工作的环境,使实践教学能充分的开展。好的实训场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以往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变成了有趣的实训课,进而促进了学生对掌握实践技术的学习。

2.4 培养具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能不断掌握新技术、汇总新信息,并不断研究,找一条适合自己的、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我系一直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即安排专任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实践,以掌握近期的实际知识。同时,也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扩充教师队伍。

2.5 制定适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评价体系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行动为导向,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主体。为促进该模式更好的实施,应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师、学生评价体系,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做进一步的充实。

3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3.1 精讲多练、理论与实践一体

“教学做”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项目为载体,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精讲,并布置相应的项目任务。学生对相关专业资料进行收集,制定项目计划。在进行项目的同时,教师对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2 类比法

教师利用直观的类比法来类比抽象的概念,使理论知识易懂、易学。

3.3 案例教学法

教师介绍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再对相关理论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印象。

3.4 启发引导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讨论,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施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效果

我系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发现,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具有很广的应用前景。

它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割裂的格局,改善了教学评价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并使得课堂气氛不断活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充分地利用了各种教学场地,有效的利用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升。此外,它还能有效地将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结合起来,将实践融入理论教学,让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同时学到了所必须的实践技能,学生改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钻研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掌握新的理论知识、新的实践技术,从而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高职安全技术管理探索:高职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初步研究

摘 要: 工学结合是高职高专的必由之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方面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也总结了很多的经验,使高职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本研究从自身的条件出发,探索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为安管专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安全技术管理 工学结合 教学模式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在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的同时,不断推动专业的调整与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1]。可以说,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当前高职高专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在此政策的指引下,我系根据我院的相关课程及教学改革的要求,开展了高职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初步研究,具体概括如下。

一、以优化课程设置及专业方向为突破口,推动我系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体系建设是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重点,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本身的一大特色,是建立适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关键,为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我系成立了由系领导及专业骨干教师,校外专家团队组成的“课程建设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这其中包含大学的专家团队、企业的高工高管,其主要的目的是分析、研究我系的专业特点,找准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通过调研分析企业岗位设置和生产过程对人员的需求情况,明确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在企业专家的直接参与下,对专业的就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类,找出典型的工作任务等工作,这为后来的工学结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与企业高度融合,借助企业师资力量提高我系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关键,学校的所有教学活动、教学改革都需要教师的参与和实施,教师的理念、能力、职业道德、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关键。鉴于此,我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上学期开始,我们在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的基础上,还聘请了企业的EHS主管给学生上相关的专业拓展课,通过初步统计,学生的到课率非常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反映强烈,企业的EHS主管真正把企业一线的安全管理知识与理念带进了课堂,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更好地推动我系的教学改革,我系将逐步沿用这种模式,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师融合体系。

三、依靠与企业的科研合作,推动我师资队伍的科研教学水平,丰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在与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方面,我系的专任教师作为主要的科研参与者,和相关的科研院所合作,正在研究企业在内的横向课题。在此基础上,在这次教改的过程期间,相关老师也是利用这次教学改革的机会,对我系的专业发展做了一些思考,发表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发展思路探索等方面的论文,这对推动我系今后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与安监行业协会的高度融合,构建我系工学结合的多元化模式。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指示,高职院系与行业的对接也是今后专业多元化发展的一个方向,鉴于此,我系依靠自身的优势,紧密联系区安监局,广泛开展企业联系及多元化的对外服务,除了把企业实用的安全管理理论带到课堂,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企业的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方面,从上学期开始,我们组织多次带领学生骨干到企业参观,交流学习;并带领上百名学生组织服务区的安全生产月的志愿服务活动,多次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安全文化活动,并广泛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可,真正地让学生把企业的安全管理理念带到了学校,学生把理论的文化知识带给企业。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努力得到区安监局、安监协会的高度评价。总之,这种与行业的无缝对接,也是今后我系完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必须坚持的。

总之,工学结合是高职高专的必由之路,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方面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也总结了很多的经验,使高职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如何更好地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不断提升,适合创新型社会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积极地进行研究、探索和教改实践。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根本任务,紧密结合企业相应岗位(岗位群)对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2],广泛、深入开展调研,构建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课程体系,推进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安全技术管理探索:高职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航空运输地理”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航空运输地理”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和讨论适合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特点的航空运输地理教学模式,包括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教学、角色扮演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航空运输地理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

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民航安全技术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能从事民航安全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航空运输地理”是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包含航空运输相关的地理环境、航空运输布局、中国航空区划、国际航空区划等内容,内容非常丰富,旨在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综合服务能力。课程的设置对应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职业岗位面向的民航安检员、隔离区监护员、飞机监护员等岗位群。

1.教学现状

高职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不同,对于民航知识的了解也不同,对于人文地理的认识缺失,对于基础地理知识和概念理解不透彻。而且高职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相比其他大学生较为薄弱,学习的课业内容偏向于实践的操作,对于理论及系统的知识原理并不用深入掌握,所以学习态度不积极,在学习习惯上有其差异性。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充分有效使用网络信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制订教学计划的一种工作或活动。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和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教学系统及其活动为对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制约条件,选择并确定教学实施方案的活动和过程。教学设计能力对于教师提高工作绩效、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与民航服务企业的深入合作,收集获取企业工作现场资料实际工作任务和典型案例,制定符合岗位实际的课程内容。针对高职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学生,“航空运输地理”课程教学设计如下:

航空运输相关的地理环境单元:掌握民航飞机的巡航高度;掌握影响民航飞机起飞降落和巡航的天气。能计算飞行时间。学习任务:遇到影响民航飞机起飞的天气时的安检对策。请取出电脑、雨伞、充电宝、照相机单独检查。请您脱下外套配合安全检查。

航空运输布局单元:掌握机场的构成和三字代码;掌握航线的分类和网络构成;了解运力经济技术指标;了解影响航空运输布局的因素。能辨认机场重要的地面设施;能判断运力经济技术指标。学习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判断安检员可以到达机场的哪些区域。

中国航空区划单元:掌握我国各个航空区域的包括范围;掌握主要空港城市及其机场分布。能判断旅客可以随身携带的特产、必须托运的特产。学习任务:选定城市介绍城市所属的国内航空区域、机场、主要航空公司、航空发展情况、主要特产;分角色进行安检情景模拟,作为安检员,判断旅客可以随身携带的特产、必须托运的特产。

国际航空区划单元:掌握IATA一区、二区、三区的范围,包含的次区;了解区域内的主要国家及航空港城市。能判断国际航线的类别。学习任务:作为安检员,根据旅客登机牌的三字代码判断旅客所要到达的目的地。

3.教学模式

在多年的“航空运输地理”教学过程中,笔者积累了一定的授课经验,对教学模式也进行了多次更新和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3.1案例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只告诉我们知识的理论,但是其内容在实践操作中可能并不实用,而且生涩难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应用。例如在介绍航空运输布局时,由于生源中湖南生源比例比较大,可引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作为教学案例,说明其机场构成,利用多媒体展示飞行区、航站区、延伸区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安检在哪个机场分区,结合安检员工作实际判断安检员可以到达机场的哪些区域。

3.2小组讨论教学模式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选定城市所属的国内航空区域、机场、主要航空公司、航空发展情况、主要特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资料的查找,更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小组通过集体讨论、分工协作,体验并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讨论不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3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角色扮演”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背景材料设计场景,学生根据情节在仿真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人际协调等提出观点、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围绕每一个特定主题采用表演的方式开展教学,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加强学生对航空运输地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对未来安检工作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创新能力。

教师讲授完中国航空区划,由于该单元涉及的七大航空区域的内容多,联系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学完此单元的内容后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消化此单元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安检场景,由学生采用表演的方式,创设旅客在从长沙前往北京的过程中,安检员、旅客在安检现场发生的事情。具体情节为旅客安检时随身携带很多长沙特产带给亲戚朋友,开包检查人员告知旅客有些特产能随身携带,有些必须托运,旅客着急赶飞机,大发脾气,安检员给旅客耐心讲解。在整个场景中,安检员在回答乘客问题时,包含了所学的航空运输地理知识。

为了营造特定的情景,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以字幕形式显示各场景。如在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安检时,屏幕显示“长沙”,以渲染场景,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表演结束后,全体同学鼓掌,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教师总结。在角色扮演结束时,教师要组织好学生提问,交流角色扮演中的感受、学到的东西、获得的经验、实践中采取的行动。通过角色扮演,能够将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还原为真实的工作情景,形象生动,而且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课程考核

传统的考核对平时成绩不够重视,课程考核形式单一,以闭卷笔试的总结性考核为主,平时考核以到课率为主。我们对考核形式进行改革,考核为形成性考核60%+终结性考核40%,形成性考核为作业、课堂表现、单元测验等,终结性考核为期末考核。航空运输相关的地理环境单元,考核内容为飞行时间计算、影响民航飞机起飞降落和巡航的天气,权重为25%;航空运输布局单元,考核内容为航线的分类运力经济技术指标,权重为25%;中国航空区划单元,考核内容为国内七大航空区域、机场三字代码,权重为25%;国际航空区划单元,考核内容为IATA一区、二区、三区的范围,城市三字代码,权重为25%。

5.结语

“航空运输地理”课程教学模式要多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航空运输地理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航空运输地理在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岗位中的应用,使高职毕业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造性人才。只有进行课程改革,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就业做准备。

高职安全技术管理探索:高职安全技术管理人才能力培养

摘要:

在分析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以及企业对于该专业人才素质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该专业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从安全意识—核心安全能力—行业安全能力“三层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阐述了“三层递进式”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和课程安排等。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安全技术管理;人才能力;三层递进式

基金项目: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职业教育立项课题“五年制高职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实施保障研究”(项目编号:XHGZ2015024)

安全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国家、社会、国民经济。指出,确保安全生产、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承担好的重要责任。[1]因此,加快培养安全技术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责任和任务。

一、安全技术管理人才能力需求的调查分析

为把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在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和进行研讨的基础上,又以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对企、事业单位的该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真正了解和掌握了企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通过调查发现,生产安全工作通常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安全工作是安全理论和技术手段应用于行业工作的过程,不同行业的安全工作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2)安全工作过程不是制造和完成产品的过程,而是与完成产品同步的管理和控制过程,因此,目前没有规范统一的标准;(3)安全工作具有行业特性,也具有“共性”。分析得知,用人单位对安全技术管理人才的要求为“技术+管理”并重型人才,既要懂安全,又要会技术,还要能管理。对此,明确了培养“安全意识+核心安全能力+行业安全能力”的目标。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职业认知+核心能力+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设置,来实施该专业从安全意识到核心能力再到行业能力“三层递进式”的人才能力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迎合市场需求,满足行业需要。

二、“三层递进式”人才能力培养模式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岗位群为机电、建筑等企业安全管理员、安全检查员、安全生产监察员、安全生产技术员、安全评价员、风险评价员等。[2]鉴于生产安全工作的特殊性,容易导致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定位不清、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的状况,这也是安全专业人才市场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存在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通过调研分析,把安全技术管理岗位群专业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3-4],及时层次为安全意识,主要是树立安全思维和处理安全问题的方法论;第二层次为核心能力,包括基本操作能力及安全管理能力;第三层次为行业能力,体现了“共性+个性+实用性”的特征。因此,设置“职业认知→核心能力→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从安全意识到安全思维,从核心能力到行业能力,以安全意识为基础,以核心能力培养为平台、以行业能力为支撑、根据社会需求灵活调整行业能力的课程模块加以适应。

三、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三层次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通过分析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制定能力培养方案总体安排计划与要求。将课程进行解析、重构,确定新的课程体系,把课程体系结构总体分为三大层次部分。及时层次:安全意识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是形成高职学生基本文化素养、逐步培养安全思维和建立安全意识(能力)。培养安全意识和方法论,引导学生掌握安全的基础理论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识。例如,安全导论与职业认知、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系统工程等。第二层次:核心安全能力课程,目标是重点培养学生面向本专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包括基本安全操作能力和安全管理能力。例如,安全监测与控制、安全急救与护理、防火防爆技术、安全评价、责任心决定执行力等。第三层次:行业安全能力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能满足行业企业具体需要的行业安全能力。例如,机械、电气、建筑安全技术等。通过模块式教学与阶梯式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理论到实践、从意识到技能,同时,重点加强安全责任心的培养,通过开设“责任心决定执行力”等课程,突出该专业人才在工作中执行力的养成。核心能力最终落脚于行业岗位能力,以五年高职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为例,可在第四学年按专业方向选择不同模块进行培养,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通过第十学期近半年的顶岗实习,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对接。按“三层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的目标。

综上所述,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三层递进式”能力的培养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契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要实施好“三层递进式”能力的培养模式,首先要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抓好课程内涵建设。通过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采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等形式,突出学中做,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时,也要强化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等。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大专业小方向”的方式,灵活设置行业能力模块课程的“三层递进”模式,符合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特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鲜明特色。这是安全生产实际工作的需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途径,为培养出受行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更好的作用。

作者:郑庆新 沈兆振 单位: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