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用13篇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1

一、让职业素质的培养进入高职的课程、课本与课堂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开发职业素质培养提升课程,明确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与教育内容是高职眼下职业素质培养进课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理念的层面上讲,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已为高职界普遍认同,但落实到具体的培养计划、开设的具体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环节之中,则目标与现实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要使得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首先是明确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之中。而且职业素质培养课程的目标一定要具体化,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可操作性与可评价性。关注当前高职教改的一个热点,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径,开发项目课程结构式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改变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学科体系模式,从而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能力培养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项目特色性。这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与项目化教学模式,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职业成长规律,较好地解决了“学的东西有用”“让学生学起来的”的问题,成为当今高职教改的主流方向。但整体来看高职项目化教改,仍然突出能力培养主线,开发的是能力训练课程,在推动由学科结构向项目结构“脱胎换骨”的项目序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依然游离于能力训练项目之外,没有进入体系的项目规划之中。这样的项目化课改势必不能解决好素质提升的问题。所以,要切实落实人才培养质量,在关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有效性的同时,职业素质的培养训练也必须作为一个重要的开发项目,从顶层设计项目化课程体系开始,梳理职业素质的学习内容,寻找合适的学习项目载体,以工作实践为起点,围绕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设计专门的职业素质培养提升项目,并纳入项目结构式专业能力人才培养体系。比如学院化工大类的专业,可以开发职业危害与安全防护、环境保护等学习训练项目,有意识的通过素质训练学习项目,营造职业素质的培养环境,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纳入到专业能力训练为主的人才培养计划,将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项目载体的项目化教学过程,有零落不自觉的素质培养状态变为自主的有计划的素质提升过程,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意识与能力,实现专业能力提升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

二、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改革,为职业素质培养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加大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知识水平、职业素质培养水平的考核与评估,不断完善高职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评估机制,逐步建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机制、素质评价机制、个性特长评价机制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建立符合高职学职业素质基本要求的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保障职业素质的培养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程中,课程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教材模式的改革推进很快,这些改革不仅提高了高职课程、课本、课堂的生动性与有效性,而且全方位地开发了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与之配套的评价模式的变革方面,却很少涉及。目前项目化课程改革中涉及的考核模式,依然强调理论认知,重视能力评价,轻视综合素质。因为在各种形式的评价体系中,对素质的评价一直比较难。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标准、评价的过程、评价的方式等等,因为评价指向是个软性指标,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不好定量客观描述、评判,所以实施起来非常复杂且不好操作,多数学校大都采用班主任、辅导员、学工部门为主体评价的德育全面衡量原则,给出一个很“宽泛”的评价等第,作为各种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这种评价不仅起不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反而成为考而优则优评价机制的陪衬。因此,要真正建立有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条改革之路还必须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推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素质评估制度,建立由学生、企业、用人单位、社会需求方(第三方评价)为主体,学生能力评价、职业素质评价、个性特长发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以让学生能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及兴趣、特长、潜力等设置多层次、开放性、具有选择性的考核形式为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机制,通过机制与制度来明确职业素质在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地位与作用,以考核和评估来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重视,营造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环境。

作者:陈向平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32

1职业素质相关理论概述

1.1素质

教育学所讲的素质侧重于社会属性主要指教育和环境影响如社会、教育、家庭等方面因素。素质的形成不仅是人自然属性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实践内化为稳定而内在的素养和潜能。

1.2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下,在从业过程中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断进行学习、积累、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这种品质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1.3影响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因素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内容便是培养高职生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高职院校要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在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教学功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要注意到影响职业素质培养的各方面因素因势利导从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其中包括:观念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教学因素,等等。

2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素质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根据调查显示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拓展能力而是更多关注学生是否将所学知识记住或者是考试的分数。这些都会导致课堂教学没有生气,学生即使掌握了知识却丢失了一次在课堂上提升自己关键能力的机会。

(2)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与现代高职教育存在差距。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这种讲授方式传递知识的方法单一、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采用各种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

(3)缺少对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学校里大部分老师都不是很清楚职业素养能力的内涵。这说明学校缺乏对学生的能力观教育而这会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职业能力产生理解偏差如此的情况下培养出的职业能力必然是不全面的。

(4)在对高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职业学校存在以下现象,一方面是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教师数量有限,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绝对数量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这一现象说明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师生比不足能全面投入到实践教学工作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5)学校的办学条件跟不上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不足。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是过于随意变动性强经常是今年设置明年取消专业发展缺乏连贯性;另一方面是为求升本求大求全专业设置结构没有突出学校特色。不合理的专业设置是一种对学生的不负责这些院校往往在办学上只看到学校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学校的长期发展对学生素质培养缺乏关注。那些不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专业最后往往只能取消或者低质量运行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而学生素质培养的不足又进而导致就业困难。

3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研和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出了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对这些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分析。总结出的问题不是单个高职院校的个别问题而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的开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应该详细分析其原因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在业能力备受企业关注的今天高职院校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但培养效果却差强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对职业能力的概念不清楚。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直接将职业能力看作是专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比如专业实践课中关注的只是学生能否完成特定的任务却忽视了学生是如何完成这一任务的、学生在任务完成后是否有所反思等。

3.2高职院校不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目前我国高职学校采用的主要是传统本科的方式,教学上以讲授式为主评价手段上以闭卷笔试为主。这种教学虽然简便易行容易为人接受但实际上却与灵活的职业教育不符更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不符。讲授法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低但是这种教育也许在普通教育还有市场但在职业教育却是问题重重。对于理论课或许我们还可以采用讲授法进行授课但对于实践课、职业素养课、职业道德课等却是弊端多多。

3.3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存在不足

课程内容关乎职业素质培养的成败,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课程内容难以适应职业需求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教材建设不足很多专业能够选用的教材非常有限。同时在学生的眼里职业素养课程太虚不像专业知识实际极易忽视。矛盾明显学校要求学生加强自身职业素养却轻视开展职业素养课程使学生职业素养的开展不尽人意存在短板。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意义突出一个是社会能力的重要内容一个是方法能力的重要内容如此存在短板实在令人担忧。

3.4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不合理

高职院校所聘用的教师不同于普通院校的教师,应该在具有教育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具有相应专业的实操知识和经验即具备“双师”特质。同时在教学的开展中还需要引进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对兼职教师高职院校本身就缺乏引进动力兼职教师的管理本身不方便况且也不易引进。

3.5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存在问题

对学生而言进实训室也是畏首畏尾各种严格使用规定。如此就导致实训室使用不足没有达到教学效果最终通费了实训资源。缺乏优秀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实习的训练开展实训室的良好使用离不开优秀指导教师的指导。

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这一要求出发,社会对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通过调查研究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情况,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无疑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3

1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普遍问题

1.1高职院校对职业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职业素质培养的现象。对职业素质教育不重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没有开设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因而出现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人文等问题。[1]部分高职院校仅仅在大三的时候开设一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授课中,教师仅仅让学生对职业有了简单的认知,而对于职业素质的培养却寥寥无几。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班,较大一部分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建立完整的职业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未能相融合。

1.2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含糊

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有自身固有的特点,它既要学生能够掌握适应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又要学生能够具备适应本专业的个人内在素质。目前,在高职学生的职业认识中,众多学生都存在着“技能至上”的现象,学生认为,在学校只要学好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就能够谋取一份不错的职业。而对于职业素质的认知却处于含糊状态。面对就业时,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成绩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随意伪造个人简历,对于职业的选择过分关注于薪酬待遇和工作地点,工作不踏实。笔者调查了部分高职院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学生在选择用人单位时,最关注的问题是“我每月的底薪和提成是多少?”“4S店在哪个位置”等。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就业时,会出现“一山望着另一山高”的状况,随意和企业毁约。用人单位的人事流动频繁,让用人单位伤脑筋。

1.3教学模式简单、方法单一

部分高职院开设了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授课的方式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没有将本专业独有的职业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缺乏职业文化的熏陶,授课效果的实用性、针对性不强,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专业教师能利用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授课,但由于高职院校的实训场地一般都在校内,缺少职业素养教育的氛围,不能将企业的职业素质文化有机融合到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缺少职场应有的素质教育。这样的授课方式、教学环境、教学效果都无法达到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

1.4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部《关于全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给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文件中指出了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2]职业素质教育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教育,它覆盖的知识面广、实用性强、综合性高,授课教师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实践经验及社会技能外,还应对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而在高职院校中符合这种要求的专业教师极少,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授课教师大多数是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或思政课教师,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实践经验都有限,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2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

为了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应进行教育改革,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把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技能进行有效的结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强化职业精神培养。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2.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改革的根本

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实际,深入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以校企合作为载体,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切实将职业素质教育落实到高职院校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结合《关于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即针对职业对从业者具体要求,加强职业素养训练,以此提高学生适应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3]切实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例如我院就提出了“崇德、尚能、精业、有为”的人才培养目标。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改革的关键

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教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主观态度和课堂实施效果直接决定了职业素质教育的最终成效。打造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双师双能型”的职业教师队伍,是推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全方位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全国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训为平台,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参加形式不同的国培、省培,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能力;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兼职式”的方式,(1)“走出去”,选派专业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以提升教学水平和职业综合能力;采用轮岗模式要求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探索并建立长效考核机制,教师通过在企业的顶岗,结合所教专业现状和企业文化优化素质教育模式。(2)“引进来”,创新机制,引进优秀人才优化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从企业引进具有高素质的能工巧匠型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将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合。高职院校还安排职业素养课程教师指导专业教师的渗透性素养教学、课程设计,将课堂的技能培养与素质培养进行相融;定期开展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为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培训。(3)聘请行业优秀人才做兼职教师,加深师资队伍的广度和深度。我系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聘请了大众、别克、吉利等4S店的销售经理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将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教育引进专业教学,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机对接。

2.3建立评价体系是改革的保证构建

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不仅是学校自身之任务,也是整个社会发展之要求。[4](1)建立技能等级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高职的学生除了专业技能评价考核,还应增加职业素养评价考核。并将考核工作放在真实的工作场所或者模拟的工作场所进行,避免学生的专业技能考核与职业素养考核相脱节。例如:对于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在技能考核中要充分体现4S店对销售人员的要求,严格按照6S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也可以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将我们的学生带入4S店,由企业的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现场考核,让学生提前进入职场,感受企业对员工的综合考核要求,并将其转换为学生在校的考核标准,逐步建立起专业知识、技能考核、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学生综合考核体系。

(2)建立教师共享式评价体系。学校是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主体,教师是直接培养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职业特色的诠释、企业文化的讲授、职业道德的养成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应明确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将职业素养的提升纳入正常的课堂教学评估,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使教师能够自觉主动地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

3结束语

专业技能是高职学生的“硬实力”,而职业素养则是高职学生的“软实力”,二者不可替代,互为补充。高职院校应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还需要广大职业院校和职业技术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宏.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18-19.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2006:1.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4

一、职业素质的含义

所谓素质,就是指人在先天所拥有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职业素质一般可分为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两大类。专业性职业素质通常是指与从事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所特有的知识和技能等;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一般是指除专业知识、技能之外的其它文化知识、职业通用的能力、职业必备的人格等。

二、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职业观念不强。是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的素质有所下降。好多学生临近毕业还不知道自己今后要做什么,这题反映出大学生职业观念不强,我们的学生在学校还只是重视考试的分数,重视是否挂科,与社会需求脱节。其次,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大学生求职过程存在缺乏诚信的问题,如:夸大学习成绩、伪造各类证书、编造工作经验等。有的缺乏工作的主人翁精神,如实习实训期间不爱护设备、工具,不按照要求进行操作;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职业道德亟需提高。最后,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有待加强。据相关调查,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评价并不高,有些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却不被社会认可,这是由于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缺失造成的。有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用人单位所需求员工心理素质的要求相差甚远,如:大学生受“先择业,后就业”的思想影响,在社会上跳槽频繁,有的甚至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胜任工作就要走人,也给人一种缺乏信誉的感觉,种种现象都折射出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成为当今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的绊脚石,影响了大学生早日成才与成功。

三、加强大学生培养的主要措施

1.加强校风学风建设

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学风的优劣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首先应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要我学习转为我要学习,如积极开展以理想、成才、艰苦创业、自立自强等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一些高水准的学术报告、知识竞赛等活动,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营造积极向上、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

2.重视职业习惯养成教育

班级辅导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对学生的穿着、发型都要严格要求;在语言和行为举止方面,由于近年来,职校生源下降,学生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与职业相悖的行为习惯,这就更要求辅导员工作细致、全面、周到有序;如有些学生刚入学时,不带脏字不会说话,坐立行走很随便,为了使学生符合职业要求,可以通过班上建立语言文明积分制度的方法,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评比总结。这样使在这方面有不良习惯的同学处于全班同学的监督之下,一直坚持下去,以养成符合专业要求的良好习惯,谈吐文明,举止礼貌;总之,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把职业素养渗透到每一件事物中去,并且贯穿始终,才能培养起学生的职业习惯。

3.要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

职业素质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他总是要通过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所以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贯穿与职业技能培养的始终。例如,我在进行汽车拆装实操考试中,把是否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是否具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工具是否摆放整齐,是否注意工作卫生等都作为考核要求,这样学生在训练学生技能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在工作中应注意的职业素质。

4.重视开展第二课程活动,开展职业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它以运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为目的。通过拓展训练,使学生激发个人潜能,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极大增强合作意识。因此,这种培训方式对培养大学生体验社会教育、形成正确的人际、情感和社会性价值观、提升职业化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应紧紧围绕“拓展和提升职业化能力”的目标,开展多种主题的素质拓展训练营。

5.培养学生职业素质,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素质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管理能力,更需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良好的师德等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结束语

在职业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分析当前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加强素质培养的措施,把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才能破解职业教育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玉昆.《关于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5

“双主体”;职业素质;培养途径

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这一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双主体”育人就是学校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形成合力、共同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学校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共同教育、合作培养培训,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得到同步发展和提高,以此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尽快地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换,便于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职业素质的涵义

关于职业素质的界定,不同的专家、学者观察的角度不同,定义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朱慧认为,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1]68。盖晓芬认为,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也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综合素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通常可表现为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能力、职业文化等[2]。可见,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从事相应工作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胜任相应工作岗位、完成一定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它内隐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行为等),外显为职业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职业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职业素质为内容和目的的教育[1]68,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既是高职院校的既定目标之一,也是社会赋予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因此,学校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用人单位的合作与发展,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

(一)搭建职业素质教育平台,充分发展学校教育功能的作用

教育部强调高职教育“要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3]”。

1.注重新生入学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

职业意识教育即是培养学生职业认识、职业定位的教育。新生入校时,可通过专题讲座,使学生对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明确职业岗位的特点、培养目标和方向,从而对自身的职业角色准确定位,根据该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制订出符合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而增强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性,提高职业素质训练的自觉性。

2.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

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专业、课程优势,确定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对该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职业素质进行分析,通过层级分解,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等等;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提升,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课堂实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公共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强调素质教育培养目标,通过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分析引导等多种方法,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情感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3.构建三级联动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整体提升

首先,教务处(督导室、质量管理处)严格审核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严把人才培养质量观。其次,二级学院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提高,而且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最后,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要进一步拓展学生职业素质发展渠道,搭建各种职业素质发展平台,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到各个活动中。

(二)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大用人单位监管教育力度

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检验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试金石。学生的知识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体现和发展。

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生职业技能提升

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16]3号文件精神,构建完善、科学的学生见习、实习管理机制,形成一支专业化的教学见习、实习管理团队。以本校骨干教师做学生理论知识的指导教师,用人单位有经验的技术骨干人员为实践导师,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负责学生的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去用人单位实习、顶岗实训,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又为供需双方提供了互相选择的机会,为学生更好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彰显企业文化精神,突出隐形教育功能的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职业精神,只有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实训,在实践中才能真正被体验到、被领悟到。去企事业、单位实地演练有效地克服了学校理论教学、模拟实训与真实工作环境相脱节的现象,正好弥补了学校教育不足的缺陷。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到了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熟悉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从中明晰了该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增强了本职业的自豪感、责任感;懂得了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等优良的工作作风是企业制胜的法宝,是一个从业者必须应有的职业道德品质;进一步加深了对职业、企业的认可、认同度,企业精神真正得到凸显,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修身养性,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社会对人才往往有这样的评价:“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的是”。许多用人单位已经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质),但令人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职业道德的修养、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道德是指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等。只有形成了对职业的正确认识,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遵守国家法律、行规和职业道德;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勇于参与竞争、迎接挑战,乐于创业,敢于创新;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第二课堂(各种社团、协会、各种技能比赛等)、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学生职业素质得到综合体现的场所,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和进取心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能够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乐业精神;培养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为团队争光的奉献精神;培养团结一心、携手共进的合作精神;培养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拼搏精神等等。学生自身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修炼,使之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在实践中锻炼各种能力,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等,进一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力,从而缩短进入职业岗位的工作期。正所谓“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参考文献:

[1]朱慧.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谈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3,(04):68-69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6

2.学校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尽管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注意到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专业教学中提及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并在毕业前的就业辅导中加以强调,但是多是局限于点到为止的浅层次方式方法,并没有根据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

3.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尽管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的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已纳入高职院校的必修课,但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两者并非同一概念,其目标和任务各有侧重,不能混为一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是学生具有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基础条件,在未来的职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引导和行为培养,而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在择业从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在从业过程中处理好付出与收获、现实与理想、约束与自由等各种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从学生顺利过渡到职业人打好心理基础。

二、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其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为核心的大学文化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责,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也应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心理素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所秉承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等传播、辐射到社会,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应对企业所要求和重视的、有利于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的研究,明确提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目标和任务,把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立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该体系应包含各行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同时兼顾不同专业从业者的心理素质特点。基于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各行各业对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调整,因此,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需要不断作出调整。总之,学校在学生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实训实习的各个环节中,应始终把优化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放在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创设良好氛围,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2.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学生走出去,把企业请进来。专家认为,高职教育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跳出以往传统教育的框架,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健全学生实习制度,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采用导师制和项目驱动教学法,并在管理模式上考虑如何与企业对接,在校内创设加强对学生敬业精神、团队意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以便工作后能更快地融入。走出去即利用定岗实习和实训的机会,把握和理解企业在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对员工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请进来一是邀请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到学校作有关企业文化的专题报告,让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感受企业文化,主观上加深对企业的了解,进而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对将来相应岗位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梳理、拓宽和加深。二是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创设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各方面的活动,与企业员工共处,真正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与自身存在的差距,从而明确今后仍需努力和改善的地方。

3.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普遍的心理素质训练。一是采用职业发展式、自我发展式、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模式来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如开设相关的情绪、时间管理等课程,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同时,通过与学生探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理想与自我实现、学习方法与策略、时间管理等一系列困扰学生发展的问题,提高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团体辅导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的能力、责任意识等。二是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挖掘职业规划能力,树立目标,激发动力。利用职业倾向问卷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类型、创造力水平、优点与缺点等,引导毕业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社会的需求,规划将来职业发展方向,主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7

一、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一直强调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忽视了一个问题“职业素质”培养。一个企业不仅仅需要一个技术过硬的员工,更需要一个“用得起,留得住”的人才。企业的生存不仅仅靠一两个人,而是依靠集体的力量。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就是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就业,企业的需求就是努力的目标。现在很多毕业生“坐不住”,用人单位在用人时,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通常选择“留得住”的人,能力可以后期培养,但是人必须要能守得住,否则培养得再好,都无济于事。

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职业素质是指一个人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礼仪等。实际上,一些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工学结合,只注重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忽视职业素质教育,使学生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培养策略

1.课程设置。在各个专业课程的培养计划中加入“职业素质培养元素”,开设“专业素质培养课程”。比如通过“行业岗位群分析”,设立“职业技能”课程,同时开设“职业从业规范”等职业素养课程。每一个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及要求加强专业素质培养及职业素质培养。课程教学可以多种形式,比如将学术讲座与职业规划相结合。针对学院现有专业及规划发展专业,对新生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开展讲座,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前期准备。聘请企业界专家,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相关职业素质课程、编写适合企业的教材,使学生出校后就能马上进入企业,直接上岗不需要再培训上岗。

2.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素质相结合。开展专业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是职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开展的职业资格培训种类要与企业接轨,力求多样化、社场化。让学生可选性较强,以校企合作方式开展各种认证授权合作。大力拓展职业资格认证,同一专业拓展4-5种职业资格认证。统一制定相关政策,根据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与专业课程挂钩,考取相应资格的学生可以免修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课程。职业资格与学生就业相结合。根据不同的专业可以聘请相关企业的工程师进行实践指导,加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如信息安全专业可以开展本地化企业工程师培训计划,针对实际工作需求,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开展培训,并选拔优秀学生由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学历认证培训,针对相关企业的学历要求,拟开展专业专升本(自考)认证,联系相关学校开展学历认证培训,指派师资进行相关培训工作。

在职业资格认证过程中,植入职业素养课程,进行职业素养考核。让学生明白:没有职业操守的专业人员是无源之水,无土之木,即使再好的技术也是不能长久发展的。

3.职业精神培养。职业精神是职业素质的核心。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包涵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 业责任等基本内容。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等方面。职业精神具有世代相传,表现形式灵活具体多样等特征。 职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从业者的职业品质、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 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自觉发扬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培养学生树立主人翁的职业态度。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学生职业精神向职业实践的转化培养,突破原有的培养模式,走出学校,实现技能型与职业型的结合。对学生实行“技能教育”和“精神教育”,通过做项目、参加比赛等多种形式和方法来实现职业精神塑造。比如软件方向,由教师带队做项目,学生在学校时实行公司化管理,接受培训,完成分配任务,提前接触公司运作模式,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合作、协作”。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尤其是全国性的比赛,比如高职技能比赛,通过比赛让学生理解“竞技精神”。职业精神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职业精神培养是否合格必须要通过企业的考核、检验。

(1)建立职业技能与精神为导向的双向考核标准。结合当前课程所涉及到的工作岗位及其工作任务与内容所确定的行动领域,解析相对应技能点组织课程,保证学生课程与技能同步走,而不是课程学完后还要接受培训很久才能工作,同时加大职业素质考核。一个项目的圆满完成不是只看形式,还应该考核是否高质量地完成,在完成的过程是否按时按质地完成,是否合乎规范,员工在完成项目期间是否遵守职业操作。弹性考核标准提高。

(2)加强内涵建设。高职院校实现职业素质培养必须保证有可供学生操作的实践设备和实习基地,这就要求加强投入,积极购置实践设备和建设好实习基地。每个技能化专业都要有开放性的实习中心,专业开放式实习场所不仅能满足学生课程教学需要,而且还可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实操训练。职业技能化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品格。不仅仅要教会他们技能,而且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专业职业人员。

(3)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培养。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其自身是否具有合格的职业素质成为能否培养好学生的首要条件。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培养是首要的工作,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采用了“双师素质教师”、“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制度,稳定人才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扶持专业教师独立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教研和科研课题,并对专业教师申报的教研、科研课题进行资金配套资助。积极支持专业教师所在的课程建设网络课程,设立专业教师培养专项基金,用于资助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到国内外高校进行学术访问或参加学术交流会议等。鼓励专业教师到实习单位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习,并指导学生到企业、行业开展专业调研、专业咨询服务,并完成专业调研报告或咨询服务资料;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核,帮助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拓就业门路,开展就业;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省组织(由政府部门厅级以上单位)的各类技能大赛,强化技能培训。

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内容不断更新,培养方法不断变化。但是它的核心不会变化,那就是培养适应社会、适应市场职业与技能、道德与技术双头并进的人才。[参考文献]

[1]孙启林.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时萍.建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论[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3]杨章宏.素质教育研究[M].杭州:知识出版社,1999.

[4]周峰.素质教育理论·操作·经验[M].惠州: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6]杨小薇.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8

1职业素质的基本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职业层出不穷,职业素质表现出了多样化与多元化。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时无法做到一一对应,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时“主次分明”,以现代职业人才素质培养为基本要求,即以职业理想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道德为重点。1.1职业理想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而职业活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说明职业理想是人类最基本的理想。所谓的职业理想,即人们对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种类以及对于所从事工作的成就追求,是个人在职业发展追求中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要想实现职业理想,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根据个人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制定正确的职场规划,然后向此目标进行努力,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1.2职业能力在职场活动中,只有将所学理论知识更准确的转化为职业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所谓的职场能力,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时,影响到办事效率的个人心理特征。职场能力是由多种能力叠加融合而形成的,根据能力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个大部分,在两大部分下,可分为多个小部分。见图1。1.3职场道德职场道德是从业人员所要遵守的行为规则,是人们立足于职场的根本,它包括职员与职员、职员与服务人群、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它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多变性。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因此职业道德也呈现出多样性。其次,规范性。职业道德除了受到社会的制约,也会受到具体职业的限制。再次,实践性。没有具体的职业,就无从谈起职业道德,因此,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所存在的问题

2.1对于职业理想模糊不清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高职生而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个人兴趣,制定适合自身今后发展的目标与理想,最终完成自己的就业目标。但是,高职生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社会经验的不足,对于职业理想的含义表现的极为模糊。在就业面试中,往往表现得过于自我,经常将“自主择业”理解为“自由择业”。而且,由于金钱利益的冲击,使得许多高职生盲目考取资格证书,放弃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去选择大单位、高薪资和较为发达的城市,如此,不但影响了个人的就业,也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极为不利。2.2职业能力缺失职业能力的缺失表现在专业能力缺失和关键能力缺失上。专业能力缺失主要表现为高职生无法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而关键能力缺失是由于当前的高职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很少遇到挫折,也极少承受外界的压力,使得他们经常表现出空虚、孤独等不良状态,很难有持久的热情去坚持完成某一件事。同时,因为他们享受惯了“公主”、“皇帝”的待遇,使得他们缺乏竞争意识,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较差,而家长由于工作原因,无暇关注它们的生活与学习,使得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质也变得较差,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未来发展。2.3对于职业道德理解不深众所周知,职业道德十分重要,高职生也不例外。但是,一旦问起他们职业道德,他们却很少真正了解。他们不清楚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使得很多用人单位对他们表示怀疑,试想,一个不知如何规范自身行为的人去从事工作,有谁会对他们放心,又有哪个公司会让他去独挡一面。

3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对策

3.1以经济市场为导向,注重对学生理想培养高职院校的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综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必须以人才市场为导向。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越来越渴望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必须尊重学生主体,避免他们缺失对创新创造的渴望。其次,培养他们职业主体意识。职业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之一,它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场目标,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职场计划,有助于学生个人事业的顺利发展。再次,应该提升教师的能力。教师是课堂的主要执行者,他们不仅负责学生的学习,还经常扮演“心理辅导员”的角色,为学生排忧解难。因此,必要的提升教师能力,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3.2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基本技能高职生的最终目的是得到企业的认可,只有当他们真正取得企业的信任,才能得到就职机会,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首先,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设定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在课堂上,着重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要做到“重基础,宽口径”,着重培养专门性技术人才,做到与专业对口,与就业市场相吻合。其次,完善课程体系,使课程具有针对性与灵活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再次,做好良好的实践安排工作。要以行业为依托,将办学与市场相结合,在校内实训基地,要求设备齐全,质量达标;在校外实训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用最短时间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此外,做好校企合作工作,使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进入课堂,为学生讲解最前沿知识,使学生进入企业,了解真正的企业规则与运营方法。

参考文献:

[1]姜光丽,唐阚勇.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析———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分院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1,(09):72-73.

[2]陈跃华.两型社会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培养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3,(04):26-27.

[3]龚彦忠.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困境与思考———基于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视角[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01):98-99.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9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的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一“决定”明确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职业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就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职能作出了明确界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岗位,适应我国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既具有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受到良好的职业技能培训,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协调发展,能运用现代高新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相关技术问题,又有一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教育部也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培育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努力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应当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才能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容及其作用

高等院校大学生要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道德,二是职业实践能力。

(一)职业道德及其作用

具体而言,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基于职业特点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它是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

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必备的精神动力。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各个行业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密切,每一个社会从业者,都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整个社会的一切从业者是相互服务、相互扶助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从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职业道德正是促使上述职业品格形成和提高的精神动力和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建设搞得好,能促进劳动者做好本职工作,改善社会从业风尚,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同时,职业道德也使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的个人及社会生活充满着理想和憧憬,而职业道德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可以促使其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责任心,形成具体的职业信念和职业品质,热爱本职工作,从而更有利于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职业道德能够调节行业内部的行为规范,使劳动者之间形成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和谐醇正的工作氛围。

(二)职业实践能力及其意义

职业实践能力,主要指一个劳动者应当具备的在生产劳动、经济文化生活、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将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并形成实际积极效果的能力。

实践能力是人的智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社会个体提出的基本要求。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个人理想的实现和个人价值的体现,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个体的理论应用性和实践能动性。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高专大学生应当更加突出自身的实践特点,提高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实干精神。当前我国面临的发展问题错综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因此,职业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当着力培养的成才条件之一。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

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特别是一线岗位的主力军,社会对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从学校培养状况和生产部门反映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就业单位的忠诚度有待提高

总体来看,学生对所在单位的实力、发展状况、薪资待遇、培养体系还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对单位诚信度不足的状况,如对单位所在地域、薪酬水平、晋升制度等要求过高,即使进入单位工作以后也不安心工作,认为劳动强度大,待遇较低等等,因此伺机而动,想寻找更好的单位。从对已经就业的学生的调查来看,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参加工作以后半年内,频繁跳槽,导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度提出了质疑,认为其缺乏敬业精神,没有社会责任感。造成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彼此不信任。

(二)缺乏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

从近几年的跟踪调查来看,一些学生的职场目标不明确,职业定位存在很大的误区,一味贪大求全,讲究工作的稳定性和高待遇,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往往在遇到困难时不知所措;缺乏创新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不能勇挑重担,单位和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能为所在企业和单位的发展承担能力上和思想上的责任。

(三)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不能满足行业需要

虽然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很多学生在校进行实践环节时,由于实践学时少、实践条件差等原因的限制,实践操作能力有限;另外有些同学还不能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始终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应当有更好的岗位和待遇,不愿从事基层和一线工作。

(四)缺乏团结互助的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大学生求职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很多学生更多地把同学或同事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始终对他人怀着戒备甚至敌对心理,不愿意与对方交往和沟通,长此以往,就把自己置身于集体之外,形成自私自利的不良品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而从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来看,企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良好的团队意识。

(五)社会环境和观念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学生所体现出的职业素质的不足,除了以上提到的大学生的主客观因素之外,还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原因。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年一代;另一方面,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都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带来许多负面影响[3]。特别是在电子信息和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大学生影响很大。因此,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必然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

四、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途径

(一)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的教育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其基础还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教育,没有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这样的“精神大厦”,职业素质的养成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教育,又是高等院校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我们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和方式方法。

首先,进一步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把“育德”放在首位,要重点把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个中心内容,而不应当忽视德育的重要地位,各高校应当为德育建设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积极支持德育建设。

其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现在很多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沿用与其它专业课相同的课堂讲授、老师讲、学生听、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厌倦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因此没有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教学效果很差。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诸如多媒体教学,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自己谈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老师给与积极的建议和引导,以及开展课外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简便易行而且效果很好的方法。

再次,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想道德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整体任务,大学作为一个系统的教育机构,应该整体上重视德育建设,它不应当是某一部门或某几个老师的责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的言行以及与学生朝夕相处过程中的潜移默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各个高校首先应当重视对师德的教育和培养,从任课老师到辅导员,从行政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都有责任为学生树立一个职业道德的榜样。

(二)树立职业典范,积极影响学生

高职院校在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应强调职业素养的指导作用,要让学生认识到仅有一技之长并不一定能为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没有保障的。只有以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基础,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得以体现。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德才兼备的劳动模范以作报告、开讨论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优秀的劳动者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

(三)加强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实干精神和敬业精神

高职院校应当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实践的范围和对象,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增加教学实践环节,与相关企业建立工学结合友好单位,定期安排学生到生产一线接受锻炼,培养工作技能,感受企业文化,了解社会现实,培养爱岗敬业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集体的关系,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切实有效地提高劳动实践能力。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10

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人才。五年制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制高职学生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大约在14~16岁之间,是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阶段,也是他们人格正在完善阶段。因此,职业素质的教育是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重点。做为职业院校教师,有责任在自己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和培养。在日常课程教学上要结合学生特点,探索可行的教学教育方案。

1 职业素质概念和软件专业的职业素质

1.1 职业素质的含义

职业素质是指一个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和规范,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职业素质是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体现了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和智慧。简而言之,就是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顺利完成任务所应具有的素质,即职业人在职业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或品质。

1.2 软件专业的职业素质

软件专业是为各个软件公司培养程序员、客户需求分析员、程序测试员等。软件公司是以项目小组为单位来开展工作的,它要求职业人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人与人之间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要求职业人具有再学习的能力,攻破难关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等。

2 目前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是非观念模糊,意志品质薄弱

五年制高职学生组织、纪律性差,不能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经常上课迟到,课堂爱说话,有时甚至旷课,教师对其教育后,教育的效果不能持久等。这些现象反映了其实质是学生的是非观念模糊,意志品质薄弱。

2.2 学习的能力差,厌倦了传统的课堂教学

高职五年制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中考的失败者,这些学生学习的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厌倦情绪。有的学生是在家长的强制下走进校门的。

2.3 自我独立性差,缺少自信心

高职五年制学生不是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好学生、好孩子,在初中时老师就对他们批评的多,否定太多,肯定太少。因而大多数学生对批评已经习以为惯了。因此出现了学生对老师的批评毫不在乎,老师对学生的批评快,学生承认错误也快,同时犯错误也快。

2.4 学生思想单纯

这些学生可塑性强,性格活泼,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学生对于老师的批评能轻松的接受,能主动并内心愿意和老师亲近,可能利用这一点,充分发挥教师品德对学生的影响。

3 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对策

3.1 将课程的考核与日常纪律考核相结合

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明确在纪律方面的要求,并且坚持考勤,一定要持之以恒,认真记录上课迟到、旷课的学生。教师要对在纪律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时常提醒。教师做到对自己的学生很熟悉,能很快地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其实是对学生是一个不小的震动。平时表现好的学生会更加好,对于自觉性差的学生来说,帮助他们约束了自己的行为,主动回到课堂上来了。

3.2 用教师的人格去影响学生

教师是学生接触的人群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的威信是靠自己的日常的言行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教师在公共场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口出恶语,只能是有损于自己教师的形象。沉默不语,更能显示教师具有的内涵。五年制高职学生正处在行为、语言的模仿期,规范了教师的言行就是规范了学生的言行。

3.3 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

初中毕业的学生,在心理和认知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自尊心增强,希望在他人面前树立自己的形象,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讽刺挖苦,可以毁掉学生,使学生一辈子都对自己失去信心。同样,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表扬和赞赏,可以成就学生的一生,使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如果是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在班上就事提出批评,提出正确的观点;如果是某个学生犯的错误,应该采取课下找学生批评。批评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时间、地点。受批评的滋味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好受的,言辞不要过激,态度要中肯,语言上采取学生能接受的。谈事时就事论事,忌讳翻旧账。

3.4 用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是分工协作完成的,要求职业人必须具有互相之间的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都是以我为中心,缺少职业人应具有团队协作的品质,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方面应采取集体活动为主的形式。以小组为集体,把学习的内容分给小组讨论,之后每小组成员轮流代表小组,在全班公布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在活动的过程中强调要人人参与的特点。教师重点指导团队合作性,学生之间沟通性,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水平,努力适应职业岗位群的素质要求。

3.5 在职业素质的培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和强制性接受学习。每一讲课,每一门课都是这种学习形式,学生就厌倦了。目前,学生学习的渠道非常多,其中利用互联网来学习的方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内容由教师定,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在网络上学习和查询相关资料。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习和实践训练的过程中,经过对目标任务的完成,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感受到了自己付出劳动而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渐培养出了求知欲,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动机。教师需要事先将教学目标包含在相关的任务中。教师在课堂上只起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给学生营造一个亲身融入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的环境,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做到了学生可以充分表演和释放个性,有机会充分认识自我和表现自我,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学习能力。

3.6 开设职业素质训练课

要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还需要一门课程――职业素质训练课程。课程主要包含六个部分的内容。第一,行业教育;通过介绍软件行业的名人故事,让学生开始熟悉软件行业。第二,职业人素质;介绍职业人应具备的素质,同时指出从校园人转变到职业人的途径。第三,成长的美丽;通过欣赏和制作PPT作品,提供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第四,沟通能力培养;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沟通能力小测试,让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沟通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实施一系列沟通游戏达到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目的。第五,时间管理;用故事开头,引出时间管理的重要性,然后师生共同学习时间管理原则;通过案例训练和测试、集体讨论等方式来训练指导学生制定时间计划。第六,表达能力的提升与训练;通过故事的展开,引出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借助分组开展耳语传话、动作传话、故事会等游戏达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目的。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能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提高高职软件专业教育质量,培养满足软件行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地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满足软件行业迅速发展的需求,提升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虹.浅谈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0,(08):136-137.

[2]周燕娟.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培养的对策[J].科协论坛,2011,(01):174-175.

[3]王雅琴.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教育实施的新进路[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28-29.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期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JJG17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87-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下,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分工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国家经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劳动力,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提高,还关系到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高职院校应该以服务为宗旨,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培养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目标。目前,工学结合(即以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具备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职业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流。我们要顺应趋势,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的各种资源,多级联动、多方参与,切实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现状

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满足国家、社会、各行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需求,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培养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而关键的部分。新时期,培养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采用学校育人与社会育人并重的方法。中国知网对“职业素质”的定义是:“职业素质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质是指通过学习和锻炼而具备的、从事某种工作任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课程计划、教学方式等外部因素和高职学生自身的成长环境、职业目标、就业取向等内部因素都使得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同时,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与普通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具备共通性。

当前,部分高职毕业生以赚钱为工作的根本目的,只求不出次品;缺乏团队精神;机械工作,不讲求方法、效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承担责任;缺乏敬业奉献精神;没有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高职学生只具备专业素质,只能简单地进行机械操作,已经难以契合企业的发展需要。曾经,企业只需要高职员工具备相关专业素质,但现在各行各业都要求高职员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与建筑相关的行业进行调研发现,各企业在选聘高职毕业生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基本实践操作能力、正确积极的工作心态、高尚的思想道德、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出色的心理素质、较高的学习能力、较好的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着很迫切的要求。多数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当前最需要提高动手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团队意识、增加企业锻炼经历、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现在各行业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普遍比以前高,所以在培养高职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弱化了对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仅仅满足于教师的讲授,缺少自我的思考与提高;在就业过程中,对学校的就业推荐依靠性过大,推销自己、主动求职的积极性较弱。目前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种问题,文化基础薄弱、不善交流、团队意识缺失、协作精神匮乏、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缺乏,对于在学生综合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职业素质了解较少,认为企业在聘用毕业生时考虑专业知识的比重过大,缺少对企业关于员工职业素质方面的了解,从而忽视了自我职业素质的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二、培养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贯穿于高职学生的三年学习全过程,学校、社会、企业在资源整合背景下全面参与,切实改变和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知识素质、实际操作水平等关系到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分工、符合社会发展与要求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应以各行业对员工的岗位要求为依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契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参与,从拓宽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角度,吸引企业融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加大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完善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职业素质的提升带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首先在于改变与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素质培养与辅导,帮助学生减轻对就业的恐惧与压力,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其次,通过开展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的职业素质拓展、模拟职场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提升自我职业素质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提升的积极性,达到由“要我提升”到“我要提升”的转变。最后,通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依托各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外延,邀请具备人力资源管理背景的企业人员向高职学生讲授岗位职业素质要求或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困惑,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升,完善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完成高职学生由“需要工作的人”到“工作需要的人”的转变。

三、培养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途径

1.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学生大三学年的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教师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环节中都要重视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讲解相关行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融合职业技能教育,把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教学作为重点。在学生的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环节中,注重学生深入企业岗位实习的学习效果,加强与学生的“企业老师”之间的联系沟通,共同引导学生主动提升职业素质。

2.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从学生入学至学生毕业就业都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从言行举止到思想动态,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求职,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辅导员应立足本职工作,通过点滴影响学生,结合经历鼓励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论是在主题班会,还是在与学生交流沟通中,辅导员都应时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辅导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辅导员应不断加强自我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拓展职业发展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引领学生的正确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校园文化对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应注重融合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阵地作用、宣传作用、塑造作用和感染作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于学生和员工的职业素质的提升功能有着相通的部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是一种人文精神,激励学生或员工积极向上、众志成城、提升凝聚力、增强向心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增强参与区域经济建设的相关企业或国际知名企业的企业精神文化的融入,让学生在校园内能够了解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于学生职业素质要求的差异性与共同性,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宣传中、在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升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不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应以职业道德为重点,以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提升学生的技术创造能力,还应加强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心理素质。

4.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就业指导推荐工作中。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推荐过程中,除了做好以往常规性的工作,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尝试与创新:第一,在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中,可以聘请企业代表、就业学生代表、创业学生代表等共同参与,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与相关行业目前需求的契合程度,讲解相关的就业政策以及在求职、招聘过程中的切身体会等。第二,合理安排学生进行户外体验活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下深入理解团队意识、协作意识。第三,适当增加毕业班学生的求职专项讲座,让学生了解简历的撰写与制作的过程以及其他求职注意事项。第四,举办模拟招聘活动,让学生学会推销自我,让学生能更快地融入真正的求职情境中。第五,在各种招聘会之前,对求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求职辅导与鼓励教育,消除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无助感与孤立感,与学生一同分析相关企业的岗位状况,在学生求职过程中提醒学生注重表现自我综合素质。

高职教育应“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高职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文明高速进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当是因势利导、与时俱进的;在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背景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应当是大刀阔斧、锐意进取的;在区域经济建设与行业企业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开展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应当是迫在眉睫、众望所归的。

[参考文献]

[1]董红波.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0).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2004-04-02.

[3]孔克文.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内涵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4]廖宇凡.浅谈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5(11).

[5]陶秀伟,李柏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8.

[6]王开淮.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101240

7732.nh&dbname=CMFDLAST2012&dbcode=CMFD&pr=&urlid=&yx=&v=Mjk4N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12

调查得知,在接受调查的550家用人单位中有307家认为当今高职学生缺乏实干精神,持此种观点的用人单位占总单位数的55.8%;有273家用人单位认为当今高职学生缺乏综合素质,占总单位数的49.7%;认为当今高职学生缺乏职业道德的用人单位有115家,占总单位数的20.9%。

以上数据说明,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有不满情绪,虽然较之“实干精神”和“综合素质”比例相对较低,但是高达20.9%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学生急缺职业道德,这也就在一个层面上说明用人单位呼吁高职院校加大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育。

大学生自身对职业道德缺乏的认识并不与用人单位一致,在对1000名高职学生的调查中,认为自身最为欠缺的是综合素质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20.7%,而认为缺乏实干精神的占12.5%,认为缺乏职业道德的仅占10.5%,这一数据说明,高职学生对自身职业道德欠缺的事实并没有充分的认识,令人担忧。

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确实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在择业观上,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尚未步入职场,在具体择业时就抱有根深蒂固的功利色彩,不切实际地片面追求岗位的高工资、工作地点的好区位,丝毫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调查中我们通过了解发现,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均把眼光聚焦于大城市和待遇优厚的工作。

在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方面,高职学生普遍没有较强的奉献意识。谈及工作中的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绝大多数学生均认为奉献与索取应该成完全的正比例关系,将二者放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这些学生的视野中,奉献带有极为强烈的功利色彩。高职学生普遍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抱负与追求,但是不具备成就事业所需的脚踏实地的精神。一些刚刚步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没多长时间的高职学生,对待自己首份工作的态度往往是将其视为未来工作的“跳板”或“垫脚石”,一旦公司出现待遇不好或效益不佳的情况时,就会将现有工作弃之如敝屣。

与此同时,笔者对某职业技术学院9个就业失败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从中发现高职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

在这9个就业失败案例中,有4个案例是因为对所从事工作的工资、待遇不满意而离职,占就业失败案例的44.4%;有3个案例是因为所从事条件过于艰苦而离职,占就业失败案例的33.3%,其中有一案例因为不能接受公司派遣其去外地工作而拒绝了所从事的工作;有2个案例是因为工作中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不遵守工作纪律而遭到公司的辞退,占就业失败案例的22.3%。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在所有的就业失败案例中,没有一个案例是因为所从事工作的高职毕业生在能力和业务水平方面存在问题而遭到辞退的情况。虽然说这些案例不能对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作出全面地反映,但是以上数据至少透露出当今高职毕业生缺乏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精神和脚踏实地的职业道德品格。

在团队协作方面,高职毕业生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独在高职毕业生身上存在,在所有的大学毕业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今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其成长过程中受到的约束也相对较小,因此常常表现出个性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这也使得这些孩子在步入工作之后往往表现出傲慢自负、恃才傲物的毛病,在与人相处中不能充分听取他人的意见,缺乏从事工作所需的互帮互助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和应有的礼仪修养,不能与其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诚信方面,高职毕业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制作个人求职简历的时候,不是从自己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采用造假的方式填写根本不存在的职务、对自己的成绩单进行涂改、单方面的违约事件等。这些事情都使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乃至整个大学毕业生群体的诚信认可度大大降低。

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质量的对策

对以上高职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笔者发现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工作不太重视;二是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工作切实落到实处;三是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方法简单、流于形式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

针对以上问题,要实现高职学生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必须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入手。具体来讲,主要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13

我国出现的“苏丹红第一案”等,让我们认识到,在职业生活中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引导和约束,从而社会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发展。现代文明社会中,每个人以相应的身份和角色参与社会活动,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最美导游”文花枝和“最美学警”李博亚给全社会树立了榜样。高职学生是国家各行业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掌握职业生活相关的道德与法律知识,培养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未来的职业生活奠定基础。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鲁迅说过,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人们在职业生活中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也同样需要职业道德来维护。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一)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1.调节职能:从业人员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

2.维护职能:本行业的信誉。

3.促进职能:本行的发展。

4.提高职能: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二)法律在职业生活中的作用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都是对从事本职业活动的人们行为的调节与约束,但职业道德体现的是对人们的自律,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则更多体现为社会对人们的他律,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

二、职业生活中道德和法律的基本要求

(一)职业生活中道德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继承了传统职业道德的优秀成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的基本特征,具有崭新的内涵。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二)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了解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对于高职学生求职、就业、正确处理有关职业的法律关系,做到知法、守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活中的主要法律,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

三、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职业素质的培育包括:树立职业的理想;综合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根本;自信是法宝;积极心态;行行出状元;点滴做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一)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高职学生要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1.提高职业道德认识

职业道德认识是反映人们对各种职业道德价值的认识,只有对职业道德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职业活动总的各种现象,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2.陶冶职业道德情感

职业道德情感主要包括对所从事职业的荣誉感、责任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乐业。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会积极影响人们的职业道德行为。

3.磨练职业道德意志

职业道德意志是指从业人员在履行职业道德责任和义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的精神力量。道德意志坚强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意志薄弱的人易受诱惑,经不起考验,容易丧失道德理想。

4.养成职业道德习惯

职业道德习惯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支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特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对一个人的事业有关键作用,也可使每位从业者各司其职,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二)增强职业法律意识

1.要掌握与职业相关的一般法律

这些法律主要包括《民法》、《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

2.要学习和了解具体的职业法律

高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选择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并此学习和掌握与自己未来之夜相关的法律知识,为将来顺利从业奠定基础。

3.抓住职业法律内容的重点

(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行为规范。按规矩办,按要求办,按程序来。自觉养成良好习惯。点滴积累,认真对待一切,不马虎,一丝不苟,认真仔细,形成规律。比如,康德80年如一日,五点准时起床,十点睡觉,准时步行到学校,准时散步。给学生强调“生物钟”的好处。

2.在专业学习中训练,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3.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培养职业情感,学习先进人物,进行自我反省,养成自律。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