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高职学习计划实用13篇

高职学习计划
高职学习计划篇1

基金项目: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201101390;主持人:马潇颖)部分研究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77-06

一、引言

目前,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不但强调实践培训的重要性,并且致力发展培养学生能力的实习计划。实习计划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计划,一个别具吸引力的实习计划能够有助于学校的招生。学生应该通过组织实习计划来获得专业技能,与此同时,企业也在寻求有效的学生组织培训途径,并以此来减少招聘过程的不确定性。因此,实习计划需要三个方面支持:学生、学校和相关行业的合作伙伴。

虽然建立好学生、学校和相关企业之间的三角合作关系会有很多积极的影响,但是,它们之间的冲突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三方有着不同的利益观点,不同的需求,以及不同的期望和信仰。因此,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实习计划的质量,并且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如果实习计划不能满足学生的期望,则会减少他们毕业后选择进入该行业的几率。然而,很多实习计划却经常因为结构组织化不佳而被学生抱怨实习计划的质量,而这也导致了行业内毕业生流失率越来越高。

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毕业生从事自己所学习的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应密切合作,并制定严密的优质实习计划。而制定优质实习计划的出发点则必须从以下问题来寻求答案:学生在实习开始前有何期望?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有何看法评价?实习计划的整体满意度水平如何?在实习计划的期望值,看法评价和整体满意度之间存在什么差异关系?虽然大量的研究文献一再强调学生实习经验的重要性,但是针对中国范围内的实习计划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因此,这项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它通过探索研究实习前后的期望与看法,来填补学生实习计划方面的空白。这项研究主要针对:第一,记录学生在实习前的期望和实习后的看法;第二,调查实习计划的期望值,看法评价和整体满意度之间的差异关系。

二、文献综述

实习具有多层重要意义。有的学者认为,实习是一种实践学习,它可以让学生借此机会在现实世界中运用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并且对此整合和巩固实践。还有学者认为,实习是相当于实地的考察、经历、参与、合作或者是类似的体验式学习,可以有效拉近大学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巨大差距。在教育和实习的关系方面,一直是一个热议的话题。但一致认为,教育必须满足行业的需求,不只是提供一流的理论知识,也必须提供足够的实践设施。

(一)学生对实习的期望值,看法评价和工作满意度

据调查,一个人的期望值、看法评价和满意度都有密切的关系。期望值(E)是人们实践之前的感性认识,看法评价(P)是指人们实践之后对此的感觉评价。看法与期望值的差值(P-E)与工作满意度有一定相关性。在一个实习计划的评价系统里,许多研究人员试图计算学生的看法和期望值,并且调查可能影响满意度的因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定这个差值的确有助于改进实习计划。

调查发现,约85%的受访者在读期间有在企业兼职的经历。学生在实习前对其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有很高期望值。而在实习后,很多学生则认为实习十分重要,它使学生获得有益于未来职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而在毕业后,学生对行业的期望值又会影响他们对此的实际看法评价。同时,这也将反过来影响其工作满意度和专业发展的成功.

而在实习满意度方面调查结果不尽相同。Busby指出学生对实习期间表示满意,尤其是在技术、技能方面的知识,Emenheiser则指出大部分受访者满意他们的实习,因为它加强了他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通过实习时间的增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学生对于实习后所提供工作的接受度也会提高。

通过以往的研究文献表明,文化差异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实习计划的期望和看法。因此,将研究范围限定为中国香港地区的学生是为了避免跨文化区域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实习过程中的问题

如果实习岗位的工作时间比较长,很可能会令工作者产生疲倦。如果实习岗位是高度密集劳动型的则会提高学生对实习的兴趣。据调查,实习的学生往往被安排到接待方面的工作岗位(即服务员、前台人员),所以在实习期间,与客人的沟通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压力,因此如何与客人沟通也应该纳入课堂的讨论。

通常情况下,由于缺少工作准备和工作能力,实习学生比较难达到雇主的期望。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不足,主要是由于对工作环境的不熟悉,从而导致有些学生在与同事沟通和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方面出现困难。

有些雇主可能不完全了解实习的目的或者将实习生视为劳动力补充。许多公司通过让员工直接参与工作来代替实习以此来直接培训他们的工作经验。对学生的要求不明确,对于如何成功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水平也不了解。

通过调查发现,在企业的实习教育,对于毕业生加入行业的意向起到影响作用。因此,学生对实习计划的期望、看法评估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将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主要测量三个数据,包括学生对实习计划的期望值和看法评价,以及对实习计划的整体满意度。整体满意度是通过期望值和看法评价之间的差异来计算,差异=看法评价-期望值。

三、研究方法

(一)调查内容

这项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法,主要包含两个部分: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通过文献的研究,来准备调查问卷的内容。问卷项目涉及实习期望和实习看法评价和实习的总体满意度。

我们通过对来自香港四所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校的完成实习的学生进行调查。此外,通过短语来简化调查的内容,例如,用“不同工作任务”代替“去做不同的事情”;用“福利”代替“员工福利”和用“团队”代替“'团队精神”。

为了确保评估的可靠性,此次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完成3个月实习期的学生,并且要求学生们记清楚他们开始实习之前的期望,以及完成实习后对此的看法评价。在这项研究中的所有目标样本都是中国学生,所以调查是以中文问卷的形式进行的。

(二)调查方式

这份结构化调查问卷中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使用了Kusluvan的研究内容来评估受访者对实习的期望值与看法评价,其中包括有27个实习相关变量的期望值与看法评价。例如变量“企业管理人的反馈”,受访者会被要求写下他们在实习前对于这一项的期望,以及他们结束实习对其的看法评价,他们被要求写下的实习前的期望值,从“极低”(1)到“极高”(5),而对于同样的变量,受访者也被要求写下实习结束后的评价看法,评价从“强烈不认可”(1)到“强烈认可”(5)。调查所得的分数将反映实习对学生的满足程度,包括“不能满足”,“基本满足”或者“很满足”等不同级别。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采用10分制评分方式,从“很不满意”(1)到“很满意”(10)。针对单个项目得到的调查数据应该兼容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调查问卷的第三部分收集关于受访者的社会数据,如性别、年龄、学校名称等。

(三)样本和抽样程序

为了让调查的结果更具实用性,我们选择了香港四所最大学校的学生作为调查样本。所有参与这项调查的学生均已完成了他们的实习计划,并在他们的实习结束后的3个月时间内完成了这份调查问卷。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前,调查问卷已经派发到相关学生手中,并且向相关学生介绍调查问卷的有关用途的和调查方式,共派发了340份问卷调查,最后收回了321份,学生对问卷的响应率为 94.4%,但是部分由于信息不完全造成14份问卷被丢弃。所以最后获得了307份可用的调查问卷。

我们采用可靠性分析来测算实习期望与评价看法的内部一致性,将线性回归方程的α值下限设为0.70,同时使用研究报告中的平方差公式来分析进行计算样本的同质性,然后计算27个实习变量的最大方差,然后设载荷因素为0.5,设特征值大于1,然后使用线性回归方程来对这27个实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并以此来测算实习的整体满意度的相关变量的重要性。

(四)调查结果和讨论

根据表1显示,在307名受访者中,约三分之二受访者(63.8%)是女性,而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36.2%)是男性。这符合了在香港地区学校中女生比男生多的现象。半数以上的受访者(55.7%)年龄介乎18-20岁,而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32.6%)年龄则介乎21岁至25岁之间,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25.5%)毕业于大学A,约三分之一受访者(30.9%)毕业于大学B,而毕业于大学C和大学D的则为(22.2%)和(11.4%)。大多数受访者在学历方面的比例为:普通文凭(30.3%),高级文凭(23.1%),以及证书课程(21.8%)。其中,约三分之二的受访者 (62.2%)的实习期少于3个月,其它的受访者实习期分别为3-6月(19.9%)和6-12月(10.1%)。很少有受访者(7.8%)的实习期超过12个月。同时根据分析结果显示,来自四所高校的调查样本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而根据表2显示,包括学生对于实习计划的期望值,看法以及旅游与酒店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 t值,比较如表2:

这些比较包括工作目的、排名(R)以及基于平均值的差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对于实习津贴的最低期望(m=2.95,s.d.=.88,R=27)和期望的福利(m=3.28,s.d.=0.88,R=26)。这反映了学生们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习来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重点不在于能否赚到钱。不过也可能是由于学校与行业沟通的问题使学生所获得的回报与他们付出的努力不成正比,此外,部分学生想过改变企业的就业环境(m=3.31,s.d.=.74,R=24)。同时,有部分学生准备扩展工作经验(m=3.81,s.d.=.74,R= 1),发展相关的技术技能(m=3.72s.d.=.81,R=3)。也有部分学生期望由此开始未来的职业生涯(m= 3.72,s.d.=.77,R=2)。因此,实习作为入行的第一份工作,被学生们视为是可靠有效的职业培训并以此增加实习公司再次聘用的可能性,成为进入这个行业的踏脚石。

如表2所示,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增加工作经验 (m=3.73,s.d.=0.82,R=1),发展职业技能(m=3.66,s.d.=0.78,R=2),以及为了有趣的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m=3.56,s.d.=0.76,R=3)。

研究报告指出,所有的受访学生的看法评价分数都低于期望值,这意味着每个实习过程的质量不足。对所调查的27个变量的评价与期望的配对样本t-测试结果表明,19项变量的评价与期望值明显不同(t

如表3所示,这18变量的数据解释71.9%的总体方差,抽样调查的Kaiser-Meyer-Olkin(KMO)值为0.815,高于(Hair,1998),和Barlett的抽样调查推荐值0.60。

其满意度测试结果为1390.288(p=0.000)。其余的9个变量被排除,因为其结果并不重要。所以影响满意度的五大因素包括“上级管理者”(4项)、 “团队精神和参与”(4项),“上级管理者的帮助”(4 项),“人际关系”(3项),和“工作本身”(3项)。可靠性试验表明,这五个变量的抽样调查的可靠性系数介乎0.69至0.85之间,大于0.70的调查可靠性推荐指数,因此这五个变量与满意度之间的内部关系是可靠存在的。

关于期望值、看法评价和五个满意度相关因素的差距的计算方法。用平均期望值减去平均评价值就得到了相关的满意度(gm)。为了方便比较,研究采用排名(R)来比较平均的差值。如表4所示,其中平均差距最大的是“上级领导”(gm=-0.20),然后是“上级的帮助”(gm=-0.18),学生在实习中对这两个方面相对不满。而差距最小的是“工作本身”(gm=-0.10)说明工作的内容和工作环境密切符合学生在实习前的期望值。这也表明,学校和公司可能在学生实习之前,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切合实际的介绍,这样当学生真正进入实习时,评价与期望的差距就会缩小。

通过对实习满意度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并将满意度密切相关的五个独立变量作为因变量,从统计学上得到的结果来看,只有三个变量是与实习的整体评价密切相关的,分别是“上级管理者”、“团队合作精神和参与”和“上级管理者的帮助”。而测定系数(R2)506表示50.6%的实习满意度差距是取决于这三个因素的。而所有独立变量的t值小于.001则表明在统计学上是该回归模型显著性良好,该回归系数(b)为正值则说明这三个因素对实习的满意度影响是正面的。

关于三个独立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方差指标(VIF)和公差值的测算方面,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并没有多重共线性关系,方差指标(VIF)低于10并且公差值高于0.10。

说明:①s.d.代表标准差;②差距=看法评价-期望值; ③排名以差距从高到低排列

说明:R=0.711,R2=0.506,调整后的R2=0.511,标准差=0.499,F=31.378,F=0.0001,P

如表5所示,通过计算“团队精神和参与”等三个独立变量的部分相关系数(b=0.256)来预测学生对实习的总体满意度,其次是“上级的帮助”(b=0.207)和“上级管理者”(b=0.202)。以前的研究也有类似的调查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结果显示,如果学生们在实习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工作决策权他们会对此感到满意,然而,管理人员并不愿意授予实习学生的这种决策权,因为他们害怕由此带来的风险和客户的投诉。

学生还希望在处理问题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意见。在实习期间学生们将不可避免地遇到比如沟通不良,人际关系差或知识缺乏,以及操作执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实习学生在处理专业技术方面经验不足。这些问题将可能带来困扰、抑郁及挫折感等心理问题。如果企业管理者可以向实习学生提供咨询意见,并且给予他们支持,将可以使这些心理症状最小化和提高学员对实习的整体满意度。

四、结论与启示

这项研究解释了以下问题:学生在开始实习前的期望值如何?在实习后的看法评价如何?实习的整体满意度如何?在期望值、看法评价和整体满意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学生曾对实习计划寄予厚望,希望能拓展工作经验,培养技能,并获得好的工作机会,增加未来在同一家公司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在实习计划结束之后对其看法评价是需要拓展工作经验,发展工作技能,以及需要有趣的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总而言之,实习计划并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期望。而以下三个因素包括“上级管理者”、“团队精神和参与”,“上级的帮助”则是影响学生实习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在这些因素当中,“团队精神和参与”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才是“上级的帮助”和“上级管理者”这两个因素,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在学生、旅游与酒店专业学校和雇主的关系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主动组织和推行实习计划,并让雇主和学生参与实习培训计划的制定。

2.学校应调查收集学生和雇主的需求和利益信息,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调查问卷等正式调查方式,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交流意见等非正式方式。

3.最好由全职人员来管理学校的实习计划,并且最好是具有很强产业经验的人员来担任这个职位,因为这种人员强大的行业背景可以拓展学校与业界合作的网络。

4.对实习学生应安排相应的导师或管理人员,通过与他们讨论来了解他们的实习培训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学校的导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来来帮助学生。

5.应提供合理的实习培训计划和指导准则给相关企业雇主,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培养学生的方式。

6.学校应建议雇主对实习学生实行轮换岗位,这样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7.学校老师须定期到访企业,并且定期与企业管理人员见面交流。

这项研究的局限性主要是抽样样本的局限性。因为在样本中只有四个大学参加了这项研究,所以导致研究结论可能不能成功推广到其他地区。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更多更大的调查样本和更多不同类型的调查单位。此外,学生在受访时都被要求填写他们实习之前的期望值,这对于记忆力差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影响调查的有效性。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使用纵向性研究来使这一期望值偏差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叶鉴铭.“校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2]叶鉴铭,等.校企一体化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8(24):8-10.

[3]Huawen LIU. Service Outsourcing Competiong Strategy-A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Corporations in China[J].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2006(02):18-22.

[4]周伟.以内涵建设促工学交替[J].科教创新,2007(14):31-32.

[5]赵立志.基于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的ICT业务集成研究[J].信息技术,2010(06):20-21.

高职学习计划篇2

由于会计专业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实用性也比较强,而且相对比较容易就业,因此,越来越多的中职院校学生倾向于选择会计专业。而随着我国会计专业毕业学生数量在逐年增长,我国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逐渐趋于饱和状态,这对于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沉重的就业压力,使得他们对未来感到十分迷茫。

(一)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盲目选择专业,缺乏学习主动性

中职院校学生大多数在初中学习中,文化基础不扎实,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很强的求知欲,因此,他们在进入中职院校选择专业的时候具有盲目性。中职院校学生选择会计专业的原因很多,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会计专业比较容易就业,有一些学生是遵从父母的安排选择了会计专业,个别学生是不明白自己的喜好随便选择这个专业。在他们进入中职院校之后,他们对这个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才发现这个专业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或者自己并不喜欢,因此,在学习上就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必须要在教师的监督之下才能完成学习。

(二)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对自己未来没有规划,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专业的学习上十分被动,无心向学,为了混一张毕业文凭采用的是应付式学习,使得中职会计教学效果不高。

三、职业规划对中职会计教学的影响

(一)职业规划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我的分析和认识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我,只有了解和认识自我,学生才能够制定出明确的奋斗目标,针对自身知识的薄弱点进行加强学习,积极地参与到学校开设的各项课程中,促进学生全方位提升自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会计专业学生为了实现奋斗目标,不仅会主动采取各种手段去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地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他们还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以便能从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对自我认识更加清晰,并且会想方设法全方位地提升自我,使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快实现。

(二)职业规划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增添动力

对于部分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负担,他们不愿意花心思在学习上,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家长和教师,学习态度不端正,严重影响了中职会计教学效果。而做好职业规划的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为谁在学习,就能够在目标的驱使之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尽管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为了实现目标他们也会想尽办法去克服战胜这些困难。

(三)职业规划有利于学生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前社会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我国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拔高,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学生如果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己的目标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并且认真实施学习计划,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被激烈的竞争机制所淘汰。

(四)职业规划能够增强学生的考证意识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都会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为了实现个人的目标和证实自身实力,学生就会积极考取会计证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考证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标准,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会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通过考取不同等级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使得自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五)职业规划能够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中职会计教学当中,能够改变传统会计教学中教师填鸭式进行教学,学生机械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清楚自身会计技能跟企业的实际要求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亲自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相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中职会计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得中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中职会计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一)教师要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

清晰地认识自我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教师在进行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扬长避短;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制定出适合他们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后,教师还要帮助和鼓励学生掌握当前社会经济形势,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动态,有利于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能够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

(二)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备的两个内容。学生初入中职院校的时候对未来都会感觉很迷茫,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走出迷茫,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短期目标,如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各类会计证书,为长期目标的实现做好扎实的基础准备;其次,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要让他们明确毕业之后自己要往哪个方向前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长期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努力奋斗。

(三)中职院校要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

要做好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首先学校就必须设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机构,让学生在迷茫时能够有专门的求助机构;其次,学校要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师资建设,为学生提高更加准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议;最后,学校还要开设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职业规划工作有计划、有条理、有系统地开展,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更加规范。

高职学习计划篇3

一、前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2007)7号文件精神,各高校均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在条件、人员、课时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保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改善:

1.队伍不专、不足、不稳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和高校设置的其它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相应的专业或学科的依托,不可能由相应专业或学科直接选留毕业生担任教师,目前从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基本上由就业工作人员和感兴趣的老师组成,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有限,很难为学生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指导。以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为例,目前从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老师有7人,1人为专职专任教师,6名为招生就业和学生管理的行政人员,7人中具有教育部认可的“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仅有3人,7人要负责全院近4000名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任务,师资队伍人员相对不足,只能通过课程教学解决共性的一般问题,难以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此外,轮岗、换岗或进修等岗位变动也使得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2.内容繁杂、教学模式简单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学内容很多,包括职业认知、职业定位、职业分析、政策指导、就业形势、择业技巧、办事指南等,教学内容具有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目前很少教师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大部分教师为了自身教学和工作的方便,围绕着就业工作展开,教学方式相对过于简单,以课堂讲解为主,辅以少量的讲座,甚至有些教师干脆照本宣科或者简单运用多媒体播放专家的讲座代替自己的教学,而网络教学、市场调研、团体辅导、个性咨询等方式却很少使用。内容繁杂与模式简单的矛盾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低下。

3.管理松散、监控缺位

与其他课程直接隶属于教学系(学院)或公共教学部等教学机构不同的是,《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一般是由就业管理的行政机构直接管理,这种直接管理主体的错位在体制上存在的一定的障碍,很难做好课程的监督、检查与评价等工作。

目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成立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挂靠在招生就业工作办公室下,招生就业工作办公室作为行政管理机构,由于工作人员不足等因素并未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而教学系和教务办也只是简单的对是否上课进行监督检查。教学管理的松散和教学监控的缺位使得部分老师随意调课,教学质量不高。

4.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根据教育部高教(2007)7号文件要求,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第一、二学年度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三、四学年度实施《就业指导》,但由于整门课程只有38个学时,分解到各学期的课时很少,教务办不便也未在教学安排上没有统一部署,因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授课时间、授课地点都是临时安排,给学生一种课程不重要的感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差,缺课现象严重,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二、基于网络的问题式学习的相关概念

1.问题式学习(PBL)

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为基于问题的学习,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首创,是“将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authentic)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他们的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问题式学习以建构主义为基础,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由学习者自身构建的,提倡以学习者学习为主体,教师构建一种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难以解决的、劣构的、真实的问题情景,以一种指导者、学习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进来,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与分析,从中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方法及最佳策略。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完成了教学内容的学习、所需技能的训练以及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反思。因此,问题式学习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问题式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已经突破了医疗教育领域,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应用。

2.基于网络的问题式学习(WPBL)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突破时空、多交互性及海量信息支持等为PBL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目前关于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式的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根据广东商学院的王超杰等人的定义:WPBL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网络化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以问题为中心,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

网络环境下的开展PBL所具有的优势主要有:(1)可以为学习提供一个资源展示、学习过程记录及交流互动的统一平台;(2)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可为学习者提高逼真的问题情境;(3)资源的获取方式多样化,超链接的便捷性可为学习提供丰富的指导材料;(4)网络的开放性能够聚集更多的教师和多元化背景的学习者。有利于学习的指导和问题解决思路的拓宽。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由于实践性强、教学内容多、涉及知识广,适合采用PBL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考虑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将课程延伸到网络学习中,解决课程课时有限的问题。

三、基于WPBL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设计

为有效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将PBL教学法引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对课程重点和难点进行梳理,提炼出问题,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设计,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共辅导,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下面简单介绍下这门课程基于WPBL的改革:

1.设计的思路

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自学为辅”的原则,以PBL教学法为核心,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就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主线,借助多媒体超链接技术、视频点播技术、职业测评工具、学习管理与考试评价工具,搭建职前网络教学学堂,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

2.平台的选择

由于技术力量的有限,我们与时代英杰公司合作开发了“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职前教育网络学堂”,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教学平台,该平台集课程管理、在线学习教学辅导、资源共享、职业测评、信息为一体。教师可利用此平成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课件定制与、在线测试以及成绩统计等教学管理工作。学生通过学习帐号登录职前教育网络学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应的“个人中心”,个人中心就是一份学习档案,它记录了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时的所有应用,包括学习时间记录、学习档案、考试成绩、咨询记录、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书等内容,这些电子档案不仅便于教师检查和监督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辅导员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及就业技能的辅导。

3.课程的模块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我院的定位是是一门面向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课时数为38学时,学分2分,教学过程贯穿四年全过程,分阶段实施教学,其中大一大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大三大四开设《就业指导》,根据四年制的教学特点,将大部分课程安排在前三年,《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各给1个学分,课程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网络教学,考试则采用无纸化考试,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考试成绩通过系统后台管理平台进行查询、汇总,报教务办进行学分授予和存档。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分为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六个模块,课程内容涉及职业发展规划导论、认识自我、职业发展决策、提高就业能力、心理调适、就业权益保护、就业流程、学生到职业人过渡、创业基础等等。其中还包含4个学时是用来完成专业相关职业岗位调查、企业调查、校友调查及招聘会现场观摩等实践活动,另有3个学时的讲座和3个学时的个性化就业咨询用来加强就业指导的课外辅导,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和创业大赛。

4.课程教学设计

下面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例,着重介绍一下课程的教学设计问题:

1)提出大学生职业规划面临的问题,制定科学的认知体系

以“了解自己了解职业设定目标职业决策实施行动”五步走为主线,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我是什么样的职业人格?”、“我的职业兴趣是什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具备哪些职业能力?”、“我向往的职业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我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如何制定行动计划?”等问题进行学习,教师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资源和参考路线,引导学生对自己、对职业、对环境进行科学的认识。

2)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电子档案,全程跟踪学生职业规划进程

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以及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自我认识,但这还不够,学生还可借助平台的兴趣、人格、价值观、能力等职业测评工具,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学生所有的学习过程及职业测评结果均在系统中记录下来,形成一份该生的电子档案。通过职前教育网络学堂提供的工具,学生在完成自我认知小结、职业认知小结、设定职业目标、职业决策SWOT分析、职业决策小结之后会自动生成职业生涯规划书,并且这份职业生涯规划书还可以在不同的职业认识和发展阶段,对自己的行动计划进行评价,从而提高职业规划的能力。

任课教师和班级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学堂后台管理系统,查阅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电子档案,分析其存在的自我认知、职业认识、职业定位、行动计划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引导学生对撰写的职业规划进行修改、补充和校正,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同时,老师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的样本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心态、职业规划面临的新动向和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更有针对性地教学辅导。

3)制定科学的学习和考核计划,进行系统的职业素养培训

带着对职业规划问题的分析,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知道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才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从而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职业素养提升学习计划。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了“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大学生涯规划”等几个学习模块,制作了大量的职业素养培训课件,开设了“生涯规划资讯”,生涯规划方面的最新资讯和相关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相应的学习课件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学习,并随时了解生涯规划的最新信息。系统会自动记录在线学习课件的时间,并依此作为学习考核的一个依据。

平台设计了个人自主测试和教学考核模块,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当学生需要了解自己学习效果时,可以通过个人自主测试,检测自己对职业规划知识的掌握情况;学院教学检查部门和授课老师,也可以通过教学考核管理模块,考核要求,选择考核对象,进行在线考试,检查教学效果。

4)建立“问题咨询”中心,在线解答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疑问

每个学生对个人的了解、职业的理解、规划的认识、行动计划的制定不一样,可能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平台设计了在线“问题咨询”模块,学生通过这个模块,提交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疑问;学院指派专业职业指导教师,随时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对学生提出的咨询问题进行在线解答,并及时反馈到学生“个人管理中心”,提高对学生职业规划和学习问题解决时效性和针对性。系统还提供了咨询问题的统计报表,通过报表,老师可以归纳问题类型、分析问题原因,提出问题式教学的建议方案和改进意见。

5)建立“问卷调查”中心,了解问题式学习的效果

通过建立“问题调查”中心,定期设置调查问卷,通过学生在线提交的调查问卷,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体验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竞争能力,为社会输送更优秀人才的培养效果。

四、结论

由于有了职前教育网络学堂,课程自然的延伸到了课外,平台对学生学习的都有记录,辅以在线测评可以督促学生进行相关学习内容的学习,而且网络化的学习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职前教育网络学堂背后的专业化师资团队对学生的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解决学校师资队伍不足不专的问题。

通过对我院2008级、2009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我们认为WPBL教学模式适用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可供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1]梁瑞仪.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1(6) :15-17.

[2]高瑞利,孔维宏.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4(8):28-32.

[3]王超杰,王曼华,阎一渡. WPBL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7(1):54-58.

[4]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高职学习计划篇4

高职课程标准是实施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08〕15号)强调高职院校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经过近年来的研究与实践,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已普遍采用高职课程标准替代了原来的教学大纲,对课程教学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不够规范统一。因此,对高职课程标准设计与实践的进一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

高职课程标准是对高职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教育质量在高职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1]。高职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教育,高职课程标准应体现为满足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工作的需要而必须具备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高职课程标准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细化,是在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工作领域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内容,并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以及考核评价等提出要求或建议,用于指导课程教学具体实施的主要依据。

二、高职课程标准研究与应用的现状

(一)高职课程标准的研究现状综述

1.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主体刘晓欢(2009)认为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不仅包括高校教师、高职课程研究专家,更应包括行业、企业一线的实践专家。韩利伟(2011)提出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应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来制订。鲍洁(2009)建议示范性院校应在课程标准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科目层面的课程标准应以院校为主体进行建设。2.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开发的思路夏勇(2015)认为高职课程标准应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朱林(2010)对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国家职业标准》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基础,但是以《国家职业标准》取代高职课程标准不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覃国蓉、何涛(2012)针对IT行业从业要求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权威厂商认证标准建设课程标准的开发思路。李贤政(2010)认为应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3.关于高职课程标准的设计与实施王淑文(2014)从高职课程标准架构的六个方面出发,编制了“毕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的内容,并指出了高职课程标准实施的要点。杨君、袁利鹏(2011)指出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应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韩利伟(2011)对工学结合下高职课程标准的制订流程进行了简介。周慎、张玲(2011)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情境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标准设计的要点。总体来说,现有的课程标准研究成果对高职教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有些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如课程标准制订的内容范围不够统一,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还比较笼统,还没有国家或行业层次的高职课程标准等。

(二)高职课程标准的应用现状分析

1.关于高职课程标准的制订自2008年项目化教学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得到广泛引进和不断普及之后,高职课程标准逐渐成为教学中的基本指导性文件。2012年11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行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以财经大类和文化教育大类为例,只有个别专业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三个方面进行了简介[2]。当前高职课程标准多是学校层次制订的,国家或行业层次上系统的课程标准基本处于空白。即使在学校层次上制订的课程标准,也往往是下达到系部教研室,由教研室再指定课程负责人制订课程标准,有的直接根据当前使用的教材来制订,有的则是对原来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标准制订缺乏系统的科学论证,行业企业参与度低,职业情境化设计程度不高。2.关于高职课程标准的应用高职课程标准是编写或选取课程教材、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案和课程讲义的依据,但在实际中,课程标准多用于学校专业人才评估或教学督导时的文件检查[3]56。课程标准是项目化教学改革之后替代教学大纲的教学文件,但目前有的课程教案仍遵循教学大纲的范式编写,使得教案设计与课程标准并不匹配,如课程标准下的教案强调应围绕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设计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学习内容,而传统的教案更侧重于课程重难点知识的把握。而且在实际授课中有的课程以选取的教材为导向,授课内容与课程标准相差较大;有的课程则由于行业、企业技术革新导致课程内容变化较大,教师一般只对授课内容和教案进行更新和补充,但对课程标准的修订较少关注,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方面的指导价值缺失。

三、高职课程标准的内容设计

(一)参与主体

高职课程标准制订需要“政行企校”共同参与,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政府部门主要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提供平台,发挥社会人力资源培育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推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和高职课程标准的规范化建设;行业企业实践专家主要分析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任职要求和岗位关键能力;高职课程开发专家,主要指在高校或教育部门工作的从事课程开发的专业人才,负责课程学习模块的构建与分类以及课程标准开发的指导;课程教学团队主要对各个课程模块进行具体学习内容和教学实施的设计,即课程标准细化;学校教学处主要负责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协调工作[3]57。

(二)设计过程

高职课程标准建设应基于职业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结合地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遵循“技能为主,学生为本”的课程设计理念,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标准。高职课程标准的设计过程有四个步骤:1.岗位能力分析首先,通过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明确高职学生胜任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类型;其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解析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关键工作任务;然后,分析完成关键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素能,结合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特征,提炼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发展能力,构建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表。2.学习模块归类根据职业岗位完成工作任务内容的相似性、活动的连贯性和技能的复杂性,遵循职业能力培养逐步递进的教育规律,先将工作任务进行分类和序化,对照工作任务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表,再将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模块。根据学习模块之间的关联性、衔接性和系统性,划分课程门类,分析各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并明确各课程学习目标、开设阶段、学时数等基本信息,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各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3.课程标准细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将各类课程的学习模块进一步细分,构建各课程学习项目下的子任务。根据各课程子任务的学习目标,按照任务导向法,将工作领域的活动内容向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进行转化,形成课程学习项目、学习子任务的基本内容规范及要求。高职课程标准细化应对照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针对课程学习面向的职业岗位,合理设计课程标准内容,满足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4.课程标准修订高职课程标准经过调研、分析、讨论与制订之后,应作为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内容设计和活动实施的指导依据,贯穿于课程教学到考核评价的整个过程。通过与课程学习相对应的职业技能考核,检验课程标准制订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还要结合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关注产业的动态发展,不断修订与完善课程标准。

(三)设计内容

1.课程概述(1)课程定位。高职专业课程定位是指所学课程面向的专业或专业群、课程性质(选修或必修;基础、核心或拓展)、课程作用(服务的职业岗位或专业深造学习)、课程学习阶段安排(前导课程、同步课程、后续课程)等[4]。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是营销类专业学生在完成“市场营销”“消费者心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通过该课程学习,主要帮助同学们掌握从事工商企业营销策划工作的基本技能,并为今后在营销策划方向的后续学习和深造打下基础。(2)课程理念。高职课程理念包括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教学理念。高职课程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坚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和以就业为导向等。课程教学理念是指课程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坚持的理念。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遵循“技能为本,鼓励创新”的原则,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与学同步”的课程理念。(3)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是指从课程内容组织到课程实施的整个逻辑路线,具体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学时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条件的配置、考评模式的设计等。“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学分为4,计划教学为64课时,该课程以工商企业营销策划活动的基本目标为起点,以营销项目策划的工作流程为主线,吸收并借鉴行业最新的策划方法,以培养学生营销专项策划能力和综合策划能力为目标。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课程目标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高职课程总体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将达到的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专项技能或综合技能;课程具体目标是指完成某一完整的职业技能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总体目标主要是培养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工商企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系统策划、构思与创意的能力和素质等。“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具体目标就是围绕营销策划实际工作涉及的策划主题确定、营销环境分析、目标市场选择策划、营销组合策略策划、企业整体形象策划、营销策划书撰写以及创意技巧应用等方面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从事营销策划工作应具备的市场竞争意识、营销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课程内容标准课程内容标准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将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模块学习的具体内容。一般来说,将能开展项目化教学的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下又有若干任务或子任务,然后针对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课时分配、工作任务、相关知识和拓展知识等进行设计。根据营销策划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共分为9个学习项目、30个学习任务和3个专项技能实训(见表1)。4.课程实施建议(1)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应以职业岗位中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根据任务难度,可分小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情境假设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或平台如多媒体、微课、精品课程资源网站等手段,选择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现代多媒体教室、实践教学场所等实施教学。(2)教学师资配置。课程标准下的高职专业教学要求配备具有丰富理论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能真正指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对于实际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最好由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讲授。(3)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课程资源库建设内容包括与课程标准相匹配的教学计划、教案、课件、题库、视频、教材和网络资源等。教材应按课程标准来进行组织和编写,教材选用应参照课程标准内容,优先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4)考核评价方式。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任务,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包括课堂出勤、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平时作业、阶段性考核以及职业素质表现等评价;终结性考核为课程学习完成后对综合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考核,可以采用笔试、综合技能项目设计等方式考核。

(四)评价原则

高职课程标准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课程标准设计是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高职课程标准设计应以形成职业能力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授课中应以技能传授为主,教学组织与实施上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考核上更注重能力的考核。二是课程标准设计是否与实际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相对应。高职课程标准设计应体现教、学、产的统一,即教学任务、学习任务与产业或行业的职业岗位关键工作任务要相对应,紧密关注产业发展动态及职业能力变迁,更新职业知识、技能与素质培养的内容。三是课程标准设计是否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实现就业绝不是唯一目标。高职课程标准设计不仅要体现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还要体现对思维技能、人际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处理好市场需求导向与学生终身发展的矛盾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5]。

四、高职课程标准的实践研究

(一)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传统课程设计注重知识学习过程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一般是先讲后练,从理解和掌握知识再到应用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并通过不断练习来形成和强化技能,侧重于将知识学习转化为技能应用,其弊端在于如果理论知识学习不牢固则影响技能应用的水平,还可能存在所学非所用的现象,而且理论学习向技能转化还需要一个过程。而新的高职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一般是从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或要实现的工作成果出发,帮助学生建立对课程学习任务的直观印象,通过在寻找解决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中,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职业素质,最终完成并解决相应的学习任务,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实现了很好的对接。高职课程标准实施下的教学设计是通过技能学习引导知识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精神,而且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拓展学习能力,与传统教学通过大量练习来提升技能的方式相比,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因此,高职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对学习型工作任务、学习情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完成与工作任务对应的学习任务为主线,将知识与技能学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知识学习与技能应用的同步。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以开发消费者饮料消费需求这一学习任务为例,从营销策划的基本内容如环境机会分析,STP战略策划和4P策略策划,指导学生完成一整套营销策划方案。

(二)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对教学组织的影响

高职课程标准对教学组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教学组织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传统教学注重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而对课前或课后的教学组织较少,一般以知识预习、复习和技能练习为主,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组织不仅注重在课中通过互动教学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实施并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在课前应设置问题以引导学生对学习任务预先分析,在课后要指导对课堂实施的学习任务进行整理、完善和补充,为开展后续学习任务做好衔接工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在教学组织的形式上更加灵活开放,注重双向互动教学,根据学习目的、要求和学习任务的难度等,采用团队分组学习,以主题讨论、技能演示、任务实施、3D模拟情境教学等形式选择在实训室、一体化教室或实践场所等地点来组织教学,教学组织的形式和场所更加灵活开放,教学组织实施的过程更加复杂;三是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更加注重技能学习的实效性,高职课程标准强调以技能培养为导向,目前对于技能型课程主要推行项目或任务驱动教学,与案例教学不同在于,学生可以通过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直接形成职业技能,而非只是通过案例学习间接获取职业技能,与情景模拟教学相比,学习任务更具有真实性,增强了学习体验。

(三)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对教学考核的影响

高职课程标准的指导意义不仅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也要求改变考核的形式、内容与方式。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考核形式由传统的以试卷考核为主变为现在的“实践考核+试卷考核”,其中实践考核是主要考核形式,考核学生对学习型策划任务的实施及完成情况,注重对策划工作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并兼顾职业素质和学习态度考核等;试卷考核转变为辅助考核手段,而且试卷考核的重点也有较大变化,过去多以记忆、理解和分析为主要题型,现在多以理解、分析和技能应用为主要题型,其中技能应用又是整体考核的主要部分。高职课程标准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比例大于终结性考核比例,要求教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平时学习进行及时评价与督促,并形成过程性考核的反馈机制,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侧重点各不相同且相互补充,两种考核方式结合更能全面、客观、及时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高职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表明,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首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通过学习型工作任务布置、任务实施和任务成果总结三个过程,较好地引导学生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产生学习兴趣,并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积累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培育职业素养,通过任务成果总结与展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创新精神。其次,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探究、实施到最后完成,全过程以技能学习为主线,代替原来以教师单向的知识或技能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更充分的锻炼和展示。再次,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增强。课程标准下的课程内容设计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相对应,实现了校内所学与岗位要求的接轨,尤其是工学结合型学习任务的实施,学生以准员工的资格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校企双导师共同参与指导,既将校内所学融入岗位实践,又将实践所得进行总结与反馈,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和思维技能,并进一步明确了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及要求,增强了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4):78-79.

[2]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82-85.

[3]韩利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研究[J].职教论坛,2011(11):56-58.

高职学习计划篇5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种个人行为,它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等相关组织的配合与互动。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我国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高校是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最容易取得实质效果的场所。因此,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大学生本人、高校、家庭、社会,在思想上应高度重视,从各个方面予以推进。随着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和岗位要求的进一步专业化,计算机行业在人才培养上,更应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加以足够的重视,高校和学生本人,都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投入足够的资源,围绕有计算机专业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展开工作和学习。

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一位大学生都有重要的意义。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蓝图规划和职业生涯合理定位,是学生在计算机行业整个职业生涯的重要起步。帮助学生结合个人情况,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他们奠定通向成功的基石。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各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各学科专业增开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一些行业内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计算机专业的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缺少自己对计算机行业职业发展路径的清楚认识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明确规划。而计算机行业创业机会相对较多,很多企业都会希望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在挑起专业技术的担子之余,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成为企业将来的管理人才储备。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和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无法完成很好衔接的情况下,会频繁更换工作甚至转行。因此,高校有责任帮助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掌握专业技术、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在树立做一名计算机行业领导者的坚定信念。

二、实践中充分积累

1.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

大多数学生在选择计算机专业时处于被动状态,仅仅因为高考分数较高,刚好能够填报某个知名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或者是因为家长对计算机行业就业形势的初步判断而不由自主的选择了该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前景、自己今后如何在学校里学习计算机知识,如何在计算机行业中发展,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等知之甚少。

大学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低年级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有没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合理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效果,从长远来讲,更加会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是今后在计算机行业发展是否顺利。针对计算机专业的低年级学生,最好由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这些老师对计算机行业的过去、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前景都比较了解,知道各类不同的计算机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具体的计算机行业相结合,方便学生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定规划并付诸实行。

2.开展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在学生系统的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点和基本流程以后,可举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展计算机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助于帮助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进一步认知和对计算机职业的进一步了解,也有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信息渠道、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各方面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拓展,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可以引导学生在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同时,把体现自身价值与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相结合,把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作为一促进自己成长成材的具体计划,贯穿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真正把书面的规划蓝图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将来在计算机行业中有所建树,努力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邀请计算机业内专家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计算机行业内的专家,包括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等,一般拥有各自领域内丰富的计算机行业从业经验,了解计算机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熟悉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计算机院校应该经常邀请这些专家给学生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计算机行业情况,引导学生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之处,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为弥补这些差距做好积累和准备。 转贴于

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学生的自身素质都会发生变化,计算机行业的更新速度更是快于其他行业。因此,邀请业内专家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报告,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子行业环境的动态,并针对这些动态变化,重新对自我进行剖析和评估,对职业生涯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进行及时的修订,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路线、合理调整各阶段的具体计划和目标。

三、时间上恰当把握

在学生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学校应该把握好时间节点,抓住几个关键时期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除了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外,单位实习前后以及大学四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是重中之重。

1.在单位实习中分析思考,合理调整目标

单位实习,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今后可能的就业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等方面都有较全面的理解。各级院校一般都会在大二或者大三暑假,要求学生到单位实习。通过实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中身临其境的体验未来的职业生涯,从而更好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培养吃苦耐劳的意识,以及职业角色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缩短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尽快形成专业的职业素养,以更好的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实习结束后,学生通过对实习中发现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可以对自己原先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合理的调整,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2.在大学四年级明确差距,及时查漏补缺

经过前期的一系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部分学生在大四对自己毕业以后如何发展,都有了大致的理想规划,再通过之前的单位实习锻炼,也了解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环境,此时可引导学生对之前的生涯规划准备做一个回顾:首先,审视是否已经确立了清晰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之前的准备是否足够充分,还存在哪些差距;其次,需要个性化的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如可邀请计算机行业的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学生介绍行业人才需求,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接受计算机行业的应聘技巧培训,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最后,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各种职业测评软件,关注招聘信息,体验模拟面试等,查漏补缺,做毕业前最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冲刺。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学生的德、智、勤、技等多个方面。针对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对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顺利实现满意就业并最终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玺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与探索.现代教育管理,2009,(7).

[2]游静,卢莹,徐守坤.从就业形势看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教育,2009,(8).

高职学习计划篇6

一、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的现状

1.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在中小学学习阶段,并未直接接触到城镇规划这门课程,加上城镇规划相对于路桥建筑等实体,比较抽象。笔者在教学工作中观察到:大部分学生在进校初期,甚至于部分学生临近毕业阶段,仍对今后的就业感到比较迷茫。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又普遍缺乏了解事物和学习的主动性,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力缺乏。

2.三年制教育教学时长较短。一般工科院校的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学制为五年,高职院校的专业学制基本都为三年,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必修科目和毕业实习所需的教学时长本科与高职院校相差不大,这些因素使得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时长大大减少。城市又是一个内部非常复杂的巨系统,城市及城市规划基本的理论知识又是学习本专业必须掌握的。

3.教材体系不完善。目前,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的教材多数使用的是本科学生的教材或是由各校教师自编教材。专门针对高职高专的城镇规划专业教材数量较少,部分教材观点陈旧,与实际脱节。

4.师资队伍薄弱。在高职院校大量新增专业的背景下,大量年轻教师进入高职院校,很多老师都是直接从大学到大学,老师本身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本身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就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无疑对授课的质量产生影响。

二、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的定位

《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将城市规划从单一编制转向编制和管理并重,村庄也列入到规划范畴。加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以及灾后重建等等,社会对城镇规划的人才需求数量明显增加。本科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面向大、中城市设计院,现在还没有就业危机,而高职毕业生在大设计院无法与本科生竞争,定位必须准确。

1.学生的就业前景。因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初期学历较低,缺乏相关工作经验。以广西为例,城镇规划专业的学生培养应该面向乡镇的规划、小区规划建筑设计和房地产市场。这就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城镇规划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从事城镇及小区规划编制和制图,城镇规划及建设管理、建筑装饰设计等并能兼任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高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根据调研结果,目前市场上最需要的是绘图员以及新农村规划设计人才。

2.学生应达到的核心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因其从事的工作岗位及高职院校的特点,相对于本科生更注重于生产技能方面的学习,必须具备的能力有:城镇、村庄及居住小区规划的编制与沟通能力;城镇规划及建设管理能力;中小型建筑设计能力及建设施工管理能力。其中,以规划的编制与沟通能力为最主要的能力,该能力中又以成果编制的图面表达能力为最。

三、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1.针对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进行入学教育。在新生刚进入学校时,开展入学教育。向学生介绍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带学生参观高年级和已毕业同学的优秀作品展示,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明确学习目标。

2.引进和培养有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针对年轻教师生产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缺乏新教师送到规划建筑单位或设计院所锻炼,参与一些真实的项目,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并且聘请一些规划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参与教学,多开展专题讲座,增加师生的实践经验。

3.针对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由于高职院校学制较短,课程安排紧张,在课程设置时,应以市场为导向设置课程,首先将重点培养目标所需的支撑课程先列举出来,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增补课程利用余下课时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展开,技能培养以专业为核心,服务于专业。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校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积极与规划建筑单位和设计院等单位取得联系,听取生产实践单位意见。增补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以拓宽就业面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师资、硬件及行业优势。

4.理论与实践教育相互穿插。将高职教育原有的集中实践改为理论教育中穿插实践教育。将原本单列周的实训穿插到理论课教学当中,在理论课的课堂中介绍完部分知识就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实践。也可以采用“2+1”、“1.5+0.5+0.5+0.5”等培养模式,将学生送到生产实践单位进行一段时间的见习和实习后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课堂知识。理论与实践教育相互穿插可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尽快的掌握理论的知识,并且知道自己知识的欠缺,学习更具目的性。

5.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采取“XX班”的教学方式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地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从而达到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目前城镇规划专业招生人数较少,单个用人单位用人需求不大,导致了订单式培养模式较难实施。随着用人需求的增加,今后可成为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6.实训采用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在设计实训中采用“模拟项目”。“模拟项目”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采用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等。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高职院校开设城镇规划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面临着很多困难。目前国家的政策为规划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在此机遇下,专业改革的重点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明晰,反映学生职业技能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因此,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教材选择,实践教学的开展等都应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展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高职学习计划篇7

1 强化职业规划教育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就业和工作更趋于自主化和多样化,这给人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竞争日趋激烈,使高职生就业及职业生涯面临挑战。高职教育如何使学生成为市场所需的、能适应较长时期社会发展同步的职业人才?职业规划教育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正视了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

1.1 强化职业规划教育是高职教育应对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科技发展的加速度呈指数性增长,知识的更新愈来愈快;社会变化的节奏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升级,其周期越来越短。这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挑战,今日的教育如何适应明日的市场,高职培养的学生毕业及将来能否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人才观,不仅在于其已有的与市场相适应的知识技能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知道如何去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并努力去实现,自主地挖掘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素质,并保持不断提升自己的行为习惯。职业规划教育将使学生学会设计人生,善于设计人生;使学生尽早的安排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与素质优势、职业距离,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成人意识;指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具备挑战变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塑造学生积极个性、形成主动、独立、自信的人格特质。

1.2 强化职业规划教育是引导高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同于普通高校,高考分数差异的背后是高职生与本科生发展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适应新环境能力方面的差异。高职生适应学校生活环境能力方面比较强,但适应学校学习环境所需时间较长。学习适应滞后主要表现在:①对自由时间的计划上: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不能自主地做一些学习上的计划、安排,或想了、计划过但未去实施,不会管理自己支配的时间;②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在众多的学习内容前,不知如何选择、取舍;③对学习途径或方法的利用上:不能主动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未能有意识地利用非课堂教学资源;④对学习结果的获取上:注重言语信息的学习,轻视智慧技能的学习,忽略学习策略的学习,而大学学习更主要的是后两种结果的获取。

二是目标追求方面的差异。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是理想、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高职生虽然没有本科生那样的雄心壮志,但也是有理想或有追求的青年。但高职生的这种理想或者追求与本科生相比却有自己的特点:理想或追求未转化为学生内心的欲望、需求,像是附在他们身上的物品;理想或追求不切实际,与学校的学习脱节,即实现理想的台阶不清,未意识到现在的学习可以作为其实现理想的一个台阶;还有些学生缺乏理想,认为上高职即混日子,父母需要我拿张文凭。

三是自我意识方面的差异。自我意识的本质在于使人更为主动积极地调节自己,其水平在于能够使人设计最适合自己的路线发展。高职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有了认识自我的愿望,但很少主动深入地认识自己,表现出依赖性、他律性。他们正在走向心理自我,但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意识不强,还未产生实现自我目标的内驱力。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处在心理自我这一阶段,即渴望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四是思维水平方面的差异。人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一般认为高中生已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而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主导地位,将发展辨证思维能力。高职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或者处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思维的这种发展水平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的是“知其然”,很难“知其所以然”,更难“知其必然”。

因此,受个体发展水平的制约及现行教育制度的影响,高职生缺乏结合社会要求和社会发展利益、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及自身特点来规划自己生涯的意识和能力,以致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后没有主动地对自己的职业人生进行构想、设计并实施,随着时间的一维性和不可逆转性,学生们塑造内在价值、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期就这样在他们的彷徨、盲目、苦恼和焦虑中失去了。

为此,高职教育需思考:怎样使学生尽快适应学校学习,怎样使学生的行为指向于学习、有动力有成效地自主地学习,怎样使学生形成理想、人生观、价值观,怎样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兴趣,提高自主抉择的能力,怎样促使学生具有自我意识、自我完善的能力。职业规划教育非常适合高职生的发展特点,能激发、满足高职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加快高职生的社会化进程,促进他们成熟。因此,高职生职业规划教育是高职教育适应市场且能超越市场所作的努力。

2 高职院校强化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过程

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有效地进行职业规划教育,重点放在高职生生涯设计的行动力上。高职生规划教育分阶段进行:低年级侧重学业规划教育,高年级注重职业规划教育。学业规划教育是引导学生就大学阶段的学习进行设计,学生结合个人自身情况和学校及其环境的资源,为自己确立发展目标、选择发展道路,为自己实现大学期间及毕业后的目标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规划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职业能力等分析,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实现人职匹配;学会搜集职业信息,提高求职技能;学会面对现实,寻找合适的职业并不断地发展。

2.1 新生入学后的学业规划教育

新生职业规划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即学生尽快进入大学生角色、形成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知道有效学习(有目标有效率)、确立个人发展目标;每个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行动力有提高,主要反映在:《自我发展规划书》的修定趋于合理,能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结合社会要求和社会发展利益而进行;努力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积极主动参加能增加职业能力的各种校内外实践。帮助学生在规划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找出自己与职业所需的差距;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院生活,找准自己的位置;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为高职三年学习指明方向;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树立自信。

2.2 高年级的职业素质教育

对于商科类专业来说,自信心、自我管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是起决定性影响的心理素质。心理训练采用心理学方法,提高自信心,学会自我管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能提高未来职业所需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其次,培养一种积极的心态,开发学生潜能。积极的心态对于开发学生潜能具有重要作用。很多学生对未来和个人的评价比较消极,在学院学生事务和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况,不相信自己的努力能改善自己的处境,因此在学习活动和公共事务中没有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和能力。在高年级开设《心理训练》、《沟通技能训练》等课程,以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自信心训练,团队精神训练,个人行为矫正训练,自我放松训练,意志与情感教育与训练。使学生领悟到自己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体会成就感,从而培养一种积极的心态,开发自己的潜能。

2.3 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进入大三的学生很快就面临毕业实习与就业找工作,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围绕着职业相关的价值观、兴趣、能力和个性特征等具体资料,为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积累提供信息,同时,通过组织和设计管理游戏、角色扮演和模拟面谈等来发现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个性倾向,帮助学生分析和了解自己,找准职业方向,明确职业定位。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与过渡,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了解就业形势、政策法规,使学生能围绕职业目标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指导学生掌握求职技巧,合理进行心理调适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地计划、选择和决定自己前途的能力,确定正确的人生定位,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3 对高职院校强化职业规划教育的思考

高职教育创新研究的重点应是创新高职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方式。其中有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课程的创新和教育方式的创新。把职业规划融入高职教育,提出高职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内涵,并把高职生生涯设计教育的重点定位于高职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行动力上;把学习与职业、职业生涯联结起来,使职业规划教育起始于刚入学的新生,终于三年后的就业。

3.1 注重教育内容的创新

现在的教育内容过多地强调显性知识的短期效果,缺少关注和培养学生的隐性知识。它是智力资本,对人的职业生涯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职业心理素质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培训,即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培训师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训练者很少讲述理论与知识,而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紧张激烈的训练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来获得印象深刻体验的一种实训方法。公关素质训练重在开发学生的智力技能,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它开发出最具社会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公关知识,它并不是明白的反映在教材图书文献上,而是将教师拥有的公关经验和特长通过提炼活化后所形成的新思想新方案和新观点,并予以精心设计。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经验和社会阅历,编写具有系统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校本教材或训练材料,以引导学生进行公关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创新。通过对其强化训练,最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个人的职场竞争力。

3.2 注重教育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职业教育在思想上严防死守,在知识学习上死记硬背,满堂灌,技能实训时也是应试操作、单项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公关素质培训把“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全息思维,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即要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工作实践中,转化为工作能力,在能力培养中,解放学生的头脑,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解放学生的双手,教学生学会做事,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的本领。

3.3 注重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价方式的创新

大量的企业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有很多的共性,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一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有谦虚好学的品行;二要肯吃苦耐劳,学会适应环境;三是注重情商,善于沟通协调、与人共事;四要一专多能,有能胜任工作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介上要注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拓展性能力素质的培养,形成了与社会需求相衔接、职业特征相适应的完整的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评价体系。提倡多证多能,要求高职学生在取得专业文凭的基础上,持有多种能力证书,如专业职业资格证,普通话证书,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汽车驾驶证以及营销师证书等资格证书。为了确实保证学生的“多证多能”,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完全贯通,可以采用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成果,用项目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考核重在过程,重在“应会”。

时代呼唤着高职教育的改革,未来的高职教育必将从职业岗位培养扩展到职业生涯的培养,着眼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好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帮助学生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顺利成长,充分发挥潜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夏罗生,朱树红.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职教育探新[J]. 职业教育研究.2011-08.

高职学习计划篇8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以就业为目标,在中央提出“五化同步”的市场背景下,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要求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对营销和策划方面的知识要有充分的储备,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时要增强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掌握正确的方法.

1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必要性

为了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市场对计算机类专业岗位人才的发展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辅修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十分必要.

1.1 拓展知识面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工科生,需要具备营销和策划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阔,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在我国目前高职教育中,经常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而其他学科的设置很少,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视野不太开阔,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其他方面知识懂得很少,特别是市场经济非常需要的营销与策划知识更少.所以为了培养更多综合性人才,让学生掌握本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就需要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辅修课,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开设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的,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同样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性人才[1].如果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只懂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只懂计算机技术,而对其他专业一无所知,特别是市场经济需要的营销与策划知识贫乏,就会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没有优势,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学习时期,可塑性比较强,对知识的接受比较快,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加大市场营销与策略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就业时更有优势.

1.2 加深对计算机类专业内容的学习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学科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计算机类专业和市场营销与策划等专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比如计算机网络推广的知识就涉及很多营销和策划专业的知识,通过对市场营销与策划等专业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帮助学生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对计算机类专业进行理解.另外,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其他专业的帮助,所以学生通过对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学习可以使本专业所学的技能在技术、理论、市场等应用方面得到更大的提高.当然,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辅修市场营销与策划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推广应用.

根据我院对近5年计算机类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有平均20%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自主创业、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等,与营销与策划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平均24.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3%,软件技术专业12%.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应该为学生提供在校内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机会,从而促进这部分学生职业生涯的个性发展.

1.3 推进学校学风建设和发挥商科类高职院校优势的需要

由于我国招生体制的原因,高职院校所招到的学生质量不是太高,学习的兴趣不太足,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是特别喜欢,而开设辅修课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推进学校学风建设[2].计算机的专业性较强,需要编代码等比较复杂的程序,需要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而市场营销与策划比较贴近市场,相对较为简单易懂,学生在辅修时可以增加自己对学习的信心,改变以往不认真的态度,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

商科类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营销与策划专业,该专业都是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师资强大,市场需求旺盛,让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正好能发挥优势专业的带动作用,从而提升商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实力.

2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已经辅修了营销和策划专业,但是这种辅修还处于起步阶段.

2.1 我院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的探索与实践情况

我院是安徽省最早探索和实践辅修第二专业的院校之一,2009年与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探索实践校校之间辅修第二专业,两所学校各选出了3个专业来实践辅修第二专业,经过3年的实践,辅修体系比较完善,取得一些辅修第二专业的经验.

我院于2012年开始探索和实践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制定了辅修方案,选择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与商贸类专业中的重点专业院校与策划专业之间进行互选辅修第二专业.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与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校内辅修第二专业在2013级得以实施,借助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中的卓越技能型营销与策划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技能型软件技术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资金,经过学生自愿选择,已经成立了2个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班级,分别冠名为卓越电信班和卓越营销班,其中电信班52人,占计算机类专业2013级在校生26%,该数字与市场岗位需求非常吻合.

2.2 计算机类专业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问题分析

2.2.1 辅修内容与本专业相差太大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要按照计算机类专业的具体特点来设置课程内容,但是目前开设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的计算机类专业没有很好地将辅修内容与本专业相融合[3].虽然计算机类专业和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之间存在着很多联系,但是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属于工科,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属于经济学,所以在专业内容上相差很大,而如果设置的市场营销与策划课程内容没有与所学的计算机类专业相关联,就很难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

2.2.2 辅修课程难度偏大

通过以上分析,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时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相对较差,所以在设置辅修时要对其难度进行控制.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设置的辅修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时往往没有考虑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课程的难度与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相等,甚至教材都一样,没有因材施教,非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反而在学习中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最终会滋生厌学心态,无法达到教学目的[4].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以就业为目标,所以在设置市场营销和策划辅修时不能把难度设置太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2.2.3 学生的认可度和学校的支持度有待提高

对于刚刚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非常朦胧,只有到二年级后期才能了解职业规划,而校内辅修第二专业要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这个时间节点的矛盾造成了学生对辅修第二专业的认识茫然,积极性不高,需要在宣传工作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下功夫.同时,大多数学校没有教育主管部门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的政策支持,有的虽然在口头上支持,但是在具体的方案制定上、收费、经费等关键环节上没有具体的落实,只靠系部和专业负责人的努力很难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校内辅修第二专业.

3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措施

3.1 辅修内容与计算机专业相衔接

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就业为目的,所以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辅修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可以设置计算机方面的营销与策划、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让学生将辅修与主修相结合,在学习辅修课程的同时也提高了专业技能,使学生增加了学习兴趣,树立了良好的学风.

可以参考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编写辅修所用教材,在讲课时,让学生熟练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与辅修知识相结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5].

3.2 对辅修课程难度进行控制

在设置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时,要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材、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安排,把难度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既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轻松掌握知识又能在毕业后熟练运用市场营销与策划方面的技能.

高职院校学生的辅修课程学习不是为了科研,而是为了以后的就业,所以辅修课程的难度应保持在学生可接受的程度内,这样可以使学生腾出大量时间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保证在主修、辅修两方面都不耽误.

参考文献:

〔1〕张文秀,刘庆吉.高职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9:243-244.

〔2〕张兴华,张成.高职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践教学路径研究[J].科技视界,2012,31:17+45.

高职学习计划篇9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这样一种“怪”现象。个别职工的理论水平很高,业务技术能力也强,但他们的高素质只体现在应付考试中,工作态度不好,工作责任心不强,上班吊儿郎当;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敷衍了事;遇到困难不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勇于承担责任,不是想方设法地去完成任务,而是强调客观困难,把难题、困难上交了事,把“聪明”才智用在如何推脱责任、如何减轻自己的工作上。这些职工缺乏基本的爱岗敬业精神,无正确的劳动观念,工作不积极,安全意识薄弱,尽管心智能力高、知识丰富、技术业务能力强,但缺乏自觉把知识和能力运用铁路运输生产的思想意识,不但对铁路安全生产的贡献不大,而且成为安全生产一个极为不稳定的因素。这种现象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我会做,我能够做好,但我不愿意做,不想做好。尽管只是几个别的现象,但“一颗老鼠屎搞坏一锅汤”,影响极坏,成为安全生产中极不稳定的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学习计划质量的缺乏

首先,班组学习计划不切实际,缺乏系统性,缺乏循序渐进,没有具体细化,操作性差,指导性不强。虽然制定了学习计划和措施,但只注重于形式,没有密切结合班组的实际情况。一些基层班组长时间安排《哲学原理》、《马克思哲学基础》等深奥的政治理论的学习,而不是把本岗位的《维规》、《技规》、岗位标准化作业程序、应知应会以及各种紧急情况的运用和处理作为重点,对本岗位面临的新技术、新业务、新设备以及以往工作的薄弱环节涉及也不多;学习计划重理(论)轻实(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计划毫无系统性可言,今天学习这个方面的知识,明天学习那方面的内容,东敲一锤,西打一棒,眉毛胡子一把抓;学习计划没有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来,不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而是想到什么就学习什么,随意性大;一些学习计划比较笼统,没有细化,只是写出一个年度学习计划,没有就某一个月、某一个星期、某一次集中学习的内容、采用什么教材、谁来主讲、达到什么效果做具体安排,操作性差,指导性不强,以至达不到真正的学习效果。其次,只有班组学习计划,没有职工个人自学计划,忽视了职工的个性差异和要求,没有及时督促职工查“漏”补“缺”,班组的学习显得活力不足,忽视了班组成员的现有素质参差不齐的客观现实,学习缺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基础,已经成为学习型班组向前推进的一个瓶颈。在调查的63个班组中,我们发现,除两个班组制定了职工个人自学计划外,其他所有班组都没有根据职工自身特点为职工量身定制的个人自学计划,而且就是两个班组的职工个人学习计划也缺乏针对性,盲目性过大。学习计划不是根据职工的缺点和薄弱点出发,而是盲目地跟随班组的集体学习计划,实际上,只是班组学习计划的一个简单复制,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复习计划。

三、集中培训之后的巩固措施缺乏

集中培训后,缺乏一个让职工把所学知识消化、吸收、提炼,把所培训内容转化为自身素质的时间和平台。不可否认,站段、车间为创建基层学习型班组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些车间为了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提高基层学习型班组的质量,每季都组织了一次理论、实作的集中培训学习。从试卷上来看,集中培训学习之后的考试成绩都很高,学习效果似乎不错。对此,笔者做了一个试验,到一个车间,从众多集中培训考试的试卷中,随意抽出理论、实作考试试卷各一份,交给受培训的职工再考一次,结果是理论考试的平均分数比原来低了39.8分,实作考试的平均分数比原来低了25.6分。前后两次考试成绩的反差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职工没有自觉把集中培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的提高,二是我们的巩固措施还没有到位,没有为职工把集中培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后续服务和监督,使培训学习没有取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四、对兼职教师重要性认识上的缺乏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们对兼职教师的重要性认识上存在严重不足,兼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承认,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得不到规范,兼职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得不到重视,站段一级机构基本上没有针对兼职教师进行考核、管理、培训的办法和制度。

实际上,在经济快速发展,全国物流加快,铁路减员增效以及铁路大提速的形势下,从业职工的绝对人数减少了,但生产节奏加快了,生产任务增大了,安全责任加重了,每一个职工的生产任务更重,安全压力更大,已经不大可能出现大批量职工脱产学习的情况。在目前的铁路,只能实行阶梯式传递教育,先组织一批为数不多业务尖子(兼职教师),对已投入或即将投入运用的新技术、新设备进行学习或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超前掌握新技术、新知识,为职工培训奠定基础,再由这些兼职教师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这些兼职教师学得好坏,是否能真正吃透了相关的知识,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能有效的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是否达到了等力传递的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成败,关系到能否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因此,在不放松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的同时,充分认识兼职教师在跨越式发展新形势下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兼职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就显得尤为关键。根据对一个站段年终课时统计结果显示,兼职教师任课课时占整个培训课时的98.5%。

五、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缺乏

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古板,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多年来,由于受教学习惯和管理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铁路职工教育教学模式基本沿袭了传统的理论导向型注入式模式,与现场结合不够紧密,实战性不强,职工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大,已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瓶颈。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是提高教育质量,把学习型班组的创建有效向前推进,适应在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当务之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基层班组的学习基本上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集中进行理论学习的单一模式,进行理论集中培训课时占总课时的82%以上,个别班组高达100%,基本上没有尝试其它的教学手法;另外,现场培训的时间不够,仅占整个课时的20%左右。

思考与建议:要提高学习型班组的学习效果,避免学习在低层次徘徊,保证基层学习型班组的学习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必须结合站段、班组、职工实际,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一些观念、方法进行积极有效的创新,提高“教”和“学”的质量,提高职工把能力应用于现场的主动性,提高把素质转化为铁路安全保障的自觉性,提高把素质能力转变为生产力的效率。简单的说,就是五个“创新”。

一、创新素质理念,拓展“学习”范畴,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把能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

素质的提高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我们的学习始终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对它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方向。只有全面理解了素质的内涵,才能科学的定位目前职工素质,找出不足,采取有效的方法、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基层班组的学习,达到把基层学习型班组的学习向前推进的目的。过去,我们常常把素质等同于能力,用这样一个等式表达素质的概念:

素质=心智能力+业务技术能力

很明显,这种说法忽视了学习主体把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主动性,忽视了把学习效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自觉性,不能概括素质的全部内涵,需要加以创新。下面的公式更能准确表达素质的概念:

素质=(心智能力+业务技术能力)x(工作态度+责任心)

从这个公式中我们不难看出,两项值中的任何一个项的得分偏低都会导致素质分数不高,既突出了心智能力、业务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工作态度、责任心的作用,科学地反映了能力和工作态度、责任心在素质概念中的同等地位。基层学习型班组的学习不但要提高职工的心智能力、业务技术能力,还要提高职工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把职工的思想教育作为一个重点纳入基层班组学习的范畴。

一方面,要加强思想素质“学习”的比重,让职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帮助职工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认识到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是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认识到每项劳动都是光荣的,每个劳动者都是伟大的,每个工作岗位都是铁路安全生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要加强形势教育,增强职工的岗位责任意识。加强形势教育,让职工了解国家、社会,了解铁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铁路跨越式对职工整体素质的要求,让职工充分明白自己肩上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提高职工的紧迫感,提高职工把知识、能力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自觉性。

二、创新基层班组学习计划的管理,有效提高学习计划的质量

基层班组的学习计划是基层班组学习的指导,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学习型班组学习的质量,必须加以创新,进行规范统一管理。

一是建立基层班组学习计划审批制度,提高班组学习计划的质量。每年年末,基层班组上报下一年度的学习计划后,由人力资源科(教育科)、技术科会同车间主管工程师对学习计划进行修改、审批。通过分析班组往年综合业务素质考核、考评结果,结合班组在过去工作中表现出的缺点和弱点,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达到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同步前进的效果。

二是建立基层班组职工个人学习计划审批制度,提高个人学习计划的质量。每年年末,职工个人上报下一年度的学习计划后,由车间主管工程师会同班组长对职工个人学习计划进行修改、审批。结合职工的实际,帮助、指导职工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有针对性的搞好个人自学。个人学习计划必须突出《维规》、《技规》、岗位标准化作业程序、应知应会以及各种紧急情况的运用和处理,重点在以往工作的薄弱环节以及新技术、新业务、新设备的了解和应用。督促职工按照既定的学习计划开展自学,鼓励职工不畏艰难,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循序渐进,使自己紧跟集体前进的步伐。

三、创新培训周期理念,拓展培训周期,巩固集中学习成果

我们认为,培训周期不仅仅包括坐在教室里面对面的接受老师上课或者在现场接受老师手把手的现场指导的那一阶段,还包括在面对面指导后,从理论到实际,从他人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知识,在具体的工作中得到验证,在实践中提炼和升华的过程。接受教育阶段是基础,提高和升华阶段是关键,二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我们不但要掌握集中培训阶段职工所了解、掌握的知识,还要关注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素质,并灵活运用到现场的过程。为职工提供培训、消化、提炼、升华一条龙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消化平台,缩短学习循环周期,通过有效的监督措施促使这种提炼和升华在最短的时期内完成,使每一次培训都达到预定的目标,使学习型班组的学习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一是建立二次考试制度。短期集中培训之后的考试成绩不再作为学习效果的唯一参考,还要在这次考试之后的某一个时间用同样的试卷、考题对职工进行二次考试,把二次考试成绩作为学习效果的参考。

二是建立不定时抽考制度。用原来集中培训考试的试卷,不定期抽考接受集中培训学习的职工,把这个成绩作为职工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参考。

三是建立培训后续跟踪服务制度。一方面,职工接受培训后,针对职工培训的内容,有计划地派职工去从事与培训有关的工作,有意识地派职工完成与培训有关的任务,另一方面,规定教师有责任随时随地接受受培训职工的电话咨询,有义务回答与培训有关的知识疑难,为职工知识的消化、吸收、提炼、升华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四、创新兼职教师的认识,充分认识兼职教师在跨越式发展新形势下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兼职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

在当前的形势下,工作生活在第一线,直接和设备打交道的兼职教师的作用远远高于专职教师,建立一支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高超实践操作技能,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加强对兼职教师队伍的培训、考核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基层学习型班组的学习是否能向深度和广度有效地推进。

一是优化兼职教师队伍,加速兼职教师的“新陈代谢”。兼职教师因偏重于现场实践经验,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的现象。我们要以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为标准,通过公开招聘等手段,把专业能力强、个人素质高的技术人才吸收到兼职教师队伍中来,创建一支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良好的实战能力,愿意为职工教育工作做出应有贡献的兼职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二是强化对兼职教师的管理考核。通过建立兼职教师资格认证、教师教学量化考核、教学质量检查评比等管理制度和措施,来规范和约束兼职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大力推行兼职教师竞争上岗制度改革,对长期教学水平不达标,学员意见较大的兼职教师,按规定给予淘汰。同时,提高兼职教师待遇,利用经济杠杆作用,建立和完善教学激励机制,不但要给予兼职教师一定力度的津贴,还要根据考核结果和职工的评比,拉开兼职教师津贴的差距,在全体兼职教师中建立良性循环的竞争机制,不断提高兼职教师的危机意识和进取意识。

三是强化对兼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在跨越式发展的今天,不管是专职还是兼职的教师,都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良好的实践操作技能。一般情况下,兼职教师熟悉管内设备、具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的,但这些兼职教师往往在先进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手法上有所缺乏,在这些方面必须得到加强。每年由段组织兼职教师进行一次系统培训,重点强化教学理论知识,学习授课方法,提高授课水平。新设备、新技术运用前,可以通过组织兼职教师到设备厂家学习培训的方式,尽快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在全段定期组织开展教学质量公开讲评活动,并把讲评结果与收入挂钩,对连续二次考评为不合格的兼职教师立即“下岗”,促进教师加强自身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五、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摈弃传统的理论导向型注入式教学模式,加强教学与现场结合的紧密程度,提高教学的实战程度,激发职工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职工的兴趣是提高教育质量,把学习型班组的创建有效向前推进,适应在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是推进案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再拘泥于教材和讲义,而是先收集职工关心或模糊不清的问题,与现场实际结合后,设计成一系列的案例。运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摆事实讲道理,使教学活动成为老师和学员双方共同剖析案例,探索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最大限度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实效。

二是推进现场模拟教学改革。职工教育培训的目的在于运用,现场模拟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特意设计在模拟现场当中,引导学员探寻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这一模式使教学活动跳出了死板的课堂,给职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强化教学效果。例如,电务部门可以将现场平时容易发生的故障以及处理过程模拟录像,让学员了解故障现象的特点,掌握整个处理过程、以及相关的紧急处理方法,知道是如何通过加强维护和检测来避免下一次出现同样的故障。也可以将现场平时容易发生和忽视的违章事件进行过程模拟录像,让学员发现和指出问题的所在,了解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掌握正确处理的方法。

三是推进多媒体交互教学改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已在教育培训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它借用声光电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立体化教学,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主流趋势。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在于利用信息互动的特点,使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整合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例如:电务部门可以制定《电务知识应知应会》、《电务系统标准化作业程序》、《6502典型故障现象及处理》等多媒体课件,组织职工学习观摩,解疑释惑,对比操作,肯定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建立段与车间、车间与车间之间的教学联网,利用局域网这一平台,实现网上教学、数据共享及远程视频监控,彻底消除日常演练走过场的现象发生,既可节约时间和人力,也能促进培训效果。

四是推进研讨比武式教学改革。利用练功比武试题库,将培训学员按工种不同分成不成的组别,就同一题目开展研讨比武活动。研讨结束后由教师根据模拟操作结果进行讲评,对完成较好的学员和组别进行表彰奖励,使职工学习更贴近实际,趣味性更强,促进职工通过实作训练,使技能水平向现场实操的高层次迈进。

五是打破狭窄教育模式,成立“讲师团”,巡回授课,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学习计划篇10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职业人”,高职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紧密相关。但到目前为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没有深入职业教育体系,而仅以“就业指导”的突击教学形式出现。另外,职业规划教育仍与各专业教育完全分离,这在客观上削减了“职业规划教育”对专业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影响和教育。

1.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现状

1.1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混为一谈

“就业指导”是一种临时性的教学形式,一般在学生毕业前夕由“招生就业处”组织,主要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一般的就业注意事项,学时短、内容涉及范围窄,只能对学生即将面临的就业形势做出粗浅说明。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是两个概念,职业规划教育包含“就业指导”的内容,但内容更加宽泛、更具技术性,且贯穿高职教育始终,是“就业指导”的发展方向。

1.2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致力于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线技术人员,但很多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模糊,这一方面说明高职学生亟待矫正自我认识,同时这也更有利的说明,高职学生对于“入学专业选择”、“职业定位”、“专业学习方向”等几个重要概念认识不清,不具有职业规划的意识,将自己所学专业与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分离。

1.3职业规划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

近两年,我校某些专业已开设了职业规划教育的相应课程,但讲授内容主要是普遍性理论,没有与各专业知识相结合,缺乏针对性。

2.高职职业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高职职业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人”的教育形式,职业规划教育正是为合格 “职业人”的培养服务的。因此,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的结合更有利于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它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2.2高职职业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是实现高职学生顺利就业的助推器

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与职业的联系、未来职业定位及其发展进程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及专业水平寻找合适的职业,并有计划的为职业发展努力。

2.3高职职业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是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

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明确自身职业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学生做好职业定位,并针对个人情况加强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这将为学生实习实训时,明确学习方向打好基础,减少实践性课程及训练的盲目性,是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与实施的基础。

3.高职营销专业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建设

3.1高职营销专业职业规划教育应终身化

职业规划教育是贯穿于一个人职业发展始终的,在这一过程中,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规划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营销专业来说,在选择专业之前,学生就必须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定位,可将自己的职业定位于“营销策划人才”、“ 推销人才”、或是某专业的“服务营销者”、“网络营销者”或“关系营销者”,不同的职业定位将为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和训练内容,只有找准目标才能有计划的去奋斗,并安排培训计划。

3.2高职营销专业职业规划教育应实训化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这一特点正好与职业规划的目标相吻合。为了更好的加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应强调教育形式的实训化。具体到高职营销专业,应尽快建立仿真性强的实训基地,在实践操作环节应模拟真实的市场环境,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最好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营销适应性。

转贴于

3.3高职营销专业职业规划教育应市场化

职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不断研究市场环境的变化,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安排全新的教育形式与培养方向。对于营销专业,近年来市场咨询公司、市场调查公司、营销策划公司成为新型的职业载体,高职教育应适应新形势,安排创业教育、咨询讲座、公司经营与管理课程,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学习和设计。

4.高职营销专业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

4.1开设独立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营销专业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将该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教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式方法,并通过学生对个人的职业规划设计进行实训锻炼。另外,该课程的开设应贯穿高职教育的三个年级,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理论教授、实习实训、开讲座等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中贯穿职业规划教育并实施指导。

4.2选择优秀教材和师资,与专业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在营销专业内开展。在教材选择方面,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也可由专业教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特点编写教材,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对职业规划技能的掌握。在师资方面,组建一支实战经验丰富、掌握职业规划知识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这将影响职业规划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4.3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

测评体系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三个学年的职业规划教育结束后,应当每年都进行教学效果测评,以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第一学年教授职业规划理论知识,可采取笔试测评;第二学年主要以实习实训方式开展教学,应以实训结果及实习报告作为测评资料;第三学期主要采取灵活的讲座和个别辅导形式进行教学,其测评资料来源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

职业规划教育与高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营销专业要培养实践技能一流的营销职业人,就必须重视职业规划教育,并将其切实与专业实际结合,贯穿于高职教育始终,为高职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学生职业理想的实现而服务。

注:本文属于院级课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实施(BQ100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高职学习计划篇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职业人”,高职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紧密相关。但到目前为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没有深入职业教育体系,而仅以“就业指导”的突击教学形式出现。另外,职业规划教育仍与各专业教育完全分离,这在客观上削减了“职业规划教育”对专业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影响和教育。

1.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现状

1.1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混为一谈

“就业指导”是一种临时性的教学形式,一般在学生毕业前夕由“招生就业处”组织,主要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一般的就业注意事项,学时短、内容涉及范围窄,只能对学生即将面临的就业形势做出粗浅说明。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是两个概念,职业规划教育包含“就业指导”的内容,但内容更加宽泛、更具技术性,且贯穿高职教育始终,是“就业指导”的发展方向。

1.2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致力于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线技术人员,但很多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模糊,这一方面说明高职学生亟待矫正自我认识,同时这也更有利的说明,高职学生对于“入学专业选择”、“职业定位”、“专业学习方向”等几个重要概念认识不清,不具有职业规划的意识,将自己所学专业与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分离。

1.3职业规划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

近两年,我校某些专业已开设了职业规划教育的相应课程,但讲授内容主要是普遍性理论,没有与各专业知识相结合,缺乏针对性。

2.高职职业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高职职业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人”的教育形式,职业规划教育正是为合格“职业人”的培养服务的。因此,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的结合更有利于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它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2.2高职职业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是实现高职学生顺利就业的助推器

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与职业的联系、未来职业定位及其发展进程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及专业水平寻找合适的职业,并有计划的为职业发展努力。

2.3高职职业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是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

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明确自身职业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学生做好职业定位,并针对个人情况加强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这将为学生实习实训时,明确学习方向打好基础,减少实践性课程及训练的盲目性,是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与实施的基础。

3.高职营销专业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建设

3.1高职营销专业职业规划教育应终身化

职业规划教育是贯穿于一个人职业发展始终的,在这一过程中,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规划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营销专业来说,在选择专业之前,学生就必须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定位,可将自己的职业定位于“营销策划人才”、“推销人才”、或是某专业的“服务营销者”、“网络营销者”或“关系营销者”,不同的职业定位将为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和训练内容,只有找准目标才能有计划的去奋斗,并安排培训计划。

3.2高职营销专业职业规划教育应实训化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这一特点正好与职业规划的目标相吻合。为了更好的加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应强调教育形式的实训化。具体到高职营销专业,应尽快建立仿真性强的实训基地,在实践操作环节应模拟真实的市场环境,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最好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营销适应性。

3.3高职营销专业职业规划教育应市场化

职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不断研究市场环境的变化,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安排全新的教育形式与培养方向。对于营销专业,近年来市场咨询公司、市场调查公司、营销策划公司成为新型的职业载体,高职教育应适应新形势,安排创业教育、咨询讲座、公司经营与管理课程,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学习和设计。

4.高职营销专业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

4.1开设独立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营销专业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将该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教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式方法,并通过学生对个人的职业规划设计进行实训锻炼。另外,该课程的开设应贯穿高职教育的三个年级,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理论教授、实习实训、开讲座等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中贯穿职业规划教育并实施指导。

4.2选择优秀教材和师资,与专业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在营销专业内开展。在教材选择方面,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也可由专业教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特点编写教材,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对职业规划技能的掌握。在师资方面,组建一支实战经验丰富、掌握职业规划知识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这将影响职业规划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高职学习计划篇12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综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的行动以达到目标的过程。

在发达国家,青少年很早就接受了职业生涯教育,从学生时代起,他们就开始有目的地规划设计自己的未来生涯。而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尚属新鲜事物。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讲,正处于生涯探索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他们可以挖掘、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学习期间的学习目标,转变就业观念,从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因此,高职生在大学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的各种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一)有助于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生涯规划首要的就是对自我的分析。通过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评价自己的智慧、确认自己的性格、判断自己的情绪、找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通过分析,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根据自己设计的职业规划,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

(二)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实现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个人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学生根据轻重缓急安排日常学习和生活。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三)有助于学生评估目前成绩。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供了自我评估的重要手段。如果规划是具体的,规划的实施结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可以根据规划的进展情况评价目前取得的成绩,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规划。

(四)有利于提升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既注重发展学生完善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又注重把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利于学生认清形势,准确定位,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有效的行动帮助自己以后选择适合的职业,使事业获得成功。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减轻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压力,实现准确定位;有利于减少职业选择的盲目性,为择业提供理性支持,为学生终生职业发展明确方向。

二、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大部分高职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对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没有很好的规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曾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45%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投资为零。在一次对北京人文经济类重点大学的205位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对自己将来如何进一步晋升、发展没有规划的占62.2%,有规划的占32.8%。另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仅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16%的人清楚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目前,高职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我认知模糊。首先,不能系统地认知自我。大部分学生对自我认知仅停留在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优缺点等方面,对于自己的价值观、能力、态度、意志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缺乏认知;其次,不能把自己的特长、专业与未来职业很好的联系起来。这也是过于强调兴趣爱好,而忽视专业特长,使得专业与职业脱离。调查中发现,在校生中有48%的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喜欢职业的从业要求,79%以上的在校生没有经过职业能力测试。

(二)职业目标不明确。大部分高职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没有很好的考虑专业,根本不知道本专业的职业方向,更谈不上对自己的人生、职业作规划。三年大学生活没有学到什么专业知识,也没有获得专业技能。到了快毕业时还不知道以后该干什么工作,能干什么工作,没有职业目标。还有些同学追求多个目标,同时进行着各种不同的努力,抓不到主次,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很迷茫。

(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在校高职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象比较普遍,根据网易问卷调查“你是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规划”,回答“有规划”的只占被调查者的20%。目前,江苏省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有就业指导课,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上设计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系统,可以测评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行为风格、职业价值观、个性特征等。应该说经过这样的学习实践后,高职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应有很好的规划,使自己提前熟悉职场和职业,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位能力,为将来发展打好基础。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学的时候信心百倍,作业完成后就把它丢在脑后了,无心去实施自己的职业规划,也就是走过场而已。

三、在校期间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管理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要明确大学三年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管理,并付诸于有效地实施。一般来说,三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一)大一年级为适应探索阶段:主要是大学生活的适应和学习目标的确定。通过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心理特征和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范围,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要清楚自己是谁?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加深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方向的认知,初步确定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拟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要加强自我教育的能力,相应的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需要,很好的完成高中到大学生活的过度。除了完成每学期必修课外,还要有目的地选修与就业相关的或其他专业的课程充实自己,争取尽早通过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大二年级为提高拼搏阶段:主要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以拓展职业素质,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为重心。通过具体的职业心理测试,深化对自我的认识,认真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的思考。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学习专业知识,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和相关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参加和专业有关的兼职工作和假期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参加就业专题讲座,学习写简历、求职信等求职应聘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搜集求职信息的渠道,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谈话,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

(三)大三年级为总结冲刺阶段: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首先,对大学前两年进行评估总结,检验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否正确,行动方向是否有偏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其次,重点开始求职准备,制作简历,参加招聘会和面试,和同学交流求职过程的心得体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创业大赛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比较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去求职。

四、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有了规划不一定能实现,高职生要通过努力学习储备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理论知识,培养适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成功的实施与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

(一)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职业规划意识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认知自我。参加专场报告会和咨询会,通过“比较法”、“他评法”、“自评法”、“心理测验法”等方法发现真实的自我,进而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考虑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2、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确立可行的职业目标。积极参加主题征文、演讲比赛,使自己树立职业理想。通过专题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团体辅导的形式形成强烈的职业意识。在企业家和成功校友的现身说法中激励自己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挖掘自身潜在的内驱力,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

(二)在课程学习中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1、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设计一份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定、实施策略和反馈评估这五个环节。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应做到:各项分析要简洁、客观;各项目标要明确、有导向性;各项计划要具体,有可操作性。

2、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职业素质。高职生在专业学习的时候逐步了解本专业的历史、现状、发展前景,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三)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职业环境

1、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综合能力。高职生在校内应积极参加文艺表演和体育竞技活动,以及板报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创业大赛等来培养自身的团队、诚信、创新、敬业等职业精神。

2、通过毕业实习体验职业生涯。高职生经过两年半的在校系统学习与训练后,三年级下半学期就要去企业实习了,有的在上半学期就会提前上岗。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企业文化、工作环境;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该行业的发展前景等。企业实习为高职生提高能力、弥补不足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主要参考文献

[1]乔德宝.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高职学习计划篇13

(一)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天津市各高职院校在校生和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毕业生。预计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在校生300份,毕业生100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习动力方面

1. 您学习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a.兴趣 b.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c.未来的前途 d.做一个有用的人,服务社会 e.不清楚

各选项所在比例:a 20.90% b 23.77% c 35.45% d 16.39% e 3.49%

2. 您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明确的目标吗?

a.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b.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c.目标模糊 d.没有目标

各选项所在比例:a 28.57% b 40.66% c 27.47% d 3.30%

如上统计数据所示,在学习的主要动力方面,选择“兴趣”和“不辜负父母的期望”的学生比例总和为44.67%,选择“未来的前途”的学生比例为35.45%。从数据显示来看,对于未来的前途,对于未来的就职和规划,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只有少数学生考虑到了未来。在学习和生活目标方面,选择“短期目标”的学生比例为40.66%,“长远目标”的为28.57%。这样的数据表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没有长远的规划,对自己的未来定位没有明确的目标。

(2)职业生涯规划方面

1. 您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满意吗?

a.非常满意 b.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各选项所在比例:a 4.40% b 25.27% c 57.14% d 13.19%

2. 您认为明确的职业目标有助于在校的学习和发展吗?

a.非常有帮助 b.有一定帮助 c.一般 d.没有

各选项所在比例:a 25.64% b 55.31% c 13.56% d 5.49%

如上统计数据所示,在课程满意度方面,“一般”和“不满意”的比例总和为70.33%,证明在当前高职院校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需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有80.95%的学生认为明确的职业目标是有助于在校学习和发展的,从而证明职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根据课题小组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学习动力关系,我们发现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原因:

(一)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积极。在高职院校学习,学生的主要目的是顺利毕业,拿到相关的大专毕业证书。对于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另外,部分学生学习的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自己选择的,而是院校按照分数比例划分的,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兴趣不高。

(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目标不清晰。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缺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未来的远景规划,盲目的享受大学的自由生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缺少了学习成就感,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动力也因此受到严重的冲击和影响。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动力不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实际的规划。这时就需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监督、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意识,提升学习动力。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提升学习动力。学生通过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用更加理性的方式定位自己的学习状态。应该怎样合理的安排学习,应该怎样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通过职业教育课程,教师会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树立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了学习目标,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确职业与专业的关系,保持学习动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使学生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就职趋向,清晰了解自身专业知识与未来职业的必要联系,从而树立与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动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理念相一致的。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素质,树立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早日实现他们的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陈晶. 大学生学习动力分析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健康教育,2006

[2]章金昌,孙惠玲. 以职业生涯规划增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动力的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