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电视节目编辑中编导意识的表达实践探索

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电视节目形式,纪录片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电视纪录片作为真实画面的排列组合呈现,在其节目编辑过程中通过编导意识的表达能够更加精准地凸显节目主题,选择更具特色的画面视角。基于此,本文将主要对新时期电视纪录片节目编辑中的编导意识的具体体现展开分析,并对编导意识的表达原则展开探讨。
电视节目编辑中编导意识的表达实践探索

在电视纪录片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节目编辑属于其中的关键环节,一般在所有镜头画面取材结束之后,经过后期的处理、编辑与制作,才能够为观众呈现完整的纪录片。由此可见,电视纪录片节目主要以真实场景与故事为基础,在节目编辑中需要通过编导意识的渗透表达进行内容的重构,从而向观众传达完整信息。所以,编辑工作者应树立科学的编导意识,在节目编辑过程中予以良好表达,进而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融合自身的理解、情感与审美,凸显纪录片的主体,进而提高纪录片节目质量。

一、新时期电视纪录片节目编辑中编导意识的具体体现

(一)题材选择决定纪录片的内涵

纪录片编辑工作者在节目创作之前要对其题材选择进行策划与调研,主要对纪录片涉及的人物、事件、场景等进行分析,而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体现出编导意识。选材作为编导意识的最初体现,唯有保障选材方式与角度的独特性,才能为后续的拍摄工作开展提供指导。比如,深受观众喜爱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选材方面便体现出了良好的编导意识,主要从日常的“吃”着手,用独特的视角去诠释中国百姓的生活,进而表达人与美食、人与社会的关系。《舌尖上的中国》通过接地气且人文价值浓厚的选材,大大提升了这部纪录片的内涵价值,所以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拍摄角度决定纪录片的价值大小

在纪录片节目的拍摄过程中,其角度的选择对于表达主题的深化与挖掘来讲存在重要影响,直接决定了纪录片社会价值的大小,所以编辑工作者应当从中选择与普通观众视角相符且近期颖与巧妙的角度,而这一拍摄角度的选择能力与编辑的业务能力息息相关,也体现了编导意识在节目编辑中的重要作用。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当中便大量采用了微距镜头对食物进行拍摄。这一拍摄角度受到了众多“吃货”的好评,也让观众通过通俗易懂的镜头语言发现美食背后的温馨故事,呈现出了流畅的叙事结构,将最为日常的“吃”融入了普通人的家庭中、乡村中、城市中,回归人类最淳朴的生活状态,凸显了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可见,通过巧妙拍摄角度的选择,让普通人对美食文化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并且将情感寄托蕴含其中,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找到精神共鸣。这也使这部纪录片成为新时期纪录片节目创作、创新的标杆。

(三)后期剪辑决定纪录片的效果

编辑工作者在后期剪辑过程中,通过对拍摄素材进行整理,串联所有镜头,在重新排列组合之下使其制作成完整的纪录片作品。由此看来,在纪录片的后期剪辑中,不仅要把握事件的真实性,还需在海量素材中找寻最能凸显主题与情感的内容。这则需要编导意识的渗透与体现,达到“去伪存真”的效果。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当中,后期剪辑部分便体现出了对节目的精心构思,每一集50分钟的内容包含了1400多个镜头。这些镜头都是在海量的拍摄素材中精心挑选出来的,通常纪录片的拍摄素材与正片选用比例为150∶1,可见后期的剪辑制作对纪录片的节目效果有着直接影响,编导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时期电视纪录片节目编辑中编导意识的表达原则

(一)要保障纪录片内容的逻辑性

电视纪录片节目的取材都来自真实发生的故事,所拍摄的画面均为真实场景,要保障良好的传播效果则要对所有素材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尽管素材需要重新排列,但依旧要重视纪录片内部的逻辑关系。相对来讲,电视纪录片的模式较为固定且表现手法较为单一,内容显得苍白、枯燥,观众长时间地观看便会感觉乏味。因此,在节目编辑过程中往往会利用相应的处理技术与手法优化其表达形式。然而,编辑也需要意识到不能因为过于重视纪录片表达方式的创意性、趣味性、故事性,而导致基本的逻辑关系混淆。比如,不可为了提高纪录片的吸引力,刻意在节目编辑中增加对长相出众的路人访问的画面,亦不可基于自己的喜好取舍画面。我们一定要遵循节目内容的逻辑去串联素材,通过这样的编导意识表达提高纪录片节目的编辑质量。

(二)确保真实性与故事性相互融合

在电视纪录片节目编辑中渗透编导意识,一定要遵循真实性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编导意识的表达去强化其故事性,从而提高对观众的吸引力。倘若纪录片中所呈现故事本身有着极强的戏剧性,自然不用在故事性方面做文章,但如果事件戏剧性并不强,那么我们在节目编辑中便需要通过编导意识的表达去凸显其故事性。具体来讲,要调整表现结构,懂得如何突破观众的思维惯性。一方面,编辑工作者应当立足观众视角进行内容审视,倘若我们本能地预测到事件的下一幕会出现什么内容,我们在编辑时偏偏不让其发生,或是留作悬念让它晚一点呈现,或是在表现方式上进行创新,使其与我们的常规思维有所差异;另一方面,纪录片节目编辑中的编导意识表达不能改变内容的真实性,不可出现对其真实性有所冲突的“再创作”,或是让观众对其内容形成普遍性误解,所以编导意识的表达要注意“度”的把握。比如,电视纪录片《人间世》便很好地结合了真实性与故事性。虽然节目画面并没有丰富的色彩,但其通过真实上演的医生与患者共同对抗“死神”的画面,向观众呈现治疗失败、死亡的病例,将逝去的生命、病人的痛苦、医生的难处直观地表现出来。这些不同方面组成的真实画面汇集成人间百态,让观众在悲欢离合中对生命有着深刻的感悟。

(三)遵循纪录片的艺术性原则

编辑工作者在对纪录片进行编辑的过程中,其编导意识的表达实际上是其主观意识的融入,从而赋予了纪录片内容一定的情感色彩,也让纪录片节目的艺术性得到提升。众所周知,纪录片的内容均为真实发生的事件,并不会具备任何的情感色彩,但通过编导意识的融入便会使其富有真实情感。所以,在节目编辑制作过程中,编辑要对所有拍摄的真实画面与镜头进行审视分析,从中挑选具意义、内容最丰富的画面进行组合,并且在剪辑、拼接的过程中融合自己的理解、情感与审美,进而使得纪录片成为极富艺术性的作品,而并不是单纯的画面素材记录。面对相同的节目素材,不同的编辑工作者制作出来的纪录片在思想表达上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就在于编辑的思想认识、知识背景及人生阅历存在差异,所以在画面内容的取舍及拼接方面也会有所差异,最终呈现出的纪录片节目表达主题与思想则相差甚远。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名编辑工作者的编导意识存在何种差异,表达方式有何不同,最终制作出来的纪录片都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性。这样才能够强化内容感染力,受到观众的喜爱。

三、结语

在众多电视节目形式中,纪录片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喜爱,主要原因在于其记录的故事发生画面与场景均为真实存在的。在纪录片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节目编辑作为重要环节一定要重视编导意识的体现,这对于纪录片节目的最终呈现效果影响极大。所以,编辑工作者在节目制作中要懂得如何在节目中渗透自己的理解、情感与审美,通过编导意识的表达提高纪录片的逻辑性、真实性、故事性、艺术性,从而强化纪录片的感染力,为观众带来更多高质量的电视纪录片节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