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大学生规则意识探析

摘要: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面临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导性乏力、校园文化建设载体缺位、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性地位迷失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评价弱化等问题,可以通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导性地位、拓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载体功能、尊重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地位和发挥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评价作用等渠道进行化解,提高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大学生规则意识探析

规则意识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公民规则意识是公民对各种社会规则 (规范)诸如 法律、道德、宗教、风俗习惯等规则的认同、自觉服从与遵守所形成的自主自律意识[1]。狭义的公民规则意识是指公民在法治状态下形成一种自觉的程序规则意识和自觉服从与遵守法律的自主自律意识。因此,规则意识是一 个由规 则 认 知、规 则 意愿、规则行为以及规则感等构成的复杂的层次结构[2]。党的报告指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强化规则意识等[3]。本文通过探讨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把握当前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困境,提出促进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肩负重任。对大学生进行规则意识培育可以不断提高其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有助于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一)实现大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的发展,就是“人以一种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的本质”。[4]人的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大学生发展的内涵亦是如此。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发展的表现在于以下两个方面。及时,规则意识依托于一定的社会关系,遵守规则体现了人对社会关系的占有和共同控制,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特征。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可以拓展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空间,实现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促进大学生的发展。第二,对大学生进行规则意识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并通过知行转化,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达到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和奉献社会的目的。 

(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党的报告进一步指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等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既有法律方面的规范又有道德方面的要求,反映了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从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角度来说,规则本身也代表了一种符合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整体价值取向,体现在个人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具体实践之中。对大学生进行规则意识教育,可以有效整合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审视个人行为与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念是否一致,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提高自身多方位素质以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在具体的行为中遵守规则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此外,规则意识的培育也有利于大学生理解和认同现有的规则与制度,把握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治理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三)增强大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的必然选择

规则意识是对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等社会规则的认同与遵守。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都反映了公民对国家、民族认知和认同的意识,既是一种政治意识,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对大学生进行规则意识培育也是增强大学生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重要途径。首先,社会规则反映了国家、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特征。在对大学生进行规则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国家观念、民族精神、文化特质等都被纳入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大学生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从而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其次,社会规则反映了一种普遍认同的政治意识,即政治思想和政治观点。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在国家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功能,在具体的培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规则意识要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所以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之间的张力。具体来说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渠道、校园文化建设载体、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性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目标等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导性乏力

总体上来说,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还存着主导性不强的状况。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在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规则意识培育的渠道是畅通的,但有关规则意识方面的内容略显不足。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对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关注较多,但对整体的社会规则方面的内容挖掘不够,容易导致学生的认知偏差,不利于把握规则意识的内涵。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主导性的规则意识培育内容不足。社会的多元化出现了价值取向的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现象。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大学生进行主导性规则意识内容的教育,就可能出现大学生被多元化的价值观左右的情况,不利于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确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需要继续丰富规 则意识培 育方面的内容,并以主导性的规则意识引领对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培育。 

(二)校园文化环境载体缺位

校园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文化建设内容、时间、方式和效果方面对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出现缺位的情况。一方面,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立足于大学的现实情况和学 生特点开展 了 丰富的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法治内容演讲或相关的普法工作,对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领域规则意识培育缺位的状况较为明显。比如,没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关于规则意识培育方面的内容,对传统文化中规则意识培育的资源、方式等缺乏了解;在时间安排上,只有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或法治宣传周才会涉及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内容,缺乏常态化教育的时间;在具体方式上,以展览宣传为主,互动性不强,大学生参与的意愿不足;在效果方面,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以学生参与人数进行统计,难以估量预期的效果是否实现;在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制度建设不足,难以有效规范大学生的参与过程的情况;校园环境和氛围在规则意识培育方面作用不大等等。所以,学校相关部门要明确校园文化环境的载体意义,结合制度建设和环境营造,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性迷失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规则意识的培育亦是如此,只有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才能实现规则意识常驻大学生的心中。首先,大学生在规则意识培育方面缺乏自我教育的环境。按照传统的教育观点,大学生在学校、家庭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是教育客体的角色,其个人独立性、主体性受到忽视,缺乏自我教育的环境。规则意识培育需要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但自我教育环境的缺失使得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困难较大。其次,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方面缺乏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发挥主体作用,按照社会规范要求,调整自身行为以符合社会要求的活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进步,能够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期望。但由于大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其自我教育主动性较弱。所以,要取得规则意识培育效果,就要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社会实践活动效果导向弱化

规则意识是一种自主自律的意识,主要体现在人们所参与的公共活动中。在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效果导向弱化的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缺乏对规则意识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教师或学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主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规则意识培育的责任。个别教师 对规则意识的把握不够深入和,导致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因而在社会实践中出现破坏规则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涉及规则意识教育的环节较多,但缺少目标导向的渗透和融合,出现社会实践活动与规则意识培育两张皮或者简单说教的现象,导致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效果不佳。因此,要结合规则意识培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结点,实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升华对规则的认识与遵守。 

三、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路径

为解决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困境,需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大学生自我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入手,强化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以期达到相应的目标。

(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导性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规则意识培育的主阵地。首先,在丰富规则意识教育内容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主导性作用,以教材为基础,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心理状况和现实需求方面的案例和故事并结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内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此外,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以短视频、情景剧和现场模仿等形式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 社会主义核 心 价值观教育,从主导价值引领规则意识方面促进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概括了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对大学生进行规则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律知识是促进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主导性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广泛进行法律知识普及教育,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学习,明确自身的法律权利和义务,提高其法治素养,遵守社会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二)强化校园文化环境载体功能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6]。拓展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功能,可以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学校的教学楼宇设施、文娱活动场所以及校园环境是校园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因此,可以在教学楼宇、文娱活动场所和校园环境建设中凸显规则意识培育,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和爱护校园环境、设施,在实践中遵守相应的规则和规范。其次,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学校的校规校纪、班级公约、礼仪制度等等是主要内容。这些制度一方面对大学生发挥着硬性约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以文化浸润的方式起着柔性的教化作用。所以,要发挥制度文化的载体作用,使大学生在有所遵循中形成规则意识。,行为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科研、大学生的课内外活动等。

(三)尊重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性地位

加强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要注重营造有利于自我教育的环境和能力,增强主体性地位,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实现对规则的认同和遵守。首先,在环境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形成合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共同创造有利于大学生进行规则意识自我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其次,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大学生规范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控的过程。在自我认识方面,要剖析自我,勇于找出自己在规则意识培育方面的现状、优点和不足等,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在自我选择方面,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选择合适的知识和内容进行规则意识的自我教育。这种选择要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要求和社会的现实状况,特别是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更应该进行正确的自 我 选 择,信 任 社 会 规 则[7]。在自我反省方面,大学生要结合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规则的遵守与否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需要提高和补足的地方,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和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在自我调控方面,则是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在社会中展现出具体的行为,调控自身行为与个人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差异,不断缩小差距,实现自身行为与社会规范的吻合。 

(四)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作用

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体验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知行转化,实现规则意识培育的效果。具体来说,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作用,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做起。及时,在参与社会实践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规则、道德与法治教育,使之掌握规则意识的内涵、具体的社会规则以及遵守社会规则的意义。这一工作的开展是进行效果评价的起点。第二,为大学生选择有体验价值的教育实践项目或场所是效果评价作用的重要环节。组织大学生在公共场所如公共汽车站、电影院、公园等人员密集、环境复杂的区域实践体验有序排队、文明参观、宽容礼让等内容。同时结合违反规则的现象对大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教育。这种实地体验的方式较为直观和具体,能够直接引起大学生思想、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实现大学生对社会规则认识的深入[8]。第三,对大学生参与规则意识培育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反馈,这一环节是重点和关键。邀请活动组织者、管理者及其他有关人员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规则意识培育的效果进行评价。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继续发掘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大学生自我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层面的理论与实践资源,尝试向网络空间等领域拓展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以达到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传光.公民的规则意识与法治秩序的构建[J].社会科学研究,2008,(1)[2]周兴国.公民的规则意识与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5)[3].决胜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4]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6]史洁,等.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7]贾新华.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缺失与培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8]刘伟,等.大 学 生 规 则 意 识 的 缺 失 及 培 育 对 策 探 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4)

作者:张涛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