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实用13篇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篇1

一、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基本状况

根据河北省教育厅2010年对各高校的调查数据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11年对各高等学校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普查情况显示,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总数为2145名,专职教师1625名,兼职教师520名,专兼比例约为3.13∶1;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为897名,占41.8%,专职教师845名,兼职教师52名,专兼比例约为16.25∶1;思想品德课教师1248名,占58.2%,专职教师780名,兼职教师468名,专兼比例约为1.67∶1。

1.职称结构:教授195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2%;副教授611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7.6%;讲师546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3.6%;助教273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6.8%。

2.学历结构:博士104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4%;硕士507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1.2%;双学位13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0.8%;学士624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8.4%;无学位377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3.2%。

3.年龄结构:30岁以下者338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0.3%;31~35岁者312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8.8%;36~45岁者767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6.1%;46~50岁者78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7%;50岁以上者169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0.2%。

4.性别结构:男性494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0.4%;女性1131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9.6%。

5.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构成对比情况(见表1、2、3,以专职教师为例)

总之,通过上述资料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已经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就其整体来看,不仅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而且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初步形成一支专兼结合、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以及年龄结构日趋合理的教师队伍。但是,我们在肯定成绩和主流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它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譬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支教师队伍的发展不太平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需要;各个高校之间、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教师队伍的状况参差不齐,发展很不平衡;部分教师缺乏坚定的政治理想和人生信念,导致教学主题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不充分;特别是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支持薄弱、教学科研组织亟待规范等问题。

二、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专职教师数量结构性不足,专兼比例不合理,教师的教学负担较重。近年来,尽管河北省多数高校都在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的不低于1∶350~400的师生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教师队伍在不断扩大。但是不同高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师队伍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编现象(有些高校的师生比例高达1∶410~650),特别是各门课程教师之间结构性缺编问题较大,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人数与定编人数相差很大。从总体看,专兼职教师比例也不尽合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专兼职比例16.25∶1,兼职教师比例过低;思想品德课教师专兼职比例1.67∶1,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高。这种情况下,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有超负荷工作,难以参加进修学习,补充新知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另外,为了效益和弥补教师不足,大多数高校现在都采用合班授课,一名教师面对几百名学生上课,很难在授课时师生互动,只能单向输出知识,这种状况势必影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优秀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缺乏。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结构来看,其学历结构与高校其他专业课教师队伍相比,平均学历层次偏低,高学历人才少。这不仅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而且也制约了对一些高深难科研课题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在职称结构与梯队建设上,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师资队伍,还是思想品德课师资队伍都不尽合理,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即教授和助教人数少,分别为12%和16.8%,尤其缺乏学术造诣深、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而副教授和讲师的比例较高,形成了“瓶颈”。因此,反思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过程,要想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方面上台阶,就必须走教师高学历、专家化的道路。上述这些情况在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中更为突出,例如具有博士学历的仅占3.3%,73.4%的教师没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正高职称教师更少。

3.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高职称的青年骨干教师缺乏。年龄结构是优化教师队伍的一个基本要素,反映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与水平的现实状况,也预示着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潜力和趋势。河北省高校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一度存在断层、后继乏人的现象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是,在青年教师中学历和职称偏低,却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从表3中可以看出到,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平均为39.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36.9%,思想品德课为41.3%,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存在不尽合理的“年轻化”倾向。同时,在今后的职称晋升、学习进修、福利分配等方面,同一年龄层次的教师之间有可能形成激烈的甚至不合理的竞争,使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再从36~45岁和46~50岁这两个年龄段的教师来看,36~45岁的教师占54.5%(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58.1%,思想品德课为50.8%),比重偏高,而46~50岁的教师仅占4.7%(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6.2%,思想品德课为3.2%),比重太低,说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年富力强、教学及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相对缺乏。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组织机构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合理。根据“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检查情况登记表”显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设置很不统一,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标准,设置了独立的组织机构,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工作,但仅占所登记高校的21%,且机构名称不统一。第二种,只是在学校的某一个学院或系设置相对独立的机构,负责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机构名称更是复杂多样,这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占所登记高校的64%。第三种,没有组织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散在不同的专业院系,甚至有许多教师作为第二职业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占所登记高校的15%。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设置比较混乱,名称五花八门。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和边缘化甚至是瓦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势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5.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活动不规范,经费不足。资料显示,由于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组织管理薄弱等问题,因而不能严格按照要求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或者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学时不能完全落实。另外,还有许多高校没有按照教育部规定,按照本科院校不低于每生每年20元,专科学校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用于教师学术交流、考察的专项经费。致使许多学校教师难以参加学习进修、社会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更难以设立专项经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专项研究。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把教师队伍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理顺组织管理体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新形势下,各有关部门、各高校首先应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问题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重视,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其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尽快解决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设置比较混乱的现状。因此,各高校应当尽快把分散在不同专业院系的思想政治课组织机构和教师剥离出来,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统一管理,规范机构名称。其次,各高校党政领导应当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它作为高校党政领导班子的一项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一领导,促进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完善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机制。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领导,应当经常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督查、调研、听取工作汇报,到课堂听课,共同探讨改进措施,着力解决实际问题。这应成为常规,坚持不懈地进行。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现状,我们建议通过以下的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整体素质。①要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不低于1∶350~400的师生比例核定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总量缺编和结构性缺编现象,适当减少思想品德课兼职教师,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师专兼职比例不协调的状况,更好地满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②在职称结构中适当提高教授的比例,鼓励支持那些学术造诣深、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尽快地晋升为教授,这样既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增强力量,还可以缓解副教授比例太大的超饱和状态,同时还能够调动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③加快学历教育的进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一方面,对于新进入、新上岗的年轻教师,应当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在岗教师脱产或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努力提升现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层次。对此教育部今年6月25日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高校应当抓住这一时机,争取每年都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或博士学位,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具备硕士以上学位的达到80%以上,具备博士学位的达到30%以上。④高校应当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边工作边提高,使他们有充足的机会和条件进修深造,深化专业知识,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3.强化教师队伍管理,规范教学活动。①要严格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的,不得聘用。新任教师必须先培训后上岗,未经岗前培训考核合格的,不得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②要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课教科部”教研组织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听课制度。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学术研讨以及导师制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③高校各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协调,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严格控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人数,保证每班不超过100名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小班教学,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应切实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数,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减少或变相减少教学时数。④高校各部门应积极协调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坚强的领导保障、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和资源保障,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完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获取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⑤为了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管理,规范其教学活动,应当建立专门的省、校、系(学院)三级教学督导机制,健全考核体系,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同时还要加大省、校两级精品课建设的力度,努力建设部级精品开放课和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4.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增加教育教学的科研含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与建设,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把科研搞上去,在学术上有所研究、有所创新,增加课程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因此,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重新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形象,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进入学科建设,尽快找到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方向,明确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科研任务,通过学科建设的科研成果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从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建设成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思想政治坚定、教学业务精湛、师德修养高尚、结构合理、“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科2008]5号.

[2]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S].教社科[2011]1号.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篇2

是不是反腐倡廉的对象理所当然地只是身居高位的行政官员?是不是反腐倡廉的内容理所当然地只是那些疯狂敛财的亿万数额?

那么,我们教师的腐败在哪里?教师的腐败当然是在教学上。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古老的思想已经把教师的职责诠释得清清楚楚了。反过来,把我们自己放在这个定义上来看看,有多少人合格呢?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和考评机制,连课都不好好教的教师,肯定不在少数。是何原因?应该源于现今的教育制度,也源于教师自身。

古人说“天地君亲师”,特别突出了“师” 的地位和作用。自古教师与“天”“地”“君”“亲”是同一地位的,可享受任何特权的。对学生,教师可以有等同于父母的权利。而如今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出台后,结果怎样呢?学生是越来越自由了,对教师也越来越不尊敬了!以前,我们在老师面前唯恐做错事的心态,恐怕现在的学生心中再也没有了。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了,老师,还算什么“灵魂的工程师”?自己都不爱自己的职业了,还能用心教学吗?不用心教学,这不是教师本质的腐败吗?

年轻教师有晋升职称的压力,有了很多除了教学以外的硬性指标,缺一不可;职称晋升后的教师又想名利双收,又想占据优越的学校。于是,不知不觉离开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原点,“心较比干多一窍”,千方百计地“补”习,“考”好成绩,“写”论文,“上”公开课,“指导”学生……

如果为了职称、为了名利真正来比教学水平,比综合素质,应该不算是什么腐败的事情。腐败的是,在学校里混的一小撮人,教学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孩子的思想动态、道德品质、安全意识漠不关心,对教学、科研更是不屑一顾,职称、名利却样样想通过各种手段与别人“平起平坐”,甚至要“高人一筹”。更有甚者,自誉“与世无争”,视一切为粪土,除了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只求度日、退休、安度晚年,同样置学生的学业、人格发展于不顾……回首一生竟想不出到底做了哪些真正有益、有意义的事!

还有,学校领导作为教师的一份子,同样存在着腐败,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教师们腐败。学校领导不能带领学校整体发展,而只照顾几个重点学科,就是一种腐败;一天忙不完的会议,不能引领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样也是腐败;除了帮助教师造假应付检查就是被动地承接上级部署,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更是一种腐败……

于是,一向被称为“清水衙门”的教育圣地——校园变得越来越污浊了,连小学生在学校就要经受“廉政文化进校园”之类的社会考验。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退步?

人们给予教师太多的甚至是最崇高的美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确实是一项崇高的职业。过去,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为社会所尊崇,教师的“两袖清风”亦为民众所称道。

所以,是教师就要做一个甘于清贫、道德高尚的人,不想道德高尚、不甘于清贫就不要做教师。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既然为人,就要做一个活得有意义——有道德底线——活着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更要随时问自己:“你还活着吗?”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

古人说得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不患年不长也。”意思是说,有德行的人只怕自己没有一个为人称道的好名声,而不怕自己活不长。可见,古人把名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作为教师,更要随时随地都应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都应该以良好的品行、人格、气质、情趣来塑造自己,完善自己。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注重自己品行的修养,就应该孜孜不倦地向品行好的人学习、交朋友。当然,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总要同周围的人甚至同一些素不相识的人打交道。在交往过程中,别人总会给你留下某种印象,有被你称道的东西,也有令你厌恶的东西。不管是自觉的还是被动的,总会对你产生一定的影响。被你称道的东西,你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模仿它;令你厌恶的东西,你就应该唾弃。以品行好者作样板,把大家的优点都学过来,融入自己的品行中,你就会被众人喜欢。

我们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贪利则毁名,切记重名莫贪利。要处理好名和利的关系,做一个深明义理的人。在中外历史上重名轻利者不乏其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秉公无私”的屈原,“宁愿生命消失,只要声誉能够留存”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等等,都有很强的名誉意识,并以此加强自己的品行修养,促进自我完善,使得后人钦佩并效仿。

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的自觉程度。因此,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不能仅看他表面上是否懂得了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而最关键的还在于,他是否把这种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特别是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坚持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质,这点尤为重要。

严于律己,离不开不谅“小恶”。所谓“小恶”就是大家常说的犯小毛病。“小恶”因其小而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不是有许多人对自己的小毛病不以为然吗?其实,我们常讲的自我批评,自我解剖就是指要重视解决“小恶”的问题,否则,就不可能坚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应该看到“小”是相对的,“蚁穴”虽小,但久而久之,千里之堤可能毁于一旦;医生做手术,哪怕还有一点点病菌没消灭干净,也会引起溃烂,甚至危及生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小恶”不可小看。“小恶”不是凝固不变的,努力克服它、纠正它,它会愈来愈小,以至消失;放任它,忽视它,与其和平共处,它就会由小变大,成为祸患。平时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以致放松思想改造,慢慢滑向犯罪的深渊,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刘备曾给儿子留下“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遗言,我们后人也应把它铭记在心。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篇3

一、处理好师生伦理关系,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

伦理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守的道德准则,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和学生建立起了师生人伦关系,就应该遵循教育伦理的道德规则。古人言“玉不雕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化不成才”,教师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他担负着把一块块的璞玉锻造成美玉的重任。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以身作则,敬业、爱业,真诚对待、关爱每一位学生,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伦理关系,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教师职业道德的单向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为教之理”就是“为师之道”,将二者转化为“为师之德”就形成了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师生伦理关系作为教师职业伦理的主体,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师生伦理属于不对称型伦理关系。教师不能自由的选择学生,大学生正处在个性特征较强时期,每个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不同,加之当今社会转型阶段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有的大学生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消极、抵触情绪,甚至有的学生的言行还和教师所昭示的主导价值体系发生矛盾。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更应明白,教师的职业道德义务是单向的,学生怎样学不能成为教师怎样教的理由,学生不听课也不能成为教师不认真讲课的理由。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与学生心灵和情感的沟通,教师应以教学艺术的力量、教师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共鸣,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策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提高。使“他们不仅过着快乐的今天,而且为美好明天打下坚实基础”

二、了解教师职业在道德要求上的特殊性,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

1.“德高为师”。在人们心中,教师是智慧和高尚人格的化身,“道德之师”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问之师”是教师的立业之本。在学生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言行,更是道德的标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教师角色意识,遵从职业操守,为人师表,用自己崇高的理想信念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身正为范”。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韩愈则主张“以身立教”,徐特立则自称是“身教文化者”。 2008年5月22日,北大毕业后在四川一所中学教书的教师范美忠在天涯论坛写下了《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文中细致地描述了自己在地震时所做的一切以及过后的心路历程,“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这番地震后的大言不惭的“表白”在全国掀起了轩然大波,范美忠也被网友批为“无道德、无责任、”之“范跑跑”!原因何在?教师职业的内容决定了“教书育人”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教学活动中把美好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而且在职业活动范围之外,都应遵循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在家庭生活,在社区环境,以及所有的公众场合,都应表现出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良好的文明举止,始终注意给周围的人以积极的影响,这样才能赢得全社会的尊重,从而营造尊师重教的和谐社会文化氛围。

3.“德者得也”。《伦语》中说“德者得也”,可见在中国古代,“德”与“得”是相通的,教师道德规范不管制定得多么合理,也必须要靠教师将其内化为德性修养才能得到更好的执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自身成长与千万学生成长的责任,要通过“德之自修”,加强对身身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塑造,养成教师德性,提升教学道德;还应加强“德之助修”,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操守,影响和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教师德性的提高,对自己、他人都会有所“得”,教师职业是“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保证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其职业道德内涵包括爱岗敬业、言行一致、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勇于创新、关心集体等等内容。教师的道德修养、人格品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回想起和教育部〔2008〕5号文件和李长春、刘延东同志的讲话,我的感触很深。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提出,“要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要让党放心、学生满意”,这说明中央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是非常重视的,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是严格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同时还要有宽厚的知识面和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有伦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要通晓科学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入耳、入脑、入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一定能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出版社,1996.389.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3]和教育部〔2008〕5号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4]邹顺康.论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与文明,2008,(3).

[5]邹顺康.论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意义.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篇4

2. 注重个人功利。一些高校教师不能妥善处理“利”和“义”关系。他们只重视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利益,重现实追求轻理想追求,少数教师本末倒置,从事“第二职业”挣钱,进行一些低水平、同自己业务提高关系不大的兼职工作。有的教师经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接受领导安排的工作不是以需要为原则,而是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为原则,不安心教学工作,“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千变万化的市场和五彩缤纷的世界面前,部分高校教师耐不住寂寞和忍受不了清贫的生活,绞尽脑汁通过种种方式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一技之长参与“市场竞争”,找回他们自己的所谓人生价值。

3. 学术道德观念淡薄。高校教师必须从事科学研究,这是大学社会职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但是,在高校中却存在着学术道德观念淡薄问题。学术道德观念淡薄问题,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学术腐败问题。学术腐败是指学术界(也包括文化界、高等教育界)已经严重存在或潜在的违法、违规、权学交易等非正常现象。主要是指侵犯知识产权、违反《著作权法》等侵权现象。市场经济大潮中,某些高校教师迷失了方向,抄袭剽窃,“学术”、“学术官僚化”(是指是不少国家公务员热衷于到各大学挂名担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弄虚作假,个别学者学风浮躁,不专心研究,评奖、评职称时虚报科研成果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严重损坏了高校教师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声誉,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高校职业道德问题的主要对策

1. 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据统计,从1984年至今的20年间,高校教师平均工资增长了17.8倍。2003年,高等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超过2.33万元,比2002年增加2261元,比1985年增加近2.21万元。于是,社会上有人把高校教师也列入了“高收入群体”,实际上是不恰当的。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比一般工作人员更长。首先高校的授课不太受科书的限制,它需要“与时俱进”,这迫使老师要跟踪学科的热点、前沿;其次,高校教师是不坐班的“全天上班族”, 但是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机制也使得老师几乎每天都必须从事科研,在课题、论文、专著上奔忙。如果这样看待高校教师每个月人均2、3千元的收入,就不应该认为其属于高收入。应该说是极少数创收能力强的教师“泛化”了教师形象,绝大部分的老师被他们耀眼的星光所遮蔽。一部分清贫的高校教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篇5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加强师德建设是加快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想素质、提升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障。目前在社会上存在着个别不和谐因素,拜金主义、个人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思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也污染了学校这块净土。一些教师沾染了不良习气,师德失范,做出违背社会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日前媒体相继曝光了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傅瑾伪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文凭、合肥学院团委副书记汪昱身陷艳照门丑闻、湖南警察学院教授刘一兵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涉嫌收受参评人员贿赂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等事件,这些事件的主角都是高校教师,虽然只是个别教师的个体行为,但损害的却是教师这个群体的声誉,玷污了高校教师在公众心中本该有的美好形象,也透视出高等教育发展中师德建设的疏漏。社会哗然,人们嘘唏,在质疑如果师德失范若此,那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会不会合格?

除了这些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的“重磅新闻”,师德建设的疏漏、缺失在高校教师日常工作和教学中也有所体现。一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丢弃了对“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这样的信念追求,教师应有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抛在脑后,将一切付出视为“商品化”,与利益回报有关的事才有动力,没有利益的事不去做、推着干,追功逐利,“红烛”精神消失殆尽,漠视了教师应尽的职责。自我要求放松,对教学工作怠惰敷衍,对学生缺乏爱心,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需求不关注,上完课就走,全然不关心学生的成长,工作失责。有的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教书,轻育人。有的教师自身仪表不符合职业规范,言行举止做出出格的举动。教师的言行会对成长中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队伍的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风貌,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一、高校应注重师德建设工作,加大惩治力度

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加强师德建设,培养“德才双馨”的教师队伍,是当前高校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高校应把师德建设工作渗透到教学、科研中去,在加强教师队伍业务建设的同时强化师德教育。推进依法治校,从严治教,下力气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严惩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维护教育形象。

二、教师在实施“师德建设”的过程中要增强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所谓“德高为范,身正为师”,教师应当珍爱自己的声誉。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牛文起曾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即使社会上有些不良风气,教师也没有师德不端的借口和理由。”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在种种诱惑面前要做到洁身自好,要有抵御歪风邪气侵袭的能力,要像鸟儿爱惜自己羽毛那样爱惜自己的声誉。身为一名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始终持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甘于淡泊名利,自爱自尊自律,笃信严谨治学,悉心关爱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对自己的思想行为“三省吾身”,以身作则,严于律已,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做学生信任的良师益友。

三、教师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一个人没有信仰,就会像失去根基的浮萍。教师要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加强师德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规文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以积极良好的精神风貌引领学生,担负起培养二十一世纪新人的历史使命。

四、高校应搭建有效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崇尚师德的良好氛围

1.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举办文艺汇演,通过小品、歌舞等演出形式歌颂弘扬人民教师的崇高师德,让广大教师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

2.以庆祝教师节为契机,评选“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大力表彰优秀教师,树立师德典型。组织“弘扬高尚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弘扬高尚师德。

3.运用校园网、校报、广播、闭路电视、宣传橱窗和黑板报等校园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将教书育人中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先进经验加以宣传和推广,弘扬高尚师德风范,发挥榜样的作用,以正确的舆论做引导,激励广大教师学习模范,争做先进。

五、建立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

对师德事迹突出、教书育人成绩突出的个人和单位,学校应授予“师德标兵”、“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给予表彰和突出的物质奖励,在教师职务晋升、职称晋升、干部选拔、培养进修等方面作为优先考虑的条件。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篇6

1 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树立教师理论人格

为了搞好师德建设,首先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使广大教师认识到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过硬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 “十七大”精神指导和充实 自己,提高 自己的政治素养 ,从政治高度认识当前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树立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想。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组织的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是 1种有组织 、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只有在道德修养中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思想行为的楷模,自我鼓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行为的目标,才能使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成为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2 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倡导科学用人机制

除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外,制度建设也是高校师德建设 1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需要有 1套能满足其实现自身价值需要的激励机制 ,有效激励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如晋升激励、素质激励和 目标激励。按照 “评价科学、导向准确、激励有力、操作简便”的原则 ,立足于推动工作,以任期责任目标为主要依据,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落实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议制定,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作者认为制度建设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立聘任制度

要选择知识渊博、师德高尚的人才到教师岗位,淘汰那些不合格、不称职的教师,革除只重学历、忽视师德的弊端,完善聘任制度,加大学生公认程度对教师升降、去留的作用。

2.2 建立奖罚制度

师德的表现应与奖金、工资、岗位和职称挂钩。为此,高校要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健全配套措施。晋升工资和奖金发放等要向教书育人的优秀者倾斜,聘岗和职称评定时应把师德素质的要求纳入考评范围,并作为1项重要指标,通过量化的方式,全面考察教师为人师表、忠于职守和为学生服务等方面的情况,激励教师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2.3 建立监督制度

师德监督制度要实行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 ,明查与暗访相结合。要建立督导评价制度,组织有领导 、教师和退休教师参加的师德巡视制度,设立 “师德信箱”,鼓励学生对师德进行评价公布师德规范,建立师德监督网站,以及通过社会媒体等各种渠道,对师德起到督促作用,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断鼓励教师严格 自律,以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

3.导教师积极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进行修养和锻炼。高尚的思想道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因此,应坚持在教育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师德。作为1名高校教师,不仅要懂得哪些是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思想,为什么应当具有这种思想道德,而且更主要的是把这些认识用于指导行动,按照师德的要求,从事教育实践,并以此为准则,对照、检查和改正 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

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加强教师修养的有效办法。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教育和教学中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 “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参加社会实践 ,投身于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现已成为教师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过程。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要 自觉担负起育人的任务。教师的道德修养问题是提高知识分子政治思想素质的大事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学生的行 为和态度 ,必须在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是 1项长期的任务 ,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我们应对师德建设做出长期规划,并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使师德建设一环紧扣一环地深入下去,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将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光辉发扬下去,为培育先进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篇7

2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倡导科学用人机制

除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外,制度建设也是高校师德建设1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有1套能满足其实现自身价值需要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励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如晋升激励、素质激励和目标激励。按照“评价科学、导向准确、激励有力、操作简便”的原则,立足于推动工作,以任期责任目标为主要依据,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落实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议制定,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作者认为制度建设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立聘任制度

要选择知识渊博、师德高尚的人才到教师岗位,淘汰那些不合格、不称职的教师,革除只重学历、忽视师德的弊端,完善聘任制度,加大学生公认程度对教师升降、去留的作用。

2.2建立奖罚制度

师德的表现应与奖金、工资、岗位和职称挂钩。为此,高校要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健全配套措施。晋升工资和奖金发放等要向教书育人的优秀者倾斜,聘岗和职称评定时应把师德素质的要求纳入考评范围,并作为1项重要指标,通过量化的方式,全面考察教师为人师表、忠于职守和为学生服务等方面的情况,激励教师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2.3建立监督制度

师德监督制度要实行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要建立督导评价制度,组织有领导、教师和退休教师参加的师德巡视制度,设立“师德信箱”,鼓励学生对师德进行评价公布师德规范,建立师德监督网站,以及通过社会媒体等各种渠道,对师德起到督促作用,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断鼓励教师严格自律,以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

3.导教师积极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进行修养和锻炼。高尚的思想道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因此,应坚持在教育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师德。作为1名高校教师,不仅要懂得哪些是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思想,为什么应当具有这种思想道德,而且更主要的是把这些认识用于指导行动,按照师德的要求,从事教育实践,并以此为准则,对照、检查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

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加强教师修养的有效办法。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教育和教学中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参加社会实践,投身于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现已成为教师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4结语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过程。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自觉担负起育人的任务。教师的道德修养问题是提高知识分子政治思想素质的大事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必须在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是1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我们应对师德建设做出长期规划,并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使师德建设一环紧扣一环地深入下去,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将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光辉发扬下去,为培育先进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途径方法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既影响教师素质的发展,又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篇8

《文学鉴赏》是通过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让学生通过语言这一工具,获得对这些作品艺术形象的感知和理解,然后在这一基础上理解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与思想,并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和享受,从而影响自己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种精神活动过程。文学作品是作家人格的流露,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应。通过阅读和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感知和享受,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道德教育,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格,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因此,开设《文学鉴赏》课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尤其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一、目前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们不仅希望高职毕业生拥有较好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还希望它们拥有较高的综合能力,这其中就包括了必备的人文素养。而在现实中,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却在遭遇瓶颈。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他们没有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到应有的高度,而是认为类似大学语文、文学鉴赏这类的基础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是可有可无的,在必要的时候必须为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让路。他们认为就业是王道,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才是最核心和关键的。另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过多地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普遍比较缺乏,具体表现在:其一,缺乏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辨识能力,有些学生甚至是黑白不分,一切都以“钱”作为衡量的标准;其二,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之中,浑浑噩噩,毫无斗志,缺乏人生理想;其三,个人意R比较严重,缺乏担当和责任意识,协调、配合的意识比较差等等。这些对当前高职院校推进人文素质教育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且非常迫切需要通过《文学鉴赏》这类课程的教学来改变这一现状。

二、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者的关注,而《文学鉴赏》作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文学鉴赏》课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文学鉴赏》课本上选取的文学作品大多为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目,阅读和鉴赏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很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孝”道,《弟子规》中讲到:“首孝悌,次谨信”,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孝道都无法践行,又拿什么来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又如“诚信”,《论语》中提到:“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讲的就是诚信之于立人、立德的重要性。又如“爱国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描述的都是一种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再如“坚强的意志”,司马迁受宫刑后还能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创作,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曹雪芹历经多年,先后经过五次修改完成《红楼梦》的创作,他自己也曾戏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通过《文学鉴赏》课学习这些优秀的作品,对高职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不起到促进和教育作用。

2、《文学鉴赏》课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学生不可能是温室里的花朵,永远躲在老师和学校的庇护之下。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后,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工作和生活的问题,而要处理好这些人生的考验与磨炼,他们就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与才学,具备对社会、人生的认知能力。而通过《文学鉴赏》课的学习,在古今中外林林总总的文学作品中,学生们就会学到这样的知识和能力。文学作品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既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旺盛衰史,又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里面包含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服饰礼仪、风俗人情等各方面的知识。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启迪自己的思维。

3、《文学鉴赏》课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代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当高职学生面临学习、生活、交往、恋爱、择业等各种压力时,由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很容易在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轻则孤独苦闷、悲观失望,重则自闭厌世,甚至轻生或杀人。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感情和健康的心理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大重要内容。而《文学鉴赏》里的优秀文学作品大都闪耀着古圣先贤们的精神光辉,它们为同学们展现了美好的生活图画,揭示了人生的真谛,显示了人生道路上的幸福欢乐与困难对人意志的磨砺,对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健康心身具有重要的作用。

4、《文学鉴赏》课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责任缺失、道德沦丧也随之而来,许多人的价值观变成了金钱至上、为钱是图。在这样的一种社会风气下,如何通过学校教育重塑社会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也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文学鉴赏》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包括名人名言、格言警局,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同时,文学作品中对反面形象的塑造,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有效的识别真善美、假丑恶,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和道德观。

5、《文学鉴赏》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衡量W生人文素质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通过《文学鉴赏》优秀作品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汲取古圣先贤们的思想智慧,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乌鸦喝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大象太重,无法称称,曹冲就改称其他同等质量的东西。人掉进水里,通常的救人方法是使人离开水,而司马光则想到了使水离开人。口渴了,我们是把水倒进嘴里喝,乌鸦则想到了填石子让水位变高的方法。同时,文学作品中的想象、灵感、幻想等,也有助于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获得启发,利于创新。

三、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在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学内容:选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篇

自古至今,中外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名篇数不胜数,而高职院校开设的《文学鉴赏》课课时非常有限,若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发挥《文学鉴赏》的功能,就需要授课教师和教材的编者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选取经典中的经典来赏析。学生们通过阅读和赏析这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篇,可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良好的个人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青年。

2、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借助色彩、声音、图画、动画等形式,使授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具体。《文学鉴赏》课中,老师通过语言的描述,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具体的意象、形象,但往往这些形象不够立体,缺乏一定的生动性,辅之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这些文学意象更加的立体、生动、形象、具体,学生赏析后就能更加清晰、准确的掌握这些文学作品的意境。

3、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是学生对作品意象和意境的感知、理解、接受和再创造的过程。《文学鉴赏》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应该是鉴赏活动的主体。因此,授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去感知和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作品的语言、形象、手法、意境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美感。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地剖析和思考,理解文学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现如今,高职院校的人文精神教育陷入困境,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当道,人格操守、责任担当逐渐缺失。阅读和鉴赏优秀文学作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晓辉.文学鉴赏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读书与评论,2008(8)

2、张楠.试论文学鉴赏教学在司法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3(1)

3、代智敏.试论《大学语文 》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3(9)

4、任焕茹,任翠英.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篇9

1.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招聘的人才的关键

现在,企业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已不再是以单纯高学历、高分数的标准来衡量,而更多的是注重所聘人才的优良品质、团队意识、奉献精神、坚持不懈的学习能力等等,对是否具有优良的职业素养,即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技能等等视为其任用人才的主要标准和尺度。

1.1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描述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素养,即为素质和修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职业素养在鼻祖San Francisco 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概括划分,职业素养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是永远是第一位的,但除此之外,道德、文化、精神是不可或缺的,体现在职场就是职业素养,而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称之为个人素质。

1.2 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对于企业来讲,在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高低的时候都把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硬件考核之一。因此在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往往在关注专业成绩的同时,更看重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能力。通过调查, 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2.1 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

对于企业而言,职业道德承载着企业文化和凝聚力,而它的塑造来自于员工道德品质的好坏。世界潜能大事吉米・罗恩说过,做人比做工作更重要。正所谓做事先做人,德才兼备方成事,这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的都应具备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大学生招聘过程中,很多企业首先选择在校表现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学生,其次关注专业知识水平。他们认为员工可以做事能力差些,但做人不能差,做事能力可以通过各种企业培训、继续深造等方式弥补,而道德品质低劣的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1.2.2 良好的职业意识精神

职业意识,也就是我们常称的主人翁精神。具体表现为:责任心、事业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竞争能力等等。企业和社会非常欣赏具有职业意识的年轻人,希望招聘的大学毕业生能把工作当成自己事业,能吃苦、敢担当、懂合作、善进取、不断创新,和企业共成长。

1.2.3 规范的职业行为习惯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组织纪律和员工行为规范,统称为职业行为习惯,有时称之为工作及个人表现。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员工遵守企业制定的各种规范制度纪律,无论是对工作、对企业、对同事、对客户、对自己都要有一个行为标准。所以在招聘大学毕业生的过程中,对在期间不能遵守校规校纪的同学是一票否决的。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行为习惯,在校不守纪,工作后也不会有大的改变。

1.2.4 过硬的职业技能水平

企业招聘毕业生就是为了上岗工作创造效益在招聘中,虽然企业未把学习成绩作为用人的唯一标注,但职业技能水平高低仍是企业对应聘人员最为关注问题。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基础、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够毕业就上岗的同学备受企业欢迎。因为,这样的毕业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减少了企业培训成本,提前为企业创造效益,受企业青睐是不言而喻的。

2.校企结合完成大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教育培养的有效途径

作为高等院校培养大学生目的不是为了在校期间的学习,而是最终要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培养的大学毕业生能否真正完成大学阶段的社会化的任务,提高就业竞争力,使其顺利的从“学生人”成功转化为合格的“职业人”;能否真正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职业素养能力培养教育尤显重要。而职业素养能力的教育不是关起门来就能完成的,校企合作办学不是新鲜事,但是校企结合单就大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进行共同育人为主要目的的,不是每个高校和行业企业都能认识到的。而这个共同育人目的的完成主体仍然是高校,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是完成大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提高的关键。

2.1 大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业、企业员工道德教育相融合,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品质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是运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品德素质水平。而企业对员工道德修养的要求,恰恰是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基础的,虽然社会对职业道德品质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等要求的统实,但不同专业的行业、企业对职业道德的用人需求的侧重点却也有区别。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职业道德标准,比如教师有《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公务员有《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会计专业有《会计职业道德》、药学专业有《药学职业道德》等等。因此各大学不同专业在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上应该根据该行业、企业用人的思想道德标准,结合大学生在校的期间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

2.2 大学生日常行为要求与行业、企业员工行为规范结合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行为意识

面对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现状,自立能力差、自我约束力差、对规范的作用认知模糊等问题也凸显出来。而任何单位和组织都有自己的组织和纪律,对员工的行为要求严格而规范,提高大学生对规范纪律要求的认知水平非常关键。要把大学生当做员工来培养,要把行业企业所需的本专业的人才行为规范意识,利用宿舍建设、班级建设、社团活动和重大节庆四个平台,以各种方式宣传、灌输、引导,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不断线的进行教育,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之养成教育作为一项教育课程,除日常的一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外,聘请相关专业企业、行业育人教师来进行教育,将会大力提升大学生职业行为习惯的意识。

2.3 大学生校园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相配合,提升大学生职业文化水平

高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先进的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引入,对大学生的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素材,更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最好平台。行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充分发挥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让大学生在校就能提前感受到社会的文化,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最好办法。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管是校园建筑的风格还是学业上的文化的指导,都要和企业、行业文化相结合。比如,建筑专业类院校,除了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中华建筑史,进行建筑专业的大学生素养教育外,还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强调中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的设计风格和引领的文化,体现(下转第244页)(上接第242页)建筑行业的特色。从学校的大门到各个楼群都要有古今中外的设计理念在里面,一进入这个学校,不用上课就了解了建筑的知识和文化。这样,从校园外部到宿舍内部,共同构建有“建筑元素”的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展示建筑专业的办学特色,会加深师生对建筑文化的理解,从而激发了对建筑这个职业的热爱。

2.4 大学生校内专业技能养成和进入企业实践学习结合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一般情况无论专本科,都有一定的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的教学内容安排。校内和企业的结合技能培养一直在进行。但是,目前有些院校的高职专业采用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模式即在大三一年步入社会进行顶岗实习或直接就业。因此,在校仅有的两年的专业技能培养在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模式下,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扎实、基础不牢、创新能力差。所以,为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应该在正常教学任务外开展第二课堂实践课,注重围绕技能相应的知识面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实验室开放,有专任教师定期指导;带学生在课余时间深入企业参观、学习、实践;定期聘请行业、企业相关专业人士进校开展“专家实战技能”讲座;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等。通过这样的结合教育,使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有一个实质性的提高。

2.5 实施专业职业素养证书制度,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评价机制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是搞几个单项活动就能完成的。而且,任何一种培养,都应该有个机制和标准,以此来检验最终的结果。建立职业素养证书制度,不同的专业要有自己专业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标准,并同时实施职业素养证书制度,作为学生最后毕业时一个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价。可以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以及所有职业素养能力课程、讲座、实践、大赛、活动等参与情况、取得成果,给予一个评价标准,达到标准的学生在毕业时在获得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本专业的职业素养证书。

参考文献:

[1]任雁敏 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篇10

一、树立德育新理念

根据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外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邓小平同志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于1983年10月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说教育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把最先进的思想、事物、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知识引进教学内容。“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向别的国家学习,吸收别的国家的先进教育技术和经验,从而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要求以长远的、历史的战略眼光办好当前的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复杂的社会活动,培养人才的周期比科技开发和经济活动的周期都要长,教育的效益往往在十几年或几十年后才逐步显示出来。要使我国高职教育走到世界前列,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

任何国家,都毫无例外地通过学校教育进行德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即便西方国家教育的方式具有渗透性和隐蔽性,但对于德育同样重视。各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包含了人权、民主生活、国家政体、爱国主义、伦理道德等塑造具有民族性、国家性、阶级性的公民的所有要素。各国教育体制中的公民教育、法律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民族振兴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历史地理教育等内容,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体现了德育教育的内在要求,以显性课程或者隐性教育的方式成为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二战后,西方国家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高职教育同样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的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品质的培养,以期塑造出人格完善、具有清醒的政治理性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借鉴国外高职教育中具有普世价值的德育理念,结合中国的国情,树立一种新的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德育理念很有必要,也是中国高职教育与国际高职教育接轨的基础。

二、创建德育新模式

通过专门课程的开设来进行显性的德育教育,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高等职业教育通常采取的一种办法。美国社区学院由于双重的教育培养目标,普遍开设了带有德育意义的“普通教育课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和人文学科,除此而外,有些社区学院还设置有关当代问题的课程作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日本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最低学分为177学分,其中一般基础课程学分为85学分。而一般教养课(相当于德育课)包含文学、法学、伦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社会思想史等科目的必修学分要达到75个。日本采取讲授演习相互结合、即讲座制方式进行教学,值得借鉴。讲座制教学模式在教师讲授一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传统研究方法和采取小论文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

在开设专门的德育、人文素质、社会历史课程外,通过专业课程教育帮助学生获得某种专业技能之外,美国大学教育十分注意通过专业教育塑造学生与专业相关的价值观。在专业课教育中,任何一门充实的专业课程学习,都要对三个问题做出回答: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面对那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对于高职教育而言,这种做法尤其值得学习,将德育课程渗透于专业课程之中,虽然不是系统的德育,但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效结合,极有成效的提高了德育的绩效。

我国高职教育的困境,在于主观上难以舍弃的“精英教育”情结,有意或无意地淡化“大众化”的办学定位、“职业性”的本质特征,在德育教育模式上,从课程设置、授课模式、教材编写,与普通高等教育毫无区别。

三、建设德育新课程

德育课程建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环节。加强和改进德育课程,是高职德育目标、内容的体现,也是实现高职教育德育目标的保证。

近几年,我国开始使用“德育课程”这一术语。而以往的德育论著和有关文献中,讨论的更多的是“德育途径”、“德育组织形式”等。随着我国德育改革的发展和德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始重视对德育课程的研究。所谓德育课程,是具有育德性质和功能因而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教育因素,是整个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完整的德育课程,在空间上,包括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教育因素;在时间上,包括系统连贯的教育因素和非系统的、随机的教育影响因素;在存在方式和影响方式上,包括外显的教育因素和潜隐的教育因素。

我国学者提出了不同类型的现代德育课程体系,但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德育课程主要由三类课程组成:即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德育课程主要是以下三类:一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的认知性、显性课程,这类课程有其预定的计划、目的、内容和作用,我们可称之为“知识性德育程”;二是由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如党团专职干部、学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等)组织实施的德育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活动性德育课程”;三是由各学科中的德育渗透、校园文化建设、班集体建设等方面因素形成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我们称之为隐性德育课程。这种模式可称之为“知行统一模式”。高职教育德育工作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形式,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防止空洞说教,克服形式主义倾向,特别是要尝试把一部分活动性德育课程列入正规德育课程计划之中;再次,要改革教学内容,德育内容应随着形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要注意内容设计的相对稳定性,内在逻辑性和内容的科学性。

四、构建德育新机制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篇11

规范性岗位培训是指在已制定岗位规范的前提下,依据规范要求,对上岗前、转岗和已上岗任职但未达标的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上岗任职资格的培训。由于这种培训具有一次性(或分阶段)进行学习、考核、发证的特征,因此,较其它培训形式而言,其办班时间较长、办学形式较正规、系统。所以规范性岗位培训中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可通过教书育人途径,按照岗位规范的要求,采取系统政治课的形式,以系统灌输的方法进行。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前提下,通过正规的面授教育,对受培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这种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由以下四方面因素所决定。

①由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综合我国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来看,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鼓动、对话等基本形式。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领导垂范、环境影响、多渠道教育等基本形式。由于规范性岗位培训是企业职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正规和系统,并且办班时间、办学形式与其它培训形式相比较长,所以,可采取灌输的途径和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多渠道职业道德教育。

②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所决定。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共产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是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中职业道德理想教育,职业责任教育,职业纪律教育三方面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是帮助人们形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的必要条件。此外,还有许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以及法规、条例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上述内容,都应在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按照岗位培训规范的要求,根据受培人员不同岗位的需要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水平的现状,有侧重、程度不同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③由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所决定。世界观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着总的控制,因此,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于改造人们的世界观。而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既是对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定,又是该行业对社会所应负的道德义务。职业道德的作用在于调节职业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帮助人们树立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并引导人们自觉地运用这种世界观作指导,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理论体现,是彻底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只有掌握了马列主义世界观,人们才能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最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然而,群众是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列主义、思想的。马列主义、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概括和总结。从实践的意义上看,人民群众是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但,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态,就不是一般群众所能做到的。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只能从外面灌输进行。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由有无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灌输论”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提出来的。当时,俄国的机会主义者鼓吹工人运动“自发论”,不愿做艰苦的政治宣传工作。为了纠正这种偏向,列宁提出了向工人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我们的思想教育中,同样也存在“自发论”的影响。有人认为,“灌输论”在工人阶级夺取政治以前文化程度低的情况下是对的。现在工人阶级不仅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且文化程度也高了。尤其是企业中的中青年职工,都是从小时候起就开始接受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再对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瞎子戴眼镜———多一层”。所以,不需要坚持“灌输”了。这是“自发论”的变相形式。一个人思想觉悟的根本提高虽然是以文化程度的提高为前提的,而且我们也经常对广大职工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抵不住金钱的诱惑,利用手中的职权而走上贪污、受贿等犯罪道路的职工不是大有人在吗?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正面灌输的原则,对广大职工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政治理论教育。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形成的过程看,虽然吸收了历史上劳动人民职业道德中许多合理成分和有益的东西,但它在本质上毕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反映,因而不可能因袭历史上已有的职业道德演变而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作为崭新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组成部分,不可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

④由市场经济发展中开展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新形势所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都迈向一个新台阶。这对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会,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企业改革的核心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就必须加速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而企业要走向市场,要加速经营机制的转换,就必须打破“三铁”,实行人事、劳资制度等一系列的深入改革,转变各项运行机制。当前,企业职工教育工作实践中碰到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现状和职业素质不适应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这种内外环境变化的需求。企业实行经营机制的转换,必然产生一些富余人员。这些人不仅面临着待岗、转岗和上岗的“三岗”培训,而且在思想上可能产生一些消极对立的情绪,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矛盾和震荡。因此,必须采取系统灌输和过细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系统灌输中,针对一些职工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些模糊认识,深入进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政策的教育;针对部分职工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产生的“一切向钱看”的问题,系统地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针对富余人员中对立情绪大、“破罐子破摔”,易发生矛盾激化的问题,深入进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教育,开展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促进消极因素的转化。

2.非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非规范性岗位培训,又称之为适应性培训。这类培训是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已上岗任职的人员进行的非系统的、专项(或几项)培训。由于这种培训是滚动的、渐进的、应急的,经过培训和考核一般不需发证。因此,较其它培训形式而言,其办班时间较短,办学形式较为灵活多样。所以,这类培训中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可采取上专题政治课的形式,以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方法进行。因岗而宜、专题教育,就是根据受培人员的岗位特点,针对其岗位思想政治水准要求和职业道德标准的需要,对受培人员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理论的专题教育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诸方面中的有关专题教育。非规范性岗位培训中采取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除受规范性岗位培训中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些因素影响外,还由以下两方面因素所决定。

①由非规范性岗位培训的性质所决定。非规范性岗位性质是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已上岗任职人员进行的非系统的专项(或几项)培训,且不需发证。这就决定了该类培训具有时间较短,内容较为集中等特点。所以,要以系统政治课的形式对受培训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其内容的容量也不允许。因此,只能采取对受培人员施以针对性强,重点较为突出的专题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②由非规范性岗位对象所决定。非规范性岗位培训的对象是部分岗位比较划一的人员。由于他们岗位工作的性质相对比较一致,因此,其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求也大体上是一致的。所以,对受培人员只能采取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二、继续工程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继续工程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创造力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继续工程教育由于是学历教育后的又一教育阶段,而且是贯穿在专业技术人员一生的活动中,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终身教育。由于继续工程教育没有固定的学制,也没有固定的科、系、专业设置,而是目标集中的课程的短训班或研修班,其专业性又很强。因此,应区别继续工程教育的对象,采取不同途径和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1.大、中专见习生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大、中专毕业生自院校门进入企业门起,企业就开始对他们进行见习期培训和实习教育。我们称对他们的这种培训和实习教育为他们的企业继续工程教育的起点教育。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刚从院校毕业进入企业,虽然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专业知识水平较高,且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但由于他们在院校的时间较长,加上这一个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的淡化,因此,部分毕业生中存在进取心、事业心不强和贪图舒适工作、贪图享受待遇等不良思想时有发生。所以,必须针对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种种思想反映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空白,通过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途径,采取示范和谈话法等方法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育人,就是通过有目的地组织参观革命历史遗址、听劳动模范成长的报告等,采取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和示范法等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企业和本岗位工作的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环境育人,就是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设立一定的管理层次,建立党、团组织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等,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采取走访、谈心、节假日团聚、开展联谊活动,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开展优秀见习生评价活动并给予提前转正定级和精神物质奖励等环境熏陶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

2.专业技术人员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文化技术、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比较高,且所参加的短训班或研修班专业性和专题性很强。因此,必须根据短训班的专业内容或研修班确定的研修专题,以与短训班或研修班的专业或专题相关的专题思想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采取授课与自我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三、学历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企业中职工学历教育的培训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高、中级专门人才。专门人才是社会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劳动者,他们应该接受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由于职工学历教育是企业职工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既具有企业职工教育的重点,又具有正规教育的特点。即,它必须设置政治课,又必须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所以,职工学历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应通过教书育人、活动育人和环境育人等多种途径,采取上政治课的形式,以比较正规、系统灌输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职工学历教育中,由于大专和中专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区别,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课时不够的问题。所以,我们还可以采取自学加辅导,自学加讨论、实践育人等方式,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育人,就是通过组织学历教育中的大、中专学员开展市场调查,参与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难题攻关、展览、展销等活动,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行动能力。

四、职业技术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篇12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现如今,教育在提升国家的整体国力和国际地位上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教师的肩上维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师德素养。但是实际上,当前教师中师德师风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理应引起重视,加以解决。

一、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所有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

教师是引领学生成长的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是未来国家与民族繁荣富强的人才,而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以及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都有赖于教师的教育。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品质、思想作风也传授给了学生。所以,一个品德高尚、作风优良的教师,他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楷模。反之,一个品德不良的教师只能误人子弟,连教书育人的任务都不能完成,何谈教授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不能完成社会赋予教师这一职业的基本要求。

(二)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良好的教风是形成良好的学风的重要基础,而要形成良好的教风就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诲人不倦、爱岗敬业,那么学风、校风建设中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教育的目标也会实现。

二、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今天的教育领域,绝大多数的教师都能遵循为人师表、严于律己的职业道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少部分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如只注重眼前,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过于追求个人幸福等。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思想素质不高,平时不注重个人业务能力的提高,上课照本宣科,讲稿多年不变,课堂内容乏味、教学方法简单,存在“教的好不好都一样”的想法;有的教师上课自由散漫,上课即来、下课即走,不与学生沟通;有些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课堂知识的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还有一些老师不注意自己言行的导向性,信口开河,过重渲染社会黑暗面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发生在极少数教师身上,但是也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

(二)师德师风建设中问题出现的原因

师德师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而社会发展的负面作用对部分教师中产生了影响,使他们急功近利,甚至金钱至上,一切的付出都想以金钱作为回报,这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二是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存在不足之处,对评优、评职称的要求过于笼统,主要看你完成多少科研、有多少核心期刊的论文、获得过什么样的奖,却很少考虑课堂效果如何、对学生的教导等,这使得部分教师只重视科研和论文,而忽视了教书育人;三是随着高校扩招,中学阶段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一些学校师资不足,在引进了大量人才后,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引进,由于他们在社会阅历、职业精神上的欠缺和不成熟,从而使师德师风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求所有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无论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其次,要加强教师的法律学习,如《教育法》《教师法》等,让全体教师自觉的投入到师德师风建设上来;第三,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如电视、黑板报、广播等,树立师德榜样,在全体教师之间形成互相学习、向榜样学习的风气。

(二)改进并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考核机制

要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就必须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作保证。学校应该以国家的各项法规制度为标准,并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规范,利用制度的约束力,使良好的师德师风落实到实处。同时,必须要完善师德考核的机制,把师德的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的重要标准,对于师德师风问题严重的教师,甚至可以实行一票否决,而对师德师风较好的教师可以大力宣扬,给与奖励。只有奖惩到位,才能达到加强师德师风的目的。

(三)分层次、有重点的开展师德师风建设

在学校中,众多角落和层面都可以成为教师展示师德师风的舞台,食堂、宿管、医务、图书馆等,每个职位上的老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都传递着师德的信息。这些信息对塑造学生优秀的品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才能言传身教,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教学服务,让学生养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祖国和社会的栋梁。

【参考文献】

[1]边春丽,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思考. 内将科技,2006(01)。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篇13

一、加强实训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

“国以教为本,教以师为本,师以德为本。”师德是教育乃至整个国家民族的根基,师德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何为师德?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的概括,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体体现。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越来越为广大高职教师接受,使得高职教育教学在时间性、空间性和开放性上越来越不同于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教育教学。为此,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师德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不仅在课堂上做到为人师表,在课外和校园外也要做到为人师表。但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不良社会风气,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对待奉献与索取、理想与实惠、奋斗与享受等方面的价值取向不同程度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高职实训教师没有相应的技术职称,仍沿用实验师、工程师等中专或企业职称系列,而且职称系列偏低,没有正高级职称。这样,实训教师队伍就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在很多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仍然还是“教辅人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实训教师的思想波动。因此,为了更好地履行实训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职责,加强实训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实训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对策如下:

1、领导深刻理会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转变高职院校实训教师“教辅人员”的身份,激发实训教师队伍的主动性。

2、结合目前高等院校定岗定编制度,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适度调整学校岗位聘任制度,延伸出实训教师“正高级职称”系列,并给与一定的校内津贴,提高实训教师队伍的积极性。

3、加大实训教师队伍教学评价力度,强化实训教师自身思想道德建设意识。

二、加强实训教师队伍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工作

一直以来,在高等院校实训教师的身份只是“教辅人员”,实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设备维护与管理,从而使学校实训教师招聘条件,特别是学历条件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训教师队伍专业理论水平。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主体课程,实训教师逐渐得到了充分利用,实训教师队伍的“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得到了充分发挥。但同时,其“专业理论水平相对较弱”的缺点也凸显出来。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训教师队伍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笔者认为,首先高职院校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实训教师队伍通过不同途径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具体途径包括:

1、加强学历学位教育,提高实训教师学历学位。在职学历学位教育,是目前提高实训教师学历学位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接受在职学历学位教育的实训教师必须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使得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任务相对较重的实训教师的学历学位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实训教师专业理论水平。这需要高职院校制定相应政策,从时间上保证实训教师的学历学位教育质量。

2、鼓励实训教师形成一种学术讲座氛围,使实训教师在准备、进行学术讲座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学术理论水平。

3、鼓励实训教师积极参与或主持各类科研课题,使实训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强化自身的专业学术理论,提高自身专业学术理论水平。

三、不断提升实训教师队伍职业技能

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目前高职院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是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而高职院校实训教师队伍是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的主要指导者,为此,高职院校实训教师队伍职业技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目前,实训教师大都直接来自普通高等学校或本校留校,毕业后没有企业实践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来源单一,客观形成了多数实训教师的技术实践能力偏低的现实。而且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主要按照教学地需要进行重复性的指导工作,职业技能得不到充分地锻炼与提升。以数控加工实训指导教师为例,在数控加工实训过程中,学生加工的零件为有限的几种典型零件,没有严格的精度要求,而且为了降低教学成本,大部分职业院校使用的加工材料为塑料或铝块。这样在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未能在加工工艺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就更加不可能在加工工艺有较大的收获。为了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职业技能,主要途径有:

1、从企业引进优秀的工程师。这一点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也有所强调。

2、根据需要,制定鼓励政策,选派一部分实训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质性的技能训练。

3、结合学校实训设备情况,与企业进行联系,争取企业订单,从而在订单完成过程中锻炼实训指导教师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