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论述

摘要:中美两国作为不同社会制度的代表,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有其共性,二者都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实践性和服务性,也都注重学科化和综合化。当然也存在差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理论灌输的方式,是直接显性的教育;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则具有隐蔽性、渗透性、具象化等鲜明特征。对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比较,从中汲取有益的教育经验,以助力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论述

对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必须用辩证的、的、发展的视角,既要看到二者的差异性,也要看到二者共性的东西,以窥其理论全貌。通过对二者特征进行系统化的辨析与镜鉴,能够为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一、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特征之共性分析

中美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必然要付诸于实践、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因此二者也都具有实践性和服务性。此外,不管是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美国的公民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两国都比较注重对其进行学科化和综合化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张耀灿曾指出:“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在古代和国外不曾提出,但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却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普遍社会现象。”①的确,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只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任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同样重视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无名有实”,它不但有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其思想政治教育还卓有成效。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必然都要求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其最终都是要服务于本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强调要教化民众,强调为统治阶级服务。但由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虽然二者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但还是存在着质的差异性。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资本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历来都比较重视“公民教育”和意识形态建设,其公民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资本主义思想观念的合格公民。而且在其教育过程中的“政治性”也非常明确,始终坚持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紧密结合。通过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的教育,向国民灌输美国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并宣扬美国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是最符合全人类需要的。此外,美国也很重视国民精神教育,且其国民精神教育充满了政治内容,旨在培养资产阶级统治所需要的“好公民”。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同样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与灌输,主张培养拥护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同志曾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诚然,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要为无产阶级政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进步服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服务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理论,必然要求付诸于实践;同时,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又必然要求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这一层面来讲,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都具有实践性和服务性的特征。美国学界普遍认为,通过向受教育者直接灌输道德理论知识,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作用并不大。而在社摘要:中美两国作为不同社会制度的代表,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有其共性,二者都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实践性和服务性,也都会实践中,受教育者能更好地增强对道德理论的深刻认知。因此,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实践中来,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点。当然,政府和社会也都非常重视和支持学生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而且其实践活动都渗透着德育意识和政治内容。虽然一直以来我国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传播,但不可否认,我们也逐渐意识到理论指导实践、付诸实践的重要性,越来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尤其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日益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比如高校的各种宣讲活动、志愿者活动以及暑期实践活动等,旨在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感受理论的巨大指导力量,最终达到对理论的深度认同。当然也不可否认,我们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来说还是以理论学习为主,而且部分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与综合化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对其进行学科化、综合化的深入分析和研究。近年来,中美两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学科化和综合化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美国一直很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研究,它主要是通过结合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效果等进行综合且深入的交叉融合研究,也因此产生了许多的交叉学科。这些学科化研究的成果一方面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视野以及启示,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对各科知识的一个融会贯通,进而提升其在学术方面的创新创造能力。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正在逐步走向学科化和综合化,而且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中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化发展道路,比如高校通过专门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传播,也越来越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及学科群的建设。当前,学科建设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实现新发展、新作为,必须结合时代要求推进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进一步加强学科化综合化研究。

二、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特征之差异比较

中美两国作为不同社会制度的典型代表,二者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必然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理论灌输,总体上来说是一种直接显性的教育。而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具有隐蔽性、内容具有渗透性、方式强调具象化。

(一)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灌输性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以直接的理论灌输为主。就学校教育而言,主要是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灌输一直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有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单方面的灌输也是制约思政教育实际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直接灌输的方法容易让学生处于一个学习的被动状态,很难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思政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借鉴美国间接渗透的教学方法,把理论灌输和渗透教育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育人效果。

2.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直接显性教育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名有实的教育。一方面,其名称和内容就直接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各类学校也设有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以及从事思政教育的工作者。此外,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始之前就已经明确地知道自己是在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直接显性的教育为主,比较注重系统化的理论灌输。这种直接的显性教育相对于隐性教育来说,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缺乏灵活性和实效性。因此,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是当前创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路径。

(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隐蔽性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渗透式的、间接的隐性教育。美国人一般把“思想政治教育”隐晦地称之为“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历史教育等的名义下进行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而且其公民教育的课程是在社会科的名义上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美国社会也普遍重视伦理道德教育、注重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感情,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其学校教育中,爱国主义、文明史、价值观等课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国民的美国精神,进而形成统一的价值观。而且要让来自不同民族的移民都高度认同美国这个国家,也必须加强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

2.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渗透性,其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是渗透式教学。“美国教育界认为学校和课堂气氛、教师的形象、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对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作用绝不亚于正式课程。”②其课堂教学比较注重用渗透的方法、注重结合学生的特点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而且重视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美国,其公民教育内容渗透于各种专业课程之中,其它课程如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也会渗透到公民教育中。通过渗透式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美国公民教育的内容不仅渗透到课程教学中,还渗透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环境之中。从联邦到州到市,各地都建有很多的教育场所,如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这些其实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基地。这些场馆渗透着美国政府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在无形之中宣传着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

3.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具象化

美国教育界反对用抽象的说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普遍主张通过采用具象化的方式使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现实生活,进而将美国精神以及美国所倡导的价值观融入国民的精神世界。虽然这种具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并不提供现成的结论,但其政治目的和道德目标还是很显而易见的。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它不仅限于学校教育,而是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杜威强调“学校即社会”,主张“从做中学”,反对用学习和背诵课本知识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认为教育应该是要培养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美国比较注重利用社会公共环境来开展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国会、政党、教会、企业、社区等都与学校一样有道德教育的职责。总之,美国比较注重通过凝聚各方合力来进行具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实效性。

三、镜鉴: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当前,对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进行且深入的比较研究,其最终价值不在于看到二者的差异,而是要进一步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对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些的经验做法,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加以利用,从而丰富发展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两翼齐飞:灌输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

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方法,二者都是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育人的最终目标。灌输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思想理论教育,灌输的形式主要是传统的理论讲授与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而渗透教育是相对于灌输教育而言的,它是一种间接性的、比较隐蔽的教育形式,比较注重启发引导。正因为二者各有其侧重点,且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不断完善、也需要相互补充。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加以运用,才能更好地实现二者的功效互补,进而发挥较大效力。灌输教育与渗透教育的有机结合,就好像给思想政治教育插上了一对翅膀,只有这两翼齐飞,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展翅翱翔,也才能飞得够更高、更远。

(二)双轮驱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政教学中的两种基本模式。显性教育是有组织的、系统的、比较直接的说教方式;隐性教育则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它比较注重采用间接的、渗透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在无形之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内容,以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总的来说,二者各有其特点,都有自身优势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单纯的显性教育或隐性教育都不能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要求,只有在教学中把二者都充分利用起来,通过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提升其实际的育人效果。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就好比车之双轮,只有同时发挥好二者的作用与功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行稳致远,顺利驶向胜利的彼岸。

(三)同心同向: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必须凝聚各方力量,发挥合力作用。首先,要不断壮大“教师思政”队伍,使思政教育从“专人”走向“人人”,让所有教师都育人;其次,必须大力推进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华丽转身,让所有课程都育人;再次,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等育人的合力作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避免产生“教育孤岛”的现象。,“互联网+”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好“网络思政”这一前沿阵地的积极作用,主动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

总之,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新作为,必须凝聚教育合力、必须努力构建大思政格局、必须努力打造思政教育的“同心圆”。辨析的最终目的在于“镜鉴”,这也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借鉴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益的做法和经验,不仅能丰富和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于发展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大有裨益。注释:①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2.②戴媛媛,颜素珍.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2008(04).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2.[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5]戴媛媛,颜素珍.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2008(04).[6]上海交大思政教育接地气聚人气:多样化团队组成思政课教学共同体[N].光明日报,2018-01-05(02).[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N].光明日报,2018-01-23(01).[8]顾海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起航”到领航[N].光明日报,2015-07-23(16).[9]盛跃明,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及其路径[J].求实,2010(02).[10]陈正桂.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6(03).[11]云大清.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及对我国启示[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5-06(03).[12]王金凤.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与分析[J].教育探索,2012(07).[13]王颖.重新开启思想政治教育与灌输的关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031)

作者:严圆圆 刘先江 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