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途径分析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大数据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本文从大数据数量大、种类多、传播快的基本特点出发,在分析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基础上,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途径分析

1.大数据内涵及其特征

互联网的出现被誉为世界第四次产业革命,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近期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4.3%,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展了人类对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特别是网盘、云端存储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

1.1大数据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大数据”(BigData),最早由美国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其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1]大数据的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这样界定大数据:“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2]我国学者涂子沛在《大数据》一书中这样界定:“大数据是指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难以捕捉、管理和分析的大容量数据,一般以‘以太节’为单位。大数据之大,并不仅仅在于容量之大,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创新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3]人民日报对大数据这样解读:“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4]综上所述,大数据是一种基于信息处理方式改变而出现的环境载体,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人类的信息风暴与信息资产,这种转变是不可抗拒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从大数据的出现与发展形势看,业界普遍将大数据的特征归结为四个“V”,即多样化(Variety)、容量大(Volume)、速度快(Velocity)和价值性(Value)。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相比,它更加注重事物的关联性、价值性与未来的预测性。大数据视阈下,高等学校同其他事物一样,不可避免地被影响、被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养成、学习方式、生活方式都在悄然改变,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和实现方也随之发生改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是所有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严峻课题之一。

2.SWOT矩阵分析———大数据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其二是课堂教学,这种影响运用SWOT分析法将会更加直观。其中,S代表优势,W意味着弱势,T即是威胁,O则代表机会。

2.1大数据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2.1.1大数据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精细化

首先,思想动态多元化。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主力军,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网络生活的痕迹会叠加产生许多数据信息。这些信息成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学生的有效窗口。例如,学生的网购信息可以反映出他的生活轨迹,学校门禁卡信息、校园一卡通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作息规律及生活状态,通过浏览网络学习资源,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等等。基于动态数据分析和关键词把握,对学生舆论舆情、思想行为发展趋势能够作出更加的预测判断。其次,服务方案个性化。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大多主张“一刀切”,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个性与活力,无法有效走进学生内心。大数据的运用,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个性化成为可能。教育工作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数据呈现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所关注的热点不同,设计分众化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再次,教育评价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非常复杂,标准不同、方法不同,可能就会产生不同的答案。传统的思政工作评价比较倾向于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主要依据的是抽样调查,而这种调查“只能从采用数据中得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的结果。”[2]35而质性评价主要从个人固有的经验出发,难以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运用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价,“我们不再需要在没有收集数据之前,就把我们的分析建立在早已设立的少量假设的基础之上。让数据发声,我们会注意到很多以前从来没有意识的联系的存在。”[2]1利用大数据将难以量化的信息以“数据化”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拥有数据支持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结果更有说服力,教育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化。

2.1.2大数据让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化

及时,丰富了教学内容。2017年5月,被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年”,在此大背景下,全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一次大体检。我校也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做了思政课堂教学质量问卷调查。从问卷反馈来看,我校思政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三个问题:教学内容空泛化;教学方法简单化;教学条件低质化。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是思政工作的主渠道,而教学内容常常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空泛,对学生的实际引导作用不足。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内容传播方式。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科技产品,随时随地搜索资源,可以尽情表达自己所思所想,这样可以增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对“95后、00后”学生的理论教学更加需要创新,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有这样,理论才具有生命力。第二,拓展了教师视野。大数据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不仅仅需要坚实的理论功底,同时要具备大视野。教师需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数据信息运用到课堂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学生思想政治课堂的获得感。大数据的运用与发展,将这一切变为可能。第三,创新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有利保障。长期以来,大多数思政教师主要还是采用“我讲你听”的授课方式,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堪忧。例如,我校思政课堂采用合班教学,大多数班级授课人数在100人左右,这样的课堂,传统教学方法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效果比较差。大数据为思政课实现“翻转课堂”提供了技术支持。“翻转课堂以教师设计的教学视频为核心内容,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教学,学生在视频指引下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在课堂上对学习成果、心得进行交流分享。”[5]大数据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给思政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带来诸多可能。

2.2大数据视阈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2.2.1数据滥用引发伦理困境

大数据的特点之一,就是数量大,海量庞杂的信息无法分辨真伪,随着数据爆炸性的出现,数据的真实性、性、时效性等受到了挑战。大数据时代,“数据化”生存是基本态势,但是我们在享用数据化红利的同时,也时时刻刻受到数据滥用引发的威胁,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难题。“信息垄断挑战公平、信息披露挑战尊严、结果预判断挑战自由。”[6]例如,人们在畅游网络、享受网络的开放自由时,个人的喜好、信息等也随之暴露,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等案件频发。因此,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及个人隐私的保护成为使用大数据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2.2.2技术薄弱掣肘大数据应用

技术水平是大数据的核心,当前我国网络技术、网络运营水平在世界上属于中等水平,我国属于网络大国,不属于网络强国。2014年,我国平均网速为3.4MBPS,世界排名第82位,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也低于泰国、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现在我们的脚(生产力)已经开始踏入信息社会,身子(经济基础)还在工业社会,脑袋(思维方式)却留在农业社会。现实中的高职院校,网络技术水平更加有限,网络应用水平比较低,例如,我校连全校课堂联网、全校网络视频会议等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

2.2.3数据壁垒影响大数据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不够,潜在价值被淹没。政府和公共部门是较大的信息数据生成、收集、使用和的单位,政府掌握着80%的数据,现实却是海量的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层级,彼此分割,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并且对社会公众开放严重不够,而企业拥有的大数据技术和计算能力无用武之地。同时我国各个政府部门之间、同一单位不同部门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数据壁垒。在学校应用也是如此,学校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和一线教师都存在着数据割裂现象。

2.2.4人才短缺限制大数据发展

我国大数据应用起步相对较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缓慢,大数据人才缺口非常庞大。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是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或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术业有专攻”,他们大多精于自己的专业所长,但是大数据意识、大数据技术则比较薄弱。缺乏必要的技术储备,思想政治领域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都成为难点。

3.大数据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路径

3.1树立法律思维,尊重数据意识

1995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战略,至今20余年,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我国对大数据的认识、保护和利用起步较晚。大数据发展还处在比较低级水平。例如,长期以来,人们数据理念淡薄,中国人喜欢“差不多”概念,虽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网民,但是我国数据规模与美国相距甚远。因此,著名学者涂子沛指出:“中国缺乏的不是可供收集的证据,也不是收集数据的手段,而是收集数据的意识”。[3]327因而,我国要从国家战略上给予重视,加强数据隐私保护,立法机构给予法律护航,为大数据良好地运用打造一个有序、健康的数据环境。

3.2更新教育理念,践行大数据思维方式

大数据视阈下,教育工作者要转换思想,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理念。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形成个性化、定制化教学理念。在教学和工作中,要践行大数据思维,即树立对数据价值的挖掘意识和预测意识。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通过有效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和行为的变化趋势,进而读懂大学生“所思、所想、所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3完善网络平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链

大数据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传播方式更加精细化、多元化、快捷化,因而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高校须完善网络技术,提高网络设备运行,打造一个广覆盖、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链条,打破数据壁垒,以每一所高校为一点,形成以点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库。

3.4综合多学科特点,打造大数据人才体系

专业性队伍是实现大数据运用的关键所在,在提高高校思想工作者职业素养的同时,要打造数据人才库。专业的人才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不够的,因此,要加强学校多部门协作,多专业教师参与。例如建立大数据信息平台进行顶层设计,计算机专业老师进行数据分析,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用反馈,构建“技术-分析-教学”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季钢,吴刚.掘金“大数据”[N].重庆日报,2013-02-26.[2][英]维克托·迈尔·肯尼思·库克耶.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3]涂子沛.大数据[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7.[4]寻找通往未来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3-02-01.[5]楚文波.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J].信息与电脑,2015,(13):181-182.[6]蒋洁,陈芳,何亮亮.大数据预测的伦理困境与出路[J].图书与情报,2014(5):62.

作者:刘丽霞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