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实用13篇

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篇1

(二)大力发挥社区的主阵地作用

社区教育应当顺应本社区的特色,展示社区发展的良好风貌,形成独具地域性特色的教育。1.建构社区教育的社区特色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不同社区的发展方向各不相同,社区各具特色,因而社区教育工作应当在参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塑造教育的社区特色。[5]如平江路街道社区的园林民俗文化课程,就是一项具有本社区特色的教育项目。这种教育特色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发展,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情形。苏州市工业园区胜浦镇的金苑社区是全国第一个数字电影文化社区,拥有电影文化广场等,这一特色就源于金苑社区曾是金鸡百花奖的论坛场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注重社区教育的实用性推进社区教育,必须增强教育的实用性以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其中。为此,社区教育应立足于解决居民在社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例如苏州市姑苏区平江路街道社区基于外来务工人员对苏州文化不了解的情况,开设了苏州文化培训课程,并为他们开设劳动就业培训课程以提高其就业率;为老年人开设养身保健、戏曲等课程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并且还为婴幼儿家长开设了亲子教育、幼儿保健等课程。

社区教育篇2

1.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我省市县社区教育虽已有了相配套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觉得有很多的不完善的地方,严重制约着我们社区教育的开展。譬如说,我省社区教育从上到下虽形成了以省级开放大学为龙头、市县级社区大学(学院)为骨干、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及居民学校为基础的五级管理运行机制,但到基层由于缺乏统筹性和整体性,教育资源分散、管理多头,协调整合操作困难,实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要么被动应付,要么单打独斗,工作难开展。

2.教育意识淡薄

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困境,其实就是人们对农村社区教育意识淡薄的具体体现,换言之,对于发展农村社区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影响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上至领导层面,下至普通百姓,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农村社区教育”的意识偏见,忽视了校外教育的存在形态,导致领导干部不愿投入、百姓群众不愿加入的教育意识淡薄的局面。

3.教育师资匮乏

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可是,我们农村社区教育的师资不尽如人意,社会兼职的较多,文化层次低,拥有农村社区教育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在我们县社区教育仍挂靠在中心小学,人员、编制都在小学,虽然有专职的管理人员,但专职教师少、专业素质缺失。因此,师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4.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可是,政府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微,这直接导致农村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正常教育活动难以为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不足必然会导致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后劲乏力。

二、大力发展基层社区教育的有效措施

1.创新管理体制

政府应该创新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明确政府与社区之间的权责关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宏观决策层面上,政府必须有所为,依据相关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计划,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扫清外部障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当好督导。

2.实施精准培训

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结合当地实际,与党的富民政策相结合、与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相结合。一我镇是农业大镇,面上要重点围绕“农业增收,农民增效”这方面组织开展作物栽培、农产品深加工、农机培训、家禽家畜饲养、河蟹养殖等技术培训活动,聘请职业学院教授及其专业技术人员到校讲课、讲座,提高农民多元技术,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以经济收益让农民在家“务农”,以农致富;二是全镇还有1000贫困户,点上要对贫困户精准定向扶贫培训。了解贫困原因、制定脱贫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扶持、基金支持,长期跟踪,确保如期脱贫。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必须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了解农民所需,掌握一门技术或上一个项目,能从地里挖出金娃娃,家前屋后也有摇钱树。

3.加强队伍建设

针对农村社区教育师资匮乏,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潜在的农村社区教育师资的培养;二是对现有的农村社区教育师资的继续教育。针对农村社区教育相关人才的缺乏,政府必须加大投入,重点筹划,积极发展和建设适合于农村社区教育需要的高等教育专业,为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培养充足的人才。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现有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工作,或者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相关的师资培训,来提高农村社区教育师资的综合素质,深化专业知识。

社区教育篇3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结合当地实际,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开展农村科学种养实用技术培训,争取完成各类农村实用种养技术培训2万人次以上,使全县6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以上农村种养实用技术或就业职业技能。

(二)认真抓好全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主导产业技术培训工作。

(三)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争取培训农民工2000-4000人。

(四)结合教育强县规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乡(镇)村化技术学校等社区教育网络体系的建设工作,继续做好创建示范性乡(镇)化技术学校的工作。

(五)认真抓好应届初中毕业生“3+X”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教育工作,使2009年应届初中毕业生全部参加“3+X”实用技术知识教育。

(六)积极开展有益于终身教育的活动,倡导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事业单位、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家庭等多种类别的学习型组织。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工作要求与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

要充分认识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对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真正把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摆上议事日程。要把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列入乡(镇)、行政村(居委会、社区)、中心小学年度目标管理工作内容,各乡(镇)要及时调整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领导机构并充实人员,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抓出成效。对在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和奖励。

(二)部门协调密切配合,分工协作齐抓共管。

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必须在政府领导下,部门主动协调配合,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才能抓出成效。各级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领导小组要做好部门协调工作,财政、农业、农办、科技、科协、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畜牧兽医水产、烟草、林业、移民开发、司法、总工会、共青团、妇联、劳动力开发办、裕农协会等部门单位要密切配合,主动参与抓好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法律法规知识,振兴农村经济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目标的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并结合部门特点认真制订2009年农村成人科学种养实用技术教育和公民道德文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区教育工作计划,并切实抓好组织实施。

(三)结合教育强县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依托乡(镇)、村化技术学校、各社区教育机构、县成人教育中心,广泛开展农村实用职业技术培训和社区终身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培训效益。

1、乡(镇)、村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播放农村实用职业技术录相,采取举办讲座或培训班,印发资料、出版科技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农村科学种养实用技术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宣传教育。各乡(镇)应依托乡(镇)化技术学校和社区教育机构,全年举办20期以上农村种养实用职业技术和公民道德、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和培训;村(居委会、社区)应依托村级化技术学校和社区教育机构,全年至少要举办10期以上农村种养实用职业技术和公民道德文明知识培训或讲座。培训工作要长短结合。紧密结合农村生产实际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针对性地组织农民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管理服务知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各乡(镇)制订年度培训计划时,要将各项培训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直各部门各单位,并认真抓好计划的实施。各乡(镇)直各部门应将培训计划内容及时报送各所在乡(镇)化技术学校。各乡(镇)化技术学校教导主任和中心小学分管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副校长要积极主动与乡(镇)直各部门各单位取得联系和配合,每月要检查了解各门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收齐各类办班的有关档案材料和办班照片、资料等,并认真做好培训效果的跟踪调查反馈工作。

2、县农业局要认真抓好全县农民科技培训和主导产业培训教育工作。县教育局和各乡(镇)农业部门、乡(镇)化技术学校和各社区教育机构要积极配合做好这项工作。

3、县成人教育中心、县农村劳务开发办、裕农协会等有关单位,要立足当地劳务需求,继续通过校企联办、订单培训等形式,以就业为导向,在促进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4、认真贯彻落实*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努力做好社区教育工作。

(1)各乡(镇)要进一步完善乡(镇)终身教育领导机构,做到有专人分管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积极开展终身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凤城镇是*省社区终身教育工作实验单位,城关中心小学是*省学习型组织创建单位,凤城镇人民政府必须结合开展*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学习活动,进一步丰富各社区终身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活跃社区文化,认真建立社区终身教育工作机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快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步伐,努力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积极构建和谐社区。为进一步促进我县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3)认真开展终身教育“9·28活动日”活动。每年9月28日是我省省定终身教育活动日,各乡(镇)人民政府、县老干局、科技局、文体局、总工会、团县委、教育局等,应积极开展相关活动。

(四)确保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

经费是做好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市、县有关文件规定,预算和安排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经费并及时投入,确保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

(五)加强乡(镇)化技术学校等社区教育网络体系的建设。

各乡(镇)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乡(镇)化技术学校等社区教育网络体系的建设,做到有固定的校舍场所,并不断完善办学设施,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内部管理,加大培训工作力度,为促进当地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社区教育篇4

人的社会化过程是终身性的,自然人的教育也是终身性的,学习亦是终身的过程。树立恰当、正确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至关重要。从时间跨度上来说,教育应该从婴幼儿早教开始,到青少年的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进行系统建设。既包括正规教育(多指学历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即非学历教育)等教育相结合。在空间范围上,应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教育活动。在存在形式上,所有的教育类型应存在于一个互相联系、相互统一的辩证系统中。教育的作用将延及人的一生,这是终身教育的核心内涵,也是教育的核心内涵,更是社区教育全面开展实施的良好基础。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于教育有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内涵其实是生活教育。它的主要思想是要求教育同生活实际相联系,结合当时特殊的政治形式,还要求教育能为广大工农劳苦大众的解放和民族解放斗争服务。虽然这个内涵的阐发已经有近百年的时间,但对于今天我们理解教育的内涵仍富有指导意义。其实陶先生的理解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这是他的“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在生活教育理念中,倡导“社会即学校”的观点,认为学校要与社会密切联系,从而扩大学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陶先生曾于1939年形象地指出:“‘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就好像是要把鸟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一样,是要把学校一切伸张到大自然界里去,赋予其生命。总之,必须把学校与社会这个实体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把学校办成改造社会并促进社会性进步的中心。

三、何谓社区教育

所谓社区教育,顾名思义,就应该是在社区里进行的教育,并且这种教育是服务于社区的,即:ed-ucationforcommunitywithincommunity。当然,关于对社区教育的理解,目前有很多观点。如叶忠海先生在他的著作里提到社区教育的时候,给予了这样的定位:“社区教育的内涵应是在一定的社区区域内,把生活和教育结合成一体,发挥社区成员作用的、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并为了社区的共同发展和社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进行的一种全方位、全民的和终身的教育。”[2]再如梁春涛先生在论文中对社区教育的定位是:“社区教育的内涵应以社区为本,以社区内的人的发展为本并把社区教育与学习化社会在内涵上统一起来。”[3]我国对于社区教育的内涵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或从社会学角度定位,或从教育系统角度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则更全面:“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在进行过程中其发展的方向是立体的,即横向与纵向要进行恰当的交融。首先,从面向的服务对象来看,横向上一定要覆盖所有城乡社区尽可能多的不同群体,纵向更是应该贯穿每个个体生命全程;其次,从涉及的区域面来看,横向牵动应覆盖整个区域内各个部门的领域,纵向要联结县、乡镇(街道)、行政村(居委会)等三级层面。所以,发展社区教育必须具有整体性推进的特征,否则横向或纵向哪个方向不全面、不完善,都必然会出来这样那样的问题。即使两个方向上都完善了,他们各自的规模及融合度也应该是比较恰当的。这样高的要求就决定了社区学院必须建成为政府主办、部门配合、全民参与、上下联动的办学综合实体。然后才能实现功能上的综合性。

四、社区大学

社区教育中比较专业的设置莫过于社区大学了,而社区大学对于整个社区教育的贡献也是最大的,也是社区教育最光彩及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应该看到,我国教育事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仍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教育机会公平”这一基本的社会价值需求,在我国却还面临着挑战。建设社区大学的构想,成为我国现行教育体制适应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手段。建设新型的“中国社区大学”的构想,就是要为广大民众提供一种低成本、高质量的发展教育、成人教育、文化教育及公民教育,尽最大可能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从而更好地构建学习型社会。社区大学的基本理念包括:教育理念:应立足于生活现实,立足于多元化的世界,培养出具有自主精神和协作精神的人,并大力开展自我教育和深入实践的教育。教学理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大胆革新,设计符合成人学习规律的课程。大学理念:把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知识尽可能地融入平民生活教育之中,建设一座没有围墙的开放大学。人才理念:旨在培育真正具有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专业技能的社区发展人才,满足城乡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丰富社区的生活,让社区公民的生活尽可能地融为一体。社区理念:形成基于社区的成人教育模式,大学和社区参与共建,活跃社区公共生活空间,形成开放、文明、互助型的新社区。社会理念:以社区大学为载体,整合社区内外社会资源,以期共同支持社区大学的教育事业,同时促进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完善。五、社区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不同之处要推动社区教育的科学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正确理解社区教育的理论特征。社区教育与常规教育形式相比具有多元化特征,所以,社区大学的实践走向也应当是多维度的。

1.组织网络性

创建社区大学,必然有一个组织网络覆盖的面积问题。根据中国社区大学促进会筹备委员会的构想,应该在城市工友聚集区步行15-20分钟范围内、20-50万人城镇中心区、或者30分钟左右公共交通连接的农村中心集镇建设一所“社区大学”,辅以周边地区若干卫星式“学习中心”,共同为本地成人居民提供多种教学服务和文化功能设施。

2.功能综合性

社区大学必须承担对其他社区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职能,包括实践调研,拟订计划,总结推广社区教育经验等。社区大学还必须承担着社区教育信息的聚集与辐散功能,包括收集、整编并周转各种学习教材与课程资料,创建维护社区教育专题网站,不断更新全民终身学习的网络资源等。社区大学还要组织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比如邀请专家来社区学院讲学,举办社区教育研讨班,开展社区教育学术交流活动,组织专兼职社区教育工作者开展群体或个体课题攻关等科研学术活动。另外,社区大学还应实现培训中心的功能,如:举办各级各类超市式培训班,提供各种各样订单式教育项目,为辖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支持服务,包括青少年校外教育、成人学历提升进修、中老年教育服务、“单位人”继续教育培训、市民素质提升教育、营造全民终身学习社会氛围、推进居民社区文化建设等。

3.公益性与财政保障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社区教育是“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活动”。这就决定了社区教育应具有公益性特征,从而必然要求社区教育运行过程中的无偿性或低偿性,从而引发经费上的政府财政投入与社会资助。

4.师资上的本土性

社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扎根于本土,服务大众的教育模式,即一种本土化、大众化教育形式。作为极具地方特性的社区大学,引进和储备师资应该更注重本土化渠道。一是可从本地现成的电大、党校、进修学校、职业中学抽配一些师资;二是可从本地各部门各行业原有培训中心、辅导中心调剂一些师资,同时也可充分挖掘社区内的志愿者,以充实社区教育力量。

社区教育篇5

“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在阐述“小康社会”的特征时首先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个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有悖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家层面上,要通过制订合乎国情的政策和法律来调控社会;在公民层面上,需要通过各种学习来不断增强自己的自律能力和生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两者缺一不可。因此,从这一角度讲,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首先要构建学习型社会,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在于尽快发展社区教育,尤其是发展农村准社区化教育。

二、开展农村准社区化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我国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建立起了以社区为依托,整体育人、提高全民素质的新格局,促进了教育和社区(社会)的结合,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显示出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厉以贤、叶忠海、黄云龙、马叔平等学者从基本理论、战略规划、宏观管理等方面,概括了我国当前社区教育的新经验、新观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综观国内众多专家的研究,他们的共同特征都是着眼于城市的社区教育,而忽略了拥有9亿人口的农村教育,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又却在农村。此时此刻,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准社区化教育”更为显得迫切,开展农村准社区化教育模式的研究更是任重而道远。所谓“农村准社区化教育”,就是以农村为依托,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宗旨,以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三、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是农村准社区化教育的重要特色

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但一般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

(1)学历教育。提高农民学历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工程,除全日制学历教育外,开展形式多样的业余学历教育则是搞好这一工程的重要环节。业余教育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历教育,比如高中学历教育、大专学历教育、本科学历教育等,要充分满足农民的求学需要。业余学历教育应以当地电大、普通高中、职高为依托,开设相应的成人学历教育班,以固定办班和送教下乡相结合,以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为宗旨,以提高农民的学历为天职,把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学校的教育职能充分体现出来。

(2)劳动力转移培训。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是搞好劳动力转移培训。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点,主要是技术培训。通常较普遍且容易掌握的技术有: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如茶叶加工、竹制品加工)、建筑装潢技术、五金制造加工技术(如轴承加工)、纺织加工技术(如制线、织衣)等等。因为这些技术的培训农民都有自需性和迫切性,所以一般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组织培训。这些技术的培训,一般可以请当地企业的业主和技术人员担任培训教师,培训时间为半个月左右。另外,为解决农村中年妇女的就业问题,还可以组织家政服务培训。家政服务培训的主要内容不是技术,而是职业道德、生活常识及礼仪。家政服务的培训,一般应请具有经验的专家担任培训教师,培训时间也在半月左右。

(3)法制与道德教育。做好农村法制与道德教育是提高农民素养的重要手段,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通则》等等。道德教育主要围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以"八荣八耻"、公民基本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为主要教育内容。因农民居住分散,农村交通不便,农事季节性强,且农民流动性大,所以,如何开展有效的教育是一大难题。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教育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农闲或晚上为宜,一般可以以行政村为集合地进行教育,也可以以中心完小为集合地进行教育(主要以学生家长为教育对象)。教育形式以专题讲座、宣传窗、黑板报、电视广播等为主,甚至可以利用电影放映或文艺演出来集结农民,借此机会适当适时地进行教育。此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有线电视和网络开展远程培训,也可制作光盘进行实地播放。

(4)文化、体育、艺术教育。大多数农村,经济比较贫困,精神比较贫乏,观念比较落后。因此,加强对农村的文化、体育和艺术教育,是搞好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农村的文化、体育、艺术教育,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比如以行政村为单位组建小型的文艺演出队(如民族乐器演奏队、地方戏曲表演队)、体育竞赛队(如乒乓球队、篮球队、排球队)、农民书画协会等。除平时各村自行活动外,乡镇要定期举行各种比赛或会演。这样既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大大增强了农民的凝聚力,对营造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四、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与管理网络是开展农村准社区化教育的重要保障

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与管理网络是关键。各县(市)以人事局、教育局、司法局、文化局、劳动局、财政局、广电局、县(市)级电大等单位为成员成立“农村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应成立相应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站”,各行政村也要成立“农村社区教育联络站”。这样,从上到下形成一个放射状的培训管理网络,以确保培训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各自的主要职责分别是:人事局,主要负责日常工作的统一协调,如收集各乡镇反馈的信息、安排培训内容、联系通知相应的成员单位等;教育局,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劳动局,主要负责富余劳动力转岗的技能培训;司法局,主要负责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文化局,主要负责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培训;广电局,主要负责有线电视和网络的支持服务工作;电大,主要负责解决农民的高等学历教育和有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财政局,主要负责各类培训的后勤保障;乡镇“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站”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培训教育的组织工作,如发放培训通知、联系安排培训场地、收集反馈培训信息等;村“农村社区教育联络站”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发动有关村民参加培训,协助乡镇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站落实培训场地、收集反馈培训信息等。这样,既可以解决“有人听无人讲”或“有人讲没人听”的尴尬局面,又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类培训,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农民的各种教育需求。

总之,搞好农村准社区化教育的研究,有利于农村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本人在此抛砖,意在向大家引玉,为共同搞好农村教育出谋划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社区教育篇6

一、国内外社区教育概述 (一)国外发达国家社区教育经验

1、政府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社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较为健全

从发达国家社区教育的情况来看,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对社区教育的重视支持。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社区教育这种教育形式,为保证社区教育机构的设置和运营,有效地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各国提供了政策法规上的可靠保障。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社区大学的职业技术教育、补偿教育、非学历教育,大学转学教育和普通教育五大职能及其经费来源都有明确的规定,以保障社区教育的发展与繁荣。而在日本,1947年的《教育基本法》和1949年的《社会教育法》中的有关规定,均为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公民馆制度的建立及其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法律依据。

2、社区教育以人为本,受众面广

发达国家重视社会教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化。一方面提升市民的人文素养,使全体国民的教养和素质普遍提高,另一方面注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西方国家的公民把参与社会教育的志愿者活动视作教学相通(通过教育他人,同时提高自己)、个性展现、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发展和进步。

3、开放办学,灵活运作

社区教育面向所有的求学者,为其提供多样的选择和服务。社区院校是没有围墙的学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注册学习,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始终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方便学习者为主要目的。课程建设也始终考虑到学习者的需求,在设计新的课程或培训项目时,社区学院非常注重市场调研,随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使其适应各类学习群体。

4、以政府投入为主,经费来源的广泛化

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的资金来源来看,各国政府都为社区教育给予了很大力度的支持,尤其是在社区教育学院起步阶段经费投入巨大,有力的支持了社区教育的发展,随着社区学院办学逐渐走上正轨,在政府的宏观监督下,社区学院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学院办学,逐渐实现办学经费来源的广泛化。以美国社区学院为例,社区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3个方面: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拨款、学生学费以及当地税收(地方政府拨款)。与其他类型的大学相比,社区学院的经费大都由地方税收和拨款而得,学生交纳的学费收入较少。以1986年为例,美国社区学院资金来源的比例分别是:学生学费占总经费的16%,州政府的拨款占经费总额的48%,地方政府占23%,联邦政府拨款占7%,还有5%的资金来自私人和社会团体的捐赠。社区学院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化,可以使社区学院的发展得到有力的资金保证。

5、有效整合社区教育现有资源,推进社区教育快速发展

社区教育属公益性、福利性事业,它无疑要占用相当数量教育资源。国外社区教育无需过多的额外投入,只是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重组、改造与再分配,以实现社区教育低成本扩张与发展。发达国家借助于较为完善的社工和志愿者招募体系,在社会上招集各行业的教师志愿者。大量的兼职教师赋予社区教育的不仅是办学效益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赋予了强大的适应力和灵活的办学机制。

(二)国内社区教育发展经验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社区教育起步较晚,我国的社区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至今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各地也具有自己发展特色。

1、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社区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有京、沪、杭、宁、琴等城市,各地均成立了由教育、财政、民政、人事、劳动等相关部门领导成员组成的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来统一领导和协调社区教育工作。建立了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管理、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文件,进一步理顺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和完善各类社区教育培训机构的职能。

2、形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的三级网络建设

各地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建立形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社区学校为骨干,居委会学习点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培训网络。社区学院具有对社区教育的示范、指导、服务和辐射功能,指导街道社区学校及居委学习点开展教学工作,指导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培训和管理社区教育工作者,指导社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各个社区教育实验区有50%以上的中小学向社区开放上了一个台阶。

3、发展目标多元化,主体多样化

各地根据本地区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制定社区教育发展目标,形成特色。有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教育、弱势群体发展(如下岗职工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保护妇女儿童的法制教育等)、成人继续教育与培训、老年人教育等不同的社区教育目标。在培训竞争机制的整合上,利用各部门、各行业、专业协会的资源,建立针对社区居民发展需求的专业性社区教育基地,形成社区教育的不同主体。通过队伍建设,锻造整合优化社区教育资源的生力军,整合优化社区教育资源平台。

4、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

各地根据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要求,制订了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家庭等标准,社区教育各个实验区普遍开展了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组、学习型机关的活动,取得明显成效。通过组织社区教育论坛、社区教育研讨会、社区教育专题讲座、终身教育节、学习超市、社区教育宣传周、学习型家庭展示会等多种形式,展示社区教育成果。这些活动有利于形成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

5、建立保障社区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制度

各区级政府均把发展社区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中,按照国家教育部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号)提出的国家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应努力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经济发达地区,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规定,在各单位原有培训经费投入渠道及投入数量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增设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如XX区每年按常住人口人均3元标准拨款,XX区每年按常住人口人均2.5元标准拨款)。

6、更新教育理念,促进社区教育的内涵发展

各地区社区教育理念主要有:终身学习理念让学习融入生活;教育管理理念多元催生发展;课程研发理念社区一切活动皆课程;教育培训理念面向大众,弱势优先;教育活动理念每天进步一点点等。各地开发的社区教育特色项目有邻居节、市民读书节、百姓论坛、社区教育职业技能观摩展示会、社区教育大集、社区名家工作室、学习人生奖、社区大讲堂等。各地在课程开发上,主要是三个基于:基于奥运(世博)愿景目标的奥运(世博)课程;基于社会需求研发的课程居民职业发展和提高生活素质课程、社会工作者和社区教育工作者发展需求课程;基于本土特色研发的课程人文历史地理特色课程、区域特色课程、区情和政务沟通课程;使社区教育具有深厚的内涵和生命力。

7、建设数字化社区教育网络

各市各区都建设了信息化平台,开通了社区学习网。XX市徐汇、长宁、静安等区在信息化建设中已经先行一步,取得一定成效,建设了XX市终身学习网,能够提供学习门户、课件制作、课件学习、互动答疑、在线作业和学习档案等学习功能,XX市学习型社会服务指导中心开发了终身学习资源目录涵盖了人文与素养、生活与休闲、职业与技能等1407门,3000多小时的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课件资源,在各区按社区居民的一定比例发放了市民终身学习卡,作为区政府实事(民生)项目、市民参加社区网络学习的凭据,也是记录市民参加社区学习情况的电子档案和未来建立学分银行的基础。通过终身学习网和各区的社区教育网,建成学员个人信息库、课程管理信息库、科教文体资源信息库和师资管理信息库,XX市实现了建设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初步目标。

(三)广州城区社区教育发展经验

XX市社区教育比较早的城区是XX区。XX区依托广州开发区的雄厚经济实力,借助区内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资源,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规范管理、追求社会效益的要求,以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开办XX区社区学院。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目前已建成6所社区学校和30多个社区教育分教点,200多人的社区教育队伍。去年各街道共举办各类课程教育班和技能培训班共110多个,6000多社区居民接受了培训。

萝岗社区教育主要体现在为辖区企业、居民和机关干部提供所需的职业教育。课程按需要灵活设置,分为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定位在高等职业教育,把培养区域内职业岗位急需的实用性应用性人才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办学的目标之所在,非学历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普及适应性课程;二是素质提高型课程;三是职业技能型课程。一般定位在岗前、岗中、岗后和转岗培训上,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发展对人才素质更新的要求。社区学院开展的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具有熟悉区情、了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企业和社区联系紧密等优势,体现了全面、快速、高效、实用的培训特点,拓宽了居民就业的渠道,增强了企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了机关干部的管理水平,是区域职业教育的主体和重要基地。

(四)社区教育的趋势和基本特征

进入21世纪,国内社区教育正在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为应对国内城市存在的老龄化社会、窘迫的生存环境、人际关系的隔阂与淡化等社会问题。仅仅依赖以协调管理为特性的社区组织形式以及传统学校教育来解决上述社会问题已经远远不够。

国际国内社区教育实践经验已清楚地表明,只有实施面向社区成员,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原则的社区教育,才能满足和解决人们各种各样的教育需求和社会问题。因此,21世纪社区教育概念中的教育已不是狭义的教育。它是指政府对社区居民实施的一种服务,以及居民个人发展的一种学习型活动的结合,把社会问题都纳入自己的工作范畴。具备以下5个基本特征:

一是推进公民教育。社区公民教育的内容广泛,涵盖了科学、道德、法制、信仰以及其他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的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提升社区内居民的公民政治、道德与法律等素养。

二是支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社区教育可以为社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技术支持。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到社区教育中,共同关心社区的各种问题,加强对话、理解和沟通,有利于共同推进社区的进步和发展。

三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使学习的场所不再局限在传统的学校内,家庭、企业、社区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区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未来的社区不仅是居民的社区,而且成为一种学习的社区,居民通过持续不变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得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迅速变迁,提高个人生活和生存能力,良好的社区教育将是社区居民的一种隐性福利。

四是发展社会文化。作为居民生活空间,社区有丰富文化底蕴构成,它赋予居民的精神世界以更多的色彩。社区教育一方面通过文化影响人,另一方面又在居民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中发展起新的文化氛围,创设出激发人上进的学习型文化,提高居民对社区归属感,荣誉感 。

五是实现人性化教学目标。社区教育在目标上更加接近人文精神关怀,通过社区教育不同形式的活动如邻居关系调节,社区居民精神文化互动交流,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健康咨询等,贯穿一种人文关怀,促进社区人文环境的和谐进步。

六是学习时限终身化。社区教育面向所有年龄阶段的成员,由于与居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意义上说,社区教育的对象,从胎儿期间起,直至临终关怀,几乎与人的一生联系在一起。它可以比较好的利用社区资源,或在社区网络的基础上,实现学习的终身化,即一方面通过网络上的虚拟文化,接受理论指导,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实体,使谋求合作者和参与者建立面对面的关系,在社区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结合。

社区教育所形成的寓教育于管理、服务、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大教育趋势,回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学校教育所面临的四个挑战:一是难以适应终身教育的大目标;二是没有开发全体国民的人力资源;三是无法应对部分民众经济富裕后精神健康的恶化;四是缺乏网络条件下个人继续学习的机理。是对单一学校教育的突破、拓展和延伸。

二、我区现有社区教育基本情况 (一)XX区社区教育区位能级分析

调研组参照经济分析中的区位商计算方式,从调研样本中选取了居民知晓率(活动动员率)、教育活动开展频率、教育资源利用度、特色学校(平台)和课程等4项客观性指标,测算出我区社区教育的区位能级如下表一。

社区教育区位能级高的地理区域主要包括华乐街、北京街、大塘街、广卫街、大新街和光塔街,XX区的社区教育初步形成了区位能级集中,梯度扩散发展位的现状,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特色双核心分布,即在华乐、大塘街形成了特色文化教育的品位态势,而在广卫、大新和光塔街形成了社区知晓和动员的参与态势。这一分析结果与我区前期有关教育现代服务业的调研结果不谋而合,即在双核心区域的发展定位建议是,以信息服务和教育培训为主,发展教育传播、咨询服务、社区教育三大辅助产业,构建XX市乃至全省教育现代服务业信息服务中心。

据调研分析,我区的社区教育具有五个特点:

1、社区教育与盈利性教育现代服务业的相关性不强。盈利性教育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地域内并非社区教育就一定好,目前社区教育发展与盈利性教育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阶梯差别(参见图一)。这反映出以居民群众为主体的社区教育,其教育项目、消费能力等需求明显有别于以盈利性教育现代服务业的产品供给。

2、社区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相关性不强。基础教育好的地域内并非社区教育就一定好。例如黄花岗、梅花村和东湖等街的基础教育密度很高(参见图二),但社区教育密度和活跃程度却不如大塘、大东、北京等街。我区是广东省第一批教育强区和教育名区,积淀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拥有一批百年名校、高层次的文化、艺术机构和优秀的教育科研资源,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为主体的区域品牌优势。历年来我区在公共教育上投入充足,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均逐年提高,其中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更是大大超出全国15%左右的水平,平均达到30%以上。2008年我区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3.22%,区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数125443万元。经过长期累积,我区已奠定了其他城区不可比拟的优质教育资源基础。这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目前我区社区教育发展与基础教育(教育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两张皮问题,既存在基础教育资源存量大却开放利用不足,社区教育资源短缺现象;也存在基础教育教育强区品牌深入人心,居民群众要求得到更多更好社区教育的愿望仍未能充分满足的现象。

3、社区教育状况与居民密度有较强的相关性。在常住人口较多且是传统街坊型社区中,社区教育的需求较为迫切,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参与度较高。据统计,核心区域与城区边缘的户籍人口结构比为78.59:21.41,户籍人口分布趋势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城区边缘逐步递减的特征,从而,社区教育的密度和活跃程度也随着户籍(常住)人口的递减而递减。

4、社区教育与社区传统性人文状况相关度大。社区内文化历史传统深厚,文化人士众多,形成较强的社区人力教育资源。

5、社区教育与街道社区基层建设状况相关度大。街道与社区重视基层政权建设,居民组织工作的,社区教育状况就较好。也就是说,目前我区推进社区教育必须依靠街道和社区组织来完成。

(二)街道开展社区教育主要特色和效果

目前,各街道在不断拓展社区教育内容和形式、打造学习型社区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健全机构,初步呈现社区教育大氛围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规范组织结构。如农林街把社区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由街党政一把手担任正副校长,聘请辖区内学校以及机团单位领导共17人组成了农林街社区学校校务委员会,由教学经验、社会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担任教务处主任。社区学校在校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由教务处负责日常组织和各类课程的设置,并落实到街道以及辖区内的机团单位,负责进行各类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在各社区成立以社区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在社区家庭中以单位宿舍楼群为基础设立家庭教育点,建立起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大东街社区教育由社区教育委员会统筹,街道领导重视,专人专管,投入资源多。

二是强化宣传,营造社区教育的良好氛围。各街道突出运用社区文化建设来宣传社区教育的重要性,把社区教育融合到文体活动之中,基本上做到寓教于乐。积极利用召开地区党建联席会、机团单位座谈会等机会,向辖区机团单位宣传社区教育的重要作用,争取机团单位开放自身的教育资源,支持社区教育建设。

2、面线互促,初步构建社区教育大网络

一是建好用好各类社区教育学校。各街道已挂牌且具有共性的社区教育项目有街道党员服务站、社区党员之家、社区学校、社区党校、社区团校、市民学校、科普学校、婚育学校、儿童家长学校、绿色网园等10项之多,其中依托街道文化站(职业技术学校)为社区教育培训基地的较多,北京、华乐等街则较多依托街道党员服务站开展社区培训工作,大塘街挂牌举办了社区教育中心,大东街举办了金雁学校等特色社区教育机构。各街道把党员教育、社会工作者培训、青少年教育、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技能和继续教育、妇女权益保护、普法、科普、婚育知识、老年人保健、居民文体等工作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列入到各类社区教育学校培训中去。

二是依托社区居委会发动和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教育。各街道凡是有教育培训项目的均由社区居委会进行宣传,发动居民群众报名参加。根据各部门、各时期的宣教要求和社区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居民教育和文体活动。如农林街每年举办劳动就业、青少年补习、英语教育、婚育知识、婴幼儿知识、集邮知识、办公软件应用、平面设计、老年人太极拳、跆拳道、歌咏舞蹈、党员教育等各类教育培训讲座1200多场次。大塘街通过社区教育中心等教学点向不同人群提供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培训。2009年对1900人次失业人员开设了职业指导和技能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组织失业下岗人员根据自己所需和企业要求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街道文教、计生、妇联、司法各部门均利用市民学校、学习小组等组织,积极开展学习计生政策、法律、保健等各类教育活动。2009年,大新街组织了1751名失业人员参加了职业指导课程,其中有144人通过了技能培训考试,有3人自主创业成功。

3、民生为本,初步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

各街道根据辖区居民的特点和需要开展社区教育与文体活动,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大东街为加强外来人员的教育管理,创新了开展外来工融入社区的金雁学校等社区教育特色品牌系列,被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现场会评为全省优秀榜样。广卫街结合社区邻居节,把社区培训的相关知识融入活动中(如近期邻居节的迎亚运和创文明的知识活动),使学习形式更丰富,市民更容易接受。大塘街利用辖区红色史迹资源、文化街区的历史传承,打造红色讲堂、社区国学院、社区书吧、秉正文化广场等特色教育和文化项目。大新街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品牌:一是开设大新古坛,由XX市粤语说书老艺人颜志图先生每年讲古15场50多段故事;二是开设大新影坛,每月底在社区露天广场免费为群众放电影,为大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三是开展妇女读书班活动,参加妇女读书班人数近150人, 2005年,大新街妇女读书班被评为全国读书先进集体;四是举办老少皆宜的社区文化开放活动日,街文化站坚持每个星期日全天安排街道的歌舞团、粤剧团、合唱团在文化站免费为群众演出,进行龙狮、书画、摄影、漫画、灯谜等展示。洪桥街打造的鲜明区域特色街坊文化、客家文化社区文化系列。

4、整合社区资源,初步形成社区教育大格局。

各街充分发挥辖区资源优势,与辖区相关机团单位结成社区教育共建关系,利用他们在场地、师资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把社区教育网络拓展到社区各个层面。如北京街发挥青年文化宫电影院作用定期为老年人举办专场免费电影,并联系辖区内机团单位的场地以弥补街道文化站场地不足。华乐街也积极利用辖区内市财校、21中和中星小学等场地作为社区教育阵地,开发辖区教育人才资源,挖掘出屈干臣等有一定社会名气和教学能力的社区师资,一些社区居委会主任还能够亲自为居民讲授民政、卫生等课程。大东街以40中教师为主体,建设社区教育讲师团,形成社区教育合力。农林街发挥辖区内名校多、名师多、名人多的优势,定期专门聘请中山大学北校区的专家教授,为社区群众开展疾病预防、中老年人保健、生殖健康知识等培训讲座,聘请辖区内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为社区青少年开展青少年心理辅导讲座、组成社区帮教小组等。广卫街发挥辖区内名医院、学校的优势,定期为社区群众开展卫生保健知识和社区迎亚运英语100句等培训讲座。

有些街积极与社会教育机构合作,利用自身社区学校阵地,推动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创新社区教育办学路子。华乐街挂牌中山大学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农林街与中大星城职业计算机培训学校合作,建立农林地区计算机培训中心,在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教学计划等方面展开合作,并利用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等提供的用人、求职信息为学员提供长期培训,形成培训、考核、就业一条龙特色服务;与晨风学校合作,开展再就业培训、学历深造等教育项目;与灵格风等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全民学英语教育活动等。

(三)区属职能部门和群团单位开展社区教育的情况

1、由区属职能部门和群团单位牵头主办或者资助,形成全区多渠道,线面结合办学的社区教育结构体系。街道建成挂牌的各类社区教育学校大多数由区属职能部门和群团单位牵头主办或者是进行业务指导。如区文化局着力实现了全区265个社区一社区一文化室全覆盖,并建成以XX区图书馆为中心,辐射到93所学校、288个基层服务点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含绿色网园);由区民政局牵头主办社区学校;由科协牵头主办社区科普学校(教务管理由街道文化站站长负责);由区计生局牵头主办婚育学校;由区妇联(区家庭教育促进委员会)牵头主办儿童家长学校等,构成了各街道社区教育的主体力量。

2、区职能部门(人民团体)自办社区教育培训机构,与街道的社区教育学校项目有所区别,错位发展。部分区属职能部门(人民团体)已经开办了各类培训机构,形成培训品牌。 如区劳动与社保局主办就业训练中心,今年已经开设种类技能培训班242期,培训人数8358人;区民政局主办的XX区老人学校,由区残联主办的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青少年特殊教育,黄花岗科技园主办黄花岗科技园党校和大学堂,区文化局下属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区博物馆常年开设的文化艺术教育培训项目课程及越秀小讲堂,团区委主办区青少年事业发展中心及街道青少年社区服务中心、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社区团校和知心家庭学校等,都在本市和全区有较大影响,成为全区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与街道文化宣传式、任务培训式和社区共建式的社区教育项目形成错位发展,互为补充。

(四)我区社区教育主要特色课程

目前我区社区教育主要是非学历教育、公益性教育为主,主要有四大块:一是与职能部门的社区工作密切相关的社区业务类课程;二是社区居民再就业所需的转岗职业技能课程;三是社区生活所需的普及适应性课程;四是居民个人能力增值所需的素质提高型课程。第一和第二类在社区教育课程数量上占了绝大部分,但培训面却十分有限,且第二类课程需要一定的门槛。而对满足社区居民发展需求的相关培训内容,尤其是对外来人员融入社区所需的知识和素质培训,尚未能够满足要求。根据对部分街道和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的调查,我区社区教育主要特色课程如下:

三、我区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教育需求分析 为深入摸清XX区我区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居民的培训需求,XX区社区教育学院一院专门组织了调研组到若干街道进行重点调研。相关街道对于这次社区教育工作调研很重视,在组织人员、选择与会人员类别和准备相关资料等方面比较细致全面,基本保证了调研取得第一手资料和资料科学性。

本次调查受访对象包括街道机关干部、专职社工、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居民骨干、下岗失业居民代表,受访人数共193人,共发放问卷193份,回收193份,其中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为100%。

(一)我区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社区教育认识不足。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在193名受访者当中,虽然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2%(见下图三),但有64%的被访者(见下图5和图7,其中包括部分的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职工)对社区教育了解程度是一般的。

调查发现,各街道居民对于社区教育的认识不一致,主要有:一是对社区教育内容不了解。社区工作者和居民往往把社区教育等同于民政、计生宣传、文体活动等。座谈中以登峰街反映较为显著,部分老年人代表也认为社区教育更多是社区文娱活动如老年人交谊舞、歌咏活动、棋琴书画等。二是对社区教育工作与社区政务工作相混淆。街道社工反映这方面意见较多,特别是认为当前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强度大,应付性任务多,对社区教育工作往往是被动应付,想办法凑足学习人数了事。三是对为社区教育认识片面。把社区教育视作传统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或当作青少年的校外教育,或当作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正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补充,没有认识到社区教育深刻内涵。

2、社区教育工作的应急性、随意性大,未有总体规划。现行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很不完善,参与的部门多但具体实施的部门少。作为社区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街道的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必要的科学性指导。如登峰街居民反映,街道的社区教育主管部门不明,方向和计划不清楚,往往一些培训项目是来自有关职能部门的临时性布置,社区只能被动应付,难以真正发动有需要的居民参加,直接影响社区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同时,在目前教育资源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体制下,利用、拓展辖区内教育资源时,需要做大量的协调组织工作,缺乏相应制度保障。街道大部分代表反映目前的社区教育主要是党政机关宣传职能的延伸,真正针对居民群众需求的教育培训项目,如电脑和网络教学、家居技能、老年人文化和保健等还较少,而且未能形成长效机制。

3、社区教育层次和组织程度较低。目前,社区教育的学员以中老年者居多,民政救济对象多,固定参加培训者多。其他市民对社区教育的知晓率比较低,因此实际参与面较窄小。另外,XX区街道不少社区空挂户超过50%,人户分离问题严重,比较难以做到社区教育全面组织和广泛普及。社区教育大多数以保健、休闲、生活娱乐等项目为主,无法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居民参与。如何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班质量,不断引导居民提高自己的文化需求和学习需要,吸引居民积极主动参与,是社区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社区教育未来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4、场地、师资、管理人员、课程和经费等资源配置严重不足。一是社区教育的场地不足。特别是登峰街等区域面积较大的街道反映比较强烈,要求社区教育点基本上在家门口,步行数分钟的路程。二是街道目前没有专门负责社区教育的专职人员来承担具体管理工作。三是由于师资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信息的不对称,社区师资队伍缺乏和社会闲置师资并存。如北京街等老龄化程度超过30%的街道反映社区教育的师资不足的比较强烈,很多社区难以寻找到适合社区教育的教师。四是社区教育课程设置不讲究。往往凭街道的主观热情和政治任务设置,社区教育基本被定位在组织居民群众说说唱唱、蹦蹦跳跳,不太重视社区文化向纵深发展和社区人文精神的营造。五是社区教育的经费不足。各街道没有专项的社区教育经费,特别是作为社区教育主要基地的街道文化站的经费不足,难以承担社区教育的重任,即使承担了职能发挥也不充分。社区教育虽然以公益性为主,一些培训项目也会向居民适当收取费用。但从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看,社区居民对自费接收教育的程度还不是很广(见图14),而且愿意付出的费用也不高(见图15),推广社区教育初期政府投入更显重要。

(二)我区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

1、社区教育面向的层次。

从调查结果看,社区教育主要面向两个层次:在职的社区居民、退休或没工作的社区居民(见下图4)。社区教育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对象的教育需求,要加强社区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做到几个结合:将群体的共性需求与个体的个性需求有效结合;将长期性的需求和短期的应急需求相结合;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就业相结合。

2、社区居民喜欢的教育方式。

从调研结果来看,社区居民希望采取的教育形式包括:到社区教育点举办的居民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讲座及短期相关内容培训班、一些现代科技知识和应用性技能的讲座、利用业余时间到成人学校以及利用网络在家学习(见下图9)。

通过调研,社区居民反映当前社区教育的形式不够多样化。50%以上的社区居民表示最喜欢的教育方式为专题知识讲座和文体活动,其它如参观、观看录像、主题研讨会和网络远程教学等也较受群众欢迎。

3、社区居民的培训需求。

从调研情况来看,居民群众对再就业技能培训和大学生求职知识培训的需求最强烈,并希望培训后能得到相关的社会承认的资格证书。其次对社会公德教育和修身养性情趣培养的需求较多。我们了解到目前社区居民希望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卫生保健;②家庭安全知识;③家庭理财;④家政服务;⑤电脑操作及互联网使用;⑥法律常识;⑦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员第二代的素质教育、公德教育;⑧下岗就业技能培训;⑨大学生就业指导;⑩家庭教育,包括如何教育小孩、家庭成员如何相处、婚姻继承法律知识等。(见图11)

4、社区居民对学习教材的需求。

大部分社区居民认为在接受社区教育的同时,应该配套发放社区教育的课程材料,包括图文并茂的小册子和一些根据课程需要编写的教材。

5、社区居民对学制方面的需求

表6反映出,在成人教育方式上,居民希望不占用工作时间来参加一些讲座或培训。据调查显示,居民认为社区学院能学制灵活,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不影响工作是其最吸引人的特点,有73%人次的居民持这样的观点;而把社区学院能就近学习学费低廉居其次,说明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具备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充电,培养兴趣爱好等精神方面的需求成为人们迫切需求,

(三)分析结论

1、我区社区教育现有优势条件

(1)各街道已具备开展社区教育的良好基础。已经挂牌成立社区学校(包括社区党校、市民学校、科普党校、婚育学校、儿童家长学校、绿色网园等),依托街道文化站、街道党员服务站、辖区学校和机团建立社区教育培训基地。

(2)组织机构较为健全,管理较为规范。普遍成立指导机构,发动辖区内社会人才资源组建师资队伍(社区教育教师团、专家师资库、社区帮教小组等)。

(3)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宣传发动网络。依托居委会、社工网络、社区宣传网络等对相关教育培训项目作组织发动、宣传,居民对社区教育已具备一定知晓度

(4)涌现一批课程资源。党员教育、社会工作者技能培训、青少年教育、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劳动技能和继续教育、妇女权益保护、普法、科普、老年人保健、居民文娱体育等十个大类课程已成为各社区普遍开展的通用课程,发展较为成熟。

(5)有一批人文历史特色和人脉资源形成的社区教育品牌。如金雁学校、 社区邻居节、红色讲堂、 社区国学院、社区书吧、文化广场、大新古坛、 妇女读书班等

(6)有一批基团单位和教育培训机构合作的合作者。如辖区中小学、驻区单位、中山大学、中大星城职业计算机培训学校、晨风学校、灵格风等合作单位,为政府主导与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大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2、我区社区教育制约因素

(1)内部因素:

一是课程结构不尽合理。主要集中为任务性培训、临时性培训、应景性培训,能够长期发展的特色品牌不多。

二是发展动力不足。主要是行政部门一头热,居民参与热情及社区民间教育组织参与动力不足。

三是规划引导不足。对社区教育缺少全区性的规划指引和鼓励措施,缺乏教育成果展示宣传平台,一些街道和部门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是思想认识局限。相当多的部门和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内涵和作用没有充分认识,社区工作者对社区教育仍视作临时性工作,被动应付,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期望仍然不高。

(2)外部因素

一是政策法律上的障碍。社区教育学院尚未得到国家教育部的正式认可,社区教育也没有具体政策,导致其经费、编制、身份不能落实,工作开展面临较多困惑。

二是社会知晓率较低。许多人不知晓社区教育学院,现有社区教育项目对社区群众覆盖率较低,造成社区群众对社区教育参与率、认同率偏低,社会认可度比较低。

三是未形成鲜明区域性品牌。与已成为鲜明区域性品牌的我区基础教育相比,社区教育虽是遍地珍珠,但层次不高、缺少亮点,特色不鲜明,社区教育影响力有限。

3、我区社区教育项目构想

按照注重建设,打牢基础,突出重点,培植特色,整体发展、扩大影响的原则,社区教育项目的侧重点应放在社区居民急需的而正规学校教育还覆盖不到,或不能很好解决的技术技能教育培训项目上,放在支持社区建设学习型社会所需的精神文化产品上,努力开拓社区教育新的空间。

根据调查,目前社区居民需要提供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卫生保健;(2)家庭安全知识;(3)家庭理财;(4)家政服务;(5)电脑操作及互联网使用;(6)法律常识;(7)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员第二代的素质教育、公德教育;(8)再就业技能培训;(9)大学生就业和职业设计指导;(10)家庭教育,包括孩子成长、家庭成员相处、家庭伦理、婚姻继承法律知识等。同时,我区社区工作者也急需提供有关心理压力调适、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电脑技能方面、物业管理方面、档案管理方面、突发事件处理方面等)方面的培训项目。对于上述社区培训需求,可以大体分为:

1、条件成熟的项目。主要是各街道已有的成熟项目,如就业培训项目、老年保健项目、生态文明与绿色行动教育、环保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教育、婚育知识等,可以马上在全区普遍开展。

2、需要完善的近期计划项目。主要是目前在部分街道和部门正在试点,需要制定计划,招募师资队伍,形成系列,由点到面开展并在近期内完善。如迎亚运培训系列,法律维权,家政服务,家庭理财,网络应用,摄影,书法艺术等项目

3、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主要是一些创建文明城市的长期性的项目,帮助和引导青年创业和职业发展的项目,如满足市民精神层面需求文化艺术项目,充实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发展项目,面向未来引导市民消费理念转变的教育,低碳型城市建设和消费的教育项目,保护城市生态教育项目等,要组织人力进行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四、发展XX区社区教育(成人终身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明确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以社区教育学院建设为龙头,以街道分院和辖区培训机构为网络,以促进居民人力资源增值为目的,统筹整合我区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训资源,利用和发挥教育知识资本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以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为手段,建立适应社区建设和居民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管理服务体制、运行机制,促进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型城区建设。

2.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原则

(1)社区教育内容的本土化原则。要以贴近社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理念。结合区域资源实情,联系居民实际,秉承让学习融入生活的发展理念,从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实际出发,以社区居民的人文素质和成长需求作为培训内容,开发越秀特色的菜单式课程和教育项目,满足居民提高素质、转换职业、陶冶情操的多样性需要。

(2)社区教育运作模式的服务型原则。要树立服务意识,秉承面向大众,弱势优先的理念,根据居民需求,为XX区居民提供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务。进一步规范管理机制,理顺关系,探索适应本区居民需求的社区教育运行模式、评估体系和考核方式,让社区教育的培训服务网络真正运行起来。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灵活开放、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各种活动,起好示范引领作用。

(3)社区教育活动的发展性原则。要以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为宗旨,秉承社区一切活动皆课程和 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理念, 不断丰富教育培训的内容、手段、方式与途径,增强社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断探索大众化、生活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提高社区教育的吸引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4)社区教育推进的参与性原则。要以自治、参与、协调的理念推进社区教育,在教育对象上,从以户籍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居住社区服务为主;在培训措施上,从以条块结合、条条(职能部门的任务培训)为主,转变为条块结合,块块(街道分院对本社区统一规划教育项目、行政组织、自治组织、民间组织、中介组织广泛参与)为主;在推进工作上,从以行政手段推进为主,转变为社区组织和居民依法自治,主动参与、社会监督为主。

3、社区教育发展的目标

(1)近期发展目标

按照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要求,构建具有数字平台、全员参与、自主选择、多样服务特色的社区教育模式,打造越秀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完成社区教育建章立制工作(包括社区居民终身学习制度、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制度、社区教育科研制度、社区教育志愿者管理办法、社区教育经费管理办法等),开展社区教育志愿者招募工作,启动XX区社区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力争越秀社区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于全省同类城区的前列。

2、中期发展目标

通过社区教育实验,面向社区居民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使社区居民年培训率逐步达到80%以上,基本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教育需求;建立起完善的社区教育网络,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社区各类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基本上向社区居民开放,社区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形成具有教育文化核心区特色,有利于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力争在全市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区,实现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目标。

3、远期发展目标

构建终身教育网络,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的学习型社区。借助我区教育现代服务业优势整合全区教育资源,公办、民办、社团、外资等培训机构共同参与,实行政策资源、项目资源和师资资源共享,为社区居民提供广泛多样的终身学习社会教育系统,使社区成员素质得到整体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二)办好XX区社区教育学院

组建社区教育学院是发展社区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北京、上海等地的成功经验说明,在经济发达地区,通过组建社区学院来提升社区教育质量,是切实可行也行之有效的。

1、社区教育学院的办学宗旨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整合教育资源为手段,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以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积极为社区全体成员提供全面、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文化教育核心区提供智力支持。

2、XX区社区教育学院的功能定位

(1)协助政府统筹规划本区社区教育职能。制定全区性的社区教育年度计划;组织、指导和评价各社区教育学院分院及社区教育培训机构的社区教育实施工作;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负责社区教育的理论探讨、政策研究、计划制定、任务分解、业务指导、进度督察、效果评估、经验总结、成果推广等。

(2)社区成人学历教育功能(由社区教育学院二院负责)。开展多层次的文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以满足社区成员提高学历层次的多样化要求。一是独立开展成人中等学历教育;二是通过与各类高等院校合作,举办高等教育学历班、自学考试或远程教育辅导班。

(3)社区成人非学历教育与培训功能。一是依托社区内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与劳动、企业和其他有关部门合作开展非学历的职业资格教育和技能培训,为社区成员提高各种在岗、上岗及转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升社区成员的创业、就业能力。二是培育、整合区内民间社区教育组织,形成社区教育网络,开展青少年教育、老人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文化艺术教育、家园文化教育等社区精神文明教育,把社区教育开发成为社区居民的公共客厅、 公共课堂、公共乐园。

(4)社区的远程网络教育中心功能。在各街道分院建设网络远程教育基地和信息站,建立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的学习型城市的网络信息平台,辐射社区内的各种教育机构、工厂和居民家庭,随时为社区居民提供通畅的获取学习资源的场所和渠道。

(5)社区的教育服务功能。一是为社区专兼职教师队伍和社区教育志愿者提供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再教育培训,加强学习交流,提高其工作能力。二是拓展社区的教育服务范围,开展外联和协调工作,建立社区教育学院与区域内的各类教育机构的沟通渠道,形成社区教育中介服务体系,将各类教育信息集中到社区教育学院,面向社区提供信息登记、、咨询等服务。三是协调区属单位各类培训中心、培训点承担相关的社区教育职责,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四是建章立制,形成工作汇报、考核、评估、奖励工作机制,使社区教育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五是挖掘、开发社区内的教材资源。以辖区内的文物古迹、历史事件、优秀人物为题材,编写乡土教材,为社区教育提供更多精神产品。

(三)加强社区教育的保障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区教育影响

一是与区委宣传部合作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及时公布各街道、各部门培训信息;二是由街道和社区工作者在面对居民的日常工作中进行广泛宣传;三是利用社区宣传阵地对社区教育学院及各街道分院的培训计划、内容进行广泛的传播,提高居民的知晓率;四是对本区社区教育先进单位和个人、学习积极分子进行评选,授予荣誉,扩大社会影响。

2、形成工作机制,规范社区教育管理

各街道分院街道社区教育工作机构,有专人负责,每季度一次全区街道分院的工作例会,汇报工作,沟通信息,安排培训任务。社区教育年度工作计划纳入街道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平时有活动,进一步规范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3、落实经费保障,满足社区教育需要

除各职能部门的任务培训经费仍按原有渠道不变,专项用于社区培训外,社区教育学院运作的基本费用由区政府列入区财政预算,社区教育学院一院对各分院项目运作成效作评估和实施质量管理,根据其项目实际成效提供经费资助。对于可以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项目,社区教育学院可根据教学内容及相关收费标准,适度收取费用。通过三个方面筹集经费,满足居民的各种教育需求,形成社区学院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4、整合各类资源,提升社区教育合力

建立区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和社区教育学院两级协调机制,协调整合各部门各条线下达的宣传教育学习任务,形成XX区年度社区教育计划,下达到各街道分院和行业培训机构,进一步有效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形成合力。

5、形成制度保障,完善社区教育管理

社区教育篇7

江干区社区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江干区社区教育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大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政府高瞻远瞩提出的战略决策。当今人类社会无论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还是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则在于教育与学习。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区在实施“两加快,一统筹”战略,建设大都市中心城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更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对于培育城区人文精神,提高城区品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努力下,近年来我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受到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2004年被省教育厅评估认定为首批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主要的工作和成绩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宣传理念,提高认识 2002年区教育局、区文明办共同策划举办了江干区社区教育论坛,邀请省、市专家作专题发言。区领导、各部门、镇、街道以及基层有关干部参加论坛,初步了解社区教育的概念及其意义,逐步引起重视。2003年部分街道社区在教育局的指导下开展了社区教育节和社区教育宣传咨询活动。2004年区教育局与街道联手开展了大型广场社区教育宣传周活动。通过文艺演出、板报宣传、咨询活动、现场书画等多种形式,宣传理念,营造氛围。活动中有180多名专兼职和志愿者参加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参观。还在江干教育网建立了社区教育网页,宣传社区教育,报导社区教育信息和在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先进事迹。通过这些活动和载体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区教育在我区上下渐入人心。 二、构建社区教育*网络 构建网络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基础。2003年10月我区社区教育在原*教育培训中心的基础上筹建并经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社区学院定名为江干区社区学院(筹)。闸弄口街道、采荷街道、凯旋街道在此前后成立了社区学校。基层社区先后成立市民学校,至今全区49个基层社区成立市民学校41个。4个镇则依托*文化学校,拓展社区教育的功能。全区46个村也均建立了村民学校,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城乡的社区教育*网络。 三、建立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工作队伍 我区重视社区教育、*教育队伍建设。已建立起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三部分组成的干部师资队伍。目前全区有专职人员16名,其中区社区学院6名,各镇6名、街道4名。15名干部是由区教育局委派。1名由镇解决。兼职人员主要由各基层社区、村文教委员担任。目前社区文教委员49名,村文教委员46名,共计95名。2004年通过举办两期文教干部岗位培训班,提高了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其余是外聘的师资和志愿者,根据教育活动的内容需求,随时聘请参与工作。 四、制定政策文件,采取措施,推进工作深入发展 (一)近年来我区推动社区教育工作出p; 各街道社区学校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也举办市民三项培训、中老年书画班、文史知识、外语等各类培训班。市民参与率不断扩大,有些班级学员报满供不应求,还涌现一大批学习积极分子和动人事迹。各基层市民学校也开展了“百场讲座”活动,内容涉及公民道德、法律知识、环境保护、科学发展观、健康教育等等。各街道、镇和社区把青少年的教育纳入社区教育范畴,利用暑假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参与,据统计参与率达到80%以上。活动的形式有很多创新。例如:“家门口的陶吧”、“小市民道德论坛”、“青少年模拟法庭”、“我爱家园演讲比赛”,给青少年以很好的教育,也受到媒体的报导。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全区还出现了一些较为固定的学习型团队。例如:景新社区的书画社、庆春门社区的集邮文化夜校在全市都有点名声。农村成校仅2004年举办*业余中专学历班学员298名,大专学班学员135名,其它培训班培训人数1690人,还配合镇各有关部门开展各类培训达12500人次。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有1099名获得技能证书或学历毕业证,大大超额完成区今年下达的200名指标。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为提高我区城乡人员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区社区教育工作虽然收到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下制约发展的问题,需要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概述如下: 一、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够有效,需加以完善。 社区教育以提高辖区全民素质为宗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落实各级的目标任务,并健全有效机制。目前,街道、镇和基层总体讲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是工作的开展主要靠领导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因而在社区教育的人员、经费、场地、设施、工作的落实上随意性很大,个别街道至今尚未建立社区学校正常地开展社区教育。随着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并统一由区管之后,各镇、街道的教育工作重点,应及时转到以提高辖区成员的综合素质的社区教育上来。区政府要起到对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作用,落实各级的工作目标责任,建立符合我区、镇(街道)、社区(村)分级主办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各层面内部协作机制,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我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区自2003年起作为区级层面,每年按常住人口人均1元列入财政预算。这笔经费除了解决区级大型社区教育活动和区社区学院事业经费外,主要用于基层市民学校建设的奖励和江干区社区教育券发放,即推进基层工作的规范化和鼓励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培训工作上。与兄弟区相比我区的投入尚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上城区是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2元的标准列入预算。下城区则把外来人口也列入预算。江干区是个外来人口大区,对他们的教育也关系到我区社会的和谐发展,应该把外来人口列入社区教育经费指标。在镇和街道层面的投入方面也严重不足,较好的镇和街道除场地设施的一次性投入外,社区教育活动的日常经费就很少,而且没有一个制度性的规定。至于城区各基层社区市民学校普遍反映经费难以落实,给社区教育工作和活动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社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除了区级予以投入外,街道、镇也应该给予基层社区教育工作一定的经费保障,并形成制度。 三、落实专职社区教育人员的编制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教育培训,统一建造一所区社区学院。规模大、功能全,具有极大的教育培训优势,较好地满足辖区各类人群培训的需求。我区应该打破条条分割,建设好江干区社区学院,使之成为面向我区干部、职工、市民、中老年等为一体的上规模、设施新、功能全的一个终身教育平台。 街道(镇)和基层社区(村)同样整合有限资源,建设和完善社区学校、市民学校,把其它各类称呼的学校均纳入其中,成为各层面的终身教育平台。纳入之后各条线在管理上要加强协调和整合,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促进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的有序进行,真正起到提高辖区成员和市民综合素质的作用。 六、社区教育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培训面有待扩大 区社区学院成立以来,延续了原*教育培训中心和进修学校的学历教育的同时,也拓宽了一些培训内容,例如十万家庭网上行。但总体来说,培训面尚不宽,且主要是政府推动的项目。社区教育从培训目标和内容来看,一部分是公益性的,即政府对市民提高文明程度、法制意识、综合素质要求的教育培训活动;另一部分则是公民为了提高自身学历、技能、专长、生活质量的培训,这一部分则应该引进市场机制,作一些有偿的服务。区社区学院更要增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深入企事业单位、深入基层、了解需求,搞好课程开发,搞好教育服务不断提高知名度。各镇街道社区学校除了大量开展面向辖区市民的公益性教育培训活动外,也应该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社区学院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教育服务。各基层市民学校则主要开展辖区市民的公益性教育活动,以提高市民的素质,促进辖区的文明建设。通过各层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扩大市民参与率。 七、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网络在农民素质工程中的作用问题 我区社区教育*网络初步形成,这是我区提高城乡市民素质的主力军。我区社区学院和农村成校,均有开展教育培训的场地,教育培训的设施设备,还有计算机等专用教室,也有专门的干部师资队伍。社区学院前身*教育培训中心和农村成校均有10多年的办班培训的经历,不但开展了*高等、中等学历教育,也开展了10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还与省、市高校,技术学院和职能技能培训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完全有能力承担和组织我区劳动力素质培训和失土农民的技能培训。可是2004年我区失土农民培训却通过招标方式,让民办教育机构承担。据了解,民办教育机构也无专门的培训人员,基本上也是外聘人员,而且在我区并无健全的网络和基地,最后还是租用我区的*学校的场地设施并由*学校参与管理来实施培训工作。我区既然构建起社区教育*网络,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整合培训资源,发挥我区自己网络的作用和效益。 八、加强对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领导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则要从创建学习型的组织起步。要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促进我区各类人员和广大市民素质的提高。这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靠个别部门的努力是很难奏效的,党委、政府必须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我省部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鄞州市和下城区都有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的经验是成立党委、政府牵头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局)领导和统筹社区教育工作,制定学习型组织创建的实施意见,并落实有关

部门职责,负责指导、检查、评估工作。例如:机关由区党工委、学校由区教育局、企业由区计经局、街道、社区由民政局等职能部门指导、检查和评估。 我区今年也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是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对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在学习型组织创建作用的发挥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学习型机关创建方面。建议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增加区委领导成员,并出台不同部门、系统学习型组织创建的目标和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大指导检查力度为我区学习型城区的创建发挥应有的作用。

社区教育篇8

二、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分析

(一)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实践在“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设计和创建阶段,我们便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确立了特色化、本地化的课程资源建设原则,以便丰富资源类型。1.适应本地居民学习需求,开发乡土特色课程在平台创建阶段,我们便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专门设计了“燕赵回眸”和“跟我学”两个具有河北特色的栏目。“燕赵回眸”以河北人文、历史内容为主,建设不同类型的网络视频课程10门。“跟我学”以河北地方特色的文化体育、养生益智、生活知识与技能等内容为主,建设网络视频课程9门。2.根据现有条件,开发多样化课程本次自建课程,大部分为视频课程。其中多为新录制课程,“学唱地方戏”和“学剪纸”为从剧院和电台搜集并改造的课程。“跟我学礼仪”为学校年轻教师编制的动画式课程,该课程在2013年教育部“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征集活动”中通过了评审,经过重新改造后成为社区教育网络课程。3.立足学校现实,探索课程建设机制据了解,目前全国电大系统中教学资源建设普遍存在着职责不清、主体不明的问题。很多省级电大设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资源建设处等资源制作部门,但是,由于人员缺乏,专业分工不健全,这些部门往往只能承担管理职责,或作为技术主体,都难以独立承担资源建设任务。教学设计、组织策划等工作要靠其他部门人员完成,部门之间协调存在着困难,扯皮现象经常出现。在本次自建课程试验过程中,我们努力完善资源建设制度,积极进行以项目组为组织和运行模式的资源建设机制探索。虽然由于人手少,存在着多角色兼任现象,但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十分注意强化参与者的角色意识、职责意识。

(二)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应用分析我们运用内容分析法和Excel软件,针对学习者发帖信息进行了初步分析。“河北终身学习在线”两个栏目共制作19门课程,网站开通近一年以来,引起了很多学习者的兴趣,我们对学习者的点击和发帖信息进行了初步统计(见表1和表2)。1.点击数分析从点击数来看,“跟我学”栏目每门课程平均点击数为1737人次,“燕赵回眸”为218人次。“跟我学”课程要远高于“燕赵回眸”。表明公众更喜欢休闲健身、文体娱乐类课程。“跟我学”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与公众生活相关度较高,容易受人青睐。“燕赵回眸”更多地具有正规学历教育课程的色彩,通俗性、娱乐性成分较少,显得曲高和寡。这说明公众更喜欢通俗性、娱乐性和趣味性较高的课程,因此,课程资源建设时,一定要在这些方面狠下工夫,特别是历史文化类课程更需格外注意。2.发帖情况分析(1)基本情况。“燕赵回眸”和“跟我学”两个栏目课程共123个帖子,其中无效帖子7个,有效帖子为116个。跟我学93个,占80%,平均每门课程发帖10.3个;燕赵回眸23个,为20%,平均每门课程发帖2.3个(见图1)。因为帖子数较少,这里的分析可能仅具有相对意义和参考价值。(2)帖子分类。根据内容可将帖子分成四类:a.评论类。包括对网站、栏目、课程以及主讲人的评价。例如,学习了“商务礼仪”课程发帖“挺好的这个网站”。学习了“太极拳(4)”课程发帖“庞大明会长讲得好,通俗易懂。”这类帖子反映了学习者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b.提问类。包括针对讲授内容的问题或与讲授内容相关的问题。例如,学习了“摄影创作如何正确使用光圈”课程发帖“抓拍时,光圈和速度顾不上调,用P档效果又不好是什么原因?”这类帖子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深度。c.感触类。包括学习完课程以后由课程内容引发的认识、感悟、感想、抒情等情绪性表达。例如,学习了“摄影构图”课程发帖“我领悟到好的照片会说话。”学习了“河北古长城”课程发帖“长城的历史太悠久了,我国的瑰宝啊!”这类帖子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深度。d.其他类。包括难以划分到上述三类中的帖子。例如,“个人礼仪”课程可能是一度看不到内容,有人发帖“怎么没有内容啊?”还有人提示,“用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用兼容模式就可以看了。”学习了“特殊天气摄影”课程发帖“见过特殊天气———风、雨、雾霾、雪的好照片。推荐一个冰雹天的获奖照片。”这类帖子也能反映学习者学习兴趣、学习深度、协作学习等多方面情况。(3)数据分析。“燕赵回眸”栏目课程帖子数量太少,其中,感触类、其他类和评论类帖子为10个、10个和3个,分别占43%、43%和13%。没有提问类帖子,说明学习者学习深度不够。“跟我学”栏目课程帖子数量相对较多,但极不平衡,且有明显的集中倾向(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两门改造课程“学唱地方戏”和“学剪纸”均为0个帖子。一方面,表明这两门课程居民学习需求较低。在张燕农对北京东城区居民学习需求的调查中也有相同的趋势,剪纸31.2%,戏曲25.6%。明显低于摄影51.2%,文明礼仪58.4%,[13]可以与本研究相互印证。另一方面,对两门课程还应具体分析。从制作形式来看,“学唱地方戏”是教学形式的课程,有教有学,而“学剪纸”是电视台专题片改造而成,属于欣赏类课程。结合点击数来看,“学唱地方戏”和“学剪纸”分别为1372人次和464人次,虽然都低于“跟我学”栏目点击平均数,但两者相比较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表明学习者更喜欢能够给予学习过程指导的教学式课程。“学摄影”发帖数较高,占“跟我学”栏目的69%,其中,评论类和提问类帖子也比较多,分别占“跟我学”栏目的25%和16%(见图3)。表明公民对摄影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都较高。“学摄影”课程发帖率高还有一个原因,即主讲人为石家庄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同时也是河北电大教职工。表明专家的身份特征对于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影响。

三、关于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相关思考

通过本次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建设与应用经验,发现了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们对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建设以及课程教学等问题的思考。

(一)社区教育网络教学要不要开展,以及如何开展应该看到,目前“河北终身学习在线”课程教学功能还不够完善,无交互教学,缺少教学支持服务环节;学习主体呈现散漫状态,缺少组织与管理。因此,导致课程资源使用效果不甚理想。王林兴等认为,社区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公民补偿教育、公益性教育,其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只要方便公民、有利公民,不受任何制约。[14]我们认为,即便是非正规教育,也决不是教学无目的、办学无计划、质量无标准,它只是相对于正规教育的规范性而言。它的教学目的、内容更接近学习者工作和生活实际,并非无据可依,随意而为。与正规教育相比,它更重视主观能动性、责任意识、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强调自主性和自愿性。再有,随着社区教育机构的日益发展,其教育教学必然越来越规范化,在终身教育语境下的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将打破既有界限,回归教育的本真状态,有支持的远程教学理论也必然会引入社区教育领域。因此,一定的网络交互教学是必要的,至少网络课程不能处于完全无人照料状态。那么,社区教育如何开展网络教学活动呢?首先,借助实体教育机构提供学习支持。随着社区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的教学能力将不断增强,因此,社区教育教学可以通过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借助社区教育机构的教学力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其次,开展互助学习。教育机构应有意识地多组织学习者开展合作学习,促使学习者互相提供学习支持。

社区教育篇9

作者简介:1.赵志祥(1953―),男,汉族,长兴县人,浙江省长兴县社区学院院长,中学高级教师,从事成人教育方面的研究。

2.刘建新(1968―),男,汉族,浙江省长兴县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长兴学院高级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成人教育方面研究。

社区教育是属于“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教育,具有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等区别于传统教育的特征。如何做好如此复杂的大教育工作,是每一位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课题。笔者认为要抓好社区教育,确保社区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将社区教育的目标定位在精、活和大三个维度上,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社区教育决策者的足够重视与正确决策,还依赖于所有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一、社区教育的三维目标

所谓社区教育的三维目标,是指社区教育的自身发展方向,具体地说,“精”是指社区教育不但要保障每项社区教育的高绩效,而且要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社区区域文化特征与时代特征,确立本区域社区教育在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内容与特色教育;“活”一是指社区教育不仅要有常设项目,还要根据社区经济、文化活动的具体需要,根据社区居民的现实要求随机调整教育项目,二是指社区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要因人、因时、因势,选择适合于教育对象特点的教育形式;“大”不只是指社区教育的教育内容要丰富,覆盖面要广,要兼顾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等等的社区成员的不同需求,更是指社区教育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力争影响到本社区中每个街道、单位、家庭与个人,为每一位社区成员创设自由学习的空间,促进学习型家庭与学习型社区的形成。

二、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

社区教育三维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各级领导与市民对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学习)理念在思想上的认识程度如何;各级政府部门领导是否在具体的工作行动中确实体现了对社区教育的充分重视;各级政府部门能否不折不扣地履行教育部相关政策,制定有力的社区教育资金筹备机制,确保社区教育所需资金的到位是实践社区教育三维目标,确保社区教育稳步发展的基本保障。

(一)思想保障

社区教育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区居民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知识经济和加快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社会转型的客观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正在发生着变化:

1.职工“单位人”向“社区人”转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民的就业分配、教育培训、劳保福利、医疗、住房、生育及子女上学等对单位有着普遍的依赖性和归属感,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的管理几乎都是单位实施的。实行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后,职工“单位人”已向“社区人”转移,原先由单位承担的社会事务被剥离,移向社会,使社区替代了过去单位所承担的教育功能、后勤服务功能、文化娱乐功能、医疗保健功能等,社区教育的作用日益凸现。

2.社会重心向知识领域转移。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知识已成为一种基本的资源,社会重心正向知识领域转移。人们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充电”,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不断变化的需要,社区教育是满足人们学习需求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

3.社会向学习型社会转移。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首先要求公民是一位位具有终生教育(学习)观念的社区人,并据此构建起一个个学习型家庭、学习型街道、学习型企事业单位等学习型组织,在此基础之上,学习型社会才有可能真正成型。

每一位社会公民都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上述三个转移对公民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明确应对这三项转移的关键是使自己成为终生学习者,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二)措施保障

社区教育量大面广,有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校外青少年培训等等,显然,社区教育已不只是涉及教育部门的工作,还需要劳动保障、文化、体育、法律、民政等等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然而,由于各行政主管部门各自为政,在管理内容上存在着内容重叠等原因,这显然会降低了社区教育的工作效能。因此,当地政府如何充分有效地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充分调动各部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确实有力的措施,合理整合社区教育的多种功能,是摆在政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上海市教委在总结上海市社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政府在社区教育工作上的三个环节:“政府要积极帮助社区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引领、导向作用”;“政府既要保护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尊重他们发展社区教育的创造性,又要善于优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统筹整合作用”;“政府积极为发展社区教育搭建平台”。由于上海市政府在上述三个环节上采取了确实有效的措施,从而确保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社区教育方面的协同合作,为上海市社区教育的蓬勃发展,成为全国社区教育的典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经费保障

教育资金始终是影响国家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样离不开相应的经费保障。在社区教育相对发达的美国与加拿大,社区教育所需的经费主要是从联邦政府、州(省)政府以及当地税收而来,美国社区学院39%的经费来自联邦政府税收,18%来自当地政府拨款,30%来自联邦政府拨款,其余来自学费、企业资助和校友捐赠等。

我国社区教育学院在筹办之初,主要是采取将社区学院挂靠在其他高等院校、广播电视大学等方法,这样做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投资,提高固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然而,这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这些学校的教育资源紧张。为了确保教育的正常开展,适当增加必要的教育资源是合情合理的。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地要保障必要的社区教育经费,并列入经常性财政开支”;“应努力按照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社区内各类企业要认真落实关于职工工资总额1.5%~2.5%用于职工培训的规定,积极开展在职人员培训”。从而明确了社区教育经费来源。为了确保社区教育经费,各地政府应严格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积极搭建平台,吸引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和有识之士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出智、出钱、出力。

思想、措施和经费是社区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三项基本保障,是实践社区教育三维目标,促进社区教育稳步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实践三维目标的具体措施

(一)学院文化建设

社区学院承担着所辖区域的社区教育工作,学院本身的校园文化如何直接影响着社区教育的开展。学院文化的构建过程就是学习型学院的形成过程。一所学习型社区学院的构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学院领导要再认识自身角色,努力营造和谐、开放、民主、快乐的校园氛围。圣吉指出,组织是一个活生生的体系,你虽然可以驾驶一辆汽车,将它开到你想去的地方,“但你不能‘驾驶’一棵植物的生长。你也不能‘驾驶’你十来岁的孩子……领导亦无法‘驾驶’他们的组织”。学院领导所要管理的是一群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维、独立意识的成人体系。领导绝不可能只凭借个人的意志来强制改变众人的意志。显然,富有前瞻性、民主和开放精神的学院领导是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的先决条件。

第二,学院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激励机制的内容既要涵盖终身学习思想的宣传、招生工作的开展、教育质量的把握,又要涵盖教育科研、教育创新以及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还要建立学院特殊贡献奖,对在社区教育的各个环节,尤其对在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具有突出表现的人员进行特别奖励。

第三,通过上述两项的实行,促使教师重新审视自己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努力在社区教育的工作中自主学习,实现自身专业的不断发展,确保自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知识源头,使教师自身具备质量上做“精”社区教育的能力,学院具备做“精品”社区特色教育的软实力。从而确保学院不仅能做“活”社区教育,而且在内容上做“大”社区教育。

(二)构建社区教育体系

社区教育三维目标的实现不可能靠社区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社区学院来独立完成,它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一个完整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与高效运转。

概括而言,一个地方的社区教育体系既包括由从县(区)政府到街道办组成的纵向管理系统,又包括由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组成的横向支撑系统,这两大系统的结点就是社区教育学院,两大系统协同合作构成了整个社区的教育体系。

具体地说,纵向管理系统的顶层是各县(区)政府设立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或社区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成立县级社区学院;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居委会要设立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管理办公室;行政村设立社区教育专管员。横向支撑系统不仅包括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校和其他办学机构,还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以及有识之士。社区教育不可能脱离行业而独立存在,社区学院必须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与它们组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

社区教育的宣传工作一定要做到有声有色,不可纸上谈兵。上海芷江西路街道的经验是:除了用好宣传窗、印发宣传资料、上门宣传等常规宣传手段以外,还把每年的三月定为社区“终身教育(学习)月”,做到届届有主题,年年有重点,逐步向纵深发展。为了更好地推进终身教育(学习)的思想,街道社区教育办公室对社区内容所有家庭进行了调查,详细了解家庭人员特征,以及外来人口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构建终身教育(学习)体系发展规划”,分年度确定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起步、形成和发展等阶段,明确各阶段所应该完成的具体任务指标。为了调动广大社区成员学习的热情,社区学院在达成社区教育体系内部一致支持的前提下,在全社区内开展评选年度十佳学习型家庭、年度学习型组织等活动,并通过报社、电视台、社区教育网站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学习型家庭与学习型组织的先进事迹,为做“大”社区教育夯实群众基础。

(四)狠抓教育环节,确保社区教育质量

终身学习思想的形成与持续发展动力的获得,仅靠上述的宣传手段还是远远不够的,配合宣传,社区学院还必须举办丰富的各类教育培训,无论在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上都要充分体现“一切为了社区成员的发展”这一宗旨,让社区成员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来自学习的乐趣。

社区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具体教育内容的确定既要根据社区人员特征,结合社区人员发展需要,又要结合社会行业发展的需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层次举办不同的学习班。对处于成长期的少年儿童,可举办艺术类、棋类、科普,以及与其年龄特征相关的生理、心理保健培训;对于无业人员,可以在取得相关用人机构支持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必需的劳动技术,提供工作机遇;对于在岗人员,可与其所在单位进行联系,举办相应的培训班;对于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可以举办老年艺术、信息技术、老年保健、拳术和交谊舞学习班等;只有当社区教育真正涉及到社区内每个家庭、每家单位,涉及到所有社区成员时,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做“大”社区教育。

在具体教师的选择上,一定要把好任人关,聘任责任心和教育能力双佳的教师参与实施教学工作。教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来自社区学院及其外聘的专家、学者,这类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工作;另一类是社区学院在广泛调查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由来自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组成的人力资源库中的实践型专家,这类教师都属于临时聘用性质,主要负责实践培训工作的实施。只有当社区教育具备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时,做“精”社区教育才会成为可能。

在具体的教育形式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体现社区教育的灵活性。要让社区教育走进各行各业,尽可能多地采用临场讲授、个别教学、分组合作学习等方法,使训练与讲习相结合;也可以采用外聘师徒制的形式,通过与各行各业的联系,让各行业的专业人才接受若干位学徒,在岗位上直接指导学生;还可以采用半工半读的形式,为各层次的学生提供充分的受教育机会……只有当各种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时,社区教育的做“精”、做“活”才会真正实现。

综上所述,社区教育三维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全民对终身教育思想的认识,各级政府部门对社区教育工作的协同支持,以及有力的社区教育资金筹备机制这样三个基本保障;另一方面也有赖于社区学院文化的建设、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终身教育思想的宣传,以及社区教育质量的严格把握这样四项措施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舒文,孙昌立.高等教育向经济发达县市延伸问题〔J〕.上海高教研究,1996(2)

〔2〕张小康.关于富裕地区开展成人教育的思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4)

〔3〕杨应崧.各国社区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5

〔4〕〔美〕彼德.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6,391~418页

社区教育篇10

许多老年人从紧张的工作到离岗、退休生活,一时难以适应,产生焦虑和怀旧心理。提升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策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主动深入社区,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按需开课。帮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轻松掌握休闲、有效有趣的知识和应对技能,让老年人的思想、言行跟上社会节奏,切实增强老年人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使老年人晚年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开展社区老年教育也是精神养老的重要方式,许多老年人通过学习活动,认识更多的朋友,掌握更多的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

(2)开展社区老年教育教学是应对社会老龄化的现实需求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老年群体对老年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社区老年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朋友的关注。在“未富先老”的严峻挑战面前,创新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策略是提升老年教育质量效果的战略选择。

(3)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教学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老年人是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生存状况、精神状态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社区老年教育教学活动能够调节老年人的心态,消除离群感、孤独感和失落感,使他们融入社区、融入社会,生活自信,自身和谐,由此带来的是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

2.当前社区老年教育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1)社区老年教育教学服务保障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社区老年教育的支持系统不够完善。在新形势下,社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多是依托网络进行的。网络教学、课件、视频点播、教学管理、网络资源等都离不开网络系统。因此,基层的社区老年教育学校应当加强设备设施硬件建设,其运行技术管理水平也需有序、高效地提升,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

(2)社区老年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老年群体的需要

从教学的内容来看,主要是集中在养生保健、急救知识等传统的项目领域,涉及的知识领域不够,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受教育的老年群体短时间内难以掌握。从教学的形式来看,主要是讲座、报告等,形式较单一,老年人参与度有待提高。

(3)对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的认识误区

部分人认为老年人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老年人离岗后就应该养养老,不必有活动和再教育。

(4)社区老年教育教学场所不固定

由于社区没有独立的教学场所,靠临时租用或借用学校或会议室等一些公共场所开展教学工作,只能以“快、短、少”的方式进行,难以落实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初衷与效果。

(5)缺乏系统的课程教材建设

受资金、场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单一。现有的课程教材内容新颖性不突出,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不能满足当前活动的需要。与老年人相关的社会适应性教育、老年健康教育、金融理财等本土化校本课程教少。(6)师资力量薄弱社区教育专业教师的数量偏少,社区学院通过外聘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绝大多数外聘教师有其自身的工作安排,不可能将过多的精力投入老年人教育当中,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效果。老年教育专业性强,授课教师在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要符合老年人的心理。

3.提升社区老年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

(1)提高认识,以终身教育的理念引领社区老年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广泛宣传社区老年教育终身学习理念,发动更多的市民参与到社区老年教育与学习过程中来。

(2)完善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的外部环境和服务机制

社区内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支持、帮助学校推进老年人教育教学改革,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实践场所,如图书馆、文化馆等教育、文化、科研、体育公共设施,要面向社区老年人有序开放,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教育活动场所。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提高老年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与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促进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在落实老年教育政策的过程中,应当建立以教育部门为第一责任者,民政、财政共同参与,协调开展工作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同时鼓励各类教育机构、社会团体、企业组织、成功人士投身老年教育,共同促进老年教育教学事业的繁荣。

(3)创新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教学形式上,实行“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相结合。“第一课堂”是校内课堂,是从事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的“主战场”。规范课堂教学,重抓课堂教育教学效果。“第二课堂”是校外实践。走出校门,通过班集体、协会等组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走向社会,展示学习成果。“第三课堂”是服务社会。老年人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为社区建设做事,为社会服务,体现自身价值。将三种形式的课堂做到有机结合,目的在于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学方法上,实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注重老年教育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内容的多样性,既照顾到大多数群体,又注重个性化,力争满足老年人的个性需求。白天举办核心的课程教学,晚上举办唱歌、舞蹈、交流等活动。可以选择老年人易于集中的地方,如图书馆、社区管委会办公室等,开展小组学习或分享学习,让老年朋友基于兴趣爱好而自然分成不同学习小组。让同一小组的朋友能共同探讨与交流问题,体验分享的快乐,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水平。

(4)加强社区老年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社区学院应针对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制作一些简单、生动、有效、艺术性强的课件、教本、小册子等,吸引老年朋友的集中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5)开展丰富的社区老年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深入社区第一线进行调研,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求,拓展与优化艺术项目教学活动形式,培育老年人的培训项目。结合特殊的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日活动,如社区学院开展“重阳话养生,保健促长寿”重阳节老年教学活动、“老人爱牙日”讲座等,切实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

社区教育篇11

整合社区资源、创优质社区教育

—记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风采展示

社区教育学校是一项提高社区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提升人民生活福旨的惠民工程,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山南镇于2017年3月成立了社区教育中心,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也随即成立。山南镇小井庄是个富有历史使命的地方,它是中国包产到户发源地,小井人本着“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先河,中国包产到户纪念馆就坐落在小井庄的中心。先后有万里、张宝顺、车俊等省市领导亲自到小井庄检查指导工作。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负责同志会议上也提到包产到户,肯定了小井庄的包产到户。小井庄有着如此历史机遇,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成为山南镇对外宣传的有力窗口。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条件,积极打造小井庄这一品牌,使小井庄这一品牌成为山南镇社区教育中心的主阵地,并多次承办了山南镇社区教育中心的专项活动,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为山南镇社区教育中心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山南镇小井庄以“改革发祥地,生态农业区,旅游观光点,小康文明村”的发展思路进行规划和建设,根据功能分为旅游、居住,生态农业三大类,划为六大功能区:小井庄纪念馆核心区、小康住宅区、生态农业区、精品绿化区、商业服务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使纪念馆成为肥西旅游格局的重要景点,打造成为红色旅游基地和建设现状,整个小井庄在旅游、休闲、教育、实践等多方面初具规模。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积极利用这一有利资源,长期开展活动,将中国包产到户纪念馆、小井庄社区舞蹈队,山南镇文化综合服务站和小井村党员活动室等场地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每当夜幕降临,小井庄文化广场就热闹起来,小井庄舞蹈队带来的广场舞深受人们的喜爱,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锻炼了身体。小井庄舞蹈队是一支有着50人规模的专业队伍,由专人负责舞蹈教学,多次参加各级比赛,并都取得好成绩(其中在香港参加舞动全球,荣获三等奖),获合肥市优秀社区教育团队。山南镇也是打造小井庄这一品牌优势,每年都在小井庄文化广场举办的农根文化艺术节,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艺术节通过举办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即宣传了党的惠民政策,又教育了人民群众,提升了群众的综合能力。每年9月份在小井庄文化广场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更是为宣传山南,打造小井庄这一品牌,起到了积极作用。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更是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的核心,纪念馆每年接待参观达到5万人次,也是省内很多高校和单位的教育基地(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学院、安徽科技大学、合肥社科院和包河区政府等单位的教育基地),更是肥西县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开展了农村妇女再就业培训,他们通过家政和月嫂这两项技能培训,解决了农村妇女再就业问题,提高了群众的收入,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山南镇综合文化站更是人们闲暇时节的好去处,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积极和镇综合文化站合作,开展读书阅读,业余舞蹈和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提升社区教育的品牌。2017年6月29日和30日,央视记者来到山南镇小井庄实地拍摄农村文化生活,加大了对小井庄的宣传,2018年9月22日在小井庄文化广场举办“话改革、庆丰收”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更是为社区教育学校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宣传平台。

整合教育资源,创优质社区教育。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以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突出“生态旅游名村”的发展定位,以美在村庄、幸福生活、文明乡风为原则,发挥特色文化,倡导和谐乡风。我们将积极依托小井庄这一品牌,结合山南镇的实际情况,为山南镇的社区教育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社区教育篇12

1.建立社区教育网络。区建立社区教育培训中心,街道建立社区教育培训学校,社区居委会(行政村)建立社区教育培训点。各街道依托辖区的学校、单位教育资源,建立各类培训基地。

2.整合各类教育资源。要认真贯彻实施《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意见》。要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各类教育资源,横向联合,纵向沟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设施要有组织地向社区开放,特别要依托社区内普通中小学面向居民开展教育培训服务,使其成为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

3.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各街道在社区建设中,要抓住创建星级社区为契机,通过发展社区教育的途径,积极开展特色型社区创建活动,并通过评选表彰,在全区掀起创建特色型社区的社会热潮。社区教育要为文化、科技、体育、卫生、法律等进社区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为创建文明社区、提高辖区内居民素质打好基础。

4.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社区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公民道德、科技知识、法律知识、文化艺术等专题教育,结合社区就业搞好下岗职工、残疾人的技能培训。目前社区教育的重点要放在社区成员急需的而一些教育培训机构还覆盖不到的教育培训上,要通过调查研究,及时了解社区居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不断拓宽社区教育领域。要创新教育培训活动,借助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种手段,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特别要抓好社区就业培训,农转非人员由农民向合格市民再向文明市民转变的培训,要不断创新社区教育的形式,使之生动活泼多样化,有利于辖区内的居民积极参与、乐于参与。

三、注重实效,健全制度,建立有效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1.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各街道、社区居委会要制定各项管理规章和工作制度,包括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章程、学校教育资源开放及管理制度,社区教育资源综合利用制度等。同时,要明确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教育机构和公民个人在社区教育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其行为。

2.加强社区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专兼结合,适应社区需要,富有社区特色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至少保证每个社区有一名社区教育干部。在社区教育队伍建设中,特别要充分发挥社区内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专家学者、企业家、英雄模范人物的积极性,努力形成一支热心教育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

社区教育篇13

社区工作和社区发展的概念来源于二战之后,联合国发表的关于社区发展的文献,文献中推动各国使用社区工作的方式,让居民加入到社区国家建设中来,在这之后,社区的发展被全世界所重视。不过很多欧美国家还把社区发展看作发展中国家的事情,将社会工作方法解释为社区组织或社区工作,并以此让居民参与进社区的服务活动中,来推进社区的整合。在英国,有很多地方采用社区工作的概念,将社区发展计划的方法来管理社区工作;在美国社区发展的概念被社区组织所替代,工作目标定为社区的联系和统筹。所以在综合意义上来说,社区的发展、工作、组织中的概念是相类似的,均是以调动社区的力量来进行社区面貌的改变以及社区工作的整合,这其中有社区里居民的服务和发动,也有社区改善的相关计划和协调,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所以,可以将这些全都归类到社区工作之中。

社区教育来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国际所公认。对于社区教育的定义,有多种多样的结果,不过目的都是为了社区的发展或者是维持社区工作的稳定,将社区的力量和教育资源利用起来,来开展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对社区居民的生活进行激励,以此来提升居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素质。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社区教育建立的初衷是为了使社区能够更好的发展,让居民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从而建立出各种各样的新型教育体系,这不仅仅为社区工作的执行方法,也构成了教育系统的重点组织。社区教育也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形成,促进了社会教育化的进步。

二、社区工作和社区教育之间的配合问题

社区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在于社区教育,其教育体系并不多见。我国在推进社区工作的时候,要对社区教育的特殊性进行特别对待。社区教育是面向全部居民来开展的,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徐亚对居民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教育。体制上的组织管理问题,要这对每个社区不同的环境进行设置,选择教育的形式时,要灵活的根据社区工作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方法,以达到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序进行。

我国的社区工作 主要依靠人民政府进行相关指导和资助,一般社区里工作的管理机构都是政府直接委任的,比如街道办事处。而在西方,社区工作主要由民间的团体自发承担相关费用。社区工作由政府牵头,对于日常工作的执行非常有利,制定方针的时候不容易和政府产生冲突,可以归为政府行为,社区工作也可以借用到社区教育的力量。我国的社区教育此案在存在很多个不同的模式,其中很多还是居民自发组成的行为,还没有集体的管束,在责任划分和工作界限上没有做出明确的划分,社区教育现在还属于民间团体活动,没有统一的资源调动机制,在组织形式和检查落实方面没有很好的规范,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现象。所以说,应该将社区教育放在社区工作的范围中,当做重要的工作内容,也就是应该快速构建出正式的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并考虑到各个社区之间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社区教育的领导进行规范和确定,给社区教育派发具体的任务,将社区教育的资源和力量有效地利用起来,创建社区发展所需的环境和相关条件,与此同时对社区工作进行高频率的宣传通知,带动居民积极地参与进社区教育中,当地领导对社区教育进行积极地监督和检查。努力建设处强力的社区教育队伍,来对社区教育进行落实。

三、社区教育工作原则

对于我国来说,社区教育还属于新型的教育体系,把社区情况作为背景,树立促进社区的建设发展的目标。在教育方法上,和一般的教育体系差别很大,有时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情况,所以也就不能对原有教育方法进行套用。社区教育要发挥出整体的作用,要能够探索出社区教育的规律,并对社区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以后社区教育会广泛地开展,应该着重研究其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相关问题。我国现在的社区教育在实践和理论上值得探究,其工作原则具体体现的方式方法如下:

(一)预测性原则

相比与普通教育,社区教育为了满足社区的发展,要有针对性的对社区的资源和人才进行安排,对未来发展作出预测,来为社区培养出需要的人才,这是社区教育的基本理念。在预测过程中了解到社区未来发展的方向,对社区教育进行大的规划,安排出社区教育一系列的实施、管理、评价、还有在内容方面和相关方法的规定制度。

(二)启发性原则

由于进行社区教育时,教育对象为成年人,有很多不同的经历、学历和个人能力,所以应该结合不同个体进行特殊的启发性教育,这样才可以有效的调动起每个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启发性教育能够有效推广知识经验,也能够发挥出积极地规范性作用。这里需要进行有吸引性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来顺利进行社区居民的教育工作。

(三)辅导性原则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