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社区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创新社区治理的深入,迫切需要强化第三方社区管理与服务类企业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应。规范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就是规范社区管理与服务市场。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社区管理与服务企业之一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发展的障碍,借鉴北京等一线城市大型物业集团公司成熟的企业文化,提出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的反思和策略,以期提高物业管理与服务企业对企业文化构建的认识和重视。
社区管理论文

社区管理论文:商业网络社区的规划与管理

网络社区被认为是胜利网站的首要组成部份,网络社区究竟能发生多少直接的商机,恐怕没有人可以说患上清楚。然而,从营销的角度来斟酌,1个胜利的商业网络社区依然拥有首要价值,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搜集潜伏顾客信息;增强与潜伏顾客的交换;增添潜伏顾客的数量;增添顾客虔诚度;便于顾客服务等。 如果您需要在自己的网站树立社区,在计划以及管理网络社区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尤其注意。

(一)明确网络社区的定位以及主题

依据社区的范围以及介入者的成份,可将网络社区划分为综合性社区以及专业社区两种主要情势,每一种社区通常又会依照不同的主题分为若干版块,象咱们熟知的网易虚拟社区就是1个包括几10个版块的综合性社区,内容笼盖了糊口、情感、文学、电脑、音乐、股票等等年青人糊口的几近所有方面,网上社区定位于在校大学生及刚走出校门的年青人,而定位于网上商人社区,依据行业性质划分为不同的种别。

从网站的商业价值来说,综合性社区以及专业社区各有优势,前者通常可以吸引大量人气,首先获得网民的注意力,然后通过网络广告等情势获得收入,而专业性社区常常直接蕴涵者商机,例如1个关于汽车的社区,其会员中极可能有大量潜伏购买者。

除了了门户网站以外,其它专业网站或者者企业网站,在创立社区时通常会定位于专业社区,那末,是否出产甚么产品的企业就建1个该产品的论坛,让消费者来发表关于某产品的意见?这样显然不行,由于社区成员之所以介入的基本缘由是可以与其他成员交换信息,并了解自己但愿的信息,同时,网络社区又是1个休闲的场所,会员但愿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自己感兴致的内容,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见解。

(二)肯定社区的功能

1般来讲,1个社区中最经常使用基本功能如下,可依据自己的特定情况抉择:

论坛:也称为电子公告板(BBS),是虚拟网络社区必不可少的功能,大量的信息交换都是通过BBS完成的,会员通过张贴信息或者者回覆信息到达相互沟通的目的。有些简易的社区乃至只有1个BBS系统。

聊天室:在线会员可以实时交换,对于某写话题有共同兴致的网友通常可以应用聊天室进行深刻交换。

讨论组:如果1组成员需要对于某些话题进行交换,通过基于电子邮件的讨论组会觉患上无比利便,而且有益于构成大社区中的专业小组。

免费邮件:为了不不同邮件提供商电子邮件之间通讯的时间差乃至互相屏蔽的现象,时常在同1社区的成员之间交换常常偏向于使用该社区提供的web mail。

即时信息:如果为在线成员提供相似于ICQ的即时信息交换工具,将为会员交换提供更大的利便。

留言系统:如果错过了与网友同时在线交换的时间,留言系统将施展首要作用。

回复通知:如果你在论坛上发的帖子但愿患上到他人的回复,而又不能时常上网查看的话,就需要回复通知功能,将他人回复的信息发送到指定的电子邮箱中。

信息定制:社区可以提供管理者预会员之间,和会员之间的多向交换,管理者可能有许多信息要向会员,应当允许会员定制自己需要的信息。

(三)网络社区的管理

互联网上现有的许多网络社区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的缺点,我曾经留心过1些商业网站的社区,介入者寥寥,1个主题下面每24小时只有几条信息,乃至几天才有1条信息,造成这类结果的缘由多是多方面的,比如网站走访量比较小,话题过于专业或者种别过于详细等。所以,如何吸引尽量多的成员来介入是相当首要的。

1个胜利的社区在管理时,需要在以下方面充沛斟酌会员的需要:

利益同享:这是网络社区的基本动身点,如果会员从中不能分享到自己所指望的利益,或许就不会对于该社区关注。会员指望的利益包含切实的物资利益,也包含了解有价值的信息、与志趣相投者的交换、取得心理知足等多方面内容。

开放性:1个社区最活跃的是其核心成员,但仅有核心成员的介入是不够的,据估量八0%以上的社区成员通常不发表任何言论,但总会有新的成员不断加入进来,应当营建1种开放、同等的氛围,不管新老会员,均可以自由介入。

潜伏会员:因为互联网的社区良多,新用户在抉择是不是加入1个社区时,1般会先经由1段时间的考察以及了解,对于于尚无注册为正式会员的用户,应当给予了解社区的机会。

会员虔诚:为会员提供附加价值促进对于社区的虔诚度以及依赖性,例如尤其的折扣、不按期的奖励措施等,必要时可应用网下的沟通机会增强会员与社区的瓜葛。

环境维护:不要让嘈杂的广告呈现在社区里,大量的广告会使会员觉患上厌烦,也能够聘用主要成员介入社区管理,授权他们删除了与主题无关的帖子,或者者其它非法言论、歹意中伤等信息。

(四)网络社区的推行

现在,互联网上的各种社区成千上万,并不是随意1个社区都会有大量用户主动介入,因而,网络社区建成以后,还需要进行1系列的推行流动。

网络社区的推行的推行法子实际上相似于新网站的推行法子,可以提交给搜寻引擎的相干分类,在分类广告中信息,到其他相干社区新社区开张的动静,乃至可以应用网络广告、邮件列表等方式吸引目标用户的注意。

另外,如果你的网站已经经先于网络社区并具有必定量的走访者,可以充沛应用网站来为网络社区展开推行流动。例如,在网站上社区开张的动静;象为产品做广告宣扬1样在网站上宣扬介入社区的益处;在网站公布其他成员参加社区获得收成的证明材料或者举荐书;按期约请专家或者知名人士作为佳宾参加社区的流动,预会员现场交换,或者者解答会员的问题;为社区会员创立1份免费电子杂志,可以在每一期电子刊物的结尾处提示会员回来介入社区的流动……

社区管理论文:街道社区管理制度

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1、开展社区服务必须坚持从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同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开辟合适的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形式。

2、以维护和保障社区特殊困难群众和大多数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为出发点,强调基社会福利性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

3、动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以社会筹资兴办为主、政府资助为辅,充分重视社会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的作用。

4、逐步走自立、自养、自我的发展,以“实业养服务”。

5、开展社区服务,加强对基层社区的管理,促进街道与社区居委会的建设。

----------------------------------------------------------------------

街道社区党建责任制度

1、树立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党工委班子成员和办事处党员、领导、干部人人有责的观念。

2、实行街道社区党建“三个责任人”制度。街道党工委书记为及时责任人,负责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党工委党群副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党工委组宣委员为具体责任人。

3、社区党支部书记是所在社区党建工作的及时责任人,必须对上级党组织交办的工作负责。

4、签订街道社区党建责任状。街道及时责任人与直接责任人、街道及时责任人与社区及时责任人、直接责任人与具体责任人之间要分别签订街道社区党建责任状,形成一级对一级考核、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

5、建立街道社区党建责任工作平台。党工委委员、包片的机关党员干部、社区党支部委员必须承担党建工作的若干工作指标任务;社区全体党员都要根据个人不同情况,通过多种方式承担不同的岗位责任,为社区党建工作尽责尽力。

6、落实按岗定责、量责考核。街道党工委对各责任人、责任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和交叉考评,党建工作目标考核要列入各党组织、党员的年度考核,在此基础上按绩奖惩。

7、街道党工委对直接责任人、具体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的考核每季度一次,社区党支部对社区党员的考核每月一次。街道党工委每半年进行一次党建工作总结,实现街道社区党建考核管理的规范化和正常化。

----------------------------------------------------------------

街道社区党总支、党支部工作制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市区及街道党工委下发的文件和重要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及落实。

二、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做好社区全年党建工作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三、党总支、党支部实行例会制度,每月召开1-2次党总支、支部委员会议,特殊情况需要开会时,可有党总支、支部书记决定。

四、党总支、支部会议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反复协商,集中和采纳的正确意见,凡属重大问题经集体讨论决定。

五、每季度召开一次社区党建联席会议,通报情况,研究工作,听取意见和建议。

六、党总支、支部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向全体党员报告一次工作,并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七、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总支、支部每年召开两次民主生活会,总结工作实际,寻找差距,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八、党总支、支部要认真组织党员参加社区各项活动,按照党员参加志愿者协会的服务内容,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教育管理

及时条,为了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依据《党章》和《准则》,针对社区党员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基本目的和要求是: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坚持党内各项制度,强化党员的意识,继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条,党员按照党章规定履行党员义务,享受党员权利,必须编入所在居民区的党支部,按时参加党的各项活动,按期交纳党费,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努力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第四条,党员外出探亲访友或其他原因长期外出影响参加正常组织生活的,应事先向党组织请假,说明去向、联系办法;外出时间在两个月以内的,可回来后向党组织汇报;两个月以上的,每个季度至少向党组织书面汇报或口头汇报一次;未请假外出,又不与党组织联系,无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未参加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均应作自行退党处理。五第五条条党总支、支部每季度对党员情况进行一次分析,对年老体弱不能按时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要落实专人联系,定期家访,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困难,并向他们传达党内的重要文件精神和主要活动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第六条,本规定在实施中需继续修改和完善,不断总结健全适合社区党员特点的教育管理制度。

党员组织生活管理制度

一、党员必须编入所在社区的党组织,按时参加党的各项活动,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努力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党的组织生活每月一次,要提前安排活动内容,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党员要积极参加支部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建立签到制度,党员每次参加活动要签到,因病、因事不能参加组织生活,要提前口头或书面向党支部或当小

组长请假。凡不请假的,党支部或党小组长要查明原因,连续两次无故不到者,要进行批评。

四、建立登门家访制度。党员患重病及瘫痪、卧床不起、行动困难的,经征求本人意见和党总支、支部讨论,通过后可免去参加组织活动,但支部或党小组要指定专人与他们联系,每月到家看望一至二次,向他们传达党内文件,通报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总支工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帮助解决一些困难。

党员联系群众制度

一、党组织要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发动每个党员联系一至二名群众,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手册。

二、党员要关心群众的生活,经常注意群众的情绪和要求,根据群众的不同要求,多方面地关心他们,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三、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组织工作的批评和意见。

四、妥善处理群众中的矛盾,发现苗头及时做工作,使矛盾妥善得到解决,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

五、党员要将自己联系群众的情况认真记录在"党员联系群众手册"上,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情况。

五必访制度

1、对新转来的党员进行家访,了解家庭生活等情况,使党总支、支部进一步了解掌握情况。

2、对重病党员登门慰问,定期将街道党工委中心工作及重点工作和上级文件向重病党员做介绍。

3、对存在各种困难的党员,要上门了解详情,协助解决具体问题。

4、对产生某种思想问题的党员,要及时家访谈心,帮助解决思想问题。

5、对未按时参加组织生活,无正当理由的要及时家访,弄清情况,进行帮助。

""制度

一、""即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定期开展党课教育。党员大会每季度召开一次,支委会每月召开一次,党小组会每月召开一次,街道工委每季度组织一次全街性的党课,采取街道党政领导、街道工委成员聘请党校教员轮流讲课,搞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

二、主要内容

1、党员大会是全体党员参加的会议。主要是定期听取党总支的工作报告,对党总支、支部工作进行审查和监督,讨论决定党总支、支部的重大问题,选举党总支、支部委员和出席上级党代表会的代表。

2、支委会是全体委员参加的会议。主要是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按照党章规定的基层组织的任务,结合实际制定工作计划,总结工作,研究组织生活,政治学习的内容、形式、具体安排以及党总支、支部自身建设等重大问题;决定提交党员大会讨论的事项及对党员的表彰、奖励、处分,发展新党员等重大事宜;分析党员的思想状况,确定党总支、支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等。

3、党小组会是以过组织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党小组活动。

4、党课是党组织紧密结合本单位情况和党员事迹,采取集中讲授的方法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形式。

年老、重病党员管理制度

1、凡正式关系在本街道且年满八十岁的党员,经本人申请,由党总支、支部会向党员大会通报后,可免于参加党内集体活动。

2、虽未满八十岁,但因病瘫痪或严重疾病起居行动不便的党员,经本人提出申请,由党总支、支部会讨论后并经党员大会同意,可免去其参加党内集体活动。

3、免于参加党内集体活动的老党员,必须按时交纳党费,确因本人行走不便,可以请他人代交。

4、重病、年老的党员必须接受党组织的关心和教育。

5、重病、年老的党员可以不参加党总支、支部组织的党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员责任区和党内评选等活动。

6、党总支、支部对重病年老党员要有专人分工负责,要定期走访,每月至少一次,了解关心其思想、生活等情况,并向其介绍党组织活动的有关内容。

7、党总支、支部关心走访年老、重病党员要形成网络化,做到分工清楚、职责明确。

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一、请假报告制度

党员到外省、市、区工作、探亲访友或居住地临时动迁的,要将所去工作单位、探亲访友或临时居住地的详细名称、地点、联系办法、电话等向党组织逐项登记,填写流动党员表。外出三至六个月的,应转出临时组织关系;外出超过六个月的应转出正式组织关系。

二、书信联系制度

对长期在外不能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要建立书信联系制度,党组织要定期给他们写信,党员也要定期回信,回报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党组织每半年要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登门走访制度

外出党员回家团聚期间,党组织要到党员家中走访,做一次认真谈话,交流思想,沟通情况,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提要求、交任务,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

四、定期汇报制度

转出临时组织关系的党员,每季度要向原所在党组织口头或书面汇报一次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

在职党员管理办法

一、建立在职党员花名册,对于变化情况及时记载,半年向党总支通报一次。

二、在职党员要积极参加社区建设,定期参加党组织组织的各项活动。

三、在职党员联络站定期收集在职党员活动情况,一季度向党总支反馈一次。

四、对在职党员表现情况,在职党员联络站负责向所属单位反馈,一年一次。

五、对于有思想情绪或表现差的在职党员,党组织要进行家访,并进行帮助教育,对经教育仍不悔改、造成不良影响的党员,要将情况及时向所属单位反馈,双方共同研究解决办法。

新转入党员登记谈话制度

一、党组织要对党员本人的基本情况了解清楚,并将其姓名、性别、年龄、入党时间、文化程度以及在原单位的任职情况、家庭住址等项进行登记。

二、党组织要想党员本人介绍本街党建工作概况,基层支部活动要求,党员交纳党费的有关规定。

三、党组织向党员提出要求

1、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参加支部活动,按时交纳党费。

2、有病有事不能参加支部活动,要做提前请假。

3、外出探亲或出差要到支部登记。

发展党员工作制度

1、为扩大入党申请人队伍,对居民区骨干定期进行启蒙教育,以学习辅导党的基本知识为主要内容进行培训,一年一次。

2、为扩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对入党申请人培训一年一

次。

3、坚持对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谈话制度,一季度一次。

4、坚持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汇报思想工作制度,一季度一次。

5、坚持培养人、培养联系人定期汇报培养、考察情况制度,半年汇报一次。

6、为保障发展党员工作质量,定期向有关人员征求意见,一年两次。

7、坚持培养联系人定期培养考查记实制度,一季度一次。

8、坚持对预备党员定期考察并如实记载,一季度一次。

"在职党员联络站"管理制度

1、联络站要建立在职党员花名册,对在职党员的基本情况要及时记载。

2、联络站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

3、召开在职党员大会每年一次。

4、加强在职党员思想教育,增强其爱护、建设社区的意识。

------------------------------------------------------

街道社区民防工作站职责、制度

街道社区民防工作站职责

一、开展民防宣传教育活动。

二、组织推荐或招募民防志愿者。

三、接受民防等有关部门的专业培训,组织防灾救灾演练。

四、平时预防灾害事故,并参加应急救援活动。

五、战时负责社区防空袭斗争。

街道社区民防志愿者职责

一、参加民防宣传教育活动,接受有关专业培训。

二、提供民防信息,遇灾及时报警。

三、根据需要,参加相应的民防组织,参与消除空袭后果和灾害事故救援等活动。

街道社区民防志愿者活动制度

学习制度:学习防空、防灾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每年1-2次。

培训制度:每年进行一次专业培训。

交流制度:通过实践、研讨和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社区管理论文:农机管理服务社区化建设经验作法

农机管理服务社区化建设经验作法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确定的今后五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时下,山东省__市改革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机制,创造性地开展“政府主导、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1257个村庄规划建设了个农村社区及社区服务中心,6月底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__市农机部门结合当前基层农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和充实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中间环节,推动了农机服务的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

社区有了“农机站”

从下半年开始,__市先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乡镇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乡镇(街道)农机管理站职能并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把地域相邻的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设立政府公共服务机构,通过打造“两公里服务圈”,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效益,优化了生产要素配置,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农村社区的建设给新形势下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服务平台。__市农机局以全市建设农村社区为契机,立足部门职能特点,梳理农机服务项目,及时调整思路,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把农机服务进社区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基层农机工作开展的关键环节来抓,把基层农机工作有机地融入到农村社区化服务中去。努力做到社区建设在哪里,农机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及时解决社区(来源:文秘站 //)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受到快捷周到的服务。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既充实和丰富了农村社区化服务内容,又创新了农机管理服务形式,弥补了乡镇(街道)农机管理职能弱化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和谐,为农机化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为农服务“零距离”

__农村社区建设,在医疗卫生、社区环卫、文教体育、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治安保卫等方面已具备了较高的服务水准。农机服务作为社区主导服务的延伸,同样改变了农村农机服务的“边缘化”状况,农民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服务和实惠。

为充分利用农村社区这一平台,为农民提供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自去年以来,__市农机部门结合本市实际,在加强调研、搞好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在全市208个农村社区中,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机械分布及机械需求状况,选择了42处社区作为农机服务主打服务区,建立了固定的农机服务窗口。主要服务内容包括农机法律法规、农机购置补贴及有关农机化政策的宣传和咨询;当前农业生产中急需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挂牌登记、年度检验的服务预约和有关事项的咨询;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报名,农机职业技能资格证审核发放;三夏、三秋农机跨区作业协调调度;村级农机服务组织的建设指导和农机大户的发展培育,除在中心社区设立农机综合窗口外,在其它社区设立农机服务流动窗口,由社区人员代办,或乡镇农机站人员下乡轮流驻社的形式,在每个月设有固定的日期或电话预约,专门办理本社区的农机业务。在交通条件便利、农机保有量大、农机作业集中的社区,选择维修质量好、信誉高的农机修配厂点提供农机配件、油料供应,承担农机维修业务,提升农机维修服务水平。国家政策性新技术推广项目,也在社区得到良好的应用,今年开展的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推广项目,大都是在社区“服务圈”内完成的。

农机管理“上水平”

为进一步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联系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方面,他们借助农村社区农机服务窗口,以本社区为主要服务区域,以社区农民为主,动员周边村的农机大户和农民以土地、机械、现金等形式入股,成立农机服务合作社,主要在本社区开展耕地、播种、机械收获、机械灌溉等农田作业服务。并根据农时需要,同时开展好跨区作业服务,提高农机使用率,增加机手收入。另一方面,利用社区信息、技术、物流、人员集中的优势,逐步将组织健全、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组织向社区转移,更好地整合原有的农机服务资源,提升基层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全是依托农村社区成立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就有14家,占合作社总数的35%。农机专业合作社纳入农村社区服务后,整合了社区内机械、技术和信息资源,更加便捷地组织协调农机户、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耕、种、耙、播、收、浇灌等相关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用机难、没活干”的矛盾,提高了农机使用率,增加了机手收入,满足了农民生产之需。

目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家一户的机械作业逐步被“联合体”、代耕代种“订单式”作业所代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现了资源共享,活化了农机经营方式,有效提升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一大批起点高、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作业效益好、辐射带动广的农机服务组织逐步成长,农机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机服务增收能力显著增强。据统计,__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40个,资产总额2689万元,具有一定资产规模的合作社社员达到249人,服务农户1387人。,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7.8亿元,农机服务收入已成为__市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农机管理服务进社区不但充实了农机服务内容,促进了 社区建设,也为农机服务组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信息渠道,提高了农机经营效益,实现了基层农机工作的良性互动和发展。推进了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了全市农机服务社区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社区管理论文: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考察与研究

作为一个特大型中心城市,在迈向21世纪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快实现“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发展目标,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过程中,应当从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城市市容和卫生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性,尽快实现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重大跨跃。从地域空间角度来看,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应成为环境卫生整治的战略重点地域。

城乡结合部,又称为“城乡边缘带”(urban-ruralfringe)、“城市边缘带”(urbanfringe)、“城乡连续区域”(urban-uralcontium)、“城市蔓延区”(theareaofurbarawl)、“城市阴影区”(urbahadowzone),“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城市连续建成区与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和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刻度低于中心城市,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国内学者对城乡结合部的涵义和划分方法有不同的看法。规划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将成乡结合部认同为城市近郊区,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建成区的拓展区域,在地域上表现为不边片、不完整的空间;地理学者认为城乡部是典型城市与传统乡村之间出现的城乡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事例,兼有城乡双重特征的独立地域实体;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区和郊区分管的接壤地带。从__市的实际情况看,按不打破乡镇和街道的原则,则可将城乡分界线两侧的街道和乡镇划入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即__的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环绕城区,连续的、宽窄不一的环地带。

由于受城市与乡村的双向辐射,城乡结合部社区人地系统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性特点:(1)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2)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3)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逐村经济的双向车射,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在增加。正是上述过渡性特征使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具有特殊性,给这一地带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带来了难度。

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户籍管理问题:鉴于城乡结合部与老城区在就业和子女教育方面的巨大反差,城里动迁户凡是牵涉到就业和子女教育的,多数保持人户分离;而农村劝迁户则鉴于经济利益的考试,也不愿意农转非,增加了户籍管理的难度。行政区划问题: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而导致土地管理分割,城乡单位犬牙交错,“一地两府”及“一地多主”的现象比较普遍,带来较突出的跨区的管理矛盾。外来人口问题:在城乡部由于其优越的区位、廉价的租屋,加上管理较薄弱,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虽然给这一过渡带的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但同时带来环卫、治安、计划生育等许社会问题。农民的出路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多数被预征完毕,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就业、居住和撤队、撤村后集体资产的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土地开发问题:按现行法律,土地批租后,逾期完不成开发的坚决加收。然而,现实情况是,土地逾期完不成开发的较为普遍,有的竟长达10年左右。物业管理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房地产的大规模开发而出现了众多的住宅小区,由于一些牧业管理公司管理不到位或不规范,引发新迁居民的不满,增加了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复杂性。

上述管理问题的大量存在,使这一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的特殊社区,土地开发支离破碎,原有的道路、水系等被打乱,垃圾成堆,排水不畅,违章搭建十分严重,环境卫生恶化,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无论是在社区景观或是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与市区形成强烈的把差,成为全市创建卫生城市和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老大难”地带。

显然,造成城乡结合部社区上述诸多问题与矛盾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应当从机制、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充分认识这一地区包括环境卫生的内的各种问题的特点、规律与解决的难度,以便从战略高度,从机制、体制上研究解决的对策。

首先,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等诸多问题的产生,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成市大规模建设改造并不断向边缘区推进,乡村――城市急剧转型过程中形成“都市村庄“这一特殊类型的社区所出现在的可避免的现象,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二,城乡结合部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一方面,引来大规模 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使大量高新技术工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向结合部集中;与些同时,由于外来人口的集聚,引发了某些原始的、并对城市市容有严重影响的城市产业――如城市垃圾回收业(闵行区虹桥镇虹四村)以及为外来人口的服务业在这里“见缝插针”地滋生与发展,再加上原有的乡镇和村办企业,各类性质不同,差别很大。难以事例的产业聚集在城乡结合部,是导致这一地区环境卫生等社会问题十分复杂的产业因素。

第三,被城市乌黑的“都市村庄”社区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利用其自有多余的住房和“见缝插针”式的乱搭建,以较低廉的房租对外租赁,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从而形成包括导入的城市居民、原住农民和外来人口在城乡结合部混杂居住、十分复杂的社会空间。这是这一地区市容卫生、社会治安等问题十分突出的社会因素,也是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因素。

第四,城乡土地所有制的差别和“都市村庄”社区局部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是使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卫生状况难以根本改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位处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土地制度仍属集体所有,农民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而乡镇以下的村委会又是自治组织,因而在都市村未能融入城市、纳入城市管理的情况下,村民和代表村民利益的村委会,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较少考虑限制某些影响环境卫生和容貌的产业的发展,如虹四村,外来人员在些经营了27家废品收购站,1996年的财政收入中,仅从包括乱搭建在内的各类房租收入即达210万元,占全村全部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第五,体制不顺,管理薄弱是造成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变化的一个制度性因素。如果说前述三个方面带有客观规律因素的话,那么体制和管理则是一个主观性因素。在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一地两府”和“一地多主”的现象。“一地两府”指一片土地内由一个城市政府和一个乡村政府兼管,如虹桥镇虹四村的8个村民小组,其中3个在徐虹铁路支线以北的长宁区地盘上,5个在铁路以南的闵行区地盘上,早在10多年前,位处铁路以北的3个居民小组的土地即已被古北开发区所预征,从而形成较长时期的“一地两府三方”的格局,即长宁区、闵行区和古北集团,由此而产生管理上的一系列矛盾。所谓“一地多主”是指一片土地上有多个主人。如浦东新区的钦洋镇,已规划为大型居住区,随着土地不断开发,辖区范围越来越小,并被“多主”所分割。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城区和郊区的政府部门,还包括开发区和众多房地产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形成“一地多主”的管理局面,在工商业行政、税务、卫等方面存在着交叉管理或管理空白。收费、罚款等有经济利益的事情争着办,而对治安工作、环境卫生的综合管理、外来人口的管理等要承担责任和尽义务的事情则相互扯皮、推诿、拖延不决。

第六,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力也是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的一个制度因素。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存在许多与一般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不同的特殊性,应有特殊的法规,特殊的执法机构采用特殊的手段实行管理。目前大多数采用与市区相同的行政手段整治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容貌,只能起到暂时的治表作用,无法实现现长产管理。

因此,正确处理城乡结合部城市规划建设、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环境卫生的相互关系,在社区规划建设与整治环境中求得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发展经济,加速城市形态建设的同时,实施社区卫生环境的综合整治。

首先要制定高起点的结合部社区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包括环境卫生整治、绿化、生态建设在内的综合规划,并将社区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范畴,使之与总体规划、开发区规划相协调,与区域经济发展计划相衔接。第二,在结合部社区形态建设实现乡村向城市转变过程中,同时注意实现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正确引导现有乡镇企业、低层次的城市产业、租赁业的规范经营和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结合部社区的重要支柱产业。第三,要及时解决传统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转换问题。对于人均土地不足2分的村,及时撤销村建制,变农民为市民,实行土地的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第四,帮助新市发和外来人口寻找新的就业门路。

另外,还得借鉴城区环卫管理改革试点的先进经验,从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具体条件出发,改革社区环卫管理体制。一是在市区广泛实行的由街道办事处挂帅、环卫所负责,居委会等部门配合的街道监察队的“环卫全覆盖”作业法,即小区保洁队日常管理由环卫所统一归口负责,进行“专业对口”管理,社区内实现“环卫全覆盖:。另一个是杨浦区殷行环卫所成建制划归街道的改革,即环卫所实行属地管理,在组织改革思路上服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在业务上接受环卫部门的指导。这两种改革思路的共同点是实现社区内环卫工作的统一领导,前者将环卫管理集中于环卫部门,强调“专业对口”;后者则由街道统一领导实行属地管理。

总之,我们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对实现__市21世纪城市卫生现代化管理的重大意义。当前,组织政府主管部门志业工作者与专家相结合的研究队伍,深入结合部社区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调查研究,提出切实有效、可操作的对策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规,严格执法,加强管理,是一项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工作。

社区管理论文:城市基层社区管理的成功探索

十几年前,人们还对“社区”这个概念觉得有些陌生,如今它已深入千家万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1991年,民政部提出了探索社区建设的新课题,许多城市纷纷响应。1999年,民政部在全国选择了北京市的西城区等26个城区作为社区建设实验区。

一年多来,各实验区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不仅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也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称赞,为加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探索出一条新路。

抓管理———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时代的呼唤

城市社区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建设城市社区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必然要求。多年来,党和十分关心城市基层的社会化管理。1999年9月,同志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适应新的情况,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尤其是要把社区党建搞好。李鹏、朱镕基、、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也曾多次到全国各地考察城市社区建设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社会成员的“单位”、组织属性逐渐减弱,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剧,致使城市社会管理相对滞后。企业剥离和政府转移出来的许多社会职能、服务职能,大部分也要由社区来承接。随着居民与社区关系的逐步密切,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城市居民的迫切要求。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国有667个城市,749个市辖区,5904个街道办事处,11.5万个居民委员会。这些街道、居委会直接面对着数亿居民,担负着建设社区、繁荣社区、服务居民的繁重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包括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在内的城市基层社会结构面临着急迫的改革和调整任务,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新时期社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新路子,正成为当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抓关键———以社区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不断破解难题

1999年,民政部开展了“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的试点工作,选择社区服务和城市基层工作基础比较好的北京市西城区,青岛市市南区,南京市玄武区、鼓楼区,西安市新城区,武汉市江汉区,海口市振东区,哈尔滨市道里区、南岗区等26个城区作为社区建设实验区。同时,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了近100个省(市)级社区建设实验区。各实验区积极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

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规模,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前提。天津、沈阳、本溪、南京、青岛、武汉、西安、哈尔滨等城市,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把社区规模定位在城市基层自然形成的地域。在这个思路下,他们按照1000户—户的规模,对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确保了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到位。沈阳市在沈河、和平两个实验区试点的基础上,将原来的2700多个居委会,划分为1277个新型社区。

社区组织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核心,是实行社区居民自治的最重要部分。各地在建立和完善社区组织体系过程中,重点抓好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上海、南京、沈阳、武汉、西安、石家庄等城市积极探索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方法,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的参与作用,大力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在社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旗帜作用日益明显。南京市玄武区广泛开展了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广大在职党员积极参加各类社区义务服务。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关心社区建设。居民们高兴地称赞:“在职党员真不愧是社区建设的一面红旗。”

各实验区还加强了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很多城市社区建立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如今,实验区普遍成立了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居民通过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对社区内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评议。北京、上海、青岛、武汉、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还尝试居民直接选举居委会主任,并制定了居民委员会选举办法。一个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民自治体制在各实验区逐步形成。

转变政府职能、实现重心下移,这项工作是社区建设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在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各实验区严格按照“权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将该由社区管理的职权还给社区。沈阳市东陵区泉园街道办事处赋予社区决策权、财务权、协调权、监督权。过去,社区对财务管理没有自主权,一切财务收支都由街道审批。在调整中,街道把原来所有权归街道的房屋使用权交给社区经营,连同社区有偿服务的收入都交社区自行支配。市、区、街三级财政拨付的办公费用,街道全额、按时拨付,由社区自己管理、合理支配,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的积极性。

促落实———建好城市社区,让人民安居乐业

城市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蓬勃发展的社区在为群众解决困难的同时,又在服务中传播了文明风尚,深受社区居民欢迎,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北京市西城区从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入手加强社区建设,先后开办起了敬老、优抚、便民、教育、 文化、体育等15个服务系列,既方便了群众生活,又使社区内各种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的居委会工作人员积极开展了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等为主要内容的无偿社区卫生服务,为3万多石油企业的离退休职工建立了“老年人家庭健康档案”。

社区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找到了一条新路子。天津市河西区、沈阳市沈河区、本溪市溪湖区、西安市新城区、杭州市下城区的居民积极开展争当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家庭和文明楼院的活动。

各地还通过在社区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浓厚文化氛围。武汉市把文明形象工程建设融入到社区文明建设中,使市容与文明形象相互提升。南京市玄武等区利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社区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此外,经过调整的社区居委会,工作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干部素质大大提高。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选聘了102名社区居委会专职干部,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就有41人。

社区管理论文:落实属地管理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城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新机制工作汇报

落实属地管理加强社区建设

建立城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新机制工作汇报

近年来,周口市川汇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在川汇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周口市人口计生委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城区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夯实城区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落实“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区计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新机制,做到“两明确、三加强、建立四项制度”,有力推动了城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改革城区体制落实属地管理

管理机制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运行的基础与核心。

20__年以前,川汇区城区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沿用的是“单位负责,条条管理”的管理体制,全市市直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和驻周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市计生委城区科直接管理,1999年由新华街道办事处接管。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和计生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是:下岗待业人员、失业人员和无固定职业人员大量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区;流动人口数量大幅增加;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农转非人员和人户分离现象日渐增多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出现,使原来城区的人口和计生工作以“条条”和户籍为主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依据《国家计生委、民政部、中国计生协关于加快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的意见》,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主管计生工作的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的8个委局和5个街道办事处行政正职为成员的人口和计生属地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以市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两办的名义先后出台了《关于完善城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的意见》、《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明确计划生育工作职责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围绕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做到“两个明确”。

(一)、明确属地管理对象。

20__年3月,川汇区城区区划由原来的1个街道办事处扩大为5个街道办事处。市政府适时召开城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改革会议,对原新华街道办事处管理的191个公共单位和24个社区居委会按照新的管辖区域重新进行了划分,在划分和交接过程中我们明确规定,所有公共单位无论级别高低,无论单位属性,其计划生育工作均有新的街道办事处负责管理。同时,社区居委会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协助街道办事处做好单位和居民的人口和计生工作。

(二)、明确工作职责。

街道办事处统一管理驻本辖区的所有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工作、居住在本辖区的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承担宣传动员、监督检查、组织协调、日常管理及综合服务的职能。辖区单位严格实行法定代表人责任制,自觉贯彻执行人口和计生法律法规和政策,服从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管理、指导和协调。负责本单位的出生统计、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等日常业务,落实计生奖励和优惠等有关政策和保障措施。

各公共单位的计生工作既要向所在地街道办事处负责,又要向本系统的主管委局负责。市委、市政府还规定对有政策外生育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一级机构对其下属的二级机构有政策外出生的负连带责任。近年来,先后对8个二级机构有政策外生育的单位实行了“一票否决”,对其主管的6个委局实施了通报批评和黄牌警告等处理,对单位的正职和主管副职、计生专干分别进行责任追究。

二、加强社区建设,夯实基层基础

社区居委会是城市的基层组织,也是搞好城区人口和计生工作的落脚点。

新的管理体制建立后,我们按照《河南省城市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规范》的要求,制定了《川汇区创建规范化社区居委会 计划生育工作实施方案》,首先在新华路街道通桥路社区开展了计划生育规范化社区试点的创建工作,今年三月在5个街道的所有社区开展了计划生育规范化创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达到了“三个加强”。

(一)、加强了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四级人口和计生管理服务网络。街道办事处成立有人口和计生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管理本辖区的人口和计生工作;每个社区居委会配备计生副主任;住宅小区或者若干个住宅楼组成的楼院配备一名楼院长,担任计划生育宣传管理员;选取计生协会会员、社会志愿者、退休老党员、老干部、低保户等人员担任楼长或门栋长。

在楼院长的配备上,我们做到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参加竞聘者要同时具备五个条件:一是女性;二是在本楼院居住;三是年龄一般在45周岁以下;四是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五是没有违反计生政策。通过民主推荐、笔试、面试、民主评议、组织考察,5个街道的24个社区居委会配备了480名计生楼院长,并对她们进行了岗前培训,使她们很快进入角色。为了更好地稳定队伍,调动其积极性,市财政每年增拨12万元经费,使24个社区居委会的计生副主任月工资达到400元。市人口计生委每年从计生事业费中挤出十几万元,给计生楼院长每人每月发放20元的岗位补贴。

(二)、加强了阵地建设。

我们统一明确阵地创建标准,先后投入资金20万元,对社区居委会的计生办公服务场所进行升级改造。每个社区居委会设立计划生育办公室、宣传教育室(人口学校),具备条件的设立健康咨询室(悄悄话室)、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图书阅览室、娱乐活动室等。在宣传教育室(人口学校)和康检咨询室设置了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避孕节育、政策法规等宣传版面,在社区居委会和楼院附近设置了固定的人口和计生宣传版面、标语、宣传橱窗和政务公开栏,使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在社区能及时享受到计划生育的宣传服务。

(三)、加强了软件建设。

根据属地管理的要求,我们设计并统一印制了社区楼院人口和计划生育户口登记表,更新完善了社区居委会的计生台帐。原来的社区居委会计生台帐是以户口为基准建立的,人户分离和空挂户的问题突出。今年三月份开始,他们逐楼逐户逐人进行排查登记,做到辖区不漏楼、楼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用了四个月的时间按现居住实有人员为基准,重新建立社区居委会的计划生育台帐,做到一楼一册,一户一页,并对已婚育龄妇女实行分类管理。

对居住在辖区内无固定职业、失业的以及与单位脱离劳动人事关系的已婚育龄妇女按主管类管理,由社区居委会负责出生统计、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等日常的管理和服务业务。

对居住在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在职已婚育龄妇女按协管类管理,此类人员由已婚育龄妇女所在单位具体管理和服务,并由单位所属的街道(镇)计生办向社区居委会出具全市统一的《川汇区计划生育管理证明》,工作单位定期向社区居委会通报该职工的生育节育及康检信息,由社区居委会协助单位进行管理和服务。对居住在辖区内的流入已婚育龄妇女按流动类管理,对此类人员和常住人口一样纳入正常的管理和服务,做到同管理、同服务、同宣传、同考核。

经过4个月的努力,我们共建立已婚育龄妇女档案15289人,其中主管类2288人,协管类11669人,流动类1332人。排查出漏档漏管已婚育龄妇女655人,剥离和移交到镇村管理的已婚育龄妇女532人。目前社区居委会达到了“网络队伍建立健全,计生台帐更新完善,管辖区域不留死角,服务阵地温馨美满”。

三、建立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措施

为有效地开展城区属地化计生管理服务工作,他们建立了“四项制度”,实现了日常管理规范化。

(一)、建立定期清查和信息采集制度。

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定期对辖区居民楼院集中入户排查登记,对漏管漏档的常住和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及时建立楼院台帐,纳入管理和服务。楼院长、门栋长每周到所辖居民楼院了解情况,收集人口和计生变动信息。社区居委会每月召开一次人口和计生工作例会,收集各楼院的新婚、出生、节育、迁出、迁入、失业、就业、流入、流出等信息,及时变更楼院计生台帐。

(二)、建立信息通报和手续移交制度。

严格落实公共单位与职工居住地社区居委会之间的计生信息通报制度。单位每半年向职工居住地社区居委会出具全市统一格式的《川汇区在职已婚育龄妇女生育节育康检信息通报单》。对辞职、辞退、除名等脱离原工作单位的已婚育龄妇女,由单位在30日内向社区居委会移交计生管理服务手续,社区居委会接收到《信息通报单》和移交手续后向其单位反馈接收信息。

(三)、建立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制度。

街道计生办固定专职人员分片包段,主要负责沿街门店和较大的市场中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社区居委会对流入、流出居民楼院和背街小巷的已婚育龄妇女及时上门登记建档,协助街道计生办做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理、查验、康检和催寄康检证明等工作。他们对流动人口全部实行免费办证、免费康检、免费四术、免费发放避孕药具的“四免一上门”服务。

(四)、建立目 标管理考核制度。

市委、市政府对各市直单位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其内部要建立垂直负责体系和目标责任制。市人口计生委对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计生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实行分类考核。对纯属农村的永安路、紫荆路街道办事处按照农村的考核方案进行;对纯属城区的新华路街道办事处按城区的考核方案进行;对既有农村又有城区的杜甫路、孝义街道办事处分别按两种方案考核,其成绩按照城区和农村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记分,合并后记入总成绩。

四、几点体会

川汇区城区的属地化计生管理体制改革之所以取得一些成绩,我们感到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由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排除阻力,调动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推动城区属地化管理机制的进行。为做好属地化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下发文件,明确了各街道办事处的管辖单位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市、街道两级财政每年都把城区和流动人口计生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足额投入到位,将城区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政府目标工作责任制,由过去的计生部门唱独角戏,转为“党政牵头、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得以真正落实。

(二)、社区建设是基础。

落实属地化管理与服务机制,关键是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只有加强社区计生网络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确保社区计生工作经费的到位,积极搭建社区服务平台,才能把城区计生工作融入到社区、服务到社区、落实到社区。

(三)、强化责任是动力。

市委、市政府坚持对各街道办事处和市直单位计生工作职责的落实情况每年进行两次督促检查,市人口计生委每年对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进行考核排序。做到了年初有布置,年中有督查,年底有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兑现奖惩,落实“一票否决”,增强了各级的责任心和危机感。

总之,经过近几年努力,川汇区改革和完善了城区属地化管理与服务机制,初步理顺了关系,健全了管理服务网络,城区的人口和计生工作初步步入了规范化管理服务的轨道。

社区管理论文: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共同体。社区管理是指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过程,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社区管理靠两种力量的推动,一是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的力量,二是政府的力量。从目前的实践看,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开展,政府支持不力或包办过多(行政化倾向),是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普遍的现象,而这一问题的存在,相当程度上已影响了社区建设走向深入。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找到社区管理的出路,推动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如何进行功能定位的问题。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功不可没,首先表现为社区建设运动是由政府发起和组织的。政府还通过制定社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社区建设、规范社区行为,对社区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其次,政府均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来具体负责社区管理工作,为社区提供管理和服务;第三政府为社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运用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硬件建设水平,在政府强有力地推动下,社区改造,尤其是硬件设施建设在短期内得到推进和改善;,政府是社区建设的协调者和控制者。在改革开放后,政府在中国城市社区发展过程中渐渐让渡出部分权力,其改革目标是扮演规划者角色。这里说的协调者,是指政府对于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引导和监管,逐渐由过去的政府机构直接管理,向总体规划协调的间接调控方式过渡。

(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现阶段社区管理的实际来看,政府在其角色的扮演和行政职能的行使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总体来说,这些现象和问题可以概括为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政府职能的越位是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了其本来的职能和权限,是超职责、超权限的行政过程。

政府越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行政因素向社区弥漫式渗透,使自组织力量和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政府包揽社区事务必然导致政府承担所有的成本;社区行政化,政府成为社区的惟一资源来源,社区居民没有形成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政府的无限责任诱发了社区的道德风险,不利于社区自组织的培育、本地社区内资源的聚集。

政府职能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对非政府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等第三部门社会组织培育不到位,对社区内的非政府专业性社团资金投入不够,导致这些非盈利的服务性机构发展比较缓慢;政府缺位主要表现在:政府投入少。有些地方也出现了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一些违章建筑、马路市场以及乱收费、乱罚款等屡禁不止的问题;宣传力度不够,地域发展不平衡,社区成员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不高。

政府行为的“错位”主要是指政府混淆了工作的主次和轻重,特别是把社区的社会建设当做经济建设来抓,既当“裁判员”又做“运动员”。政府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重管理、轻服务”现象相当普遍;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我国现行社区组织中除了政府机构、居委会以外,还包括社区内的各类单位组织,他们往往隶属于各自不同的上级单位,社区内的许多单位处于半封闭状态,“单位办社会”现象十分严重。

鉴于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如此重要的作用和当前存在的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我们必须定位好政府在社区管理的地位。

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功能定位

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导致作为社区建设的两大主体政府和自治组织的功能失调、角色错位。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功能进行定位。

(一)政府应该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

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应当发挥适当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倡导、动员、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监督、评价和经验的推广,用政策去促进社区建设资源的聚集和社区的持续发展。政府发挥主导推动作用直接目标是支持具体社区活动的开展,而深层目标则是促进社区资源的开放和动员,促进社区成员的参与。因此,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应是: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积极发挥引导推进作用,在负起相应责任的同时,决不可“越位”、过度参与包办。

各级政府是我国社会管理中具控制力的政权组织,能有效地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而有效地引导社区建设的方向,合理运用场地、设备和资源,限制任何偏离社区建设总目标的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保障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总的来说,各级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管理和服务、组织协调服务和动员社区参与来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

(二)政府应该担当建设社区自治组织的功能

社区自治组织是社区建设的基础,是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的平台、场所,因此建立完善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是社区建设的关键。笔者认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街道办事处层面构建社区组织的网络结构—社区理事会。社区理事会在成员组成上具有广泛代表性,包括街道办事处的代表、驻街政府职能部门的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和居民代表等,其负责人由街道办事处代表兼任。社区理事会建立后将成为社区运行的主体组织,其主要职能是规划、协调和监督。

其次,培养专业性社区工作者。社区建设需要大批政治素质好、热心为群众服务的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推进社区工作专业教育与实务的发展,协调社会关系,在服务社会成员、推进社会互助、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安全阀和推进器的作用,因此作为城市政府应积极开展培养专业社区工作者的工作。

(三)政府要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政事分开的有效载体,要按照行业职能“同类项合并”的原则,界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工作界面,逐步将现在由行政机构承担的一些技术性、服[:请记住我站域名/]务性、事务性工作进行彻底的剥离,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承担,而不要再层层下放到社区。

笔者认为首先要取消挂社团的“挂靠制”,保障社团的民间性、自愿性和独立性;其次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对于从事社团活动的个人,无论是对其所在组织实行税收优惠、部分税收优惠,还是税收,都要按照个人收入的多少,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4]第三要完善社团的有关法规政策,政府是社团组织的后盾,负有为社团提供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的责任;要充分发挥社团在

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在整个社区建设中,政府、社团和居民共同参与,明确定位,合理分工。政府是社区建设的倡导者,社团是社区建设的具体操作者和组织者,是沟通政府和居民的桥梁和纽带,居民则是参与社区建设的主体和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所以要理顺三者的关系,加快社团的发展,形成社区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另外政府部门要坚持依法管理,从法律上保护社团的合法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引导建设与社区需要相符合的新型社团。

城市社区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和体制转轨的宏观背景,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必须得到必要的支持和切实的指导,方能健康发展,这其中政府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政府职能作用发挥得充分、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进程与质量,这一点必须引起方方面面的足够重视。

社区管理论文:依法强化社区管理实现居民自治思考建议

社区是在本世纪中得到确认的一个概念。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年),就社区一般涵义而言,它是指那些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紧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疼痛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可以说,社区是城市建设发展加快的需要和缩影。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利益格局出现了重大调整,不断赋予社区新的职能,新形势不断对街道社区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与城区现代化管理要求的不适应,使社区成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街道管理模式近年来明显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整合能力弱,支撑体系不合理等不足日益突出,使街道管理逐步转向社区管理,特别是随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政府计划功能弱化,城市管理重点下移,街道管理范围扩大;经济成份多样化,公共领域缩小,地域性小社会逐渐成型,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步伐加快,居民自我管理得以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都是街道管理模式转向社区管理模式的直接动因。

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特别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机构转变职能,政企(事)分开的进程加快,机关、企事业单位剥离了大量社会职能,如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逐渐转向由社会承担,据调查统计,街道目前承担的社会性职能有近百项,而其中相当一部分管理和服务工作又是由社区担。实践证明,社区管理是“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的题中之义。

三、我国目前正处于转轨转制大变革时期,各个领域、各个部门都在进行着利益格局的调整,这就使社会成员的“单位”属性逐渐减弱,大量“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剧,使城市的治安、户籍、卫生、计划生育等管理出现一些“盲区”和“空白点”,使城市社会人口的管理处于松散状态,这就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社区式管理。

四、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制度的改革,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区居民与所居住的社区关系愈来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会生活,而对社区服务、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要求,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新建住宅涌现出来,这就迫切需要社区这样一个组织,对小区内的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等进行监督管理,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由此可见,加强街道社区建设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是事关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性质在基层如何体现的问题,街道社区是我国城市基层政权组织联系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的落脚点,又是城市工作的需要基础,更是城市稳定的关键,同志对社区工作很关注,他说:农村工作已有了一个说法,城市怎么办?他要求有关部门拿出工作思路和具体方法。因此,我们要认清形势,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社区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举措: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其基本内容是通过对城区基层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的改革,构建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的自治、管理和服务功能,促进城区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

可以说社区建设是一个制度创新、城区基层工作改革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从“三个代表”高度,加强对社区建设的领导,要实现社区建设的目标,党政领导的认识、决心和工作力度是关键,因此要使社区建设成为“一把手工程”,对社区建设进行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进一步明确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思路、社区建设的内容、社区的定位、社区的组织,并理顺各部门各单位关系,齐抓共管,形成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科学合理划分社区。以地域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相对独立的区域,社区的资源配置适度的管理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社区资源利用,便于社区自治的原则,对现有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规模适当调整。

三、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社区建设是一项 综合性的社会工作,必须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要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开展多方位的宣传,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广泛宣传社区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工作进展情况,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社区的浓厚氛围。

四、实行居民自治,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要加大法律宣传力度,以“五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理工作为载体,多方位、多层次、多途径的强化法律宣传和培训工作,特别是《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与城市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使各级干部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增强居民的法制观念,推进社区依法治理工作。

二是不断健全基层民主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选举产生居民自治机构,保障居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罢免权、质询权等充分行使,坚持议事层和执事层相分离及政社分离原则,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同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透明度,社区管理机构职能、办事细则、财务状况、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的处理结果都需一律上墙。

五、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制止不守法、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为社区建设提供强大精力动力和智力支持,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进而提高社区现代化管理水平。

社区管理论文: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我区是省里确定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心试点县市之一。我区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是:市区有20__0多名离、退休人员,其中市本级约占85,区级占7.5,外籍居住我区离退休人员占7.5,现在这些人员都分布在各个社区里,就试点社区所辖就有20__名离退休人员。为推动市区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职能向社区延伸,构建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区根据省、市关于开展城镇退休人员社区服务管理试点的要求,从20__年5月初开始调查研究,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建立了首家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区管理服务站)。为我市离、退休人员“社保关系社会化,人员管理进社区”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路子。一、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我们在筹建过程中,省、市、区领导对社区管理服务试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区长亲自过问此事,先后两次陪同省市领导视察,及时协调解决筹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街道办事处积极配合,促进了工作的顺利到位。2、调查摸底、制订方案。一是摸清底子。借鉴、吸收了杭州、宁波等地社区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经验,有计划、有步骤的做好了准备工作:首先自我开发、编制了离、退休人员基本情况和社保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其次抽调业务骨干深入试点场地社区和部分离、退休人员家中,在上街街道的配合下,对400名离、退休人员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摸清了该社区离、退休人员的社保关系、基本现状和兴趣专长,对困难抚救对象进行了重点登记,并全部输入了电脑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网络化、数据化管理和研究。二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离、退休人员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筹建方案》。三是合理选址,根据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的特点,从有利于社区服务管理的现实和有利条件出发,选定了132平方米的临街店面房为中心地址。四是针对该社区95名退休老党员成立了党组织管理机制,建立了社区退休人员党支部,形成基层组织网络,制定了党的组织生活、学习制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项目,充分发挥了离、退休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模范作用。3、筹措经费,配备设施。根据中心社区设施、服务项目的需要,我局筹措了12.5万元的经费及办公用品,对中心场地进行了适当装修,配备了电视电脑、空调设备,订购了报刊杂志、图书、办公用品,设置了视听阅览室、活动室、电脑资料室、健身房等项目多、实用性强、功能齐备、新、雅、简、洁的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极大丰富了离、退休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本社区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4、规范管理,扩大宣传。为400名离、退休人员制作发放了附有本人照片的、可享受中心免费服务的“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卡”,开发、建立了离、退休人员社保关系和基本情况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老年人才库、党员组织关系资料库,制定了《离、退休人员管理中心服务规则》等一整套规章制度,使管理服务中心正常有序地运转起来。同时,在市、区电视台、报纸、广播电台进行了宣传报道,扩大社区服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离、退休人员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5、集中管理,效果明显。我们刚开始,虽然经历了一些困难,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效果是明显的,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人有了自己的“家”。因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破产,其退休老人们也随之推向社会,几十年的企业人失去了单位(家)、失去了党组织,有话无处说、有难无人帮,党员组织生活无处过,之前退休人员有一种失望和耽心,有一种失落感。实行了退休人员社区服务管理,党和政府把这些离退休老人送进社区,使他们在政治生活、物质文化生活、精神文明生活有了保障。从原来的管理松散、没人管理到事事有人管,如养老金发放、医疗就诊、困难救助、家政服务等,该社区400名离退休人员全部进中心(站),从面有了一份归属感,一份为社会所承认的成就感、充实感,退休老人们都把服务管理站当成自己的家,夸党和政府办了一件大好事。二/,!/是老有所乐有了依托。中心(站)设立了活动室、健身室、书画室、图书室、电视室、电脑室等,服务站每天座无虚席,老人们感到方便、安全又有伴,从中得到了乐趣,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三是老有所学有了“学校”。中心(站)建在家门口,环境优雅,居民集聚,旁边又有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是市、区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阅览室内报刊、杂志、书、画供退休老人读书学习,并请有关人员讲卫生健康课、社会保险知识课、市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时事政治课,举办了一些适应老人的学习、谈心活动、练写书画等,退休人员从中获取信息、获得了精神食粮,从开业2个月来,集中讲课10次,参加学习860人次,为推动城市 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四是老有所为有了用武之地。中心(站)建立了离退休人员健康档案、流动、生存状况及社保关系数据库,建立了老年人才库,使闲不住的退休人员可以凭丰富的经验和一技之长为社会发挥余热,已向社会提供推荐老年人才21名,使之为社会发展再作贡献。五是党员活动有了规范。中心(站)建立了退休人员党支部,有党员95名,分设了5个党小组,支部书记、委员全部由热心于党的事业退休党员干部担任,实现了退休人员自我管理组织机制。支部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制度,每周分别开展组织生活学习活动,开辟了社区服务党组织学习园地,从而保障了辖区内退休党员同志有组织活动场地、有学习内容,使离退休人员社区服务管理站成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窗口、阵地,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巩固保障。二、存在问题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具体要求,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现代城市品位和档次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千家万户离、退休老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进步。因此,依托政府、依托街道社区,劳动社会保障、民政、工会等各部门紧密配合,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努力开辟符合当地实情的社区服务管理服务新路子是社保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区街道社区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试点过程中主要存在这几个问题:1、经费难以保障。社会化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离、退休人员的人事档案、组织关系的接收和管理、党组织的建立健全和组织活动的开展、老人们文娱健身活动的开展、健康和生活状况的及时了解和掌握、对孤老、病号、特困人员的走访慰问、生活照料服务、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前培训等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需要充足地资金投入,而目前由于经费困难,全区5个街道20多个社区点众多离、退休老人所期盼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因财力所限难以一步到位。2、管理力量薄弱。随着社区管理服务中心职能的进一步发挥,越来越多的离、退休人员将会从本企、事业单位走入街道社区,从由企、事业保障改为由社会来保障。要承担起诸如:建立退休人员基本情况,社会保险关系数据库,认定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资格,提供医改后对退休人员的相关服务以及特困户的低保衔接,进行社保知识、就业知识培训等等一系列职责,就必须配备一支有文化、有素质、有专业经验的专职社区管理人员队伍来进行管理,以确保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的持久、稳步、健康发展。从目前社区管理服务站情况来看,暂定3人,要保持社区服务中心的全天开放和社区日常服务管理,并向深层发展,应需配备3—5名工作人员。三、对策与建议1、建立完善服务管理网。离、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应以街道和社区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社区是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工作载体,是市区离、退休人中实现社会化管理的继续和延伸,因此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应定位和立足于街道和社区,社保部门唱主角只是开始阶段的一种过渡形式。由政府拍板、劳动保障部门和社保机构指导配合,责成街道经办建立退管服务网络,履行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职能,从而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社区服务管理网络,做到机构、人员、经费、设施、制度、服务工作“六到位”。2、拓宽经费筹措渠道。一是由市、区政府财政预算,核拨一次性开办经费和每年相应固定的办公活动经费;二是离、退休人员所在企、事业单位(或从企业改制资金中)按移交的退休人员数一次性缴纳部分费用缴费标准根据区位情况可考虑50—70元/人/年;三是社区服务组织面向社会开展一些有偿服务性活动,弥补经费的不足;四是对社区所在单位、个人进行筹集,或发动社会进行捐助;五是扩大社区服务项目后,对离、退休人员考虑收取适当的折旧费、茶水费等劳动报酬以用于社区各服务项目;六是从每年征缴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按2-5‰的比例提取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管理经费,作为弥补离、退休人员社区服务管理办公经费。3、强化人员管理。一是根据社区工作需要,每个社区服务站核定3—5名有编制、有固定经费的专职管理人员进行纵向管理。要求是: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熟悉相关业务知识和政策,懂计算机操作,热爱社区工作,政治素质好,能够单独胜任广大离、退休人员的日常事务特别是具有劳动社会保障知识的管理、培训才能,使社区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心的各项功能落到实处;二是在离、退休人员内部或本社区选拔、组织一支有相关工作经验、能力、威信和奉献精神的老党员、离、退休老干部进行横向的自我管理,并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补助,如选出有娱乐专长的老人举办各种形式多样、有声有色的文娱活动、党组织活动等等,不断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使我市4万多名离、退休人员融入社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安享晚年。20__年8月

社区管理论文:论司法与社区管理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及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的概念及社区的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纠纷数量剧增,社区矛盾变得多样化和新型化。本文通过介绍“无讼社区”的概念和产生背景,探讨“无讼社区”运作模式的现实可行性,以及在现今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展“无讼社区”。

论文关键词 社区 社区管理 无讼社区 社区法官

随着改革开放及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的概念及社区的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纠纷数量剧增,社区矛盾变得多样化和新型化。

一、社区及社区管理的概念

(一)社区的概念

社区一词系从英文Community翻译而来,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在其1887年发表的经典着作《社区与社会》中首次使用该词。他认为,社区较社会而言,人与人的关系更积极,人们之间相互更熟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一词汇就已传入中国,但官方提出社区服务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国家民政部提出,之后社区这一概念才为广大群众所知晓。

由于学者立场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对于社区的界定亦有不同见解。一般而言,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的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构成了社区的四个要素。官方文件即中法办[2000]23号文件将社区界定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由此,我们看到社区这一概念从其产生伊始,所强调的就是社会生活共同体,正如这一概念的首倡者滕尼斯所言“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亲近”。

(二)社区管理的概念

社区的形成必然带来相应管理方式的变化,而所谓社区管理是指社区内各机构、单位、组织、团体和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多方位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区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完善社区管理方式,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区管理的现状

居民是社区的主体,也是社区法治的主体,居民稳定社区就稳定。故法治进社区,对社区进行法制化管理成为当前维稳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笔者现将法治社区的背景及必要性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目前社区逐渐成为纠纷矛盾相对集中的敏感地,究其原因主要如下:(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相互关系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遇到更多的社会、经济、法律等问题。(2)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伴随而来的是法律需求不断增强,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不断增强。现在的社区纠纷与过去相比,具有复杂性、难调性、易激化性等特点,例如在社区内占用公共绿地的纠纷、乱打乱建影响居民采光通风的纠纷、物业管理与业主的纠纷、遗产继承和赡养纠纷等等,这些纠纷仅仅依靠说服教育、行政手段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法律手段,化解矛盾,促进稳定。因此实现社区有序管理,需要法律进社区。

其次,社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城市居民和单位居住、生活及工作的重要场所,它既要满足居民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又要发展,包括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等,致力于形成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规范有序的管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安全的社区治安秩序、舒适优雅的环境等。而社区工程的有序运作,需要法律进社区,通过社区法治可以发挥其教育、规范、引导、惩诫功能,依法保障社区健康发展。

,随着城市管理中心的下移,社区作为辖区基层管理的载体,管理任务越来越重,除担负着物业、治安、环境、绿化等等,还担负着低保救助、出租房、暂住人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等。各种社会问题使社区管理职能加大,要想管理好,必需步入法治化轨道。促进社区健康发展,需要法律进社区。

三、“无讼社区”理念的现实可操作性

(一)“无讼社区”的概念及提出背景

“无讼”来源于《论语》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是一个社会因没有纷争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虽有法律而搁置不用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社区,人与人之间同质化弱、松散性强、追求独立诉求的“陌生人社会”特征愈加明显。将社区作为载体,把“无讼”和“社区”两个源于传统和现代的元素有机融合,寻求解决纠纷的新思路,在动态平衡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当今法院因应时代变化的全新实践。

(二)目前“无讼社区”的运作模式

“无讼社区”就是要争取在社区化诉、少讼、最终实现无讼。为此,法官要转变思维,走出法庭,司法服务前移,深入社区从矛盾的源头着手,化纠纷于萌芽中。实践证明,无讼社区不是空中楼阁,建立起一套高效、便捷的化讼机制,是我们实现社区无讼的制度保障。我们和社区居委会、司法所、派出所、工商所等职能部门联动,搭建灵活多样的化讼平台。同时,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发挥合力优势,提升社区自我修复、自我管理的能力。群众参与无讼建设,从外部引导,到自发、自觉,需要我们将无讼理念广为 宣传,使之深入人心。

社区法官,顾名思义,就是法官要走出法庭,走进社区,从而缩短法院、法官与市民之间的距离,改变过去上法院打官司的单一纠纷解决机制,发挥司法的能动作用,与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共建法律服务网,力争将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社区法官工作机制,是通过发挥社区法官“1”的核心作用,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司法所、派出所、人民群众等“N”个综治资源的作用,共同预防和减少纠纷,营造无讼和谐社区,同时也缩短了法院、法官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提升了法院和法官在百姓心目中的亲和力。

“无讼社区”向社区派驻法官,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法院的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乎“浪费资源”,其实却神似“自塞一眼”,实际运作的效果有如虚竹大破珍珑棋局。大量的矛盾纠纷通过法官、社区工作者、专家学者或人民调解员的调解,得到有效化解。“无讼社区”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一招妙棋,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厦门样本”。

“无讼社区”的做法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很多矛盾纠纷当事人都认同一个观点:如果没有“无讼”调解,他们的纠纷只能决断于法庭。正是有了法官的源头介入和社区工作者的“人情化”调解,他们才化“干戈”为“玉帛”。

的确,化解矛盾纠纷最关键要注重源头预防,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无讼社区”有机融合了法院、社区、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构建起了多元化的纠纷调解机制,畅通了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有利于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改变社会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四、“无讼社区”的发展

无讼社区”的创建从根本上说就是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基层,充分发挥社区法官和基层组织的作用,把社会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前端,及时发现、掌握和解决源头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社会问题,把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当然,创建“无讼社区”,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付出。如何进一步推动“无讼社区”的发展,笔者建议:

(一)拓展“社区”概念的外延

将传统意义上的居民居住区拓展到具有同类性质、同一地域的人群中,从小区拓展到景区、校区、厂区、商圈、港口等。精心培育“无讼社区”、“无讼校区”、“无讼商圈”、“无讼行业”、“无讼交通”等“无讼”品牌,以点带面,拓宽“无讼”内涵,充分发挥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作用,营造出“少讼、化讼、无讼”的良好氛围。例如厦门市思明区法院,着力培育鼓浪屿“无讼景区”品牌。2009年12月,思明法院鼓浪屿法庭与鼓浪屿街道内厝社区启动“无讼社区”创建活动。作为全区创建“无讼社区”首个试点单位,内厝社区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份协议、一个平台、一道程序”的运行机制。社区法官每双周三下午到社区“法律诊所”坐镇,为辖区居民和游客提供司法服务和纠纷调解。2011年“法律诊所”成功调处民间纠纷21件。在法律诊所基础上,鼓浪屿法庭与鼓浪屿家庭旅馆商家协会签订协议,共建“司法馆家”平台,引导家庭旅馆业主诚信、依法经营,及时时间化解旅游纠纷,保障旅游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思明区法院还培育出厦门大学“无讼校区”品牌。2010年11月,思明法院滨海法庭、厦门大学法学院、厦门大学法律事务办公室、白城社区、演武社区五方签订共建协议,启动全国首个“无讼校区”。法院选派法官开展巡回审判、司法确认、指导人民调解等工作;厦门大学法律事务办联同社区及时掌握纠纷信息,协调各部门化解矛盾;共建“阳光法律服务站”,依托法律援助平台和人民调解委员会,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对校内和社区纠纷预先排查,审判机构诉前介入,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萌芽和诉外。2011年“无讼校区”共举办3场法律咨询活动,受众达千余人,化解校区周边邻里纠纷112件。

(二)针对目前社区纠纷的类型

将数量较多、类型单一、具有典型性的纠纷从普通的社区纠纷中单列出来,成立专门的纠纷调处中心,例如物业纠纷调处中心、医患纠纷调处中心、商业消费调处中心、征地拆迁调处中心等等。例如厦门市湖里区法院,立足所在区域的地理优势及纠纷特点,提出“无讼拆迁项目”的理念,出台了《关于为区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工作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工作意见》,成立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挂钩各征地拆迁指挥部,提前介入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在法院的主导下开展调解工作,把和谐征迁的工作做在前头。湖里辖区内有许多“区中区”,包括东渡港区、象屿保税区、航空港物流园区等,虽然是市属管辖,但社会管理工作由湖里区承担,让“无讼效应”走进这些“区中区”尤为重要。湖里法院围绕创建“无讼港区”、“无讼保税区”、“无讼航空港区”等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并将于近期与相关园区签订创建协议,为园区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促进园区和谐稳定。

社区管理论文: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依从性

【摘要】

目的:通过实验分析社区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社区高血压患者200例,将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降压治疗,实验组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进行社区管理,对比两组患者进行社区规范管理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依从性。结果:实施社区规范管理2月后,实验组临床疗效和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社区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社区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临床疗效;治疗依从性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高血压发病率逐年提升,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700万死于高血压的临床患者,占死亡总人数12.5%[1]。我国高血压患者发病率高达18.5%,每年用于治疗高血压的医疗费用高达365亿元,由于高血压患者对该病认知程度浅薄,缺乏专业护理和干预,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和临床疗效较差。为提升社区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依从性,本组实验选取2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析社区管理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和依从性的影响,现有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中心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高血压患者共200例,其中男性患者114例,女性86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5.1+5.9)岁,病程4~17年,平均病程(7.2+3.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评定标准:血压持续舒张量大于90mmHg或收缩压大于140mmHg。所有患者入组前无严重并发症,均能自理。按照随机分配法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病程、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每天上午9点~10点,患者取坐位休息10~15min,待血压稳定后使用全自动血压测量仪测量患者右肱动脉血压,测量两次取平均值。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降压治疗,实验组在常规降压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以家庭为单位建立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并由社区人员进行定期随访,实时监测患者血压,评估临床疗效,并根据病情发展适当调整治疗方案;由专业人员定期向患者进行高血压知识讲授宣传工作,根据健康档案有针对性的指导高血压患者健康生活;帮助高血压患者合理饮食,提成少食多餐、少糖低脂、戒烟戒酒,并进行适当有氧运动,控制患者体重。根据不同高血压患者特点使用不同机制降压药物,适当调整患者药物使用剂量,直至血压达到标准值,尽量减少患者使用药物剂量和次数,提高患者治疗顺应性;定期进行随访,根据高血压患者档案有针对性提供人性化服务,定期上门随访和复诊。

1.3评价标准

实施社区管理两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依从性。舒张压下降值大于30mmHg,或下降值在20mmHg以上且压值正常为显效;舒张压下降值小于20mmHg或下降值处于5~10mmHg之间且压值正常为有效;舒张压下降值低于以上水平为无效。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询问患者是否忘记按时服药以及症状改善后是否停止服药等,“是”计0分,“否”记1分,0分表示患者不依从,1~2表示患者部分依从,3~4分表示患者依从。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版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施规范化社区管理后两个月,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实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实施规范化社区管理后两个月,实验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依从性是指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对医疗措施和接受服务的客观性质,即患者对医嘱遵循态度和具体行为。经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控制不良的首要因素就是患者服药依从性较低,服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包括:患者健康知识认知程度差,忽视药效及长期治疗的重要意义。药物价格昂贵,患者不能支付长期用药费用;患者年龄增加,记忆力逐渐减退,导致忘记服药。社区护理针对不同患者情况,有针对性的展开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帮助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饮食生活以及心理上的护理干预,取得比较满意成效。本组实验中,为期两个月社区规范护理工作后,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治疗依从性达到92%,明显高于对照组7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压控制工作完成良好,因此,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社区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侯建武 单位: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芳草湖农场丹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管理论文:高校社区管理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摘要:

《社区管理》课程虽然在很多本科和高职院校都有开设,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传统教学方式效果不佳,理论教学与就业目标相脱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异较大等,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师应从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入手设计教学环节,改变重教学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

关键词:

社区管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区的管理和建设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问题,社区居委会承担着社会治安、社会救助、促进就业、计划生育等百余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具体工作,但也面临着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人员的问题,因此,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将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纳入我国人才发展大局。

一、在目前的本科和高职院校中,《社区管理》课程教学方面却存在较多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效果不佳。过去的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按大纲和教材体系讲课,以讲为主。社区管理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包括社区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社区自治、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医疗卫生、社区体育、社区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智慧社区建设等内容。对于日新月异的社区发展现状来说,教材不能实时更新,理论过于高度概括,本地区的案例严重不足。学生在听课时由于缺乏直观感受和相关经验,往往会感到课程较难,单调乏味,缺乏及时手资料,出现依赖课本和教师,难以理解内容只好死记硬背的情况。

其二,理论教学与就业目标相脱离。首先,在很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一两次见习机会,没有机会经常与社区工作人员交流,大部分没有进入社区与居民深入访谈或做相关的问卷调查,不能充分用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也不能深入的了解社区现状。其次,教学没有和就业结合起来,在陕西省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考试中,试题中的社会工作知识、社会工作法规和政策在《社区管理》课中很少讲到,学生在参加招考时笔试和面试都不具有优势。

其三,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异较大。

1.生源地差异带来的问题。来自农村的学生对于农村社区建设和村委会的管理现状较为了解,但对城市社区管理和建设的现状非常陌生;来自城市的学生对城市社区管理和建设现状有直观感受,但对农村村委会的管理方式和现状问题很不了解;部分学生对城乡社区管理现状都一无所知。

2.学生学习状况两极分化,在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方面差异较大。一些学生没有掌握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专业素养,平时不关注时事政治和社会发展,不关注社区现状,只是被动的接受课本知识。而长期关注时政,勤于思考,对各类书籍报刊阅读量大的学生对《社区管理》课程内容的理解显著好于其他学生。

二、对于以上几点问题,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去以在教室里以讲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合《社区管理》课程的教学,纯粹的进行理论讲授,学生难以理解和牢固记忆,并且丧失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调研的能力。可以将慕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播放新闻报道视频等方式穿插到每个章节的课堂教学内容中,每堂课后布置预习内容,阅读篇目,并进行多次小组调研活动。

第二,使教学内容符合就业目标和实践要求。目前,《社区管理》课程在本校的教学大纲中仅仅安排了2课时的见习活动,第五学期有个别学生有机会进入社区居委会实习一学期,大部分学生都对社区管理缺乏感性认识和理论积累。所以,学生经常出现参观时不提问题,课堂讨论时不愿参与,对现实问题不清楚,案例分析不到位的情况。很多人在毕业前不重视学习,毕业后追悔莫及。如果能和本市社区长期合作,邀请社区居委会管理者给大学生做报告,建立大学生兼职担任社区工作人员制度,增加全体同学的见习次数,增加社区实习人数,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助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社区招聘考试的内容进行有重点的讲解,补充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法规的知识,并对学生的面试能力进行指导。

第三,多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开展调研。学生封闭在校园之内,对外面的世界了解非常有限,应多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政府部门,走进社会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这并不需要太多经费,但对学生能力提升和促进就业效果明显。例如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制定和实施了将科研经费下发给学生调查小组,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调研,学生的调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对现实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也为就业提供了很多机会。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首先,在大一新生入学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培养基本的专业素养和学习习惯,例如每天看新闻联播和报纸,同时深入思考和探究现实中的公共管理问题,关注国家近期颁布的政策和法规等,这些知识是学习《社区管理》等公共管理类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大学生缺乏必备的专业素养,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仅靠学习教材内容和上课听讲是不能深刻理解当前社区管理的现实情况和问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无从谈起。

总之,应从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入手设计教学环节,改变重教学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再结合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招聘考试等招聘考试的要求,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使得学生具备的专业素养和管理工作中必备的能力,在就业时具备竞争优势。

作者:范林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

社区管理论文:油田社区管理绩效考评指标研究

摘要:

油田社区是我国油田企业的矿区支持单位,与油田主业是关联方关系。本文在介绍与理解国内外管理绩效考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以平衡计分卡作为指标体系设计工具,根据当前油田社区管理绩效考评的现状以及其管理绩效考评存在的问题,进行管理绩效考评指标遴选,并提出了油田社区管理绩效考评指标的应用思路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

油田社区;管理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平衡计分卡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综述

油田社区是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被油田主业上市部分分离出来的矿区支持单位。当前管理局对油田社区的管理绩效考评采取签订承包经营目标责任书的方式,对油田社区各单位发展效益类、管理质量类指标设定目标值。由油田经营管理部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审计、纪委监察等部门对单位的季度经营审计、稽查情况,按季度考评后兑现,次年一季度累计兑现,并有配套的奖惩办法。目前的管理绩效考评存在指标不易量化等问题。为此,本文基于平衡计分卡,设计一套适应油田社区自身生产经营特点的管理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于实现油田社区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较多,ChipoNdlovu(2013)研究平衡计分卡应用于护理行业的情况,结果显示平衡计分卡有效性变量与领导问责变量具有正相关关系[1]。肖祥(2013)认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公司战略与绩效评价的纽带,平衡计分卡的引入能够将隐形的战略显式化管理[2]。王洁(2014)认为部分社区单位在绩效考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考核目的不明确、指标不易量化等问题,需要建立科学的、可量化的绩效考评目标,明确绩效考评的原则[3]。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油田社区管理绩效考评指标选择的基本思路

油田社区各单位基于平衡计分卡设计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平衡计分卡的四维指导思想,综合考虑油田社区各单位特征,改进平衡计分卡的结构内容,从持续增长财务、相关利益反映、QHSE运营流程、持续创新能力四个维度构建各单位管理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持续增长财务维度侧重于对各单位财务效益的衡量,主要包括对其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进行考评;相关利益反映维度侧重于对各单位的利益相关者相关的指标进行考评;QHSE是指在质量、健康、安全和环境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侧重于对各种影响上述因素的指标进行考评;持续创新能力维度,侧重于对影响二级单位创新与成长的各类指标进行考评。这些指标分为共性与个性指标两部分,共性指标不体现各单位业务特点,具有横向可比性;个性指标与各单位的业务特点密切相关,具有纵向可比性。然后结合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设定各指标权重。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还要与预算指标进行差异分析,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发现制约油田社区发展的关键环节,并为油田社区管理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应用奠定基础,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油田社区管理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目标一致。(2)权责利相结合。(3)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4)重要性与性相结合。(5)全程跟踪。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油田社区管理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计

经过对油田社区单位的多次访谈调查,并与相关专家和人员进行探讨,我们最终挑选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我们将所有指标按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进行划分,构建出了最终的油田社区管理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框架。持续增长财务类指标:经济增加值、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相关利益反映指标:居民服务满意率;QHSE运营流程指标:供暖综合收费率、物业收费率、电视综合收费率、收入结算符合率;持续创新能力:研发投入/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额在总销售额中比例。相较以往侧重财务方面考评的考评指标体系,本文设计的体系更注重财务与非财务、长期与短期、内部与外部、过程与结果的平衡,从而避免了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主导可能出现的弊端。

四、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油田社区管理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应用思路及对策建议

对油田社区各单位管理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通过管理绩效评价,对各社区保障单位承包指标完成程度等经营状况以及财务效益和风险状况等进行掌控;二是将考评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明确各单位的排名,并进行公示;三是对比上级单位的要求和标杆单位的经营管理实践,明确各单位经营管理工作努力的方向。为保障管理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应用,本文从组织层面、技术层面以及制度层面出发来阐述具体的建议。

(一)组织层面的保障

1、增加全员参与力度,上下级共同制定岗位规范

为了加深全员对自身岗位职责的认知,油田社区需要在职工内部开展岗位说明书的编写工作,通过有关专家和公司高层管理者对说明书进行测评并确定。

2、做好上下级的沟通工作

油田社区绩效考评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依赖于员工的支持与理解。通过上下级的沟通,确定本岗位的工作职责。

3、完善组织机构和组织程序

成立管理绩效考评领导小组,小组可以下设办公室和考评委员会,以保障考评工作的顺利实施。

4、树立绩效管理意识,改善微观管理环境

要保障管理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有效应用,就必须保障管理局及所属单位工作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它对提升油田社区整体绩效水平、促进管理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技术和文化的支持

1、技术层面

绩效考评工作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因此必须引进信息处理技术,保障绩效考评的顺利开展。

2、文化层面

观念是绩效考评实施的重要挑战之一,如果想要使新的绩效考评体系能够顺利开展,必须要端正管理局全体职工的观念问题,使之树立正确的观念。

(三)制度保障

1、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反馈机制

健全的管理绩效考评制度能够为油田社区的管理绩效考评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它可以对各单位的工作完成度和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核与监督。

2、有效激励制度

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油田社区惩罚和奖励的标准明确化。

3、考评人员培训制度

重新树立考评者为员工服务的意识,促使考评者与被考评者达到一种公平交流的状态。

作者:周轶群 王栋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社区管理论文:场域理论下城市社区管理域研究

摘要

城市社区管理是一个包含着多个方面的运作系统,“城市社区管理域”是城市社区管理运作的中介。依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城市社区管理域”的构成可分为四大部分:社区管理行动者、社区管理组织、社区管理行动、运作逻辑与规则。

关键词

场域理论;城市社区管理域;构成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1975年在其《科学场域的特殊性》一文中提出,场域作为一个克服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等二元对立的理论工具,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分析。“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是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布迪厄、华康德,1998)。在这个定义中有三个关键名词,即网络、位置与构型。网络是场域理论的最基本概念,场域首先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社会网络,是场域中的社会行动者、团体机构、制度和规则等因素构建起来的社会网络。位置不是指物理空间中的位置,而是关系网中的位置。这个关系网的每个结点就是组织和社会成员在这个网络中所占据的“位置”,谁占据“位置”谁就拥有社会资源及权力。而构型则是指场域有自身的结构和运动逻辑,各种进入场域中的关系和力量必须经过场域结构调整后才能发挥作用。依据布迪厄“场域”理论的规律和逻辑,笔者提出了“城市社区管理域”的概念。在我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进程中,城市基层社会加速发育。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础单元,是社会管理系统中最基层的构成部分。作为宏观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抓手,基层社区是构建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多元共治管理格局的微观基础。而在多元管理主体构建的合作网络下,社会成员的参与式管理,加之城市社区管理中的组织和规则等因素则共同建构了“城市社区管理域”。所谓“城市社区管理域”,即是指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管理活动的主要场所。它是在社区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运作逻辑和规则的网络空间,是影响社区管理的各种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环境中介,社区管理活动就存在于这个环境中介之中。场域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在“城市社区管理域”这个特殊的社会空间中,社区管理围绕着特定的逻辑与规则开展,继而由社区管理行动者和社区管理组织采取具体的社区管理行动。由此可知,“城市社区管理域”是由社区管理行动者、社区管理组织、社区管理行动、运作逻辑与规则构成。

1社区管理行动者

社区管理行动者主要包括社区行政管理人员、社区物业管理人员、学者与规划者、社会工作者及社区居民。社区行政管理人员主要是社区党组织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他们需要处理社区行政权力与社区外部权力的关系,以及社区不同层次、部门、单位间的权力关系。社区行政管理人员在城市社区管理中,起着上传下达的承接作用,依据部门的划分和分工结构,通过行政动员、政策指导、组织参与等方式,运用政策、法规和行政的力量来实施对社区的管理。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商业化形式的物业管理逐渐深入到社区内部的管理中。物业管理人员为社区提供的主要服务包括:房屋本体和区域管理、绿化养护、保洁服务、公共秩序维护、车辆停放管理以及一些满足业主需求的延伸性服务。他们在尊重业主自主管理权的基础上,为业主提供专业的服务。专业的理论指导和长远的社区规划是社区发展的基础,而科学的指导离不开学者与规划者。各专业的学者拥有着诸如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社会学能从“场域”等理论视角来挖掘社区发展资源;管理学能从组织与协调等方面来分析社区管理框架与结构;经济学可以从效益较大化等角度来控制社区管理方面的财务开支等。基于现有理论的科学调查和指导,能够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社会工作者是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个体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和资源,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职业的专业工作人员。接受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价值的内化,以及专业技能的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尤其是社区工作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了解社区问题、需求与资源,挖掘社区现有和潜在资源,协调社区各组织,借助社会策划模式、地区发展模式等专业方法预防和解决“城市社区管理域”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社区居民是社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城市社区中的居民,普遍存在着异质性大、流动性强等特性,这一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市社区管理域”的管理难度,对城市社区管理提出了动态化、灵活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多元化的社区成员结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区成员的多元需求,将社区成员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加以整合,将资源与需求进行合理匹配,利用社区居民的现有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2社区管理组织

社区管理组织主要由社区党组织与街道办事处、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委员会、社区自治组织及社区社会组织共同构成。社区党组织是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在社区成立的,以社区内全体党员为组织对象的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以及我国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优化社区资源的需要,社区党组织主要负责社区党建方面的工作,在宏观方面引导社区规范,具体开展政策宣传、理论学习、监督教育、联系群众等方面的工作。街道办事处作为社区的市或市辖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在组织结构上,主要分为两类:指导协调机构与办事机构。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内其他组织在社区管理上扮演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具体表现为街道办事处下设的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他组织布置相关任务,并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除此之外,街道办事处与其他组织间也存在着互惠关系,即在社区管理的活动中,相互协助并相互受益。物业管理公司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对城市住宅小区进行有偿服务、有偿管理的专业性经济法人组织。其主要职责在于:负责社区内一切有关房地产开发、租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为保障物业的合理与安全使用,维护本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业主委员会应运而生。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委员会之间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监督和促进的关系,认清二者间的共同利益,即促进社区发展,才能便于社区管理。社区自治组织是由社区全体居民或其代表选举产生的,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监督和运行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它包括: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社区委员会下设的工作委员会、居民小组等。其中,社区居委会是我国城市覆盖面最广、最普遍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城市社区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居委会扮演着整合者的角色,它从社区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将居民、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和居民委员会等各方面的资源加以协调,形成综合力量,从而共同管理社区。社区社会组织是连接居委会和社区居民的桥梁,它通过对居委会工作任务的化解与强化,即通过直接服务的形式来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社区社会组织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多样需求为目的,由居民自发成立并自觉参与、以公益或共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形态。在组织形式上,大约可以分为社区文体科教类、社区环境物业类、社区服务福利类、社区医疗计生类、社区治安民调类、社区共建发展类等六大类。

3社区管理行动

社区管理行动及时要义应为社区服务。从广义上讲,社区服务就是在政府的倡导下实施的区域性的福利项目,它是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主体和依托,以广泛的群众参与为基础,用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来增进公共福利和提高生活质量。具体内容包括: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以及社区卫生服务。面向弱势群体以及社区居民的服务是一种单向性的服务,而面向社区单位的服务则是双向性的。因而,在社区服务管理方面,需要协调人际互动来调动个人为社区服务;平衡市场机制的经济效益与福利机制的社会效益,提高企业为社区服务的可及性和政府为社区服务的高效性。此外,对社区环境的关注与发展也是社区管理行动的主要内容。社区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社区内的街道、活动场地、绿化设施等,软环境是指社区内的治安状况、居民素质、文明程度等。社区硬环境的污染防治与保护建设可通过社区环境规划、社区环境综合治理以及执法和服务队伍建设等各项措施,再加之社区环境与社区居民的密切相关性,因而在社区环境管理方面,不仅需要依靠街道办事处、物业管理公司以及非营利组织做好其本职工作,而且需要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在环境保洁上共同维护,在环境改善上献策献计。社区软环境主要可分为社区治安与社区文化。社区治安是指社区政府和自治组织依靠社区群众,协同公安、司法机关,对涉及社区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问题依法进行治理的公务活动。对此,需要综合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等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而社区文化的管理主旨在于探索本社区的特色文化,使居民认同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凝聚力的形成,提高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4运作逻辑与规则

社区管理的运作载体必须依赖于行政管理体制与机制。社区的行政管理是指在政府行政系统层面,通过政策、法规和行政力量实施对社区服务的管理。党委通过各项政策推动和扶持社区服务,并在组织上指导、规划、落实社区管理工作;政府及各部门主管社区的基层政权和居委会运用政策资源、设施依托等开展宏观管理;社区管理中还有社区居民与社区内外的机构团体的积极、广泛参与。除了政府的行政参与,社区管理还离不开驻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对此,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业的行业特点和运行规律而形成特定的行业管理体制与机制。社区行业管理,一方面遵循行业规范,建立行业管理机构,并践行社区服务认证;另一方面,综合考虑社区管理的相关规范,适度协调两种规范,使行业与社区在目标和标准上相一致,避免社区管理中出现不必要的矛盾。社区管理除了要依靠行政职能实现和行业规范履行,也离不开社区居民对公共事务的社会参与。社区民主需要在社区人事竞选、财务管理、社区教育、社区事务管理等方面适度放权,让社区居民真正地参与到社区管理活动中,实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此外,社区管理活动也反作用于社区居民,使其在社区管理的参与中,逐渐增强自主意识,进一步地参与到社区管理中。

作者:闵兢 单位: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

社区管理论文:服务企业文化社区管理探究

摘要

随着创新社区治理的深入,迫切需要强化第三方社区管理与服务类企业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应。规范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就是规范社区管理与服务市场。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社区管理与服务企业之一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发展的障碍,借鉴北京等一线城市大型物业集团公司成熟的企业文化,提出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的反思和策略,以期提高物业管理与服务企业对企业文化构建的认识和重视。

关键词

社区服务;物业企业;文化构建;策略

1引言

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社区是平台,物业公司等组织是载体依托,所承接的社区服务事项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强化第三方社区管理与服务类企业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应。物业公司是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充满前景的产业,在发展的同时形成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商业伦理与传统观念之间协调和冲突摩擦不断的文化。物业公司之间的竞争将不再是企业规模的竞争,而是品牌的竞争,是服务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规范物业公司文化就是为了规范社区管理与服务市场,提高物业公司的整体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社区管理与服务企业之一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发展的障碍,借鉴北京等一线城市大型物业集团公司成熟的企业文化,提出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的反思、策略,以期提高物业管理与服务企业对企业文化构建的认识和重视,有助于专家学者的更深入研究,也为企业制定决策提供佐证。众所周知,由于物业行业的特性,传统的物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各个物业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比如北京盛世物业公司紧抓食堂工作、改善宿舍环境、加强与员工的沟通等等。企业文化,并不是一个部门的事,也不只是公司管理人员的事,而是需要公司所有员工共同践行的一件重要事。企业文化是近年来在各种大大小小的企业中比较“流行”的词,说它流行,是因为这变成了一种时髦,如果一个企业,不经常说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好像就没有跟上潮流似的。说它是个“词”,是因为许多企业跟着时髦喊了很久,却没有实际行动来落实企业文化,就只是个“词”而已。①

2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发展的障碍

现在绝大多数物业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的企业文化对物业公司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2.1部分物业公司没有明确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难以有效地执行

它们没有企业文化的原因主要是认为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效益没有直接的关系,与其花大力气建设企业文化,不如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企业更加关心的问题是企业生存和如何突破发展瓶颈,追求的是短期经济效益的增长。

2.2从业人员素质低,职业化程度低

现阶段物业服务人员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往往难以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更不要说能有效地执行。除了企业领导要正确理解和执行企业文化之外,还要指引员工理解和执行企业文化。

2.3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分裂,缺乏与时俱进,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仍墨守成规

物业公司规模越大,领导文化、员工文化以及其他小团体文化越分裂。物业公司并没有危机意识,还固守着传统的观念和模式,服务方向、品牌形象模糊。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化和物业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求变成为众多物业服务企业寻求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2.4管理实施政策与企业文化不协调,使员工对企业文化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多数物业公司在制定管理实施政策时往往与企业文化不协调,没有两者相结合的意识和忽视相结合的重要性。比如有些物业服务公司在创办初始是以“业主满意至上”为企业文化,这就要求企业一切经营活动首先要注重的是业主满意度,但是管理者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却忽视了业主满意和品牌影响,把经济效益摆在了首位,这样势必造成企业活动恶性循环,影响物业服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再比如有些物业服务把”打造职工之家”定位企业文化之一,但是企业内部员工却分为三六九等。有特殊关系的能力一般的员工职位高、工资高、福利高;而没关系的能力强的人员却待遇极低,且没有合同、保险等,但是干的工作却是一样多,甚至干的更多。这无疑是管理政策与企业文化的不一致,虽然他们暂时能忍气吞声,但是最终将使企业中的部分员工对企业文化产生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2.5服务形式少,企业间无序竞争,企业文化扭曲,制约了企业的规范发展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服务的形式主要由单位自管和委托社会公司两种。企业自办、集体和个人开办的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由于缺乏有力的行业规范的制约以及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常会出现没有秩序、没有规则的竞争,同行无法在一起共同工作来培育成熟的物业服务市场。在一些物业服务企业里不仅一线服务人员文化素质低,管理人员的水平也不高,有的企业文化充满了唯志意识,唯亲式、大佬式、军阀式企业文化横行,没有有效的制约和纠偏。简单的劳动密集型运行模式,没有创新服务,唯利是图,人性化服务缺少等严重制约了物业服务企业的规范发展。

3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的策略

构建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是一个繁杂的过程,需要创业者和全体员工不懈的努力,不断地实践培植新型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

3.1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必须协调

在构建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时必须坚持协调的原则,既要请教专家,又要依靠企业领导者的睿智,更要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公司管理者所要做的重要的事情就是完善和管理企业文化,使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共同遵守和自觉贯彻,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必将成熟。物业公司可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企业文化建设入手,比如建立一个展示企业发展历程的实物展览室;制作一套展示企业形象的宣传片、宣传手册和宣传展板;制作一套规范的业主服务手册;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的公司内外网络系统;建立一个系统规范的企业档案室等。北京盛世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拥有国家一级物业管理资质。其企业文化概括为八个字:尚德、志业、尊重、锐气。尚德———遵守规矩,公道正派;志业———追求,贡献价值;尊重———友善包容,和衷共济;锐气———勤奋学图,永葆激情。

3.2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必须独具个性

物业公司应具有自己特色的个性文化。但是,目前我国许多物业公司在企业文化构建中普遍存在着相互模仿、毫无个性的问题。构建个性鲜明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首先需注重品牌策略,建设个性化的质量服务文化;其次要注重服务策略,物业公司为业主提供的主要是服务,选择竞争企业不足的服务要素项目进行强化和提高,以提高公司服务的竞争力。盛世物业企业文化特色———“和文化”: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长谢家瑾在《中国物业管理杂志》卷首语中撰文《弘扬盛世精神,物业管理“和”为贵》中指出:“盛世物业做好自身定位,千方百计化解矛盾,不以强势面貌出现,不搞纠纷,不搞对立,不和业主打官司,坚持以品质服务感染业主,以严格的管理锻造队伍,以军人情怀干物业,把做好人、有爱心、善待客户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打造和谐物业管理氛围。”“物业管理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和谐氛围,所以盛世精神在当前显得更为可贵。”②

3.3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必须以人为本

只要员工热爱自己的公司,认为只有公司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才会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激发员工的潜力,较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符合公司发展要求的人才,为他们搭建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3.4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必须适时创新

企业文化内容繁杂,在构建物业公司企业文化中必须突出重点,对物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观念进行精心提炼,集中精力塑造公司精神,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公司特色的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物业公司企业文化的任务是创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企业精神的首要内容。和其他事物一样,企业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始终处在变化和运动之中的。由于物业公司的发展目标或者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企业文化也必须相应地发展变化,否则将会对物业公司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起阻碍作用。物业公司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物业公司生存和发展具挑战性的一环,成为物业公司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是一个物业公司中各个部门人员所共同拥有的经营哲学和原则,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方式。它对物业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日益显著。在对此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我国物业公司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物业公司领导的作用,建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创新发展和适应公司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企业文化,在借鉴发掘整合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

作者:王宏强 单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社区管理论文:高校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机制

摘要:

高校除了有教学、科研的重担外,还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责任,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对双方都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高校参与社区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政府、高校、社区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关对策,提出建立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新机制。

关键词:

高校;社区;管理;机制

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单位,也是作为“象牙塔”的高校接触社会的最直接的窗口。高校存在于社区之中,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高校主动参与社区的管理与服务。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一方面能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科研、教学和人力资源来助力社区建设;另一方面社区为高校提供了一个社会化的平台,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现状

高校与社区双方功能的差异、各自优势的不同,对高校教育教学、对社区建设都具有正面作用。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逐步在各高校形成了共识,高校在积极主动地探索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形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促进了社区发展和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

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校社会责任、社会服务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领域也不断拓展,[1]从最初的帮忙打扫卫生、帮助孤寡老人到现在结合专业开展志愿者服务。比如,安徽大学法学院成立了法律援助志愿者协会,积极为社会弱势群体和广大群众解决法律上的疑惑,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安徽大学法律援助志愿者协会自成立以来,共举办模拟法庭20次左右,知识讲座24场,现场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200人次,形成问卷数千余份,开展普法宣传30余次,散发宣传资料几万份,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合肥工业大学长期实施“志愿助残阳光行动”,逐步探索出一条常态化的志愿助残服务工作模式,通过采取“长期阵地+专项队伍+群众参与”的工作模式推进志愿助残常态化,与受助方建立了良好的默契和信任。

(二)高校开放资源

目前,很多高校都向社区开放了教学设施、运动设施方面的资源,社区居民可以进入图书馆、运动场、体育馆、医院等场所,感受高校的文化氛围。例如,合肥工业大学对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以预约的方式开放工程认知馆和校史馆,对社会公众常年开放校医院以及对社区居民在课余时间常年开放体育场馆等。

(三)高校活动进社区

高校活动丰富多彩,各类高校社团越来越多地与社区进行联系,或者在社区开展活动,或者到社区寻求高校活动的赞助和帮助,甚至是邀请社区居民直接参与高校活动。这些活动有效地丰富了社区生活,提升了社区的文化氛围,拉近了高校和社区的关系。[2]在安徽大学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过程当中,青年艺术中心走出校园,为社区奉上了一场文化盛宴,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

(四)大学生社区挂职锻炼

很多高校鼓励学生在社区进行锻炼,大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社区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查分析或处理社区日常工作。安徽农业大学在组织大学生挂职锻炼的过程中,从接洽挂职单位,到遴选赴岗的学生骨干,团委都从实际出发,扎实做好每项工作。例如,安徽农业大学在2012年暑假组织了4支团队67名大学生赴合肥市包河区、蜀山区、高新区的多个街道社区及企业、政府部门和团省委机关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挂职锻炼,大部分的岗位都集中在政府基层一线部门,接触最多的也是普通百姓,可谓是“深入基层,服务群众”。

二、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保障机制

在西方,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而我国很少有这方面的法规政策。地方政府对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缺乏统筹规划,高校在社会服务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不明确,高校参与社区建设的配套资金得不到保障,对于如何保持高校的参与积极性没有具体的规定,这些都会影响高校社会服务的作用的发挥。一方面,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总体上无章可循,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二)高校责任意识不够

参与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但很多高校只重视教学与科研,而缺乏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比如说在志愿服务方面,高校不重视使得学生的参与意识淡薄,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高。而且高校内虽然有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活动,但这些组织机构本身就不完善,相应其管理、招募、培训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效的激励是高校老师和学生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力量源泉,但如今激励机制欠缺、激励手段单一不利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制约了服务水平的改善。

(三)社区管理体制过于行政化

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能给社区管理带来一定的活力,但是过于行政化的社区固有管理模式很难突破,大学生很难融入管理层,将自身所学运用于社区管理与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和效率。同时,虽然我国高校参与社区建设已有一定的历史与成果,但社区的管理者很少主动了解居民的真正的需求,高校也只能按照已有的方式进行,参与行为缺乏针对性,也降低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四)高校与社区缺乏互动

高校与社区在认识上存在差异,也缺乏主动联系互动的思想。而且在高校与社区中间没有正式的沟通渠道,高校没有设立与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有关的机构,社区方面也没有对应的承接机构,高校参与社区建设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另外,高校与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高校与社区内的各种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辐射性和兼容性不够,[3]社区没有利用好高校的文化教育氛围。

三、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新机制

(一)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高校与社区的互动提供保障。以法律法规条文的形式明确高校在社会服务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责,指导与规范高校的参与行为。同时各级政府可以制定政策,引导大学生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如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或者是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志愿服务时间终身等量回馈激励机制(“爱心储蓄”模式),即在志愿者本人因伤、因病等原因需要他人为自己服务时,由志愿服务组织为其提供不超过个人累计服务时间的志愿服务。[4]其次,任何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支持,而高校现阶段的资金主要用于教学和科研,没有多余的资金来参与社区的管理与服务。所以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根据高校的参与程度和规模给予相应的补贴,同时可以建立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再次,政府应建立健全评估激励机制。目前,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热情不高,影响了参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监督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及时对参与状况进行检查,对效果良好的高校进行一定的奖励,并将其经验进行推广,而效果较差的高校从社区群众那里得到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对管理进行优化。

(二)高校要利用自身优势,为社区发展提供动力

高校集中了文化、信息、人才、科研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但这些优势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因此,高校应将其拥有的这些优势反哺社区。一是进一步开放资源。现如今很多高校都开放了图书馆、体育馆等硬件设施,以满足周边的社区居民的文体需求,但这些还远远不够。高校可以在不影响师生学习的情况下,让社区居民观摩课程、参观实验室、参加研讨会,甚至可以让社区内的行业精英作为讲师向高校学生讲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学习收获,对居民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不错的体验。二是规范志愿服务。高校参与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志愿服务,针对志愿服务中出现的问题,高校应该完善志愿者招募机制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培训,特别是社会交往和团队合作方面的培训,使得他们拥有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不易保持,因此进行一定的激励和奖励是非常必要的,如设置“志愿者”称号、奖励学分等,这种对他们服务的认可能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高校在服务形式上应不断创新,既开展常规服务,又要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开展特色项目。三是鼓励教师进社区。高校教师除了具有教书育人的职责,还应承担服务社会的义务。为此,高校可以将教师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情况纳入到考评体系中来,甚至是在科研项目的资金审批向社区方面的研究项目倾斜,激励教师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为社区进行咨询服务和提供决策方面的合理化意见,扮演者智囊团的角色;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社区带来一些科技文化知识,对社区居民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社区应该树立主动意识,为高校创造便利条件

高校周边社区因为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能吸纳高校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与服务中来,但如果社区缺乏主动意识,即使高校有充足的意愿,可能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所以社区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为高校的参与社区建设提供便利的条件。高校学生除了理论学习之外,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很多高校学生都会参与一些调研活动,社区主动配合大学生在社区的调研活动,大学生顺利完成调研之余,形成的调研报告也可以为社区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其次,社区可以主动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大学生在岗位上实践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再次,社区为大学生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大学生结合自身特长及挂职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活动策划、文化宣传等日常工作,为社区的管理层补充新鲜血液。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而社区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内容,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支持,可以在社区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助力大学生创业。

(四)加强高校与社区的互动与合作

首先,高校与社区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制约了高校参与效果的提高,因此应成立高校与社区之间的对接机构。在高校内部建立新的机构来负责高校与社区的沟通协调,该机构可以由高校领导、高校教师及部分学生共同组成,负责高校对外协调,整合社区与高校的教育资源,同时社区建立对接机构,向高校反映社区需求,达到高校与社区的有效沟通,使高校与社区的活动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5]其次,高校可以与社区合作进行课题研究。社区有着各种各样的产业,产业发展中也会出现不少问题,社区可以请高校相关领域的专家和社区方面的工作人员成立课题组,开展驻厂研究,既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又提高了高校的科研能力。再次,高校为社区建设培养人才。高校的功能之一为培养人才,而社区的建设也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流入,比如说社区中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领域的管理人才,因此,高校可针对社区建设需要设立相关专业和课程,为社区发展输送人才。

总之,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是双向的,是有利于双方共赢的。目前高校参与建设社区还存在着缺乏保障机制、管理过于行政化等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的引导、高校的努力以及社区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作用发挥到较大。

作者:李敏 汪娟 单位:安徽大学

社区管理论文:糖尿病社区管理现状与对策

[摘要]

糖尿病病程长,患者负担重,为社区管理重点疾病。当前,此病发病率高,危害大,社区管理因其有效性及防控性,成为疾病控制最为有效手段。社区管理一改传统用药治疗观念,旨在建立集用药、饮食、运动、生活等于一体的综合化模式。此文从社区管理意义、现状、解决对策及未来展望4方面对糖尿病的社区管理做出探讨。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管理;现状;对策

社区管理为医学上新型管理模式,由疾控机构、政府支持、社区服务、卫生部门及综合医院等共同参与防治,对于控制病情发展、减轻疾病的不良影响及提升患者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社区管理意义、现状、解决对策及未来展望是以下研究重点。

1糖尿病社区管理意义

血糖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较大,包括体内调节水平、饮食、外界环境、运动及心理等,故血糖控制有一定困难性及复杂性。不良生活习惯较难在短期内纠正,纵然患者意识到其危害性,也难以在快节奏、紧张生活下对运动、用药及饮食等保持较好依从性,因此,病情控制有很大难度[1]。在社区管理下,患者与服务人员同处一社区,交流沟通较容易,容易了解其用药情况及生活习惯,监测代谢指标及血糖变化,并分析病情控制难点,及时调整,保障在未出现并发症前,加强随访及科学指导,预防并发症,缓解医院诊治压力,节省大量资源。现阶段,社区管理逐渐向第三部门或个人、政府及市场多元化互动模式发展,可积极促进社会公正,维护资源分配公平。引入多元主体,不仅满足有限资源对公共设施及服务的供给,还对社区服务竞争机制有促进作用,提供更加充足、品质的服务。大量医疗实践证明,糖尿病的治疗,仅仅依靠药物是不行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适时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干预,是治疗糖尿病,控制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曾龙驿教授告诉家庭医生在线编辑,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管理具有重要的创新及现实意义,但是目前社区医疗实力不足,尚未能充分发挥社区综合管理优势。

2社区管理现状分析

糖尿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无根治手段,病情及治疗要伴随着患者终生。目前,有关糖尿病研究及分析不断深入,医学实践逐渐完善,各类新型药物更新,但此病控制情况仍不乐观。分析控制不佳原因,总结为,缺乏病因治疗,运动或饮食不恰当,低血糖,对于新药物缺乏了解,治疗方法较保守,基层缺乏完善的保健系统,患者依从性差等。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成年人口中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攀升。我国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加,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是解决这一公共卫生问题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当前的卫生事业发展中,还普遍存在品质资源在大医院高度集中,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给社区慢性疾病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和管理形势非常严峻,现有的医院为主的糖尿病管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改变模式,发展以社区为重心的糖尿病社会化管理网络。以往社区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糖尿病教育,不断改进教育形式和丰富内容。教育内容有糖尿病定义、发病机制及分型,临床表现,药物合理运用,运动及饮食指导,胰岛素治疗,血糖监测,并发症预防及危害性等,并对于特殊人群制定了特殊宣教内容,如儿童、老人、妊娠糖尿病等[2]。在形式上,主要通过示范教育、发放资料、观看视频、设立热线电话、知识讲座、义诊宣传等进行宣教。教育内容涵盖面广,形式多样,但管理效果仍不理想。有资料显示,健康教育为社区管理的重点,并非全部内容,应当为一个体系,具体有人员构成、管理系统、政策支持、评估体系、制度等,不仅要对患者进行管理,还应加强医务队伍管理,此外,也要有自我管理,即患者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依从性管理,围绕健康教育这一中心环节进行。糖尿病的社区干预非常重要。如在一般人群中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宣传糖尿病的定义、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的行为,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筛查,一旦有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应及早进行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对已患糖尿病者,提高检出率,以便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理。防治并发症发生、发展。有研究显示,通过慢性病的社区预防与管理,糖尿病的发病率可减少50%。

3如何加强社区管理

3.1体检及转诊

社区内建立首诊监测血糖制度,对于新发现病例,建立个人专项档案及健康档案,定期完善、补充及更新。针对纳入管理、建立档案者,定期给予体检,项目有肺部、体温、血压、腹部、脉搏、血糖、呼吸、心电图、血脂、血常规、心脏及尿常规等,1年1次,记录。对于高危病例,及时转诊确诊;经二级或二级以上机构康复效果佳、血糖及血压控制良好的病例,应及时转诊到社区,并掌握个人信息及资料,将其纳入社区服务及管理。除转诊外,也应建立巡诊制度,每季度开展随访,测量血压及血糖等。由专家分片定期集中巡诊,了解个体病情变化,并给予生活、用药、运动及饮食指导,及时诊治多发病和常见病。以护士和护士助理为骨干技术力量,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以健康教育定期复查为主的管理;以全科医生和护士为骨干技术力量,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人群进行精细化管理;由全科医师、营养医师、心理医师、和社区护士组建家医团队,对难管难治型患者进行行为健康门诊干预。

3.2分层和分类管理

按照患者不同学历及年龄进行分组,实施分层管理。将文化程度高、年龄小的病患分为一组,给予深层次教育培训,说明糖尿病病因、症状体征、治疗和转归等,重点介绍运动疗法及饮食控制重要性,介绍血糖控制对于并发症预防的积极意义,1次/月,1h/次。将文化程度低,年龄较大的病患分为一组,给予多次浅层次强化教育,2次/月,2h/次,介绍药物疗法及非药物疗法方法,教会其尿糖及血糖监测记录方法[3]。若条件允许,指导家属同时参加教育培训,实现家庭管理,利于指导及监督患者用药。根据控制血糖情况分组,实施分类管理。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且无并发症者(控制较好)分成一组,每隔3个月随访一次,并定期展开知识教育,测量两次血糖指标;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者(控制不佳)分成一组,分析原因,并调整用药种类、剂量和方法,经常随访,2周1次。若患者连续两次控制不佳,需联系上级机构,组织会诊,协助其调整方案,每隔3d随访1次,指导监督按量、按时用药,监测血糖。

4社区管理展望

当前,社区医疗受广泛重视,社区管理不断完善,工作日趋规范化、科学化。未来在社区医疗支持政策建立下,管理工作更加细化、有序。管理工作应借助通讯、网络及信息技术,围绕社区人群建立基础档案,构建动态、长期的评估体系,大量发现高危人群及未诊断人群,及早干预和管理,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或避免并发症[4]。借鉴发达国家优良成果,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增加效果评估,促进管理长期性及持续性。全科团队在社区防治糖尿病工作中起重要作用,包括公卫医师、全科医师及社区护士多方面人员,制定考核性指标时,应将个人绩效与管理目标互相结合,将政府要求向自觉管理转化。制定绩效指标,也有利于体现社区管理公益性。

5结语

糖尿病属于慢性病,治疗有综合性、长期性特点,开展社区管理,有利于疾病有效防治,对减轻个体经济负担、避免并发症和提升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从管理意义、现状、对策等方面对糖尿病社区护理进行研究,并就未来展望做出探讨,供学者参考。在社区医疗场所也会遇到一些复杂及疑难病例及不典型的严重并发症。部分医生往往忽视了病史和相关资料的询问和求证,从而延误了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社区医生应该在临床工作中,夯实临床基本功,加强对问诊、体格检査的掌握,进行恰当而的实验室检査,同时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在目前社区长期管理糖尿病的工作中,切不可忽视并存病的发现,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做出鉴别诊断,进行进一步的诊治,不失时机地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这对于节约医疗费用,减少器质性疾病的漏诊与误诊,挽救患者生命都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谢华 单位: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