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教学实录实用13篇

秋天的雨教学实录
秋天的雨教学实录篇1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148

现在已是信息化时代,电脑、智能手机等已进入平常家庭,它们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尤其是改变了学校教育的方式。现阶段,录音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媒体已经走入了幼儿园,发挥出了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幼儿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电教化教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将其引入幼儿教育,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最重要的时期。教师要重视这一阶段的语言教学。而语言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对于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电教媒体,充分发挥其优势,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电教化教学能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好奇心强,喜欢追寻新生事物,电教化教学往往以绚丽的色彩、形象生动的画面、身临其境的声音吸引幼儿,这自然增加了教学的魅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大大优化了教学环境。幼儿在接触电教手段的过程中,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主动性不断加强,观察力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如大班散文诗欣赏《春雨的色彩》,运用电教手段,将春天静态的画面变成动态的情景,在轻缓的背景音乐轻轻响起时,春雨滴答滴答地从天空中落下来,春天的景象开始在我们的面前展现:小草长出来了,树叶长出来了,迎春花开了,桃花开了,杜鹃花也开了,小燕子唧唧的叫,青蛙呱呱的唱……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中,幼儿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注意力集中了,参与的兴趣浓厚了,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都能积极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告诉大家。

二、电教化教学能突破重难点,增进幼儿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突破,是衡量一节活动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教师来说,将重难点突出放大,重复再现,降低幼儿理解的难度,需要借助电教手段。以大班诗歌《春天的书》为例,如何让幼儿轻松地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仿编呢?这就需要让幼儿理解诗歌原有的句式结构,根据原诗歌的句式结构,改编诗歌的内容。为了让幼儿顺利理解原诗歌的句式结构,我在课件中制作了句式结构图谱,所谓图谱就是将句式结构中文字有变化的部分插入了图片,如“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黄的迎春花,红的桃花,绿的柳叶,白的梨花。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答,燕子唧唧唧,青蛙呱呱呱”。在课件中,迎春花、桃花、柳叶、梨花、春雷、春雨、燕子、青蛙这些变化的文字都变成了图片,帮助幼儿理解了句式结构。在仿编时,我将句式结构的图谱中景物部分、形容词部分、颜色部分又变成了问号,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与春天有关、诗歌中没有的景物源源不断地从幼儿嘴中说出,仿编的环节也自然完成了。

三、电教化教学能增进教学效果,丰富幼儿的情趣

语言中常常会有一些散文欣赏,这些散文文字优美,意境丰富,但对幼儿来说很难理解,常常是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幼儿兴趣全无。而运用电教手段,将散文诗里的静态画面变为动态画面,再配上相应的散文内容录音,教学的效果将会大大增强。如大班散文诗欣赏《秋天的雨》,运用电教手段后,将静态的秋景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绵绵秋雨从天空中落下来,树叶变黄了,果子成熟了,庄稼收割了,大雁南飞了,盛开了……在这秋天美景播放的同时,散文录音配合相应的画面播放出来,一下就把幼儿带入了散文的意境中。

四、电教化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启发幼儿的想象力

电教手段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场地的限制,将图形、图像、声音、视频有效结合在一起,将陌生、抽象的东西变为熟悉、具体的内容,这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发展幼儿的智力,活跃幼儿的思维,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如大班散文诗《秋天的雨》中写道:“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对幼儿来说,这段话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雨,怎么能是一把钥匙呢?运用电教手段,此问题就变得迎刃而解了:“一扇紧闭的大门,秋雨落下来了,大门缓缓打开了,秋天的景象也呈现在幼儿的面前了。”幼儿的思维也活了:“噢,原来秋天的景色被秋雨锁起来了,只有下起秋雨,门才能打开,我们才能看到秋天的美景。”“秋雨一下,就是秋天了,就能看到秋天的景色了。”

此外,在电教应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1.电教手段给教学带来了方便,也为教学增添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并不是每节活动都必须运用电教手段,也不能把电教手段是否运用作为评价一节活动的标准。课堂活动教具的运用,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2.要注重与课程内容的整合。电教手段是为了给教学带来方便,是为了增强活动效果,如果仅考虑为了应用电教而应用,不注重它的实用性,也没和活动内容很好地整合,不但不会有预期的效果,还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要注重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电教手段再好,再先进,再能凸显教学效果,也不可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要让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整合、互补。

4.所选用的电教媒体必须图象清晰,色彩鲜艳,声音悦耳,要保证质量,让幼儿看得清,听得真。

5.教师要加强学习,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这样才能制作出符合教学需求的课件等。没有相应的知识,何谈电教化教学呢?所以,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也是电教化教学的关键。

总之,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巧妙运用电教,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同时,电教技术的应用也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教学变得更丰富多彩了!

秋天的雨教学实录篇2

一、兆勋研究概述

《钦定八旗通志》:“《牧子诗录》一卷,《不堪持赠吟咏》一卷,兆勋撰。牧子是编《诗录》一卷,盖其旧友福增格为之编次,乾隆戊寅序而刻之,末附有诸诗家评语及所赠诗。其《不堪持赠吟咏》一卷,则为兆勋晚年续刻而成。”[1]

铁保《熙朝雅颂集》卷八十九收录兆勋39首诗作[2]。

法式善《八旗诗话》:“兆勋字佑,一字牧亭,又号牧牛子,满洲人。有《牧牛子诗录》、《不堪持赠吟》。尝自谰其诗云:‘余诗如寒蛩吟衰柳,其声涩而凄;又如青草池蛙,分明聒噪,而夕阳雨后,却是少他不得。’其《不堪持赠吟》自跋:‘半窗冰雪,残腊将归;老境寂寥,偶作一二短章,不过湖边茅屋下消遣不净妄心。学殖荒陋,不敢谬拟韩子;而梦中抚掌者,那得有孟郊其人耶?果如释氏有再生之说,定补偿今生不读书公案。’”[3]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初编》卷四十一简介兆勋,收录其《不堪持赠吟》自跋,收录摘句:“a足卧云岑,高吟抱明月。”“明日送春兼送别,雨中烟柳湿长条[4]”。《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五十八介绍兆勋诗作《牧子诗录》,其友福增格为之编次。收录摘句:“月明作秋色,柝响夜操权。”“月照梨花诗梦冷,隔帘人影瘦春灯[4]”。

张菊玲等辑注《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收录五绝《山中春兴》和五律《暮秋即事》两首诗:“兆勋,字佑,一字牧亭,又号牧牛子,因先世居长白山之栋鄂地方,又号栋鄂牧子。乾隆年间在世,生卒年待考。他与永忠、永、敦诚等满族贵族的闲散文士关系密切,经常参与他们的诗酒活动。撰有《牧子诗录》、《不堪持赠吟》等诗集。”

李雅超校注《白山诗词》收录兆勋9首诗,其中五律2首,分别为《客馆春夕同絮斋听雪》、《秋夜杂咏》[5]。五绝4首:《秋夜听雨》、《山溪种藕》、《郑村》、《山中春兴》。七绝3首:《山中秋日》、《半园春夜》、《送春日别友》。

张佳生《清代满族诗词十论》评价兆勋诗作:“兆勋诗以景物和感怀为主,格调冷峻,多凄苦之语。”[6]以《秋日病中作》为例。

孙诚《董鄂氏人物传略》:“兆勋,字佑,一字牧亭,号牧牛子,又号栋鄂牧子,隶满洲正红旗,姓董鄂氏。其先世居辽东董鄂(今辽宁桓仁),以地为姓。为乾隆年间人,生卒年代不详。因家道中落,寒屋苦读,于学‘钩深剔隐,无所不窥。而为文不尚矩度,顷刻数百言。诗则镂胸_肾,不惊人不休也’。性喜清幽,远避尘俗,却乐与诗酒为伴,其《偶吟》诗中有‘无琴静亦好,有酒乐何如’,‘外人懒与见,惟伴一床书’等句。”[7]

兆勋诗宗贾岛,追求幽深奇异的境界,在清诗中别具一格。其《牧儿》诗曰:“野花簪箸笠,蓑衣报晓露。牛背一声笛,吹瘦斜阳树。”又有《山中春兴》诗曰:“开窗快举尊,青山与我侣。寂寞邻家看,杏花寒不语。”反映了作者钟情于自然风物的志趣。其《暮秋即事》诗云:“不咏大刀头,幽怀怅未休。一林黄叶雨,千里白云秋。空馆留渔伴,寒溪饮牯牛。浩歌谁共赏?斗酒妇能谋。”则表现出诗人有志报国无法实现的怅惘,以及随之而来的自我嘲解。

兆勋与同族、同宗的铁保、玉保昆仲及诗人福增格等友善,互有赠答。诗作有《牧子诗录》一卷,有旧友福增格为其编辑,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作序并刻印,集后附有诸诗家评语及所赠诗。参领白衣保称其诗境如“雨花春晚,萝月秋深”。铁保有《兆处士牧牛》诗。玉保赠诗亦效其体云,“闻说牧牛子”。堪称是对兆勋家境及性情的真实写照。

二、兆勋诗歌研究

《雪桥诗话》卷七收录并评价兆勋的诗作:

铁冶亭《雪夜读牧亭》诗云:“牧亭遗稿半凋残,一u昏灯抱影看。读到孟郊清绝处,雪花如手打窗寒。”玉阆峰《题家牧子诗集后》云:“闻说牧牛子,奇穷乏往来。鹑衣风落絮,茅屋壁生苔。宇宙诗肠隘,烟霞醉眼开。胡琴何处碎,白首老金台。”“午夜披残稿,高吟得未曾。思深虫语砌,室暗鬼吹灯。刻镂心如发,摩挲句有棱。何人铸贾岛,学步愧难胜”。牧亭名兆勋,字佑依,一号牧牛子,有《牧亭诗录》一卷,赞侯侍郎为之编次,乾隆戊寅序而刻之。其《不堪持赠吟》一卷,则晚年续刻也。自跋云:(见前)[8]

该则收录兆勋的6首诗,分别为:《秋夜听雨》、《春夜客中即事》、《山溪种藕》、《郑村》、《山中春兴》、《送春日别友》等6首诗。同时收录白衣保的诗句,杨钟羲其诗作“意象寒瘦,与牧亭亦复笙磬同音”。

铁保《读乡前辈遗诗感赋》:“何处牧牛子,穷愁并断肠。夕阳一声笛,天地久低昂。性证寒山净,诗宗贾岛狂。冰花结成字,展卷梦魂凉。”[9]据铁保和玉保的诗歌对兆勋的评价,可看出兆勋家境贫寒,性喜清幽,远避尘俗,却乐与诗酒为伴,手不释卷,尤喜贾岛的诗歌,擅长选取寒瘦的意象,营造幽冷的意境。

根据前人评价,结合对兆勋诗作的分析,可看出兆勋诗歌以冷色调为主,而这种冷色调既是他的诗境,又是他心境的自然流露。他的诗所选季节很多在秋季,即使他选择春日,也不是春花烂漫的风景,而是别有一番愁绪;所选时间以夜晚为多,即使所写为清晨,也带有阴冷的意味;所选地点,以山中、郊外居多。

(一)分析杨钟羲《雪桥诗话》中收录的兆勋诗作

《郑村》:“明月照花阴,归禽栖野树。暝色暗空村,犬吠烟生处。”在万物消歇的时候,明月照着花阴,归禽栖于野树。“花阴”和“野树”营造出阴冷的意境。尤其后两句,一个“暗”字,将暮色笼罩中村庄的寂静展现出来,不料,犬吠声打破了这种寂静,使得意境更为幽冷。

《春夜客中即事》:“客馆邻萧寺,春灯红冉冉。模糊睡起僧,打钟不记点。”写旅居在外,客馆紧邻萧寺,寺院的春灯红红地照着,给客舍之夜带来几许温暖。这首诗充满生活情趣,写睡眼惺忪的僧人,刚刚睡起,就惦记着敲钟,让人忍俊不禁的是,连几点都忘记了。为兆勋的诗作增添了一抹亮色,变为暖色调,显露了乐观积极的情绪。

《山溪种藕》:“岸柳环溪渚,童子采拳蕨。春风二月忙,藕花种明月。”拳蕨即蕨菜。《说文通训定声》:“蕨,初生如蒜苗,无叶,专似鳖脚,亦似小儿拳,故曰拳菜。”明月:犹言次月。《陔馀丛考・明月・去月》:“次年曰明年,次日曰明日,而次月未有称明月者。左传,郑人相惊,以伯有为厉,齐燕平之月,公孙段卒,国人愈惧。其明月,子产立公孙,然则次月亦可称明月矣。”山间小溪四周,长满了柳树,在垂柳袅娜的岸边,一群儿童采摘着拳蕨。“春风二月忙”,一个“忙”既写出了儿童紧张忙碌的劳动景象,又衬托出了春风给山溪和岸柳带来的生机和活力。“藕花种明月”,“明月”在这里表示下个月,即三月,似乎又有所指,将儿童早出晚归、繁忙的种植场景勾勒出来,真是一幅情趣盎然的儿童山村早耕图。

《送春日别友》:“吟怀离绪酒难消,花落松斋倍寂寥。明日送春兼送别,雨中烟柳湿长条。”面对离别,感伤的酒很容易使人沉醉,这种醉意久久难以散去。在落花的松斋,使得寂寥加倍向诗人袭来。明天,说再见的不仅是春天,更有在暮春时节将要远行的朋友,春雨潇潇,烟雨迷离,淋湿了柔柔的柳条,柳条显得愈发修长,犹如离人的愁思,被柳条牵引得更加绵长,让人不禁想起王维的“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可见,兆勋善用凄苦之语,表现寂寥之境。

《秋夜听雨》:“凉宵山馆寂,野客衣冠古。背影坐秋灯,垂头听夜雨。”头两句的形容词达到了诗人追求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凉宵”,一层秋雨一层凉,凄凉的秋夜,山馆死一般的沉寂,“野客”带有萧索的味道,他穿戴着古朴的衣冠,给人无比沉重的感觉。秋灯照着孤独的背影,低着头,想着遥远又悠长的心事,听着夜雨嘀嘀嗒嗒敲打着窗子。秋雨下的景物,涂抹上幽冷的色彩,一如诗人的心境,比秋雨还要幽冷。诗人在感慨平生,抒发自己的寂寥与凄苦,形成孤瘦凄紧的风格。

通过杨钟羲收录于《雪桥诗话》中的诗作分析,结合兆勋的诗作,可以看出兆勋的诗歌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描写景物的,另一类是感怀的。在描写景物的作品中,如《山中》、《客馆春夕同恕斋听雪》、《秋村杂咏》二首、《村居即事》、《初夏》、《秋夜豆花亭》、《郑村》、《牧儿》(即使是清晨,也带有冷色调)、《春夕赠狮峰隐者》、《春夕僧舍》、《春夜客中即事》、《春日》、《山中春兴》、《春日自题窗壁》、《春夕客中忆郑村杂咏》二首、《半园春夜》、《河上》、《送春日别友》、《野寺看花》,既有乐观明朗的暖色调,更多的是阴冷寂寥的冷色调。在感怀的作品中,如《感年》、《感怀完颜明远村》、《秋日城西远望》、《秋日晚过香岩寺》、《暮秋即事》、《秋日病中作》、《秋夜听雨》、《春日玉麟洞口》、《山中秋日》,诗人感慨平生,叹遭际的坎坷,抒发自己的凄苦之情。可见,杨钟羲对兆勋的诗作评价是准确的,他的诗主要追求险怪寒瘦、幽深奇异的境界,时而也有明朗的色调,这样就更全面了。

另外,《半园春夜》:“如云往事思层层,不睡从教酒量增。月照梨花诗梦冷,隔檐人影瘦春灯。”《客馆春夕同絮斋听雪》:“空馆少欢情,寒灯照影清。樽前酒有色,窗外雪无声。不许牵愁去,偏教送客行。旅怀真欲碎,不睡到天明。”《秋村杂咏》:“堕月悲檐马,删诗守夜灯。多愁还似雁,有妇不如僧。节近花增色,窗寒酒欲冰。自怜贫气骨,耻受外人憎。”“檐马”:即屋檐所挂之风铃。又称“檐铎”。陆游诗:“檐铎摇风破昼眠。”又称“檐铃”。施枢诗:“晓窗风细响檐铃。”这些诗篇体现的是凄苦的心境,营造的是幽冷的意境。

(二)通过白衣保诗作看兆勋诗歌“意象寒瘦”的特点

《八旗诗话》载:“白衣保字命之,一字鹤亭,满洲人。耽诗好游,与兆勋、傅雯为山友,与戴亨、国柱为诗友,西山名刹皆有手迹。晚官荆州,借江山以资笔墨。诗近体为工,七言与丁卯相埒,五言VV乎有偏师捣长城之概,非时辈所及。”[3]

杨钟羲称白衣保诗“意象寒瘦,与牧亭亦复笙磬同音”。《游万松山》先把凄苦的心境展示出来,“尘寰苦难居”,既然尘世充满艰苦,实难久居,还是去深谷吧。本来想在深谷中寻求解脱,却是“怪鸟避人飞”,鸟呈现出一副怪异的姿态,与人也是极为不和谐的,“避人飞”,鸟儿似乎觉得,正是人的到来,打扰了它们原本平静自然的生活。《送僧归盘山》,“迤逦开荒径,殷勤扫白云”,盘山之中开辟出蜿蜒的路径,艰难地前进,拨开一层一层的白云。在盘山上,与僧相伴的是仙鹤,因为“林空”,而林空恰恰营造了荒凉寂寥之境,这一意象的选取,将山居的幽冷显露出来。想象着的打坐的蒲团之夜,念经声隔着几道岭都能听见,这一意象同样传达出空寂的意境。《秋雨书怀》渲染了楚天寥廓的秋雨中,“雁低飞”的情景,“穷巷”与“薄寒”对举,“居有竹”与“管无衣”对举,将秋雨的凄凉与幽居的穷困衬托出来。“孤帆落”与“一犊归”,从远景回到近景,将“烟波浩渺”的辽阔与“蓑笠平原”的孤寂结合起来,表达作者秋雨思乡的情怀。

对比兆勋与白衣保的诗作,正如杨钟羲评价的那样,“意象寒瘦”,二者诗作有相近的意境和风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兆勋诗歌以冷色调为主,“意象寒瘦”,这正是他的诗境,更是他心境的自然流露。因此说,清代满族布衣诗人兆勋的诗歌在清诗中别具一格。

参考文献:

[1][清]李洵等主校点.钦定八旗通志(第3册)(卷十百二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2079-2080.

[2][清]铁保辑,赵志辉校点补.熙朝雅颂集.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1407.

[3][清]法式善著.张寅彭.强迪艺编校.梧门诗话合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517,517-518.

[4][清]张维屏编撰,陈永正点校.苏展鸿审定《国朝诗人征略》.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612、1181.

[5]李澎田主编.李雅超校注.白山诗词.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254-255.

[6]张佳生.清代满族诗词十论.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91-92.

秋天的雨教学实录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0-0051-02

中国式的伦理是建立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之上的源远流传,盛主于宫廷,制约于民间“儒式伦理在历经了孔儒的发轫、汉儒的推崇、宋儒的深化和成体系化之后,逐渐形成了其效忠当世、完善自我的传统。”长期以来,我们都无法否认这一强势伦理对女性的压制与禁锢。

《夜雨秋灯录》是晚清笔记小说中的知名之作,前人评它“书奇事则可愕可惊,志畸行则如泣如诉,沦民故则若嘲若讽,摹艳情则不即不离”。《夜雨秋灯录》所述,多是神哿陉诞、扑朔迷离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反映社会现实,描摹人情世态,抒发人生感慨,传布劝善之道。展卷则佳境处处,目不暇接;掩卷则余音袅袅,神犹在兹。在《夜雨秋灯录》,《续录》中,对女性角色的描写,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着墨较浓的女性逾六十人。两部小说集中,以刘女情婚姻和才情智能的描绘最具特色。作者对封建伦理思想并无意批判,但是他以写实的笔触描写了清末社会女性婚恋生活的现状,对封建樊笼有所突破。本文将主要根据这一方而探讨《夜雨秋灯录》及《夜雨秋灯续录》中的女性对封建伦理思想的反叛。

在《夜雨秋灯录》中的女性大都极具时代魅力:她们大胆追求爱情婚姻的自主与平等;打破旧礼教“贞”“烈”观,确认追求的合理要求;文中有许多女子具有超凡学识才干,不再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尊。本文主要就这三个方面来谈谈作品中极具个性的女性形象。

自古以来,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影响下,婚姻仅仅是一种以“父母之命,诳之以媒妁,敌之以门户,拘之以礼法”(冯梦龙《情史・梁夫人按记》)的违反人性的结合。而《夜雨秋灯录》中女性人物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在对爱情婚姻自主的追求上。不论千金小姐还是市井女子,无论烟花粉黛还是鬼狐女子,在婚姻问题上不再被动地接受“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是大胆地、积极主动地选择自己心爱的人。卷三《麻风女邱丽玉》,卷三《雪里红》,卷四《谷慧儿》,续卷三《筝娘》,《秦二宫》中的女主角都自己做主选择理想的配偶,体现了非凡的勇气,其中以邱丽玉和《秦二官》中的阿良最具代表性。

麻风女的故事原本来源于民问,《客窗闲话》《遁窟谰言》等书也有记载。陈生落拓之际,走投无路,被人骗至邱家,欣然成婚洞房之时,女“时牵锈幕窥良人,粉黛间隐有掺悴色”,已有思慕之情,不忍之心,因而“拒以纤腕,再近则潸然流珠泪……视近闼无一人,始闭门小语”,将其中隐情和盘托出:“妾睹郎君风采,意良不忍,故以机密告,妾麻风女也。此间居粤西边境,代产美娃,悉根奇疾。女子年十五,富家即以千金诱远方人来,过毒尽,始与人家沦婚觅真配。若过期不御则疾根顿发,肤燥发拳,永无问鼎者。远方人若贪资误接,三四日即项有红斑,七八日即体遍瘙痒,年余拘孪拳曲,虽和缓亦不能生。”在生死攸关之际,邱丽玉为爱情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用计谋挽救了陈生的生命。这种高尚纯洁的爱情,就是在现代社会也是不可多见的。此篇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在晚清文言小说中是罕见的。从它派生的作品,昆曲有《病玉缘》,评剧有《麻疯女》,长篇小说有耀亭的《邱丽玉》等,解放前还拍成了电影,可见其艺术魅力之大。

《秦二官》中的阿良更具叛逆的个性。阿良与所爱男子秦二官私奔,数年后被发现,不得不被迫与所爱的人分离而另嫁。一次偶然的机会,阿良在自己家里重遇秦二官,压抑多时的爱情之火猛烈燃烧起来,终于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从四德投出了决绝的匕首,排除障碍,不顾一切地与所爱的人再度结合。应该指出的是,作者并不是反对封建的战士,但他笔下这位叛逆的女性,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中却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的欲望是被牢牢地压抑的,尤其更被深深地埋藏在心里。《礼记・礼运》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从哉!”强调用“礼”来整治人之大欲,把人的情感归于“礼”的管束下,提倡“存天理,灭人欲”。“食、色,性也。”青年男女对爱情与婚姻的追求,这本身就是人的本能欲望的表现。在时代风气和文化思潮的侵染下,《夜雨秋灯录》中有些篇章刘男女胜关系作了大景的描写,特别是其中的女性对情的主动、对性的大胆追求以及她们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性意识,对传统的禁欲主义发出挑战。续卷五《香憨儿》中的慧哥遇见被误认为女予的香憨儿,不仅为其遮掩身份,还与其共枕席同眠,最后竟“自开箱匣,出男予衣冠巾履各二袭……装怀钗钏数事,种种皆黄白物”与其私奔。这一做法,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可以说是极其叛逆的,也是非常前卫的。她的行为昭示了人性的强大,是对压抑人性、压迫妇女的封建文化的挑战与反叛,是女性生命有意识觉醒的一种标志。,本来是生命本身的自然需求,道学者硬要以道德伦理压制它,其结果必然造成女性对社会的反叛。从慧哥的圆满结局可以看出,这种背叛社会禁欲桎酷的行为,被作者所接受和欣赏。封建礼法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在这里已失去以往的绝对地位,女性为自己正常的人性需要已经敢于冲破“禁欲主义”的藩篱。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崇尚、倡导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子可以博通古今,无所不为;女子则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即便是名门闺秀,也大都读读《烈女传》“知德”、学“妇道”而已。恩格斯说:“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女性要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才能真正改变命运。《夜雨秋灯录》中的不少作品都大力赞扬了那些在学识、才智、能力等方面堪称“巾帼英雄”的女性,卷二《雪里红》,卷四《谷慧儿》,卷七《大脚仙杀贼三快》,续卷一《石翘翘》都颇具特色,其中的女主角或身怀绝技,或智谋过人,或文采风流,说明女性才思敏捷,聪颖机智,只要给予发挥能力的机会,就不会比男子差分毫。《大脚仙杀贼三快》中的三位女子,遭遇贼人,谈笑不惊,或手刃之,或计赚之;《谷慧儿》中的女主角谷慧儿身怀绝技,新婚之夜“突见床顶有刀光一闪,女不语,支颐假寐伺之。”梁上君子“从床顶跃下,扛一巨匣,肩负出房。女从容抽刃出,随贼跃登屋。屋尽,登楼,楼尽,登墙,遽捉其领,若千斤压。”如此有勇有谋的新嫁娘真是世问罕有。无怪乎作者以高度赞美的笔调写到:“怜香掷果者,情也;飞行跳荡者,侠也。侠得情而愈灵,情以侠而始真。”

客观地说,从《夜雨秋灯录》的大部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作者的封建意识极浓,作品大量的宣扬了忠孝节义,男尊女卑,因果报应等封建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作者并

不是反封建的战士,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意义却趟出了作家本人的世界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秋天的雨教学实录篇4

在无知的幼年,我们只会呆呆地望着从天而降的雨水,捂着嘴,独自傻傻地笑,抑或是嚎啕大哭。然而,当我们在花样的年华前,上帝早已剥夺了我们在幼年时拥有的无知行为。我们,在每一场雨中,渐渐成熟了,渐渐长大了。

沿着校道,静静地走过。雨水斜斜地从雨伞边逆流下来。秋天的产物,在慢慢地发芽,静静地等待着开花的那一刻。

炎炎仲夏,就这么轻易地随着秋风飘走了,凛冽严冬,蕴含在含苞待放的梅花里。

雨水打在跑道上,把塑胶跑道浸湿了。在稠密的记忆中,我们在那里跑了不知有多少圈。我们在那里,停止过前进的步伐,也有过肩并肩的赛跑。滴落过的汗水又岂止有这场秋雨般的容量那么微小。那一排排镶在跑道边的阶梯,被秋雨撒上了一层透明的隔膜,如同透明的琉璃般固定在那,折射出幻彩可人的秋景。往日,我们坐在阶梯上,喊着一致的口号“加油”,看尽赛场上的佳绩。在丝丝秋雨的感染下,雨水把眼前的一切一切,点缀得美丽如昔。

在校道上继续踏步而行,温情的秋雨不欲静止。走过每一棵苍翠欲滴的绿树,叶子被秋雨刷得发亮,稚嫩的叶片上印刻着浅浅的脉络,交错相通。就如同亲人和我们血脉相通,这就标志着我们和亲人之间亲情浓浓,彼此依靠。分叉的树枝随着年岁的增长,一直往上翘,不断地吸收着天地之精华。粗糙的树皮,凹凸不平,包裹着里面一圈一圈泛开的年轮,记录着绿树的宝贵年华。

清幽的步伐引领我走到了桃李园,那里一旦到了春天,就如同仙境般的梦幻和旖旎。桃花开尽,粉色把整个桃李园染尽。可说是:“桃李满芬芳”。但是经过秋雨洗礼的桃李园,桃花树上还没挂出粉红的桃花。但是,俏丽的花儿,肯定是搁置在花苞里,微微酝酿,安静地开花。再灿烂过后,在安静地败落,凋谢。

秋天的雨教学实录篇5

1、通过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知雾的特征,以及雾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

2、通过实践游戏,亲自体验“雾茫茫看不清”的感觉。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重难点:

了解雾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

活动准备:

1、有关雾的图片。

2、一个半透明的保鲜袋做眼罩时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并结合图片引导幼儿回忆雾天的特征。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猜它是什么?“像云不似云,像烟不似烟,风吹可飘动,日出始散开”这是什么?

师:你见过雾吗?谁来说说雾天是什么样子的?

师:我们共同阅读图片说说(通过观察图片中白茫茫的景象,使幼儿感受到雾天的特征:白茫茫、模模糊糊,看不清楚等)

(效果分析: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出今天的主题“雾”根据已有的经验回忆雾是什么样的,激起幼儿对雾的兴趣。)

二:比较晴天和雾天的不同。

师:晴天和雾天有什么不同?(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回答)

师:晴天时,马路上的汽车,天上的飞机是怎样行驶的?我们看出去的东西是怎样的?

师:雾天的时候,汽车和飞机会碰到什么烦恼?我们在雾天看东西有什么感觉?

师:你喜欢雾天吗?为什么?雾弟弟非常淘气,它经常溜到地上来玩,为什么说它很淘气呢?现在我们来看看吧。

(效果分析:通过对雾知识的了解,让幼儿辨别晴天和雾天的不同,感知雾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

三:故事《淘淘气的雾弟弟》

师:出示图片让幼儿讨论雾弟弟做了哪些淘气事?

师:雾天的时候,雾弟弟蒙上马路上的汽车,汽车会发生什么烦恼?(马路上的汽车看不清楚)。

师:海上的轮船会不会碰到什么烦恼?(海上的轮船不知道往哪儿开?)

师:路上的行人碰到什么烦恼?(路上的行人都像黑夜里一样)最后是谁带走了雾弟弟?(引导幼儿说出:“太阳来了,雾就消失”的道理)

师:从这些事上让我们感觉到了雾弟弟真的是非常的淘气,我们这个故事就叫《淘气的雾弟弟》,现在我们一起来讲这个故事好吗?

四、教师小结:

是呀,雾给出行的人们带来很多的不方便,汽车要限速行使,飞机、船要停航,高速公路要关闭等等,所以在雾天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安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再次感知雾给我们带来的不便。

(效果分析:通过故事感知雾弟弟的“淘气”。并通过图片让幼儿再次观察雾天的情形,丰富幼儿的经验,由于雾弟弟的淘气给出行人们带来了许多的麻烦。)

五:游戏:雾天开车

在“路边”用小椅子设置一些障碍,幼儿分组戴上自制的眼罩,模拟“雾天开车”,游戏中如果碰到障碍就代表发生交通事故,停止游戏。

师:说说“雾天开车”是什么感觉?

(效果分析: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亲自体验雾茫茫看不清的感觉。)

幼儿园大班语言主题活动2活动目标:

1、从不同角度感受秋天的美,知道秋天是充满喜悦丰收的季节。

2、理解并掌握词汇“五彩缤纷”、“温柔”,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

活动准备:课件,蜡笔,白纸。录音机、钢琴曲《秋日私语》、下雨的音乐、水果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雨声的音乐),带领幼儿进入秋天的意境。

1、师谈话:小朋友,昨天夜里下了一场什么?听上去感觉怎样?(轻轻的,柔柔的)秋天的雨,滴答、滴答……她会落到哪里呢?请小朋友一边听一边想(继续听音乐)

2、提问:谁第一个来说说,小雨滴落到了哪里?(指名幼儿说)

3、师:小朋友跟着小雨滴看到了这么多美的景色,有一个朋友说秋天的雨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你们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完整欣赏散文诗《秋天的雨》。

1、教师一边演示课件,一边朗诵散文诗,幼儿欣赏。

2、提问:你们欣赏了这首散文诗觉得怎样?(很优美,很好听。

)那散文诗里说了些什么呢?(幼儿说)

3、这首散文诗除了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还说了些什么呢?我们再来欣赏一遍,不过,这一次要请小朋友一边欣赏一边把你最喜欢的觉得听的句子记在心里,待会儿告诉给其他小朋友。

4、再次欣赏,演示课件。

5、师:你听到了哪些好听的句子?(先个别幼儿说)还有好多好听的句子,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互相讲一讲。

三、结合五个画面,分段欣赏。

1、播放第一个画面:

(1)那为什么说秋天是一把钥匙?

(2)那为什么说它是带着清洁和温柔打开了秋天的门呢?(因为秋雨下过后,花儿都开了;我们的幼儿园变得干净了,秋雨下的时候轻轻的柔柔的,像妈妈抚摸我一样温柔……)解释“温柔”。

(3)师:秋天的雨带着清洁和温柔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秋天的雨还有一盆五彩缤纷的颜料……你听

2、欣赏第二、第三画面:在动态画面中感受色彩、语言的美。

(1)师:秋天的雨,有一盆五彩缤纷的颜料。为什么说它有一盆五彩缤纷的颜料?(因为秋天的雨落到田野上,田野变得金黄;落到枫树上,枫叶穿上了红衣裳,银杏穿上了黄衣裳,……)

(2)师:噢,原来“五彩缤纷”就是有很多颜色,五颜六色……好美丽,好漂亮呀!闻一下(做闻的动作)好香好香噢!“,你闻到了吗?”秋天的雨还有好多好闻的气味呢……不信!你们闻闻看!闻到什么啦?(我闻到了烤山芋的香味,我闻到了糖炒栗子的香味,我闻到了梨子的香味……)

(3)老师也闻到啦!播放画面。真的很香很香,老师的脚也要被那香味勾住了,秋天的雨真的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还带来了什么呢?

3、欣赏第四个画面:

(1)师:他还带来了什么?(一支金色的小喇叭)小喇叭在告诉大家……播放画面。

(2)你们听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吗?(幼儿提问: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有一支金色的小喇叭?……)

4、欣赏第五画面:

师: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快乐的歌呢?

5、秋天的雨,滴答滴答的唱着歌……假如你是秋天的小雨滴,你会带给大家一首怎样的歌呢?你会怎样做呢?(幼儿说一说)那好,我们用小蜡笔把它画下来,画好后把你的图画分享给其他小朋友听!

四、幼儿作画,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

五、水果品尝会。

幼儿园大班语言主题活动3设计思路:

在”我自己”的主题中,孩子们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许多梦想。

绘本故事《长大以后做什么》简单却富有意蕴,用童谣般活泼流畅的语言、彩虹般丰富绚丽的色彩,把孩子心中五彩缤纷的世界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在欣赏、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大声喊出自己不平凡的心愿。

活动目标:

1、在欣赏、猜测、讲述的过程中,让幼儿了解故事主要角色的心愿。

2、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句讲述自己长大后的心愿。

活动准备:

四幅图片(各种人物图片等)、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四幅图片,通过游戏的方式,了解人的成长过程。

关注点:幼儿能根据教师的提示观察并找出相应的人物。。

1、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做一个游戏,请你们看看这里有几幅图?在图片里藏着一些秘密,请你们一起找出来。

2、师提示:第一第二幅图有,第三第四幅图没有。

(幼儿观察寻找,找出后老师出示相应的图片,婴儿及文字)

师提示:第一第三幅图有,第二第四幅图没有

师提示:第四幅图有,其他人没有。

3、幼儿共同找出宝宝成长图(婴儿幼儿小学生)

师小结: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到大慢慢成长起来的。

(二)观看多媒体课件,在边看边猜边讲的过程,了解主要角色的心愿。

关注点:教师以听、看、猜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讲述主要角色长大后的心愿。

出示人物:叮叮和当当

师:叮叮和当当在一起讨论,长大以后做什么?(出示文字)

出示图一(猜测蒲公英的心愿)

师:他们一起问蒲公英,长大以后想做什么?请你们猜猜蒲公英长大以后想做什么?

师:那蒲公英的想法和你们猜的是否一样呢?

幼儿猜测后(放录音)理解:威武和善良

3、出示图二(猜测小鱼的心愿)

叮叮和当当来到了哪里?遇到谁?他们说了些什么?

那小鱼的愿望是什么呢?

(幼儿猜测后,老师放录音)(理解:畅游、四大洋)

4、出示图三

叮叮和当当在干什么?他们想用蜡笔做什么?

5、出示图四、五(讲述叮叮的心愿)

叮叮用绿色涂出了什么?

(幼儿猜测后出现文字:用绿色涂出了一片草原啊,跑啊,永远永远也跑不到头的草原。)

叮叮为什么要涂出一片绿色的草原,她的心愿是什么?

6、出示图六、七(讲述当当的心愿)

当当用蓝色涂出了什么?(幼儿讲述)

当当长大后做什么?当当会怎么说?

7、图八,引发幼儿讲述:小朋友你们长大后想做什么?

(三)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长大后的愿望。

关注点:幼儿能用完整的语句讲述自己长大后的心愿。

师:谁愿意来告诉我们,你长大后想做什么?

师小结:每个小朋友都有许多美好的心愿,相信长大后你们都能实现这些愿望,成为一名医生、画家、飞行员——

(三)延伸活动,幼儿绘画自己的心愿。

师:出示大张纸,让幼儿画画,讲讲自己长大后的愿望。

幼儿园大班语言主题活动4活动名称:三个懒兄弟

活动目标:

1感受语言的通俗、生动。

2感受故事层层推进及出乎意料的结局。

3把握故事的寓意。

活动重点:把握故事的寓意

活动准备:知道用火来取暖

活动过程:

1听故事。

2欣赏故事。

3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4理解故事的寓意。

5你觉得我们小朋友该怎样做?

活动延伸:在游戏中鼓励幼儿。

活动效果:

幼儿园大班语言主题活动5教学科目:语言教学内容:看谁和他做邻居(儿歌欣赏)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2、理解儿歌内容,懂得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人。

教学准备:

儿童用书,挂图,CD。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主题。

教师:小白兔和小黑熊各自盖了新房子。过了一段日子,小白兔的身体健健康康的,而小黑熊却病得不轻。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一起去他们的新家看看吧!

二、精讲引导,指导说话。

(一)看挂图,理解儿歌内容。

1、教师出示挂图1,让幼儿观察。

教师提问:图上画着谁?他的家盖在哪里?小白兔盖了新房以后做了哪些事情?新房变成了什么样子?谁来跟小白兔做邻居了?

2、教师出示挂图2,让幼儿观察。

教师提问:图上画着谁?他的家盖在哪里?小黑熊盖了新房以后做了哪些事情?新房变成了什么样子?谁来跟小黑熊做邻居了?

(二)播放儿歌录音,让幼儿欣赏。

三、师幼互动,唱游过渡。律动:神奇的手指四、口语训练,练习巩固。

(一)教师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二)熟读儿歌。

1、小组内自由朗读儿歌。

2、指名幼儿上台朗读儿歌。

(三)情景对话,想象表演。

1、教师提问:小白兔怎样打扫院子的?请幼儿扮演小白兔打扫院子。

秋天的雨教学实录篇6

被越级评定为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68年,余秋雨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后留校任教。“我们这一代失去了受正常高等教育的时间,这使我感到一种追赶的责任感,一切从零开始。‘’后的主要补课是系统地阅读西方原著,进行完整的研究。看懂了,就做一些笔记。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我对14个国家的思想文化经典做得比较细致,我的《戏剧理论史稿》里面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资料都是我自己翻译的,花了很长时间。”

“”结束以后,因为需要教材,余秋雨把自己笔记当中和戏剧有关的部分整理成书。“《戏剧理论史稿》这一整理出来就是68万字,西方东方14个国家的戏剧理论思想都涉及了。”让余秋雨欣慰的是,《戏剧理论史稿》被认为是当时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述世界各国自古代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理论著作,后来还评上了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不久,余秋雨又写了本《戏剧审美心理学》。这是中国第一本研究戏剧审美心理的书籍。紧接着,余秋雨又写了当代中国第一部以文化人类学观念研究中国戏剧文化通史的著作《中国戏剧文化史》。

当年,复旦、华师大、北京高校的教师对余秋雨的著作进行评审,联合推荐他为教授。复旦一位老教授说,这么多学术著作,任何一本在复旦都可以做教授。就这样,余秋雨没当过一天副教授,就成为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角色变换的阵痛与梦想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某个晚上,在安徽省贵池山区一个僻远的山沟,余秋雨观看了一部极俗极辣的傩戏,心中曾经翻涌的激情似乎从这出戏上找到了冲决而出的堤口,他深感自己多年来的书斋著述与实际发生的文化现象严重脱节。余秋雨由此深受启发,开始了文化旅行的生涯,用脚板接触土地,用身体接近大自然,用眼睛获取信息,用大脑思考文化。他把这叫做“田野作业”,他希望走向“文化现场”,因为只有通过生命的投入才能消除对文化的无知。

说到为什么后来中断了学术生涯,余秋雨显得有些无奈:“我很不愿意中断它。当年,同志提出选拔领导干部民主化,我们学校当时是文化部的试点单位。提拔干部搞民意测验,结果连续3次我都是第一名。在这种情况下,文化部教育司的司长方先直接来找我谈话。我以为他让我当系副主任,因为我们缺一个系的副主任。我就没想到,做一个系副主任,哪要文化部出面啊?结果一谈,是让我当学院的主要行政领导,先做一段副院长过渡。就这样,就做了副院长,后来又做了院长”。

6年的行政管理工作,让余秋雨没有时间搞学问。余秋雨自称写《文化苦旅》时,还只是一个散文新秀:“我开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我突然思考,我的文化思维有没有可能和更多的普通读者分享?”让他始料不及的是《文化苦旅》一炮打响,他在文化散文的写作上由,此“走红”。

为集中精力进行学术研究和写作,余秋雨于1992年夏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当时,上级部门确实希望我担任更高的职位,而且有3个职位可供选择。我的辞职,使北京和上海的领导大吃一惊,因为当时还没有一个年轻的正厅级干部在没有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辞职的先例。我辞了整整23次,还与医务人员串通了装病。当时正巧有几个数学家由于社会工作太忙而英年早逝,全国舆论关注,上级也就勉强同意我辞职了。”说到辞职的原因,余秋雨坦言:内心早就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在文化,而不在行政。“行政工作中,我能做的都已经做了,不能做的再当下去也还是不能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固守权位、级别和待遇,就无聊了。”

当时有不少上级部门的领导一再劝余秋雨:“你不辞职也能从事文化研究啊,把繁杂的工作更多地分配给副手们就可以了。”但是余秋雨觉得不行,“我做什么都认真,从事行政工作时也是白天黑夜都投入,根本插不进写作。更何况,我当时已经明白,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望,而精神文化还废墟重重,因此我必须花费大量完整的时间长途跋涉,去考察废墟,然后作一些系统发言。”

“走得最远的文人”挖掘到了中华古国的文化基因

作家白先勇曾如是评价说:“余秋雨先生挖掘到了中华文化的DNA,因此能让全球华人读者莫名地获得普遍感应。余秋雨先生为了挖掘中华文化的DNA,考察了世界各地的文明遗迹,所走的路,可能是现在活着的作家中最多、最远的。”

1999年,香港凤凰卫星电视台制订了一个“千禧之旅”的计划,余秋雨作为特邀嘉宾,跟着考察队从香港出发,途经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伊拉克、伊朗等10个国家,跋涉4万公里,踏上了一条新的文化考察和传播之路。

余秋雨以为,“行走”本身比写作重要,脚板比笔头重要,文字只是脚步和情感“现在进行时态”的实录。“我写文章,就是为了与我的多灾多难的同胞作深层交谈,而不是为了自我消遣。这么多地方,我是冒着生命危险在走;因为我们走过控制的地区,没有任何保护,每天都不知道明天是不是活着。”

余秋雨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局限的,时间变化其实很小,人生不过百年嘛,但空间度量是很大的,可以说,空间距离决定你生命的质量,只有对空间有了足够的了解,你才能摆脱了卑微的状态。”余秋雨认为,从人性的原则来看,休闲度假期间,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态,使一个案牍劳形的人成为一个自然人。他笑着说:“我们旅游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而西方人工作是为了旅游。在西方旅游的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秋天的雨教学实录篇7

开学有一个多月了,刚开学时那种对万物的新鲜感和好奇感不再那么浓烈。每当夜深人静,只有窗外的风在刮时,秋雨打在窗户上时,就会想起故乡,那个四季分明的故乡。

向往与期待的云南在这里,思念的对象便又成故乡。翻来覆去,不能寐,就仿佛回到了那天。家人都早早起床,母亲为我做可口的早餐,父亲依然有规律的看帖练字。我当时兴奋的不得了,收拾着行李。从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起就忙着在小本上记录应该带的东西:需要邮寄的被子衣物,到了学校在超市买的日用品,登机时随身带的行李。很是清楚的写下,只等待那一天的来临,渴望与期待已久的雨花校区,那个美丽梦幻的云南。就在晚饭过后,在温柔的灯光的照射下,翻起假期的日记,我可开始恢复平静。静静地看着,回想着:考研复试完,姑姑开始教我瑜伽,从那以后每个早晨五点起床,骑车到那个公园集合,练上一个多小时,先围着小广场跑上五圈,之后休息一小会,就开始了瑜伽。轻松,安静,美好。姑姑告诉我瑜伽主要不是动作的到位与否,而是心灵的修炼。然后又翻到,这天周六,在工作室跟父亲学书法,学的是王羲之的行书。行书行云流水,我容易紧张,行书正好可以影响我的性格。之后,那天太热,又去游泳了,感到很轻松,凉快。

翻着翻着,就希望明天的到来再长一点吧!父亲和母亲走到我的屋里,父亲给了我两本书,是《燕赵文化》1期和2期。父亲说,云南是个好地方,空气好。在那里好好学知识,老师就是父母,同学就是兄弟姐妹,要融入一个大家庭。一滴水的力量只有放在大海里才能显示出来。把这两本书装上,想家的时候,我们给予你的太少,就看看这两本书吧!母亲边检查我的行李边说,刚开学,一定要吃清淡的,没有小米粥,喝大米粥也行,这个假期咱们家总喝小米粥就是因为你到了云南喝不着小米粥。再就是一定不要吃米线了,复试那会。。。我的眼泪滚烫的滴落,模糊了视线。母亲抱着我说,研究生了,虽然没有离开过家,这次就是去锻炼了啊,你不是早就期待开学了吗?我不停地哭,看着母亲那湿润了的双眼,我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亲了母亲。父亲说,在校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不要恋家,要有四海为家的胸怀。母亲说,早点睡吧啊!明天得早起啊,咱得坐机场大巴到机场啊。快睡吧,明天的晚上你就在云南了,去看你那飘着的云了。我笑了起来。。。

秋天的雨教学实录篇8

这套体系由于形成得早,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季风气候国家都有着广泛影响,因此……没错,就是那样,韩国人民也打算就这一项目进行申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中国申遗评审后,韩国人民表示很不开心……

目前,包括“二十四节气”内,我国已经共有31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1个项目入选优秀实践名册,总数名列世界第一。

不过,近些年,也有个别国家在某些相似的项目上积极申报非遗,例如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这引发不少质疑声,也有观点呼吁,我国应尽快申报,以免被“抢注”。

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巴莫曲布嫫表示,联合国保护非遗《公约》的精神,是提高非遗可见度的“共享”,而不是像“抢注商标”那样。不能把一个国家申请某项非遗,简单跟拥有这个项目的所有权划等号;也不是别国申报成功,自家遗产就成了别人的。

对于联合国官员的这番话,我等吃西瓜群众表示热烈地鼓掌!

二十四节气申遗虽然成功,但民俗学者王娟认为,这个消息很令人高兴,但对于传承传统文化习俗来说并非一劳永逸,“关键还要思考让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活动‘接地气’,能让民众都自发参与、自发传承”。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在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已经零星出现了后世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如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便有所记载。”王娟说,《淮南子》中就有了完整的24节气记载,“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则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古代,人们根据日晷测得,冬至那天日影最短,这也是被最早确立的一个节气。当时,很多朝代都将冬至当作过年,所以民间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随后逐渐确立了其他节气。”王娟表示,二十四节气每年日期基本不变,是一种很科学的时间概念,并逐渐衍生出了一些丰富有趣的习俗。

二十四节气比较符合世界非遗条件。主要要求“口口相鳌保表述传统艺术、社会民俗、风俗礼仪、节庆,包括自然界,甚至对银河系宇宙的知识实践。不仅是中国人,全球华人都在使用,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秋天的雨教学实录篇9

(一)丰富教学内容。1、围绕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积极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收看《农村环境保护》、《秸秆气化-北方农村生物质能转化模式》(全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政治理论栏目内)等有关秸秆青贮、气化处理技术、环境保护方面的节目,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秸秆禁烧的意义,掌握秸秆综合利用的的技术,提高环保意识。2、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抓住秋收的有利时机,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习种植实用技术,科学安排农业生产,选择优良种子,积极进行生产结构调整。

(二)创新教学形式。要充分利用秋收期间党员干部晚上集中值班、雨天空闲的时间和外出务工的党员群众返乡有利时机,采取晴天不学雨天学、白天不学晚上学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农民夜校”的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学习。

二、开展“爱国主义影片展播月”活动

活动时间从9月20日--10月20日,分为集中收看、座谈讨论、实践提高三个阶段。

(一)集中收看阶段(9月20日--10月20日)

1、制定学习计划。县远程办已将全国及河南省远程教育点播栏目内容进行搜集、整理,编制成了统一的目录(可以从《安阳县党建网站》上下载)。各乡镇要根据目录内容,将《地雷战》、《东京审判》等爱国主义影片搜集归类,下发到各乡镇、村站点,作为必学内容,制定好本乡镇、村具体的学习计划。

2、组织集中收看。各乡镇、村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进行集中收看,每个站点集中组织收看影片不少于5部,党员参学率要达到95%以上,每个党员要观看3-5部。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鼓励群众参加学习收看。

(二)座谈讨论阶段(10月10日--10月15日)

在抓好集中收看的同时,各乡镇要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好座谈讨论,每个党员要结合自身实际和收看内容,写出1-2篇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实践提高阶段(10月15日--10月25日)各乡镇要开展好主题实践活动。要邀请本乡镇、村的老党员、老干部现身说法,讲授自己的革命经历;组织党员干部到我县的烈士陵园、跃进渠等爱国主义基地,缅怀革命先烈,亲身感悟革命精神,提高学习收看的效果。县远程办将在秋收期间组织涉农部门辅导教师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各乡镇要以此为契机,在抓好学习收看的基础上,成立“党员秋收服务队”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帮助缺少劳力的农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实际行动带头宣传禁烧政策,带头进行秸秆还田、青贮,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三、组织领导

秋天的雨教学实录篇10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是流淌在历史岁月中的古老歌谣。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工业化、信息化主导的现代文明形态中,人们逐渐疏远了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文明。很多人都不知道七夕、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不知道谷雨、芒种、寒露、霜降这些节气,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疏离。为扭转这一局面,我们以普及耕种知识为起点,研究农耕活动内容,开展以“二十四节气”为节点的主题式耕种体验活动,促进学生身体、人格的健康健全发展。

(一)开展种植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美好

学校开展的种植活动注重将科学课与劳技课相统筹,学生吟诵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在学校的“开心农场”里种下果树苗、点下牵牛花种、撒下青菜种……学生可自由组合分小组承包。每组由小组长分配任务,浇水、施肥、松土、间苗、灭虫等,这样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基础的劳作技能、体验耕种的喜悦,给生活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的孩子多提供一些亲近自然与土地的机会。当孩子们看到播种的菜籽在自己的呵护下发芽出土,看到细如蚂蚁触角的小苗一天天长成绿油油的青菜时,他们会由衷地感叹生命的奇妙。更重要的是,种植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呵护生命、爱护花草的责任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大家在耕种过程中学会了发现、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

(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共享自我成长的乐趣

白露过后,学校组织学生走进“梦田农场”,帮助农民收花生。当孩子们来到花生地,看到丰收的景象,充满好奇,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在收花生的过程中,学生们秩序井然,拔得起劲、摘得仔细,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在劳动中,孩子们却热得满脸是汗,有的还吟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来。孩子们在品尝劳动的快乐时,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寒露过后,学校又组织学生们一起去挖红薯。在主持人激情澎湃地布置任务后,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生龙活虎地奔向自己的责任区域。他们或用铲子挖掘,或互相协作拖拔红薯秧。他们在劳动中分享快乐、学会感恩、收获成长。

在丰富的农耕活动中,学生们发现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关于天时: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小满芝麻芒种谷,过了冬至种大黍。关于地利:黄土变黑土,多打两石五;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子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关于人事:地尽其力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甘薯收。孩子们吟诵着、劳动着,心中油然升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建构课程,传承经典

学校开展了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春节”为节点的主题式研究活动,课程分为《清明春雨》《夏至纵歌》《秋思绵绵》《冬日恋歌》4个单元,共24个篇目,对应24个节气。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不是来源于教材,而是自己围绕节日、节气进行构建与探索,挖掘民俗活动的丰富内涵。如在《清明春雨》一章中,一是要探究清明由来,认识晋国名臣介子推,了解介子推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高风亮节。二是制作家史。孩子们手工制作纸花,拟制挽联纪念祖先;制作“家族树”、续写家谱,了解自己的家族文化,挖掘潜藏在自己家族血液中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由此学生初步形成尊亲敬祖、孝老敬贤的传统伦理观念。三是继承英烈遗志,践行家国梦想。“烈士陵园英雄小传”的写作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们追念先辈和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了解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种下“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种子。比如,子剑同学的《清明》就记录了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

清 明

天阴浓雾醇,

回乡扫墓尘。

夜来思先辈,

哀思悼英魂。

学校开发的“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通过开展丰富的传统民俗活动、挖掘民俗活动的文化渊源,寓德育于生活。

三、诗意经典,弘扬文化

为了深入开发“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达成文化育人的目标,学校派教师分赴焦作、石家庄、鄂尔多斯等地参加新教育年会,购买有关教育著作,开展校内论坛,聘请专家到学校指导工作。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了“听风沐雨过清明”“中秋诗会”“我们的端午节”等经典诵读活动和“青青园中葵”等系列晨诵活动。

(一)经典诵读

学生诵读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经典古诗文。立春,学生读“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雨水,学生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惊蛰,学生读“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春分,学生读“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学生用节气诗闪亮每一个日子,诗意地行走于四季的轮回与更替之中。学生在经典诵读中亲近母语,亲近文学经典,不断升华爱国情感。

(二)闯关激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让孩子们爱读、乐背,老们想了很多办法。闫老师的晋级闯关就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晋级闯关活动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摘选有关某一节日节气的诗歌。然后,开展经典诗文诵读积累活动――“节日节气经典古诗文积累大闯关”,以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为三关,每关设固定字数的经典诗文积累为过级挑战,逐级晋升。闯关游戏吸引着孩子们热情主动地参与经典诗文的积累与感悟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节气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仿写创编

开展“我是小诗人”活动,结合节日节气及物候特征仿写自创诗歌,逐步回望汉语魅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文化底蕴。现撷取几颗稚嫩的“果实”,以飨读者。

小暑・农家乐

温风汩汩挟热浪,

荷塘漾漾采藕忙。

农家声声碾稻谷,

消夏口口新米香。

处暑・观小儿吃西瓜

处暑正午流火天,

空调屋内也流汗。

最妙小儿吃西瓜,

秋天的雨教学实录篇11

针对孩子的科学教育,教师必须从身边的事情进行了解。如果单纯让孩子去户外认识天气,有时难以激起孩子对事物认知的兴趣。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采用孩子们什么时候都有兴趣的图画,让孩子们通过使用图画来记录天气。比如,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天气变化,鼓励孩子们利用图画记录天气变化情况。如果是晴天让孩子们用红色的彩笔画一个阳光四射的太阳;如果是阴天就让孩子们用灰色的彩笔画一朵云;如果是下雨就让孩子们用蓝色彩笔画几个水滴;如果是下雪天气就让孩子们画一朵雪花;刮风的天气就用三个斜杠表示。通过这样不断引导,有的孩子很有创造性,居然会用“一朵云和一个太阳”表示多云转晴,有的孩子会用“一个水滴”表示小雨,用“两个水滴”表示中雨,用“三个水滴”表示大雨。通过观察,孩子们了解到晴天有太阳出来,需要穿得相对少,可以到户外活动;下雨的天气就必须带上雨伞雨衣。通过这种让孩子们自己用易于接受的图画形式记录天气,从而认识天气变化,不仅增强了孩子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也增强了孩子对事物的探究能力。

二、注重树叶收集,融入四季更替

让孩子们认识四季的更替,是幼儿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可以选择让孩子收集四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树叶,让孩子们对四季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让孩子们观察各个季节树叶的变化,来认识每个季节的特点。比如,要求孩子收集四季中不同的树叶。春天刚长出来的树叶是嫩嫩的、黄黄的,属于浅绿色,充满生机;夏天的树叶经过一季的成长已经变成深绿色,相对成熟;秋天有些树叶会变成枯黄的颜色,成为落叶;冬天,除了松柏等一些四季常青的树,很多树上已经没有叶子了。通过引导孩子们收集树叶,孩子们明白了:春天天气变暖,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树上会长出新的叶子,迎春花会开;夏天天气暖和,女孩子可以穿裙子,叶子会变成深绿色,荷花会开;秋天来了,天气比较凉爽,有些树上的叶子开始飘落,有许多果实熟了;冬天天气比较寒冷,必须穿上棉衣,很多树上已经没有树叶,但在这个季节里可以打雪仗。这种以收集树叶作为引导孩子们认识季节交替的方法,自然而又便捷,幼儿更乐于接受,可以逐步认识世界。

三、巧用青蛙绘画,理解同色和谐

幼儿的认知能力比较弱,注意力又不能长时间集中,如果单纯地讲一个科学知识,他们一般难于接受或者接受能力很差。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可以采用孩子们易于接受的绘画方式,通过绘画方式来讲解科学知识。比如,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动物保护色为什么是同色系的,进而理解同色系的颜色最和谐的道理,可以给孩子们展示一张小青蛙蹲在荷叶上的图片,让孩子们根据图片绘制小青蛙荷叶图。通过绘画,孩子们认识到,小青蛙为了保护自己,有着和周围环境差不多一样的颜色,达成了一种与自然的和谐。通过绘制小青蛙,引导孩子们认识动物的保护色,进一步引导孩子们明白还有很多有保护色的动物,类似豹子的花纹、北极熊白白的皮毛等,还有不少会变色或拟态的动物,如变色龙、枯叶蝶等,利用身体和自然的颜色相同或相近,形成与自然和谐的画面,从而成功逃避天敌。

四、折纸飞机,深入了解飞行原理

秋天的雨教学实录篇12

通过实践训练,学生观察景物的心越来越细,感受也各不相同,作文也不再干巴巴而且有血有肉有体会。例如,戴同学的作文《校园秋色》发表在《江南时报》上。这篇作文中有这样的片段:……深秋的校园格外美丽。走进学校的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叶圣陶爷爷的雕像正慈祥的看着我们,好像在说:“在这个金风送爽的季节里,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旁边几棵高大的银杏树上,叶子都变黄了,仿佛成千上万把小扇子,又像是许许多多黄蝴蝶的翅膀。一阵微风吹来,树叶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好像上百只黄蝴蝶在召开盛大的舞会,一个个都翩翩起舞。

教学楼后面那片宽敞的草坪上,生机勃勃的“绿地毯”变黄了,树叶也脱下了碧绿的夏装,穿上了金黄的外套,一阵阵秋风吹来,树叶便沙沙作响,就像一位歌唱家正发出深沉的嗓音赞美秋天的美景。石榴树上的石榴变成了鲜艳的红色,乐呵呵地向我们招手。桂花冒出了小脑袋,迫不及待地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二、让学生写出对校园文化的感悟

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作为统领师生教育、教学行为的精神支柱。语文老师在教学课本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琢磨自己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浸润这种文化,并使之成为流动在自己血液中的一部分。

我在教学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时,“维也纳是一府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句话启发了我。音乐是维也纳的骄傲,也是维也纳的象征,音乐装饰了维也纳。而我们学校以传承叶圣陶教育思想为己任,我们以叶圣陶为骄傲,校园里装扮着许多与叶圣陶和叶圣陶教育思想有关的壁画、塑像、题词。于是我让学生拿了笔记本,在校园寻找和叶圣陶爷爷有关的图像和文字,并且拓展阅读,了解这些文字的来历和大概意思。学生很有兴趣,到处寻找:从庄严肃穆的汉白玉雕像到雕像下的善教善导石刻,再到图书馆上的“未厌”题词;从大厅东侧的壁画到壁画中反映当年叶圣陶在我校开展的一些教学活动;从悬挂在综合楼走廊两边的叶圣陶教育语录到我们的学风、校风……凡是浸透着叶圣陶文化的地方,学生都一一记录并有适当的描绘。于是,我给出写作题目《叶圣陶装扮我们的校园》,要求学生用移步换景的方法,重点写出我校的叶圣陶文化。这样,学生有关学校的写作素材,又有了新的拓展。

三、让学生写出对校园生活的体验

校园生活不光是鲜花美景,也不全是文化熏陶,更主要的是师生间的交流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上课了,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老师走进教室和同学们交流着课本内外的知识;下课了,老师成了学生的朋友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大课间活动;课余老师还要找同学谈心、聊天,做同学的思想工作。我一直提醒同学:老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是值得同学们观察的对象,要从老师的习惯动作,特有外貌中找出老师的性格特点,这样你就会学到许多,也可为写出生动的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我根据单元作文要求,逐步布置出有关老师的一些作文题,从《一堂印象深刻的课》、《老师委屈了我》到《______老师二三事》、《感恩老师》、《老师,我想对你说》等等,让学生练笔,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秋天的雨教学实录篇13

玲很突然地说要走,却不肯说明离开的原因,于是有些人把她的话当做玩笑,不去理会。但我看着她递过来的同学录,心狠狠地一酸。原来她真的……是要走了阿。

窗外花依旧,叶依旧。但我仿佛只看到一地黄叶,一地凄凉。是否有谁在以后会讲着之前的故事,在遥远的地方念着“昔人非,唯有年年秋雁飞”?

果然,自古逢秋悲寂寥。

玲从老家转来,到她说要回去,前前后后不过只是一个学期多出少许。她的话并不算很多,身体也并不是很好。印象里,常常看见她牵着别人的手,一步一步慢慢走着,微笑。于是我对自己说,恩,玲很文静。

我和玲的交往并不很多。每次见面,都只是笑一笑,点一点头,然后便擦肩,渐行渐远。她即将的离开,对于我来说可能只是以后少见到一副熟悉的面孔。但一想到当她离去,身边空着的座位空着的桌,记录着她一点一滴的过往,心里仍然感到难过。

突然想起果子。果子是我在顺德时最好的玩伴,用妈妈的话说是“两个拆都拆不开”。

曾很认真地对果子说,如果能够不和每个人分开,永永远远在一起,该有多好。他看我一眼,说,永远在一起,好啊。

后来,果子考上了华师大附中,去了广州。爸爸妈妈工作调动,我来了深圳。

我们还是分开了。

我写满“回来一起玩”的本子,他说他怎么都找不到。而他送我的生日礼物,也被我遗忘在了顺德。再后来,在电话里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

而现在,我拿着玲的同学录,看着里面一句句的“永远记住我”,难过地想,假的阿,都是假的,哪里有什么永恒呢。就像那朵朵盛开的花朵是秋季的伪装一样,那些永远,也只是遗忘的伪装,离别的伪装阿。

承诺,为什么都那么美丽,也都那么脆弱?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中午下了一场小雨,不禁想起郁达夫笔下那句“一层秋雨一层凉”。秋天用温度的骤降如此真实地预告它的到来。正如即将到来的那场离别,真实得让人不想接受。

在几个同学和我的力争下,玲的送别会定在了当天晚修最后的十五分钟。但它是那么的粗糙,粗糙得主持人请大家为玲送上一句话时,台下不是踊跃的发言,不是沉默,而是——喧闹。我听见同学们在议论着作业,议论着周末的安排。

突然觉得很冷。

我想说,既然离别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为何不把它修饰的更美好?至少,在我们还能回想起这次离别的时候,还会感到一丝温馨阿。人们为何给药裹上一层甜蜜的外衣?不正是为了使人更好地接受?即使那些是伪装,但在面对冰冷而苦涩的现实时,那些甜蜜,能给人一点唯美的幻想不是吗?

愤怒过后又想笑,想嘲笑自己的前后矛盾,想嘲笑自己对于伪装的无奈也想嘲笑自己对于现实的无奈。

难怪能得出这样一种结论:人是一种矛盾体。明知是假的却又希望它是真的,明知是必然的却又希望它不会发生。

我不敢再去想,因为每一次的思索都会让我原本纠缠不清的思绪变得更加混乱。于是我逃离了教室。

心好凉,空空的透过一层又一层的寒霜。

走出学校,我不禁在秋天的风中打了一个冷战。习惯性的环顾左右,没有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