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德育辅导员实用13篇

职高德育辅导员
职高德育辅导员篇1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79-02

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高等教育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面向全体百姓的平民教育,这是教育的理性回归。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了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教育和管理好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广大辅导员的任务和责任。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大学生是高考中没考好或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较为一般的学生,他们把读高职作为一种实际的选择;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父母生活方式不够科学,文化水平不高,社会阶层较低,子女因此心理比较自卑,人生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在人际关系上不够畅达。“90”后大学生生活经历的单纯和环境的纷繁复杂,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存在认知与行为的背离,有目的没信仰,激情有余而热情不足,有小聪明但无大智慧,追求个性和潮流但没有自我。有的高职学生迷茫、焦躁、自负,尤其是刚进校对环境不熟的新生与即将毕业的准毕业生,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多。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们面临更多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袭,高职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既存在改进拓展的空间,也面临新的难题,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各方有识之士必须要面对和破解的难题。

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意义和内容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体现学校独特的办学定位,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关系到学校的产出和竞争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重点在学生,关键在德育工作队伍的完善与建设。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于普通企业的独特定位使其特色鲜明,这就决定了必须立足于学生,以学生为本,研究学生,分析学生,把握学生,从而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艺术的手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要尽快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并在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协调发展层面树立高职院校德育新的意义和内涵。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荣辱观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三、现阶段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重管理,轻建设。辅导员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党中央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各高等院校都为学生配备了专职辅导员。从现实来看,辅导员对大学生的管理较为全面,对学生的违纪处理和提优表彰力度较大,但重视严格管理,却淡化了对学生知、情、意、行等行为养成教育,对广大学生的道德熏陶和人文浸润得不够有力,重限制和管理、轻鼓励和培育,缺乏师生之间贴心的温情,导致辅导员疲于奔命,治标不治本,德育工作效果鲜见。

2.辅导员队伍配备比例及稳定性不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相关要求,普通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配备比例应为1200,而当前由于扩招的后遗症,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达不到国家要求,很难提升大学生德育工作质量。另外,辅导员队伍自身不够稳定,流动性较大,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德育工作,是德育工作质量滞后的重要原因。

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措施

1.提高辅导员思想道德修养,建立校园教育资源的互动体系。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前线,肩负着指导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职责。通过关心学生、引导学生,从而将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有目的地改变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消极的思想观念,使其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中央对辅导员要求很高,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能力,沟通技巧等方面比一般教职工的要求苛刻。在工作中,辅导员必须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一些辩论会、讨论会等,用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形成互动的德育工作体系。

2.积极打造师生共建的德育工作队伍平台。内因是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德育工作应内因与外因共同搭建平台,才能发挥作用。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要尊重和重视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并充分调动、激发和借助,让他们成为德育排头兵和积极力量,依靠他们的道德示范作用和卓越的凝聚力辐射全班乃至整个学院的道德风尚。

3.积极加强和组织好专业和业余互补的德育工作队伍网络。专职辅导员管理的学生过于庞大、数目众多,这对因材施教和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应综合考察任课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不同优势,充分发挥兼职班主任深入学生的便利条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配合好专职辅导员,完善和构建专兼互补的德育工作队伍。

4.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强化和科学化,必须形成日常管理的有序体系。一是日常培训。结合实践工作,对辅导员加强时事政治培训,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现行政策法规及管理规定,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工作的有关管理规定。二是专题培训。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开展培训,以学生工作为主题,让与会人员进行经验交流,总结模式,还可让资深的心理学专家来校为辅导员举办讲座,加强他们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与学习。三是通过参观学习提高业务水平。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辅导员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通过院校间的互相交流学习,提高学生工作的管理水平。学院还应定期组织辅导员走出学校,融入社会,去农村、企业考察学习,增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感性认识,提高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时的时效性与感染力。

5.推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在新时期,高职院校必须树立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理念,探索切实可行的思路,扎扎实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切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切入点,是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组织保障和力量保证。辅导员工作在德育第一线,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育部颁布的74号令要求辅导员既是辅导教师,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主要力量,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和要求,有必要加强大学生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这是时展的要求,也是由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决定的。按照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标准来推动德育工作,有利于推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提高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广大辅导员总结经验,提升理念,摸索规律;有利于稳定辅导员的队伍,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专业化就是要有科学性、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撑。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要促进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构建系统的培训进修网络,要有重点、有目的地提出方向和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和设计:一是要有专业化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套专业化的技能,以各门学科作为知识基础。随着中央对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教育部在相关院校开设了专门对辅导员进修培训的思想政治专业。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积极响应中央的要求,切实看到目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角度,树立辅导员专业化的思想。二是要在辅导员中建立合理的伦理范畴和服务标准。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提高对学生的服务水平。三是要具备专门的训练和教育设施。要有专门的资金投入,适当提高辅导员培训的硬件和软件投入。要确立和建立专门的研究领域,拓展研究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开放、前沿的学科,必须贴近社会发展的实际、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因材施教,积极探索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学生工作研究范域。四是要建立专业化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科的地位。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特色和办学定位,建立专业的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要组建和完善专业化的培训机构,进行上岗前培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化拓展,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高职院校大师级的德育工作辅导员,提升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职高德育辅导员篇2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引导人,辅导员是教育工作者,担任一系列思想政治类课程的任课工作。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辅导员能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从科教的层面培养学生树立最基本的生态文明观念,如维护好人类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关心其他生命、保护子孙后代持续生存发展、兼顾效率与公平,兼顾代内和代际发展机会的平等,这些不可能在学生个体行为中自发产生而只能通过教育才能使其内化为人的品质的生态文明内容。设计大学生各种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指引和监督学生生态文明观的认识过程。其次,在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对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大学生时代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为学校提供科学的意见。如通过举办讲座、组织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及观念的渗透,让学生认识并实践生态文明的观念。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观念的不断更新,辅导员自身的生态素质也应主动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在把握国家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搜集相关资料,不断学习吸收新的生态文明科技信息、相关学科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组织课堂讲解材料,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将生态文明观积极主动地应用于自己的科研工作中,检验并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二、指导员职能――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

做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认知水平的指导员,主要在学习、生活方面作指导,努力普及生态知识。高校辅导员能够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在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培养了深厚的感情,这使得学生更加容易地信服于辅导员的思想教育,也有利于大学生主动学习生态学知识,掌握“认识、利用、保护和美化生态环境”的基本内容。辅导员还要引导大学生了解工业化以来人类对生态破坏严重后果和典型案例,选择反面教材警醒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引导大学生学习生态危机的基本理论和经典作家的代表作,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让大学生了解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以及所采取的主要行动、形成的观点及文件等。通过对大学生课内课外生态文明观方面的学习、活动的指导,督促学生的成长,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水平。

三、组织管理者职能――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体验

生态文明观的德育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思想道德,改变传统灌输、强迫服从的单向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将生态文明教育真正内化。高校辅导员作为组织管理者,扮演的是干部或者管理者的角色,应善于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生态文明观,多组织活动让学生参加实践。实践活动是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关键步骤,更是德育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多与学生讨论并收集他们的实践反馈、分析反馈信息,寻求更为进步的教学方式,以便在下次教学活动中更好地运用。辅导员在组织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德育实践时,应充分把握网络、广播等媒体的舆论导向性,明确教育主体,有针对性地将生态文明德育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等方面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水准在亲身体验和参与中得到升华。通过情感体验,培育起大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情感,帮助大学生真正树立生态文明观,使保护生态成为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

四、监督评价职能――养成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职高德育辅导员篇3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德育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高校也逐步建立起相应的辅导员工作制度,通过此举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做好职责所在的工作,可以通过探究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系列的有益于改进辅导员德育工作的建议和对策。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探索德育工作的过程,将一定程度的提升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并对自身的工作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能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德育教育工作的新路径。

1 高职院校辅导员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该紧密结合党的领导分针,认真贯彻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来的教育方向。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一些工作现状还是需要重视和提升的。

1.1 高职院校辅导员配备只在于形式

如今的高职院校大部分在于锻炼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思想独立能力,基于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在辅导员甚至班主任等师资方面的配备更是只在于形式。也就是说很多高职院校在配备辅导员工作方面是存在较严重的不平衡现象。据相关的高职院校调查情况显示,很多学院都是一个年级上千名学生,却只配备一个辅导员而已。这种辅导员配备失衡的局面,很大情况会让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只做表面形式,没能全面地深入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辅导员在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千万不能只拘泥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一味的局限于过去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会使辅导员德育工作陷进死循环。辅导员要想做到位学生工作,就要深入学生当中出现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出教育举措。而打破这种辅导员配备只在于形式的现象,需要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们创新工作方法和找出工作技巧。

1.2 辅导员的工作缺乏针对性

如果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会很容易使辅导教育工作坠入瓶颈现象。当代大学生接受社会新思潮的影响极大,他们表现出来的个性更是需要辅导员耐心去了解。针对学生里出现的新现象、新特点,辅导员要积极做好探索工作,针对学生的新情况因材施教。

面对新时期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该如何有针对性、有说服力地进行呢?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该根据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以及教育管理的规律来进行德育工作。高校辅导员面临的重大课题是积极探索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开创出有针对性的,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把学生存在的内因激发出来。

1.3 德育教育缺乏人文关怀

高职院校的师资配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所以一些院校辅导员的德育理念也是参差不齐。基于这样的现状,高校的德育教育情况会出现一系列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大部分高校的德育工作仍然是以灌输传统的道德理论为主,从而忽视了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是什么。因为传统的道德教育工作主要是空泛的说教,缺乏明确的合理定位教育。

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德育教育工作,主要表现有如下的情况:单一的教学标准,只是塑造了学生的共性,忽略的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对大学生的层次理性需求的忽视;德育教育方向和内容上不能与时俱进,没有做到贴近学生心理和实际生活的需要;很多高校的辅导员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时,通常是进行一番长篇大论的灌输说教,这样的延续传统的理论教育,往往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辅导员的德育工作一旦缺乏人文关怀,便会对学生造成教育的局限性,这种情况需要各大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快改进教育方法。

2 高职院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的角色定位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是管理所在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的思想发展和行为规范。所以,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对自身的工作做好角色定位的分析,根据辅导员的工作性和自身的特点,做好老师、父母、兄弟姐妹、朋友这四个角色定位。

2.1 高校的辅导员是辅导者更是老师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不仅仅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该是传道授业、诲人不倦的老师。这使高校辅导员具有双重的工作身份,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解答学生的疑惑,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辅导员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构建好自身的健康向上的内心世界,树立适应社会的价值观,才能推己及人及时有效的解决学生的问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一个心理辅导老师的角色,只有及时观察到学生的动态,合理分析学生所具有的心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就要求高校的辅导员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能够了解学生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还要掌握一些心理障碍判断和能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技巧。高校辅导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在进行辅导员的德育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2.2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在学校的父母

其实,广大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都充当了学生父母的角色,可见其辅导员工作任务的繁重。高职院校辅导员充当学生父母的角色,是通过用关爱去感化学生的心灵,用真情去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高校辅导员应该像父母一般经常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多交谈和学生融合成一片,并对学生形成一定的了解,从而对开展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帮助。

2.3 高校辅导员可以是学生的兄弟姐妹

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年龄比较轻和学生们的年龄相近,这样可以拉近辅导员和学生们的代沟。辅导员做好学生们的兄弟姐妹这个角色,在沟通层面上就更容易进行辅导教育工作的开展。正是因为与学生们的年龄相近,辅导员可以把学生们当做自己的弟弟妹妹们看待,用亲情拉近彼此的距离,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兄弟姐妹式的贴心交流,不但可以打破师生间的紧迫感,更能让学生从心理上去接触这种对辅导员的抵触情绪。高校辅导员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从消除学生对教育者的心理戒备和心理抵触情况开始。而高职院校辅导员通过和学生们建立一种兄弟姐妹的和谐关系,不但易于与学生们教育,更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技巧。这种沟通技巧是从心开始的,所以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要做好学生们的兄弟姐妹这个角色。

2.4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朋友

高职院校辅导员通过和学生建立朋友般的关系,运用平等的友好关系进行沟通了解。辅导员做好朋友的角色,平等的对话,轻松的交流方式更能真实全面的了解学生心理状态。高校辅导员以朋友的角色和学生进行沟通,建立起一定的信任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困惑和心理上的难以启齿的疑难问题。

3 运用科学发展的工作态度

根据近年来,党中央领导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这个教学的具体实践者,要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要贯彻科学的发展观。

3.1 辅导员的工作要以人为本

高校辅导员的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实则是指要以学生为工作的基本。学生作为辅导员工作的最高理念,是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灵关注,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辅导员的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体现新时代的教育宗旨,体现了高校教育是结合党教育方针进行的。高校辅导员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通过教育人的过程,从而去引导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然后达到培养人的目的。辅导员在进行学生的教育工作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站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辅导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心态开展教育工作,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教育的质量,使教育效果有所提升,更加增强说服力。辅导员只有明确了工作的主旨,明确自身的职责,从多方面改进工作的成效,才能构建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和谐体系。

3.2 实践科学发展观,注重提升自身素质

高校辅导员的德育工作,需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因为高校的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管理者,所以辅导员的工作十分责任重大。正是由于诸多原因,辅导员需要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度的把握,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必须的。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主要从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这四个层面来提升。加强自我发展,是对工作自身规律的进一步把握。高校辅导员要引领学生的发展,那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是要有良好的形象,通过人格魅力的标榜,去端正学生的品行;还要有相关丰富的经验,结合各种经验能更有效的辅助学生解决问题。只有坚持好为人处世的原则,才能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4 新时期辅导员的工作原则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只有在工作中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则,才能令工作起到一定的成效。高校辅导员要有热爱学生、创新工作、从严要求、和实实在在的的工作原则,可以简单的概况为“爱、新、严、实”这四字箴言。

4.1 爱学生,爱工作

鉴于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所以辅导员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精神。辅导员的工作不能形同虚设,要为学生实际办事情,真正去解决学生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辅导员要想切实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那么日常的工作中就应该从关心学生的思想、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关心学生的生活问题中着手开始。

4.2 工作要创新

辅导员的工作要创新,这是工作延续的源泉。根据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寻找适合应用到学生身上的工作方法,突破传统的教育学方法,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是十分重要的。从实践中获取工作创新的方法,是最有效的创新方法。

4.3 工作要从严要求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从严要求是必然的选择,树立良好的工作纪律,严格按要求执行,按规章制度办事。只有不,才能以德服人。

4.4 工作要踏踏实实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大和工作要求的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总体而言是繁杂的,学生的个性越来越明显,辅导员的工作难度也就相应的增大了。辅导员要想做好本职的工作,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和任劳任怨的工作耐心。

5 结语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重道远,需要认真做好自身的工作,需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此外,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认识,这也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职高德育辅导员篇4

当前,在高职院校不断强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责任意识的大背景下,笔者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面对“大一新生的青涩与懵懂, 大二学生的成长与迷茫,大三毕业生的期待与坚守”,对如何在学生中开展日常教育与精细化管理、文明修身与养成教育管理,帮助他们成就“明德精艺”的梦想进行了简要分析。基于此,作者想用三个“十分”,与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感悟。

1 投入“十分”的时间,坚持育人的第一师德标准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罗索夫斯基说,“教师没有八小时以外的自由,也不能对学生说‘今天作者休息’”。可见,时间的投入是育人的第一师德标准。辅导员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爱心传递和每一个点滴关心都是滋润学生心田的阳光雨露[1]!回首往事,和08级同学们一千多个朝夕相处的日子,一幕幕的在作者脑海中涌现:刚入学时,去宿舍与同学们交流谈心,让远离家乡的同学感受到新家的温暖,帮助他们尽快熟悉、适应大学环境,融入新的集体生活;第二学年,正值甲流肆虐,每天逐个宿舍宣传流感防控知识、检查体温监测情况,并第一时间为隔离的同学送去口罩药品和暖暖的关怀;毕业那年,为了安置好每一位待就业学生,坚持天天打电话跑宿舍,当西安的几家企业来招聘学生时,把每个未就业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成绩、性格特点、能力特长都介绍得清清楚楚,听得招聘的同志惊讶万分。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院一次性就业率达到了99.08%。

2 投入“十分”精力,点燃立德育人的内在灵魂

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可见,精力的投入是立德育人的内在灵魂。只有全身心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才能建立亲密的师生友谊,有效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2]。作为辅导员,当手捧12级16名同学16份学分预警通知书的时候,为此陷入了深深的焦灼和忧虑。心想,做为辅导员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些同学从悬崖边重新拉回到学习的轨道。从与家长的侧面了解,到与班主任的深入摸底,再到一个一个耐心细致的询问交谈;从网吧的“蹲点守候”,到网络游戏中的“直接对话”,再到情感真挚的短信留言乃至每个同学不下 10 次的促膝长谈;从自身求学经历的分享,到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学习困难,再到找来班上优秀生与他们一一结成学习对子。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经过努力,他们开始一点一点补上落下的课程,一点一点地提高,相继走出了碌碌无为混日子的窘态。

3 投入“十分”的智慧,彰显师德师范的核心

中国传统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个心就是智慧。可见,智慧的投入是师德师范的核心所在。如果辅导员不用心育人用心管理,那学生又怎能取得进步成长成才[3]?经调查,12级学生手机拥有率将近100%,电脑普及率也超过了60%。作为辅导员,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合理的使用网络,助力自身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策划,在全年级各宿舍自发的展开了“网络状况”调查。经调查,同学们自觉的加入到了主题班会的讨论,调查结果显示73.5%的学生上网主要用于打游戏、看电影、网聊,而只有18.1%的学生用于知识充电,并且78%的学生每天上网都在2-10个小时,甚至有27%的学生对网络产生了依赖,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很多同学都默默地关闭了网络流量,更是欣喜的是学生在宿舍打网游的少了,检索学习资料的多了;泡电影的少了,在线学习网络课程的多了……

4 结语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的意义绝对不可能用今天流行的“影响因子”来衡量。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其每一份付出都是成就高职学生美好梦想的助力器。面对学生把课堂和学校当成了玩手机电脑的“游戏场所”,成了喝咖啡饮料的“水吧”,成了打盹睡觉的“旅店”,成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 “自由市场”等学风下滑现象,辅导员更应该投入“十分”的时间、精力和智慧,为成就每一名学生“明德精艺”的梦想而努力!更应该帮助学生摒弃不良习惯,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全身心投入学习,助力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使每一位学生都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职高德育辅导员篇5

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及德育教育的需求,辅导员在组织学生活动的时候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组织学生活动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大专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热点,调动他们的活动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只有学生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才能体会到其背后的深刻涵义,德育教育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二)教育性原则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趋于成熟的阶段,也是他们人生最容易迷茫、彷徨和摇摆的时期,因此,辅导员在组织学生活动的时候在本着趣味性原则的同时,也要考虑其教育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三)适应性原则

在确立活动主题、选择活动内容和设计活动环节的时候,辅导员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场地、经费、人力等因素的限制,也要考虑到本校学生在时间、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因素,使活动适应校园实际及学生实际。唯有这样,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德育教育才能顺利实施。

(四)特色性原则

不同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校园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都具备不同的特色,辅导员要善于抓挖掘和利用这些特色,使校园活动开展的别开生面、创意十足。同时,具有针对性和特色性的学生活动,更加能够唤醒学生的认同感、亲切感和自豪感,使他们更好的融入到活动氛围当中,提高活动质量、强化德育教育。

(五)组织性原则

学生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合理的组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活动主题得以体现、内容得以展现、环节得以实施,学生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德育教育才能顺利开展。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通过学生活动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依托文体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文体活动是文艺活动与体育活动的总称,是高职院校学生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渗透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以下以“主题晚会”和“体育运动”为例,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1.主题晚会

针对一些特殊的纪念日或节庆日,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筹办主题晚会,在歌舞表演中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历史进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例如,2015年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我国建国66周年纪念日,在国庆节期间,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迎国庆 庆胜利”主题文艺晚会,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热爱祖国、保卫家乡的高尚品质。

2.体育运动

通过体育运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也能够培养学生敢于拼搏、勇于进取的体育精神,以及公平竞争、重在参与的良好职业操守。例如,为了庆祝北京取得了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辅导员组织学生举行体育运动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二)依托岗位实践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职院校开展岗位实践活动,既是满足教学需求,也是满足德育需求。在岗位实践活动中,辅导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操守、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实现技能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双丰收”。例如,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带领他们到工厂进行实训,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锻炼专业技能、感受职业氛围、提高职业素养。

(三)依托社会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带领高职院校的学生走出“象牙塔”,见识到社会中各个领域、各个地区人们的真实生活,在开拓他们眼界的同时,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例如,带领学生到养老院从事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有很多老人缺少亲人的关怀和照顾,需要更多的人奉献他们的爱心与力量,共同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使学生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自身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四)依托竞赛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各种竞赛活动,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挖掘学生潜能,也能够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下面以“技能大赛”和“演讲比赛”为例,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1.技能大赛

通过组织技能大赛,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职场适应力。例如,软件专业的学生通过参加软件设计大赛,不仅明确了自身在专业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激发了自身在学习与创造上的潜能,也意识到良性竞争的好处,为提高他们职场适应力和创造力打下基础。

2.演讲比赛

演讲比赛中所涵盖的德育信息十分丰富,是德育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之一。例如,通过“万众创业 大众创新”的主题演讲比赛,鼓励高职院校的学生勇于创新、自主创业,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

(五)依托座谈报告渗透德育教育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研究、社会服务、自主创业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成功人士到院校开座谈或作报告,让大学生从座谈或报告中汲取养分、接受教育。例如,邀请李彦宏、周鸿t等风云人物为软件专业的学生作报告,在分享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人物背后所经历的挫折和付出的努力,培养学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人生态度和职业态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遵循“趣味性”、“教育性”、“适应性”、“特色性”和“组织性”原则的基础上,要不断深化学生活动主题、丰富学生活动内容、创新学生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学生活动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职高德育辅导员篇6

1、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与普通高等教育以培养学术研究型和工程设计型人才为目标不同,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具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要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为切入点,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敬业教育、爱岗教育,帮助学生确立学好职业技术、岗位成才的价值取向,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高职大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理存在自卑感。由于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歧视,使得一些学生感到进入职业院校后前途无望,低人一等,自信心下降,缺乏前进的动力。第二,价值取向世俗化。部分学生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接触较多,面对社会的是非真假、善恶美丑,在成长过程中焦虑与压力增加,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现象。第三,“80后”的时代特点,一部分学生物质条件优越,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少,虽然爱祖国,但缺少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和奋斗精神,独立性依赖性并存,荣誉感强承受挫折能力差,自我意识强责任意识差。第四,行为方式较懒散。很多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校以后暴露出很多毛病和问题。纪律涣散,是非不辨,追求享受,自私主义、拜金主义严重,给校风、学风建设增加了新的难度。

3、网络环境造成德育工作愈加复杂

首先,网上信息内容冗杂,既有科学、进步、健康的信息,也有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甚至反动的信息,容易使学生产生思想混乱,扭曲和侵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致理想的动摇和信念的滑坡;其次,网络的娱乐性强、多媒体化等特点,易于刺激学生把大量时间用于上网浏览信息,结交网友,降低了对德育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成效;再次,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打破了传统的权威观念和信息单向传播方式,其交互性和虚拟性的特点使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使用网络的时间越来越长,同学间人际交往的时间越来越少,许多学生在网络世界里逃避现实,对身心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对辅导员来说,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严重冲击了传统德育工作在高职大学生成长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网络提供了空间上无界限、时间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宽松环境,导致教育者对信息的过滤变得非常困难;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使个体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显著增强,信息系统不再被教育者全部掌控,无法在网上对学生的思想言行进行干预,给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高职院校网络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网络德育理念需要更新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至今仅有20多年历史,很多高校是由中职学校升级、成人高校转制而成。这些学校在教育和管理中多少保留有过去工作的思维定势,传统德育教育的理念影响较深。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如何防范学生“出事”,成为德育工作的着眼点。而对校园网站在维护高校稳定和新舆论格局中的作用重视不够。一方面学校加大对校园网络的硬件投入力度,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设立有可上网的公共机房,学生公寓接入Internet,并制定了针对学生上网的限制性措施,另一方面是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对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网络资源使用比例很低,基本以影视、聊天、游戏为主。信息技术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市场经济成分多样化、公民利益关系和分配的差距等意识形态矛盾都会渗透到校园并影响着广大学生,面对急剧的社会变革,师生间的代沟开始从现实走向网络。部分学校由于不了解网络而对其产生恐惧和排斥,以极端的方式做屏蔽处理。因此看来,高职院网络德育不能只是立足在技术和工具层面上,而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的教育理念转换与更新。

2、德育管理模式需要改革

在传统的德育管理模式中,教育者起到主导作用,他们将含有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等相关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灌输给教育对象,而受教育者在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这些信息,并“内化”为自我意识,进而“外化”为实际行动。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传递信息的手段主要是上课宣讲、座谈讨论、个别谈心、开展主题活动等,并以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作为辅助工具。而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的传递模式由历时传递转向共时传递,在学生深入网络生活并渐渐习惯于网络这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沟通方式后,传统的单向灌输方式必然导致教育有效性的降低,信息传播的内容和途径也不再为教育者所掌控,对此传统的德育管理显然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3、辅导员驾驭网络德育工作的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的日常德育工作通常由专职的政治辅导员来承担,但由于日常的学生工作事情繁多琐碎,许多高职院校学生政治辅导员变成了生活辅导员、管事辅导员。德育工作仅仅单纯依靠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同时,面对网络的冲击,部分辅导员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及必要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和知识更新速度明显落后于大学生,在和学生进行沟通时存在障碍和隔阂,影响了德育目标的实现。许多辅导员不具备专业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加之自身精力的有限,对于德育网页的管理一般只能做到内容的补充和维护,对网上出现的思想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对学生的

反馈置若罔闻或直接屏蔽,更谈不上师生互动了。

4、德育网页建设亟需完善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站建设不断受到重视,发展速度也很快,但有关德育的网页在学生中影响力仍然有限。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内容贫乏,形式单一。更新慢,覆盖面小,形式设计单调刻板,没有突破单向灌输的模式;第二,功能不够完善,栏目设置、内容框架更多考虑“宣传”和“教育”功能,列举成绩多、谈问题少,学生参与等个性化栏目开发薄弱;第三,许多高职院校的德育网页的宣传思路、宣传语言仍带有传统宣传手法的印记,缺乏对网络这一新媒体的特殊宣传手段的研究,导致点击率过低。

高职院校加强辅导员网络德育工作的思路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学生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又是学生日常管理的直接执行者,进一步加强辅导员网络德育工作建设,能够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加强提供新的思路。

1、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网络的普及对人类的道德自律提出了严峻考验,对于即将迈入社会的高职生来说,倘若不及时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他们会把追逐无厘头文化作为时尚,把叛逆、反传统作为价值取向。因此辅导员不但要在技术上指导学生如何上网,更要指导学生如何健康上网。平时要多花时间和学生沟通,既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通过网上匿名好友的方式,及时跟踪学生动态,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对网络的正面价值观积极引导大力提倡,加大网络监控力量,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疏导和防范,规范学生的网上言行,使学生的内在约束与教师的外在约束有机地统一起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形成坚强的道德自律意识。

2、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动性

传统教育往往是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各种信息,而在网络环境中,上网者都是独立的主体,他们可以自由自主地获取或、传播信息。因此要求辅导员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网络教育的新特点,研究新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3、重视建设,完善德育教育网页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职院校大都建立了专门的思政或德育网页,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网上平台。但各个系部的德育网页建设或是空白或是仅仅报道院系活动,德育成效不明显。因此,辅导员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一是创建网络报道的特色,不仅具有时效性,还要具有可读性和指导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以体现网页的特色和水平;二是增强栏目的吸引力,利用相关专业所衍生出来的内容向网络受众展示有关的深层次知识,增强网页的文化含量;三是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比如“师生论坛”、“电子信箱”、BBS站等形式,加强舆论引导和思想政治指导功能;四是鼓励学生参与网页建设,通过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竞赛,如网页制作、新闻稿评选等,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到网页的维护和管理中以提高学生对网页的关注度,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4、加大保障,完善网络管理制度

在网络已经成为一种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的情况下,需要建立并完善网络管理制度。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要在认真贯彻学校网络管理制度及德育工作要求的同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如:建立系部和班级网络管理责任制度和学生日常动态通报制度,加强对系部网站尤其是德育网页内容的督促检查,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学生网络,制定《学生网络管理条例》,对公寓上网时间、频率、内容等进行限制和规范。对于违反上网管理规定的,如包夜上网、参与网络等要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5、加强辅导员自身队伍建设

职高德育辅导员篇7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和引领者,是跟大学生接触最紧密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及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个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的辅导员是不可能让学生都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辅导员没有良好的师德,就不能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和人格魅力,并会不自觉地把自身不良习惯无形中传递给学生。因此,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有利于学校稳定及社会和谐。

当高校突发的时,辅导员在这个时候充当尤为重要的角色,需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倘若辅导员平时没有全心全意去爱学生,没有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有困难时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没有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是不会听从辅导员的指挥安排的。因此,辅导员平时的工作方式及为人处事显得尤为关键,辅导员对学生的关爱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校稳定及社会和谐。

二、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

(一)思想政治觉悟不高,人格魅力不够。

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是对辅导员的核心能力要求,因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某些辅导员因忽略自身理论水平提升,有时不能正确对待处理一些敏感事件。特别是一些年轻“80后”辅导员,他们年纪轻、资历浅,缺乏工作经验,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都有待提高,人格魅力和感染力有待加强。

(二)职业发展定位模糊,奉献意识不高。

虽然教育部有相关制度在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但纵览国内高校,能完全遵照党的政策,按照“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建设辅导员队伍的学校依然不多。面对职业前景不清晰和职务晋升难度大的问题,某些辅导员对未来职业发展感到迷茫,容易在工作上产生懈怠情绪,或者把精力放在如何转换岗位上。这种工作态度势必影响奉献程度和工作成效,不可能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往往采取得过且过的工作方式,而没有真正深入学生群体,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三)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削弱辅导员德育职能。

辅导员的核心职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高校辅导员是“万金油”,学生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宿舍管理、奖助贷、学业指导、社团指导、就业指导等工作都需要辅导员去执行开展。另外,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只要涉及学生的都可能对接到辅导员。辅导员每天都忙于应对大量事务性工作,很难有充分时间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及掌握学生最新思想动态,更难于挤出时间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这样不仅辅导员的核心职能没有突出,反而被弱化,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人格魅力。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的前线“总指挥”。因此,作为学生“领路人”的辅导员必须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结合形势的变化,系统扎实地学习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升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另外,辅导员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爱岗敬业,提高人格魅力,发挥师德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中的导向激励作用。

(二)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

辅导员师德建设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目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局限,因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结合实际,制订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为辅导员提供多种发展渠道,使辅导员岗位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可毕生从事的职业。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有利于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提高奉献意识,做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三)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强化德育职能。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必须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严格区分学校行政部门管理服务工作与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将凡是涉及学生的事情都让辅导员协调处理,要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重点强化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德育职能。辅导员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大学生德育工作上,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把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等活动作为抓手,引导学生热衷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成才。

(四)宣传优秀辅导员典型事迹,弘扬高尚师德。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高校要大力宣传优秀辅导员的典型事迹,通过报告会、沙龙及新媒体等形式,分享优秀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营造良好氛围,弘扬高尚师德。宣传优秀辅导员典型事迹,可以为其他辅导员提供榜样示范,提供可借鉴的工作经验,推动辅导员队伍整体向前发展。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典型事迹来重点突出优秀辅导员的高尚师德,让其他辅导员明白,高尚的师德是赢得学生尊重和信任的根本,并告诫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着重提高师德水平,打造个人品牌。

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辅导员的师德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成长成才。因此,要把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

参考文献:

[1]陈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5):56-59.

职高德育辅导员篇8

一、高校辅导员的定位

在对辅导员职业道德探讨之前,先对辅导员的定位作个简单的分析。中央16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对辅导员作了明确定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一)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路人。辅导员自身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辅导员的核心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而辅导员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

(二)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辅导员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要了解学生的专业,以与学生交流沟通。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辅导员可以及时给出解答。如果辅导员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就会给管理和组织工作带来一定阻碍,从而影响辅导员自身的号召力和威信。辅导员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对一些困难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照,平时多出入学生宿舍,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

(三)辅导员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辅导员自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辅导员工作的有利保障,是顺利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保证。学生进入大学后,一般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试期,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关注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呵护、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在学习、求职、就业、交际、恋爱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问题,这时,辅导员就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缺陷,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

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

我们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定位已经有了很深刻的了解,即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一种职业规范,是受社会普遍认可的。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者,自身就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是指辅导员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遵守的道德准则,是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特殊道德要求。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辅导员必须自觉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敬业爱业,热爱关心学生,服务于学生,服务于高校的教育事业。

高校辅导员只有把“爱”贯穿于工作的始终,才能把学生工作做好。爱工作、爱学生、爱自己是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一)爱工作。辅导员首先是一个职业,它和其他职业一样有其应有的工作环境、工作特点。辅导员应该爱业、敬业,应该具备一种职业崇高感,集中精力于本职工作,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工作中。职业道德规范和调节着辅导员的工作和行为,而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更是时刻规范约束着高校教育者的行为准则。

辅导员要热爱学生工作,就要在工作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那么首先就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而不是一件事情。事业和事情,两者在时间、空间和性质上,都不相同: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做的,就看你怎样做,而且一件事情如果你只把它当作一件事情,它就只是一件事情,做完就脱手,但如果把它当作一项事业,就会设计它的未来,把每一步都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热爱学生工作,具有高尚情操,具有奉献精神,是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关键所在,是建立在对职业认同并产生职业情感基础之上的敬业态度。同时,辅导员岗位又是一项“全天候”的工作,当学生需要辅导员的时候,辅导员应该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身边,给学生以支持与关爱,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给他们信心和力量。因此,辅导员工作是需要有奉献精神的职业。辅导员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品质、健全的人格,乐于奉献,并在奉献中逐步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和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情况,而大学生又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更要尽心尽力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为高校的教育事业服务。

(二)爱学生。爱学生是辅导员的天职,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辅导员真心关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搭建起师生之间的感情桥梁,形成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辅导员和学生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辅导员工作对学生起到的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感化作用。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的需求是每个人的心理需要,对于长期离开家庭的学生们来说,爱更是必须的,高校辅导员特别要注意这一点。

无论是对班级的管理还是对学生的管理都要以“爱”为出发点,辅导员只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爱,师生间才能产生心灵相通的情感体验,因此热爱学生是辅导员教育艺术的基础和前提。教育只有植根于爱的土壤,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开出美丽的鲜花。教育中的一切技巧和方法,离开“爱”的基础都将变得苍白无力。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管理;没有爱,就不能掌握成功教育的管理方法。一个辅导员能否用爱与学生交流沟通,理解关心学生是其教育工作能否做好的关键。辅导员只有发自内心地真正关爱学生,才能掌握成功的教育管理方法。大学生离开父母独自在外求学,如何适应新环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制定人生发展规划,都需要辅导员的悉心指导。辅导员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要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导向。辅导员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为学生考虑,切实为学生服务。

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这是做好辅导员工作必须具备的职业修养,是“以人为本”学生工作理念的体现,是辅导员职业道德在新历史时期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新时期的大学生主体独立意识强烈,喜欢张扬个性,有主见,有思想,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辅导员要关注大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的心理需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承认学生是富有独立个性的存在,允许学生有差异地、有个性地发展。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时,切忌居高临下地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叛逆心理。辅导员应该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平等开放的态度鼓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进步。

(三)爱自己。辅导员爱自己主要表现在辅导员要注重自己的外在职业形象。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因而首先就要在各方面以身作则。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学生往往从辅导员身上寻找自己的行为规范。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对辅导员职业的要求,辅导员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要求学生做到的,辅导员自己首先就要做到。因此,辅导员应该在各方面都成为学生的表率。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正身示范,辅导员须先遵守。辅导员的正身行为表现在按照道德标准立身行事,不逾矩,不降低人格,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要自然得体,不故弄玄虚,不矫揉造作,而是表里如一、始终如一。长此以往,辅导员在学生中就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产生强烈的道德感化力。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因而辅导员的服饰、发型、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往往都很易被学生视为楷模。

职高德育辅导员篇9

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信念降低,缺乏敬业精神

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因此,辅导员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价值取向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备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的人生追求。然而现实生活中,部分辅导员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感缺失,理想信念不坚定,工作一段时间就消极对待,敷衍了事,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缺乏动力,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也很迷茫,一天忙下来,不知道自己都做了什么,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作用。[1]

2、工作任务多且繁杂,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辅导员的工作多且琐碎,从学生入学开始,凡是涉及到学生的大事小情,如:学生是否好好上课、学业成绩是否及格、考级考证是否顺利通过、假期出行是否安全、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否和谐、情感状况是否平稳、职业生涯的规划是否合理等等都是辅导员的工作。可以说辅导员“保姆”式的工作、导致辅导员的工作毫无技术含量,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此外,职务与职称晋升的模糊性也使得辅导员队伍长期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中,离职的情况经常发生。

3、辅导员知识结构单一,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竞争机制的引入,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是成为一个优秀辅导员的重要保证。然而,根据各高校的招聘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辅导员的入职专业较为狭窄,集中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与心理学等。部分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严重失衡,工作能力较为局限。此外,辅导员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政治理论水平略显不足。

4、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素质需要完善

根据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接近50%。[2]其主要表现为肌体的疲劳、免疫力下降;心理疲惫、抑郁、烦躁;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容易紧张;对待学生工作冷漠、被动等,这些情况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工作任务量的繁重与反复,另一方面也是对辅导员自身心理抗压能力差的影响。事情一多就容易厌倦和疲惫,自我情绪的掌控与调节能力不足。

5、部分辅导员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许多辅导员在具体的学生工作中贪图物质享受、计较个人得失,更有甚者在学生的奖金评定中分取利益。一方面,在工作中没有团队意识,嫉贤妒能、偷懒耍滑,工作效率低;[3]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利用工作的权限,明里暗里要求学生“孝敬”。价值取向的偏差玷污了教书育人队伍的纯洁性,严重影响学生工作的运转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1、树立职业目标,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职业目标与职业理想,是一个人孜孜不倦学习和奋斗的动力。清晰的目标更是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高校要重视辅导员职业素质的提高,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通过系统的学习,规范辅导员自身的教育行为,让书本的理论真正外化为个体的实际行动;通过不断的道德培养,加强职业道德的认知,提高职业认同感,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夯实基础。

2、重视辅导员的选拔与培训,优化辅导员队伍

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及大学生越来越鲜明的个性,对辅导员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辅导员的选拔与任用,首先要保证思想政治上的先进,为人处世的高尚,从源头上率先抓好队伍的道德建设,严格考核、择优录取。其次,健全辅导员队伍的培训体系。各高校做好人才培养的规划,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形成培训周期,提升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技能与素质。

3、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

首先,完善考核机制。把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纳入辅导员的考核体系中,将职业道德的表现作为职位晋升、业绩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其次,完善激励机制。对于考评结果优异的同志给予晋升晋档、换岗交流、物质奖励等激励。再次,切实解决辅导员的工作、生活问题,提高辅导员对学校的归属感。最后,完善评估监督机制。师德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建立辅导员职业道德考核的监督机制,能够更好的保证辅导员言行自律的持续性发展。

4、遵守职业纪律,重视辅导员的作风建设

叶圣陶先生曾言:“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辅导员老师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学生,所谓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的作用,在现如今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辅导员能否在具体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办事公正、严于律己关系到学生对这个老师的信任与认同感。一位纪律性强、思想作风正派的辅导员也必将深受学生的拥护和爱戴。

5、健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体系

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与其职业的发展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健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体系,为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保证辅导员队伍的长效发展,才能保证辅导员持续的工作动力。第一,根据辅导员自身岗位职称和学术水平,帮助其制定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第二,在制度的制定上为辅导员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尽量与专业老师统一要求。[4]第三,建立学生工作的研究基金,引导和鼓励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以保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持续性发展。

此外,还要重视辅导员个人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辅导员要时刻保持愉悦的心情,懂得调节和释放自身的压力,情绪稳定、乐观向上才能积极应对繁杂的学生事务,进而克服职业倦怠的产生。

总之,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与长效,学校与辅导员老师要共同努力,实现“立德树人”这样一个育人理念。党的十报告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面,提出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党的十精神引领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新时期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希跃.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2.

职高德育辅导员篇10

球、联动中国的重要新媒体平台迅速成长壮大,纷繁多样的信息内容借助这些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力,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加剧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新媒体时代开放的传播平台和平等的话语体系,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成冲击,对辅导员岗位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关键阶段,心理、思想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新媒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部分辅导员缺乏与时俱进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和创新思维,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的理论基础和职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辅导员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近年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出台了不少有关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文件。但在高校贯彻落实中,缺乏针对辅导员群体的具体制度和措施,没有针对新媒体时代辅导员岗位特点建立行之有效的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辅导员实际工作主要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展开,新媒体是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工作内容灵活性较强、工作过程较隐性等特点,高校对辅导员职业道德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滞后,工作机制不完善。在日常管理中,重辅导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提升,针对职业道德的过程管理较少。在岗位考核中,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来评价辅导员职业道德状况。从而使日常管理和岗位考核等手段没有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未能对辅导员职业道德状况作出客观公平的考核评价。

(三)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不够明确

尽管国家颁布了支持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一些优秀人才从事辅导员事业。但是一些高校辅导员选拔标准不够明确,辅导员入职后培训体系不够健全,造成辅导员岗位的人岗匹配度不高,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对于辅导员的客观要求。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工作配套支持政策不足,对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与辅导员晋升、职称评聘、进修深造等关系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往往得不到真正落实。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不高,广大师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不强。辅导员找不到向纵深发展的职业路径,积极性受到挫伤,职业认同感降低,缺乏提升职业道德的动力。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举措

(一)进一步严格辅导员准入标准

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在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基础上,否则,职业道德就无从谈起。因此,把好准入关是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需求日趋多元,新媒体颠覆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各类新媒体平台上思想碰撞日趋频繁,文化交锋日益明显,在不知不觉中对大学生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三年一个小代沟,五年一个大代沟”。辅导员必须具备新知识、新技能,拥有开阔的眼界视野、复合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创新工作方式,与学生无代沟地沟通交流,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引导学生的思想成长。要通过明确严格的辅导员准入标准,选拔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能力的辅导员,进而提高辅导员职业道德水平。

(二)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提出,要抓住辅导员职业道德培养重要环节,教育引导辅导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运用,因此对于严格标准选拔出的辅导员仍需要通过培训来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提升岗位工作技能,加快职业道德的养成。职业道德建设也是一个道德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必须通过辅导员对职业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承担起育人职责。要完善现有的辅导员培训体系,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在具体落实上将职业道德摆到突出位置,贯穿辅导员培训的各个环节。将辅导员自我学习与组织培训相结合,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业务知识进修和专业知识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职高德育辅导员篇11

1.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落后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是展开学生道德建设的基本平台,是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主渠道,但是在实际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环节中存在很多问题,特别由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系统、体系建设长期落后与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实际,导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不能适应具体学生需要和学生特点,导致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建设发展的滞后和不足。

1.3高职院校辅导员素质不高

一些高职院校辅导员存在道德教育技能不健全、道德教育工作不认真、道德教育不系统等实际问题,难于为学生道德发展扩展空间,不能为学生道德视野扩大提供载体,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了方向上的错误和发展上的迷茫。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有:一是,高职院校辅导员素质不高,在新近聘任的辅导员存在道德教育能力和素质的不足,在辅导员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没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导致道德教育出现断板和缺陷。二是,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缺乏素质提升的机制和空间,不能针对辅导员和道德教育工作有效地进行培训、指导和教育,产生辅导员道德教育技能和素养长期低下,严重影响学生道德水平提升和道德素养发展。三是,辅导员道德教育工作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支持机制,很多学校对辅导员的道德教育工作存在考评不系统、保障不力、管理不严格等问题,在机制和体系上丧失了对辅导员德育教育工作的指导和规范,难于对辅导员道德教育细节进行覆盖,形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在道德领域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2高职院校解决学生道德领域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2.1加强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建设的工作信念和理想

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是长期、系统而复杂的建设工程,只有坚定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信念,扎实推进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发展和成长的目标,高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也才能有清晰的指向和明确的工作目标。学生道德教育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增加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建设的指向性,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建设工作的工作信念,突出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价值和功能,建立起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建设的新机制。在具体的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中要重点做好社会公德、公民素养、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一系列基础性道德的建设,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导向性,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建设的有效性,把握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关键和技巧,尽量在策略上、方向上控制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发展的质量、速度、价值和功能,确保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发展工作的实效性,为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培养和成长提供基础、方向和平台的保障。

2.2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内容和形式

职高德育辅导员篇12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大学生成才,对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是学生在大学期间重要的引导者,对学生成长、成才、成人、成功负有重要责任。辅导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是极其明显的。辅导员对学生的这种特殊使命,必然要求辅导员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构建符合辅导员职业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辅导员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

在遵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辅导员又有着自身特殊的职业道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共性的特征,辅导员职业道德是对辅导员工作特殊角色的具体体现。高校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职业的定位,必然要求辅导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所谓师者自我道德一定要高。否则,一个道德低劣的人成了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对国家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是高校中很多教师无法做到的,由于辅导员特殊的职业特点,要求辅导员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人生的领路人,如此重大的使命,没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是决不可行的。因为,这关系到学生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兴旺发达。所以,高校辅导员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把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辅导员职业的一种自我完善。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特点的客观要求

辅导员工作被许多人认为是学生的保姆,是学生的勤杂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辅导员工作的辛苦。很多高校辅导员白天要在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晚上要到学生寝室了解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关心学生的生活起居。白天是正常坐班,晚上下寝室属于工作职责。据了解,很多高校辅导员每周晚上至少下寝室三次,辅导员必须要牺牲很多自我时间,相比与专任教师,辅导员的自我安排时间显得少了很多。使得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职业,辅导员的流动性非常大,职业倦怠明显。辅导员这种工作特点,要求辅导员既要热爱辅导员职业,又要愿意为辅导员事业付出,这必然是有着崇高职业道德的人才能胜任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制定符合辅导员工作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至关重要。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辅导员必须要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辅导员工作又有着它自身的职业特点,必须要遵守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笔者认为,根据辅导员职业特点,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对大学生思想引领、成长成才、服务社会三个部分。

(一)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路人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在思想工作这一首要任务中,一是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对国家、对社会等的正确认识,能够在大量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是非分明的正直的善良的人。二是通过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第三,在医学院校还要求辅导员帮助学生们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高尚的医德。这其实也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医学人文素质方面的具体化。只有首先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者才能将所学的专业技能用到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发展服务中。

(二)做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者

无论是过去的高校精英教育还是今天的大众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大学教育的根本。大学是一个微缩的社会,也是大学生们进入社会前最好的学习课堂。在这里辅导员将对他们的成长、成功、成才等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和辅助。第一,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航者。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琳琅满目的提升平台选择,色彩斑斓的校外诱惑,层出不穷的心灵碰撞,从生活细节到融入集体,从学习发展到实践锻炼,从文艺到体育,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行为规范,都需要辅导员的正确引导。第二,辅导员是大学生成才路上的规划者。辅导员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等方面出发,综合权衡,帮助学生科学规划成才目标与实施计划。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进行总结,最终实现成才目标。第三,辅导员是学生成功的%辅助者&。辅导员门在大学生们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成功观。在%成人&的内涵里,坚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二是在成功的道路上除了自身的利益还要不能侵犯他人和国家的利益。另一方面,在追求成功的方式方法上,也就是从行为上来说,既不能违背道德,也不能触犯法律。从思想和行动两方面来辅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成功,并追求成功。

(三)做好服务社会的责任人

大学教育除了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最重要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服务社会。学生的成长、成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让他们更好的踏入社会,为社会发展服务。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不仅自己要形成服务社会意识,还要将这一理念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让他们明白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对社会的进步都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明白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的路径

辅导员对于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特殊的定位,必然对辅导员职业道德提出了规定性。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需要政府和高校高度重视,推进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形成实效。

(一)教育部门主导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教育部门积极倡导建立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政府和高校应探索典型宣传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全面加强和改进师德教育。通过定期开展评选全市辅导员年度人物等活动,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辅导员,激励广大辅导员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辅导员良好职业形象。

(二)加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辅导员能力建设

职业道德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高校要加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辅导员能力建设,定期开展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强化辅导员工作纪律,组织实施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通过辅导员业务能力大比拼,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胜任能力的增强。根据新媒体在当前的普及,引导和鼓励辅导员充分利用微博、QQ、微信等新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强化辅导员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增强辅导员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能力,始终把职业责任作为辅导员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突出职业道德的核心地位。

职高德育辅导员篇13

从辅导员角色的规定性上看,服务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只有强调辅导员工作的服务意识,并优化辅导员工作的服务质量,从而促使辅导员在繁杂琐碎的工作过程中培养积极反思与主动奉献的精神。因此,某种程度上讲,服务质量是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外在表现和价值追求。在绩效责任的推行以及多元需求的强化下,辅导员只有以优化的服务质量和工作能力才能获得学生、同行和高校的认可。强化服务质量不仅体现在效率上,更加体现在日常与学生接触的细节中。这要求辅导员必须具有较为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崇敬感,必须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这直接地体现在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的满意度及幸福感持续性的关注和满足上面。辅导员师德建设的这些具有内在联结关系的价值倾向是辅导员工作与新形势下大学内外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将会极大地影响辅导员师德内涵和师德建设的着力方向。

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困境和归因

师德建设,涉及到一系列历时性的心理认知建构和情境性的道德反思,所以,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育人工程。辅导员工作职责的泛化、某些高校对辅导员角色的定位偏颇,加上社会氛围中经济价值的渗透、不公正和现象频发等因素的影响,使当前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面临困境。尽管教育部第24号令等文件对辅导员的职责有相应的表述,但在现实中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定位并不明确。据有关学者指出:在高校中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涉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宿舍管理、学生评优评奖、助贷勤工、就业指导等,这些工作范畴在高校的管理体制中又分属于多个部门的职责,即辅导员开展工作就要至少跟学校多个部门,如宣传部、团委、学生处、后勤处、保卫处等进行协调。正是由于高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模糊,使其工作职责泛化,形成“多头管理”,导致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和角色超载,这也造成了辅导员的职业倦怠,致使其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

在评价考核机制方面,如何根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岗位特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考核,促使其个体职业优化发展,一直是各高校探索的重点。当前,辅导员工作评价和考核的模式大概有三种,基于德、能、勤、绩的考核;基于业绩指标的考核;基于任职资格的考核[2]。这些考核具有紧扣辅导员岗位的特点,借用了企业管理的相关方法,提供了量化参考指标。然而,“这些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就是:重奖惩轻发展,更多的是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而忽略其发展功能。评价时很少考虑到以辅导员为本进行问题的探讨,忽视考评的目的”[3],难以体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缺乏对辅导员工作的人文关怀,使辅导员难以摆脱大而全的工作重负,无暇对自身道德修养进行提升。从发展机制上看,虽然高校有相关文件明确辅导员的生涯规划发展,也有相当辅导员从其岗位上实现晋升。但是,现实中高校对辅导员的定位尚处于“事务工作者”的制度认同;辅导员的职称评定、晋升渠道、发展方向尚不明朗。发展方向的不明确使辅导员的教师身份认同感不强,这成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瓶颈,致使其对自身发展前景产生迷茫。

辅导员的专业精神不仅体现在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着精深的学习与孜孜不倦的研究上,更体现在认同辅导员工作的信念、道德良心,执着地追求学生和学校的满意度上。这里涉及到辅导员专业出身及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素养问题。所谓辅导员的专业出身是指辅导员在大学中所学习的专业或发展方向。专业出身直接地影响到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是否具备从事辅导员工作所需的专业素养,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当前,不少辅导员并没有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的专业教育,现行的辅导员制度又使大多数辅导员疲于应付大量繁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而无法分身进行工作反思与职业规划。因此,部分辅导员开展工作多倾向于说教、发指令,而缺乏引导、激励;倾向于被动接受,而缺乏自觉反思;倾向于应付了事,而缺乏创新。基于这样的情况,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疏远,师生间的世界观、价值观难有交集,辅导员就难以对职业产生价值认同和职业归属感,因此也就缺乏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和专业精神的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等价值取向对高校的渗透日益强化,种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对辅导员师德建设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辅导员在师德建设中出现了职业倦怠、奉献精神缺失、工作热情缺乏和功利化等现象。这些现实促使部分辅导员开始“以新的社会坐标审视自己的职业,从而改变了过去那种以追求精神价值为主的价值取向”[4],转向对职业功利、经济效益和成本效率的追求上,而忽略心灵疏导、人文关怀和奉献精神的恪守,从而产生了职业道德感的误判。#p#分页标题#e#

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指向和路径

如前所述,辅导员师德建设从本质上讲是对辅导员自身道德认知和德行能力的一种自我建构。但以往对师德建设的自觉性、精神性和奉献性的过度倡议在现实中并没有获得良性的结果,反而使师德建设流于形式。因此,应该遵循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策略,为辅导员师德建设建构持续性的环境。职业角色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核心,因此应该从多元激励和明确导向的角度为辅导员开展工作进行合理定位和规划,逐步建立专属于辅导员职业规划和发展的职业领域。首先,高校应该通过制度建设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使辅导员从繁杂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辅导员要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将育人和服务贯彻到日常的工作和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从而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增强职业的尊严感。高校要引导辅导员协调各种角色,发挥角色功能的最大效应,使辅导员能够从工作中体验成就和价值。尤其重要的是要逐步建立与辅导员身份相匹配的职责体系和工作制度,以此逐步实现由职责泛化的辅导员工作向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回归。其次,要通过完善的、个性化的基于综合能力的考核机制,使辅导员享受具有层次性、阶段性的薪酬待遇和奖励。再次,根据辅导员的个性特点和个人意愿,引导其全面发展,为其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给予一定的政策保障,明确其职业发展的路径。最后,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培养机制,通过校内培训、校外交流学习等形式使辅导员能够积极投入工作,找到职业发展之路。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