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翻译教学论文实用13篇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1

一、应用型本科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翻译是英语教学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期间,特色化进程较为缓慢。翻译课程改革更为急切。分析应用型本科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其体现出这么几项特点。

首先,课程定位模糊。事实上,对许多院校来说,发展英语专业面临着较多的困难。立足于实际,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以及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各方面相对较为良好。但理工院校与公共英语教学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弊端。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是根据传统理工专业建立,理工性特点表现的非常突出。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此类院校的英语专业边缘化显得非常明显,而英语翻译更是如此。并且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在发展期间,针对翻译课程存在着边缘化的现象。即便教学大纲规定翻译课程课时,但是大部分的应用型英语专业只开设一学年的翻译课。在有限的课时内,院校只能进行普通翻译课程教学,讲授英汉互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而具有时代性特点的应用翻译并没有开设。

其次,教W内容雷同。在高校扩招与升格期间,英语专业已经在各类院校中广泛普及,而地方应用型本科室升格与扩招的主要构成体。在英语课程设置与培养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由此造成人才培养同质化。受到英语教育部要求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再局限校际的差别,英语人才培养均采用标准化。由此造成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很难在就业中体现显著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雷同性特点,导致人才培养难以达到特殊化的要求。

最后,软硬件投入不足。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具备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支持。如果教学软硬件设施难以保证,那么教学质量就很难提升。从学校性质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应用型本科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受到师资力量与教学环境的影响。学科性质决定了英语在文学与语言上的优势,并对翻译课程的师资力量要求较高。而我国翻译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这一点并不仅仅体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软硬件设施不齐全,由此造成了教学质量不理想。

二、应用型本科英语翻译非文学性转向的思考

了解应用型本科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了解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翻译的基本情况,对此深思其非文学性转向。

1.课程模块。传统的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对非文学翻译教学的展开并不能产生良好的效用。对此,就需要创新课程模块,将其分为通识类、翻译基础类与非文学翻译实践类。通过创新课程模块,才可促进应用型本科英语翻译非文学性转向。从课程目标上出发,通识类课程就是解决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非文学性转向的难点就在于理工与经管类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科词汇、术语与独特语言结构和使用惯例等。可通过与其他院系合作,在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开设理工、经管等学科知识概述类课程,普及这些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术语,为“多面手”人才培养打基础。一般情况下,大二下专业四级考试后才会开设翻译基础类课程。在整合传统英汉互译课程利用60学时左右的时间,讲授翻译基础理论与常用技巧,以此就能够解决学生翻译实践中需要应用到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在高年级就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非文学类翻译课程。此类非文学性课程应主要是通过特定文体与惯用语法进行实践性翻译,以此来强化学生的翻译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市场适应能力。

2.教学模式。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就应根据办学的实际情况,灵活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常见的就有任务型、情景式、批评性、探究式等,都能够适用于应用型本科英语翻译教学中。根据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将翻译教学内容展现于学生的学习中。教师采取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就在学生学习中强调英语翻译。通过翻译真实化、课堂社会化,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中获取到相应的知识内容。而情景式教学就强调学生拥有的翻译能力能够在真是的或模拟的翻译情境中培养,并展现出市场化的需求,以此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翻译问题。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翻译教学转向非文学性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指导,能够在多媒体环境中加强翻译教学、虚拟团队翻译教学的研究,以此强化网络资源的应用,辅助应用型本科英语翻译教学非文学性的转向。

三、结语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2

我国的翻译专业教育起步较晚,要获得较快较好的发展,必须抓好翻译学的学科建设。除了体系机构的建设外,更重要的是进行学科理论建设。就翻译教学来说,就是要从翻译教学理论出发,认真学习研究国际翻译教学的经验,分析国内翻译教学的现状与不足。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科理念,开展积极的理论批评,研究适用于新形势的课程设置和教材,才能进一步巩固并继续提升翻译学的学科地位;才有可能从宏观上描述和解释翻译活动的过程,从微观上指导翻译的具体实践;才有利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翻译专业的人才。应当承认,当前我国在翻译专业教育理论建设方面与西方①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有助于学科发展。本文拟从学科理念、翻译批评和课程设置与教材这三方面探讨翻译学科理论建设。

一、转变学科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科地位是搞好理论建设的前提

论及中西方在翻译学学科理念上的差距,许钧断言,“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认识上比西方最起码要迟二十年”。因为,早在20世纪7O年代,翻译学在西方已经开始确立其独立的学科地位。

在论文《翻译学的名与实》中,JamesHolmes将翻译学分为纯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两种。而纯理论研究之下又细分为理论翻译学和描述翻译学。这个时期西方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活动的多种形式、翻译过程的各个环节、翻译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运作方式,极大地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在形式上拓展至模仿,对文学史、文学评论等进行改写,这些理论还涵盖了影响翻译过程和译作接受的诸多社会文化控制因素“。此后,西方翻译学学科地位从不同方面得到巩固和提升。以英国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设了培养翻译理论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以及应用翻译学硕士学位课程,现已形成规模。有的设置纯理论翻译学博士学位,有的设置了应用翻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一些翻译院系还定期举办短期的翻译研究培训班进行专项的理论培训(如曼彻斯特大学联合伦敦大学和爱丁堡大学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暑期短训班)。翻译学朝着跨学科多角度的方向发展,研究成果也随之越来越丰富。2O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翻译学的专门学术出版机构,如创立于1995年位于曼彻斯特的圣·杰罗姆出版社,国际性翻译学杂志如TheTranslator,Meta,Target,Perspectives和rI’I’R等,并且数量还在继续增长。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继1998年的《劳特里奇翻译研究百科全书》之后,主编MonaBaker在2009年又有《劳特里奇翻译研究百科全书》新版问世,新版的百科全书根据翻译理论的发展增加了新条目,原有的条目在内容上又有扩充。大量翻译学术论文的发表,翻译研究专著和论文集的出版均反映了翻译理论研究的繁荣景象。这一点从上海外教社和北京外研社近年来分批影印的翻译理论研究原版书籍便可见一斑。这充分反映了翻译学科在西方的地位。

当翻译学学科地位在西方不断上升时,与此形成反差,在我国却在下降。首先是不合理的学科定位直接限制了整个学科的发展。“如果不能在国家的学科目录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该学科就很难获得包括申报课题、成果评奖等学术研究的资助,也很难自主安排教学计划。而翻译教学的相对落后反过来又制约了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使得新兴学科的发展举步维艰。”L8然而,尽管翻译学科没有获得应有的学科地位,但从学科内涵和学科力量上,翻译学已经与“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成三足鼎立之势。可以说翻译学现状比较尴尬。一方面是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得到普遍认可并不断提升,报考翻译专业的硕士博士数量骤增,几乎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语言文学两者之和。而另一方面,学科的学术地位仍然很模糊,比如,有些学校将它归属于应用语言学,而有些学校又将它归于外国语言文学。希望业界进一步转变学科理念,为翻译学正名。只有尽快改变目前这种局面,使翻译学科得到它应有的地位,专业理论建设才能有效地开展。

二、提高翻译批评的理论含量

提高翻译批评的理论含量是加强翻译专业理论建设的又一重要环节。翻译批评既可以是对具体翻译实践的批评,也可以是对翻译理论的批评。中国的翻译史源远流长,也有着丰富的翻译理论,然而在国际比较权威的当代翻译学概论中nDjL1却看不到中国的译学理论。尽管我们可以说这是由于西方学者有学术偏见和知识局限造成的,不能单凭这一现象来评判我国的翻译理论,然而,我们却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事实:“这里反映出来的问题不无理论思路的狭窄,理论意识的不成熟,和理论方法的缺乏。翻译理论发展史告诉我们,实践经验对东西方翻译工作者都是公平的,区别只在于谁能从这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LI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这段时间,西方现当代语言学、文学理论以及人类学等学科迅速发展并纳人了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角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翻译研究大量吸收了这些邻边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独立的学科和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理论。而这个阶段,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在原地踏步。翻译理论多是在语言层面上依据“信达雅”的标准做评判。直到上个世纪末,我国翻译理论还多是经验式、印象式的评点,大部分是围绕具体的翻译技巧在做文章,也就是说,还停留在语文学角度的探讨,凭印象、以原文为基准对翻译进行评判。这些特点在不同时期权威性的翻译论文集中可见一斑。。这些文章在理论层次上大致相当于西方翻译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国际译坛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进入多元化体系,而我国还是一元论或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最突出的例子便是严复的“信达雅”理论在我国译坛一统天下达百年之久。进入21世纪,在国外翻译理论的影响下,我国译界有些改观,一些学者开始意识到翻译研究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研究重心应该从原文向译文及其译者和社会转移。但是迄今为止,真正以社会文化多元体系为理论框架对翻译的热点问题展开研究的论著极为少见。正如许钧指出的那样:“目前一些学术刊物上刊载的翻译批评文章更多的还是文本的对比和分析”。也就是说,仍然停留在狭义的翻译研究层面,真正意义上的广义的理论研究还很少见。理论范畴无体系,术语界定模糊,不系统,缺乏缜密的论证,加上学术规范性不强,因此,当代国际译坛上至今没有我国学者的声音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请进来派出去的政策给翻译理论的建设输入了新的血液。外国的翻译理论逐步译介到国内,我们看到了尤金·奈达、约翰·卡特福德、皮特·纽马克、劳伦斯·韦努提等理论家的相关介绍。但是这些译介多停留在译说的层面,缺少具体的分析和批评,很难听到我们的意见和看法,更缺少外来理论与我国翻译实践活动的普适性研究和应用。

三、重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

专业课程如何设置、采用什么教材在学科理论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像一面镜子反映出该学科存在的问题。既然设置了翻译专业,就不能像从前那样只是将其作为外语的一项技能来教。应该围绕翻译专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做好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只要懂外语就会做翻译,甚至连外语界也存在这种认识。受这种认识的影响,翻译课只是被认为是外语技能训练的一个方面,并没有成为专业训练课。随着翻译学科意识的增强,以往的错误观念正在转变,人们认识到翻译能力不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而是需要专门培养。本科翻译专业的设立更说明了这个问题。翻译作为一门专业,其课程设置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各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来考虑,在突显专业性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突出各自的特色。很显然,翻译有口译、笔译之分,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两大层面上展开。口译又细分为同传、交替、影视等;而笔译则有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网络媒体翻译和机器翻译等。哪个学校都没有能力面面俱到,更何况学生的精力也有限,难以样样精通,因此,应该做细致的调查研究并根据实际需求开设课程.

由于学科定位不合理,翻译专业硕士生的学习课程多为理论课程,缺乏翻译实践,缺乏技能的培养,部分讲翻译实践的又不与理论挂钩。翻译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应该是翻译专业课程最精彩但也是最不容易的部分,需要花大气力下大功夫。要求任课教师或教材编撰者既要有广博的翻译理论,又要有扎实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基础、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够为理论配以经典的范例。好的翻译教材需要时间以积累足够的恰到好处的范例,不能急功近利。目前翻译教材很多,但这方面做得好的若说是凤毛麟角也不能算夸张。

此外,高校本科翻译教材普遍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本科教材中多偏重翻译技能的培养。教科书大多是选取中、外文不同体裁的文本进行互译实践,在句子层面上讲述翻译技巧以及翻译应该遵循的标准。还有一些翻译教材仅仅是前面列出原文后面提供译文,根本没有理论。翻译教材如果不能将所译的文本置于语言的上下文中,或者更宏观些,没有将翻译活动置于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只是就事论事地谈翻译,就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翻译的本质与功能。用这样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缺乏理论修养,难以将实践上升至理论层面,也就无法做好当时的翻译实践以及后来的翻译研究。在最新出版的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中的翻译教程,已经注意到适量加入理论阐述,但是理论部分仍然是弱项。这除了观念滞后之外,还因为编撰者自身不重视系统地学习当代翻译学理论,所编写的教科书缺乏相关的翻译理论框架支撑。这样,翻译专业教学这一重要领地仍然是技巧占主导地位。

四、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学科应该加强三个层面的理论建设。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3

一、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的现状及原因

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得分率低,究其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教学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忽视,首先是因为教学大纲对翻译教学的忽视,历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对翻译能力一直没有重视。其次是四六级考试对翻译能力考查的遗忘。据统计,自1987年9月到2007年12月的43次四级及1989年1月到2007年12月的40次六级考试中,四级出现翻译题仅7次,出现频率为16.3%,其中4次出现在2006年新题型改革后;六级出现翻译题型3次,频率仅为7.5%[1](p86)。再次是大学英语翻泽教学科研滞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论文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少。最后是教材和师资的缺乏。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教材在学习目标、内容、过程方面认识不足,更没有专门翻译理论教材。师资方面也缺乏应有的翻译理论素养和严格的翻译实践训练。

二、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一方面,翻译能力不仅是英语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且是英语综合能力的反映。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的得分率以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忽视也反映了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翻译不仅要求学生仔细分析句子结构、语义、词义记忆正确理解原文,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消化输入内容又要能够输出所输入的内容,与简单的客观题相比更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为翻译行业输送大批量的翻译人才。现在翻译行业的缺口非常大,仅仅靠英语专业培养的翻译人才很难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人才的储备力量的培养可以很好地缓解目前翻译行业的人才短缺问题。相关统计数字显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完全有能力从事翻译工作,而且在某些方面他们还具备英语专业的学生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翻译专业培养的学生中只有一部分从事翻译工作,远不能满足翻译行业的需求。其次,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分散在各行各业,翻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文学、政治、法律等领域的翻译工作,对机械、化工、医药等领域的翻译工作往往难以胜任。再次,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等领域非外语专业背景学者翻译的。

三、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特点分析

同为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有共同之处;但作为非专业的翻译教学,也有其独特之处。

共同点:从培养目标上来讲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与专业翻译教学是一致的。翻译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

不同点:一方面,两者在教学大纲、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就大纲而言,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的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几乎处于完全被忽视的地位。1999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首次将“译”的能力列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在借助一定的工具下,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00个英语单词左右。一方面学生误认为有了字典这一工具,生词的难题解决了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材没有系统、全面介绍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的独立单元,其间穿插的一些翻译练习题充其量只是一种造句,一种语法词汇的综合练习,算不上是翻译方面的系统训练。

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对象不同。首先,英语基础薄弱。没有词汇,人们就无法传达任信息,词汇是构成话语的基础也是理解的基础。其次,汉语表达水平低。遣词造句能力不高,词汇贫乏,很难翻译出通顺流畅的语言。最后,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了解,不谙翻译技巧。这也是上文中我们提高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与英语专业的学生差别最为明显的地方。翻译实践证明一旦找出英汉不同之处及表达方式之差异,问题便迎刃而解。从结构上讲,英语重形和;汉语重意和;前者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后者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关系。因而英语结构紧密,汉语结构简练。在词义方面,英语词义灵活,突出表现为一词多意而汉语用词精确,严谨。英语句法形式紧凑,语法结构严谨,而汉语句法恰恰相反。学生语法不清晰,在理顺原文句子结构问题上束手无策。英语从句一个接一个,修饰语连绵不断,句子威分之间的复杂关系,足以把一个语法知识欠佳的学生搞得晕头转向。最后也只好随意切割句子成分,理解荒谬。

四、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可以借鉴专业翻译教学成功的经验

(一)根据翻译专业教学,作为一个译者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都必须具备,首先需要培养的就是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打好语言基础、掌握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汉语素养,要做好这些工作就需要明确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编写专门的大学英语翻译教材,并且要改进大学英语课堂的翻译教学方法。

(二)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特点,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外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文学、政治、法律、新闻、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翻译工作,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该定位于机械、化工、医药、电子等领域。并且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这些学者大部分都是非外语专业背景。所以从翻译教学的文体和翻译素材的选择上,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要有意识地向这些方面侧重。

(三)进行系统的翻译理论教学,培养翻译技能意识。相关语料库资料调查显示,就翻译单位来说,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学生所采用的翻译转换的基本单位是词[2],这就导致他们在翻译实践中更关注短语在译入语中的对等转换,译文结构受源语限制比较严重,这样就会出现很多不地道的汉语表达,甚至翻译腔。在其他方面诸如时态、语态、衔接词、句式结构的转换技巧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处理起来也受英语原文的影响比较严重,对原文结构调整非常有限。这表明学生缺乏基本翻译技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原文而不能打破原文结构的限制,译出符合译文语言表达规范和表述习惯的句子。导致译文语言不通顺流畅,可读性不强。

结合刘宓庆翻译技能意识的培养和翻译能力提高的论述及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在分析英语专业八级英译汉翻译试题的基础上,可以得出结论要想提高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翻译理论的讲授中,不仅要使学生知道这些翻译理论知识,而且要让他们把翻译理论知识内化,再结合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翻译技能意识,这样他们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就会有意识地去运用翻译理论来作为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也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指导,除了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要具备策略能力,策略能力贯穿了整个翻译过程,需要我们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运用各种翻译理论外的能力,包括心理能力,才能顺利地完成整个翻译任务。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

五、小结

虽然教学大纲已经把翻译能力列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项考察技能,然而从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的得分率来看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状况并不乐观。作为翻译行业储备力量的重要来源,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非英语专业的非专业性,在教学对象、教材、师资方面具有独有的特点;然而同为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上是相通的,所以可以借鉴其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注重翻译理论的灌输和翻译技能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翻译的各项子能力,再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将理论内化熟练运用,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的翻译水平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汪晓莉.基于实证视角看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2).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4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71-02

一、引言

我国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英语专业本科生高年级的翻译课,一般分为英译汉、汉译英和口译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同声传译;(二)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这里所说的翻译教学是把翻译作为专业来看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培养良好的翻译工作习惯,学会初步的翻译技巧,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

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改革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从事翻译教学不能没有理论指导。由于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都是在谈翻译的标准与方法,并不揭示翻译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也不描述翻译的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译者、读者等因素,因此无法形成一门系统的理论科学。现代翻译理论应用科学技术和各种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对翻译过程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研究,科学性较强。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需要在原文可能具有的意义或功能以及译文语言可用的资源两方面进行反复地判断与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操作的过程就是一种判断与选择的过程。翻译活动中有意义的选择主要涉及到某种具有内在连贯性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是清晰明确的。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的教师大多数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甚至在一些研究生的翻译课堂上,教师也只是讲评译文或进行译文比较赏析,至于翻译理论略作介绍,而不是深入地讲解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这种翻译教学方法盛行的原因在于:翻译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考虑到将来就业的需要,翻译教学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应该以实践为主。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只有了解翻译的定义与分类、翻译的标准与方法,并通过练习和讲评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数量的英汉互译,就达到了翻译教学的目的。尽管如此,缺乏理论指导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成为只掌握技巧的工匠,而不是通晓其中道理的学者。这种翻译教学片面追求对字句的斟酌,对技巧的锻炼以及对语篇的评析,而没有针对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各种可能的转换做理性的探讨。

总之,翻译教学有赖于翻译理论的指导,翻译人才的培养有赖于翻译教学理论的探索和发展。因此,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应该对翻译教学和翻译理论都有正确的定位和认识。加强翻译理论的研究,翻译教学才能更加符合实际的需要,才能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二)与市场接轨,丰富教学内容

在当今的社会中,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给教育方式带来了革命。在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冲击下,无论是翻译对象还是翻译方式,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翻译教学也因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1、翻译对象纷繁芜杂,要求教学内容迎合市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译者的信息传播方式与传播速度都将产生巨大改变。在翻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授如何处理传统的语言文字材料的翻译,而且要讲授处理新型媒体承载材料和非文字材料的处理技巧。随着对外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译者需要进行往来商务信函的翻译,商务合同的翻译,广告语的翻译以及产品商标的翻译。随着中国境内向外国游客的开放,译者需要进行旅游广告的翻译,旅游手册的翻译以及旅游景点相关标识的翻译。甚至随着涉外经济活动的增加,涉外法律的翻译也具有一定的市场。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必须理论结合实践,在翻译教学中增加讲授实用文本的特点与翻译,以便满足市场的需要。

2、翻译方式巨大改变,要求教学内容丰富新技能。传统的翻译主要采取全文翻译的方式,但是,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很多情况下不需要全文翻译,这就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必要的压缩与提炼,即通常所说的编译或摘译。编译、摘译以及译述是难度高于全文翻译的翻译技能,这些技巧要求译者在全面而透彻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高度的概括,再用准确到位的语言对概括的内容进行翻译。如果译者概括或提炼的原文内容无法体现原文的全貌,那么译文的读者势必无法理解原文,对原文的翻译就会出现失真,原文的面貌也将面目全非。因此,翻译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训练来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以及复述的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渐培养编译、摘译以及译述的能力。

(三)改进教学体制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5

一、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的现状及原因

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得分率低,究其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教学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忽视,首先是因为教学大纲对翻译教学的忽视,历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对翻译能力一直没有重视。其次是四六级考试对翻译能力考查的遗忘。据统计,自1987年9月到2007年12月的43次四级及1989年1月到2007年12月的40次六级考试中,四级出现翻译题仅7次,出现频率为16.3%,其中4次出现在2006年新题型改革后;六级出现翻译题型3次,频率仅为7.5%[1](p86)。再次是大学英语翻泽教学科研滞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论文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少。最后是教材和师资的缺乏。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教材在学习目标、内容、过程方面认识不足,更没有专门翻译理论教材。师资方面也缺乏应有的翻译理论素养和严格的翻译实践训练。

二、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一方面,翻译能力不仅是英语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且是英语综合能力的反映。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的得分率以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忽视也反映了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翻译不仅要求学生仔细分析句子结构、语义、词义记忆正确理解原文,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消化输入内容又要能够输出所输入的内容,与简单的客观题相比更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为翻译行业输送大批量的翻译人才。现在翻译行业的缺口非常大,仅仅靠英语专业培养的翻译人才很难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人才的储备力量的培养可以很好地缓解目前翻译行业的人才短缺问题。相关统计数字显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完全有能力从事翻译工作,而且在某些方面他们还具备英语专业的学生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翻译专业培养的学生中只有一部分从事翻译工作,远不能满足翻译行业的需求。其次,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分散在各行各业,翻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文学、政治、法律等领域的翻译工作,对机械、化工、医药等领域的翻译工作往往难以胜任。再次,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等领域非外语专业背景学者翻译的。

三、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特点分析

同为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有共同之处;但作为非专业的翻译教学,也有其独特之处。

共同点:从培养目标上来讲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与专业翻译教学是一致的。翻译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

不同点:一方面,两者在教学大纲、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就大纲而言,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的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几乎处于完全被忽视的地位。1999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首次将“译”的能力列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在借助一定的工具下,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00个英语单词左右。一方面学生误认为有了字典这一工具,生词的难题解决了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材没有系统、全面介绍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的独立单元,其间穿插的一些翻译练习题充其量只是一种造句,一种语法词汇的综合练习,算不上是翻译方面的系统训练。

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对象不同。首先,英语基础薄弱。没有词汇,人们就无法传达任信息,词汇是构成话语的基础也是理解的基础。其次,汉语表达水平低。遣词造句能力不高,词汇贫乏,很难翻译出通顺流畅的语言。最后,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了解,不谙翻译技巧。这也是上文中我们提高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与英语专业的学生差别最为明

显的地方。翻译实践证明一旦找出英汉不同之处及表达方式之差异,问题便迎刃而解。从结构上讲,英语重形和;汉语重意和;前者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后者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关系。因而英语结构紧密,汉语结构简练。在词义方面,英语词义灵活,突出表现为一词多意而汉语用词精确,严谨。英语句法形式紧凑,语法结构严谨,而汉语句法恰恰相反。学生语法不清晰,在理顺原文句子结构问题上束手无策。英语从句一个接一个,修饰语连绵不断,句子威分之间的复杂关系,足以把一个语法知识欠佳的学生搞得晕头转向。最后也只好随意切割句子成分,理解荒谬。

四、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可以借鉴专业翻译教学成功的经验

(一)根据翻译专业教学,作为一个译者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都必须具备,首先需要培养的就是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打好语言基础、掌握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汉语素养,要做好这些工作就需要明确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编写专门的大学英语翻译教材,并且要改进大学英语课堂的翻译教学方法。

(二)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特点,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外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文学、政治、法律、新闻、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翻译工作,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该定位于机械、化工、医药、电子等领域。并且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这些学者大部分都是非外语专业背景。所以从翻译教学的文体和翻译素材的选择上,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要有意识地向这些方面侧重。

(三)进行系统的翻译理论教学,培养翻译技能意识。相关语料库资料调查显示,就翻译单位来说,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学生所采用的翻译转换的基本单位是词[2],这就导致他们在翻译实践中更关注短语在译入语中的对等转换,译文结构受源语限制比较严重,这样就会出现很多不地道的汉语表达,甚至翻译腔。在其他方面诸如时态、语态、衔接词、句式结构的转换技巧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处理起来也受英语原文的影响比较严重,对原文结构调整非常有限。这表明学生缺乏基本翻译技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原文而不能打破原文结构的限制,译出符合译文语言表达规范和表述习惯的句子。导致译文语言不通顺流畅,可读性不强。

结合刘宓庆翻译技能意识的培养和翻译能力提高的论述及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在分析英语专业八级英译汉翻译试题的基础上,可以得出结论要想提高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翻译理论的讲授中,不仅要使学生知道这些翻译理论知识,而且要让他们把翻译理论知识内化,再结合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翻译技能意识,这样他们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就会有意识地去运用翻译理论来作为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也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指导,除了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要具备策略能力,策略能力贯穿了整个翻译过程,需要我们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运用各种翻译理论外的能力,包括心理能力,才能顺利地完成整个翻译任务。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

五、小结

虽然教学大纲已经把翻译能力列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项考察技能,然而从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的得分率来看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状况并不乐观。作为翻译行业储备力量的重要来源,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非英语专业的非专业性,在教学对象、教材、师资方面具有独有的特点;然而同为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上是相通的,所以可以借鉴其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注重翻译理论的灌输和翻译技能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翻译的各项子能力,再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将理论内化熟练运用,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的翻译水平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汪晓莉.基于实证视角看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2).

[2]周宁,徐剑.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汉翻译规范的语料库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6).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85-02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发展十分迅速,新增加了许多本科院校,其中应用型本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院校――就占了极大的比重,地方高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其“地方性”和“应用型”特点尤为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就是要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人才,而不是以理论研究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点。这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高等学校发展序列中处于“中间地带”,其外语专业的教学与其他综合类或研究型高校有着不同的教学定位和教学计划,作为外语专业的主干课程――翻译,自然也有其特殊的发展要求和特点。

翻译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翻译教学既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必需,也是翻译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技能则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更是他们未来工作时的立身之本。如何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自身特点,培养出复合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笔者拟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建设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课程定位与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建设等方面系统地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翻译课程的建设,以推动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课程定位与设置

翻译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还是提升翻译能力?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翻译课程的定位举足轻重,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兴,我们应重新审视英语专业本科中的“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

“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两个概念的分界最早是由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1988)提出,该主张在国内得到众多学者支持,并作为专用术语在方梦之主编的《中国译学大词典》(2011)中得到更为清晰全面的阐述――教学翻译是“指语言教学中的翻译活动,一般将其视为一种语言教学方法”,其直接目的是语言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或掌握语言知识,获得语言能力”,而“翻译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翻译能力”,两者对于译文的要求也不同。

国内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能从事基本的翻译工作;据统计,英语专业学生具备的听说、读写、翻译的基本技能与雇用单位的总体态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0.42和0.83,由此可见,翻译能力高于听说和读写能力,是雇佣单位最为看重和认可的能力之一,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必备的核心竞争力。

结合大纲要求和市场需求,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翻译课程应以翻译教学为主,教学翻译为辅,着重加强学生翻译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并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翻译课程,既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初级课程,又是巩固其英语基本功的高级课程,应处于专业课程的核心地位,建议在高年级开设,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翻译课程,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知识课程,教学内容需涵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区别于研究型高校翻译课程的文学文本翻译及各类翻译理论的教学,应用型高校翻译课程应该是开放性的,适应翻译市场的需求和发展。

据调查,在翻译市场上,非文学文本翻译占翻译总量的95%以上,从实践层面来看,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内容应该适应市场需求,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包含经贸、商务、科技、新闻、旅游、法律翻译等不同类型的非文学文本,从而培养出“以满足市场要求为导向”的实用型人才。教学内容注重实用型,偏重某一领域或行业的文本,例如商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可以商务方面的应用文本翻译作为教学实训内容,提高学生的商务领域文本翻译能力的同时,加强他们对商务英语本身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快地胜任翻译工作。

从理论层面来看,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同时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其内容 “包括人们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由于语言文字及文化上的差异,英汉同类型文本在体裁、格式及语域特征等方面大相径庭,译文若是完全忠实于原文,目的语读者恐怕难以理解,甚至导致交际失败――如何调整、重组及改写译文?与之最为契合的是德国学者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应用翻译的文本具有信息性和引导特征,这决定了这类体裁是以提供信息和感化受众为主要翻译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原文的形式与内容要服从于译文交际功能的需要,译者可以根据文本类型、读者和客户的要求,采取摘译、编译、译述、综述、评述、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参译等变译策略进行翻译。功能翻译理论为应用翻译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指导。

教学方法也应摒弃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建议开展校企合作的翻译教学模式,将现实中的翻译项目作为教学实训模块,或让学生走入企业,进行在岗翻译实训,了解工作流程,积累翻译经验,在实操中发现自身不足和弱项,完善自我。教师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先进的翻译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资源共享,拓展课外实践学时,加强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四、师资培养与团队建设

国内翻译专业硕士点较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成立较晚,学校较少,导致高校多数翻译教师来自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或者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对于翻译领域,缺乏系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和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授课多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教学质量一般。而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注重实用性,不仅要求教师来自于翻译专业,最好同时兼顾另一专业,以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要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优秀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应成立专门的翻译课程的教研团队,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使翻译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结合区域特色,重视地方需求。例如,我们武汉商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原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经过各位专家指导,实地调研,在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更名为《商务翻译》,旨在按照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向湖北地区,立足武汉城市圈,着重培养学生在贸易、金融、投资、外事、旅游、汽车、体育等领域翻译方面的工作能力;建议翻译教研团队勇于创新,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开发更多的类似翻译工作坊、任务型教学、计算机翻译辅助教学等实训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笔者认为要建设一支高品质的翻译教学团队,除引进合适的优秀人才外,第一,鼓励教师进行跨专业进修,研读翻译理论,特别是功能翻译理论的相关书籍,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加强教学专业水平,参加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发展;第二,通过校企合作,定期派教师进行企业挂职锻炼,利用假期或空余时间,到翻译机构进行实训、实习,熟悉实际翻译工作流程,了解市场需求,丰富自身的翻译经验和教学内容;第三,和其他高校联合,并和企业加深合作,聘请翻译教授和资深翻译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入课堂讲学,或做专题讲座。“复合型”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通过以上方法,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改善翻译课程教师专业不对口,翻译经验不足的现状,提升翻译课程教学质量,丰富翻译课堂,加快翻译课程建设,满足市场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建设,结合翻译课程的现状及问题,对翻译课程进行了准确定位――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同时,兼顾巩固其英语基本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其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阐述,应注重非文学文本翻译后的功能对等;最后,提出了师资培养与专业团队建设的相关建议。以推动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Snell- Hornby,Mary.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方梦之.我国的应用翻译:定位与学术研究[J].中国翻译2003.(6):47.

[3]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黄忠廉.变译(翻译变体)论[J].外语学刊1999.(3):80-83.

[5]贾文波.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7.(1):9-14.

[6]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7]李祖军,司继涛.地方高校转型中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49-53.

[8]苏奕华.英语毕业生招聘态度的定量研究与翻译课程的重新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181-183.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7

“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是部分高校面向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有专家提出其“设置缺乏理论支撑,培养目标不明,需要进一步加以论证,丰富其内涵”(许钧,2001:222)。本文以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与翻译及翻译研究的关系为基础,以译学建设与翻译教学之目的为切入点,认为“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应以“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之名称统一术语,确立科目名称。

一、翻译教学不仅是培养翻译人才的有效形式,而且也是译学思想具体化的过程

翻译教学及教学研究不仅对译学建构和其学术地位的确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翻译学理论对翻译教学更具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从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看,翻译教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翻译的学科发展同步而行,其指导思想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当翻译是一门技能的时候,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教学所能做的只是传授自下而上的语言技能(bottomupskills)。当翻译被视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时,教学则根据语言学理论在目标文本中寻求恰当的对等语言单位。当翻译被视为是一种跨语际文化交流活动时,以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为目标的功能主义翻译教学法兴起。从中外译学研究和相应的教学模式看,主要有释意―交际型译员培训模式;翻译语言学的教学模式;翻译文化论的教学模式;文理渗透型翻译教学模式等。尽管各种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对比研究及其理论是翻译教学的主干理论这一点,在中外翻译教学实践中却基本一致。

翻译教学的过程是一定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证实、证伪的科学论证过程,是使理论深化、升华、系统化、模式化和科学化等学科构建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因此,译学建构、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密不可分。虽然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但翻译过程本身却始终是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活动。因此,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翻译教学和教学研究就不能忽视两种语言文化转换规律的研究。所谓的转换规律,就是两种语言文化对比分析所得的结果。

要对翻译进行理论探讨,首先应明确翻译的性质。语言学翻译理论认为,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是翻译研究的直接理论和方法。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话语在保持其内容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成另外一种语言话语的过程,而转换这一术语指的是两种语言之间言语单位的等值关系。对于翻译学作为研究翻译的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威尔斯形象地描述为:翻译学好像古罗马神话中长着两副面孔的守门神雅努斯。一方面涉及翻译过程,并研究其内在的转换技巧,是一门前瞻式学科;另一方面又研究其推出的成品,是一门后顾式学科,从译语出发对比译作与原作的质量,通过对比两者以找出译语话语形成的过程,并确定如何恰当地达到预期的目的(廖七一,2000:112)。释意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旨在两种不同语言表达的篇章间建立等同,这种等同不是以译出语和目的语为基础,而必须永远以两个篇章的种类、对象,以两国人民的文化、伦理、知识、感情氛围等为基础,以不同时期的各种情况为参照”(刘和平,2001:1)。“等同”即转换的单位与标准。

虽然,释意派翻译理论强调摆脱原语的语言形式,用另一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但是,在理解原文、摆脱原语形式和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的研究描述和“等同”转换中,它始终都未离开对双语的对比分析。而“等同”的单位是语篇并非语词或句子这一点,恰好又与语篇语言学的翻译理论相吻合。这就说明释意理论与语篇翻译理论的基础理论和对比研究的方法殊途同归,摆脱语言形式并没有脱离双语的语篇表现形式所含意义的“等同”转换。同时也说明翻译的语言对比研究不仅不再囿于语词、句子和语篇的范围,而且还从交际的目的出发强调文化的因素,从而增加了文化对比的内容。因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其目的无不是为了寻求交际双方的沟通,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无一不是要用译语形式所含的语义和交际功能再现原语形式所承载的语义与交际功能的符号转换途径,而是否工于达意则是衡量翻译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译者和论者所关注的都是如何才能使原文的语义得以“传达”,怎样才能让交际的双方达到“相互理解”而实现交际的目的。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两种语言文化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支持。

由于受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等值”的标准已被侧重目标语系统(targetsystem)的翻译规范所取代。翻译规范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文――译文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将中心移向译文和译者;另一方面又将研究的目标和分析的对象从个别译者或个别作品的翻译转向有机连贯的翻译文本语料库。翻译要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建立自己可靠的方法论和明确的研究步骤,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分析,使个人和局部的研究结果能够在“同一个语料库或另一个语料库中”得到重复或验证(廖七一,2001:394)。很显然,译者之所以会更倾向于选择某些翻译策略和方法而放弃或避免另一些可能的翻译策略,恰恰说明这一切都只能通过对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进行大量的对比分析之后做出的抉择。因此,侧重目标语系统的翻译规范还是离不开双语文本的语言文化对比分析。况且,我们尚未建立起英汉翻译的语料库,正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作为研究型翻译人才培养的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更是责无旁贷。

二、英汉翻译文化对比研究的重点是特定语境中的言语交际文化和非言语交际文化

语言对比层面的划分早已在一般外语教学和翻译研究中达成共识,在此就不赘述。文化层面则需参照语言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划分。其中,物质形态层,涵盖人类以器物形式所体现的文化及一切与人的生活发生关系的“物态文化”实体;典章制度层包括“为维护有序社会而创制的规约、体制和机构”;行为习俗层既包括集体性的习俗又有个体性的身势语言等(刘宓庆,1999:34-38);精神文化层主要指该语族特有的“、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等观念形态”(陶嘉炜,1998:4―5)。深层的认知心理层对比可包括认知系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倾向等方面的研究。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工作对象是语言,就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对象和层次而言,两种语言的词语内涵和表现形式不仅在深层上与文化相融交汇,而且在各个层面均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重叠或完全重叠的现象。因此,无论是翻译实践还是翻译研究,始终都要面对如何跨越横亘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这种语言文化相互渗透、交织重叠的文化语言障碍,即交际载体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两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翻译和翻译研究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语言的表现形式,研究语言和文化这两个不可分割的内容连体。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比较与翻译,无论是作为一个基础科目,还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其内涵都是“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的合二为一,对比研究的重点是特定语境中的言语交际文化和非言语交际文化系统。杨自俭(1997:616-619)先生认为,文化对比研究应以共时法为主,内容包括词汇―语义、词组―成语、句法―篇章、语用―交际、身势语、信号和标记等七个系统。由于普通文化的因素绝大部分蕴涵在常用词语、常用句法和常见语用系统中,普通交际文化的对比研究应与语言的对比研究同时进行,而且应从语言对比入手,从语言之间的差异追踪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刘宓庆(1999:28)先生认为,对比描写应当是汉语翻译理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对比应该是“多向度的”,特别是语义一文化及语用一文化方面的研究。要用科学的方法加人文关照,描述双语转换过程中的各个机制,找出客观规律与普遍性,即找出语言的哲学机制和文化深层的内核,以此确立语言翻译的科学依据和依归。正因为翻译和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对比与语言对比研究的对象、层级、方法和目的完全相同,因此,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将语言对比与文化对比合二为一并非是异想天开,而是教学的实际需要,是翻译应用研究的必然。正如许余龙(1997:58)先生所说,汉外翻译本质上就是在对比中展开的。对比语言学对翻译的理论、规律以及技巧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可以用它探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通过对比,可以确定两种语言中哪些语言成分是翻译对应的、在什么语言层面上对应、对应的程度如何等等。

三、结语

毛荣贵(2003:序言)先生在为邵志洪教授的《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的序言中写道:六年之前,杨自俭教授在为志洪的第一部专著《英汉语研究与对比》写的序中,曾引用了赵元任先生的一句话: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的科学结论。大学者原来如此观察“语言学”,如此简单,又如此经典!在这里,我是否可以对赵元任先生的话略作推演:所谓翻译理论,实际上就是译文的比较,就是各种译文的综合比较的科学结论。所谓的“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即“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无论是作为一个科目,还是作为一个学科,都是英汉翻译的“语言对比研究”和“文化对比研究”的合二为一,既是英汉翻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也是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科目和培养方向之一(班荣学、赵荣,2003:142-4)。由于学界在“对比”和“比较”两个术语的使用上彼此不分,从而造成术语概念混淆,导致学科界定不清。因此,用“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统一术语确立学科名称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许钧.从高校外语专业博士点建设看翻译学科的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刘和平.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5]杨自俭.关于建立对比文化学的构想[A].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7]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8

continue our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osi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Key words :translation theory , translation practice , translation teaching

翻译教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翻译教学从新时期以来逐步繁荣,除外部因素如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需求之外,翻译学的发展是翻译教学发展的重要内部动因,而翻译学的发展则得益于翻译理论研究的繁荣。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从上世纪60 年代以后进展迅猛,各种翻译理论和流派纷纷涌现,翻译教学开始受到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6 年有关保护翻译人员和改善翻译人员生活条件的文献中指出:“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教学区别于纯正意义的语言教学,翻译教学需要进行专门的翻译训练。”(让·德利尔,1988 :96) 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翻译人员的培训,许多大学设立了翻译本科或研究生专业,授予合格的毕业生翻译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参阅柯平鲍川运,2002) 。

我国的翻译研究繁荣于20 世纪80 年代,与翻译教学几乎同时起步。1987 年“全国第一次翻译理论研讨会”可视作我们的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队伍的第一次大检阅,因为出席会议的100 多名代表绝大多数是大专院校的翻译教师以及他们所带的研究生,还有少数职业翻译中的翻译理论研究者。我们的翻译理论研究队伍主要是由这两部分人组成,我们的翻译理论研究一开始就与翻译教学关系密切。

在翻译教学,尤其是研究生的教学中,翻译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四个意识,即敏锐的学科意识、方法论意识、自觉的理论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挑战和创新意识(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意识也需要注意培养,如充分占有资料的意识、学术研究的规范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对话和宽容的态度等等) 。翻译教师只有注意将自己的教学观念现代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这里重点讨论理论意识的重要性。

然而,并非所有的翻译教师都对翻译理论的重要意义有足够的认识,有人认为,翻译教学的唯一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水平。这一认识中包含了几个问题: ①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②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③翻译教学的层次与翻译理论的关系。对于第一个问题,香港岭南大学孙艺风(2002) 已经有长文专论,笔者十分赞同他的观点,故此不赘。对于第二个问题,也有许多学者讨论过(如杨自俭、许钧、谢天振、朱纯深、王东风、潘文国、张南峰等) ,本文只稍加补充并重点讨论第三个问题。

多年来,一谈到翻译理论,总有人提出资格问题,即什么人才有资格从事翻译理论研究,也就是学术身份的合法性问题,甚至强调只有那些翻译出版过大量文学作品的文学翻译家才有“资格”谈论翻译,这是不恰当的。我们知道,理论和实践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在其他学科领域里,没有人要求从事理论研究者必须首先从事一定数量的实践才能取得研究资格, 也无人坚持要求实践家必须研究理论。有能力既从事实践又研究理论固然是好事,但毕竟只有少数人愿意并有能力为之,此其一。其二,翻译实践既包括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包括其他文体的翻译,如科技、政论、法律、实务等翻译。

在当今社会里,文学翻译在所有翻译实践中所占的比例极小,文学翻译实践不能替代其他文体的翻译实践, 文学翻译家从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并不一定对其他文体的翻译具有普遍性或针对性的指导意义。尽管文学翻译作品比其他翻译作品容易出版并得到流传, 但是,没有或很少出版文学翻译作品不等于缺乏翻译实践。其三,根据调查,目前我国从事翻译研究工作者绝大多数为高校翻译教师,而翻译教师几乎人人都从事翻译实践,担任各种口、笔、译工作,翻看各校外语教师的成果目录就不难看到,外语教师都不缺翻译成果(暂不论质量如何,那是另一个问题) ,他们评职称、报奖项、申报学科点时都有大量的翻译成果,并非如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翻译理论研究者都在“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对翻译实践一窍不通。也就是说,即使按照这些人“有了实践才可谈翻译”的“标准”来看,也没有什么人“不具备翻译研究的资格”。其实,从严格的意义上讲, 从事翻译研究的真正资格倒应该是接受过严格的理论研究方法训练。再说,如果自己不善于总结提高,就算翻译出版了大量作品,也不一定就能跻身翻译家的行列,而总结提高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最后,经常有人从翻译理论研究者的译作中挑出一些错误,并以此证明“理论无用”,或理论研究者没有资格谈论翻译,但他们并未意识到这种做法本身存在的问题。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样一个原文文本,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翻译是正常现象, 何以见得自己那种理解和翻译就是最佳版本呢? 优劣应由读者去加以判断。再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再优秀的翻译家,也难保证自己所有的译作百分之百正确无误、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如果从其译作里挑出几个硬伤就断然说该译者翻译能力不行的话,恐怕就找不到翻译家了。擅长从别人译作中挑错并以此证明自己高明者,就敢保证自己的译作十全十美、没有硬伤吗? (这里还涉及翻译批评的方法和态度问题,在此不谈。)

诚然,的确有的理论研究者动手能力不如职业翻译家, “眼高手低”,这也不足为怪。一个人的10 根手指还各有短长,一个人在各方面的发展也不会齐头并进。举例来说,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但语言学并不能帮助小孩子学习讲话, 甚至无法让所有的语言学家自己伶牙俐齿、能言善辩。语言研究者不善言辞的并非罕见,许多大字不识几个的人反倒出口成章、滔滔不绝。民间艺人和一些老农,虽然文化水平不高,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讲起话来却不乏机智幽默。这难道就可以证明语言学没有存在的必要、语言学家没有讲话的资格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美食家和营养学家不一定会亲自下厨, 是否就没有资格评论厨师的手艺呢?反过来,天天在家炒菜烧饭的家庭主妇对美食的门道大多也谈不出一二来。只知埋头搞翻译实践,而不善于总结提高,就算翻译了几百万字,充其量也只是个翻译匠,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家,更不用说获取所谓谈“翻译理论”的资格了。

有人指出翻译理论无用论的根据是理论与实践有距离。

不错,理论与实践之间确有一定的距离,不仅如此,这个距离还是必不可少的。并非所有的理论都对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一点孙艺风和谢天振都有详细论证。理论与实践中间隔着经验,从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上升到理论之后,一部分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从而对实践具有直接的或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意义,另一部分则推演出具有认知意义的更高层次的理论,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对翻译现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从事翻译活动具有间接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们对翻译活动的规律有所认识,或对翻译现象作出预测。如果只满足于经验层次, 翻译实践就会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上止步不前, 或一直在主观经验里徘徊,难于提高, 往往陷于就事论事而无法跳出局限。所谓“当局者迷”,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出“庐山真面目”,缺少客观的参照,缺乏理论的指导,翻译实践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提高。理论与实践拉开一定的距离,才能比较清楚、公正、客观地认识实践中的问题,发现问题的来龙去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者有必要与他感受到的事物在真正的意义上保持距离。只有保持距离才能使研究者在思想和验证之间、理论想象和研究方法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平衡并非意味着妥协性的折衷主义,而是为了在平衡中建构起系统性的翻译理论。保持距离也并非意味着逃避,而是为了更客观、更冷静地审视翻译。”(傅敬民,2002) 因此,理论与实践有距离并不等于理论就没有用了,相反,这样的理论往往用处更大,更具有普遍意义。

中国的传统译论,之所以多年来一直进展缓慢,就是因为满足于经验的总结,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当翻译实践快速发展以后,原有的经验就不再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从而导致“翻译理论无用”论,其实“无用”的并非真正的理论,而是已经过时的经验。认清这一点对于翻译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翻译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实践、经验和理论的关系,指出各自的意义和局限。

对理论本身的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深化。有人认为,理论的特征或者说本质属性就有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两种(曾利沙,2002 ;钱冠连,2002) ,或者可以分为有意识性和无意识性两种。功利性或有意识性即指上文所说的对实践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理论,非功利性或无意识性则指那些对实践具有间接指导意义或者对世界具有认知意义的理论。也有人认为,理论有两个来源,一种理论来自于实践,还有一种理论来自于公理,既由前一种理论或一些不证自明的道理经逻辑推理而产生的。因此,理论是分层次的,微观层次的理论对实践有具体的指导意义,中观层次的理论可以描写和解释现象,宏观层次的理论则具有再造理论的功能(杨自俭,2002) 。更有人认为,翻译理论在翻译学学科建设中具有六大功能:认识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方法论功能、批判功能和实践与检验功能(侯向群,2002) 。

转贴于 具有描写和解释功能的理论一定是“马后炮”,事件发生之后才去描述和阐释;具有认知功能或不需证伪的理论则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可以预测某些尚未发生的事件。具体到翻译理论来说, 一部分理论可以用来指导翻译实践,一部分理论可以用来描述和解释某些翻译现象,还有一部分理论则可以提出一些假设,做出某些预测,加深人们对翻译现象的认识,深化人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 甚至可以由此推导出更具普遍意义的理论, 对其他相关学科产生影响。如果我们认识不到理论的层次性,把微观层次的理论误作理论及其意义的全部,就会一叶障目,得出片面的结论。“有些理论产生于非事实或非经验性的思考过程,如想象、推测或者思辨。理论未必完全来自于实践性经验资料,因而翻译理论不能仅仅当作是翻译实践的附庸,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翻译实践的反映。翻译理论可以产生于非事实或非经验性的翻译思考过程, 翻译理论的建构也可以是一个与翻译实践乃至具体性翻译研究相对的学术过程。”(傅敬民, 2002) 作为翻译教师,认识到理论的层次性更加重要,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一部分理论是必须教给学生的,同时如果自己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就可以发挥理论的“再造”功能,一方面不断反思并设法解决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同时在翻译研究中做出新贡献,这也为自己的学生树立了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治学和人生态度。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学术研究一直比较重视实用性,翻译界更是特别强调理论的实用性。然而,如果只看到并强调理论的实用性,忽略了基础理论的研究,就会限制我们的研究视野,影响学科建设的发展。著名华裔科学家丘成桐说过,中国的数学虽然在历史上曾取得过一些成就,但由于中国的数学家过于重视应用而忽略了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因此,很难对国际数学界产生影响,所起的作用自然也不会太大,不像阿基米德定律那样能持久地得以普及。目前中国的数学研究还比较落后,其主要原因是太讲求应用数学。科学研究不仅要注重应用科学,更应该重视基础科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乐思教授也指出,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基础科学,就好像一个人只有身子,没有脑袋(《文汇报》,2002(8) :14) 。翻译研究也有同样的问题,过于强调能够直接用来指导翻译实践的应用理论,忽视对翻译基础理论的研究,导致翻译的地位一直不高,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也受到很大影响。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翻译学在中国的发展任务之一就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为自己争取合法地位,这一过程历经20 年而进展缓慢艰难,跟我们自己忽视基础理论研究不无关系。一个人没有脑袋如何生存? 一个学科没有基础理论或纯理论研究作支撑,如何能自立于学术之林?我国内地的翻译教学主要可以分为下列几部分: 外语专业专科和本科高年级的翻译课(人数最多) ,翻译专业或方向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的培养,还有非外语专业各级学生公共外语学习中的翻译技巧、翻译知识等内容的教学,以及目前尚未普及规范的职业翻译在职培训。作为翻译教师来说,从事任何一类教学,都应了解翻译理论的基本内容,认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密切关系,并能结合理论对自己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进行分析研究,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提高翻译实践和教学能力,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从学生方面来看,除翻译专业或方向的学生外,其他的翻译教学都以教授翻译技巧和翻译知识为主要内容,似乎不需要直接讲授翻译理论,但是,如果教师能结合自己的研究,把翻译理论融会贯通在技巧和知识的传授中,会使学生不仅知道应该怎样译,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才能独立解决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克服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尽快提高自己的翻译实践能力。对于翻译方向的学生来说,翻译理论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区别只是根据不同的年级,翻译理论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所应掌握的理论内容不同而已。本科生只需了解翻译理论的基本内容即可,研究生则必须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例如,对于本科生来说,只需了解翻译学的构成及其基本分类,学习和研究翻译必备的条件与方法,翻译的定义、分类、基本方法与技巧等。对于研究生来说,则要学习学术研究的方法论,翻译学基本原理、中外翻译实践简史、中外翻译思想沿革、各种翻译流派产生的背景、各流派之间的关系及区别、翻译与各相关学科的关系等。这里还要呼吁,我们的翻译教学急需制定一套相应的、专门的教学规范,包括各级各类翻译教学的基本大纲、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必读书目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 7713 —87》中明确规定了学位论文的要求:

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由此可见,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必须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生更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没有不学习理论的理由。如果我们的翻译教学只满足于单纯讲授翻译技巧,那也不用读什么本科生或研究生了,三年专科就够了,何必浪费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 我们不妨试试,教师和学生通过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学习,是否可以对学生有所帮助。有的翻译教师做过试验,给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教授翻译课时,在不教授任何翻译技巧的情况下,让学生做翻译练习,结果证明,仅一次短文翻译实践,传统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翻译技巧,学生几乎全都能无师自通,而且运用自如。教师进一步结合学生的翻译实践,针对典型个案,随机插入相关的理论分析,如语言学的意义理论、功能理论、语境理论、衔接理论,文体学有关变异和常规的理论、文论中的陌生化和文学性理论、文化研究中的民族身份理论、修辞研究中的隐喻理论、美学研究中的言语美理论等等,有效地解决了翻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不仅翻译水平很快得到提高, 而且加深了对翻译的认识,还提高了对理论的兴趣。也有的教师给本科生上课讲文本对照,给硕士生上课也是讲文本赏析,给博士生上课同样还是谈文本分析,而且他们的讲授并不结合什么理论,就是对照原文和译文,一词一句一章一节地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讲翻译技巧和翻译经验,学生从本科生读到博士生,都跳不出同一个文本的单纯的词句对比,接触不到任何理论,这其实是一个尴尬的局面。不是文本对比研究不重要,关键在于如果只读文本不学理论,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分析能力? 文本对照、文本赏析或文本分析,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基础,没有理论指导,简单的原文译文对比能看出什么问题? 有多少指导意义? 没有扎实的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没经过系统的理论研究训练,学生如何具有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这些能力不可能是生来就有的,只能是后天培养的,学校教育就担负着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任务。从高等教育史来看,现当代的大学理念与传统的大学理念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大学不是单纯积累知识和传播知识、积累文化和传播文化的机构, 大学应该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丁学良,2002) ,教师和研究生都必须进行开创性的研究,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进行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和充分的理论学习。因此,翻译专业教学必须包括翻译理论的传授和训练,这一点毋庸置疑! 大学教育不是传统中小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简单延伸,研究生教育也不仅仅是本科生教育时间和方法的简单延伸,决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灌输知识和提高实践水平,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必不可少。

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这一教学观念的转变更为重要。大学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之间,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之间, 不仅仅是教育时间量的积累差异, 而且是教学理念本质的差异。

研究生教学必须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理论学习和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的基础上, 扩大学术视野,培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提高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把学生引入本门学科研究的前沿。否则的话,按照中小学生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大学生,按照本科生的教学模式来培养研究生,会留下潜在的隐患,使我们的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后继队伍严重先天不足,难以承担翻译学建设的重任。

其实,我们只要看看研究生们撰写的毕业论文,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所在学校的翻译教学是否重视理论的讲授,是否重视科研方法的培养。一部分研究生将来会从事职业翻译工作,接受过起码的理论训练,他们就能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研究加以解决,或者通过研究总结、归纳翻译实践中的困难,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对同行或后人有所帮助。另一部分研究生会充实教师队伍,他们更加需要理论的指导, 不仅自己可以在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高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水平,而且可以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如果教师本人对翻译理论持排斥的态度,在教学中只讲实践不讲理论, 他们指导的学生论文能够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吗? 他们的学生如何才能站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前沿阵地上? 这些学生的研究如何才能具有新的见解或者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这些学生就算拿到学位,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我们的翻译教学,难道就仅仅满足于一年毕业多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而不在乎他们是否有能力承担翻译事业发展的重任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翻译教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所说的翻译人才不仅仅包括具有较强翻译实践能力的职业译员,更要包括翻译教师、翻译理论研究者和翻译管理人员。上述人才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理论素养,接受过严格的科研方法训练,才能担当得起各类翻译实践、翻译教学、翻译研究和翻译管理工作。学习翻译理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翻译活动的基本规律,更快更有效地提高翻译实践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学习翻译理论,才能认清翻译活动对人类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清翻译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自己工作的社会文化价值,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因此,翻译理论是翻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教学绝对离不开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

文的编写格式.

[2 ]傅敬民. 试论翻译研究中的理论关照[J ] .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9) .

[3 ]丁学良. 什么是一流大学[J ] . 中国大学教学,2002 (4) .

[4 ]侯向群. 翻译理论有用吗? ———论理论在学科研究中的作用

[J ] .“全国英汉语比较研究年会”论文.

[5 ]柯平鲍川运. 世界各地高校的口笔译专业与翻译研究机构[J ] .

中国翻译, 2002 (4) 、(5) 、(6) .

[6 ]穆雷.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 ]让·德利尔著. 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 . 孙慧双译. 北京:国际

文化出版公司,1988.

[8 ]孙艺风. 理论·经验·实践———再论翻译理论研究[J ] . 中国翻译,

2002(6) .

[9 ]王东风. 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A] . 面向21 世纪的译学

研究[C]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 ]谢天振. 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A] .

译学新探[C] .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11 ]杨自俭. 关于译学研究的一些想法[A] . 面向21 世纪的译学研

究[C]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235-02

21世纪各国间的经贸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对于高素质翻译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鉴于就业市场的需要,近几年来众多院校开始建立翻译系、翻译专业或开设翻译方向的课程,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它们严重制约了翻译教学水平和翻译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为了引起翻译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笔者认为有必要梳理这些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我国翻译教学的进步尽绵薄之力。

一、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

近几年来关于大学本科的翻译课有一个十分有益的讨论,即翻译课有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之分。为了优化课程设置大多教学者都赞成将两者区分开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穆雷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一书中根据翻译教学目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充当外语教学辅助手段的教学翻译。其重点在于比较语法和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方面的相同与差异,其目的在于提高双语能力。第二类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其重点在于培养正确的翻译观和提高实际翻译能力,其目的是培养专业翻译工作者。第三类是为了实施素质教育而进行的翻译教学,是为非外语专业并且将来不以翻译为专职工作的大学生开设的翻译课,其目的在于提高双语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而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鲍川运教授却持不同观点,他认为大学本科非翻译专业的翻译课程,都应属于教学翻译。在南京翻译教学研讨会的综述中黄忠廉等学者明确指出,“在大会上大家基本上规范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之间的界限。教学翻译是指语言教学中的中外互译,它对译文的要求较低,比较适合翻译专业课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外语教学;而翻译教学则是专业的,它对译文的要求较高。”最近一二十年间,国内各大翻译学研究杂志陆续刊登与翻译教学有关的文章,并不断呼吁要给“翻译教学”足够的重视。客观上说这些文章帮助澄清了一些翻译学上混淆的概念,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造成了师生对“翻译教学”的推崇和对“教学翻译”的偏见,导致本科教学阶段过分侧重翻译教学。

本科阶段过分侧重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标的翻译教学,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仅仅通过本科阶段的教学很难培养出合格的翻译人才。首先,在各高校外语院系的课程设置中翻译课仅仅像听力课、写作课一样,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课程之一,分配的学时有限。其次,学生实践的机会有限,所掌握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无法转换成实际的技能。再次,大多数学生的双语能力达不到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常常由于外语表达方式不恰当造成诸多笑话和错误,翻译课变相成为语法课或精读课,达不到真正培养翻译人才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合格翻译人才不应寄托于大学本科外语教学。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我们不妨借鉴他人的做法。在一些发达国家,本科生的培养方向不是某个领域的高精尖人才;相反,硕士生才是各个行业中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博士生的教育基本上为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提供师资和科研人员。我国也应重新定位硕士生的位置,应该将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定位在硕士生阶段。在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之间,本科阶段应重视教学翻译,大力提高学生对于外语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应用能力。

二、完善教学方法

在传统意义上,本科阶段翻译课程涵盖了诸多类似内容,如翻译理论的介绍、翻译技巧和方法的讲解和翻译实训练习。这种翻译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值得肯定,但其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基本上把学生物化为可以灌注的容器,可以编程的计算机,认为学生掌握了翻译技巧就等于具备了翻译能力;同时误导学生特别期待翻译技巧,以为那是一条学习翻译的捷径。这些所谓的翻译技巧有利于帮助人们在理论上认识翻译现象,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却是非常有限。一切所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都是出于目的语表达需要而采取的一种灵活变通的手段,由此笔者可以推断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着眼点应放在提高目的语表达能力上。提高目的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是阅读,再辅以写作和翻译练习。因此笔者认为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重点不应放在两种语言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上,而应重视阅读的作用。

另外,学生在接受翻译任务时对于翻译材料的背景、要求以及受众人群等因素一无所知,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学生而言,翻译任务主要的难度除了体现在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表达水平上,翻译的困难也与译者的知识能力水平、翻译目的等密切相关。因此在做任何翻译尤其是应用翻译之前,为了得到高质量的译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即事先主动阅读大量与翻译材料相关的中英文文献,熟悉相关领域的词汇和表达法,弄清翻译的背景、受众等诸多因素,主动预测翻译问题,计划翻译策略,做好翻译的前期准备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降低专业知识困难和技术性困难。

三、切实提高翻译教学从业教师素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教授认为,中国市场专业翻译人才的实际缺口高达90%。与社会需求相悖,许多高校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却是高校教学和科研人员,结果不但导致许多翻译专业毕业生出了校门又入校门,社会翻译岗位需求得不到满足,还致使许多翻译教学从业教师素质与国家要求严重脱钩。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学位办(2007)11号)中第九条曾作出要求:“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的笔译教师应当承担过不少于30万字的正式笔译任务,口译教师应当承担过不少于20场的口译经验。但现实情况却是大批翻译教学从业教师长久以来受限于外国语言和文学的教学环境,实际经验较少,与社会的实际翻译需求脱节,教学视野狭窄。许多翻译课的教师从来没有或基本没有从事过应用翻译的实践,也不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和进展,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金融、法律、科技、政治等专业知识,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传授的知识极其有限,很难对翻译文本做出适当正确的评论。因此首先应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为教师进入业界实习、掌握第一手理论研究数据和翻译实践提供便利,鼓励教师尽可能接受一些翻译任务,这样可以使教师保持与社会的联系,了解社会所需。其次可以效仿香港高校的翻译系/专业的做法,聘请社会上有经验的专职翻译做兼职教师,教授商务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法庭传译、经贸翻译等实用翻译课程。应用翻译师资必须是另行打造的,因为完全靠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内部的自我培养和调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四、开设国学课程和“杂学”课程

人们普遍意识到国内高校外语院系学生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学了外文,锈了中文。而翻译起码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外语水平过关只达到要求的一半,另一半的要求是译者的母语也要达到同样的水平。鉴于外语院系学生的弊病,我国各大高校本科阶段为学生开设了汉语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汉语修养,使学生能够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但笔者认为对于学习翻译的学生来说,除了开设汉语课程,还应开设国学基础方面的课程和“杂学”课程。

我国外语教学目前似乎出现了一个倾向,即将外语从其所属国家的文化和人文传统中剥离开来,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纯粹放在语言本身上,根本不顾及外语背后的民族心理和文化观念。这种学习语言的状况让人担忧,这种教学会教授“苍白外语”,至少是没有生命力的外语。然而更大的问题是大批学外文的学生对自己国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是一片空白。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学习、了解汉文化之际,这个现象简直是一个令人无法解释的悖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使他们做翻译时“知己知彼”。因此本科阶段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开设国学基础方面的课程,弘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气。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各高校还应对学习翻译的学生开设一门比较“厚实”的杂学课程。教师如果把翻译教学的范围仅仅局限于文学文本的欣赏和翻译,则无法培养出合格的翻译人才。据有关学者统计,文学翻译只占现在全部翻译总量的不到百分之一,其余百分之九十九都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应用翻译几乎包括文学纯理论文本以外的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社会生活、对外宣传、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包括旅游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广告翻译、新闻翻译等等。翻译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是翻译全才。精通翻译的学生除了应具备外语背景、熟悉语言文学之外,还应对农业科学、经济学、哲学、传播学、法律、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态势、科技词汇、修辞手段、文体形式、表达方式等有适度的掌握、了解和研究,也就是说做翻译的人应该是“杂家”,应具有杂学知识,故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为学生开设一门“杂学”课程。

五、结语

一名合格的翻译人才需具备三种能力,分别为:第一语言能力,即本人驾驭母语的能力;第二语言能力,即本身熟练掌握目的语语言的能力;第三超语言能力,即在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说明翻译工作不是任何一个掌握两种语言的人就能胜任的,语言能力不等同于翻译能力,培养译才的道路任重道远。笔者认为只有切实关注本科阶段翻译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适时地采取相应的补救和完善的措施,才能有效推动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培养出具有扎实语言基本功、宽广知识面、一定专业知识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忠廉,李亚舒.译论研究及其教学的新发展[J].中国科技翻译,1997,(2):6-10.

[2]Nord,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Methodology,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Second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168.

[3]Dollerup Cay.Basics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126.

[4]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35-70.

[5]高方,许钧.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6):5-9.

[6]杨自俭.关于翻译教学的几个问题[J].上海翻译,2006,(3):36-40.

[7]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2003,(2):48-50.

[8]林璋.翻译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方法[J].外语研究,1997,(3):61-63.

[9]许钧.应加强翻译教学改革[J].外语研究,2000,(2):3-4.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10

5.传统翻译教学转向任务型立体化翻译教学。“任务型”教学具有结构性特点,它由教学目标、信息输入、活动方式、师生角色、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注意信息沟通,活动具有真实性而且活动量大。英语翻译课堂教学应具有交互活动的优点,即配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在教学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正由于任务型教学模式具有上述性质和特点,在英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倡导选择和运用任务型教学以期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传统教学中有许多活动不是来自真实生活,因此最多只能称其为“准交际”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真实任务教学强调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显然,真实生活任务的关键在于任务要有真实生活的特征。运用在翻译教学中,例如给学生提供适当难度的莎士比亚原剧本,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戏剧的感性认知,进行情境融人性薇译并把翻译文本声情并茂地读给大家听,还可进行即情即景表演。另外还可以对已有的莎士比亚多个汉语文本进行评价,从而引导部分学生系统研读莎士比亚戏剧的目标。

6.改变翻译课时不足的现状。承前所述,翻译课程课时的不足也成为导致课堂练习材料单一,以文学文本的翻译为主导的原因之一。这种翻译范本为主导的课堂还对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造成了很大影响,例如以翻译方面为主题的论文,基本上是以翻译实例填充论文,不符合论文基本的要求。这样的结果证明了翻译理论的重要性没有被充分认识或是翻译教学中教师忽视了翻译理论的渗透,这是翻译范本教学的后遗症。因此增加翻译课时已经成为一种必须解决的事实,但到目前为止这种现状还未改变。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11

二、笔译课教材和教学资料

1.教材的选择与适用性。教材《实用翻译教程》主编:范仲英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1994 第一版2004年修订版,选择这本教材的原因是,它是英语专业本科权威教材,在全国各高校英语专业均普遍采用,一些著名的大学外国语学院使用教材。它的特点是翻译理论深入浅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揭示翻译的基本规律,解决翻译中的困难和问题。

2.主要翻译网站。学生学翻译就必须接触英语原版的资料和文章,因此阅读英文报纸、期刊、听英文广播必不可少,下面是一些英语翻译学习网站和英美主要报纸:英汉翻译网站;汉英翻译网站;重庆语言桥翻译网站;中国翻译杂志网站等等。这些资料的优点是原滋原味,内容丰富详实,但缺点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西方对崛起的中国会有一些歪曲的报道,不符合实际的东西,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和配合相关的学生工作部门对学生进行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念教育,一切观点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三、说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方法。(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将课内与课外结合,用课下实践利用网络功能补充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将翻译课上所讲内容与外语系学生就业结合起来,为学生学习增添动力。(2)实践教学。实施导师制:组织学生课外学习小组:每周至少一次。根据本溪当地经济并结合外语专业就业的现状,将学生按照市场需求分成:工程、医药、外贸三大模块。(2005―2008统计)其中工程类中分:机械(汽车)、电子、冶金、材料(耐火材料)医药分为:中医和西医两类,按以上三大模块将学生分组,选出组长每周定期活动,主要内容是收集相关翻译文献及翻译文本进行联系性翻译,翻译完成后,组内评论,互相讨论,最后教师评价。翻译课结束时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互联网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并进行翻译实践。

四、学生的英语基础及语言功底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12

Key words: aesthetics;translation teaching;aesthetic 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221-02

0 引言

冯庆华认为:“如果把写作比成自由舞蹈,翻译就是戴着手铐脚镣跳舞,而且还要跳得优美。因为原著的创作不受语言形式的限制,而翻译既要考虑到对原文的忠实,又要按照译文的语言规则来表达原文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翻译并不比创作容易,有时甚至更难。难度越大,其艺术性也就越高。翻译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它的艺术美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范畴。”[1]因此,在翻译教学过程中,也应将审美理论和审美意识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艺术角度理解源语和译入语的美感,追求翻译的更高层次。

1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翻译教学现状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3]而译者的天职就是用最恰当的语言忠实再现原文。翻译的任一阶段——理解和表达都离不开对源语语言的审美认知,译者不仅要忠实再现原文的内容,还要充分保留原文的风格。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两种语言的美学认知,但是,目前在我校研究生翻译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1 理论建构不足 目前翻译教学采用的基本模式为:翻译技巧讲解+翻译实例训练。首先由教师讲解翻译技巧,其次进行翻译实例训练,教师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翻译技巧的使用方法,之后为练习阶段,学生进行练习以巩固所学技巧。总体看来,教学重点为翻译技巧讲解,而对能起到高屋建瓴作用的理论体系建构关注不够。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寥寥无几,学生理论体系建构薄弱。

1.2 汉语表达能力较低 很多同学认为,汉语是母语,不需要专门学习,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学生汉语表达能力不够。近年来关于加强中国文化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高校的外语学院也陆续开设了中国文化课程,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依然明显。自进入大学阶段后,很少专门阅读汉语作品(专业课程除外)。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对汉语却是顺其自然,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出现较为明显的“翻译腔”——英语句式的汉语表达。

1.3 审美意识教育欠缺 翻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审美意识欠缺。审美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既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有关,也与学生日积月累的语言素养相联。由于教学中侧重于具体技能的讲解,且课程大纲中并无翻译美学的介入,因此,学生审美意识欠缺,审美能力教育缺失。

2 审美意识培养策略

就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来说,审美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加强翻译美学理论体系建构 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指导。翻译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实践,翻译理论的指导不可或缺。翻译审美过程是通过翻译主体的语言综合能力来完成的,因此翻译主体的理论体系建构是进行翻译审美的前提。通过审美理论的建构,培养学生感知、欣赏源语和译入语语言和风格的能力。刘宓庆在《翻译美学理论》中将汉语之美归纳为结构美、音乐美、意象美,将英语之美归纳为阳刚美、动态感性美、自然美、丰繁美和模糊美。

长期以来人们都有一种误解,认为只有在进行文学翻译时才需要审美意识,实则不然,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其固有特征,任何一种翻译都是一种艺术,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课程而言,翻译审美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从总体上把握语言的简洁美、准确美。因此,在教学中应融入翻译美学理论,如许渊冲的“三美”论、“三化”论,傅雷的“神似”论,钱锺书的“化境”说等。翻译审美理论的建构对翻译审美意识的培养、翻译能力的提高都将有所裨益。

2.2 通过佳译赏析提高审美能力 佳译赏析是培养审美意识的途径之一。所谓佳译,即名家大家所译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名译因其成功地再现原作的内容风格、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高超的译技而成名,因此佳译赏析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审美潜质的客体。在科技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佳译赏析,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科技英语的特点,在翻译中努力实现科技英语这一特殊文体的美感。

2.3 应用翻译批评建构辩证翻译观 “翻译批评是以一定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理论为背景和基础,对各种翻译现象、翻译作品和翻译思潮进行分析、阐释和评论的科学认识活动。它既是一种高层次的翻译接受活动,又是一种具有独立地位的翻译研究活动。具有自律性和他律性的双重特征。”[6]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围绕课本内容展开教学。批评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翻译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5]所谓批评式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翻译理论与翻译译例的分析,以组为单位完成翻译任务或对某一译本做出分析和评论。在对学生作业进行评论时,应以鼓励为主,对于翻译较好的地方应大加赞扬,而对于错误的地方则侧重分析原因。也可以对教材上的译例进行批判,集思广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找到最恰当的翻译方法。以批评形式进行的翻译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其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的翻译观——“译无定译”。

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中引入翻译批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翻译练习和讨论,可以使学生掌握翻译方法和技巧,提高翻译水平,并且培养正确评价译文和欣赏译文的能力。批评式翻译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使学生既打好语言和翻译基础,又拓宽思路、扩大视野,更具有创新能力。[6]翻译批评的融入,能够使学生习得对源语和译入语美感的欣赏能力。

3 结语

从语言层面来看,翻译确实和语言学存在着“符号共享关系”,但是,一旦进入到文本的意义层面,翻译的全过程都与美学密切相联。因此,在教学中不应只着重语言符号的对等,或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只在乎意义的传达,而是要在教学中融入翻译美学理论,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以此提高学生欣赏文本的能力和翻译能力。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来说,翻译美学的融入意味着翻译教学的一次改革,通过建构翻译美学理论体系,佳译赏析以提高审美能力,在翻译课程中引入翻译批评,从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实际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13

在针对北京近15所高校的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教师指导下的翻译实践练习80%以上是关于文学领域的描述及叙述文体,而对其它文体的翻译练习却涉及较少。然而,事实上,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后,除了会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领域进行研究或教学工作,多半是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相关工作。因此,学生除了要在翻译课上学习描述及叙述文体的用法特征之外,更应该接触的是与日后工作息息相关的文体类型,如公文文体、一般应用文体等等。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文体的类别。刘宓庆根据翻译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文体与翻译》一书中概括出六种文体,即:新闻报刊文体、论述文体、公文文体、描述及叙述文体、科技文体及应用文体。这六种文体基本上已经涵盖了全部的交际活动。然而,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和法治社会的逐步建立,法律文体也日益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至此,我们可以说学术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可的大致共有这七类文体。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文体与翻译之间的联系。刘宓庆曾在《文体与翻译》一书中指出:文体与翻译的密切关系已经日益被翻译界所认识。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存在着不同的文体类别。译者必须深谙英汉两种语言各类文体的特殊用法和特征,才能在英汉互译中尽可能做到使译文的文体和原文的文体相一致,以及使译文作者与原文作者的个人风格相一致。

文体与翻译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的分析原文的文体特征,再思考如何能在译文中用相应的文体来表达,以求达到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相一致的效果。

最后,在英语专业本科的翻译教学中,又该如何分配各种文体的翻译练习所占的比例呢?由于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学时数限制,合理的安排好各种文体的翻译练习所占的比例显得至关重要,否则很可能顾此失彼、得不偿失。一般来讲,应该从浅显的短文、小说入手,培养学生的基本翻译技能以及对翻译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熟悉“语言共核”部分的翻译策略,在此基础之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再分步骤、分阶段的练习各种文体。有一点值得推崇的是:无论哪种文体的翻译练习结束后,都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便可以回到理论的高度,理性认识每种文体的用法特征和翻译要点。

然而,事实上,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或出自客观原因或出自主观原因,可能无法在翻译实践练习中全部接触到这七类文体。但是,他们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有重点性的选择其中的几种文体作为翻译实践练习的内容。例如,学生毕业后多半是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因此,翻译教师可以把新闻报刊文体、公文文体、科技文体、应用文体作为重点练习的对象,在翻译课总学时数的限制下,也可以忽略对法律文体或其它文体的翻译练习。只有这样,在本科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中,教师才能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掌握主动权。 转贴于

二、扩充翻译练习的来源

目前,在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所使用的翻译教材中,多半附在后面的翻译练习都配有参考译文。在调查中,有很多老师反映:这些翻译练习不太适合布置给学生做练习,因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他们会在做练习的过程中,不自觉的翻看参考译文,不动脑筋。此外,也有不少老师指出这些翻译练习留给学生做对比阅读和翻译鉴赏可能更合适。鉴于此,笔者建议:翻译教师可以将这些课本上的翻译练习作为阅读鉴赏文章,自行添加一些新鲜、具体的译例作为补充材料。他们应该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翻译水平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参照教育部批准下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和《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所规定的教学要求,来尝试亲自动手编写翻译练习题。他们可以充分借助和利用最新的国内外报刊杂志、商业信函、公开演讲、政府公文以及网络资源,广泛搜集真正所需的、最适当的翻译练习材料,以弥补翻译教科书的不足。笔者曾在北京元培翻译培训班给学生布置翻译练习时,会紧密联系时事,选用China Daily、华尔街日报等的新近热点文章作为练习材料,如两会热点、奥巴马竞选稿等等。与此同时,笔者也会经公司同意后把公司最近的翻译稿作为练习素材,如国家卫生局稿件、海尔新闻稿、汽车说明书、银行合同等等。之所以这样做,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独立行事、我行我素。

事实上,大多数的翻译教师也是这么做的。在本次调查中,46%的学生反映其教师用自己搜集的材料作为翻译练习,28%的学生反映其教师用教科书和自己搜集的材料作为翻译练习,只有26%的学生反映其教师只用教科书上的材料作为翻译练习题。由此看来,大多数教师(74%)都会自己亲自动手搜集并编写翻译练习题。

综上所述,翻译教师显然已经认识到了新时代对教师责任心和学生能力的要求,因此,他们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时时掌握新知识、了解新信息,以便为学生及时提供最新的翻译练习内容,肩负起为社会培养合格翻译人才的重任。作为翻译教师,不断给学生提供最新、最适合的翻译练习材料将伴随翻译教学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