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扶贫社会工作计划实用13篇

社区扶贫社会工作计划
社区扶贫社会工作计划篇1

一、坚持中央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地位

贫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历史经验证明,贫困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根源。如果不能逐步消除贫困,一个国家就难以长期保持社会稳定。没有稳定,根本谈不上发展。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努力实现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都十分重视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扶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不仅高度重视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而且从中国国情出发,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坚持中央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地位。

中央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地位和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扶贫开发工作各级领导机构。1982年12月,国务院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成立,这是第一个领导区域性扶贫开发工作的机构。1986年5月,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9月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立,这是第一个领导全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机构。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后,根据国务院的统一要求,各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州、盟)、县(市、区、旗)级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领导本地的扶贫开发工作。

2.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强调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扶持老革命根据地、边疆地区和其他贫困地区改变落后面貌.国家和发达地区要对这些地区继续给以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的支持。此后,扶贫开发工作一直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3.确定扶贫开发的具体帮扶对象。针对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一部分县、乡、村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决定以县为扶贫开发的基本单元,以贫困村、贫困户为具体帮扶对象。1986年,国家确定了331个县为国家专项扶贫资金投放的重点对象,这331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加上各省区市确定的371个贫困县所覆盖的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总人口的80%以上。1994年,国家调整了贫困县的标准和范围,确定了592个县为国家专项扶贫资金投放的重点对象,这592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分布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了全国72%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重新在中西部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确定了592个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592个县的农村贫困人口覆盖了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50%以上、低收入人口的60%以上。同时,中国政府突出强调扶贫开发到村到户,并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4.8万个重点贫困村,覆盖了全国83%的贫困人口。

4.制定国家扶贫开发规划。1994年4月,国务院制定并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明确提出了扶贫攻坚的形势与任务、奋斗目标、方针与途径、资金的管理使用、政策保障、部门任务、社会动员、国际合作、组织领导等问题。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2001年6月,国务院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明确提出了新世纪头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奋斗目标、基本方针、对象与重点、内容和途径、政策保障、组织领导等问题。这是继《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之后,又一个指导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5.扶贫专项资金投入不断增长。中央政府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支持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安排的专项资金包括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专项贷款等。据财政部农业司赵鸣骥司长2008年7月17日在扶贫开发形势和政策研讨会上公布的数据,中央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由设立之初(1980年)的5亿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144亿元,累计安排扶贫资金1600多亿元;1986-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贴息资金70多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贷款近2000亿元。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2008年和2009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两年中央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分别是167.34亿元和197.34亿元。财政部农业司扶贫处在《2010年财政扶贫开发基本情况》中公布: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为222.68亿元。

6.对贫困地区、贫困户和扶贫开发工作实行各种优惠政策。例如《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中央和地方安排开发项目时,应向资源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倾斜;国家制定和执行产业政策时,要考虑贫困地区的特殊性,给予支持和照顾;对贫困地区的进出口贸易,要坚持同等优先的原则。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提出对所有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户,免除粮食定购任务,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对贫困县新办企业和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兴办的企业,在三年内免征所得税。

二、组织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贫困县、乡、村

组织党政机关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不仅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同群众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党的干部全面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98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都要指定专人负责,分别作出帮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的具体部署。1986年6月26日,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提出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要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提上议事日程,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会议强调凡有条件的部委,都应当抽派干部。深入到贫困地区帮助工作;有的部委可以相对稳定地联系一片贫困地区,定期组织干部去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并帮助贫困地区排忧解难,开发经济;有的部委可以根据本部门的特点和条件,有计划、有选择地为贫困地区做几件实事。《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强调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都应积极与贫困县定点扶贫,一定几年不变,不脱贫不脱

钩。《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再次强调要把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贫困地区确立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贫困地区的工作始于1986年.最初是由科技部、农业部、林业部、地质矿产部等10个部委分别在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选定一个区域作为联系点开展定点扶贫,此后逐步形成了中央党政机关定点帮扶到县,省、地、县党政机关定点帮扶到贫困乡、村的工作格局。

1.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的总体任务。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的总体任务是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帮助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更新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素质;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扶贫对象解决温饱问题并实现脱贫致富,重点提高贫困乡村和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开发式扶贫,积极推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服务能力、培育农业主导产业,促进扶贫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种资源,努力形成推动扶贫工作的强大合力;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助当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2.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的工作思路。针对定点扶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现实需求,制定帮扶工作规划.以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为工作目标,以解决定点扶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工作重点,以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基层干部和劳动力培训、基层组织建设等为工作抓手,努力为定点扶贫地区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3.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的组织领导。定点扶贫部门要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分管领导和分管部门,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定点扶贫部门领导每年应深入本部门定点扶贫单位,开展调查研究,实地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将定点扶贫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定点扶贫工作;及时将本部门帮扶情况,包括年度总结、统计报表和工作安排等报送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中央组织部及本部门党的关系所属工委。

4定点扶贫工作与培养锻炼干部相结合。参与定点扶贫的部门每年要选派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到定点扶贫单位挂职扶贫。选派干部的人数可根据本部门定点帮扶单位的数量确定,一般1个县选派1名干部。挂职扶贫干部实行一年一轮换,凡自愿要求延长挂职扶贫时间的,要提倡和鼓励。挂职扶贫干部由派出部门、派驻地单位共同管理,以派出部门为主,要进行严格的任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据国务院扶贫办初步统计,从2002年到2009年,参与定点扶贫的中央和国家机关等241个单位共向44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投入扶贫资金(含物资折价)84.87亿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292.5亿元,帮助安排扶贫项目9432个,引进人才3904名,引进先进技术1712项,资助贫困学生28.8万人次,培训干部群众151.6万人次。同时,各省区市的定点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07年到2009年的3年时间里,各省直单位对帮扶地区直接投入的资金达到98.2亿元。

三、安排东部发达省市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

安排东部发达省市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不仅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东部发达省市了解贫困地区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突出问题,增进对贫困地区群众的感情,改进工作作风的必要举措。1992年lO月,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地区加快发展。1993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组织经济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的对口支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再次强调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福建等沿海较为发达的省,都要对口帮助西部的一两个贫困省区发展经济。1996年7月,在国务院的直接安排和部署下,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对口帮扶西部贫困省区的工作全面展开。

1.东西扶贫协作的具体安排。东西扶贫协作的具体安排是北京市帮扶内蒙古自治区,天津市帮扶甘肃省,上海市帮扶云南省,广东省帮扶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省帮扶陕西省,浙江省帮扶四川省,山东省帮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帮扶青海省,福建省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大连、青岛、深圳、宁波等4个计划单列市帮扶贵州省。1997年重庆直辖市设立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于2002年又决定由珠海和厦门对口帮扶重庆。至此,东部共有15个发达省市对口帮扶西部11个省区市,东西扶贫协作已涉及26个省区市。同时,国务院决定全国各地对口支援自治区、有关地区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以及原有的区域经济合作安排不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经济较发达的市、县与经济欠发达的地、县的扶贫协作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2.东西扶贫协作的内容方式。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帮助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和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和资金,传递信息,沟通商品流通渠道,促进物资交流;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有利于尽快解决群众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相关的加工业,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产品的生产;组织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带动和帮助贫困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发展生产;开展劳务合作,根据实际需要。合理、有序地组织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到经济较发达地区从业;发动社会力量,开展为贫困地区捐赠衣被、资金、药品、医疗器械、文化教育用品和其他生活用品的活动。

3.东西扶贫协作的工作机制。建立协作双方领导定期互访、联席会议等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扶贫协作重大问题。确保扶贫协作工作有目标、有规划、有投入、有措施;建立财政援助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工作交叉检查机制、项目绩效评估机制和有效的工作激励机制;建立规范的东西扶贫协作项目遴选机制,共同研究制定规范的东西扶贫协作项目管理办法;东部省(市)扶贫协作工作部门要加强对区县级扶贫协作部门的工作指导和项目协调,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工作合力;西部省(区、市)扶贫办要加强对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和监管,以省为单位建立规范、完整的东西扶贫协作项目档案,并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布,规范扶贫协作项目管理,提高扶贫协作项目效益。

据统计,1996-2000年东部13个省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累计为西部贫困省区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21.4亿元,双方签订项目协议5745个,协议投资280多亿元,实现投资40多亿元,从贫困地区输出劳动力51.7万人。此外,东西部地区在干部交流、人才培训、援建学校、建设基本农田、修筑公路、解决人畜引水困难等方面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协作。另据新华社记者吴涛、王攀2010年6月28日在新华网的《中国东西扶贫直面差距进入“十年攻坚”阶段》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6月,中国东部沿海富裕省份和城市向西部相对落后地区提供的无偿财政

援助超过70亿元人民币,援建学校近5500所;同时,东部企业在西部地区的扶贫性开发投资总额超过2500亿元。组织安排西部劳务输出达238.9万人次。

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开发建设

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解决温饱问题,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不仅有助于贫困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而且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培育和发扬良好的社会风尚。1994年4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强调各派和工商联要发挥人才众多、技术密集的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培训人才、推广农业技术;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都要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通过科技承包、技术推广、选派科技副县长、副乡长等形式,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发展水平;人民和武警部队要帮助驻地群众解决温饱进而脱贫致富。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再次强调各群众团体、派、工商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人民、武警部队要认真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为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作出新的贡献。2001年6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进一步强调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和执行政府扶贫开发项目;企业可以通过捐赠资金。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共同参与扶贫开发;欢迎海(境)外的华人、华侨及各种社团组织,通过不同形式,支持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

1.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目前,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农村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等4个方面。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国有企业定点扶贫。到2009年.共有156家中央国有企业定点帮扶269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国有企业开展定点扶贫的具体方式是为当地引进项目、派人员挂职、搞技术培训、帮助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信息支持等。二是企业社团联手扶贫。企业通过各类基金会或其他社会组织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和组织支助志愿者,支持一些扶贫项目,包括援建学校、基础设施、养老院、医院,支持白内障复明手术、贫困儿童救助、贫困母亲救助、残疾人救助等。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扶贫。以企业为龙头,与农户构成不同连接方式,共同发展产业。开拓市场。四是村企合作扶贫。企业与贫困村结成合作关系,进行一对一的支援,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2.群众团体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例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除配合国务院承担残疾人专项扶贫工作外,还定点帮扶河北省南皮县。其参与扶贫的主要方式是实施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负责康复扶贫贷款的发放,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建设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等。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开展了母亲健康快车、母亲小额循环扶贫、灾区母亲安居工程、春蕾计划、妇女健康检查、妇女教育培训等扶贫活动。委员会开展了农村青年素质培训、创业小额贷款、就业创业示范以及贫困地区基层团组织扶持等扶贫活动。中华全国总工会定点帮扶山西省和顺县。其开展的特色产业开发、科技培训、惠农信息平台建设、修建惠民工程、教育扶贫等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3.派和工商联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例如1988年6月。贵州毕节试验区成立后,中央统战部和台盟中央与赫章县、民革中央与纳雍县、民盟中央和致公党中央与毕节市、民建中央与黔西县、民进中央与金沙县、农工党中央与大方县、九三学社中央与威宁自治县、全国工商联与织金县先后建立了定点帮扶关系。20多年来,各派和工商联在毕节实施了大量周期短、见效快、科技含量高的扶贫示范项目,包括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基地、坡改梯示范工程、旱作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蔬菜示范种植基地、反季节无公害蔬菜试验和生产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中药材基地、畜禽养殖基地、经果林示范栽培、良种农作物试种基地、畜牧品种改良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4.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例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的以小额信贷、母婴平安120、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紧急救援、孤儿救助为代表的援助型项目和以扶贫中国行、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表彰、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为代表的倡导型项目等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据中国扶贫基金会出版的(20年回眸》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中国扶贫基金会累计筹措并投入扶贫资金和物资41.2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200余项.受益贫困人口超过1176万。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后。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老区建设。据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王作义会长在全国老促会第八次会长座谈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7年。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共为革命老区引资220亿元,募集资金25亿元,联系建设项目5A万个。修建中小学校9138所,资助贫困学生29万人,派出巡回医疗队7438批次,医治病人261万人次。捐赠价值812万元的医疗器械。培训农村技术人员97万人次。培训农民2283万人次。

此外,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扶贫活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实施的以救助失学儿童为主旨的“希望工程”,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与中国计生协、中国人口报社组织实施的以救助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家庭贫困母亲为主旨的“幸福工程一救助贫困母亲行动”。联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卫生部、科技部、农业部、人事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的以缓解贫困地区师资、医疗、科技等各类人才缺乏状况为主旨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等也构成了社会力量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积极开展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中的合作

中国的扶贫开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同时中国政府重视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中开展合作。1994年4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要“积极开展同扶贫有关的国际组织、区域组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交流,让国际社会及海外华人了解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扶贫工作。要积极扩大和发展与国际社会在扶贫方面的合作。广泛地争取对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支持。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投资环境,以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客商到贫困地区兴办开发型企业,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充分利用目前国际社会关注发展中国家缓解贫困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发展与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里的交流与合作,广泛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扶贫开发的援助和支持。”《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再次强调要积极“发展扶贫开发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继续争取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援扶贫项目。为保证其

顺利执行,国家适当增加配套资金比例,对地方财政确有困难的可以全额配套。要根据贫困地区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外援项目的管理:努力提高外援贷款项目的经济效益,增强还贷能力。通过多种渠道、不同方式争取国际非政府组织对我国扶贫开发的帮助和支持。加强与国际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里的交流,借鉴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方面创造的成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我国扶贫开发的工作水平和整体效益。”

1.世界银行在中国开展的扶贫项目。在扶贫领域的国际合作中,世界银行是与中国政府合作时间最早、合作项目最多、合作资金规模最大的国际机构。从1995年起,中国政府利用世行贷款先后实施了中国西南(云南、贵州、广西)扶贫项目、中国秦巴山区(四川、陕西、宁夏)扶贫项目、中国西部(内蒙古、甘肃)扶贫项目、中国农村贫困社区(四川、云南、广西)发展项目、中国贫困农村可持续发展(河南、重庆、陕西)项目,累计利用世行贷款资金约8亿美元,覆盖中国中西部最贫困的10个省区市、14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870多万贫困人口受益。

2.联合国机构在中国开展的扶贫项目。例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和于田县开展了贫困农村产业发展和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和田地区的于田县、策勒县和墨玉县,喀什地区的伽师县、疏勒县和疏附县。哈密地区的巴里坤县和伊吾县开展了贫困地区农村综合发展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甘肃永靖县、湖北秭归县、四川南充和汶川开展了儿童贫困与发展试点项目;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从1979年至2005年共向中国提供了价值约9亿美元的无偿粮食援助,并帮助中国贫困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3.区域性组织在中国开展的扶贫项目。例如亚洲开发银行开展了贫困农户参与黄河流域洪水控制项目、贵州纳雍社区扶贫示范项目、非政府组织参与村级扶贫规划项目、山西河川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甘肃清洁能源开发项目、云南思茅森林和木材可持续利用项目、豫西农业发展项目等。亚洲开发银行还十分关注中国贫困农村的交通建设,先后为腰古至茂名、达县至万县、神木至延安、成都至南充、赣州至龙岩、宜昌至万州等铁路建设,以及对江西、河北、云南、山西、贵州、重庆、陕西、广西、四川、宁夏等省区市的公路建设提供了贷款援助。

4.外国政府在中国开展的扶贫项目。例如中德山西扶贫项目,扶贫监测评价体系江西试点项目,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覆盖云南、新疆、青海、甘肃等4省区);中荷安徽霍山双边发展合作项目;中澳技术合作喀斯特环境恢复项目(广西);中日技术合作山西雁门关地区生态环境恢复及扶贫项目,广西天湖贫困区扶贫项目;中英云南环境发展与扶贫项目,西南基础教育项目(覆盖云南、广西、四川、贵州等4省区),甘肃水资源需求管理、面向贫困人口的农村水利改革、结核病控制、大龄女童技能培训和能力建设合作伙伴、艾滋病防治等项目;中加宁夏农村扶贫项目;中意云南综合扶贫项目。

5.国际(港澳)民间组织在中国开展的扶贫项目。例如国际行动援助组织在陕西开展了农村贫困社区发展项目,在甘肃开展了农村发展示范区项目及贫困地区妇女生育健康项目;国际伊斯兰救援组织在宁夏海原开展了“女生之家”项目;全球基金在云南开展了疟疾健康教育项目;德国米索尔基金会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开展了“参与式综合发展、环境保护与扶贫相结合”项目;世界宣明会在广西开展了孤儿及特殊儿童服务、救灾重建、教育助学、医疗卫生等项目;香港道德会在重庆开展了教育扶贫项目;香港华光功德会在宁夏固原开展了井窖集雨场建设项目;澳门巴迪基金会在甘肃开展了农村妇女环境建设项目。

据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2010年1 1月18日主办的《中国外资扶贫成果展》公布的数据,到2010年,已有50多个国际机构以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参与了中国的扶贫开发事业:我国在扶贫领域直接引进利用外资接近14亿美元,加上国内配套资金,投资总额已达到人民币198.2亿元;107个外资扶贫项目覆盖了中西部18个省(区、市)的320个县,使近2000万贫困人口受益。

六、发挥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主动性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于1986年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以后,改变了以往分散救济式的扶贫方式。确立了开发式扶贫的根本方针。开发式扶贫较之以往的救济式扶贫来说比较注重贫困群众的参与性,但是,由于贫困群众的经济基础差、文化素质低、参与意识弱,容易形成对政府的强烈依赖,他们视政府为“救世主”,认为扶贫开发是政府的事,对他们进行救济是“天经地义”:以往的扶贫开发工作都是采取项目运作的方式,扶贫资金跟着项目走,以项目覆盖贫困人口,扶贫者往往把项目当成扶贫开发工作的主体,而把贫困群众当作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的工具,这使得贫困群众实际上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政府主导扶贫开发的反贫困治理模式实行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为了保证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某些地方政府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制贫困群众执行自己的决定,而不注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可见,开发式扶贫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仍未能充分反映贫困人口的意愿,比如在扶贫项目的选择、政府扶贫效果的评价、自身贫困现状的评估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等方面均未能充分考虑贫困群众的意见,这弱化了贫困群众参与开发式扶贫的主体意识。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和推动参与式扶贫。通过参与式扶贫,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与各级政府的帮扶措施紧密结合起来,把被帮扶对象的主观努力与全社会的积极支持紧密结合起来,以形成开发式扶贫的巨大合力。

1.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参与的意识。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所享有的物质生活的发达程度决定和制约着人们心理活动的内容。贫困地区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下,贫困群众生活还很艰苦,这使得贫困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往往表现出依赖盲从、消极被动、畏惧保守等心理特征。而参与式扶贫强调要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贫困群众的参与意识,发挥贫困群众的首创精神,扶贫方案的制定、项目的选择、措施的落实等都要动员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听取贫困群众的意见,倾听贫困群众的呼声,使贫困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实施权和管理权,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社区扶贫社会工作计划篇2

二、加大计划生育家庭的扶持力度,巩固和改善贫困地区落後面貌

为了奖励响应计划生育的家庭、特别是纯女户家庭,鼓励更多的人响应计划生育国策,加快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家庭脱贫致富步伐,在实际工作中,我市坚持扶贫开发工作与落实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结合起来,对全市39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和927个移民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的家庭,尤其是纯女户的家庭,在政策上优先倾斜、在项目上优先安排、在资金上优先支持、在贷款上优先提供、在技术上无偿服务、在培训上优先安排。2011年优先帮扶贫困计划生育项目扶持资金446万元,扶贫到户小额贷款贴息优先对241户计生户贴息,培训计生家庭劳动力2340人次,并选送5名计生户子女免费就读深圳高级技师学院。真正让计生户、纯女户家庭得到实惠,感受到响应计划生育的好处。今年我市扶贫和移民部门将继续实施扶贫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向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乡、村和扶贫对象倾斜。将贫困计生家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结合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的实际,统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及社会扶贫,对贫困计生家庭予以优先优待。帮助贫困地区计生家庭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三、积极开展素质培训和计生服务,提高贫困群众基本素质

着力开展计生优质服务,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出生人口素质和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针对贫困地区地方病、出生缺陷、生殖疾病发生率高的实际,普及科学知识,提倡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健康促进、优生咨询等服务。将预防出生缺陷的关口前移,在全市39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和927个移民村加快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推动实施贫困地区孕产妇、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健康干预项目。加大对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提倡对贫困乡村计生家庭子女就读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减免学费,给予生活补助,并享受中考加分政策。加强特殊教育,加大对各级各类残疾学生扶助力度。对计生贫困户的青壮劳动力优先安排培训,以解决计生贫困户家庭文化素质低,致富技能缺乏的瓶颈。一方面依托我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深圳高级技师学院实行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致富一家”转移就业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以会代培、入户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田间指导和广播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新科技推广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增强计划生育贫困户劳动力的致富技能和科技意识,提高贫困地区计生户劳动力依靠科技技能的致富能力。

社区扶贫社会工作计划篇3

西关社区:共有贫困户3户4人,2018年2月底李红方因病去世、二季度动态调整中王凯出列。现有巩固脱贫户1户2人。

二、认真排查摸底

我单位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帮扶工作队员深入摸排贫困户情况。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摸清各贫困户“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基本情况,准确掌握帮扶社区及贫困户需求,并针对相关需求完善工作计划。同时认真梳理存在问题,制定相应措施,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

三、政策落实情况

东关社区:享受金融扶贫两户;享受危房补助1户;享受技能培训1户。

西关社区:杨香兰享受慢性病救助政策;范晓东享受残疾补贴。

四、存在问题及措施

1.东关社区4户贫困户目前均无耕地且均有家庭成员患病,帮扶较为困难。下一步将针对实际困难,细化帮扶措施,以第三产业为主,对拥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开展技能培训,同时积极争取相关社会力量支持,帮助相关人员就业。

2.西关社区巩固脱贫户范晓东2016年脱贫后因低保户无法脱贫再度返贫,2018年10月再次脱贫为巩固脱贫户。针对范晓东患先天智障,二级残疾,无劳动能力,其母杨香兰患高血压和糖尿病多年,需药物维持,家庭无收入来源等情况,我单位根据扶贫政策并结合其家庭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帮扶计划,防止再度返贫。

社区扶贫社会工作计划篇4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期“参与”的概念被介绍到中国,并随着国际合作项目的推动,参与式发展理念在中国农村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深刻影响到中国扶贫政策的决策与实践。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颁布后,国务院扶贫办明确提出,把参与式扶贫和整村推进作为两项基本的扶贫战略。这标志着中国扶贫机制的历史性转变:从“开发式扶贫”转入“开发式扶贫和参与式扶贫相结合”的历史时期[1]。采用参与式扶贫开发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而实践表明,应用参与式扶贫方法所带来的效益远比预期的多。参与式扶贫开发改善了扶贫工作的效果,实现了中国扶贫制度和机制的历史性创新,对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文明新村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参与式扶贫开发的意义

1.参与式扶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参与式扶贫不仅使贫困者摆脱了贫困,而且在社区能力建设、促进社会公平、基层民主建设和改善社区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参与式扶贫通过能力建设提高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包括项目规划能力、决策能力、社区管理能力、群众制定乡规民约并监督它的执行等。建立起新型的社区事务管理机制,实现社区群众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参与式扶贫能对社区和谐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2.参与式扶贫提高了扶贫项目的有效性。参与式扶贫在确定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后,村民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他们把扶贫工作当做自己的事,扶贫项目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第一,项目的选择紧紧围绕农户的需求。过去由领导来决定,项目多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来展开,许多项目并不符合当地条件,项目失败的风险大。现在做什么、怎么做,由农户自己决定,做出的决策更符合社区的现实状况。第二,扶贫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参与式扶贫使村民对扶贫工程的拥有感增强。村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主动监督,防止扶贫资金的“跑、冒、滴、漏”,这使扶贫工程的质量得到了保证。第三,保证扶贫工程的长期有效使用。参与式扶贫推动社区建立扶贫工程后续管理机制,有效地提高了扶贫工程的使用效果,延长了扶贫工程的使用寿命,使项目的扶贫效果能够长期发挥。

3.参与式扶贫提供了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新思路。引入参与式方法,借助扶贫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参与式扶贫的一大发明,为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1]。这种新思路的重点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这种模式以项目的知情权、选举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为突破口,把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具体化。在基层民主建设中,首先把社区发展的事情详细划分,明确那些事情谁有最终的决定权。第二,重视制度建设。通过政策宣传明确目标群众的主体地位还不够,真正的主体地位需要落实具体的权利和建立机制与制度来保障。第三,促进扶贫目标群体组织的自主管理。参与式扶贫应该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受益者自主管理。

二、参与式扶贫开发的管理创新

1.提高了扶贫的瞄准性,创新政策。《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胜利完成后,中国的扶贫工作有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出现了新的特点,这就要求扶贫开发方式与时俱进,参与式的扶贫开发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参与式扶贫提高了扶贫的瞄准性,主要表现在找准贫困农户和满足贫困农户需求两个方面。参与式扶贫开发具有十分明确的政策性,它赋予贫困群众主体地位和决策权力,改变了外部人员决定项目的工作方法,使政府的扶贫资源能够更加合理的分配,扶贫项目的设计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更加吻合,真正的贫困农户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帮助并获益。

2.推动贫困群众全面参与,创新制度。参与式扶贫重视推动和鼓励贫困群众在实施参与式整村推进关键环节的参与,包括村情调查、贫困评估、实施、管理、监督、评价和检查验收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群众成为参与者、实施者、管理者和监督者,从而诱发了相关的组织与技术的创新。云南省南华县把权力赋予群众,通过群众全程参与,精心组织,筛选发展项目,制订扶贫计划,组织项目的具体实施,使贫困户从项目的选择到项目的监督、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程化的参与。最后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选择确定了八个扶贫项目进行实施。所实施的项目质量都比较好,效果十分明显,群众很满意[2]。

社区扶贫社会工作计划篇5

为加快临县煤电化产业园区建设,缓解临县城乡集中热源不足的压力,改善临县环境质量,进一步推动临县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发展,依据国家及山西省有关规定,**发电公司符合城市集中供热的要求。公司已积极开展供热前期手续和编制热电联供技术方案等相关工作。目前汽轮机供热改造已经在**园区供热项目中完成招标及合同签订工作,正在积极实施中,将为下一步城乡集中供热奠定了基础。

二、就业扶贫情况

按照年度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的具体目标任务,公司积极落实就业扶贫人员,监督维护单位在岗贫困人员岗位及待遇等问题,并建议在新招聘中优先选用贫困人员。上半年共计落实贫困就业人员31人,其中大中专学生就业11人,分别为公司维护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河北工程有限公司、天津蓝巢电力检修有限公司、天津亦乐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部进行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登记,履行了首都国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三、消费扶贫情况

按照公司年度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的具体目标任务,食堂定向采购扶贫农副产品,职工餐厅以全年消费总额30%进行采购扶贫农副产品,全年计划发生金额60万元,从四月份开始,公司积极落实扶贫产品采购事宜,依据《北京市消费扶贫产品名录》着手从对口扶贫县域、消费扶贫产业双创中心的扶贫农副产品中选择供应商进行消费帮扶,根据月度需求计划,责任部门积极进行联系采购,各环节认真执行审批程序,截止目前共计联系8家扶贫供应商,合计采购食材65.63万元,圆满完成全年采购任务。各扶贫供应商纷纷表达企业为地区脱贫做出贡献的褒奖,赠送旌旗七面。

公司为全力保障扶贫采购落到实处,部分防暑降温用品也联系扶贫供应商采购,年度采购防暑降温用品种类,共计1.73万元,采购当地西瓜等农副产品0.3万元。公司工会在国庆中秋来临之际向扶贫供应商采购慰问品11.1万元,目前已完成采购。

四、公益扶贫情况

公司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以北城庄镇境内,2020年以前临县一直属于部级贫困县。公司从建厂以来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秉承首都企业的社会责任,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帮扶邻村大居村能快速转变乡村面貌,提升环境状况,改善卫生质量,提高教育能力等,经公司研究决定每年为大居村捐赠扶贫款20万元以帮助其改善村集体公益事业,其中资助环境卫生费用5万元,资助田间路养护费用3万元,资助村级办公设施维护费5万元,资助村办文化事业3万元,资助教育事业6万元,截止目前,乡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也为临县早日脱贫注入强劲的动力。

五、其他类型扶贫情况

三季度以来,党建扶贫责任部门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凝心聚力,带领公司各党支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全体党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争做贡献,全体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力完成“中国社会扶贫网”注册会员工作,鼓励全体党员干部和员工在“中国社会扶贫网”中关注社会贫困状况,采取自主自愿原则,鼓励员工在中国社会扶贫网采购生活用品,积极推进社会扶贫。

六、四季度工作计划

1.前三季度公司按计划完成了餐厅食材消费扶贫目标,共计采购65.63万元,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四季度将按照职工食堂需求,继续部分食材采购工作。

2.继续向公司全体员工积极宣传扶贫公益事业,有效推动党建扶贫,倡议职工注册“中国社会扶贫网”会员,选择适合自身的扶贫项目传导每一个人的爱心。

社区扶贫社会工作计划篇6

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雨露计划”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特色,以提高素质、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宗旨,以职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手段,以促成转移就业、自主创业为途径,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解决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最终达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最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雨露计划”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由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阶段,发展到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并举的新阶段。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综合运用资金扶持、宣传引导和竞争、激励等手段,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通过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努力增加贫困农民收入,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三、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注重开发。以贫困群众为主体,在尊重他们意愿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培训和引导,提高他们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的有效转变。

(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统筹计划、突出重点,进行分类指导和培训。

(三)紧跟市场,按需施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按照不同行业要求,采取不同内容和形式组织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为主渠道,发挥多种培训资源的作用,充分调动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农民群众自身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满足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实需要的各类培训。

(五)政府主导,共同参与。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积极动员、引导和组织包括民营经济、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社会在内的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和支持“雨露计划”的实施。

四、实施对象

当前,“雨露计划”的对象主要有三类:一是扶贫工作建档立卡的青壮年农民(16-45岁);二是贫困户中的复员退伍士兵(含技术军士,下同);三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村干部和能帮助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致富骨干。

五、总体目标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朝着培养“讲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方向,经过努力,使贫困地区的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帮助500万左右经过培训的青壮年贫困农民和20万左右贫困地区复员退伍士兵成功转移就业;通过创业培训,使15万名左右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干部及致富骨干真正成为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通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个贫困农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门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农业生产技术。

六、实施方法

实施“雨露计划”,要根据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总体要求,采取因地制宜、分类区别对待的方法组织落实。

青壮年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采取各级扶贫部门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公开认定培训基地,由各培训培训、就业和维权服务的办法实施(具体实施指导意见后发)。

复员士兵就业培训、村干部和致富骨干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将分别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商后,分类下达实施方案,按照统一规划、分工负责的办法组织实施。

七、政策措施

社区扶贫社会工作计划篇7

在这14个扶贫主战场中,、四省(青海、四川、云南、甘肃)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此前已被明确实施特殊政策,其他11个则属新“捆绑”出现的“连片特困地区”,包括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对记者说:“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既是对以往工作思路的继承,也是一个创新。”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全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主任黄承伟表示,在多年扶贫开发中,国家探索出“整合力量、连片开发,集中攻坚、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划定片区、实施连片扶贫攻坚是很有必要的。

基于连片特困地区全国扶贫对象最多、贫困发生率最高、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等特点,扶贫部门采取先行试点、逐片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分期分批推进的方式实施。

2011年11月15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湖南省吉首市召开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会,会议之前,国务院已批复《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这是11个片区中首先完成的规划。其他10个片区也将在2012年年底前完成规划制定,分批组织实施。

为什么是现在

范小建对记者说,我国的贫困分布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上世纪80年代也曾划分过18个片区,后来逐步调整为扶贫工作重点县。经过近30年的发展,面上的贫困有了较大缓解,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却显得比较突出。特别是一些连片特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和社会产业发展明显滞后,贫困程度深,已越来越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最大障碍,是短板中的短板,改变其落后面貌必须举全国之力打一场攻坚战。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进一步强调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符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范小建强调解决好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对于新形势下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生态安全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2011年初全国人代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即已提出,“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工程”。到2011年年底《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11个连片特困地区最终得以明确并进入公众视野。

对片区扶贫理论及规划体系有多年研究的黄承伟分析,过去十年扶贫规划的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之后,留下的难点就需要有更具针对性的举措。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在分布上表现为大分散、小集中态势,且主要集中在一些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根据这一现实国情,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帮助连片特困地区在2020年和全国其他地区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便成为未来十年扶贫开发战略及路径的必然选择。

多次参加《纲要》草案讨论的中国社科院农村所贫困室主任吴国宝对记者表示,需要从历史和现实背景来理解新时期的片区扶贫,现在国家财力大幅增长,有能力、有条件对片区进行集中规划和治理。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扶贫开发政策调整是在1986年,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了划分贫困县的标准,并划定了273个部级贫困县。这一年也提出了18个贫困片区,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贫困人口呈现出一些区域集中的局面,但18片贫困区覆盖人口众多,受限于当时的国家财力和管理能力,片区主要是做研究分析之用,在规划、管理以及决策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

1994年,国家开始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扶贫开发政策第二次调整。重新调整后的部级贫困县增至592个,更多的贫困县连接在一起,为日后的连片扶贫打下了基础。

吴国宝说,根据过去的扶贫经验,政府扶贫在解决片区所面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问题方面成效显著。据此设立片区目标,既包括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巩固温饱成果等内容,也重在解决片区发展所面临的基础设施建设约束。

新的十年扶贫规划一举把国家扶贫标准提高92%至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与每天一美元的国际扶贫标准线差不多,根据测算,到2011年年底,中国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约为1.28亿人。黄承伟表示,按划片扶贫的方式,特困地区内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估计不会低于30%,因此,片区内不仅要实现人口和群体脱贫,其公共服务等水平也应达到和国内其他地区基本持平的水平,这关系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哪些县能进入

据受访人士介绍,11个片区的划分,是在充分认识贫困区域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国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实施。

各片区区划以县为单位计列,确定过程中有两个重点考虑因素:一是在全国的经济排名比较低,二是可连成一片。吴国宝介绍,过去的592个贫困县,分布有的相对集中,有的则相对分散,此轮片区包含680个县(包括、四省藏区和新疆南疆三地州),另有其他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不在其列。

黄承伟介绍,按照全国所有县倒序排名的办法,排名最后的600个县中,有88个没有进入到片区,主要因为这88个县没有与其他贫困县相连,无法构成片区。

另外还存在“开天窗”的情况。黄承伟表示,在片区中有个别县并非贫困县,但也纳入片区一起规划,只不过不享受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政策。比如在武陵山区,区域发展扶贫攻坚规划覆盖71个县,但实质上享受片区政策的贫困县为64个,有7个县因不完全满足指标开了“天窗”。

片区内发展约束、发展条件的类似性是片区划分的又一重要考虑。“如果仅仅是一些挨在一起的县,而彼此之间却没有什么关系,那么片区划分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吴国宝说。

具体到划分的指标上,基本依据为2007~2009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县域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的三年平均值,并与西部地区同三项指标平均值相比较,低于西部地区平均值的县进入片区初选县名单,再排除不集中连片的县,最终确定进入片区县的名单。

实际操作中,除了以前述三项指标为基础外,还考虑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等因素,采用不同权重进行测算,研究比选了多个方案,最终在全国划分出11个连片特困地区,加上中央已经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四省藏区和新疆南疆三地州,一共14个片区被确定为扶贫攻坚主战场。

黄承伟介绍,这次划分的片区多数都跨省区,从社会角度看,多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包括青藏高原、沙漠化区、黄土高原和西南大石山区等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从发展阶段看,集中体现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公共服务欠缺、产业发展不足的地区,部分地方社会稳定问题也比较突出。

根据记者了解到的权威数据,初步估算,新划分出的11个片区包括505个县,国土面积13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亿,其中农村人口约1.9亿。如果把、四省藏区、南疆三地州加进来,国土面积高达339万平方公里,人口2.36亿。

按2007~2009年三年平均计算,这些地区的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650元,县域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2元,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2667元,分别相当于西部平均水平的49.1%、43.7%和73.2%。

有什么好处

为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扶贫办专门修订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于2011年11月印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新规明确规定,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投向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村,其中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坚持向西部地区(包括比照适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贫困地区)、贫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边境地区和贫困革命老区倾斜。

除专项扶贫资金外,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还要求:中央和省级财政大幅度增加对这些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在2011年12月6日关于《纲要》的新闻会上,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表示,财政部将按中央部署保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快速增长,进一步健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扶贫开发方面的综合扶贫投入将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增幅将在20%以上,并且按照政策要求,把新增的部分主要用于“11+3”片区的发展。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纲要》提出的政策保障还包括: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民生工程等投入力度,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优先向符合条件的特困地区安排,尽快实现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全覆盖,国家新增社会保障投入向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倾斜,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率先在连片特困地区的680个县(市)试点,等等。

范小建指出,连片特困地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短板,把这块短板的问题解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够更好地实现。国家将在连片特困地区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的落后面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将发挥更大作用。

“可以预见,随着《纲要》的逐步实施,到2020年,一幅‘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美好图景将展现在国人面前。”范小建说。

发展与扶贫双目标

目前,除先行试点的武陵山区外,其他10个片区都在赶制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以待实施。

黄承伟表示,由于片区的特殊性,比起常规做法,其对于扶贫政策的综合性、差异化的需求更高,对于扶贫政策及其他政策的实施效果需求更高。

他认为,片区扶贫规划首先需要体现出扶贫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如果片区规划定位于发展,则更像是区域发展规划,而不是带有特定扶贫目标的扶贫规划。如果片区规划仅仅满足于扶贫,甚至大扶贫的要求,就难以实现片区贫困问题的最终解决。

其次,“片区扶贫开发规划更需要加强行业之间的相互衔接、更需要体现对片区整体新的扶贫开发需求的回应、更需要为动员全社会支持扶贫提供平台。”黄承伟由此认为,片区扶贫开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不仅对于扶贫部门是项新挑战,对于“大扶贫”涉及的各相关部门也同样是新的挑战。

依据当前要求,片区扶贫规划以省为单位、以县为基础制定和实施,片区发展既要有综合性规划,也要有专项规划。片区扶贫规划的定位是统筹解决片区内与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直接相关的问题,是对未来一定时期扶贫攻坚的统筹安排和部署,是扶贫开发资金安排、项目审核、监督考核的主要依据。

其原则是与新十年《纲要》确定的目标一致,突出两个核心:一为减贫,即减少贫困人口;二为增收,即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和能力,缩小发展差距。同时,还需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子目标,要围绕目标提出行业扶贫、专项扶贫和社会扶贫具体的建设任务、投资估算和资金整合方案,分解落实相关部门的具体任务。

黄承伟还分析,资源、人口比例失调和资本短缺造成的生产要素难以有效结合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停滞、部分人口陷入贫困的根本原因,反贫困的对策在于促进区域内外要素的流动,协调区域内资源、人口关系,同时积极借助外力如资本、技术、组织制度推动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他认为,片区扶贫最终需要完成六大任务:建设区域发展骨干(基础)工程;发展特色产业群;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人力资源开发。

内外协调

“片区虽已基本划定,但一个片区横跨几个省,如何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成为最突出的问题。谁来协调,如何协调,规划如何编制,由谁审批,如何加大投入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都需要深入探索。”黄承伟说。

范小建介绍,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组织实施主要在现有行政体制下进行。需要跨省协调的重大事项,可以从以下4个层面加强协调:一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作为扶贫攻坚协调小组,负责总协调;二是根据国务院批复要求,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将加强对片区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三是国家已经明确,每个连片特困地区都有一个联系单位,负责协调推动规划的组织实施;四是片区所跨各省在中央指导下,建立跨省协调机制。

除片区内部协调之外,片区与片区外的协调也要统筹。在针对片区的支持政策日趋明朗的当下,未划入片区的原重点县的担忧也逐渐表现出来。

吴国宝根据他的调研情况说,有片区之外的贫困县存在不能享受同等政策的担心。个别地方还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如A县原来是贫困县,享受贫困县政策,现在A县和片区中间隔着B县,这使得A县没进入片区,所以A县就想让B县也进入片区,以让自己能享受到片区待遇。

据吴国宝观察,片区内部在三大基础指标方面存有较大差异,如果确定比较低的标准来划分片区,针对性更强,但可能就难以连成片,目前的状况实际上是围绕规划和管理上的规模经济性,淡化了一些内部县与县之间的差别。

社区扶贫社会工作计划篇8

(二)目标任务

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对4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完成“雨露计划”培训600人,提高贫困农民劳务技能;完成160人独居、散居贫困群众的搬迁扶贫任务,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选择4个村开展到户增收项目,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开展产业扶贫贴息贷款工作,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认真开展老区村建设,改善革命老区村发展条件;扎实搞好定点扶贫,深入持久开展社会帮扶。

(三)主要工作

1、全面开展搬迁扶贫

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扶贫对象实行迁户并村,充分考虑资源及就业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序搬迁,把迁户并村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小城镇建设、产业聚集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搬迁对象向中小城镇、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集中。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20xx年计划完成搬迁40户160人,同时做好市级搬迁工作。

2、分类实施整村推进

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为着力点,促进贫困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现贫困村整体脱贫。20xx年计划实施4个村整村推进任务,按照《河南省财政扶贫整村推进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重点用于村级道路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小型农村饮水安全配套设备建设。

3、搞好雨露计划培训

社区扶贫社会工作计划篇9

二、突出抓好扶贫开发重点工作。一是实施整村推进。全市要集成资金、集中项目、集聚力量对86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新一轮整村推进。确保财政扶贫和以工代赈资金总量的80%用于重点贫困村建设。二是突出产业发展。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引导农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扶贫贴息贷款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拉动全市特色产业的发展;拓宽扶贫领域,把产业化扶贫与旅游扶贫、招商引资扶贫和社会扶贫结合起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抓好小额贴息贷款、村级互助资金等工作,切实帮助贫困农户解决发展生产“筹资难”问题。三是强化能力建设。继续抓好贫困户子女技能培训工作,选送1200名贫困户子女到市电子信息学校进行“双证”培训,引导和鼓励贫困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提高就业能力。改革“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实施方式,探索“资金到县、直补到人”补贴方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干部培训,重点抓好整村推进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继续与广东国华纪念中学合作,推荐一批优秀应届初中贫困生到国华中学就读。四是推进扶贫搬迁。整合资金资源,创新安置模式,把扶贫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旅游搬迁结合起来,做到搬的出、稳的住、能致富。五是加强老区建设。做好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工作的同时,参照整村推进的做法,启动6个重点老区中心乡镇连片开发和62个重点老区村整村推进工作。加强与老促会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老促会在老区建设中的作用。

三、努力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认真总结5个国定重点贫困县和1个省定重点贫困县经验的基础上。科学识别贫困人口,建立动态的贫困人口信息数据库。二是分类落实扶持政策。各级扶贫和民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政策,逐步做到全覆盖,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以项目到户为基本途径,突出能力建设,完善扶贫到户措施。各地要通过“雨露计划”产业发展、贷款贴息、互助资金等入户项目,直接扶持贫困户;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低保、救助等方式保障基本生活需要。

四、全力做好各项试点工作。一是认真做好英山脱贫奔小康试点。要围绕实现脱贫奔小康试点“三年有明显变化”目标。一手抓县域经济发展,确保实现贫困人口减少10%年度目标。二是认真做好连片开发试点。进一步完善红安革命老区连片开发示范项目,确保通过国家验收;麻城扶贫试点项目要加快进度,确保年底全面完成试点工作任务;大力推进罗田县、团风县杜皮乡、黄梅县柳林乡“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建设;蕲春县扶贫互助金试点工作要抓紧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社区扶贫社会工作计划篇10

过去的10年,是我市扶贫开发力度最大、贫困农民受益最多、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十年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25.96亿元,减少贫困人口65.3万人,减幅达74%,超全省减幅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的1248元增长到3976元,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农村面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十年扶贫成效显著,但由于我市自然条件差,发展基础薄弱,灾害频繁,扶贫开发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按照人均纯收入1600元以下的扶贫新标准,全市还有贫困人口75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31%,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全市还有88万人迫切需要移民搬迁,扶贫部门的工作将更加艰巨而繁重。目前,随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科学发展执政理念的不断深入,各项支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今年中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三个重点、三个确保”的资金投入方向,支农资金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中央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会议上,确定了对包括“秦巴山区---六盘水地区”在内的全国六大特殊类型困难地区实行集中连片扶贫新政策,我市扶贫开发将获得新的政策扶持;省委、省政府非常注重陕南循环发展,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特别是制定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为我市扶贫开发提供了新机遇。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我市成功经验表明,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快速提升我市农村整体发展水平,实现统筹城乡的快速发展,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机遇,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增强历史使命感,自加压力,负重奋进,把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奋战十年,基本消除我市的绝对贫困现象;再战三年,实现新农村建设整体新推进,使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突破进展

扎扎实实做好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对保持我市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各级各部门必须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个翻番”“六个跃升”总体目标,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按照国家对未来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围绕75万贫困人口脱贫这个重大目标和88万人移民搬迁这个重大任务,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程,切实按照扶贫力度只能加强,不能松懈;投入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扶持政策只能强化,不能动摇;扶贫标准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农民收入增长只能加快,不能停滞的基本要求,努力把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一是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增加扶贫投入。资金投入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支撑。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将本级财政新增财力的5%用于扶贫开发配套资金,这个要求既是中省对扶贫工作的要求,也是方市长在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明确提出的要求,希望各县区会后抓好落实。二要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学会策划、包装扶贫项目,积极与中省各项政策对接,尽可能的多渠道争取项目,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快扶贫资金的投入。三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记其功”办法,通过整合专项扶贫资源,实现“内合”;通过整合行业扶贫资源,实现“外捆”;通过整合社会扶贫资源,实现“社联”。市上扶贫资金捆绑方案经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原则通过,有关各部门要主动衔接,根据各自职能编入行业规划,做好项目支撑。四要壮大社会扶贫力量。充分利用现代各类媒体,宣传扶贫现状、宣传扶贫政策、宣传扶贫典型,营造浓厚的社会大扶贫氛围。通过宣传鼓励、表彰奖励、政策激励等方式,积极调动各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及个体法人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特别是进一步做好中省部门联县扶贫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支持;大力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组织动员更多的企业参与扶贫,一包三年,真帮实联,形成全社会共同扶贫的强大合力。二是真抓实干,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扶贫开发的核心目标就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要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挥连片扶贫开发作用,实施产业规模发展,使扶贫地区的农业生产向发展现代设施高效农业转变,不断增加农民产业性收入。二要转移好劳动力,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要充分利用信贷扶贫、互助资金及其它资源,积极鼓励、引导、扶持农民进行自主创业或从事二、三产业。四要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动和反哺农业农村发展,让贫困群众真正成为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创建者、受益者。三是突出重点,千方百计让群众安居乐业。当前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就是88万贫困人口的移民搬迁工作。当务之急要做好移民规划,规划要切实做到科学合理,有前瞻性、可行性、操作性;在移民搬迁方向上,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可以跨县区搬迁,相关县区、部门要搞好配合服务工作;在工作推进上,扶贫、发改、国土、住建、民政等部门要通力合作,一张蓝图、“一盘棋”,形成搬迁合力。同时要做好搬迁后原住地的生态恢复,注重搬迁下来后的发展问题,加大对搬迁户的产业发展扶持力度,让搬迁户实现“安居乐业”。四是科学规划,千方百计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说到底就是缩小贫富差距,这与扶贫开发的宗旨是一致的。当前重点是结合中省扶贫开发规划和我市整体发展规划,修订和完善“十二五”扶贫规划和新十年扶贫规划,将连片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主要手段,将移民搬迁与农村城镇化、社区化、工业化紧密结合,实现以扶贫促城乡统筹发展。

三、紧扣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全市跨越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工作组成部分。新一轮全市共启动108个市级重点示范村,由123个市直部门包抓,启动304个县级示范村,由县区负责包抓。“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的指导原则仍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奋斗目标。

一是统筹做好发展规划。新农村示范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平台,示范村建设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涉及各各方面,需要全盘考虑。各帮扶部门要切实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指导好帮扶村编制科学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将村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统筹考虑,对接配套,减少盲目性,努力使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服务体系、基层组织建设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使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体现统筹城乡要求,体现农业现代化要求,体现以人为本要求。

二是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我市以平利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吸引了诸多外地人参观学习,白河、石泉、宁陕、岚皋也在这方面积累了好的经验,这些先进典型的基本经验要继续总结,发扬广大。当前,新农村建设要克服浮躁、厌战情绪,关键是要落实好市县包抓这个良好的机制。各包抓单位主要领导要将新农村帮扶工作列入最重要议事日程,亲自过问、亲自调研、带头到村开展工作;分管领导及驻村干部要饱含真情,立足村上实际和农民迫切要求,千方百计,全力以赴,真帮扶、求实效。

三是保障好资金落实。新农村建设重点在上下资金的扶持,在帮扶的基础上,要以县为单位,统一规划,整合资金,分步实施,使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得到改善和提升。当前主要是加强项目跟踪,确保帮扶和整合的资金兑付到位,避免“空头支票”现象发生。

四是做好主导产业培育。有了主导产业就有了发展增收的基础。产业发展是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重点,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化、连片扶贫开发、乡村旅游等相结合,围绕本县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培育一批能人大户,夯实主导产业规模,成立组织能力较强的合作社等专业组织,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经纪人,有条件的可以发展加工企业。以此推动示范村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快速致富。

社区扶贫社会工作计划篇11

一、高度重视,不断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政治责任感

过去的,是我市扶贫开发力度最大、贫困农民受益最多、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十年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25.96亿元,减少贫困人口65.3万人,减幅达74%,超全省减幅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的1248元增长到3976元,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农村面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十年扶贫成效显著,但由于我市自然条件差,发展基础薄弱,灾害频繁,扶贫开发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按照人均纯收入1600元以下的扶贫新标准,全市还有贫困人口75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31%,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全市还有88万人迫切需要移民搬迁,扶贫部门的工作将更加艰巨而繁重。目前,随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科学发展执政理念的不断深入,各项支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今年中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三个重点、三个确保”的资金投入方向,支农资金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中央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会议上,确定了对包括“秦巴山区---六盘水地区”在内的全国六大特殊类型困难地区实行集中连片扶贫新政策,我市扶贫开发将获得新的政策扶持;省委、省政府非常注重陕南循环发展,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特别是制定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XX—2020年)》,为我市扶贫开发提供了新机遇。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xx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我市成功经验表明,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快速提升我市农村整体发展水平,实现统筹城乡的快速发展,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机遇,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增强历史使命感,自加压力,负重奋进,把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奋战十年,基本消除我市的绝对贫困现象;再战三年,实现新农村建设整体新推进,使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突破进展

扎扎实实做好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对保持我市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各级各部门必须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个翻番”“六个跃升”总体目标,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按照国家对未来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围绕75万贫困人口脱贫这个重大目标和88万人移民搬迁这个重大任务,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八大工程,切实按照扶贫力度只能加强,不能松懈;投入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扶持政策只能强化,不能动摇;扶贫标准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农民收入增长只能加快,不能停滞的基本要求,努力把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一是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增加扶贫投入。资金投入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支撑。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将本级财政新增财力的5%用于扶贫开发配套资金,这个要求既是中省对扶贫工作的要求,也是方市长在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明确提出的要求,希望各县区会后抓好落实。二要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学会策划、包装扶贫项目,积极与中省各项政策对接,尽可能的多渠道争取项目,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快扶贫资金的投入。三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记其功”办法,通过整合专项扶贫资源,实现“内合”;通过整合行业扶贫资源,实现“外捆”;通过整合社会扶贫资源,实现“社联”。市上扶贫资金捆绑方案经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原则通过,有关各部门要主动衔接,根据各自职能编入行业规划,做好项目支撑。四要壮大社会扶贫力量。充分利用现代各类媒体,宣传扶贫现状、宣传扶贫政策、宣传扶贫典型,营造浓厚的社会大扶贫氛围。通过宣传鼓励、表彰奖励、政策激励等方式,积极调动各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及个体法人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特别是进一步做好中省部门联县扶贫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支持;大力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组织动员更多的企业参与扶贫,一包三年,真帮实联,形成全社会共同扶贫的强大合力。二是真抓实干,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扶贫开发的核心目标就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要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挥连片扶贫开发作用,实施产业规模发展,使扶贫地区的农业生产向发展现代设施高效农业转变,不断增加农民产业性收入。二要转移好劳动力,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要充分利用信贷扶贫、互助资金及其它资源,积极鼓励、引导、扶持农民进行自主创业或从事二、三产业。四要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动和反哺农业农村发展,让贫困群众真正成为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创建者、受益者。三是突出重点,千方百计让群众安居乐业。当前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就是88万贫困人口的移民搬迁工作。当务之急要做好移民规划,规划要切实做到科学合理,有前瞻性、可行性、操作性;在移民搬迁方向上,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可以跨县区搬迁,相关县区、部门要搞好配合服务工作;在工作推进上,扶贫、发改、国土、住建、民政等部门要通力合作,一张蓝图、“一盘棋”,形成搬迁合力。同时要做好搬迁后原住地的生态恢复,注重搬迁下来后的发展问题,加大对搬迁户的产业发展扶持力度,让搬迁户实现“安居乐业”。四是科学规划,千方百计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说到底就是缩小贫富差距,这与扶贫开发的宗旨是一致的。当前重点是结合中省扶贫开发规划和我市整体发展规划,修订和完善“十二五”扶贫规划和新十年扶贫规划,将连片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主要手段,将移民搬迁与农村城镇化、社区化、工业化紧密结合,实现以扶贫促城乡统筹发展。

三、紧扣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全市跨越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工作组成部分。新一轮全市共启动108个市级重点示范村,由123个市直部门包抓,启动304个县级示范村,由县区负责包抓。“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的指导原则仍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奋斗目标。

一是统筹做好发展规划。新农村示范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平台,示范村建设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涉及各各方面,需要全盘考虑。各帮扶部门要切实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指导好帮扶村编制科学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将村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统筹考虑,对接配套,减少盲目性,努力使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服务体系、基层组织建设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使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体现统筹城乡要求,体现农业现代化要求,体现以人为本要求。

二是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我市以平利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吸引了诸多外地人参观学习,白河、石泉、宁陕、岚皋也在这方面积累了好的经验,这些先进典型的基本经验要继续总结,发扬广大。当前,新农村建设要克服浮躁、厌战情绪,关键是要落实好市县包抓这个良好的机制。各包抓单位主要领导要将新农村帮扶工作列入最重要议事日程,亲自过问、亲自调研、带头到村开展工作;分管领导及驻村干部要饱含真情,立足村上实际和农民迫切要求,千方百计,全力以赴,真帮扶、求实效。

三是保障好资金落实。新农村建设重点在上下资金的扶持,在帮扶的基础上,要以县为单位,统一规划,整合资金,分步实施,使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得到改善和提升。当前主要是加强项目跟踪,确保帮扶和整合的资金兑付到位,避免“空头支票”现象发生。

四是做好主导产业培育。有了主导产业就有了发展增收的基础。产业发展是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重点,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化、连片扶贫开发、乡村旅游等相结合,围绕本县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培育一批能人大户,夯实主导产业规模,成立组织能力较强的合作社等专业组织,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经纪人,有条件的可以发展加工企业。以此推动示范村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快速致富。

社区扶贫社会工作计划篇12

二、活动主题

落实“五千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再攻坚。”

三、活动时间、主体及服务对象

(一)活动时间:2017年5月—6月。其中5月8—14日、6月12—18日各利用一周时间集中开展活动。

(二)活动主体:挂点街道班子成员,区街社区三级扶贫干部,第一书记、驻社区工作队和结对帮扶干部。

(三)服务对象:街道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四、活动内容

(一)开展一次访贫问苦,摸清“两不愁三保障”情况。第一书记(驻社区工作队)对帮扶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干部对结对帮扶贫困户开展一次访贫问苦。采取一看二查三问的方法:一看贫困户住房是否安全、饮用水是否安全便捷、是否通生活用电、能否收看电视等。二查贫困户登记证、户口本、身份证、一卡通等资料,是否与街道、社区两级档案、国家(省)信息系统一致。三问贫困户收入来源,家庭情况,对第一书记(驻社区工作队)和结对帮扶干部是否满意等。要全面摸清贫困户家底,对贫困户吃、穿、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填写附件2-4,由各社区汇总到街道,街道于5月12日前汇总报至区精准办。

(二)开展一次扶贫调研,切实落实帮扶措施。第一书记(驻社区工作队)要采取召开座谈会、居民大会等形式,深入调查研究帮扶社区社情民意,充分发掘帮扶社区的自然优势,帮助制定完善帮扶社区“十三五”脱贫规划、实施方案、年度脱贫计划等;结对帮扶干部要采取与帮扶对象谈心沟通的方式,因户施策落实具体的帮扶措施。

(三)开展一次回头看,提高“两个精准率”。第一书记(驻社区工作队)要采取查看资料、走访、询问等方式,了解帮扶社区贫困户的精准率;结对帮扶干部要对结对帮扶户开展一次回头看,调查其住房、教育、医疗、收入等情况。对贫困户纳入、退出过程中“错评”、“漏评”、“数字脱贫”的情况进行排查;看贫困户是否符合建档立卡要求,识别程序是否到位;看已脱贫贫困户是否符合退出标准,退出程序是否到位;看非贫困户中是否存在家庭比较困难,没有纳入建档立卡系统的农户,提升全街精准识别率和精准退出率。

(四)开展一次资料清查,完善档案资料。

1.清查贫困户档案资料。结对帮扶干部要清查贫困户从纳入到退出全流程档案资料和“一证两册”详细内容,看是否规范、准确、完整,做到“五统一”(街道、社区两级贫困户信息采集表、贫困户登记证、贫困户户口本和国家、省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内容一致)。

2.清查扶贫工作室资料。第一书记(驻社区工作队)看是否有“十三五”脱贫规划、实施方案,2016、2017年脱贫计划及其他上墙资料等(具体内容见附件5—6)。

3.清查项目资料。第一书记(驻社区工作队)要实地查看十大扶贫工程项目(包括危房改造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村庄整治扶贫、社会保障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健康扶贫、设施扶贫、生态保护扶贫和教育扶贫工程),看招投标程序是否到位(查招投标文书、项目合同等),贫困户是否受益,已完工项目是否有项目标示牌等。

4.清查各类公告公示。第一书记(驻社区工作队)要看十大脱贫攻坚工程公示牌,涉农项目公示牌,脱贫计划公示牌,驻社区、结对帮扶干部公示牌等是否悬挂,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完整,结对帮扶干部要查看结对帮扶户家中是否悬挂驻社区、结对帮扶干部公示牌。

(五)开展一次政策宣讲,让扶贫政策家喻户晓。第一书记(驻社区工作队)要对帮扶社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干部要对结对帮扶贫困户开展一次政策宣讲,可根据实际采取召开户主大会、居民大会、面对面讲解等方式进行宣讲,让贫困户了解政策、享受政策。

五、活动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街道成立领导小组,由街党工委书记任组长,街道办事处主任任第一副组长,其他相关班子成员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8个工作组,由街道挂点班子成员分别任组长,其他包片班子成员和社区党支部书记任副组长、各社区第一书记和驻社区工作队为成员。各社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明确责任分工,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安排或方案,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二)明确工作职责。各工作组组长牵头负总责,按活动及整改要求组织落实各社区的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部署;副组长(社区党支部书记)是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活动方案,周密组织第一书记、驻社区工作队、结对帮扶干部和街道、社区干部进社区入户开展活动,协助解决帮扶部门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活动及整改要求制定活动方案和整改措施,落实各社区的具体整改清单,督促整改到位;第一书记和驻社区工作队要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带领社区“两委”成员开展活动,全程参与该社区的脱贫攻坚规划制定、项目实施、问题整改,帮助解决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结对帮扶干部必须服从工作安排,全身心参与结对帮扶活动,严格遵守活动纪律。

(三)严明工作纪律。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保持良好工作作风,做到“五要七不准”:一要注意言行举止,强化纪律意识;二要深入村组户,精准摸底建档;三要轻车简从,弘扬优良作风;四要自带生活用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五要自觉接受监督,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一不准走形式弄虚作假;二不准无故请假;三不准走读;四不准借口单位有事溜岗;五不准违反规定大吃大喝;六不准收受土特产;七不准干扰基层正常工作。第一书记、驻社区工作队和结对帮扶干部活动期间到社区居住实际不少于3天,原则上自带米、油和菜,要把工作重心放在社区、组,自始至终抓好脱贫攻坚整改工作的落实。

社区扶贫社会工作计划篇13

一、高度重视,不断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政治责任感

过去的,是我市扶贫开发力度最大、贫困农民受益最多、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十年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25.96亿元,减少贫困人口65.3万人,减幅达74%,超全省减幅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的1248元增长到3976元,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农村面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十年扶贫成效显著,但由于我市自然条件差,发展基础薄弱,灾害频繁,扶贫开发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按照人均纯收入1600元以下的扶贫新标准,全市还有贫困人口75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31%,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全市还有88万人迫切需要移民搬迁,扶贫部门的工作将更加艰巨而繁重。目前,随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科学发展执政理念的不断深入,各项支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今年中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三个重点、三个确保”的资金投入方向,支农资金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中央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会议上,确定了对包括“秦巴山区---六盘水地区”在内的全国六大特殊类型困难地区实行集中连片扶贫新政策,我市扶贫开发将获得新的政策扶持;省委、省政府非常注重陕南循环发展,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特别是制定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XX—2020年)》,为我市扶贫开发提供了新机遇。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xx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我市成功经验表明,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快速提升我市农村整体发展水平,实现统筹城乡的快速发展,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机遇,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增强历史使命感,自加压力,负重奋进,把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奋战十年,基本消除我市的绝对贫困现象;再战三年,实现新农村建设整体新推进,使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突破进展

扎扎实实做好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对保持我市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各级各部门必须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个翻番”“六个跃升”总体目标,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按照国家对未来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围绕75万贫困人口脱贫这个重大目标和88万人移民搬迁这个重大任务,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程,切实按照扶贫力度只能加强,不能松懈;投入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扶持政策只能强化,不能动摇;扶贫标准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农民收入增长只能加快,不能停滞的基本要求,努力把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一是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增加扶贫投入。资金投入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支撑。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将本级财政新增财力的5%用于扶贫开发配套资金,这个要求既是中省对扶贫工作的要求,也是方市长在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明确提出的要求,希望各县区会后抓好落实。二要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学会策划、包装扶贫项目,积极与中省各项政策对接,尽可能的多渠道争取项目,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快扶贫资金的投入。三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记其功”办法,通过整合专项扶贫资源,实现“内合”;通过整合行业扶贫资源,实现“外捆”;通过整合社会扶贫资源,实现“社联”。市上扶贫资金捆绑方案经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原则通过,有关各部门要主动衔接,根据各自职能编入行业规划,做好项目支撑。四要壮大社会扶贫力量。充分利用现代各类媒体,宣传扶贫现状、宣传扶贫政策、宣传扶贫典型,营造浓厚的社会大扶贫氛围。通过宣传鼓励、表彰奖励、政策激励等方式,积极调动各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及个体法人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特别是进一步做好中省部门联县扶贫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支持;大力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组织动员更多的企业参与扶贫,一包三年,真帮实联,形成全社会共同扶贫的强大合力。二是真抓实干,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扶贫开发的核心目标就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要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挥连片扶贫开发作用,实施产业规模发展,使扶贫地区的农业生产向发展现代设施高效农业转变,不断增加农民产业性收入。二要转移好劳动力,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要充分利用信贷扶贫、互助资金及其它资源,积极鼓励、引导、扶持农民进行自主创业或从事二、三产业。四要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动和反哺农业农村发展,让贫困群众真正成为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创建者、受益者。三是突出重点,千方百计让群众安居乐业。当前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就是88万贫困人口的移民搬迁工作。当务之急要做好移民规划,规划要切实做到科学合理,有前瞻性、可行性、操作性;在移民搬迁方向上,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可以跨县区搬迁,相关县区、部门要搞好配合服务工作;在工作推进上,扶贫、发改、国土、住建、民政等部门要通力合作,一张蓝图、“一盘棋”,形成搬迁合力。同时要做好搬迁后原住地的生态恢复,注重搬迁下来后的发展问题,加大对搬迁户的产业发展扶持力度,让搬迁户实现“安居乐业”。四是科学规划,千方百计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说到底就是缩小贫富差距,这与扶贫开发的宗旨是一致的。当前重点是结合中省扶贫开发规划和我市整体发展规划,修订和完善“十二五”扶贫规划和新十年扶贫规划,将连片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主要手段,将移民搬迁与农村城镇化、社区化、工业化紧密结合,实现以扶贫促城乡统筹发展。

三、紧扣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全市跨越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工作组成部分。新一轮全市共启动108个市级重点示范村,由123个市直部门包抓,启动304个县级示范村,由县区负责包抓。“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的指导原则仍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奋斗目标。

一是统筹做好发展规划。新农村示范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平台,示范村建设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涉及各各方面,需要全盘考虑。各帮扶部门要切实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指导好帮扶村编制科学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将村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统筹考虑,对接配套,减少盲目性,努力使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服务体系、基层组织建设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使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体现统筹城乡要求,体现农业现代化要求,体现以人为本要求。

二是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我市以平利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吸引了诸多外地人参观学习,白河、石泉、宁陕、岚皋也在这方面积累了好的经验,这些先进典型的基本经验要继续总结,发扬广大。当前,新农村建设要克服浮躁、厌战情绪,关键是要落实好市县包抓这个良好的机制。各包抓单位主要领导要将新农村帮扶工作列入最重要议事日程,亲自过问、亲自调研、带头到村开展工作;分管领导及驻村干部要饱含真情,立足村上实际和农民迫切要求,千方百计,全力以赴,真帮扶、求实效。

三是保障好资金落实。新农村建设重点在上下资金的扶持,在帮扶的基础上,要以县为单位,统一规划,整合资金,分步实施,使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得到改善和提升。当前主要是加强项目跟踪,确保帮扶和整合的资金兑付到位,避免“空头支票”现象发生。

四是做好主导产业培育。有了主导产业就有了发展增收的基础。产业发展是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重点,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化、连片扶贫开发、乡村旅游等相结合,围绕本县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培育一批能人大户,夯实主导产业规模,成立组织能力较强的合作社等专业组织,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经纪人,有条件的可以发展加工企业。以此推动示范村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快速致富。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