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基本内容实用13篇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1

一、电力新能源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1)合作性。电力新能源专业技能实训基地是针对新能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专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工作环境,该基地的建设具有投资大和运行费用高的特点,政府牵线搭桥,依托电力高职院校,由高校和企业联合共建电力新能源实训基地,达到资源共享,携手共图发展。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校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解决企业所需电力新能源人才短缺的困局。共建共用,提高基地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益。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快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减少上岗时间;企业员工不需要到外省去,就近得到及时有针对性的培训,减少员工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果。

(2)先进性。要注重实训基地建设理念的先进性、技术的先进性、资源的先进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实训教学展示的先进性、实训基地现场管理的先进性。使新能源应用技术实训基地成为一个在技术、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具有综合性功能的新型服务基地。

(3)适应性。尽可能适应电力新能源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尽可能适应一定时期内江西风电、太阳能企业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要求;要区别于海洋风电和戈壁风电,须适应内陆性风电、太阳能企业对电力新能源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要求;适应学生以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技能增长规律;适应提高员工专业技能的训练规律。

(4)渐进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坚持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按照分层次、模块化和循序渐进方式,强调学员先夯实基本技能,强化对学员使用设备的能力、分析并排除设备故障能力的培养,据此确立实训内容并开发实训项目,形成从基本操作、基本工艺、基本技能训练,逐渐到专业故障分析排除,最后到综合技能训练的配套实训的渐进过程。形成“基本操作实训—专业操作实训—综合操作实训”的渐进体系。可以总体规划,分期建设。

(5)模拟性。电力新能源实训基地应充分体现新能源生产现场的特点,要尽最大可能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建成针对性很强的、数量和场地足够的实训工位,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工作氛围,要注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装置。让学员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岗位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索质的培养。

二、电力新能源实训基地的规划

联手风机生产企业、光伏企业、新能源投资企业,共同打造电力新能源实训基地。依托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对原有校内实训中心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改建、扩建和新建一批实训场所。计划用三年的时间,依次完成基本操作实训区、专业操作实训区、综合操作实训区的建设工作。

(1)实训基地的照明和动力系统,由新建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承担,使得实训基地本身就是洁净能源的应用典范,而且,这些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系统本身,将是学员完成实训项目的最好的实训对象。

(2)新建一个新能源展示厅。它是学生进校时主要的参观场所,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和社会人员都可以到此参观。把它建成为省内宣传和推广新能源的对外窗口,一个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教育基地。

(3)新建新能源实训场所,包括:风机装配实训区、风场测试区、风力发电机测试区、光伏实训区、单片机与控制实验室、风机运行测控室和多媒体教学区等。

风机装配实训区承担风力机组实训模块,应有风叶的测试平台,轮毂、机舱、齿轮箱、联轴器、制动系统、偏航系统、液压系统以及风力机的基础。用来让学生认知风机主机结构,设备、器材的布局,完成装配实训。建设风电主机电性能测试平台;光伏发电测试系统拟整体外购。

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原有火力发电专业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设备及其系统单元:发电机、箱式变电站、主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配电装置、补偿电容器、接地网等,控制和保护系统单元,集电与输电线路单元,集电线路、电缆线路等实训内容,都可以在原有实训中心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功能或者内容即可实现。

(4)实训的内容。风电实训的内容包括:风电基础知识、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原理特点与主要参数、环鄱阳湖典型风电厂的组成、风电厂施工建设前期施工准备工作、风机基础施工要点、塔架制造技术要求及工艺、塔架制造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风机的出厂检验及试验、风机的运输、箱变的安装、风机的调试、风电厂施工质量管理、风力发电厂项目工程验收规程、风电场的运行与维护、风电场的事故处理。还有风电元件测试;风电产品测试;风电设备组装与调试;风力发电机组组装和调试。太阳能发电主要内容包括光伏材料,光伏发电测试系统等。

(5)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打造成为省级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点,高技术重点实验室,“产学结合,亦工亦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三、电力新能源实训基地的建设

1.硬件设施条件建设

实训硬件设施是满足电力新能源教学要求的实践场所,配备先进的针对环鄱阳湖的风电场主力机型等硬件设备是教学方案顺利实施、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依托。特色鲜明和布局合理的实践设施和场所保证职业技能训练能落到实处,这样实训课程才有一种工程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是完全必要的。

除了有必要的经费保障和图书资料建设,也需要进行自我教材和培训讲义资料建设。需要根据适应的风电场主力机型有针对性编写相应的培训讲义。讲义不局限于纸质的,还应制作教学光盘,采用多媒体动画、投影、模型等辅助教学资源。

2.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有特色与创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实训质量的关键,要制定中长期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和管理措施。高水平的技能不会来自于简单的书本知识,只有经过生产实际的检验,并经过提炼所形成的实际工作经验才能在生产实践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原有专职教师中抽调相关骨干青年教师到新能源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实践技能培训以提高现有师资的技能素质。

其次要从风电企业生产一线引进一定数量专业技术人员到教师队伍,聘用少数从事风电设计、生产和建设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培训师。对从企业引进的师资,通过听课、写讲稿、试讲等一系列培训,增强执教效果。

3.实训项目和内容建设

实训项目和内容充分适应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产业相应岗位群的需求,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加电力高职毕业生就业机会与发展空间。以风电为例,其实训项目和内容如下。

(1)风电机组的组装。内容包括:塔架的安装;主机(机舱)的吊装;风轮组装与吊装;风机附属设备的安装;箱式变电站的安装;电力线路与通信线路的施工;中央监控装置的安装等。

(2)风电机组的调整试验。内容包括:风电机组的传动系统、液压系统、偏航系统、刹车系统和监控系统等功能系统正确性的检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消除发现的质量缺陷,确保被试机组性能达标。

(3)风电机组的运行与维护。风电机组的启动、并网与停机;日常运行监视、记录的主要内容;定期巡视的主要内容;风电机组工作状态之间的转换;风电机组日常维护的主要项目和要求;年度例行维护的内容和要求。

(4)风电机组的异常运行与事故处理。风电机组的异常运行与事故处理的基本要求;故障的分类;故障处理的过程;风电机组常见故障及故障排除方法。

4.实训方法和手段建设

采用小组及大循环分组形式,以工程工艺方法为主线,打破工种界限,重组训练内容,强化训练效果。建立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培养现代工程能力和创造性建设的训练体系。推进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特征,以“技艺分解、能力递进”为要求,以“市场对接、职业衔接”为标准的教学方法建设。

在教学手段方面,实训基地通过模拟和仿真手段,建设有足够的工作台位,辅以实物模型、实物照片、现场的录像,精心设计和制作Flash动画,借助于多媒体教学的形象、逼真、立体,加上展板、挂图、陈列柜等多种教学手段,达到直观效果。结合原理图,使得电气设备抽象概念和复杂的原理过程形象化,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仿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能灵活应用的、满足学生情境需求的学习硬件资源。

5.评价体系建设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2

一、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工作的基本特点

在西柏坡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管理机构不仅实现了对延安时期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基本作风建设指导原则的基本传承和深刻践行,而且还结合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实际面对的国内外局势展开了有系统性且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把控,在充分结合党在作风建设事业中取得的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创建性地阐发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指导思想,给我党在作风建设事业领域基本工作内容的有效扩充作出了重要贡献。无论是从指导思想的传承角度,还是从工作内容体系的扩充角度,西柏坡历史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事业的发展版图中都具备着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而针对西柏坡历史时期,党在作风建设工作过程中的基本特点展开阐释,应当重点关注如下四个方面:

(一)作风建设工作与军事斗争事业密切结合

在西柏坡历史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工作与党的军事斗争事业具备着密切相关的联系格局,从时间特征和基本实践路径的角度分析,两项工作具备在进程角度的一致性,且这一阶段我党的作风建设工作的中心内容都是围绕军事斗争事业的发展路径而具体设定的。

在抗击军事力量针对我党控制的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围剿行为的过程中,主要依赖的军事指导思想就是同志提出的“寻求战机,各个歼灭敌人”的部署,并以此促进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接连在西北战场上取得了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以及蟠龙镇战役的胜利成果及在山东战场上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著名战役孟良崮战役的重大胜利。这一时期我党领导的军事力量接连在西北战场和山东战场取得的一系列战役胜利,逐步促进我党形成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基本工作作风,这种作风在我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作风建设工作与干部思想教育密切结合

在西柏坡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管理机关实现了党的基本作风建设与党的干部思想教育工作之间的密切结合。在此基础上,中央机关会频繁而不定时地针对我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开展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为中心的思想意识渗透教育,并以此为基点,实现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全部军事活动的统一指挥和控制。

1948年11月11日,同志在致电全国各地区中央局、各大野战军前委管理机关过程中明确指示:“再有一年左右即可从根本上统治……但要全部解决并占领全国,则尚需要更多的时间。我党我军仍须稳步前进,不骄不躁,以求全胜。”这一指示,深刻地揭示了针对我党的领导干部和军事指挥将领开展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为中心的思想意识教育实践工作所具备的重要意义,以及这一指导思想在助力我国解放战争事业顺利完成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作风建设工作与事业紧密结合

为扎实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事业的彻底完成,党的中央领导机构认为应当优先解决党员队伍内部存在的组织不纯和作风不纯问题,并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彻底实现事业预期目标的基本条件。有鉴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西柏坡发展时期,党的中央领导以事业的推进过程为契机,不断强化党的作风建设工作的开展力度。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持续工作之后,中国共产党在事业和党员队伍作风建设工作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提升,不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事业的发展推进创造了充足的基础条件,而且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基本思想观念认知层次的有效提升。

(四)作风建设工作与基本制度建设密切结合

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实践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优良作风的形成与系统完善的制度密切相关,制度建设是作风建设工作预期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在西柏坡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内制度建设工作接连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不仅更新修订了在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备深刻影响作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指导思想原则,还接连制定了一系列密切结合新时期国内外局势发展特征的全新制度,如《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指示》、《关于严格执行报告制度之检讨的指示》、《关于健全党委制》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等一系列制度规范文本,给我党历史发展过程中作风建设工作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二、西柏坡历史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基本成果分析

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历史时期不仅充分继承和发扬了在既往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优良作风,还密切结合国内外环境的综合变化特征做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作风建设工作方面的发展成果和实践经验。

(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基本作风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历代先人始终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视为评价一个人基本精神意志的重要指标。在西柏坡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汲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髓元素,并结合全新的时代历史特征以及国内环境的具体发展特点,促进中国共产党人养成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为党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西柏坡历史发展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同志,针对党的作风建设工作问题,围绕“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中心思想多次作出指导和批示。而这种作风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逐步成为了西柏坡精神的核心组成内容。而这种局面的实际形成,与中国共产党西柏坡历史时期中央领导机构组成同志的表率引领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在这种由上而下的历史实践模式的深刻演进,使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基本作风,为中国共产党队伍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忘我工作的基本作风

在西柏坡历史发展时期,中国革命事业的光明前景已经不容否认且近在咫尺。在这个历史发展阶段,为保障中国革命事业最终胜利成果的早日实现,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机构的部分高级领导同志,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在夜以继日且无怨无悔的顽强拼搏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众多高级领导者都接连作出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历史贡献。

(三)视群众为亲人的基本作风

历史经验揭示,“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牢不可破的真理,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以民为本,因民而兴”的指导思想在西拍坡历史时期得到了深度的践行,以、刘少奇、等为代表的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接连在与基层群众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展示了“视群众为亲人”以及“群众利益为先”的基本精神,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获取了基层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为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充足的保障条件。

(四)最大限度地开短会的基本作风

开短会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重要组成内容,这一优良作风在西柏坡历史时期也获得了广泛而深入的贯彻运用,同志还针对如何实现开短会目标的实施路径问题作出了专门的部署和批示,有效促进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历史时期形成了“最大限度地开短会”以及“求真务实”的基本作风。

三、西柏坡历史时期作风建设工作的启示

第一,求真务实是作风建设工作的基本要求。求真精神是做好一切工作根本基础,而求实精神的贯彻则要求一切工作的具体开展都要密切联系实际,积极寻求具体工作的开展给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所引致的实效。对于现阶段的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积极克服弄虚作假和浮夸现象,时刻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优先位置,切实履行说实话、干实事的优良工作作风。

第二,分工合作是作风建设工作的基本前提。通过对西柏坡历史时期五大书记集体办公的历史现象的系统分析,可以发现分工合作的基本工作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建设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结语

针对西柏坡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践及启示问题,本文从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工作的基本特点、西柏坡历史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基本成果,以及西柏坡历史时期作风建设工作的启示三个角度展开了具体论述,做好西柏坡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工作基本经验的总结和分析,对我国现阶段党的作风建设事业的有序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贾丽云.西柏坡时期党对作风建设的积极探索及其启示[J].新东方,2012(02).

[2]李彦青.西柏坡时期党的工作作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2(10).

[3]刘志兰.浅论西柏坡时期党的工作作风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神州,2013(10).

[4]胡庆胜,杜丽荣,陈永萍,武春霞.西柏坡时期党的文风建设实践与启示[J].共产党员(河北),2014(03).

[5]李文静,谢佳奇.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启示研究[J].金田,2014(02).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3

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线地位,不仅要进一步明确,而且要切实得到加强。因为我们党当前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执好政、长期执政问题,而执好政、长期执政的关键则是保持和发挥好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建设所努力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把党的先进性贯彻到底、坚持始终、发扬光大,使党的执政地位因先进性的支撑而更加稳固。进一步明确并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线地位,必须把先进性建设置放于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中心位置,使党的各项建设按照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去开展,以是否促进和有助于党的先进性的发挥和实现来衡量优劣得失;必须把先进性建设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使党的各项工作紧紧围绕保持先进性这个主题、朝向保持先进性这个大目标去努力。只有突出先进性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主线地位,才能真正创造和实现以先进性建设统领和带动党的各方面建设协调发展的局面。

2.要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和意义,科学阐明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关系

我们党高度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强调“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昭示出执政能力建设的非凡价值和重大意义。的确,处于执政地位的党,执政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党能不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关系到我们党能不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明确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进一步揭示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关系。其一,二者源于共同的现实要求,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其提出背景、理论价值、战略意义及目标指向都是根本一致的。其二,二者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各有独特作用和存在意义,它们在内涵内容、地位价值、方法途径上存在差异和区别。其三,二者互为作用、渗透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凝结为同一个过程。

从根本上说,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是一种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内在地蕴含着对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明确要求;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党的先进性的保持、实现和发展。其二,先进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深厚基础,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取向;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在执政条件下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先进性的现实体现。其三,党的先进性要依赖执政能力建设才能使自身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并赢得更加充分的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又依靠先进性建设的引领使自身的功能和价值得到有效发挥和充足实现。对此,已有的重要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中虽有所触及,但还不够充分,有待深入揭示和阐明。

3.要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关系党的建设全局的综合性建设来对待,予以高度重视,使之得到进一步强化

党的各方面建设,因各自的内涵、内容、目标、任务的不同,在党的建设全局中发挥的作用、产生的影响、所处的地位是有区别的。单就涉及领域和适用范围来看,有的具有综合性、全局性的特征,如党的先进性建设;有的具有专项性、具体性的特征,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对于党的制度建设,我们目前虽然把它与思想、组织、作风等项建设并列看待,但就其现实影响和涉及范围而言,应该视为党的建设中的一项综合性建设。一是因为制度建设关切的不在于制度本身,而是制度所约束规范的内容,制度建设总是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涉及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二是因为制度建设不是单独推进的,它需要结合并渗透于党的各方面建设之中,而党的各方面建设又必须通过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来巩固已有的成果并进一步深化。三是因为制度建设的成果形式,即制度化的规范、规则、程序或原则,需要共同遵守,具有刚性特征和普遍适用特点,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作为关系党的建设全局的一项综合性建设,制度建设应当得到进一步突出和强化。健全的制度是正确路线形成的基础,是正确路线得以贯彻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把制度建设纳入党的基本建设之中。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党的建设时,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把制度视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从六个方面强调要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社会和谐。这一切,为我们认识制度建设的作用并搞好党的制度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当前党的建设的实际看,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制度建党,既是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又是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要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全面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走综合创新之路;要紧密结合党的性质、目标和任务,确保制度的内容更加民主,制度的要求更加科学,制度的实施更加具有权威性。只有通过制度建设并加强制度建设,我们才能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

4.有必要把“廉政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建设内容纳入党的基础建设序列之中

在谈到反腐败斗争时,我们经常提到“党风廉政建设”。1998年11月,我们党专门做出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从目前党风廉政的情况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看,党风廉政建设愈显重要、愈加突出。而在由各方面建设构成的党的建设的整体序列中,党风廉政建设的地位却并不显著。因为直至现在,我们把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问题总体上纳入党的作风建设之中。这种情况值得思考。

党的作风建设内容宽泛,有很大的包容性,这是我们把党风廉政建设归入其中的基本前提。然而,我们在界定作风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时,不能不考虑到它原初的意义及人们习惯上的看法。通常在讲到党的作风建设时,一般是强调继承和发扬三大优良作风,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牢记“两个务必”,倡导艰苦奋斗,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这些要求,主要涉及领导方法、工作方式、处事行为问题,与人的品质是优是劣、道德是高是低尚无紧密联系。而一旦把党风廉政的要求和内容、反腐败斗争的要求和内容都作为作风建设来对待,情况就有了很大不同,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超出了作风建设的领域和范围,使作风建设原初的要求和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鉴于作风建设不适宜附加更多的超出“作风”(即思想上、工作别是领导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行为)以外的东西(如人的品质、道德),鉴于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及广受国内外、党内外关注这一现实,应当考虑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要求和内容用“廉政建设”来表述,把“廉政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建设内容纳入党的基础建设序列之中。这里的“廉政建设”,是廉洁执政建设(针对执政党而言)而非廉洁行政建设;归于党的建设整体序列中,宜称为“党的廉政建设”(避免了“党的党风廉政建设”这种不顺畅的称谓);纳入党的基础建设序列之中,则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并列。这样做,顺应了廉政建设已成为党的建设中一项具有独立特征的重要建设内容的现实要求,起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作风建设已难以把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的许多要求和内容囊括其中;二是继续把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作为作风建设来对待,在某种程度上(起码在认识上)会影响到我们对人民群众关注的腐败问题的重视和解决,而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则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

5.需要总体把握并厘的各方面建设的内在联系,明确提出“党的建设新布局”问题并予以科学概括

自我们党提出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以来,党的建设在原有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基础上,增加了新内容,加入了新要素。为此,总书记在建党85周年讲话中提出了“党的各方面建设”这一概念,用以统括党的建设中的多方面内容和要素,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思考和研究有关党的建设的一些问题,必须注意从总体上把握党的各方面建设,必须注意厘的各方面建设的内在联系。这样一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必然是党的建设的一种新布局。

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样,党的建设目前已由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思想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制度建设等,构成为一个整体。对党的建设这样一个整体的构成要素、内在关系、基本结构的更深入、更细致、更具体的考察,我们会获得这样的基本认识,即: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以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核心),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为基础(保障)。这就是对党的建设新布局的基本概括。

党的建设新布局,是客观形成而非人为设计,是现实存在而非主观臆造,是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必然。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要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新布局”问题,强调的是党的建设体系的发展,说明的是党的建设内容的丰富,描述的是党的建设结构的调整。对“党的建设新布局”予以准确概括和科学表述,是根据总书记的有关论述和中央的有关决定做出的,是对客观存在着的党的建设新布局的观念反映,有助于我们在厘的各方面建设相互关系和内在结构的基础上,自觉把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各项举措。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4

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线地位,不仅要进一步明确,而且要切实得到加强。因为我们党当前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执好政、长期执政问题,而执好政、长期执政的关键则是保持和发挥好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建设所努力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把党的先进性贯彻到底、坚持始终、发扬光大,使党的执政地位因先进性的支撑而更加稳固。进一步明确并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线地位,必须把先进性建设置放于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中心位置,使党的各项建设按照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去开展,以是否促进和有助于党的先进性的发挥和实现来衡量优劣得失;必须把先进性建设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使党的各项工作紧紧围绕保持先进性这个主题、朝向保持先进性这个大目标去努力。只有突出先进性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主线地位,才能真正创造和实现以先进性建设统领和带动党的各方面建设协调发展的局面。

2.要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和意义,科学阐明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关系

我们党高度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强调“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昭示出执政能力建设的非凡价值和重大意义。的确,处于执政地位的党,执政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党能不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关系到我们党能不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明确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进一步揭示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关系。其一,二者源于共同的现实要求,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其提出背景、理论价值、战略意义及目标指向都是根本一致的。其二,二者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各有独特作用和存在意义,它们在内涵内容、地位价值、方法途径上存在差异和区别。其三,二者互为作用、渗透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凝结为同一个过程。

从根本上说,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是一种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内在地蕴含着对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明确要求;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党的先进性的保持、实现和发展。其二,先进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深厚基础,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取向;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在执政条件下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先进性的现实体现。其三,党的先进性要依赖执政能力建设才能使自身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并赢得更加充分的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又依靠先进性建设的引领使自身的功能和价值得到有效发挥和充足实现。对此,已有的重要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中虽有所触及,但还不够充分,有待深入揭示和阐明。

3.要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关系党的建设全局的综合性建设来对待,予以高度重视,使之得到进一步强化

党的各方面建设,因各自的内涵、内容、目标、任务的不同,在党的建设全局中发挥的作用、产生的影响、所处的地位是有区别的。单就涉及领域和适用范围来看,有的具有综合性、全局性的特征,如党的先进性建设;有的具有专项性、具体性的特征,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对于党的制度建设,我们目前虽然把它与思想、组织、作风等项建设并列看待,但就其现实影响和涉及范围而言,应该视为党的建设中的一项综合性建设。一是因为制度建设关切的不在于制度本身,而是制度所约束规范的内容,制度建设总是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涉及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二是因为制度建设不是单独推进的,它需要结合并渗透于党的各方面建设之中,而党的各方面建设又必须通过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来巩固已有的成果并进一步深化。三是因为制度建设的成果形式,即制度化的规范、规则、程序或原则,需要共同遵守,具有刚性特征和普遍适用特点,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作为关系党的建设全局的一项综合性建设,制度建设应当得到进一步突出和强化。健全的制度是正确路线形成的基础,是正确路线得以贯彻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把制度建设纳入党的基本建设之中。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党的建设时,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把制度视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从六个方面强调要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社会和谐。这一切,为我们认识制度建设的作用并搞好党的制度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当前党的建设的实际看,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制度建党,既是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又是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要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全面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走综合创新之路;要紧密结合党的性质、目标和任务,确保制度的内容更加民主,制度的要求更加科学,制度的实施更加具有权威性。只有通过制度建设并加强制度建设,我们才能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

4.有必要把“廉政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建设内容纳入党的基础建设序列之中

在谈到反腐败斗争时,我们经常提到“党风廉政建设”。1998年11月,我们党专门做出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从目前党风廉政的情况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看,党风廉政建设愈显重要、愈加突出。而在由各方面建设构成的党的建设的整体序列中,党风廉政建设的地位却并不显著。因为直至现在,我们把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问题总体上纳入党的作风建设之中。这种情况值得思考。

党的作风建设内容宽泛,有很大的包容性,这是我们把党风廉政建设归入其中的基本前提。然而,我们在界定作风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时,不能不考虑到它原初的意义及人们习惯上的看法。通常在讲到党的作风建设时,一般是强调继承和发扬三大优良作风,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牢记“两个务必”,倡导艰苦奋斗,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这些要求,主要涉及领导方法、工作方式、处事行为问题,与人的品质是优是劣、道德是高是低尚无紧密联系。而一旦把党风廉政的要求和内容、反腐败斗争的要求和内容都作为作风建设来对待,情况就有了很大不同,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超出了作风建设的领域和范围,使作风建设原初的要求和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鉴于作风建设不适宜附加更多的超出“作风”(即思想上、工作别是领导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行为)以外的东西(如人的品质、道德),鉴于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及广受国内外、党内外关注这一现实,应当考虑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要求和内容用“廉政建设”来表述,把“廉政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建设内容纳入党的基础建设序列之中。这里的“廉政建设”,是廉洁执政建设(针对执政党而言)而非廉洁行政建设;归于党的建设整体序列中,宜称为“党的廉政建设”(避免了“党的党风廉政建设”这种不顺畅的称谓);纳入党的基础建设序列之中,则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并列。这样做,顺应了廉政建设已成为党的建设中一项具有独立特征的重要建设内容的现实要求,起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作风建设已难以把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的许多要求和内容囊括其中;二是继续把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作为作风建设来对待,在某种程度上(起码在认识上)会影响到我们对人民群众关注的腐败问题的重视和解决,而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则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

5.需要总体把握并厘的各方面建设的内在联系,明确提出“党的建设新布局”问题并予以科学概括

自我们党提出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以来,党的建设在原有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基础上,增加了新内容,加入了新要素。为此,总书记在建党85周年讲话中提出了“党的各方面建设”这一概念,用以统括党的建设中的多方面内容和要素,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思考和研究有关党的建设的一些问题,必须注意从总体上把握党的各方面建设,必须注意厘的各方面建设的内在联系。这样一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必然是党的建设的一种新布局。

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样,党的建设目前已由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思想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制度建设等,构成为一个整体。对党的建设这样一个整体的构成要素、内在关系、基本结构的更深入、更细致、更具体的考察,我们会获得这样的基本认识,即: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以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核心),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为基础(保障)。这就是对党的建设新布局的基本概括。

党的建设新布局,是客观形成而非人为设计,是现实存在而非主观臆造,是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必然。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要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新布局”问题,强调的是党的建设体系的发展,说明的是党的建设内容的丰富,描述的是党的建设结构的调整。对“党的建设新布局”予以准确概括和科学表述,是根据总书记的有关论述和中央的有关决定做出的,是对客观存在着的党的建设新布局的观念反映,有助于我们在厘的各方面建设相互关系和内在结构的基础上,自觉把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各项举措。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5

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合规性,意味着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工作与国家法律法规保持一致。我国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主要法规包括《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财政部关于解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执行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03]724号)《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财建[2004]369号)《企业内部控制工程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财会[2010]11号)。以上四项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构成了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合规性的基本框架。

二、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合规性的关键薄弱点

在对基本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和审计实践中发现,以下三个方面往往成为违反财务管理合规性的关键薄弱点。

(一)会计核算

按照《财政部关于解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执行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03]724号)的规定,同一个建设项目,不论建设资金来源性质,原则上必须在同一账户核算和管理。每个基本建设项目都必须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单独建账,即一个项目一本账。而单独核算,又意味着设置单独的总账及会计核算体系,单独编制财务报表,制定单独的财务管理办法等。但在实践中,很多建设单位根本不按要求对每个项目单独建账,而是通过“在建工程”这个科目下设辅助账来进行项目核算。如此一来,严重引发了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多个项目混在一起使用资金、核算成本,整个项目都属于失控状态。

(二)资金管理

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规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依法、合理、及时筹集、使用建设资金;做好基本建设资金的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监督和考核工作,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减少资金损失和浪费,提高投资效益。在实践中,财务部门往往既不参与编制基本建设资金的筹集计划,也不参与基本建设资金的预算编制,而仅仅是个“记账部门”。那么一系列的问题就出现了,第一,财务部门不对基本建设资金编制计划进行预算,就无法具体估算整个项目需要多少自有资金,需要多少外部资金。外部资金的使用成本是多少,此项目成本中将受到多大影响,如何控制,这全部都是未知数。第二,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哪些属于预算内支出,哪些属于追加投资,也就出现了超付工程款、脱离职能部门监管擅自支付工程款、擅自改变资金用途、随意变更工程设计,扩大投资规模等违规、违纪现象。

(三)竣工决算

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规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时,应编制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建设周期长、建设内容多的项目,单项工程竣工,具备交付使用条件的,可编制单项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建设项目全部竣工后应编制竣工财务总决算。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在竣工财务决算未经批复之前,原机构不得撤销,项目负责人及财务主管人员不得调离。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依据,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概算调整及其批准文件;招投标文件(书);历年投资计划;经财政部门审核批准的项目预算;承包合同、工程结算等有关资料;有关的财务核算制度、办法;其他有关资料。在审计中我们发现,建设单位在项目竣工后3个月内不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是几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建设单位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开展工作,例如在立项阶段没有可行性研究报告,没有做投资估算、初步设计等工作而是直接编制工程预算,等等,导致缺乏编制竣工决算的依据。第二,会计核算初始没有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多个项目混在一起建账,且建设周期长、建设内容多,无法编制单项工程竣工决算。第三,建设单位在项目竣工后3个月内没有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而项目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已经调离,后续工作无法开展,更加无法编制竣工决算。可见,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合规性的意义在于,一步错则步步错,一步乱则步步乱。由于基本建设项目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很多建设单位认为在一些“小”问题上违反规定、不遵守程序并不足以影响全局,殊不知,正是这些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没有打好,决定了整个基本建设项目存在越来越多难以解决、不可调和的问题。其实,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四项法规,是对所有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归纳和总结,具有普适性的意义,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共性,只有按照法律、程序执行工作,才能把工作顺利地做下去。这也是为什么把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看做是企业内部控制首要目标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合规性的风险控制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建项目投资变得多样化,而现行合规性基本框架只能从宏观上、原则上对财务管理进行规范,事实上,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实践中存在很多制度上的“真空”,表现为合规性的风险点,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项目管理费

管理费是基本建设项目审计项目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也是非常高的风险点。管理费的核算是从项目筹建之日起办理竣工财务决算之日止发生的管理性质的开支。风险点在于业务招待费、印花税、管理人员工资津贴等方面,风险控制点在于:1.业务招待费不得超过建设单位管理费总额的10%;2.会计账簿、勘察、设计、施工等经济合同应及时足额缴纳印花税;3.外聘或借用的工作人员在工地现场期间应按施工现场津贴标准予以发放,出差期间则要相应核减现场津贴;4.管理人员的福利费和工会经费按比例提取后,不得再在建设单位管理费中列支,而是应通过提取的福利费和工会经费中开支。

(二)工程价款结算管理

工程价款的结算程序包括:施工单位申报;监理单位审核;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审核;单位负责人审批;提供发票;信息反馈。以上的程序步骤在工程价款结算清单中都要通过相应的签证来反映,而每一次的审核就意味着一次风险控制,而每一次的风险控制也就意味着避免工程价款结算时多计工程量或提高结算单价,避免造成多付工程款的风险。风险控制点在于:1.施工单位申报时应附有本次结算工程量的证明材料,作为其申报的依据,也是各环节审核的依据。2.监理单位按照合同约定及工程完成情况进行审核,审核主要内容为本期完成工程量是否属实,单价是否为合同约定。若无问题,编制月进度支付报表,签发计量支付凭证,报现场管理机构。3.现场管理机构负责工程价款结算的部门或人员,对建立审核上报结算进一步核实,核实主要内容为单价及有无合同外结算的项目,特别是合同外结算项目的单价。并重点审核工程量计算是否正确。若无问题,提出结算建议数,并报上级部门审核。4.财务部门审核重点是累计结算款、预付工程款的扣回数、质量保证金累计数是否账面一致,本期支付数计算是否正确等。若无问题报单位负责人审批后办理价款支付手续。通常施工单位在按本期结算数开具发票后才能支付本期工程款。

(三)往来款项管理

在对往来款项的风险控制方面,风险点主要在“预付工程款”“其他应付款”“其他应收款”三个科目。“预付工程款”是建设单位向施工方预先支付的工程款项,它的支付和扣回都要严格依照合同的规定。预付工程款这一风险点的控制点在于,满足以下四个方面条件才允许预付工程款:1.建设工程或设备、材料采购合同已经签订;2.施工或供货单位提交了经建设单位财务部门认可的银行履约保函或担保书、履约保证金;3.合同中有支付预付款的条款并详细注明了预付款的支付金额、支付方式、抵扣方式、抵扣时间;4.工程已经批准开工,未开工不得支付预付款。“其他应付款”在核算中主要反映了质量保证金的内容,应该按照合同项目和往来单位管理,做到一一对应。对于科目核算的非质量保证金的内容,控制点在于关注是否为合理的款项,有无占用其他专项资金。“其他应收款”,在审计中经常发现在该科目中反映出有些个人或单位的大额借款,且长期不还,或者将工程款出借给别的单位或项目,这都造成了工程资金的挤占挪用。有些单位在支付工程款时,先将款项以个人名义挂“其他应收款”,收到发票后再转入成本,当款项挂账时间过长,容易形成资金风险,这也是风险非常大的处理方式。因此,工程资金挤占挪用的风险控制点,则在于对其他应收款的管理。而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95条规定,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违反有关规定占用公物归个人使用,时间超过六个月,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这些都是关于公款管理的合规性要求,也是对“其他应收款”实施风险控制的依据所在。

(四)预提费用

例如未完工程及竣工验收费用的管理是通过预提费用这一科目核算的,而此项费用的内容主要是建设项目符合国家规定的竣工验收条件,但尚有部分尾工未完成,为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将该费用通过预提的方式计入成本,纳入竣工财务决算。在具体管理管理过程中,应在三个方面进行风险控制:一是按比例控制,大中型项目须控制在总概算3%以内,小型项目须控制在5%以内;二是项目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应将未完工程及费用的详细情况提交竣工验收委员会确认,防止在预列时高估冒算;三是对此项工程及费用在完成时要及时进行验收和清算。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6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魅力新城北拓延伸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新兴优势产业培育区的总体目标,按照省、市、县纪委要求,切实加强开发委机关和村级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工作,不断夯实柯桥开发区党风廉政建设基础,有力推进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开发委机关及各居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决定成立由纪工委书记同志任组长,各局办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治处,徐钦军同志任办公室主任,缪君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主要负责电子监察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三、主要内容

开发区党风廉政建设电子监察系统共分为六大系统,即村务监督(村级便民服务)电子监察系统、重大事项决策结果电子监察系统、公务“三问”电子监察系统、限额以下招投标电子监察系统、便民服务电子监察系统和集体“三资”管理电子监察系统。各系统均可通过县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综合电子监察系统登录。下面对各个系统填报工作情况分别作以下说明:

(一)村务监督(村级便民服务)电子监察系统

1、上报对象:九个居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

2、上报要求:《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基本情况》和《村务监督指导中心基本情况》上报一次即可,《村务监督积分管理表》、《村务监督基本情况汇总表》和《村级便民服务基本情况汇总表》每个月月末上报。

3、填报责任人:各居上报表格由徐钦军同志牵头,各居指导员协同负责,并于次月5日前由政治处汇总录入系统。

(二)重大事项决策结果电子监察系统

1、上报内容:党工委(扩大)会议、党政联席会议、主任办公会议按照《县镇街提交党委议决事项目录》的要求,列入目录的讨论事项必须如实上报,未列入目录的讨论事项酌情上报。

2、上报要求:会议结束5个工作日内必须上报。

3、填报责任人:由办公室李国臣负责跟踪录入。

(三)公务“三问”电子监察系统

填报相关内容和要求如下;由缪君负责管理与导入相关内容。

(四)限额以下招投标电子监察系统

1、上报内容:根据《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七部委令》、《关于进一步完善限额以下项目招投标采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县等法律、法规、文件等内容大小项目招标公告、中标公示、政府采购申请等内容。

2、上报要求:除要及时外,还需对内容进一步规范,重点在项目内容、规模、工期、资金预算、资质要求、报名时间设置、保证金设置等方面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规定,逐项对照执行。

3、填报责任局办:由财务办公室负责大小项目的招标、中标相关公告,办公室相关人员负责填报政府采购申请表。

(五)便民服务电子监察系统

县纪委将对开发区投资服务中心大厅进行视频远程监控,目前正在对相关设备进行集中招标采购。主要由办公室成员缪君同志配合做好招标协议签订、硬件安装调试及经费结算等工作,同时12月上旬,县行政服务中心将对开发区便民服务中心信息化管理开展集中培训,并由县、开发区两级纪委对办事大厅受理事项的办理情况进行电子监察。

(六)集体“三资”管理电子监察系统

1、上报内容:原始票据监管、经济合同管理、集体资源公开、土地承包及流转、经济合同管理、土地征用等信息。

2、上报要求:按照实际情况及时录入。

3、填报责任局办:由农业发展局的会计站负责各种相关信息的录入。

四、工作要求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7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8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开设了两门风险分析相关课程[1]:《工程风险分析》(EngineeringRiskAnalysis,课程代码MS&E250A)与《工程风险分析实践课》(ProjectCourseinEngineeringRiskAnalysis,课程代码MS&E250B)。其中,《工程风险分析课》主要讲授工程系统中风险管理决策的相关技术方法,内容包括:技术、人、环境方面的权衡分析,决策分析的元素,概论风险分析,故障树、事件树、系统动力学,事故后果的经济分析,以及相关技术在航天系统、核电工厂、医疗系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案例实证研究。而《工程风险分析实践课》(ProjectCourseinEngineeringRiskAnalysis)是在学生先修《工程风险分析课》(MS&E250A)的基础上开设的,通过指导学生个体或成立小组,从实际问题中总结、抽象、建模风险管理问题,通过风险评估、沟通和管理三个阶段,解决实际风险管理问题,学生需要做口头陈述和完成报告,以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概论工具解决风险和不确定决策问题的能力。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开设的这两门风险分析相关课程,相互支撑,从课程代码上也可以明显看出,MS&E250A是MS&E250B的先修课程。MS&E250A特别注重风险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讲授,通过概率分析、故障树、事件树、系统动力学等基本模型与方法为载体,阐释风险分析过程,并结合案例进行详细展开;而MS&E250B在250A基础理论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针对某具体背景问题,建立小组,分工收集材料、建模、计算,并完成陈述报告和答辩,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研究精神的锻炼。

(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相关课程现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设了《工程管理》(ProjectManagement,代码1.040/1.401)课程,其中包括专门几节内容讲授“风险分析-风险与不确定下的决策”,主要包括五部分:风险与不确定定义,风险偏好、态度和效用,决策树分析;涉及效用函数、风险评估、跟踪和控制,风险层次化建模、风险结构分解、风险矩阵等分析工具,风险预算、风险预防措施、风险修正,灵敏度分析等决策计划制定的方法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为世界知名工科院校,培养了一大批工程领域的杰出人才,在其核心课程《工程管理》别注重“风险分析与决策”的讲授,将风险分析作为工程管理中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其内容设置上,主要结合决策分析理论,将风险与不确定、偏好、效用、决策树等决策分析方法融入到风险分析中,并通过风险措施、修正、灵敏度分析等决策方法为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可见,风险分析与决策分析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三)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相关课程现状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工程系统风险管理研究中心[2]开设了《风险建模、评估和管理》(Riskmodeling,assessment,andmanagement)课程,主要讲解等级全息建模、决策树、多目标权衡分析、风险过滤排序与管理、极端事件风险管理、多目标风险影响分析、多目标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并结合复杂系统协同风险建模、国防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与水利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商业系统、软件系统等领域的风险建模与分析开展案例研讨。此课程的负责人是Y.Y.Haimes教授,他是国际风险分析与多目标决策学术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常年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很多著名的风险分析方法都是他提出并推广的,比如HHM、RFRM、MRIA等,这些方法现已被美国国防部、NASA等机构采纳。可见,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风险建模、计算、决策的方法也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改进以解决新的更复杂的系统风险问题。

(四)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相关课程现状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ManchesterUniv.)系统与决策科学研究中心为研究生开设了《风险、效能与决策分析》(Risk,PerformanceandDecisionAnalysis)课程[3],作者在留学期间曾全程跟听了本门课程,其内容涉及多准则决策与风险分析中的基本理论和最新发展方向,包括四个专题,10次课,每次3个小时,主要内容有:风险、决策树分析和效用概念,效用理论与贝叶斯决策理论;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中的效能评估与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与偏好建模,过程与集成方法,集成方法、工具与应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概念和基本模型、方法、工具与应用;多目标线性规划的概念、模型、方法与应用;以及在商业和工程管理领域的应用。此课程的特点如下:一是将风险基本理论与决策技术有机结合,注重风险应对的科学决策,如DTA、MCDA等;二是注重数据分析处理与不确定性推理算法的讲授,包括DEA和ER等;三是将优化技术引入风险分析,建立风险优化的模型与算法,比如MOLP等。此外,作者还调查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析、美国国防采办大学,国内的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开设的相关课程,结合上述四所国外知名高校相关课程现状,可以发现如下特征:(1)注重基础理论。各高校或机构都特别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讲授,几乎都涉及不确定性建模、概率分析、故障树、事件树等基础知识点,可见打好基础,是灵活运用技术工具的基石。(2)联系决策分析。风险分析与决策分析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将决策分析理论有机地融入到风险分析中,为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比如MIT讲偏好、效用、决策树,Virginia讲MTOA,MU讲DTA、UT、MCDA等。(3)通过数据说话。风险分析的结果结论要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因此各高校都注重定量化数据分析方法的讲授和运用。比如MU讲数据包络分析DEA、Virginia讲多目标统计分析MSM等等。(4)学术研究引领。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风险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工具,风险分析学术研究扩展了风险方法库,风险管理的实践需要促进了风险分析学术领域的研究。(5)注重实践能力。各高校在基本理论与方法讲授的基础上,都不约而同地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前沿文献、发现问题并解决风险管理问题的能力。比如Stanford专门开设MS&E250B的实践课。

二、《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生课程建设思考

通过对国外知名高校相关课程的调研及特点分析,结合本校教学实践,我们提出对《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教学一点思考。

(一)从教学目的来看

本课程主要授课对象为研究生学员,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基础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包括数学知识、计算知识、查找阅读文献能力等。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致如下目标:(1)培养学员在工程项目研究中风险应对和风险管理的意识。针对管理学领域中研究对象复杂性和随机性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了解有效的风险分析及管理方法在工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员在其研究领域中积极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意识。(2)增强学员分析管理风险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从理论、方法和实际案例三个方面学习掌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和风险监控等管理环节的地位作用、关联关系和研究热点,增强学员在理论探索和科研项目研究中分析管理风险的能力。

(二)从教学过程来看

《风险分析与管理》核心在于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技术组合,其重要环节是对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优化、组合,难点在于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因此,提出本课程教学过程主要三步:(1)讲———讲概念、讲理论、讲过程。主要通过教师讲解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包括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研究热点以及一般流程,着重讲授风险分析与管理的一般化四阶段及其相互关系。(2)学———学方法、学技术、学工具。学的主体是学生,学就是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风险分析与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包括风险识别、分析、评估与应对中的经典方法;同时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工具,实现初步的模型求解与运算。(3)做———做练习、做案例、做研究。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讲”和“学”最终要落到“做”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方法和工具解决简单示例;能够围绕某背景案例,实现从风险识别、建模、分析到求解的全过程求解,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方法论;最后,能够在案例中捕捉到问题,查找文献,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完成“做研究”,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三)从教学内容来看

在上述教学目的和过程的指导下,参考国内外相关高校和机构的相关课程内容,结合我们的实际,本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实践性。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是形成本课程整体知识结构和灵活运用技术方法的基石,风险分析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应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掌握基本过程和方法。另一方面,科学问题来源于实践,并用于改进实践,工程实践是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和教学的源泉。因此,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学理论,学好理论用于实践。二是系统性。风险分析管理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风险监控为主线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必须涉及到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全过程,每个阶段对应讲授一到两种经典方法,使得整个课程学习成体系。三是时代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教学中,要紧跟时展,多选多用当前社会生产生活及工程建设中的出现的事件、案例,以此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知识学习的兴趣;二是课程内容设置中,不断更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着风险分析方法技术的改进,尤其是一改以往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局面,大量引入定量化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在课程建设中引入国际研究最新成果,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风险问题。四是综合性。风险分析与管理课程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应特别注重与决策分析理论与方法的交叉。从上述国外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风险分析与决策分析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应当将决策分析理论有机地融入到风险分析中,为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因此,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需关注以下方面:一是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概念、理论、过程。风险分析与管理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研究热点以及一般流程,着重讲解风险分析管理的基本理论,使学员掌握基本阶段及其相互关系,形成对本课程整体知识结构的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包括:风险分析与管理的重要性,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热点;领会风险分析与管理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掌握基本概念与定义,了解本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基本过程包括:国外风险分析与管理过程,风险分析与管理的一般过程,各阶段之间的联系;了解国外风险分析与管理的过程,掌握风险分析与管理基本阶段以及相互关系。二是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方法、技术、工具。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决策和风险应对,每个阶段有其特有的技术方法支持,结合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在风险识别阶段主要设置风险识别一般方法、情景分析法、级层次建模方法HHM等内容;在风险分析阶段主要设置风险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风险故障树分析,风险过滤、排序技术(RFRM)等内容;在风险评估阶段主要设置风险矩阵评估法,贝叶斯风险评估方法,蒙特卡罗方法;学习并掌握风险矩阵评估、贝叶斯风险评估及其蒙特卡罗仿真方法在风险评估中的运用等内容;在风险应对阶段主要设置风险应对的概念与措施,风险监控过程,多目标风险管理方法等内容。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使研究生熟悉并掌握基本的风险分析处理模型与技术,并提高其自我学习新方法的能力。

(四)从教学方法来看

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我们急需创新教学模式。(1)通过阅读汇报深入掌握基本技术方法模型。根据学员研究领域,从国外高水平顶级杂志上选取风险分析与管理技术方法文献,由学生组成3-5人小组,通过任务分工,阅读、研讨、实验,并对其他小组学生进行陈述,讲解方法、思路及其优缺点,接受提问并答辩。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达到深入教学目的。(2)通过案例与研讨式教学加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教学组织中注重开展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引入案例;在课程教学中,加大教学的实践环节,训练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解决能力。同时,结合学生所参与的科研项目,积极引导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参照斯坦福和弗吉尼亚大学的案例教学模式,结合本校从事科研攻关任务的实际,我们可以围绕以下案例进行研讨:大型工程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软件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航天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装备采办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反恐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通过案例研讨,掌握所学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9

包豪斯(Bauhaus)是德国魏玛市公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简称。在两德统一后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包豪斯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一)教学内容

包豪斯学校学制为3年6个月,新生入学后,学校先对其进行为期6个月的基础课训练,使学生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和工厂原理与实习等课程,同时让学生在实习工厂中了解和掌握不同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形式特征。

经过这段训练,校方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与特点将其分别送入适宜的实习工厂,接受为期3年的“学徒制”教育。在此期间,学生以学徒身份学习设计,试制新的工业日用品,使之符合机器大生产的要求。

(二)基础课程

包豪斯对设计教育最大的贡献是基础课程,最先由伊顿(1888—1967)创立。基础课程分为“实用的”和“正式的”两大类。“实用的”课程包括材料研究(study of materials)和工作方法(working processes)。“正式的”课程则划分为观察(observation)、自然与材料的研究(the study of nature and materials)、绘图(representation)、几何形研究(the study of geometry)、结构练习(construction)、制图学(cartography)、模型制作(model making)、构成(construction),以及体积、色彩与设计研究(the study of volume,color and design)等。

每门设计课程均由1位“造型教师”和1位“技术教师”共同讲授,使学生同时接受艺术和技术教育。两者合而为一,形成艺术与工业结合的初步基础。(三)工作坊式教学

包豪斯最大的特色在于工作坊式教学方式,学校先后开设了家具、金工、广告、摄影、纺织、陶艺、壁画、舞台、建筑等多个不同专业的工作坊,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工作坊的教学人员由作坊大师和助教组成:作坊大师作为负责人和导师,负责工作坊的教学和运转;作坊大师从学生中选择较为熟练的学员担任助教,负责一些具体的操作和指导工作。

为使工作坊的实践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包豪斯学校还与一些工业企业形成了密切联系,这样使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能够紧密合作,结合实际工业生产进行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包豪斯认为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应避免把自己的认知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亲自寻求解决办法,同时强调集体协作,打破艺术教育的个人化模式,为协作工作奠定基础。

(四)教育成就

包豪斯开创了一套极为有效的“做中学”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现代设计教育很大程度上受包豪斯教学模式的影响,这种教学模式几乎成为全世界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通用模式[1]。

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学科特点

风景园林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历史从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为职业立名算起不过100余年(奥姆斯特德于19世纪中叶根据已有的名词Landscape Architecture风景园林,将自己的职业称为Landscape Architects风景园林师)[2],由于研究领域和执业方式的特殊性,风景园林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一)综合性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可以概括为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与管理、设计艺术与表现、自然基础、社会基础5 大类基础专业知识。

第一, 规划设计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风景园林竖向设计、风景园林场地设计、植物景观设计等。

第二,工程技术与管理:材料、工程技术、工程管理、概预算、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

第三, 设计艺术与表现:色彩、形体、构成、艺术设计、制图、计算机辅助制图。

第四,自然基础:园林植物、生态学、地质、水文、气象及其应用等。

第五,社会基础:园林史、建筑史、大众心理及行为、公共政策与法规等[3]。

可见,风景园林专业涉及的知识甚为庞杂,并且与其他专业知识交叉性很强,要求风景园林师掌握多种跨领域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成为杂家。因此综合性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基本特征。

(二)实践性

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性强,风景园林师的工作对象是多变的自然空间。对不同场地、不同尺度、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客户而言,风景园林实践的复杂性差异巨大,这种情况迫使风景园林师必须从具体的场地和背景出发,通过具体的分析、设计和建造过程,完成对自然的改造利用,满足人类需求,从而实现其工作价值。因此,实践性是风景园林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三)协作性

随着行业的拓展,风景园林的执业领域已经从中小尺度的花园和公园扩展到更大、更宏观的范畴,如城市景观系统、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工业废弃地、水系甚至流域的规划等。这些扩展的领域所涵盖的知识量和复杂性已经完全超出了个人所能达到的极限,这就要求风景园林师必须采取开放式的工作态度,与生态、地质、水利、经济、社会、规划、建筑等相关专业人员通力合作,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团队,综合探索多方面的问题,并且统领团队形成全面的解决能力。由此可见,协作性是新时期风景园林的又一基本特征。

三、包豪斯教学模式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学的启示

中国的风景园林教育经过近6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经统计,截至2006 年,设立风景园林学科的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和研究院共449 个,其中本科专业点达到140 个[2]。

随着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的发展,其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课程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培养薄弱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严重影响风景园林教育事业发展。

(一)建立符合学科综合性特点的基础课体系

1.基础课学时向专业课程倾斜——增比例

在学时分配方面,由于包豪斯学校类似职业培训学校,3年6个月的学制全部为专业学习时间,其中基础类公共课程仅以1/7的学时来进行必要知识的铺垫,而后6/7的学时全部用于各专业工作坊的实践教育。这种学制将有限的学时高效利用,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的专业训练。

国内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本科教学中政治思修类、英语、数学等与专业关联性不强的课程课时比例过高。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本科为例,政治思修类占384学时、高数占120学时、英语占400学时,这些课程总学时为904学时,占该专业本科4年总学时的34.8%(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本科4年全学程为2 592学时),而最核心的基础课——风景园林设计课仅为354学时[2]。这种现状导致专业课程学时被压缩,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与其他专业相比,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综合性非常突出,知识面广,知识量巨大,需要相应的专业课程来完成知识量的积累。因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在学时分配方面需要进一步向专业基础课程(表1)倾斜,增加专业基础课程的比例,降低公共基础课程(如政治思修类、英语、高数等)的比例,保证学生的专业训练强度。

2.构建宽广的基础课程体系——宽底子

包豪斯学校比较注重艺术类通识教育,这体现在为期6个月的基础课程培训上,所有专业学生必须通过形体、色彩、构成、绘图、模型、工作方法等课程训练,在建立艺术设计基础知识体系之后,才进行细分专业的培训。

反观现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的院校,按院校特色可以概括为农林、建筑和艺术设计三大类,在基础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各院校大多依据自身学术特色和师资配备有所偏重。如农林院校重植物、生态类课程;建筑院校重构筑、空间类课程;艺术设计院校重美术、表现类课程。这种情况导致大部分院校课程设置有偏科现象,而偏科带来的负面效应明显体现在毕业生的能力上:农林院校学生植物方面的知识强、空间弱、设计表现弱;建筑院校学生空间和设计感强、植物方面的知识弱、设计表现弱;艺术设计院校学生艺术表现强、规划设计弱、植物方面的知识弱。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量大,要培养合格的风景园林师,必须构建宽广的基础课程体系,建立由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风景园林艺术与表现、风景园林自然基础、风景园林社会基础共同组成的基础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与协调解决问题能力打下宽广的理论基础。

3.降低基础课程内容深度——浅深度

包豪斯学校的基础课程虽然涵盖了艺术类基础知识的大部分内容,课程深度却相对较浅,因而其基础课程教学在6个月之内就能全部完成。这种浅深度的基础课程设置非常适用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因为这种具有综合性倾向的专业涉及的知识量巨大,若在前期入门阶段涉猎过深,将牵扯学生过多的精力并且容易偏科。因此,包豪斯的基础课程阶段只进行浅深度的艺术类通识教育,待学生专业分配之后,才进入各专业学习阶段。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专业基础知识的储备,为下一步根据个人能力和志愿深入学习作准备。

目前许多国内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设定过深,如一些院校的园林工程课设立了专门的给水排水、电力工程、喷灌和喷泉工程的管路系统设计内容,这种设计牵扯到繁琐的水电专业计算,在现实项目中也是由专业厂家配合完成,完全超过了学生基础课程的深度。

针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面广量大的特征,在进行基础课程内容设定时应根据课程重要性相应降低深度,淘汰过时和不必要的内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类、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类和风景园林艺术与表现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专业素养形成的基石,降低此类课程深度,能够相应提高重要内容的教学强度。风景园林自然基础类和风景园林社会基础类非核心基础课程的内容相对庞杂,却是远期职业拓展的铺垫,课程内容应以介绍性、引导性为主,教学目标以了解基础知识和简单原理应用为主,不应过分强调深度。

4.基础课程间相互衔接形成网状知识结构——结合部

由于包豪斯早期师资不足,1名教师往往担任多门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如伊顿(Johannes Itten)本人就同时教授色彩、形体、构成、材料等课程。这种教学状态使多门相对独立的课程经由同一教师融会贯通之后再传授给学生,无意中打破了课程间相互孤立的状态。

国内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本科教学,由于许多课程内容相对独立,教师的教学行为类似各扫门前雪,普遍缺乏交流与合作,导致学生获得了大量缺乏衔接的知识片段,难以将知识贯通起来,极大影响了综合能力的形成。

为避免这种情况,应该通过在课程间建立“结合部”的方式将各门基础课程综合起来。同类别的课程,注意调整课程的先后顺序,使前一门课成为后一门课的铺垫,课程间应设计相互衔接的内容,引导学生将同类课程串联起来,建立五大知识主线。而后再通过规划设计课的训练,综合运用多门课程内容,将五大知识主线融会贯通。这种基础课程设置方式,能够促进教学从局部走向整体,促成不同课程间的渗透和叠加,提升学生对复杂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终形成网状知识结构(表2)。

(二)建立符合学科实践性与协作性特点的工作室教学方式

1.工作室教学方式

“做中学”是包豪斯教学的座右铭,包豪斯学校通过工作坊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当学生经过前期的基础课训练并掌握一定的必备知识之后,既进入各工作坊跟随教师进行为期3年的实践研究和生产工作,从实际操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真实环境中体会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成功地塑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

而目前国内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教学仍以灌输式为主,多数课程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教学中实践课所占比例甚低,学生很少接触实际项目,许多实践课程以假想题目为主,严重脱离实际场地、设计要求和业主需求,设计过程和结果“空对空”,缺乏依据。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匮乏,沟通、协作能力极为欠缺,团队意识淡薄,用人单位需要付出大量成本对学生进行二次培养。

因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性与协作性特征,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强调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强度。如果借鉴包豪斯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则可以建立由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教师工作室实践教学组成的教学体系。这套教学体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课程学习,要求掌握由五大知识主线组成的专业知识内容,作为实践学习的铺垫,完成综合性培养目标。第二阶段是工作室学习,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工作室进行实践学习,完成实践性和协作性的培养。

2.教学工作室设立的目标与机制

教学工作室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协作能力,同时进一步强化基础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

根据课程内容,学院可下设多个教学工作室,单个教学工作室可由教师个人或几名教师共同组建,教师负责工作室的教学和实践运作。教师可以选派有能力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负责指导本科生具体操作。本科生根据实际情况组成实践小组,各小组有不同的分工,从而形成一个互补的工作团队。

3.教学工作室的类型与相互关系

根据课程的特征和重要性,教学工作室可以分为核心工作室和辅助工作室两大类。

核心工作室是教授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的工作室,如风景园林规划工作室(研究大中尺度)、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研究中小尺度)、风景园林建筑工作室、风景园林植物景观工作室、风景园林工程工作室、风景园林工程管理工作室等。每类工作室可以根据师资情况设若干平行的教学工作室。

工作室之间可以依据项目流程相互衔接,如规划工作室先介入,而后设计工作室和建筑工作室介入,最后由植物景观工作室和工程工作室介入,如此可以利用单个项目使各工作室形成链式体系,形成以实际项目为中心,各专业工作室轮换学习的教学方式。各工作室也可以根据实际项目的情况独立进行实践教学。

辅助工作室是为核心工作室服务的专业工作室,如打印工作室、模型工作室、计算机辅助分析工作室、材料工作室和图书资料室等。辅助工作室的规模应与核心工作室的需求有机衔接,由学生轮换值日,形成对核心工作室的补充(表3)。

4.工作室教学流程

由于教学工作室专业分工不同,因此需要依据各自专业特点制定教学流程。另外,工作室的教学方式应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以形成各工作室鲜明的特色。以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为例,根据其设计程序可以形成如下教学阶段:第一步,教师通过学院指派或其他途径获得实践项目,设计项目经过教研室讨论通过后,即成为工作室的教学课题。第二步,教师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开设专题讲座,介绍项目基础条件、类似案例和工作方法等。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项目调研和考察,完成项目分析和主题策划。最后,根据学生特长分组,将项目拆解成不同部分交由各组设计,工作小组在教师和研究生指导下定期开展内部讨论,小组之间通过互补与协作,不断修正方案形成最终成果,完成方案设计阶段内容。在以上过程中,辅助工作室为设计实践提供图书资料、计算机辅助分析、模型制作、效果图输出和成果打印等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实践流程。

四、结语

从1919年至今,近一个世纪时间,教育界对包豪斯教学模式一直争议不断。但是,其扎根实践,一切从实践出发的教学思想,依旧闪烁着光芒。

对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本科教育而言,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毕业生拥有职业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潜力。而这样的能力应来自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从风景园林的学科特征出发,借鉴成功的教育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为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杭间,靳埭强.包豪斯道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2] 李雄.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设置与探讨[J].中国园林,2009 (1):15-18.

[3] 刘滨谊.现代风景园林的性质及其专业教育导向[J].中国园林,2009 (2):34.

[4] 高翅.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之断想[J].中国园林,2008 (1):20-23.

[5] 李建伟.中国规划设计专业教育的根本问题[J].中国园林,2007 (5):14-16.

[6] 林广思.关于规划设计主导的风景园林教学评述[J].中国园林,2009 (11):59-62.

Bauhaus teaching mode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FENG Xiao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10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9- 0026- 03

自2008年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体系,不但是适应国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将进一步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规范管理上台阶。笔者所在公司作为上市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自2010年开始实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本文主要探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内容及要点。

1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5个因素。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构成企业内部控制的氛围,它支配企业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影响着全体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影响内部环境的因素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建设和社会责任等。内部环境是企业的核心,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也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指在既定的内控目标下分析、辨识和管理风险。企业必须建立可分析、辨识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风险评估重点关注目标、风险、控制行为、控制活动,并在环境变化后及时进行评估和更新。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指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的行为。控制活动是公司建立执行的政策和程序,通过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控制手段,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获取和交换信息的程序,以使企业能够正常运行,并得到适当的管理及控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递,信息的及时沟通,反舞弊机制和举报投诉制度。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确保内部控制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它主要包括持续的监督检查、制定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制定内控缺陷评定标准、及时跟踪内控缺陷整改情况等。

2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要点

2.1 准备阶段

2.1.1 建立内部控制建设机构

公司董事会应肩负起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责任,并组成专门的领导机构,加强对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成立由董事长担任负责人,公司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内部控制领导机构。同时,需组建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团队,根据企业的规模和特点,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负责内控体系建设具体组织推进工作,明确内控体系建设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责,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2.1.2 组织内控培训和宣传

内控体系作为一种崭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要在现有的企业管理体制下得以有效推行,专业培训和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公司在启动内控体系建设前,需要制订内控培训计划,组织公司自上而下全员参与的培训。首先,安排公司管理层和内控管理工作小组的人员参加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础学习,使管理层深刻体会内控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意义,提高对内控管理思想的认识,同时,让内控管理工作人员掌握内控的理念和方法论,熟悉内控文档编制的方法和工具。此外,通过讲座、知识问答、内部刊物、宣传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内控宣传活动,宣贯内控的目的和内容,让全体员工了解内控的基本知识,为下一步顺利开展内控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2.2 建设阶段

2.2.1 制订内控体系建设工作计划

企业内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内容覆盖企业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全体员工均参与其中,为此,必须通过统筹规划,制订一个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规划各阶段的具体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确定完成时间表,才能有序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的评估,风险分析和评估,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搭建公司的内控体系,梳理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编制各项业务和管理单元的管理流程,编制并出版公司内部控制手册等。体系建设工作由领导挂帅,内控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完成。

2.2.2 整理企业内部价值链

企业是由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和功能组成的,企业的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储运、销售、售后服务等经营活动连接起来,构成企业主体活动的价值链,企业基础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等功能提供相应的辅助支持。企业内部控制应当以公司内部价值链为主线, 以业务流程为中心, 把握各个风险控制点。价值链的整理,首先需根据公司的经营目标、组织结构、业务特点,以价值运动轨迹为方向,将各项业务环节连接起来,作为公司经营活动的主干线,然后分解每一个环节的业务流程,作为公司经营活动的子项目支线,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分解出下一级子项目支线,形成整个公司的内部价值链。价值链的整理过程,也就是对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回顾的过程,通过价值链的优化,可以进一步完善管理流程,健全公司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为搭建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打下良好的基础。

2.2.3 梳理业务流程

价值链由各个业务流程构成,建立良好的业务流程是保证企业高效运转、实现有效控制的关键。在制定业务流程时,需考虑以下几点:

(1)确定业务流程的范围。业务流程是为实现某一业务目标按照规定的顺序完成的一系列活动。设计某一业务流程时,首先需明确该业务流程涉及的活动内容,确定流程的起点和终点,并按照业务流转的次序和承接关系,描述整个流程。

(2)注意业务流程之间的连接。每一个业务流程不是孤立存在的,业务流程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既有呈上启下的关系,也有辅助支持的关系,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应实现各个业务流程的有效连接。

(3)标准化业务流程文件。业务流程作为内控体系的重要环节,应以标准化的文件形式确定下来,作为规范员工职务行为的准则。业务流程文件的内容主要包括:制定文件的目的、适用的范围、控制活动(内容描述、责任岗位、输入及输出)、流程图、工作表格等。

2.2.4 风险评估

企业在努力实现经营目标的过程中,时刻面对各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高有低,影响程度有大有小,必须进行分析评估,找出重点关注和优先控制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将风险降低到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具体实施步骤包括:

(1)风险信息资料收集。采用“调查问卷”、“头脑风暴”等方式从公司各个层面收集风险信息资料。

(2)风险识别。将收集的风险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列出风险清单,对各风险因素进行准确的定义描述。

(3)风险分析。制定风险评价标准和规范,根据定性描述的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以风险评价标准对风险清单中的各项风险进行投票打分,按得分由高至低排序,确定主要风险及其次序。

(4)风险控制措施。设置相应的控制措施对主要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对现有的管理流程进行筛查,评估控制活动是否能足以覆盖风险,为下一步完善流程提供依据。

2.2.5 确定关键控制点

确定业务流程后,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和该业务流程的内控目标,分析流程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合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设计相应的控制措施予以应对。控制活动由多个控制点组成,其中可能有一两个对风险控制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控制点。由于每一个控制点都会产生控制成本,占用控制时间,如果事无巨细盲目追求完美,对每一个环节都投入大量的管理精力,不但带来管理成本的提高、工作效率的低下,而且有违于内部控制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目标。因此,在制定控制措施时,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关键控制点为核心,实现合理高效的风险控制。

2.2.6 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内控手册

在建立内控制度时,应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和企业经营模式,注意与企业原有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的衔接,切忌生搬硬套,或者为应付检查另外设计一套,然后束之高阁。经过风险评估和业务流程的梳理,检查现有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是否能够有效地覆盖各个风险控制点,管理职能是否得到明确,然后,针对内部控制遗漏点、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并汇编成册,形成内控手册系列文件。工作步骤为:

(1)完善管理架构,确定部门职责范围,明确职能部门在业务流程中的权责,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原则,落实授权审批制度。

(2)完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考评细则。

(3)编写内控手册,将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关键内控流程以标准化业务流程文件记录下来,归集整理形成完整、可以动态修订的内控手册。

2.3 评价和改进阶段

内部控制评价是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为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每年需开展一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针对特殊事项还需组织专项评价,通过对内控体系的评估,查找、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改进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注意做好下列工作:

2.3.1 评价工作的组织

董事会授权审计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具体由审计部门制订评价工作方案,下属公司及职能部门开展所在单位的内控自评工作,审计部门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核查,出具评价结论。

2.3.2 评价内容和所依据的标准

围绕公司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等内部控制要素,按照国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应用和评价指引,对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通过风险分析,重点对存在关键风险点的业务流程和日常管理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2.3.3 评价工作的实施

(1)根据内控体系目录内容,对照内控五要素全面梳理内控体系的设计情况,检查内控体系文件是否涵盖公司业务和日常管理事务。

(2)抽查关键风险点相关的标准、制度、流程,分析检查结果,对内控体系文件设计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实际执行过程是否存在缺陷进行认定。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每一控制点抽取的样本数量应不少于3个。

(3)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按照影响程度划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设计缺陷的认定:

重大缺陷,指关键控制点缺失或设计不合理,导致严重偏离控制目标。

重要缺陷,指关键控制点缺失或设计不合理,其严重程度和经济后果较重大缺陷低,但仍有可能导致偏离该流程的控制目标。

一般缺陷,指关键控制点的设计基本控制重大风险点,但在非重大风险点上存在3个以上控制缺失或设计不合理的情况。

运行缺陷的认定:

重大缺陷,指在对关键控制点的抽样中,出现部分样本与内部控制的设计不符的情况,造成的直接损失大于企业资产或年销售额的5%。

重要缺陷,指在对关键控制点的抽样中,出现部分样本与内部控制的设计不符的情况,造成的直接损失小于或等于企业资产或年销售额的5%。

一般缺陷,指所有关键控制点的运行均与内部控制的设计相符,但在非关键控制点上出现3个及以上样本不符的情况。

(4)编制规范的内控评估底稿,内容包括评价的体系文件、设计评价结果、运行评价结果、整改措施,附相关的证明文件。

2.3.4 缺陷的整改

针对评价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落实责任人和完成时间,在规定的整改截止时间后一个月内,审计部门对整改结果进行核查和确认。

3 结 语

笔者所在公司自2010年起正式启动公司内控体系的建设工作,公司成立了内控管理领导小组,组织了公司全体人员参与的内控管理培训。通过开展业务流程梳理、风险识别、评估,确定了公司的关键风险,识别了内部控制缺陷,制定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公司根据业务特点和内控需要,编制了包括财务管理、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项目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管理流程,并完成了内控手册的制定。内控体系运行半年后,公司组织了自我评价,针对存在的缺陷,进一步对体系进行完善。目前,公司内控体系包含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5个基本要素,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并覆盖了公司业务和日常管理环节。公司将继续加强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和改进,切实做好检查监控,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实现管理规范化运作,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11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为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学校在各院系中建立了以党员为核心的内涵建设工作小组。要求党员在内涵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尤其在利益问题上充分发扬谦让、友善的作风。对于干部党员,要主动承担起领导责任,并在思想上深刻剖析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带头参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积极推动内涵建设工作的进度。实际工作中,各院系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将内涵建设列为重要工作,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方案和发展目标,真正将内涵建设落到了实处。

营造内涵文化氛围 在内涵建设过程中,学院充分重视文化教育的作用,运用各种媒体,全方位、全覆盖地宣传科学发展观思想,着力营造内涵建设的思想氛围与文化氛围。同时,将宣传力度深入到基层,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能够充分贯彻和落实学院倡导的内涵建设指导精神。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内涵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发动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全面投入内涵建设工作之中。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学校领导认为,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加深入地推进内涵建设工作。为此,学校充分注意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同时紧密联系当前思想动态的实际情况,着力解决学校所属各部门、各单位之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在发展中逐步统一思想,不断进行经验交流,对于发现的问题,采取深挖的方式,逐步解决各类矛盾,从而确保内涵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内涵建设与师资建设相结合

学院在开展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将教师队伍建设与内涵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及业务水平,从根本上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内涵发展水平。

成立教师工作小组。成立了教师工作作风建设小组,先后出台了《教师作风建设实施办法》,分步骤提高教师工作作风。动员广大教师开展工作作风自我剖析活动,采用各种形式征求工作作风建设意见。针对各种工作作风问题,进行全院监督,以及定期与不定期劳动纪律检查。制定年终考评制度,对于个别情节较为严重的个人给予相应的处分。

建立师德师风考评制度 内涵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内涵建设制度化。先后制定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暂行规定》《加强教风建设实施方案》以及《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办法》等指导性规章制度。制定了严格的师风师德监督检查制度,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一次考评,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将考评与奖惩制度挂钩,对优秀教师公开表彰,并将师德师风考评档案计入人事档案中。

内涵建设与学生发展相结合

在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学院坚持科学发展观思想,充分结合时代特点,从教育管理的基本任务出发,从学生干部建设的具体需求出发,从学生干部成长规律出发,充分把握与时俱进、普遍适应、继承与创新以及以人为本等科学发展基本原则,在传统培养方式的基础上大胆调整改进,着力于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培养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创新精神、实践精神的素质全面的学生干部。

制订系统培养计划 在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学院从学生组织的基本特点以及基本任务出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干部特点,制订了详细的培养规划。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以及培养步骤等几方面入手,将学生干部建设与内涵建设深入结合,为学生干部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想环境。同时,在具体工作中,积极探索具有实效性的工作模式,避免培养目标空洞虚无和培养方法不科学、避免培养无前瞻性无延续性、避免干部重使用轻培养、避免不同组织不同年级不同职务学生培养笼统混乱、避免思想政治素质和基本能力培养顾此失彼。

提升思想教育水平 在具体工作中,学院充分重视内涵建设的思想教育工作,将内涵教育与学生干部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干部形成科学发展观思想。多次组织学生工作部门召开专门的学生干部思想教育工作会议,落实各级职能部门、教学单位以及分管领导的工作内容及责任。从思想上、任务上、工作上指导学生干部开展工作,创建出一个良好的学生干部培养氛围,从而深化内涵建设工作,提升校风、学风,促进学生干部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沟通意识以及奉献意识,从而让学生干部能够成为学生中的表率,在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群体向前发展。

加强综合能力培训 学院在内涵建设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内涵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综合能力的基础之上,只有将内涵建设的目标内化为一种能力,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内涵建设活动之中。因此,学院组织学生干部参加各种综合能力培训。通过集中、系统培训,帮助学生干部培养基本的工作素质,掌握基本的工作能力,并且将内涵建设的基本要求内化为学生干部的工作理念。在学生干部内涵建设培训过程中,学院坚持从培训内容出发,利用全面丰富的培训内容,满足学生干部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从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及协作能力等几方面,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干部。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12

一是以解决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为重点,扎实有效地做好农村基层纪检工作。县区、乡镇的工作重点向村级延伸,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村,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解决农村问题上的基础作用。进一步规范乡镇组织体系、硬件建设、服务内容、工作制度、公开内容,充分发挥乡镇机构在组织协调、化解矛盾和处理危机中的作用。加强对各类问题的排查,注意收集各种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对发现的问题和群众的各类件、举报信及时处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是以源头治理为重点,严格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我市把对农村“三资”(资产、资源、资金)实施规范化管理,作为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杜绝基层干部侵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措施。全市实行了农村财务由乡镇委托服务制,审计监督部门实行财务审接制,并逐步实行农村财务管理电算化。同时,积极运用承包、租赁、拍卖、有偿使用等方式,运营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壮大集体经济,让农民增收受益。

三是以民主监督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站所和“百姓评村干部”工作。以基层站所及其工作人员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先进站所、筑行风基础、为万民解难”活动,使基层站所的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工作的原则性明显增强。以村两委班子主要成员为重点,深入开展“百姓评村干部”活动,强化了对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调动了村干部清正廉洁、为民干事的积极性。

四是以乡镇主要领导及机关党员干部为重点,深入开展“诺廉、践廉、述廉、评廉、考廉”工作。乡镇党员干部年初制定工作目标和廉政承诺,并对承诺落实提出具体的践廉措施,年终领导干部个人述廉,群众评廉,上级组织考廉,形成了规范的党风廉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

实行五个规范,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水平。目前,推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规范化的条件已基本成熟,针对我市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实际,我们重点抓好“五个规范”:

一是组织保障规范。健全组织机构,形成组织网络,明确组织职能。乡镇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上级党风廉政建设精神,对本乡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做出年度计划、季度工作安排,乡镇党委书记对领导小组工作负总责,并抓好责任分解和考核工作。健全乡镇纪委组织机构,设纪委书记,配齐纪委委员,协助党委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村党支部设纪检委员,村级建立以村纪检委员为组长的纪检小组,履行本村党风党纪宣传教育、参谋议事、监督检查、调解矛盾、反馈信息的职责。

二是工作内容规范。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内容,实行党风廉政建设在教育、制度、监督上的规范化:抓好教育培训,使党风廉政教育工作经常化;抓好规章制度的落实,重点抓好乡镇、村干部廉洁自律十不准要求的落实;抓好监督检查,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具体要求,全面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意见》中的具体监督内容。

三是工作程序规范。规范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决策、重要部署程序,充分调研,发扬民主,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规范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运行,按照组织程序、组织原则、适用范围和部署要求实施;规范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监督检查,检查工作内容、工作部署是否符合上级精神和本地实际,检查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是否做到了责任分解、任务到人,检查工作效果如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先进典型经验及时推广。

四是工作形式规范。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的统一体,只有找到适当的工作形式,才能使各项工作内容真正落在实处。为此,在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工作形式,力求规范工作形式,例如,规范工作标识,规范制度展示,规范日志档案等;另外,还规范机构设置,县区建立行政服务中心,乡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村建立村民中心等。

五是工作考核规范。与乡镇“述、评、考”廉活动、基层先进站所创建活动、“百姓评村干部”活动紧密结合,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工作,通过考核,兑现奖惩,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在实施“145”工作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注意处理和把握好统一领导与分工协作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和谐的关系,按照整体推进、务求实效、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我市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145”工作法的实施,使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政风明显好转,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基层干部和基层工作的满意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145”工作法是当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载体。

通过实施“145”工作法,我们有三点体会: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13

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1]可知,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隧道与地下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铁道工程、桥梁、矿山建筑等的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土木工程专业与建筑设备工程的联系

房屋建筑是土木工程内容之一,而建筑设备工程是房屋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须与建筑、结构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建筑物的应用功能。各种建筑设备工程都离不开管道,在建筑物中要安装这些管道,不可避免的要穿越墙体、楼板和基础,土建施工中要预留穿过楼板的孔洞,如果没预留,临时凿洞,既浪费劳动力又影响施工质量,这些说明了土木建筑工程与设备工程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土木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对设备工程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

三、土木工程专业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内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土木工程专业联系不大,与专业其他课程有重叠

建筑设备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应用性专业技术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综合考虑和合理处理各种建筑设备与建筑主体之间关系的能力,从而能做出适用、经济的建筑设计。该课程并不要求土木专业学生掌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和相关各类工程的设计计算。如在课程中,设置了室内给排水管网、室内供热管网,以及通风管道等有关建筑设备工程设计计算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核心内容,而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不要求学生具有建筑设备工程设计的能力。

此外,课程中对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工学基本知识的讲述占用了一定篇幅,这三门课是建筑设备工程的专业基础,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建筑设备基本知识,而该课程本身内容较多,且在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流体力学和电工学课程中已有讲述,课程中这部分内容的设置既占用了学习时间又分散了学习精力[2]。

(二)课程中与土木工程专业有关的内容范围较小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土木工程既包括房屋建筑工程也包括桥梁隧道工程,因而与土木工程有关的设备工程既有房屋建筑内的设备工程,也有与桥梁道路有关的室外设备工程。现有的《建筑设备工程》教材主要包括建筑给排水、供暖工程、通风空调、电气照明等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房屋建筑内的设备工程,只涉及了与土木工程专业有关的部分内容,而对于与房屋建筑外的土木工程有关的设备工程没有讲述。如课程中涉及到供暖工程,只讲述了室内采暖,没有室外采暖管网的布置敷设以及施工安装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涉及到管沟的建造以及与室外构筑物、交通线路、各种管道的相互协调等,与土木工程有一定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王利霞土木工程专业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内容改革研究

(三)课程中关于各种系统工程施工图识读的内容较少

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建筑设备工程课程重点应放在建筑设备与建筑主体结构的关系,以及建筑设备与建筑施工技术的结合上,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图能充分反映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现有的教材中,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教材很少,各种专业使用的建筑设备工程教材内容基本相同,教材中没有完整的室内外给排水施工图、室内外供热管网施工图、空调和通风系统施工图,以及这些图纸的识读方法,教材中关于各种建筑设备工程施工与土建施工相互配合的内容也较少。土木专业的学生看不懂设备施工图,在施工过程中难以实现设备与结构、建筑外形的相互协调。

四、土木工程专业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内容改革建议

(一)删去各个系统水力计算内容,删去课程中流体力学和电工学相关知识

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涉及内容繁杂,包括采暖、通风空调、室内给排水、燃气供应以及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热工流体知识。内容几乎涵盖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所有内容。内容非常多,而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对于土木专业来说并非主干课,教学时数较少,因而在较少的时间要学习较多的内容,教师和学生都很吃力,且效果不佳。因此,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应删去供热、给排水、通风空调系统的水力计算以及流体电工等专业基本知识和内容。

(二)增加室外管网的布置敷设及施工内容

建筑设备工程包括各种管网,如给排水管网、供热管网、通风空调管网、燃气管网等。建筑设备工程与土木工程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各种管网布置、敷设及施工与土木工程的相互协调上,这些内容也应该作为建筑设备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不仅要讲述室内管网的布置敷设,而且还应增加室外管网布置敷设及施工安装等相关内容。

(三)将各种设备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图的识读作为重点内容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建筑设备工程主要应强调应用型知识,在教材中,应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数据、施工方法、常见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验收规范要求等知识,应把施工方法及施工、土建的配合作为重点内容,在教材中应增加各种系统的施工图,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

五、结语

在土木专业中,建筑设备工程是一门应用性的专业技术课,针对该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以及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要求,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减,突出重点内容,编写出专业针对性强的教材,以培养土木专业学生具有协调建筑结构与设备施工的能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