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篇1

一、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进行差异分析的必要性

(一)实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衔接的需要

初中和高中的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古典诗词循序渐进性的熏陶,才能够真正地领悟古典诗词学习的真谛,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分析诗词。因此,语文教师只有把握住古典诗词在初高中教学的差异性,才能够让古典诗词的学习从初中到高中实现完美的衔接。初中阶段的古典诗词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能体会诗词的感情、节奏韵律,重点在读读背背,了解诗词内容,而对于品味诗词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等方面则不需要重点掌握。而高中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则不仅要分析意象、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还要鉴赏古典诗词的象征等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更要求学生能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培养审美能力。

(二)提高古典诗词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在初、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重理性而轻意境;诗词分析程度不适宜等。这些问题的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师没有认识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差异性,从而在课堂上笼统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程式化地进行古典诗词教学。因此,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其实效性都大打折扣,达不到原有的教学目标。可见,要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实效性离不开对初高中诗词教学中差异性的探究和理解。

二、导致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一)初、高中学生理解能力不同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当初、高中生学习这样底蕴厚重的知识点时,离不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参与。然而,初高中学生在理解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初中生的感知能力虽然具有一定的发展,但没有高中生感知能力的深刻。从思维能力上看,初中生具有了逻辑思维能力,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不强;而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有绝对优势,他们的思维开始成熟,越来越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总之,对于古典诗词而言,高中生的理解力比初中生的理解力要好,并且高中生对古典诗词问题的分析和探究的程度也要强于初中生。

(二)初、高中学生学习兴趣不同

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集哲学思想、人生经验与审美意蕴于一体的瑰宝。古典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初中生还很难理解和体会古典诗词中的深层含义。因为古典诗词离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学生更易对眼前的可知可感的事物或是具有超前理念的新奇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虽然,很多古典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由于缺乏探究古典诗词深层次之美的好奇心加上初中生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比较模糊,因而对于古典诗词的兴趣并不浓厚。不过,高中时期的学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评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提高了,能够比较客观、全面、主动地分析问题。当高中生们面对古典诗词这样有富有诗意和美感的作品时,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陶醉于古典诗词中那特有的意境之中。可见,初高中学生对于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不同也是不同学段诗词教学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高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

初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成熟,适合理解简单的古典诗词,对于意蕴丰富的诗词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对于大部分古典诗词存在着理解障碍。然而,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来说心理发展水平提高,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个性品质趋于成熟,情绪体验更加深刻,自我评价的能力开始成熟。对于古典诗词的分析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鉴于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在教授古典诗词时要考虑到初高中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三、初高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差异性表现

(一)初中重在“诵读”,高中重在“理解”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古典诗词教学注重诵读,教师既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搜集名家的朗诵来作为范读的版本,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也可以自己给学生范读,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富含感情,根据诗词内容抑或温柔低沉,抑或嘹亮激昂,带领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美丽殿堂。相信初中生经过耳濡目染也会激起对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细节方面加以指导,教给学生有关诗词的节奏、停顿、音律方面简单地知识,更好地完成诵读教学。

然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古典诗词方面的教学则应该是积累性学习向鉴赏性学习的转变,教学重难点侧重于诗歌背后蕴含的情感及情感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诗词的背景介绍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对高中生读懂并理解诗作有重要意义。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重在解读文本。对于高中诗词课堂而言,对每一首诗词的理解都必须立足于“知人论世”。总之,初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在诵读,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重在理解。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把握住初高中教学的差异,从而实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完美衔接。

(二)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意象、意境分析的程度不同

初中学生也学习有关意象、意境方面的知识,但不需要很深入的讲解和分析诗歌。只需要对意象意境有个初步地了解即可。例如:杨柳、梅花等意象多代表送别;梧桐、明月为思乡的代名词;丁香、猿猴多为愁怨类诗歌的意象。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了幽清明净的意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深远绵邈的意境。初中生只需要对一些常见意象、意境熟悉即可,从而进行零散的知识积累。高中教学对于意象的分析则不像初中只重视零散的意象积累,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系统性地积累。同时,在意象的积累过程中还要注意多重意象的掌握,意象具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

(三)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目的不同

初中阶段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重点在于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希望学生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提高赏析古典诗词的水平,为今后的诗词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阶段对古典诗词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加强诗歌体验,阅读优秀的古典诗词,品味文学语言,感受古典诗词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帮助学生培养古代诗歌的语感,提高思维层次。在古典文学名著的熏陶下积极探索个人价值,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与思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篇2

增加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除了广泛地涉猎,增加了解之外,应该让学生有适当的积累,这要通过背诵。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诗词,课外的一些学生喜欢的、觉得好的诗词,也应该背下来,或者单纯背名句,意思不了解也没关系,先背,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且诗歌本来就是情感性的东西,靠的更多的是心灵的意会,特别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当然,积累得多了,接触多了,学生就会经常运用到古典诗词,并不自觉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诗词歌曲,交相辉映

可通过研究性学习或者选修课等活动让学生自行探讨中国古典诗词在现代流行歌曲中的运用。在现代流行歌曲特别是中国风的歌曲中经常会出现许多古典诗词,比如,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一句,运用了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比如,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许嵩的《如果当时》“与你若只如初见,何须感伤离别”化用了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学以致用,厚积才能薄发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篇3

一、关于诗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三美翻译理论的总体概述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大批合格的跨文化翻译交流的人才,担负着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很好地翻译到国外,让外国人欣赏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是我们翻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英语的翻译教学需要有很好的翻译理论做指导,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诗歌翻译专家,他根据诗歌翻译经验提出了三美翻译理论,这对于我们英语翻译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古典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许渊冲先生通过对自己翻译工作中所积累经验的不断总结,得出了一套他自己特有的,比较完善的诗歌翻译理论体系。在许渊冲先生的作品中,很多都阐述了自己的翻译方法和主张,例如他的《翻译的艺术》和《文字与翻译》这两部作品,为中国文学翻译开创了全新的方法,使得中国的文学翻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诗歌中主要阐述的就是诗歌的意境美,在许渊冲先生的诗歌当中,他是这样来阐述诗歌的意境美的。诗歌的意境美是因为诗歌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或者是人当时特殊的思想情感造就的,古典诗歌被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背景或者特定的思想情感,就很难引起读者相同的联想和感受,也就很难再现出原诗的意境美。所以,在进行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时候,不仅要传达出诗歌的字面意思,还要传达出诗歌里面蕴含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要选择那些和原诗意境相匹配的字词,妙用西方人喜闻乐见的文学词汇,在必要的时候借助诗歌的音乐美和形式美来烘托诗歌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讲究诗歌的形式整齐,因此我们在进行诗歌翻译的时候就要注意处理好诗歌中长短句和词性对应方面的关系,做到最大限度地和原诗保持平衡。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韵脚等地方,由于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所以中国古典诗歌又具备音乐性的特点。许渊冲先生在著作《翻译的艺术》和很多关于诗歌翻译的论文中,都反复强调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音乐美和形式美的重要性,其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保留原诗的结构、韵律和音乐特征。许渊冲先生曾经说过:“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美,以及诗歌的长短对称方面,最好能够做到形似,最少也要做到大体相似。”一般来讲,要想使古典诗歌的译文和原诗做到形式和音乐方面的相似,确实很难,但是许渊冲先生还是不畏艰难,对此进行探索,还是翻译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二、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应突出诗词翻译的意象美

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工作至今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但是对于古典诗歌翻译一直没有停止追求完美的脚步。对于那些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的翻译多达几十种的译本,每一种译本都有它独特的意境美。意境美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是我们翻译教学中的重点任务所在。下面我们就选取翻译教学中一首古典诗词的中英译本为载体,对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的翻译意境美的策略做出探讨。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A Tranquil Night

Li Bai

A bed, I saw a moonlight,

I Wondered if it were not the frost on the ground.

I raised my head and find out the moon bright,

Missed my far-off home and I am drowned.

通过对中英版本的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汉语版的是一首五言绝句。诗歌的表面上看着很简单:在月光照耀之下,游子思念家乡的故事。可是全诗的意境美就在于全诗没有一个主语,是谁在月光照耀下思念那远在天边的故乡,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在英译的版本中,诗歌延续了英语语言的平铺直叙的特点,采用很直白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作者在月光照耀下思念自己故乡的情感,营造出了一种优美的意境,道出了作者那无尽的思念之情。汉语诗歌整齐简洁,用凝练的语言,少量的虚词和连词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优美的意境,英语诗歌则不像汉语诗歌那么整齐统一,这在行数方面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在诗歌翻译的时候采用了保留诗歌原来意境的原则,直接翻译,营造出思乡的意境。因此,在古典诗词翻译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诗歌意境美的翻译能力,保留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三、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应突出诗词翻译的形式美

形式美主要是对于不同题材的古典诗词来说的。古典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都是按照一定的格律进行创作的,在诗歌形式上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因此在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诗歌翻译形式美的能力。下面我们就选取一首古典诗词的中英版本,对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诗歌翻译形式美的策略做出探讨。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A Complaint in Spring

Jin Chang-xu

Drive orioles off the tree,

For their songs disturb me.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原诗歌是五言四行,翻译后的诗歌也是四行五言,可以说是和原诗的行数、字数几乎相同,完美地再现了诗歌的形式美。译本中,每行都是固定的六个音节,轻重音节相间,保留了原诗的节拍。细细品味,诗情画意的,很有韵味。诗歌翻译的完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诗歌形式的翻译,因此,在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诗歌形式美翻译能力的培养,以便翻译出更多的具有形式美的古典诗歌。

四、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应突出诗词翻译的音韵美

不同的语言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韵特征,中英二种语言在余音和语调上本来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可是汉语是声调语系,英语是重音语系。这就导致了在古典诗词的翻译过程中很难保持原诗歌的“音韵美”。但是,诗歌的音韵美是仅次于诗歌的意境美,所以无论是从诗歌的形式还是到英语语言的规则,我们都一直在需找诗歌翻译中的音韵美所在。下面,我们还以第一部分中李白的《静夜思》的中英版本为例进行分析,分析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音韵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就诗歌的音韵美而言,在译本中都是采用英语语言的尾律再现原诗的音韵美。汉语全诗用“ang”韵为主,韵脚分别是“光”、“霜”和“乡”,分别排布在诗歌的第一、二和四行中,在汉语中就是“AABA”的音韵格式,译本中采用单词尾韵进行押韵,分别是“light”和“bright”分别在一三句中,“ground”和“downed”分别在二四句中,使得译本诗歌具有“ABAB”的音律分布格式。总体而言,诗歌的中英版本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尤其是译本的对仗工整,音韵美完整的保留,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过目不忘。因此,在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中,合理培养学生的诗歌翻译的音韵美,有助于古典诗词在保留原诗歌的韵味的前提下更好地被国外的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五、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对外进行优秀民族文化传播和展示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意象美”、“形式美”和“音韵美”的诗歌翻译能力,但是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要做到这三点并非易事。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诗歌的意境、形式的规律性、音韵的音乐性。如何在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保留诗歌的原汁原味是我国翻译教学工作一直需要攻克的重点所在,因此,在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中,应该充分做到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形式美”和“音韵美”,这样才可以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诗的诗韵,才能更好地进行古典诗词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和接受我国的古典文化,使中国古典诗词继续在世界文学中散发出应有的文化魅力和思想光芒。

参考文献

[1]廖红.解读诗歌翻译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英译唐诗枫桥夜泊的赏析[J].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6(5): 36-39.

[2]辜振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许渊冲.谈唐诗的翻译[C].诗词翻译的艺术[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7: 408.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篇4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104

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好古典诗词,不但能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而且还有利于丰富学生思想内涵,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然而,目前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束缚在僵化的教学模式下,初中古典诗词教学长期处于一种不佳的状态。对此,语文教师应不断尝试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重视并寻找到一条提升诗词鉴赏能力的道路,从而更好地感悟与理解诗词,为语文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反复诵读,感受韵律节奏

诵读是理解诗词的重要手段,诗不但有画面感,更有韵律节奏感,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一种诗情画意的情味。只要反复吟诵,古典诗词独特的音乐美便会被学生捕捉到,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如在讲授《过零丁洋》时,因为整首诗词铿锵有力、情感饱满,是诵读的经典之作。这是押ing韵的七言律诗,韵脚是“经、星、萍、丁、青”等字。此外根据音韵来看,平仄有规律的交错,有一种抑扬顿挫之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不断加深对诗词情感意味的理解,从而真正内化诗词魅力,从而充分激活口耳等感觉器官,配合学生的大脑,将音乐美充分地展示出来,古典诗词教学也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体会诗词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文章之妙,言之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更是依靠意境表达情感的重要文学形式。在初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由于古典诗词语言比较生涩,学生联想、想象力不足,使得初中生不易感知到诗词独特的意境之美。初中生喜欢形象可感的事物,古诗如果不能生成一种具体可感的画面,那么即使教师讲授得再精彩,也很难打动学生的心,更别说让学生去鉴赏了。

教师应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定的画面,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产生情感的共鸣,积极投入到古典诗词学习之中。如在讲授元曲《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由于年代久远,整体意境是由很多个意象所组成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很难想象到底是怎样的意境,也不易感受那种哀愁的情调,对此,教师可通过播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瘦马”“夕阳”等幻灯片,促使学生在充分阅读并分析诗词内容的同时,借助图片所创设的情境感受深深的意境之美。在多媒体辅助之下,古典诗词情境会真实地映入学生眼帘,融入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样学生就也有景可说,有境可品了。

三、赏析意象,分析诗词情感

意象是解读古典诗词的钥匙,对于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进行梳理和识记,有利于初中生更好地鉴赏诗词,领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如果说意境是一座大厦,那么意象就是构成意境的砖和瓦,通过分析诗词意象,可以准确把握诗词意蕴。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意象相对固定的意涵,将其分类总结阐述,然后再具体运用到诗词鉴赏过程之中。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象征坚韧、傲雪、不屈不挠等意涵,“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不但表现了美好的春景,更暗含了送别、留恋、忧伤等意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大雁象征着音信和思乡思亲、思归意涵等。教师应充分借助意象,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这也是诗词教学的侧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诗词的重要手段。

四、把握细节,深挖关键考点

古典诗词在大处讲求意境意向点染,在小处注重细节把握,这种细微之处往往是诗词教学的关键考点,也是诗词鉴赏的重难点。古典诗词往往一字千金,造语炼字,成为传世经典,为后人津津乐道。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细节进行把握,鼓励学生去捕捉诗句中的关键词,以此为突破口来解读诗词,显著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望岳》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与“割”运用得很精妙,能够将泰山秀美、遮天蔽日的景貌表现出来,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泰山那雄浑巍峨的姿态,那高耸入云、居高临下、云雾缭绕的泰山画面,体验到登临绝顶的开阔视野,还有诗人博怀所抒发的对泰山无限的赞美之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细节描写,从而达到由一字窥全诗的目的。

修辞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中考易考内容,教师应重视修辞教学,解决这个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知识,促使学生能够以此为突破口揣摩诗词丰富的意蕴,感悟诗词超凡的艺术魅力。如在讲授杜甫《春望》一诗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找出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解开迷题,掌握诗句中所运用的拟人修辞手法,理解修辞所达到的效果:渲染诗人感于战败的时局,内心的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痛苦的情感。

五、知人论世,把握诗人特征

古典诗词教学强调知人论世,要求鉴赏的时候应注重结合诗人的经历、创作风格和思想感情,紧紧围绕时代背景和政治文化特点,做到在“知人”和“论世”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多方面去把握诗词作品。如对《过零丁洋》的鉴赏,必须以文天祥的身世特点、时代背景为中心,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文天祥的生平事迹、思想情感,以及当时国破家亡(南宋被元所灭)的情况,这样,学生就会更加体会到诗人的哀叹,以及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精神。又如《登高》一诗的鉴赏,需要紧紧围绕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杜甫人生经历与国运艰难的情况,从而促使初中生更细腻的感受到一个爱国忧民的孤独老人的感伤。在古典诗词的鉴赏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深刻把握诗词情感。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师思考的主要问题。在初中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从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等方面帮助学生建构鉴赏诗词体系,培养学生想象力,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感悟古典诗词学习的乐趣。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篇5

古典诗词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如今传统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往往枯燥乏味,实际教学效果令人堪忧。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当前初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发展难题

古典诗词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当下的古典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困境:现代社会不断发展,日新月异,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在丰富大家生活的同时,却冷落了古典诗词文化。初中生大多喜欢新鲜的事物,对于传统的古典诗词文化缺乏一定的兴趣;应试教育下的古典诗词教学更加注重对答题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古典文化音乐美、意境美、诵读美的引导和深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教学活动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思想和知识,缺乏自己的见解和深入的探究。

二、探究优化初中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1.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教师在探究古典诗词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大胆创新。例如,七年级设置文学欣赏课,以此配合语文古典诗词的教材学习,引领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世界,去静静感受古典诗词之美。古诗词部分,学校可以将课程设置为“聆听诗歌”“亲触唐诗”“走近宋词”三个部分。赏析课上,教师可以侧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诗意的熏陶,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情感中爱上古典诗词。在课程上播放相应的视频、音频,让学生聆听百家讲坛,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那份画面美……拓宽课外古典诗词的阅读,让学生体验别样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乐趣,由此产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强大动力与生命力,让古典诗词文化在学生的心里深深扎根、萌芽、成长。

2.提升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无疑对于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考验,“为人师表”的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给自身充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活动,改进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不断研究学问、创新思路,时常找到新的理论,而不是亘古不变,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程充满期待。

为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可以在校内开展公开课评比大赛,课后由全体教师对古典诗词公开课进行深刻的研讨。同时,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访问式培训”“菜单式培训”等此类课程,以此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素质。

3.创新教学活动,主动探究

(1)古典诗词教学,努力抓住意境美

在教授《观沧海》时,我首先在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多媒体播放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动画,营造气氛。利用这种多媒体技术,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历史知识: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灭吕布,逐刘备,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的英雄人物是谁?学生集中注意力一齐回答:曹操。然后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作者,也加深了学生对于曹操的认识。

(2)充分注重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在教授《行路难》一课,我先让学生按要求自读一遍,找出重音,划出节奏,酝酿情感变化;然后让学生听音频跟着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紧接着我抽生朗读,进行评价;最后学生齐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如音乐一样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平缓,时而急迫,感悟诗歌的波澜起伏中蕴涵着诗人纵横跌宕的情感。《行路难》让学生运用多种诵读方法,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韵律美的感知能力。“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学生在反复咏叹中,似乎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诗仙那份对现实的失望与前途的忧虑。

(3)古典诗词教学,带学生充分感受画面美

在教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一诗时,事先我精心准备了图片和视频,通过展示图片和边塞视频,向学生展现了苍茫无垠、黄沙漫天的大漠风光,高耸入云的烽火台,袅袅飘扬的浓烟,贯穿大漠的黄河,苍凉而又清冷的落日等景象,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渐渐地进入了诗人王维当时所处的情境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大漠开阔雄浑的磅礴气势,也体悟到了诗人孤寂的

情感。

本文从苏教版初中古典诗词教学入手,剖析出当前古典诗词教学存在的难题,并针对这些难题提出解决方法。总之,古典诗词的教学,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加以开拓创新,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典诗词之美。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篇6

审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中学阶段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自有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美学发展史看,美学是由文艺批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附庸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的。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认为, 不但在哲学家的著作中有美学思想,而且在诗文理论、绘画理论、音乐理论、书法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他进一步指出,这些理论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往往还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精华部分。[2]大量的古代诗论中所阐述的美学思想,无不是从对古代诗词的研读与赏析中获得的。而中学教材所选的古代诗词,基本上勾画出我国古代诗词发展的主线,选出了历代最重要的诗人(集)的重要作品。在对这些古代经典诗词作品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正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从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是塑造完善的人格。而《毛诗序》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论语阳货》中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都是在强调诗词的兴发和感动力量或人在诵读诗词过程中所体验的一种兴发的感动。中国诗词最可贵之处,在于可以使人越过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不断传出一种生生不息的感发生命,起到净化和完善人格的作用。这也正是审美教育的目的之所在。再次,从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看,各种审美形态(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审美意象和审美感兴等内容,都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找到很好的范例,便于学生从中学习、体验,掌握审美的基础知识。最后,从学生个体提高审美能力的需要来看,通过古典诗词教学的方式开展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利用古典诗词开展审美体验,并且举一反三,磨练其审美感兴能力的敏锐性,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

二、古典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

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当遵循古典诗词教育的一般规律,从文学背景、字词的疏通、语句的理解到全篇的赏析,将审美教育贯穿、融合于古典诗词教学的始终,重点使学生能够懂得美是什么,并初步掌握古典诗词的几个主要美学特征。

1.通过古典诗词文学背景的学习,让学生懂得生活之美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篇7

在教育技术突飞猛进、文学批评日益现代化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在诗词教学中搬出古代诗话、词话这些老古董呢?

首先,诗话、词话根植于本土文化,对诗词的理解与阐释最准确、最到位。我国古代的诗话、词话缺乏理论系统性,较为零散,“大半是偶感随笔”,甚至有的批评者认为它们过于“偏重主观,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方法”[1],其实这正是根植于我国的本土文化而形成的特色。先秦时期的孟子提出“以意逆志”,强调读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后来受禅宗影响出现的“妙悟说”,更重视主体感悟,物我合一,这就导致了诗词批评必然是主观感悟式的。事实上,只有这样的片言只语,才更能切中我国古典诗词艺术之肯綮,若是强行构建出一套类似西方文艺批评的体系来,可能会束缚阐释者的手脚。

在我国古代的诗话、词话中,有许多独特的诗词批评方法与范畴。比如,言及章法结构时,经常会提及“精思”、“诗眼”、“起承转合”、“断续之法”等;言及诗词形式时,经常会提及“炼字”、“换头之紧要”等。古人十分重视字词之来历,诗话、词话中有大量篇幅便指出如何“沿袭”、“点化”、“夺胎换骨”;古人看重佳句、警句,因而有许多诗话、词话都会集“警句”、“秀句”,进行摘句点评;古人持论较严,往往毫不客气地指出名家之作中的一些诗病、诗累、瑕疵等,……所有这些,在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中很少涉及,它们正是立足于中国诗词自身的特点,会使我们对古典诗词的理解更加准确到位。

其次,可以让学生了解该诗词的接受史。目前,各种教材中所选的古典诗词多是经典作品,正如陈文忠所言,“文学经典的意义整体始终处于动态生成和历史累积的过程之中”,而宋代以来的诗话、词话,“是古典诗歌最重要的接受文本”[2],也就是说,诗话、词话中对诗词的解读参与建构了该作品的经典性。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诗话、词话,了解和分析该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读者中的接受及评价情况,以便更全面、更准确地阐释古典诗词。比如,我们在分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如果能把程千帆先生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进行展示,并结合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一文,让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一诗在宋元时期的忽视与误解及在明清时期的重视与褒奖,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一定会更加全面深刻。

再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的诗词批评理论。目前,很多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时,往往会介绍一些空泛、枯燥的思潮、理论或发展史,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倘若在诗词教学过程中,联系具体作品介绍和引用一些诗话、词话的概念和范畴如“清”、“蕴藉”、“醇雅”、“浑成”、“极虚极活”、“欲露不露”等,一定会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当下我们的文学批评总是“跟着西方走”,始终没有建立起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批评理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认真踏实地分析我们自己的文学作品,而是“空对空”地建构一种又一种新理论,结果只能是理论本身的重叠并最终走向坍塌。因此,通过古典诗词教学中对诗话、词话的挖掘和探究,能够更好地提炼、总结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与理论。

最后,有利于开展探究式教学,为学生研究古典诗词奠定基础。目前,全社会都在提倡创新教育。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可以利用诗话、词话中的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短时期内积累部分材料,掌握研究现状,而诗话、词话中对作品的多元化评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只要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很快就能展开对古典诗词的研究。

二、利用诗话、词话教学的方法与案例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该如何操作呢?大致来说,主要有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收集诗话、词话中关于该诗词的评语。

这是准备资料的阶段。目的是通过阅读大量的诗话、词话,收集、汇编对该诗词的评价与评点。中国古代的诗话、词话浩如瀚海,怎么样去阅读和查找呢?目前,一些重要的、价值较高的诗话(包括诗论)、词话已得到整理和汇编,如诗话方面,以前有何文焕编的《历代诗话》、丁福保辑的《历代诗话续编》和《清诗话》、郭绍虞编选的《清诗话续编》,近年来又陆续出版了吴文治主编的《宋诗话全编》和《明诗话全编》、张寅彭编的《民国诗话丛编》等,词话方面有唐圭璋编的《词话丛编》、朱崇才编的《词话丛编续编》等,此外,还有一些诗话、词话的单行本也已整理出版,查找和阅读起来比较方便。

然而,如果每讲授一首诗词,都要去翻阅这么多的诗话或词话,显然不太现实。当前出现了一些收集、汇编诗词评语的书籍,如陈伯海主编的《唐诗汇评》,袁闾琨主编的《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王兆鹏主编的《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吴熊和主编的《唐宋词汇评》(两宋卷),周笃文、马兴荣主编的《全宋词评注》,钟振振等人编撰的《历代词纪事会评丛书》。此外,还有一些书籍可资参考:(1)《中华大典》中“文学典”系列,如《先秦两汉文学分典》、《魏晋南北朝文学分典》、《隋唐五代文学分典》、《宋辽金文学分典》、《明清文学分典》等,其中列有后人对该作者及其作品的评语;(2)集解、汇评性质的作家文集,如詹A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刘学锴、余恕诚的《李商隐诗歌集解》等;(3)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系列,如《三曹资料汇编》《李白资料汇编》《白居易资料汇编》《李清照资料汇编》等。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项艰苦甚至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平时进行有意识地积累。教师应该建立自己的数据库,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必定会积累丰富的资料。同时,还可以通过提示和指导,安排学生去收集相关的资料,从而锻炼学生搜集材料与阅读材料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理解与阐释诗话、词话中的评语。

这个环节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将收集到的资料印发给学生,或以课件PPT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充分地理解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必要的阐释、归纳和总结。以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为例,该诗为:“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古人的评论约有三、四十则,限于篇幅,这里仅从中精选出以下数则[3]:

王a登《唐诗选参评》卷三:后四句言虽离远而情若对面,故不欲如儿女子之态。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着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陆时雍《唐诗镜》卷一:此是高调,读之不觉其高,以气厚故。

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一:钟云:此等作,取其气完而不碎,有律成之始也,其工自不必论。

黄生《唐诗矩》:前后两截格。前二句实,后六句悉虚,恐笔力不继,则易疏弱,此体固不足多尚。

凌宏宪《唐诗广选》:顾华玉曰:多少叹息,不见愁语。

范大士《历代诗发》卷八:后四句虽旷达,而意实酸辛。

卢、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卷一:陈德公评:通首质序,未免起率易之嫌。顾尔时开拓此境,声情婉上,正是绝尘处。陈伯玉之近调,高达夫之先驱也。五六直作腐语,气旺笔婉,不同学究。结强言耳,黯然之意,弥复神伤。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七:此等诗气格浑成,不以景物取妍,“真”初唐之风骨。前解写别,后解言不必伤心也。

杨逢春《唐诗绎》卷十六:通首一气旋转,格局浑成,且纯是言情,不着景物,尤高妙。

陈婉俊《唐诗三百首补注》: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吴北江曰:壮阔精整(首二句下)。又曰:凭空挺起,是大家笔力(“海内”二句下)。姚曰:用陈思《赠白马王彪》诗意,实自浑转。

胡本渊《唐诗近体》卷一:前四句言宦游中作别,后四句翻出达见。语意迥不犹人,洒脱超诣,初唐风格。

俞陛云《诗境浅说》:一气贯注,如娓娓清谈,极行云流水之妙。大凡作律诗,忌支节横断。唐人律诗,无不气脉流通,此诗尤显。作七律亦然。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评语时,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送别诗经常会铺叙景物,这首诗却未着力于此,纯为言情(《诗薮》、《古唐诗合解》、《唐诗绎》)。

2.这首诗抒发的情感“不见愁语”,翻出达见,实则酸辛(《唐诗广选》、《历代诗发》、《唐诗三百首补注》、《唐诗近体》)。这一点可联系王勃的生平进行阐发。

3.这首诗一改齐梁以来的软媚之气,虽言离别却洒脱超逸,积极健康,魄力自异,壮阔博大,气格浑成,风骨硬朗(《诗薮》《唐诗镜》《古唐诗合解》《唐诗三百首补注》《唐宋诗举要》《唐诗近体》)。

4.虚实结合,章法独特,客中送客,如临其境(《唐诗选参评》、《唐诗矩》、《唐诗近体》)。

5.虽处于律诗初创之时,但气脉流通,工整精炼(颔联不对,为“偷春格”),转承自然(《唐诗归》、《诗境浅说》)。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源自曹植诗中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但专注友情,用于此处亦更为契合浑转(《唐宋诗举要》)。

总之,通过分析这些诗话中的评语,无疑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诗在抒情、题旨、形式、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比以往单纯地讲解字词、意象、意境要更有深度,更富有吸引力。

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评判。

如果仅仅停留在体会、理解古人评语的阶段,自然是不行的,还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缺乏进一步的独立思考。因此,还要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评判。仍以上面所引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为例,在理解了该诗之后,教师一定要追问:这些评价、评点准确吗?有没有道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卢、王溥在《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卷一所引陈德公评语:“通首质序,未免起率易之嫌。”由于王勃此诗只言事与情,质实直叙,缺乏一种空灵蕴藉之感,故有“率易之嫌”。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评判,表达自己的意见,还可以将其置于送别诗的发展长河中,与人们普遍接受的送别诗范式进行比较,从而更为全面地认识王勃此诗的艺术性。

三、教学反思

笔者在近年来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唐诗欣赏”、“宋词欣赏”等课程的过程中曾尝试和采用过这种方法,总体效果比较好。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大量引用古代的资料,与今天的生活和话语距离较大,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充满学究气。如果学生的文言功底不够扎实或理解有困难时,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二,古代诗话、词话重感悟,点到为止,评语又极其简略(如“佳”、“妙”),对学生进行解释的时候很不容易找到合适恰当的表述语言,即所谓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第三,许多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习惯了接受标准答案,而诗话、词话中的评析异彩纷呈,甚至还有一些相反或抵牾之处,当学生面对这些多元化的评语时,常常不知所从,甚至会产生茫然失望感。

上述这些问题,相信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并解决。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诗词教学应该尽量避免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也不可操之过急,强加解释,“填鸭式”地硬塞给学生,其实,学生有时在课堂上没有理解的诗词,后来会随着阅历的增加而得到自我开悟。笔者以前在课堂上曾给学生讲解过周邦彦的《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一词,后来有名学生在毕业离校时告诉笔者,他觉得此词写离别最为真切。原来他要和多年的女友分手了,面临着毕业以后天各一方的境况,自然对词中“去意徊徨”的别情感同身受,对该词的理解比原来要深刻多了。

注释:

[1]朱光潜《诗论抗战版序》,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2]陈文忠《接受史视野中的经典细读》,《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第170―177页。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篇8

由外在环境引起的动机叫做外部动机。现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因为老师要求,考试要考,学生才硬着头皮去学的动机我们称为外部动机。外部动机一般时效短,且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在以高考为指向的功利目标下,学生是为了考试要求才学习古典诗词,这种学习动机只会带来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学习效率自然不高。

为了拿到高考名句默写那五分,许多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而为了古诗文鉴赏那八分,许多同学则苦练答题技巧。在这种高考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含蓄隽永的古典诗词变得面目可憎,许多学生对古典诗词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果不言而喻。所以我们要克服学生“唯分数论”的功利思想,学习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怡情悦性。放下了高考的思想包袱,带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读诗品诗,抱着一种纯粹欣赏的态度入乎其中,才得其真意,才能真正地融入诗歌的境界,同诗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二、吟咏诵读,激起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内部动机的指向和维持比外部动机更持久。良好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专注力更加长久,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效率更加高。通过吟咏诵读可以拉近学生与诗歌时间空间上的距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当学生对古典诗词产生兴趣时,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克服对古文的畏惧心理,变厌学为乐学。

与现代文比起来,古典诗词无疑更加朗朗上口,更加富于音乐美。通过不断诵读,学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自然就激起学习的兴趣。曹明海在《语文陶冶性教学论》一书中提到,“中国的诗歌富有音乐美,四声的抑扬顿挫、联绵词的回环响亮、叠声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节奏和谐、压韵的朗朗上口,这都构成了诗歌的声调美、节奏美和押韵美。”而这种古典韵味是现代文无法一一具备的,接触惯了现代文,再读这些古典诗词自然会被这种音乐美和节奏美所折服。所以学习古典诗词,培养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应该从吟咏诵读开始。

课堂上还可采用多样化的诵读方式,个人自由读、小组配合读、全班表演读等,学生会被这种奇妙的阅读体验深深吸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眼、口、耳、心的配合,不知不觉中诗意理解了,感情融汇了,古文也就自然而然地背下了。学习方法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吟咏诵读中解决所有学习任务,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大增,学习积极性自然大幅度提高。

三、创设情境,乐在其中

古典诗词语言精简性、含蓄性和跳跃性的特点,那种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给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深刻内涵带来了一定难度。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提到,要注重对古典诗词感性的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填补诗歌的空白,这样学生就能从优秀的诗词佳作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体会到品读古典诗词的乐趣。

传统的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总是习惯于用理性分析的方法肢解诗词,这种教学方法破坏了诗词特有的美感和韵律,扼杀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高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动不喜静,何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例如在执教《山居秋暝》时就可以让学生由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片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展开想象。让学生通过联想,深入到诗歌的情境中,这样做不仅可以快速准确的理解诗歌内涵,而且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古典诗词并不总是枯燥难懂,其实也可以变得很简单、很有意思。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篇9

在新课程改革教育背景下,基于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领域存在生态受损,原貌无存的现象,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主张,比如生态语文,比如绿色语文,比如有效教学,这些都引发了很多教师对古典诗词教学的思考。

(一)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的教师现状

1.文本的分析多于诗词的诵读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随着新兴思想的进入,古典的诗词吟咏逐渐淡出私塾,淡出学堂。此后虽有夏丏尊和叶圣陶等人的提倡,但收效甚微,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传统的吟诗方法濒于灭绝,新时代的年轻教师更是一窍不通,现在面对着美好的经典诗词,更多的教师用的是朗诵的方式,而且在朗诵的课堂,是类似于文言的分析串讲法。

文本的分析对于古典诗词的教学是有必要的,如果说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即便不用疏通,诗中美感和韵味也是可以领略的,于是,在课堂上有必要呼吁教师都能重视诗词的美读,而不是简单的诵读和赏析,应是遵循诗词教学规律的美的呈现。

2.教师的讲解多于学生的感知

进入一些教师的课堂,即便是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堂,也常会看到一言堂的出现,虽然现在提倡对话教学,提倡有效教学,但就算是所谓的生成,也不过是教师预设的有步骤的问题,在问题中引着学生慢慢进入,高明的教师可能润物无声,了无痕迹地将讲解渗透,可听课的人还是看到,这样的课堂学生仍是那被摆布的木偶,在预设的问题里步步为营,逐渐进入教师的圈套,然后彼此完成任务,开怀大笑。

古典诗词的教学,需要学生自觉的感知,教师可以预设,可以生成,但不可以包办。在交流中,要看到许多教学参考书以外的理解,不断赞许,并引导其进入更高层次的鉴赏。

3.配乐的诵唱多于传统的吟诗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对于诗词的表现的方式多样,有朗诵,有的借助音乐手段,用古曲配乐朗诵,或者就用现在流行音乐的翻唱。传统的私塾教师通常一书在手,吟诗玩味,沉醉其中,学生便知一二了。

但在如今的教学中,能够把吟诗之法引进教学的,并不多见,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选用了习见的朗诵方式,或者是唱诗。诵诗和唱诗也可以表现诗词的音乐美,在情感的传达方面有时甚至优于过去的吟诗,但就诗词本质而言,其节奏,其平仄,其韵律,诵诗和唱诗却是很难表现出来的。

4.僵化的程序多于生动的演绎

能够丰富地诵和唱,对于诗词的表现也是不错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一节诗词教学课,只有开头和结尾将诗词用声音再现,然后便是一句一句,一联一联,上阙下阙地分析,从结构到句法,从表达到内容,从情感到主旨,很多的优秀教案几乎就是一套模式的复制。

如果对诗词多一些生动的演绎,力求让诗词焕发出其诗人的个性魅力,无疑是对诗词最好的诠释。

(二)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现状

1.学生对文学审美的鉴赏需求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是一门具有审美效果的学科,如果学生进入语文学习,尤其是进入最有美感的诗词教学时缺乏美的享受和愉悦,那分明是对其天性的扼杀。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美,不妨可以方法多样,除了诵和唱,可以还原吟之法,让学生感受诗词最本真的美,结合学生的审美水平,在师生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让吟诗结合时代进行合理的变式,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审美需求。

学生在高中需要培养的智力因素中,其中最难的就是想象力和思维力,同时正由于学生此时的审美需求,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词,在诗词的想象中又实现了智力因素的提高,可以说,高中学生对于诗词鉴赏的审美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对多感官表演的兴趣

具体到实际学习生活中,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兴趣,因为只有学生感到兴趣了,教学才可以顺利进行。

诗词教学中,可以借助多种手段,调动起学生的多感官,让他们进入到身心愉悦中来,真正地学。

学生的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尤其是精神兴趣,精神兴趣主要指人们对精神生活,(如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知识)的兴趣和追求。但继续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能提高他们的兴趣。而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发,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就要想法让学生感受到兴趣,并最终达到长期的情趣,成为他们一生的智慧。

能够用吟法辅助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用吟法丰富教学,让其他的诵与唱,讲与练,都能进而丰富起来。

3.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接受心理

古典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拥有特色的领地。学生们是可以接受古典诗词个性教学的,但如果古典诗词等同于文言文,未免过于枯燥;等同于现代诗教学,必然丧失古典韵味;等同于诗词鉴赏课,那更是荒谬的。

但在很多的中学课堂,古典诗词教学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尤其是高中的很多课堂,当我们审视学生的接受心理时,可以感受他们的厌倦和逃离。这时,当我们再反复告诉他诗词是多么的好,但在教学中只是没有特色地串讲,或者其他,那岂不是对学生接受心理的忽视吗?

通过调查发现,90%的学生希望古典诗词教学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可以深入并且有独到之法。谈及吟法,学生也很茫然,但在教师的引导和师生的学习中,他们还是体会到诗词的别样教法,别样世界的。

二、高中古典诗词“声情吟赏”教学法的概念内涵和理论依据

(一)古典诗词“声情吟赏”教学法的概念

1.“声情”的概念

“声”与“情”是古典诗词教学中需要渗透的两大重点,古典诗词本身就是声与情的结合,具有韵律美和音乐美,也具有情感美。

“声”即声音,诉诸听觉,在具体实践中要求教学者重视学生的审美需求。诗词的语言蕴涵着“声”,平平仄仄的韵律是“声”,四声八音的合辙押韵是“声”。诗歌中的“声音”,体现在音节方面,有大小,有长短,有快慢,有高下,有刚柔,有断续,有抑扬,有顿挫。“声音”的表现方式是多样的,有诵,有读,有吟,有唱,不一而足。关于诵与读,《说文解字》曰:“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诵也。从言,风声。”先秦典籍中,多把“诵”和“读”分开运用。一般说来,对韵文是“诵”,对散文是“读”。

既然诗词是有声的语言艺术,那么在教学中便需要重视其的“声”,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利用他们的审美趣味,让学生在“声”中品味诗味。

“情”,包含喜怒哀乐,爱憎好恶。诗词都是写作者表现情感的文字,不管是民歌,还是文人写诗,都是可以寻到情感的烙印的,在起起伏伏的情感里沉淀出历史沉浮。在诗词鉴赏中,应以“情”为切入点,赏析文句,探讨主旨,在情感共鸣处升华,最终引发学生的“情”之共生。

2.“声情吟赏”的概念

“声”与“情”体现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是多种形式,“吟赏”作为其中的一种,“吟”为传“声”,“赏”可传“情”。“吟”是“赏”之手段,“赏”是“吟”之目的。

《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声情吟赏”作为教学方式,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会吟诗,然后结合教学,根据学生接受,改编吟谱,从四声八音、合辙押韵、对仗节奏等方面进行吟诗,在吟诗过程中揣摩诗词内容主旨,品味言外旨趣情感。

“声情吟赏”首先强调教学的有效性:诗词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如果吟赏只是一味地实现传统的继承,是在开历史的倒车,那是不合理的。因而在教学中,要不断结合教学的反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在吟赏中,要关注学生的接受,关注课堂的呈现,关注教学的效果。

“声情吟赏”教学还体现为教学的工具性:诗词教学中,努力营造诗词的本色氛围,无管弦,无丝竹,也可以吟出其中韵味,此时,吟赏主要是声情的工具,五绝可以重要把握韵脚与平仄;律诗则可把握其中的起承转合;宋词强调上下阕中平仄相间的和谐。课堂上,用吟赏的方式,试图对诗词教学进行工具式的多角度再现。

“声情吟赏”教学也突出教学的艺术性: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诗词教学很见教师的功力,要不上得索然无趣,要不上得趣味盎然,明显后者是注重教学的艺术性的,那么在“声情吟赏”中,就不能将课堂当做简单的吟诗课,反复学吟必然无味,唯有“声”与“情”结合起来,将吟赏淡然无痕地融入教学,才可突出教学的艺术性。

(二)古典诗词“声情吟赏”教学的内涵

1. 吟诗是教学的第一要素

(1)吟诗细味形式丰富

吟诵在古代,如同人们说话,信手拈来,教小孩子学诗,就是“兴、道、讽、诵、言、语”的训练。如同识字,写字,是文化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的吟诵,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

但可以明确的是吟诗者必不是字正腔圆的美声唱法,一定有很多民族和地方的韵味,所以不管吟诗者和后来的胡乱吟者,都无法离开经典传承的蕴涵,因而在吟的形式上,我们发现在吟咏律诗绝句时,一方面必须遵守平仄节律,体现格律诗所固有的声律美;另一方面,在吟咏腔调的产生和流传过程中,民歌、方言、宗教音乐、戏曲都对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因而我们在尝试吟诗时,在遵循一定的平仄格律后,是可以利用我们民族的很多艺术形式的。

(2)诗之吟法独一处

人们对于古典诗词的表现是多样的,台湾大学曾永义教授对诗歌韵文的音乐化,他认为有诵、吟、歌、唱四部曲,分之较细,亦颇具见解,其论点是:第一部曲“诵”,就是朗读,依据字音四声的掌握,音节韵脚的拿捏和意象情趣的感染,然后运转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而表现出来。第二部曲“吟”,就是曼引其声,通过声音的曼引,把诵读所具备的条件,所表现的情味更加强化出来,其与声音的结合又向前推进一步。第三部曲“歌”,就是徒歌,也就是不用乐器伴奏的山歌民谣,它有由方言音乐化所形成的“腔调”。第四部曲“唱”,就是透过作曲及作词所呈现的作品,由歌者诠释及演唱之。

我们想老调重弹的吟诗之法,应该就是此提法中“吟”和“唱”的结合,吟是诵的“延伸”,唱是歌的“加强”;吟唱乃是语言的再创作,更是语言的音乐化。只有将语言的文学性和音乐性结合才是诗词鉴赏的真谛。

吟不同于诵。曾国藩的家书中写道: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前者是“畅其气”,后者是“得其韵”,相较于欣赏诗的境界而言,后者更佳。吟不同于歌唱。在上古时代,以音韵发声而吟称之为“歌”,群人共歌为“乐”,领头唱歌者为“唱”,和歌者为“倡”、“叹”。《说文解字》中说“吟,呻也”,可见,吟需要深情,需要低声入心。《苍颉篇》中说“吟,叹也”,“一唱三叹”中的“叹”有吟之妙。

吟自有妙法。吟出古典诗词的平仄、韵律、章法,需依字行腔,可套戏剧曲调或民歌曲调。可依一定的唱谱来,也可自由发挥。

其实无论是哪种形式,都需要把握古典诗歌的情感,并要有节奏感,体现诗词的内容和形式美。

(3)吟诗吟词应有别

古典诗词的主要特色是文采和音律。文采美可见可感,音律美是需要声音来表现的。

诗中的“声音”,体现在音节方面,简单地说:有大小,有长短,有快慢,有高下,有刚柔,有断续,有抑扬,有顿挫。抑扬顿挫,是音律美的关键所在,而其中又体现内容和精神即诗歌境界的高下,因而在品味诗中,当吟之得法,诗味也就了然于心了。

诗的欣赏,泛泛而读是难以体会的,需要反复吟咏,不断体会。《沧浪诗话》言“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吟诗需要时间长久,拖长声音。最终,要使声音和感情高度结合,音节如从肺腑出,情动而意切,声音便自然显现,力求达到龚自珍的“高吟肺腑走风雷。”

词中的“声音”,要首先关注词的形成,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是一种和音乐共生的艺术形式,当时一方面因为民族的歌谣,另一方面因为字句中加衬字使之圆转,自此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词区别于诗,最初是配音乐唱的。长短错落,不同的词牌,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总而言之,实践时,在吟诗环节,吟咏结合;在吟词环节,吟唱结合。

2.鉴赏是教学的必备要素

(1)吟诗品词情感美

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诗是对诵诗的深化——要“诵”出诗的情性,即吟出其情其感。我们知道,诗歌就其本身而言,它是作者的想象的表现。因此品味诗歌,就必须调动读者的丰富的想象力,唯此才能步入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吟咏情性”。或摇头晃脑、或念念有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心鹜八极的吟咏状态、氛围,进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细嚼慢咽的品味古诗词,才能更好地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

吟诗的方式更易实现由物境到情境至意境的升华,情感最终就可做到忘我。

进而言之,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

(2)吟诗吟词吟文化

吟诗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文的方法,是历代文人师生欣赏与教学古典美文的独特手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绝学。

首先,从传统文化说,吟诗提高了传统内涵,在今天可以成为当众表演的才艺,是我国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其次,从文学欣赏看,吟诗提高了欣赏古典美文的层次,调动起欣赏者的内心情绪,它从声音入手,能更好地欣赏诗词文的意境,古典诗词的音乐美通过吟诗更能表达出来。再次,吟诗可以帮助我们神奇地记住古典诗文,了解民族音乐。最后,吟诗作为一门绝学,继承弘扬它可以提高民族自豪感,扩大对外文化的交流。

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中国人不能淡忘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中学语文的学习阶段,正是拨乱反正的好时期,运用朗诵方法,或者用流行的中国风曲调演唱古典诗词,都是不错的。但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其本真的因素,提倡声情吟诗的方式,希望可以对于中学教学产生积极作用。如果仅是为了标新立异,是没有意义的,这项重拾文化的工作,在很多地方以活动和课题的形式在展开,是否可将它真正地实践于语文教学呢,这是具有文化思索的。

但我们不能只作文化前沿的观望者,很多真正的古诗词曲谱已根本无法获得,而古人的言语方式,已不再适合如今的审美需求,如果让现代人以嬉笑的心情来面对古诗词,那岂不是邯郸学步,因而在最终的古诗词吟咏上建议要体现文化的扬弃意识,古为今用,才是最科学的教学观。

参考文献:

[1]曹勇军主编.叩开高中语文选修课之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篇10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应得到传承和发展。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微妙的艺术底蕴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目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古典诗词,因此,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选修课的地位和重要性可想而知。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对古典诗词选修课教学进行探究势在必行。

1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意义和选修课应遵循的原则

古典诗词在语文教学乃至整个高中文化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产生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古典诗词有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性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是古典诗词凝练、丰富的内涵可使学生尽快融入社会,在开拓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我能力提升和社会综合发展。三是古典诗词教学对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古典诗词美妙的意境使其蕴含的丰富内涵全面散发,美的熏陶和美的情趣是提升学生鉴赏力的必备因素。

古典诗词选修课教学应基于选修课课程目标、古典诗词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有师生研究性学习、诗词鉴赏审美化、学生个性化发展、语文课堂开放性原则等四个基本原则。这四点基本原则都是以学生为古典诗词教学的中心,通过不同的途径渗透文化,不断推动学生横向、纵向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古典诗词的把握和运用具有促进作用。

2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选修课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基于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和高中古典诗词选修课教学所遵循的各个原则,在选修课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并将所遵循原则科学有效地运用并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势在必行。笔者综合的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以下三种可行性教学策略:

2.1以加大学生自主活动力度促进选修课程的开展

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选修课教学中,加大学生自主活动力度是促进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教师可以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放开手支持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研究性小组的建立是不可多得的有效方式,组员可有4-8个人组成,各组员能力应相当,分配任务也应均衡有针对性。不同的角色可以锻炼学生不同的能力,倡导角色互换也是学生自主活动力度加大的重要举措。例如,教师在讲解李白的古典诗词时,可以促使学生建立不同的研究学习小组,然后提出一个讨论问题:“后人誉伟大诗人李白为‘诗仙’,究其原因主要有哪些?”继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搜索,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出该问题的答案。然后各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小组补充,这样此起彼伏,整个课堂洋溢在一片欢乐和谐的自主活动氛围中,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将学习的时间充分留给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平等发展、独立思考、开拓探究的能力,使诗词选修课教学效率大幅提升。

2.2以强调学生个性发展为指导,推动选修课动态化

坚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要求,教师应以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指导推动选修课课堂教学动态化,做到真正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应摒弃传统以教师和教材为课堂指导的教学模式,基于语文选修课特点创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平台,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实现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行动、自主定位和自主评价。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提高学生诗词阅读兴趣和自主性。二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个性情感因素,使阅读体验个性化。三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推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例如,在教授宋代婉约派诗人柳永的《雨霖铃》时,针对“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主人公发出此番感叹的心境是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勇于探究、积极发言,并主动交流合作。这样学生不仅准确把握了诗人宦途失意的失落和离情别绪的缠绵,更加深了对诗歌的深层次理解。

2.3学生选课余地多样化和课堂活动大量化双管齐下

为了达到古典诗词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目的,必须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多样化的审美选择。高中语文课程对古典诗词选修课的设置应基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特点,遵循选修课内容多样化的原则,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和转换自己的选修内容或增减选修科目。例如,为了更好地上好选修课,高中语文教师应注重积累古典诗词知识,设计几种自己熟识,学生喜闻乐见的选修课形式,更要根据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选择数量适中、内容合理符合自身兴趣爱好的选修课程。另外课下加强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有必要设计一份关于语文古典诗词选修课的调查问卷,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加学生课堂活动量,课堂活动大量化有利于学生在古典诗词学习中达到“心、神、行”三个层次的活动,三个层面互相牵制和促进,更有利于学生活动质量的提高,达到良好的诗词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作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陶冶学生情操至关重要,古典诗词选修课教学应遵循研究性学习原则、诗词鉴赏审美化原则等等,教师应加大学生自主学习力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余地,加大活动量,为提高自身古诗词教学效率,传承中华古典文化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篇11

中国的古典诗词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强大的审美功能,无论是吟咏诵读还是品词论句,既有音乐美,又有文学美。可是在现实的古典诗歌教学中,要么一笔带过、浮光掠影,要么完全闲置、舍本逐末,只是要求读读背背以应付考试,以简单的作者介绍代替“知人论世”,以串讲和翻译取代了品词析句,这种没了“语文味”的课堂使得古典诗词的教学一步步陷入尴尬、低效的境地。如何还古典诗词课堂语文味?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朗读指导——变“囫囵吞枣”为“细嚼慢咽”,让古典诗词的课堂充满音韵美。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地“读”和“背”,导致的恶果必然是把字写错,背过就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读”不仅指读准字音,还包括读出节奏、读出缓急、读出感情。

早读课是古典诗词诵读的最好时机,可是我们听到的“书声琅琅”中有多少朗读是读准了字音并读出了感情的呢?这种只求声音洪亮不重朗读质量的“囫囵吞枣“式的朗读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古诗词,更别说体会古典诗词中的人情美和意境美了。“读”历来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宝,它能够让学生从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而在这一项语文基本功训练中,教师的范读和导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了作者的情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理解了作者的情思,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地、示范性地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如在讲授《春望》的时候,如果只是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无非就是:“国家破碎了山河还在,城里长满了荒草,鸟鸣花落,一片破败的景象。战火连绵,久未和家人联系,家书特别珍贵,心中忧伤白了头簪子也插不住了。”学生只能从字面上大致感受诗人的感时伤世,却无法深刻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为此,我进行了范读: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我有意在“破”、“在”、“春”、“深”字上拉长音并重读,意在引发学生对“山河依旧国家却一片萧条破败,春天来临却看不到繁花似锦、春意盎然”之景的想象与对比;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和“鸟”两字最容易让人想到鸟语花香,可是在这首诗里却是“花溅泪”和“鸟惊心”,于是该两字的拉长音调是一种暗示更是一种强烈的反差,而“溅泪”和“惊心”的重读则有助于学生对花、鸟的拟人化手法的理解;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延续了三个月,足见战争之惨烈;家书胜过万金,足见对家乡和亲人是否平安的牵挂之深,“连”和“抵”的拉长音调、“三月”和“万金”的重读,可以传递这种惨烈和牵挂;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诗人感伤之情的强有力表达,动词“搔”和“不胜”的重读可以引起学生对诗人感伤之情的共鸣。

可见古典诗词的朗读,节奏的停顿和语速的快慢及字词的轻重读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

二、斟词酌句——变“望文生义”为“举一反三”,让古典诗词的课堂充满语言美。

古典诗词经过了岁月的沉淀而能流传下来,可见它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留给后人的不仅有艺术魅力,而且有人生的魅力。可是古典诗词教学却游走在语文教学的边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教法单一且用读与默代替古诗词的斟词酌句,常见的教学流程是:读诗正音—作者简介—名句强调—串讲意思—分析思想感情—背诵默写,诗歌的教学变成了诗歌知识的教学,变成了诗歌内容的分析;诗歌作品自身的感人力量在教师自我陶醉的分析中随着横飞的唾沫星消失了,学生非但没有在教师的讲解中受到熏陶,反而增长了厌恶、反感情绪,进而排斥及逃避。

诗词是千百年来中国的百科教学之本,虽然现代诗派别纷呈,但是在艺术性、凝练性、音乐性、思想性等方面,无一达到古体诗词的高度,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抒情,都要有所领悟,必须溶进文本,斟词酌句,方能体味其中的妙笔妙味之所在。无论是余映潮老先生“解说注释—描述诗联—品析字句”式的教学思路还是胡立根老师的“物象—诗人形象—情感”式的品诗过程,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把品词析句作为古诗教学的重点,一言以蔽之,没有词句玩味的古诗词课堂是没有语文味的课堂。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如何通过字斟句酌品出诗意和诗味?以下几种方法值得一试。

1.换字法,即通过更换同义字让学生体会诗人炼字的精准。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绘的是钱塘湖早春充满生机的迷人景色表达诗人对早春美景的赞美之情,其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最有代表性的早春之景,这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和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可是由于古汉语语法系统和现代汉语语法系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望文生义,把“乱”理解为“杂乱”,把“没(mò)马蹄”理解为“马蹄不见了”,不但没有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而且诗意全无。于是我试着把“乱”字改为“杂”字,把“没”字改为“盖”字,让学生读一遍:“杂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盖马蹄。”学生经过这种比较能发现“杂”是多而乱之意,而“乱”是种类繁多之意;“盖”字没有生命力,只有“遮盖”之意,而“没”能体现小草萌芽绿黄一片刚好遮过马蹄的景象,两个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早春一派生机活力之景。

2.描述法,即创设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画面。如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在这几句里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如果不介绍曹操的生平和该诗的写作背景,则学生无论如何是体会不了这几句诗开阔而壮大的诗境的。为此我借助多媒体播放曹操的生平和该诗的写作背景,并展现了几幅大海的图片:有波澜壮阔的,也有风平浪静的,为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问学生:“该怎么用自己的话描述曹操的这几句诗呢?”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有的说:“曹操此刻看见大海的心情是自豪的,他感觉大海的壮阔就如他的人生一样,虽变化莫测却前途不可限量。”还有的说:“曹操此时的心情是激动的,他感觉日月在大海中穿行,银河的璀璨也点缀着大海。”诗歌的意境慢慢凸显。尊重学生的体验,那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项要求。

3.比较法,即通过同一诗人不同诗的比较异同,加深对诗人和诗歌的理解。如苏轼的《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和《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同样是体现词人旷达乐观生活态度并流传千古的哲理名句,前者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后者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又如杜甫的《望岳》和《春望》乃诗人不同人生阶段的作品,前者虽然诗人此前考进士落榜,却依然豪情万丈,表现了希望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前程万里的乐观和自信;后者是诗人“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字所作的,先感时,后念家,再及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怀。通过这种求同存异的比较,学生能更好理解诗词包含的深刻内容,进而再现诗词反映的厚重而广博的历史画面。

三、古今“穿越”——变“含英咀华”为“融会贯通”,让古典诗词的课堂充满人情美。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文本、教师、学生、多媒体课件等都属于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要在诸因素的互动中展开。要实现这些互动,首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而打破时空的界限让学生借助古诗词与诗人古今“穿越”,就是“动”起来的一种有益尝试。

古典诗词不论是反映现实,歌咏志趣,还是抒写性情,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的音韵、语言的享受,更有诗人的形象和情感的熏陶。可是时空的久远,严格的格律,极少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穿越”指不受地球的时间、空间与思想的束缚,请作者“来”到现代为自己的诗歌“代言”或让学生“回”到古代与作者“对话”—这种“来”与“回”,既是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又是阅读与写作的对接。当然在“穿越”之前教师必须提出要求:(1)符合诗歌的情境,想象要合理;(2)有具体的对象,不能泛泛而谈;(3)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4)有理有据,感情真实诚恳。如学生在《读东坡诗,品人生路》中写道:“每次漫步惠州西湖,总能想像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自得与洒脱;当明月爬上窗棂,又总会托腮想象你欲乘风归去却留恋人间的矛盾与无助,今夜月圆,你与子由应该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吧?且让我为你唱一曲《我的好兄弟》,愿血浓于水的亲情都能如同你俩情比金坚!”

这种“穿越”集古典与现代于一身,是开放的课堂,既能缩短学生与诗人的距离,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近诗人,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又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水平,克服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畏难情绪,训练他们的个性化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先生在《好课三味》中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录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使语文教学具有浓厚“语文味”的重要因素是课堂上要充满浓浓的情趣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情趣和氛围,需要教师营造,无论是朗读指导带来的音韵美,还是斟词酌句体验到的语言美和古今“穿越”产生的人情美,都需要老师的激情投入和知识储备,让古诗词课堂因老师自身的激情和人格魅力而更有语文味。

参考文献:

[1]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海天出版社,2006.8.

[2]李少勇.怎样读懂古典诗词[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28).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篇12

一、组织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背景材料

相关背景材料包括诗人的人生历程、当时的创作情境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对相关背景材料的了解能够让学生直接地触碰到诗人的灵魂,了解其写作意图,从而客观地解读文学作品。这也就是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论世”的文论观。而知人论世要建立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把相关背景材料作为加深理解文本的工具,不能主观地凭借相关背景材料给予作品先入为主的论断。不仅如此,学生了解相关背景材料的途径并不是通过教师直接宣讲,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收集资料。据《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引导》调查,“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普遍存在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缺乏或严重不足的现象。”那么,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组织学生分组收集材料,团结协作、取长补短,运用集体的智慧来取得高效优质的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借助专业术语深层次解读诗词

有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其实不然,对专业术语的掌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品味诗词,还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词不达意的困难,使他们针对古典诗词的评论性语言更准确生动、更具文学色彩。例如,我们积累了一些有关古典诗词表现手法的专业术语: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用典、反衬、烘托、象征、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等。如果学生能够分析出李煜《虞美人》中无休无止的“春花秋月”和转瞬即逝的“往事”的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的对比,就不难概括出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从而深切地体会到词人满腔的愁情与亡国之恨。除此之外,有关古典诗词的专业术语还包括一些描述诗人情感的语言。例如,忧愁、孤独寂寞、恬淡、闲适、忧国忧民等等。如果我们用闲适、恬淡来准确生动地概括陶渊明《归园田居》所描述的诗人重返田园的心情就更准确生动了。

三、鼓励学生在阅读鉴赏诗词的过程中背诵诗词

能够让学生更快更熟练地背诵诗词是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实现这一重要的教学任务,对诗词浓厚的兴趣是首要条件,其次要求反复诵读诗词,最后要求对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三个条件相辅相成,正如《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提出的“文章鉴赏吟诵说”的观点:“在文学鉴赏中,(诗文的吟咏)有助于鉴赏者培育审美的心理功能,从审美的眼光关照作品,更好地入情入境把握作品的精奥及其多元的美学特质,从而显示了它在文学鉴赏价值体系中的重要意义。”而学生自主地阅读鉴赏诗词,使得以上三个条件得以充分实现,背诵的任务也就自然显得轻而易举了。

四、引导学生探究古典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正如《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在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时主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历史观念与现代观念统一”,当然,这也是和前面所提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相吻合的。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惊叹于中国古代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为作品中所展现的文化遗产、民族精神而喝彩。我们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为例,除了引导学生品味词作本身的精华,激发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之外,还应引导学生为赤壁的雄壮而惊叹,为三国英雄的英勇和智慧而折服,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情结而喝彩。当然,人类文明一直在不停地向前发展,现代观念难免有与古人思想相冲突的地方,我们也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古代文学作品。如果我们在阅读鉴赏柳永词作之时,还像当时士大夫一样视柳永词为艳词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今天就应该公平地还柳永应有的历史地位,重新认识他在词的形式、题材、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当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赋予古代作品新的时代精神,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新的观点毫无根据地强加于古典诗词,只有作品本身才是我们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根本。

总之,对于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既要做到知人论世,又要做到以文本为中心;既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要注意解读文本的合理性;既要汲取古典诗词中的文化精髓,又要能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真正地实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深层次地研究性鉴赏。

参考文献: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篇13

一、造势艺术

造势,指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初始阶段营造一种有利于教学内容开展的氛围、情境。结合当前的教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是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开展的。而且如果缺乏足够的互动,是无法确保教学效果的。互动的实现说明双方实现了对话,而且通过互动,师生之间能够营造一种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氛围。季镇淮教授曾经回忆闻一多先生教学时的情境,问先生专门在黄昏时分给他们讲授楚辞。在晚霞中,闻先生含着烟斗进入教室。在教学刚开始,闻先生以世说新语中的一句话来引入楚辞:“痛饮酒,读楚辞……”。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随后开始正式进行授课。这种做法即为造势,由此可见闻先生对造势运用的是十分巧妙的,而且所讲授的课程也是十分精彩的。

二、勾沉艺术

该教学艺术指的是借助意象勾沉。指的是重新挖掘诗歌中易被人所忽视的意象,使得这部分意象能够重新显现,进而通过这些意象的把握实现对诗歌意境的有效把握。刘士林先生曾经对《离骚》中的“求女”意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原文中,学生对于“哲王不寐,转而求女”这句话可能无法理解。为何三闾大夫一直将美政作为其追求目标,而却突然将思路转到了温柔乡中呢,是因为在政治上失败而希望能够得到红颜知己以慰藉自己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求女”这一情节在整篇文章中具有的含义是十分深刻的。

三、比照艺术

最初比照指的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而应用到古诗词教学中,则指的是将两个相关的作品以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这种对比教学中,以对比实现映照与学习,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两个作品之间存在的区别和相同之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对诗歌的全面理解。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对比教学,比如对于两首作品可从其年代、意境、主体、情感等诸多角度进行对比,以凸显两者在风格上存在的区别,而且鉴赏者通过该过程能够更加深切的感受到诗歌的美丽所在。

四、留白艺术

留白指的是确保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的。在以往的古诗词教学中多数都是以教室为主,因为古典诗词在理解上是需要进行讲解的,因此,教师讲解是必不可少的。伴随着新课标的提出,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也开始凸显。而且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形式更加的多样化。要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留白技巧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即学生应当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比如进行诗词阅读、赏析等等。而这一空间是需要教师帮助营造的。通常情况下,教师可通过合理的课堂设计实现。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讨论能够发现,古典诗词属于我国的文化瑰宝。为了能够实现对古典诗词的深入理解,实现更好的传承,是要求能够加强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与分析的,以改善教学效果。故此,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应当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艺术,以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何炳林 单位:广东省罗定市廷锴纪念中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