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古典园林设计论文实用13篇

古典园林设计论文
古典园林设计论文篇1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1.1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1.1.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良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由于中国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1.1.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院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1.1.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

1.1.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1.1.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

2、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

在我国古代不论是皇家苑囿或私人园林多以自己欣赏和生活,且极反映出主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或炫耀气势惟我独尊,或夸耀显贵光宗耀祖,或避世取幽修身养性。这些园林的设计修建思想无一不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思想反映。这也进一步巩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的古典园林腾达于这一时期而无法飞跃。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中国的造园师在海外建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想象,近30年来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2.1我们在国外进行造园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2.1.1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名义参加国际园艺或博览会建园;

2.1.2中外友好省、州(县)、友好城市之间互赠建园;

2.1.3承接国外政府、社会团体或私人建园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走向世界是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增进中外园林界和人民之间友谊、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不仅有很好的设计效益,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思考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海外的一些优秀作品,不是模仿国内哪一风景名胜,就是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希望外国人能通过一个园就能够吸收并理解中国的园林。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

中国古典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后世无法超越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在现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材料和技术,再造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的辉煌。

日本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演变出具有他们特色的枯山水园林,他们的枯山水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得很好。中国也应该有进军世界的新的改革方针去应对世界。日本“禅”的思想领导着他们的园林,我相信,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样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4、中国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应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

我们应该把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时代的变化推动园林建设全球化,这不仅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而在实施园林建设的全球化时,我们首先要强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国外建设园林不能简单的抄袭或者迁移,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创作,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例如:

4.1公园建设

在公园建设方面,我们在强调民族特色、地域异性的同时,适度地融入异域民族风情,积极应用多学科成果,必能将公园建设成具有感染力、创造力、风格鲜明的''''现代的中国古典园林”。

4.2城市园林规划

在城市园林规划方面,应整体综合考虑,建立必要的框架,掌握延伸的角度与层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空间,而摒弃中国古典园林的单一成体,就无法研讨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与文化,其园林生命、园林生态、园林文化就不能永续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在园林建设中既考虑继承传统,又考虑有所创新。既考虑中国文化,又考虑世界发展,积极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保留中国古典园林的人伦空间和“天人合一”精神,克服她老的功能缺陷和过分封闭的文化负面效应,使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艺术,更好地将中国园林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5、中国古典园林在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古典园林同样也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

5.1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5.1.1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地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5.2中国古典园林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需把握两点

5.2.1开拓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领域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古典园林设计论文篇2

1.2转折期——私人及修道院园林

风景园林实践在法国被认为是自然美与人类理性原则相结合的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达。诸如层次感、几何形态、比例尺度等价值观自然而然地在景观设计的手法中得到体现,这些原则也是法国风景园林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化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完全相信自然中神灵的存在。这种价值观使得现在仍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的罗马拥有大量的绿地空间、私人公园和城市广场。宗教活动对于法国早期风景园林设计活动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公元4世纪到5世纪,罗马帝国的统治终结,由修道士们修建,作为修道院中心的园林成为了中世纪园林的代表。这些园林被高高的灌木丛和建筑物隔绝,通过精心设计,严格遵循着秩序、几何形态和组织方式,沿袭了罗马时代的设计风格。广场通常被用来分隔成不同区域,在园林的中心放置一棵树,一片水塘或一口井,这样的设计传统且简单,同时也改变了原始植物种植的功能,将园林景观变成了一个冥思自然、救赎和净化心灵的场所。丽舍森林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法国案例,并始终保留着原貌。

1.3成熟期——文艺复兴庭院及城堡花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世界潮流影响着欧洲的发展历程。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伊斯兰园林的影响波及整个欧洲,但是法国风景园林受其影响并未持续很长时间。公元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最先开始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直到公元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法国风景园林逐渐变为开放式的自然景观,强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缓和,Philibert de l’Orme和Pierre Lescot就是那个时代两位著名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公元16世纪末随着亨利四世统治的到来,重要的科学和技术进步出现,涉及几何学、光学,以及风景园林设计。这些活动引入了透视这一新的设计元素的出现。法国庭园是那一时期核心地域的象征,也是中央集权的重要体现。富有的资本家有能力雇佣私人风景园林设计师来建造他们的私人庭园,巴特鲁瓦花园和著名的维康府邸花园都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在著名的巴洛克时期到来之前,法国的风景园林经历了一段过渡时期。人们努力证明能够使自然环境秩序化。当时的人们认为自然是在混沌和纷乱中进化的,人类站在其对立面,是科学和智慧的代名词,并且应当显示他们的主宰地位。这种思潮最终迎来了古典巴洛克时期的到来。

1.4全盛期——勒诺特式花园

勒诺特式园林产生之前,法国的风景园林设计灵感主要来自意大利,意大利风景园林的风格表达实际上更多地是关于情感和对美学的感触而非逻辑和理性精神。而勒诺特时期风景园林的自由思考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几何基本原则的回归,也吸收了更多的透视与组织方式,这些原则受到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法国建筑师Philibert De l’Orme的影响。勒诺特时期的法国风景园林,美学欣赏始终是价值观的重要部分,象征着人类的胜利与对自然的驾驭。园林完全被设计成一个封闭空间,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延续。游览者穿过一连串的空间,就像循着设定好的路线。建筑师构建园林的建筑语言不断讲述着有关卧室,绿色剧院,树墙间行走,沿着水的层级的故事。地面被草地覆盖,犹如地毯一样。每丛灌木都被精确地设计安置,以创造完美对称与和谐关系;由数学比例和道旁的雕塑营造韵律感;水面构建流线变化,反射倒映出天空的景色。这些设计也从某些方面反映出了法国在城堡内部结构设计方面的高超技艺。

1.5融合期——城市公园运动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风景园林在欧洲各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风景园林不再是单一的表现形式,风景园林设计开始融合多种艺术形式。许多法国著名艺术家,例如作家Jean-Jacques Rousseau和画家Hubert Robert,他们对待自然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变化。画家Hubert Robert在他的作品中画了许多废墟。公园在这个时期十分流行,在法国第二帝国时期,随着巴黎的豪斯曼大规划,人们希望建造更多的公园,更大的植被覆盖面积。城市周围的森林和自然景观被更多地人为设计,作为法国重要的景观。与此同时,Vauban和他所建造的城堡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法国如今的景观和城市设计,这些城堡如今成为了绿色公园,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铭刻着法国园林史上公园的重要性。浪漫主义与英式造园手法同样影响着法国风景园林,这一类型的演变体现了更大的自由度和随机性,代表有著名的埃麦农维勒庄园。

1.6二战后期——当代风景园林

当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很难发现古典风格的烙印,当地风景园林最有名的是由建筑师Christian de Portzamparc设计的拉维列特公园和雪铁龙公园。这些园林通常以其复合功能著称,而它们最初的设计目的是用于陪衬一座文化中心或重要建筑物。例如,拉维列特公园的重要性体现在其新功能上:一座曲折的艺术感强烈的建筑围绕着它,使得在室外聆听音乐会、歌剧甚至于看电影成为可能。在如今而言,人们更看重这些新功能而非其形态与植被的种类。雪铁龙公园仍然使用传统的对称式,但在自由性和不规则性上做出创造。

2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园林赏析

对于法国古典风格风景园林一直受到法国民众的喜爱,例如巴黎非常受大众欢迎的杜伊勒里宫与巴洛克式暖房。虽然古典主义风格的园林已经不是当代设计师所亲睐的风格,但是许多具有美好回忆和欣赏价值的古典主义园林本很好的保留下来,依然在发挥着维护和美化这种传统造园方式的作用。

2.1马赛伯雷利公园

风景园林的主要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园林的功能性,充满自然野趣的天然山水景观也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法国许多公园或园林的风格常常介于强调对称性、透视原则的法式园林与强调植物自然生长、充满田园气息的英式园林之间。其中的代表作有法国南部马赛市伯雷利公园。伯雷利公园是马赛的公共市政公园,被法国文化部列为法国著名的园林之一。公园规模17公顷,由三个花园组成。建造于1766年,这曾经是Borély家族的产业。公园有湖泊、各式花园、草坪、喷泉和博雷利城堡,在公园门口租双人自行车,还可以租手划船,可以躺在草坪上看书晒太阳、野餐、玩游戏。

2.2布尔日主教堂公园

布尔日主教堂公园位于一座法国中部城市布尔日,著名的布尔日大教堂附近。布尔日大教堂始建于1195年,历时60多年才完工,是法国中世纪基督教的权力中心,与沙特尔大教堂一样是第一批哥特式建筑,隶属于同种风格建筑中的佼佼者,以匀称的比例、雕刻、绘画以及彩色玻璃闻名。布尔日主教堂公园历经几个世纪,见证了不同的历史风格的变迁。这座园林内部以法式对称的园林布局形式为主,记录了传统的造园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城市自然环境的美景。整个外部空间由一个自然式的园林构成,展现了真实的英式自然风景园风格。

2.3费谢尔斯庭园

费谢尔斯庭园是一座建在一片沼泽上的花园,向我们展示了“装饰艺术”风格。自然环境的美与忧伤对设计师的影响多于古典园林风格。这个花园超过有4公顷分类的纪念碑。在梧桐树,玫瑰花园,法国花坛和一系列的池塘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透过弧形修剪可以看到被修剪得非常精细的紫杉,就像是一幅完美的雕塑作品。有些植物修剪成几何形状,可以欣赏盆景、喷泉、雕塑,在树荫下的长椅或在阳光下伴着鸟鸣,烦恼会奇迹般地飞走。

古典园林设计论文篇3

2.1崇尚自然

中式园林讲究崇尚自然,讲究的是把人工美与自然美整合到一起,达到水融之境界。让观者欣赏到“天人合一”佳作的同时,感受到建造师们对自然的崇尚。要做到此点,务必要协调好建筑与自然景观之间的主次关系,使园林在时间与空间上实现完美地衔接,既可以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的淡泊与含蓄,又可以让世人看到四季不同的风姿,自内心深处开始崇尚自然。

2.2移步异景

对中国古代园林与建筑的处理,关键是空间上的艺术处理。尤其是江南,基本都是私家园林,面积是有限的,要想让此园林呈现出秩序井然、视野开阔的艺术效果,要借助于多种多样的组景方法,比如苏州的“拙政园”,其设计的经典就在于借用了“北寺塔”之景。北寺塔高耸而美丽,辉映在“远香堂”到“倚玉轩”再到“凌波曲桥”之间,让观者感受到无限生机,难免心生敬意。此外,凭借着添景、漏景等绝妙的设计手法,让传统园林美不盛收,置身其中,移步异景时,感受到它的妙趣横生。

2.3筑山理池

俗话说得好,山有脉即贵,水有源则贵。实现了脉源融汇贯通,就会满园生动起来。古代园林师们,就是从自然的山石之中提炼出了形态,并将其神韵融于园林山石当中,使其自成一景。水体是除山石外的一个重要自然元素之一,园中无水便不成园。在传统园林建筑中,组景离不开山石、植物、建筑的相互组合,才能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2.4植物配置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讲究因地制宜,且取法自然,使花草依然可以展现出人性化的内涵。在配置时,务必要讲究三美:色彩美、姿态美、香味美。通过自然的色泽、优美的姿态、迷人的花香来展示园林的清幽、自然。让植物丰富园林的建筑,为其增添了诸多生机,比如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就是借助于琵琶、残荷,实现了与建筑的遥相呼应,人们听到风雨拍打琵琶、残荷的声音,即刻会感受到园内充满了生机,享受到大自然般恬静。

3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手法在当今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当代人的审美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对于园林的建筑,既要美丽实用,还得功能齐全,所以传统的中式园林建筑再也无法直接指导当代园林建筑了。可是,古老园林的构成元素———山石和水体等还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些借景等设计方法依然会被当代园林的设计建造者们所借鉴。当代园林设计者追求的是简洁、合乎目的,注重的是功能和使用,这与传统园林注重观赏性,强调装饰性是完全不同的。当代的造园思想先进了不少,其设计方法也丰富了许多。不但要讲究视线上的合理,还要进行明确的空间划分,要的就是美观实用,这一切都体现出了传统园林的时代延续性。由此可以看出,“新中式”风格贯穿于现代园林的建造之中,在设计与建筑中体现出来的时代潮流、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完美结合,融入其中的现代设计语言等均属于“新中式”的特征。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来感受“新中式”的风采,此建筑为现代与传统、美学与功能完美整合的典范,它的“白墙黑瓦”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相映,又把中庭的粉墙、假山背景同曲折蜿蜒的廊桥、周围建筑,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宛若一幅出尘脱俗的水墨画。多边形的漏窗设计被运用于建筑的内部之中,巧妙地把室外的美景拖到了室内,使建筑不再受空间的限制。不管是建筑的形态,还是色彩的搭配,新馆的设计师们都尊重传统和历史,采用新的材料,运用了新的思维,却诠释了古典园林的诗情画意,并且借助于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结合现代的时尚元素,实现了拙政园与新馆的完美过渡。

古典园林设计论文篇4

一、研究方法

系统查阅了2000年――2010年11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科研论文,共14433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研究的文章共59篇。本文通过这些文章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试图将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系统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2000――2010年11年间,收录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科研论文,共14433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研究的文章共59篇,占总数的0.4%。

(二)科研成果分布情况

1、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收集资料发现2000年―2010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关于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的论文共25篇,占42.4%,在邸海彦,赵一寒的《现代景观设计对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中:主要以陶然亭为例重点分析了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思想与设计手法两方面的传承关系。王雷,王建国的《浅析现代景观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的继承和发展》中:作者讨论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宋珊,邹志荣的《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中:从探讨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布局形式、造园手法、意境表达、理论和手法入手,比较两者在现代设计实践中的利弊。

2、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收集资料发现2000年―2010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关于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论文共19篇,占32.2%。在曹建富的《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中:作者从中国古典园林思想观、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以及设计理念来研究了园林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各地文化特色,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在肖毅的《试论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中:通过对江南园林自然式布局和造园方法的分析,对古典园林手法的充分利用和剖析,对江南园林有一定的探究的前提下,对现代园林以及景观设计有一个指导性的方向。

3、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较

收集资料发现2000年―2010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关于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论文共15篇,占25.4%。在汪亮的《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较研究》中:对传统封闭式园林艺术与开放式现代景观设计载体、生态观、美学进行比较研究。在卢思的《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之差异与联系》中:论文首先诠释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含义,继而探讨了两者间本质的差异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结论与建议

从我国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研究总体情况来看,在近11年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景观设计有了自己的理论创新。从研究水平来看。不仅关注理论而且关注调研实践,并开始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来分析和评价。

但同时,我国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研究也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基本规律和特点的研究不足。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园林有不同的内容和试用范围。调研发现,在探讨现代景观设计的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吸收和借鉴的深度还不够,只停留在在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吸收层面,而没有深入研究这些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新研究进展。

其二,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对和继承的研究有待深入。当前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对现代景观设计如何才能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点?中国古典园林是否还可以再现代景观设计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立足于本土创新是否是唯一值得信赖的途径?都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其三、对中国古典园林给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较少。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整个时间维度上的开放系统。我们要深入研究对古典园林的理解和创造力;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鉴,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新园林。

参考文献:

古典园林设计论文篇5

2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天人合一”的古典造园思想的应用

古典园林设计思想极为推崇顺应自然的发展让园林设计与大自然进行有机融合,园林设计效果务必达到“天人合一”,这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予以关注的重点,从目前来看,虽然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已经取得较大的发展,但是却没有足够重视自然的生态环境,这样一来,就造成较多生态资源浪费。

2.2古典园林中意境创造思想的应用

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特别希望“用有限的土地面积来营造出无限意境”,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合理布局景色。例如北京颐和园在自身建筑的独特性基础上巧借玉泉山的美景,让二者相映成辉,一起将颐和园的整体美观体现出来。又如扬州个园的面积虽不大,但一处一景,将造园者的匠心独具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特别是个园的叠石艺术让人叹为观止,个园利用分峰用石的手法,堆叠4种不同的石料(宜石、笋石、黄石、湖石)来营造出“春、夏、秋、冬”4景,表达出“冬山宜居”“、春山宜游”“、秋山宜登”、“夏山宜看”4种截然不同的诗情画意,最终形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

2.3因地制宜的古典园林设计技巧的应用

由于受到城市人口增加、大气污染、用地日益紧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代园林景观建设的用地面积也较小,应用因地制宜的古典园林设计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对于空间变化往往要求既统一又多样,那么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层次变化的特点,必然会大幅度增加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感,打造出现代、立体、多样的园林景观空间。

3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继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文化正在遭受多元化文化思想的冲击,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底蕴也与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渐行渐远,但无论是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还是古典园林的创作手法都能够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提供许多思考、许多借鉴。从目前来看,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过多地受到西方园林景观设计思想的影响,虽然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个性,但缺乏内涵,完全没有考虑到中国人内心对于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解和感受,必然不利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因此,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务必要继承发展古典园林设计思想,营造出具有适宜居住和较强观赏性的景观作品。这既是对中国历史传统的继承,也能够让打造出来的园林作品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更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古典园林设计论文篇6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很多设计师回溯到古代,去追寻古人的园林设计理念和方法,其中中国古典园林因其独到的造园手法,对于自然、人类、环境三者关系的独特见地,在世界园林发展中独树一帜,并得到现代园林界的大力推崇。

中国古典园林,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而且因其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极大的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其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的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着眼于自然美[1]。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1713-1763)先世三辈任清政府江宁织造,宦居金陵。明清时期造园实践与理论的成熟,让曹雪芹得以用自己的大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座举世无双的园林,在小说中为中国古典园林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观园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文人的花园情节,成为后人无法跨越的高峰。明义的《题》绝句二十首中第一首就写大观园:“佳园结构类天成,‘快绿’‘怡红’别样名。长槛曲栏随处有,春风秋月总关情” [2]。作为省亲别墅的大观园既有北方园林的富丽堂皇,又有南方园林的曲折幽深,通过研究大观园,从而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之处,使其成为计成所著《园冶》外[3],[古典园林的又一重要文字著作,为现代园林建设如何更好的吸取古典园林的精髓提供了参考。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清代园林最完美的代表,无论是从造园设计思想、建筑布局、景点设置、植物配置、装修陈设到油漆彩绘都达到了最高境界。大观园是曹雪芹创造的纸上园林,反映了我国明清时代的造园理论、造园艺术和造园手法。为我们再现了清代初年园林建筑鼎盛时期的贵族园林。中国造园营建中的建筑设计是园林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曹雪芹设计的大观园中的各组建筑,件件布置得宜、各适其用。曹雪芹继承与发展、创造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理论和实践,使得大观园成为一座融合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建筑、园林等精美的综合艺术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园林植物造景。其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朴素的自然观成为造园者们遵循的重要原则。“天人合一”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认识,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在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体现了古代造园这一重要的哲学思想,从而达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统一” [4]。

在古典园林中,植物不仅仅是为了绿化,而且力求能够如画,其中绘画中的“三境界”观―――生境、画境、意境――对植物造景的影响最大。曹雪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随处是画,步步是景的大观园,为我们在现代喧嚣的都市中需找一所有文化底蕴、宁静而又诗情画意的去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 大观园、古典园林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无论红学专家还是爱好者,从评点派的琐屑直观却时有珠玉的批点,到索引派的“想入非非猜笨谜”,再到考证派的历史还原,大观园的研究不停纠缠于地点、图示与原型中,在北京、在南京、在西安……随园说、制造署说、恭王府说、成亲王府说……其自身的文本研究反倒湮没无闻了。就像“红外学”越来越壮大一样,大观园也几乎要脱离《红楼梦》文本,成为建筑学、园林艺术的一部分了[5]。

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现状中可以概括为:对中国园林史的研究,对园林景观物质构成要素的研究,对造园名家及造园理论的研究。

2.1 对中国园林史的研究,可以概括为:

2.1.1 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脉络的研究。

涉及到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发展,高潮,低潮的研究。现存的园林绝大部分是明清的遗构,是发展脉络的尾声,明清以前的园林基本只能依赖考古发现和文献考证。

2.1.2 对某一种类型的园林史的研究

按照园林的从属关系,可以划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名胜风景区。

2.1.2.1 皇家园林历史的研究。

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私有,古籍里称之苑、宫苑、苑圃、御苑等。对皇家园林历史的研究可以概括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2.1.2.2 私家园林历史的研究

私家园林属于除皇帝以外的王公、贵族、地主、富商以及士大夫等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墅、别业等。按地域划分,可以分为:江南私家园林,岭南私家园林,徽州私家园林,扬州私家园林和北方私家园林。

2.1.2.3 寺观园林历史的研究

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外的园林化环境。

2.1.2.4 名胜风景区历史的研究,

2.1.3 对具体的某一个园林的历史的研究

对具体的某一个园林的历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园林的空间环境,物质景观,意境等,更有助于我们客观真实的了解该园的历史。如:浙江绍兴沈园,由于对文献的错读,导致我们对沈园的错误理解,曹汛先生的“陆游《钗头风》的错解错传和绍兴的错解错定”,指出了我们对沈园认识上的错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如:刘叙杰的“南京瞻园考”,赵景逵,陈尔鹤的“北京‘半亩园’考”等。

2.2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物质构成要素,可以概括为:建筑,山石,水体,植物。这些要素彼此水融,密不可分,共同构筑了园林的艺术空间。

2.2.1 .园林建筑

作为造园要素之一,不仅满足了游憩,园居的种种实际需要,同时她的富于绘画意趣的形象也是重要的景观要素。对园林建筑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对园林建筑与环境的研究,对园林建筑布局的研究,对园林建筑空间的研究,对园林建筑类型的研究。

2.2.2 山石

以山石,土为材料,以自然界中的山川形态为模本构筑的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之一。叠山手法在古代造园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的演变,成为园林造景的重要手段和独特技艺。

2.2.3 水体

无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水体在园林景观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则山环水转,小则山池皆备。因此有“无水不园,园因水活” 的说法。水体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景观功能。

2.2.4 植物

在古典园林以人工塑造的自然环境中,植物素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植物的种类和形象丰富多彩,不仅具有画面美,而且分布极广,无出不在,将山石,水体,植物等景物连成一个整体。

2.3 对造园名家及造园理论的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水准高潮的出现,除了基本的物质景观达到相当的艺术高度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造园理论体系的成熟和造园理论专著的出现[6]。

3 古典园林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应用:

时代的变化推动园林建设全球化,这不仅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而在实施园林建设的全球化时,我们首先要强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不能简单的抄袭或者迁移国外的园林建设,而是要在新的条件下创作,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我们应该把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在中国,古典园林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7]。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8]。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遵从古代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老子有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遂有“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宇宙观,认为对立物的统一,则有创新,能够有新生事物的出现[9]。我相信,中国古典园林在西方思潮和本土新要求的冲击下,沿着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创新,定能使中国的园林和文脉在祖国的大地上遍地开花,得到延续和发扬光大。

主要参考文献

[1]唐学山等,《园林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8,8―13

[2]王慧, 《大观园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23-56

[3](明)计成 《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4]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6-48

[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30-45

[6]陈从周,《说园》,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1-79

[7] 童, 《园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62-72

古典园林设计论文篇7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观

中国古典园林以独特的自然之美闻名世界。每个园林的意境、主题、内涵都不尽相同,但再现自然、崇尚自然的造园思想却是一样的。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美学思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其中影响最深的是道家的思想观。道家的思想哲学提倡“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注重自然与人和谐的审美情趣,推崇自然环境的优美,追求自然,探索自然。最终,将“天人合一”的精神融入其中。

“天人和一”不是具体的造园法则,可以解释为一种意境。在中国园林美学中“意境”是极其重要的。古代的文人骚客把山水自然作为一个精神的寄托,在其中寻找慰藉。在建造园林时,就会把这种情感寄托其中,正是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与建造。明人计成曾在《园冶・兴造论》中强调“因、借、体、宜”的兴造原则,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是以‘虽由人作,宛若天开’为最高境界。园林的建造讲究因地制宜,互相借助的巧妙;讲究布局得体,分寸合宜的精髓。要依随地势高低错落,地形的端正方直来建景,使各处景点互相借助。使自然的美与人工的美互相统一,以达到“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无论是《周易》中论“天地人三才之道”,还是《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哲学。这些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使中国古典园林在建造时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感受到自然无限的宽广。“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造的至境。

(二)“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源于设计者用“意境”营造出的氛围。古人把自己的思想与当时的文人画以及文学作品相结合,融会在园林的建造中。根据“意境”设置园内的景物,再加以效法自然,形成统一的风格,来达到表达生活情趣、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在意园林中景致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也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园林中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是自然且融洽的。就像在修建亭廊和道路时,会刻意营造得曲折悠长以配合两侧的景致。在设计建造建筑时,也不会设计得左右对称,就像《园冶》中所说“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在合适的地方修建合适的建筑。各处景点相互帮助资衬,建筑与景观自然相连,人工美与自然美相互配合,使园林的整体氛围和谐统一。

“做假为真”“宛自天开”这类崇尚自然的园林美学思想已经渗透到各个园林的设计之中,追溯本源来自于《老子》一书中的“道法自然”,其精神就是以大自然为师,效仿大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少不了山水廊榭,亭台楼阁,园林中的山水既要营造出自然的风光,还要体现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以假山为例,假山以“瘦,皱,漏,透”为美,完美的假山往往是设计者的“意境”与科学性、技术性相结合,在堆砌假山时要深入了解山石的特征,因地制宜,把假山混在真山之中,根据石块纹理模拟自然中山石的质感。实现由人工的“假”最终归复到天然之“真”,这样才能“做假为真”。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进程

秦汉时期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行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始阶段。在秦朝以前,就已出现“台”的建构,“台”、“囿”、“苑”、“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秦汉早期以皇家“苑囿”为主,“苑囿”可以说是最早期的古典园林。但“苑囿”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狩猎游乐,而不是为了意趣欣赏。所以在设计方面,几乎是天然形成的,人工因素不多。面积广大属于圈地的形式,其中山水草木不是为了观赏而存在的,而是借助自然的因素饲养畜牧为狩猎提供方便。汉朝后期,随着经济与审美的发展,苑囿开始出现人工开池,堆叠假山。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园林的主要功用不变。

魏晋至唐朝是我国古典园林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近四百年的动乱中,社会风气与人文心理都产生了变化,长期的动乱、分裂使大量文人不满于社会的黑暗,道家的玄学思想逐步取代了汉朝时期的儒家经学。生理上的痛苦与精神上的压力使这个时期的人们思想上极其奔放自由,他们在玄学和山林中寻找寄托,用归隐山林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抒发他们不同流合污的思想。在建造园林中也由以狩猎为主的苑囿转变成用以寄情潜性的山水园林。文人在魏晋时期对园林的设计及美学思想影响较大,晋代文人中对园林影响最大的当属陶渊明。随着审美意识的进步,以山水自然为主的私家园林开始崭露头角,园林内的审美意趣开始从追求狩猎的动态美到欣赏山水自然的静态美。隋唐时期,国家再一次统一,山水园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私家园林的发展最为繁盛。私家园林又称之为宅园,它与宫苑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两大系统,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存在着重要的意义。

宋代至清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也是第三个历史阶段。宋代以后的园林,人为的艺术加工明显增加,技术水平提高,文学艺术成为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修建的热情空前高涨。这段时期,古典园林从数量到质量都有大幅度的增加。特别是私园(宅园),仅在湖州就有三十六处之多,营造得独具匠心且显现出不同的意趣风格。宋代至明,建造手法与设计审美在不断地变化,园林的营造也转变为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突出意趣。到明清时期,园林的设计开始注重形式,形成“三步一景,五步一画”的建园模式。特别是清朝时期建造改建的圆明园,气势宏伟,风景如画,曾被世人称为“万园之园”。

总体来看,中国古典园林出现在殷商时期,经历了苑囿、宫苑、宅园的演变,从圈地狩猎至后来立意欣赏,展现出不同的艺术价值。现存古典园林凝铸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园林的审美思想,是当时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古人留给世人的一笔丰富的宝藏。

三、中国古典园林当代的思想文化价值

中国古典关园林从先秦到清朝经历了3900多年的发展与变迁,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成熟的体系,具有极独特的风格。每一个朝代都有特殊的艺术价值与丰富的文化内涵。魏晋南北朝时,造园者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开始着重意趣体现一种“天人合一”“效法自然”的思想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道家的主题思想,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美学品格,与现阶段国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古典园林有特殊的艺术价值,是生活与艺术意趣的完美结合,既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追求,也能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每一段时期,园林的风格与其文化内涵都各不相同,但无论何时它都与当时的人文背景相契合,因此创造出不同的园林文化。在当代的景观设计中,也要注重与现代文化背景的融合,才能建造出符合现阶段审美意趣的设计作品。(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古典园林设计论文篇8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多年的古典文化历史,有力的创造出了一个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它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充分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高度的艺术水平。而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主要是建立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之上,通过人工的手段与建筑模仿自然,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人文思想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园林景观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精华部分充分的吸收与继承,从而积极的应用与现代园林景

观的设计中,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

1.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特点,人居环境追求理想,如布局山水、种植植物、构建亭廊等,都用温度、光影、气流等影响人体舒适性的因子为依据,形成宜人居住、舒适的理想环境。作为造型艺术一种,对空间形态的塑造为基本表现手段的是园林的设计理念,一堂之上、一园之内收天地无尽之景,这些重要内容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境界所在。有效的空间使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空间效果体现小中见大。在尺寸、体量很有限的情况下,停留的时间有意识的增加,最后形成与前者基本平衡的感受量。能够做到小中见大的秘诀所在就是中国园林的设计特色。

(2)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范围不拘泥于庭院,扩大空间视觉边界是通过借景来实现,让景观园林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呼应、相联系,整体性营造园林景观。美丽的景致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追求的空间视觉效果的无限外延。

(3)形成丰富得没有尽头的景观。静动结合、实虚对比、循序渐进、承上启下、渐入佳境、引人入胜的空间的曲折变化和空间组织手段,园中园式的空间原则布局常常将整体园林分隔成许多不同个性、不同形状、不同尺度的空间,并将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形成空间,互相掩映,参差交错,将人文景观、山水、自然等分割成片段若干,分别表现,空间局部交错让人看到,以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形成丰富的园林景观。

(4)景观体系完善。将竭尽开阖萦曲的空间组合与竭尽变化的各种景观要素纳入一个极为有限,但又极为完整的天地,这个体系中的一切艺术矛盾关系日趋高度错综复杂就是其结果。为了不断强化和维系体系的完整性,为了保证体系的生存价值,以便使一切因素都处于“活泼地”状态,古典园林艺术就必须在体系内部构建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巧的矛盾平衡关系,其中包括借景、障景、引景等;增加某一立面形态、景物平面的变化,格调、色彩的变化;增加诸如景物之间的渗透、转换、穿插等矛盾关系,增加景点和景点之间,景区和景区之间的渗透、转换、穿插等矛盾关系;增加景和景点之间,景区和景区之间的应合、比对;对景观的一切因素之间的多层次匹配关系不误毫厘、铢相较等等。而他们共同核心乃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体系内一切矛盾的能量,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相互转化和运动。虽然有极端的因素在古代景观体系的建立中,但古代对于现代设计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有较高的对于境界的追求。

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是中国古典园林,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更是缘于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和精髓,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成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2.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是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是我们必须做到的,在新的现有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技术和材料,再造现代中国式园林的辉煌。

在国内,古典园林理论已发展成为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规划设计、园林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环境设计等等,虽然这些学科不一样名称,但其所共同追求都是一样的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认为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另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快捷方式,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对古典园林的研究,可以加深对城市的理解。城市扩展过程中,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肌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破坏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切断了自然的过程,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等的流动,必然会使城市这一大地之胎发育不良,甚至失去生命。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同时融会贯通,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探索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遵从古代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相信在西方思潮和本土新要求的冲击下,中国古典园林,沿着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创新、改革,定能使中国的文脉和园林在祖国的大地上遍地开花,得到延续和发扬光大。

古典园林设计论文篇9

0引言

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注重现代园林色彩的引用,古典园林在设计上将静态色彩与动态色彩完美组合,将民族传统文化的意境通过色彩的应用体现出来,使得古典园林更加具有民族韵味。

1.现代园林发展概况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在艺术形式的理论和实践上经历了借鉴、探索、创造的过程,在50年代,园林讲究功能分区,注重安排群众活动和文体娱乐内容;从60年代起,我国在总结园林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园林规划理论;70 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园林建设注重发扬中国传统特色,强调以山水创作、植物造景和园林建筑三者统一为主的园林艺术形式。[1]

1.1现代园林特点

现代园林是以植物为主组织的园林景观,以自然生态学观点进行植物配置,不仅建立大面积草坪而且体现时代精神的雕塑也日益增多。现代园林以减少园林建筑密度,启用园林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来展现时代气息。[2]

1.2现代园林色彩理念

色彩理念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现代园林在设计庆典及表现热闹场面时,色彩多选择以红、橙、黄为主的暖色,这样的暖色给人朝气蓬勃的欢。在空间较小的边缘、高速公路两边、街道分车带多选用蓝、青、蓝紫为主的冷色,这样的冷色增加空间的深远感,不容易分散注意力。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要使冷色与暖色具有面积同样大的感觉,就必须使冷色面积大于暖色,而选用什么样的色彩,取决于园林整体设计追求的感觉。[3]

1.3现代园林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现代园林体系的发展与古典园林体系保持紧密的结合。发展现代中国特色园林,需充分遵循自然生态原则,运用乡土材料和本土植物把园林景观设计成一个有机体,最大限度利用自然水、最小程度依靠人工水,最终使现代园林景观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功能、内涵更高层次的统一。

2.古典园林发展概况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分为形成、全盛两个时期。古典园林在唐宋时期形成,开始注重游乐和赏景的作用布局,使之形成优美的环境,并对绘画技术与造园艺术开始应用。明清时期古典园林走向全盛,具体表现为园林功能多样化、园林建筑的扩大、规模设施样式的营造、内部的装修和环境色彩的应用等方面,以此体现中国造园思想的高超境界。

2.1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有意识地对自然风景加以改造、加工,表现出精炼浓缩的自然,运用建筑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融合。我国古典园林因建筑风格和特点分为规模宏大、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风采特色的园林,如我国现存的最大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以玲珑素雅、富有江南水乡特点、讲究山林趣味和朴实的自然美的园林,如苏州园林就是其最好的表现(如图1所示)。

图1苏州园林

2.2古典园林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在一定空间内,运用各种造园方法将山、水、植物、建筑加以构配,组合成源于自然且高于自然的整体,将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充分体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自然山水型,而且我国古典园林多以山水为蓝本,于潜移默化中表达中国文化生动的意境。

3.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设计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栽植多以观形为主,取色、赏花、闻香、听音为辅,注重季相与花期的变化,花木的选择与使用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现代园林景观中的栽植设计,植物种类多突破地域环境,主体建筑通过插入其间的硬质景观,强化软硬质感的对比。中国古典园林在景观塑造设计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模仿性,而现代园林在很大程度上打破地域的限制,充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和全新的艺术处理手法,对传统要素的造景运用,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与挖掘。[4]

3.1古典园林设计要求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题和构成要素在于地形地貌、文水地质、乡土植被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古典园林强调人与自然的认识与感受,是一件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古典园林设计要注重设计的明了和雅观,也要注重效果配置的尺度上要合宜,其意境主要借助于园林植物的设计创作,设计需开阔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从造园手法、空间布局、文化特色上开阔更广泛的领域。

3.2现代园林设计要求

现代园林的设计中不能盲目的追求豪华和宏大的园林,而使其远离融入自然的初衷,片面注重模仿,照搬别人的园林设计,没有自己的特色。现代园林设计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同时,不能没有人文的关怀,在园林的建造中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现在园林设计需要将“景”和“意”有效的融合起来,用环境来培养人的情操。[5]

3.3古典园林设计与现代园林设计手法比较

现代园林在发生革命性创新的同时,保持了对古典园林明显的继承性。现代园林设计在扬弃古典园林自然观的同时,又有自己新的拓展,由仿生自然,向生态自然拓展,由静态自然向动态自然拓展。古典园林设计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本质强调对“自然”的艺术处理。 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在组景方式上分为分区设景即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步移景异;现代园林的设计手法在组景方式上表现为: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偏重于整体构图,极少轴线对称,各景之间流动性强,界线模糊,形态上偏于规整,但不排斥自然的形态。

4.古典园林的设计探讨

古典园林设计遵循古典造园手法,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创造中国特色园林,对古今中外园林的美学思想、历史文化进行探讨,设计本土特色的园林。

4.1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设计探讨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水景在高度提炼和概括自然水体的基础之上,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技巧,极其注重水体的配合组景,重在表现其静态美,动也是静中之动势。现代园林设计对景观中的水景处理,更多地继承了古典园林中对水景动态美的表现手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动态水景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古典园林用石设计讲究特置主景,与水体、植物配合组景; 现代园林用石设计开始营造硬质景观,使用经过抽象后的规则石景。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园林中的建筑多轻巧淡雅、朴素简约,其本身成为点景之一;而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建筑,已逐渐趋向抽象化、隐喻化,建筑空间的构成技巧已被大量引入景观设计之中。

4.2古典园林设计对现代园林色彩的应用

古典园林利用现代园林色彩对比和调和的设计原则,把园林景观中的山、水、植物、建筑等色彩的物质载体进行组合,由此得到理想中的色彩配置方案。

4.3现代园林色彩对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

现代园林的色彩寻求关系平衡的统一和对比,古典园林将此色彩关系升华运用,将色彩的常用搭配、审美要求的色彩形式纳入其中,为园林景观的色彩效果营造氛围。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景观色彩设计与色彩学理论进行吸纳,对色彩应用进行创新,使之创造出新颖的园林景观环境色彩。[6]

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山、水、植物构成自然风景,运用现代园林色彩对其进行装饰,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典型化的自然景观。现代园林色彩在自然式景观生态营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古典园林色彩运用的一种升华。

参考文献:

[1]吴旺杰、吴兆友.现代园林发展趋向浅谈[J].当代建设.1998. 01:5-10[2]刘青林.何谓现代园林 [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 .06:10-15

[3]崔素娅、毛白滔.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 06:7-10

古典园林设计论文篇10

城市特色可以通过园林来体现,这特色“是生活的反映,有地域的分野,是历史的构成,文化的积淀,有民族的凝结,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在此故以“核心竞争力”表述之。在现代园林建设中彰显“世界园林之母”的特色,亦即中国古典园林在我国现代园林中的核心竞争力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设计中一些手法的运用,使得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竞争力在现代园林建设中焕发新姿。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师法自然,高于自然

“师法自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直接利用或简单模仿自然界中各原始状态的构景要素,而是有意识地进行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形成一个精练的、典型的自然,这即达到高于自然。

(二)园林建筑融于自然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作为造园四要素之一的建筑都力求与其他3 要素(山、水、植物)有机。协调地组织在同一风景画面之中,尽力突出彼此和谐、互为补充的一面,而避免或限制彼此对立、排斥的一面,进而希望可将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可以在总体上使得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合,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人工美与自然美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诗情画意

中国的诗画艺术十分强调意境,陈从周认为“诗与画的境界在实际景物中出现之”,是一种审美效果。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游人获得园林意境的信息,除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视觉感受及借助于文字信号的感受外,还可通过视觉、听觉来感受。其他园林体系亦有意境之说,但中国古典园林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远非其可企及。

二、现代园林的特点

由过去孤立的、内向的园转变为开敞的、外向的整体城市环境,即由城市中的花园转变为花园城市。园林中建筑密度降低,以植物为住的景观取代了建筑为主的景观。起伏的地形及草坪的建立,代替大面积挖湖堆山,减少土方工程,增加环境容量。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艺术手段对园林进行科学规划与施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新型园林。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结各更为紧密,强调功能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用生态学观点指导植物配置。现代园林的研究及理论建设,将综合生态学、美学、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行

为学等诸多学科共同发展。具有现代风格,体现时代精神的环境小品在园林中的应用日益增多。

三、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建设中的启示

梁思成在新中国建国之初便在研究探索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前会长Parkinson 在20 世纪80 年代曾对吴良镛说:“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太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西方传来的这种虚伪的、肤浅的、标准的、概念的洪水淹没。”这表明,人们早已注意到“当前世界文化的一种特征,一方面是文化的趋同现象,一方面是个性的觉醒及对特性的需求与追求。”而这种文化特性是“一种社会内部的动力在进行不断探求创造的过程”,它欢迎外来部分,自觉地接受地多样性中汲取营养。这种特性不是一成不变、僵化而封闭的东西,而是一个不断更新,充满活力并持续探索,具有创造性的合成因素。论文格式,启示。文化特性也非古老价值的简单复活,而是对新文化建设的追求。这种文化特性反映在城市建设中即为城市所表现出的特色“核心竞争力”。论文格式,启示。这里的“核心竞争力”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对当代园林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古典园林讲求“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用现论表述即以生态学的观点指导设计施工,即以营造一个合理的、协调的、稳定的生存居住环境为目的。但在设计时也需做到“事出有因”,“合乎自然”,也就是说运用某些设计手法时也要符合大自然规律。如流行于日本庭院中“土包石”的假山做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并不多见。但在以建立草坪代替大面积挖池堆山的现代园林中并不少见。此法运用在地势起伏的山坡、草地边缘及道路转弯处,象征山之余脉,亦可作为对景。需值得注意,一方面此时所选山石大小应与地势起伏之高低相符,不宜过多特置或散置山石,过多则显得突兀,即便偶尔为之,体量也不宜过大。又如雾状喷泉用在草坪或林间,可产生云蒸霞蔚之感,若使用在硬质铺装广场上则显得与环境不能相融。

(二)中国木构建筑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中国古典园林也常常以建筑围合、分隔空间成内向性得园,其中建筑占地面积约15%~50%,并居于全园的艺术构图中心,常成为该园的标志。论文格式,启示。这与古典园林的服务对象有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服务对象的转变(由统治阶层、文人墨客及其家人转变为普通大众),园林也由过去孤立而内向的个体转变为开并外向的整体,建筑密度大幅下降,园林主要景观也改由植物造景为主。同时在现代园林中出现了大量现代风格的环境小品。那么,作为古典园林特色之一的传统建筑也可作为环境小品的另一种外在形式。如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垂花门,不一定非要建造在园墙之上,而可以以个体的形式成为园林中独立的小品。论文格式,启示。作为小品,形式可以简化,但需要考虑保留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元素,加以恰当的组合设计,使其协调统一,在现代园林中焕发新的光彩。论文格式,启示。

(三)现代园林同样讲求意境的创造。意境可以预先设定,古典园林可得之于神话传说、逸闻轶事,历史典故等;现代园林则集中表现为一些主题性公园,以反映重大事件或时代精神为主。意境还可以在园林建成后根据现成物境由文字点题,古典园林中多借助古人诗句以景题、匾、联、刻石等表现;现代园林中则可以近代诗句、散文如徐志摩、汪国真的文字,帮助游人领会、感悟,同时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刻意地去创造或引导游人创造声响、气味调动游人以全身的感官去感受以激发内心的感动。

(四)随着园林中建筑密度的降低,许多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形式都已少见,而大量的环境小品充斥在空间中,此时可以将立体的平面的形式相互转换。如将传统建筑形式作为地面铺装纹样,在场地中镶嵌,或设置小品,象电影《行运超人》中,在玻璃上绘制传统建筑,通过控制视距,使游人通过玻璃可以看到所绘制的建筑坐落于场地上。文字一向被视为平面的形式,在现代园林中可将这平面的形式转为立体的环境小品的外形,比如通过字体的变形作为垃圾筒、电话亭,或立体镂空的字体作景墙隔断。现代环境中视觉污染、听觉污染、嗅觉污染充斥在人们的身旁,使人们忽略了身边大自然的原色。论文格式,启示。原音、原味,因此,可设置设施小品作为人们感官的扩张,引导人们、帮助人们感受自然,看到鲜艳的色彩,闻到清新的味道,听到高空的风声、鸟声,并且在植物配置时就注重选择植物以利于招风引蝶。

参考文献:

[1]居阅时.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文化涵义实例分析[J]广东园林,2005,(02).

古典园林设计论文篇11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原则主要有:“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山水为主、双重构造;有法无式、重在对比;借景对景、引申空间”,具体到造景手法有:抑景、借景、添景、夹景、框景、对景、漏景等。造园内容包括: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等。故中国园林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以小见大、一步一景的艺术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这些方法既可以作为造景手法,也可作为观赏法则。

2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表现形式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中国园林恰是利用了山石、植物、建筑,因地制宜,对大自然之美进行再现,体现了一种怡然、闲适的自然之美。中国园林也追崇“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意境美。而这种意境美是一个最能体现和代表中国艺术精髓的美学范畴。园林中的意境美讲究“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正如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谈到:“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这准确地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所以,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所在。

3 在继承中发展中国现代园林

3.1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造园思维

中国园林造园手法追求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恰恰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破坏自然环境是独特的手法,强加线条于其中,大搬西方“一览无遗”的园林风格。其实,现代园林设计应从古典园林的造园观念出发,在提倡生态学、自然学和人类学的基础上建造园林的观念,可以善意地去改变和重塑自然界。设计师要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溶于大自然,尊重自然才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法则。另外,在设计时应充分去分析方案实施后是否真正能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存。认真校正园林中的乔、灌、草的植物配比合理性,是否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园林绿地是否真正能满足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基本生态功能;园林的道路、广场设置是否比例得当,能否兼顾景观与功能使用等等。

3.2 抱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去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和“虽是人为,宛自天开”的美学境界,实际体现的是一种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种思想观念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日月、山河、森林,无不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再次论证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科学性。虽然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以经济发展为背景的,但经济的发展同样影响着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正如《淮南子・本经训》上“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的典故,指出发展经济以不能破坏山林、水体等生态环境为前提,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所以,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园林设计中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道德之美。

古典园林设计论文篇12

风水又名堪舆、青乌、地理、形法、山水之术等。在我国文献《尚书》、《诗经》上,早有关于古代先民用风水规划选址、经营城邑活动等史实的记载。从古到今,风水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极大。在古代,风水是一种选择居住环境的学问,是人们通过观天测地累积的经验,讲究风水已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今天,很多人仍有买房建房看风水的习惯。

2 风水学理论与古典园林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按类型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3类。中国古典园林能反应出我国风水文化,不难发现,在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中,处处体现了风水美学思想的有机自然观。

我国古典园林受传统风水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风水论“气”,“气乘则散,界水则止”。风能“散气”而水能“聚气”,受“气”论思想的影响,古人认为“天人相类,万物归一”,即天地万物同源而生。因此,古人推崇“天人合一”的说法,在建造园林时也以顺应天道为基准。我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都能较好地体现出这种思想准则和风水的有机自然观。

2.1 风水与寺观园林

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多”,在古代,寺庙多依山就势,选择自然风景好的环境修建,方便僧众清修。由于多选在群山峻岭、沟壑溪谷围绕之处,寺观园林多有着良好的景观。据传,许多僧人辛苦云游天下,在布教的同时,也是为了选择吉地。从历史上看,一些寺庙在营建寺庙建筑时,也或多或少涉及到风水理论。分析其原因:一是为了迎合世俗;二也是为了宣传寺庙本身,使香火更旺。

在“相地”之后,也要善于选择寺庙建筑的修建地点,最好是形成“千山抱一寺,一寺镇千山”的布局。用现代景观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是应当以点控面,点面结合,善于选择制高点、转折点、空白点,使寺庙选择在最佳位置。此外,根据风水理论,山水关系有“土包屋”、“屋包山”、“虎踞龙盘”等模式,还需据此处理好山水相依的关系。

2.2 私家园林

风水学首先在皇家园林中体现出其在传统造园中的运用。最初是帝王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开始讲究风水,可追溯到宋朝。当年,宋徽宗为了解决自己子嗣不兴旺的问题,听了道人之言,在皇宫的东北角修建名园艮岳,兴办“花石纲”,希望借助风水磁场的原理改变现状。我国古典园林中的私家园林主要有北方私家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及至唐朝,风水学传人民间,权贵官员为了人丁兴旺、永保富贵,也开始建造各种园宅,并大量运用风水理论,推动了风水学在民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江南私园无论在造园手法还是数量上都达到鼎盛的局面,在园林创作中加倍注重风水,纯熟地将风水理论变成了形形的创作技法。

比较经典的案例有扬州的个园,用风水中的形势法理论来看,它的朝向是典型的坐北朝南,布局是前宅后院式布局,而园中叠石假山的大量堆叠,仿似风水四象中的“玄武”,有靠倚的作用。东向密集环绕的屋舍,屋脊起伏串联,代表左边的“青龙”。西边一排邻舍,与东向屋舍呼应,相比之下较为低矮,就如右边的“白虎”。宅院的南向是繁华的东关街,东关街可以看成是门前的流水,井邑之宅有“一层街衢为一层水,一层墙屋为一层砂”的说法。街对面的屋舍可视为前方的案山,即“朱雀”格局。

这种“四象”格局俱全的风水,为个园提供了优良的居住环境。个园中还随形就势地对应方位与五行的关系,打造出不同的景观特色。另外,风水理论在个园中建筑细节、植物配置、理水等方面也有体现。个园作为一个典型的私家园林,300年不废,不得不说与其“风水得宜”有关,是古典园林中将风水与园林景观成功结合的典范。

2.3 其它园林

古村落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村落景观。在徽州,有着多个仿佛隐匿在时光之中、遗世而独立的古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与人文景观价值,舒朗美丽、经久不衰。仔细探讨这些村落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惊讶地发现,在这块多山少水的土地上,几乎找不到未经风水师指导修建的村落。徽州出人才,徽州人重视风水,大到村落规划,小到一门一窗朝向,择偶看八字,出门翻黄历,更不用说建房、搬迁、修坟了,都要选吉日,挑吉时。徽州无处不隐藏着风水。风水禁忌颇多,一不小心就有触禁的危险,促使徽州人不得不掌握风水知识,几乎到了人人知风水的地步。

3 风水理论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3.1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现状

随着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现代中国园林景观受西方景观设计思想影响较大,中国的景观设计不再像以前那样注重精神内涵和艺术形式,而多注重以人为本,将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称风水为迷信,过分强调形式美和人的重要性。风水理论在景观中的指导地位逐渐流失,过分追求外来文化导致中华文化匮乏,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如何做才能既保持了自己的文化,又能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呢?新中式景观应运而生,其重点是在“中”的条件下对“新”进行演绎,将中西方文化进行综合,形成新的景观特色。除此之外,其它景观设计也或多或少涉及风水理论,但有些只是“伪风水”,即将风水理论乱用一通、断章取义,并未真正得其精髓,此种现象比比皆是。

3.2 风水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时至今日,现代景观设计虽不似从前,将风水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但或多或少会涉及风水,或有些客户比较注重风水。例如,在住宅环境设计中,房地产公司多提倡生态型住宅,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而风水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强调要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本,与生态型住宅采用的自然生态原理相契合。因此,风水理论在住宅环境设计中得以广泛运用。其实,以前的私家园林景观发展到现代,演变成了居住区的公共园林景观,中国传统景观的大部分做法都可以运用到当代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中。

风水学中主要有2个理论,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唯气论”,即探索“气”的流变“唯气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源,它超乎形质,而又以非无存在。其流变空间主要涉及:“天地”空间、“感人”空间,从两者直接联系到“天人合一”。

古典园林设计论文篇13

1、分不清课程重要性

我国的大学可分为研究型与应用型,研究型大学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园林设计学科以园林史理论课程为前提,开设科目多为理论型;而应用类大学则重视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一般根据行业技术要求来培养学生,因此园林理论科目课程在应用型学校中得不到重视,此类教学方法虽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却降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极少数应用型高校的老师和学生甚至认为不该再开设此类对园林设计构思及施工没有很大帮助的理论科目。园林设计课程该采取何种方案将理论性科目及培养人才操作能力相结合,是目前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考虑的问题。

2、学时时间短并受限制

应用型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数把学生的学习时间花在操作培养方面,导致在所开设的科目中,理论类型课程时间安排得较短,一般少于35个学时。课时量变少,学校理论课的开设也只能随之减少,有的高校甚至只从世界园林史或我国古典园林史两者当中挑选1门讲授,内容比较单一。而近现代世界园林发展状况多数被舍弃或者只抽取一小部分穿插在课时剩余的课程当中讲授。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缺少园林史理论科目,园林设计课程的知识面也就不完整。我国现代园林发展情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经对比,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应用型学校开设园林史理论科目很有必要,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国外造园技术的先进方法,还能了解欧洲现代园林发展的过程,从而使我国未来园林工程师能吸收其丰富的经验进行开拓创新,影响我国园林行情前景,促进其快速发展。

3、教学方法单调

总结我国园林设计学科教育的发展历史,园林设计理论课目多数采取单调及陈旧的教学方法,并且大部分高校只注重对国家及地方园林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着重观察我国园林内容及种类的发展,导致学生只能单一地吸收园林相关简单知识。教师教导学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因人施教。由于应用型学校面向社会发展现状,重点培养园林行业所缺乏的高层次人才,故其教学方法相对研究型学校而言也比较落后,必须根据实际教学并且还要灵活运用。

三、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1、从专业入手,确定教学计划

目前,我国园林行业的发展水平与欧洲园林行业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要拉低差距水平,国家必须大力培养综合能力强和敢于大胆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能力培养,课程多数应与技术和实践相关,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因此,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计划应该全方面培养学生动手以及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为其大胆创新打下基础。具体方法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其次通过分清主流的学习,使学生领悟世界园林设计发展史,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

2、从实践需要找出教学重点

应用型学校以实践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指导原则,因此其开设的园林设计理论课对学生要求并不高,教学内容也不完整,教师对于复杂且难理解的知识并不深入探讨,只会简略带过。如讲授我国古典园林史,其只会讲述园林的发展史,比如园林在殷汉朝时期兴起;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变化;隋唐时期出现繁荣的景象;而宋朝到清初园林开始出现成熟现象;但清中叶至清末近代园林才全部成熟。可是,我国古典园林史内容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其中还包括园林发展过程中每个朝代的历史概要、园林发展状况与历史经典作品及园林特点等等。

教师讲解时应该根据每个朝代园林的特点出发,主要引导学生领悟设计者思绪及历史变化的影响,同时还可补充课外相关知识来引导学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发展有较深的影响,教师讲授时可对此内容适当补充开,增加学生知识面,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写意山水”与“有若自然”如何影响我国后世园林。我国明清时期古典园林得到大规模的发展,此时期还是我国古典园林历史上的巅峰时期,至今我国很多地方仍保留许多该时期的经典园林,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仅讲解当时朝代的发展程度及文化情况、还须拿实际园林的设计特点进行重点探讨。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取案例对照法

我国高校对历史理论科目多采取根据历史来探讨的传统教学方法,此类方法直接叙述,很难开拓学生思维并且不能灵活使用,因而学生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既不能吸取优秀园林的成功经验也不敢进行大胆创新。案例对照法是目前园林设计科目史论教学方法中比较新颖且效果不错的的教学方法,其把多个时期和多个国家或有借鉴成功园林构思经验的作品通过对照,从中获取园林设计构思的普通规律,透过差异找出园林流变的发展现象。例如讲述德国古典主义园林时,可拿同时期美国古典主义园林设计师丹•凯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对照比较,探讨德国古典主义园林构思元素对古今园林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充分了解古典园林与当前园林设计构思的关系。根据对照类型,案例对照法可根据空间、操作、历史发展情况与细部研究分为4个类型:分别为横向对照法、纵向对照法、宏观对照法和微观对照法。一个例子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讲授,如讲授我国明清时期的园林设计可与我国两汉时期的园林对照比较,讲授我国园林的发展历史,也可与西方园林或日韩园林对照比较等。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