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研讨班交流发言材料实用13篇

研讨班交流发言材料
研讨班交流发言材料篇1

二、班子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理论学习不深入、认识不深刻。进入新时期,一些干部在思想上并没有与时俱进,思想观念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学习认识有偏差,轻视理论学习,认为学习理论知识对农村工作帮助不大,不求甚解,存在理论学习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再者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观念不强,对乡镇工作的定位不准确,对不断变化的发展形势认识不清楚,站位放得不高,眼界放得不宽,考虑处理问题就事论事,满足于应付了事,缺乏时不我待、快速发展的决心和意志。

(二)发展这个中心意识树的不牢。对于经济发展不足,农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现状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忧患意识,对制约发展的因素,过于强调自然原因和历史原因,工作缺乏激情,缺乏主动谋划工作、谋求发展的精神,没有在促发展、求突破上找问题、想办法,而是怕落埋怨、怕担责任。没有深刻反思到落后的根源是班子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缺乏敢想敢干的闯劲,在推动发展上投入的精力还不够。

(三)缺乏担当意识、存在畏难情绪。思想保守,超前谋划工作思路不开阔。尤其是在抓发展上,办法不多、精力和干劲不足,有些同志还存在为官不为,怕担责任,下村为群众工作不积极,没有将“三个有利于”观念树牢。在困难面前存在消极畏难情绪,不敢闯、不敢干,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克难攻坚、创新突破。工作缺乏激情,标准不高,得过且过,缺乏“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意识,不能积极主动为基层、群众、企业搞好服务。

(四)党的建设做得不好。对党的建设工作重视不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稳定、农村事务等方面,却忽视了党的建设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抓党建上精力不够、功夫不深,专题研究党建工作的会议部署少,党建活动开展的少,主观上总认为党建工作是个长期性工作,可以等一等、缓一缓,不用急,存在以事务工作代替党建工作的倾向。一些村近几年都没有发展过党员,一些村支部班子软弱涣散,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基层管理多年来还是沿用老套路、老办法,没有实现创新突破,在决定村里重大事项时“求稳怕乱”、办法不多。

三、问题根源剖析

(一)理想信念教育抓得不牢。理想信念出现问题,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扭曲,学习能力差、执行力不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意志消沉缺乏干劲。

(二)宗旨意识不强。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群众放在心上,把心放在群众身上,工作才能有激情,才能更好地为群众谋福祉。领导班子缺乏直面矛盾的勇气,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不够强,在工作态度上没有认真想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没有真正摆正与群众的关系,群众观念淡化。

(三)党性修养弱化。领导班子没有将党性锻炼贯穿到工作和生活中,思想和作风出现滑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弱化了对事业的追求。导致思想上因循守旧、工作上按部就班,影响了工作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全镇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在党员干部管理上,虽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在制度执行上不到位、监督落实上不到位,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村级班子建设和农村党员队伍管理机制不健全,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

四、今后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针对查摆出的问题和征集到的意见,镇党委将进行深刻反思,从班子建设抓起,搞好示范带头。既立足当前,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又着眼长远,注重建章立制。

(一)加强理论武装。充分发挥党委班子在强学习、转作风中的带头作用,形成“班长带动班子,班子带动机关,机关带动基层”的氛围。大兴学习之风,引导机关干部远离牌桌酒桌,自觉加强学习,以学提能。坚持好党委理论中心组每周学习制度,在学习后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撰写心得体会,完善领导干部自学制度,坚持每月读两本书,并写两篇读书笔记。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注重学习的针对性、系统性,通过学习不断解放思想,增强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意识和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转作风,提效能,凝聚跨越发展正能量。1、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工作制度,增强团结共事意识。书记、镇长带头不当“走读生”,周末轮流值班。机关干部每周下村不少于三天,坚持写工作日志,主动帮民困解民忧。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持下村不吃饭,中午不饮酒。制定严格的接待及公车管理办法细则,严格机关财务纪律,扩大财务公开,切实把好“三公”消费关口。2.着力增强队伍战斗力。倡导“有为才有位”的理念。对埋头苦干的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筹,在全镇倡导形成比着干、争着干、拼着干的工作氛围。创新工作机制。对每月重点工作实行任务分解和督查管理,对机关干部实行岗位能力考评,促进各项工作落实。3.着力推进工作上台阶。将工作实绩与评先评优、提拔任用挂钩,营造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一是进一步完善机关干部绩效奖惩办法。对工作获市级以上表彰的分管领导、办公室以及个人,实行分级分层奖励。二是完善村干部绩效考评办法。年终对村干部工作实绩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将绩效考核评价结果与评优评先结合起来。4、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管理和培训,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并认真抓好落实,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等方式,确保每季至少培训一次;在党员中开展“挂牌示范”、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5、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综合治理。加强对后进村的集中整顿,对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的实行一对一的帮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对症下药,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和服务群众水平。结合今年年底农村“两委”换届工作,早谋划、早安排、早部署,摸清各村班子现状,对于战斗力、凝聚力不强并且整改无望的班子,要及早选拔培养后备力量,多压担子,为选好配强村班子奠定坚实基础。

研讨班交流发言材料篇2

深入学习贯彻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习党史与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贯通,全面系统学习党的百年历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突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为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学习内容

深入学习研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指定学习材料,用好《中国共产党的10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等重要参考材料,结合持续深入学习对**工作特别是**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及时跟进学习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深学细悟、融会贯通,深入把握学习内容的贯通性、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学出坚强党性、学出信仰担当。

三、学习安排

1.时间地点:5月13日至17日,**。

2.参加人员:**。

3.学习方式:专题学习班采取领导动员、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研讨交流等方式进行。集中学习主要采取领读、交流研讨、视频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交流研讨要聚焦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紧紧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等方面开展交流研讨,突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期间,每个小组围绕以上4个方面专题,至少开展2次交流研讨,每名学员都要就其中1个方面自选主题作重点发言;围绕重温视察**重要讲话和对**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组织一次大会交流研讨;培训班结业式上,组织部分学员代表作交流发言。

4.主要日程:(见附件1)(待制定)

5.学习分组:(见附件2)(待制定)

四、文稿起草

1.领导开班式动员讲话、专题学习研讨主题讲话、结业式讲话及主持词,由党政办公室负责;

2.专题学习研讨发言、结业式学员代表发言材料,由组织人事处级党建工作办公室负责把关。

五、工作分工

1.党建工作办公室负责起草和印发学习班通知;党政办公室负责组织学习班开班式和结业式会场安排,协调落实领导出席学习班等相关事宜;组织人事处和党建工作办公室负责落实副处级干部参加学习班等相关事宜。

2.学习班学习资料准备和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由宣传部负责;学习班开班和结束时分别报道1次。

研讨班交流发言材料篇3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对外语习得理论有深入的研究,曾提出第二外语习得理论的五个假说,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输入假说”,这牵涉到一个公式i+1,其中“i”代表学生的当前水平,1则代表比现有水平稍高的语言知识。即所谓的“语言就近发展区”,在Krashen看来,“学生只有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只有在使用可理解的语言材料时才能有助于语言的学习。他将i+1和i+2、i+0做了对比,提到前者太容易,后者又太难,都不适合外语学习。总而言之,Krashen的意思就是外语学习中对外语资料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只有输入的内容能够被理解,学生才能把输入的内容变成吸入的知识。因此,英语资料选择正确与否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一位学者Swain提出的输出假设是对原有理论的补充,是二语习得理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在他看来语言使用的自动化是外语习得的重要标志。而第二语言的使用实际上是语言解释语言的过程。如何用第二语言更好地解释元语言,是第二外语学习的重要方向。所以,在他看来学习语言要尽可能使用语言。“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的语言才可能达到流利,类似母语的水平。”Swain指出输出假设的三大功能主要是“注意触发功能”“检验假设功能”以及“元语言功能”,即首先只有外在的压力能够迫使学习者使用语言,其次学习者需要不断地假设目的语,而只有使用才能更好地检验假设,最后需要反思语言运用,也就是用语言分析运用语言,这就是上文所说的用第二语言解释元语言。

由此可见,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第二语言学习的两个重要方面。只有可供理解的语言资料输入才能有助于入门学习。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输出”,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二、时事点评引入的研究探讨

时事点评的引入是英语大班教学的一种尝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当代学生普遍反映英语课堂气氛沉闷,大多数的学生只是被动性地接受,基本没有在课堂上运用所学东西。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基础较专业学生薄弱,在四级英语考试与学位证不挂钩后学生更是没有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大班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大”字,所谓大班就是人数众多,这样老师分给每个学生的精力太有限,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成了最大的问题,老师不知道学生到底有多少能力,更不知道学生对什么样的英语阅读材料感兴趣,所谓的因材施教也就成了空谈。

对此,有老师提出在英语课堂运用时事点评的阅读材料,并做了相关实验,他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时事评论,每次课前随机抽取一组学生进行所收集的时事评论的交流报告,老师根据其表现评分。

这样的实验是颇具效果的,首先材料的收集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学生收集什么样的时事评论是自己决定的,学生会根据自己能力爱好去选择。这在输入方面很好地贴合了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其次对时事评论的交流报告主要在输出方面体现了它的优势,语言的运用是我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在交流过程中实际就是再次理解所选材料的过程。最后教师评分实际上是一种强迫性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准备。

时事点评的引入为英语课堂注入了活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时事点评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加大了语言输入的合理性,可理解性材料的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做好了准备,二者的结合使得英语教学更具活力。时事点评的引入是一次有效的探讨,英语大班教学质量的提升实际上需要我们不断改善和深化已有的教学方式并开拓新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晓农.汉英翻译课大班教学探讨[J].山东外语教学,2006(01).

[2]周晓东.关于外语教学中衍生出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01).

研讨班交流发言材料篇4

一、多元的阅读环境融入幼儿园非语言领域。不断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

1.创设多元的主题墙面环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环境对幼儿的认知具有激发性,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探究状态,环境对幼儿的认知具有指导性,幼儿可以在各种材料的使用中,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环境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创设良好的多元阅读环境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去接受阅读。我们首先结合各班级主题活动,将多元的“早期阅读”融入各主题活动,其中主题环境墙面的设计也是活动过程的一部分,因为教室的主题墙面就是孩子们的一本“大图书”,他们随时可以阅读。主题开展的轨迹,在这本“大图书”中一览无遗,并且他们常常会和同伴、老师一起交流“阅读”的感受。

2.创设多元的非语言领域阅读区域环境,与幼儿共同阅读

我们每个班级还结合主题活动,在非语言领域中为幼儿开辟多元的阅读区域,因为一直以来,各个领域中阅读区的环境创设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幼儿喜欢这些多元的阅读区,我们首先从区域墙面环境上入手,再到材料提供,我们通常选与主题有关的阅读资料、书籍,及班级幼儿自编的与主题相关的图书投放在各个区域中,这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及时翻阅与主题相关的可视、可读、可听的阅读资料。例如,在《多彩的春天》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有的班级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在科学区域中提供与主题有关的图画书,这样幼儿可以随时阅读,随手就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在美工区里面,鼓励幼儿将自己喜欢的故事绘画出来,再与同伴亲自制作成大书,投放于区域中供幼儿阅读。在健康区域中提供有关健康方面的图画书,这样幼儿游戏的时候就可以随时和同伴共同阅读。在主题活动中,由于幼儿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需要,我们投放的材料也是有所不同的。

二、多元的集体教学活动融入非语言领域,提高教师们的专业水平

在幼儿园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先努力挖掘主题图画书中有关非语言领域资源,分析研讨,正确定位,把握重点难点,在平时教学中开展实践,根据教师的上课体会,进行反思分析。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需要,所选内容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内容,在研讨中,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内容进行学习反思,从反思中寻找问题切入口。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整合学习,使教师从点点滴滴中树立整合的思想,又从研讨中总结经验,列出问题,然后通过大家一起研讨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科学领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的需要,选择的切入点有所不同,小班从幼儿感受春天,中班则以种子的故事,大班则从根和洞的秘密入手,最后我们发现幼儿对《蜈蚣叔叔的袜子》这本图画书非常感兴趣,于是大家就对幼儿的需要,对这本图画书进行了设计与观摩研讨。因为我们发现这本图画书中主要讲了一个关于规律排序的故事,所以幼儿非常喜欢,最后我们决定先借助这个故事进行导入活动,然后针对故事中的内容为幼儿设计了一系列有关排序的操作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

艺术领域从春天的色彩为切入点,最后结合图画书《彩色的鸭子》,共同设计了《彩色的蛋》这一课例进行观摩研讨。首先通过阅读图画书,然后与幼儿共同讨论,鼓励幼儿想象创作鸭妈妈会生哪些彩色的蛋,最后幼儿自己利用材料设计并制作彩色的蛋。

在健康领域中结合春天的主题设计了《小猴种树》,在活动中,我们根据活动创编儿歌,并把它运用在“给桃树浇水”这个环节中,这样幼儿就可以一边念儿歌,一边非常有兴趣地给小桃树浇水,等等。

在社会领域中,我们结合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开展了有关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首先让幼儿阅读有关端午节的图画书,再通过调查表的形式让幼儿了解端午节,在活动中通过图画书进行导人活动,鼓励幼儿大胆讲述,与同伴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有关端午节的习俗。

总之我们每次进行主题活动研讨时,让教师们带着问题进行研讨。例如,如何引导幼儿阅读?如何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如何将阅读融入非语言领域,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实践体会,每次小组活动互相交流,相互碰撞,总结提炼,达到共识。

研讨班交流发言材料篇5

为了全面提高保教质量,我们将继续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活动,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发展,真正的做到保教并重。

1、能用较规范性的语言完整、具体、连贯的表述

为幼儿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提供自由交流、表述的机会和条件。首先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谈话活动、听说游戏中扩展幼儿的经验,在活动时教师将注重各个领域互相渗透的教育,支持幼儿在各活动中扩展语言经验的倾向,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机会听说,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改进看图讲述、情境讲述等讲述活动的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决定幼儿讲述的兴趣程度、讲述水平、语言潜能的挖掘程度。从原来的集体集中,适当安排小组集中,幼儿分组讲述能为幼儿提供更多讲述机会,从而能让幼儿更大胆放开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再次如开设小小故事大王,播报员等活动项目,让幼儿运用已有的语言经验充分表达和锻炼;最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了解家庭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重要场所,从而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有利因素,不断强化家庭中语言教育,如:让家园配合督促幼儿完成任务,如:布置任务,目的一是让幼儿回家能完整叙述任务的内容,目的二是任务的选择多以复述儿歌、故事为主,让幼儿进行表述一定的内容的语言实践活动。

2、(1)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与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提供丰富的,具有适宜结构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支持幼儿的操作活动。以集体、小组的活动形式让幼儿进行学习活动。在集体学习活动中,对于有些的数学知识、技能,教师应直接教给幼儿,而有些数学关系幼儿难以独自发现和感知,我们将设计一定的情景,引导幼儿观察,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从而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在小组活动中,我们将注重数学区角活动,如在区角活动中提供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在摆弄、操作的过程中充分的感知、体验、探索,鼓励幼儿与同伴展开交流、相互讨论,学习同伴解决问题的策略,纠正错误,共同游戏;

同时,让家长利用日常生活活动的情景和一些偶发事件,如散步,外出游玩中的情景、事情,引导幼儿注意和关心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数量和形状,物体在空间的位置、时间的长短和更替等,引发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与同伴、教师交流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并能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培养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态度。

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提供丰富的科学探索类的玩具和材料,让幼儿在玩中体会科学现象。以集体、小组、个别的探索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将科学活动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如科学游戏活动—风车转转转,借助一定的材料或玩具,将科学的道理寓于游戏之中,通过参与有一定规则的、有趣的玩耍和操作活动,获到相关的科学经验;如根据班级开展种植饲养活动,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播种、管理、收获等种植活动和喂养、照料等饲养活动,让幼儿从中获取有关大自然的丰富经验。同时,鼓励家长多带幼儿走向大自然,利用外出散步,参观、游览的机会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生动的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3、喜欢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与近期教育内容相适宜的环境。以集体、小组、个别的活动形式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如指导幼儿自主选择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同时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形式,放手让幼儿去想象和创造;最后利用社区资源,让家长多带领幼儿参加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让幼儿在欣赏中不断地提高。

4、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有初步的安全保护意识创设

“自理”的条件和环境,在日常生活环节中渗透教育,例如洗手问题、入厕问题、运动中的安全问题,我们将根据日常生活环节反复地对幼儿加以提醒,让幼儿进一步地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开展各项游戏,让幼儿知道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学会保护自己,并通过家长有目的的实际演示和游戏,帮助幼儿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

5、能主动地与同伴进行有效的交往、合作与分享,能解决交往和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创设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流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培养幼儿交往的技能,并给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引导、鼓励幼儿从多方面和多角度解决问题,帮助幼儿积累成功的经验。

二、教科研工作

1、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每周集中年段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通过业务学习、年段事务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有针对性地研讨交流,并做好教研记录,每月月底整理好研讨资料,写好反馈。

2、每周五集中一次集体备课,预设下一周的教育流动内容,探讨实施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对上周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针对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议,调整教育策略。

3、指导年段教师写好逐日活动计划,并对活动进行反思,认真写好教学反思笔记,每月月初检查年段教师上个月的手头文档,并做好记录。

4、组织年段教师进行互听互评活动 >>

,在观摩教学活动中,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

5、根据年段情况开展专题研究:婴幼儿汉字教育与各领域内容的整合。

三、家长、社区工作

1、期初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本园特色课程的建立及内容,并针对年段幼儿具体情况向家长交换意见和建议,使家园教育步调一致。

2、十月份对幼儿进行全面家访,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家,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了解家长的教育观、需求。

3、继续办好“家长学校”,以“育儿保健专刊”、“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促进家园沟通,从而提高家长教养水平。

4、配合园部办好“家园报”,使家长更加了解园部工作,争取得到每个家长的理解和认可。

5、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收集各种废旧材料,丰富幼儿游戏材料。

四、管理工作

1、每周一组织年段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剖析案例等活动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每周五组织年段教师集体备课,预设下一周的教育内容,并对上周教育内容进行反思,同时做好详细地记录。

3、每周一下午检查年段作品栏,家教栏更新情况。

4、每月月初检查年段教师上个月的教育活动计划、教育教学反思笔记,业务学习笔记。

5、指导各班级开展主题活动,写好主题阶段小结。

6、指导各班参加区域活动设计评论。

7、认真做好专题研究的阶段小结和汇报工作。

8、继续加强年段教玩具管理工作,由年段教师共同承担三大类游戏材料保管工作,及时增添新的游戏材料,由各班教师独立保管区域材料。严格执行借还登记制度。

9、根据季节的变化布置年段日然植种角,选择反映季节特征的种相植和饲养的内容。

10、展丰富多样的教科研工作。如,“年段班级竞赛活动”等

五、本学期月工作计划安排表。

九月份

1、各班级环境创设。

2、对新、旧生进行常规养成教育。

3、召开期初年段家长会。

4、开展“中秋节”“迎国庆”系列活动,让幼儿参与班级环境活动,充分体验节日的气象。

5、组织年段教师对幼儿早操结构和音乐进行调整。

6、组织年段教师学习有关二期课改精神的相关文章。

7、组织年段教师做好班际竞赛活动的准备工作。

8、确立教研课题,制定专题研究计划,并作好阶段小结。

9、对幼儿进行全面家访,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园在家的表现情况。

10、填写幼儿家园联系手册。

十月份

1、督促与指导各班级专题计划的实施开展。

2、年段新教师公开教学活动。

3、大班互听互评活动。(结合研究专题)

4、组织幼儿参加年段班际竞赛活动。

5、幼儿早操比赛。

6、创设年段自然角。

7、布置年段作品栏,展示幼儿绘画作品。

8、填写幼儿家园联系手册。

十一月份

1、继续督促指导各班级专题计划的实施开展。

2、组织年段教师观摩中班年段互听互评活动。

3、组织年段教师参加区域活动设计评优活动。

4、组织年段幼儿体验。

5、组织幼儿秋游。

6、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活动。

7、配合园部对各班级生活常规教育情况进行检查。

8、填写幼儿家园联系手册

9、更换年段作品栏内容。

十二月份

1、组织年段教师做好第二届“迎新运动会”的准备工作。

2、组织年段教师观摩小班年段互听互评活动。

3、大班年段家长开放日(向家长汇报字宝宝乐园教育成效)。

4、开展“迎新年”主题教育活动,体验节日快乐。

5、对年段幼儿发展水平进行测评。

6、填写幼儿家园联系手册。

7、更换年段作品栏内容。

一月份

1、组织年段幼儿参加“第二届幼儿迎新运动会”活动。

2、填写期末幼儿发展评估手册。

3、做好期末专题小结工作。

研讨班交流发言材料篇6

所谓“走班教研”,是指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在每班两教一保的前提下,教学时间段每班走出一名教师参与平行班的常规听课,听课内容选择相同的主题教学活动,并在课后及时进行简短的评课活动,让听评课教师实时交流所思所想,调整教学策略、改善教育行为,及时形成活动修改稿,第二天在另一个班用相同的方式由另一位教师进行二次执教。利用走班机制进行一课多研,让每一次教育活动都能成为一次教研活动,将常态化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教研主题,将不同教师的教育技能作为互相学习的内容,将平行班内不同幼儿的个体发展作为教育策略整改的依据,把“教师走班制”教研模式的效应发挥到最大限度。

二、“走班教研”实施片段

以园内一次常规走班教研暨听评课活动为例,分析听评课效果。35位老师参加此次园内随堂公开教学暨评优课活动,呈现了35节来自教学主题中的小、中、大活动,涵盖语言、数学、美术、音乐、健康等领域。分析一等奖活动可取之处:中班数学活动《图形找家》:为了使活动趋于更科学、合理,走班教研后调整了步骤:先操作,再小结,而且是由孩子来小结,得出结论。请执教教师按照这个调整又上了一次,后面由执教老师来讲讲个案分析和自己的反思。

大班美术活动《心愿树》:心愿卡用KT板做了示范,尤其对折剪的图形放置了几种,供幼儿观摩和选择,并且幼儿可以随意到前面去仔细观察再动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征。作品与主题的融合度高,幼儿真正做主题墙的主人。

大班健康活动《球儿最听我的话》:整个活动有一个主要的重难点――拍球行进走。难度在一次次递升:在宽的小路拍球行进走;在变窄的小路拍球行进走;在直线拍球行进走。第三次直线走,体现了老教师的教育机智。

大班语言活动《长得要比爸爸高》:教学活动设计框架完善,教师教学活动过程层次脉络清晰,教师的追问也及时,因此目标完成度高;幼儿发言面非常广,跟随活动的进程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大班音乐活动《卷炮仗》:教师的教学功底体现出常州市骨干、能手的真材实料,随手拈来的教具实则体现细节(用毛巾卷让幼儿明白卷――螺旋形状);在不断迁移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幼儿有法可想、有话可说、有事可做。

中班健康活动《天气冷了怎么办》:一个很枯燥的健康活樱有三个手段的介入――情景、操作、故事,能感受到老师的用心。

小班数学活动《图形宝宝》:了解小班幼儿年龄特征,讲解生动有趣细致,语言简练。

本次活动中隐含的共性问题:好多知识已经滞后幼儿的发展现状,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活动怎样做到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给孩子新的探索?

三、“走班教研”实施建议

前期研讨――

须避免的错误:1.为了创新而创新或全盘否定和改变原型;2.脱离本班实际、缺乏对执教教师本身经验、能力等方面的观察;3.集体意识淡漠,分工又分家。

实施建议:1.挖掘教材本身的意义和价值;2.幼儿情况、班级现状的分析;3.结合实际审视目标的确立;4.相关知识点的讨论、学习、整理;5.活动流程的设计。

现场走班――

须避免的错误:1.教研活动走过场、随意缺席;2.教研意识淡薄、集体意识欠缺。

实施建议:.本着年级组集体意识,全程参与活动,带着思考做好记录,为后续研讨做充分准备;2.做好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的过程性资料的记录、搜集。

后续研讨――

须避免的错误:1.不敢、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2.任务观点,忽视集体走班教研的重要性。

实施建议:1.注重周一、周五例会的质量,真正发挥走班教研的作用;2.对于主题内容、区域活动、幼儿生成点等延伸活动要有思考,并在后续活动中有所体现、解决;3.结合教师能力差异,分层次进行研讨,形成适合不同教师的活动方案。

综述:

1.“教师走班”并没有打破常规的班级管理模式,也没有硬性规定走班次数或时间点。

2.在常态观摩中同步进行常态教研,就幼儿评级、教育机制、教材分析、课程执行力等方面进行及时交流沟通。

研讨班交流发言材料篇7

本研究以交互式大学英语读写课堂中的教师话语为研究内容,主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1)教师话语量;(2)课堂提问方式;(3)教师话语特征。

2研究的对象

本研究以东北林业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从该校三个层次(网络试点班、高级班、普通班)的教学班级中各抽取一个班级为观察对象。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自然调查法为主,采取课堂观察与录音、问卷调查两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三个班级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全程录音。

二结果与讨论

三个班级的课堂教学都是以导入加课文讲解模式进行的。网络班教师首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结束后选取三名小组代表总结本组的讨论结果,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对其发言内容进行点评并引出课文主题。高级班教师首先播放了一段为时两分钟左右的视频并针对视频内容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结束后选取两名学生就所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进行简短的点评并引出本堂课要讲解的课文。普通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了两个问题,每个问题请两名同学发言,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进行对其发言内容进行反馈并引出课文内容。

1教师话语量

在对录音材料进行转写后,笔者对转写材料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与分析。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三个班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话语时长仍在整体课堂话语中占很大比例,但并非课堂教学活动的绝对主体,学生话语获得了一定的空间,46%~56%的教师话语时长能够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信息输入。此外,网络班、高级班和普通班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足够的时间使用英语进行意义协商并产生有意义的语言输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两个维度的交互活动既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接触目的语,又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尝试使用目的语。问卷调查显示,三个班级分别有65.38%(网络班)、63.63%(高级班)和53.7%(普通班)的同学认为,课堂上,自己有足够的时间使用英语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

2课堂提问方式

课堂的提问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参阅式提问(referential questions)和展示性提问(display questions)。参阅式提问指的是无确定的答案,学生在回答时可以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的提问;而展示性提问指的是那些答案确定、提问者要求回答者将即定答案说出来的那类提问。许多学者提出,为了使课堂上有更多的交流,教师应少使用展示性问题而多采用参考性问题。Brock(1986)的研究说明,参考性问题可以增加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从而促进语言习得。Nunan(1987)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当教师使用参考性问题时,学生使用的语言更为复杂,更接近自然环境中的话语。

以上表格的数据表明,在三名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示性提问多于参阅性提问。经过对转写材料的分析,笔者发现三名教师的共同特点是导入环节多使用参阅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输出,而课文讲解环节则多使用展示性问题来检验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虽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绝对的主体,但仍然占据权威地位,教师的角色介于课堂统治者与学生语言学习的引导者之间;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活动更多停留在对语言知识的检验这一较浅的层面,缺乏更深层次的意义协商。

3教师话语特征

(1)单句含词量

(2)句子类型

经过对课堂录音转写材料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三名教师的共同特点是在导入环节多使用短句子,这些句子多为简单句,学生能很快理解教师话语的含义,并按照教师话语的引导进行讨论或发言;在课文讲解环节,尤其是重点词组和重点结构的讲解部分,教师多使用长句子,此外,课堂上教师所使用的复合句多出现在这一环节。从词汇难易程度来看,教师话语中的词汇多为四级核心词汇,配以少量的四级外词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三个班级分别有76.92%(网络班)、78.18%(高级班)和72.22%(普通班)的学生认为,课堂上的教师话语内容属于略难但可以理解的范围。因此,可以说,三名教师的教师话语属于略高于本班学生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目的语的语言习得。

总之,在课堂交互活动中,教师话语既是教师用来组织和实施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又是学生目的语输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话语在促进学生语言习得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的现有语言水平灵活地调整教师话语的数量、内容和难度,使之真正成为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有意义的语言输入。此外,教师应通过教师话语引导学生进行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两个维度的交互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输出和意义协商,以达到提高学生语言习得成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研讨班交流发言材料篇8

1、引言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又称协作学习、共同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之一(王坦,2002:68-71)。合作学习就其本身而言有丰富的研究基础。Roseth等(2008:223-246)总结了合作学习比独立学习使学生“将更倾向于取得成功;将更倾向于建立更积极的生生关系;将以更高层次的成绩和更积极的伙伴关系相联系。”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性活动,强调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性互动,其具体教学策略包括四个方面:(1)选定课题,确定学习的内容和任务;(2)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明确组员责任,通常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即每个小组的整体成员特质构成相差不大,但小组内各成员之间应该具有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合作小组以4到5名学生为宜;(3)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类型的合作性学习活动,如:拼图式活动(jigsaw activity)、角色扮演(role play)、话题讨论(topic discussion)、戏剧表演(play performance)、调查研究(investigation research)等,小组成员面对面靠拢在一起,根据分工首先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然后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各自的学习结果,最后整合学习成果;(4)提交学习结果、给予成绩评价。每个小组要把本组的学习结果呈现给全班。因此,合作学习是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学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蔡慧萍,2005)。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网络成为大学生们学习外语的重要手段。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教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这一新的教学手段与合作学习方法相结合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目前对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传统课堂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或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少有结合这两种方式的应用性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如何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方便、灵活的交流途径,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合作学习策略运用于网络和传统课堂学习中,以期将网络和课堂学习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者在两种学习模式中的学习质量与效率。

2、网络环境下与传统课堂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

2.1 两种环境下合作学习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形式,以网络为工具,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合作互助的学习模式(李星亮,2007:233-235)。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能够消除时空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了便利、为结构化的在线讨论提供了足够的批判性思考时间和对发表意见的精细加工(William et al.,2005),有利于分析、推理、评价、反思、知识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和对讨论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参与的形式更为民主化,即便是那些不善表达的学生,也易于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归樱,2006:8-12)。同时,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还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广域性和交互性。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能随时随地进入虚拟课堂学习,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信息技术展开,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意浏览、下载和上传资料,提高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网络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可以使用言语和文字的形式提高语言的可理解性,以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当小组成员在线讨论话题时,他们各自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通过使用录音使听者重复听到信息,这种重复性是语言学习从短期理解到长期获得的必要条件,小组成员通过视频和录音可以得到重复练习的机会。

传统课堂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课堂里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或者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小组活动。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应承担具体任务,并对自己的任务负责,通过合作最终完成共同的目标(马洪亮,2003:16~19)。在传统课堂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能够通过肢体动作、表情等形式使言语表达更准确、更生动,使同伴快速理解自己的信息。小组成员在长期的合作中能得到情感的提高,从而共同进步。

2.2、两种环境下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网络环境存在特殊性,其交互的直接性和社会存在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过于依赖网络媒介。同时,师生、生生通过文字或者音频形式交流,这些手段不能像面对面交流那样感受到情感,较显生硬,使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缺乏感情而有距离感。此外,若没有即时沟通和鼓励,学生们容易困惑迷茫,一旦在结构复杂的网络课程中迷失方向,学生更易有孤独感(叶海智、王富强,2008:25-27)。在课堂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虽然当面的情感交流和即时交流是可以实现的,但也存在交流的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学生只能就准备好的材料进行交流,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获得新材料等问题。所以网络环境下与传统课堂环境下的英语合作学习各自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将两者相结合,发挥两者的优势,克服它们的缺点,从而建立一个新的学习模型。

3、基于网络环境与课堂环境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模型设计

3.1 构建混合环境合作学习的模型基础

基于网络环境与课堂环境的合作学习模型是依据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和Swain的语言输出假说理论而设计。

Krashen(1985)认为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冯淳林,2010:99-100)。这些语言输入应该为学习者所理解或者适合学习者的水平,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应该稍高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学习者可以通过上下文的线索,通过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理解。

对于Krashen提出的可理解输入假说理论,Swain(1985:235-253)认为可理解输出的作用是提供检测真实语言交流的机会以及在上下文中的检索,是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Swain(1995:125-144)之后提出输出似说(Output Hypothesis),认为语言输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也有着显著作用,要给予学生在课堂中足够的机会去练习使用所学语言。她认为理解语言输入只是语言学习的一部分,除此以外,学习者还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语言,也就是进行语言输出活动。

3.2 模型构建

结合上述理论和学生学习实际过程笔者尝试构建了混合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模型(如图1所示)。它由两个平台构成,每个平台由四个系统组成。两个平台相互独立但又紧密联系,既有分工,又有共同任务。下面就每个模块进行简单介绍。

模块一:分组与主题。根据分组原则,教师在开展任务前对学生进行分组,简单介绍合作学习的目的和学习内容,以使学生大致了解即将讨论的内容;在设置讨论问题时要结合实际任务,合理搭配低阶问题与高阶问题,以便学生深入展开对问题的讨论。低阶任务包括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如:词汇、语法等,主要在教室课堂平台进行;高阶任务主要涉及知识迁移,各种能力及知识创新等,主要在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

模块二:计算机网络平台。此平台主要支持四个系统数据,即网络资源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网络评估系统和网络互动系统。网络资源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制作专门的大学英语学习网站、网络课程以及其他学习资源等。这些信息和资源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入,为他们的网络讨论输出做准备。网络监控系统分为教学系统和管理系统:教学系统由教师在对课程和学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式网络课程设计来实现,相关课程内容分成许多个学习模块,每个模块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考试和疑难问题解答等,系统以模块为单位来控制学习者的学习步调。管理系统是由教师对学生分组合作的相关信息进行管理,跟踪各小组的合作进程,对合作学习进行检查并及时进行必要的指导。网络互动系统包括教学论坛、聊天室、网络视频、QQ、留言板、网络社区等,为师生提供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互动沟通,这是一个完全输出的过程。网络评估系统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机制,从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学习技能j方面进行评价。学生依赖这个平台,对教师提出的高阶任务进行小组讨论和组间讨论,最后形成小组智慧。依据前面所掌握的知识和资源,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输出信息和知识。

模块三:教室课堂平台。此平台也是由四个系统组成,即课堂资源、课堂评估、课堂监控和课堂互动。课堂资源主要是指学生使用的教材、教师参考书以及其他课外资料;课堂评估采用教师评价、自评和生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课堂监控凭借教师对各个小组活动的现场监督,对小组完成的任务情况事后监督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约束;课堂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学生根据掌握的课堂资源输出信息。在这个平台里,各个小组对教师提出的低阶任务进行协商、讨论,最后形成小组智慧。

模块四:成果展示。在计算机网络平台和教室课堂平台形成的小组智慧可以在教室或者网络中进行展示。通过所有小组的讨论、评议从而形成班级集体智慧,完成知识输出。

4、实验方法与说明

4.1 实验对象

通过整群抽样方法,本研究选取某理工类大学10级的4个班共163名学生作为被试对象。四个班被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A班40人为实验班,B班39人,c班41人,D班43人为对照班。各班级学生在性别、学生城乡比例、学业成绩、任课教师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4.2 实验内容与过程

四个班级使用相同教材,即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新时代交互英语(全新版)》第3册,完成相同的教学任务,即教材中7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A班采用网络环境与课堂环境相结合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而B,c,D三个对照班分别运用网络环境下合作教学方法,传统课堂环境下合作教学方法和传统语法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中,先通过前测确定初始状态,然后分别按照既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最后进行后测和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论。

4.3 实验效果测试与结果分析

4.3.1 测量工具

测试使用人际关系、自信心和学习兴趣3份调查问卷以及2份语言技能测试卷。语言技能测试采用2012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作为前测试题;采用2012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作为后测试题。人际关系、自信心和学习兴趣3份调查问卷分前测和后测,为同一问卷。人际关系问卷和自信心各包括20条,学习兴趣问卷15条,每条有四种选择,每个选择分别代表3、2、1、0不同的分数,3代表“非常符合”,2代表“基本符合”,1代表“难以判断”,O代表“非常不符”。

4.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对学生的前后两个阶段的情况进行统计,所得全部数据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的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在人际关系、自信心、学习兴趣和技能前测的结果在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5)。这说明,四个班级在实验之前,以上四个方面的初始条件是相同的,因此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具有可对比性。

表2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在人际关系、自信心、学习兴趣和技能方面后测得分上有显著差异(P

4.4 实验结果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网络与课堂混合环境下的合作学习互为补充,有益于学生的进步。主要包括:

(1)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孤独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及人际交往能力。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借助网络相互交流,尽管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视频、文字、音频的形式进行交流,但依然缺乏面对面交流的直接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同时,课堂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因为较难便利和快捷地查找资料,导致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缺乏深度和广度,因此只有把两个学习环境结合起来才能克服以上不足。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合作学习,查找资料,使讨论的问题具有深度和广度,之后在课堂环境下根据所准备的内容展开合作学习,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生之间相互支持与鼓励,其人际关系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之间的陌生感自然消失,进而能充满信心地对问题发表看法。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全面提高语言水平。语言的习得受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和语境等一些关键因素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查询所需信息,这有利于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在网络情境下,学生通过视频、音频、QQ等方式实现即时交流,这些交流方式是可存储的,具有可重复性。同样,为了使同伴之间能够理解自己的意图,他们会选择最具可理解性的方式,这将对学生的语言习得产生正向效果。同时,为了使交流更加生动和富于情感,还需结合课堂环境开展的合作教学,面对面的交流可加深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学习者能够反观自己对问题理解的欠缺,比较各自观点的异同。

研讨班交流发言材料篇9

1.主要内容。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Seminar教学模式进行生物医用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改革。(1)教学形式。首次课时,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10组,每组3人,设组长1人。采用教师讲解和Seminar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根据教学单元的内容,将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部分由教师进行讲解,扩展部分由学生针对设定问题首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讨论,最后由全体学生和教师进行提问和点评。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探究为主线,营造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相互影响的氛围。(2)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将每个章节划分为两大模块,即教师讲授模块与Seminar模块。在教师讲授模块中,教师为学生介绍部分基础理论和典型案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每单元授课结束后,要求学生采用小组和个人作业等不同形式就某个重点课题进行调研,并在下一次Seminar课上就所调研的内容作专题报告。在Seminar模块中,教师引导讨论方向,鼓励自由发言,以及适时对学生发言和报告的内容进行点评。(3)教学内容。设定每个单元的重点研讨课题,并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由各个小组分别完成,例如生物医用金属材料临床应用和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发展前景等课题。

2.研究方法。(1)教学目标设计。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生物医用材料教学要使教师和学生同时兼有教学者和研究者的两重角色,师生共同围绕一系列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理解并发现知识。这种个体化的知识是从学生个人的知觉、情感和思考中获得的经验。在派纳看来这是一种个体经历导向型课程,课程理论并非将焦点放在外在的活动,而是放在交互的活动及自我、他人及课程之间的协议。[3](2)课程定位。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生物医用材料教学把教师和学生作为共同的教学主体,以研讨方式组织教学,创造了既热烈活跃又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促进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考水平,帮助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更进一步消化、记忆、理解、运用和探索。(3)课程效果。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生物医用材料教学注重学生资料查询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Seminar教学活动,学生将问题现状分析、结果论证以及展望等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并传递给其他成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4)考核方式。在原教学模式下,所有34课时都是以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的。改革后,原来的34课时分为两大模块,其中教师讲授模块占16课时,Seminar模块占18课时。课程采取过程化考核,取消原有的笔试部分,增加了Seminar考核部分。考核方法包括四个部分,其中学习态度占20%,平时作业占20%,Seminar成绩占40%,课程报告占20%。此外,Seminar成绩的考核由三部分组成,包括教师评分70%、其他小组代表评分20%和自我评分10%。

二、结果

研讨班交流发言材料篇10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为此,要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进行细致的研究设计。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情况,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争取小组间的零差距,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每组人数一般为4至6人,并推选知识基础扎实、兴趣爱好广泛、学习能力较强、心理素质较好的同学担任第一任轮值组长。每五六周根据实施情况改变一次编组,轮换组长,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成员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鼓励每个组员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特别是给那些平时不愿意说话或是不敢说的同学提供展示自已的机会,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

二、准备有效

1.精心设计活动

一是合理选择活动内容。数学课堂中,有些内容是适合独立探究的,有些内容是适合动手操作的,有些内容是适合合作交流的。适合合作学习的数学内容一般有以下一些特征。①对于需要通过概括抽象得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以后应用中容易出错的数学概念、原理,可以进行合作学习。②对于一些原理的探寻,或得出符号化的结论有一定困难时,教师可以考虑分解或转化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合作学习。③问题具有挑战性,独立解决起来比较困难。④问题具有开放性,仅靠个人思考不全面或在解题策略、结论上存在很大争议。⑤问题具有探究性,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可以使学生对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一个亲身体验,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因此,不能将合作交流活动滥用,那样只能使合作交流成为一种形式,走的是过场。二是合理设计活动程序。合作交流活动是否顺利、有效,活动程序必须合理。设计时要围绕课时目标,把活动分解成几个环节,各个环节应目的明确,内容具体,有针对性,而且应环环相扣,活动自然流畅。本人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设计了观察活动,活动有以下几个环节:①学生在自己的位置观察小组提供的物体,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并完成观察记录表;②小组内交流观察记录,形成小组讨论结论;③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形成全班讨论结论。通过观察、组内交流、全班交流等环节,学生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看到的面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至少可以看到一个面,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的观察经验获得就很真切、深刻。

2.精心准备活动材料

活动材料包括工具材料和学习材料,是学生数学活动的内容载体。活动材料越丰富,就越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参与,活动的有效性就更强。工具材料应尽量让学生收集准备。学习材料有的应按个人准备,有的须按小组准备,教师在课前就应根据设计准备好。

三、组织有效

1.合作活动

合作活动要充分体现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合作活动前,教师应明确提出活动任务,小组应根据活动任务明确分工;合作活动时,组内同学要积极主动参与,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本组活动任务,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给予有困难的小组以帮助,或者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当中。合作活动结束,应立即收拾活动材料,或提醒学生停止活动,避免学生沉迷于当前活动,而影响后面的学习。

2.交流活动

研讨班交流发言材料篇11

1.1 利用语言文字虚拟情境。采用的手段和方式有诵读、表演读、演讲、课本剧表演等,有老师指导性的表演,更多是学生的参与性表演、交流性表演、汇报性表演等。让学生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人为地再现文章意境,达到内化、积累、创造性地运用已有语言文字的能力。

高二(1)班是文科班,针对班里"能说会道"者较多的特点,且同学们都有演讲的兴趣和要求,每节课都安排演讲。从最早的自由演讲,到三分钟演讲,再到散文的专题演讲,再到与课文同步演讲,再到即兴演讲,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班级整体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

1.2 利用媒体展现情境。课件等现代教学媒体为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如教学《滕王阁序》时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的感受滕王阁"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恢宏气势。在教学《祝福》时,让学生对文本初步阅读的基础上观赏影片,进一步加强文本理解,并在课后进行实践性个性化阅读。

1.3 构建和谐师生课堂情境。为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首先变革学生座位:让学生围成几圈,分组学习。其次老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把微笑带进课堂,走到学生中间,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分层指导,让他们在多向交流中参与,并送给学生一份敢于提问的"保险单"--课堂允许你出错。

2.构建"体验型"立体课堂结构形式,掌握体验过程

2.1 结构图式如下。

教师:激情导入指导启发激发思维创设情境

主结构:初步感知理解感悟研讨延伸运用创新

学生:主体参与互动学习体验内化自我发展

2.2 操作过程。

(1)初步感知。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学习目标和学生水平,采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诱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感知材料。

(2)理解感悟。围绕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充分开展课堂讨论,以解决问题。教师的设问要有吸引力和层次性,教师要善于在讨论中启发引导。

(3)研讨延伸。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作深入的知识辨析和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和方法性知识。并结合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博引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开展发展性研讨活动,从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掌握自我发展方法。

(4)运用创新。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发展方法并初步具有发展能力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景中进行发展性训练,最终形成发展品质。

3.整合现实资源,拓展体验范围

3.1 开发文本资源。教材、文本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最直接的?n程资源。我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应放在研究和处理教材上。例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将一本教材的所有课文进行大胆的筛选和合适的重组,这样学生就更容易认识文体,认识各种文体的艺术特点、语言风格、表现方法、修辞技巧等。

3.2 开发校内资源。一是校园环境渗透着教育者的育人理念,蕴含着丰厚的人文元素,包括校园景物、名言警句、校训展示,成果展室、网络主页等。二是学校本身包含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如教室的文化布置要有特色。黑板报、展示角等都应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信息来源。三是学校丰富的图书储藏。四是"校园之声",从组稿到节目出炉,从优秀节目观摩到专业知识的学习都是由学生自行组织参加的,并聘请一部分语文教师作节目指导。

3.3 开发外部资源。利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等乡土资源来影响学生。比如利用红军石刻标语这一校外物产资源进行教学,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红四方面军史陈列馆、沙溪王坪烈士陵园,欣赏了"赤化全川"、毛浴镇红军标语,访问了县文管所所长及部分老红军代表,了解了红军当年浴血奋战的历史。

4.重视实践活动,感受体验乐趣

研讨班交流发言材料篇12

一、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概况

(一)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用英语学习知识产权规则,提高综合能力的需要,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用英语掌握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最新立法动态,并能提高参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法律资料的阅读和撰写能力。在我国沿海的对外经贸发达地区的企事业单位,亟需懂外语、懂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复合人才。不过目前我国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中文教材存在数量少、教材内容滞后、过于原则且不够具体深入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学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直接选用第一手的原版教材、外文文献,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直接检索、查阅WTO、WIPO网站的英文资料,这对学生掌握国际知识产权的法学理论、国际条约、国际协定与国际知识产权案例等内容,将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学习路径。

(二)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的定位

双语教学根据英国朗文出版社出版的《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为:能在学校里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类门课的学习。目前双语教学所运用的第二语言或外语,在我国高校环境下,主要是指运用英语和汉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传授专业知识、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双语教学根据是否使用原版教材、使用汉语和外语的比例,可以分为半外语型、混合型和全外语型双语教学。因此采用何种类型的双语教学运用于国际知识产权法教学,可以由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进行选择和运用。高校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不同于专业外语课,重在通过使用英语让学生掌握国际知识产权法专业知识、用英语思考法律问题,并能用英语从事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实践,包括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而非纯粹语言能力的学习。

二、Seminar教学模式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Seminar”教学模式的内涵

目前“Seminar 教学模式”已经是世界各国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在知名学府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指学生与教师就某一专题定期共同讨论的教与学的互动模式,也被称为“主题式讨论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讲授教学和个别指导,教师可将授课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要求学生对专题中的问题进行学习、探讨和研究。要完成Seminar的任务,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搜索大量相关英文资料,进行梳理、总结、思考,然后形成报告,制作成PPT,在Seminar课上进行演讲和讨论。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创新。这无论是对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的理论还是实践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Seminar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特点

1.基本模式:

(1)教师确定国际知识产权法专题内容,将学生2—3人分组,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完成专题学习任务并制作英语发言稿和PPT,时间在20-25分钟左右,其余学生自学归纳;(2)演讲学生就专题运用多媒体依次发言并总结(本科学生可用英语演讲、难点处可用汉语讲解),演讲结束后其他同学就困惑用英语提问,演讲同学答疑或交互式探讨;(3)教师就专题问题进行要点梳理、难点解答和归纳。(4)演讲同学的PPT在Seminar课后根据教师意见修改完善,上传教师申请的课程公共邮箱,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并由教师上传与专题有关的中英文资料作为辅助学习内容。(5)教师对每位同学的资料准备、英语表达、思考总结归纳以及答疑能力进行综合考评打分,占总评分的40%。

2.特点:

(1)内容与方法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层次的Seminar教学模式。对于本科生和硕士生采用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应是有所差别的。本科生的Seminar双语教学,可采用混合式双语教学,即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运用英语与汉语交错作为教学语言;专题的划分根据教材的基础内容展开,重在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讨。硕士生则可尝试采用全英语型双语教学,直接用英文原版教材、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专题的内容可围绕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理论前沿而确定,打破单一教材的局限。专题英文演讲内容,除了原版教材,需充分利用WTO、WIPO以及EPO等官网的公开英文资料和案例进行检索与学习。

(2)学生主动海绵式学习与团结协作式学习效果的最大化。由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演讲特点、归纳特点和交互式特点,学生除了领会原版教材的内容外,还需大量阅读和搜集相应的英文资料。这就将学生被动式填鸭教学转变为主动利用网络搜集和吸收专题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演讲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表达和沟通能力。此外由于是小组2-3人共同准备,团队的分工协作沟通尤为重要, 将学生独立封闭学习转变为共同探讨合作学习,遇到专题难点可以共同讨论、拟出英文演讲提纲,制作生动活泼的PPT,在专业英语的学习障碍上也可以互帮互助。

(3)双语交互式讨论使师生教学相长。课堂的讨论和质疑是Seminar教学模式中最为重要的特点,也是难点的部分。对于专题内容的交流、质疑、辩论,需要学生在大量课前阅读准备基础上,带着问题来上课,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将问题厘清,对于学生不能够正确理解的问题,教师及时答疑和梳理专题重点,这个阶段英语和汉语交互使用,对学生问题理解的效果较好。同时双语交互式讨论能有效针对学生问题,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教师授课而言,也可以准确把握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学生某些创新些问题的提出,对教师的教学科研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模式的困境与问题

(一)原版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有一定难度

在双语教学中,使用一本合适的原版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双语教材对双语教学开展是至关重要的。关于国际知识产权法的英文著作较多,但难易程度不同、有些专著很厚,页数过多,内容晦涩不适合作为教材使用;有些则倾向与某个学术问题的前沿讨论。在英文教材众多的情况下如何选择,考验教师的经验和智慧。

(二)对教师授课要求高

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法学专业知识背景,掌握国际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知识、有熟练的英语读写交流能力、有海外留学经历更佳,一般都接受过Seminar教学模式的授课,更能体会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方法和特点。因此,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进修以达到以上授课条件。其次,Seminar双语教学模式授课,对教师而言,备课量大,通常是中文授课备课量的三倍,在课堂讨论中要把握讨论动态、及时答疑,这对教师而言,都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熟练的双语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编写相应的英语授课计划、采用课堂Presentation和期末考试的两种方式进行考核。

(三)课时总量设置较为不足

“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内容量大,课前准备、课中的演讲和讨论,需要英语思维和实践,没有充足的课时,学生很难跨越母语到英语的语言障碍,开展充分的探讨。而国际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是国际经济法的一门分支学科,在高校的课时安排上,一般低于30课时,在开展Seminar教学模式上有一定难度。

(四)学生英语能力与Seminar双语教学要求的矛盾

“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课的课前英文资料阅读量大,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英语四、六级,并在英语口语上较为熟练,否则无法在上课中进行交互式双语探讨。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有很大畏难情绪,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该教学方法无法在本科学生中直接全面铺开,需向具备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知识背景和熟练的英语能力的学生授课,通过阶段性才能有效开展。

四、“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模式的完善路径

(一)多方位选购原版教材并向其他高校吸取经验

教师可以在选择教材上多看多比较或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其次,要解决购书的途径问题,利用网络和多种途径购买书籍。在挑选和比较数十本国外知识产权的书籍之后,笔者选择了Frederick M. Abbott, Thomas Cottier, Francis Gurry撰写的《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An Integrated World Econom》Wolters Kluwer, Law and business,2011版作为双语教材,因其体系的清晰、内容的基础性以及最新修订版反映该国际知识产权法律最新变化,作为Seminar双语教学较为合适。但是该专著页数较多,学生一开始有畏难情绪,需要编写适当的教学大纲、引导学生阅读专门的章节展开学习,同时也要辅以中文的国际知识产权教材作为补充。

(二)加强授课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培养

“Seminar”教学法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课中的运用,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外语能力以及与学生互动掌控课堂讨论进程的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不仅包括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专业知识,还应理解英语原版教材中普通法的法理原则、内容和案例,能与我国国内法进行比较。其次是英语能力,能做到流利地用英语进行授课和讲解专业知识,不只是诵读原版教材的内容,进行中文翻译,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授课的比例不能低于60%。再次,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对课堂讨论中对学生问题讨论的掌控,以免讨论偏离专题的核心问题。在讨论中教师要调节好讨论气氛,避免讨论过于沉闷、陷入沉默境地或过于激烈出现学生之间的不友好状况。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还要及时总结专题问题,用双语答疑解惑。以上几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部培训、高校培训、教师自身学习三位一体的培养结合起来。

(三)课时充足的小班化授课,激发学生双语学习兴趣

小班化授课是双语交互式教学中最为理想的授课模式。30人以上的学生课堂规模,较难调动所有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学生发言的机会受限,容易走神,教师对讨论现场的掌控也较为困难。20-30人之间的小班授课,在课时量适当增加、课时充足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较好地运用“Seminar”交互式探讨模式,在讨论中加入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得课堂讨论和教学生动有趣,有效激发学生双语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四)课后归纳总结不可偏废

“Seminar”双语教学模式的课堂讨论实践、思辨性强,讨论内容会有一定发散性,因此课后的归纳总结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些争议性较强的问题,需要查找资料进行归纳,以免讨论流于形式,而没有掌握实质的知识要点。课后的归纳总结需要师生共同进行,学生重在对专题核心问题和课堂疑问知识点的双语总结归纳。教师则不仅局限于此,还要对课堂讨论的进程与方法、专题重点的增补、学生疑问的解答等等进行全方位梳理总结和完善;以达到既能提高学生双语学习专业知识的目标,又能不断总结提高自己“Seminar”双语教学法。

参考文献:

[1]仲伟合,袁长清.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C].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研讨班交流发言材料篇13

听力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学习者的听力策略研究,对于听力材料的研究还限于听力材料的真实性上,对于真实性的听力任务的设计研究甚少。本文对听力教学中的真实性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听力设计案例呈现部分从听力材料的真实性和听力任务的真实性两个方面设计听力真实性任务,并且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完全体现学习者的真实性。

二、真实性概念的综述

对于语言材料真实性(text authenticity)问题的讨论始于上世纪70年代,讨论的焦点在于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和真实的语言材料的关系,以及语言材料真实性对语言学习的影响。Widdowson(1978:80)认为材料的真实性与真实性材料是不同的概念,材料的真实性涵盖了真实性材料这一概念,它存在于学习者使用材料的过程中。真实的材料是就材料本身而言,而材料的真实性是指材料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它存在于学习者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是对材料的合理使用、对材料作出的恰当反应。这与Breen(1985:63)提出的学习者真实性(learner authenticity)这一概念不谋而合,Breen认为学习者只有对文本即语言材料感兴趣,并且学习者能够运用先前的知识去解读该文本,方能体现文本的真实性。可见文本材料真实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制约学习者的真实性,即学习者是否真正与文本进行互动交流。

Breen(1985),Tylor(1994),Lee(1995)等一些学者也都从语言教学的各个角度出发,从(1)文本的真实性(text authenticity);(2)学习者对文本诠释的真实性(learner authenticity);(3)语言学习任务的真实性(task authenticity);(4)课堂语言的社会场景的真实性(classroom authenticity)这四个方面对真实性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国内也有一些研究人员对真实性材料与材料的真实性进行了探讨与分析(魏东霞,2007;高治东,2006)。魏东霞(2007)认为简化的语言阅读材料并不能够真正帮助学习者学习目的语,而真实性语言阅读材料因其直接性,能够提供给学习者真实可靠的材料,更能帮助学习者掌握目的语。高治东也认为真实性材料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他们都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学生毕竟只是学习者而不是组织者,本身会有局限,这对教师这一指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认为学习者作为自己学习的主体,完全可以参与真实性听力材料的收集和真实性听力活动任务的设计,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以上论述的是语言学习材料的真实性和任务的真实性的相关研究,但都只笼统地涉及语言学习材料的真实性问题或者从真实的阅读材料角度讨论,并未细化到听力材料的真实性的讨论。到了二十一世纪初不少国内外学者开始对听力材料的真实性运用于英语听力教学以及听力任务的设计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如陆国君(2000),孙秀英(2006),黎彦(2007),Freda Mishan(2005)等研究者着重分析了材料的真实性对听力的作用;陆国君(2000)听力教学中坚持使用真实听力材料并对听力任务进行分级、控制任务难度等做法来训练学生以增进学生进行自然交际的信心和能力。孙秀英(2006)提出了听力练习设计的三个原则:目的性、真实性和主体性,这三个原则和以上分析的任务的真实性和学习者的真实性相一致。黎彦(2007)指出英语听力教学可以利用录像节目、电视广播节目、网络资源、原版电影这些真实性的听力资源使学生扩大知识面,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听力水平。Freda Mishan(2005)在其文章中分析了多媒体如电视、广告传媒、电影、歌曲等真实性的视听资源是如何应用于英语语言学习中,并且利用这些丰富的真实听力材料设计了诸多任务。在其文章导言部分写道:“‘真实性教学’的前提是使用真实性的文本提高语言学习的水平并且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其真实性。”(The central premise of the authenticity approach are the use of authentic texts for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preserving of this authenticity throughout the procedures in which they are implicated.)这就启示语言学习者和教师均需参与真实性语言材料的搜集和任务活动的设计,尤其学习者的参与更能体现其真实性,从而保持语言学习的真实性和良好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从本质上来讲,追求英语听力教学的真实性,首要是需要真实性的听力材料,其次是听力任务设计的真实性,而只有这两者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学习者对文本诠释的真实性。

三、真实性的听力材料和听力任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大多数学者都认可了真实性语言材料对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听力教学的真实性以及听力真实任务的设计。那为什么听力材料的真实性和真实性的听力活动如此重要呢?为什么要在听力材料选择和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学习者真实性?我将从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和二语习得领域中学习者个体差异进行阐述。

根据Krashen的输入理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指“i+1”:i指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状态,“i+1”指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水平。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有助于激活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进而促进语言习得。第三部分设计的听力活动是由学生自己进行资料搜集和录音,因此学生之间的语言能力应该处于相似水平,这样的语言输入不会出现学习者无法做出有意义的回应或者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的情况。

Stern(2009)总结了包括学习者情感因素、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在内的诸多影响学习者语言学习的个体因素,指出积极的情感因素和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的提高。真实性的听力材料是在真实语境下的具有真实目的的交际语言,更能引起语言学习者的获取真实信息的兴趣,引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真实性的听力任务也能达到同等效果,真实性的任务必须使学习者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对任务的主题和目的感兴趣,从而体现了学习者的真实性,学习者真实性的体现最终能够提高学习者语言学习的水平。涉及听力技能的真实性,就不应该是孤立地从听力文本的真实性来考虑,还有很多考虑的角度。比如说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制作自己的听力材料,自己设计任务。这样符合了“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四、真实性听力教学活动案例呈现及分析

在以往的日常教学中活动材料资源的收集和任务的设计大都是由教师一手操办的,往往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正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真实性。本文设计一活动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源,制作自己的听力材料,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 2 “Wish you were here”为主题为例,就这一主题设计了一个真实性的听力任务活动:

通过设想一个现实生活中常发生的事件――为一位新来的客人做导游,学生可以介绍自己的家乡的某一个景点、学校等;一个学生觉得别具特色的地方,如某一个商业街区、自己喜欢的地方等。

第一步,全班分组讨论,投票表决要拍摄哪些地方,讨论一下哪些地方游客会感兴趣,介绍什么(比如该地点的特点,比如旅行方式,太远的地方需要什么交通工具等),并且讨论介绍内容的先后顺序,语言水平比较弱的学生可以写下要介绍的内容作为录音文本。按照集体讨论的地点,一部分学生跟随老师去这些地方拍摄一些照片,或者学生也可以自发组成小组拍自己想拍的地方,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挑一些照片或者明信片代替。学生可以录音加图片也可以自己实地去拍摄边录音,或者单独制作声音文件或者视频文件来介绍这些地方。

第二步,同一年级可以安排自己带的班级(至少两个班级)将自己班级做的录音材料或者视频材料展示给其他班级,并且自己设计任务,设计的任务可以是问题解决式的,可以是决策性的任务,让其他班级学生完成,锻炼其他班级学生的听力。

第三步,其他班级也可以对这些听力材料提出一些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这样渐渐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氛围。

这样设计的优点如下:

1.搜集的听力材料完全由学生自己参与介绍,对象的选择、资料的搜集、选择介绍的具体内容也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具有真实性;有很大的灵活性,符合了新课改之后一致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学生组成工作小组,并且预先告知其介绍内容将会分发给其他班级,无形中增加不同班级的竞争意识,同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学生利用自己的录音和自己设计的任务对其听力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和帮助,设计的听力任务具有真实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国君.真实听力材料及其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2000,(75):6-15.

[2]黎彦.真实材料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7,(32):82-83.

[3]高治东.英语教学材料的“真实”与“真实性”[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23-125.

[4]孙秀英.高中英语听力练习的设计[J].基础英语教育,2006,(6):40-44.

[5]魏东霞.论英语教学中真实性阅读材料的选择[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1):20-26.

[6]Breen,M.P.Authenticity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J].Applied Linguistics,1985,6(1):60-70.

[7]Freda,M.Designing Authenticity into Language Learning Materials[M].Bristol:Intellect Ltd,2005.

[8]Lee,W.Authenticity revisited[J].ELT Journal,1995,49(4):323-328.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