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小学教案数学实用13篇

小学教案数学
小学教案数学篇1

二、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

数学教学的案例具有以下特征:

(1)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表现在数学教师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2)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要能够把数学教师与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生动地描述出来。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大体如何的笼统的描述,也不是对活动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

(3)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4)数学教学案例对行动等的陈述,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数学教和学的特性,提示出人物内心的数学思维活动,如对数学的态度,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5)案例的叙述要能反映出事例发生的教育背景。

三、小学数学教师做案例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现象:遇到学习数学特别困难的学生;遇到学习数学特别优秀的学生;遇到学生在学习某一部分数学内容时,全班的错误率特别高;遇到学生在学习某一部分数学内容时,多数学生特别感兴趣;遇到某个家长对孩子的数学学习特别关注,孩子的成绩并不好(或特别好或无明显的感觉)。数学教师把这些事例转变为数学教学案例的过程,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数学教师做案例的意义:

(1)案例写作为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学经历的机会。案例写作实际上是对教师职业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如果我们说一个数学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案例能够折射出教育历程的演变,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大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历程。

小学教案数学篇2

二、教学目的:

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投影出示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图片,介绍白细胞:能消灭病菌,清洁血液;红细胞:能输送氧气。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5000XXX个,白细胞:10XXX个。

2.让学生把红细胞和白细胞的个数读出来。

①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上面三个数表示成下面形式:

500000010000

②让学生读出二个数:五百万、一万。

③教师:读了这些数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④教师根据学生的读数过程作如下板书:

5000000=XXX余万10000=1万

3.学生观察、比较等号右边与等号左边的数。

①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不同?

(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②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等号两边的数大小完全相同)

4.学生小组讨论:

①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

②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容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

5.小结:为了读数和写数的方便,今后我们可以直接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数。

6.练习:

⑴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4页做一做1、2题,师巡视。

⑵改写完后,抽一部分同学把完成的练习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评价。

(二)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导入:

有些较大的数,有时没有必要或者无法说出它的准确数。比如,重庆市开展万人长跑活动,参加的人数约15XXX人,这个15XXX人就是一个近似数。又比如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经费是20000000(2千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亿6千万元,这个1亿6千万也只是一个大概数据。既然生活中用到近似数这么多,那我们就应重视近似数的学习,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我们已经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复习:

用什么方法省略4926和9375千位后面的尾数?两个数的省略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方法。)

师:如果把数扩大到比万大的数,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数吗?

3.教师出示例6

①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②集本订正,然后分组议一议:⑴在省略12756和1389XXX余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⑵在求近似数时,12756的千位上的数不满5,应该怎么办?1389000千位上的数比5大,该怎么办?⑶求出的近似数为什么不使用等号而要使用约等号?

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搞清楚:因为是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准确数,所以要使用约等号。

④让学生完成第15页做一做的题目,然后抽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小结:

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我们还学习了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两方面内容在意义和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求近似数和改写数都要改变数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求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而用万作单位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①完成练习二第3、5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4题。

小学教案数学篇3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感觉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才能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退位减法》复习课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

(1)直接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

(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 );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

分析:情境只有为教学服务、适合学生需要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的情境就是多余的。

1.创设的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

在创设的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掌握的程度如何,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接触过什么事情等等。一个真实、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往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设的情境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不能脱离学科因素

情境的创设要紧密围绕教学,服务于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教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往返”;另一方面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小学教案数学篇4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

(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立体图、平面图)

5、用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课堂活动。

1、小明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小明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小明的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六、布置作业

2、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和妈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三、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四、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五、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巩固旧知进行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卡)

10+2= 4+10= 13-3= 12-10= 6+10= 10+5= 15-5= 17-10=

[请一两个学生说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一个十和几个一中去掉几个一剩多少]

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1.利用进行动画演示:小明要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

(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请学生观察要买的酸奶,怎样放的,引导学生看到成排放置,每排10瓶,放了三排,还放了两瓶]

2.解决30+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师板演用小棒代替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板书:30+2=3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3.还可以怎样列式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30+3= 6+20= 70+8= 9+40=

4.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仔细看图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拿走2瓶),还剩多少瓶?请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63-3= 57-7= 48-8= 29-9=

[请多个学生说说怎样算的,新知的强化。让学生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与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三、运用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其他同学一起按要求摆小棒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一共有多少根?)

50+6=56 6+50=56

先摆44根,再拿走4根。(还剩下多少根?)

44-4=40

2.填一填连一连

课本做一做第一题填空,个别同学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第二题数学游戏:在课本上连线,在展示台展示正确者奖励玉米图片

3.我当小法官

4+60=46 4+60=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4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46

65-5=60 65-5=6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57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75

74-4=? 90+6=?

[出示小兔和小猫他们那分别对应同一道题,结果不同,学生用手势比划小兔对还是小猫对,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出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学生在明白算理及仔细观察对比下选出正确的。最后一组题要求学生自己解答进一步巩固]

四、解决问题(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出示一张春天的景进行情景创设,﹙春天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春游,在出游时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需要你们来解决﹚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看后先进行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请个别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40+3=4343

小学教案数学篇5

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与减号,能够将加法与减法算式正确读出来,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二、设计意图

主要让小学生对加减法有比较准确、清醒的认识,掌握加减法的表达形式与运算方法,而且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准确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与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算式。

四、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小棒、卡片、图片以及其他各种学具。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5以内的数字,从1数到5,然后再从5数到1;其次,将带有数字的卡片展现在学生面前,带领学生正确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按顺序填数字:()3()5,()3()1。

2.探究新知

(1)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观察,了解加法与减法的含义。①学生表演:让1名学生走到2名学生身边,再将2个气球与其他2个气球放到一起。②学生看视频说出其含义。学生1:有3名同学,走了1名同学,还剩下2名同学……老师总结: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还有1个气球与2个气球放一块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原来的3名同学走了1名,还有2名同学。同样,原来的3个气球,拿走1个气球,还剩下2个气球。③让全班学生进行交流与体会。④让学生自行总结,对学生的表演进行完整的叙述。

(2)学习加法算式。①将同学或者气球的数量抽象理解成数字1或2。②老师:将1和2放到一起,就代表加起来的意义,数学中用符号“+”来表示。③原来的1个气球,放在符号“+”的前面,后来的2个气球,放在符号“+”的后面。④指导学生数一数,回答用数字几来表示。学生回答,老师在板书写下“=”,然后在等号后面写下数字3。

(3)学习减法算式。老师:原来有3名同学,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3。板书:3。老师:走了1名同学,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1。板书:1。老师:原来的3名同学走了1名,就是在3名同学中拿走1名同学。(边讲解边用手势表示)那么在数学中应该用符号减号“-”来表示。板书:减号(-)。老师:原来有3名同学,走了1名,还剩下几名同学?学生:2名。老师板书“=”,在等号后写下2。这种问题就应该运用减法算式进行计算,读作:3减1等于2,用算式表示为:3-1=2。老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减法表示的事例?

(4)发散联想。老师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1+2=3的加法事例。

学生1:我有2个橡皮,妈妈又给我买了1个,现在我有3个橡皮。

学生2:我有1个香蕉和2个苹果,所以我有3个水果。

……

老师再引导学生,(指着气球图问):这幅图还可以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2+1=3。

(5)减法的计算方法。老师:你是如何计算出4-2=2的?学生1:通过分解方式想出的,4可以分为两个2,所以4-2=2……让学生讨论。

(6)巩固练习。进行动手操作,对加法的含义进行体验。将桌子上的小木棒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学生进行操作,老师加以指导,最后学生进行交流与总结。

(7)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了加法与减法的含义,让学生了解加减法运算的表示方式,掌握加减法运算的方法。

(8)课后作业。①让学生在课后找到生活中的加法与减法现象,并进行解决。②课后,让爸爸妈妈提出几个加法与减法算式,自己运用当天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小学教案数学篇6

小学生的天玩,而且对外界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课堂中,小学生不可能做到40分钟都集中注意力听课,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案例,引起学生的关注,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在学习10的认识时,在学生明确10的位置、大小比较等问题后,引入案例: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进一步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由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数学能力.

三、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开展教学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无聊的,不愿意学习数学,而且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大量习题为主的,数学教学脱离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应注重生活化案例的引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思维锻炼,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地学习.生活中数学案例的引用,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渐增强,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事物,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乘法除法时,可以利用打扫卫生的场景,假设一名学生一天乱扔一张废纸,那么一个学校一年会产生多少张废纸?这些废纸是由多少棵大树做成?这样不仅能增加该题的趣味性,还让学生接受了不乱扔废纸的思想.

小学教案数学篇7

(三)掌握3的组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3的组成和3的书写.

难点:会比较3以内数的大小.

课前准备

(一)教具:主题图、计数器、贴绒小棒、点子图、方块图.

(二)学具:1~3的数字卡片、3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看图填数:

(二)学习新课

导入新课:师指板演题,提问:2个海棠再添上1个是几个?(3个)对!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3的认识”.(板书课题)

1.教学3的认识.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老师提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工人在生产电视机)

数一数:这幅图里有几个工人?几台电视机?(3个工人,3台电视机)

(2)拨珠数数:老师在计数器上拨出2个珠子,又拨出1个,问:老师在计数器上先拨出几个珠子?又拨出几个?一共拨了几个?

师说:2个珠子又添上1个是3个.

指名说:2个珠子又添上1个是3个.

(3)学生摆小棒:

师说:请同学们拿出3根小棒,用这3根小棒摆一个图形.比一比,看谁摆得好,摆得快.

指名上前用老师的贴绒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小结刚才我们数的这些人和物的数量都是3,就可用数字3来表示.(老师用红笔描课题3)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看到哪些物品的数量是3个3个的?(三角架有3个角,三轮车有3个轮子,3本书,3个碗……)

2.教学3以内数的顺序.

(1)出示点子图::

提问:每个点子图下面应写几?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123.

提问:1排在谁的前面?(1排在2的前面)

1比2大,还是小?(1比2小)

2比1呢?(2比1大)

2排在谁的前面?(2排在3的前面)

2比3小,还是大?(2比3小)

3比2呢?(3比2大)

(2)读一读:123321

(3)说一说:2前面的数是几?后面的数是几?

3.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方块图::

提问:左边几个方块?右边几个方块?师板书:23

提问:2个方块和3个方块比,谁多?谁少?(2个方块比3个方块少)

(2)出示“<”号:

师说:2个方块比3个方块少,就是2比3少,我们就可以用小于号来表示.

板书:<(在2和3之间写<)

小于号

师说:这个符号叫小于号(在<下面板书小于号)2M3:读作:2小于3表示2比3少.指名读、指名说.

(3)出示方块图::

提问:这是几个方块和几个方块比多少?比的结果是3个方块比2个方块怎么样?(3个方块比2个方块多)

想一想:谁能用数字和符号来表示?

指名说:师板书:3>2.

指名读、指名说:3比2多.

小结今天又学习了一个新的符号,叫小于号.它和昨天学的大于号的样子差不多.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符号相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两人一组议论,然后指名说.

老师归纳:(指板书)小于号的尖朝左边,口朝右边.也就是尖朝着小数,口朝着大数;大于号的尖朝右边,口朝左边.也就是口朝大数,尖朝小数.

齐读:2<33>2

指名说:2小于3,表示2比3少.

3大于2,表示3比2多.

4.教学数的组成:

学生动手摆小棒:每人拿出3根小棒.

左边摆2根,右边摆1根.

说一说:几和几组成3?板书:

3可以分成几和几?

左边摆1根,右边摆2根.

说一说:几和几组成3?板书:

可以分成几和几?

5.教学3的书写:

出示田字格黑板,老师范写3.然后指导书写,强调3的两个半圆要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的右边,一笔写成,要写端正.学生在书上练习格里描写3.

(三)巩固反馈

1.给数字卡片排排队.

请同学们拿出1,2,3的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队.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

从1数到3,从3数到1.

2.出示卡片:

指名读、指名说各表示什么.

3.口答: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3的认识.知道3比2大,用3>2表示.记住了3的组成,会写数字3.希望同学们回家后,再看看哪些东西的数量是3个3个的.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3的认识是在1,2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设计教案时注意了与前面知识的联系,由2导入新课.老师指海棠图问:2个再添上1个是几个?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学生对数的顺序的掌握比较容易,因为只有3个数.所以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上,教学生会说:1排在2的前面,1比2小,2比1大.2排在3的前面,2比3小,3比2大.

小学教案数学篇8

一、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到位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首要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根本没有受过专业的优化教学方法、内容的培训;其次,部分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也存在一些偏差,他们不能完全理解教材、将教学环节认清,也难以把握数学课程中的重难点,无法对学生作出正确指导;最后,大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直接给学生灌输知识和解题方法,没有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挥,同时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感,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通过案例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探究

1.为学生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通过对人教版数学第四册中有关除法的学习,小学生能够将除法应用得十分到位,并且能够合理综述除法计算题的用意、条件和含义。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量的情境图片能够让小学生更快地明确除法的含义。例如,在第29页的例题3中,有一幅描绘被平均分为三组,每组5个小孩,共15个小孩,一起做游戏的情境图。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图片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向学生提问,如:每5个人一组,一共能分成几组?那么学生通过情境图的提示,立刻说出能分成3组,这也说明学生能够完全理解情境图所描述的含义了。而后,教师应该接着提问,例如:要是把小孩分成3组,那么每组有多少人呢?学生以敏捷的思维能力很快告诉教师每组有5个人。通过情境图和提问设置,教师将学生很快引入到了除法的实际应用中,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教学内容,又能够让学生掌握除法在生活中的用法。

2.让学生充分吸收基础知识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第68页中,涵盖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等知识,这一部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同时也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学生通过数数、实际体验和操作等过程对数的概念有所认知和了解。笔者通常利用小木棒,将小木棒绑成十捆、一百捆,让学生经过先数、再估计最后去发现规律的认知过程,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极思考并探究数学问题。

在这一课程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教学。首先,借助小木棒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得出10个一是10,让学生十个十个地数,得知10个十是100,这两种方法是学数数的基本方法,再加上学生之前对100以内额数已经有所掌握,因而能很快地掌握其中的要领,形成数字整体概念,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第六册第二单元中,专业知识依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来编排。那么教师在教导学生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小木棒、橡皮、粉笔等助件,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自身的储存库,掌握其中的本质。例如,求解15除以5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将15分成5组,每组多少个,将整十、整百、整千转化为第四册除法的内容,学生通过动手排列等方法得出结果。这种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和动手实践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将简单除法应用到更为繁杂的除法运算中。

4.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

课后练习的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同时通过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体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育理念。在反馈练习“填一填”中,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空间,让他们开放性地思考,开放性地交流,因此得到开放性的结果,在不知不觉中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多角度、全面地看待、分析问题的习惯,从而为学生自立自强地成长打下基础。

片段:填一填 600

师:小组商量一下,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填?你们是怎么数的?

组1:400,500,600,700,800,我们是一百一百地数的。

组2:598,599,600,601,602,我们是一个一个地数的。

组3:580,590,600,610,620,我们是十个十个地数的。

组4:200,400,600,800,1000,我们是两百两百地数的。

组5:老师,我们把上面4个小组的结果倒过来填也可以。

师:通过这个题我们看出,数数的顺序不同、数数的规律不同,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参考文献:

小学教案数学篇9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学具、水彩笔、板书的教具,磁铁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1、孩子们,你们看,谁来了?(课件出示:聪聪、明明。学生主动给聪聪明明打招呼。嗨,哈罗。然后聪聪、明明给小朋友打招呼:小朋友们,你们好,我们又见面了,聪聪说:今天,我和明明要带你们到一个很好玩的地方,猜一猜,是什么地方?师:知道是什么地方吗?

2、出示“数学乐园”明明说:瞧,数学乐园可是我和聪聪布置的哟,怎么样,漂亮吗?)师:他们的布置不仅漂亮,而且还藏有一些小秘密,找一找,有什么秘密?(停5秒)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开始吧。(学生分组交流,师指导观察)

3、小组汇报: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充分让学生说,(学生肯定回答较为哆嗦如:是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同时师跟着指主题图当说到主题时,师:哟,你找到了彩旗排列的规律,你真聪明!你能大声地再说一遍吗?(师点课件引导生说出规律。)师补充:说简单点说是一黄一红为一组不断地重复出现,他说得真好,小朋友,把掌声送给他,送你一个智慧星。再让其他生说出灯笼、彩花的排列规律。(每说出一个规律课件跟上)

3、揭示课题:刚才,小朋友找到了不少的规律,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找规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猜一猜,(师做神秘样)这面旗的后面一个应是什么颜色的旗?(很惊讶)你是怎么知道的?对,说得真好,他是根据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依次不断地重复排列这个规律知道答案的。

这个朵花的后面一个应是什么颜色的花?这个灯笼的后面一个是?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你们不但找到了规律,还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好了,我们一起去数学乐园去玩玩吧!

二、动手实践,找规律

(一)教学例1中跳舞图

1、师:看一看,迎接我们的是什么呢?(歌舞表演。)

2、(出示场中小朋友跳舞)仔细观察,跳舞的同学是按怎样的规律站队的?(抽生说并表扬生:你的规律找得好。)(一男一女或一女一男)师:他们是围成一圈跳舞,如果以男生为开始,就是一男一女,如果以女生为开始,他们站队的规律就是一女一男。(课件演示)。

(二)教学例2

1、聪聪:小朋友,我们去观看魔术表演吧。师:看魔术去。(魔术师出现)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数学乐园,注意了注意了,魔术表演开始了,1、2、3变!(魔术师吹口气,变出例2第1图)

2、师:魔术师变出了什么呢?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照规律照着摆吗?试一试,找出规律,用学具摆一摆。(每个问之间稍停一会儿)

3、抽生上黑板摆。师:来,告诉小朋友,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师问:你们也是按照这个规律摆的吗?还有其它的发现吗?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同时发现魔术师变出的图形既可以从形状上找排列规律,还可以从颜色上找排列规律。

4、师表扬学生:真聪明,继续加油,魔术还要变。(变成例2第2图)

师:魔术师又变出了什么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你能接着摆吗?试一试。

5、生上黑板摆。你能说出它们排列的规律吗?(从形状、颜色上谈)

师:小朋友摆得真好,不仅能从图形的形状上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还从颜色上找到了排列规律。

6、好,把学具推上去。出示课件魔术师抛花:魔术师说:呵呵,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变!这些鲜花送给你们。师问:你们喜欢吗?

(二)教学例3和“做一做”

1、师:孩子们,数学乐园里有很多游戏,我们去玩玩涂色游戏吧。(出示课件)出示课件:聪聪明明拿着画板,聪聪说:我能按照这些图的规律涂色,明明,你会不会?明明:我当然会啦,小朋友,你们会不会呢?

2、师:那就请孩子们按照规律把没涂的涂上正确的颜色。翻到书第89页,开始吧!

3、展示学生作业,并说出为什么涂这种颜色,让学生说出规律。问:哪些孩子也涂对了,好,表扬自己。

4、出示“做一做”第2题:一群小星星和一些正方形跳到舞台上。其中一颗星说:唉呀,我们怎么都没涂色呀,一点儿都不好看。小朋友,你们能帮帮我们,给我们涂上有规律的漂亮的颜色吗?让我们来当一次小小设计师,给这些图形设计出有规律的美丽的颜色来。(收2本,逐一展示。可根据实际问:你是怎么涂得又快又好的?)

课间休息:多么欢快的音乐,孩子们,来,跟老师一起随着音乐活动活动吧。活动中:师问:会了吗?自己跳跳。(师生共舞,左拍一下,右拍一下,上左挥一下,右挥一下有规律的音乐和动作。)

师:孩子们,你们怎么这么快就把老师的动作学会了?让生说出老师跳舞时动作的规律。

三、创造规律、表演规律。

那你们能不能像老师刚才那样用不同的动作或者声音有规律地表演吗?不同的动作或者声音(请几生表演,同时请学生说出其表演的规律,来,请小朋友跟你一起做。)

小学教案数学篇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 小学数学是一门相对比较基础、具有较强灵活性并且富有极具创造力的学科,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掌握知识来说非常重要,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掌握良好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对促进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很快地跟着教师进入学习状态,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这就说明,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适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指出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创设的一种有目的的学习情境. 创造数学教学情境的关键就在于设置出精彩、有趣的问题,这也是引导学生积极努力学习的源泉.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要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纽带,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通过创设探索性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数学知识内容,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情景问题,促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大小”一课中,教师可以先设置情景,小红、小丽、小刚三名同学在小强家里玩,小强的妈妈给他们送过来一个菠萝,小红说公平分,每人■,小刚非常贪吃,要求要分菠萝的■给自己,老实的小丽给小刚切了■,大家开始吃菠萝,可是小刚一直在想,为什么自己的这份菠萝比其他人的少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新课程的学习,这样就会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分数的知识.

二、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导学案教学模式中,主要强调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对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之后,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只要扮演好辅助的角色就好,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共同探究去解决数学难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中的奥秘.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比较”一课中,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几个数:15、20、28、36,先提问“在这些数中,哪些数能够被2整除,哪些数能够被3整除,哪些数能够被5整除?”引出两个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首先可以先求15和20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先用短除的形式分解质因数,一直计算到两个商为互质数为止,然后将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得到的就是15和20的最大公约数;将所有的除数与商乘起来所得到的就是15和20的最小公倍数.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对比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并且鼓励学生寻找出它们的不同.

三、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导学为主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导学为主. 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趣味化的数学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可以积极自主地去学习新的知识. 同时教师还要深刻地研究主要的教学内容,抓住学生学习的重点,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问题的素材. 另外,教师还要掌握好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促使学生可以准确掌握数学知识,并可以对学到的知识进行良好的运用,在实际的实践中领悟数学知识,体验学习数学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一课中,教师准备好教学材料,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先将圆锥体的容器里面装满沙子,然后再导入圆柱体的容器中,比一比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结果: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并且圆锥体的沙子倒入圆柱体中需要倒三次才能倒满,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圆锥体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圆锥的体积 = ■,然后还可以用字母表示:V = ■Sh,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得到了正确的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在体验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结 语

综上所述,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数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和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充分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并且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导学为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小学教案数学篇1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效成为衡量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怎样取得更多的教学成果成为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学案导学法”正是适应这种教育理念出现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在我谈谈个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学案导学法”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关于学案导学法的理解

“导学案”的设计,要求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有些老师可能会认为,导学案就是整理个材料、将教材内容的整理成填空或者习题发给学生做。我认为这样的堆积都不能称之为数学学案,“导学案”是以问题为载体,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中的问题、活动设计、检测反馈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数学学案的编写一定体现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地告诉学生哪那些内容是用于课前预习,哪些活动是用于课堂教学,课后检测要达到什么要的目标;学案还一定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思路,数学教学的逻辑性强,知识之间有很强的连接性,这都要在导学案上体现出来。

二、关于学案导学法的要求

1.以学定教。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因此,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决定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导学案让教师走向学生、关注学生,以学定教,用学生的学情来决定教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2.吃透教材。要让数学学案真正体现出导学的作用,不仅就要精心设计好学案,而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要让学案发挥出“导读、导听、导思、导做、导教”的作用。在编写导学案时要吃透教材,要理清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由于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在学案中,我们应该先复习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将长方形或正方形沿对角分成两份,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启发,学生很快就能自己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呈现梯度。数学学案内容的编写要能够呈现出思维的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既不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也不是让学生难以下手,应当有适当的启发,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实现“跳一跳能够到”,能够举一反三,产生迁移,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编写导学案时,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解决“差异教育”问题,让每一个都能在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索问题的时候轻松、高效地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4.乐学会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无论是在传统课堂还是导学课堂,教师都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导学案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通过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是在学生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做好“导”的工作,不仅要做好课堂引导,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去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三、学案导学法在数学教学应用的教学反思

在我的教学中发现同一教学班里体现出对于同一份学案,基础好自觉性强的学生使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效果发挥的非常好,学案落实得也很好;但是对于自觉性差和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学案的使用效果相对起来要差一些,预习学案他们应付差事,课堂学案不认真填写,复习学案也起不到查漏补缺和反思小结的作用。

由此可见,导学虽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模式,但是也不是万能的、没有任何缺陷的。学案导学法的使用情况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类型的课程、不同的学习内容,都要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课程、内容的具体情况设计学案,最好能够依照学生的差异分层设计,要确保导学案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但经过认真的学习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小学教案数学篇12

1案例教学法含义概述及特点分析

1.1案例教学法含义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作为基础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它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的讲解,它促进了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案例教学法中选取的案例是在教学实践中带有典型性及普遍性的事例,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依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分析,通过案例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及将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

1.2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法课中案例教学法应用极为广泛,因此对案例教学法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呈现的特点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它在小学数学教法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表现为:案例教学法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无论是对案例的编写还是选择,它都是为了呈现理论的特点而进行的,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是客观真实存在的,通过案例的细节呈现出真实性,进而体现教学的真实性;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它以案例的特点呈现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寻求解决方式;案例教学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案例解决过程中的内容结合了许多知识点的应用;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动态的,在动态中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2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法课中的应用实施

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法课程中的应用过程中,虽然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但老师作为引导者起到了主线作用,因此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以老师的选择、引导作为线索进行实施。

2.1教师对教学案例的挑选: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对案例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进行慎重选择,搜集多种题材、多种类型的案例,使案例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小学数学加法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依据学生情况,选择在水果店买东西等情境化的案例,并通过多媒体动画等形式进行呈现。

2.2教师在课前对引导过程的准备:

在案例教学之前,老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时间上合理的安排与把控,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难点进行适时引导,也为学生会提出的问题进行预先的演练回答,课堂是老师与学生共同作用的教学过程,因此,老师在案例教学前也要对学生进行预习任务的布置,以便学生在课堂前做好准备,例如,在小学数学图形的学习中,老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各样的图形案例。

2.3教师在课堂中的讨论引导:

课堂讨论是对案例教学进行深入的过程,老师在课堂中要对针对所讲的案例进行重点性的讨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案例讲解中不清楚的疑难点,理清学生的对知识点的思维线索。例如,在小学数学乘法的案例教学中,通过课堂讨论,老师可以发现学生对借位等知识点的不理解。

2.4教师总结性的点评与反思:

教师的总结点评与反思是案例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课堂上学生的点评,让学生对不理解的知识点加深印象,对案例知识点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新的把握与认识,并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反思提高理解,发现讲授中的不足,并做出相应调节,学生也可通过总结发现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课后进行补习。例如,在小学数学除法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乘法教学进行很好的总结与反思,那么在除法的教授学习过程中会对学生产生难理解的状况。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它是一种对小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教学的方式之一,能够在实践与理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知识点合理利用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发挥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了解知识点。

参考文献

[1]谢祎.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法课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2(18).

小学教案数学篇13

一、生活案例融入新课导入环节,唤起学生能动情感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作为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导入效果好坏,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能高低起着基础性作用。教学实践证明,真实、生动、形象的生活案例,能够对学习对象情感的激发,学习对象参与教学活动的深入起到“熏染”和“促动”作用。笔者通过教研发现,许多教师都将生活案例融入新课导入环节,有效唤起了学生能动情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导入教学中,利用生活案例的情感激励作用,将现实生活案例融入到新课导入内容时,创设出与教材内容贴切、与学生认知贴合的现实生活案例,以此激发小学生的主动探析情感,为整个教学活动高效开展做好“铺垫”。如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节课教学中,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内容设置时,就遵循情境交融原则,设置了“找一找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物体的外形或表面是三角形,并把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展示出来,学生此时展示出红领巾、小旗、房架等事物”的生活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感知、认识生动性、生活性、真实性的案例情境中,树立积极学习情感。

二、生活案例置于知识要点之中,推进学生深入研析

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有效、深入开展,需要良好的数学知识素养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小学生要深刻领悟数学知识内容要义,掌握数学知识点关键内涵。众所周知,小学生数学学习缺乏持之以恒精神,有意注意力不持久,需要教师通过有效手段进行刺激,增强学生有意注意力,推进探析知识进程。设置生活案例,是其中一种较为有效、显著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互动探析知识点过程中,应抓住知识点内容要义,找寻出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呼应”的现实案例,设置于其中,让学生带着现实问题案例,保持主动求知激情,深入参与探知找寻数学知识点活动。

三、生活案例渗入案例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解析

问题:植树节期间,学校买了一批树苗,五年级(1)班第一天栽了全部的1/5,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栽了全部的1/20,试问没有栽的占剩下全部的几分之几?

上述问题是教者在“分数加减法”问题课教学中设置的一道现实生活方面的案例。在以往此方面问题的案例解答中,由于该分数加减法比较复杂、繁冗,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解析此方面问题时也表现出“消极”“畏惧”心理。因此,教师在此方面案例讲解中,利用数学学科生活性特点,设置了上述问题案例内容,为学生营造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为学生有效探究分析问题案例打好了情感基础。学生通过主动探析问题条件内容,认识到该问题解答“五年级(1)班第一天栽了全部的1/5,把全部的树苗数量看作单位‘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栽了全部的1/20,所以第二天的栽树数量是全部的(1/5+1/20),用单位‘1’减去第一天与第二天栽的分率,得到的差就是剩下的”,并且积极表达自己对该问题的解析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解题策略时,学生也深入研析、积极归纳、深刻总结,从而根据整个探析思路和解答过程,得出了解析问题的方法为:“关键用单位‘1’表示出第二天的栽树数量,然后进一步求出剩下的数量。”

在上述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认知实际,利用数学案例生活性特点,通过设置生活问题情境的形式,营造浓厚现实生活氛围,为学生主动探析、积极探究、深入互动定好情感“基调”,打下情感“基础”。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