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培训总结实用13篇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篇1

2 财务管理体制不够顺畅。当前,财务宏观调控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财权财力分散,调控乏力,不少地方与成长和市场经济规定不相适应,进而增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财权、财力分散和利益多元化,导致有的部门经费紧张,有的部门经费浪费,效益低下,经费结构不合理,无法集中统管、合理分配、提高效益,财务调控政策的措施“失灵”,严重削弱了财务调控能力,给宏观管理带来了不少困难,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极大浪费。

3 财务宏观调控机制不够完善。财务宏观调控机制,是在一定财务管理体制下,构成财务宏观调控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财务宏观调控所具有的功能和发挥其功能的方法。当前财务宏观调控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预算调控乏力。预算科目设置不合理,以及开支范围不规范,管理办法不科学,目前实施单式预算难以达到保障重点的目标,不利于动态平衡和宏观调控。二是经费标准控制机制不完善。经费标准的制定不科学,缺乏灵活性,无法体现地区、市场等条件差别,无法公平,经费标准的覆盖面小。

二、加强财务管理是提升整体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加强财务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财务宏观调控应从改革财务管理体制、完善调控机制、健全监控体系入手。通过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时期发展的财务管理体制、宏观调控机制和监控体系,在宏观上保持经费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以及结构合理,利益关系协调,推动财务工作合理、高效、有序运转。应从两个地方着手;一是要强化财务宏观调控的力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保证财务宏观调控的措施的落实,保证财务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二是做好制度、法规完善,使财务宏观调控做法有章可循,深化财务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调控机制,加强预算管理,健全法规制度,改革标准体系,坚持依法调控,拓宽财务监督范围,规范微观主体活动。

2 加强管理重效益,规范财务管理。首先,要严把预算环节,遵照“量入为出,合理安排保证重点,兼顾1般”的原则,对标准经费的投向、投量逐项把关,对各分项预算该保的保、该压的压,切实防止预算安排的盲目性,做到无预算项目的事情不办理,超预算的支出不批准,有效地卡住超支的源头,避免经费使用“节外生枝”的现象,使经费收支综合平衡。其次,财务监督是保证财务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部门每年要组织一次全面的帐目检查,并利用财务人员集体办公、集训等时机,适时进行检查指导,还可不定期到基层单位进行具体检查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注重做到“4查4看”,即查有无虚报冒领、查有无不合理支出、查有无擅自扩大范围、查有无支付大额现金。财务部门可从预算、收入、支出、资产、专项资金的管理方面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3 建设高素质的财务队伍。人才是基础。高素质人才是新时期建设的宝贵财富,加强财务管理必须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首先,要高标准“选才”。突出先进性要求,选用政治思想坚定可靠,具有坚定政治信念和较高理论政策水平,并且有无私奉献的人;突出业务能力,选用业务素质全面过硬,熟悉财务理论、精通财务知识、善于财务管理的人;突出作风素质,选用工作作风严谨扎实、职业道德高尚、注重自身修养、有高度事业心和强烈责任感的人。其次,高规格“育才”。进1步完善财务人员培训体系,按照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培训的数量、规模和层次结构;注重“通”与“专”的有机结合和能力培养,把立足点放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上,改变以往单l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对象熟悉财务管理理论和业务操作,并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和技能。第三,高要求“管才”。加强法纪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及时消除职务犯罪隐患。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财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荣誉感,激发其内在动力。由此看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势在必行,建立一支新型的财务管理队伍,是对后勤保障和各项建设的坚实后盾。

4 建立有效的财务宏观监控体系。第一,聘用专家精英,成立宏观调控咨询机构。通过对财务资讯和市场资讯的收集及加工,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篇2

一、宏观控制的基本内容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篇3

一、现阶段宏观统计分析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间的关联特性认证

自从我国覆盖落实全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后,不管是宏观统计规则和记录表格样式都同步更改,在此期间更获取了十分精准的数字信息,如资金流通表,能够进一步细致审视分配状况,验证总需求衍生流程。须知如今我国宏观统计分析面临极大的挑战危机,便是统计资料上的漏洞,想要在较短时间内确认宏观统计指标,就必须搜集更为详细的数列信息,这一切结果都不得不借用全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予以补充完善。

另外,该类核算体系更加需要宏观统计分析的配套支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打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统计学理论。今后政府在贯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建指标环节中,需要更深层次地校验既有宏观统计分析原理、手段,希望借此为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多元化可持续渗透发展,提供更加稳固的保障条件。

二、日后宏观统计分析在我国政府宏观调控过程中的科学指导方式补充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作用下,政府想要系统化落实经济宏观调控任务,就必须时刻关注市场规律与其余要素的交互式效用,令不同类型经济成分、价格形势、经营流通模式有机融合,这也不可避免地令国民经济系统变得更加复杂深入。作为现代专业化统计分析技术型人员,需要定期吸纳整合我国一切经济发展变化信息,及时提升统计参与决策能度,将统计过程中的监督、指导建议补充职能发挥完全,不断迎合现代社会综合式管理需求。

(一)在合理时间范围内精确化描述特定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

任何事物都会经历由低到高等级的革新延展流程,宏观经济分析自然不可排除在外,其往往在人们多元化生产活动和创新科学技术支持下,获得进步。实际上初始阶段的统计,不过是进行过往资料整理,不管是时间、精准性方面都无法予以认证。尤其经过我国数学、计算机理论技术改革,统计学开始获得新生机遇,开始主张利用详细数据信息映射现实状况。所以说,今后宏观统计分析工作必须要充分结合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方法论指导内容,进行问题多方位考察研究,督促分析人员细致处理手头任务,使得今后不同层次的统计分析服务质量获得根本改善。

(二)借助各类培训途径提升统计分析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

透过客观层面审视,宏观统计分析涉猎广泛,需要参与人员保留多方面专业知识,如经济学、社会科学知识等,尽量为政府宏观调控和不同层级决策提供指导性建议。因此,今后宏观统计分析机构要集中一切技术手段,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投入力度,令内部工作人员不断汲取全新知识和方法,借此适应今后不断复杂的宏观统计分析工作环境。

另一方面,统计分析工序中必须发挥出显著的整体、系统化指导效应,令一切事物关联和制约特性被充分挖掘,进一步辅助分析人员筛选出最为优质化的管理方案。同时,其应全力主张紧跟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局势,透过宏观分析实践提炼出全新观念和改革措施,帮助上级领导解决统计分析事务上的一切困境。具体来讲,这部分统计数据要及时、理论要新颖、信息要超前、分析研究结果要精准。长此以往,关于宏观统计分析在政府宏观调控中的支持效用,才能倾数发挥,最终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提供更加人性、科学化的服务。

综上所述,关于宏观统计分析事务,其涉猎内容过于广泛,专业性较强,为了避免令今后政府宏观调控决策产生任何限制隐患,分析人员要定期接受创新技能培训活动,细致观察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关的一切要素,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智能化分析延展。相信不过多久,必将能够为政府科学决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篇4

一、对财政货币政策就业效应的计量分析

拉动投资需求是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调控目标,国家预算之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对总体投资需求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货币的发行量是货币政策中用于宏观调控的方式。“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对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表述,我们可以通过对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发行量与就业之间关系的探究,来分析财政货币政策的就业效应。本文根据生产函数的形式建立了一个函数模型:

其中H为就业量,K为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M2为影响就业的其他因素,a、b表示就业弹性系数。对该公式两边求导得到:

建立回归方程后通过相关软件对以上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该模型的回归结果:

运用T检验和F检验,表明该方程和变量具有较好的显著性。通过对以上模型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1%,就业量就会相应地增长0.00892%,货币供应量每增加1%,就业量就会相应地增长0.059601%。货币作为社会经济中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的交易媒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分配和组合方式,因此货币政策能够显著促进社会经济中各种潜在产出能力的增长。从量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表明,宏观财政调控政策能够显著推动就业。特别是近几年货币政策在我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宏观调控政策下的就业效应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货币政策在推动经济增长、拉动内需方面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同时,由于现阶段银行信贷配给机制的自身抑制,以及银行在风险控制中出现的资金短路等情况,导致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内部滞留,不能有效拉动市场投资和消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就业。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并且对两者进行有效协调,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改善我国的就业问题。

二、运用财政货币政策促进就业的建议

(一)改善短期市场供给和需求的策略

增加国债的发行规模。在现有的市场体制下优化国债的期限结构,并且增加国债的发行规模,增强对国债项目的资金配置管理,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结合在一起。通过利率调节和信贷进行国债融资来调节货币的供应量,达到财政和货币政策相互促进的目的以促进就业。优化财政支出方式。我国的财政资金应该在投资公益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对基础性项目的投资金额,特别是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的投资,同时适当增加间接投资例如财政补贴等。

(二)形成财政货币政策组合以促进就业

以财政和货币政策搭配来调整产业结构。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搭配的方式加大对第三方产业的支持力度,解决中小企业“借贷难”的问题,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帮助第三方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并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稳定货币升值预期和推进货币政策双轨机制。维持银行信贷市场中较高的利率,并且抑制投资总额的较快增长;维持货币市场较低的利率,以改善货币升值的压力,即在我国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中实行双轨机制。深化制度以保障在长期内调整货币的资金流动方向和流量,促进就业人数增长。通过税收手段和汇率制度相结合的方式稳定货币值,促进商品的进出口并带动相关贸易的发展,以此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加大对各级培训机构职业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鼓励职业教育和培训并且优化教育培训机构,有效提高职业培训质量,保障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银行的信贷机制也应该进一步向民办学校倾斜,解决这些学校教育经费融资难的问题。

三、结束语

我国现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没有达到有效协调,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政府应该改善短期内的市场供给和需求,并形成财政货币政策组合,以此产生长效机制来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篇5

主要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包括:教育部颁发的大纲,部领导、专家的讲话;省教育厅领导的讲话,省教育厅的文件,市教育局的文件和材料。

介绍教育部培训计划的内容,教育厅培训计划的内容,以及各地的经验。

组织教师交流实施新教程的体会、听课和观摩。

教师继续教育,着重解决几个问题:

(1)教育观念的转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基础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的社会从精英教育向义务教育转变,正在普及高中教育,我们的社会将要进入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传统的教育难以适应这个变化,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理念,才会接受和自觉地投入这场教育的改革中去。

在培训中,我们强调一个全新的教育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介绍学习最优化的几种理念,即:动脑、动手、动口的“三动式”创新学习;全脑学习(即左脑与右脑协调、大脑与小脑协调);全面发展素质的学习;课内与课外学习的结合;校内与校外学习的结合;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我们着重指出,这些理念是分别站在不同的层面的专家的研究成果,他们分别适应不同对象。我们学习之后可以找到与自己相近的一点来尝试,体验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的关系。

(2)切实执行课程计划。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都有相应的计划,指导各地、各校执行新的课程。我们强调教学计划是行政机构对教育进行宏观控制的手段,各校、各科教师必须坚持执行。我们发现,凡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都会理解新的教学计划,忠实执行这个计划。这恰好说明为什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首要问题。

(3)对教师的支持。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学校、教师都认为需要取得上级的支持,广州市除了介绍各地的经验,还邀请一些教师介绍他们的成果;分层召开教师座谈会,交流实施新课程的心得;组织教师到二中、七中、十六中参观和听课;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开展创意活动与外出交流。

2.教研活动 。由物理教研会高一中心组牵头,制订高一级的教研活动计划,将开展新课程作为中心任务。主要活动包括:学习新课程的心得,教材分析,教学体会,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座谈交流,小组研究,青年教师与新教师培训,公开课、实验课介绍,研究性学习实施与成果汇报,到外地参观与听课。

教研活动与继续教育从不同的层面为教师理解新课程提供了支持。

通过师资培训,为支持新课程培养了一支骨干队伍。有了这支队伍,我们的教学就会不断取得成绩,不断进步。

二、教学控制是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教学控制,一是教学计划对教学的宏观控制,二是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1.对市教育局的教学计划要坚决执行。在教师培训中,帮助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使他们乐于接受新的教学计划,体现了宏观的控制。

2.有些教师教学的难度会超过教材的难度,不是因为他们对教材把握不好,而是他们担心教学的难度不够,会影响质量。在教师培训活动中,我们指出教材的要求适应多数学生,教学应从多数的学生出发,同时兼顾少数资优生、后进生,要求教师上课前先了解学生,“上课时面对多数、课外兼顾少数”,一定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受益,都得到各自的发展。难度控制不应片面的降低难度,也不应片面的加大难度,而是体现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进步,控制难度是一门教学的艺术。

邀请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各校相互交换资料,探索教学控制的变量与学习方法,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控制。例如:变量包括学生投入的时间;教学的难度;学习兴趣。方法包括自学法;研究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调查法。一些教师说:拿别人成功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可以说是“投入少、收效快”。

三、在教师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篇6

一、牧区政府宏观调控的原则

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府的职能在于向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制定相关政策,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凡是竞争性领域的生产经营活动应由市场调控,凡市场竞争能够调控的经营活动,政府就不应直接介入。牧区政府在经济调控中的主导作用应主要表现在提供公共产品、为牧区居民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帮助,而不是直接介入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当中去。结合我国牧区的实际,牧区政府宏观调控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下去。

(二)以新牧区建设为导向。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做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我国新农村、新牧区的总体建设目标,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加强新农村、新牧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这一决定将对“十一五”期间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牧区政府对牧区经济发展调控,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总体框架体系支撑下,调整财政性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更多地支持牧区建设,为农牧业和牧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牧区发展与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状况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要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资源。在资源利用方面,要把开发和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地、森林、草原等国土资源。二要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关系到全区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对农牧业发展有极大影响。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以恢复林、草、植被为基础,水土保持为中心,处理好林、草、荒地的关系,要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加快荒山荒地造林步伐,抓紧实施风沙源和水源为重点的治理与保护。加强草原建设,在过牧地区实行退耕封地育草,推进休牧还草,预防草原退化和荒漠化。

二、牧区政府宏观调控的内容

牧区经济建设必须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点出发,与牧区社会的整体进步相结合有步骤地进行。牧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是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开展如下方面的宏观调控:

(一)努力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加强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引导。为实现牧区经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的发展目标,首先必须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目前,草原畜牧业基本上仍沿袭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牲畜周转慢,饲草报酬低,畜群畜种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转变增长方式,关键是要转变牧民以牲畜头数多少论贫富和惜售、惜杀的传统观念,促进草原畜牧业由自给半自给型向商品化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在此基础上提高草原资源的利用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为此,一是要引导牧民改变粗放的经营方式,加快牲畜品种改良和地方良种选育的步伐,提高畜产品质量。二是调整畜群结构、畜种结构,大力发展市场需要的优势畜产品、稀缺畜产品和名特珍贵畜产品。三是围绕饲草、良种、饲养、防疫等环节推广适用技术,不断提高畜产品的科技含量,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畜牧业。四是稳定科技队伍,健全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鼓励牧业科研单位直接进行生产性开发,将科研成果推向生产实际,提高成果转化率。五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广大畜牧科技人员和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其传授、接受和应用牧业科技的能力。

要加强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引导,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牧区经济贡献大、就业带动大及能促进牧区农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要继续从税收、投融资及土地利用方面给予优惠;通过举办培训、宣传及牧民易接受的方式强化牧民商品经济意识,改变牧区居民消费存在的某些不合理行为,采取多种措施,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境况,尽可能降低牧区居民两极化趋势的继续扩大;顺应当前牧区居民迁移的新特征,在产业发展条件好的地方,稳步推进牧区小城镇建设;落实和完善草原产权责任,充分调动牧区居民管护草原及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并辅之以严格的草原维护执法力度;规范牧区小商、小贩等的行为,加强牧区经纪人队伍建设。

(二)加大牧区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牧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牧区畜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生产不够稳定,需要国家和有关方面进行重点扶持。牧区畜牧业要有一个新发展,就必须相应增加投入,改善物质技术基础条件,增强发展后劲。牧区投入的重点应加快人工草场建设和天然草场改良,积极改善草原水利设施,建立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加强道路、能源建设,改善交通、运输、用电、通信条件;开展草原鼠、虫、病害的防治;加强牲畜棚圈、配种站、兽医防疫站的建设;提高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场生产力水平。要加大对牧区经济发展的科技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实施“良种工程”,在继续提高牧区牲畜产量的前提下,注重畜产品质量,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加快研制和推广疫病快速诊断技术和新疫苗、新药剂,加强畜产品保鲜与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重点开发畜产品保鲜、长距离运输和深加工技术,加大对牧区居民饲养知识及外出谋生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牧区居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外出谋生能力。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篇7

随着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日期的临近,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日益复杂。风险管理不仅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而且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中的重要一员,也开始重视和强调风险管理。不过,由于诸多原因,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风险管理理念不强。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坚持把拓展优质市场和优质客户,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摆在突出位置。这使员工们形成了强烈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思想观念。主要反映在:一是自满心理。员工们在面临发展较好的形势下,自我感觉良好,滋生出许多懈怠情绪,特别是在一些领导层和管理层中,提到经营说得头头是道,但一提到风险管理却是模棱两可。二是侥幸心理。总认为多年没引起风险。自身引起风险的可能性就像中大奖,概率极低,从而产生麻痹思想,放宽了管理要求。三是抵触心理。认为抓管理、防风险总是时时讲、常常提,很烦、很累,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搞形式、走过场、做表面文章等现象。四是功利心理。认为抓银行业务发展容易见效,其结果看得几尢、摸得着;而抓管理、防风险,时间长、见效慢,不同程度存在“管理为业务让路”观念。五是随意心理。部分员工一旦碰到具体问题,往往习惯成自然,难以摆脱以习惯代替制度、以信任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制度的陋习。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风险管理执行不力。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重业绩,轻管理”,致使各级业务管理部门对业务及服务的推出只注重业务的操作方法和业务的适用性、效益性的培训,忽略『l对业务和服务存在的内、外部风险的研究。首先,在信贷风险控制上出现贷前调查不深人、贷中管理不全面、贷后监控不敏感等现象。其次,当前银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新业务此起彼伏。随着创新产品的不断出现,新的经营和管理风险也不断产生,而对这些风险进行控制的相应制度建设没跟上。第三,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考核激励和惩处机制不健全,把业务发展指标作为衡量一个经营机构绩效的主要标准,风险管理目标的权重很低。由于内部管理考核指标较软,相关激励机制缺失,使得基层行缺乏明显的动力效应,挫伤了员工们防案件防风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人员管理上存在问题,风险管理人才缺乏。首先,一些支行管理层仍然存在“重业务、轻管理”思想,对抓风险管理及内控制度存在畏难情绪,由于他们直接跟客户接触,跟金钱打交道,独立性大,复杂性强,容易发生权力失控问题;其次,部分营业机构负责人的业务素质由于跟不上网点功能综合化发展的要求,对制度规定不熟悉,领会不准确,以致在执行过程中产生偏差;再次,柜员合同工是一线业务的主力,但是由于待遇等多种原因,执行制度责任心不够强,业务不熟练不精通,影响r营业网点的规范化管理和规范化操作。最后,风险管理人员数量较少,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txl,险管理技术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职J,k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四)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认识不够,准备不足。在我国间接融资占主体的融资框架下,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迅速扩大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济过热中所扮演的这种角色,也必然使它成为随之而来的宏观调控的.rxt,险承担者。例如,从2003~V9月开始。中央银行相继采用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浮动、再贷款浮息制度、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q-具x,J-商业银行经营行为进行大力度的调控。这调控措施,在降低信贷规模增长速度的同时,也给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二、新形势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防范风险、控制风险的根本。这要求全体员工转变观念,克服思想中那些错误的观念,形成良好的风险意识。形成良好风险意识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培育风险管理的文化,把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中,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营造重视风险管理的氛围。所谓风险管理的文化是透过行动或文字的呈现,使全行职员随时察觉到风险的存在。它是一种融合了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就是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起涉及到各部门、各项业务的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理念,从而推r’-风险管理文化。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中,管理者特别要争当制度执行的模范,要勇于接受违规的处罚,通过自身的言行,向广大员212表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使风险控制212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员212行为由他律转为自律。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篇8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策略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的学习策略活跃在学习全过程之中,对学习全局发挥作用,主要通过宏观计划,评价,调控策略等干预学习全过程;而微观层次的学习策略是宏观层次的学习策略的具体化,是指采用的具体方法与技能等。它反映了在信息加工活动中,学习者依据一定的要求和情景而采取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O’Malley 和 Chamot(1990)根据认知水平和类型, 将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应对和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元认知策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社会情感策略与社会活动有关,包括通过与人交往 (如老师、 学生等)合作来获取信息。学习策略的掌握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1.2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词汇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词汇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能够促进词汇学习的具体的行动,行为,步骤或路向等。学习者的词汇学习策略包括词汇学习信念,元认知管理,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查词典,记笔记,重复生词等等。依据O`Malley 和Chamot的学习策略理论,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分为十种策略,其中八项为认知策略,其余两项分别为元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八项认知策略是:(1)使用词典或电子词典学习单词;(2)通过笔记学习单词;(3)边大声朗读边在纸上书写;(4)借助近义词、反义、同义词辅助记忆;(5)借助词根、构词法记忆;(6)通过谐音、联想记忆;(7)通过上下文语境记忆;(8)通过学唱英文歌曲记忆。有关词汇学习策略问题早在 20世纪 90年代就引起了国外语言学家的重视。他们或研究词汇学习的多种策略及其优劣之处 (如 Cohen, 1990; Nation, 1990; Hatch &Brown, 1995) ,或比较优生与差生运用词汇策略的异同(如 Sanaoui, 1995; Lawson & Hoghen, 1996)。有关学习者词汇学习观念的研究有:张萍等(2002)的研究发现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中男生习得观念和操练观念的程度明显高于女生。林敏(2003)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调查发现受试普遍接受了词汇应该死记硬背、从上下文中学习和通过应用来学习等观点。

2.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培训研究

我们知道,策略训练的目标不在于掌握策略的本身,重在提高学习者的策略意识,增加其策略的选择范围,锻炼和培养其自我监控和调控的能力。国外的培训研究主张明晰式、结合式、综合式等培训方式。明晰式是告知学生策略使用的价值、原因、目的或可能的效果。结合式是把策略教学与语言教学的任务、目标、 教材结合起来。综合式培训是适合于不同学习方面 (听、 说、 读、 写 )和多种类型(认知、 元认知等 )的策略进行同时教学。自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以来,有大量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词汇记忆策略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旨在探讨有效的词汇记忆策略,以提高母语语言学习者词汇记忆技能和词汇水平。此后, 如何记忆英语及其它二语词汇也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诸多关注。联想编码( 如 Bower, 1972) 以及语义编码方面( 如 Craik & Tul-ving, 1975)进行了研究;Wenden & Ru-bin (1987), O’Malley & Chamot (1990) 均进行词汇记忆策略培训(主要是关键词法和单词链); Rubin(1987) 和 Oxford(1990) 将记忆策略归于直接认知策略。因英语词汇多种多样, 某一种简单的策略仅适用于其中一类词汇, 而对其它种类却不适合。有些实验研究只单纯进行策略训练, 忽略学习者的知识背景与学习主体性, 从而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且通过这种训练,学习者可能知道有某种策略,却可能不会运用。综上所述,词汇学习策略及其培训有助于学习者的词汇学习,从而有助于学习者整体语言水平的提高,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的运用并对其进行培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有关词汇学习中的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培训研究(李秀萍,2008),培训内容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1)国内外学者对学习策略的分类 (如O’Malley & Chamot,1990;Oxford 1990;文秋芳 1996);2)国内学者对词汇学习策略的调查与研究 (如王文宇 1998;戴军熔和华叶婷,2003)。培训方法参照 Oxford (1990)的“ 八步策略培训模式”( eight-step model for strategy training)和 Chamot & O’Malley(1994)的 CALLA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Learning Approach)模式并结合词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此培训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在词汇学习中恰当使用认知与元认知策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研究是在特定环境下做的小范围实验,鉴于不同水平、不同背景的受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导致不同的策略培训效果。因此,此研究成果有必要在其他不同层次的学校做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更充分的论证。此外,此研究没有对学习策略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策略即社会情感策略进行有效性验证。建议以后的研究应包括社会情感策略的培训研究,尽量使各种策略普及到教学当中,争取达到不仅让学生了解此策略,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应用,这是进行策略培训的最根本目标。

3.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展望

(1)有关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培训的研究要提上日程,即把策略培训融入到外语教学中。(2)对哪些策略进行培训,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如何指导学生合理的选取有效的策略等,这样就可避免对中国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仅停留在调查层面上的现象。(3)词汇学习策略的培训应注重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程度及个人心理因素等,更重要的是考虑学习者的学习主体性,以达到策略的培训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适时把所培训的策略对学生进行验证,让学生自身体验到正确选用策略的重要性和达到的高效性。总之,词汇学习策略的培训应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兴趣相结合,具体策略训练与认知训练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Chamot, A. U. & O’ Malley, J . M. Language learner and learning strategies[A ]. In N. C. Ellis( ed . ).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of Languages[C]. London: Academic, 1994: 3712 392 .

[2]戴军熔,华叶婷.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现状分析与教法研究[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3 (6、 7).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篇9

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府的职能在于向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制定相关政策,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凡是竞争性领域的生产经营活动应由市场调控,凡市场竞争能够调控的经营活动,政府就不应直接介入。牧区政府在经济调控中的主导作用应主要表现在提供公共产品、为牧区居民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帮助,而不是直接介入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当中去。结合我国牧区的实际,牧区政府宏观调控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下去。

(二)以新牧区建设为导向。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做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我国新农村、新牧区的总体建设目标,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加强新农村、新牧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这一决定将对“十一五”期间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牧区政府对牧区经济发展调控,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总体框架体系支撑下,调整财政性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更多地支持牧区建设,为农牧业和牧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牧区发展与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状况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要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资源。在资源利用方面,要把开发和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地、森林、草原等国土资源。二要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关系到全区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对农牧业发展有极大影响。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以恢复林、草、植被为基础,水土保持为中心,处理好林、草、荒地的关系,要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加快荒山荒地造林步伐,抓紧实施风沙源和水源为重点的治理与保护。加强草原建设,在过牧地区实行退耕封地育草,推进休牧还草,预防草原退化和荒漠化。

二、牧区政府宏观调控的内容

牧区经济建设必须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点出发,与牧区社会的整体进步相结合有步骤地进行。牧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是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开展如下方面的宏观调控:

(一)努力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加强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引导。为实现牧区经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的发展目标,首先必须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目前,草原畜牧业基本上仍沿袭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牲畜周转慢,饲草报酬低,畜群畜种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转变增长方式,关键是要转变牧民以牲畜头数多少论贫富和惜售、惜杀的传统观念,促进草原畜牧业由自给半自给型向商品化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在此基础上提高草原资源的利用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为此,一是要引导牧民改变粗放的经营方式,加快牲畜品种改良和地方良种选育的步伐,提高畜产品质量。二是调整畜群结构、畜种结构,大力发展市场需要的优势畜产品、稀缺畜产品和名特珍贵畜产品。三是围绕饲草、良种、饲养、防疫等环节推广适用技术,不断提高畜产品的科技含量,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畜牧业。四是稳定科技队伍,健全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鼓励牧业科研单位直接进行生产性开发,将科研成果推向生产实际,提高成果转化率。五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广大畜牧科技人员和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其传授、接受和应用牧业科技的能力要加强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引导,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牧区经济贡献大、就业带动大及能促进牧区农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要继续从税收、投融资及土地利用方面给予优惠;通过举办培训、宣传及牧民易接受的方式强化牧民商品经济意识,改变牧区居民消费存在的某些不合理行为,采取多种措施,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境况,尽可能降低牧区居民两极化趋势的继续扩大;顺应当前牧区居民迁移的新特征,在产业发展条件好的地方,稳步推进牧区小城镇建设;落实和完善草原产权责任,充分调动牧区居民管护草原及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并辅之以严格的草原维护执法力度;规范牧区小商、小贩等的行为,加强牧区经纪人队伍建设。

(二)加大牧区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牧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牧区畜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生产不够稳定,需要国家和有关方面进行重点扶持。牧区畜牧业要有一个新发展,就必须相应增加投入,改善物质技术基础条件,增强发展后劲。牧区投入的重点应加快人工草场建设和天然草场改良,积极改善草原水利设施,建立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加强道路、能源建设,改善交通、运输、用电、通信条件;开展草原鼠、虫、病害的防治;加强牲畜棚圈、配种站、兽医防疫站的建设;提高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场生产力水平。要加大对牧区经济发展的科技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实施“良种工程”,在继续提高牧区牲畜产量的前提下,注重畜产品质量,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加快研制和推广疫病快速诊断技术和新疫苗、新药剂,加强畜产品保鲜与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重点开发畜产品保鲜、长距离运输和深加工技术,加大对牧区居民饲养知识及外出谋生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牧区居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外出谋生能力。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篇10

一、新时期营业部门会计核算工作的形势

(一)宏观环境复杂对部门履职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很复杂,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对基层央行营业部门前瞻性地理解和把握宏观调控基调,积极主动把握政策执行节奏,科学有效履职极为重要。一方面,发达国家整体经济状况仍较低迷,日本灾后重建效果尤未可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方向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密切相关性决定了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持续微调的潜在可能性。另一方面,为更好地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近年来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存在,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总行在注重运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创新宏观审慎管理的工具和手段。

金融宏观调控的变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进一步丰富,对基层央行营业部门履职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等“组合拳”的陆续出台,流动性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大,这就要求基层央行营业部门在提供日常核算的同时,探索建立开户单位资金运行动态跟踪反馈机制,密切关注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和金融机构流动性情况,加大资金监管力度,防止金融机构因流动性不足而出现准备金透支现象,防范因单个金融机构支付风险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情况的发生,充分发挥营业部门实施货币政策的前沿阵地作用,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维护地区金融稳定。

(二)电子系统换代为核算工作带来新任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先进技术在我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央行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带来了央行会计核算方式和服务管理的变革和创新。例如,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对账系统的推广,改变了传统的手工对账和每日人工电话对账的局面,大大增强了账务核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效防范了银行资金风险。不断涌现的支付结算系统和工具产品,使得支付清算业务的办理时间由纸质的几天缩短至几小时或几十分钟,有力提升了社会资金使用效率,加速了社会资金流通。

新系统推广的同时,核算记账、信息储存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风险隐患。一是业务处理日清月结、实时发送带来了操作的不可逆转性,若有漏账或错账没有即时发现则无法恢复到错误之前的账务状态;二是系统的整体性带来了网络安全的高度相关和脆弱性,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节点与支付系统相连,这对计算机设备、网络安全和人工操作管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系统运行环境风险进一步加大。会计核算系统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制度、管理等风险隐患,亟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三)核算条件转变给制度建设带来新课题

营业部门是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的基础部门,也是风险和案件防范的要害部位,系统和资金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逐渐完善,会计工作和管理模式有所变化,会计核算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发生重大改变;同时各新业务系统的上线运行和金融服务创新的不断深入,也使得核算工作的基础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客观条件的变化给营业部门的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带来了新的课题。

一方面我国现行的会计基础制度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与现实不相适应的问题,出现了诸如部分条款内容滞后、某些法规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这对基层央行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和冲击;另一方面,营业部门核算处理流程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资金风险的隐蔽性更强,加之业务系统在功能开发、运行管理、网络安全等方面的风险防控效能仍不能完全满足业务管理的需要,使得内控制度体系的建设完善成为了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四)履职层次拓展给人才培养提供新课题

随着人民银行职能转换和业务发展变化,当下营业部门会计核算工作已渗透于货币发行、内部资金核算、金融机构资金清算等一系列活动中,在记录经济活动、进行价值核算的同时,也承担了及时传导货币政策意图、反馈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职能。金融服务、强化监管、全面风险控制已成为基层央行及营业部门履职的主旋律,高层次的会计核算人才培养必将成为今后营业部门核算工作的关键要素。

一方面基层央行会计核算工作,对风险管理、审计监督、政策理解、沟通协作、核算技能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或多或少都有所需求,涵盖的层次复杂,技能要求专业。另一方面,支付产品的不断创新、业务系统的更新换代、风险管理的日益加强等迫切需要核算人员不断拓展知识结构,自觉加强计算机、外语等知识的学习。在此背景下,营业部门必须重视和加强会计人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通晓宏观政策规则、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知识的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促进营业部门履职水平顺利提升。

二、目前营业部门会计核算工作的现状

(一)机构框架限制履职提升

基层央行内部机构框架的设置和权责划分,是营业部门在应对经济金融环境变化、主动深化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职能的主要软肋。营业部门在基层央行的定位是会计核算操作部门,主要负责具体核算,虽然掌握着金融机构财政缴存、一般缴存及再贴现和再贷款等金融账户的基本情况,但缺乏相应的业务管理权限,也没有参与基层央行数据统计系统,一方面导致了营业部门对商业银行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的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不强,对商业银行的违规行为无法加以限制和制止,削弱了基层央行整体对货币政策的话语权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也无法与调查统计部门共享重要的数据资料,缺失对账户运行信息的深挖掘,弱化了对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监控和反馈。因此目前基层央行的部门权责框架,形成了营业部门政策操作的单向性和薄弱性,不利于营业部门充分挖掘会计核算工作内容,提升会计核算工作的能动性和影响力。

(二)内控盲区有碍风险管理

多年来,基层央行会计核算的监管部门和核算部门自身都在积极推动和倡导风险管理的加强,但时至今日营业部门的会计核算仍沿用传统的风险控制模式,内控管理方面的创新能力与商业银行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风险量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风险评估管理的工具应用不够先进,缺乏对核算风险控制的先进技术,全流程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管理手段一成不变。二是管理多头分散,会计核算的管理和监督权限分散在支付结算、会计财务、事后监督等多个部门,事中监督不够,事后多头监督,易造成监督不足或监督过度,难以真正起到防范风险之作用。三是监管与操作分离,监管和检查后的结果向实际操作部门完整有效传达没有固定的机制,影响了根据问题进行整改的效果,内控容易形成“有花无果”的局面。

(三)制度缺位引发安全隐患

近年来会计核算工作中发生的一些案件,充分暴露了会计核算在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从案件中不难发现,基层央行营业部门或多或少地存在内部制度缺乏、制度执行力软弱等现象。一是内控制度滞后。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运行管理方式和具体操作都必须依靠制度的约束来完成。营业部门的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经过了多次系统升级,部分原有的内控制度没有随业务的发展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已明显滞后。还有些制度只是一些简略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还有一些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这些不完善容易造成风险控制无据可依,也可能造成风险控制不到位,形成风险隐患。二是应急机制较弱。应急制度和方案基本停留在文件上,缺乏囊括物资准备、联动机制、培训宣传等方面在内的完整的、及时更新的应急长效机制。一旦系统或网络发生故障,极易造成账务积压,不能进行账务信息的实时转发,从而造成较大的运行风险。如遇水灾、火灾、供电故障等突发事件,或者网络遭受攻击,造成系统或网络瘫痪,也可能造成应急系统的运行风险。

(四)人员素质影响工作质量

目前会计核算手段不断丰富,新业务系统不断上线运行,制度和操作规程随之变化,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总体来说,目前营业部门会计人员在思想认识、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方面在满足日益发展的会计工作需要方面日渐乏力,核算队伍素质亟待加强。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人仍然认为会计核算工作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记账操作过程,只要账平、表对就可以了,对全方位贯彻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资金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由于制度限制,营业部门的人员基本被限制在核算岗位上而不能进行长期培训,岗前培训也基本采取“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法,从事哪个岗位,就教哪些操作,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业务培训。新上岗人员既不能全面熟悉、掌握会计业务知识及各项规章制度,又不了解手工核算等会计原理,对风险防范也通常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能力。三是营业部门人员固定在工作岗位无法抽身,与其他部门间业务、工作交流较少,一方面难以全盘学习精通会计及管理的工作知识和经验,使得熟悉管理规则又系统掌握核算业务的人才缺乏,另一方面也易导致思想僵化、缺乏创新,影响了营业部门履职层次的提高。

三、新时期营业部门会计核算工作完善的路径

(一)提升金融服务效能

根据当前形势发展及有效履职需求,营业部门要创新思路、主动作为,以货币政策执行为重心,充分拓展会计核算反馈金融运行、参与业务管理、辅助领导决策的职能,发挥营业部门对货币政策执行的基础保障地位。一是认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央行政策公信力。作为货币政策的具体执行部门,营业部门应准确理解业务实质内涵,切实把握业务运作机理、及时跟进政策意向变动、严密监控开户单位业务行为,保障调控成效。二是规范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对存款准备金和财政存款账户管理。要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规范运用再贴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督促开户单位按规定及时、准确、足额办理缴存款业务,确保金融机构资金运行管理符合货币政策要求。

(二)构建风控长效机制

安全运行、规范操作、严格管理一直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重心。会计核算工作应严格按照内控管理的要求,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内控管理和案件防范能力。一是更新完善制度,构筑科学严谨的内部控制体系。营业部门应按照会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即时性、连续性、整体性的要求,通过案例剖析、差错分析、岗位风险排查、要害岗位交流、内部控制环境评价等方式,对现有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进行评估,及时调整、修订、补充相关制度。二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内部管理效能。要加大业务自查和突击检查力度,强化对非常规性业务的指导与监督,严格防控重要业务、关键环节和要害岗位风险,实现重点防控与全面防范相结合,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相结合。三是加强风险评估,探索建立会计核算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在定期组织风险评估、编发风险提示的基础上,研究借鉴科学先进的风险评估方法,探索建立会计核算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有效防范风险,确保核算及时、稳定、安全。

(三)提升金融服务层次

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的形势下,惟有改革创新才能推动央行事业的健康发展。会计核算工作要敢于打破传统理念,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一是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会计集中核算系统除了进行会计核算,还担负着反映宏观金融状况、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的任务。要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出营业部门记录经济活动、反馈金融运行、参与业务管理、辅助领导决策的工作效能。二是创新思路,加强对支付行为的考核管理。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的理念,探索创新综合监管手段,依法合规履行央行监管职责,为保证支付结算体系平稳运行、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四)提升干部履职素质

会计核算工作一定要和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把核算人才培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核算质量提高。一是要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业务和管理措施不断涌现,对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人员应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观念,自觉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二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效培训机制。通过业务培训、岗位轮换、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多层次的会计队伍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效培训机制。既要根据员工现状、发展潜力和部门履职需要制定短期培训计划,又要根据个人职业规划和央行会计发展需要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既要加强员工政治理论、职业道德、廉洁从政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又要强化员工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培训,大力营造全面学习、全员学习的良好氛围。

总而言之,转变作风、深化履职并提高效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且延伸到营业部门核算业务操作、日常工作管理的各个环节,本文仅就适应新形势下的履职目标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路和方法,而基层央行营业部门还需要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履职方式等方面更进一步的探索、提高和完善,才能抓住工作重点,化解资金风险,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彦.“创新基层人民银行会计管理工作的思考”,《现代商业》,2011年18期,15-16。

2、汪蔚.“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管理问题探讨”,《金融会计》,2008年11期,23-25。

3、张霞.“浅析基层人民银行会计管理”,《经济师》,2007年7期,106-112。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篇11

实现师范教育现代化,需要借鉴前人,继承优良。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立足于中国国情,吸取中外有益的经验,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师范教育理论,从办学方向到培养目标,从教育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材教法到培养途径,从普通师范到幼儿师范、职业师范,都作了全面论述。它所涉及的很多问题,也是今天师范教育现代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学习和研究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对于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师范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师范教育现代化的措施

1.建立全方位师范教育培养体系,使师范教育结构多元化

陶行知的广义师范教育思想对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教育功能、结构模式、培养目标、教学机制、管理体制等都赋予了广泛的含义:一是确立面向大教育的师范教育办学方向。陶行知主张师范教育必须面向全部学制的要求。全部学制包括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样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逐步从小教育转变为大教育。大教育也就是陶行知所讲的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二是全方位的师范教育功能。广义师范教育强调培养训练教育行政人员、各种指导员、各种学校校长和职员;不仅要有学历教育,而且要有岗位培训,等等。总之,教育界要什么人才,就该培养什么人才。三是多元化的师范教育结构。陶行知设计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是立体交叉、纵横沟通、灵活多样、正规化和机动性相结合的。

2.全面审视师范教育的重要作用,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师范教育重要功能的体现。这为教师专业化提出了迫切要求。教师专业化是适应新形势、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师范教育现代化重要标志之一。

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将会使我国独立存在的师范教育体系被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所逐步代替,这意味着师范教育从师源到生源的开放,即鼓励有能力的教育机构积极参与教师教育工作;鼓励非师范院校的学校毕业生经过规定的培训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从事教育职业。师范教育将实现教育一体化。

三、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引领师范教育改革

1.深化改革,宏观调控

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显现的问题只能通过推进师范教育改革来化解。同时,就业市场化引领师范教育宏观改革,以实现师范生供求总量平衡。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篇12

1.熟化知识。所谓熟化知识,是指对考试说明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要烂熟于胸,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知识点好比巧妇的“米”,熟化知识就是为答好主观题做相应的知识储备。

2.活化知识。所谓活化知识,就是要避免死记硬背,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众多的知识点进行组合、整理,在大脑中形成有序的而非零散的知识网络。

例如“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在复习时应紧紧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环节整理构建其知识网络体系。

首先,要准确理解什么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它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其次,要明确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即“为什么”。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市场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如: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矛盾是市场不能调节的;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矛盾也是市场不可以调节的。二是市场本身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波动,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把市场调控这只“无形的手”和国家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有机结合。

再次,要在掌握以上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纵向把握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在教材中的联系和渗透。经济手段可联系第八课《财政与税收》中的财政作用、税收作用;法律手段可结合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交易规则”等;行政手段如第五课《企业和经营者》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等。

最后,要注意国家有关经济方面的新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把这一知识点和最新的时事政策联系起来。近年来,在宏观调控方面,国家采取了多方面的调控政策,在复习时我们可以联系“降率免税”政策、“三驾马车”同驱等加以理解和掌握。这样就会形成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的全方位的认识和把握,使这一知识点处于立体的网络中,学生看到这一知识点也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联系到所有的相关知识。

活化知识其实是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宏观把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解答问题时对所需的知识点进行快速而有效的提取和运用,做到要点全、思路清、无遗漏。

二、训练要到位

答好政治主观题大凡要具备两个能力:一个是将材料中的外在“信息”转化为内在的术语的能力,另一个就是按一定逻辑顺序全面组织答案的能力。考前应加强这两面能力的训练。

1.要加强审题训练。由于审题不清导致失分的现象在考试中屡见不鲜。例如,题目明明写着要求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学生却用了经济生活的知识;题目要求用唯物论的知识,学生却写了辩证法的道理。假若碰到题中设问不明确点明,要学生自己判断选用什么范围的知识作答,张冠李戴的现象就更是司空见惯。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动笔答题前反复研读试题材料和设问的习惯,要杜绝一看试题就动笔,凭感觉答题的马虎作风。

审题训练时,首先要让学生养成先审设问后审材料的习惯。因为试题是先给情景材料,再提出问题。如果先阅读材料,再看提问,就可能造成阅读材料时所思考的问题与提问的要求不一致,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并且会根据设问再阅读材料,也浪费了时间。

如何带着知识和问题审读材料、如何定位试题限制的知识范围、如何明确答题方向,这是审题训练过程中要牢牢抓住的关键。抓住了关键,才能使审题训练取得实效。

2.要重视实际联系理论的训练。时政性强是政治学科的特点,近年来的各地高考试题大都以时政热点作为试题的背景。因此,平时要让学生养成看到材料、事例就能联想、思考理论的习惯。例如,看到有关重大方针政策时,可联系到:国家意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发展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等;看到华南虎照片事件、“人肉搜索”时,可联系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等;看到国务院《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调整汽车消费税政策时,可联系到:建设生态文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

3.要精练近三年的高考题。通过做近三年的高考题,分析高考题背景材料是如何设置的、命题的角度有哪些、答案是如何组织的,总结考题思路,寻找解题规律,归纳答题方法。有不少教师采用题海战术提高学生作答主观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效果甚微。练兵贵在“精炼”,“精炼”的前提是“精选”,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

4.要进行主观题答案的形成训练。有的学生平时训练时比较懒,作答主观题往往寥寥几句话完成任务。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懒”是能力提高的拦路虎。训练学生在组织答案时要坚持简洁性和条理性原则。简洁性就是要使答案简明概括,抓住要害,避免嗦嗦、画蛇添足。条理性,一是在作答时要知识点在前,结合材料分析在后,观点和材料要有机结合;二是在一个主观题需要多个知识点回答时,要把最重要的知识点亮在最前面,让阅卷教师一眼就能看到。

三、批改讲评要到位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篇13

农民进城打工的过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地“离土”“离乡”,持续地乡城迁移的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工群体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城市融入转变;其内部构成向新生代农民工为主转变。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0年进行流动人口监测的数据表明,其中1980~1994年出生的(16~30岁)的新生代占农民工总数的47.0%,他们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产品属性

(一)新生代农民工获得职业培训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从就业状况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以一线生产或服务人员为主,就业层次较低,所从事的多是建筑业、餐饮业、纺织业、保洁业等,而且在许多工种上缺乏选择性。调查显示,2009年,新生代平均月收入为1660元,中生代与之相比要高140元,老一代则要低110元,总体上,他们的工资是普遍偏低的。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特定的人口结构、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民营企业灵活的用工政策,多种宏观因素共同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流动性很强。他们大多在刚迈出中学校门后,带着对传媒中、社会上成功人士的羡慕和崇拜,期盼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梦想,但是他们的职业素养并不高,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新生代农民工以独生子女为主,父母对他们的未来寄予了较高的期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较高的就业意愿。在知识和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的背景下,职业技能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中必须逾越的门槛。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的数据显示,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工工资收入增长较快,职业培训是造成工资差异的重要原因。2003~2006年,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工人均月工资增长了28.8%,增速比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快8.7个百分点。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首要需求,仍然是要依靠其基本技能求得生存于所在城市,但他们所需要的职业培训,是在应岗性的生存式培训之外,更着眼于中长期的发展式培训,即能力本位的现代培训。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是准公共产品

社会产品可以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在消费特征上具有排他性但无竞争性,是准公共产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供给主体主要有政府、用工企业和民办培训机构。就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来说,企业对培训投资的动力不足,即使投资,培训也大多是短期的、岗位针对性强的,而不是基础性的、宽口径的。私营的培训机构趋向办低投入、少管理的培训。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职业培训,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讲,都是极其欠缺的。由于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社会收益较高而私人收益相对较低,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供了积极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导致了投资主体缺位、培训供给不足,所以,政府作为市场调节的补充者和矫正者,应为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创造条件。

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对教育培训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原则上讲应首先充分发挥个人和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但是,由于个人和企业的投资的自发性,导致供给结构不合理或供给不足,因此政府就需要通过制定政策对企业和个人投资加以引导。政府应制定政策措施,协调社会各方面办学资源,协调机制应发挥市场的基础资源配置作用,应使政府的辅助配置职能弥补市场失灵。

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政府职责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政府职责包括三个方面:

(一)提供必要的制度安排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国家应该通过立法规定农民工职业培训各参与方的责任和义务,对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机构建设,经费来源和运作程序等作出规定。可以借鉴国外政府的立法经验,形成农民工培训的法律保障。近十年来,政府意识到职业培训对社会及农民工发展的重要性,及时进行了前瞻性规划,例如2003年出台《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2008年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等,旨在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这些规划发挥了农民工职业培训中“掌舵”的作用。当前,要尽快使行政文件上升为法律、法规,从而将实施规划的过程转变为行政执法的过程。

(二)进行规范化的组织领导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