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实用13篇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篇1

经济从偏快走向过热

1.经济走势前高后低,还是偏快?

有专家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经济走势,认为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虽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适度增长区间,但宏观调控的侧重点依旧是使经济走稳,防止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各地发展经济热情较高,前期出台的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保障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加快城镇化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等政策措施和各项区域发展战略正在发挥作用,再加上地方政府换届,这是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因此,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

2.投资消费失衡带来产能过剩

有专家指出,投资和消费严重的失衡,实际上意味着这一轮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和重化工业带动,前几年出口也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当出口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受阻,又通过提高投资率来弥补这个缺口,这就使得投资和消费进一步失衡。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会导致市场恶性竞争、企业效益下滑,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造成许多企业巨额亏损甚至倒闭,导致上下游产业链瘫痪,银行信贷风险加大等一系列问题。

有专家进一步指出,根据各地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的预期目标,全国经济增长率是7%,而各省、市、自治区"十二五"时期的预期增长目标统计,24个省市经济增长率在10%以上,其中有13个省市要求五年翻一番或者是力争五年翻一番。有学者对各省市的加权平均,经济增长率大概是在10.5%,超过"十二五"规划7%的50%,这个高增长又主要是投资带动,这一轮的投资势头还在继续。这种情况就意味着"十二五"后期,产能过剩导致经济下滑,并使贷款问题暴露。

不良贷款在经济繁荣时期不会暴露,一旦经济下滑、水落石出就看出来了。由于我国居民贷款比例非常小,不太可能发生美国的次贷危机。但我们

要看到另外的问题,贷给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有深刻的体制原因。重化工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对GDP和税收规模贡献大,成为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投资项目的首选。由于这种贷款项目长,短时间不良贷款只要能够付息,从银行的五级不良贷款中反映不出来,但从中长期来看这个问题很严重。国家有关部门对1958年以后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投资项目做了分析,其中1/3从建成之日起一直亏损。所以对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主导这么多的投资项目,效益如何,目前很难评估,这就隐藏了很大的风险。

3.合理把握适度的增长期间,适时进行宏观调控 二、物价水平整体可控但通货膨胀会持续一段时间

但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稳定物价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抓住了问题的核心,稳物价和稳增长是相辅相成的。

1.输入型通胀,还是流动性过剩

有专家把本轮通货膨胀与前几轮通货膨胀进行了比较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一是2004年、2008年的通货膨胀是由食品价格拉动的,结构性上涨。这一轮食品价格还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非食品类价格也在上涨,逐渐走向全面通货膨胀;二是蔬菜、水果季节性比较强的农副产品价格,过去进入旺季之后有回调,但这次季节性回调的幅度弱化;三是过去食品价格涨幅比较高,但整个物价涨幅不高,非食品价格,或者是工业品出售价格涨幅回调幅度比较大予以抵消。从2008年8月份以后出现一个新的特点,上游产品价格涨幅不大的时候,中下游产品价格在上调,这说明中下游消化吸收上游产品的作用在弱化。

对于突然到来的通货膨胀,很多专家学者把脉导致这轮通货膨胀的主因是输入性通货膨胀,还是流动性过剩?有专家认为,我国这轮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导致国际市场上粮食、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由于我国资源性产品的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受其影响,国内包括石油、有色金属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几乎全部上涨。按照国家统计局的预测,全球油价、粮价、资源价格的上升对中国消费物价的影响预计在30%—40%之间。

有专家把物价上涨归结为五个方面因素:交易性货币供给、实际需求、工资上涨、劳动生产率提高、输入型成本推动。通过测算分析这些因素对这一轮物价上涨所起的作用,认为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是输入型因素,交易性货币供给提高,以及工资上涨,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这些年物价没有出现大幅度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总的来看,输入型因素对上游产品像原材料、燃料、动力核心价格指数、采掘业指数、原材料价格指数,然后加工工业、生活资料,最后到CPI,影响逐步递减,在递减的过程中,输入型的因素被大幅度消化了。工资是推动物价上涨的很重要的因素,但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比,整个劳动力成本还是下降的。

有专家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我国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主要不是输入型的,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信贷投放过度造成的,集中表现为货币太多、流动性过分充裕。

热钱的流入和贸易顺差的持续高位运行使外汇占款比重增大,部分抵消掉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也是造成目前通胀的一个原因。我国现行的外汇结售汇体制,使得央行外汇储备的继续增加,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尽管央行通过发行央票等很多措施回收流动性,但实际上很难完全吸收。另外,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也将倒逼中央银行增大货币发行。

2.翘尾因素的影响较大,增加了调控难度

二是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进程,2011年升值幅度可达到3.5%。人民币升值用以对冲国际价格上涨;强化对国际游资的管理,特别是针对特殊行业国际游资存在的新方式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人民币升值的办法,对抑制输入型的物价上涨也是有效的,但不同的方式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对物价上涨的抑制作用是不一样的,一次性升值只是短期有效,只有渐进式的升值才会对抑制长期物价上涨有作用。

四是加大供给管理的力度。稳定物价水平最直接、最重要的是要保农业、保粮食,加大支农力度,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粮食安全;二是健全关键物资的储备制度;三是控制部分价格敏感性产品的出口。 三、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显示高速发展背

后"两大反差" 在论坛上,首次"中国30省会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目的是评判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状况。这一指数是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研究中心依据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组织数十名专家、学者历经近6个月时间,首次设计完成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CCLQI)。编制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是世界发达国家的通行作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国内对比,而且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已成为普遍趋势。

由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加权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反映出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并不像中国的经济增长一样乐观,总平均指数为54.49,处于一般和满意之间,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空间较大;反映出经济高速增长背后存在"两大反差":一是高速的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之间存在反差,二是居民实际生活质量与居民主观感受之间存在反差。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由客观指数和主观指数两部分构成,分别给主观指数和客观指数赋予40%和60%的权重,加权得出每个城市在每个指标的得分情况。其中主观指数包括收入现状满意度、收入预期、生活成本、医疗保障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生活节奏以及生活便利程度七项分指数;客观指数在设计上基本与主观指标一致,总体上由25个二级指标构成,包含人均财富、人均消费、恩格尔系数、通货膨胀率、绿地面积等。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考虑到居民的主观感受,又有客观经济社会数据作支撑,保证了指标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分区域看,东部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高于西部,但主观满意度低于西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舒缓的生活节奏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银川

和南京为例,两个城市的生活节奏指数排名分别为第1和第3,其生活质量总指数也排名相对靠前。而一些生活节奏快的大城市,生活质量总指数排名则相对靠后,例如北京,生活节奏最快(排名第30),其生活质量总指数仅排名第8。另外,西部大开发后,居民生活质量改善指数较高,提高了居民的满意度。

城市居民实际生活质量与期望值存在反差,居民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客观的经济社会数据所反映出的居民生活质量(客观指数平均值57.67)高于居民主观感受(主观指数平均值49.71)。这说明居民对生活质量改善的愿望非常强烈,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应该最终体现在生活质量的提高上。

有专家据此认为,我国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但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并不很高,这说明高速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生活质量满意度的提高,反差的存在表明中国经济应在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努力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经济运行质量与经济增长质量。政府应着力降低生活成本,提高居民收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改善民生,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 四、工资上涨趋势倒逼经济结构调整

对于工资成本上升,尤其是农民工工资上涨削弱了中国的竞争力这一似是而非的说法,与会专家并不认同。工资上涨是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发生的,因此,工资一上涨,就归结为竞争力下降是一种简单的、不科学的判断。工资的上涨会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产生长远的影响。中国低端工资形成机制的变革必将成为引领市场导向型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契机,开启中国市场驱动型经济结构调整的新阶段。

1.工资上涨是一个长期趋势

近年来,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经济结构整,但是收入结构、需求结构失衡问题却在持续加深。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居高不下,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仍然相对缓慢。其根本原因在于行政调控并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需求的动向,无法根据国际分工发展的规律来确定未来产业的定位,从而产生产业调整进程中存在大规模的政府失灵问题。工资形成机制的变革将使市场化的结构性调整全面展开。

工资形成机制的革命将带来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从而启动中国市场化的收入倍增变化,并加速中国"收入;消费升级"的台阶效应的到来。这种变革必将改变中国工资占GDP比重过低和消费启动大大落后于同类国家的局面,从而加速推进中国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看,工资上涨趋势十分明显,但工资总额占GDP比重却呈下降趋势。

工资形成机制变革将加速推行中国产业在区域上的"梯度转移",并使中国产业在"加速性梯度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克服以往行政化产业转移带来的各种

问题。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这一点在地区间劳动力工资的差异上反映得也较为明显。工资形成机制变革将大大压缩东部区域产业生存的空间,从而导致产业自动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在逐年大幅提高劳动报酬的背景下,实现了单位劳动成本的快速下降,并且在大部分行业具有单位劳动成本优势,也从侧面反映出东部地区需要产业转移的迫切性和可行性。这样一种由工资上升引发的产业转移,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的区域经济差异。

劳动力工资低会使得相对劳动力而言资本的价格更加昂贵,企业对廉价劳动力这一资源进行过度使用,而不愿意投资新设备和新技术。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初调整战略,走高工资、高生产率的道路。高工资逼着日本企业增加技术含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我国多数产业和企业长期以来依赖低劳动成本进行赢利,致使我国国家研发支出和企业研发支出均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基于低劳动力成本的"世界工厂"使我国多数行业处于国际分工低端。低劳动力成本致使产业提高效率的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不能仅仅看绝对的劳动力成本,应该是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二者的综合体现。目前我国制造业绝对劳动力成本处于较低位置,考虑劳动生产率后的相对劳动力成本却并不低。我国的低劳动力成本,允许劳动生产率低的经济活动也能赢利,使很多低劳动生产率的经济环节缺乏提升效率的动机。工资形成机制变革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增加了农民工进城的机会,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与城市人均消费水平正相关。而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仍然大幅低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更多的农民工进城成为城市人口,将大幅提高整体居民消费水平。

3.工资上涨的空间依然很大

有专家对制造业劳动报酬水平与产业竞争力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发现与和我们竞争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按照单位产品的劳动工资水平非常之低。我们主要的竞争对手的平均工资水平是我们的1.5倍。中国现在如果把制造业的劳动工资水准提高50%,并不影响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有专家对劳动力成本进行了测算,这里的劳动力成本是广义的,不仅包括工资,而且包括劳工培训费用、劳保费用等。劳动生产率是制造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平均数的比值计算的。

结果是我们国家这十年来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远远快于劳动报酬增长。大概2009年我们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只相当于1999年的89%。也就是说,如果按单位成本的劳动力成本来算,中国的劳动工资水平没有上升,而是下降了10%。通过比较投资来源地、产品出口地的发达国家和与我们竞争的发展中国家,会发现我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具有绝对优势。

提高劳动力报酬不仅没有削弱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国际贸易竞争力。主要原因不在于工资,而在于劳动生产率。由于这些年我们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大大超过劳动报酬的增长速度,这造成了劳动报酬占产业附加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的趋势。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制造业的相对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不仅具有绝对优势,还在强化。我们的竞争对手涨工资比我们的幅度涨得更快。合理地、逐步地提高劳动报酬,不仅不会对企业制造业的利润率和企业的利润总额带来消极影响,反而会促进企业利润总额增长和利润率的提高。

五、经济持续繁荣的动力机制需要再塑造

对于中国的未来经济增长和可持续繁荣,与会专家比较乐观。有专家对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与增长路径转换进行了展望,在中国长期增长的动力机制及长期增长率的核算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也有专家从我国的对外经济前景角度分析我国持续繁荣的必然性。

1.要素弹性逆转是长期繁荣的基础

有专家在"中国潜在增长基准评价模型"及投资、劳动、技术进步等要素变动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未来10年潜在增长率仍具有8%—9%的潜力。并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趋势的观察,提出"投资依趋势增长和拐点命题",即从长期趋势看,投资(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出现城市化加速时期的对数线性增长与城市化成熟时期的下降趋势。"投资依趋势增长和拐点命题"的提出,是因为城市化加速时期,资本深化及由此导致的生产率提高的内在要求,这为判断中国未来资本积累动态变动情景,提供了理论基础。

2.压缩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将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

中国经济增长现阶段正处于城市化率50%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关键期。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中国经济增长经历着"压缩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即发达国家200年工业化、城市化历程,在中国被压缩在几十年里演化,进而决定了中国长期增长的行为特征(经济主体行为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和增长函数与发达国家不同。"压缩的"城市化过程必然给中国带来显著的集聚效应,由于中国的城市化是被压缩在几十年内实现的,所以它的集聚效应非常大,报酬递增明显;另外,由工业化阶段的"干中学"技术进步转向"自主创新"的驱动,蕴含与增长目标转换所引致的增长环境,产生可持续增长的动力。 3.培养新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有专家提出,当前美国短期复苏的手段是扩大出口和量化宽松,长期的手段就是回归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美国的结构调整估计至少需要十年。谁来为美国中长期结构调整买单?这涉及全球失衡。失衡的责任,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应当承担一半的责任,美国无论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还是扩大出口,只会对外转嫁危机而不能解决问题。如何走出当前全球宏观经济的困境?无论是理论还是政策,我们现在的选择很少。我国外向型发展的目的是促进体制转型和诱导发展,三十年的业绩证明很成功。在内外经济失衡与国际压力显著增大条件下,需要实现外向型模式转变,解决中国走向大国经济的战略问题。

一是定价权。经济意义上的开放大国是世界主要价格的决定者,而不是价格的追随者;是国际重要规则制定和修改的决定者,而不是规则的接受者;是国际重大责任的承担者或逆周期调节者,而不是责任推卸者或顺周期参与者。中国在价格、游戏规则、责任担当等方面,依然是一个追随者。例如我国已成为世界铁矿石市场上最重要买家,而铁矿石的定价机制却从长期合同价格变成季度定价、月度定价以及现货定价。我国要提高全球范围内铁矿石投资比重,在国内厉行资源节约和替代战略,与全球铁矿石供需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形成规则的影响力和逆周期的调节力,这必然是时间和经验积累的结果,而不是拔苗助长。

三是从模仿走向创新。全球研发和创新活动主要分布在美日欧大三角区域。无论是国际前沿的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还是开发性研究,其创新的主体都主要是国际大跨国公司以及由世界最优秀的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组成的国家创新体系。我国也有三个创新层次,即宏观层面的重大技术创新体系,如"两弹一星";大企业层面的重点技术创新体系,如大飞机、高铁技术创新体系;小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很弱,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撑很弱,引资的直接技术外溢效果很弱,是我国与美国在知识和技术进步上的最重要差距。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篇2

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在复苏的轨道上加速运行。美国经济的各项总量、结构指标和先行指标都出现明显好转,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失业率也开始缓慢下降;欧元区经济则在主权债务危机的扰动下奋力前行,宏观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逐步提升,通货膨胀保持在低位运行;日本经济复苏的势头强劲,自2008年第2季度以来首现正增长,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状态都出现明显改善,通货紧缩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进入高速恢复期,相较于2009年第一季度的“谷底”,经济增长出现了补偿性反弹,增速高达11.9%,但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模式转变和通货膨胀预期控制的复合性困难增加。世界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美国为顶端,以中、欧、日为支柱的“方锥体”格局,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新格局下各方利益调整的纠结点。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财政政策需要从总量扩张、快速拉动的方向上回调,强调中长期调控,重视政策效益毕业论文怎么写,借助市场力量的战略性调控框架应得到重视和实践。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形成与人民币汇率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的加速复苏,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也逐步清晰。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技术和国际机制协调的第一大国仍然是新格局的主导国,中国、欧盟、日本成为新格局的重要支柱,世界经济由传统的美、欧、日“大三角”转化为4个相互联接、相互影响的“大三角”。新格局下,国际经济政策的角力由单纯的国与国互动转变为集团间利益的调整,由单纯的实力对决转化为国际机制与国家利益的协调,人民币汇率问题在这一格局下被放大和扭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各方利益的纠结点。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基本形态和内在机制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带来了重大打击,但从经济规模、技术能力和国际经济规则和机制的控制能力看,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量(见表1所示)。中国经济率先渡过危机的“拐点”,为国际经济形势的稳定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有效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并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重要一环。

表1 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规模统计 单位:亿美元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美国

142587

日本

50730

中国

49093

德国

33576

法国

26798

英国

21980

意大利

20900

巴西

14820

西班牙

14661

加拿大

13190

印度

12430

俄罗斯

12282

澳大利亚

9200

墨西哥

8663

韩国

8003

荷兰

7942

土耳其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篇3

《这个冬天有多长――2009・中国企业外部环境》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企业家年度问卷调查报告。

2008年8月至10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第16次全国范围内有5920位企业法人代表参与的年度问卷跟踪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2008・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改革热点的判断、评价与建议》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企业景气状态、企业家对未来预期、企业家对相关热点问题的判断、企业家对宏观调控和改革的评价及建议等五个方面,客观反映了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改革热点的判断与建议,反映了他们对当前中国企业宏观经济环境的认知,是国内首份详尽了解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

2009年3月23日~4月10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09年千户企业经营状况快速调查”,并完成了《企业经营者对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评价和建议》调查报告。报告从2009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经营面临的具体挑战与转机、对未来前景的预期几个方面,反映了企业家对2009年企业宏观环境的判断。这份报告反映出当前企业家对经济走势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但对前景仍看好,严峻考验中也有不少商机和转机。这对了解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增强信心有着相当难得的参考价值。

第二部分,专家学者访谈。

本书约请了来自政府、大学、企业的八位专家,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不同的专业领域,对国内外社会、经济、文化及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前瞻性判断。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篇4

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的一年级下半学期或二年级上半学期开设,这些低年级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学习主动性不强,更缺乏对社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缺乏经济学基本素养。尽管学生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甚至少数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知之甚少,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对经济原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有效联系起来。[2]

2.学生文献阅读能力不高

通过实训课程近几年的运行,发现大多数学生文献阅读能力欠缺,不能对项目所涉及的相关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也不能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找到对项目工作完成有益的启发点,不能对文献进行有效借鉴。由于对相关文献未做深入学习,因此在实训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方向性不够明确,对项目所涉及问题的分析也不够深入。

3.前期知识准备不足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运行流程一般是:周一上午学生确定研究题目,接着由小组长与组员进行工作分工,各成员按分析完成各自工作,由组长汇总。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未能系统地对各个小组所涉及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统计学理论知识等学生所学相关课程进行复习回顾,造成学生后期学习和先期知识脱钩现象,在运行相关工具分析实际问题时显得办不从心。

4.对学生学习引导不充分

由于学生实训时间一般只有五天,即一般从周一上午接受工作任务,周五上午口头汇报,实际工作时间只有四天半,时间较短,学生很难对相关的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计量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进行深入复习,从而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

5.学生写作能力训练不足,模仿能力有待提升

尽管学生在参加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之前就已经完成过学年论文的写作,但由于学生不认真、指导教师不强调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的文献学习吸收能力、报告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在“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实践课程中发现,本科学生的文献学习能力和中文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

6.考核方法不尽合理

综合实训成绩分为三种,一是原始成绩,二是学生自评分,三是最终成绩。最终成绩是在原始成绩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分修正而成。原始成绩一般由实验报告和实验汇报两部分组成,由于实验汇报只能随机抽取一位学生来进行口头汇报(而以该生的汇报成绩作为全组的汇报成绩),因此汇报成绩带有一定随机性。

二、“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创新教学法思考

通过对当前“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学生大四学习的特点,在以后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课程训练目标,明晰课程改革思路,优化教学创新环节,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概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3]“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在运行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任务要具体、可操作。在实训过程中,要做到:以一个完整的实验项目贯穿整个实训过程;以实验项目的理论工具为线索安排教学重点;实训过程由实验项目任务驱动。学生团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项目设计、理论与应用工具复习、统计分析数据收集等过程,这样就能在实训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是积极的参与者。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整个实训过程应做如下改革。

1.实训项目准备阶段

本阶段是在实训项目开展以前,要对实训用到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统计学基本理论进行简要复习。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内容,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统计学基本理论要以计量经济学当中用到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为主。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实训项目所涉及到的为主。在学生团队确实实训项目以后,实训教师就可以按照这三个层次针对学生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重点复习指导。这一环节是目前实训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2.实训项目牵引阶段

本阶段对整个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非常重要,既要使学生实训项目有思考切入点,又要使学生理解实训项目各个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还要让学生最终完成一个实训报告。在此阶段,指导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训项目中,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侧重检查项目子任务完成情况,并适时为学生归纳总结写作技巧和理论知识。对学生参与项目的引导不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一些理论讲解、上机演示等形式,如计量经济学参数估计、统计检验等的演示,使学生能够动手实现,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应用。

3.实训项目完成阶段

本阶段是指实训项目的初步完成阶段,主要工作是通过完整实训报告的写作和汇报PPT的制作对整个一周的实训内容进行总结。这一阶段的工作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借鉴各种现成的资料,按一定格式完成项目文档,并制作汇报PPT。指导教师在学生口头汇报之前,对学生完成的实训报告内容和汇报PPT的制作进行初步检查,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实训项目汇报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检验学生对实训报告内容的口头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由团队小组组长先进行汇报,主要介绍实训项目的组织策划、项目分工、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及项目时间安排。在此基础上,再随机抽取两位学生来对实训报告内容进行陈述,指导教师再做进一步的点评。这一阶段能对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有效训练。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篇5

证券投资实验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了解宏观经济政策,了解国际国内经济政策如何服务于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会如何对资本市场进行干预和传导。资本市场不是一个“孤岛”,其运行有着本身的发展规律,并且要对实体经济扶持和支撑,在特定宏观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又会对证券市场产生何种影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4~6人一组,针对目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其政策意图进行解析,比如M2增速、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财政投入、税收等,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变动的时点以及一段时期以后变动的趋势和方向,结合证券市场上指数的情况和相关板块证券的市场价格波动,自发组织组内讨论和研究设计,给出初步的研究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各组形成的结论实验报告统一在班级进行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宏观经济政策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进行辩驳、归纳、总结。

三、产业发展和证券市场

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需要包容性强、吞吐能力大的资本市场用社会的资金转化风险投资,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相应的资本支持。产业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提供服务和支撑,强大的产业发展又会为资本市场注入活力和动能。证券投资实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对资本市场投融资体系、市场环境、体制机制等与产业发展的要求衔接起来,既要把握资本市场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也要了解产业发展如何传导资本市场。对学生进行分组,每4~6人一组,让各组分别选取一个产业进行产业调查和分析:调查产业发展的过程与生命周期,调查国际国内竞争力和产品技术,调查产业链条的稳定性和产业进入退出壁垒,调查产业内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调查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和产业未来的发展机遇。各组自发组织组内讨论和研究设计,结合产业板块证券的市场价格波动,给出初步的研究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各组形成的结论实验报告统一在班级进行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产业发展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进行辩驳、归纳、总结。

四、公司微观治理与证券市场

公司治理是中国微观经济领域最重要的制度建设,中国资本市场应成为推进中国公司治理建设的强大力量,成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公司的温床。证券投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将公司微观治理与资本市场建立深层次的联系,理解资本市场的价格波动是围绕投资标的价值估值进行波动的,倡导并树立学生价值投资的观念。按照产业分组,给每一个学生指定该产业内一个上市公司进行调查分析,主要通过公开的数据信息平台,搜集整理该上市公司经济区位、行业地位、经营战略、产品管理、经营能力等基本情况,搜集并对比分析其财务指标,研判其未来发展的风险和机遇,给出投资的建议对策。各组进行组内的讨论及策划,在教师指导下,公开进行上市公司投资推介。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篇6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中央银行沟通影响利率方面,Kohn和Sack发现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声明及格林斯潘的证言都会影响金融市场。声明会影响短期和中期的利率,而格林斯潘的证言却会影响全部期限的利率。同时他们发现,格林斯潘的演讲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不显著。[4](175-206)Reeves 和Sawicki利用上述同样方法,发现英格兰银行的沟通也对利率有影响,尤其是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会议记录和《通货膨胀报告》对市场影响更加显著。同样,他们也发现演讲对市场没什么影响。[5]然而,Ehrmann和Fratzscher发现美联储、英格兰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委员会成员的采访和演讲普遍对金融市场都有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都是朝着合意的方向变化,即当声明紧缩的货币政策倾向时,会导致高的利率,当声明宽松的货币政策倾向时,会导致低的利率。他们认为演讲对市场有不同影响的结论,或许是由于选择沟通事件的程序不同。[6]

中央银行沟通预测利率方面,Pool 和 Rasche发现美联储在1994年2月后,意外货币政策的成分有了明显的减少。[7](1-10)Swanson发现美国金融市场和私人部门对未来几个月的联邦基金利率的预测能力提高。重要的是,私人部门在对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测却没提高。这可以得出货币政策沟通对预测有特别影响,而不是宏观经济波动率普遍的下降。[8](791-819)上述作者都认为,美联储在1994年后减少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是对货币政策决定进行了沟通。然而,Jansen和Haan利用欧洲中央银行官员讲话来预测利率决定,却发现它不能很好预测利率的决定。[9]

前瞻性沟通,如对美联储政策的风险权衡或偏好沟通,不仅对金融市场有显著影响,而且对货币政策的预测也会产生影响。Thornton 和 Wheelock发现在1999年5月后,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比以前更好了,他们认为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1999年5月之前,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政策意图只是在内部通告,到下一个会议之后才公开,而在1999年5月以后,他们会在会议后沟通这种意图,为公众提供未来政策决策的可能信息。[10](1-16)此外,清晰的沟通可以提高利率的预测能力。如Fracasso等通过对19国家通货膨胀报告的质量进行分析,发现更高质量的通货膨胀报告通常能提高利率决定的预测能力。[11]

尽管国外中央银行沟通相关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但国内尚缺乏利用中央银行沟通信息来预测利率决定的实证研究,仅有的一些相关文献也只是对中央银行沟通进行定性分析。[12]

二、模 型

本文从一般形式的泰勒规则出发,来构建中央银行沟通的估计模型。尽管目前我国利率体系与西方国家(如美国、欧盟和英国)完全市场化的利率体制不同,既包括市场利率,又包括官方利率(如一年期的存贷款利率),且央行对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进行管制。这无疑会让泰勒规则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实践性进行研究与探索。更何况我国已对旧的金融体制进行了持续多年的改革,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这些都有助于中央银行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等市场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引导公众的预期,促使市场自动进行调整,继而实现对经济的调控。在具体实施方面,我国中央银行在调整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过程中,为了引导人们的预期,也逐步对利率进行微调,具有利率平滑的特征,并且在调控政策出台之前中央银行会通过采访、讲话等渠道表明对货币政策的看法与意图,以便让公众进一步了解经济的运行状况,引导公众预期。这些都表明我国利率与中央银行沟通能引导预期,进而间接调控经济,而这恰好是泰勒规则的核心所在。因此,探讨泰勒规则及其扩展规则在我国的实践,将会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这里S表示央行对通货膨胀倾向的信号值,Syt表示经济增长的信号值,且~N(0,1)。

三、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的样本为我国2001-2009年的季度数据,总共36个样本数据。沟通数据和预期通货膨胀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其余数据来自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各期《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一)宏观数据选择

1.官方利率。选择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2.产出缺口。本文根据累计名义GDP可以推算名义季度GDP。对名义 GDP 除以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得到实际GDP。再对实际季度GDP数据利用X-11方法进行季度调整,然后根据HP滤波法推算出潜在GDP。产出缺口=(季节调整的真实GDP-潜在GDP)/潜在 GDP。

3.通货膨胀率。选取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率指标。目前计算通胀率的方法包括CPI 和GDP 缩减指数等方法,但考虑到GDP 缩减指数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这里选取消费者价格指数作为价格指数,并以此计算出季度通货膨胀率。

4.预期通货膨胀率。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城镇储户抽样调查数据,计算我国的预期通货膨胀率。[13]本文采用预期物价服从均匀分布的概率来计算我国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5.预期产出缺口。消费者信心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与GDP存在紧密联系,反映未来GDP走势,且只有很短的时滞。本文用他们来计算预期产出缺口。预期产出缺口=100[wln(CCI/CCI)+(1-w)ln(ECI/ECI)],CCI表示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由季度内的三项月度消费者信息指数的平均值表示;CCI*为消费者信心指数在样本期内的均值;ECI表示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ECI*为企业家信心指数在样本期内的均值;w表示他们之间的权重,本文取w=0.5。

(二)中央银行沟通测量

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花费大量精力来对待沟通。为了能迎合不同的目标群体,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沟通工具,如《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金融稳定报告》、采访、演讲和新闻会等。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自2001年以来,已成为沟通货币政策信息的核心媒介。该报告包括内容摘要、货币信贷概况、货币政策操作、金融市场分析、宏观经济分析、预测与展望等部分。报告不仅传达经济的细节,而且也描述了其对经济的评论、分析与预测,这些都代表了中国人民银行在决策过程中的偏好。

报告每部分的开始,有一个综合评价,然后是真实部分的具体分析。本文主要根据报告每部分的引言部分(中央银行对各部分的评价)以及预测与展望部分的经济展望和货币政策倾向,来构造沟通指示器。鉴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构造二类指示器变量:(1)真实经济活动的评价,考虑真实经济活动评价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会影响未来通货膨胀的决定;(2)通货膨胀的趋势以及对策。

为了使这些评论能够计量分析,我们给这二类中央银行评论进行赋值,这个数值应该能够体现价格稳定风险和经济增长风险。原因在于风险越高,未来货币政策干预的概率就越高,而公众就会对此产生预期(换句话说,市场利率就会发生变化)。原因很明显,风险越高,在下一个过程风险达到更高的概率就增加,央行为了达到稳定货币币值的目的,就会引发政策干预。

总体上,我们集中注意宏观经济分析的评论部分,以及预测与展望部分。指示器采用五个值:-2、-1、0、1、2。0值是通过报告的评价,认为当前利率水平是非常合理的。-1暗示通货膨胀可能是低的,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合理的。-2表示报告毫无疑问地认为利率下降是合理的。+1则表明有通货膨胀倾向,真实经济活动偏热,采取偏紧的货币政策是合理的。+2则表示通货膨胀已经很高,真实经济活动已经过热。

由于评论不是精确的数据资料,利用央行未来利率的设定行为来进行排序,可能受到个人判断影响,因此不能排除在某个例子中错误分类的可能。但为了尽量减少这类错误,我们根据解释学与文本分析原理通过两个人相互独立的分析很重要的评论,以减少错误分类的机会。假如在此过程中对评论的赋值不能确定或者不同,我们随后重新来核对该评论。

四、检验结果及分析

首先采用ADF方法对模型中的各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变量序列在1%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

表1表示了利率决定的有序概率模型的结果。第1列使用当前宏观信息(通货膨胀率,GDP)的结果。第2列表示了前瞻性宏观信息(预期通货膨胀率,信心指数)。第3列则是中央银行沟通信息的结果。

基于沟通信息的模型有很好的拟合度,R2达到0.25,使用当前和前瞻性宏观变量的模型,R2都为0.13。通货膨胀变量在10%水平上显著不为零,而预期通货膨胀率与预期产出缺口的系数都显著不为零。沟通信息中只有经济增长的指示器变量显著不为零。

注:在所有的模型中我们使用Hubert-White方差稳健估计。*、**、***分别表示为10%、5%、1%水平上显著。

表2报告了三种设定模型的边际效应。对于前瞻性宏观变量我们发现了比较显著的结果。预期GDP缺口增加1%点会导致利率提高的概率会增加1.75,导致利率减少的概率只会减少0.07。我们也发现预期通货膨胀率提高1%,会导致利率升高的概率增加0.09,而通货膨胀率升高1%,则会使利率升高的概率增加0.1。然而,沟通变量的影响是相当小的:对于产出缺口指示器变量减少一个百分点,使得政策放松的概率会增加0.08。

从以上结果看出,中央银行沟通变量模型比宏观变量模型的R2大很多,表明沟通变量含有的信息要多于宏观变量。但是沟通变量边际效应非常小,这或许是由于测量沟通时使用的标量相对于利率变化值偏大,才导致其边际效应很小。

与张屹山和张代强就拆借利率对预期通胀率和预期产出反应不大的结果不同,[3]本文发现预期通货膨胀率和预期产出缺口对利率变化的影响都很显著。这个结果更加证实货币当局做决策时应该考虑公众预期。

那么这些估计模型中,哪些模型适合预测下一个利率变化呢?为了回答此问题,本文利用估计模型进行预测。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利率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形,模型都能给出较好的预测。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利率不发生变化的概率等于或者大于50%。预测模型中,前瞻性与当前宏观变量模型结果完全一致,预测情况都不是很好,在利率不发生变化时,其预测正确率为68%,而在发生变化是,这两种模型预测的正确率都没有达到50%。而沟通模型则在预测利率上升与不变时则要好于前两种模型,在利率没有变化时,其预测正确率达到80%,在利率上行变化时也超过50%。但是在预测利率下行时不能胜过前两种模型。

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在于进入2004年以后,我国经济由通货紧缩转向通货膨胀。所以在大部分时间里,货币当局都在关注通货膨胀压力,考虑是否需要提高利率以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及控制通货膨胀,与此相关的宏观经济信息与沟通信息自然也就增多。货币当局考虑利率下降的情况极少,且利率下降主要是受外来冲击的影响,比如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这种突如其来的外来冲击在发生之前很难被货币当局所预测,宏观经济信息或者中央银行沟通反映这方面的信息也极少,所以在预测利率下降时效果比较差;其次,在预测利率不变或者上升时,沟通信息要好于宏观经济信息的原因:宏观经济信息只是货币当局决定是否需要提高利率的参考依据,对这些宏观经济信息如何研判,还要依赖于货币当局偏好。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则表明了货币当局对宏观数据深入分析的一些结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公开了货币政策的意图和动向,表达了货币当局对宏观经济信息的一些判断。所以从《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获取的沟通信息预测利率决定要好于宏观经济信息的预测。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通过深入分析经济形势、稳健宣告经济动向,起到了适时理清问题、稳定预期和窗口指导的重要作用。公众与其利用复杂繁琐的宏观经济信息去预测利率变化,还不如利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货币当局对经济的评论,既简单明了,又能了解货币当局意图,而且其预测利率决定效果还不比宏观经济信息差。

五、稳健性检验

我们从几个方面检查了结果的稳健性。(1)尝试在沟通的模型中加入了货币政策倾向这个指示器。然而,货币政策倾向指示器系数在10%水平下不显著,R2为0.16,反而小于没有纳入货币政策倾向指示器模型的R2。而且没有提高基于沟通模型的预测能力。在这种利率环境中,我们也考虑了更多滞后的宏观变量,都没有影响我们的主要结果。(2)在计算预期通货膨胀时,我们也尝试了其它的概率分布,如正态分布和对数分布,在计算预期产出缺口时,也调整了消费者信心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的权重,再重新估计,没有改变主要结果。(3)引入利率的滞后项,例如把的滞后项引入沟通模型,得到了具有利率平滑特征的利率规则,虽然利率滞后项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不为零,但沟通模型R2仍然是0.25,没有提高,也没有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这些都表明,文中估计的模型是稳健的。

六、结论及政策涵义

通过分析,本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及政策涵义:(1)利率变化与预期通货膨胀和预期的经济增长联系紧密,然而,中央银行沟通的经济增长信号和当前的通货膨胀宏观变量也会影响利率变化。中央银行沟通变量模型比宏观变量模型的R2大很多,表明沟通变量含有的信息要多于宏观变量。考虑沟通变量对利率变化的影响是有益的。(2)当利率没有发生变化时,沟通变量模型和宏观变量模型都能很好地预测利率决定,但沟通变量模型的准确度更高。沟通变量模型在利率上升时,其预测能力明显好于宏观模型,但在利率下降时,其预测能力与宏观模型没有差别。沟通模型的预测能力总体上要好于宏观模型。(3)中央银行沟通能够在公众与央行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有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与制定。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拓宽中央银行沟通渠道,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比如《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纪要》可以向公众提供更多的内容,而不局限于以一个简单公告的形式发出,这些都有助于央行就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与公众交流,不仅可以引导公众的预期,也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更为有效。

主要参考文献:

[1]谢 平,罗 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3).

[2]王 胜,邹恒甫.开放经济中的泰勒规则――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检验[J].统计研究,2006(3).

[3]张屹山,张代强.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7(3).

[4]Kohn, Donald L., and Brian Sack. Central Bank Talk: Does it Matter and Why? In: Macroeconomics, Monetary Polic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2004, Ottawa: Bank of Canada.

[5]Reeves, Rachel, and Michael Sawicki. Do Financial Markets React to Bank of England Communi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7, 23(1).

[6]Ehrmann, Michael, and Marcel Fratzscher. Communication by Central Bank Committee Members:Different Strategies, Same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7,39(2-3).

[7]Poole, William. and Robert H. Rasche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FOMC Disclosure Practices on the Transparency of Monetary Policy: Are Markets and the FOMC Better“Synched"?.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Review, .2003, 85(1).

[8]Swanson, Eric T. Federal Reserve Transparency and Financial Market Forecasts of Short-Term Interest Rate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6, 38 (3).

[9]Jansen, David-Jan, and Jakob, De Haan.. Does ECB communication help in predicting its interest rate decisions? 2006,CESifo Working Paper 1804.

[10]Thornton, Daniel. L., and David. C. Wheelock. A History of the Asymmetric Policy Directiv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Review, 2000, 82(5).

[11]Fracasso, Andrea, Hans Genberg, and Charles Wyplosz. 2003.“How do Central Banks Write?" Geneva Reports on the World Economy 2. Geneva/London: ICMB and CEPR.

[12]彭 芸.试析中央银行沟通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金融研究,2007(1).

[13]肖争艳,陈彦斌.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研究:调查数据方法[J].金融研究,2004(11).

Do Central Bank Communication Better Help Predict Official

Interest Rate Decisions: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report of

Chinese monetary policy"

Li YunfengAbstract: Using an ordered probit model of a Taylor rule, this paper explains official interest rate decisions on the basis of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and communication indicators, and predicts official rate decisions between 2003 and 2009. This paper finds: (1) our communication indicators improve explanatory power in and out of sample. (2) Official interest rate decision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indicator of economic growth, expected macroeconomic information and inflation. (3) The communication-based model performs models based on macroeconomic data in predicting change of official interest rate when official interest rate becomes higher or constant.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篇7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表示,经济增速与货币规模的反向关联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存在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主要发达经济体,以日本和美国为代表。

《报告》同时阐释了“货币超发与经济泡沫”之间的关系问题。理论上说,货币超发与经济泡沫之间存在正向关联,这也是2012—2013年间反对货币宽松的重要理由。“但是货币供给与消费品价格(所谓通胀)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正相关性,主要的影响体现为对房价的影响,这表明货币供给对房地产价格泡沫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报告》说,虽然通过结构化的货币政策可以限制向房地产行业的直接货币投放,但是仍存在货币通过其他渠道流入房地产市场并促使泡沫加剧的疑问。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分析认为,虽然货币供给与房地产市场泡沫有一定关联,但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稳定。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显示,分经济增长阶段来看,货币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程度会随着宏观经济景气程度变化而改变。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认为,中国货币适度宽松的上限尚未达到,管制利率、拉动经济等政策均需要货币适度宽松予以配合,并且在宏观经济景气程度较低时,货币适度宽松对经济泡沫的推动作用也较弱。因此,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需要维持必要的宽松幅度,并在之后随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进行逆向调整,再逐渐回收流动性。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篇8

2006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A股市场步入牛市,本土分析师的话语权开始强大,定价权开始上升。然而正如当年《新财富》编者的预言:“中国的分析师行业还只算是雏鹰,需假以时日,在大市场大机会大震荡之后,他们才会成长为真正的金鹰。”2008年,本土分析师正遭遇了这样一场大震荡。在牛熊的急剧变换之中,在金融危机的影响突然放大之时,大部分分析师因为没有预测到自己所研究行业的拐点、未及时提醒投资人防范风险而面临信任危机。

分析师的失语,具体表现为“不会说”与“不敢说”。“不会说”源于分析师队伍的不成熟、缺乏全球视野、研究中有浮躁情绪与羊群效应;“不敢说”则反映出分析师因顾忌所在券商、上市公司、基金公司的压力,即使看空也不敢表达,同时,国内市场缺乏做空机制也制约了分析师看空。熊市背景下的分析师失语现象,凸显了分析师的独立性问题,显示市场需要坚守职业操守的“勇敢者”。同时,本土研究机构如何从制度设计上保证研究的独立性、增加研究服务的价值,也值得探讨。

不同于2007年牛市中的心态浮躁,2008年的熊市中,分析师们在研究服务上作出了更多创新努力,国际视野下的宏观研究、草根调研备受重视,研究方法的改进、服务模式的创新迭出,本年度“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一名中,超过六成因为把握住了宏观和行业的趋势而受到机构投资者认可。

对于分析师的失语与误判,机构投资者表现了理性的宽容,他们对具有前瞻性、反应及时、观点新颖、服务积极主动的分析师给予了良好的评价;对误判但及时修正观点的分析师给予理解,一些分析师虽然名次滑落,但依然榜上有名。

近两年的牛市和熊市挑战,为本土分析师带来了快速积累成长经验的机遇,2009年,将是考验分析师真正水平、造就“金鹰”的关键年代。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开展的六年来,中国本土研究地位不断提升,本土分析师的话语权日益增长,然而,这一势头却在2008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在全球金融海啸、实体经济增长放缓、流动性萎缩、大小非减持等国内外多重不利因素的作用下,A股市场2008年以来经历了连续三个季度的快速下跌。与2007年分析师“点石成金”相比,2008年大部分分析师没有预测到自己所研究行业的拐点,未及时提醒投资人防范风险。因此,分析师,尤其是新人行分析师,2008年面临的一大指责就是失语。失语背后:不会说?不敢说?

2007年,股指一路走高,一些研究机构也豪情高涨,提出了“黄金十年论”、“万点论”,分析师对行业、个股的估值同样水涨船高。然而,2008年市场突然“由牛转熊”,令他们陷入了尴尬。一些投资人怨声载道,一些媒体不断刊发质疑卖方分析师的文章,从“金手指”到“千夫指”、“集体失语”、“拷问分析师”等不一而足。这一方面反映出本土分析师如今的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也表明年轻的本土分析师队伍,在研究水平上与投资者的期待存在一定差距。

失语了吗?

如果将失语定义为对宏观、行业走势的误判,那么以2008年初甚至年中各家券商研究机构对宏观及行业走势的报告为依据,分析师的确失语了。从2008年初各“第五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的年度投资策略报告看,给出行业中性或审慎评级的仅占17%,其余83%均给出强于大市或增持评级。这种乐观情绪甚至延伸至2008年中期,数据显示,2008年各家券商的中期策略报告中,中性评级的报告较年初有所增加,但也仅占36%,减持评级的报告仅占1%。

如果以面对市场突然“由牛转熊”时分析师是否能及时修正观点、不断撰写相关研究报告为标准,那么《新财富》的调查显示,七成左右分析师在熊市中较以往增加了报告撰写数量,因为机构投资者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更需要分析师的服务。并且,一些年初看错的分析师也勇于承认错误,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这一意义上讲,至少是部分分析师并没有失语。但是,也有一些分析师因为行业缺乏投资机会等原因,确实减少了研究报告数量,在机构投资者面前失语。还有的分析师虽然看到了自己对行业的误判,但认为分析师的责任是将上市公司基本面一五一十呈现在投资者面前,告诉他们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而不是帮助投资者选时,下判断是机构投资者应该做的事情。

在调查中,也有分析师向《新财富》指出,所谓集体失语,是因为舆论过多关注那些比较会推销自己的分析师,而判断正确的分析师本来就少,加之不善于推销自己的观点,因此自然就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

不会说

《新财富》的调查显示,分析师自己认为,出现集体失语和误判背后有两层原因,其一是在金融风暴演变成金融海啸的过程中,未能对市场和行业走势作出准确预测,即确实看错了、“不会说”,占40%;其二是提前作出了看空的预测,但鉴于内外部压力不能表达,即“不敢说”,占60%。

分析师的“不会说”,首先与中国处于新兴资本市场阶段、分析师队伍不成熟有关。调查显示,尽管57%的分析师具有所研究领域的从业经验或学历背景,但任职年限短是突出特征,接受调查的分析师中,工作年限在3年及以内的占40%,大部分分析师未经历过一个完整的市场周期。有52%的受调查分析师是在牛市时进入市场,入职以来首次经历市场大跌。对熊市没有足够深刻的认识,况且本次金融危机猛烈程度百年不遇,的确超出大多数人预期。

其次源于缺乏全球视野,仍把中国作为一个孤立的经济体来分析。分析的全球视野虽然早就开始作为券商研究的战略方向,并且部分大券商已经开始有所行动,但2008年的全球市场巨变及其对国内A股市场的直接冲击,才让很多人真正体会到全球视野的重要性,海外市场研究已经从过去研究报告的分析背景,变成现在报告中的重要分析对象之一。

第三源于浮躁情绪与羊群效应。在牛市惯性下,一些分析师研究趋于浮躁肤浅,前瞻性欠缺,整体惯性思维的现象比较严重。再有就是羊群效应,大家观点趋于一致,抱团取暖,研究的独立精神缺失。

不敢说

分析师的“不敢说”则与其独立性有关。事实上,独立性问题一直困扰着分析师群体,即便在市场比较成熟完善的美国也不能避免。网络泡沫破灭之后。全美证券商协会和纽约证券交易所2002年分别制定出针对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的新规定,美国证监会随后也一致通过新规则,要求证券分析师披露更多与其评估公司的关系,以避免作出任何带有偏见性的评估报告。这主要包括:限制分

析师的个人交易和投资;提高信息披露标准;强化“中国墙”;规范分析师投资建议用语;鼓励更多的“卖出”建议;强化投资者教育;扩大独立研究机构队伍。2003年,纽约地方检察官斯皮策(Eliot Spitzer)更逼迫华尔街十大投行承认误导投资者,并以缴纳高达14亿美元的和解金终解这场分析师利益冲突诉讼案。不过,即便如此,分析师的独立性问题至今仍无法根本解决。

今时今日再回首这场讼案,也许更能触动国内证券从业者,华尔街上演的证券分析师信任危机如今不同程度地在中国重现,本土研究的独立性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些分析师虽有专业能力对市场及所研究行业走势作出预见性判断,但鉴于内外部压力不能表达。

令证券分析师丧失独立性的利益冲突主要产生自三个方面:首先是来自分析师所在公司的内部压力;其次,来自外部的上市公司高管层以及机构客户的压力;最后是分析师个人投资所带来的冲突。

内部利益冲突。越来越多的券商认识到研究的价值。努力建立高水准的研究队伍,以对内部的投资银行、经纪业务和自营等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新财富》对研究部门负责人的调查中,有67%的负责人认为,研究部门在券商内部的地位不断提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究对于各业务部门的业绩和风险管理帮助很大。而与此同时,研究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关系越紧密,“中国墙”正常发挥作用就越难保证。

比如,在经纪业务方面,分析师普遍倾向于“增持”报告,提供买入建议,一般“持有”建议已经等同于“卖出”信号,对不看好的公司,分析师宁可选择不撰写报告,也不会撰写“卖出”报告,这已经是业内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美国对近3000名分析师所做的一项调查也显示,这些分析师作出的26451个买卖建议中,仅有213个是“卖出”评级,占1%,这与前述对2008年以来国内分析师的评级统计数据如出一辙。而“买入”建议有助于交易量的增加,从而令券商经纪业务获得更多的佣金。

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分析师,特别是投行业务较多的大券商机构的分析师,很多都是投行业务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协助公司投行部的IPO、增发、重组并购等业务,并且,承担这部分工作的薪酬构成分析师薪酬的重要部分。在上海财经大学的原红旗、黄倩茹撰写的《承销商分析师与非承销商分析师预测评级比较分析》一文中,对2003-2004年有过融资经历的国内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承销商分析师较非承销商更乐观,前者盈利预测和投资评价均高于后者;承销商分析师并没有因为拥有更准确的信息优势而作出比非承销商分析师更准确的结论。在我们的调查中,近两成分析师承认,参与投行业务过程中很难保持独立性,另外有近6成分析师表示基本可以保持独立性,但常常受到压力。

在自营业务方面,分析师所在券商可能持有大量分析师负责分析的股票。在2008年“由牛转熊”的行情中。有些券商表现得非常明显,某券商研究部门在2008年一路看多,其自营部门相应地也是一路做多,但最终评判者是市场,该券商中报显示,自营部门巨亏十几亿元,其研究部在本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中也滑落严重,投资者用脚投了票。

外部利益冲突。外部利益冲突首先来自上市公司。分析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及时获得所分析公司的最新信息,因此,与公司高管层的关系相当重要。从今年的“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中也可以看出,“与上市公司关系密切”是机构投资者投票的重要理由,一位自首届评选至今蝉联过四届第一名、一届第二名、一届第三名的知名分析师,其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就是近30年的行业相关从业经历和掌握的丰厚上市公司资源。因此。分析师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和公司管理层合作,否则就很可能会失去和公司管理层交流的机会。学者Boni和Womack(2001)发现,69.3%的买方分析师认为,来自公司管理层的压力通常是卖方分析师乐观研究报告的一个重要因素。2002年爆出的分析师丑闻中,曾经的华尔街通信行业王牌分析师格鲁伯曼凭借与重要电信公司高管的密切关系,一言九鼎,但最终丑闻证明,格鲁伯曼的“买进”建议有失独立性。

券商研究部门和分析师的地位提升,离不开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发展壮大。据中信证券研究部执行总经理于军估算:“2001-2002年,全市场基金所能产生的佣金仅2亿元,最多可以养活几十到上百名分析师,因而研究作为券商内部的成本部门,地位低下。现在,全市场基金创造的佣金量已经可以与投行业务相提并论,研究部门价值已经凸显。”然而,来自机构客户的压力也成为威胁分析师独立性的重要因素。分析师服务的机构客户可能拥有大量分析师研究领域内的上市公司股票。因此,券商可能出于争取机构客户业务、增加分仓量的目的,不允许分析师影响机构投资者证券组合的负面报告。而分析师,特别是知名分析师,平时与机构投资者交流很多,在撰写负面报告时也会主动规避机构客户重仓的上市公司或行业板块。《新财富》的调查显示,当分析师的观点与其外部客户利益发生冲突时,有六成分析师表示将继续与客户进行协调,或者直接选择不撰写相关研究报告表达观点。

自身利益冲突。目前,我国《证券法》禁止证券公司从业人员持有、交易证券。但通过各种曲线方式间接投资证券的分析师并不鲜见。有的分析师私下发展个人客户,通过签订协议约定好提成比例,利用客户的账户运作。还有一些分析师在咨询公司或者私募基金兼职。多重身份的存在不由得让人们对证券分析师的独立性产生质疑与联想。

做空制度和监管缺失。国内市场没有做空机制,也是投研报告“一边倒”唱多的重要原因。调查中,很多分析师都表示,卖方分析的唱空言论所带来的收益与风险完全不匹配,看空报告无人关注,更不受投资人欢迎;假如市场有做空机制,可能会很好地提高分析师的独立性。

勇于唱空方是熊市“英雄”

有人认为,在国内牛市看多并不困难,但是真正的业界英雄,却是在熊市初期敢于冒各种风险、公开站出来表示应该卖出的分析师。中金公司研究部负责人邱劲就表示:“建议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增设‘最勇敢分析师’奖项。在美国,最勇敢的分析师都出现在上世纪30-40年代,当时上市公司造假、虚报业绩等违规行为被一一揭露出来,证券分析师功不可没。今天,这些事情不论是中国内地还是香港市场,已经没人敢做了,而这恰恰也是市场最需要的。”

分析师帮客户赚钱的同时,如何保持职业操守、维护资本市场规范运作的问题,在熊市中更加凸显。而分析师的独立性问题。最终要回归分析师的职业道德和利益取向,能否独立,归根到底取决于分析师自己,唯有客观公正才能获得长期尊重。

与此同时。本土研究机构如何从制度设计上保证研究的独立性、增加研究服务的价值,也值得探讨。从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看,一方面,研究日益受到各方重视,研究部门在券商内部地位提升;另一方面,对研究独立性的认识不

足,信息隔离监管规范缺失,对相关部门与人员利益冲突的监管力度不够。不过目前,国内部分券商已开始着手相关的制度建设,如中信证券、国金证券等,在研究部下已经专门设置合规部门,负责审核分析师全部报告以及流程再造,同时还参考中国香港、美国的分析师监管机制,在调研、写报告等细节上加大了规范研究员行为的力度。

2008年,失语现象不仅出现在本土分析师身上,面对次贷危机的失控,被本土研究机构奉为学习榜样的华尔街大行同样失语,由此甚至带来它们自身的倒闭与分析师的失业。如今,美国监管机构已经开始调查金融风暴中的研究与中介机构的失职问题,本土研究机构同样需要把2008年的研究生态作为样本进行审视、反思,并对华尔街大行在研究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扬弃,从而提升中国证券研究行业的水平。

分析师的熊市生存

2008年的熊市之下,本土分析师虽然存在失语现象,但仍有不少人看准了市场,本年度“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一名中,有超过六成的分析师是因为把握住了宏观和行业的趋势而受到机构投资者认可。与此同时。分析师与研究机构在熊市中体现了比牛市更为进取的精神,他们一方面积极检视错误、修正观点,一方面不断拾遗补缺,根据形势要求拓展国际视野、改进研究方法、提高服务质量。这些不懈的努力将成为本土分析师重夺话语权的基石,体现着中国本土分析师的未来。

重视国际视野下的宏观分析

“熊市中重国际视野下的宏观研究”在2008年表现得十分鲜明。大部分大中型券商研究机构负责人在反思本轮下跌的启示时,普遍认识到应该更加重视宏观研究,并将本土经济与全球视野更好地结合起来分析。

2008年以来券商研究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外资背景的券商受到投资者较高认同。这与其拥有国际视野的先天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有很大关系。典型案例便是高华证券。其自2007年底开始就看空中国宏观经济,因为宏观领域的准确把握,高华证券在基金公司的分仓量大幅提高,在本年度评选由机构投资者投票的“新财富最具影响力研究机构”评选中,名次也有所提升。

在本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的31个研究领域中,宏观经济的候选人数高居榜首,达到30人,表明各家券商研究机构对宏观分析空前重视,基本都配置了宏观分析师,这同时也呼应了2007年开始各大券商对宏观分析师的人才争夺。从需求方看,2008年基金中报显示,57家基金公司的105只基金认定未来投资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来自于宏观经济,而业绩下滑比较严重的基金自认很大程度是对宏观经济的误判。本年度宏观经济第一名中金公司研究团队能够“从全球视野准确判断中国经济”。是其获得投资者认可的重要原因。

在本土研究的国际视野问题上,尽管目前国内很多研究机构都从彭博、路透等机构购置了大量海外资讯,但是数据代替不了研究分析工作。从目前的情况看,本土研究机构在国际视野和国际化研究方面仍然满足不了国内机构投资者的需要,中信证券认为,未来本土研究的国际化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宏观经济研究,中信证券已经从华尔街招聘了宏观经济分析师专门从事H股及海外市场分析,目前中信证券宏观经济团队已经达到7人,并且还将进一步扩充;另一个则是全球可贸易商品的研究,尤其是中国可能占据绝对优势的领域,如钢铁、煤炭和航运,本土研究机构将最有可能首先在这些行业拥有全球话语权。

有实力的研究机构也已经开始向国际化迈进,本刊调查显示,七成研究机构负责人表示要“走出去”。国际化步伐最快的可能要数中金公司、中银国际等具有海外战略投资者的券商,一般其行业分析师都会兼顾A股、H股和海外市场,宏观、策略以及重点行业还会有不同分析师分别覆盖特定市场,研究海外市场的团队一般设置在香港。国内有实力的研究机构如申银万国、中信证券等也都已经开始国际化进程。如申银万国自2007年8月正式组建海外市场研究部,现有团队成员17人;且于2008年以来组织日韩之旅,与当地券商和机构投资者交流经验;到加拿大、巴西考察资源国家上市公司并和当地券商交流观点。通过加强与国际投行的交流合作,准备参与国际竞争。

草根调研渐成潮流

“草根调研”,可算得2008年券商研究报告中最常见的词语,对券商2008年发表的研究报告粗略统计显示,主题围绕草根调研成果撰写的报告多达500余份。

研究机构根据自身或所在券商的实力选择了不同的调研方式。具有外资背景、在香港拥有子公司或实力雄厚的大券商,以强大实力做后盾。组织机构投资者走出国门,近至日韩,远赴欧美进行海外联合调研,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接二连三有券商组织机构“美国行”。中小券商则利用地域优势,在本地上市公司调研中彰显独一无二的优势,一家券商研究所的所长就表示:“我们属下的煤炭行业研究员在基金公司中颇有名气,就是因为我们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以及与当地煤炭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研究员可以拿到一些第一手消息,同时,基金公司想来这些企业调研,也都通过我们的研究员去联系。”

各个研究领域同样重视调研。就连人们印象中只需关注国家政策和一系列宏观、产业经济数据的宏观经济研究也不例外,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在年初就开始筹划深入地方的调研活动,通过中信证券庞大的营业部网络联系各地从地方政府到相关职能部门人员了解情况,并在本刊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文章。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同样提到,非常重视调研中收集的基层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量与企业资金面数据,这对研判宏观形势极为重要。而一些过于依赖统计数据的经济学家,2008年的预测则出现了较大偏差。

分析师对调研的重视程度,从本刊对分析师调查的结果反馈中可窥一斑。接受调查的分析师中,2008年度平均前往跟踪上市公司2次,每次历时约2天。同时,有54%的分析师表示2008年调研频率较以往提高,主要是因为担心公司受到宏观经济影响,更加关注公司资产质量的变化。在调研次数减少的分析师中,有部分表示虽然实地调研少了,但因为与上市公司比较熟,并且公司业绩稳定,所以电话会议和电话沟通增多,也可以达到实地调研效果,相当于调研还是增加了。

研究方法创新

在市场重大转折之时,不同行业分析师也开始在各自研究领域探寻新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全球视野下宏观架构的搭建以及海外数据和海外同类上市公司的对比;利用更广阔的视角,如行业历史数据、全球同类数据和过往从业经验,研究建立新的估值模型和指标体系等。于军认为目前分析师,特别是行业分析师的共性问题是对行业供给把握得比较好,而对行业的需求把握不足,分析师应该更注重在调研、研究方法改进上的探索创新。

在研究服务模式上,大部分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已经不止局限于中报、年报和公司调研报告,因为市场瞬息万变,为了体现分析师对机构投资者的专业服务,分析师自

己主动或在机构要求下设计推出行业周报、月报和区域市场调研报告,整合成报告系列。此外,利用短信平台即时传达全球及国内宏观和行业重要数据并附带点评,也不再是销售服务经理的专利,很多分析师开始采用这种方式与重点客户保持经常性沟通。

持续服务,营销观点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开展以来,中国本土研究的定位与服务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研究定位从服务内部为主转向服务外部机构客户为主;其次,研究和销售专业化分工趋势明显,很多券商建立了专门的研究销售队伍。但在熊市的非常时期,千股同涨同跌,分析师的观点也容易趋同,因此,个人的服务营销就显得相当重要,分析师们不仅要研究上市公司,做观点生产者;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营销能力,成为自己观点的推销员,这对其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调查显示,2008年度分析师平均基金路演次数为50次(每路演一家上市公司记一次)。如果按照年底和年中两次大型策略会之后分析师们集中进行大规模路演为计,那么,每次分析师路演三地(北京、上海或深圳)共要跑25家基金公司。调查中,2008年度路演次数最多的分析师达到150次,大致算下来,除了两次大规模集中路演以外,其余时间大约每个月都要跑10家左右的重点基金公司。无怪乎许多分析师表示:“到了路演密集期,一个地方呆上一个星期是常事,这还要紧赶慢赶,一天至少跑2-3家基金公司。”

路演之外,分析师目前对基金公司的全面服务还包括完成基金提出的各种个性化定制报告、组织联合调研、对基金公司研究员的培训等。《新财富》的调查中,“对基金服务要求的提高”、“频繁的基金服务”已经成为分析师压力的重要来源。有基金经理就曾开诚布公地对一位分析师表示:“因为你今年来我们这里做服务太少,所以这次我们不会投票给你。”可见,分析师观点营销的重要性。

买方认可什么样的分析师?

2008年市场的跌宕起伏中,卖方分析师们尽管有误判,有短暂的“失语”,他们的报告中也不乏持续的反思与修正。而他们的表现究竟如何,最终还要由其客户,即机构投资者来评判。

以机构投资者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一公募基金来看,2008年以来,基金投资损失惨重。从2008年1月1日到10月31日,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基金份额加权净值跌幅达到了58%,两类基金合计净值账面缩水达到15405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缩水10212亿元,混合型基金缩水5193亿元。虽然如此,《新财富》对机构投资者的调查显示,基金经理们对分析师失语的判断仍比较理性与宽容。

首先,他们给予正确判断宏观及行业拐点、及时提示投资风险的分析师以高度评价,并且对分析师的相关研究报告了然于心。这一点从基金经理对分析师的点评中可见一斑,“准确预测A股和美国市场走势”、“对行业趋势把握准确”、“最早提出行业景气可能下滑”、“具前瞻性”等字眼屡屡出现在机构投资者对分析师的评语中。

其次,对误判但及时修正观点的分析师则给予了理解。不断修正自己,跟上市场的分析师,买方依然重视其观点和推导逻辑的参考价值。虽然有些分析师在年初明显看错,但后面及时根据市场情况修正观点,依然得到投资者的肯定。体现在评选中,一些知名分析师虽然名次有所滑落,但依然榜上有名。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篇9

 

1.体系完善,理论抽象。宏观经济学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运用抽象分析方法,以国民收入为主线,构建了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理论体系。宏观经济学的很多原理在经过归纳总结后,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宏观经济学有大量的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运用逻辑上的抽象推理,将经济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抽象为单纯的数学符号,然后使用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去演绎人们的经济活动。

 

2.流派众多,内容庞杂。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始,经历了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发展至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由于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以及人的有限理性,学者通过抽象分析,选择有限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经济问题。由于对经济问题中同一因素的重要性认识不同,西方学者对问题中的决定因素选择不一样,导致研究的假设存在差异,经过逻辑推理、计量检验的结论、相应的政策自然不同。因此,各学派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点和主要观点,与微观经济学理论不同,宏观经济理论存在分歧与争论。

 

3.学科关联性强。宏观经济学以社会总量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决定短期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力量,涉及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市场和劳动市场;与此相对的是长期决定分析即经济周期论和经济增长论。因此,以宏观经济学为基础,形成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经济学等之间的联系。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学生熟悉和掌握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方法和体系,为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结合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材料

 

经济学院主要采用由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该教材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其内容简单,框架清晰,涉及的数学工具相对较少,适合作为本科生的入门教材。同时,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教师为学生列出课后阅读材料作为补充读物。

 

(二)合理设计课堂讲授内容

 

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课时为54学时,因此只能保证讲授最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合理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合理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进一步优化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探索多样化课堂教学方法

 

1.重视启发式教学。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民族院校的学生主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他们的汉语水平和数学基础都相对较差,过于注重利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进行理论讲解,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并降低其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素材,启发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探讨现实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模型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对所讲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讨论的机会,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2.重视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实务性和创新性,这一点正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最需要的,也符合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案例教学中关键的问题就是要选择、收集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案例,选择学生有能力分析讨论的案例,同时要使用本土化的热点案例进行教学和讨论,这样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当前经济问题。其次,要求教师自身应当关注热点经济问题,注重收集新的经济资料,而且能够对经济问题有比较深入的分析。第三,在案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案例的相关材料,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积极思索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初步形成解决方案。

 

3.重视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口头表达以及研究和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具体来讲,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需要讨论的主题,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其次,引导学生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然后,组内同学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并形成观点;下一步即在课堂上,各组成员代表阐述各自的观点,教师或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进行提问,形成辩论;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发言,分析讨论的结果,并对该专题进行更深入的陈述。讨论式教学适用于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讨论式教学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更有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视实践性教学。宏观经济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实践性教学。课堂上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外时间可以通过举办学术讲座、辩论会、经济论坛等各种活动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经济学院举办的“经济案例分析大赛”,在实践性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环节,参赛的同学可以以同专业或跨专业的形式组成团队。在初赛阶段进行自选案例分析报告的评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最终上交一份完整的案例分析报告。评委老师将对参赛作品进行全面审核后给出分数,依据得分情况评选出晋级复赛的小组。进入复赛的团队需要制作一份自选案例分析报告演示文稿(PPT)进行现场展示,展示之后将进行评委老师提问及选手答辩环节。决赛则由团队风采展示、自选案例分析报告PPT展示、选手答辩三部分组成。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展示过程中表现出的团队风采,协作能力,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除此之外,经济学院每学期都举办一期“经济沙龙”,通过自由辩论、自由发言的形式,鼓励学生关注经济问题,提高运用经济理论及方法的能力,也成为本课程的特色实践教学方式。

 

5.重视研究式教学。在研究性教学方式中,教师可以把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教学活动,赋予教师“教”的创新性内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之中,在研究中学习、实践,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畏权威的批判精神。例如,在设计“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应该通过课前调查认识我国经济增长的表现;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认知经济增长的内涵、特征变现,系统掌握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使学生建立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基础;确立研究专题,在吸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师生进行研讨和调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或研究报告,并且给予修改和评价。总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对培养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四)考核方式的选择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篇10

财务报表到底是什么,它到底蕴涵着什么信息?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之前,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澄清,以有效地进行财务报表分析。

首先来看有关法规对财务报表的定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对财务报表进行了定义:“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的定义也是以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定义为:“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基本准则还对主要财务报表进行了定义,“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

从以上有关法规对财务报表(或者更广泛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定义来看,财务报表实质上是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息的格式化反映,它提供的是企业某一特定时点或期间的经营信息。这些定式的信息是依赖于会计准则及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所产生的,而且主要反映过去。

大家知道,分析财务报表主要是立足企业过去的信息预测未来,由此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单纯从这些定式的信息本身看,它没有经济意义。或者说,如果脱离一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以及企业特有经营工作实际,单纯看财务报表信息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必须跳出财务报表本身去看待它所反映的信息。

那么,在财务报表分析中该如何看待财务报表呢?笔者认为,财务报表是将企业内外部资源在企业既定战略及既定运营模式下的配置成果依据会计准则确认、计量、报告后的数字化表现形式。影响财务报表的因素主要有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企业战略、会计准则和管理者的动机等。

为什么这样理解财务报表呢?首先来看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的左边是企业所拥有或者可以支配的可以用货币单位计量的资源,右边是这些货币化资源的来源。可以理解为这些资源是企业执行总体战略及开展内部运营活动后的结果,这些结果由会计人员依据会计准则进行确认、计量后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如,企业的融资方案,最终反映在企业的负债与权益金额上;企业采取的营运资金政策(如应付供应商货款等),最终反映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构成上。同样,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数字,也是企业执行总体战略及开展内部运营活动后的结果。从这一理解出发,就很容易明白,财务报表本身存在很多局限,如无法用货币(数量化)形式反映的资源将不可能体现在财务报表上,虽然这些无法量化的资源同样是企业执行总体战略及开展内部运营活动后的结果。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除了要看表内信息外,还应看表外披露的其他信息。

这样理解财务报表后,可以将企业的战略及实际开展的具体运营活动状况与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找到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框架打开了切入点。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

前面已经讲到,在财务报表分析中,将财务报表理解为企业内外部资源在企业既定战略及既定运营模式下的配置成果依据会计准则确认、计量、报告后的数字化表现形式。因此,财务报表是企业总体战略、内部运营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它最终反映了企业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

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有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的使用者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投资者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债权人(含供应商、借款人等)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是评价、判断企业目前以及未来的偿债能力、潜在的信用风险。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是评价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否合规、是否有违法行为以及企业的社会效用等。

社会公众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了解企业目前及未来的发展情况,为公众个人发生与企业相关的行为提供决策依据。

企业管理层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评价企业的战略执行情况与运营情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改善目前及未来的管理行为。

尽管财务报表不同的使用主体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不一样,但是企业本身可以看成是由利益相关者按照契约构成的主体。企业相关者利益的最优化程度构成了企业的价值目标。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价值,那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将无法得到保障。因此,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可以统一为评价企业价值,盈利分析、风险分析等最终评价的是企业价值。这一评价是基于未来的。

为了评价企业价值,财务报表分析的核心任务就是透过数字,寻找数字背后企业价值的真正驱动因素,分析这些动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判断这些动因未来的发展,最终预测企业未来的价值。

如分析企业的负债水平是高还是低,首先应分析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同时分析企业的总体战略与其运营活动,判断他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再去衡量这一负债水平的合理与否。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未来的趋势,预测企业未来的负债水平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同样,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应分析企业所处的特定经济、行业环境,分析企业的总体战略与运营活动,判断逻辑联系,再去预测未来。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框架

为了寻找财务报表数字背后企业价值的真正驱动因素,第一步,必须理清以数字形式反映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资源是如何取得的、其影响因素是什么?第二步,理解这些数字化资源配置结果的战略动因。第三步,分析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必要时调整重构财务报表。第四步,分析这些数字背后所反映的企业具体经营行为。第五步,通过盈利能力和风险的综合分析评价,预测企业价值。上述过程构成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框架。

(一)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分析:企业资源取得的主要影响因素

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先取得相应的资源,必要的资源是企业能够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企业如何取得资源、能够取得什么样的资源,主要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这些资源与财务报表的关系是:能够用货币形式计量的资源构成财务报表。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首先必须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包括企业所处社会环境下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特征、市场特征、经济政策和金融资本市场特征等。比如,财务报表中反映的股权融资金额,背后所隐藏的往往是宏观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的影响。

行业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行业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状况。行业发展状况对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否影响尤其重大。比如,若企业所处的行业是新兴行业,在财务报表中往往会反映出较高的业绩增长水平。

在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分析中,一般可以采用竞争五力分析模型、价值链分析模型以及运用经济特征框架分析(从需求、供给、生产、市场营销、融资等方面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

通过分析,至少应该得出以下结论: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特征是什么样的?它为企业提供了什么资源以及它对企业取得资源的限制?行业平均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是什么样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对企业的影响如何?企业应对相关环境限制的对策是否可行等等。

(二)企业战略分析:企业内外部资源配置结果的决定因素

战略是企业实现价值目标的资源配置路径选择,企业的战略决定了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配置结果。因此,在对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分析后,必须重点对企业战略进行分析。

企业战略分析的基本框架为:产品和服务的性质,即企业在产品和服务上是采取差异化战略、低成本战略,还是兼备低成本与差异化的集中战略;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一体化程度,即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主要价值创造环节全部是由自身完成的还是有部分环节是外包的;地区分散化程度,即企业的业务范围区域,是否走国际化战略等;行业分散化程度,即企业是否实行多元化战略,如果采取多元化战略,是相关多元化还是无关多元化。

通过企业战略分析,可以理清企业价值的真正来源,将这些来源与财务报表进行比较,可以基本判断财务报表反映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同样,通过分析企业未来可能采取的战略,可以基本预计企业未来的价值。

企业战略分析至少应解答以下问题:企业的战略是什么?具体到财务战略是什么?战略与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是否基本吻合?如不吻合其原因是什么?企业未来的战略是什么?它对企业的价值有什么影响等等。

(三)会计准则分析:企业资源及其配置结果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准则依据

企业可以货币化计量的资源及企业资源配置结果如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是由会计准则决定的。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必须分析企业所采用的会计准则,并理解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对会计准则分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采用不同会计准则的企业提供相同的比较基础。因此,分析会计准则,可以按照会计要素进行,即分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的确认、计量、报告标准差异并进行调整。

由于会计准则与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必须理清标准与实际运营状况的差异。进行分析时,一般要对财务报表的构成要素进行调整,必要时重新编制财务报表。如为了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进行配称分析,可以将资产负债表组合为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负债等,将利润表组合为经营性利润等,从而分析不同资产对企业收益产生的贡献。

会计准则分析至少要能够解答以下问题: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时,不同企业、企业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会计准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差异在哪里?会计准则变化的影响是什么?为了分析企业的盈利性与风险应对财务报表进行哪些调整等等。

在对会计准则进行分析时,必须关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影响。会计准则允许会计人员采取大量的职业判断,如折旧年限、减值准备计提等。因此,分析准则的同时必须分析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否合理。

(四)企业具体运营行为:企业既定战略下资源运营成果的决定因素

完成前面阐述的分析后,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进入了微观的具体运营行为分析阶段。这一分析过程中,必须详细分析企业各类资产情况、负债情况、权益情况、持续经营活动盈利能力情况、非持续盈利能力情况等。

大量的比率计算应当在会计准则影响调整后进行。而计算出来比率后,必须分析其背后的具体运营活动,运营活动是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具体来源。

这一分析过程主要应回答以下问题: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的比率、因素是什么?通过行业横向比较、企业历史数据纵向比较,这些比率、因素合理吗?企业具体运营活动对这些比率、因素影响的范围有多大?具体运营活动可以改善吗?

(五)盈利性和风险的综合分析、预测:评估企业价值

完成前面的分析后,就可以综合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了。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对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的影响、企业战略对盈利能力和风险的影响、企业具体运营行为对盈利能力和风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评价企业目前的盈利能力和风险。而最为关键的是要判断上述因素的未来趋势,从而预测企业的价值。

这一分析过程是一个综合过程,它至少要回答以下问题: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的因素具体有哪些、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程度如何?在未来,这些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如何?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经济利润模型等,预测企业的价值是多少?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篇11

一、人民银行财务分析的概念

相关的财务报表和会计报表是人民银行的财务分析的基础,人民银行的财务分析大部分都是来自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它是商业银行以及我国金融机构的监管机构,人民银行的财务分析是一个很综合很系统的分析,它一般主要对商业银行的营运能力和投资活动进行监管,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依据。

人民银行的财务分析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财务分析的内容与形式都在不断的成熟与完善。人民银行通常利用水平分析法、垂直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财务分析的专门和有效的分析方法进行财务分析。它基本的资料就是财务报表,从财务分析的服务对象看,财务分析不仅对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外部商业银行的投资决策、贷款决策、赊销决策等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财务分析工作对于银行业的预测、决策、考核、计划、控制、评价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人民银行财务分析工作的内容

(一)人民银行监督商业银行的运作

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就是监督商业银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在不断扩大,许多增值性的业务虽然表面上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商业银行的运作带来了风险。像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金融危机经常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二)为国家的货币政策提供分析

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基本上就是国家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适时制定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当经济过热时,人民银行就会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银行的存款利率,有利于回收社会上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当经济疲软时,人民银行就会实行扩大的货币政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促进投资,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投融资管理分析

人民银行参与商业银行的投资和融资项目的财务测算、成本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活动,配合上级制定投资和融资方案,防范金融风险,增加人们投资的信心。

(四)制定财务分析报告

人民银行根据财务管理政策,撰写财务分析报告、投资财务调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为国家宏观调控决策提供分析支持。

三、人民银行财务分析的现状

(一)人民银行对国家宏观政策把握不准

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变化,但是有的时候人民银行不能指定有效的财务分析报表,不能给国家经济政策以正确的指导。

(二)人民银行财务分析往往过于强调客观因素,对财务的分析不够透彻

人民银行的财务分析往往过于强调客观因素,注重外部经济的影响,对内部的财务管理认识不清。财务分析大多以数字论数字,未能突出财务分析的重点。

(三)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不高

现行的财务报表一般只能提供过去的某个时期的货币变化,而且商业银行提供到人民银行的财务分析报表不具有可靠性,人民银行疏于查实,往往造成制定出来的财务报表可靠性不高。

(四)人民银行财务分析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

财务分析的报告往往很多,特别是会计报表,这就要求财务分析人员要有耐心,细心的去审核和总结。抓住重点,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人民银行的财务状况。但是人民银行的工作监督有时候不严,可能会造成财务分析不痛不痒,不能反映银行真实的财务状况,给以后银行的决策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人民银行财务分析需要改进的措施

(一)财务分析要能反映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

财务分析是人民银行财务管理的依据,所以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财务分析,正确的反映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对不同时期的财务政策进行归类整理。重点的内容重点突出,把每一个时期重点的内容都整理在一起,方便财务的决策。再者财务分析的报表往往都是数字,这就要求财务分析人员要对财务报表的数字非常敏感,不能以数字论数字,要着重掌握这个时期财务分析报表的特色,增强财务分析的准确度,真实的反映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这样的银行财务分析报告才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

(二)财务分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金融活动通过财务分析进行监督和管理

财务分析是人民银行工作的重点,它会反映某个时期的金融活动的趋向,及时的发现一些金融方面的违法犯罪的问题,找出金融活动背后隐藏的问题,所以,要加强对财务分析的管理,这样才能保证社会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给经济的发展注入动力,人民银行全面的,客观、公正的财务分析报告对现代社会金融业的发展是必须的。

(三)人民银行的财务分析要具有透明性

人民银行作为国家机关,是政府部门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倡导政务公开,因此,人民银行的财务工作也不要太脱离人民大众,要制定可行的财务分析报告,及时的予以公开,便于社会公众了解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

(四)加强对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监督

商业银行是我国存贷款的主要机构,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大局,因此,人民银行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说,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会直接影响到人民银行财务分析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因为商业银行资金不充裕是要向人民银行进行贷款,这就会反映在人民银行的财务分析报告中。如果从源头上不能保证真实性,那人民银行的财务分析也就没有意义,只是一些虚假的财务信息而已,并不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宏观的指导。

(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财务分析的水平

人民银行应该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掌握现代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对于优秀的人员,及时的给予鼓励和奖励,加强财务分析人员之间的经验的交流,提高他们财务分析的水平。

(六)加强人民银行财务分析的信息系统的建设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系统有利于对财务分析的信息进行方便快捷的处理。东部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但是在西北部很多地区人民银行的分行财务分析不能及时的反映到总行,这就需要加强这些地区的财务分析的信息系统建设。往往一个财务分析报告已经做出了很久了才能反映到总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当时的情况,给总行的财务分析带来很大的困扰性。因此,要加强人民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财务分析实现联网操作,这样便于监督,也便于及时的做出可靠的财务分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指导。

五、结束语

通过对人民银行财务分析现状的了解,以及提出进行财务分析的有效措施,来说明进行财务分析的必要性,人民银行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控部门,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贤琳.浅析人民银行财务分析工作[J].武汉金融,2004

[2]张玉琴.试论中央银行会计财务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篇12

县人民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定期对本行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报县人民政府决策参考。

第三条 全县经济运行分析的主要方式和内容:

(一)综合分析。

每季、半年、全年对全县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措施进行综合分析;每半年对全县社会事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二)重点产业分析。

每半年对全县特色和优势产业发展状况、发展潜力、政策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三)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适时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提出用好、用活、用足政策的意见建议。

(四)周边经济政策比较分析。

适时对周边县、区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周边地区动态,把握发展机遇。

(五)其他专题分析。

针对全县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不定期开展专题分析研究。

第四条 每季度以书面或会议方式向县委汇报经济运行情况;半年及全年向县委常委会作专题汇报。

全县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由县发改局形成后报送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领导及县级有关领导。根据需要,提供县委常委会议、县委中心组学习会议、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等作参考;半年、全年的全县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在县人民政府重大决策通报会上予以通报。经批准后,定期或不定期在政府网站或以其他方式公布全县经济运行相关信息,为部门、企业等提供信息参考。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篇13

*姚德文: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后,讲师. 现主要讲授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电子邮件:. 本文受到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编号:2012SJB790033). 及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资助。

西方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财经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的必考科目,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传统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从大一或大二开始,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逐步加深对宏观经济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财经类院校《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方法研究的相关文献

案例教学法于1829年在英国的法学界开始使用,1908年,哈佛商学院正式成立,到1919年,哈佛商学院将其引入商科教育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案例教学在MBA(即工商管理硕士)或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中的采用。由于应用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密切关系,经济学的教学也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比如:《产业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

对财经类院校《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方面,刘松竹(2009)对广西财经院校的学生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实行网上交流,改革考试方式,等建议。任方旭(2010)对河南省普通本科院校管理学科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企业与学校共同编写案例,加强案例本土化等建议。曹凤鸣等(2007)对江西高校的案例教学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模式和组织编写案例库等建议。李梅华(2012)对案例教学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了学生参与性不足,老师要精选案例等建议。从国外的文献来看,威廉.埃利特(2011)认为,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大量使用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来提升学生的实际管理水平和能力,它是不同于传统管理教育的新型管理教学方式。

从现有的财经类普通本科院校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来看,表明,案例教学是国内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方向之一,但主要还是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与经验性研究,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对相关的案例分析、讨论和报告的原理没有充分挖掘,同时,没有考虑到《宏观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特点。所以,本文在对南京审计学院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调查的基础上,指出案例教学的过程,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调查设计与分析

南京审计学院文科生偏多,且女生比重大,约占1/3;经济学院所有专业都是一本招生,审计专业归属国际审计学院,会计专业归属会计学院,金融专业归属金融学院,金审物流管理专业归属金审学院(独立学院)。从2011年的招生指标来看,审计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市招生,除了在江苏的指标比较多外,其它每个省都是4名,而且文理各半,审计、会计与金融均为一本招生。由于文科生较多,而且女生偏多,思维偏向于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学生对社会和企业了解较少,由于《宏观经济学》应用性较强,比较多地运用数学知识,还有就是宏观经济学较多地涉及了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的知识,使得《宏观经济学》比《微观经济学》看起来要难。所以,案例教学急需要被引入《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改革,用简单的例子来理解简单的经济规律,而不是将简单的经济规律引入复杂的宏观理论中去。

南京审计学院的西方经济学分两个学期开设,大一下学期是微观经济学,大二上学期是宏观经济学,现有的《宏观经济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由经济学院负责开设,面向全校22个专业,55个行政班,除了国际贸易(3)班是2010级,其它均为2011级,学习时长是1-18周,采用高鸿业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2011)教材。我们借鉴了李梅华老师设计的调查问卷,并增加了部分选项,设计成14个问题,调查的时间是在课程进行的16周进行,选择两个班级(合班),三个专业,分别为普本2011级审计7班,会计学(CPA)1班和金融企业管理班,金审物流管理(1)和(2)班,都是偏应用的管理类专业,共217人,通过学校的教学平台(毕博平台),输入到调查栏目里,返回结果186人次,完成率为85%,我们统计出如下结果(以下的比例基数以186人作为总体数):

1. 学生中有56%是文科生,44%是理科生。

2. 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上,42%感兴趣,38%一般,17%非常感兴趣。3.2%不感兴趣。

3. 对"什么是案例教学",64%了解一点,16%了解,20%不了解。

4. 对"觉得老师讲宏观经济学运用案例是否多",59%认为一般,22%认为多,18%认为少。

5. 对"老师的案例教学引起对《宏观经济学》感兴趣的程度上",50%的人回答有"50%到60%的程度",27%的人回答有"50%以下"的程度,18%的人回答有"60%以上"的程度。有0.5%的人没有回答。

6. 对"一堂课40分钟,你觉得老师运用多长时间进行案例教学比较合适?"的回答是:15-20分钟的占53%,10-15分钟的占32%,20分钟以上的占11%,10分钟以下占3.2%.

7. 对"在课堂上你是习惯于老师按传统授课方式,一个人在上面讲,还是比较喜欢老师运用案",习惯于传统授课的占6.4%,比较喜欢案例教学的人占16%,而认为两者均结合的占77%.

8. 对"如果老师采用互动方式进行案例教学,你会积极参与吗?"的回答是:55%的同学是"自己内心愿意,但要老师鼓励。"35%的同学是"肯定会"。2.1%的是不愿意。"无所谓"的是7.5%.

9. 对于"老师上课中提到的案例,你会在课后去查相关资料或上网搜集相关信息做进一步了解吗?"64%的人说"有时会",16%的人说"会",19%的人说"一般不会"。"绝对不会"的占0.5%.

10. 对"自己平时会有意用经济学相关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经济现象吗?""偶尔会"的占67%,"一般不会"的占20%,"经常会"的占12%,"没有"的占1%.

11. 对"认为老师讲课中运用哪种类型的案例更能吸引你?"86%的同学说"贴近我们生活中的经济现象",10%的人说"诸如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等经济史大事件",2%的人说"诸如经济学家个人生平知识",1.6%的人说"官方数据"。

12. 对"喜欢老师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案例","播放视频"占52%,"老师讲故事型的口头表述"占31%,"幻灯片放映"占13%,"发放书面材料,学生自己阅读"占3%.

13. 对"认为案例教学有助于你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吗?"回答"有很大帮助"占86%,"有帮助但不大"占13%,"没多大帮助"占0.5%.

14. 对"你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的原因",40%的人认为"你的课堂讨论经验很少,所以希望其他同学发言或者由老师讲解案例。"37%的人认为"必须发言必须非常精彩而见解深刻",11%的人认为"害怕在同学或老师面前说错话",11%的人"感觉当众发表意见很不自在"。

三、采用案例教学时的建议

1.充分认识案例教学的本质、内涵和类型。现有的文献往往把案例简单理解为举例、课堂讨论或课后的调查报告。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于"案例教学"了解一点的人占64%。案例教学的本质是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是思维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创新,类似于头脑风暴法的实施过程。它包括问题型(problems)、决策型(decision)、评估型(evaluation)和法则型(rule)四种案例形式。它不同于讲座式教学,讲座式教学强调教师的权威、强调知识的灌输。通过学习哈佛案例教学,我们认为,它的知识来源基于交往教学理论,由教师、同学和自我三种知识构成,学习内容来源于信息加工理论,包括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学习效果来自于学习迁移理论,由非程序化决策与程序化决策组成。我们认为:成功的案例教学要具备三种技能:第一,能够分析案例。对问题型案例,从各种未知和已知的因素中,分析出与经济事实相符的结论;对决策型案例,根据经济背景做出相应的政策决策;对评估型案例,要处于微观主体的角度,对国家的宏观政策加以评价;对于法则型案例,学会依据会计财务等准则做出定量分析。第二,能够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即课堂中的案例讨论。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在这里,学生学会及早发言,学会准备,有对经济问题的直觉并会一定的计算,还会倾听,有耐心,还会幽默、学会自嘲,这样,慢慢建立一种自信,自己显得轻松,才会有精彩的发言。课堂上做些笔记,这些笔记将会成为自己今后管理工作的"圣经"。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发言特别需要老师和同学的鼓励。第三,学会写案例报告。在案例报告中,不是感想与体会,也不是原文的复述,而是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先直截了当地交待立场,然后以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加以论述,最后提出有效的行动计划。

2.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讲授和讨论要重点结合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它的背景是经济萧条,目标是刺激总需求。现有教材在第14、15、16章反复讲解了IS-LM框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基本的政策风向有两种,扩张与紧缩。案例讨论中,就要多讨论扩张政策。比如我们一位教师讲授了一次公开课,内容是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的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采用是案例教学法,案例为:从1992年的邓小平南巡讲话,经济开始发热,直到1998年的金融危机。这里涉及到了两个背景,前面是通货膨胀,后者是经济衰退。该老师讲授了15分钟,但是有10分钟在讲怎么治理过热。我们认为,应重点放在怎么治理衰退上。例子是本土化的,时间的安排也得当,如果能与凯恩斯的理论相呼应就更好些。

3.要组织编写好《宏观经济学》的案例库。现有的文献研究强调本土化的案例编写。高老师的教材基本上偏重理论的描述与介绍,案例比较少,本土化的案例更少。从调查结果来看,我们认为,除了本土化案例编写外,案例形式要多样化,第一是编写有视频、音频的案例,学生特别爱看有视频的案例。第二是贴近生活的案例。因为宏观经济学偏重于政府角度,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审计、会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更多地进入企业工作,所以对于政府的政策,他们一来学得抽象,二来觉得与企业没有多大关系。所以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将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比如在讲解货币市场可以找一些利率影响消费与投资的例子,就便于理解金融方面的常识。第三是发动学生找些网络报刊上的例子,与教师共同挖掘宏观经济学的案例。

参考文献

[1]威廉.埃利特 著.刘刚,钱成译. 案例学习指南[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

[2]曹凤鸣.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浅析.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J].2007.6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