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能力测试实用13篇

汉语能力测试
汉语能力测试篇1

本次抽样调查确定考试内容由知识、理解、应用等三部分组成。知识主要测试汉语词汇知识和汉语语法知识必须记忆的知识点掌握情况;理解主要测试运用汉语语言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应用主要测试运用语言知识点和理解能力来表达思想的能力、完成应用文写作的能力。在这份试卷中,知识类试题只占15%,理解与应用各占40%、45%。这份试卷有6道大题:知识点、词汇语法、词形转换、阅读理解、应用写作。知识点、词汇语法、词形转换为为客观记忆性试题,其他各题为主观应用性试题。为了探索出学生汉语学习中的弱点和薄弱环节,我们按各类大题和小题统计数据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做法是把36名应试者按分数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分别计算出难易程度,将前18名较高分的考生与后18名较低分考生进行对比分析,列出各小题得分情况,从而确认其学习质量优点和弱点。结果表明较高分的考生“知识”类试题正确率占93.7%,“理解”类试题正确率占76.63%,“应用”类试题正确率占68.2%;较低分考生“知识”类试题正确率占73.7%;“理解”类试题正确率占68.63%;“应用”类试题正确率占55.2%。因此应该加强汉语“理解”与“应用”方面的教学改革,构建提升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方能提高教育质量。

二、汉语教学测试意义

汉语教学测试是汉语教学重要评价手段,汉语教学测试又影响着语言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无论测试的性质、规模大小,以及其重要程度如何,都会对教师或学生产生深刻影响。通过测试为学生树立一个目标,同时也给学生施加一种压力,使之努力学习。汉语教学测试可以使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发现学习问题,使今后的学习更有的放矢,取长补短;测试对教师的教学也有明显促进作用,它可以使教师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当然过渡测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易产生应试的现象。它会使课程设置的范围变窄、减少课堂教学的课时量、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对一些以多项选择题为主的客观测试批评就更多,如:助长猜题、作弊的风气;为提高考试成绩而忽视真正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的学习;教师传授不正确的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策略;考试成了指挥棒,教学围着考试转,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等等。利用测试分析的结果指导汉语教育,指导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充分发挥测试正面作用,最大程度上尽可能避免书面测试的负面影响。

汉语能力测试篇2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发言人戴家干:

通过汉语测试,复兴母语文化

戴家干认为,近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外语热、母语冷”现象,还有汉语欧化、网络语言不规范等语言文化现象。教育部、国家语委等有关部门早就意识到:亟须在全社会端正语言观念、营造良好的汉语生态环境。

世界各国的研究都表明,母语能力的培养在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欧美发达国家都对母语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设置相应考试。我国自上世纪初以来就有母语教育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本世纪初又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教育目标应包含“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必须强调,汉语不仅是我们的母语,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活语言,记录汉语的汉字又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戴家干介绍说,“汉语能力测试”不同于一般的语文知识测查,更强调鉴定参测者的汉语综合应用能力,也就是它在语言文字运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这项测试从低到高设为六个等级:一级为入门级,二级为基础级,三级为普及级,四级为通用级,五级为提高级,六级为专业级。考生不受职业、学历、年龄等限制可自由报考。测试基本全部在计算机上实现,整合各种音频、视频媒体资源,考查母语所必需的文化生活情境。除成绩报告单外,还提供带有诊断功能的综合评价报告,使汉语学习者能够了解自己的汉语水平在特定人群、地域中的位置,同时希望这份综合评价报告可为政府部门及其他各类用人机构在人员录用、晋升等过程中提供参考依据,为相关用人机构了解员工的汉语水平提供参照。

前不久,新浪微博发起投票“汉语能力测试10月开考,你赞成吗?”57%的人表示赞成,39%的人则表示反对。大部分支持者认为,测试可以作为工作学习中评级的统一标准,规范我国现在用语参差不齐的现状。反对者则对其是否能唤起对母语的重视表示怀疑,担心会否成为新一种考试经济。

正方意见:

学好母语传承中华文化,锦上添花

网友“ztq900902”:有必要,中华文化快消失了,各类怪音出场令人堪忧。如此的将来社会风气可能斑驳,定个标准大家有什么质疑的呢?

网友“克拉星空”:当然有必要,君不知现在有些人连最浅显的文言都听不懂,长此以往,我中华泱泱五千年文化何以传承?

网友“刘洋”:我觉得很有必要,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诠释了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语言底蕴,我们在学外语的同时,还须先努力学好它的基本语法呢,如果对于一个外来语言我们都是那样的认真慎重,那为什么对原本属于我们的语言阻隔门外呢?

网友“阻何佳”:很有必要。现在很多高材生都说不好国语,更不要说普通学历的人。因为不考汉语只考英语,所有人都只为考试学英语,而忽略国语,再这样下去,外国人都比中国人自己的汉语好,中国汉字的精粹都渐渐淡忘了,滥用汉字都已经是普遍现象,应该好好改革了。

反方意见:

母语本存在民间,何必画蛇添足

网友“宇文焱迪”:我个人觉得没必要,浪费时间和金钱。原因:1. 国人天天在用汉语,生产生活根本离不开汉语,何来“母语冷”?2. “外语热”就是“外语考试热”而已,没看到谁在国内像用汉语一样用外语!

网友“喻旭东”:我们的母语如今沦落到要靠汉语能力测试这种方式来继承与发扬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难道提升自己的母语只能通过考试来实现,就没有别的方式了吗?

网友“珂珂妈咪”:没必要。不要动不动就复兴汉语。对于全中国人民来说,汉语的作用首先是日常交流,然后是工作语言,再是某些文学艺术者的专业语言。对于大众来说,有谁觉得现在的汉语不能满足日常交流呢?

网友“高海宁”:实在没有必要,汉语本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日常沟通和交流所用的语言,除了哑巴,大家都能基本掌握,至于读写水平虽因人而异,但并没有影响到我们的文化传承吧。况且,等级考试衡量测试出来的等级就一定准确吗?中国的考试本身就存在偶然性和不科学性。

汉语能力测试篇3

汉语能力测试(HNC)是在教育部、国家语委指导下,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具体实施的测试项目。是落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面向以汉语为基本用语的各类人群的母语考试。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综合考察被测试者运用汉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能力。汉语能力测试共分为六个级别,分别为入门级、基础级、普及级、通用级、提高级、专业级。涵盖了从小学中年级到汉语言文字专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汉语能力测试命题虽然主要通过现代汉语呈现,但传统文化知识作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载体,广泛而深刻地渗透于现代生活中,对它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无疑是现代人语言能力的重要一环。故而在《汉语能力测试大纲(试行)》中,对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的四级考生,提出了能理解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保留的常见文言词句,并有一定的感性素材积累的要求;而对约相当于本专科毕业生水平的五级考生,则提出了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理解材料中出现的文言词句与语段,并有较强的文化意识的的要求。而如何以现代汉语的形式、实现对古代汉语文化常识的考察,同时又强调“能”而不是“知”,强调应用能力而不从语言文字学理知识方面进行考察,是汉语能力测试命题的一大难点和亮点。下面谈谈目前开发并进行了试点考试的四、五级试题中关于古代语言文化知识所采取的考察策略。

1 将古代文化常识融入现代语境进行考察

古代汉语主要通过书面语的形式保存在古代文化典籍之中。它包括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典故、常识等内容。在当前高考文言文试题、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要求中,除了要求对字、词、音的精确记忆与使用外,主要是通过设置古代汉语文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其中并培养其典籍阅读分析能力,其表现形式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这种语文学科高级能力的培养也与当代社会的交际作用相去甚远。汉语能力测试四、五级所针对的人群为高中毕业生至本、专科毕业生,对这一非语言文字专业工作者群体的考察要点,被限制在简单的文言词句与语段上;此外,汉语能力测试不再以单纯考核知识点的形式考察知识,而是将对古汉语文化常识的考察与现代语境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上鲜活呈现传统文化中所传递的语力(语用含义),令传统文化要素在被现代社会成员共享、合作和交流的现实情境中发生意义。考生必须展示出将在现代语境中对古汉语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才能获取分数。如题1、2。

题1:女:首先我有个小问题,我觉得贵公司如果要招人,只要放一个消息就会有几千几万十几万份简历涌进来,请问您怎么找到您所看好的人?

男:这些简历我们主要找工程师和产品经理,这两种人是每个公司都需要的。但对于那些创业者,其实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自己寄简历和商业计划的,我们所得的项目都是我们非常信任的人大力推荐的;或者是我们对某一个产业有兴趣,我们自己去“三顾茅庐”,在那个狭窄领域里做的所有公司里挑选的;或者我们听说了自己打听出来了某某公司或某某人很厉害,他们并没有来找我,但是我们三顾茅庐把他们找出来。我觉得我们想要找的创业者可能更多的是这种人,当然我们在今天这个站长大会也公开了我们的电子邮件,也欢迎任何人能够投商业计划,我们也希望会在未来的海投中能够选出一些比较合适的项目。(四级聆听题)

录音材料中出现的“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D)

A.公司通过简历找工程师和产品经理

B.公司通过简历找创业者和项目

C.公司主动去找工程师和产品经理

D.公司主动去找创业者和项目

题2:贺辉高中毕业了,即将赴外地上大学,家里准备了一个送别聚会,邀请亲戚朋友前来参加。

假如你是前来的亲朋好友,为贺辉准备了一份小礼物,请拟一段祝词,附在卡片上。要求内嵌贺辉的名字(允许谐音)。不超过30个字。(五级写作题)

题1对“三顾茅庐”这一典故的历史细节并未做考察,而是设置了一个现代企业“纳贤、求拓”的语境,从而将对这一典故的理解与现实应用相结合,将对单一意义的理解融入到听力材料的整体把握当中。题2并未明确规定要用现代文还是文言体创作,但字数被限制在30字以内,则要求考生文字必须具有凝练蕴藉的特点,贺帖的传统社交属性则默许了文字形式对偶、押韵等形式,甚至为七言绝句的创作体裁预留了可能。“嵌字”的要求属于中国传统语言艺术形式,它广泛存在于对联、诗歌、文字游戏等传统当中。如果考生对上述能力掌握程度较高,很可能自觉应用到答题当中,即便使用现代文答题,但能够文从字顺、满足题意,同样可以获得高分。从答题结果看,此题区分度良好,考生答案异彩纷呈,有的考生甚至写出了横竖皆可读通的五言绝句。体现了汉测将传统文化素养融入现代语言应用情境的考察意图。

2 充分展现传统文化资源,增强考生对相关领域的了解和兴趣

“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后来被引申指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文化”一词本指“以文教化”,“文”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习俗特色等等,蕴含十分丰富。在当今,许多文化现象和文化知识或被人熟视无睹,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多的则被人们选择忽略,传统文化应有的教化作用难以发挥。汉语能力测试在某种程度上还承担着“知识普及与选择”的社会导向作用,它将文化资源有选择的、通过具体的事例向考生这一群特殊的读者群体介绍、讲析,材料本身经过严格筛选,力求具有严密坚实的论证逻辑和理论基础。当考生接受到些人文信息,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增进兴趣,更好地领略文明脉络。如题3、4。

题3:“年”这个字到周代才有,商时称年为“祀”,“祀”的意思,就是四时已过,要奉祀神灵祖先了,过年的习俗便源于此。中国是农耕古国,人们生活得好坏完全依靠天地雨水和时序的变化。中国人自古相信,只有在自然神的引领和关照下,人类才能获得有保障、有秩序的生活。“年”是一年时序变化之始,所以在这个时节祭祀天地诸神、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便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礼记》记载,在立春前三天,天子便开始斋戒。立春日,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举行迎春典礼。正月第一个辛日,天子要代表国家举行祭天之礼,来祈祷天下谷物丰收。亥日,天子要带领官员一起,去亲自耕种用来祭祀的农田,用来表达对天地的敬意。(四级阅读题)

根据文意,下列句子中对古代“年”的理解不妥当的是(B)。

A.一年时序变化之始

B.举行家族团聚的迎春典礼

C.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

D.神圣而庄严的宗教礼仪

题4:“孩提”就是幼童,也就是儿童,这意思大家都知道;但幼童或儿童为何要叫“孩提”,却未必都知道了。“孩”字按《说文解字》的说法,原来是写作“咳”的。许慎说:“咳,小儿笑也。孩,古文咳。”但“小儿笑”又是什么意思?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三说:“然咳者小儿为人所引逗而最初回答之声。”意思是说大人引逗小孩时,小孩虽然还不会说话,却能以笑来回答了。所以“咳”的“小儿笑”的意思,就是小儿以脸部笑的表情作为对大人引逗时的“最初回答之声”。后来就演变成了“孩”,“孩”就成了“咳”的后起区别字。咳是动词,所以孩原来也是动词,如《老子》“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未孩”就是还不会笑。“婴儿之未孩”,指的就是初生时还不会笑的婴儿,“孩”在这里是作动词用的。但后来用以指代刚刚会笑的孩子,就成了名词。(五级阅读题)

第5题:根据阅读材料,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B)。

A.“孩提”也就是儿童、幼童的意思

B.“咳”字原来写作“孩”

C.婴儿不属于孩提的范围

D.“咳”的本义是指小儿笑

题3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字信息检索能力,通过约300字的片段讲解“年”节的古代涵义,考生必须理解年祀概念及其对于古代国家的宗教以及政治意义才能获得分数。错误选项设置为“家族团聚”,这恰恰属于现代生活中的年节概念,本题并非否定亲情,而是要厘清历史与现实,追溯概念本源,照亮历史文化中层层累积的地层。除了这种文化现象概念厘清的呈现方式,还有一种展示方式是知识讲析,例如题4,因为考生无法直接从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难度要高于题3,考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现代文逻辑把握能力方可。“孩、咳”均属常见字,而且繁简体相同,但文字训诂属于“小学”,是中文系培养的专业语言能力之一,故题目不针对这一领域做知识性考察,而是将该字演变的脉络与生命成长现象之关系交代,让考生在完成答题的同时,增长对常见字的认知,并增进对汉字形意规律的了解。

3 对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审美观念与价值观念的渗透尝试

文化的内核往往由哲学观念以及价值系统所构成。我们在今天所讨论的“传统文化”,也倾向于把它的核心诠释为一个价值观念和哲学审美系统。其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观点而是社会的价值观。它塑造着古今人们的生活,是社会秩序的坚定的但不可见的支撑。如何在母语测试中将其巧妙地渗透于年轻一代的意识中,从而守护良好的社会文化秩序?是汉语能力测试从立项伊始就苦苦思索的课题。

目前客观题包括聆听和阅读。这部分命题比较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哲学审美观念的渗透,培养考生除客观性知识的获得外、对民族优秀文化哲学的理解鉴赏力、以及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崇敬心理。比如一道阅读题材料以“数字的意趣”为切入,介绍了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数理哲学以来,中国人把数字这一特殊语言广泛而娴熟地运用到思维言谈、艺术审美中,甚至用来诠释宇宙万物和传达意志,使数字成为高度抽象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展现了汉语文化“传神取象、疏于形式”的哲学美学特性。文章还拈出部分过于执拗于真实的“数字主义者”作为对比,考察考生对古人诗文中看似谬误的“数字与真实”事例的理解评价。有助于加深考生对汉语数词本义和蕴含的哲学美学意义的理解。另外一道试题则设计为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境界、自然对人性情的陶炼,题目设计从考生对看似贬义的一句俗语“泉石膏肓、烟霞疴疾”的理解入手,考察考生对传统文化中自然美学的领悟。另一方面,命题注重传统文化中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所涉及到的古人,均为要求民族统一、希望社会进步、关注民生疾苦、理念深刻高远的各个时代正统的知识分子,特别是自汉代以后的作家,继承了主流社会儒主道辅的伦理道德价值观,他们是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的代言人。他们身上集中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的理想和信念,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这些人,无疑会是考生心中的楷模,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此外试题对古人的诚信观、固穷观、伦理观以及诚恳求是的治学处世作风也常做涉及。

主观题包括口语表达和写作,这部分更加注重考生主动进行文化思考的能力。虽然命题并不强求考生对中华民族传统哲学价值观念进行十分深刻的思考,但仍然希望考生能够完成有关这些问题的优秀说、写片段,从而实现试题的文化评价和文化探究功能。命题并不规避中华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相反希望能够促进考生踊跃思考传统文化之当代出路。例如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如何实现道德准则同商业期望双赢的问题。又如某道口语表达题,在向考生介绍了著名的“猴子―― 香蕉”实验后,提出下列要求:“这个实验促使我们反思生活中的禁忌、传统或者潜规则的形成等问题,请就一个或多个具体问题以及其利弊谈谈你的认识。”虽然采分点包括音语调语气、词语运用、语言表达和时长,但“内容与意图”仍占有约26.7%分值比重,对考生思维品质尤为看重。参加该次考试的考生主要构成为985、211的在校本科生,不少学生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体现了自身的文化意识和汉语综合能力。不少考生在问卷调查中也表示目前十分需要提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表达能力(54.4%),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

[2]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45-60.

[3] 张德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101-110.

[4] 向仍旦.中国古代文化知识[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3:77-80.

汉语能力测试篇4

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之一,与外语教学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它既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为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反馈,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用于检验教学大纲的实施情况。

1.语言测试历史

随着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等学科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外语测试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从外语教学中独立出来,有了自己的指导理论,开始从实用阶段发展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美国语言学家肖哈米(Shohamy)将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科学测试阶段(pre-scientific testing period)、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测试阶段(psychometric-structuralist period)和社会语言测试阶段(sciolinguistic period)。

前科学测试阶段(prescientific period)指20世纪50年代(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一时期,语言测试没有某种具体的心理学或语言学的理论直接指导,语言测试形式和评判标准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教学需要随意决定测试形式和评判标准,缺乏可靠性和客观性。这一时期语文学和修辞学在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理论上占统治地位,语法翻译法是主要教学方法。因此,测试侧重对写作能力和翻译能力的考查。测试的内容主要有语法规则、词形变化和词语的用法,测试的方法有听写、作文、翻译和语法填空等。

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测试阶段(psychometric structuralist period)大约从50年代末至70年代。这一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是语言测试的理论基础,科学测试时期也从此开始。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可以按其功能被分割成一系列不同层次的词、词素、音位等更小的语言单位,这些语言单位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刺激、反应、反复强化的行为形成过程。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语言测试侧重于考查学习者对被切分后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单位和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掌握。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测试者用学习者对语言单位的掌握程度和各项语言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加合反映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测试的方法主要是答案选择(multiple choice)的分离式测试方法。

分离式测试(discrete-point test)是将语言分解成很小的语言单位,将语言技能分成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然后对每项技能中的各个语言单位进行测试,最后将测试结果综合起来作为总体的语言能力的测试结果。分离式测试提高了测试形式的精确性和测试标准的客观性,大大避免了测试的随意性。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使用是通过一定语境制约下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综合运用实现的,是一个动态的沟通交流行为。分离式测试过度重视语言形式,扼制了学习者灵活使用词汇句型自主表达的能力,把原本鲜活的语言变成了刻板教条的死规定,违反了语言使用的社会性、灵活性和表意性。分离式测试测试的是学习者对选择项的识别能力,无法准确地测出学习者的实际语言水平,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时期(psycho-sociolinguistic period)从70年代开始至今。这一时期的理论基础是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交际教学法。心理语言学认为人的大脑先天具有掌握语言的机制。人的语言能力是由语法生成系统构成,语言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这套语言生成系统是否完善。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使用受到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受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社会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外语测试界J.W.Oller Jr.提出了“语用预期语法”(pragmatic expectancy grammar)和“整体能力假设”(unitary competence hypothesis)。他认为语言的创造性和冗余性能够使语言使用者预见到语言线索之外的内容,语境对于确定句子的含义起到重要作用,语用预期能力是在语境中进行语言加工的能力,语言能力具有不可分割性。

为了测试“语境中进行语言加工的综合能力”,这一时期出现了综合性测试(integrative test)。综合性测试是考查学习者同时运用多个语言单位或多项语言技能的能力和学习者在语境中进行语言加工的能力,如:听写和完形填空。综合性测试克服了分离性测试的机械性,以考查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主。但综合性测试听写和完形填空要求学习者必须按照原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完成测试任务,并非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行为,本质上是以语言知识为基础,衡量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水平,而不是学习者实际应用语言的具体表现。

随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利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外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衡量语言交际能力是语言测试的首要任务。为此,1969年美国人类学家Hymes首次提出了“交际语言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1980年Canale和Swain提出了颇具影响的“交际能力模式”。他们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即对语法的理解和使用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即根据社会环境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语言协调能力,即协调语言表达中逻辑关系的能力和使语句通顺的能力;表意能力,即使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克服交际障碍的能力等四种能力。他们对于语言能力实质的探索,为测试内容及评价标准提供了指导思想,提示了交际测试的实质是行为测试;交际测试不应该排除综合测试和分离测试的方法。

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Lyle F. Bachman 发展了Canale和Swain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交际语言测试模式”(an interactional approach to language testing)。Bachman的语言交际模式包括交际语言能力(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简称CLA)和测试方式层面模式(A Framework of Test Method Facets 简称TMF)。他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过程,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规则知识和如何使用语言达到特定交际目的的知识,语言的使用涉及对事实上语境中相关信息的判断、取舍和语言使用者对语义的协商等。各种知识和心理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他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式”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心理生理机制、语言使用环境等构成。考生的测试行为不仅受其语言能力的影响,而且受到测试方法的影响。Bachman的测试方式层面模式包括:测试环境、测试说明、考试材料的输入方式、答题方式、考试材料的输入及答题之间的关系。Bachman指出学习者对测试环境是否熟习、测试说明是否明确、考试的时间长短是否合适等因素都会影响学习者测试的结果。

交际测试法除了重视语言使用的正确性,更注重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强调测试的真实性,包括考试材料的真实性和任务设置的真实性,要求力图在考试中再现学习者接近于真实的交际行为。因此,交际测试所衡量的语言技能范围广,测量结果更能反映学习者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测试效度也随之增加。在测试方法上,交际测试法倾向于使用主观题,考查学习者主动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但由于主观题目的答案有多样性,评分标准受命题人的评判标准和阅卷人的个人因素影响较大,评分不稳定,因此,大规模的外语测试不宜全部采用主观性测试题。将分离测试和综合测试与交际测试相结合可以达到考查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同时又能保证评分的客观性、增加考试的信度。

2.新旧汉语水平考试

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部级标准化考试,于1990年正式开考。2009年,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正式推出新汉语水平考试。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相对于旧汉语水平考试,新汉语水平考试(HSK)无论在测试理论上,还是在题型、考试材料和考试时间上都吸收了当代最先进的测试研究成果,以测试汉语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为目的,能有效地指导对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加强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以旧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的试题与新汉语水平考试四级的试题的对比为例说明两者的不同。

2.1理论基础

旧汉语水平考试属于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测试,以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为理论基础,侧重语法、结构、词汇,强调语言的规范性。新汉语水平考试属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以心理语言学和交际教学法为理论基础,吸收了交际测试模式,重点关注对考生完成实际交际任务的汉语交际能力的测试。

2.2题型与语言材料

旧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的题目共170道,其中听力理解50题,占29.4%;语法结构30题,占18%;阅读理解50题,占29.4%和综合填空40题,占24%。

新汉语水平考试四级的题目共100道,其中听力45题,占45%;阅读40题,占40%和书写15题,占25%。

从题型上看,新汉语水平考试四级去除了旧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的语法结构和综合填空两部分,增加了书写部分。同时加大了听力和阅读部分的比例,听力和阅读部分所占比例分别由原来的29.4%增至45%和40%,增加的书写部分占15%。另外,新汉语水平考试还增加了三项口试。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体系,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旧汉语水平考试,尤其是中低级别的考试,缺少对汉字的考查,如:8级水平考试仅仅包括对16个孤立汉字的书写,而没有包括书写句子、语段和应用文的考查。新汉语水平考试从三级开始就包含了写汉字、写句子、写短文等形式书写能力的考查。

书写题和口语考试题都需要学习者在考试中发挥语言自主运用能力。这说明新汉语水平考试加强了对说、写等表达能力的考查,增加了主观题的比例。侧重于学习者实际交际能力中各项技能的考查,摈弃了以前把语法规则从语言中抽离出来的做法。语言交际是各项技能在语境的制约下的综合运用,那种将语法规则抽离出来的做法不符合语言规律。如旧汉语水平考试中的语法结构部分有如下试题:

例题1:我昨天买了一 钢笔。

A.件 B.块 C.支 D.条

例题2:我刚把这些书整理好,你怎么又( )弄乱了?

A.给 B.被 C.把 D.让

例题3:将指定词语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中国A中医研究院是中国最早B开始抗艾滋病C研究D机构。(的)

在上面例句中,即使学习者错误地使用了“两个钢笔”,即使学习者未能掌握“给”的用法,即使学习者放错了“的”的位置,都不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也不会影响交际任务的完成。

2.3语言材料

相对于旧汉语水平考试,新汉语水平考试在语言的使用上也非常注重语言的真实性,使考试的语言材料、情境任务更接近现实生活。以阅读为例,新汉语水平考试包括两个小部分,仅第一小部分10个选词填空题主要考查学习者单个词语的使用能力,其他均以考查语篇理解能力为主。第二小部分为排列顺序。在语言形式上,新汉语水平考试更倾向于运用互动性较强的对话形式。

如:A就是 B看不起 C说明书 D以及 E温度

A:这个遥控器怎么用?

B:看一下盒子里边有没有( )。

A:婚礼热闹不?新娘长得怎么样?

B:还行,新娘长得很漂亮,( )矮了点儿。

2.4考试方式

2.4.1考试说明

Bachman认为测试方式是直接影响测量学习者实际交际能力的因素。相对于旧汉语水平考试,新汉语水平考试的指示语言更加简洁、明确。例如:旧汉语水平考试中有如下考试说明:

说明:81-100题,每个句子都有一个画线的词语,ABCD四答案是对这一画线词语不同解释,请选择最接近该词语的一种解释(在答卷上的字母上画一横道)。

例如:81.阿里这次考得不错。

A.正确 B.不对 C.很好 D.没错误

正确答案是C,所以你应在答卷上找到号码81,在字母C上画一横道,横道一定要画得粗一些,重一些。

81.[A][B][C][D]

其实,以上题目只要在说明中指出是“找近义词”,并给出例题即可。

新HSK题目主要以例题为主,题目说明简洁、明确,没有多余的语言。例如:

第46-50题:选词填空。

A.大使馆 B.替 C.遵守 D.坚持 E.负责 F.始终

例如:她每天都(D)走路上下班,所以身体一直不错。

2.4.2考试时长

时间长度是信度的保证。时间过长过短都不能考查出学习者真实的语言交际能力。旧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的考试时间长度为145分钟,而新汉语水平考试四级的考试时间长度仅为90分钟,缩短了近1个小时。其他级别均在考试时长上有所改变。

结语

测试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测试能全面有效地衡量受试者的语言应用能力,有助于提高语言教学和学习水平,实现培养目标。新汉语水平考试吸收了交际测试模式的优点,以考查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为主,有助于引导汉语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有利于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学发挥更积极的反馈作用。

参考文献:

[1]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HSK改进工作”项目组汉语水平考试(HSK)改进方案[J].世界汉语教学,2007(2).

[2]韩宝成.LyleF.Bachman的语言测试理论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3]胡明杨.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J].评议文字研究,2007(3).

[4]罗莲.第二语言测试研究的新趋势[J].中国考试,2008(2).

[5]罗竞.美国外语测试的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4).

汉语能力测试篇5

一、信度

信度即测试结果的可信程度,又称为可靠性和稳定性(刘润清、韩宝成,2000)。亦即测量结果是否真实、客观的反映实际水平,如果用某套试题对同一应试者先后进行两次测试,结果第一次得85分,第二次得45分,结果的可靠性即信度就值得怀疑了。对成绩测试来说,试卷的稳定性除了可以保证达到同一分数线的测试对象具有基本相同的水平以外,还可以反映教学的变化情况,如果这一届学生的成绩比上一届普遍提高了,就说明教学质量提高了;如果这-届学生的成绩比上一届普遍降低了,就说明教学质量降低了。

那么怎么知道一个汉语成绩测试的信度情况呢?

(一)检验信度的方法

1.再测法:这种方法是用同一套汉语成绩测试试卷给同一批汉语学习者考两次,比较两次的汉语成绩测试结果,求出相关系数。

2.复本法:根据复本考试结果的得分情况来计算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就可以判断汉语成绩测试的复本信度。

(二)提高信度的方法

1.适当增加测试题目的数量:数量多则代表性就大,学生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老师,我会的你都没出",既能提高信度,又可提高效度。但数量太多又操作困难,引起汉语考生的疲劳和反感,所以反而降低测试的可靠性。所以命题者应该寻找一个合适的量,确定合适的题量。

2.测试的难度要适中:难度适中,则信度大,区分度也大。

3.测试的程序应统一:测验的过程直接关系到信度的高低,信度需要规范公平的测验过程去保证。

4.测试的时间要充分:测验的时间如果不足,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也影响信度。

5.评分要尽量客观、准确:评分不准确,必然降低信度。

二、效度

效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程度,亦即测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换句话说,也就是测量是否精确地测量了想要测的东西,即测试结果与测试目标的符合程度。

例如,如果要全面测量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设计含有有关的汉字、词汇、语法、文化、语用等方面的知识的综合性阅读试题,而不应当设计只含有某一两个方面的知识的分立式试题。阅读理解必须有-定的速度,因此卷面的长度必须与测试的时间相一致,如果卷面太短,就测不出阅读速度。又如,测量阅读理解能力只能设计测量阅读能力的单项卷面,如果试卷上既有阅读方面的试题,又有写作方面的试题,就不能精确地测量出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既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又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如果文化知识太专,超过了多数测试对象的知识范围,也达不到测试目的,因为难以判断是语言能力方面的问题,还是文化能力方面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效度:

1.一般而言,判断效度的高低,就是判断测验达到目的的程度。

2.测量结果真实、正确的反映被测对象的水平,则为效度较高或有效。

3.效度只是高与低的问题。

(一)效度的类型

在语言测试领域,根据汉语教师的客观情况和实际需要,主要讨论三种效度:内容效度、表面效度、结构效度。

1.内容效度:是指汉语测试样本体现整体的程度,也就是测量内容的代表性程度。

2.表面效度:是指审题者个人,依据自己的汉语教学经验和汉语理论修养以及对汉语成绩测试的理解,对该汉语成绩测试的有效程度的评估。

3.结构效度:是指成绩测试在多大程度上与语言学、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教学等理论相一致。

(二)提高效度的方法

1.精心编制题目和试卷:题目难易度、区分度要恰当,数量要适中。

2.严密组织和安排汉语测试:尽量减少无关因素对测试的干扰,为学生创造规范的应试环境。

3.扩充样本的内容和代表性:紧密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命题,考核内容应全面,并能有效代表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领域。

三、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对汉语成绩测试来说,测试的可靠与有效都很重要。信度和效度的基本关系是复杂的,他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认识二者之间的这种矛盾本质,有利于我们在编制汉语成绩测试时更好地平衡和兼顾它们。

(一)相互依存

信度和效度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虽然具有一定的信度,并不一定有效,但没有信度当然就不可能有效度;而没有效度,信度就毫无意义。要想效度高,信度就必须高。有高效度就一定有高信度,高信度不一定就有高效度。

(二)相互排斥

成绩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二者之间既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互排斥的。因为"从信息的量与质的矛盾来说,对量的测量容易保证信息的高信度,对质的测量容易保证信息的高效度。但是量的测量要求被测的对象必须是可数的,以便用数字加数量单位来表示"(李筱菊,1997)。我们的汉语成绩测试是测学生的汉语使用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学生的汉语行为是无限的、不可数的,本质上是不能用数字加数量单位来表示的。汉语成绩测试要满足信度,只有把测试设计为全部是定量型的,但这会影响效度;汉语成绩测试要满足效度,只有把测试设计为全部是定性型的,但这又会影响信度。由此可见,汉语成绩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也是一种矛盾的关系。

综上所述,因为测试信度与效度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需要我们在设计汉语成绩测试时综合平衡考虑效度、信度、可行性。在进行具体的设计操作时,可以采取直接测试与间接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用直接测试(如口试、作文)来提高汉语成绩测试的效度,用间接测试(如多项选择题)来提高汉语成绩测试的信度,这样才能逐步提高汉语成绩测试的质量。

汉语能力测试篇6

在信息时代的中国,电脑及互联网的使用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给全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们在感谢它给我们带来了便捷的生活方式之余,也从另一方面感受到了它的“双刃剑”特点。在高校中,教师往往发现在日常的学习环节中,从考查作业、一些材料的填写,到毕业论文的撰写,甚至在试卷中,学生写错字别字的现象非常普遍,网上有帖称某中文系的大二学生在考试时不仅错字频频,甚至还用拼音来代替。这种现象让人触目惊心,如果这样的学生将来走上中小学的教师行列,他教出来的学生是否更会错字连篇、用拼音来代替?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促使学生提高汉字能力,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高校讲授语言类课程的教师来说,我们更是感到了当前此项任务之艰巨与重大。

目前,为了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加强我国国民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弘扬中华民族文化,2007年开始由国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了一项语言类标准化水平测试——“全国汉字应用水平测试(HZC)”。作为一项国家考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旨在衡量人们在阅读、书写等活动中,掌握和使用规范汉字的数量,以及对字形、读音、意义及用法掌握和使用的准确程度,上海甚至还推出了公务员“持证上岗”的举措。我们依据2006年的《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从“我的汉字测”备考网上李天明、李宁编写的《汉语应用水平测试模拟试题集》中选取了模拟试题对一些高校中文系(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以及非中文系文科生进行了测试,并通过半个学期的学生自学和教师的几次指导练习后,重新选取了一套试题进行测试,通过对前后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通过“以测促学”模式来提升学生汉字能力是完全切实可行的。

一、实验测试结果前后对比

《大纲》第5章“汉字应用水平等级”规定,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的范围是现行规范汉字中的常用字和部分通用字,《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字表》分甲乙丙三个字表,甲表为4000字,乙表为500字,丙表为1000字,字量为5500字。根据《大纲》,HZC分数满分为800分,一级水平要求甲表字测试部分得分200(含)且总分600(含)以上,二级水平要求甲表字测试部分得分200(含)且总分在500(含)~600(不含)之间,三级水平要求甲表字测试部分得分200(含)且总分在200(含)~500(不含)之间。

我们通过自愿的办法,选取了测试的学生,第一次参加者116人,在测试以前都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应试学习,评阅手段是人工阅卷,尽量按照汉字应用水平考试的阅卷标准阅卷,测试的结果如下:600分(含)以上的2名,达到测试结果的一级,占全部测试学生的1.72%;500分(含)~600(不含)之间的22名,达到测试结果的二级,占全部测试学生的18.97%;200分(含)~500分(不含)之间的24名,达到测试结果的三级,占全部测试学生的20.69%,没有取得分数(即甲字表答对个数在72个以下)的学生68名,占全部测试学生的58.62%。这个测试结果无法让人高兴起来,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没有在测试中获得成绩,这虽然与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和学习有关,但是也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大多数学生的汉字能力水平亟待提高。

第二次测试于半年后举行,第一次参加者中除了10名学生没有参加,剩下的106名学生均参加了测试,测试结果如下:600分(含)以上的12名,达到测试结果的一级,占全部测试学生的11.32%;500分(含)~600(不含)之间的30名,达到测试结果的二级,占全部测试学生的28.3%;200分(含)~500分(不含)之间的35名,达到测试结果的三级,占全部测试学生的33.02%,没有取得分数(即甲字表答对个数在72个以下)的学生39名,占全部测试学生的27.36%。

从两次测试结果来看,在学生进行了半年的学习后,汉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虽然前后两份试卷的难易程度略有不同,学生学习的个体程度不同,但是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二、测试卷面结果分析

通过解读《大纲》样题,可以看出,HZC第一部分试题主要考查应试人书写现代汉字字形的能力,第二部分试题考查应试人选用现代汉字字形的形式能力,第三部分考查的是应试人对字形与字义的正确理解和应用能力,第四部分主要考查应试人应用现代汉字字音的能力,第五部分主要考查应试人应用现代汉字字义的能力。换言之,其内容主要涉及到字量、形音义的辨识和使用、阅读书写的综合表现等几个方面。我们针对学生的答卷制作了Excel表格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1.字量

根据“汉字应用水平等级”规定,从一级到二级到三级,应试人认识汉字的使用环境依次由“很广泛”到“较广泛”到“一般”,掌握的字量从“4500~5000个汉字”到“4000~4500个汉字”到“3500~4000个汉字”,从以上测试结果来看,第一次应试学生掌握3500字以上的达到41.38%。第二次应试学生掌握3500字以上的达到63.21%。而根据《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模拟试题集》的评分标准,每套试题中有130题,其中91题为甲表字测试题,26题为乙表字测试题,13题为丙表字测试题,第一次测试时学生平均甲表答对67.57个,乙表20.5个,丙表10.48个;第二次测试时学生平均甲表答对73.87个,乙表答对20.75,丙表答对10.51个。通过前后对比,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学习,对甲表的掌握程度明显加强。

2.字形

试题的第一部分书写填空题,由于汉字存在着字音相同或相近,字形相近易于混淆,字形繁难不易掌握,手写时容易多写笔画、少写笔画,或者错误处理笔画、偏旁等原因,在书写和使用汉字的字形时,应试学生出现的问题很大。我们在阅卷时,对学生采用的字体没有特别严格的限定,用楷书和行书字体书写的都列为允许范围。学生汉字书写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字形的缺笔多笔,如“候车室”中的“候”少笔写成“侯”,“矜持”中的“矜”右边多笔写成“令”,或左边少写成“予”。(2)误写成同音字,如“诟病”中的“诟”写成“污垢”的“垢”,“硬腭” 的“腭”写成“鄂”,“甬道”的“甬”写成“踊”等。(3)不了解字义而误写。有一部分词和成语,应试学生由于不了解不会写或胡乱蒙答案。如“转捩点”中的“捩”写成“劣”,“聊以卒岁”的“聊”,很多应试学生都空着没写答案。

这部分共30题,第一次测试应试学生平均错7.96个,错误率26.54%,第二次测试应试学生平均错误6.84个,错误率22.8%,可见,这两次测试中,学生的错误率还是很高的。

第二部分为选择题,考查在语境中判断字形正误,考查的汉字多为同音形近字,或同音字,容易混淆,如“侮蔑”写作“侮篾”、“凄迷”写作“萋迷”、“拘囿”写作“拘宥”等。此部分共40题,第一次应试学生平均错7.22个,错误率为18.05%,第二次测试应试学生平均错4.42个,错误率为11.05%。

第三部分10题,为选择填空题,考查在特定语境下正确选用汉字字形,需要应试人同时正确掌握前后两个词语中汉字的字形,难度比较大。

如:王氏曾奉敕编刻《淳化阁帖》,但昧于考( ),使帖中( )舛甚多。

A.定/讹 B.订/讹 C.定/厄 D.订/厄

答案是B,第一次测试62.26%应试人都错了,这与学生对“考订”“讹舛”的意义不了解有关。

这部分第一次测试应试人平均错3.2个,错误率为32%,第二次测试应试学生平均错2.8个,错误率为28%,错误比率也很高。看来这方面是需要加强的重点。

3.字音

试题的第四部分是选择题,共30题,考查判断和使用汉字的普通话读音的能力。

从所考查的汉字来看,应试人出现的错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一些汉字容易受声旁发音的影响而误读,如“籼”容易误读为“shān”。

(2)一些容易受形近字发音的影响而误读,如 “垣”受形近字“恒”的影响容易误读为“héng”。

(3)一些汉字为多音字,或者形近字,这就需要应试人正确掌握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发音,掌握形同或形近同音字声旁发音与汉字整体发音之间的联系,对不同的发音或字形进行分辨。

(4)一些汉字是比较冷僻的汉字,其发音与字形或偏旁没有联系,这样的汉字往往丢分。如“兵燹”中的“燹”,读音为“xiǎn”,“牝牛”中的“牝”读音为“pìn”,从字形或偏旁都无法推测出正确的发音。

(5)一些汉字由于各地文白异读、讹读和方音影响而易于读错,如在黑龙江方言中“一节课”中的“节”误读为“jiě”,“教室”中的“室”误读为“shǐ”,“酵母”中的“酵”误读为“xiào”,“取包裹”中的“取”误读为“qiǔ”,等等。

这部分第一次测试应试学生平均错7.89个,错误率为26.3%。第二次测试时应试学生平均错5.3个,错误率为17.67%。

4.字义

试题第五部分为选择题,判断字义正误或异同,共20题,试题考查的内容包括:

一是正确判断汉字中的语素在特定语境中的字义。

如:尸位素餐

A.吃素食 B.菜饭 C.白吃饭 D.斋饭

答案是C,这不仅要求应试人掌握考点汉字的主要义项,还要掌握整个词语(多为成语)的语义,“尸位素餐”的意义是“空占着职位,不干事白吃饭”。

二是正确判明多义汉字的不同义项在特定语境中的适用情况。

如考题中有一题为找出意义不同的一项:

A.会客——约会 B.棉花——花纱

C.南征北战——征伐 D.博取众长——博古通今

答案为D,“博”的义项有很多,其中有两个:1)(数量)多;丰富2)广泛地掌握;通晓,这两个义项分别为“博取众长”和“博古通今”中“博”的意义。这就要求应试人在使用环境中,掌握和使用这些汉字的常用意义、基本用法和一些特殊用法。

从卷面结果来看,第一次测试应试学生平均错误5.34个,错误率为26.7%,第二次测试时应试学生平均错误5.12个,错误率为25.6%。两次测试时的出错率都是非常高的。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结果,对应HZC测试的考查点或题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学生通过半年有针对性的学习后,测试结果有了很大的改善。当然,这里面也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但仅从测试结果来看,学生在字量、字形、字音和字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些提升,而在形近字选择、字形与字义的联系、成语中的字义、汉字字形的书写上还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今后教学的重点。

三、“以测促学”模式提升学生汉字能力实施的可行性

通过这次HZC的测试活动,我们觉得通过 “以测促学”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汉字能力完全是切实可行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以测促学”模式提升学生汉字能力贯彻了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并于2005年组织实施了HZC测试,与普通话水平测试(PSC)相辅相成,其目的就是通过测试的方式来促使全社会对汉字能力重视起来,一方面检验自己的汉字能力,一方面通过测试来促动学习,提升汉字能力。

第二,“以测促学”模式提升学生汉字能力顺应了当今的国际潮流。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在国际上地位的逐渐提高,汉语热成为近年来常常听到的词语,汉字也愈来愈被重视。据报纸期刊报道,目前在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国家,尤其是韩国和日本,甚至分别设立了“汉字检定能力考试”、“汉字能力检定协会”, 韩国五大经济团体2003年底决定,从2004年起,积极建议所属会员19万家公司在招聘新职员时进行汉字考试。而日本则将汉字能力当作了大学和高中的录取依据。而作为汉字发源地的中国,我们更应该充分重视起来,仅仅呼吁还不够,而应在高校建立一个模式来提升学生的汉字能力。

第二,“以测促学”模式提升学生汉字能力有着雄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语言测试与教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是对立的,合理、有效的测试系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每年两次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CET)也是有力的证明,现在大部分高校以外语四级作为获得学位的一个必要条件,为了取得学位证,学生努力学习,通过测试以后,外语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这种“以测促学”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汉字能力。

第三,“以测促学”模式提升学生汉字能力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教学平台。目前高校的语言类课程如《现代汉语》课,虽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会对汉字的字音、字义的掌握等提出要求,但是由于课程教学计划和课时等的限制,往往依靠学生自己凭借自身的毅力来坚持学习,而学生又由于开设的课程繁多,无暇顾及汉字能力。即便有学生关注于此,但又苦于没有相应的途径学习。因此,很有必要开设专门的汉字能力课,分别对字形、字音和字义进行讲解,尤其是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教师必须改变原来以课本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应注重提高学生汉字基本功,在课堂教学中穿叉进行一定量的模拟考试及指导。通过测试来检验教学的效果,其反馈的丰富信息也能更好地促进后续课程的教学活动,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

〔参 考 文 献〕

汉语能力测试篇7

汉语水平考试是具有稳定性的,且具有准确标准性的标准化考试。这是根据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的:(1)能够对适应某种需要所应达到的语言水平做出科学的界定,并对考试误差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使其产生符合要求的信度。(2) 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出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使考试产生符合要求的效度。

(一)科学界定考生的汉语水平

汉语水平考试是部级考试,它包括:HSK(基础)、HSK(初、中等)、HSK(高等)三种考试。在等级上三者互相衔接,构成了汉语水平考试完整的等级体制。其对应关系[1]见下表: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1.HSK虽然有三个级别的考试系列,但是却有四个等第。这是因为HSK(初、中等)的水平跨度较大,所以通过参加这个考试可以很容易区分应试者的汉语水平是在初级还是中级。

2.HSK(基础)的最高等级是A级,与HSK(初、中等)的最低水平C级处于同一分数等级3级。这说明参加基础汉语水平考试的应试者拿到A级证书的汉语水平相当与参加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的应试者拿到C级证书的汉语水平。

3.汉语水平考试把基础到高等汉语水平从1级到11级共分为11个级别。1-2级为基础水平是学生可以进入基础班或初级班学习的依据。3-5级为初等水平。其中3级是指,具有初级(低)汉语能力,接受过800以上学时现代汉语正规教育的学习者(包括具有同等学历或者同等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可达到这一标准。这是中国理工科院校入系学习的最低标准,也可编入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二年级班。6-8级为中等水平。其中6级是指,具有中级(低)汉语能力,接受过1500以上学时现代汉语正规教育的学习者(包括具有同等学历或同等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可达到这一标准。这是中国文史科院校入系学习的合格标准,也可编入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三年级班。8级是指具有中级(高)汉语能力获取中等《汉语水平证书》最高级―A 级的标准。这一标准同时还可视做达到了初级汉语翻译水平。9-11级为高等水平。其中,9级是指具有高等(低)汉语能力。接受过3000 学时现代汉语专业正规教育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可达到这一标准,是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入系学习的汉语能力合格(低)标准,也是从事以汉语为交际工具的一般性工作的合格(低)标准;10级是指具有高等(中)汉语能力,是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入系学习的汉语能力合格(中)标准,也是从事以汉语为交际工具的一般性工作的合格(中)标准; 11级是指,具有高等(高)汉语能力,是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入系学习的汉语能力合格(高)标准,也是从事以汉语为交际工具的一般性工作的合格(高)标准,亦可视做达到中级翻译水平。[2]

(二)准确评定考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汉语水平考试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测试,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调查和统计分析证明是具有高信度和高效度水平的,能较为准确的反应测试者的语言应用水平。根据应试者所答试卷的情况,因成绩不同而划分出不同的等级;这些等级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一致的;根据试测得出的等级对学生进行排班,以确保每个班学生的汉语水平的一致性;经过汉语水平测试入系学习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语言上的困难以及困难的大小,跟汉语水平等级是一致的。汉语水平考试不但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出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而且能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汉语水平达到了哪个等级,在全体考生中的相对位置,对于学生学习汉语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在世界上的推广。

综上所述,HSK既是一种水平考试,又具有很强的标准参照性(目标参考性)考试的性质,这是HSK的一大特点。

二、汉语水平考试(HSK)的特点

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为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部级标准化考试,与其他大规模的语言测试相比,汉语水平考试(HSK)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一)试题覆盖面广

为了让考生全面的了解考生是否具备了在中国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交际能力,题的内容涉及到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社交、文化、地理、科普、文学、经济等。考试内容涵盖了问候、介绍、请求、询问、道歉、赞赏、原谅、可能、需要、叙述日常用语。考试的载体也是多种多样,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都有涉及。不论是从语法还是词汇都从应试者所具有的汉语水平出发。HSK是一种科学的水平测试,不是单纯的考察应试者语言的应用能力,而是着眼于他们的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所以HSK(基础)、HSK(初、中等)、HSK(高等)三个等级囊括了旧HSK一至六级,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汉语学习者来参加考试,为考生提供更适合他们学习的汉语。

(二)试题难度

汉语水平考试为了适应具有不同汉语水平和不同汉语学习类型的应试者,制定了多种考试系列:HSK(基础)、HSK(初、中等)、HSK(高等)和HSK(少儿)、HSK(商务)、HSK(文秘)以及HSK(旅游),所有试题均分为难、中、易若干层次。如HSK在一二等级考试题型的设计上,针对学习汉语的初学者的情况,尤其是欧美国家的语言是表音文字,对于汉字完全陌生,所以在试题上标注拼音,以方便初学者的考试,同时也避免了初学者失去学习汉语的兴趣。再以词汇量为例,新旧HSK的词汇量差距是很大的,如HSK(基础)的词汇量,是以400词和3000词的跨度拉开距离的。在新HSK中,掌握150词就可以通过HSK(一级),300词可以通过HSK(二级),600词可以通过HSK(三级)等,(如表2)考试以词汇量的多少和级数的划分来使考生有目的有任务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考试难度,贴近了考生生活。

(三)题型多样化

为了使考试的题型尽可能全面的反映到学生所学习的内容,HSK的考试题型也是因材施教的。这里以HSK(高等)为例,HSK(高等)试题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题型:客观题包括听力理解(包括播音员录音和实事录音,40题),阅读理解(包括精读和快速阅读,40题)和综合表达(包括挑出错误,选词填空,句子排序和填写汉字,40题)。主观题型则有作文和口试(包括朗读和回答问题)两部分。题型丰富,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旨在全面提高应试者综合运用汉语水平的能力。

三、结束语

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日渐强盛,悠久的中国文化也在逐渐渗入到世界人们的思想中,从而引发世界性的“中国热”和“汉语热”现象,中文的应用价值得到提升。掌握中文,不仅掌握了与13亿中国人沟通的工具,更是拥有了开启中国广阔市场大门的钥匙。同时HSK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会走的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刘镰力.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的等级体制[J].世界汉语教学,1999,(3)

汉语能力测试篇8

一、汉字水平测试

汉字水平测试是由国家语委和地方的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主持的一项语言应用能力测试,是一种资格证书考试,旨在加快共同语普及进程、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汉字水平测试从高级到低级分成一级、二级和三级三个等级。为规范汉语言的使用,测试主要检验应试者对字量的掌握,形、音、义的辨识和使用,阅读、书写的综合表现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普通话口语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

二、高校汉字水平测试辅导策略的目的

1.汉字数量的掌握: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和环境之内的汉字准确使用数量为4000—5000个汉字。

2.形、音、义的辨别和准确应用:通过学习和测试,使学生能够在广泛的范围内正确的书写这些汉字的标准字形,同时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辨别出他人汉字的书写和应用的错误;同时,能够在汉字的应用环境中准确的说出其汉字的正确读音和音调,并且辨别出他人不准确的汉字发音;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能够清晰无误的明白所表达汉字的意思,也能知道其汉字的其他常用意义、用法等,对一字(词)多意和容易混淆的汉字、词语能明确的表发其使用的含义。

3.书写、阅读的综合测评:通过学习,使学生能顺畅且具有一定感情的阅读文章、报告等,同时能够使学生在社会各个行业准确的进行汉字书面表达,具备一定的高等教育汉字应用能力。

4.社会工作:经过培训、测评能够使学生对汉字的应用能力有更大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应用条件下对汉字进行准确的使用。

三、汉字水平测试辅导策略

从汉字水平测试的长远发展出发,各高校应该积极配合,有效的进行辅导工作。真正做到“以测促训,以训保测”,切实提高在校大学生汉语的掌握水平。

1.语音。汉字的拼音主要通过声母、韵母、声调等共同组成,此外也要受到清音、浊音与送气音、不送气音的影响。对于声母、韵母、声调的掌握只要求通过学习辅导,能够了解一般的基础知识。这部分的复习重点应该是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生僻字和容易混淆字读音的分析,如:在A.丰功伟绩(j欤珺.旷日持久(un),C.恪尽职守(k瑁珼.鸾凤和鸣(lu醤)四个选项中,学生应注意旷日持久(un)的“旷”的读音不能“望文读音”;又如:A.规矩(ju),B.罹难(w閕),C.褐色(h瑁珼.竹篙(o)四个选项中如果学生对汉字语音复习不到位,那么很难分辨出B项中罹难(w閕)是错误的。

2.语汇。语汇部分的学习重点应该是掌握汉字基本词的特征,对于那些具有常用性、稳定性、延续性,很少变化的基本词能够熟练的掌握,同时,由于这些词有些是构成新词汇的单元,因此也要注意其衍生、变化的含义。

在语汇相关的内容中,主要通过语素、词、同义词的辨析与选择、成语的理解及运用等方面来进行学习,其中同义词的辨析与选择、成语的理解及运用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对于同义词的分析和辨别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词的概念和含义不同;二是词的附加意义差别;三是语法应用上的差别。而在成语的理解及运用方面,高校学生应该首先弄清成语的基本含义和典故,然后再研究成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音律和谐的语言特点。

3.文字。这部分的复习重点应该放在汉字的特点和汉字的字体方面。对于汉字的笔画与偏旁这两种结构单位,学生应该有所掌握,同时也要掌握正确的书写习惯和汉字书写规范。学生要了解阅读文章中出现错别字的类型并予以纠改,能够准确的使用汉字。如:A.大名鼎鼎,B.走投无路,C.旁证博引,D.束之高阁四个选项中,学生如果汉字学习没过关,那么会难以发现C项中“旁证博引”的正确书写方法应该是“旁征博引”;同时,学生复习时也要注意汉字的易混淆错误,如:A.与子偕老,B.心浮气躁,C.丧失殆尽,D.凤毛鳞角四个选项中,应该注意到D选项中的凤毛鳞角的“鳞”应该是“麟”,学生要注意相近似字的区分。

同时,学生也要注意汉字正确的书写规范和书写习惯,主要是正楷字的书写笔顺,如:在汉字书写试题中“轮”第四笔的名称是:A.竖,B.横,C.提,D.撇,如果学生的书写有问题的话,那么学生很可能不会选中正确选项。

参考文献:

汉语能力测试篇9

1.日本语能力测试的沿革

日语能力测试自1984年实施开始至2000年,共201021人次报名参加考试。在中国,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和联系日益密切。为了促进中日各方面交流的发展,我国也在1984年开始承办日本语能力测试。就世界范围来看,每年度的参考人数也从1984年的7000人增加到2008年的56万人。可见,日本语能力测试已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日语考试。20多年的考试结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也反映出旧的日本语能力测试存在的不足,因此,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和日本国际教育支援协会于2005年成立了“日本能力改善にする会”,并决定在2010年实施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

2.新旧日本语能力测试的异同

日本语能力测试以日语不是母语的人为考试对象。

2.1旧的日本语能力测试

旧的日本语能力测试分为一、二、三、四共四个等级。其题型与分值分布可归纳为下表。

一级要求应试者学习日语时间在900个小时左右,掌握日语的高级语法、2000字左右的汉字、10000个左右的词汇,能满足社会交往、大学学习及基础研究的需要。

二级要求应试者学习日语时间在600个小时左右,学完中级日语课程,掌握较高级语法、1000字左右的汉字、6000个左右的词汇,具有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级要求应试者学习日语时间在300个小时左右,学完初级日语课程,掌握基本语法、300字左右的汉字、1500个左右的词汇,具有一般会话及读写简单文章的能力。

四级要求应试者学习日语时间150个小时左右,学完初级日语课程的前半部分,掌握初级语法、100字左右的汉字、800个左右的词汇,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及读写浅易短小的文章。

可见,改革前的日本语能力测试,对汉字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考生对汉字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了考试能否合格。而对于中国考生来说,因为日语汉字有一部分汉字与汉语中的汉字意义相同或者部分意思相同,所以相对于其他无汉字国家的考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优势。虽然有意思与汉语完全不同的汉字,但因为字形与汉字相同或相似,中国考生在记忆汉字的写法上也比非汉字国家的考生相对容易。当然,不否认因此造成的混淆。在这一点上,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必须更加注意。

2.2改革后的日本语能力测试

改革后的日本语能力测试,不仅从原来的每年一次变为每年两次,即增加7月份一次考试,在考试的等级和内容上也进行了相当大的改动。与原来划分的一、二、三、四个等级不同,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分为N1、N2、N3、N4、N5等级,在分值、内容、要求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改革后的日本与能力测试的N1、N2、N3各由三个部分组成,以及语言知识、阅读、听力,其中语言知识包含了文字、词汇、语法三方面的内容。在N1、N2、N3这三个等级中,三部分各占60分。N4、N5也由语言知识、阅读、听力三个部分组成。但与N1、N2、N3这三个等级不同的是,前两部分,即语言知识和阅读共120分,听力60分。可见,在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中,不管前两部分的分值如何分布,听力都占三分之一,60分。也就是说,在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中,听力的分值比例提高了。可将这一变化归纳为下表。

从时间分布上来看,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中,听力所占比例有所增加,尤其是N1,占了三分之一多。

而且,改革后的日本语能力测试与旧的日本语能力测试有一点显著的不同就是将划定各个部分的合格分数线。即根据当年的考试结果,给语言知识、阅读、听力分别划定一个最低分数线,只有当三个部分的分数都达到这个最低值才能合格。同时,采取“得点等化”的方法,即根据当年试卷的难易程度,对考生的成绩作适当的调整,这样就避免了因为试题难以程度不一样而造成的各年分数相差太多的情况。

另外,改革后的试题尤其是听力材料,将更多地采用生活中的日语,更加口语化。这种变化对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对国内的考生来说,无疑增加了考试难度。

3.应对改革后的新日本语能力测试的几点思考

日本语能力测试作为最具权威性的日本语考试之一,不仅能测试日语能力,而且与考生的就职晋升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它的改革势必对我们的日语教学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而我国作为汉字的发源地,我国考生在学习日语汉字这一点上不能不说有一定的优势。而且在旧的日本语能力测试中,语法及阅读部分所占分值达到了50%,这对使用汉字的中国考生来说无疑是很有利的。但是,面临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3.1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改革后的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的N1、N2、N3阅读部分有7个大题,包括文章文法、小短文内容理解(200字左右)、中长文章内容理解(500字左右)和长文章内容理解(1000字左右)、统合理解(600字左右)、观点理解(1000字左右)和信息检索(700字左右)。可见,阅读量很大,但是时间却不是很充足。所以,为了应对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而且,我在日本听新日本语能力测试说明会的时候,讲课的老师提到,旧的日本语能力测试中因为汉字使很多生活在日本日语已具相当高的水平的外国人不能通过考试,所以新的考试在汉字这一块要求不再像以前,而是更多地采用假名来表示。这对于中国考生来说不能不说有点遗憾。很多中国考生可能因为汉字的关系,对采用表记的单词并不惧怕,因为看见汉字,对单词或者句子文章的理解就有所帮助,但是一旦改为用假名表记,可能就无法理解了。因此,以后必须要求学生在掌握单词的时候更牢固地掌握该单词的读法,即采用假名时的读法。

3.2加大口语能力培养的力度

这里所说的口语,并不单单指学生“说”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指日本人生活中使用的口语化的日语。因为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的听力材料有口语化的倾向,这可能是因为很多日语口语水平已经相当高的考生,尤其是在日本的考生――主要指在日本的外国人,因为旧的日本语能力考试的关系,无法通过。听力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个改革将促进口语教学,使学生能真正地学以致用,能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日语去交流、去沟通并解决问题。但目前我们的日语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平时注重的是书面语及敬体的教授,学生一旦进入现实的社会生活,听到完全口语化的日语的时候,就会不知所云。听力原本就是日本语能力测试中得分极低的部分,改革之后,不能只是延续以前的方式,必须将生活的日语引入课堂,使学生掌握“活”的日语。同时,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增加听力教学的课时。据调查,全国日语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中听力大都是每周2课时,这不能不说是对听力训练的重视不够。为了应对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增加听力课时,也是很必要的。

我在这里只是将新旧日本语能力测试在这里作了比较,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并不是说仅仅为了应付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就要去改变我们现在所采用的一些方法。但是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的改革不能不说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正确的改革,而且,日本语能力测试作为最具权威性的日本语考试,一直被我们所重视。而如何更好地应对这门考试,以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日语教学,需要日语界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汉语能力测试篇10

在语言内容(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文化内容(文字、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历史、地理、哲学等)、语用规则以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等教学内容的五个方面,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层次侧重不同的内容,但文化内容要面向所有学习者,贯穿整个汉语学习过程。教学安排上,要合理的增加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课程,并且增加相应的学分比重和课时比重。同时,还要注意文化课与汉语言基础课的衔接和协调关系,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大体上说,一年级汉语课程应占总课时的95%左右,二年级开始设置独立的文化课程,应占总课时的10%-15%,三年级应占25%左右,四年级应占三分之一偏高些。需要强调的是多元文化理解的课程设置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文化课程,它要求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多元文化理解的观念,既能认同母语文化,又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应通过具体的文化内容,使学生充分理解多元文化存在的合理性。

(二)教材编制

教材的编制一般要符合六条原则:实用性原则、交际性原则、知识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这其中却忽略了文化的原则。文化原则要求教材设计和编写过程中要增强目的语文化教学的意识,要处理好目的语文化和学习者母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因为文化内涵的选择和融入是教材编制中的难点,所以教材的设计和编写应恰当地选择和安排文化点,这些文化点指目的语的主流文化、现代文化、与目的语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和与学习者母语文化有差别的文化。教材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尊重和平等、包容和多元、沟通和理解、求大同存小异、抓主流不猎奇、要求了解不强求认同,这既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学习者的要求。因此,教材应该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方面来编制对外汉语教材。“表层结构”的主要要素包括汉语教材的功能模块(比如,生词、语法、课文等)及相应的汉语文字或图表呈现方式。“深层结构”指汉语教材选择的基本语言要素、汉语交际技能以及文化要素的组织结构。教材的编制要以“深层结构”为重点,以“表层结构”为基础,由表及深,从生词、语法到交际技能和文化要素。

(三)语言测试

语言测试主要包括测试目的、测试方式和测试内容三个方面。对外汉语测试的目的不仅仅是试图对测验对象的语言能力或语言运用能力究竟做出什么样的推断,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对于汉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内涵的理解以及交际文化的把握。语言测试的方式分为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四种。语言测试应该是以诊断测试和成绩测试为基础,以水平测试为工具,以潜能测试为辅助的多种测试相结合的模式。要强调的是,水平测试只是作为测评学生语言能力水平的工具,而不是单纯为了显示等级水平的一纸证书。语言测试的内容包括语汇、语法、文化、语用四个方面,分别囊括在听力、语法、阅读、综合等四个部分之中。以HSK考试为例,试卷的四部分所考察的重点都集中在语汇、语法和语用上,文化测试力度不足。本文认为,文化测试点应该隐含在其它三个知识点内,通过其它知识的考察来检测汉文化的理解。比如,考察语法点的选择题的题干可以选择中国的历史典故等等。另外,学校要避免把HSK考试的结果同学生的学位挂构,这样会减少学生对汉文化的兴趣,并且增加学生的压力,导致学生选择不合理的学习方法。

二、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

加强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根本,它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04年10月,教育部实行《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掌握语言本体知识,具备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合作精神以及科研和亲和能力。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化教学,因而对于教师素质的培养应该走一条开放的、兼容整合道路。这条道路要通过意识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两方面才能得以实现。

(一)意识的培养

意识的培养又分为理论意识的培养、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情感意识的培养。理论意识包括学生意识、教学语言意识、课型意识、目的意识、敬业意识、语用指导意识、培养学习策略意识、时效意识等。理论意识是以语言意识为基础,教师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为目的,教学优质策略掌握为工具的基础性意识培养。文化意识包括多元共存意识、平等对话意识(了解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他们的社会制度、和饮食禁忌等,从而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求同存异的意识和文化对比意识。情感意识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怀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能激起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兴奋,在活跃的课堂教学中,用热情点燃教学气氛。

汉语能力测试篇11

(一)教育目标对汉语言教学提出的要求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可用的人才,帮助个体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不足,除了让个体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习得若干的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帮助接受教育的个体完成自身全面的发展,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目标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课程改革对汉语言教学提出的要求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新课程改革对汉语言文学学科进行了性质界定。课程改革中认为汉语言文学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与此同时,课程改革针对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教学做了明确的界定:汉语言文学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同时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了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的感染熏陶作用,并明确了其教学价值取向。

三、高校汉语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内涵,在汉语言教学目标上与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本人认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注重课堂引导、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改革考试,能力与素质结合。

(一)注重课堂引导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课堂引导对学生课堂知识的吸收以及汉语言文学视野的扩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人认为,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习得的通假字数量以及会背诵的古诗词数量,而应当让学生真正的懂得汉语言文学的内在魅力,能够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中学会一些道理,做到触类旁通。

1.启发式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引导启发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展开教学工作当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发展以及认知的疏导,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学会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讲座式教学模式

讲座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开放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讲座式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学生参加互动。针对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应当及时给予中肯的点评,对学生的优点给予及时的肯定,并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观点,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充分得到人文熏陶,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改革考试,能力与素质结合

与大多数课程一样,大部分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考核形式以期末考试为主。而考试的内容往往是课堂中讲到的汉语言文学小知识点。本人认为单一的考试形式不利于素质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开展,应当改革考试,做到能力与素质的结合。综合素质测试以及能力倾向测试符合改革考试的要求。

1.综合素质测试

汉语能力测试篇12

Key words: overseas; Chinese proficiency test; test system;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42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HSK汉语水平考试概况与分析

1.1 HSK考试概况介绍

(1)HSK的适用对象[14]:

HSK[入门级]适用于接受过80—300学时正规的汉语教学,能识读400—1000个汉字,掌握600—1200个词汇及最基本语法点的汉语学习者。HSK[入门级]是HSK系列考试中难度最低的。HSK[入门级]用英语、日本语、韩国语三种语言播放考试说明,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母语背景自由选择卷面语种。

HSK(基础)适用于具有基础汉语水平的汉语学习者,也就是接受过100—800学时现代汉语正规教育的学习者(包括具有同等学历者)。

HSK(初、中等)适用于具有初等和中等汉语水平的汉语学习者,也就是接受过400—2000学时现代汉语正规教育的学习者(包括具有同等学历者)。

HSK(高等)适用于具有高等汉语水平的汉语学习者,也就是接受过3000学时和3000学时以上的现代汉语正规教育的学习者(包括具有同等学历者)。

(2)HSK考试成绩综合评定标准:

1)HSK基础考试结构

基础汉语水平考试〔 HSK (基础)〕的分数等级共分 3 级,分数等级说明如下:

1 级:具有基础(低)汉语能力,能理解简单的语句,表达简单的意思,可进行日常生活、学习方面的初步语言交际。掌握 600 左右汉语常用词和与之相应的语法项目的汉语学习者可达到这一标准,也是获取基础 C 级《汉语水平证书》的标准。

2 级:具有基础(中)汉语能力,可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一定范围的社会交际和一定程度的学习需要。是获取基础 B 级《汉语水平证书》的标准。

3 级:具有基础(高)汉语能力,是入中国高等院校理、工、农、西医类本科学习的最低汉语能力标准,也是获取基础 A 级《汉语水平证书》的标准。相当于 HSK 初等 C 级水平。

2) HSK(初、中等)试卷结构

HSK初中等考试共有4个部分,HSK (初、中等)单项分数是一个以 50 为平均数, 15 为标准差的量表分;总分是一个以 200 为平均数, 60 为标准差的量表分。这些分数反映出应考者在 HSK 标准样组中的相对位置。对照下表可以知道考生在全体中的相对位置。最右列是低于相应分数的人在 HSK 标准参照样组中所占的百分比。 HSK 总分不等于 HSK 单项分数之和 。

1.2目前在HSK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对在从事HSK教学的教师而言,大量的时间都要花在不断地收集各类最新HSK书籍上,但由于地域环境等因素限制,很多相关资料得不到及时更新,往往很多书籍都存在着重复,而学生也不得不投放大量的精力去做各类书籍的模拟题。其次对于新老生的测评也就是通过复印标准模拟题来考核,既浪费时间效率也不高,老师只能从整体上大体评分估计,不是很客观科学全面。不仅如此,老师也很难定位学生的汉语水平级别的提高进度,学生本身对自己的听力、语法、阅读、综合、写作等方面的认识也很模糊。

2.研究背景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测试第一语言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部级标准化考试,是为第一语言为非汉语者设计的对外汉语考试,它分为基础汉语水平考试【HSK(基础)、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HSK(初中等)】和高等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这三种考试构成了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等级体制,三者在等级水平上互相衔接。

在国外很过国家,HSK成绩已经成为重要的语言能力指标,不仅用于赴中国留学资格审查,而且被当做中文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毕业资格,同时也是除英语之外最重要的大学毕业生求职能力指标。在铺天盖地的HSK补习班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的教学需要。

随着在外国参加HSK考试人数的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快速地掌握汉语知识,顺利的通过HSK考试。在外国汉语教学中,HSK应试教学中大量的教材资料,使学生产生很大经济和精神的压力,同时教师的反复而繁重的工作量也变得更为无奈,对设计并编制HSK模拟考试系统软件,提高学习质量的需求就更为强烈了。

3.研究的意义

(1)为学生提供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

HSK模拟考试系统是按照最新HSK考试大纲要求生成试卷,且根据最新考试动态及时调整题库内容,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去搜寻购买携带相关书籍资料,并能有效的掌握好每次测试练习的时间和题量、题型,并可根据不同的级别和学生相关的弱点进行反复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快速提高汉语水平能力,并从基础、初中高级别达到飞跃式的进展。

(2)为教师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测试辅导环境

汉语能力测试篇13

一、新疆高校汉语教学现状

1.课程定位模糊

在新疆高校中,汉语课程通常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笔者观察发现,汉语教学定位比较模糊,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不紧密。同时也存在部分汉语教师教学目标狭隘,为了教学而教学,造成很多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给这门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教学模式陈旧

虽然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但是在新疆高校汉语课堂教学中,很多汉语教师将课堂作为“一言堂”,单向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模式陈旧,与学生之间缺乏充分的课堂互动交流,并且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一些教师甚至照本宣科地讲授知识,造成学生思维僵化、视野局限、逐渐丧失学习热情。

3.缺乏实践锻炼

对于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汉语不是他们的母语,学生对汉语的认识和了解较少。汉语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往往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练习。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没有将学习到的汉语知识学以致用,无法达到巩固汉语知识、培养汉语运用能力的目的。

4.测试方法单一

就当前的新疆高校汉语教学测试方法而言,一般采用传统学期考试方法来测试学生的学习成果,再者是采取HSK和MHK考试的方法来测试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整体上来看,测试方法比较单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二、新疆高校汉语教学改革创新措施

1.明确课程定位,制订科学教学规划

新疆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既肩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使命,也承担着培养社会人才的重任,应当明确汉语课程定位,紧跟时展步伐和学生需求,将汉语教学与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相结合,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打破学科界限,充分挖掘汉语课程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融合应用特点,实现汉语课程功能转变。例如,在给医学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可以根据汉语课程讲授的知识点,结合医学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制订针对性的教学规划,适当凸显医学方面的汉语知识,体现汉语教学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能促使汉语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积极主动地了解汉语课程教学和其他专业的前沿信息和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水平。需要注意的是,新疆高校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规划的制订要因地制宜,充分融合当地特色和各民族特色,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2.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汉语教学质量

新疆高校的学生来源较广,诸多学生的汉语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且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思考方法也各有不同。汉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单向学方式,明确“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汉语教学质量。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学习,在课堂上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形式,提出探讨问题,让各组学生合作探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听取他人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开放式对话交流,让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发挥出来,让每个学生的潜力都能被挖掘发现,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进步提高。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便利的数字化教学辅助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开展信息化汉语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汉语知识视野。

3.加强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一方面,新疆高校的汉语教学不能片面注重理论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来掌握记忆,导致学生空有理论知识、无法熟练运用汉语;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习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尤其是在汉语学习中,很大程度上通过教师讲解来学习,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和实践创新意识。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汉语综合能力的提升。汉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些状况,加强学生的汉语实践锻炼,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器官,培养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还以汉语课题任务为例,学生在接到教师的汉语课题后,可以按照要求与小组成员一起合作,调用自己已有的汉语知识,并拓展了解一些没有学过的汉语知识或者本R灯渌科目的知识,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和专业综合素养。同时,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学生需要亲自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身汉语运用水平。另外,汉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所学汉语知识设计黑板报、开展汉语朗诵比赛和汉语故事表演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多方面提升学生的汉语水平。

4.完善测试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完善的汉语测试方法,是推动汉语教学改革、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在新疆高校汉语教学中,不断推进课程定位、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时,相应的汉语教学测试方法也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完善,不能继续沿用以往的单一测试方法,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标准。学校可以把学生的专业类别、学习过程、学习态度、课题研究设计创意、学习结果统一纳入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测试评定,把视角集中在学生的“纵向层面”,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汉语综合能力的进步变化,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正的了解;可以给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知道自己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完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汉语课程的学习中。

综上所述,新疆高校汉语教师要客观全面地分析汉语教学现状,针对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适时进行改革创新,推动新疆高校汉语教学工作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卜祥坤,周 宁.新疆高校汉语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201.

[2]蒲晓华.关于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3):37.

[3]艾克拜尔江・阿米都拉.浅谈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微课应用[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6(1):60-6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