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英语论文实用13篇

博士英语论文
博士英语论文篇1

本文所梳理的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相关博士论文共计37部,时间上从上世纪50年代初至新世纪的2011年;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北大、清华、北师大图书馆,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图书馆,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亚利桑那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凡英语世界有关元杂剧公开发表的博士论文,笔者相信均已搜罗完毕,这37部博士论文,研究内容迥异、研究视角独特、研究方法多元、研究价值与意义巨大,它们已充分体现了20世纪以来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较高水平,其中有些还以专著的形式出版在英语世界影响很大,因而很具代表性,亦突出呈现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总体特征与价值。

一、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

为便于总体把握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亦为随后更直观生动地呈现、分析归结其写作时间、内容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及特征,笔者遂按时间顺序,首先绘制“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一览表”如下:

纵观上表中所列37部博士论文,我们可将其具体的研究内容概括为三个大的方面。

第一,以元杂剧文本为主要考察、解读对象,针对元杂剧的语言、音律、作家作品及作品中人物的研究,剧类(题材类型)研究以及元杂剧的总体研究。这其中,针对元杂剧宾白进行语言分析的有博士论文1、5,音韵方面的研究则有专论《中原音韵》的博士论文6以及涉论《中原音韵》的博士论文4,章道犁的《元曲韵律学》,后经增编以专著《元代北曲之结构与曲律及全元戏曲北词谱》(1980)①出版,该文为英语世界首次亦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对包括元杂剧曲牌联套、宫调以及曲谱等方面内容在内的元曲曲律研究。英语世界有关元杂剧作家作品研究的博士论文,所涉元杂剧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及白朴等人,而他们的代表剧作特别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无疑是其研究的主要对象。这其中论及关汉卿及其作品的有博士论文8、9、11,专论马致远及其作品的有博士论文18、27,而白朴的研究专论则有博士论文12。博士论文14、17、26②、34是英语世界的4部《西厢记》研究专论,另有涉论《西厢记》的博士论文31。元杂剧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特征鲜明各异,他们共同点缀装成了元杂剧这一丰富多彩的艺术画卷。英语世界中论及元杂剧人物的,多为博士论文,所涉人物包括吕洞宾、关羽、杨贵妃、女性、张飞、鬼魅等;这其中有博士论文3、13、20、23、28、35等。英语世界对元杂剧剧类(题材类型)的研究亦多为博士论文,这主要有博士论文19所论之“才子佳人剧”,博士论文10③、15④所论之“公案剧”以及博士论文36所论之“边疆跨境剧”等三类。英语世界针对元杂剧总体研究的博士论文则以刘君若的《中国13世纪杂剧研究》为代表。

第二,以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学)、戏剧传统入思,对元杂剧包括悲喜剧维度、中西比较等在内的异质文明间的横向考察,这其中有博士论文16、29、32、21的悲喜剧维度考察以及博士论文24、25 .26的中西戏剧间的比较研究。

第三,从中国古典戏剧发展史的角度,就元杂剧与社会、政治、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关系以及戏曲文物此类戏剧史现象的纵向研究;这其中有博士论文22⑤、30、33、37等。

二、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研究的总体特征与方法

(一)研究的总体特征

通过考察上表,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时间上来看,本文所论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博士论文在时间跨度上为1952年至2011年,时限约60会年;从各时期创作的数量上来看,上世纪50年代的3部、60年代的6部、70年代的6部、80年代的7部、90年代的14部,新世纪以来的博士论文1部。我们可以看出,如果80年代以前的博士论文15部、以后的博士论文21部,它们在数量上还大致相当的话,那么新世纪以来的博士论文仅1部,则明显与先前相比存有巨大差距。其次,从地域上来看,上述所列37部博士论文中,仅一部博士论文出自英国,即杜为廉的《关汉卿和他的作品研究》;其余皆

①D.R.Johnson, Yuarn, Music Dramas .studies in Prosody and Strcture an,plete Catalogue of Northem, Arias in the Dra-matic Style,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80.

②后以专著《元杂剧和伊丽莎白时期戏剧中的一般戏剧符码》(Common, Dranatic Codesi。Yüand Elizabean TheatersCharacterization in Western, Chamber and Romeo and Juliet),于1997年由埃德温一梅伦出版社出版。

③后经增编以专著《中国中世纪戏剧中的罪与罚》(Crime and Punishnent in Medieval Chinese Drama Three Jadge PaoPlays),于1978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④后经增编以专著《双难:评七部元代公案剧》(DoubLe Jeopardy:A Critique of Seven, Yuan, Courtroom Dramas),于1978年由密歇根大学中文研究中心出版。

⑤后经增编以专著《欲望的戏剧:作者、读者及早期中国戏剧的复制生产1300-2000》(Theatre of Desire:Autrors,Readersrs,and the Reproduction, of Early Chinese Song-Drama ,1300-2000),于2003年由纽约帕尔格雷夫,麦克米兰出版社出版。为美国高校的博士生所作。因而,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创作中心主要在美国,这显然是与二战后西方汉学中心移至美国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的。而就其所属高校而言,博士论文篇数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与华盛顿大学(并列第一,皆为6篇)、密歇根大学(4篇)以及斯坦福大学(3篇);这些高校无疑是美国汉学研究的重镇。再次,从作者构成来看,英语世界本土作者17人,华裔作者20人;其数量大致相当。但如果我们结合创作时间来看的话就会发现,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15位博士论文作者中,英语世界本土作者共计10人,约占67%,而华裔作者只有5人,仅占33%;而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22位博士论文作者中,华裔作者共计15人,约占68%,而英语世界本土作者却只占32%。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的14位博士论文作者中,华裔作者就占了10人,为该期总人数的71%,明显占绝大多数。我们据此可知,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多出自英语世界本土作者之手;而80年代以来至今特别是90年代的博士论文则多为华裔作者所作。最后,从博士论文的选题或研究内容来看,同样以上世纪80年代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明显不同的时期。80年代之前的博士论文选题多为元杂剧语言、音韵、作家作品及人物研究等传统的元杂剧文本分析,其更侧重于元杂剧文本的文学性研究;而80年代以来的博士论文选题在继续元杂剧作家作品及人物研究的同时,却又将其研究的视域横跨中西、纵贯古今,更注重中西戏剧间的比较研究、悲喜剧考察以及中国戏剧史现象背后的权利、政治与文化精神层面的开掘,其更侧重于以异域他者的眼光审视元杂剧,专注于元杂剧与西方戏剧总体特征层面的暗合及其背后更深层的文化意蕴的挖掘。

对此,必须从美国汉学发展的总体历史背景中予以考察。我们知道,美国汉学的早期发展是在美国传教士、欧洲传统汉学家与中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促成的。受其影响,美国早期汉学主要侧重于中国语言、古典哲学、古典文学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而且研究路数与欧洲的古典汉学可谓一脉相承;而且由于战后冷战时期造成的中美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诸方面的全面阻隔,以及受麦卡锡主义的影响而导致的费正清所开启的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发展的中断,遂使得美国的汉学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传统的欧洲古典汉学的研究模式。直至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特别是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美间各层面交流的日益频繁,美国汉学遂于80年代以来于内外两方面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就内部而言,前期受阻的美国现代中国学逐渐取代传统的欧洲古典汉学而成为美国汉学发展的主流,其所开启的文化研究、跨学科研究及其受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的浸染而生发的诸多全新的研究理念与方法亦深深地影响了同期的古典汉学研究;就外部而言,随着中美邦交正常化、双方科教交流的恢复与发展,中国赴美留学或访问的学生或学者日益增多。“在中美建交后的前10年内,到美国学习访问的中国学生和学者约有3万人,超过了从1860年到1950年赴美人数的总和。据中国教育部统计,1978年,美国只有50名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而从1978年到2002年,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总数超过了38万人,美国已成为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仅2001年一年,就有大约7.8万人在美国留学,其中多数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①这些数量可观的赴美学者或学生,遂成为美国汉学特别是传统古典汉学研究的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

结合上述背景而论,我们很易得知,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以上世纪80年为界而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乃是与上述美国汉学的发展历程完全吻合的。首先,就作者构成而言。前期以英语世界本土学者为主而后期却以华裔作者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二战后至80年代以前这段时期,中美间的冷战对峙遂使得双方间的各种交流包括科教交流几无可能,即使此期有赴美的中国学者或学生,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去美国的,抑或是香港、台湾的学者或学生。而80年代以来伴随着①黄育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的几点变化》,《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新时期改革开放而来的赴美留学或访学大军的涌现,在美国各高校或科研机构学习或从事科研工作的华裔学者的人数必然亦会随之陡增。而这一变化在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作者身上,无疑得到了最充分地体现。其次,就研究内容而言,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前期主要是传统的语言、以文本分析为主的文学性考察,这非常符合传统欧洲古典汉学注重语言研究、古典文学(化)的研究模式。比如,有关元杂剧的语言研究的2部博士论文,就受到了当时在美任教的中国学者赵元任、杨联陛的语言学研究的深刻影响,其研究架构就直接源于赵、杨二人的语言学理论。而后期的研究内容由于研究者视域的转变而导致的诸如中西比较、悲喜剧之维的考察以及文化转向,一方面与研究主体的上述转变密切相关;作为后期研究主体的华裔学者,由于横跨两种异质文明,独特的双重身份必然会生发出独特的研究视角,中西比较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而以异域的美学观念或研究方法来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学亦在情理之中,如前述英语世界的3部元杂剧与英国戏剧间的比较研究以及4部悲喜剧维度考察元杂剧的博士论文。而另一方面则无疑是受到了美国现代中国学以及各种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后期无论是占绝对多数的华裔作者抑或是少数英语世界本土作者,他们的研究内容均亦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的影响,即侧重文化研究、跨界(学科)研究,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甚至考古、宗教、人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或领域的内容融合一体,再加之各种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催生下的各种新近的文学、文化批评手段的运用,从而使其研究内容获得了巨大的文化信息量,呈现了一个立体多维的文化世界;他们似不专注于文学本身,而是探究其后隐匿或折射出的独特文明与文化意义。在此过程中,元杂剧文本分析只不过是他们借以探究还原历史真相、开掘文本的文化能量的一个手段而已。

至于上文所提到的,新世纪以前和以后的博士论文数量存有巨大差距的问题,如果我们仔细考察2000年以来英语世界中国传统戏曲研究概况的话,或许会得到部分解释。郭英德在其《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述评(1998-2008)》一文中,就详细的梳理了北美英语世界1998-2008年间的博士论文研究状况;笔者通过仔细考察发现,在其梳理的2000年以来的15部博士论文中,其研究内容多为明清(包括京剧)以来的中国传统戏曲(现象),共有10部,其余有关宋金时期戏剧l部、传奇剧1部、中西戏剧总体比较1部、有关戏曲演出的2部;①其中华裔作者11人。我们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英语世界中国传统戏曲研究的博士论文主要集中于中国明清以来传统戏曲的探讨,这也与之前专注于元杂剧研究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其原因,这一方面是对先前过于专注元杂剧研究现象的一种学术研究方向的纠偏,元杂剧固然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典型代表;但明清以来的戏曲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理应值得学术界深入细致的探究和开掘。另一方面,就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状况本身而言,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它已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其的研究亦相当系统而深入了,没有相当扎实深厚的文献与理论基础,已很难有所突破,特别是对于有些初涉此领域学者而言更是如此。

除上述基于研究者而考虑的主观因素外,客观方面,其一,英语世界有关中国古典戏曲包括元杂剧的英文文献积累亦相当有限,除了早期翻译的一些经典元杂剧作家的经典作品外,对于其他方面的文献却很少译介,这势必会影响到新世纪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即使有这方面的博士论文,如上所示,亦多为华裔作者所作。其二,就国内外元杂剧研究的整体状况而言,自20世纪初王国维开创了元杂剧研究的历史先河以来,直至“20世纪90年代,一直是中国戏剧研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近二十年来元杂剧研究却日益冷清。……与宋元戏剧相比,明清戏剧研究方面则产生了更多的研究成果。”①新世纪以来国内元杂剧研究的这种“日益冷清”的状况必然亦会影响到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当新世纪国内明清戏剧研究相对活跃、硕果频出时,英语世界此期的明清戏剧研究亦会如此,从上述占其总数67%的英语世界明清以来戏剧研究的博士论文数量上即可见出。

综上考虑,新世纪以来英语世界仅出现1部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似也不难理解了。

(二)研究方法

如前所述,由于前期的元杂剧研究多受欧洲古典汉学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为基于文本分析的语言、音韵及作家作品研究,因而其研究方法就是传统欧洲汉学的研究路径:语言分析、音韵考察以及文献搜集整理基础上的细致地文本分析、考证、注释与译介,这是一种纯粹的语言学与文学性研究,亦是一种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比如,此期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在文本分析的同时,更注重于文末对元杂剧作品的译介及剧作家本人的常识性介绍;因为在元杂剧研究的早期阶段,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元杂剧知识的普及手段以及基础性工作。《中国13世纪杂剧研究》文末译有《窦娥冤》、《梧桐雨》、《李逵负荆》三部元杂剧,《元杂剧中的吕洞宾》文末附有马致远《岳阳楼》译文以及吕洞宾本人的生平年表,《关汉卿批评性研究:其人其作》文后附有关汉卿新近生平研究概览,《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一文后附有作者自译的《梧桐雨》与《墙头马上》、并有详细的文本注释,《戏剧中的关羽:两个元剧本的翻译和批判性探讨》中第二部分即为文中所析两出元杂剧的《关云长千里独行》、《单刀会》的译文,而《一个13世纪中国剧本(西厢记)研究》一文,文后则附有《两厢记》的详细分折的内容概要,等等。后期博士论文中虽亦有此类内容,如《性别倒置: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戏剧中的女性》一文后附有所论元杂剧《窦娥冤》、《汉宫秋》等9部杂剧的详细分折内容介绍,《(西游记)杂剧中的喜剧因素》文后附录中附有该剧六本24出的剧情梗概,以及《爱情偶像的表述:(两厢记)爱情故事与(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比较》中文末附有《西厢记》分折详细的内容概要;但总体数量明显不及前期,且多为介绍性内容而无全文的翻译。

如果我们说前期的研究方法偏重于元杂剧的基础性研究、关注于人文现象的特殊性考察的语;那么后期的研究方法则由于受到前述美国现代中国学以及20世纪特别是战后西方各种哲学、美学思潮的影响而更趋多元化,也更具现代性,这也是导致后期的元杂剧研究内容更关注于诸如社会、政治、文化、宗教、历史等人文现象的普遍性探讨的主要原因。就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后期博士论文而观,这种影响的印迹甚为明显。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取自于西方文论资源或哲学美学思想的研究方法大都为此期的华裔学者所用,比如西方悲、喜剧维度关照下的4部博士论文,中西比较视域下的3部博士论文;再如援用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批评理论,聚焦于亚文类“才子佳人剧”研究的《才子佳人:元明清时期的爱情剧》;采用符号学与女性主义、新批评细读分析、中西比较等研究方法的《性别倒置: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戏剧中的女性》;倚重于区域田野调查方法的《元杂剧的仪式方面》与《戏剧维系精神:金元时期平阳的艺术、仪式和剧场,1150-1350》;再如运用“电影女性主义理论”考察元杂剧的《历史化的中国戏剧:元杂剧的权力和政治》;《边疆故事:中国传统戏剧中的性别和汉蛮的跨文化冲突》一文,则以女性主义、民族主义和后殖民话语为考察视角,探讨“跨境剧”的理论和历史背景及其总体历史和文化特征。以上诸文均为华裔作者所作,他们以新奇的视域关注异域的美学思想、文论资源,并于自己的博士论文中运用的恰到好处,显示了这种取自他者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这也是他们有意摆脱国内的元杂剧研究模式,拓展新的研究视域、发掘文本新的审美意蕴的大胆尝试,体现了他们锐意进取的学术思维与创新精神。①解玉峰:《近十年中国古典戏剧研究述略》,《民族艺术》2011年第1期。

而前述美国现代中国学所开创、热衷的跨学科研究,亦深刻地影响了此期的博士论文创作。如本土作者如夏颂的《修辞、传奇和互文性:关汉卿在中国元、明时期的构造和重构》一文就采用了现代传播学的方法探知关汉卿及其作品于后期传播文化中的建构,而麦卡琳的《元杂剧中的鬼魅形象》一文则用社会宗教学的方法,探讨元杂剧中鬼魂与仪式、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他还有上文所提到的对政治学、哲学、民族学、社会学、比较文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资源的运用,不一而足。

三、意义与价值:英语世界与国内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比较研究

如前,笔者已对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总体特征(包括内容)与方法及其形成原因作了初步地梳理和探讨,那么它们与国内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在选题内容、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方面又有何异同呢?从中又能揭示出它们怎样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呢?为了更能体现当今中国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现状,笔者拟将其创作时间范围限定在新世纪2000年以来至2013年间的十多年里,经笔者搜集整理,共得国内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21部,很有代表性。为便于展开探讨,笔者亦将这21部博士论文绘表统一整理如下:

如上所示,就新世纪以来国内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内容而言,大致涉及元杂剧语言、音韵研究(博士论文13、17、19、21);作家作品及人物研究(博士论文3、5、6、12、20);悲剧性探讨(博士论文4、8);元杂剧传播、批评史研究(博士论文l、2、10、14);文化包括宗教层面探析(博士论文7、9、11、15、16、18)等几方面。通过与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二者至少在以下儿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第一,文献基础不同。二者虽然会有相似的研究内容,如都涉及元杂剧语言研究,剧作家关汉卿、白朴研究,悲剧维度的探讨,元杂剧传播以及文化、宗教层面的研究等,但是双方据以展开研究的文献材料基础却明显不同。国内作者一般都是在尽可能最广泛地占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展开研究,从而使其元杂剧研究具有夯实的文献基础,博士论文显得很有厚度,如《元杂剧语气词研究》、《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等;而英语世界的博士论文作者一般都是以其占有的少量文献、在对其文本细读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相关研究的,于细微处出灼见,如罗伯特.P.米勒的《元杂剧宾白中的虚词》一文仅主要以武汉臣的《老生儿》、詹姆斯.E.迪尤的《元杂剧对话中的动词短语结构》也只是依据关汉卿的三部剧作《窦娥冤》、《救风尘》和《单刀会》为对象展开研究。如果上面所列英语世界元杂剧博士论文作者均为本土作者,可能存有因阅读、理解中文文献困难而导致的文献占有较少的话,那么不存在中文文献阅读与理解困难的华裔作者的博士论文情况又是如何呢?我们只需对其稍作考察便知:由于受西方学术思维与研究路径的规训,他们亦是不重广博文献搜集整理基础上的综合分析,而是着重于少量文献(本)基础上的细读深究。贺尚仙、王炯、叶坦的《西厢记》研究便是典型的单一文本的细读分析,姚舒华的《才子佳人:元明清时期的爱情剧》即是对以《西厢记》、《牡丹亭》为主的戏剧文本的细读,张炳祥的《元杂剧中的情节剧与悲剧》则是对作为情节剧代表的《灰阑记》、悲剧的代表《梧桐雨》的文本分析,任友梅的《(西游记)杂剧中的喜剧因素》是对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的细致分析等等。它们均是以少量文献占有为基础并进而展开文本细读分析、但却能以不同的独特视角切入而探讨元杂剧不同层次文化与美学意蕴的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代表作。对于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这种文献基础薄弱的状况,国内学者郭英德认为是“论文作者无暇顾及全面搜集与广泛阅读第一手戏曲文献”①;当然,由于各种历史(如中美对峙)与现实(资讯条件)原因会不同程度影响到英语世界博士论文作者对相关资料的广泛搜集,但笔者窃以为不是“无暇顾及”而是“不愿顾及”。我们知道由于中西方之间文化(明)的差异,人类间的思维方式亦是迥乎不同。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一”,重直观体现、总结综合;而西方人则讲究科学实证,重条分缕析、事无巨细。所以,从不同的文化传统上来讲,中国学人非常善于在大量的文献搜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系统总结与综合分析,即为实证性的材料整理;或者直观体悟式的评点、诗话,即为阐释性的理论批评。而西方学人包括深受其影响的华裔学者则更擅长于细微处详细探究、条分缕析,于文本细读中通幽洞微。所以,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的不同的学术思维特质,是造成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不重文献搜集整理、重细致的文本分析的根本原因。

第二,研究路径不同。通过考察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有两种大致的研究路径,要么是偏重于相关文献的钩沉辨疑、致力于全面而系统的文献整理工作,要么是对既存的大量戏剧史实或现象进行相关描述性的系统梳理;而绝少如英语世界博士论文那般,探讨文本中的深层文化或美学意蕴、揭示史实或现象背后的诸如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现代传播学等意义上的新的理论阐释和解读。就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双方所处不同的文化语境及其影响下的不同学术思维、学术训练而导致的;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由其而导致的双方研究方法的不同。

博士英语论文篇2

直到有一天吴旭慧博士在网络上发现VIPABC。这是全球第一个24小时全年无休真人在线英语家教网,专门致力于提高语言沟通能力的在线学习服务。能完全针对听与说的英语专业训练,又有世界各地的外籍顾问,可以实时纠正发音与语法,VIPABC依照个人职业、兴趣量身订做的教材更让她学以致用,她兴奋的表示“试过几堂后我的英语梦魇终于可以终结了!” VIPABC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全球首创的专利DCGS动态的系统化教材配对,满足了她多方面的英语需求。

可量身订制,击破弱点

有VIPABC一路上的陪伴,在海外留学的日子变得丰富而又充实,在她即将进行博士论文的毕业口试之际,更是发挥了最大的效益,帮助吴旭慧博士顺利完成学位的最后关卡。“没想到VIPABC竟然有博士学位的老师,不仅帮我模拟口试的问答情境,更看完我八万字的英文博士论文,一一针对论点进行讨论,现在回想,当初如果没有加入VIPABC我想我可能没办法自信地走进口试会场,并高分通过论文。”

如今,吴旭慧博士已经不再为英语交流而头痛,有了VIPABC,她已经能与国外学者侃侃而谈。她骄傲地表示:“当其他亚洲学生还在为口音上的适应与说话速度而烦恼时,我已经让英语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英语的提升,让我的眼界更宽广、人际沟通更简单,并能快速掌握全球品牌信息,使我在职场上更具竞争力。”VIPABC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行业背景、以及兴趣爱好等来制定,培训方案独一无二,绝非套装固定的课本课程。

VIPABC真人在线、实时视频互动,培养全方位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她置身全英语环境,慢慢习惯用英语表达。所以在吴旭慧博士毕业口试的关键时刻扮演起她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不管何时、何地,外籍顾问随时守候,提供最适当的教材与指导。VIPABC始终秉承着提高个人竞争力的理念,协助个人培养全方位英语能力,有效提升国际竞争 力。

提供全天服务,上课弹性

博士英语论文篇3

要建成一流大学,必须将重点转移到研究生教育上来,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为支撑。博士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以社会分工的角度来说,博士处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最尖端位置,他们是一个国家中占据一个时期最紧要通道的少数知识精英。博士生教育就是一种精英教育,博士生教育质量代表了一个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作为综合性大学中一员的教育学院也为此目标不懈地探索与实践。

一、博士生就业基本情况和教育学院办学基本理念

(一)就业基本情况

多年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毕业的研究生都因具备业务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足等优秀品质而很受国家和社会欢迎。研究生们通过面试成绩、专业成绩、学业背景、相关实习经历、创新能力、社团活动经历、人际交往能力、外语水平、性格特征、熟人推荐等顺利被有关机构和单位录用,一次性就业率均在学校要求的98%以上。他们就业与工作多在教育部教育科研院所系统及高校教育学院教育研究所;或者是在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高校、中学机关部门;还有一些在高校、中学教师,公务员,杂志编辑部,大中型企业管理部门。

(二)办学基本理念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社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是需要通过教育学专业的人才来解决的,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到各级教育科研机构从事教育研究工作,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挑战、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提高员工的素质以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实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现在应试教育存在的学生负担重、教育质量不够高等许多问题都亟须解决。教育研究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撑,很多研实成果已经得到政府决策部门的采纳。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到各级行政部门、各级各类院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高校教育培训和外事部门,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部从事管理、教育咨询与分析工作。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还涉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企业教育、社区教育等)。研究生到高校、中学任教就能根据青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科学育人、传授知识,也可在大中型企业培训部门从事教学甚或赴海外孔子学院任教成为教育教学骨干教师。根据教育学院多年来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结果和当今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社会大发展大转型时期形势的需要,教育学院把国际化、人文性、创新型教育要素注入传统的教育学博士生教育培养模式中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例如一名博士党员毕业生被评为全校“十佳大学生党员”,高丽浩的《中国教育财政近代化研究》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绝大部分收回的毕业后工作单位回馈信息都得到认可。如何才能从教育学博士生中培养出未来高水平的教育理论家、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教育事业各级高素质管理人才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优秀的骨干教师是教育学院办学的基本理念和应有职责。

二、教学方式

(一)PBL教学法

PBL是美式先进教学法之一,采用了生对生、师对生、生对组的方法,以问题为中心授课,师生讨论式解决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抛弃“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方式,博士生的课堂应该更加自由和开放,提倡互动教学法,具体到某个章节的讲授,教师不再限于传授知识,而要成为引导者,增加课堂互动,进而开发和培养其语言沟通能力,使教学深入浅出,更加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是很强的教学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提高博士生的职场竞争力和可持续的个人发展能力。

(二)MOOCs慕课和Coursera平台

通过建设“三网工程”(网络课件、网络教室、网络管理平台和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了适合研究生特点的课程教育体系。学院在2013年已开展并大力推广慕课建设和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创立的Coursers平台上的在线教育资源进行翻转课堂(即学生在课下完成课堂内容,在课上进行有效的讨论和合作式学习)的尝试,引导研究生对国内外在线教育资源、公开课程进行评价和比较研究,加强对慕课引发的全球教育资源配置对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影响与挑战的研究。

(三)SRTP科研训练计划

近些年,由一些研究型大学提出并得以迅速推广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就是在本科生教育中充分体现研究特性的一个有效措施,是中国高校为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浙江大学是全国最早提出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高校之一。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两者紧密衔接,教育学院也一直在研究生培养时沿用此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最主要标志,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体现,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学院改变了博士生入学后先学课程,经过中期考核和开题报告,再进入科研和课题研究,最后写学位论文的培养过程,现在是博士生入学后根据学科的要求、个人特点制定科研工作计划和时间安排,制订计划时可直接进入研究阶段,并不一定按照课程、科研、论文环节循序渐进;学院在网上开设调整个人学习计划和定期向导师汇报工作的窗口,鼓励博士生根据研究目标的需要制订并调整个人学习计划,同时定期向导师报告科研进展,博士生均要撰写读书报告,鼓励他们以读书报告、创新论坛、seminar等形式进行相互交流,根据学科特点制定教育学博士生的出口标准。

三、继续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生源结构、提高招生质量我国研究生发展指导思想,是重视“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开始从“单纯发展数量”到“注意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个包括招生、培养、管理、学位、评估等各方面在内的综合体系。当然,招生质量是基础,所以既要保证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有足够的生源,同时又要保证根据培养方式选择适合培养的学生。浙大在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实践中育人为先,创新发展,走在模式创新的道路上勇于探索。浙大建立的博士生招生质量工程的核心是进一步增加直博士和硕博连读生,限制在职生报考的博士招生整体方案。对于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来说“长学制”博士生贯通式培养是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改善生源质量必须提高直博和硕博连读的比例。当然,要提升生源质量,关键在于提升研究生教育自身的吸引力,学生要怀着主动、自愿的心态入学。没有特色和品牌,恐怕也难以为继,加快构建以国际化、人文性、创新型人才为导向的教育学博士生教育体系办学理念,培养模式的完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可获得学生的青睐和社会的就同。

(二)课程建设与时俱进,打造品牌课程

今年申请打造核心课程建设,“教育学名著导续”作为教育学博士生的专业学位课,其开设对提高博士研究生的专业素质与科研水平具有奠基性作用,这门课程集中了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学科内各级领域的经典名著。通过精心挑选的中、外12篇教育经典名著的研究,可了解教学各领域的基本观念,研究方法,掌握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通过教育学各分支学科的问题域、方法论和基本逻辑的比较分析,整合形成合理的学术结构。教育学博士研究生通过学习可以开阔眼界,掌握教育研究的范式与视角,增强教育问题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从而提高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今年同时申请的还有以“教育学方法论”提升为示范的课程建设。教育学的自身发展也倒逼教育研究方法不断更新,课程面临不断提升的压力。应对当前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和规范相对低下的问题,本课程以提高研究生素养包括大量高速的中英文文献查阅和写作能力、问题识别能力、文献评论能力、研究设计能力、参加国际会议能力,递交国际论文和国际学术研讨等能力为目的与世界接轨,大量引入新的中英文教材和文献,系统研究国外博士研究生教育学研究方法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和作业评价系统,对强化研究生的科技基础能力及科研道德均大有裨益。“教育学方法论”的国际接轨和本土教育研究相关特色的完美结合形成具有典型示范性的专业核心课程。比较教育学学科(休闲体育)“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申请硕士生全英文课程,对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的硕士生课以全英文来授课,为硕博连读打下良好基础。

(三)激发研究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强化提升运用能力

大学英语四、六级目前仍一样分等级,而在高校招生时,不同的学校会对英语提出不同的等级要求,英语应回归其语言工具的本质属性。英语依然是当今全球应用范围最广的国际语言,互联网90%以上是英语资源。作为研究型大学教育学的博士生欲想与国际接轨,成为国际化、人文性、创新型人才,在校学习期间,仍需不断努力学习英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对于此前缺少严格训练的中国研究生而言,对大量的英语教学普遍感到不适应,尤其是综合考核,采取公开报告和闭卷考试的模式,特别对一些大龄博士生来说,倍感压力。为了不断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英语水平,我院除了继续在核心课程主题讲授中坚持双语教学外,在申请即将启用的课程建设“教育学名著导读”三分之一内容将采用全英文授课,要求学生能熟练阅读英语教育文献,最终完成6000个单词的学术论文,掌握英语论文写作。作为本门课程的延伸性课程,自2014年5月份起,由海外名师主导课程,均采用全英文讲授,首先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BernadetteBaker教授主讲“国际教育学术前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学院EugeneTucker教授主讲“教育领导与政策”。党的十后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改革,实施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详细研究和积极探索相关政策和细则。根据原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办学理念,结合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使命、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和浙江大学发展需求,不断拓展研究生培养的深度,塑造研究生教育的独特文化传统,我们把教育学博士生培养目标定为有国际化、人文性、创新型高素质高水平人才,这也完全符合国家和教育部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22.

[2]浙江大学.校园人文文化活动报道[N].浙江大学报,2014-6-30.

[3]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

博士英语论文篇4

传统上,培养学术研究人员是博士教育的目标。美国卡内基博士教育项目(CID)将博士教育的目标界定为培养“学科看护者”(the steward of discipline),也就是培养未来学术界的继承人以推进学科知识的发展。但是,随着博士教育规模的扩张、劳动力市场的变迁以及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博士教育的目标逐渐发生变化并呈现多样化,诸如“可雇佣的人”、“高级知识工作者”等概念的提出。21世纪初,阿什(Usher)提出今天的博士生应该具备如下特质:他们必须具有适应性和多方面的技能,并有开放的学习态度;他们必须对全球化过程和信息革命中的工作环境有充分的把握,至少应懂得网络信息技术。这些技能在问题解决、写作、领导和知识应用中被形容为“软技能”和“知识密集型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合作工作能力、领导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这些要求超出了传统上学科教育的范畴。已有研究表明,学术不再是博士毕业生的唯一或主要归宿,美国只有不到一半的受调查博士从事学术职业。从博士生的就业意愿来看,70%左右的英语系博士生期待能从事学术职业,而在化学学科,只有34.8%的博士生对教职感兴趣。伍尔夫(Wulff)等人采用回顾性评价方法研究了分布于6个学科已经工作10年到14年的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发现博士毕业生提及频率最高的是对劳动力市场更好的准备,强调跨学科和市场化的技能。

显然,博士教育目标从“学科看护者”到“可雇佣的人”的转变已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不少文献指出,培养学者不再是博士教育的唯一目标,应该在学术型博士学位之外建立专业博士、项目博士等多样化的博士项目。尽管这些研究试图将触角伸向学术型博士项目之外寻找解决博士教育危机的出路,但不可否认,学术型博士教育也未能逃脱当前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挑战。“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不仅促进了博士学位类型的多样化,同时也促使传统的学科进一步分化,而且在某些学科领域导致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变化。”那么,学术型博士教育的目标究竟发生了何种变化?不同学科的教师是如何定位博士教育的目标?教师认为博士学位获得者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或素质?

本文的资料来源于笔者2010-2011年在美国中西部一所研究型大学(以下简称R大学)进行的质性研究资料。R大学是一所具有近两百年历史的公立、博士-研究型大学,并且是美国大学联合会(AAU)的成员机构,它在全美共有八个分校。笔者主要在主校区进行田野调研。就具体的资料收集而言,大体包括文本资料(R大学研究生院、学院和系的文件),正式访谈资料(对9个学科35位教授的访谈,全部录音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以半结构化访谈为主,同时辅以观察),非正式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资料(在R大学研究生院待了近一个月,访谈研究生院管理人员15位,参加各种会议3次)。本文主要选择化学、数学、经济学和英语作为典型学科进行分析论证。这四个学科的12位受访教师的具体情况如下(表1)。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进行资料分析,其具体操作过程是:一级编码,开放式登陆,以开放的心态呈现资料本身的概念和意义,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及类属化;二级编码,关联式登陆,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三级编码,核心式登陆,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分析以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将分析集中到那些与该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面。

二、不同学科教师对博士生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化学学科

当问及“您认为化学学科博士生培养的目标是什么”时,受访教授普遍宣称是培养独立的科学家。那么,化学学科的教师注重培养博士生具备哪些能力与素质?

在化学学科,对独立科学家的素质要求既包括学术研究与筹划的能力,也包括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也就是说,独立的科学家应该能提出研究问题、理解研究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同时应该具备沟通能力、做报告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写作的能力,毕业后具有就实验室事务做出决策与计划的能力。对此,卡内基博士教育创新计划全面概括了化学学科博士应该具备的十个方面的专业能力:人际交流、写作和学术报告能力、团队工作能力、技术领域新技能的运用、道德伦理与公共关怀、了解企业策略和技术转移、接触其他领域以拓展知识广度、国际视野、了解工业界的机会、了解经济驱动对私企成功的重要性。

导师是如何培养化学学科的博士生具备上述能力呢?导师除了提供资源和好想法、给予指导和传授实践经验外,还教给博士生有关化学研究的基础知识、研究策略,并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一位化学教授陈述他作为导师的任务是:“教给博士生化学基本知识并习得研究过程,向博士生传授如何批判性并带有好奇心地观察科学世界的工具,希望博士生具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有效沟通的技能;我很高兴能创造一个有利于研究、学习和将博士生培养成为独立科学家的氛围”。博士生要做的事情是做实验,主动从事研究并在需要之时寻求导师的指导。博士生在此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了自主推进研究项目的经历以及相应的专业能力。此外,受访导师指出,指导博士生参加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是获得沟通、报告、表达和展现能力的重要方式。下面是一段受访者的原话:

“我们教博士生如何沟通,包括口头沟通能力和阅读写作沟通能力。科学家喜欢讨论某一话题的研究进展,因此我们也喜欢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做20分钟的报告。我们的确花不少时间培养博士生如何做报告,如何画精致的图形,如何清楚地表达,如何机智地回答与会学者的问题。我们指导博士生如何有逻辑地、清楚地组织报告……我们不仅通过带博士生参加会议锻炼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也鼓励博士生与系里的访问教授交流。”

化学学科不仅注重培养博士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而且更看重博士生掌握一些可迁移技能。因为劳动力市场看重的是化学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作为科学家管理和指导研究团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从事基本分析的能力。大部分博士生在毕业后会做两年左右的博士后,然后再选择到学界、工业界或者政府部门就业。越来越多的化学博士毕业生在公司或国家实验室工作,或自己开公司,这部分博士占了将近三分之二的比例。同样,导师认为对博士生的培养也并不局限于在学术界工作的科学家,也应考虑学术界之外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如一位资深化学教授所说:“劳动力市场给我的触动是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化学家。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都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因此,化学学科越来越需要培养服务于社会各种技术需求的科学家。而对博士生可迁移性技能的培养,使化学学科的博士生获得了在学界内外就业的基本素质。

(二)数学学科

受访者指出,如何培养博士生成为独立有潜质的研究者是数学学科博士教育的核心目标。借用卡内基博士教育项目的定义,数学学科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积累和转化学科知识的研究者。据统计,学术界是数学学科博士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市场,占三分之二以上。学术就业市场对数学人才的挑选注重博士生的研究工作及其所展现的研究潜质。也就是说,数学学科评价博士生的标准是学术论文所体现出的研究水平――博士生要生产出具有创新性的、有结果的学术论文,并以此证明自己是有研究潜力、出类拔萃的研究者。

“学生研究做得比较好的、出类拔萃的,自然容易找到工作。对老师来讲,希望学生找到好工作的话,就要让学生做出好的成果来,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希望写出好的论文。但是具体做什么样的题目,关系不是太大。例如说,数学系在招人的话,不管你做什么东西,只要做得好就可以,这说明你有研究潜力。”

尽管大部分博士生毕业后从事学术之职,但就“培养什么样的博士生是成功的”而言,数学学科的教师并非将博士生毕业后是否从事学术职业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有些教授更看重博士生在读期间的智识探索经历,诸如博士生是否具有自我激发(self-motivated)的能力,以及能否创造出有价值的研究。一位受访教师说:“如果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后,没有进入学术界,没有成为教授,而是成为保险精算师,为公司工作。我认为这也是成功的,因为博士生拥有的这段智识探索的经历,将使其终身受益。所以,我希望他们在读期间有一个很好的智识探索的经历,并创造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

此外,博士生的教学能力也是导师提及的博士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数学学科博士生的资助主要靠教学和奖学金。教学是数学学科博士生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与英语学科很像:“博士生基本上是靠教课获得资助的,有很多教课的机会,因为我们有很多学生要教。在数学领域,我们的教学任务远远多于其他系,英语也是。”总体上看,博士生有两项任务:研究与教学。但是,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数学学科博士生面临的难题。正如受访导师所分析:一方面,博士生需要花大量时间用于教学以获得资助,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多的教学实际上挤占了从事研究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无论是从获取博士学位的要求,还是劳动力市场的选才标准看,研究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教学。

(三)经济学科

与其他学科相比,经济学教授在访谈中更强调博士生的就业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经济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既有到学术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也有到工业界、联邦机构或投行从事研究或实务工作的。经济学博士生培养具有灵活性与多样化的特点,而不单是对“学科看护者”的培养。

当笔者询问:“您在指导博士生时的首要目标是什么?”经济学科的受访教师均指出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博士生具备就业能力并顺利谋得职业。经济学科教授对职业一词的理解不仅包括学术职业,也涵盖非学术职业。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生有各种各样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路径:一条路是学术职业,即进入高校从事学术研究或教学之职;另一条路是非学术职业,这是经济学博士生的重要就业途径。非学术职业包括两类:一类是非营利机构,如国际经济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美国政府机构(美联储、财政部等)、智囊团(兰德公司);另一类是商业机构,诸如投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咨询公司。

灵活多样的就业去向实际上也要求导师对博士生的培养要具有灵活性,教师通常倾向于结合不同学生的职业定位培养博士生。受访者明确提出对经济学博士生的指导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不同职业对博士生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会有差异。一位教授的陈述体现出经济学科博士生培养的灵活性以及对博士生就业意向的重视:

“对不同学生的定位不一样。我的标准根据博士生的就业期待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很多韩国学生想毕业以后回国在研究所工作,那么这个标准就是很不一样的,对吧?如果你打算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谋职,这与去韩国的研究所工作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根据工作的特质以及我对学生的期待,标准有所不同。如果你想在美国从事学术职业,也就是从事学术研究,你得有创新能力,得有思想、有原创性的思想。如果你要回韩国的研究所工作就不是这样的标准,因为韩国的研究所大多数研究工作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的不是原创性的思想,而是要看你有没有实用性的技能。”

既然导师指导博士生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博士生获得就业能力,那么博士生应该掌握哪些技能或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通过对访谈资料提取高频词,发现“技能”一词在经济学科受访教师的话语体系中频繁出现,例如在受访教授EC_2的访谈中出现了18次,EC_3提到了13次。受访者提到的与技能相关的词有:研究技能、教学技能、沟通技能、实用技能、计算技能、英语技能、计算机技能、技术性技能、理论技能、计量经济学技能以及整套技能、所有各种各样的技能。从以上所列各种技能,可以看出经济学科教授的话语体系里对“技能”的宽泛界定,以及学科本身鲜明的实用取向的文化特征。

可以将受访者提到的博士生应该掌握的技能概括为四大类:专业技能、技术性技能、教学技能和软技能。其中专业技能是经济学博士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是指经济学科本身的知识。但是,随着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导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博士生的技术性技能。受访教授指出,现在对博士生的培养开始重视技术化的知识和技能,诸如数学、统计和计算机方面的技能。拥有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知识背景的学生在博士项目的录取中越来越受到青睐。拥有跨学科知识也是导师培养博士生技术性技能的一方面。“做一名出色的经济学家,不仅仅意味着精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数学和统计学的知识是必备的,当然,任何一位像样的经济学家必须会说专业语言。但是一名更出色的经济学家应该意识到与其他学科专家交流思想是有利可图的。经济学思维方式的专家通过与哲学家、政治理论家、社会学家、艺术史学家、文化人类学家等研究人类状况的专家交换思想,能够使自己充实。”总之,博士生应该掌握整套的技能或各种各样的技能。“如果博士生想找到一个好工作的话,必须具备各种工具性技能,这是必需的。我也希望他们不仅具有理论技能,也要拥有计量经济学和实用技能……我认为与过去相比,今天获得这些整套技能、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更为重要。”

(四)英语学科

英语学科的受访教授认为,帮助博士生从学生向“专业化学者”的顺利转型是其博士教育的目标。英语学科教师眼中的“专业化学者”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呢?扎根于访谈资料,可以发现英语学科教师对博士生培养中的“专业化学者”素质的界定大体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并做报告的经历与能力;写作与发表学术论文、博士论文具备出书的水平;教学经历。以上三方面是普遍被英语学科教授所认同的,同样也是就业之时劳动力市场所看重的评价维度。

首先,博士生应该具有参加学术会议的经历,而且导师鼓励博士生准备学术论文并做会议报告。参加学术会议更重要的目的是丰富作为专业化学者的经历与经验。同时,这一经历会在就业之时给博士生添砖加瓦。

其次,导师评价博士生学术研究成果(包括准备发表的期刊论文、博士论文)的标准是研究本身的创新性。导师认为,博士生向专业化学者的转型应该始于资格考试完成之后。也就是说,在资格考试之前,导师所看重的是培养博士生在专攻领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而在资格考试之后才开始对博士生进行专业化学者的学术训练。

第三,对英语学科的博士生来说,教学能力也是作为专业化学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导师看来,虽然更注重培养博士生的研究能力,但教学能力对博士生作为专业化学者的发展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从就业的角度看,英语学科的博士生多在大学任职,而美国的社区学院和教学型大学尤其看重求职者的教学能力;即使是在研究型大学从事学术职业,教学能力也是考核的标准之一。因此,英语学科博士生在读期间需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以R大学为例,一般情况下,博士生一年至少教三门课,这也是博士生获取资助的重要来源。

从就业的角度看,英语学科的教师希望博士生毕业后从事学术职业。英语学科的教师之所以比较看重博士生能否到学界就职,一方面源于纯基础学科研究本身的价值与社会应用部门的联系不紧密,另一方面也与英语学科趋于严峻的学术就业市场相关。英语学科的教师不断地表现出对博士生就业的担忧。“由于学术就业市场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博士生选择到非学术部门就业,但是很少有英语系出于就业市场的原因而改变博士生培养的课程结构。尽管我们开始尝试做20年前不会做的事,例如教研究生职业性和技术性的写作,因为学生可能需要到工业界撰写文案和宣传册”,但是,“英语是相当传统的学科,很多学校仍怀抱博士生生来就要成为学者的理念”。在这里我们看到劳动力市场、学科文化传统以及博士生培养理念之间的多重张力。以学术职业和专业化学者为博士教育首要培养目标的英语学科,处在保持学术传统与适应新兴环境的藩篱中,现实张力下的博士生培养究竟何去何从?

三、学科文化与博士生培养目标的学科差异

通过对化学、数学、经济学和英语四个学科案例的分析,我们认为,博士教育目标的总体趋势是从学科看护者向可雇佣人转化,但博士生培养目标呈现显著的学科差异。尽管所有学科的教师都注重对博士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但是不同学科的侧重程度以及对学术研究之外的其他能力的强调呈现差异。英语学科博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专业化学者;化学学科的教师将博士教育目标界定为能在各行各业工作的科学家;与英语学科相似,数学学科注重博士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经济学科直接着眼于培养博士生成为“可雇佣的人”,当然这里所说的“可雇佣的人”包括学术部门和非学术部门。

这一差异可以用学科文化的理论进行解释。托尼・比彻(T.Becher)指出,学科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于心智相似的人组成的共同体中,每个学科具有其行为方式、价值体系和独特的智识任务。导师对博士生的培养活动本身就是学术训练的过程,是将博士生进行学科规训或学科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学科文化会对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产生影响。之所以不同学科的博士生培养目标呈现差异,是因为学科文化所追求的行动理性不同。行动理性是指学科成员在行动中遵循的标准,他们可以遵循价值理性的标准,也可以遵循目标理性的标准。区分的标准是学科知识本身对应用的关注程度。纯基础学科是追求价值理性,即为学术而学术,其知识生产是纯粹智识探索的过程,典型的学科如数学和英语。因此,这类学科将博士教育的首要培养目标定位为学者或研究者,更强调博士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而应用学科遵循目标理性,谋求博士生的职业发展或者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研究关注应用性,对博士生的学术训练不仅注重学术本身,更强调知识的目的和应用性。因此,应用学科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在强调学术研究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博士生的专业技能或就业能力,教师将博士生的就业去向定位为学术职业和非学术职业两条路径,典型的学科是经济学和化学(表2)。即使在当今博士教育的外部环境(就业市场)发生变化并对博士生培养形成挑战的情境下,学科文化仍旧以强有力的作用对不同学科博士生培养的理念产生影响。

对于从事高深知识研究的博士生、尤其是学术型博士生来说,对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几乎是所有学科的目标。但是,不同学科教师对博士生应具备的学术研究之外的其他能力,以及学术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强调程度所持的观点是存在差异的。

纯基础学科对“职业”一词的理解往往限于学术职业,也就是说,培养博士生从事学术职业。根据“博士十年后”调查(被调查者于1982-1985年之间获得博士学位),大约四分之三的英语学科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学术界工作。英语学科对“专业化学者”的培养要求是: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博士论文的研究要具有与学术领域对话的能力,并且能定义博士生的学术身份认同;同时,对博士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也是作为专业化学者成长的重要方面。同样,数学学科大部分博士生毕业后都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之职,因此教师也看重培养博士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他们认为,使博士生善于提出好问题,养成独立思考、自我激发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是博士教育的核心目标。

在应用学科,研究会受到外部实践需求的驱动,强调研究的实用价值,而且知识的应用范围较广。因此,这类学科对博士生的培养尽管也注重学术研究能力,但更注重博士生的专业能力与可迁移性技能,诸如经济学对技术性技能的强调,化学对解决问题与合作能力的重视。也就是说,应用学科注重博士生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博士生培养目标不仅仅定位于学术界,从事非学术职业也是博士生教育的目标之一。化学学科对科学家的界定较广,不仅是指服务于大学的学者,也指在工业与政策等部门的就职者,是培养各行各业的科学家。

四、讨论与启示

长期以来,我国的博士教育目标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的界定:培养博士生扎实宽广的学科基础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以及具有独创性质的科学或专门技术方面的成果。《学位条例》体现的是一种整体化的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理念,即主要培养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研究者。

博士英语论文篇5

(一)应届本科生推荐免试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申请人按照《清华大学2017年接收外校推荐免试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有关要求》和《清华大学关于2013级本科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若干规定》的要求提交申请。

(二)硕博连读生

申请人按照《关于在校硕士生硕博连读的招生办法》的要求提交申请。

(三)公开招考博士生

1.申请条件

符合《清华大学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的报考条件。

2.申请时间

申请人需于2016年9月1日-9月14日登录yz.tsinghua.edu.cn按相关要求完成网上报名手续。

3.材料提交

申请人将以下材料在2016年9月14日17:00前寄(送)达: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学办公室(邮编:100084,电话:010-62781334)。

信封左上方请标注“博士生招生”字样,9月14日17:00为收取报名材料的截止时间,逾期不再收取。

1)清华大学2017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上报名后打印);

2)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期间学业成绩单原件;

3)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的复印件;

4)两封与报考专业相关且具备高级职称的专家出具的推荐信;

5)外语成绩证明复印件:考生须提供以下至少一种证明,各种成绩证明的出具日期至纸质版报考材料截止接收之日不超过五年视为有效。

(1)英语

①国家英语六级考试520分以上;

②托福95分以上(IBT);

③雅思(A类)6.5分以上;

④国家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合格证书;

⑤在母语为英语的国家或地区参加过英文授课学位项目并获得经国家教育部认证的学位。

(2)小语种(只包括法语、德语、日语、俄语)

学生须提供语言考试(中国举办或该语言国举办)的通过证书或合格成绩单。小语种语言考试成绩需达到相当于我国英语水平考试中的六级水平。

注:获得过外语专业学位的考生仍需提供上述合格的外语成绩证明。

6)博士生学习期间的研究构想。研究构想包含拟研究问题(博士论文选题构想)、理论意义、研究方法、参考文献、相关科研成果等;研究构想须由考生亲笔签名,字数不少于1万字。

7)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可提供论文初稿);已。

8)其他能够证明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材料。

二、材料审查与综合考核

法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材料审查组对全部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审阅,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择优确定参加综合考核的申请人名单,通知申请人参加综合考核。

材料审查流程:

每份申请材料至少由3位专家逐一审核并独立评分。评分采用百分制,并取全部参评专家的平均分作为该申请人的最终成绩。研究生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最终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每位报考导师的申请人分别排序)以招生计划为据按不大于1:3的比例遴选出参加综合考核的申请人名单。

综合考核形式及项目:

综合考核为书面测试+综合面试。

每位考生的考核包括不少于60分钟的专业书面测试和不少于30分钟的专业综合面试。综合考核满分100分,专业书面测试和专业综合面试各占50分。面试重点考查申请人在本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的基本素养、学术能力、学术志趣等。

同一面试小组的全体考生同时参加专业书面测试,测试目的是核实考生的专业基础以及研究和写作能力。

综合考核时间:2016年9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三、推荐拟录取名单

法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以申请人的综合考核成绩为主要依据,对每位导师名下的考生按综合考核成绩进行排序,综合考虑具体招生情况和培养条件,并结合当年招生名额确定推荐名单,报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

四、其他

未尽事宜参见《清华大学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五、信息查询及联系方式

博士英语论文篇6

二、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

我校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学制一般为4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

三、招收方式

2018年春季我校采取普通招考、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三种招生方式,择优录取。

四、报考及选拔条件

(一)普通招考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学位证);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

4.两名所报考学科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意见。

5.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还须具备下列条件:①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②已修完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主干课程且成绩合格;③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④近三年在全国核心刊物上发表与所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2篇以上,或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科技成果奖励。

6. 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研究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二)硕博连读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无违规违纪行为。

2.勤奋好学、成绩优良。完成课程学习计划,无重修现象。修满规定学分,且已修课程平均分原则上在85分以上。

3.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

4.具备继续培养、深造的素质和潜力,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5.身体健康,符合博士研究生的体检标准。

6.所修专业在一级学科中拥有博士授权专业。

符合以上条件的硕士研究生,可提出硕博连读申请,但不得跨一级学科申请。

(三)申请-考核

1.符合学校当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规定的报考条件。

2.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且其所获学位学科与申请学科相同或相近。

3.英语水平。近5年,申请人至少有一项英语考试成绩达到以下水平:TOEFL(72分)、雅思(6.0分)、国家英语六级考试(425分)、国家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60分)、WSK(PETS5)(60+3分)等。

4.学术业绩。理工类学科,近3年来以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导师是第一作者)在SCI或EI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并被检索;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近3年来以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导师是第一作者)在CSSCI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并被检索。

五、报名及申请时间

1. 普通招考

普通招考考生于3月10日~4月10日,登录河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网上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注册,填写报考信息,上传照片(打印准考证用),并下载相关报名表格,3月25日~4月10日提交纸质材料。

2. 硕博连读

硕博连读考生于3月21日-3月22日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经学院、研究生院审核通过后在指定时间段内进行网上报名。

3. 申请-考核

申请考核考生于3月16日~3月25日向招生单位提出申请,3月26日~4月10日开始形式审查与网上报名。

六、考试及考核

(一)普通招考

普通招考入学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时间暂定于4月27日~28日,地点在我校新校区(具体时间、地点,请考生关注研究生院主页)。

初试科目为外国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复试时间暂定于5月7日~9日,具体时间和地点由报考专业所在学院安排。复试为综合考核,由报考专业所在学院组织,主要考查考生思想政治品德、专业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创新意识等,包括笔试、面试、外语口语测试等。

(二)硕博连读

通过资格审查的硕博连读考生要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博士研究生入学外语考试,外语考试成绩达到录取最低控制线者,允许参加学院组织的综合考核(面试)。

(三)申请-考核

通过招生单位初审的申请者,由招生单位通知其在规定时间参加综合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

1. 外语水平。包括听力、口语及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等。

2. 学术素养。包括对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以及在该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等,重在考核能够体现申请者培养潜质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

3. 研究内容。主要考核申请者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研究计划预期目标,以及申请者对本学科前沿知识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

4. 综合素质。包括申请者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学术水平、学术道德、遵纪守法、心理健康等。

考核方式可以采取面试方式,也可以采取面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方式由学院自主确定。考核结束后,考核组分别给出上述四项考核内容的成绩(评价与测试结果得分按百分制设置),并提出拟录取人选。其中综合素质成绩中有不满60分者,不予录取。

七、录取

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坚持 “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根据考生的入学考试成绩、复试成绩并结合其硕士课程学习成绩、思想政治表现、学术素养及身体健康状况确定录取名单。

八、体检

体检工作由学校在复试阶段组织进行,体检须在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

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学费与奖助政策

1. 学费

我校博士研究生学费标准为每生每年1万元,按3年计,分学年缴纳。

2. 奖助政策

(1)我校设有优秀生源奖:“985工程”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录取为我校博士研究生,奖励3学年学费;其他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录取为我校博士研究生,奖励1学年学费。

(2)我校所有非定向博士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均可获得国家助学金(15000元/学年•生)和学业奖学金(15000元/学年•生),并有机会获得国家奖学金(30000元/学年•生)、创新实践(成果)奖励(奖励40000元/篇、专利奖励4000元/项、竞赛奖励12000元)等。此外,部分学院还设有学科发展基金、院士奖学金、英才奖学金等。

(3)学校设有助学贷款、减免学费、发放特殊困难补助、“绿色通道”和“三助”等措施,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博士研究生进行资助。

(4)学校支持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博士研究生短期访学资助30000元/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15000元/人•次,国(境)外高校攻读博士奖励10000元/人,国际英语认证考试(雅思、托福、GRE、GMAT)资助3000元/人。

十、联系我们

1.考生可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yz.chsi.cn )与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主页( hpu.edu.cn )查阅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博士研究生招生有关信息也将在上述网页实时。

2.考生可登录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主页下载中心栏目,下载考生所需要的相关表格。

3. 考生来函邮寄至:河南省焦作市高新区世纪大道2001号,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工作办公室(邮编:454003)

博士英语论文篇7

一、新制博士生教育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英国传统哲学博士生教育受到多方面的挑战:一是哲学博士学位的实用性受到了质疑,雇主们认为博士毕业生并未具备长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技能;二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英国大学面临的财政困难及随之发生的大学教职岗位的缩减,导致博士毕业生获得学术职业的机会减少;三是哲学博士的毕业率常令人不满意,导致人们对哲学博士学位的培养模式和目的进行重新思考;四是针对新兴学科,尤其是专业领域,传统哲学博士并不适用;五是非全日制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加,要求博士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更加灵活。1993年,英国政府在《实现我们的潜力:科学、工程和技术战略》(Realising our Potential: A Strategy for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白皮书中指出,博士生教育在公共财政经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应使对其的财政投入物有所值,不仅能满足纳税人的利益,也能满足博士生个人的发展需求。[1]

2000年,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HEFCE)总结了美国博士生教育的特点:一是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而不是局限于博士论文的狭窄领域;二是使学生具备重要的通用技能;三是开展团队合作;四是定期开展正式评价;五是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六是开展研究项目,进而在此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这与英国哲学博士聚焦于培养单纯的学术职业所需要的学术研究能力形成强烈的对比。因此,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开始思考英国博士生教育的未来,建议重新定义博士生教育的学习课程、增加明确的培养内容、拓宽博士生的技能和知识领域。[2]

2001年,在英国政府、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和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的全力支持下,英国10所著名研究型大学发起了新制博士生教育项目。新制博士生教育符合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Quality Assurance Agency,QAA)制定的博士生教育标准和原则。

新制博士与传统哲学博士属于同等学位,是一种教育选择。新制博士生教育不是对传统哲学博士生教育的取代,而是对传统哲学博士生教育和专业博士生教育的继承与扬弃,兼取两者之长、避其所短。它保留了传统哲学博士生教育注重学术研究能力和专业博士生教育强调职业技能培养的特点,通过增加通用技能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克服了传统哲学博士生教育因缺少职业技能培养和专业博士生教育因技能培训过度专门化带来的博士生就业的单一指向性,新制博士能胜任大学教学、企业管理、政府和公共服务等工作(如图1)。

二、新制博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开设专业

新制博士生教育是英国博士生教育应对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产物,由英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开设,涵盖4大学科120多个不同专业,为博士毕业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选择。

(一)培养目标

新制博士生教育以培养大学、企业、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等领域从事管理和应用性研究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它不仅适合致力于追求学术生涯的学生,而且适合意欲进入企业或工业领域发展的学生。新制博士生教育毕业生是独立的研究者,具备相应的个人能力和可迁移技能: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交流的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表达能力,媒体的相关能力,商业方法和经营能力,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技术转移能力,创建衍生公司、高科技公司的能力等。[3]

(二)开设学校

就学生的研究经历、授予学校的声誉和学位的价值来说,新制博士生教育是英国提供优质教育的里程碑。新制博士生教育由英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开设。2003年,开设学校扩展至34所顶尖研究型大学(见表1)。

(三)开设学科与专业

英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新制博士生教育开设学科包括艺术、人文、语言,经济、社会科学,医学,以及工程、科学和技术四大类,涉及120多个专业。其中,工程、科学和技术学科及其下设专业开设的新制博士教育项目最多,其次是经济、社会科学和艺术、人文、语言学科及其下设专业(见表2)。

三、新制博士生教育的培养特点

新制博士生教育是英国的一项国家计划,旨在使博士生具备大学、企业、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的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养。为此,新制博士生教育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课程、实践学习和高级研究经历,在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提升其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开展跨学科学习扩展学生在新的研究方向上的专业特长。具体来说,在入学标准、学制与课程设置、导师指导等人才培养过程方面,新制博士生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入学标准与传统哲学博士相同

新制博士生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条获得博士学位的“快速通道”,被授予荣誉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即可攻读新制博士生教育项目;对于取得硕士学位的学生来说,新制博士生教育将拓展和进一步发展他们的专业和可迁移的通用技能。

新制博士生与英国传统哲学博士生的入学条件相同,主要包括学术水平和英语语言水平两个方面。与哲学博士生教育一样,所有学科和专业的新制博士生教育项目都面向英国和世界各地的学生开放,但目前,主要面向国际学生,为国际学生提供获得博士学位的新路径[4],使其具备研究能力、其他技能和广阔的学科知识。

(二)课程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和论文研究贯穿整个博士生教育阶段

新制博士生教育是英国为应对迅速扩展的全球人才市场对博士毕业生知识和技能提出的新要求而产生的,以美国顶尖大学博士生教育为参考标准,学制为4年,将所学专业的正式课程学习、广泛领域的研究和专业技能培养与具体的论文研究相结合。通常,课程学习占40%,专业技能培养与撰写毕业论文占60%[5]。学士学位获得者即可攻读新制博士生教育项目,课程为相关专业的硕士课程;如果不撰写博士论文,学生可完成要求较低的硕士论文,只取得硕士学位。

课程学习主要安排在第一年,其余三年的教学时间所占的比重逐年递减;专业技能培养包括专门技能和可迁移的通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安排在第一年和第二年,但第三年和第四年也有所涉及;论文研究则贯穿新制博士生教育的全过程(见图2)。可以发现,新制博士生教育的前期强调课程学习,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用于研究的时间逐渐增加,到第四年时,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开展研究并撰写学位论文[6]。新制博士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类似于北美的博士生教育模式,但又不同于北美模式。它将课程学习贯穿于整个博士生阶段,而不像北美模式那样将课程学习全部安排在博士生教育的早期阶段。[7]

如在布鲁内尔大学,新制博士的学术研究要求与传统哲学博士一样,科研训练贯穿博士生教育全过程。课程内容包括通用技能和特定学科的专业技能培养两部分,共计120学分,课程学习主要在前3年开展,以为学生开展学术研究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见表3)。所有新制博士生都必须选修培养通用技能的五大课程模块,专业技能培养的课程模块则呈现出学科差异。

(三)个别指导与合作指导相结合的导师指导模式

新制博士生教育兼取了传统哲学博士生教育“学徒制”个别指导和专业博士生教育合作指导的特点,在合作指导的基础上保留了哲学博士“导师制”亲密的师生指导关系,将一对一的学术指导与小组指导、讲课和导师辅导相结合。在整个博士生培养期间,学校为新制博士候选人设立导师指导小组,为学生的研究项目提供建议,监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成绩,定期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采用传统的由内部和外部专家组成答辩小组的形式,学生进行口头答辩方予通过。

在德比大学(University of Derby)的新制博士生教育项目中,学校为每位新制博士生配备两位导师,一位为责任导师(Director of Studies),另一位为第二导师(Second Supervisor),两位导师都在学生开展论文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给予学术指导。两位导师定期单独或一起约见并指导学生,责任导师是博士候选人学术研究的首要责任人,负责监督学生课程学习和研究工作的进展,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术和生活帮助;第二导师通常负责对学生的学术研究提供补充性指导和帮助。[8]

在布鲁内尔大学,每位新制博士生配有两位学术导师(Academic Supervisor)和一位项目教练(Programme Coach),学术导师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负主要责任,支持和监督学生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项目教练与学术导师协商后,在整个博士生教育阶段为新制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和通用技能培养提供支持。具体来说,学术导师的职责是就研究的性质和预期目标、研究项目的计划、文献和资料来源、课程学习、必要的方法论、范式问题等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定期的导师指导和研讨会与学生经常联系和开展讨论;当学生有需要时,能及时约见或安排其他导师约见学生,提供建议和帮助;对学生的论文研究给予详细的建议,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递交学位论文;在合理的时间内对学生的论文研究提出建设性评论;根据学校规定,定期召开导师会议,组织学生在讨论会或导师会议上汇报学习和研究情况;通过年度汇报,发现学生论文的问题与不足;为学生提供指导,使其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建议与支持。项目教练的职责是鼓励学生在整个博士生教育阶段审查和反思自己的进步与个人发展;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给予帮助,在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确定学习需求和探索解决方案;帮助学生理解新制博士生教育的独特之处,鼓励学生与学术导师开展建设性的合作,确定开展某一研究所需要的学习要求。[9]

博士英语论文篇8

2、报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②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③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满 6 年(到录取年的 9 月 1 日)的人员,可按照同等学力身份报考(以同等学力身份报名者,须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已发表两篇以上学术论文(以第一或第二作者),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五名));

3、身心健康状况符合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体检要求。 4、申请不转档的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须为高校教师或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二、报名申请

1、采取网上申报,我院博士研究生网上报名时间为 10 月 16 日 12:00 至 12 月 8 日 12:00,详见博士研究生报名公告(网址: grs.pku.edu.cn/zsxx/bszs/bobmxx)。

2、申请者于2018年1月2日中午12:00之前向我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寄(送)达以下申请资料。我院预计于 2018 年 1 月中下旬公布考核候选人名单。

(1)北京大学 2018 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请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登录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网址:admission.pku.edu.cn/bm)进行网上报名,上传相关材料,并打印“北京大学 2018 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

(2)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报名时须提交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院或研究生部的证明信,录取后须补交学历和学位证书,审核通过后方可报到注册;只有学位证书而无毕业证书者,报名时须提交硕士或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持国(境)外学位证书者,报名时须提交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3)身份证复印件。

(4)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摘要和论文目录等)及其他代表性学术论文(是否发表不限;可提供含杂志封面的复印件)。

(5)毕业院校的正式成绩单原件。

(6)个人陈述(含对报考学科专业的认识、拟定研究计划,3000 字左右,下载网址:grs.pku.edu.cn/zsxx/bszs/bobmxx/)。

(7)两封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副教授(含)以上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的推荐信(下载网址:grs.pku.edu.cn/zsxx/bszs/bobmxx/);

(8)三年内(2014 年 10 月至今)的外语水平证明复印件,复试时携带原件进行确认。

备注:(1)以上所有申请材料,请按序号顺序排列并用燕尾夹夹好,放入大信封中再寄送。大信封封面请注明:申请人姓名+申请导师姓名+申请人手机号。

(2)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 5 号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219 室,研究生教务(收)。快递单上请注明:博士申请材料。邮编:100871。电话: 010-62753291。邮寄请使用 EMS 或顺丰,以保证寄达学院。面交材料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 8:30-11:00,下午 1:30-4:30),地址同上(北大南门内路东第二栋楼)。

(3)所有申请材料恕不退还。

三、选拔方式

我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实施选拨工作。“申请-考核制”分初审和复试两阶段进行。

1、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初审。根据素质审核结果,择优确定进入考核的候选人;

2、考核将根据各专业的具体要求采取专业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进行差额复试,对学生的学科背景、专业素质、操作技能、外语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考察;

3、外语能力:以下英语水平证明可以得到认可(复试时需出示原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成绩 60 分及以上,本年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报名时间为 2017 年 10 月 16 日 12:00 至 12 月 8 日 12:00,考试时间为 2018 年 1 月 6 日。英语托福 90 分及以上;英语雅思 6.5 分及以上(A 类);国家英语专业八级成绩合格;三年内在相应的英语国家或地区获得过学位。提供其他语种(仅限学校规定的法语、德语、日语、俄语)语言水平证明的,须由院招生工作小组评估和认可,也可参加 2018 年 1 月 6 日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小语种考试(合格标准另定,该考试成绩当年有效)。

4、复试时间一般安排在 3 月中下旬(以学院网站通知为准)。申请人须参加专业笔试,满分 100 分,考试时长 3 小时;综合面试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30 分钟。面试形式为向考官进行陈述,内容包括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事研究的领域的了解和看法、本人拟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及理由等,并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

5、笔试或面试任何一项考核不合格考生不予录取。从合格考生中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报经研究生院批准后公示十个工作日。

6、被录取新生的入学资格只在当年有效。新生入学进行体检,合格者方可正式注册,体检不合格者可按照学校有关规定,保留入学资格一年。

五、考核范围说明

考生应具备扎实的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理论基础。其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言要素研究领域:重点考察语言学理论、汉语语言要素及教学研究等领域,特别是语法、词汇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学理论与教材研究领域:重点考察第二语言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研究、汉语教材研究等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习得研究领域:重点考察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习得过程、影响习得过程的因素等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

六、其它事项

1、学习年限、毕业就业、学费、奖助学金、学生住宿按我校招生简章的规定执行;

2、有关招生指导教师的情况可参阅我院网站“师资队伍”栏目;

3、如发现申请人提交虚假材料、作弊及其它违纪行为,将根据学校规定严肃处理,包括取消录取资格及学籍等。

博士英语论文篇9

今年来,大学英语专业教师的理论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这也为教学科研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越来越多的老师张口必谈“理论”,忽视了对自身学科专业知识的培养,这就造成了英语专业的教师专业知识积淀不够,缺乏深度与广度。这些无论是对平时的教学还是科研都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如何认识学科专业知识对英语专业教师的重要性在此时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学科专业知识的定义

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所要掌握的本体性知识的一种,它包括本学科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发展史、专业研究方法论,这是教师知识体系的主干部分。[1]

对于大学英语专业的老师来讲,学科专业知识指的更多是英语学科领域内的基本思想、概念框架和数据及过程等的知识。它是大学英语专业老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英语专业发展研究领域,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英语专业知识的发展研究,它是专业地位的根基和专业能力生长的土壤。

三.学科专业知识对大学英语专业老师的重要性

⑴从哲学的实践观方面来说.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就好比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关系..对一个理论的理解和学习需要有全面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不然我们也很难理解或者正确理解这一理论。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可能会使我们偏离实际,流于表面,这样无论对于学科专业的学习都是极为不利的,还会导致自身专业发展缺乏后劲。正如,一个民族的发展要和兴起要靠本民族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因为国外不会为我们提供现成的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案,而一门学科的发展取决于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 专业知识是专业发展之根本,离开专业知识空谈理论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追末。专业知识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反映了人们对一门学科的认识,而专业理论是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凝练和概括,一个新理论的提出需要广泛、深入的专业知识学习,未经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便得出的结论很难令人信服。

因此,作为以英语为教学载体的大学老师,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因为自己已经是英语专业的老师,就一味陶醉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要认真反思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并对此拿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只有知识掌握得越深厚,才越能在相当的高度来理解和分析基础知识;只有专深的学科知识才能洞察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和趋势,并迅速地接受和掌握最新信息。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英语学科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设,唯有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才能更好的总结教学经验,然后把这些经验与有关理论结合去探究相关的科研活动。

(2)从教学实践方面来说

一个好的推销员除了要自己亲身去体验所推销产品的功能和效果之外,还要去熟记与之相关的所有数据和资料,在推销中运用自己纯熟于心的专业知识并结合自己使用后的体会来向用户推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专业的相关知识丰富,在说出去的时候才能有自信,面对任何可能提出的问题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迅速做出反应并急时回答,给人一种专业,可信度高的感觉,相反,如果专业相关知识不丰富,在介绍产品的同时无法详细说明产品的功效是不是会令用户感觉到不自信,既然推销员本身对自己推销的产品都不自信,那又怎样去让用户相信产品的真实效果?如果在面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自己却又不知道如何回答时,那还有人会去买吗? 总之,无论目前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要对自己的行业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甚至是进行自我催眠,只有自我的专业知识丰富,才会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取得别人的信任和欣赏。

如果把这种观点推及到英语教学方面时,我们就可以更有深刻的体会: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的深厚、广博程度也深刻地影响到本身的英语教学行为。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师只有具备了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学科知识后才能轻松驾驭书本知识。作为教育知识的重要体现,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础,[3]合格的英语专业教师如果没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体系, 就无法在课堂上做到“有效教学”。

(3)从社会发展方面来说

由于2009年以前的全日制英语专业硕士太少,英语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太理论化而缺乏实践,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教育部觉得应该增加全日制英语专业硕士学位,作出英语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主要面向应用的决定。 教育部把“全日制英语专业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形式,并且从2010年开始减少英语学术型硕士,减少的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英语专业型硕士.英语专业型硕士重点培养英语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成为应用型高级人才,而英语学术型硕士一般是为“读博”而准备。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英语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在此情况下,英语学科专业知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突出。“只有具备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会产生内在的专业发展的动力。而且,目前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变革已成为常态,能否自觉地和有意识地随时抓住发展的机遇,也已成为对现时代专业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 [4] 作为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学科专业知识的培养与加强势在必行,在此情况下,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师,应该抓住时代的机遇,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强化以便更好的适应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四.结语

英语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对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大学英语专业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而且是进行相关教学研究的知识保障。英语专业的高校老师只有更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在专业学科知识上的不足,才能从根本上加强英语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自我的知识积淀,为在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学上的进一步探索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王彦. 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高战荣.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博士英语论文篇10

外语教育规划对一个国家的强盛有很大作用。远的可举日本明治维新,为了赶超西方国家,当时的日本政府对英、法、德、俄等外语教育非常重视。近的应数美国的例子。1957年,当苏联第一个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朝野震动,顿时感到美国落后于苏联了。当时在任的总统艾森豪威尔立即组织班子调查研究美国落后于苏联的原因,发现关键是美国在教育制度上落后于苏联,具体表现在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三门学科上。为此,在总统领导下专门成立了一个外语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总统出谋划策。①

就我们国家而言,外语教育的大起大落,有不少是与外语规划有关的,如解放后小学不再开设外语课;中学要不要开设外语课时有争论;大学的外语系有不少下马;所开设的外语语种以俄语为主,大批英语老师改行教俄语;中苏关系恶化后,又改以英语为主,大批俄语老师又改行教英语,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我们国家应加强对外语规划的研究和讨论。有鉴于此,我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我不认为我的思考一定是正确的,但我认为,大家都来思考,群策群力,我国的外语教育必将取得更大进步。思考一:我们需要一个全国性、权威性的外语教学咨询机构,协调和统筹各个层次的外语教育,为政府提供咨询。我们国家现有两个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一个是外语专业的,一个是大学外语的,其下按主要外语语种分组。譬如说,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下有英语组,是主管有关英语专业教育的半官方机构。与此相应的有各个语种的教学研究会,如英语教学研究会和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会。这些机构互相很少通气,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本何尝不可,无奈英语专业搞了一个4级和8级英语水平考试,大学英语则定期有4级和6级英语水平考试。这两种水平考试的可比度如何?没人研究。这使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员时感到无所适从。人们不禁提出,这两种考试能否统一呢?

使事情复杂的是全国性的考试不止这两种。就在同一的教育部下的考试中心,与英国合作设计了全国英语水平考试(PETTS),其5个等级如下:

1级 初中毕业时的水平

2级 高中毕业时的水平,或高考水平

3级 大学英语4级

4级 大学英语6级

5级 相当于原有的EPT,合乎出国水平。

不仅如此,国家人事部另有专业人员职称英语考试。凡提中高级职称者都要通过这一考试。国家外国专家局则有BFT英语考试,其对象为企事业出国人员。这样,我们有必要把上面的问题重复一遍,这些品种多样的考试能否统一?谁来统一?

当我们把中小学生的外语教育一起考虑后,尽管表面上互不搭界,其实不然。前几年,教育部在全国抓减负工作,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把英语课程标准作了调整,据说把中学英语大纲应掌握的单词量由1800个减为1600个。这个调整牵涉到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需作相应调整,教材需要改写。当一些大学英语教员正在发愁时,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又抓加强全国英语教育的工作,正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把原计划从初一设置英语课提前到小学3年级,而北京市的“英语课程标准”则从小学1年级便开始。在此以前的讨论中曾出现过不同意见,如桂诗春先生曾就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得失提过意见。又如,如果在小学开设,是1年级为好?3年级为好?4年级为好?如果有一个全国性的机构组织讨论和实验,并向政府提出建议,我想会更好一些。

至于不少地区出现一些有经验的教员倡导他们的教学法,这是喜事。我们需要这些对外语教学无比投入的老师,需要推广他们的教学经验。但在众多教学法中,应提倡百花齐放,最好不要由政府官员定调子,划框框。让一个全国性的外语教育咨询机构事先作些调查,统一思想,似乎更妥。

思考二:英语专业的专业特性不应模糊。一个完整的英语专业培养计划不应降低为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

教育要改革,外语教育也要改革,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改革的代价不应该抹杀英语专业的固有特性。从80年代中以来,在我国出现了“英语不是一个专业,它仅仅是一个工具”的论点。在这个论点和它各种翻版的左右下,人心惶惶,或是在英语专业内部匆匆办起各种方向,或者是让英语系学生纷纷学习第二专业。

我认为“英语非专业论”和“英语工具论”都是不符合专业目录的,如果英语不是专业,那么首先要否定专业目录;如果专业目录中有,而在实践中要否定它,是不合逻辑的。

我认为“专业”和“工具”是个相对的辩证的观念。譬如说,计算机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这是他们的专业,但这些学生也学习大学英语,这时英语是他们的工具。同理,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各种英语课程,这是他们的专业,但他们也学习计算机原理和操作,这是他们的工具。因此,对历史、中文、政治、经济、数学、物理等专业都存在专业和工具的问题。

我们也可以从后果考虑,如果英语专业消失了,那么,全国大学英语的教师从何而来?如果英语专业消失了,坐在江总书记或朱基总理身后的那些翻译由谁来培养呢?如果英语专业消失了,谁来把莎士比亚的戏剧、狄更斯的小说翻成中文?谁来把鲁迅的杂文、巴金的小说、曹禺的戏剧翻成英文?想到这些,别人也许不在乎,我总有些后怕。

产生这些原因,除了市场因素造成功利主义的短期行为外,我们工作中的片面性给人抓了辫子。这就是说我们平时对英语专业的宣传只满足于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使人感觉英语专业的教学和大学英语的教学无大差别。其实,英语专业除了基础阶段重点学习听说读写外,它有自己的专业课程,如英语语言史、语言学、语音学、文体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语言课程,英美文学史、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文学批评等文学课程,西方文化、英美概况、西方思想史、中国文化等文化课程。

回顾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的工作,我总觉得制定计划时确实很少讨论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情况,以至造成外界的误解。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英语专业下设置若干方向,如文学、语言、翻译、文化、经济、新闻、法律、政治等,但究竟要设置多少方向?这是一个未知数。我们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学习了苏联的专业化经验,现在不免有些后悔,专业化把大学通识教育冲掉了,那么今天走比专业化更专的方向道路,是否合适?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与其过早地规定方向,不如搞通识教育,扩大学生知识面,更实际些。即使让学生选修英语专业课程,教学领导只应规定选修学分数,至于选哪个系的课程,应让学生按照他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

工作的设想去选择,最好不要由系和教研室领导包办代替。

思考三:当前研究生教学和博士生教学是被遗忘了的地带,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应列入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研究会的议事日程。

扩大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招生是教育部的既定方针,但如何更有效地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却很少有人过问。

就目前的体制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要是组织专家,论证和审核某些大学是否具备建立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条件,有时检查一下招生情况,但没有过问具体的教学。

一些学校的研究生院(处)似乎主要抓各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招生、注册、成绩登记、学位答辩和授予等工作,也没有过问具体的教学。

我们不妨从学制谈起。据我了解,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有的一年时间就可以拿到学位,美国两年。我们国家尚未统一,是否有两年的,我不清楚,至少我了解北外是两年半,北大为三年。我希望有关部门专门作些研究。

如同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英语教学研究会很少讨论本科生除听说读写之外的专业课程,特别是高年级课程,这些机构对英语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更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我认为,这应当是这些机构的任务之一。在我印象里,80年代末,原英语组组长胡文仲教授曾与光华出版社合作,召集一些大学的硕士生导师讨论过研究生教材的引进问题。这是唯一的一次。②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用所学外语还是用汉语写好?已故的王佐良先生1981年参加北大第一个硕士生答辩时,曾提过研究生论文不一定用外语写。他认为,研究生的论文主要看观点和文章组织。国外大学的中文系学生便是用母语写的。事

过二十年,北京大学评优秀博士论文时,一些评议委员,以看不懂英语为名,把英语系呈报的论文置之一角,令人寒心。因此,这样的问题应该解决。

报考英语专业的博士生是否一定要参加二外考试?有些在语言文学方面成绩突出并有很好科研成果的考生,因二外不及格而被拒之门外。从表面上看,不管哪个专业,凡考生都要考外语(英语专业考二外),听说读写一应俱全,考英语专业博士生的也不应例外。事实上,这里存在着不公平因素。我们从下表可以发现英语专业考生的二外底子(即所受教育的学时)远远差于其它专业的外语程度(绝大部分是英语)。

英语专业(二外)和非英语专业外语(英语)投入学时对比:

英语专业考生

其它专业考生

初中: (3+3+3)×2=18(英语)

(3+3+3)×2=18(英语)

高中: (4+3+4)×2=22(英语)

(4+3+4)×2=22(英语)

本科生:12-16(二外)

12-16外语(英语)

小计:12-16(二外)

52-56(英语)

硕士生:4×2=8(二外)

4×2=8(二外)

总计:20-24(二外)

60-64(英语)

从上表分析可以看到,英语专业学生考研究生只学过12-16学时的外语,但非英语专业学生考外语(即英语)时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在中学阶段所投入的40学时。从硕士考博士时,英语专业考生只有20-24学时的底子,而非英语专业考生则有60-64学时。以三分之一的投入去和别的考生拼,英语专业考生显然处于不利地位。

由于二外需更多时间投入,加上岗位责任制的实行,考生无太多时间准备,有的考生不得不另辟蹊径,不考英语专业的博士生,改考国际经济、国际政治、国际文化,以至中文、比较文学等专业,这样,这些专业规定的外语便是他们最拿手的英语。可以想象,这些考生,一旦完成学业后,回英语专业任教的为数很少。对英语专业来说,这是人才流失。

博士生培养的另一个大问题是:尽管教育部在招生上提供了灵活的3项选择:统一分配,定向培养和委托代培,在执行上却是被扭曲的。首先,一些单位对业务上较强,教学有一定水平,或有一定教学管理经验的,不太支持他们应考。这些单位可以很快地解决他们的职称问题,或提升他们为系(室)主任,以至院长,就是不愿意他们离校。即使最终同意有些老师报考,又规定只同意报考“定向培养”,对“统一分配”基本上无商量余地,而“委托代培”又借口学校经费有限,无从资助。而那些具有博士点的学校,则明确表示只招“统一分配”考生,“定向培养”不予考虑,而“委托代培”又受名额限制。这样,许多优秀的中青年失去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显然,这些问题是难以在基层得到解决的,但应该由哪些部门来解决?不清楚。

思考四:交际教学法不是外语教学的万应灵药。它有优点,也有缺点。同样,语法教学不应为交际能力差承担责任。当前的趋势是交际教学法正向交际-语法教学法过渡。

有关中国学生交际能力差的批评已有多年。正是这个原因,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大力提倡国际上流行的交际教学法,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交际教学法已成为我国主流教学法,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以至外语测试,无不举起交际教学法的大旗。

当我们谈到交际教学法的成就时,也应保持清新的头脑,注意它的不足之处。

交际法鼓励学习者张口,倡导“流利甚于正确”,“教语言而不是教语言知识”的原则,在外语教学的初期和中期有很大作用。其负面效应是它常使学习者产生误解,以为自己说得快,写得快;说得好,写得好。其实不然。中国老师常有这样的体会,学生言谈和书面作业中暴露很多问题,可学生对老师的指正往往不接受,其理由是他们经常受到外籍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不认为自己说错了,写错了。事实上,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说快说慢不是根本目的,交流正确的信息才是主要的。

从发展方向看,一个语言正确但不流利的学习者,如果有更多机会和操英语者接触,会逐渐趋向流利;但一个语言貌似流利可错误很多的学习者,靠他自己的习得,很难往正确方向发展,因为他已养成有错误而自己仍认为是正确的陋习,对一些错误的表达方式定式化了。没有人指点,或者即使有人指点了但他本人并不认为如此,如何能化不正确为正确呢?

在探讨中国学习者交际能力差时,人们往往归罪于教语言知识,具体说,教语法。其实这个指责是片面的,无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我认为,如果说中国学习者交际能力差,这决定于多种因素,如英语作为外语学习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是不同的,在中国听和讲外语的环境有很多限制;采用原汁原味的交际法对老师要求非常高,而现有的老师够格的或有经验的不是很多;中国学生在性格上内向的多于外向的,明明会说也不愿意抢着说。其它因素尚有学习硬件不如一些发达国家,以及对外开放的程度,等等。所有这些说明,提高交际能力是个综合工程。把语法教学当枪靶子打,不能解决问题。

我们的国外同行对语法教学已经开始端正态度,重新评价。60年代中期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盛行时,许多人认为语法可以不用教了。若干年后,美国的教育家纷纷向乔姆斯基提问:孩子既然有天赋的内在语法的能力,为什么上学后有如此多的语言错误呢?乔姆斯基把这个问题推给应用语言学家去回答。同一时期,英国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曾提出另一种理论,语言是使用过程中提高的,孩子们不必学语法。为此,他们曾编写并推广一本包括一百多个单元的英语教材Language use。经过多年的实践,他们发现英国学童的语言水平下降了。为此,他们1987年在兰卡斯特召开了对语法

教学的作用重新评价的学术研讨会。Halliday,Widdowon, Wilkins, Leech, Candlin等名家都参加了。大家公认,语法教学还是要的,问题是要编写一部使学生感兴趣并容易掌握的语法书。无巧不成书,我国的文化大革命也开始于60年代中期。当时的政治气候是砸烂学校,让学生把社会当课堂,通过写大字报、大批判文章来学习语言,其恶果是一代红卫兵的语言水平从总体上说是下降的。在上述背景下,我们发现,国外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交际法应和语法教学结合,由此产生了交际法向交际-语法教学法的过渡。

结束语:前景辉煌

我在上面谈了一些问题和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外语规划,具体说,更多地通过结合专家意见的政府行为解决。尽管如此,我认为中国外语教育这几年来取得了进步,我更认为形势将越来越好,前景灿烂。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首先,中国的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的师资队伍正在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国家注意对大中小学各个层次教师的培养,除对现有师资举办各种短训班和出国进修外,每年扩招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样,今后的大学将有更多的老师具有博士学位,中学将有更多的老师具有硕士学位,小学老师受过本科教育。

第二,学生的英语水平将普遍提高。最明显的是教育部正在全国抓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的工作。教育部的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标准已决定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北京等大城市更把英语课程的开设提前至小学一年级。可以设想,假以时日,中小学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以至于人们不得不考虑大学英语将来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第三,随着先进教学设备的普及,人们将更多地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以至网络课程学习英语。人们学习英语可以不必完全依赖教师和课堂教学,较少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最后,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参加WTO,我们的学习者将有更多机会和操英语者交流,更多地习得英语的机会。

博士英语论文篇11

一、“3+2+3”本硕博连读计划的培养方式

1、学生在本科四年级时可开始学习部分研究生课程。课程要求按照《四川大学本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执行。在本科四年级时给学生配备导师,导师原则上应具备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和在研科研项目,学生跟随导师进行初步的科研工作。

2、从硕士转为博士阶段时(即“3+2”结束时)要进行一次考核分流,通过考核的学生在硕士研究生一年级临近期末时注册为博士研究生,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

3、进入该计划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经本人申请,优先列入相应的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计划等相关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项计划。

二、全力推行各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

1、研究生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是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基础,必须全面改变应试方式,选拔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完善制度建设,实施配套改革。

外国语学院目前有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硕士等6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2个,招收西方文论与英美文学、美国文学、西方文化研究、翻译与跨文化交流、英语语言学、口译研究等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2、发挥学科优势,营造创新氛围

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欧洲研究中心、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以及四川大学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共同创办的美国文化中心亦设立在学院.学院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室自主开发的“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系统”2005年荣获第五届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院申报的“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专业外语向大学外语辐射:――多路径外语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获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8年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的“英汉口译”课为部级精品课程,“大学英语”、“外国语文导论”为省级精品课程,“英语写作”为校级精品课程。

3、国际化教育教学取得新进展

在四川大学造就“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外语学院将培养目标定位为:践行“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培养一专多能、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外语实践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优秀外语人才。

学院与国外许多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国际友人和港台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频繁。学院除了每年都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并接待国外大学学生的短期考察和交流外,还充分利用我校与国外大学建立的校际友好关系,进行3+2、3+1、2+2、2+1+1等形式的学生交换项目,涉及的国外大学包括美国东新墨西哥大学、西班牙巴塞罗纳大学、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师范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国立金泽大学、北海道教育大学、大阪国际大学、法国巴黎十大、第戎高等商学院、韩国岭南大学等,通过上述途径,近年来已有近40名优秀学生获得机会到国外名校学习深造。

三、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整合优质资源,构建教育平台

1、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措施

在“3+2+3”计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结合本学院学科优势,逐步新增开设更具专业特色的创新课程,以切实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租金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一步拓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的途径,截止到2013年欧盟项目交流研究生工29人(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21人),欧盟伊拉斯谟亚洲项目硕士研究生4人。

2、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

一是让研究生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根据自身学科背景和兴趣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提 出学习研究计划,并自主开展学习研究活动;二是让研究生参与课程安排,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学习研究能力及所学专业要求,自主地选择学习课程,培养单位应当为研究生课程 的选择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条件;三是让研究生与导师共同确定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学习研究能力特点和研究方向,选择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四是让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研究课题。

进入“3+2+3”计划的学生,学校设立专项奖学金,学业优秀的学生,纳入学校教师预备队伍。

四、强化实践教学,大幅度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渠道,不仅能拓宽学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技能,同时也加强了与行业间的交流和沟通。学生实践能力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较高。学生们积极参加各类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单位都对我院学生的业务水平、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给予了较高评价。同时,在四川省、成都市和本校举行的大型国际活动中,如“四川国际电视节”、“西部博览会”、“欧洽会”、“温江花博会”、“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等,我院学生志愿者皆因工作出色赢得了中外双方的好评。我院俄文系还派遣学生到俄罗斯车里亚宾斯克州实习,取得很好的效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针对性的课题,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讨论不少。今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已经不是重点,最大的重点就是,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博士英语论文篇12

一、招生规模

201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计划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47名(含公开招考、长学制转博、直接攻博)。

二、培养年限

培养年限全日制是三至五年、非全日制是三至六年。

三、申请程序

1、申请条件

符合《西安交通大学2018年博士生招生简章》上规定的报考条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通过者优先。

2、网上报名

登录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为:yz.xjtu.edu.cn),进入网上报名系统。按网上报名系统说明录入本人各项真实信息,下载确认报名情况登记卡及报名相关表格(网上报名具体情况请留意交大研究生院网上的通知),考核内容及程序以此办法为准。

3、缴纳报名费

考生登录报名网页按照网页提示缴纳报名费,不缴纳报名费者报名无效。报名费一经缴纳概不退还。

4、递交申请材料

(1)博士生考生报名情况登记卡(双面打印,须经本人签字);

(2)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3)两份攻读博士学位考生专家推荐书,由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的正教授填写。

推荐书是我院确定博士生申请资格的重要依据,考生在选择推荐人时要足够重视(格式见附件)。推荐书应由推荐人根据自己对考生的了解,实事求是由本人撰写,并签字密封直接投寄。推荐书主要内容应包括该考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课程成绩、外语水平、科研能力、协作精神等(推荐书格式为材料学院专用格式)。

(4)原则上可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招生目录上的研究方向,也鼓励学生的自主创新研究,提交一份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科学研究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学院可根据计划书指定导师。(请在2018年3月5日前提交)

(5)科研水平和能力佐证材料,如、专利或论文正式录用函的复印件、获奖证书复印件等。

(6)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加盖公章有效)

(7)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复印件或其他英语能力考试证书。

(8)学士、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本科、研究生毕业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生须在入学前补交学位证书及毕业证书复印件)或证明书。往届硕士生提供硕士学位认证报告,应届硕士生提供教育部学籍在线认证报告,境外学位证书报考者,须提交“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证明的复印件。

(9)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往届生)或论文主要结果和详细摘要(应届生)。

(10)考生本人身份证件复印件,应届生需附学生证复印件。

(11)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合格证明。

5、申请材料递交

除科学研究计划书外,其余申请材料需在2017年1月6日前通过以下方式递交:

(1)邮寄: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学院教务室,冯宇虹老师(邮编:710049);

(2)直接递交: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务室,冯宇虹老师,仲英楼A215房间。

备注:① 若递交的申请材料不全,申请将不予受理;

② 面试时需提供所提交申请材料原件,以供查验;

③ 一旦发现造假行为,将取消面试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④ 申请材料一经提交,恕不退还。

四、资格审查

本院博士生招生工作组组织专家审阅材料, 将在2018年1月14日前将通过资格审查的申请人名单公布在学院网页上。经过资格审核的考生须于2018年3月30日在仲英楼A215进行现场确认,3月31日参加综合能力考试,现场确认需携带以下材料:

(1)学士、硕士学位证书原件,本科、研究生毕业证书原件(应届毕业生须在入学前补交学位证书及毕业证书)或证明书。往届硕士生提供硕士学位认证报告,应届硕士生提供教育部学籍在线认证报告,境外学位证书报考者须提交“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的证明原件(查验原件);

(2)准考证。2018年3月23日-3月29日期间,登录研究生院主页下载打印准考证。

五、考核及录取办法

学院成立综合能力考核小组,由学术分委员会成员、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博士指导教师组成。

1、材料评议:考核小组委派3名专家对申请者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科研项目、学术水平、攻读博士的研究计划书、推荐书等材料进行评议,对申请者的书面材料进行全面、独立的评估、打分(满分100分),并出具书面评议意见,不合格者不能进入下个环节。此环节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30%。

2、综合能力考核:凡取得考核资格的考生于2018年3月31日到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加学院组织的博士生入学综合能力考试,考试形式为笔试,笔试成绩不合格不能进入复试阶段。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

笔试内容包括两部分:

(1)专业课,以“材料科学基础”为主,个别考生可选做“固体物理导论”或者“普通有机化学”的相关内容,主要考察材料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灵活运用能力,不指定参考书。考试时间为2小时,满分100分。

(2)材料专业英语。主要考察材料专业英语的翻译与写作能力,形式为英汉互译,不指定参考教材。考试时间为1小时,满分100分。

3、综合面试:学院成立面试专家组对考生进行综合面试,每位考生面试时间不少于20分钟,其中考生介绍自己基本情况15分钟(采用PPT)、提问5分钟,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硕士论文研究内容及成果、读博科研计划等;本环节主要考核申请者的科研志趣、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面试专家对申请者进行无记名打分,满分100分,占总成绩的40%。

4、录取:本院研究生招生工作组根据以上三项成绩汇总后排名录取,按照材料学院博士招生文件政策,实行双向选择,确定拟录取名单,并进行公示,拟录取名单经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正式录取,并由研究生院发放正式录取通知书。

六、联系方法

招生网址:mse.xjtu.edu.cn/

咨询电话:029-82665286

联系人:冯宇虹老师

Email: fengyh@mail.xjtu.edu.cn

七、其他

博士英语论文篇13

一、申请

1.申请人应具有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水平达到以下要求之一:

⑴ TOEFL(≥80);

⑵ GRE(≥305);

⑶ 雅思(≥5.5);

⑷ 大学英语六级考试(≥450)。

未达到以上英语水平要求的考生,经医学部审核认定特别优秀的可以参加医学部博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

2.申请人应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发表SCI学术论文须提供检索证明。

3.须符合《西安交通大学2018年博士生招生简章》相关规定。

二、申请程序

1.网上报名

网上报名时间为2017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10日,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登录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xjtu.edu.cn),进入网上系统按照要求报名并缴费。

2.递交材料

2017年12月30日以前,将以下所需材料一并邮寄(以邮戳日期为准)或送至医学部人才培养处研究生办公室并审核,逾期或所交材料不全者,按放弃处理:

(1)博士生考生报名情况登记卡(须双面打印,经本人签字);

(2)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在报名网页下载空白表手工填写);

(3)两份报考专业领域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推荐信(签字密封);

(4)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加盖公章或成绩专用章有效);

(5)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复印件或其他英语能力证书复印件;

(6)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生须提供论文摘要);

(7)科研水平和能力证明材料,近五年发表文章(须检索)或获奖证书复印件等;

(8)学士、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本科、研究生毕业证书复印件(外校应届毕业生提供研究生院开具全日制统招证明)或证明书。往届硕士生需提供硕士学位认证报告(可于3月10日提交),应届硕士生需提供教育部学籍在线认证报告,境外学位证书报考者需提供“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的证明原件及复印件(查验原件,收取复印件);

(9)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出具的体检合格证明;

(10)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应届生附学生证复印件及研究生部门开具的应届生证明;

(11)科研计划书。考生结合拟报考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某一具体项目,不要求是将来博士期间必须做的内容,撰写一份科研计划书,内容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现状、研究方案、创新点等,字数不少于5000字,列出必要的参考文献。

(12)近期一寸正面免冠照片1张。

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还需提供以下材料:

(a)应届硕士生持学校研究生部门开具统招应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的证明,往届生须有规培证书。

(b)国家颁发的报考专业的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三、资格审核

1.材料评议

医学部成立专门的资格审核小组。对考生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科研情况、学术水平、攻读博士的科研计划书、专家推荐信等进行评议评分。按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取计划3:1确定进入下一环节人员名单。

2.现场确认

材料评议通过的考生须于2018年3月16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人才培养处(医学部行政楼121室)进行现场确认,需携带以下材料:

(1)博士生考生报名情况登记卡(双面打印,须经本人签字);

(2)学士、硕士学位证书原件,本科、研究生毕业证书原件(应届毕业生须在入学前补交学位证书及毕业证书)或证明书。往届硕士生提供硕士学位认证报告,应届硕士生提供教育部学籍在线认证报告,境外学位证书报考者须提交“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的证明原件(查验原件);

(3)身份证和准考证。2017年3月1日-3月16日期间,登录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xjtu.edu.cn)下载打印准考证。

不经现场确认的考生不得进入下一环节。

四、专业考核

1.专业知识笔试(包括外语与专业基础课):

时间:2018年3月17日

地点:西安交通大学雁塔校区

科目:专业基础课、英语,每门总分100分,考试时间各为3个小时。

2.综合能力测试:

2018年3月18日,医学部成立考核专家组,对考生的申请材料、学科背景、综合素质、外语水平、思维能力、科研素养、创新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

考生应向考核小组作报告15分钟(PPT)。报告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英语水平、发表文章、获得奖项、科研经历、报考专业研究工作设想及理由等。

3.综合面试:

时间:2018年3月19-23日,具体要求由各学院二级学科安排并公布。

内容包括外语口语、听力和专业知识测试、临床技能、病案分析、实验操作等。持境外硕士学位考生须加试政治理论,加试不合格的考生不得参加面试。

五、录取

根据考生入学考试各项成绩、思想政治表现、业务能力,身体健康状况,德、智、体等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录取类别均为非定向就业,档案一律调至我校,毕业后自主择业,学校派遣。

六、相关费用

学费及资助体系参考《西安交通大学2018年招生简章》相关内容,详情查阅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主页(gs.xjtu.edu.cn)相关文件。

七、入学时间

2018年9月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卢老师 E-mail:luyang69@mail.xjtu.edu.cn

咨询电话:(029)82655038 网址:medgs.xjtu.edu.cn

地 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人才培养处(雁塔校区医学部行政楼一层121室) 邮政编码:710061

九、其他

其他未尽事宜按照《西安交通大学2018年博士招生简章》执行,本实施方案的最终解释权归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补充说明:

1.报名材料作为申请资格的一部分,一旦提交恕不返回。

2. 考生填报信息、提交资料,应真实准确,凡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一律取消考试及录取资格。

3.考生经复试录取后,报考方式及相应信息上报研招办,一律不得更改。重复录取的考生,学校有权取消其录取资格,一切后果考生自行承担。

4.每年选拔部分优秀博士生参加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研究生项目,被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可提前进行相关准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