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装备技术论文实用13篇

装备技术论文
装备技术论文篇1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中小学的实验课就是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现代语文教学要求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果学校不建图书室,不配备相关图书资料,语文教学的要求就不可能达到目的;现代社会要求每个成员熟悉并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如果学校不配备相应的设备,不学习相关的信息知识,同样达不到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加强农村中小学装备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和保障。其次,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特别是落后农村中小学和城区或发达地区学校相比,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要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青少年享有同等的教育,我们必须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展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对于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广泛宣传,逐步达到领导重视、群众理解、师生配合,形成认识一致、齐抓共管的格局。2000年,我镇6所中小学通过借、贷等办法自筹资金70万元建起了微机室,2003年,5所小学自筹资金购置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到目前为止,全镇11所中小学均实行了电脑办公。

二、整合资源是基础

由于农村中小学实行布局调整,一部分村小或教学点被撤并,一部分村小实行联村办学或高年级集中到中心完小,原有的实验仪器闲置或发挥效益不够。对此,我们确定被撤销的学校的装备原则上调配到中心完小,已经没有高年级的村小的装备除保留简易教具箱外,原则上调配到中心完小。通过调配、重组,中心完小的实验仪器、图书、电教设备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充实和完善,这样既便于管理,又便于集中发挥装备的使用效益。根据学校布局调整的论文格式需要,我们对相关装备进行再调配。2002年又筹资3万多元为三所初中添置了仪器、药品,同时对全镇17个校点的地面卫星接收站进行全面维护,并锁定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教育频道,充分发挥其电化教学的作用。

三、保证师资是关键

要提高师资水平,必须狠抓培训学习。培训教育技术装备师资应包括两类人员,一类是管理人员,一类是操作人员。培训形式多样化:如外出参观学习;参加相应培训班;组织优质实验课、优质电教室评选活动;组织教师撰写相关论文;征订相关学习资料,如订阅《中小学实验与装备》期刊;开展相关教学研究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训培养教育技术装备人员,从师资上保障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开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师资水平的提高。如加强实验教学,促进了教师实验能力的提高;建立了微机室,培养了一大批懂电脑、会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

四、管理常规是保障

装备技术论文篇2

1.2昂贵实验模拟化

新设备价格昂贵,实装短缺,使新装备在实验教学中面临着很多困难。进行多媒体训练模拟化教学是一条低耗、高效的道路,学员在计算机上可进行各种设备使用维护技能的模拟训练、排故训练和应急情况处置训练。近年来,研制了一系列与装备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这些教学软件生动、形象,可进行空中操作模拟教学。应用这些教学软件缓解了新装备短缺的压力。在实验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学员掌握各种设备的维修能力、排除故障能力和各种应急状态下的紧急处置能力。

1.3抽象知识形象化

在装备实验教学中有许多概念、原理是在理想状态下推导出来的,用一般的实验设备无法验证或显示。对于这类知识,学员很难理解和掌握,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模拟装备教学中要求的理想状态,将高度抽象化的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学员理解概念、原理,方便记忆,从而减轻学员的学习负担,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力。比如,在旋翼桨叶轨迹检查和调整的实验课上,分析直升机在垂直飞行状态下旋翼旋转过程中桨叶在挥舞平面上的受力情况和锥角变化时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各片桨叶旋转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锥角大小,使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便于掌握。

2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

2.1加速了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装备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知识面窄、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应积极研制实验教学软件。我们多次安排教员赴工厂、研究所,收集装备技术资料,拍摄装备结构、工作原理视频,并对不同型号的装备开发了大量的教学软件。这些与装备基础课、专业课相配套的教学软件,可形象地展示装备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大大地丰富了装备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验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促进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员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的环境,使学员形成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积极参与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作,正确运用了实验教学设计原理,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逐步实现了实验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进程。在考查教员实验课的授课质量时,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促进了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深入。

2.3提高了学员学习的自主性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装备实验教学,可提供给学员声音、图像、文字和动画等多种信息,对学员的学习形成多感官刺激,并使教学活动打破了时空范围,实验教学不再局限于实验室,个别化教学也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决定学习的时间和内容,从而大大提高学员学习的自主性。比如,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发动机构造实验教学中,学员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3处理好“三个关系”

3.1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是相辅相成、拾遗补缺和协调发展的。在装备实验教学中,认为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可完全取代传统实验教学手段的思维是片面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装备实验教学可分为3步:①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实验教学手段起到了补充和辅助作用,即一些传统实验教学手段难以实现或表现效果不好的内容,可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表现;②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实验教学手段相结合,采取现代教育技术为主、传统实验教学手段为辅的方式;③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建立和完善,可逐步实现装备实验教学的开放化和远程化。

3.2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要想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装备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就必须加强理论研究,使理论对教学实践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网络和多媒体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教育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探讨,比如网络多媒体实验教学的功能、实施方法和与此相关的实验教学思想和观念等。实践证明,同样的实验教学形式或教学手段在不同思想的指导下,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装备实验教学中,如果只重视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不重视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进步,则一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装备技术论文篇3

数控技术是用数字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数控装备是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产业和新兴制造业的渗透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即所谓的数字化装备,其技术范围覆盖很多领域:(1)机械制造技术;(2)信息处理、加工、传输技术;(3)自动控制技术;(4)伺服驱动技术;(5)传感器技术;(6)软件技术等。

一、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展的大趋势。从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的趋势来看,其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4]。

1、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及装备的新趋势

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此日本先端技术研究会将其列为5大现代制造技术之一,国际生产工程学会(CIRP)将其确定为21世纪的中心研究方向之一。

在轿车工业领域,年产30万辆的生产节拍是40秒/辆,而且多品种加工是轿车装备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航空和宇航工业领域,其加工的零部件多为薄壁和薄筋,刚度很差,材料为铝或铝合金,只有在高切削速度和切削力很小的情况下,才能对这些筋、壁进行加工。近来采用大型整体铝合金坯料“掏空”的方法来制造机翼、机身等大型零件来替代多个零件通过众多的铆钉、螺钉和其他联结方式拼装,使构件的强度、刚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这些都对加工装备提出了高速、高精和高柔性的要求。

从EMO2001展会情况来看,高速加工中心进给速度可达80m/min,甚至更高,空运行速度可达100m/min左右。目前世界上许多汽车厂,包括我国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已经采用以高速加工中心组成的生产线部分替代组合机床。美国CINCINNATI公司的HyperMach机床进给速度最大达60m/min,快速为100m/min,加速度达2g,主轴转速已达60000r/min。加工一薄壁飞机零件,只用30min,而同样的零件在一般高速铣床加工需3h,在普通铣床加工需8h;德国DMG公司的双主轴车床的主轴速度及加速度分别达12*!000r/mm和1g。

在加工精度方面,近10年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1μm)。

在可靠性方面,国外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000h以上,伺服系统的MTBF值达到30000h以上,表现出非常高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高速、高精加工,与之配套的功能部件如电主轴、直线电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2、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加工机床快速发展

采用5轴联动对三维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几何形状进行切削,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一般认为,1台5轴联动机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台3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刀进行高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5轴联动加工可比3轴联动加工发挥更高的效益。但过去因5轴联动数控系统、主机结构复杂等原因,其价格要比3轴联动数控机床高出数倍,加之编程技术难度较大,制约了5轴联动机床的发展。

当前由于电主轴的出现,使得实现5轴联动加工的复合主轴头结构大为简化,其制造难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数控系统的价格差距缩小。因此促进了复合主轴头类型5轴联动机床和复合加工机床(含5面加工机床)的发展。

在EMO2001展会上,新日本工机的5面加工机床采用复合主轴头,可实现4个垂直平面的加工和任意角度的加工,使得5面加工和5轴加工可在同一台机床上实现,还可实现倾斜面和倒锥孔的加工。德国DMG公司展出DMUVoution系列加工中心,可在一次装夹下5面加工和5轴联动加工,可由CNC系统控制或CAD/CAM直接或间接控制。

3、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成为当代数控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

2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为解决传统的数控系统封闭性和数控应用软件的产业化生产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对开放式数控系统进行研究,如美国的NGC(TheNextGenerationWork-Station/MachineControl)、欧共体的OSACA(OpenSystemArchitectureforControlwithinAutomationSystems)、日本的OSEC(OpenSystemEnvironmentforController),中国的ONC(OpenNumericalControlSystem)等。数控系统开放化已经成为数控系统的未来之路。所谓开放式数控系统就是数控系统的开发可以在统一的运行平台上,面向机床厂家和最终用户,通过改变、增加或剪裁结构对象(数控功能),形成系列化,并可方便地将用户的特殊应用和技术诀窍集成到控制系统中,快速实现不同品种、不同档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名牌产品。目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规范、通信规范、配置规范、运行平台、数控系统功能库以及数控系统功能软件开发工具等是当前研究的核心。

网络化数控装备是近两年国际著名机床博览会的一个新亮点。数控装备的网络化将极大地满足生产线、制造系统、制造企业对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实现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全球制造的基础单元。国内外一些著名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制造公司都在近两年推出了相关的新概念和样机,如在EMO2001展中,日本山崎马扎克(Mazak)公司展出的“CyberProductionCenter”(智能生产控制中心,简称CPC);日本大隈(Okuma)机床公司展出“ITplaza”(信息技术广场,简称IT广场);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展出的OpenManufacturingEnvironment(开放制造环境,简称OME)等,反映了数控机床加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二、对我国数控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估计

我国数控技术起步于1958年,近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年到1979年,即封闭式发展阶段。在此阶段,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我国的基础条件的限制,数控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第二阶段是在国家的“六五”、“七五”期间以及“八五”的前期,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国产化体系阶段。在此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和国家的重视,以及研究开发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改善,我国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在产品的国产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三阶段是在国家的“八五”的后期和“九五”期间,即实施产业化的研究,进入市场竞争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国产数控装备的产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在“九五”末期,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配国产数控系统(普及型)也达到了10%。

纵观我国数控技术近5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4个5年计划的攻关,总体来看取得了以下成绩。

1、奠定了数控技术发展的基础,基本掌握了现代数控技术。我国现在已基本掌握了从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数控主机、专机及其配套件的基础技术,其中大部分技术已具备进行商品化开发的基础,部分技术已商品化、产业化。

2、初步形成了数控产业基地。在攻关成果和部分技术商品化的基础上,建立了诸如华中数控、航天数控等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数控系统生产厂。兰州电机厂、华中数控等一批伺服系统和伺服电机生产厂以及北京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等若干数控主机生产厂。这些生产厂基本形成了我国的数控产业基地。

3、建立了一支数控研究、开发、管理人才的基本队伍。

虽然在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端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尤其是在产业化方面的技术水平现状与我国的现实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虽然从纵向看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横向比(与国外对比)不仅技术水平有差距,在某些方面发展速度也有差距,即一些高精尖的数控装备的技术水平差距有扩大趋势。从国际上来看,对我国数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估计大致如下。

a.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大约落后10~15年,在高精尖技术方面则更大。

b.产业化水平上,市场占有率低,品种覆盖率小,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功能部件专业化生产水平及成套能力较低;外观质量相对差;可靠性不高,商品化程度不足;国产数控系统尚未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用户信心不足。

c.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对竞争前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化能力较弱;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拓展力度不强;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滞后。

分析存在上述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认识方面。对国产数控产业进程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市场的不规范、国外的封锁加扼杀、体制等困难估计不足;对我国数控技术应用水平及能力分析不够。

b.体系方面。从技术的角度关注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多,从系统的、产业链的角度综合考虑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少;没有建立完整的高质量的配套体系、完善的培训、服务网络等支撑体系。

c.机制方面。不良机制造成人才流失,又制约了技术及技术路线创新、产品创新,且制约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往往规划理想,实施困难。

d.技术方面。企业在技术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的工程化能力不强。机床标准落后,水平较低,数控系统新标准研究不够。

三、对我国数控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1、战略考虑

我国是制造大国,在世界产业转移中要尽量接受前端而不是后端的转移,即要掌握先进制造核心技术,否则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制造业将进一步“空芯”。我们以资源、环境、市场为代价,交换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世界新经济格局中的国际“加工中心”和“组装中心”,而非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中心的地位,这样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进程。

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数控技术和产业问题,首先从社会安全看,因为制造业是我国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制造业发展不仅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可缓解我国就业的压力,保障社会的稳定;其次从国防安全看,西方发达国家把高精尖数控产品都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质,对我国实现禁运和限制,“东芝事件”和“考克斯报告”就是最好的例证。

2、发展策略

从我国基本国情的角度出发,以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我国制造装备业综合竞争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为目标,用系统的方法,选择能够主导21世纪初期我国制造装备业发展升级的关键技术以及支持产业化发展的支撑技术、配套技术作为研究开发的内容,实现制造装备业的跨跃式发展。

强调市场需求为导向,即以数控终端产品为主,以整机(如量大面广的数控车床、铣床、高速高精高性能数控机床、典型数字化机械、重点行业关键设备等)带动数控产业的发展。重点解决数控系统和相关功能部件(数字化伺服系统与电机、高速电主轴系统和新型装备的附件等)的可靠性和生产规模问题。没有规模就不会有高可靠性的产品;没有规模就不会有价格低廉而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当然,没有规模中国的数控装备最终难以有出头之日。

在高精尖装备研发方面,要强调产、学、研以及最终用户的紧密结合,以“做得出、用得上、卖得掉”为目标,按国家意志实施攻关,以解决国家之急需。

在竞争前数控技术方面,强调创新,强调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为我国数控产业、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行业发展部.CIMT2001巡礼[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3):18-20.

装备技术论文篇4

1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展的大趋势。从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的趋势来看,其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4]。

1.1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及装备的新趋势

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此日本先端技术研究会将其列为5大现代制造技术之一,国际生产工程学会(CIRP)将其确定为21世纪的中心研究方向之一。

在轿车工业领域,年产30万辆的生产节拍是40秒/辆,而且多品种加工是轿车装备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航空和宇航工业领域,其加工的零部件多为薄壁和薄筋,刚度很差,材料为铝或铝合金,只有在高切削速度和切削力很小的情况下,才能对这些筋、壁进行加工。近来采用大型整体铝合金坯料“掏空”的方法来制造机翼、机身等大型零件来替代多个零件通过众多的铆钉、螺钉和其他联结方式拼装,使构件的强度、刚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这些都对加工装备提出了高速、高精和高柔性的要求。

从EMO2001展会情况来看,高速加工中心进给速度可达80m/min,甚至更高,空运行速度可达100m/min左右。目前世界上许多汽车厂,包括我国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已经采用以高速加工中心组成的生产线部分替代组合机床。美国CINCINNATI公司的HyperMach机床进给速度最大达60m/min,快速为100m/min,加速度达2g,主轴转速已达60000r/min。加工一薄壁飞机零件,只用30min,而同样的零件在一般高速铣床加工需3h,在普通铣床加工需8h;德国DMG公司的双主轴车床的主轴速度及加速度分别达12*!000r/mm和1g。

在加工精度方面,近10年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1μm)。

在可靠性方面,国外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000h以上,伺服系统的MTBF值达到30000h以上,表现出非常高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高速、高精加工,与之配套的功能部件如电主轴、直线电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转1.25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加工机床快速发展

采用5轴联动对三维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几何形状进行切削,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一般认为,1台5轴联动机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台3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刀进行高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5轴联动加工可比3轴联动加工发挥更高的效益。但过去因5轴联动数控系统、主机结构复杂等原因,其价格要比3轴联动数控机床高出数倍,加之编程技术难度较大,制约了5轴联动机床的发展。

当前由于电主轴的出现,使得实现5轴联动加工的复合主轴头结构大为简化,其制造难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数控系统的价格差距缩小。因此促进了复合主轴头类型5轴联动机床和复合加工机床(含5面加工机床)的发展。

在EMO2001展会上,新日本工机的5面加工机床采用复合主轴头,可实现4个垂直平面的加工和任意角度的加工,使得5面加工和5轴加工可在同一台机床上实现,还可实现倾斜面和倒锥孔的加工。德国DMG公司展出DMUVoution系列加工中心,可在一次装夹下5面加工和5轴联动加工,可由CNC系统控制或CAD/CAM直接或间接控制。

1.3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成为当代数控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

2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为解决传统的数控系统封闭性和数控应用软件的产业化生产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对开放式数控系统进行研究,如美国的NGC(TheNextGenerationWork-Station/MachineControl)、欧共体的OSACA(OpenSystemArchitectureforControlwithinAutomationSystems)、日本的OSEC(OpenSystemEnvironmentforController),中国的ONC(OpenNumericalControlSystem)等。数控系统开放化已经成为数控系统的未来之路。所谓开放式数控系统就是数控系统的开发可以在统一的运行平台上,面向机床厂家和最终用户,通过改变、增加或剪裁结构对象(数控功能),形成系列化,并可方便地将用户的特殊应用和技术诀窍集成到控制系统中,快速实现不同品种、不同档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名牌产品。目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规范、通信规范、配置规范、运行平台、数控系统功能库以及数控系统功能软件开发工具等是当前研究的核心。

网络化数控装备是近两年国际著名机床博览会的一个新亮点。数控装备的网络化将极大地满足生产线、制造系统、制造企业对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实现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全球制造的基础单元。国内外一些著名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制造公司都在近两年推出了相关的新概念和样机,如在EMO2001展中,日本山崎马扎克(Mazak)公司展出的“CyberProductionCenter”(智能生产控制中心,简称CPC);日本大隈(Okuma)机床公司展出“ITplaza”(信息技术广场,简称IT广场);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展出的OpenManufacturingEnvironment(开放制造环境,简称OME)等,反映了数控机床加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1.4重视新技术标准、规范的建立

1.4.1关于数控系统设计开发规范

如前所述,开放式数控系统有更好的通用性、柔性、适应性、扩展性,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等国纷纷实施战略发展计划,并进行开放式体系结构数控系统规范(OMAC、OSACA、OSEC)的研究和制定,世界3个最大的经济体在短期内进行了几乎相同的科学计划和规范的制定,预示了数控技术的一个新的变革时期的来临。我国在2000年也开始进行中国的ONC数控系统的规范框架的研究和制定.4.2关于数控标准

数控标准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数控技术诞生后的50年间的信息交换都是基于ISO6983标准,即采用G,M代码描述如何(how)加工,其本质特征是面向加工过程,显然,他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数控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国际上正在研究和制定一种新的CNC系统标准ISO14649(STEP-NC),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依赖于具体系统的中性机制,能够描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统一数据模型,从而实现整个制造过程,乃至各个工业领域产品信息的标准化。

STEP-NC的出现可能是数控技术领域的一次革命,对于数控技术的发展乃至整个制造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STEP-NC提出一种崭新的制造理念,传统的制造理念中,NC加工程序都集中在单个计算机上。而在新标准下,NC程序可以分散在互联网上,这正是数控技术开放式、网络化发展的方向。其次,STEP-NC数控系统还可大大减少加工图纸(约75%)、加工程序编制时间(约35%)和加工时间(约50%)。

目前,欧美国家非常重视STEP-NC的研究,欧洲发起了STEP-NC的IMS计划(1999.1.1~2001.12.31)。参加这项计划的有来自欧洲和日本的20个CAD/CAM/CAPP/CNC用户、厂商和学术机构。美国的STEPTools公司是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数据交换软件的开发者,他已经开发了用作数控机床加工信息交换的超级模型(SuperModel),其目标是用统一的规范描述所有加工过程。目前这种新的数据交换格式已经在配备了SIEMENS、FIDIA以及欧洲OSACA-NC数控系统的原型样机上进行了验证。

2对我国数控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估计

我国数控技术起步于1958年,近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年到1979年,即封闭式发展阶段。在此阶段,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我国的基础条件的限制,数控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第二阶段是在国家的“六五”、“七五”期间以及“八五”的前期,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国产化体系阶段。在此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和国家的重视,以及研究开发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改善,我国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在产品的国产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三阶段是在国家的“八五”的后期和“九五”期间,即实施产业化的研究,进入市场竞争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国产数控装备的产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在“九五”末期,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配国产数控系统(普及型)也达到了10%。

纵观我国数控技术近5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4个5年计划的攻关,总体来看取得了以下成绩。

a.奠定了数控技术发展的基础,基本掌握了现代数控技术。我国现在已基本掌握了从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数控主机、专机及其配套件的基础技术,其中大部分技术已具备进行商品化开发的基础,部分技术已商品化、产业化。

b.初步形成了数控产业基地。在攻关成果和部分技术商品化的基础上,建立了诸如华中数控、航天数控等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数控系统生产厂。兰州电机厂、华中数控等一批伺服系统和伺服电机生产厂以及北京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等若干数控主机生产厂。这些生产厂基本形成了我国的数控产业基地。

c.建立了一支数控研究、开发、管理人才的基本队伍。

虽然在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端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尤其是在产业化方面的技术水平现状与我国的现实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虽然从纵向看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横向比(与国外对比)不仅技术水平有差距,在某些方面发展速度也有差距,即一些高精尖的数控装备的技术水平差距有扩大趋势。从国际上来看,对我国数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估计大致如下。

a.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大约落后10~15年,在高精尖技术方面则更大。

b.产业化水平上,市场占有率低,品种覆盖率小,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功能部件专业化生产水平及成套能力较低;外观质量相对差;可靠性不高,商品化程度不足;国产数控系统尚未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用户信心不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对竞争前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化能力较弱;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拓展力度不强;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滞后。

分析存在上述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认识方面。对国产数控产业进程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市场的不规范、国外的封锁加扼杀、体制等困难估计不足;对我国数控技术应用水平及能力分析不够。

b.体系方面。从技术的角度关注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多,从系统的、产业链的角度综合考虑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少;没有建立完整的高质量的配套体系、完善的培训、服务网络等支撑体系。

c.机制方面。不良机制造成人才流失,又制约了技术及技术路线创新、产品创新,且制约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往往规划理想,实施困难。

d.技术方面。企业在技术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的工程化能力不强。机床标准落后,水平较低,数控系统新标准研究不够。

3对我国数控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3.1战略考虑

我国是制造大国,在世界产业转移中要尽量接受前端而不是后端的转移,即要掌握先进制造核心技术,否则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制造业将进一步“空芯”。我们以资源、环境、市场为代价,交换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世界新经济格局中的国际“加工中心”和“组装中心”,而非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中心的地位,这样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进程。

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数控技术和产业问题,首先从社会安全看,因为制造业是我国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制造业发展不仅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可缓解我国就业的压力,保障社会的稳定;其次从国防安全看,西方发达国家把高精尖数控产品都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质,对我国实现禁运和限制,“东芝事件”和“考克斯报告”就是最好的例证。

3.2发展策略

从我国基本国情的角度出发,以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我国制造装备业综合竞争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为目标,用系统的方法,选择能够主导21世纪初期我国制造装备业发展升级的关键技术以及支持产业化发展的支撑技术、配套技术作为研究开发的内容,实现制造装备业的跨跃式发展。

强调市场需求为导向,即以数控终端产品为主,以整机(如量大面广的数控车床、铣床、高速高精高性能数控机床、典型数字化机械、重点行业关键设备等)带动数控产业的发展。重点解决数控系统和相关功能部件(数字化伺服系统与电机、高速电主轴系统和新型装备的附件等)的可靠性和生产规模问题。没有规模就不会有高可靠性的产品;没有规模就不会有价格低廉而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当然,没有规模中国的数控装备最终难以有出头之日。

在高精尖装备研发方面,要强调产、学、研以及最终用户的紧密结合,以“做得出、用得上、卖得掉”为目标,按国家意志实施攻关,以解决国家之急需。

在竞争前数控技术方面,强调创新,强调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为我国数控产业、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行业发展部.CIMT2001巡礼[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3):18-20.

装备技术论文篇5

各级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监察机关或部门,应在充分正确理解《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及企业安全作业规范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特性,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按岗位安全责任制要求,将电力安全生产目标真正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确保安全责任真正落实到人,增加员工的安全忧患意思。组织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与企业相匹配的实际的、可行性高的、落实度高的班组经济责任考核奖惩制度,通过奖惩、表彰等经济措施激励,增强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安全生产观念意识转变。“让制度管人、让制度管事”,做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全面管理,从而减少或避免由于“人”的因素引起的不安全事故发生。

3规范安全生产全程管理,加强现场动态管理,杜绝违章行为

要切实履行好电力生产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做到安全生产认识到位、监督职责管理到位、事故应急预防工作全面的基础上,强化电力生产全过程的服务意识、从严意识、协调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电力生产一线班组的动态管理,组织编制简明详尽、操作性强的标准化操作指导书和管理规章制度,有效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责任心、责任感和严谨公正态度。在新市场环境电力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中,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速度、安全与稳定持续发展”等3者间的辩证关系,不断强化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操作技术素质水平,使各操控人员和管理人员自觉服从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手段,主动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将“安全第一”方针真正扎入每一位员工较高的思想高度。充分贯彻落实“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记录)和“四不放过”(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未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未受到处分不放过、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安全管理原则,并实现全方位考核,认真做好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违章行为是电力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具体表现在作业性违章、装置性违章、指挥性违章、管理性违章4个方面。违章是电力安全生产全过程中的杀手,不仅要强化作业人员的违章危害意思,还要建立集“事前、事中、事后”等为一体的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有效防止电力生产设备和人身事故的发生,提高电力生产作业和管理人员的反违章意识和“四不伤害”能力。全体人员应将反违章作为日常安全生产作业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常抓不懈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电力生产安全技术水平和能力素质,认识到违章现象、违章行为和违章事件的沿袭性、潜伏性和顽固性,认识到反违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牢固树立“违章就是事故”和“反违章是员工基本技能素质”的操控理念,铲除违章作业的思想根源。坚决消除偶然性和习惯性违章,坚持安全作业规范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电力安全生产全过程各环节的“全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4加强安全技术装备的管理

严格安全技术装备和工器具的报废管理制度。要做到新上设备要合格、设备检修要精细、安全用具要齐全。要提高员工安全技术装备的安全管理意识,强化安全机具报废制度管理力度,避免存在侥幸心理,为安全事故埋下隐患。要认真检查、检测和强制报废到期的、己损坏的、检查结果不准确、技术落后的安全技术装备,并避免外流,为新市场环境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对安全技术装备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要加强安全技术装备的使用动态管理,对使用的工器具、设备材料、使用记录、修理记录和验收记录等均应做好相应的登记,做到数据资料登记完善,有据可查,责任落实。

5加强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

电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应该充分结合企业已辨识的风险管理基准数据库、电能生产历史数据库、电力负荷预测数据库等,切实将其和电力安全生产工作实际有机结合,不仅要规范电力生产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同时还要提前预控电力生产中存在的固有风险,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预测等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或降低风险。对固有风险和事故案例进行学习和预处理,确保大家熟悉电力生产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逐步在生产全过程让全员积极参与,形成一种常态的风险管理状态,使全员时常有一种风险预控、风险辨识、风险处理的意识,并不断深入研究和改革创新,杜绝不规范的工作,将高危的电力生产工作逐步科学化、常态化、系统化和标准化。杜绝风险分析和实际工作相脱离,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和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处理方案,对风险和安全事故进行综合处置,以实现电力生产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

装备技术论文篇6

在高端装备制造过程中,需要对焊接技术和焊接材料等两方面进行深入介绍。现如今,从焊接材料的种类上进行分析,主要有低合金钢,不锈钢,铝合金以及钛合金等材料,这些焊接材料主要用于钎焊以及特征焊为主。从材料的技术形态上看,主要有丝状、条状以及带状等等。从这些因素上可以看出,高端装备制造工程对于焊接材料的相关技术指标要求比较严格,同时其复杂性也比较突出。需要对材料的技术性能指标进行明确和保证。通常情况下,材料的技术性能指标需要达到一定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这样才能保证焊接材料达到相关技术标准。高端装备制造对焊接材料的技术性能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首先,在研发方面,焊接材料技术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焊接材料的成分、组织以及性能之间关系的处理。其次,在实际的材料生产制备中,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主要有三点:①高端装备制造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质量需要进行严格把关。②制高端装备制造焊接技术和相应的焊接装备性能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③由于焊接材料的系统性比较强,因此焊接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要,不容忽视。每一个焊接技术环节都应该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来进行。其中包括焊条大压力压涂技术,剂匹配技术以及烧结焊剂的造粒技术等等。从比较典型的拉丝工艺上看,国内的研究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为了对拉丝工艺进行优化,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配剂,以及拉丝的制定工艺等等。④在焊接材料和焊接技术的质量控制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第一,现如今,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比较发达,但是从焊接技术的控制方面来看,在线质量检测技术的落后现象比较严重,焊接技术检测还只是停留在对几何尺寸进行检测,深入程度不够。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焊丝的应力以及变形的情况等方面还无法进行详细地检测。第二,焊接材料的工艺性对于焊接技术的发展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焊接技术中涉及到的焊接工艺参数和材料的质量无法达到相关的标准,不能从本质上对焊接功能和材料工艺进行解释,可见,焊接工作的质量控制方面还不健全,亟待改善。

3高端装备制造的新型焊接技术

3.1活性化焊接技术

活性化焊接能很好的克服普通TIG焊方法熔深浅、对材料成分敏感的缺点。与普通TIG焊方法相比,相同的焊接参数,活性剂能使熔深增加200%~300%,焊接时间减少50%,焊接效率提高2-6倍,焊接成本也相应减少,在高端装备制造的焊接作业中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3.2高速焊接技术

高效焊接技术一直是高端装备制备焊接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熔化极等离子弧焊接技术,这种技术综合了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和等离子弧焊的优点,非常适宜铝镁等轻金属及合金的焊接。在焊接薄板时,可以实现高速焊,例如对2mm铝板,焊接速度可达3000mm/min;对于厚板连接,其熔敷效率高,参数范围广,焊接过程稳定。由于等离子弧对接头区的充分清理作用,焊缝中气孔缺陷明显较少,尤其适合在高端装备这种对焊接质量要求较高的焊接作用中使用。

装备技术论文篇7

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展的大趋势。从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的趋势来看,其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4]。

1.1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及装备的新趋势

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此日本先端技术研究会将其列为5大现代制造技术之一,国际生产工程学会(CIRP)将其确定为21世纪的中心研究方向之一。

在轿车工业领域,年产30万辆的生产节拍是40秒/辆,而且多品种加工是轿车装备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航空和宇航工业领域,其加工的零部件多为薄壁和薄筋,刚度很差,材料为铝或铝合金,只有在高切削速度和切削力很小的情况下,才能对这些筋、壁进行加工。近来采用大型整体铝合金坯料“掏空”的方法来制造机翼、机身等大型零件来替代多个零件通过众多的铆钉、螺钉和其他联结方式拼装,使构件的强度、刚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这些都对加工装备提出了高速、高精和高柔性的要求。

从EMO2001展会情况来看,高速加工中心进给速度可达80m/min,甚至更高,空运行速度可达100m/min左右。目前世界上许多汽车厂,包括我国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已经采用以高速加工中心组成的生产线部分替代组合机床。美国CINCINNATI公司的HyperMach机床进给速度最大达60m/min,快速为100m/min,加速度达2g,主轴转速已达60000r/min。加工一薄壁飞机零件,只用30min,而同样的零件在一般高速铣床加工需3h,在普通铣床加工需8h;德国DMG公司的双主轴车床的主轴速度及加速度分别达12*!000r/mm和1g。

在加工精度方面,近10年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1μm)。

在可靠性方面,国外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000h以上,伺服系统的MTBF值达到30000h以上,表现出非常高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高速、高精加工,与之配套的功能部件如电主轴、直线电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1.25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加工机床快速发展

采用5轴联动对三维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几何形状进行切削,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一般认为,1台5轴联动机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台3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刀进行高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5轴联动加工可比3轴联动加工发挥更高的效益。但过去因5轴联动数控系统、主机结构复杂等原因,其价格要比3轴联动数控机床高出数倍,加之编程技术难度较大,制约了5轴联动机床的发展。

当前由于电主轴的出现,使得实现5轴联动加工的复合主轴头结构大为简化,其制造难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数控系统的价格差距缩小。因此促进了复合主轴头类型5轴联动机床和复合加工机床(含5面加工机床)的发展。

在EMO2001展会上,新日本工机的5面加工机床采用复合主轴头,可实现4个垂直平面的加工和任意角度的加工,使得5面加工和5轴加工可在同一台机床上实现,还可实现倾斜面和倒锥孔的加工。德国DMG公司展出DMUVoution系列加工中心,可在一次装夹下5面加工和5轴联动加工,可由CNC系统控制或CAD/CAM直接或间接控制。

1.3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成为当代数控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

2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为解决传统的数控系统封闭性和数控应用软件的产业化生产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对开放式数控系统进行研究,如美国的NGC(TheNextGenerationWork-Station/MachineControl)、欧共体的OSACA(OpenSystemArchitectureforControlwithinAutomationSystems)、日本的OSEC(OpenSystemEnvironmentforController),中国的ONC(OpenNumericalControlSystem)等。数控系统开放化已经成为数控系统的未来之路。所谓开放式数控系统就是数控系统的开发可以在统一的运行平台上,面向机床厂家和最终用户,通过改变、增加或剪裁结构对象(数控功能),形成系列化,并可方便地将用户的特殊应用和技术诀窍集成到控制系统中,快速实现不同品种、不同档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名牌产品。目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规范、通信规范、配置规范、运行平台、数控系统功能库以及数控系统功能软件开发工具等是当前研究的核心。

网络化数控装备是近两年国际著名机床博览会的一个新亮点。数控装备的网络化将极大地满足生产线、制造系统、制造企业对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实现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全球制造的基础单元。国内外一些著名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制造公司都在近两年推出了相关的新概念和样机,如在EMO2001展中,日本山崎马扎克(Mazak)公司展出的“CyberProductionCenter”(智能生产控制中心,简称CPC);日本大隈(Okuma)机床公司展出“ITplaza”(信息技术广场,简称IT广场);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展出的OpenManufacturingEnvironment(开放制造环境,简称OME)等,反映了数控机床加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1.4重视新技术标准、规范的建立

1.4.1关于数控系统设计开发规范

如前所述,开放式数控系统有更好的通用性、柔性、适应性、扩展性,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等国纷纷实施战略发展计划,并进行开放式体系结构数控系统规范(OMAC、OSACA、OSEC)的研究和制定,世界3个最大的经济体在短期内进行了几乎相同的科学计划和规范的制定,预示了数控技术的一个新的变革时期的来临。我国在2000年也开始进行中国的ONC数控系统的规范框架的研究和制定。

1.4.2关于数控标准

数控标准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数控技术诞生后的50年间的信息交换都是基于ISO6983标准,即采用G,M代码描述如何(how)加工,其本质特征是面向加工过程,显然,他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数控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国际上正在研究和制定一种新的CNC系统标准ISO14649(STEP-NC),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依赖于具体系统的中性机制,能够描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统一数据模型,从而实现整个制造过程,乃至各个工业领域产品信息的标准化。

STEP-NC的出现可能是数控技术领域的一次革命,对于数控技术的发展乃至整个制造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STEP-NC提出一种崭新的制造理念,传统的制造理念中,NC加工程序都集中在单个计算机上。而在新标准下,NC程序可以分散在互联网上,这正是数控技术开放式、网络化发展的方向。其次,STEP-NC数控系统还可大大减少加工图纸(约75%)、加工程序编制时间(约35%)和加工时间(约50%)。

目前,欧美国家非常重视STEP-NC的研究,欧洲发起了STEP-NC的IMS计划(1999.1.1~2001.12.31)。参加这项计划的有来自欧洲和日本的20个CAD/CAM/CAPP/CNC用户、厂商和学术机构。美国的STEPTools公司是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数据交换软件的开发者,他已经开发了用作数控机床加工信息交换的超级模型(SuperModel),其目标是用统一的规范描述所有加工过程。目前这种新的数据交换格式已经在配备了SIEMENS、FIDIA以及欧洲OSACA-NC数控系统的原型样机上进行了验证。

2对我国数控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估计

我国数控技术起步于1958年,近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年到1979年,即封闭式发展阶段。在此阶段,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我国的基础条件的限制,数控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第二阶段是在国家的“六五”、“七五”期间以及“八五”的前期,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国产化体系阶段。在此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和国家的重视,以及研究开发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改善,我国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在产品的国产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三阶段是在国家的“八五”的后期和“九五”期间,即实施产业化的研究,进入市场竞争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国产数控装备的产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在“九五”末期,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配国产数控系统(普及型)也达到了10%。

纵观我国数控技术近5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4个5年计划的攻关,总体来看取得了以下成绩。

a.奠定了数控技术发展的基础,基本掌握了现代数控技术。我国现在已基本掌握了从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数控主机、专机及其配套件的基础技术,其中大部分技术已具备进行商品化开发的基础,部分技术已商品化、产业化。

b.初步形成了数控产业基地。在攻关成果和部分技术商品化的基础上,建立了诸如华中数控、航天数控等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数控系统生产厂。兰州电机厂、华中数控等一批伺服系统和伺服电机生产厂以及北京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等若干数控主机生产厂。这些生产厂基本形成了我国的数控产业基地。

c.建立了一支数控研究、开发、管理人才的基本队伍。

虽然在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端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尤其是在产业化方面的技术水平现状与我国的现实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虽然从纵向看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横向比(与国外对比)不仅技术水平有差距,在某些方面发展速度也有差距,即一些高精尖的数控装备的技术水平差距有扩大趋势。从国际上来看,对我国数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估计大致如下。

a.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大约落后10~15年,在高精尖技术方面则更大。

b.产业化水平上,市场占有率低,品种覆盖率小,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功能部件专业化生产水平及成套能力较低;外观质量相对差;可靠性不高,商品化程度不足;国产数控系统尚未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用户信心不足。

c.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对竞争前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化能力较弱;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拓展力度不强;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滞后。

分析存在上述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认识方面。对国产数控产业进程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市场的不规范、国外的封锁加扼杀、体制等困难估计不足;对我国数控技术应用水平及能力分析不够。

b.体系方面。从技术的角度关注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多,从系统的、产业链的角度综合考虑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少;没有建立完整的高质量的配套体系、完善的培训、服务网络等支撑体系。

c.机制方面。不良机制造成人才流失,又制约了技术及技术路线创新、产品创新,且制约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往往规划理想,实施困难。

d.技术方面。企业在技术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的工程化能力不强。机床标准落后,水平较低,数控系统新标准研究不够。

3对我国数控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3.1战略考虑

我国是制造大国,在世界产业转移中要尽量接受前端而不是后端的转移,即要掌握先进制造核心技术,否则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制造业将进一步“空芯”。我们以资源、环境、市场为代价,交换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世界新经济格局中的国际“加工中心”和“组装中心”,而非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中心的地位,这样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进程。

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数控技术和产业问题,首先从社会安全看,因为制造业是我国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制造业发展不仅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可缓解我国就业的压力,保障社会的稳定;其次从国防安全看,西方发达国家把高精尖数控产品都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质,对我国实现禁运和限制,“东芝事件”和“考克斯报告”就是最好的例证。

3.2发展策略

从我国基本国情的角度出发,以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我国制造装备业综合竞争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为目标,用系统的方法,选择能够主导21世纪初期我国制造装备业发展升级的关键技术以及支持产业化发展的支撑技术、配套技术作为研究开发的内容,实现制造装备业的跨跃式发展。

强调市场需求为导向,即以数控终端产品为主,以整机(如量大面广的数控车床、铣床、高速高精高性能数控机床、典型数字化机械、重点行业关键设备等)带动数控产业的发展。重点解决数控系统和相关功能部件(数字化伺服系统与电机、高速电主轴系统和新型装备的附件等)的可靠性和生产规模问题。没有规模就不会有高可靠性的产品;没有规模就不会有价格低廉而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当然,没有规模中国的数控装备最终难以有出头之日。

在高精尖装备研发方面,要强调产、学、研以及最终用户的紧密结合,以“做得出、用得上、卖得掉”为目标,按国家意志实施攻关,以解决国家之急需。

在竞争前数控技术方面,强调创新,强调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为我国数控产业、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行业发展部.CIMT2001巡礼[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3):18-20.

装备技术论文篇8

1.2利比里亚气候环境特点

利比里亚北部属地中海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形成高温酷暑气候环境。其内陆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空气干燥,终年少雨或几乎无雨,气温日变化剧烈,日差可达50℃以上。地面最高气温可高达60~80℃,昼夜温差大,每月1~2次的南风会在大部范围内引起沙尘暴,具有沙漠沙尘的气候环境特点。

1.3苏丹气候环境特点

苏丹全国气候差异较大,由北向南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雨林气候过渡,最热季节气温可达50℃,全国年平均气温21℃。干旱季节炎热少雨,雨季则湿热多雨,极易遭受旱、涝、沙漠化等自然灾害。其北部形成沙漠沙尘的气候环境特点,南部则具有高温酷暑气候环境特点。

1.4黎巴嫩气候环境特点

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海岸线长220km。该国家属热带地中海型气候,沿海一带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平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000mm,7月和1月年平均气温分别为32℃和7℃。沿海地区形成潮湿盐雾气候特点。

1.5马里气候环境特点

马里位于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缘,为内陆国家。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干旱炎热,中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热季最高气温可达50℃,凉季最低气温为14℃。该国家北部及中部形成沙漠沙尘气候环境特点。综上所述,我军担任的国际维和支援国家的气候环境可以概括为具有高温酷暑、潮湿盐雾、沙漠沙尘等特殊气候环境特点的国际维和任务区域。针对以上气候特点,分别介绍在这几种特殊气候环境条件下工程装备受到的主要影响以及对工程装备技术管理的要求和维护措施。

2特殊气候环境对工程装备的主要影响

特殊气候环境对工程装备的主要影响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高温酷暑条件下,工程装备金属部件表面的涂油变稀,易于流失和蒸发,表面的防护漆常因老化而脱落,使金属部分暴露而容易锈蚀;橡胶、塑料部件也容易老化,特别是橡胶部件容易发粘,弹性降低;绝缘材料也因老化而降低绝缘性能;电子设备由于高温容易出现故障、寿命缩短、功率下降等多种现象;高温使剂流失、蒸发,造成机械传动部分磨损加剧。2)潮湿盐雾条件下,工程装备金属机件易锈蚀;漆层易脱落;道路通常松软泥泞,运动阻力大,附着力小,泥水易浸入传动部分和车内,容易造成机件磨损;能使电器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降低,导致击穿、短路、漏电、打火等现象发生,介质损耗加大;可使剂变质,当天气潮湿时各种油脂会吸收水分,当水分超过一定含量时,各种油脂会失去作用。3)沙漠沙尘条件下,沙尘容易侵入机构内部,影响正常动作,磨损机件;沙漠地区白天温度高,机器散热慢、困难,部分电气元件、半导体器件参数容易变化,变压器、电容器内的密封逐渐变质失效;橡胶制品易发粘和老化;内燃机燃油系、冷却系、系以及各种滤清装置易损坏。

3特殊条件下工程装备技术管理要求及措施

在高温酷暑、潮湿盐雾、沙漠沙尘等特殊条件下,工程装备技术管理应按照特殊要求严格执行。

3.1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在特殊气候环境期来临之前,要完成工程装备防高温酷暑、潮湿盐雾、沙漠沙尘器材物资的准备工作。高温酷暑期要准备防高温、防雷击、防霉变、防锈蚀等器材物资;潮湿盐雾期要准备防潮、防盐雾、防锈蚀、防霉烂、烘烤等器材物资;沙漠沙尘环境要准备防沙、防尘等器材物资。要补齐在特殊气候环境中工程装备配套使用的工具、器材、备品附件等,并要充分考虑特殊气候环境条件下工程装备零配件易损、易坏、自救、互救器材需求量大的特点,增大储备量。

3.2加强预防性检查工作

在高温酷暑和潮湿盐雾条件下,应针对工程装备易出现金属零件生锈、橡胶和塑料制品老化和机件磨损加剧等情况进行检查;在沙漠沙尘条件下,应针对工程装备出现橡胶和塑料制品易老化,机件活动不灵、磨损加剧,发动机功率下降、启动困难等情况进行检查。在各特殊气候环境下对启封的工程装备应重点检查传动部分、操纵部分、光学部分、轮胎气压是否符合标准;应检查油、水的数质量,调整蓄电池电解液比重;应检查状态调整、维护保养、季节性油料更换、预防性器材和物资的准备情况。必要时,应组织对工程装备进行性能检测、鉴定和试运行、试操作,对发现的故障及时组织抢修,以达到特殊气候环境条件下的使用要求。

3.3采取预防措施

工程装备在高温酷暑条件下使用,应按照规定对重点部位采取遮盖、通风等方法进行处理,避免长时间受高温酷暑的侵害而失灵失效,如可用水、风扇等进行降温。施工作业期间休息时,应选择避阳、通风处停放。在潮湿盐雾条件下使用工程装备,应按照规定防潮、防盐雾和通风、通电,重点部位采取“包”、“热”、“通”等防潮措施。“包”就是采取包裹、装箱、遮盖、穿衣等方法防潮,避免长时间受潮湿盐雾的侵害而失灵失效;“热”就是可用电热设备等进行烘烤,驱除潮气;“通”就是对装备应勤通风和按规定进行通电驱除机器内部潮气,消除潮湿现象。工程装备在沙漠沙尘条件下使用,应按照规定防沙、防尘,应对工程装备重点部位采取包、裹、遮、盖等方法进行处理。就是采取包裹、装箱、遮盖、穿衣等方法防风沙,避免长时间受沙尘的侵害而失灵失效。

3.4科学保管保养

3.4.1高温酷暑和潮湿盐雾气候环境装备管理维护

在高温酷暑和潮湿盐雾气候环境下,应对工程装备做到勤检查、勤擦拭、勤通风,早擦雨雾,晚擦尘土,并放置生石灰等干燥剂,以防止潮湿、生锈、涂油流失、木质变形、皮革龟裂。每班保养应注意以下方面。1)防高湿:每天工程装备加电前开机0.5h,开机(通风)除湿;大型工程装备在野外停放时要穿戴护衣;遇雷雨天气不用工程装备时,工程装备及相关设备按时撤收,电缆头用棉布包扎,每日落实不少于1次的检查。若遭雨淋,先用清水冲洗、后晾干、再上油保养;车内存放干燥剂,库房内存放生石灰防潮;进场后,大型工程装备四周设置排水沟,防积水浸泡锈蚀。2)防高盐:每天下午训练结束后落实lh擦拭保养制度;每天落实一小擦、3天落实一大擦,防止工程装备锈蚀;每3天用酒精对电缆头进行1次擦拭除盐;电缆高架,防止电缆直接与大地接触被腐蚀。除每班保养外,高温酷暑条件下,应检查空气蒸气阀的性能和泄水管是否畅通,内燃机应选用规定牌号的柴油,启动1~2min后,敞开水箱盖,以便冷却系中的空气逸出。冷却水沸腾时,将装备停止行驶或作业,使内燃机保持低速运转,待温度下降后,再熄火加水;选用规定牌号的油;换用N68抗磨液压油;检查调整蓄电池电解液密度,其密度应为1.24/cm3(+15℃);轮胎气压应比标准气压低10%,以防爆裂。在潮湿盐雾条件下,应对脱漆的机件进行补漆或涂油,仔细检查各点的情况,保持油层;经常检查电气元件和线路有无发霉锈蚀、打火的现象,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在海水中作业后,必须及时用淡水冲洗,并清除污迹、锈蚀,补涂漆料;使工程装备尽量远离海水、海雾和盐碱。如露天存放的工程装备,要盖上盖布或穿戴防护衣(罩);雨停、雾散后,要及时打开盖布擦拭、涂油;盖布要勤用淡水清洗,除去盐分后晒干使用;工程装备浸沾上海水后,应在2h内用淡水冲洗2~3次,然后擦干涂油。

3.4.2沙漠沙尘气候环境装备管理维护

在沙漠沙尘气候环境下装备的管理要注意以下方面。1)要改善工程装备管理的环境和条件,例如,在营区植树种草,提高防风沙能力,以及加强工程装备的防护等。2)要在使用工程装备中尽量避开和减少沙尘对装备的沾染。3)要科学保养、合理分解,无沙操作和薄涂保护油。4)对各种装备进行遮盖,避免阳光直射对装备的损坏。实施保养时,应及时清除车内外各机件上的尘土;检查空气蒸气阀的性能和泄水管是否畅通,内燃机启动1~2min后,敞开水箱盖,以便冷却系中的空气逸出;冷却系、内燃机系、空气滤清器的清洗周期应适当缩短;检查蓄电池通气孔,并保持通畅;沙漠地区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夜间停放工程装备时,应注意保温,防止发动机被冻坏;露天停放工程装备时,要注意遮盖,防止沙尘进入各部机件的摩擦表面。

装备技术论文篇9

“维护”的英文名称“Maintenance”在字典中的定义有两种:在生产现场进行的日常检查、日常保养、日常修理和简单的排除故障工作;在规定范围内,使参与建立联接的部件完成建立和保持联接所需的全部操作。如安装调测,编制维护流程,例行维护测量,对故障进行定位并清除故障,等。过程装备维护是保障过程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与企业产品的质量、生产周期、安全生产及经济收益密切相关。过程装备分为两大类:一是主要作用部件为运动的化工机械,如过滤机,破碎机,离心分离机、旋转窑、搅拌机、旋转干燥机以及流体输送机械等;二是主要作用部件是静止的或者只有很少运动的化工设备,如容器(槽、罐、釜等)、普通窑、塔器、反应器、换热器、普通干燥器、蒸发器,反应炉、电解槽、结晶设备、传质设备、吸附设备、流态化设备、普通分离设备以及离子交换设备等。控制工程指对过程装备及其系统的状态和工况进行监测,控制。过程流体机械的维护须由化工工艺、化工机械、电气仪表控制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过程装备维护课程的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内容也要围绕上述内容展开。

二、课程教学与实习、毕业论文、职业发展的结合

装备技术论文篇10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有时还需附上英文的论文摘要。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而参考文献是人们长忽略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毕业论文标准格式:格式及排版

1、论文份数:一式三份。一律要求打印。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纸张型号:A4纸。A4210×297毫米。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分割线为3磅双线。

2、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3、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2)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XX大学XX学院XX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测绘论文的范例欣赏:

论文摘要:测绘装备知识产权贯穿丁测绘装备工作的全过程,对测绘技术发展和装备建设起着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本文在分析装备知识产权现状的基础,提出了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应对措施,包括发展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对策。通过本研究,试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长远规划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和参考。

论文关键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1引言

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是指在测绘装备业务活动中,依法获得、维持和使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以及维护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合法权益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和管理活动。其基本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与测绘装备工作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及配套措施,促进测绘装备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测绘装备知识产权贯穿于测绘装备工作的全过程。认真做好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对于激励测绘技术的创新与避免重复研制,降低测绘装备的采办费用、缩短测绘装备的采办周期,促进测绘装备科技成果向战斗力的转化,保护发明单位和发明人的合法权益,推动装备知识产权为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并探讨了今后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应对措施。文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对策,仅供大家存实践中讨论参考。

2现状与需求

西方发达围家十分重视装备业务领域的知识产权工作,它们不仅建设有比较齐全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相应工作机制,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为其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促进推动作。例如,美同为了做好装备科技成果的保护丁作,不仅制定了《美国国防部国内技术转移(TechnologyTransfer)条例》等相关法规,而且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技术转移工作体系,从法律法规制定、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分工到考核监督等方面周密安排,以知识产权管理贯彻全过程,为其技术转移提供全程服务和保障;为了适应周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美周不断调整其装备知识产权政策,适时出台了《美国国防部合同知识产权问题指南》,强化了知识产权在装备业务领域中的作用,促进了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相互结合,充分激励了装备业务领域的技术创新。再比如俄罗斯,近年来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的管理,目前,已与独联体、印度、以色列、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军事技术合作领域中的装备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关于军用、专用和两用科学研究、试验设计和工艺技术工作成果,俄罗斯通过总统令、政府令、司法令等,对其“法律保护”、“保护国家利益”、“家登记”、“使用机制”、“利益分配准则”、“建立保护系统”、“推进知识产权产业化”等各方面作出详细的相应规定,装备知识产权工作被摆在国家利益的位置上加以重视。

相对西方发达囝家,我国在装备业务领域引入知识产权制度时间不长,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十五”以来,依据国家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结合装备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我国在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国防专利条例》和《关于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法规制度的建设;以宣贯《国防专利条例》为主的定期装备知识产权业务培训活动,加大了装备知识产权的宣贯培训力度;初步建立了三级国防专利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支国防专利受理、审查、管理专业工作队伍,指定了数十家国防专利机构,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的重点示范作用。诚然,我国的装备知识产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装备知识产权的意识比较薄弱,管理人员运用知识产权管理手段的能力不强,法规建设、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水平亟待提高等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知识经济向纵深发展,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求我们要把知识产权工作摆在战略的地位高度重视j。“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建设与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对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紧跟形势的发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及早启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各项工作,及时制定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发展规划,尽快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和管理规章制度,尽力建设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和工作基础设施,“依法管装、依法治装、依法建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形势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推动测绘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发展对策

3.1明确战略总体思路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应当依据国家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围绕《围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总体部署,以测绘技术发展和装备建设的需求为牵引,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统筹规划、分解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着力提升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能力,努力推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是指领导体制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方式进行,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工作的整体布局,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责任范围内的各项工作。

统筹规划、分解实施:是指工作模式要按照统筹规划、分解实施的方式进行,应当加强顶层设计、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按照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责任部门,分解成若干专项任务,分别完成计划项目的论证、研究与建设。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是指工作步骤要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方式进行,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统一的要求整体推进项目研建的实施工作,对某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及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促进整体的推进。

3.2制定战略基本目标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发展应当建立两个阶段目标:

(1)到2015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应该做到从无到有,取得长足的进步: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比较健全,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政策水平、执法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实现突破,形成一些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专业知名品牌;人才队伍初具规模,装备知识产权的工作能力得以较大提升。

(2)到2030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初具规模,能够较好地满足测绘技术发展和装备创新的需要: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体系以及保护与管理工作体系,建设一批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夯实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基础,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素质较高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为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3加强战略重点建设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发展重点应放在六大建设上:

一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建设。装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必须依法进行,健全的法规体系是开展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前提条件。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构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运行的法律环境,全面提升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二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解决知识产权管理与装备采购、保障和项目管理“两张皮”的现象,实现知识产权管理与装备采购、保障和项目管理的衔接与融合是装备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目的所在。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完善测绘装备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测绘装备创新发展工作中的作用。

三是测绘装备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建设。掌握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是推动测绘装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获取和保护为导向的测绘装备创新机制,在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掌握测绘技术发展与装备建设的主动权。

四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机制的建立。加强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是提高装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的需要,也是建立装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的需要。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能力,有利于增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权利主体应对纠纷的能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五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装备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对于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具有支撑性的作用。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格局,建立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共享机制,促进装备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六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装备知识产权人才是实施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保障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有效开展和创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造就一批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增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4落实战略措施制度

装备技术论文篇11

Key words: equipment support mode;equipment support transformation;composition;transformation ways

中图分类号:E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299-02

0 引言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以一体化联合作战、网络中心战等为主要作战方式的信息化战争逐渐代替以数量规模型阵地战为主的机械化战争,战争节奏快、杀伤力大且武器装备技术复杂,传统的装备保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亟需进行装备保障模式转型。进行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构成与途径研究可以帮助全面梳理转型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 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概述

当前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形态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新的作战形态和作战样式,对新形势下的装备保障产生了重要影响。

军事转型从军事变革演变而来,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林建超[2]提出军事变革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引起武器装备的演进,进而引起军队编成、作战方式和军事理论等方面逐步发生根本性变化,最终导致整个军事形态发生质变的特殊社会现象。”军队建设转型是一场深刻的军事变革,是世界各国军队积极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不断调整军队建设方向的共同选择。

由此可见,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是随着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不断开发新的装备保障概念和能力,以信息系统为支撑,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对各种装备保障力量和保障资源高度整合,建立新的编制体制,以便有效地应对新的战略和战役挑战的进程。

2 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构成分析

装备保障转型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引入,也不单是通过新技术提高保障效率,而是对装备保障体系的全面提升,因此装备保障转型涉及文化、保障理论、编制体制、技术、设施设备、装备等装备保障系统全方位,并形成新型保障体系,全面提升装备保障能力。装备保障转型构成如图1所示。

2.1 文化思想 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装备保障能力建设首先需要解决文化思想问题,摒弃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充分认识装备保障转型对推进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的作用,深入把握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科学内涵;建立创新型文化,不断深入转型工作;从上而下全员重视,保证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高质量。

2.2 保障理论 装备保障转型的过程也是装备保障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到来,装备保障理论领域已经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作战装备保障理论是装备保障理论创新的重点,是推行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依据和指针。装备保障理论创新上最重要的突破,是对装备保障最终发展趋势的研究。

2.3 编制体制 体系对抗是信息化作战的突出特点,信息化作战装备保障,必须打破条块分割、按级供给的保障模式,运用信息技术把保障单元、保障要素和指挥系统联为一体,树立“大需求、大供给”和“一盘棋”的保障思想,紧紧围绕作战行动,快速聚合各个方向、各个层次、各个专业系统的保障力量,使各军兵种及社会化保障力量成为相互联动、相互依托、相互增效的整体,形成综合保障优势。对各种装备保障力量和保障资源高度整合,建立新的编制体制,是装备保障建设转型的必然要求。在保障力量上,充分利用地方保障力量也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也需要建立相应的体制来实现,使军队装备保障社会化程度得到提高。

2.4 保障技术 即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众多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武器装备呈现出信息化、隐形化、精确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必然要求装备保障建设向信息化、数字化发展。信息化战争和数字化部队必然要求信息化、数字化的装备保障与之相配套。应把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装备保障建设的核心,研制和装备更先进的装备指挥与管理自动化系统,以提高整个保障系统中所有资源的透明度,从而实现对装备保障资源的动态跟踪和实时监控,以便准确、快速、高效地配置、调动和利用装备保障资源,对作战部队的装备保障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利用扫描器、射频标签、条形码、数据库及其依托的战术互联网开发的“全资可视化”技术,通过“全维可视”,达到“全程可控”,从而实现精确保障。依托信息平台,以信息流引导物资流、技术流,达到适时、适地、适量、高质的保障效能,实现保障的即时化、综合化、精确化和经济性。

2.5 设施设备 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保障能力,需要利用先进的保障技术,更加需要硬件作为支撑,需要加大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完善目前的装备保障的硬件基础。建立健全信息采集手段、信息处理手段、装备管理手段、装备指挥手段、维修手段、供应手段等等,使装备保障转型落到实处,全面提高装备保障的效率和效能。

2.6 保障装备 加快发展和改造保障装备。随着探测技术、微电子技术、纳米技术、定向能技术、光电技术等一大批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很多信息化保障装备将陆续问世,保障装备的信息能力、机动能力、防护能力、综合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因此,改进和完善野战抢救抢修装备,发展故障自动诊断和检测技术,将检测设备的检测电路和传感器部分安装到装备上,不用外部设备,即可自动显示主要部件状况,一旦出现故障,即可换件修理。

2.7 保障训练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激烈复杂,装备保障点多、面广,任务繁重,对装备保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保障训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保障训练已经成为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装备保障模式转型途径研究

依据武器装备保障转型的涵义、时代特征,考虑信息化战争对装备保障的直接影响,从当前保障系统实际出发,通过进行保障模式转型,形成适应信息化战争的新型装备保障模式,为达成此目标,需要科学规划实施途径,为全面展开装备保障转型建立基础。依照上述思想,从支撑层、内容层和实施层三个层次建立装备保障模式转型途径如图2所示。

支撑层主要描述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客观环境,包括科学发展观、科技进步、武器发展、作战理论、战争形态、保障需求等,为装备保障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发展动力和物质基础;内容层主要描述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具体内容及相互关系,主要包括保障理论研究、编制体制调整、保障技术研究、方法手段开发、保障训练改进等,从而使装备保障模式转型顺利展开;实施层主要是从操作层面表明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实施步骤和逻辑程序,包括文化引领、路线规划、理论探索、试验验证、典型试点、分步实施等。

3.1 支撑层 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需要一定的思想、理论和环境作为支撑。首先,装备保障模式转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将装备保障转型的全面、持久、可持续发展作为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的主要目标;其次,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是建立在科技进步、武器更新换代、作战理论发展、战争形态变化、保障要求提高的基础上,进行装备保障转型建设,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带来的多方面的影响。

3.2 内容层 装备保障转型主要针对传统保障系统的保障资源、保障程序、力量编配等要素,通过进行有机整合,在装备保障资源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进行保障理论研究、编制体制调整、保障技术研究、方法手段开发、保障训练改进,对保障模式转型进行深入分析、理论探索和组织实施,达成新型的具有信息化时代特点的装备保障体系,使新型保障体系主要具有组元改进、结构优化、功能提升、运行完善和适应环境等特点。

装备保障建设转型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我军在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保障能力,在装备保障建设转型过程中,必须把装备保障训练放在战略地位,用训练检验装备保障转型实践是否符合实战需求,用训练检验新型装备战时的保障水平。保障训练转型目标主要是通过保障训练,强化装备保障的系统集成,主要包括保障要素集成训练、保障单元集成训练、保障体系融合训练等。在保障训练中,应加强快速反应训练,提高机动保障能力;加强战略战役投送训练,弥补投送能力的不足;加强联合保障训练,实现精确保障;加强技术保障训练,提高装备保障效能;加强基地化、模拟化和网络化训练,提高训练效益。

3.3 实施层 装备保障转型工作首先应该从文化转型开始,通过文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加强转型思想观念;按照路线图制定方法,制定装备保障转型路线图;在结合原有装备保障理论的基础上,融入新技术、新思想,对新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法,创新装备保障理论;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机构,对保障转型方案、转型技术以及新型保障设备进行试验验证,以期发挥其最大效能;典型试点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按转型路线图制定步骤稳步推进,逐步实现全军范围的装备保障模式转型。

4 结束语

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是我军面临的重要使命,从宏观层面分析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构成及途径,为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提供重要的指导。

参考文献:

装备技术论文篇12
装备技术论文篇13

Key words: new equipment;teaching competence;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E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214-02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大批新型武器装备陆续列装部队。新装备的大量列装,必然需要大量能够熟练掌握新装备的军事人才,军事院校如何在信息化条件下快速形成新装备教学能力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新装备教学的特点入手,探讨形成新装备教学能力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 新装备教学的特点

新装备一般是指近年来列装服役的主战武器装备,或者是科研部门正在研制或试验的装备。军事院校新装备教学是指在院校内进行的以在校学员和部队官兵为培训对象,以培养装备使用、操作和保障能力为目的的教育训练活动。相对于老装备,新装备教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1 教学内容新 新装备一般具有高科技含量大、信息化程度高的特点。从武器装备的发展规律来看,虽然同类装备在技术上有一定的继承性,但由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技术、战术指标的不断提升,即使同一类型装备,型号不同,教学内容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呈现出很强的新颖性和多变性。

1.2 教学实践性强 新装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员能够尽快地掌握新装备的原理、操作使用方法和维护方法,具有清晰的岗位导向性,因此培养的着眼点放在具体的操作岗位上。它重在培养学员具备武器装备的操作、使用和维护保障技能,要求贴近部队、贴近岗位、贴近装备、针对性强。

因此新装备教学必须强调实践这个属性。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这一特性,才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适应岗位需奥的新装备使用、操作和维护保障能力。

1.3 教学保障难度大 教学保障是指新装备教学的物质基础,没有强有力的教学保障,新装备教学就无法正常进行,教学质量也就无法保证。

新装备教学保障难度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料缺乏。装备研制在前、教材建设在后的客观事实,造成了教材建设总会比装备建设滞后一个阶段;二是院校缺乏教学装备,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理论好讲,实践难练”。

1.4 对师资队伍要求高 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完成新装备教学的人才和智力保障。新装备由于技术含量大,集成度高,这就教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处于科技前沿的高新知识。此外,在新装备教学中,往往是一个问题要牵扯到整个装备。这就需要教员还应全面了解整个装备,才能做好新装备教学工作。

2 处理好新老装备的关系

一般而言,新装备都是在老装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同一系列的装备发展,新老之间有着天然的继承性。虽然实现的技术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新老装备的系统架构会基本一致,实现的功能也都基本相同,因此要重视新老装备之间的紧密联系,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此外,由于老装备服役时间较长,院校已经积累了较为系统、丰富的装备资料,培训能力也很强。因此在形成新装备教学能力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新装备教学内容的引导作用,也要充分重视老装备教学内容的基础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在装备理论教学中,坚持以新为主,以新代老;在装备实践教学中,强调以老为主,以老代新。

首先,在装备理论教学中,要重视高新技术的牵引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预见以后的新装备型号会越来越多,因此在理论教学中,不拘泥于某个装备使用了什么技术,而应该将相关最新理论技术引入到课堂的装备理论教学中,变装备型号教育为装备技术教育,变现装备教育为适度超前教育,变岗位职业教育为专业适应教育,使学员能够扎实掌握先进的装备技术,促进装备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

其次,在装备实践教学中,要重视老装备的操作使用。在新装备的教学保障条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典型老装备的使用操作教学为主。

通过对典型老装备的介绍和操作,能够让学员了解这一类装备的基本情况,同时穿插介绍新老装备的不同点,通过对比方式,让学员深刻掌握新老装备的异同点,与理论教学形成映射关系,推动装备实践教学环节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3 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工作是院校发展和生存的基础,而科研工作则是院校提升综合实力和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两者不可偏废。一方面,新装备一般都是高新技术集成的产物,其所采用的高新技术也代表了装备发展的方向。

在新装备教学中,通过掌握新装备采用的高新技术,并将相关高新技术应用到科研工作中,可以有效提高院校的科研能力;同时,新装备教学为科研工作带来一系列的新课题,院校可以围绕新装备展开相关的科学研究,丰富院校的科研内容,拓展科学研究领域和方向。

另一方面,科研成果又可以积极应用到新装备教学中去,如研制配套的模拟训练设备或电子检测设备,可以有效改善新装备的教学保障条件,提高新装备的教学能力。同时在对新装备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新装备的熟悉程度,提高对新装备的驾驭能力,可以更好的服务新装备教学,最终形成教学、科研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4 处理好不同培训层次之间的关系

新装备教学的对象层次多样,来源复杂,起点参差不齐,有学历教育学员,有毕业于地方院校的“4+1”国防生,有来自基层部队、具有装备实践工作经验的技术军官,甚至还有来自新装备操作岗位的士兵。诸多培训对象的理论知识、文化素质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大相径庭,这就为教学内容的组合、教学过程的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对培训对象组成复杂、专业覆盖面广的特点,课程教学中必须兼顾共性、强化个性、区分层次、因材施教。

学历教学条件下的装备教学强调的是专业的技术性,应与学科的紧密联系使专业保持着相对稳定,在教学上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技术发展的系统性。任职教育条件下的装备教学则是对特定任职岗位所必需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强调的是专业的应用性。

因此在充分兼顾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与工作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学科知识被排除在专业领域之外,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筛选体现的是满足特定岗位工作需要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对于短期培训的部队学员,则应根据其在部队的具体岗位,采用“自助餐”式的培训模式,根据岗位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满足其部队岗位需要。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