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思想品德总结实用13篇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1

一、科学界定《思想品德》课分年级实施的目标、内容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德育总目标和高职生成长规律,以及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确定了不同年级《思想品德》课程分层递进的教育目标与内容:

1.高职一年级是以适应高职教育为目标的成长阶段。是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等各方面实现由高中或中职向高职转变的过渡阶段和转型期。学生从高中毕业进入高职阶段.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及生活定位都需要重新思考,因此,这一阶段教育重点是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法制观念、集体观念、职业观念。

2.高职二年级是以成才为目标的全面发展阶段。是高职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健康人格、创新意识、自主意识、自立能力、耐挫折能力、社交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道德观和职业观。

3.高职三年级是以成人为目标的走向岗位前的准备阶段。是高职生的思想日趋成熟,政治信仰、思想品质、道德观念、人生目标等诸方面由感性向理性升华的重要阶段。同时.由于面临毕业,即将步人社会,又是择业观、创业观和职业道德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教育的重点是加强就业、择业、创业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以认清就业形势,总结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自主择业的自觉性。

具体目标与内容详见后面的“各年级分层递进德育目标、内容一览表”。

二、有针对性地设计各年级《思想品德》课教育专题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思想品德》课程大纲要求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我们认为《思想品德教育读本》内容应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审美、就业、创业教育等内容,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按学生在专业学习的不同阶段,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分年级细化为螺旋递进的不同教育专题:

1.一年级《思想品德》课教育专题:

(1)步入高职,锻造银领

(2)国防教育,心系祖国

(3)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4)党在心中,永跟党走

(5)学法知法,遵纪守法

(6)优良学风,求真务实

(7)健康心态,健全人格

(8)公民道德,贵在践行

(9)团队精神,成功保障

(10)与人为善,人际和谐

(11)反对邪教,崇尚科学

(12)反省自我,再接再厉

2.二年级《思想品德》课教育专题:

(1)弘扬民族精神,勇做爱国青年

(2)人生价值,贵在奉献

(3)职业道德,从业之本

(4)珍惜青春,慎待爱情

(5)深入一线,勇于实践

(6)爱美审美,陶冶情操

(7)诚实守信,立身之本

(8)走进网络,道德在线

(9)正视挫折,战胜自我

(10)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11)质疑求异,开拓创新

(12)融企业文化,铸企业精神

3.三年级《思想品德》课教育专题:

(1)转变观念,正确择业

(2)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3)质量为本,注重效益

(4)勇于竞争,善于合作

(5)展现自我,善于自荐

(6)更新观念,自主创业

(7)爱岗敬业,服务社会

(8)志存高远,平凡做起

三、分年级实施德育体系的特色

(一)课程定位上体现养成性

在内容设计上,始终遵循了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的基本规律,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在实践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体验之中,理解和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并在长期的自我教育实践与体验中,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将思想品德理论内化为自身的行为。

(二)内容设计上体现职业性

从一年级第一课“步入高职,锻造银领”到三年级最后一课“志存高远,平凡做起”,自始垒终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内容设计上与学生不同阶段的专业教学、学习环境和实践场所相吻合,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更有利于培养高职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就业观、创业观。

(三)教育方式上体现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因此,在体例结构上要突出社会实践教育。各个教育专题要通过“实践探究”、“行动体验”、“实践指南”、“走进企业”、“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等教育活动形式,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品德养成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做到知行统一。克服了单纯传授知识,空洞说教,死记、硬背,说一套,做一套,假、大、空的倾向。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情感,贴近高职生思想实际,贴近职业教育实际的原则。通过实践锻炼使学生养成“知行”统一的品格。

(四)在教育过程上体现体验性

学生品德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专业教育、日常生活的体验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德育活动要注重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体验性教育,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的内化。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体验职业岗位、体验人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受教育、体验中感悟、体验中养成优良品质。通过行动体验等教育形式,使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的真、善、美,假、恶、丑,体验到在社会中应担负的责任和使命,从而达到由感性到理性化认识的升华,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

(五)在学习方法上体现探究性

“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教师的职责贵在引导学生

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方法,每个教育专题均设“问题聚焦”、“实践探究”等教育栏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社会、进入企业,在调研与体验之中,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互动式学习中,启发学生主动地、自主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之中理解和感受理论知识,经过思考、归纳,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并把它内化成为自身的认知和感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我们把探究式学习概括总结为学习的八步法,即:设疑、自学、调研、交流、答疑、体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每个专题的教育过程如下图所示:

四、高职《思想品德》课分年级实施的效果

(一)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

思想品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贯穿于高职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因此,高职《思想品德》教育读本应纳入高职三年的教学计划之中,采取分年级实施的办法,每学年安排12个专题,可按30至 40学时计划,以保证高职思想品德课教育目标、内容的实施。

(二)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分年级实施的教育体系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体现在:一是在德育目标确定上,把社会要求与不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确定了不同年级的德育目标;二是在德育内容设计上,遵循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三是在品德教育过程中,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自主学习贯穿在课前、课堂、课后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学生自己进行听、看、想、说、做这样一系列实践活动,提高了高职生对自我、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能力.增强了心理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价值判断能力、道德思维和鉴别能力。

(三)增强了针对性

在目标的确定上,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特点,设置了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在内容的设计上,针对学生在职业教育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思想问题,确定不同的德育专题;在德育的方法上,引导学生在专业实习、实践中,主动探究与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四)提高了实效性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2

一、思品教师加强专业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要求思品老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不仅要求学科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能力要强,还要求师德修养、道德品质也相应提高。

我认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不能故步自封,不能满足于过去的成绩。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更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只有掌握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才能够使课堂生动、有趣,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思品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丰富自己,不断完善自己,还要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新台阶。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思想品德专业书籍,还是报纸、互联网、时事新闻,都可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以有效利用,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道德品质。我们必须提高师德修养,在言行上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一言一行,不说一句自己不该说的话,要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即使有不同意见,也绝不在学生中发牢骚;日常生活中的不快再多,也绝不能带到课堂上来。我们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为人师表,努力提高师德修养,诚信做人,踏实教学。

二、传授初中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2011年新版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我们要关注学生学的过程,思品教师要把课堂学习的自真正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给学生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力争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我认为,每学期的第一节思品课应该是给孩子们讲解学习方法,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指导孩子们如何搞好课前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认真听讲,如何回答问题,如何参加课上研讨,如何进行小组活动;课后如何有效完成课后作业,如何做好知识的总结和复习,等等。还应该特别鼓励孩子们大胆提问,发表自己独特创新的看法,为孩子们提供尽量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真正学会主动学习。对于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应该让他们总结出自己较好的学习方法,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他们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力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他们有了浓厚学习兴趣,才会自己主动思考、积极讨论,才能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思品课堂教学才会有生机。

思品教师可以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初中生的兴趣,也可以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激趣,还可以用形象的漫画、动听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形象、生动的漫画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而那种好奇感正是激发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要素之一,可以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就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可以说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生动、有趣的开头能将孩子们引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我们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漫画导入、情感导入、故事导入等方式渲染课堂教学氛围,引起初中生的认知共鸣,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一起,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以饱满的精神投入新课的学习中来。

有效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培养初中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初中阶段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渐走进思想品德课堂,这一教学技术可以使孩子们把声、色、画等有机融合,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能够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要讲究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教与学的结合,课本与实践的结合,还要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初中生始终对课堂教学充满无限新鲜感,这样既改变了以往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又有效发挥了孩子们的主体作用。总而言之,让孩子们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学有所获。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3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4

二、专题教学中的“学以致用”

专题教学中的“学以致用”,即为了充分发挥思想品德学科在学生成长中所具有的独特而重要的意义,而将教材中的主要观点和当前正在发生的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相结合,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与学生沟通与交流,最终有效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

1.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课,即面向每届初三学生举办的有关潜能开发的系列专题知识讲座。它以《勇敢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一从人的本质与潜能开发谈起》为题,通过对“宇宙万物中的人类”“人类社会中的当代”和“当代中国中的我们”等三方面内容的深刻阐释,对“大海冰山下的来客”“人生四季里的春天”“迈向伟大复兴的祖国”和“创造波澜壮阔的一生”等四大问题的具体解释以及讲座之后《优秀学习体会》的总结交流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开发自身潜能、铸就人生辉煌的强烈愿望。

2.中学时事讲堂

中学时事讲堂,即面向全校某一年级或全校所有年级学生每学年举办一次时事讲堂。例如,2012年5月,我以《弘扬北京精神,争做文明学生》为题,开展了中学时事讲堂特色活动课。活动从人性出发,将教学内容与现实中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紧密结合,极大增强了学生对弘扬北京精神与促进自身成长的紧密关系的深刻理解,为他们努力践行北京精神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3.热点专题讲座

热点专题讲座,即在思想品德课上举办的重大时事热点专题讲座。例如,2012年9月,日本政府“购岛”闹剧发生后,举国上下坚决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为了能给学生及时普及有关问题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的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将理国与发奋学习相结合,我在课上举办了《问题的来龙去脉》的专题讲座,收效甚佳。

三、竞赛教学中的“学以致用”

竞赛教学中的学以致用,即在每节课的五分钟“时事播报”和“我眼中的国内外大事”的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动员、组织和辅导,学生自愿订阅《中学时事报》和参加时事知识竞赛,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提高学生的时政素养,最终有效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1.坚定信念,培养情怀

竞赛教学旨在坚定信念,培养情怀,即坚定广大参赛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参赛前的复习阶段,我引导参赛学生研究各种权威资料,探究美国社会现实,并提出质疑,最终悟出:目前西方仍深陷欧美债务危机泥潭的体制根源。接着,通过深入对比复习,学生从内心深处初步接受了这样的历史结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2.增强能力,激发热情

竞赛教学旨在增强能力,激发热情,即培养广大参赛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热情。例如,怎样正确看待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针对这一重大经济现象,我研读诸多资料,积极开展教学,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三点。其一,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这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座丰碑。其二,中国仍是贴牌大国、制造大国和经济大国,不是品牌大国、创造大国和经济强国。其三,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使我国从贴牌大国、制造大国和经济大国走向品牌大国、创造大国和经济强国。在此基础上,我引领学生回顾中华民族古代、现代和当代的重大科技成就,不仅进一步培养广大参赛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更极大激发了广大参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坚定了他们为实现国强民富百年梦想的决心和信心。

3.锻炼意志,树立意识

竞赛教学旨在锻炼意志,树立意识,即锻炼广大参赛学生的坚强意志,树立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时事知识竞赛的备考过程不仅对参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更对引导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密切关注现实、科学分析时事、不断探索发现和持续发扬团队精神等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四、制度过程中的“学以致用”

制度教学中的“学以致用”,即将思想品德学科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教学内容同班级管理或年级管理相结合,通过充分讨论,由班级或年级不断出台并完善相应的管理规定,以逐渐形成制度体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之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年级管理工作,我开始探索年级管理制度,并取得有益的教育管理成果。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5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进步,网络已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利用网络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习惯。很多学生喜欢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但网络资源极其丰富,良莠不齐,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众多的网络资源中筛选有用的信息,筛选价值含量更高的信息,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资源干扰,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丰富知识视野,提高对信息的辨析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了思想品德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历史的足迹”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进行任务驱动,学生很感兴趣,积极主动投入到自主学习之中。通过课上小组交流,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得出科学的结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比如,有的学生能够从文字的变迁到灿烂的中华文化,从国粹京剧到中华武术,从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到百年沧桑,直到中华儿女站起来捍卫祖国尊严,获得民族独立……说得丝丝入扣,明明白白。很多学生还能够列举彰显“历史足迹”的案例。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辨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新闻媒体等生活课程资源辅助思想品德教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积淀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一部大的百科全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更离不开生活,教师理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认知、学会辨析、学会取舍等。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更多更好的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在家观看《新闻联播》《法治在线》《以案说法》等栏目,通过社会上的案例进行实践学习。当节目里有互动或专家解读环节时,提醒学生认真倾听,及时做好笔记,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解读,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水平,积淀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比如,在进行“做大自然的朋友”的教学中,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较为困难,教师从网上下载专题片,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详细讲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通过对案例分析、数字解读使学生深刻理解这一专业性很强的概念,进而为后边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为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电视新闻报道或者是专题报道等节目,让学生体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比如,通过对“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2003年新疆的特大沙尘暴”事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珍爱大自然,节约资源,做到人类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社会的双赢。这样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积淀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6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教育具有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高职教育应该是品德教育与技能教育的融合,首先应该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其次是人生目标教育,再次是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我校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职业素质形成规律,将品德教育分阶段、分层次纳入专业培养计划,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尝试并构建了“品德培养+技能教育”两位一体互融互渗教学模式,实现了全员育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将品德培养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通过对生物技术类企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调研,定位专业就业岗位群,明确就业岗位所需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要求与品德规范,确定学生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素质形成规律,将品德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44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第一个“4”是指职业技能四层接轨,即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接轨、教学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接轨、技能培养与岗位需求接轨、素质培养与岗位素质要求接轨;第二个“4”是指品德培养四阶递进,即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分感恩教育、诚信与敬业教育、责任感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四个阶段逐步展开;“2”是指双向互动,即校企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其中,家校互动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基础,只有加强与社会、家庭的横向联系,与家长的横向交流,才能使学生品德培养持之以恒。

将品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通过就业岗位所需职业技能分析(如图2所示),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品德培养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品德培养+能力拓展”的教育模块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突出学生的品德培养。

将品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教师能力的提升是品德教育有效渗透的前提和基础 专业课教师要充分了解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了解并熟知学科专业所涉及的历史性、精神性等教育因素;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从事未来职业、专业工作的价值取向及对学生个体品格等方面的要求;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具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与精神。这些是品德教育有效渗透的基础。此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品德培养的同时,也会将教师作为特殊的认识对象。学生感知的不仅仅是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还有其行为和品格。所以,教师拥有高尚的师德是品德教育有效渗透的保障。

把握品德教育与专业技能传授的有机结合 任何一门学科所反映的既是人类实践的总结、智慧的结晶以及这一领域前人不断追求不断发展的历史,也凝聚着前人的思想、情感、意志、性格等精神力量。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充分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社会对高职专门人才的特殊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对学科和专业中所蕴含的品德教育因素主动地选择、归纳、类比,寻找品德培养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点,将其渗透于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历史和精神的影响,实现对品德培养的潜移默化。

品德教育与工学结合教学环节紧密结合 实验、实训、实习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教学环节不仅仅是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强化与顶岗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为人处事、沟通交流能力、职业素质、合作精神、宽容精神、奉献精神等综合素质的检验与再培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体验作为企业人与校园人的区别,体验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同时,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与感悟。因此,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环节品德教育的渗透与融入,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因势利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融入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社会责任、互相尊重、和谐相处、诚实守信等品德教育;使学生通过实习案例和专业技能顶岗实操,亲身体会做人的标准和社会对良好品德的要求,激发学生感悟,从而实现其全面发展的目的。

将品德评价融入专业考核体系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7

教师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渗透的载体,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冲击,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往往偏重于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或者认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是“两课”教师的职责和任务。此外,当前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中没有包含“德育渗透”“教书育人”等标准,从而导致部分专业教师形成了“智育培养为主,德育培养为辅”的错误导向,即专业教师只负责传授专业课的知识,忽视专业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发生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如何巧妙地进行德育渗透,将育人工作贯穿于教学的点滴之中呢?本文结合专业特点,谈谈在道路与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经验与体会。

一、以就业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当前社会需要德才兼备,有良好思想品德和社会、民族责任感的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以德为本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观念,德才兼备也越来越成为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一个大的前提:专业教学,德育为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就业为导向,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的点滴中。

二、以专业教学为载体,进行德育渗透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的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理论的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教学,具体来说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多个环节,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过程,每个环节都可以挖掘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据作者的统计,在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的教学时间比重方面,专业课教学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0%以上。专业教师作为专业课教学的主导者,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在实施德育方面都占有优势。此外,我们通过调研以及与学生进行交流总结后发现:学生很乐于向专业教师咨询、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容易接受专业教师的教育。因此,笔者充分利用专业教师的这种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德育实效非常显著。

纵观道路工程的发展史,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可以说一部道路发展史,就是一部德育史。笔者作为高校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教师,积极挖掘和运用教材中蕴涵的丰富的德育内容,依据教学规律,将具有教育意义的德育事例,有计划、有艺术地贯穿于教学之中,在教学中积极地对学生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德育工作:

(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渗透,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树立爱国、立志、成才的思想,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为中国道路与桥梁工程事业贡献自己的才智。

(2)处世之道修炼。处世做人,贵在有德。为了使学生在人生路上少走弯路,专业教师有职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例如,学习《道路发展史》一章时,作者引导性地问学生“条条大道通罗马”这句谚语出自何处?有何寓意?作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不少学生拿出手机开始查答案,也有不少学生开始回答。本文作者最后总结性地告诉他们: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了加强统治,罗马帝国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据史料记载,罗马人共筑硬面公路8万公里。这些大道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据说,当时从意大利半岛乃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

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条条大道通罗马”这句谚语就这么诞生了。罗马帝国时期的道路有两个特点:第一,罗马道路高出地面2米左右,因此,诞生了“Highway”这个单词;第二,罗马道路直顺,见山打洞,遇水架桥,至今还保留着挡墙、桥梁的遗迹。本文作者通过这些趣味讲解,提升了学生学习道路工程与桥梁工程专业课的乐趣,同时也不忘提醒学生通往成功的路很多,只要有永不言弃的精神,善于变通,总能通向成功。

(3)职业道德培养。职业道德是对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以及该职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大学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高校专业教师肩负着很大的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在大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必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把学生塑造成有“魂”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基于这种指导思想,笔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非常注意结合所教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从专业思想、职业责任、职业规范以及劳动态度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熏陶,提高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素质。

现代建筑市场上,很多单位及个人,在利益的驱使下,职业道德严重缺失。在课堂上,笔者通过向学生介绍“楼脆脆”“楼裂裂”、瘦身钢筋、短锚杆等反面例子以及其带来的严重危害来进行德育渗透。

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专业教师一定要注意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专业课教师理想信念、思想品德、敬业精神、治学态度、学识水平、人格魅力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专业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忠诚热爱,对学生满腔热情,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 己首先做好,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知行合一”“自省慎独”等师德素养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和影响学生。这种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都无法替代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专业教师的教导才有感染力。此外,为了做好德育渗透工作,笔者认真钻研了自己所负责的课程及业务,积极改革和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持续努力提升教学能力,探索德育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能力教学的结合点,有效地将两者融为一个整体。

参考文献:

高智.漫谈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8

一、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时代背景分析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的起源和归宿,是能否达成教学最终实效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更是检测教师专业素养和课堂调控能力最直接的评价因素,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让思想品德课堂变得更明确、具体,更能让听课者观察、丈量课堂最终实现效果,是否达成“教”与“学”双向统一,是否达成预期与现实的首尾一致,因此,中外学者基于教育共性,共同致力于教学目标领域探究,例如,布鲁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克拉斯沃尔情感领域目标分类、辛普森动作技能领域教学目标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等,而我国专家学者结合中国实际和学生学情,期许为课堂教学提供具体的方向与参照体系,结合时展对中学生提出新要求,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此“三维”目标将一个目标化为三个维度,将目标统一于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之中。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优化需采取的原则

教学目标设计应是合理的、科学的,也是结合社会时代信息和当前学生学情的,优化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基础与发展相结合,一脉相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设定目标便于学生掌握基本内容,但要时刻关注基础性学习与发展性学习之间的关系,保证基础性目标的前提是具备扩展延伸性,能够引领学生的实践能力,由学习领域拓展到生活领域,才能真正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2.整体与层次相结合,浑然一体。设计教学目标务必要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整体结构考虑周全,但整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递进关系和逻辑顺序,因此,关注整体的同时考虑好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教学目标的分设范围,体现出学习结果的层次性要求,从低到高,由近及远,优化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3.全面与重点相结合,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认为,既要全面地看待问题,又要坚持重点论,全面掌控事物的本质、重点,又能突破问题的关键,二者辩证统一方可调控好主次轻重,思想品德课重实践重养成,更需要突出此原则,才可保证教学目标的效度。

三、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方法探索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常规经验及反思,结合对教学目标的调整及认识,拟从以下角度对教学目标的优化措施进行阐述。

首先,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设计表达技巧的渗透。表述是否具体、精准,直接关系到目标及达成过程的方向性和操作性。目标表述力求全面,知识与技能目标着重基础,过程与方法注重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重养成和实践,心中构建清晰的框架,以课为基础,以单元为梯度,不可笼统虚设,仅靠理解、认识等词汇而让读者、学者一片茫然,做到内容具体、动词准确、范围适度,这些基本的要求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不断对《新课程标准》研读中逐渐琢磨和钻研出来。

其次,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中的优化。教师往往需要根据之前预设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展开,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应有的指导价值,但教学不是严格的公式和程序,需要面对具有主观性的人,因此灵活性在教学目标制定中便要彰显魅力。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对自己预设好的目标进行调整,万变不离真理,这是思想品德课堂的常态,甚至有时会偏离教师预设的情境,但只要教师目标明确,大局观不变,也许这种偏离反而会升华或激发学生更多的情感,这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与其他学科相比独有的魅力。

最后,关于课后对教学目标的修正及完善。如果说一个教学目标的设定仅是为了某一课教学服务,那实在是思想品德课的遗憾,时展迅速,中学生思维、观念随时代的转换更是难以掌控。思想品德课堂本身就是一门时代感强、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实践理念,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总结、反思、更新。

课程论专家佐藤正夫强调,“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基准点就是目标”。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只有充分重视教学目标的作用,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反思,在设计中优化,在总结中升华,才可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的价值。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9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10

二、抓住学生心理,营造积极的复习环境

高考形势的严峻,造成了中考形势的严峻。所以,现在的学生大多有很大的学习压力。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要在中考最后的复习阶段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具体来说,班级的学生分为三大类:一是优等生,二是中等生,三是学困生。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在复习课堂上应安排不同的任务,因材施教。优等生有较好的思维习惯,我们应在课前把复习的任务布置给他们,让他们自己研究解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课时让他们各抒己见,然后加以归纳总结,并且练习以强化能力的习题为主。对于人数众多的中等生,我们在上课时应以他们为主,要求他们在课堂上消化所有的知识点,并且作业和练习也以基础知识的练习为主,强化训练。对于学困生,我们应尽量用爱心去感化他们,耐心帮助他们复习最基础的知识,给他们最简单的练习题,使他们在课堂上有事可做,每节课力求有所收获。

对于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经常给予关注。我们可以采用个别座谈、分类座谈的方式,给予他们鼓励,告诉他们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学好这门课不但有利于提高中考成绩,而且对自己今后的人生也有指导意义,并且思想品德课是所有考试科目中最简单的一门课程,只要学习,每个学生都会在复习过程中有所提高,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三、给予学生复习方法的指导

其一,要审清题。要做到逐字逐句的读题,找到问题的关键词所在,看清楚在问什么,准确把握试题所要求回答的是属于“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还是“怎么样”的问题。

其二,要多向思维找原理,回归教材,认真思考试题要求回答的问题所涉及的课本中的哪些知识。

其三,规范地组织答案。学生应按照题目要求确定答题思路,遵循一定的逻辑层次,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并把课文知识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此外,学生的答案应尽量多元化、层次化,体现创新性等。

四、分阶段、按步骤复习

九年级下学期的思想品德课复习是中考前的总复习,所以教师一定要有计划地进行。具体来说,一般分为四个复习步骤。

第一轮复习为基础知识回顾。教师应按照中考说明指出的考点进行复习,既要有知识的系统化,又要突出重点。

第二轮复习为知识专题复习。在一轮复习对教材全部考点内容进行系统、完整的复习后,教师应打乱课与课之间的界限,将考纲中要求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点进行综合归纳,找出其内在联系,列出专题进行复习。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某一专题的知识体系进行跨度较大的综合性训练,以此保证复习的质量。

第三轮复习为热点专题复习。这是国内外重大时政信息和基础知识的分类整合。中考思想品德课的试卷最大的一个特点就在于它的时政性特别强,相当一部分中考试题都是以时政热点知识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当今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时事。所以,教师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和研究时政热点问题,特别是河北省地方性的热点问题,认真分析这些时政资料,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题目,组织答案,并把这些热点以一个个专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整个复习工作的落脚点,它直接关系到中考的成败。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11

    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授课型的,以老师讲授为主,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其 中,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是青少年 走向成熟的标志。人之可贵,在于有志。志者,翅也、鳍也。鸟无翅,不能高飞;鱼无鳍,不能远游;人无志 ,则不能有所作为。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仍不失为德育的主旋 律。中专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 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具 体可以这样做:

    1.采用提问启发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 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 的有关文章。于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青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终于 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大家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最 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地发挥:作为学生—一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象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 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理想。

    2.采用对比式。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 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从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育讲授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时,可以先在黑板 上板书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一《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 一格降人才。”简析本诗后,点明本诗是作者直抒胸臆。大声疾呼要爱才!用才!而马上要学的新课文《病梅 馆记》则用的是曲笔,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则一样;珍惜人才!在此,老师可以作进一步的发挥:作为一名普 通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有勇气这样振臂高呼,几次反复地表明心迹,他那种渴望人才的精神 不正是他关心国家兴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吗?

    总之,作者简介这一环,既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去讲故事,以免喧宾夺主,但也不能忽视这一环的教育作者 ,教师如何利用,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二、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道德教育

    所谓道德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根据一定目的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 它是在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理导人、以境育人的方式中,既在情、形、理、境等因素中实现对人的品质培 养。学校不是一个封闭式的庄园,尤其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仅凭在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远远不 能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青少年自我 意识的增强,必然会产生一种关心自己才能和品格发展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 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和随意性。要做到这一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势在必行。

    事实上,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第二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 较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现在的中专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 合表现自己。作为语文教师,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为何不可以因势利导呢?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读和说的 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真可谓一举两得。究竟 怎样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 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 朋友。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活动。如轰动一时的电视剧《渴望》在中央台重播时正值 寒假,一般同学都能抽空看。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对这部电视剧进行讨论,看剧中主人公刘慧芳美在哪里?王 沪生的形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评、自己辩,通过这项活动,让大家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 丑恶。电影也一样。如学生观看了故事片《焦裕禄》,语文教师便可以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在课外活动中组织 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最后认识到,当官要当清官,做人要做真人!这些有益的活动不仅对学生进 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当然,影视艺术本身的思想内容,就是丰富的德育资源。正如俄国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艺术教 育人们摒弃一切虚伪的坏东西,了解一切善的魅力。热爱一切崇高的美。”这种资源溶形象性与审美性于一体 ,熔情感性与教育性于一炉,可以避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说教味以及抽象化的弊端,增强了德育的可感性。学 生在接受影视教育的过程中,消除了逆反心理,简化了德育过程,强化了德育效果。

    其次,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 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要做到言之有物、会说,必须多读。开卷有益,只有多读,才能丰富自己, 提高自己。我在讲授完“传记”这一单元后,试举办了一次“两分钟故事会”。这一单元的重点课文是《廉颇 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教学目的之一是学习廉颇、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针对这个目的 ,我设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每个同学准备1~2个小故事。并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第一,主题必须体现民 族自豪感或自我奉献精神;第二,篇幅不能太长。在两分钟左右讲完;第三,情节要符合传记的特点;第四, 采取抽签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演讲。结果,每个同学都作了认真的准备,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其中不乏 精彩的故事。如昭君出塞,谭嗣同舍身变法等等。这次有趣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巩固了传 记文学的基本特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他们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和道德情操教育。

    总之,针对中专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读和说的能力培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寓德于乐,寓德于教,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前面已经谈到了结合听、说、读的能力培养,对学生加强德育渗透,这里则针对“写”来谈谈加强国情和 形势教育。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12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思想品德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教师在言谈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育应有的实效性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13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转贴于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