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两年毕业总结实用13篇

中专两年毕业总结
中专两年毕业总结篇1

05级课程实训的初步尝试我们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目的制定了调查问卷,在05级进行人力资源岗位的课程实训时,每2人(一组)一份问卷、一名03级毕业生的联系方式,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及访谈,要求05级的每名同学写出调查过程及感受,这个环节的考核方式是:上交填好的调查问卷、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每组在最后的实训总结课上用PPT的方式讲解调查访谈过程、问卷中的主要观点、调查的感受和启示等。经过调查获得了如下数据:目前(2006年12月)正在工作单位工作的有3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4.21%。其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有16人,占从业总人数的50%。从06年3月起到目前(2006年12月)为止,曾在3个单位工作过的有3人,占总人数的7.89%。曾在2个单位工作过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34.21%。曾在1个单位工作过的有19人,占总人数的50%。目前(2006年12月)没有工作的有6人,其中正在本科深造学习的3人,占总人数的7.89%,暂时没工作的3人,占总人数的7.89%。毕业以来一直未就业的0人,占总人数的0%。与工作有较大关系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计算机、统计学等,毕业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招聘与录用、人力资源规划等,比较喜欢的专业课程有计算机、培训管理、人力资源概论等。这些数据对我们制订08级的教学计划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我们的教学改革也有一定的指导、借鉴之处。更重要的是,05级的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与师兄(姐)的联系与友谊,了解了师兄(姐)们的工作情况,间接熟悉了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而且无形中上了一堂容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择业等多方面内容于一体的课外教育课,不仅达到了实训的目的,也获得了额外的收获,使得学生课程实训与毕业生跟踪调查相结合的尝试获得了双赢。

06级到09级课程实训的继续跟进有了05级的成功尝试,我们在以后年级(第三学期)的课程实训都加入了毕业生跟踪调查这一项内容,而且在05级的基础上增加了用于调查和课程实训的课堂交流时间,目的是让学生更从容地完成任务及更好地分享其他同学在调查中的收获及感受。实训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与05级的基本一致,部分的改动有:06级是两个班,04级是一个班,调查的时候基本是两名06级的学生结组调查一名04级毕业生;07级、08级是一个班,05级、06级是两个班,调查的时候是07级、08级的一名学生调查05级、06级的两名毕业生。调查获得的数据如下:1.06级对04级的调查数据目前(2008年1月)正在工作单位工作的有3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7.18%。其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有17人,占从业总人数的50%。从07年月起到目前(2008年1月)为止,曾在3个单位工作过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12.82%。曾在2个单位工作过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15.38%。一直在1个单位工作的人有26人,占总人数的66.67%。目前(2008年1月)没有工作的人有5人,占总人数的12.82%。毕业以来一直未就业的0人,占总人数的0%。与工作有较大关系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计算机、统计学、招聘管理、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分析等,毕业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招聘与录用、人力资源规划等,比较喜欢的专业课程有计算机、培训管理、人力资源概论等。2.07级对05级的调查数据目前(2009年1月)正在工作单位工作的有59人,占总人数的77.63%。其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有21人,占从业总人数的35.59%。从08年7月起到目前(2009年1月)为止,曾在3个单位工作过的有4人,占总人数的5.26%。曾在2个单位工作过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26.31%。一直在1个单位工作的人有42人,占总人数的55.26%。目前(2009年1月)没有工作的人有17人,占总人数的22.37%。毕业以来一直未就业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2.63%。与工作有较大关系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数据库应用、统计学、招聘管理、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薪酬福利管理、沟通管理等,毕业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招聘与录用、培训管理、人力资源概论、人力资源法律法规等。3.08级对06级的调查数据目前(2010年1月)正在工作单位工作的有6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7.06%。其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有33人,占从业总人数的50%。从09年7月起到目前(2010年1月)为止,曾在3个以上(包含3个)单位工作过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8.82%。曾在2个单位工作过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19.12%。一直在1个单位工作的人有45人,占总人数的66.18%。目前(2010年1月)没有工作的人有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94%。毕业以来一直未就业的有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47%。与工作有较大关系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数据库应用、社会保险与劳动保障、招聘管理、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薪酬福利管理、沟通管理等。

毕业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招聘与录用、培训管理、人力资源概论、人力资源法律法规等。鉴于篇幅关系,2009级对2007级的调查数据,2010级对2008级的调查数据,2011级对2009级的调查数据就不在这里一一展示了。单从一届、几届的毕业生跟踪调查获得的数据可能还看不出太多的规律,但是如果一届届地做下来,这些数据将是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我们也会从中获得有价值的规律性内容,这对我们的教学改革、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建设都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毕业生跟踪调查与课程实训的结合体现在2012级的教学计划中人力资源专业2012级的教学计划中对第三学期人力资源岗位模拟实训的主要目的、要求及内容描述见表2。上述两个表节选自2011级和2012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文字说明部分,表2中“与上届毕业生访谈”就是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即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及访谈。鉴于以往学生实训时反映时间有点短的问题,2012级的计划对第三学期的实训在时间安排上由原来的3周调整为4周,增加的1周时间主要用于与毕业生访谈、写调查报告和准备课上交流的ppt等。

毕业生跟踪调查是对学生进行延伸管理的体现,是学校办学可持续性的需要。通过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趋向、就业率及合格率,了解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对课堂上所学课程的反馈,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反应评价等。根据上述信息反馈,及时改进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不断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因此,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应该成为教学工作的常态,而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如何把它变为常态,人力资源专业几年来所做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与课程实训相结合的尝试,不愧为一种经济、实惠,学生、教师、学校几方面都达到共赢的模式。当然,本文中只做了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跟踪,所得的数据还有局限。下一步,需要做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跟踪,这样获得的数据就更有意义。人力资源的岗位实训是人力资源专业教学实践性的要求。如何做好这个环节?花钱买模拟软件、建校内实训室、专业负责人利用个人关系网与企业联络、建校外实训基地等都是很好的做法。但突破传统思维、“曲线进入”毕业生的所在单位与岗位,利用毕业生与学校的特殊关系,利用校友们的横向沟通,把学生的实训与毕业生跟踪调查相结合,把学生的实训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优势互补,教学相长,是教学、实训、科研良性发展的很好途径。

作者:于静慧

中专两年毕业总结篇2

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调研分析

(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汇总分析

1.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分析。通过半年的调研,发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调查表》182张,回收180,其中有效152张。通过对152张有效调查表毕业生调研时所在岗位按部门归类统计,统计结果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近五年来毕业生就业最集中的4个部门依次是旅游产业部门的导游服务部门、景区服务部门、旅行社门市服务部门和酒店服务部门。所以选定乌昌区域旅游产业的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和旅游景区为人才需求调研的部门,也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2.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近三年毕业生二次就业部门流向分析。截止2013年12月25日,发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调查表》182张,回收180,其中有效152张。通过对152张有效调查表毕业生再择业部门流向信息统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近三年毕业生第二次就业部门流向如下: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近3年毕业生在换岗的过程中,由从酒店服务向导游服务行业、景区服务行业转移的趋势,其中导游服务行业最为明显。旅行社服务行业就业人员也在缓慢增长;毕业生毕业之初,毕业生从酒店服务行业的流出趋势最为明显。

结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部门为导游服务部门、旅行社门市服务和景区服务部门,酒店服务部门依然是毕业生初次就业的重要领域;就业两年以上的毕业生从上述三部门的服务岗位向旅行社基层至中层的管理岗位集中升迁的运动轨迹最为明显。所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企业调研的主要部门为旅行社服务、景区服务和导游服务部门。其中调研岗位主要为各行业人才需求空间最大的岗位和旅行社基层与中层管理岗位。

(二)乌昌区域未来两年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调研团队根据产业调研方向,选定6家旅行社、3家旅游景区和1家5星级酒店为调研企业。

1.乌昌区域旅行社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旅行社未来两年人才需求缺口最大的基层技术应用型岗位依次是导游员和计划调度员,占了总需求计划的88.7%。外联岗位的需求空间不断扩大。上述7家旅行社未来两年计划招聘的4个岗位中,持证职业资格证书的导游员、计调员、外联与票务人员共102人,占总需求的38.5%。

结论:乌昌区域旅游产业旅行社服务部门基层中职层次技术应用型岗位中需求空间最大的岗位为中文地陪导游员、计调服务员。

2.乌昌区域景区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调研团队选择西域旅游开发公司旗下的天山天池景区与天山大峡谷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人才需求调研,未来两年基层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计划如下:西域旅游开发公司未来两年计划招聘岗位(按人数多少排序)依次是景区讲解员、驾驶员、服务员、面点师,其中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应的岗位是讲解员与服务员,共100人占西域旅游公司未来两年总招聘计划的65.7%,其中讲解员占59.2%,服务员占6.5%。

3.乌昌区域酒店服务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调研团队选择位于乌鲁木齐市的五星级酒店塔里木石油大酒店与文浩商务酒店进行人才需求调研,未来两年基层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计划如下:塔里木大酒店与文浩酒店未来两年计划招聘岗位(按人数多少排序)依次是餐饮服务员、综合维修工、收银员、前台接待与客房服务员,其中剔除与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范围异化的岗位综合维修岗位,乌昌区域酒店服务行业未来两年热门的岗位分别是餐饮服务员、前厅服务员、酒店收银员、酒店综合维修工。

从结论综合分析,新疆乌昌区域旅游产业旅行社行业、旅游景区行业和酒店餐饮行业的旅游企业计划招聘中职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岗位(按需求量大小排序)分别是景区讲解员、中文导游员、餐饮服务员、旅行社计调业务员 旅行社外联服务员、 酒店收银员。

(三)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确定

中专两年毕业总结篇3

玉林与贵港两市利用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力发展地区优势产业。贵港利用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两大基地,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河内港口城市,并且建成了金属冶炼等“五大产业基地”和建材等“十大骨干产业”,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建材、能源供应基地,农副产品及林产品的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玉林市大力培育临港产业,发展交通、物流产业,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近年形成了机械制造等五大产业集群,是全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两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中职教育应对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当地教育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玉林与贵港市的专业设置对区域产业的覆盖率分别为80%和69%。

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

截至2013年,玉林市有中等职业学校26所,全日制在校生3.87万人,毕业生就业率98%;贵港市有中等职业学校22所,全日制在校生1.93万人,毕业生就业率97%,与企业订单办学学生比例12.3%。

在劳动力培训上,两市树立学历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的思想,着力发挥县级职教中心整合学历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的作用,努力建立“政府协调,部门主导,学校培训,资源共享”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其中,玉林市提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城乡一体”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从政策上确立以市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并要求市教育局、市人事局统筹管理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县域培训资源的整合步伐加快,北流交通技术学校,北流市农业机械学校,容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3所学校在2013年前后实现顺利整合。贵港市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每年1万多人次,使得劳动力质量显著提高。

问题分析

专业结构不优化

专业门类不全。从统计数据反映的情况看,国家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划分了18个专业大类,而两市仅设有11个,尚没有开设的专业大类是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石油化工类、医药卫生类、休闲保健类、体育与健身类、司法服务类。

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协调。一是产业结构覆盖不合理。农业产业一直是玉林和贵港的传统优势产业,2012年两市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20.6%和21.9%,但中职学校开设第一产业相关专业仅占全部专业的5.5%。以贵港为例,2013年贵港中职学校招生专业中,属于第一产业的专业1个,占4.3%;属于第二产业的专业10个,占43.5%;属于第三产业的专业12个,占52.2%,而贵港市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2.2∶40.2∶37.6,错位明显。见表1。这种专业结构将导致第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稀缺,第三产业培养的人才却大量过剩,严重制约实体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二是优势产业没有覆盖或覆盖不足。玉林与贵港两地的矿产资源丰富,两市中职学校却没有一所开设资源环境类专业。贵港是西部最大河内港口,玉林大力培育临港产业,但是两市中职学校均没有与港口、水路运输相关的专业。电力和化工是贵港的重要产业,但在已设专业中却没有一个属于能源与新能源类或石油化工类。玉林市电子信息、健康食品、服装皮革均位列五大重点产业集群,服装皮革与食品加工基地还属部级,但轻纺食品类专业全市尚无,信息服务类专业仅有3个。

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两市中职学校不仅专业开设门类少,同一门类专业设置的重复率也较高。例如交通运输类中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贵港市具有招生资格的12所中职学校中,有8所开设;在玉林市可招生的21所学校中,开设该专业的达16所。诸如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会计、电子商务等专业,重复设置现象也比较明显。

资源配置不合理

2011年全区中等职业学校合格评估后。玉林和贵港两市都有一部分学校被取消招生资格,而这些学校出现了校舍和硬件资源的闲置。同时,在有资格招生的学校中,市一级的职校又比县一级职校更具招生优势。这造成县级职校的资源浪费和部分市级职校教育承载力加速饱和。以玉林市为例,2011-2013年市内3所职业学校逐步爆满,无法进一步扩招,但5个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按办学规模可容纳1.5万人,目前实际在校生只有5499人。贵港的桂平市有中职学校4所,停止招生2所,可容纳8900名学生的校园面积仅有学生4062人,实际在校生人数仅占可容纳学生的46%,桂平市一职的在校生人数占全市中职学生数的81%,而其中一所却只有25名学生。

办学条件依然不足

广西两轮职教攻坚期间,玉林和贵港两市中职教育经费投入显著增加,两市中职学校大部分办学条件达到和超过国家设置的标准。但是,从总体来看,两市中职学校的基础依旧薄弱。在玉林市有统计的13所学校中,2008年经费收入平均增幅为14.4%,支出平均增幅为11.4%。2008年当地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增长率为12.9%,这意味着总体教育经费的投入赶上了地方经济增速,但有8所学校的收入与投入增幅均低于GDP增长率。由于贵港是从玉林市分化出来的地级市,原来没有中职学校,现有的中职学校由基础薄弱的基础学校转化而来,虽然经过3年职教攻坚,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中职学校总体上仍担负较多债务,后续的财政投入压力持续增加。中职举债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也挤占了普通高中教育的财政投入份额,导致普通高中教育负债巨大,办学困难。

生源流失现象严重

中职学校虽然就业情况良好,但本地生源外流,适龄学生流失多,造成了劳动力的极大浪费。见表2。

对表中数据计算得出,2012年玉林市本地中职吸收的本地生源仅占初中毕业生总数的15.4%,有10.1%的本地生源流入外地学校。贵港市本地中职仅留住占初中毕业生总数7.4%的生源,有近18.8%的毕业生流向外地。而作为广西最大县级市的桂平市,仅有6.9%的本地生源就读本地中职,高达21%的初中生源流向了外地中职学校。

另外,有近1/3的初中毕业生并未进入普通高中或者中职学校,广西高职教育也失去了生源发展的依托。用“初中毕业生数”扣除“本地、外地中职招生数”与“普通高中招生数”之后,玉林市有27912名(占初中毕业生总数30.4%),贵港市有25362名(占初中毕业生总数29.5%)的学生流失。

中职毕业生本地就业情况不乐观

在本地生源流失的背景下,学生毕业后大量的区外就业造成劳动力的二次流失。2009年,一项关于毕业生流向的调查显示,玉林电子工业学校近3年毕业生13000多人,其中流向区内的占20%,流向广东的占78%,流向其他省(区)的占2%。玉林市机械工业职业技术学校80%毕业生安排到深圳、东莞等地工作,其余20%安排在本地各县镇工作。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主要流向广州、佛山、深圳、珠海的大中型企业及公司,仅有少部分留在本地。越是优质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外流现象越严重。造成此种现状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参与校企合作的多为外地企业,本地企业先失机遇;其次,学生毕业后,本地产业吸纳能力有限且待遇不高,广东企业规模大,用工需求旺盛且资金实力雄厚,相比本地企业,与职校合作的积极性与投入能力也更强。

对策建议

设立企业-学校对接专员,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

由于中职学校按专业大类和专业细类设置课程和培养人才,而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却将所需人才细化为几百种行业,两者之间的“代沟”需要精细化填补。应切实发挥行业协会和企业协会充当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桥梁的作用,改变协会的官办作风,设置市场化操作的非营利性的专门机构和专员,直接对接企业和中职学校,将区域产业布局的新调整与市场新变化对劳动力及技能型人才在质量、数量和方向等方面的需求信息,双方合作的意向与需求,及时反馈给政府、行业、企业与中职学校。这有利于调整优化中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产业急需的紧缺专业建设,填补专业空白点。为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可采取底薪+提成的薪酬模式,根据服务质量和对接成功比率提取一定的劳务酬劳。

实行以企业为主导的中职教育,引导劳动力服务本地企业

鼓励企业举办中职学校。学生入学即为企业员工,根据入校和入企时间与年限,合理分配学习和工作时间与时段,整合师资力量,强制保证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的同时接受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职业素养、文明礼仪和公民道德教育,使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提高劳动者素质、产品质量、学校与企业的吸引力。

企业成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力,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鼓励企业和职业院校突破年龄、地域、时间限制,面向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农民工、城市失业人员和复转军人、在职人员开展职业培训,切实提高劳动力培训效率与效益。

以企业需求为主导整合县内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将县级职教中心和中职学校转化为企业培训后台,增强培训的社会实用性,节约教育资源的投入。将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成重点面对在职、社会和农村闲散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的新型学校。受训学员成为企业的后备力量,满足各类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需求。

调整中职教育经费拨付模式,转移支付企业办学成本

中专两年毕业总结篇4

1.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经过50多年办学经验积累,形成了鲜明的专业定位与办学特色。目前形成了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和交通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其中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专业方向办学历史悠久,基础积淀厚实,在全国有重要的影响。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工业与民用建筑场地的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管线综合设计运输系统设计和绿化美化设计,专业综合性强,研究内容涉及面广,是我国唯一的总图运输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全国具有唯一性。交通工程方向于2003年开始招生,培养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与以前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就业范围拓宽。总图运输专业方向的本科毕业生不再局限于工业设计院,近年来分配到民用设计院的学生比例不断增加,而工业与民用设计院的总图运输设计的侧重点有明显不同。②两个专业方向相互渗透。为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搭建了许多平台课程,充分满足两个专业方向的学习。目前90%以上的交通工程专业方向本科毕业生在总图运输岗位就业,如何确保交通方向的毕业生能胜任总图运输设计工作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③过分依赖指导。大部分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指导,毕业生独立工作能力较差,设计成果创新之处极少,这样不利于今后走向社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展科研和工程设计活动。

为了改变目前的现状,满足社会需求,急切需要研究如何提高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2.提高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2.1 科学选题。根据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在确定课题时强调专业性、实用性、代表性和综合性,严把选题关,力求使学生受到全面锻炼。

2.1.l 选题性质。选题尽可能做到与社会生产实践、科学研究项目和实验室建设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了解交通工程专业在国家基本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专业定位、择业观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由于交通工程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工程技术类专业,因此工程应用类型的选题占较大比例,目的在于强化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锻炼学生专业基本功。同时应增大科学研究类选题的比重。通过撰写毕业论文,一是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1.2 选题内容。交通工程专业具有涉及领域广、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等特点,结合本科生的就业方向,各年度的选题内容广泛,覆盖的知识面较广,几乎涉及到各大个行业,如钢铁行业、化工行业、电力行业、建材行业等,根据近几年学生的就业去向,还增设了民用方向。同时要保证选题难易程度适当,要根据每届学生的具体隋况,调整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在对2009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22.8%的学生认为难或较难,61.4%的学生认为难易程度适中,15.8%的学生认为易或较易。

2.1.3 选题方式。选题先由指导教师提出,经教研室充分讨论和教研室主任审阅并签字后上报学院,经分管教学院长批准签字后,方可列入选题计划。指导教师根据批准的选题计划,编写任务书。选题计划和任务书确定后及时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申报选择意向。

2.2 注重指导。在毕业设计中,指导教师是整个毕业设计的组织者。从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任务布置到设计指导,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指导教师应结合自身具有的实际设计和研究工作的经验注重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其次,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毕业设计资料文献搜集和阅读及相关知识的储备,充分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共同制定设计主攻方向、研究路线和设计进度,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找到毕业设计的恰当切入点,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再者,注重指导的方式与方法,毕业设计应强调创新性,避免越俎代庖式具体的指导。在指导2009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中,要求学生记录工作日志,实行每周汇报制度,每位同学介绍自己一周的设计情况,并在每张图纸完成后,组内的学生互相评图,找出不足,并进行总结,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这种方式不仅及时督促了学生,而且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同时还大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整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3严格管理。

2.3.1 保证出勤。考勤实行三级管理制度,一是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行考勤制度,保证学生出勤率;二是学院教学办及督导组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行抽查,要求指导教师每周指导次数不少于4次,指导实践每次不少于2小时;三是学校教务处和督导组实行中期检查,对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设计进度进行检查。

中专两年毕业总结篇5

二、实习时间

xx级各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均安排8周,跨学期实施,具体日期为2006年12月18日起,至2007年3月28日止。

三、组织办法

1、组织领导

本次毕业实习由院xx届毕业生毕业实习领导小组领导: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秘  书:

2、毕业实习的指导

各专业方向设负责人,并指定若干有经验的教师共同指导:

(1)证券投资方向负责人:

(2)期货投资方向负责人:

(3)保 险 学方向负责人:

(4)投资银行方向负责人:

(5)经 纪 人方向负责人:

(6)信用管理方向负责人: 

(7)传媒经济方向负责人:

· · · ·

· · · · ·

3、实习学生的组织形式:

(1)本次毕业实习的xx级本科生学生共499人,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办法组织。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一种实习方式。

(2)选择分散实习的学生,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但要办理相关手续,包括本人申请、对方单位的接收确认函等。

(3)选择集中实习的学生,由学院联系实习单位;参加集中实习的学生必须服从学院统一的编组安排。

(4)学生的实习地点和单位确定以后,必须保持稳定。集中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间不准以任何理由调换实习单位;分散实习的同学确有需要可以更换一次实习单位并及时向学院报告备案。

四、工作程序

1、编制实习教学文件:

2006年12月10日前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本次实习有关文件的编制。

2、布置实习任务:

2006年11月30日前,各专业方向实习负责人向本专业方向的学生介绍本次实习教学大纲,说明实习目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确定实习地点、实习单位:

2006年12月6日前,各专业方向实习负责人将选择分散实习方式的学生分组名单报教学部。此后,学院有关领导、部门、专业方向实习负责人和实习学生共同多方联系,确定集中实习学生的教学地点和单位。

4、动员大会:

2006年12月中旬,学院在500人报告厅召开动员大会,领导小组成员、学团办领导、xx级班主任及全体学生参加。

5、返校时间:

学生实习结束后,返校时间为2007年3月29-30日。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返校,必须提前请假。请假时间不超过2天的,向班主任老师请假;超过两天的,必须向学院分管实习工作的副院长请假,并准备好有关请假原由的文字材料、证明备查。凡无故不按时返校者,一律按旷课计,不能获得实习学分,并按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3月30日晚7:30由学院分管实习工作的副院长主持,学工部领导、班主任参加,在500人报告厅召开xx级全体学生大会,检查同学返校情况,同时布置毕业论文工作。

6、综合评定实习成绩:

2007年4月2日—4月12日由各专业方向实习负责人组织评定学生毕业实习成绩,4月13日报教学部。

五、对学生实习情况的指导、检查和考核内容

1、教师指导:对集中实习的学生,指导教师应到实习点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指导,作好考核工作;对分散实习的同学应通过书信(含Email)进行联系检查和指导。领导小组分别在2007年1月17 日和2007年3月14日召开阶段情况分析会,并形成简报报xx大学教务处。

2、学生周小结:学生在实习期间,每周必须写一份小结,自己保存;实习结束后交实习指导教师,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周小结必须结合实习专业、实习的实际情况,汇报本周实习工作的主要内容,有感而发,写出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3、学生书面(含Email)汇报:所有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向实习指导教师分别在2007年1月15 日前和2007年3月1日前做二次书面(含Email)汇报;并由实习指导教师留存,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

4、学生实习报告:学生必须在实习的最后两周内写好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应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结合在实习单位实习的实际情况撰写。可以就3至4个在实习过程中体会深刻,或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进行论述,也可以就此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实习报告不少于3000字。

5、学生实习鉴定:实习结束时学生应填写好《毕业实习鉴定表》中“毕业生实习自我鉴定”栏目,并要请实习单位领导或实习指导者在《毕业实习鉴定表》上签署意见及鉴定,并加盖实习单位的公章后带回。

6、学生可提供的其它材料:如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与了与专业有关的调研、策划、谈判、论证,在征得实习单位的同意后,可以将为所在单位撰写的各种策划书、市场调查报告、项目可行性分析、谈判纪要等有关文字材料作为实习报告的附件交回学院;如果涉及实习单位的商业秘密,可以复印其封面、目录等部分内容,并让实习单位出示你参与该项目的证明(须有单位公章、日期、实习单位领导签字)。上述材料与实习报告一起,作为实习成绩评定的依据。

7、成绩评定: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必须上交周小结8份、《实习报告》、《毕业实习鉴定表》。专业方向负责人在4月1日—4月12日内,组织有关教师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等五档,做好学生毕业实习成绩评定,上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优秀、不及格者将严格审查。

六、工作总结

实习工作结束后,各专业方向负责人应对本专业方向学生的毕业实习做总结,写出总结报告。学院领导小组在4月20日左右召集各小组做总结,最后写出总结报告上报、存档并召开总结大会。

七、毕业实习注意事项

1、参加分散实习的同学必须把《毕业实习管理委托书》交给所在实习单位的领导或指导者。

2、实习学生到实习单位开始实习后,应及时请实习单位填写《实习单位回函》。《实习单位回函》务必在2007年1月5日以前(以投递时邮戳日期为准)寄给本班班主任,地址:重庆市南岸区五公里xx大学融智学院(邮编:400067)。不按时寄回者,实习成绩作不及格计。

3、每位同学必须认真阅读所在专业方向的《毕业实习大纲》的要求,领会其精神,按要求进行实习;并将《毕业实习大纲》交给所在实习单位的领导或指导者参阅。

4、请用16开本子撰写周小结,以便收回检查。

中专两年毕业总结篇6

考研、考公、直接就业,这三个是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毕业生毕业后的选择。如何为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未来,除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还要借鉴提取前人的建议。本课题采取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对嘉兴地区的我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进行调查,通过他们就业后所得出的经验,为即将毕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校生提供意见,从而更好地选择就业方向。

二、嘉兴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现状分析: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据嘉兴人才交流中心的招聘信息显示,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上趋向务实,招聘不再只追求学历,而是更侧重于工作岗位需求。本调研组根据问卷采访结果和对数据的整理,分析了嘉兴地区浙江师范大学2001年——2010年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从就业率方面看。通过走访和问卷,本调研组搜集到的数据显示2001——2010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

第二,从职业类型方面看。从事教师职业的毕业生人数所占比例最大,占调查总人数的75.6%,从事公务员的则占22.2%,其他职业的占2.2%。

第三,从职业幸福感方面看。无论是从事教师、公务员,还是其他职业的被调查者,均对自己的岗位满意度较高,该现象尤其在教师行业中更加明显。

第四,从在职压力方面看。在被调查对象中,一方面有34.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非常大,有47.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比较大,两者加起来占到了被调查教师的82.2%。

第五,从工资待遇方面看。提高工资待遇一直是众多教师的期盼,据本调查组的调查情况反映:在地区分布上,嘉兴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在浙江省范围内偏低,尤以嘉兴市的海盐县最低,地区差异较大。

三、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根据2001年——2010年嘉兴市政教专业毕业生工作基本情况调查情况,被调查者资料可分为三部分:政教专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工作现状以及工作反馈。现做如下分析:

(一)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嘉兴市政教专业毕业生的样本中,男性比例为54.2%,女性比例为75.8%。从工作年龄来看,拥有6年到9年内的工作年龄的最多,占调查总认识的82.2%,工作年龄1年到3年内的和3年到6年内的分别占13.3%和4.4%,所占比例较小。结合生源地为嘉兴的政教毕业生情况来看,03届到06届的嘉兴籍贯政教毕业生最多,这三年平均每年的嘉兴籍贯政教毕业生达到12人,06年之后骤然减少,因而工作年龄6年到9年的基数最大,所占百分比最多。从职业现状调查情况上看,从事政治教师的所占百分比最大,占调查总人数的75.5%,从事公务员的则占22.2%,从事其他职业的占2.2%。

(二)工作现状

2001届至2010届嘉兴籍贯政教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分为教师和公务员两大队伍,教师当中又分两部分分别执教高中与执教初中政治。

调查显示,77.3%的职业的获得是通过招聘会,结合调查数据,教师职业的获得都是通过招聘会;而有15.9%的公务员是通过先从教后考公的;只有6.8%的公务员是一毕业直接考公务员考上的;政教专业毕业生对工作的选择主要为高中政治教师,其次是初中政治教师、公务员。

(三)工作反馈

教师方面的学长对在校政教专业学生的建议是更倾向于多读书,而公务员的学长则更倾向于要多锻炼自身能力。

从上图可以看出,单纯积极参加学生会各种活动是不提倡的,在校学生应追求多方面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研主要是通过对嘉兴地区浙江师范大学2001——2010年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查,得出该专业已就业的毕业生成功就业所需具备的自身素质,从而为广大在校生提供奋斗的目标。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依旧有诸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如若就业,工作比较稳定,但是发展空间较少。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基本上无涉及到商业方面,主要集中于学校的教学工作与政府部门的工作。

综合以上,我组成员提出了如下建议:

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不断扎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理论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动力,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因。思想政治教育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主要的优势是自身的专业知识与专业修养,要有能说会写的特长,因此只有具有一定知识储备,才有发挥的余地。

有意向从事教师职业的在校生应该在辅导学生心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取向等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如:粉笔字板书的书写、课堂的设计方面应该利用多媒体等资源。要结合现今学生发展的特点以及现今社会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的实际,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教育实习阶段,毕业生应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在有经验的同事的带领下,努力学习各种技巧和技能,将大学学习到的师范技能和各种能力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教学效率。

切实加强毕业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实内在修养,与时俱进,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模式,并努力克服职业倦怠。工作单位需对毕业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平台,对其专业成长进行促进。

随着现今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在校生应创新就业形式,寻找就业的新路径。如:可否突破专业限制向经商方向发展等。(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腾元《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网络出版年期]2008年10期

中专两年毕业总结篇7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央和国家各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就业促进政策,2008年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认真总结我国促进就业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促进就业立法经验,积极发挥政策的利益调节和刺激功能,引导大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就业[1]。

1 调查对象、方式和范围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院1997-2016共二十届部分毕业生6162人,其中中药学专业2508人、药学专业876人、制药工程专业1699人、市场营销专业1079人,包括已经就业的毕业生、继续深造的硕士研究生,见表1。

1.2 调查方式

通过对药学院毕业生就业数据整理、电话咨询、实地探访等方式对毕业生就业方向进行调研。

1.3 调查范围

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学、药学、制药工程和市场营销四个专业1997-2016届部分毕业生。

2 调查结果

2.1药学类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去向

通过对6162人的就业单位类型分析,我们把就职单位总共分了七个类型,包括行政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单位、医药企业、社会药房、其他。在就业类型调查中发现,医药企业和医疗单位所占比例相对大,说明大多数专业毕业生趋向于此两种方向就业。这与马晓匡教授对大理学院药学与化学学院毕业生去向研究结果一致[2]。这种现象反映了药学类毕业生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呈正相关,见图1。

2.2 药学类毕业大学生的行业就业率

2010年之前四个专业的行业就业率维持平稳运行,之后就业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见表2。通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2010年后的毕业生为个性张扬的90后,时代性格特点、就业观念的变化影响了就业率,使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就业难的社会现状,也导致就业率的下降[2]。

2.3 药学类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前景

通过对四个专业的一次就业率分析,四个专业一次就业率都高达90%以上,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药学类大学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见表3。毕业生从事医疗单位人数趋势在总体呈上升趋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实施宏观积极的就业政策,药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逐渐上升,就业前景十分乐观。

药学类专业毕业生从事药房工作的人数逐渐上升,经调查发现社会药房处于改革阶段,由以往拥有一个药剂师可同时开多家连锁药房向一个药剂师只允许开一家药房改革,这是导致毕业生向社会药房倾斜的主要原因。在改革浪潮推动之下,社会药房将需要更多的药学类专业相关人才,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将扩大药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在对近三年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调查显示为94%,比平均就业率高近两个百分点。该专业存在着就业面广泛的特点,从事市场服务与开发、销售,其他行业如经济、管理、贸易等有相当一部分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见图2。市场营销专业人员的就业方向多元化,行政事业单位1.3%,国有企业4.3%,私营企业74.1%,港澳台投资企业5.3%,外商投资企业4.7%,个体经营10.3%,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市场营销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用人单位最多的是私营企业,其次为个体经营。通过调查分析得药学类市场营销毕业生从事医药企业占46.6%,占主体部分。充分说明药学类市场营销独具特色,其就业前景相当可观。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与引导

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毕业生存在好高骛远的心态,但其专业知识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特别是应该从学生入校起进行积极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和就业观念。在学习和工作中脚踏实地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3]。

3.2 改进培养方法与课程设置争取达到最优化

学校应多举办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案例分析、调研)、加强专业学习的广度、加强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加强对专业学习的引导、加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讨论:多举办高水平的专题讲座;加强专业学习的深度[4]。

3.3 提高专业化程度

通过研究近十年药学类专业就业单位类型分析,毕业生在知名医药企业就职人数逐年增加,说明我校培养的人才专业化程度提高。为更好适应市场的需求,我们应加人才的培养专业化程度。

3.4 大学生就业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建立一名教师联系一个班级体、一名教师联系一名学生等制度,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领域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学生在专业学习、专业发展方面的教育,正确指导大学生考研及专业发展,避免盲目学习及盲目考研,同时也能促进大学生的良好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建立与用人单位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作用,以此来加强药学院大学生的就业,提高就业质量[5]。

4 展望

通过对山东中医药大学近二十年来的就业状况分析,整体的就业水平在稳步提高,现在的就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学生们的选择面更加广泛,通过综合分析就业单位等各个方面数据现在学生的择业观也日趋多样化。同时结合现在中医药发展趋势,我校的专业设置也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近年来,不断完善专业结构,新开设了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资源开发等专业,在发展壮大原有专业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在此形势下作为学校我们应该不断转变就业指导理念,在新思想的引导下以更加开放的方式传递出多元的就业思想;身为在校学生我们更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指导下积极将创业与中医药紧密结合,充分实现“互联网+”和中医药的深度融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潘莉莉.“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及绩效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1,3(6),43-48.

[2]马晓匡.我院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调研报告[J].大理医学院学报,2001,10(增刊):154-155.

[3]何剑英,杜一民,何旭.大理学院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与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12):77-79.

[4]赵婷婷,吴蕾蕾,樊文强.大学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1):97-103.

[5]黄绍国.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与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2):124-125.

中专两年毕业总结篇8

1毕业生跟踪调研的方法与内容

首先成立了调研小组,负责相关各项工作的推进。调研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开展。课题组成员设计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情况反馈表》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用人单位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两份调研量表,分别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填写。毕业生情况反馈表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表的具体内容见表1和表2。

2调研结果综述

2.1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统计本次调研从用人单位收集到的问卷共192份,分别来自市、县两级医院。以下是对本次调研反馈情况进行的汇总分析。

2.2毕业生个人跟踪调研问卷结果统计(见表2)从毕业生处回收的调研问卷共197份,同样来自市、县两级医院。

3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3.1对用人单位评价结果的分析

图1为根据表1的统计数据生成的柱状图,根据图1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总体来说好评占大多数,其中对于毕业生“职业道德”方面的评价最高“,好”评率为75%,其次分别是吃苦耐劳精神、合作意识、工作态度、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几项,好评率均在60%以上。有3个项目: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外语水平好评率低,仅为30%左右,其中“外语水平”一项好评率最低。由此可以看出,在调研的15个项目中,大多数项目都是获得好评的,说明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总体是认可的。但是认可程度还有待提高,即便是好评率较高的几个项目认可程度基本都在50%-80%之间,没有达到90%-100%区间范围内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对本专业毕业生“科研能力”和“外语水平”两项好评率均较低。提示今后的专业教育在这些方面的培养上有待重视和加强。

3.2对毕业生个人跟踪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图2所示,毕业生个人跟踪调研问卷主要是对学校和专业教育教学方面的评价。毕业生评价较高的项目有基础课教育质量,好评率为68%;专业课教育质量,好评率为63%。评价较低的项目为:外语教学,好评率仅为28%;科学研究与方法指导,好评率为35%。

4调研结果的启示

4.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好,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获得了两级医院的一致认可。学校专业设置基本符合用人单位需求,教学效果良好,但仍有一些方面有待加强。例如市、县两级医院都反映出在外语教学和科学研究与方法指导方面还有所欠缺。有些医院提出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应与时俱进,多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多关注学科前沿动向。此外,还应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加强与实习医院间的沟通。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提示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培养高技术型应用人才。应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同时还应该给予学生严格的要求。在基础知识学习中,应该有目的性的将临床实际内容渗人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在临床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学会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解决临床教学中的问题,然后再让他们早日接触患者,在实践中能够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4.2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的各环节普遍认可度较高,尤其是基础课教育质量和专业课教育质量,专业设置合理,教学管理严谨有序。学校教学方面条件较好,但生活条件还有待改善。在调研的各项标准中,有两个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外语教学,二是科学研究与方法指导,这与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相吻合,说明本专业在这两个环节上确实应着力加强。从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中,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毕业生质量情况,我们将根据此次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和毕业生的自我评价,来找准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为加快专业建设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准确、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艳君.第二临床医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报告[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75-176.

[2]刘天宝.齐齐哈尔医学院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结果统计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9):1110-1111.

[3]张文红.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1-2013届毕业生调查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4.

[4]孙志凤.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期望和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73-77.

中专两年毕业总结篇9

为了更好地把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满足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等方面的需求,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合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缩短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的就业路径,客观反映我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能力、社会适应性及社会声誉,及时发现本专业在专业学科设置、素质教育、学生就业工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我们于2015上半年对广州及周边的数10家汽车相关企业和毕业生共159人进行了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并委托第三方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进行调研统计。

采用的调查方法有座谈访问当面交流:此调查对象是广州本地及周边的企业老总、人力资源部门有关人员、毕业生本人;填写问卷调查表:将问卷调查表发给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共发出122份,收回98份;电话访谈:对外地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和毕业生进行了电话沟通。

一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家庭轿车的普及,作为汽车市场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更是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如广州春源红旗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一次就计划从该专业要毕业生25人。近两年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收入水平也高,就业竞争力指数居我校之首,因此受到广大高考学生的青睐,成为近几年来学校机电系的热门专业之一,报考和录取人数逐年增加,这一点上也凸显了其专业特色和社会认可度。同时,从2012年开始至今年我院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和就业质量进行的第三方调查数据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1.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本专业是从2005年开始招生至今,从2008年到2014年七届毕业学生总共572人,现该专业在校学生总计293人。近两年的毕业生人数及就业情况如下表所示。

近两年的毕业生人数及就业情况

时间 毕业生人数 就业率

2012届 102 96%

2013届 55 96%

2.毕业生就业区域、行业、岗位结构分析

跟踪调查显示,2012、2013年这两届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省,而且珠三角区域所占比例很大,占81%。其余部分在粤西5%、粤东8%、粤北6%。

两届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主要是汽车经销业,占比为73%;也有少数从事其他领域和行业的营销工作,如房地产、电商、市场研究公司等。而汽车相关行业中大部分是在4S店和汽车配件单位,如日产4S店、福特4S店、大众4S店;也有从事二手车及租赁工作的,如五加五汽配公司、神州汽车租赁公司;还有一部分人在汽车修配厂和汽车美容店。

两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集中在个体民营的比较多,其次是国企,再次是合资和机关事业单位。分别为私企69%、国企21%、合资5%、机关事业单位5%。

就业的部门主要有:销售部、客服部、市场部、人资行政部、售后部。

就业的具体岗位有:中层管理人员为3%、一般行政人员和文员为10%、营销人员为75%、售后客服人员为12%。

二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情况

1.就业对口情况分析

这两届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在学校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率可达73%,基本对口为17%,不对口为10%。

2.就业稳定性分析

调查显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两年以上用工合同的达60%以上,但从一而终的却不是很多,他们在毕业半年内就有51%的有跳槽经历,究其原因这与用人单位及毕业生个人两方面都有关系,个人原因多一些。

3.就业薪酬水平分析

在所调查的两届毕业生当中,个人月收入基本都在2000元以上。平均月收为4450元,列我院所有专业毕业生月收入之首。其中月收入为5000元以上为11%;月收入4000~5000元的居多为45%;月收入为3000~4000元的为34%;2000~3000元的最少仅为10%。

4.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规模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规模统计如下:就业单位为50人以下的为17%,就业单位为51~300人的为42%,就业单位为301~1000人的为24%,就业单位为1000人以上的为17%。

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通过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座谈,普遍反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好,专业知识扎实,吃苦耐劳、进取、协作、与人沟通等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也高。学生的就业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感觉非常满意”的为90%,“比较满意”的为6%,“一般”的为4%。

6.毕业生主观满意度情况分析

我们综合了毕业生对所在的工作单位、职位、薪酬等方面的主观感受,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就业现状的主观满意度为75%,基本满意的为15%,不满意的为10%。

三 本专业就业的优势分析

从上述就业基本情况和就业质量情况可以看出,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基本上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就业率高。从统计两届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可看出,就业率均达到96%,专业的社会认可度较高。就业专业对口率高,达73%。反映出该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能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学生在校打好扎实的理论功底与良好的实践技能,能顺利完成校企对接,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毕业生行业任职能力强,毕业的大部分学生在汽车4S店、汽车配件经销单位、汽车修配厂、汽车美容服务公司及汽车租赁公司任职,从业岗位为销售部、客服部、市场部、人资行政部、售后部等。毕业生能胜任自己的工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较高,感觉非常满意的达90%以上。薪酬待遇较高。统计数据表明,就业的毕业生月收入平均达4450元,月收入4000元以上毕业生占调查人数的56%,收入水平列我校各专业之首,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

四 本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

第一,虽然本专业就业率高,但就业区域来说太集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特别是广州市居多,而广州市汽车限购这一政策,对汽车销售量有一定影响,势必会对用人的职位数有影响。有的毕业生宁可放弃自己的专业也愿意留在广州市而不愿回到不发达地区,这样对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就会有一定影响。

第二,个别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有一定偏差,既想收入高又不想吃苦、不能吃苦,这就使得初次就业率受到影响。

第三,很大一部分人就业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确,造成盲目流动、跳来跳去,就业稳定性不够好。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半年内就有51%的有跳槽经历。这样即损害了企业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第四,汽车技术能力特征不突出,毕业生多以营销方向岗位就业,没能完全体现专业属性,就业局限大。

2.思考与改进

中专两年毕业总结篇10

一、引言

一年一度的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普通高等学校,尤其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一个重大负担,因为不知何时起,毕业生就业率已经成为决定它们生死存亡的因素之一。为了保证高就业率,各高校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变出了花样百出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及方法。本文从百色学院外语系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与方法说起,谈外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就业的关系,以期对以培养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为目的而进行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及毕业生就业指导有新的启示。

二、外语系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与毕业生就业率

经教育部审批,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外语系也于当年9月迎来了第一批本科专业学生――英语专业本科,2010年起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尤其是本科毕业生就业就逐渐成为外语系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完成。

除了常规的就业指导课程、网络就业宣传的方式外,外语系先后祭出了几件“特色”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与方法:一是“化整为零”,即把毕业生分到全系每个老师的人头上,每个老师负责10人左右的就业,并制定奖惩分明的方案。二是“指导教师与毕业生谈话制度”,即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每个月至少跟自己指导的每一位毕业生谈话一次,并按时提交谈话记录。三是“指导教师与毕业生家长谈话制度”(2013年新出要求),即要求每位指导教师从(3-7月)每月至少跟自己指导的毕业生家长通电话1次,并按时提交谈话记录。

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指导教师千方百计完成任务,让学生“就业”,有的学生也能理解教师的难处,千方百计使自己“就业”,外语系的本专科毕业生几年来的初次就业率(7月1日前)和一次就业率(9月1日前)基本上都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学校的标准。

三、毕业生就业与就业指导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我国《关于若干条文的说明》(劳办发[1994]289号)的第十条规定:

“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

国家支持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

本条中的“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

由此可见,“就业”首先是公民个人的意愿,也可以理解为是公民的一种自由权,有就不就业的自由,有何时就业的自由,有就什么也的自由。其次,就业范围非常广泛,可在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上班,或从事个体经营;可自主创业,或者自由职业。再次,就业的方式非常灵活,只要是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互动均属就业,即使回到农村帮父母种田种地也属就业。

但是,在百色学院毕业生就业统计中,对学生就业的规定范围和方式却小得多(或者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其要求毕业生就业要以能够提交“劳动合同”、“双方就业协议”为准,必不得已也要提交“毕业生灵活就业登记表”。换句话说,毕业生就业要以到某单位上班为准。因此,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统计的大量水分存在,“超高”的就业率必不能保证招生的录取率和报到率。主要表现在:英语专业本科、泰语专业本科连续三年招生录取率降低,且报到人数逐年大幅萎缩,越南语专业专科连续两年招不到学生;学生的专业能力逐年下降,主要表现在学生参加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的通过率和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及上线率逐年下降。这应该让我们对这几年的就业统计、就业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有所反思。

首先,应该从新审视毕业生“就业”的态度。但凡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人,都会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谋生为荣,大学毕业生也不例外。毕业后不急于就业的学生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家庭经济条件厚实,不急于就业;

2.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后择机就业;

3.专心备考来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其他各种考试而暂不就业;

4.经结婚,成为专职太太而无需就业。

其次,学校尤其是就业行政管理部门改变对待“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统计”和“就业率”。

1.应该把初次就业率统计的时间推延到学生毕业当年的年底。因为,以广西为例,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录用考试等各种考试到8、9月份才陆续结束。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专心于专业能力的学习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给他们一个就业期和就业准备期。最终就业率统计的时间应该在毕业生毕业两年后进行,以是否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登记失业为标准,没有登记“失业”的,说明该毕业生有能力以某种形式谋生,换言之,没有登记失业,领取失业救济金的,说明属于就业状态。

2.就业指导应该是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如何提高就业能力等为目的,而不是以催学生尽快就业、提交就业证明为目的。让教师每个月去跟毕业生及其家长谈话,那简直属于荒唐之举。因为这些谈话及其目的不外乎就是让学生在毕业离校前要完成就业,即强迫学生就业,从而完成系、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标。如果以让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为目的的就业指导其方式也应该可以是多样的,何必千遍一律要求指导教师必须与学生谈话、与学生家长谈话呢?就好比去北京,可以走路去、跑步去、坐巴士、火车去等,也可以乘飞机去,何必要求必须得乘火车去才算呢?况且许多老师在分到任务之前并不认得这几个学生,更不知道他们的家长。

3.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高校毕业生均属于正常的成年人,否则就不能毕业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主决定自己就业、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教师过分的去关心学生就业反而不利于学生的独立自主,因为这种关心是带着某种功利的关心,会让学生觉得在就业上教师比自己还着急,过分的关心就是对他们自由权的干涉。

四、教学改革与就业能力的培养

如前所述,高的就业率并不是招生录取率的保障,那我们就应该跳出“就业决定录取”的圈圈,思考我们的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之根本,也是学校立校之根本。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就会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换言之,就有适应职业需要、社会需求的能力,也就是有较高的就业能力。反之,如果学生的专业基础单薄,专业能力不强(从英语专业的角度看,就是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及修辞的能力不强),学生就会害怕就业、害怕走上社会,即就业能力不强,容易被职业淘汰。用的话说就是“墙上芦苇、山间竹笋”型人才了,这不是我们要培养的“应用型”人才。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中指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可见,国家意识到质量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要进行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在此精神的指导下,百色学院也开展了教学改革,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从外语专业教学改革来看,效果如何?我们先来看这几年来先后制定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高职高专教学计划。

2006级和2007级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跟2008级的基本完全相同。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006、2007和2008级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专科教学计划中强调专业基础课程(即专业必修课),把他们放在首位,把专业拓展课程放在第二位。而10、11级的培养方案刚好相反,把专业拓展课程放在首位,或者说是把以前属于专业基础的一些课程,例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学”等,划入了专业拓展课程,这就使这些课程的课时得不到保障。第二个现象是,2009级到2011级本科总课程呈减少的趋势,同时其中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课时却呈增加,实践教学周数也增加,这意味着专业课程的课时不得不减少,即专业课程教学的时间在减少。第三个现象:这些总课时貌似在8个学期(专科6个学期)中来安排,其实不然。

《百色学院2009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高职高专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规定:

“每学年两学期,每学期约20周。具体教学活动安排详见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表(表二)。军事训练及入学教育安排在第一学期,时间共2.5周;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间4~6周;毕业论文(设计)于第七学期末开题,第八学期末(5月底至6月初)进行答辩;专业见习(含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具体时间和方式各系(部)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安排”。

“普通本科专业的总学分和总学时:人文社科类(不含艺术、外语类)控制在155~165学分、2500~2600学时范围;理工、外语、体育、艺术类控制在160-170学分,2700-2800学时范围。”

《百色学院关于修订2011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高职高专教学计划的指导性意见》中规定:

“四年制本科各专业总学分和总学时:人文社科类(不含艺术、体育)控制在155~165学分,总学时控制在2600范围内。理工、体育、艺术类控制在160-170学分,总学时控制在2900范围内。”

“原则上,新生第一学期课堂教学统一按14周安排;第2~7学期(专科第2~4学期)除考试周外课堂教学及集中性实践教学活动总周数最多按17周安排,机动1~2周。期间若安排有集中性实践教学活动,则减去相应实践周数方为该学期课堂教学周数。其中,本科第7学期(专科第5学期)若安排课堂教学,周数不宜超过10周;第8学期(专科第6学期)不安排课堂教学,统一按总计19周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其中按最多15周安排专业实践活动,毕业教育和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各1周,机动1~2周”。

以此同时,这几年外语系的师资队伍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充实是指招录了一批硕士毕业生,加强是指有一批教师的职称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师资队伍逐年扩大,教学科研水平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这几年的教学效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下面的数据:

说明:1. 2010级本科专四只考了1次,其他年级均为两次考的总合格人数,但从历年情况来看,第二次的合格人数均少于第一次。2. 2006级本科上线的4人均为报考非外语类的研究生;2008级上线的5人中有3人为报考非外语类的研究生。

从此表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这几年我们的教学改革收效甚微,学生的专业能力不但没有得到较大提高,反而出现滑坡的现象。我们的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积极性不大,或者说他们不敢考、害怕考。

另外,笔者与其他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老师交流都有这样的共识:我们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在逐级下降。说明他们基本的科研能力在下降,也是专业基础在下滑的表现之一。

而与此同时,出现了两种“热”:“学工活动热”、“学生课外兼职工作热”。每个学期外语系的学工活动都开展得轰轰烈烈,连获学校嘉奖;外语系的学生大学二年级开始就热衷于课外兼职,美名曰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实相当多参加课外兼职的学生并不差钱。这两种“热”带来的结果是,在教室自习的人数减少,也学习的时间减少。

四、改进教学改革与就业指导的一些建议

回顾这几年的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导致的学生就业能力没有提高,甚至滑坡的现象,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一)以专业基础课程为首,切实保障它们的课堂授课时间。教学改革与就业指导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的就业能力以专业能力为基础。

(二)加强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现代社会中,从业人员要有专业技能、语言技能,还需要有从业资格。例如,公务员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教师要取得教师资格证、律师要取得律师资格证,外销员有外销员资格证等等,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从业资格证。因此,在毕业年,尤其是第八学期,应该安排一些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的课程,增加学生考试的通过率,让他们在获取毕业证、学位证的同时,也能取得1-2种职业资格证。目前,我们的情况是第八学期学生基本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有的甚至在家呆着,跟学校说的去找工作,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见习”及“学生顶岗实习”并未真正得到落实。

(三)减轻专业教师的负担,使他们更加能够专研教学及科研,提高教学质量。现在,外语系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肩上的重任有:成家/养家、教学(包括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科研、就业指导等四座“大山”。如果能够把“就业指导”这座“大山”减掉,将能够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

(四)狠抓学生纪律,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外兼职。除了狠抓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要狠抓学生的学习纪律。除了学校安排的勤工俭学活动的课外实践活动,大四以前学生不得在在校期间进行课外兼职,并加强自习节的考勤检查。通过一些制度,把学生请回教师、请回图书馆,同时,适当减少学工活动。从而保证他们专业学习的时间。

五、结论

何为“应用型”人才?“应”就是适应,即适应职业需要、适应社会需求;“用”就是派上用场,就是让用人单位觉得你能用,敢用你。归根结底,就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人。通过回顾外语系的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阐述专业能力与就业能力的关系,笔者对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因为毕业是就业的伊始,而不是失业的开始,基础好、能力强的毕业生不愁找不到工作。

参考资料

1.《关于若干条文的说明》(劳办发[1994]289号),

2.百色学院2008级教学指导书,http://:8172/jwweb/

中专两年毕业总结篇11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2014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高职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编号:JXJG-14-59-3),主持人:廖礼平。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5-0067-04

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总结,是学生从单一的知识学习到能力提高的转变,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同时,毕业设计也是对学生工作态度、工作协调能力、事业心和责任感等综合方面素质的训练过程。

一、毕业设计现状及原因分析

就业问题,是新时期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国家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实现“零距离就业”,是每个院校长期以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为使“零距离就业”成为现实,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在学生临毕业前设置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该环节的实践(包括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使学生受到实际工作岗位的初步职业训练[2],比如,工程造价专业就包括工程识图,现场施工与组织、工程预结算、工程管理等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各工作流程。但因受传统教育等诸多因素影响,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实践环节普遍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为此,课题组在某职业技术学院及某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生中开展了问题调查,进行了文本分析。

(一)课题调研背景、路径

本次调研,以江西省某高职院校及某高专院校为对象,两所院校在校内师资、毕业设计管理性文件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不存在影响毕业设计实施效果的技术问题。但是,毕业设计的实施效果依然不理想。调查内容及路径如表1。

(二)课题调研结果及分析

经过问卷调查,随机抽取520份有效问卷,进行质量分析,结果如表2。在毕业设计选题来源方面,学生自主选题的仅占19.5%,明显偏低。毕业设计选题性质,毕业设计与毕业报告两类合计达到79.1%,论文类仅占11%,说明高职高专毕业设计选题以应用技术型为主。选题与专业的关联性达89.6%;毕业设计的选题与就业的相关性仅为48.6%,这两者充分说明专业与就业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与此同时,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关联性为56.2%,说明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结合仍存在差距,须加强之间的连贯性。从毕业设计完成的时间看,61.1%的学生用于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不到2个月,远远低于教育部规定的半年及学校规定的18周;教师指导情况,指导3次以内的占41.3%,这两者说明学生投入的时间不足、教师指导不够。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为84.4%,这说明毕业设计出现问题的原因不在老师,另有其他因素。毕业设计质量影响要素中,除前面的时间原因,知识欠缺、资料不足占83.8%,应为主要障碍。毕业设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贡献来看,90.4%认为有贡献,31.3%认为贡献很大,说明毕业设计至关重要[3]。

综上调查及分析,毕业设计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高职高专毕业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原因主要有:第一,迫于就业的压力,大多数毕业生忙于找工作,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缺少热情,没有足够重视;第二,指导老师的指导缺乏系统性,不能很好地将学生就业岗位各环节各流程全部覆盖,加上平时还有教学工作,时间安排没有足够的灵活性;第三,毕业设计教学周期长,学生管理难度大,尤其是安全方面,教学效果不显著,存在毕业设计形同虚设,有些专业甚至出现“放羊”现象,比如建筑施工类、会计类专业。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质量。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必须改革。

二、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改革新模式构建

笔者以江西某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为例,探讨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新模式,包括毕业设计的安排、指导老师及学生的管理、顶岗实习的布置、实施及考核、成绩的鉴定等方面。工程造价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本专业岗位职业技能及可拓展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以全过程造价计价与控制技术及基层造价管理岗位为主。院校要求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目的始终围绕专业训练、职业能力培养与就业岗位进行。所以,毕业设计必须基于顶岗实习的工作过程进行安排[4]。

(一)调查阶段――做好毕业生跟踪工作,把握毕业生顶岗及就业状态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其培养对象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但对其实际操作技能、工作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做到将毕业设计与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有机结合,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具有明显的岗位针对性。

近几年,通过对江西省中恒建设集团、江西建工集团等用人单位的调查、回访,发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基本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执业资格;二是以现场管理人才为主。工程造价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主要以工程项目造价员为主,占到毕业生总数的近六成。及时让学生掌握情况,毕业设计才更有针对性。院校可以在第五学期将上述情况通过主题班会、就业指导、岗前培训等形式告知学生,以便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对本专业的就业情况有一定的预期。

(二)毕业设计的选题阶段――采取多途径分流毕业设计工作

受建筑类企业项目分散、实习工地安全隐患多、实习环境复杂等因素影响,工程造价毕业生集中就业人数相当有限。为更好做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工作,院校在第五学期中段,一方面,与就业指导中心密切联系合作企业,尽最大努力安排集中顶岗;另一方面,广泛收集社会各用人单位信息,举行供需见面会,积极推荐学生分散顶岗;第三,校友、积极协助,学生主动参与,专业教师积极推荐。社会、院校、家庭、教师、学生等多方参与,将每一毕业生顶岗实习岗位落实到位。学生进入实际岗位,在院校、企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求职意向等,自主地选择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及评价、工程招投标、现场施工、工程管理、工程预结算、工程测量、工程资料管理等方向的毕业设计选题,报指导老师、院系审批。当然,院系也鼓励毕业生,按照《毕业设计》课程标准确定的方向性选题要求,进行自主创新创业。这样,学生、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协同努力,将毕业设计选题与学生顶岗或就业有机结合,指导老师按规定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的汇总、审核、开题指导工作,确保毕业设计选题工作高质量完成。

(三)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定期检查、到企业调研及学生信息反馈相结合

为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校内专业带队指导老师通过巡查,或现代化通讯设备、网络等对小组学生在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收集、处理、解答。同时,为加强过程控制,教研室、系部、教务处(或实训中心)安排四次集中检查。第一次检查,每年12月初,顶岗实习动员会。主要针对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实际工作经验缺乏等情况,进行专业就业指导宣传,动员学生顶岗实习,强调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第二次检查,来年1月上旬进行,顶岗实习布置工作。根据第一次集中后的动员情况及指导老师下企业调研结果,指导学生落实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及开题工作,完成顶岗实习报告书的发放及填写指导工作等。布置第二阶段指导老师1月至4月上旬下企业调研工作。第三次检查,来年5月上旬进行,毕业设计答辩会。针对学生顶岗4个月以来工作过程、毕业设计环节遇到的工程实际问题、心得体会进行交流;检查学生顶岗实习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顶岗情况、指导老师的指导情况、学生实习报告的填写情况等;布置第三阶段指导老师在5月至6月上旬下企业调研工作。第四次检查,安排在来年6月中旬进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总结会。主要工作包括,针对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完成后的收获、体会以及教研室、系部、教务处等教学管理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学生顶岗实习报告书的批改、总评、鉴定工作。

(四)毕业设计答辩工作――按学生顶岗方向分组进行

在每年6月上旬,毕业生返校,学生辅导员、教研室、系部主持毕业生答辩会。答辩会按毕业设计选题进行分组,比如工程造价学生可分为项目招投标组、建筑施工组、工程监理组、工程预结算组、建筑测量组、工程项目资料管理组等。答辩程序按每人10分钟汇报进行,每人分三阶段:自我介绍、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介绍、答辩。答辩成绩按指导老师给出的过程成绩(60%)、教研室安排评阅教师给出毕业设计评阅成绩(20%)及答辩专家给出答辩成绩(20%)。

(五)顶岗实习考核――以企业指导老师为主

随着经济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发生了转变,从单一的重学历、转为学历、能力、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并重。责任感、协作、创新等成为现代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顺应这一转变,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也须进行改革。顶岗期间学生的道德品格、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组织规律、创新创业成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且,评价过程以定量考核为主,最后按优(85分以上)、良(70-84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给出顶岗成绩。

三、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改革与创新措施

高职高专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其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应创新思维,打破传统的毕业设计学科体系,开展基于顶岗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顶岗实习工作过程中,通过专业技术的应用与实践,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提高人才培养素质与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改革毕业设计选题机制,从源头上保证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

选题工作,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应淘汰与顶岗实习岗位关联度不高、缺乏应用技术价值的课题,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寻求选题方向,将生产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性问题、管理性问题纳入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中。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总结其岗位特征,归纳出与本行业、企业岗位联系密切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建成难度适中、内容覆盖面广、与企业生产经营关系密切的毕业设计题库。要进一步细化毕业设计选题各项指标,尊重知识,尊重学生兴趣,实现毕业设计选题的灵活性、高效性。

(二)加强监控,构建学生、学校和企业共管的毕业设计监控体系

推行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需要学生、院校和企业的相互协作、相互支持,这是确保毕业设计改革过程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毕业设计周期长、人员相对分散,尤其是建筑类专业,项目流动性大,这样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因此,应构建由指导老师、企业兼职教师、教研室、系部、教务处多层次多角度的过程监控体系。通过这一科学体系,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毕业设计实践、答辩、成绩考核等各环节进行监控,以确保毕业设计目标的实现。经过长期的实践、优化,在校企合作的支持下,最终形成“校企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从而实现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

(三)构建专兼职结合的指导教师团队,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关键

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调研、挂职锻炼,提高其操作技能及水平。同时,从企业聘请一批能工巧匠,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强的优势,从而构建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导师团队。建立企业“教师联系站”,成立企业毕业设计指导办公室,由校内指导老师与企业能工巧匠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项目工作,实现校企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的运行机制[5]。

(四)突破毕业设计成果形式,实现毕业设计成果多元化

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点,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必须打破传统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在校内外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专业特点、学生兴趣与顶岗实习企业的实际,由学生自主地选择毕业设计成果形式,可以是毕业设计、毕业调查报告,也可以是实验报告、创新发明等。比如,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其毕业设计可以是编织一份完善的预算书、一份系统的施工组织设计、一份规范的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也可以是一份规范的监理大纲。

(五)健全校企共同评价、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成绩评价体系

应根据毕业设计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是毕业设计改革的重要环节。应细化指标、量化指标,定性定量相结合,探索成立由校外专兼职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社会共同组成的毕业设计评审委员会,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改变传统的只有指导老师或只有校内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进行“程序式答辩”的评价模式。大胆创新,逐步形成由指导教师、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毕业答辩――毕业设计成果展示――企业招聘”三位一体的毕业答辩新模式,以社会、企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真正实现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比如,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答辩,可以聘请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事务所等用人单位、工程造价管理协会领导等,与校内指导老师共同组成答辩委员会,实现毕业与就业的衔接。

参考文献:

[1]王焱,柳天杰.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0(11):210-211.

[2]周志近.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J].生活教育,2012(12):93-95.

中专两年毕业总结篇12

所谓摩擦性就业,就是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而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这种劳动力供求间的不匹配,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摩擦性失业”。比如我国部分地区突出的“技工荒”,就是摩擦性就业的典型。但从近两年的发展来看,摩擦性就业又出现新的情况。随着劳动者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用人单位在用工管理、社会保障、劳动条件、工资报酬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用人单位在这些方面的进展却相对缓慢,不能适应求职者的要求。这一矛盾越来越成为摩擦性就业难的主要问题。

余石,南京师范大学08届新闻编辑专业本科毕业生。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小余先后到多家杂志社、出版公司实习。尽管他的工作非常出色,完全胜任编辑采访岗位,但他在每一家单位的工作时间均没有超过3个月。导致他不断从一个单位跳到另一个单位的主要原因是薪酬问题。

据了解,余石先后在四家杂志、出版公司工作,但用人单位给他开出的最高薪酬只有1200元,相当于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余石家住南京市郊区梅山,每天从家到单位至少需要4个小时,每月平均交通费不低于300元,再刨去吃饭500元、通讯60元等基本的日常开销,一个月收入所剩无几。如果考虑节省时间,在市区租个房子,几乎是不可能。因为薪酬问题,半年来,余石总是处于“失业――就业――再失业――再就业”的状态。

相比于摩擦性就业难,结构性就业的情况更加突出。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孙晓军告诉记者,2011年,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达24万人,毕业生总数比去年增长了14%。相比于前几年,增长的幅度虽然有所下降,但总体数量还是很大,再加上往年未能实现就业的,就业压力也不小,其中,结构性就业问题尤为突出。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语,现在看来有点过时了”。孙副主任说,除了化学专业,数学、物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求职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市场招聘资料显示,近几年来,到人才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几乎没有提出招聘数学、物理专业;相反,化学及机械类、电子类等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却是炙手可热。

刘冲,东南大学05届应用数学毕业生,2008年毕业后一直在找工作,简历投了上百份,大部分用人单位收了他的资料后就没有了下文。最后,他不得不在南京珠江路一家电脑公司干起了软件编程。

小刘说,虽然所干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但应用数学偏实际操作,所以工作起来一点不比专业计算机毕业生差。但目前来看,最大的问题不是专业不对口,而是未来的发展。他也试图跳槽到大的软件公司,但实力稍微过硬的软件企业都不愿意招聘一个非本专业毕业生。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用人需求直接下降了60%”。孙主任说,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大幅度滑坡,部分常年招聘行业不但没有人才需求,甚至出现大量岗位解除用工的情况,人才市场不但要应对当年的毕业生,还要应对大量的失业人员,这种就业需求负增长的状况一直延续到2010下半年才开始好转。与2009年相比,今年的就业率翻了一番,基本回到2008年之前的水平。

最新数据显示,南京地区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已与用人单位达成用工协议,初次就业率基本达到90%以上。今年四月中旬,200多家用人单位通过南京市人才市场招聘,进场找工作的学生不足200人,招聘单位比应聘者还要多;五月初,南京市人才市场组织用人单位直接进校园招聘,问津者寥寥,学校负责人表示,除了考研、出国的学生外,绝大部分学生与用人单位已初步达成就业协议。

二、摆正心态,更加理性看待就业

据介绍,从去年开始,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效力将进一步显现,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也已全面落实,同时启动的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包括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同时做实“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会给予较大扶持。南京市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将于今年的7月初正式开始启动。

“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面,我们非常希望高校毕业生能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因为那些地方需要人才,有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大量的创业机会。”针对目前就业中问题,孙晓军强调说,除了市场和专业的因素外,毕业生也要从自身找一找问题的症结。

第一,要摆正就业心态。许多毕业生文凭并不过硬,找工作时开出条件却有一大堆,诸如活太累不去,工资太少不干,甚至出现人际关系太复杂不干的情况。总体来说,这一类型的学生大致有两个特征:一是周期性失业,实习期往往是就业期;二是失业原因都微不足道,可能是单位偶尔的一次加班加点,也可能是上班路途太远,单位没有班车等原因;这样晃晃悠悠几年下来,这部分学生既没有积累到工作经验,也没能够提升专业水平。

第二,打破边远地区、农村地区没有前途的误区。近几年来,为了帮助就业,政府推行一系列就业帮扶计划,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比如说现在有4个国家项目:“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这四个国家大学生下基层项目计划,每年大约能够吸纳20万人左右的毕业生。推行就业帮扶计划四五年来,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一听说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简单地认为没有发展前途,不愿意参加。事实上,无论是“西部志愿者”,还是“大学生村官”计划,都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前者依附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者则紧扣“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阳)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孙主任介绍说,根据国家发展中心,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发展日益完善,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迫切,毕业生再大量涌入,获得的就业机会只会更少,只能增加自身就业压力。相比之下,西北、西南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心,发展的空间会更大,机会也会更多。

第三,警惕新“啃老”一族。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一批“啃老”族。据介绍,新一代“啃老族”大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对子女的自立要求不强,以至于他们的就业欲望不强。

三、辨证看待“专业对口”问题

日前,上海学生事务中心完成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显示,有61%的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并未将“专业对口”作为考虑因素,因此,在实际聘用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随处可见。

张涛,南京某大学大四计算机系学生,因为之前一直在准备考研,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考研失败后,张涛开始着手找工作。出于对专业的热爱,他非常希望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专业对口,成为他投简历的第一要素。因为找工作较迟,张涛从4月份开始,不得已穿梭于各种大型招聘会。本地的各级人才招聘会几乎场场必到,外地大型招聘会,只要有可能,他也是尽可能赶过去。一个多月来,他先后投了近百份简历;此外,网络平台也被他用到极致,51job、智联招聘、英才网等大大小小十几个人才招聘网都进行了求职登记。

“只要专业对口,薪水在3000元左右就差不多了。”张涛告诉记者,目前计算机行业的一般最低月薪也是3500元左右。相比于张涛的专业情结,他的学长赵炎则毅然放弃了本专业。在宝洁公司找了份做销售的工作,月薪8000元,但张涛并不羡慕,他将就业范围只锁定在计算机专业。

究竟是宁肯低薪也要岗位对口,还是应放弃专业追求而“海投”简历?

事实上,专业是否对口,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针对“专业不对口”的说法,专家认为,大学教育有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教育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技能教育,通常称为专业课;另一类是具有通用性较多的技能教育,通常称为专业基础课。

比如学新闻的学生,也可以做文字、文秘方面的工作,因为他们平时专业训练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涉及文字处理。对类似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而言,专业是否对口,应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对专业性非常强的毕业生而言,特别是指学习专门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比如临床医学、飞机设计等专业,这类毕业生的就业可能更需要专业对口。

另外,高校的课程改革越来越要求淡化“专业”,强调培养学生能力。例如,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专业,以往分为放射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方向)、放射医学(医学物理方向)三个专业,根据高校新课改精神,三个专业合称为放射医学专业;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周应恒教授告诉记者,改革方向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总体来看,大一、大二以基础课程为主,经过两年基础学习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色选择不同的专业。

中专两年毕业总结篇1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扩招后需要进入人才市场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比上年增长近5%;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空前的680万人。“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但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的增幅并不明显,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以上,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本科毕业生依然是用人单位需求的主要对象,但是,不同类别的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也存在差异。科研机构和高校对硕、博士毕业生的需求较大,而一般企事业单位更倾向于录用本、专科毕业生。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和机械等学科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医学生作为高校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具有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较窄、学习时间长、学业任务重、专业目的性明确、职业倾向性具体、实践性强、临床实习时间长等特点。随着医学院校的迅速扩招,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医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

2.江苏省高等医学类毕业生就业情况

2.1江苏省高等医学院校概况

江苏省目前具有本科以上培养层次的高等医学院校主要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徐州医学院和扬州大学等九所。这九所高等医学院校中有三所独立设置,分别是: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徐州医学院,另外六所医学院都隶属于综合性大学;属于“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两所(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属于“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一所(苏州大学)。

江苏省2010年医学类本科生招生人数为11812人,比上年增加472人,增幅约为4.2%;在校生人数为52918人,比上年增加815人,增幅约为1.6%;毕业生人数为11131人,比上年增加859人,增幅约为8.4%。[1]这些数据表明:我省的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但是要想使高等医学教育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由医学教育大省向医学教育强省转变,就必须优化高等医学就业结构。

2.2江苏省高等医学就业结构现状

就业结构指一定时期内就业人口的构成状况。一般就业结构包括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年龄结构、受教育水平结构等。影响就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就业政策,以及相应的投资结构、社会消费的趋势等。[2]笔者通过调查,收集了我省九所高等医学院校2008-2010这三年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有关数据,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经过统计分析,得出反映我省高等医学就业结构的有效信息。

2.2.1层次结构

首先考察层次结构,这三年高等医学类毕业生分学历层次就业率统计如表1。从表中数据来看,各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率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均在95%左右。博士毕业生2009年就业率为各学历层次中最高,说明社会对于最高学历层次医学类毕业生的青睐程度很大,需求旺盛;2008年就业率之所以仅为82.2%,可能与博士生中相当一部分为在职人员以及选择出国继续做研究的比例相对其他学科较大,从而未及时将就业数据上报有关,这种情况在后面的两年没有发生过,而且综合其他途径的信息,医学博士毕业生极少有未就业的情况。硕士和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呈现逐年略降的现象,即就业率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而略有降低,较为客观地反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在2008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98.7%和97.7%的高值,这与其毕业生总量较少和专业定位紧跟就业单位实际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表1 2008—2010年各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2.2.2专业结构

如表2所示,三年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为护理学类毕业生,最低的为法医学类毕业生。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呈逐年略减的趋势。医学院校所举办的非医学类专业规模呈现较为恒定的态势,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4%左右,处在相对稳定而且较高的水平。

表2 2008—2010年不同专业就业情况统计表

2.2.3地区结构

通过对数据整理和分析,本研究发现,江苏省九所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地区高度集中。从表3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时优先选择留在江苏省内,其中在苏南就业的比例最高,占到总数的50%以上,其次是苏北和苏中,到西部就业的比例最低。

表3 2008-2010年各地区就业分布情况统计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