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艺术作品分析实用13篇

艺术作品分析
艺术作品分析篇1

一、 蒙克生平及油画的创作过程

1863年蒙克出生于挪威的一个贫困的家庭,家里共有五个兄弟姐妹,5岁时母亲因病去世,随后比他大一岁的姐姐也离开了他,面对这种生死离别,对生活渐渐失去兴趣的他患上了自闭症,随后他发现唯有绘画可以将自己的痛苦宣泄出去。1881年,他就读于国立工艺美术学校,受其教师的影响开始接触前卫艺术。1885年,蒙克开始接受印象派以及后印象派的作品,并创作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生病的少女》。随后父亲的去世成为他人生又一打击,于是创作出一系列有关“生”与“死”的作品。1892年,蒙克将自己心中最痛苦、最艰难的回忆释放在《冻结生命》系列组画中。1893年,蒙克创作出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的《呐喊》。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蒙克患病,在对抗疾病过程中,怀着向往自由、渴望和平的梦想创作了《太阳》《人山》等作品。

从蒙克生活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蒙克自身的不幸遭遇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人们精神的焦虑和恐惧以及绝望。此外,蒙克的作品在很多地方上还体现了在当时资本重压下,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他将这一切发挥到极致进而形成了一种蒙克油画的独有特质。

二、 蒙克油画作品中绘画技法艺术分析

(一) 蒙克油画作品线条艺术分析

在油画中,线条是丰富多样的,直线、斜线、曲线、虚实的线、光滑的线等都可以被画家运用到画面当中,且不同形式的线条还拥有不同的情感,水平线的平静、垂直线的庄严、斜线的速度感以及曲线的优美和韵律为画面增添了更多情感因素。将这些表达不同情感的线条运用到画面中,不仅可以表现事物的形象,还能为画面增添更强的形式美。

首先,在形体塑造方面,蒙克结合不同形体的质感采用大量丰富变化的线条进行塑造。不同的形体都在它的画笔下被塑造的栩栩如生。蒙克说:“与米开朗基罗和伦勃朗一样,我对线条比对色彩更感兴趣”,因此在绘制衣服时,作者会按照衣服的质感选择相应的线条,而在绘制人物时,作者会根据人物各结构的变化及身体结构的变化选择不同的线条进行描绘。

比如《西班牙流感时的自画像》一图中,作者采用柔软的曲线成功地塑造了主人翁的黑色长服。用坚硬的细线凸显主人公身后竹制座椅的坚固。再比如《呐喊》这一作品,作者分别采用曲线和直线成功的将河水与路面塑造并区分开。另外形体的塑造还表现在线与背景之间的处理上,有时作者为了突出主体,会将主体的轮廓线处理得非常清晰。

其次,在形式美的营造方面,蒙克的用线体现出节奏与韵律、虚实与留白的形式美。蒙克线条所体现的节奏与韵律主要是通过运用缓和的曲线和快速的直线来完成的。翻开蒙克的诸多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蒙克善于运用大量富有弹性的曲线,这些曲线给人带去强烈的想象空间。同时一些直线的运用为画面增添更多的速度感,当两者在同一张画面出现时,节奏与韵律随即而生;蒙克线条艺术的虚实与留白主要表现在对结构的虚实处理以及刻意留白的处理方面。这一点往往是根据塑造形体的基本情况来变化的。同时蒙克的作品中还存在大量空白的线,如《太空中相遇》,这些空白线不仅是为了突出形体结构,更为画面增添了形式美感。

(二) 蒙克油画作品色彩艺术分析

色相、明度、纯度是构成色彩的三要素,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不同的搭配会对画面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下面结合色彩三要素,分析蒙克油画作品的色彩艺术魅力。

首先,蒙克笔下的色彩非常丰富,不同的颜色有机的搭配,为画面增添了层次感,比如《生命之舞》中,红、橙、黄、绿、紫、白等颜色均匀出现在画面中,同时背景与人物所选择的颜色均为色相环中距离较远的色彩,如背景用紫、绿色,人物则用红、橙、黄、白色,这样更容易烘托画面的主体效果。

其次,蒙克笔下的色彩在明度上来讲,色彩明度都非常低,如《呐喊》中画面以黑色和深红色为主色调,《站(下转第38页)浅谈里希特油画创作风格与图片的关系

陈艳(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6)摘要:在当下的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数码摄影的飞速发展,各类图片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摄影术发明以来,就与绘画有着紧密的联系。开始时,画家为了精确地描绘自然,发明了摄影术,摄影术的发明和发展逼着绘画去寻找新的表达途径,使绘画脱离了以精确描绘自然的道路,促使了绘画的发展。摄影术也从当初的模仿绘画,逐渐独立找到自己的形式和特点,独立成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摄影图片;油画;创作;运用;里希特

中图分类号:J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3-1引言

油画艺术的照片化倾向慢慢的在我们周围渗透,在多姿多彩的摄影的世界,其本身慢慢成为现实世界中的容器,它既是大众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又凝聚了大众对外部事物产生的情感所在;而且摄影照片中包含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视觉经验,照片的效果熏陶了人们审视世界的视觉习惯。所以,摄影的视像也将会慢慢融入传统绘画的效果,成为将来绘画创作中一种重要的工具及手段。

一、 摄影的发展

(一) 摄影的含义

摄影“photography”是“photo”(光)和“graphy”(描绘)两词的重新组合,意思是“用光描绘”。从“摄影”的词义理解,摄影是一种借助于光线对客观对象进行描绘的视觉记录或表达方式。摄影离不开用光,光赋予了客观对象再现的效果,摄影作为区别于传统绘画的视觉语言,它独特的艺术语言决定了它可以运用于艺术的创作之中。[1]

(二) 摄影与绘画的交融与发展

摄影术自发明至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流派,如高艺术摄影、画意摄影、印象派摄影、新客观主义摄影、纯粹派摄影、纪实摄影、抽象摄影、达达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主观主义摄影、后现代摄影。

在摄影发展史上,早期的摄影主要体现在与绘画的相容和相互促进,流派演变的脉络比较清晰。在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以英国摄影家所建立的受绘画中拉斐尔前派影响的摄影流派,他们的艺术主张就是运用绘画的理念,独具匠心地创造出绘画的效果。这是绘画与摄影图片的第一次交叉与渗透,人们一次次想抛弃绘画的影子独自创新摄影图片,可是在1889年的法国印象派绘画作品展出时,再次使得绘画与摄影图片交融。达达主义摄影代表人物也运用各种方法与之交融。

二、 格哈德・里希特的油画创作

(一) 里希特对油画创作的特点

里希特的创作跨度很大,他的艺术触角从具象延伸至抽象,从对油画语言的纯正运用到对绘画摄影与绘画的关系探测,直至利用摄影媒介直接进行创作,展示了他对艺术广泛的认识和机敏的表现力。他的绘画风格与现代主义时期的超现实主义和照相写实主义绘画有所不同。他的创作风格没有现代主义时期对某一创作理念和语言的执著固守。他的表现形式、创作风格更加自由、开放和个人化,他关心的是照片图片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思考,以及他个人对图像的不同看法和解释。[2]

里希特的创作风格始终在变化中前进,在这些风格多变的油画之中,照片绘画作品对现代画家影响尤为深刻,他会先对相片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删减,画面一般会采用灰色调的样式,而且也对画面进行刻意的模糊化的处理,里希特在主题的选取上更偏好于非专业人士随意拍摄的照片,在他眼里,这些照片相比刻意拍下来的照片平淡中更加充满生命力。

(二) 里希特油画创作方法

将照片作为原型,融入于绘画中作画是贯穿于里希特多年的绘画方式之中的现代绘画艺术作画方式,他将自己拍摄或找到的照片投影在油画布上作画。但是,里希特并没有把照片当成为现实之中的参照物,他以照片为创作基础,在创作中同时又忽略原照片的细节,相反他直接认为这便就是现实。里希特的绘画具有明显的特征,他直接将摄影照片画成油画,并且画成虚像,就像拍照的人按动快门式手晃动了,拍坏了照片。观看他的画让人觉得十分不满意,观者很想看清楚他画的对象究竟是什么样子,但就是看不清楚,他经常偏好于绘画一些类似于相片曝光过度或者对焦不准确的照片,给人产生的一种模糊感,正是因为这种模糊感更使得观者沉浸其中。

三、 格哈德・里希特油画创作与图片的关系

(一) 里希特油画创作图片题材选取

他会经常选择一些与自己没有直接产生关系的一些现实作为题材来作画,如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照片;在精细的画出图像后,他又利用画笔将其曲解,有时将画面用干净的画笔来回扫动,刻意模糊画面,制造出对快速运动着的物体进行迅速抓拍形式感,颠覆了我们以往的中规中矩的作画风格,有时甚至于大笔的去破坏完整的画面。1962年,里希特开始了他的第一张油画创作《桌子》,一张平凡的桌子出现在了深灰色调的地面上,画作最后用多条粗狂的弧形笔触循环的破坏画面,这种作画技巧迫使观者想绕开笔触观看后面更深层次的画面。

结论

当人们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写实性绘画时,会发出一阵感叹,“画得比照片还真实”;当人们看到一帧好的摄影作品时,禁不住会赞叹,“拍得像油画一样美”。摄影图片与油画的共谋,想象力与现代软件的合一,很大的提升了艺术创造手段与技能,使得当代艺术必然将产生更加丰富、多变的创造成果,成为这个时代的视觉宏大景观的惊叹写照。

参考文献:

[1]邵大浪.摄影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

艺术作品分析篇2

一、前言

随着当代艺术在大众文化中的影响力渐增,当代艺术跟社会其他领域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艺术所特有的美学趣味也将慢慢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这是一种趋势。崇尚多元化的今天,立足于审美独立和艺术自律的现代艺术分类原则,因与当下的艺术发展现实矛盾不断而逐渐丧失其理论合法性,取而代之的是艺术的跨文化、跨领域交流与合作,借用当下颇为时髦的话语,便是艺术的“跨界”(Crossover)。每一个作品都是艺术家的一次独白,或者是一个记忆,抑或是一个幻觉。独白,对于艺术家来说,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现在的年轻人多是伴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长大的,他们多是独生子,喜欢卡通文化,爱独立思考。相比较外界的一些社会问题和新闻,他们更多关注自己内心的东西,好像自己的喜怒哀乐远比外界的一些事情重要。

在目前,不同艺术门类、艺术风格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甚至艺术与时尚、金融、地产等其他行业领域间彼此借位等愈加广泛的艺术现实足以说明:艺术跨界已不单纯是某个或某些艺术事件,而是一种艺术发展趋势,引领着当今的艺术时尚和潮流,代表了一种区别于现代审美价值取向的新型艺术理念。

二、产品艺术形态跨界分类及表现

(一)艺术内部跨界

艺术内部的跨界纯粹,具有自主性。艺术家们往往依据自身创作诉求与审美喜好,借助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激发艺术创作灵感,开拓新颖的艺术表达语言。当然,这种跨界尝试,并非刻意地冷落或放弃自身所擅长的艺术领域,而是择取一种全新的视角,置换一些固定的思维,借助别样的艺术媒介和不同的表现手段寻求一种艺术创新的可能性。

相对纯粹的艺术跨界不仅包括各艺术门类间的交叉合作,更体现于不同艺术风格之间借鉴融合。因仍属同一艺术领域,艺术风格跨界可能不像艺术门类跨界那样涉及不同材质、形式或媒介,而是在共同艺术本体的基础上打破不同风格间的藩篱而尝试进行有效的对话,尽管于内容可能不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却意味着风格的转变以及表达方式的创新,亦会为艺术的发展带来诸多可能性。近年来,这种涉足不同艺术领域尝试跨界的艺术家大有人在,而且涉及的领域几乎囊括了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在内的所有艺术门类,如曾经的Gucci设计总监Tom Ford从事设计之余拍摄电影、西班牙电影大师卡洛斯・绍拉曾执导舞剧《莎乐美》、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打造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等,这些艺术跨界事件皆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推动了当下的艺术跨界热潮。

(二)艺术与非艺术的跨界

艺术与非艺术的跨界最普遍的是艺术与商业、时尚的跨界。众所周知,当今社会是一个商品供应远远超出需求的消费型社会,其最显在的表征即是商品的符号价值或象征价值超越其“自然”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上升为主导价值,消费者对商品的享用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物欲满足,而是指向某种审美品位和生活方式。于是,商品的外在形式美感与内在文化品味诉求得到前所未有的强调,为此,越来越多的商品生产,尤其是时尚品牌倾向于与艺术联姻,借助于艺术元素的植入而延续自身的品牌文化和提升自身的符号价值。与此同时,受消费文化逻辑的侵蚀,消费主义时代的艺术也已走出“象牙塔”而进入“寻常百姓家”,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逐渐被抹平。这表现在:一方面,艺术日趋商业化和产业化,包含消费、收藏与投资等环节的类似于商品市场的艺术品市场逐步完善,艺术品可以像商品一样自由买卖。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日常生活用品、偶发事件等被移植于艺术创作之中,甚至被直接视为艺术作品。这无疑为艺术被纳入工业设计、广告和相关的符号与影像的商品生产提供了最直接的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艺术与商业、时尚的跨界合作便应运而生。

三、产品艺术形态跨界合作创新设计需求及制约因素

(一)心理惯性。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必然的将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每发生一次就会得到加强,最终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设计人员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极易限制创新性思维的产生。

(二)有限的知识领域。知识与技术是创新设计的依托,其可以将概念转化为产品,并解决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冲突。每个工程人员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极其有限的,且产品创新常涉及大量该产品领域外的知识,难以充分利用产品领域内外的相关知识,成为产品创新设计的首要瓶颈。

(三)技术风险。由于创新产品从某种程度上必然存在不可控性,并缺乏实践等因素,创新产品的实施有一定的技术风险。该因素使得企业对产品创新极其谨慎,甚至回避产品创新。产品的更新换代需要有效地产品技术预测理论作指导。

艺术作品分析篇3

舞蹈电影在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方面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两种艺术类型的交融碰撞,使各自的艺术特征在多个领域得以延展。在思想上,舞蹈电影表现出激励人奋进的执著精神;在艺术性上,体现舞者内心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在欣赏性上,展示出不同舞蹈艺术的风格。

一、励志型的舞蹈电影

舞蹈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是人用肢体语言来展现内心世界。舞蹈对于舞者来说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同时舞蹈也是一项残酷的艺术。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具有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性格,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很多舞蹈电影充分发掘舞蹈艺术的这项特征,将激励人心、励志向上的舞者风貌展现在观众面前。

尼古拉斯?希特纳执导的美国电影《中央舞台》是一部典型的励志型电影。一群对芭蕾怀有梦想的年轻人考入美国最高芭蕾殿堂“美国芭蕾舞学院”。为了进入美国国家芭蕾舞剧团,必须在年终汇报演出中表现出色,每个年轻人都在积极地准备努力奋斗。电影中有三个女主人公,成绩优异孤傲的莫瑞安;模样甜美但体形不够完美的朱迪;天赋极高聪明尖刻的黑人女孩爱娃。这群充满活力的芭蕾舞演员,让我们看到了舞台上一颗颗耀眼的新星,也看到了在舞台下为了梦想辛苦训练坚忍不拔的一面。在训练学习的过程中,三个女孩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在芭蕾中的位置,分别选择了自己喜爱的生活。莫瑞安不再跳芭蕾而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爱娃进入国家芭蕾舞团,朱迪则成为新成立舞团的首席。

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英国电影《跳出我天地》(中文片名为《舞动人生》)是一部很感人的作品。11岁的小男孩比利爱上了芭蕾舞,但是他的家庭与芭蕾似乎格格不入,出身于矿工家庭的他似乎只能遵循着父辈的步伐去走过他的人生,但是芭蕾成为点亮小男孩比利生命的火焰。比利极高的芭蕾天赋被严厉的芭蕾指导老师威尔金森夫人发现,也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她甚至放弃其他的芭蕾女弟子,全身心地培养比利。比利偷偷学习芭蕾让他的父亲十分恼火,他的爱好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威尔金森夫人鼓励比利报考伦敦“皇家芭蕾舞学校”,在家庭和芭蕾之间,比利最终选择了他无法抗拒的芭蕾。最终在父亲的帮助下,小比利筹集到了学费去参加甄选,他成功了。影片结尾是开放式的,小比利站在皇家剧院表演场上影片谢幕。这个充满对芭蕾挚爱、父子亲情之爱、师生之爱、朋友之爱的舞蹈影片让人唏嘘不已。

二、心理分析型的舞蹈电影

西方电影作品中,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和描摹非常深入,通过表情、语言、动作等都能泄露一个人内心的秘密。在舞蹈电影中,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分析和描摹让观众耳目一新,这也是舞蹈电影成功之所在。在此类电影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2010年公映的《黑天鹅》。

《黑天鹅》这部电影获得的好评和奖项众多,无论是电影中的舞蹈表演还是角色内心斗争的处理,都大大满足了观众的需求。《黑天鹅》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资深芭蕾舞演员,在承受巨大压力时所做出的一些异乎常理的行为,而这些行为的出现正是女主人公对芭蕾的那份执拗和压力带来的。女主角娜塔丽?波特曼在这部电影中的演出,精彩之至。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在娜塔丽?波特曼凄美的眼神中流露,她表演的白天鹅圣洁而惹人怜惜,表演的黑天鹅眼神贪婪动作邪恶,令人不寒而栗。不但是在舞台上黑、白天鹅给我看到的相悖的人格,在电影中娜塔丽?波特曼扮演的妮娜,从在母亲面前唯唯诺诺,到受到朋友诱惑的放纵,都体现了人格的两面性。影片中的舞蹈部分,不管是训练场上的缓步节奏,还是舞台当中的高难动作,都让观众体验到芭蕾的美和它神奇的魅力。用肢体语言,舞蹈动作,表现内心世界矛盾斗争甚至幻觉,如此传神的表现出来,在电影史上也是难得的一部影片。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曾经这样评价这部影片:“剧情非常饱满,充满激情地告诉观众光荣与黑暗的荒谬。”

同样的舞蹈题材,《剧院魅影》也是描写人心理活动的一部歌舞剧。这部电影改编自著名同名歌舞剧,用脸谱化的形式展现了人性的贪婪和偏执。音乐天才“魅影”教授舞蹈演员小克莉丝汀?戴伊歌唱技巧,使她这个幼年丧父的孤寂心灵得到安慰。当克莉丝汀获得成功后,他为她扫除一切成功路上的障碍,克莉丝汀帮助他实现了自己不被人接受的音乐才华。当克莉丝汀得到爱情的时候,“魅影”对克莉丝汀的感情也由此迸发。这部电影是一种被压抑的人性的展现,结局是凄凉的,但其中对人性的分析却是深刻的。

艺术作品分析篇4

设计美与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均不一样。设计美既体现着设计的特点,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又表现出较强的应用特征,与设计师、使用者的审美素质和实用需求紧密关联。从设计过程来看,设计美涉及创意构思、材料技术、造型结构之美;从设计成果来看,设计美包括识别、功能、艺术之美。笔者试从这几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体现出的设计之美。

1.创意构思之美

设计艺术作品的要义之一是“新”:或以新思想观念推动社会发展,或以新技术结构解决生活问题,或以新形式外观引导民众审美。“新”是与之前已有作品相较而言的,体现着创意构思之美。如,公道杯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中用于行酒令的酒杯,外观形式多样,材质以瓷器居多。这种酒杯相同之处在于酒杯内有具有装饰性的立柱,柱上低于杯沿位置有孔洞连通杯外,当注酒于杯中时,超出孔位的多余酒液即会流出至杯外托盏中,保证了每次倒在杯中的酒是一样多的,保证了行酒令的“公道”。这样的设计创造并不复杂,但其构思巧妙,以美观、趣味的方式寻求了相对公平。又如“省油灯”,我国俗语常以“不是一盏省油的灯”评价心思复杂之人。唐代存留一盏绿釉省油灯,碗形,壁有夹层中空,灯柄有孔通夹层。使用时灯碗装灯油燃灯芯,夹层内注入冷水,以物理方式冷却抑制灯油挥发,从而实现一定程度的省油目的。这些作品虽手法简单,但想法精妙,恰恰体现着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创意构思之美。

2.材料技术之美

材料是工艺美术作品的物质载体,技术是实现工艺美术作品预设功能的手段方式,此二者也是设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瓷器为例,它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中造诣极高、成就极高、知名度也极高的代表性品种,而它的成功正体现着材料选择、技术运用的智慧与美。材料上主要以高岭土为胎体、胎上施釉,经过千度高温烧制而成。瓷器常用作餐饮、陈设用具,它出现之后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之前的陶器、青铜器,以光滑莹润、轻巧灵便取胜。瓷器的造型丰富多变,色彩绚丽饱满,材料易得,技术可控,实用性强,是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从古至今使用率颇高的工艺品种。不管是高岭土还是釉料,在未被烧制之前丝毫不见华美,与青铜、金银等材料相比,具有造价更低廉、来源更广泛的优势;烧制完成后,化学反应促使其物理性质发生巨大改变,色彩、光泽直追金玉,部分品类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适用范围更广、实用性更强。无疑,瓷器正体现着貌似普通的材料经过工艺技术处理后展露出的设计之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种类,器型多样、技术高超,精彩作品比比皆是,先秦时期因此也被称作“青铜时代”。青铜是红铜与锡的合金,因色呈青灰而得名。“金有六齐”①42是在《考工记》中提到的青铜的六种配方,表明古代工匠对这种合金材料有着充分的了解,针对不同的器物要求调整合金比例,使同样的两种元素形成的合金,或为敲击悠扬的“钟鼎之齐”,或成砍凿锋锐的“斧斤之齐”,或作清晰聚光的“鉴燧之齐”,材料之美,淋漓尽致。在青铜器制作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工匠们创造出了许多实用而巧妙的技术方法,有一些甚至至今仍在运用,如失蜡法。失蜡法制作的青铜器表面光滑、层次丰富,可制作复杂的空间立体的镂空装饰效果,且精确度相当高,如春秋莲鹤方壶(图1)。现在一些精密仪器件的制作,采用的依然是失蜡法。这样的技术之美并非孤例,它们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辉煌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推动力量。“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①20出自《考工记》的这段论述告诉我们:材料与技术之美正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优良与否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

3.结构造型之美

结构是物品的内在连接与组合,造型是物品的外部表现形式,二者相辅相成。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作品中,造型之美都能以视觉形式直接传达,而结构虽美却往往不可见。就像明式家具,造型端庄优雅、简洁大方,其美目可观之;结构方面,实用多变的各种榫卯结构既简洁、实用又省料,合理地完成家具各部件间的连接,它们的结构之美隐藏在造型之下,内外和谐统一。唐代盛行的香熏球(图2)多为金银质,尤以银质鎏金常见,外壳镂空,内部以持平环控制同心半球焚香杯。持平环是两个轴线互相垂直的同心圆环,外环连球壁,内环接焚香杯,利用焚香杯自身重力,能保证不管香熏球如何转动,焚香杯杯口会始终保持水平向上,其内点燃的香料不会溅落到外面,不会污染、损坏、伤害周围的衣、物、人。因而香熏球可以挂在床头、衣柜、车上甚至身上,都安全无虞。这样的结构虽简单却实用,后来成为航海中重要的保持水平的结构方式,现代设计中还被运用到了儿童餐具设计等领域,可以说是结构之美强大生命力的鲜活例证。

4.认知识别之美

认知识别之美(以下简称“识别美”)主要指工艺美术作品被认知所产生的指示信息,能说明自身价值、引导人的思维与行为。物品的识别美常常以符号的形式展现,可以是局部也可能是整体外观。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这样的识别美还往往被用来标明身份、展示地位。玉器是倾注着中国人独特审美价值观的工艺美术品种,对玉器的喜爱,不仅在于其形、色、光、润,还因为玉器投射着“君子比德”的中式哲学态度。《尚书•尧典》中记载的“五瑞”②——璧、圭、琮、璜、璋,是礼玉的典型代表,也是礼制和伦理的物质识别载体。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不同的形态和色泽质地区分了玉器的功用,也划分了它们的地位。古人通过详细的规则使玉器的可见之形色,与敬天地、重人伦之精神仪式产生对应联系,从而使制度、礼仪可视化、形象化,同时,赋予了玉器认知清晰的识别美。识别美还体现在纺织、服饰用品之中。如,“十二章”是古代帝王朝服上的专用纹样,识别度极高;清朝官服上的“补子”,以不同的飞禽走兽分别用于表现文武官员的区别,动物种类对应官阶,规定明确,使身份能一目了然。识别美常依靠纹样、图案、色彩、形式等视觉元素配合实现,提升了古代工艺美术作品的精神层次和文化辨识度。

5.功能实现之美

功能实现之美(以下简称“功能美”)主要指工艺美术作品的物质功能之美,是其实际使用的优良性能。工艺美术作品区别于纯艺术品,首要的一点即在于工艺美术作品应具有实用性,应体现出良好的功能化特征。功能美依靠材料、技术、结构、造型等各方面协调配合而共同实现。汉代的耳杯以木或竹为胎体,施以色漆,轻盈精巧、妍丽华美。木、竹、漆几种材料皆较为常见,制成的酒杯功能良好、适应范围广,还能够如轻羽在水面随流漂浮——“羽觞”,材料特点促使其功能文化内涵得以延展。《考工记•轮人》篇中,提出以“轮崇”(轮子直径)为基准定出车轮各构件尺寸的模数方法,还提出应制作轮缘截面不同的车轮,以适应泥、石等不同道路条件。这些技术上的规定和原则,促成了车轮的功能实现,保证了制轮的功能之美。中国商代青铜器中,有一件妇好三联甗(图3),构造独特,实用性强。甗是古代炊煮用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中间以带孔箅隔开。使用时下半部分装水,上半部分放食物,利用水蒸气对食物进行加热炊煮,功能等同于现在的蒸锅。这种炊煮用具,在史前文明中就已出现,早期为陶质,进入先秦时期成为青铜器器型之一。妇好三联甗构造独特之处在于将三个甗联铸在一个底座之上,一次可同时加热、蒸煮三种不同食物,且不担心食物之间串味而影响口感。这并不是华丽、复杂的构造处理,但在实用性上取得了翻倍增值的效果,体现出功能之美。六朝的漆器彩绘漆槅,将食盒内部分割为大小不等的七个区域,可用来盛放不同的食物,在储存、运输、使用上都非常方便,以简洁的造型实现了使用的便利,具备合理的功能美,与之类似的还有“攒盒”“百宝盒”等。这样的造型与功能的配合方式至今仍常被用于日用品设计之中,如快餐盘、套装用品包装等。造型与功能的完美配合在明式家具尤其是椅子上表现突出。明式家具中的椅子一般椅座较宽,适合穿着复杂的袍服正襟危坐,庄重优雅;椅背有弧度而非垂直平面,符合坐姿的脊柱曲线,健康舒适。还有一种玫瑰椅,椅背与其他类别比较矮了许多,是因为这种椅子是放在墙边窗下的,椅背高了会影响开窗,因而将椅背高度控制在窗沿以下。这样的造型设计不仅仅顾及了使用者对椅子的身心需求,而且将之放到环境空间中考虑整体配合,拓展、延伸了作品的功能之美。

6.艺术表现之美

艺术表现之美(以下简称“艺术美”)主要指工艺美术作品体现出的艺术审美效果,对使用者精神追求的满足。不同的使用者的审美素质、欣赏水平、文化背景等有差异,因而对工艺美术作品艺术美的需求和判断也会有所区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材料技术、潮流风尚等发生变化,也带动着工艺美术作品艺术美的评价标准产生变化。作为兼具实用和艺术双重功能的工艺美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文化群体的审美品位。不过,由于服务对象的原因,更多地体现着当时掌握话语权的统治阶层的审美品位。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体现出的传统艺术美是庄重的、优雅的,往往蕴藏着文化精神和哲学思考,如青铜器、玉器、瓷器等。这些工艺美术作品在不同时代艺术表现上会显现出不同,但在整体的文化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中国风格的审美印迹明显易读。同样是中国历史上的统治阶层,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会表现在对工艺美术作品艺术美的追求上。如宋代和元代,以瓷器为例,宋瓷重形,以器体比例匀称、釉色纯净莹润为美,符合宋代主流风雅、内敛的文化氛围;而元瓷喜大器,也好色彩纹样之变化,青花、釉里红等代表性瓷种均出现在这一时期,这与材料、技术的发展分不开,与主流群体的审美品位同样关系紧密,展现出开朗大气的艺术之美。两个时期符合统治阶层审美追求的织物代表品种:宋代缂丝以纬线成纹样,立体感强,雅致秀挺;元代织金锦以金丝作线织成纹样,视觉效果强烈,富丽华贵。二者风格有差异,但表现出的艺术美同样令人心仪。时展对艺术美的影响,多方面因素皆可能形成推动力量。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佛学精神,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生活方式与工艺形式,如坐具,其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一起对中国人的生活与审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早先,中国人席地而坐,“席”就是坐具;外来的坐具形式传入之后,慢慢演变为垂足而坐,坐具多样,椅、凳、墩等变化丰富。坐具与坐姿的变化,不仅影响人们对家具艺术美的判断,而且影响了其他工艺美术品的尺度、形式、装饰部位等方面,因为坐姿变化,视线高度也产生了变化,促使视觉美的追求也相应产生了变化。不同时代外来文化艺术的传入,丰富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艺术美的形式和内容。盛唐时期对外来文化持包容态度,在工艺美术中产生了许多极富异域风情的作品,如玛瑙牛角杯、异域人物银酒壶等,艺术形象饱满,美感浓郁。又如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西方文化元素逐渐对中国的工艺美术作品表现产生了影响。尤其是清代中前期,帝王对外来文化、技术的喜好,促使了工艺美术作品中西方材料、技术、纹样的运用增多,也使作品的艺术美呈现出时代感和多样性。不过,由于文化的差异,当时这样的艺术美并未动摇中国传统审美表现的基础。

三、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设计美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继承、学习传统,是为了发展、丰富未来。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先生就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③的思想,以文化自觉的态度审视我们的过去,展望未来。国家如今大力提倡文化自信,也是在深入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号召自信自强、自我发展。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不以设计之名,却充分展示设计之美,对我国现代的民族化设计发展具有启示性和推动力。物质上,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理论、技术研究成果与实物依据,构思、材料、技术、结构、造型、装饰纹样等数不胜数,我们能获取的文化资源种类丰富,品质各异。来源充足是优势,但需要以清醒的头脑去选择、去运用。民族化不是贴标签,不是照搬古代工艺美术的外形、装饰,而是应充分了解其生产和使用背景,择其优点作时代性的改良与融入,设计出符合现阶段使用需求和审美品位,能产生正向艺术引导作用的作品。如,黄觚(图4)是商代的一种青铜酒杯,五爵之一,造型如盛放的花朵,优雅而美丽,但这样的造型无法被照搬为现代酒杯设计。因为圆底、长颈、侈口形的祭祀用酒杯造型已经明显不符合现代生活需求。但是觚流畅的线条、匀称的比例、纹样与造型的精准配合,对现在的花瓶设计有有益的启示。精神上,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对材料的理解、对自然的敬畏、对品德的隐喻、对身份的暗示等,都能给现代设计提供思路。时代在变化,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延续至今,忠诚、孝顺、敬业、节俭、豁达、包容、平和、善良等精神态度融于古代工艺美术作品,现代设计师应加以提炼,运用于现代设计。这是一个有价值也有难度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体现文化自觉,我们应主动挖掘我国的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从而产生文化自信。我们要继承、发扬这样的传统文化之美,使其在新的时代散发出源流清晰、生机盎然的魅力。这正是艺术设计研究的价值,也是每一位设计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艾红华.西方设计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99.

[4]曹燕萍.金银器:流金岁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艺术作品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 J 文献标识码: A

在人类逐渐进入后工业社会的今天,设计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和影响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对设计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在我的此次论文中我所找的艺术作品更多的涉及到的是人性情感,从大众心理角度出发的。大众的心理人性化设计不仅体现在精神上,更体现在对人的关怀关心上,设计物在日趋完善的功能中,渗透着人类伦理道德的优秀思想和平等、正直、关爱等,使人感到亲切和温馨,让人感受到人道主义的真情。

作品(一)盲文电器插头标签

作者对残疾人的关怀心理

照顾残疾人自身的自尊心理

日常生活中,残疾人因为身体的种种不便,需要别人的引领和帮助才能操作电器或其他什么的等,一些专为残疾人设计电器设备等, 就可以让其独立操作。以这个为设计宗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替人对残疾人提供帮助,这样的话既方便了他人又充分的考虑到了残疾人的自尊心理。

作为未来的设计师的我们更应该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不仅要用我们的智慧,更多的是我们的情感,要善于从别人的心理出发为他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盲文电器插头标签,设计师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敬佩的学长,陈书文。他是我们学校07级工业设计的,盲文电源插头标签也是2011年红点设计概念奖的得主!我曾经采访过他对于这个设计的创意想法,他当时淡淡的一笑,只说了一句话:呵呵,我只是带着对他人的关怀在做设计而已,关键是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抓住他人的心,可以把它当做一个很有爱的小玩意就可以了,其实没什么的.

作品(二) 心理互动艺术再创造艺术街头艺术

主题:快乐的童年,留在斑驳的墙上(期待你的加入)

最近马来西亚槟城州乔治市的一幅街头绘画作品在网络中异常火爆,Ernest Zacharevic通过独特创作方式将街头艺术与过往的人们产生了很好的互动作用。

设计中加强人文关怀,似乎成了现代每个设计师的责设!

(心理学融入):对呀,当你漫步在马来西亚的街头,或许某个不经意的转角就会令人眼前一亮:墙壁上绘着两个笑得见牙不见眼的小孩儿,姐姐骑在自行车上带着弟弟,弟弟坐在后座揽着姐姐的腰,一脸又兴奋又害怕的表情,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仔细一看,噢,原来只有那辆自行车是真的,两个小孩是画在墙上的图画而已。创作方式独特,而且可以与路过的观众产生互动。画与实物的结合,整个3D效果相当逼真。呈现在普通的街头,普通的墙壁。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做出了个各种有趣表情拍照留念。在这些抓拍的照片中,有的扮演了被车撞倒,有的撅起小孩子的耳朵,有的使用图样编辑软件加入了有趣的文字的描述和各种生动的配色。这样的作品如果被我们发现了怎能不让人好奇,让人心动呢。

其实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当他们在街头看到这个壁画的时候,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诠释,完成了艺术的二次创作。” 满足了大家强烈的愉悦心理!

这是一个可不断生长、可万千变化的艺术设计,每个人都是创作者。因为人的心理就是个不断开花结果的地方!

还是那句话,用最柔软的方式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感动这份柔软的关怀啊!这就是艺术家们巧用心理的妙处!

作品(三) 1)Pouring Light Lamp2)被上帝打翻的奶茶杯(牛奶倒灯)

“倾倒温暖”

有没有搞错 ,竟然还有动的光,光还会像水一样倒出来么?

倒牛奶的动作让人想起温暖,尤其是大约在冬季。

这是韩国设计师Yeongwoo Kim~带来的一款灯具设计,打翻的茶杯灯 (Pouring Light Lamp)——上帝在云端偷看世博的时候,一不小心打翻了奶茶杯,而仙界的奶水毕竟不同于凡间,竟然凝固而晶莹剔透起变成了可爱的台灯~采用LED光源,造型就是打翻的奶茶杯

模仿了用杯子倾倒牛奶的动作,杯体就是灯罩,倒出的牛奶形就是灯座。流淌的奶茶水变成了台灯架开关则隐蔽杯子的底部

颜色:灯体通体奶白色 LED灯可选用不同颜色的光源,开关茶包也可

光源为LED灯,另外,灯座采用荧光材料做成,熄灯之后依然可以发射出微弱的灯光

生理上来感受:大家的生活经验都知道倒牛奶的动作让人想起温暖,尤其是大约冬季。

心理上来感受:Yeongwoo Kim这款“倾倒灯”把浓浓而又温暖的感情融入产品设计中,就像它倾倒出来的不是什么光也不是什么奶而是是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对周围人无限的关怀和温暖。

还可以提炼一个概念 ,就是光也可以向水一样倾倒出来,仿佛此时你站在旁边,倒下来的光都可以“沾湿”你的衣服。

亦可让人想象温柔地倾倒时光。

“牛奶倾倒灯” 或叫被上帝“打翻的奶茶杯”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说此设计就是传递瞬间优美与幽默还有温暖的一个化身。

产品在设计结构上完成了非常有创意的转化,杯体转化成了灯罩,倒出的牛奶形转化成灯座。流淌的奶茶水转化成台灯架,开关则隐蔽杯子的底部,奶茶包转化成开关的拉环,合乎情理、物理、的转化。

此作品就如上帝跟我们开了个玩笑,到奶茶水的时候调皮的把时间定格了,就给人间了呈现了这瞬间的美作。让瞬间得美成为永恒。

此设计作品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光”竟然可以像“水”一样流动,所以又可名“流动的光”。

“温暖”似乎也被倾倒出来了,似乎也在蔓延。不得不让人心里暖暖的。

经验:利用了敏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还有心理经验。

说它是巧夺天工的设计一点也不夸张。因为他抓住了人心需要温暖的那一瞬。

只要你我有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设计师,因此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斥着心理学设计,这种人情味的设计体现在这每根线条上,每种鲜艳的颜色上,每个可爱的造型上,更是深入的游离在了每个童真的孩子的心间。当然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很巧妙的销售手段。

工业设计不再是冷冰冰的了!

产品的设计融合客观规律的科学之真、为人目的技术之善、赏心悦目的情趣之美与一体,开拓了真 、善、美相结合的新产品设计!

只要有了社会心理学,只要你我有心生活的每一处拐角都有温情与乐趣,你也就掌握了当代艺术的动脉.......

因为设计中有了心理学,所以你才能在洗衣服很累的时候,在晾衣服的那一刻,休息片刻时,静静的看着干净的衣服,欣赏可爱的马戏表演,享受满足的同时,也能感受这份乐趣。笑一笑,十年少么!

在你身边是不是总有一些触动人心的艺术作品与设计,或让你爱不释手,或让你思绪飞扬,有时候你觉得这是一场视觉盛宴,有时又被简单有效的操作征服,它们简单美丽,但是又深入人心,感官层次、行为层次、反思层次等这些小而美、触动我心的设计在现代总是与人性心理紧紧相联系!

艺术作品分析篇6

19世纪是俄罗斯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世纪,从社会发展来看,在西欧诸国的带动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在俄罗斯发展起来,沙皇政府所推行的农奴制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抗,先后爆发了多次社会革命,使俄罗斯的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文化发展来看,19世纪的俄罗斯改变了之前和西欧文化交流较少的状况,一面是欧洲艺术家们来到俄罗斯,一面是俄罗斯的艺术家们走出俄罗斯来到国外,两者的交流让俄罗斯的文化环境不再封闭,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等在当时较为先进和主流的艺术风格全面融入到了俄罗斯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创作的主体性更强,更加关注普通人对艺术审美的需要,无论是文学、绘画还是音乐,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从钢琴艺术的发展来看,19世纪前半叶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为钢琴艺术的蓬勃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李斯特、肖邦等人在俄罗斯所开展的一系列音乐活动,使俄罗斯的音乐家们对欧洲音乐的创作思想、风格和手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柴科夫斯基、强力集团、拉赫玛尼诺夫等纷纷创作出了独树一帜的、具有俄罗斯风情的钢琴音乐。艺术创作的繁盛,必然会对钢琴的演奏和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这些伟大的作品诞生后,又先后涌现出了鲁宾斯坦兄弟、涅高兹、霍洛维茨等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并逐渐形成了俄罗斯钢琴学派。至此,俄罗斯钢琴艺术已经走上了一条广阔的发展之路,成为了在世界舞台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钢琴大国。

二、19世纪俄罗斯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分析

1.民族性

19世纪俄罗斯先后爆发的民族革命,让很多民众认识到了民族性的重要意义,音乐家的觉悟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李斯特、肖邦等人在民族钢琴音乐方面做出了成功探索,更是给俄罗斯的钢琴家们以充足的信心,并在技术和手法上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和借鉴,于是民族性风格在俄罗斯钢琴创作中悄然兴起。他们将民族性的表现作为重要的艺术追求,多以本民族的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作为题材,表现出民族的精神和气质。其从本质上来说,是浪漫派的一个分支,只是把对个性的强调扩大到了对民族性的强调上。如巴拉基列夫,作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其对钢琴音乐的民族性表现是十分认同和支持的,他创作的《伊斯拉美》就是一部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当时巴拉基列夫正在旅途中,途经高加索山脉时听到了一种舞曲的曲调,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并迅速将其记录下来,成为了该部作品的第一个主题。而在第二个主题中,其又对俄罗斯南部哈萨克族的舞曲进行了有机借鉴,并在此基础上突出一种为俄罗斯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歌唱性,集中体现出了其高超的创作技法和鲜明的民族追求。又如柴科夫斯基创作的《四季》,作为一部钢琴小品集,其灵活短小的形式,更有利于作者创作观的体现。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涅高兹在谈到这部作品时说:“与其说是一部钢琴曲,倒不如说是一幅图画集。”12首作品全部和俄罗斯密切相关,或者是对俄罗斯秀美风光的描绘,或者是对俄罗斯人日常生活的描写,可谓是一部俄罗斯民族的风情画卷。如《二月狂欢节》,就是对俄罗斯二月份狂欢节的真实记录;《十一月三驾马车》中,又对寒冬来临后俄罗斯的壮美风光进行了描绘。所以说,无论是强力集团,还是柴科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他们对民族性的表达都是十分认同的,甚至将其视为一种责任,用敏锐的眼睛和耳朵,去挖掘和表现俄罗斯民族文化中的优秀质素,抒发出一种民族自豪感,这对于俄罗斯的艺术创作来说有着承前启后的积极意义。

2.浪漫性

浪漫主义是19世纪欧洲主流的创作风格,其从古典主义创作的众多程式束缚中解脱出来,强调艺术家主观性的发挥,以抒感作为创作的最终目的。前文中提到,俄罗斯钢琴音乐的发展受到了欧洲音乐的强烈影响,所以其钢琴音乐体现出浪漫性特征也在情理之中。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浪漫主义风格,俄罗斯的创作者们还十分注重对客观情景的营造,也就是中国艺术创作中的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这对于浪漫主义风格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其使得情感的抒发更加具有指向性和基础性,让情感的表达更加真实和炽热,更加能够获得与观众的共鸣。如柴科夫斯基的《杜姆卡》,其俄语的原意为“思考”和“沉思”,副标题为“俄罗斯的乡村美景”,很显然,柴科夫斯基就是要借助于俄罗斯的乡村景色来表现自己的哲思。作品中,其大量使用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曲调因素,强调旋律的歌唱性,仿佛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了一幅俄罗斯的乡村美景,营造出一种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将自己对俄罗斯民族、俄罗斯景色的热爱抒发得淋漓尽致。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也是一部借景抒情的佳作。虽然受到李斯特的影响巨大,但是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部作品中,却没有突出其辉煌演奏技巧,其技术相对朴素,却有着诗一般的唯美和意境。其中的大部分素材,都是作者以对俄罗斯景色的观察和回忆为基础,然后用钢琴的语言将这种景色描绘出来,而且每一种描绘都十分精准和到位。比如他用三连音来描绘贝加尔湖波光粼粼的水面,用连续的半音阶下行来表现凌厉的海风,用附点音符来表现动物奔跑的姿态。让人感觉其描绘的画面就在眼前,真正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本是一部练习曲,却大大超越了车尔尼和克莱门第那种单纯以技术训练为主的作品,体现出了拉赫玛尼诺夫对钢琴音乐的独特理解。

3.悲剧性

悲剧性原本是一个戏剧术语,后来演变成为一种音乐风格,其主要的表现形态是一种十分执著的精神或力量,在付出了全部努力之后仍然遭到失败,并用这种失败的结局体现出一种社会冲突力量的本质。悲剧性虽然是戏剧和文学创作中经常追求的情感指向,但是音乐因其自身所具有的情感性特征,无疑更加适合其表现。而且前文中提到,19世纪的俄国正值大变革时期,变革就意味着新旧势力之间的对抗,而对抗则一定会有胜败。当时的俄罗斯音乐家们心系国家和民族,试图用作品的悲剧性来唤醒民众,让民众感同身受,获得一种警醒的效果。如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中,有鲜明的钟和钟声的意象。对此他坦言,作为一个俄罗斯人,从童年到风烛残年,没有一个人能够避开教堂钟声的影响。在柴科夫斯基看来,钟声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其既是唤醒俄罗斯民众的警醒之钟,也是个人对俄罗斯发展的不安之钟,更是封建农奴制统治的丧钟。利用钟的意象,巧妙地和宗教联系在一起,传递出一种沉重、不安和伤感之情。又如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他对死亡主题情有独钟,多部作品都有该主题的出现,《帕格尼尼主题幻想曲》中,从头至尾都笼罩着一层死亡的气息,好像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死神的控制一般,只能够听天由命,任人摆布。《科雷利主题变奏曲》中,作曲家反其道而行之,运用了带有迷幻色彩的手法,将死亡主题放置到了和弦中,且变形、发展,以此来表现死亡的神秘和严厉。当人们沉浸于一种平和之中时,突然就进入了变奏部分,死神呼啸而至,让人猝不及防。其试图表现出人类生命与死亡这两方面最为极端的冲突,以此来思考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意义。

综上所述,钢琴艺术因其自身的特征,成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象征。19世纪的俄罗斯正是如此,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大变革,使钢琴艺术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多位钢琴大师前赴后继,将创作基础植根于本民族音乐中,大胆使用全新的创作技法,诞生了多部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作品。通过对其艺术特征的分析,能够对当时创作者的创作思想、技法等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对当下中国钢琴的创作、演奏和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这也是本文初衷所在,也希望本文的粗浅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引起更多人对该课题的充分重视。

(注:本论文为2013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自筹项目“俄罗斯钢琴作品中的音乐存在方式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sk13lx233)

参考文献:

[1]蔡韧,谭缨英.20世纪俄罗斯钢琴音乐独奏作品文献研究[J].艺术百家,2009(02).

[2]孟令帅.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历史与发展(一)――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四大钢琴学派[J].钢琴艺术,2010(07).

[3]梁文光.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民族性[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01).

艺术作品分析篇7

门德尔松全名雅各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年2月3日生于德国汉堡一个犹太人家庭,是著名哲学家和学者摩西?门德尔松的孙子。费利克斯的父亲是成功的银行家,母亲有相当的钢琴造诣,是儿女们的音乐启蒙老师。殷实的家境和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机会,也造就了门德尔松与大部分音乐天才迥然不同的气质。门德尔松从小显示出超人的音乐天赋:九岁登台公演,十一岁开始作曲,十六岁到巴黎闯荡,开始与音乐界名流交往。门德尔松十七岁回德国主持《仲夏夜之梦》序曲的演出,同年4月去英国,这是他十次大不列颠之行的首次。1832年,他在杜塞尔多夫下莱茵音乐节显示了杰出的指挥才能,三年后应邀担任莱比锡布业会堂音乐会常任指挥。他在短哲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

二、三首《威尼斯船歌》的创作背景及其特点

(一)创作背景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不仅以其明丽的风光令人神往,而且以其优美的音乐拨动人们的心弦。门德尔松1830年去意大利旅行期间,倾听到运河上飘来船夫们深情而略带忧伤的船歌,由此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并在这里写下了他的第一首威尼斯船歌(作品19之6)。随后,他又在1833年和1842年完成两首威尼斯船歌(作品30之6、作品62之5)。这三首船歌内容和节拍调式相同,节奏和速度也较为接近,伴奏织体都由左手担当,都采用带有和声音程的分散和弦。作者通过优美而略带忧伤的旋律,展示了高超的创作技巧,从而使作品极具情感色彩与地方风格。

(二)特点分析

三首《威尼斯船歌》音乐风格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旋律音调。门德尔松的三首威尼斯船歌均采用小调,旋律具有多愁善感的悲歌式音调,乐句平衡对称,绵长的气息感,表现出一种缓慢而又忧郁的情绪,使人联想到船夫的歌声。三首船歌的主题旋律均以级进为主,偶有跳进(四、六度)后马上与反方向的级进进行相平衡,形成了“拱形”结构,体现了浪漫主义早期器乐声乐化的倾向。第二,节奏型态。门德尔松三首船歌均采用6 / 8拍典型的船歌节奏型态,展示了船在水中左右摇摆、栩栩如生的画面,体现了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如绘画般描述性的特点。第三,结构与织体。门德尔松在三首威尼斯船歌中采用的是他最常用的半分解和弦的织体,琶音分解和弦与节奏型分解和弦相结合,不仅使伴奏音型具有流动性,同时也具有纵向的和声效果。

三、三首《威尼斯船歌》音乐技法特点及比较研究

(一)结构分析

1.《威尼斯船歌》NO.1(作品Op.19.N0.6)

这是一首淳朴柔美,惆怅的歌声和着秋光水色别有一番秋思情趣的乐曲。作品采用g小调,稍慢的行板,6 / 8拍,为有引子尾声的并列单三部曲式,以三段性为主体、无再现单三部曲式,但它仍有再现原则的体现(曲式如图1)。从35小节至结尾,以A为材料兼具有一定再现的功能意义,写法上是补充;coda与引子相呼应,有逐渐消逝的感觉。调性上,A和B都为转调开放乐段,A为gm-cm,B为cm-gm,它们的调性都是纯五度音程距离。从材料和调性布局上看,音乐以局部的再现体现了前后呼应的原则,这样就可以使结构上并不显得零散,乐曲仍旧总在起、开、合功能运动中发展。作品中与旋律对应的伴奏音型以及6 / 8拍的处理,让人感到就是坐在船上,悠闲的边欣赏美丽的威尼斯风光边听着船夫哼唱的歌儿的场面。在演奏上,要注意左手的二连音的奏法,不要出重音;右手要注意旋律声部和内声部同时进行,既要突出旋律线条,也要注意和声效果。

2.《威尼斯船歌》NO.2(作品Op.30.N0.6)

这是一首内在深情,似有诉之不尽的情思,甘甜中夹着难言的苦涩,流传较广的、著名的佳作。作品采用升f小调,小快板,6/8拍,为有引子连接、尾声展开中部、静止再现单二部曲式(曲式如图2)。再现单二部曲式,与古典风格中再现单二部曲式相比,它改变了各部分严格的比例关系:A部分就是由两个不相等的乐句所构成的。B段对比乐句是8小节,再现只再现了A段中后7小节;左手的伴奏织体把间断连接起来,使之连贯发展。单独反复了第二部分,给整体乐曲带来了循环原则的发展。这首乐曲曲调优美、抒情,是一首典型的“如歌的”钢琴小品。开始左手两小节分解和弦组成的伴奏音型,用以模仿湖水荡漾的声音。右手在第三、四小节奏出两个长音,好似小船在微波中荡漾。第六至七小节处标出的“cantabile”,明确要求“如歌的”弹出曲中委婉宁静、优美动听的主旋律。演奏者注意手指触键的部位及手指力度的巧妙调节,尽量使右手的旋律线连贯,并力求做到一气呵成。

四、结语

门德尔松的时代,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合流的时代,其最高和最终的目的在于谋求古典形式与新的浪漫精神之间的协调。舒曼把门德尔松看成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折衷者,是一位解决了时代的不协调的大艺术家。面对一部优秀的作品,如何深人理解,将它充分的表现出来,准确揭示作者的内心情感,引起听者的共鸣,把握作品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可从其速度、节奏的变化,力度均衡的把握,触键手法的运用,音乐情绪的转变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要把握住这部作品的精髓,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把它放到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浪漫主义早期中去。它所处的时代也就决定了其风格特点和技巧的运用,它的音乐内容,没有多余的装饰,也竭力避免走毫无意义的炫技的极端。每首小品都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弹奏者可以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联想音乐所带给你的意境和情景,去感受它用绘画般的色彩所塑造出的动人音乐形象。只有真正的融入到音乐中去,才会更好地诠释作品。

【参考文献】

[1]代洋.谈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的创作手法与演奏技巧[J].辽宁高职学报,2008(05):27-29

[2]于倩.门德尔松《船歌》与柴可夫斯基《船歌》的比较分析[J].艺术教育,2008(05):96-97

艺术作品分析篇8

一、歌词意境的分析

《鸟儿在风中歌唱》这首艺术作品的歌词,如同戏剧一样描写一对鸟儿的爱情悲剧,歌词不长词句简洁,但寓意非常深刻,“鸟儿、山岗、笼子、新娘、猎枪”这五个典型的画面,把一个可悲的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凄凉之感油然而生。词作者以拟人的手法,用一只小鸟的口吻和独特的视觉角度去诉说出他(她)对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猎(捕)杀时的无助、忧伤、挣扎、呐喊,从而想唤起人类的良知。在这首歌中有两句歌词特别引人深思,一句是“有谁能理解它的忧伤”,另一句是“有谁能把它带回故乡”,这两句是谴责,是祈求,更是呼唤。全曲的高潮部分,用了大段的“啊……”来表现鸟儿此时催人泪下的哀叹和绝望,仿佛是用鸟儿的哭泣来唤醒人类的觉醒。整首作品通过拟人的手法,通过鸟儿的自述,写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产生的悲惨故事。

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应该尽量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歌词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又一幅鲜活的画面。鸟儿在凛冽的寒风中,不停地歌唱,不停地飞翔,却不能回到故乡。演唱者应当把自己化作成那只歌唱的小鸟,置身于这悲戚的画境中,在演唱中做到情感的张弛有度、出神入化、丝丝入扣,才能震撼听众内心深藏的情感,才有那种凄美效果。

二、曲式曲调分析

深入解读作品的曲式结构对演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作曲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情感都蕴藏在每个音符中,当拿到这首作品时都应该认真发掘和领会,只有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表达才会越纯真,越完美,越动听。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这部作品采用了f小调,是单三部曲式,结构是:前奏――A――间奏――B――A――尾声。

前奏共有9个小节,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单音旋律和音色织体,其塑造了孤独凄凉的形象;二是不协和和弦,为悲剧景象进行铺垫,引出恐怖结局的画面。通过这种紧张的音效处理来塑造歌曲的凄美和表现作品的内涵,也正是借助于曲调的翅膀使得作品感人至深,潸然泪下。

A段在结构上运用了扩充和补充的手法,原来乐句方整性结构予以打破,使人感觉音乐情绪更加充分,更能体现出鸟儿的那种忧伤无奈之情感。

间奏部分根据原有的情绪,讲述着凄惨的故事。随后八度的三连音推进,使不祥的预兆及激愤的情绪进入了B段。

B段与A段在表现手法、音响效果上迥然不同,反差很大、对比鲜明。B段呈现出来的是激进与愤怒、压抑与爆发的高度紧张情绪,“啊……”的出现给整首作品的意境以点睛。富有装饰性的变化曲调――花腔,表现出了曲调快速灵巧的独特色彩,而运用了半音阶下行的写作手法更将鸟儿的无助、压抑和忧伤等表现得活灵活现。

旋律效果极具张力的尾声部分,音乐生动,突出表现了鸟儿在垂死前的最后的哭诉和呐喊,用此来唤醒人们对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的意识。

三、作品的演唱分析及处理

声乐表演是一种要求非常严肃而精确的艺术,它需要演唱者要细致、灵活,需要演唱者有高超的表演才能和对演唱艺术技巧的精准拿捏和再度创作。在声乐作品演唱时,演唱者首先,要认真理解和揣摩曲作家对人生的经历、对人生的感悟和发自灵魂深处的那种情感的抒发,要通过对歌曲作品的再度创作,表现作品的风格、思想及内涵。其次,演唱者一定要对作品进行全面的理解,将自身的情感融入作品中,要真正理解作品内容,揭示出作品的深刻内涵,挖掘作品的艺术个性。再次,歌唱技术与技巧也是完成作品的关键,对于演唱者来说,激发外在表情和内在感情,把听众带入到整首曲子中,让歌曲的情绪感染听众,最终呈现给听众美妙绝伦的享受,是声乐演唱的核心。

演唱作品是一种艺术表达,说是演唱,更确切地讲应当是吟诵。演唱前,演唱者要对歌词进行大声地诵读,要带着情感去体会,在诵读中体会歌词表达出的意境,是凄美还是悲凉,是兴奋还是愤怒等等,都要求演唱者有深刻的理解,从而拿准歌词的跌宕起伏、轻重缓急,找出音乐中表达的情感、艺术魅力的乐句,特别是要准确地定位歌词的重音部分,在此基础上对重音语气的表现要更生动、更传神。另外把歌曲中音与音的关系搞清楚,音准唱精确,同时在演唱时要注意音色及音量的适度把握,要伸缩有度,适当得体,进而把歌曲中忧伤的情感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前奏部分的处理

《鸟儿在风中歌唱》这首艺术作品的曲子,开始时有九个小节的前奏作为本首歌曲的过门,其节奏类型是以弱起的形式开启的,以单音旋律织体形式逐步把听众带入那种忧伤的意境,不和谐的和旋预示着悲剧的出现。

(二)A段部分的处理

随着歌曲的过门的结束,接下来出现了“有一只鸟儿盘旋在山岗,它的歌声唱的好凄凉”歌声,这句歌词是全曲中最具内在、最有含蓄,是能够最让人们产生联想之处。歌声一开始就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凄凉的故事,作者在这里巧妙使用的三连音不仅渲染了气氛,同时也为后面的段落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这一段歌词是歌曲重要的一个部分,演唱者在演唱时一定要以情带声,要描述性地讲述鸟儿的那种无助与凄凉。

“不知为什么,不知为什么,它不敢飞进自己的村庄”,这一段歌词情绪稍微有了一些起伏,接下来连续的三连音的推进,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压抑、激愤的情绪,演唱者在演唱到这里的时侯,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让自己的情绪慢慢进入激动的状态,使情感稍微有起伏,以保持作品慢慢地进入了情感的过渡阶段。

(三)B段部分的处理

“鸟儿在风中歌唱,有谁能理解它的忧伤,鸟儿在风中歌唱,啊啊啊啊”,歌曲进行到这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情感越渐激动,演唱者演唱时应以呼喊般的状态唱出曲调本身要表达的那种震撼人们心灵的感受。“啊……”的出现是整首作品的点睛之笔和华彩乐段。接下来的花腔部分其技术难度非常大,不亚于意大利的歌剧咏叹调的华彩部分,虽然这段的技术难度极高,但在练习时切莫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应先把歌曲中的半音阶之间的关系拿准,把好音准。要点部分(具有颗粒性的)既要唱清晰,气息又要连贯,要利用自己演唱的风格把鸟儿的呐喊、忧伤的情绪表现出来,向听众表达鸟儿那凄美的意境。在处理花腔部分时,切忌唱重,以表现出鸟儿本身的那种轻盈与灵巧。这段唱腔技术难点大,但一定要处理得当,要通过此段唱腔,表现出了鸟儿的忧伤,推举出凄美的神韵,使作品得到升华,把无词之韵唱出有词之意。接下来连续出现的12个“啊”,每个“啊”字表达的情感不一,其情感起伏、音域宽广,节奏多为三十二分音符的快速下行音阶,语境有哀叹、忧伤的情绪也有优美的声音处理,演唱者如果表现到位,那将会给作品增辉。

(四)尾声部分的处理

歌曲尾声部分“有谁能把它,有谁能把它,有谁能把它带回故乡”。歌曲到这里将接近结束,但在这时出现一个歌曲中的最高音,这意味着歌曲进入结束性的高潮,此时歌曲中的词意和音乐的张力达到高潮,情绪也进入最高点,这时的钢琴伴奏的音响效果极具张力,音乐出现了最后一次发人深省的呐喊,演唱者在演唱这里时应根据歌词表达的意境把歌曲升华至最高兴奋点,达到歌唱艺术出神入化的境界,给广大听众以广袤无垠的遐想。

作为一名演唱者,通过对《鸟儿在风中歌唱》这首艺术歌曲的分析和学习,深深地感受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歌唱演员,一定要不断地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文化底蕴以及歌唱技巧和审美能力。演唱时要把自己融入到作品之中,不断深入研究作品本身所提供的丰富营养,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挖掘作品的精华,揭示出作品的深层内涵,才能把作品演绎得更加完美,才能把听众带到有声有色的艺术境界,使其表达的艺术作品拥有其自身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著,梅译注.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尼采著,周红译注.论道德的谱系.北京:三联书店,1992.

[3]杨适等译.人性的高贵与悲劣.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谢・伊・拉茨格,对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进行历史文学分析的尝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6]宫城音弥.人性剖析.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

[7]埃斯库罗斯等著,罗念生译著.古希腊戏剧选.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8]曹禺.曹禺选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9]修模.休谟散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10]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11]石伟正.声乐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2]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香港上海书店有限公司,1986.

[13]邹本初.歌唱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艺术作品分析篇9

文化创意产业通常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慧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它具体包括的行业为广告、建筑、艺术品和古玩、工艺品、设计、时装、电影与录像、动漫、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电脑服务、电视和广播等。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的新动力。

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文化创意服务与交易平台的建立对学生就业压力方面起到缓解作用,它拓宽了就业渠道,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已经证实创意产业对于就业具有较大的拉升作用。文化创意产业与服务业关联较大,因而具有较大的劳动吸附能力。作为一种新生产业,创意产业催生出新的工作岗位,这对解决时下的就业难问题无疑有巨大的缓解作用,这也体现出本课题的显著社会效益。

2 手绘艺术作品在线交易网站的设计

目前中国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有增无减,自然给美术艺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空间。但目前还没有较大的专门公司来经营美术艺术行业。本网站的建设是为了满足企事业单位对美术技术的需要,并且销售的影像设备也可以为需要的人提供支持。首页开门见山的说明我们网站包括的内容。在网站中主要就是介绍并展示我们的产品,在这琳琅满目的绘画艺术作品中,我们会欣赏到这高雅的艺术作品带给人的艺术享受,艺术改变生活,绘眼帮您灵动这也是贯穿绘眼手绘艺术工作室的主要思想,在网站中也设有在线手绘等页面,为满足顾客的需要和及时接纳客户的问题做好了准备。并且公司也在新闻中心中提供了一些有利于顾客了解新产品推出、产品优点的新闻。

2.1 组织结构图

整个网站的组织结构图如图1所示。

2.2 数据库设计

运用jsp的编译环境,将java的通用性、jsp的易用性结合在一起,并运用javabean、java applet等技术开发web浏览器和web应用程序,最后通过jdbc与后台数据库(ms sql server2000)服务器连接,以完成浏览器端和服务器端的沟通。

2.3 系统结构设计

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设计,即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表现层即系统的界面,主要作用是于用户进行数据交换,该层主要是调用业务逻辑层的类来进行表达和实现。

业务逻辑层主要是根据系统实际的功能逻辑调用数据层中的对象来封装功能类。该层比较灵活,需要按照不同的需求定制,主要是靠手工编码完成。

数据访问层主要是封装了数据库的访问操作类以及数据实体类,数据访问层主要与数据库表和视图一一对应,可由特制的辅助工具自动生成。

3 手绘艺术作品在线交易网站的实现

3.1 系统构建

本网站是一个基于b/s模式的局域网信息共享系统,整个体系采用windows 2003 server视窗管理操作系统,以internet explorer为浏览器,以tomcat4.0+iis(internet information tserver)5.0以上为web服务器,并以ms sql server 2000为数据库端服务器。

3.1.1 jsp

jsp是由sun microsystems公司倡导、许多公司参与一起建立的一种动态技术标准。在传统的网页html文件(*.html,*.html)中加入java程序片段(script)和jsp标签,就构成了jsp网页java程序片段可以操纵数据库、重新定向网页以及发送e-mail等,实现建立动态网站所需要的功能。所有程序操作都在服务器端执行,网络上传送给客户端的仅是得到的结果,这样大大降低了对客户浏览器的要求,即使客户浏览器端不支持java,也可以访问jsp网页。

3.1.2 ms sql server2000数据库

sql server 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最初是由microsoft、sybase 和ashton-tate三家公司共同开发的,于1988 年推出了第一个os/2版本。在windows nt 推出后,mic

rosoft与sybase 在sql server 的开发上就分道扬镳了,microsoft 将sql server移植到windows nt系统上,专注于开发推广sql server 的windows nt 版本。sybase 则较专注于sql server在unⅸ操作系统上的应用。

sql server 2000 是microsoft 公司推出的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版本继承了sql server 7.0 版本的优点,同时又比它增加了许多更先进的功能。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程度高等优点,可跨越从运行microsoft windows 98 的膝上型电脑到运行microsoft windows 2000 的大型多处理器的服务器等多种平台使用。

3.2 系统的设计界面

3.2.1 主界面的实现

通过此模块可浏览网站的总体情况及大致框架,进行不同模块功能的选择,查看所需内容,如图2所示。

3.2.2 精品案例

好的企业让人信服必须依靠企业的实际经营能力以及产品的认可度。我们网站制作的精品案例这一模块主要是向客户展示我们平时的实际作品情况,这样更具备说服力,让客户一下子就可以看到我们的作品是不是他需要的。这样做不仅可以起到说服作用还可以更好的为网站进行业务宣传。如图3所示。

3.2.3 在线手绘

客户可以通过您的需求填写在线手绘这一栏的内容。我们网站可以通过资料的收集来明确客户的需要好及时地做出准备,竭诚为客户服务。具体操作界面如图4所示。

4 结束语

当然文化创意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就需要有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或平台,传统交易场所受地域、时间、数量及形式上的诸多限制,已经无法满足目前大众对艺术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庞大消费需要。随着国内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平台对艺术作品展示及贸易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因此创建文化创意服务与交易平台能很好的实现文化创意作品的在线交易。绘眼手绘网站的建立,可以直接给客户提供良好文化的平台,了解更多手绘作品信息,也可以发展更多的潜在客户。网站的建立可以使文化传播得到进一步扩大,创造差异化服务,制造个性化服务,使消费者满意度提升,提高手绘网站的美誉度。

参考文献

[1] 卢山山,杨玲.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2] 刘月轩,王振宇.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 2012(05).

[3] 查华超,乔刚.合芜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机制——基于极化效应视角的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4] 郑丹华.成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北方经济,2011(10).

[5] 叶翠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基金项目:

艺术作品分析篇10

一、摄影作品的内容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特殊的意识形态。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和物质媒介,将审美意象物态化的成果。艺术作品是“艺术”的现实存在,也是艺术家艺术创造的结果。它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主要的构成要素。而一件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个因素构成。

1.摄影作品的题材

题材,就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社会生活进行取舍、提炼、创造而在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部分。摄影题材来自于客观存在,这是摄影的纪实性所决定的。它决定了摄影作品的艺术形象以及摄影作品反映的内容必然是客观实体。

而对于摄影艺术,纪实性是摄影不可更改的本质,所以在创造过程中摄影主体性和纪实性的统一是必要的。也就是,摄影的艺术形象以及反映的内容与它的原型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同一性。因此摄影的题材与其创作的原型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言之摄影的题材与其被拍摄的主体关系密切。不同题材的摄影也会有不同的艺术创作过程,所以摄影的类型也与题材有关。摄影的题材、类型分为:新闻摄影、人文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体育摄影、商业广告摄影等。

2.摄影作品的主题

艺术作品的主题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反映的认知与改造,是对题材的认识与评价。它主要是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的思想、观念乃至情感。

前面提到过,由于摄影的纪实性导致其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形象与客观原型的同一性。这种纪实性在摄影一书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摄影随时都可以从中反映出来。当然,单纯记录现实的摄影不一定称之为“艺术”,他们只是实际存在的简单物化,并不具备艺术素质。而真正的摄影艺术作品在于摄影艺术家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往往具有鲜明的主题或者充沛的情感。

可以看出摄影作品的主题是摄影家对摄影纪实性的充分利用,借现实主体来表达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在主题塑造的过程中,摄影家不是被动的摄取眼前的现实,而是对现实深入观察体验和认识,并精心摘取具有典型性的画面、形态借以揭示出思想观念或宣泄某种情感。所以摄影是现实的艺术,他无法脱离客观对象去完成创作。

二、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

1.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摄影造型艺术同绘画相同之处,是将艺术形象诉之于视觉,在一个平面空间内展示出来。在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中,摄影家也是通过构图的方式将其主题鲜明的表达出来。

构图是对摄影作品中内容的组织结构,其主要作用是更有效的突出艺术作品内容。摄影师利用美学规律主动的对客观现实进行截取,简洁且直观的表达艺术形象、表现作品内容是摄影作品构图的要务。

2.摄影作品的表现手段

摄影的艺术表达手段也可以称之为摄影的艺术语言,与摄影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自摄影术诞生那天起,摄影的局限性就对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表达就有着不同程度的限制。

摄影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从而也导致了摄影技术的局限。摄影设备从巨型银版相机到小巧的数字相机的更迭历史,也是摄影技术从复杂且高端的工艺到便捷大众化的技术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摄影作品的表现手段也在不断的演变。从黑白到色彩,从胶片到数字,从模糊到清晰等等这些特点都如实的反映在摄影作品上面,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摄影艺术语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技术的发达,致使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也趋于多样化。

三、摄影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内容决定形式

在摄影作品中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摄影作品的产生首先是由摄影师雇主的某种需求或者是摄影艺术家受社会生活的事物的某种激发,而产生了创作欲望,确定作品内容,然后根据内容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

比如新闻摄影师是出于反映和报道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为根本出发点,其内容要求摄影作品确切、直观、形象的反映事件,所以其表现形式就要用最直观、形象、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事件。再比如商业广告摄影,他的创作目的是推销商品,其内容需要突出产品的特点,强化产品的形象使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那么这就要求这类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要具有很高的清晰度,并且能够突出和强化甚至夸张的表现商品的特点。

由此看来,一幅摄影作品的内容对其表现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样,在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中形式常常也起到积极地、能动地作用。

2.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艺术作品分析篇11

一、影视作品中的声乐艺术及其特点

(一)影视作品中的声乐艺术

声乐艺术是一种融合生理学等多学科的音乐艺术,通过语言与声音音调的结合来传达情感,从而使听众得到音乐的洗礼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一切艺术都开始于情感,也将以传达情感为目的。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载体,其情感的传达也需要声乐艺术来表现。因此,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要想打动观众,影视作品不仅需要有具有感染力的实景画面,也需要有渲染气氛、传达场景主题的声乐艺术。声乐艺术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当被使用在影视作品中会使影视作品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同时给予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使观众在观影的时候也得到听觉的享受和心灵的洗礼。

(二)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特点

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广泛使用并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影视声乐艺术。声乐艺术运用在在影视作品中时,既要考虑自身艺术需要还要求考虑情节需求,努力渲染氛围、营造影视作品风格。声乐艺术具有情感的传达力,在影视作品中更容易感染观众并引起情感共鸣。影视声乐艺术不再是单纯的声乐艺术,而是结合影视作品主题为其服务的声乐艺术,其与影视作品情节发展紧紧结合并形成统一整体。因此,对于不同的场景选择适合的声乐作品非常重要。

二、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

在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独唱、对唱、合唱。独唱具有将人物内心情感外化的作用,而对唱会使影视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并刻画人物内心,合唱则使观众更加融入影视作品的氛围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独唱、对唱和合唱都能传达人物内心情感,但三种表现方式在风格、形式、演唱状态上有所不同,对于情感的感染力不同,艺术效果当然也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场景所要传达的内心情感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影视作品会有许多不同的场景,不同场景的感情和氛围也会不同,而合理选用不同的声乐艺术会让观众有不同的听觉享受,从而感受到不同的气氛,也使影视作品更具有欣赏价值。当然,声乐也会反映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甚至不同地域也会有不同的声乐艺术。独唱、对唱、合唱等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不同表现方式的采用要符合情感需求,要适应文化、政治、地域等因素。

三、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一)听觉与视觉的立体结合,烘托艺术氛围

早前的影视作品为无声阶段,主要通过现实场景布置来传达影视作品的主题与情感,但缺乏声乐的配合会使影视作品显得稍许乏味。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声音被加入到影视作品中并受到广泛欢迎。在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与现实场景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听觉的立体享受,给观众独特的观影效果。正如前所述,默片时代只有现实场景而对于传达影视作品主题情感显得乏力。而声乐艺术的加入对于艺术氛围的烘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场景的变换更加自然,使故事的发展更加紧凑,同时也对主题思想的传达有着推动作用。电影《倩女幽魂》开头舒缓而具有古典风格的声乐极易将观众带入唯美梦幻的氛围中。随着剧情的展开,声乐旋律也逐渐展开并达到高潮,给电影增加了独特的魅力。声乐的发展也预示着情节的进展,使观众欣赏到视觉与听觉的立体观影效果并融入影片所要传达的氛围中,影片结束后也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回忆。

(二)增添艺术感染力,推动情节发展

影视作品主要还是通过情节来将故事来龙去脉以及主题情感传达给观众,演员的演技、现实场景的布置和台词描述都是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中情节的发展主要靠矛盾冲突,矛盾冲突塑造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发展,但是声乐艺术在情节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声乐艺术烘托了故事情节发展的氛围,缺少声乐会使情节显得苍白单调,难以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染力。举例来说,科幻电影中加入节奏感较强的声乐作品除了烘托影片激烈的氛围外更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加流畅自然;爱情影视作品中配合诸如《爱如空气》之类的声乐作品会诠释男女主角内心情感并烘托爱情戏的忧伤甜蜜;喜剧影视作品中加入声乐作品会显得情节更加搞笑,推动情节发展,吸引观众注意力。对于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配合风格合适的声乐作品,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能够增添艺术感染力。

(三)诠释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影视作品中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但主题思想需要一主角的故事来传达。在描述主角经历的故事时最难刻画得是主角的内心世界,因为我们无法探知,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声乐艺术以其自身的艺术特征可以烘托氛围并刻画出人物内心世界。内心情感毕竟很难探知,但喜怒哀乐都可以借助外物来展现出来。声乐艺术具有多样性,在人物不同的内心感受下配合不同的声乐作品,便于观众去领会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同时也使观众产生共鸣,增加对影视作品的认同感。喜剧电影《让子弹飞》中插曲特色十分鲜明,其中的口哨十分具有节奏感,形象地反映出麻匪内心的胆大妄为、快意恩仇。正是因为人物内心难以具体展示,所以声乐艺术等多种表演方式共同合作才能诠释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四)概括主题思想,传播影视文化

可以说,影视作品的主题曲就是对影视主题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影视思想情感的再度升华,更加便于传播影视文化。影视作品中主题曲一般都是独自创作,主要是为了更加契合主题,与故事情节、人物情感具有相符性,同时在影视作品之外也可以得到传唱,便于传播影视文化,增加影视作品给观众的影响力。举例来说,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形象地展示了剧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以雄厚的气势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英雄人物的起伏也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使电视剧《三国演义》在多年之后还能起到传播影视文化的作用。声乐艺术概括了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也起到了传播影视文化的作用。

四、结语

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被广泛使用并成为其重要的表达方式,独唱、对唱、合唱三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也给影视作品不同场景提供了选择空间。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实现了听觉与视觉的立体结合,烘托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氛围;同时推动情节往前发展,增添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便于诠释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曲可以高度概括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有利于传播影视文化。声乐艺术与影视作品的结合可以说是双赢的,这对艺术的发展必将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o.Hnjg2015-54。

参考文献:

[1]胡晓.论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J].柳州师专学报,2012,(03).

艺术作品分析篇12

宫崎骏是日本著名动画片导演,在全球动画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美国迪斯尼将他尊称为动画界的黑泽明。受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共同影响,使得他的动画题材来源极为丰富,内容涉猎也极其广泛。世界各地的传说、神话、史诗、小说、随笔散文、哲学著作、漫画等各种样式的素材都曾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宽泛和不拘形式的特点。总的来说他的作品题材分为独创和改编两种类型。《风之古》、《红猪》《千与千寻》、《幽灵公主》属于独创,《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哈尔的移动城堡》、《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主要改编自欧洲名著。

宫崎峻的每部作品,题材虽然不同,但却将梦想、和平、环保、生存、成长这些令人反思的讯息融合其中。获第七十五届奥斯卡长篇动画奖的代表作品《千与千寻》就是一个典型的宫崎峻式的现代寓言。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十岁女孩千寻的心路成长的故事。千寻一家在幻境里迷路了。千寻的父母因为贪婪变成了猪,千寻孤独地留在幻境里。支配城镇的魔女强行改掉了千寻的名字,这更让她感觉到自我丧失的恐怖。不劳动者罚为猪,是这里残酷的法则。千寻在精灵汇集的温泉拼命工作。激发出身体里全部的潜能,历经磨难。最终终于成长为一个敢于面对倒可困难的勇敢女孩。该片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讲述了这个平凡女孩如何在完全被动的窘境里拯救父母和找回自己的历程。宫崎骏营造的幻境世界与现实世界只有一个隧道的距离,神仙们的生活也与我们生活的俗世没有多大区别,同样的有善恶,有贪欲,有情感,有森严的等级,也有游戏规则,与其说那是神仙境地,还不如说就是现实社会的熔炉和缩影。片中虽然没有拯救世界。菩渡众生的壮举。但正是平凡的主人公具有的诚实、纯真、勇敢等优秀品质更令我们反思:虚幻世界中的河伯们需要清洗的是身体,而现实世界中的我们需要洗涤的是心灵,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而又真实的“千寻”。都可以在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另一部于1984年出品的作品《风之谷》讲述的则是人和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共荣共生的大课题。在未来,处处沙漠,空气有毒、水也有毒,风之谷是一片不多见的乐土,然而仍有人为满足一己私欲想让怪物复活,统治各国。女主角娜乌西卡以牺牲小我的精神保护着风之谷、虫和植物。片中处处可见不同种族的冲突和理解,在绝望中又处处孕育着希望和对真理的感悟。这部作品世界观独特,内容架构庞大,人物出场众多,充满神话与科幻色彩。主角横跨世界的生命追寻以及人与自然斗争的哲学探讨都衬托出作品蕴含着的史诗般壮美风格。此外,宫崎骏导演的优秀动画作品还有:反战题材《红猪》、环保题材《天空之城》、励志题材《魔女宅急便》、及魔幻题材《龙猫》等。由此可见,大师的动画作品并不是肤浅的让我们去欣赏它的美,从他的动画里我们可以体会到有关成长、环境、战争等更深层的信息,对广大观众有警示作用。

一般来说,动画片更擅长表现与现实生活差距比较大的非现实题材,例如花鸟鱼虫的动植物世界。著名的迪斯尼动画更是与动物结下了不解之缘,《猫儿历险记》《狐狸和猎狗》、《美人鱼》《海底总动员》、《恐龙》、《狮子王》等等都是以动物为主题。而宫崎峻的动画片往往是以人为视角。赋予作品极其深沉厚重的思想主题,同时展示他契合时代脉搏的对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尽管表现难度大。作品质量却通常达到了写实的电影效果和超现实的意境。他的作品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也保持着强烈的社会意识与人文情怀。向广大观众传达着真、善、美,令观众回味无穷。可以说,他的创作已经跨越了地域的限制,获得了动画界的广泛认同。

二、角色塑造、彰显个性

角色设计是动画影片制作的灵魂,独特的东方视角和对动画形象性格的细腻塑造是宫崎骏动画电影取得成功的关键。宫崎峻动画的主角大多是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如1984年《风之谷》里的娜乌西卡,1986年《天空之城》里的希达,1988年《龙猫》里的小月和小梅。1989年《魔女宅急便》里的小魔女琪琪以及《千与千寻》里的千寻等等。这些角色都具有外表柔弱、胆怯l内心坚强、勇敢,夸张与虚幻并存,离奇又可爱之极的特点。配角丰富,大多数片子中有男孩、老婆婆、精灵、动物等。男孩儿总是适时地出现来保护女主角,他们的性格,也是开朗、充满热情、拥有学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天空之城》里的帕索。有着火热的心和伟大的理想,这些男孩儿成为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老婆婆们通常具有泼辣却善良的性格。比如《千与千寻》中的汤婆婆,还有《天空之城》中的海盗婆婆,都是外表邪恶却很可爱的老婆婆,她们爱财如命,精力旺盛,往往在影片的最后却流露出善良的本性。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影片中的各种精灵,构成了宫式动画片的一大特色。这些精灵共同特点就是沉默、孤独、胆小、伤感。这些无害的精灵是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流符号,它们的出现总是使画面气氛充满无穷的感染力,最有代表性的是《龙猫》中的龙猫和煤虫精灵,《天空之城》中的园丁机器人,《风之谷》中的巨大荷母,《幽灵公主》中沉默、孤独、洁白的树精们,它们以智者的姿态出现,谨慎地靠近人群。默默的注视着满载欲望的世界,生怕被玷污。宫崎峻把大小生命摆在同一个生存水平线上不分高低贵贱,让它们拥有着共同的道德标准,向现代喧嚣的工业社会进行着意味深长的倾诉。

宫崎骏动画角色定型化、模式化,使得他的动画人物设计有很多相同点,这种模式化的含义却不代表才思枯竭,而是在每一部作品中彰显出不同的个性。《风之谷》中的娜乌西卡在勇敢之余却拥有着如圣女一般圣洁的心灵。不惜以牺牲小我来换取家园的和平《天空之城》中的希达虽然外表柔弱,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表现出了一种超忽外表之外的坚强:琪琪的坚强之下却始终有一种儿童般的纯真与任性:千寻与苏菲的坚强却又带有了一丝强迫性,她们只有在困境之中才能变得坚强起来,完成自救以及对于他人的救赎。在《幽灵公主》中,小桑相对于其它女孩而言则显得有些另类。身世的可怜让她的性格显得冷漠。对于人类充满了仇恨。但她却仍不失女孩善良的天性,并且由于没有一些世俗思维的束缚,她对爱的追求也更为热烈。虽然她不是宫崎骏作品中常见的邻家女孩。但她的形象却仍然打动着无数观众的心灵。

在以宫崎骏为代表的日本动画电影中看不到天赋异禀的美国式超级英雄,片中的主角都是凡人,普通的中小学生或少男少女。在每 部影片中并不仅是讲一个故事,而是将故事中每个角色的性格、心理细细铺陈开来,仿佛目睹的是身边的普通孩子在布满荆棘的成长之路中的遭遇和成长。“平民主角”源于社会文化性格对个人英雄的摒弃,给观众带来的是心灵的贴近与更多的自我感触。毫无疑问,这些角色在观感撼动性;中击与心理抚慰式感触间,为观众留下了长久的记忆。

三、色彩柔美、背景细腻

在实拍电影中色彩的表现和处理,是通过摄影机真实客观地记录场景中景物和角色的活动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大多数实拍电影的色彩都要遵循自然的光影法则和色彩规律,所以其色彩是一种生活本来面目的写实表现。动画电影的色彩全部都是创作人员主观设计出来的。因而具有更大的变化空间和想像余地,更趋近于绘画的特性。它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可以是极其丰富的,也可以是高度概括的。可以依据剧情的需要使用极其夸张、超常的色彩,将色彩多样统一、对比变化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同时它对于故事的发展和主人公的心理表现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

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动画片创作中,其色彩运用都会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本国度的色彩偏好与特色。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在成功地运用了绘画色彩规律的同时。更加注重本民族色彩传统《千与千寻》就是一部无论在场景还是人物造型,特别是色彩的运用与处理上都深受日本传统民族、民间因素影响的力作。观众可以从剧中角色的服装色彩和场景、道具的色彩上明显地看到日本民间、民族文化的特征。比如,在汤屋贵宾接待室墙壁上用金色、红色、绿色、紫色、白色等色彩绘制的壁画、屏风:小千等干活的女孩身着的红色传统服装。那些身着花衣的侍女,她们的衣着也都是典型的和服款式和色彩:汤屋的外观以及色彩也极其的日本民族化。《龙猫》选取了充满了大自然气色的日本乡间风情作背景,碧蓝通透的天空,清亮纯净的的溪水、一望无际的绿地,营造了人们理想中的生存状态,使背景色彩充满了象征意义《风之谷》中描绘的绿色成阴的峡谷、争奇斗艳的各类生物,体现了日本列岛与大自然共生共息、和睦相处的感情诉求。

艺术作品分析篇13

大凡在艺术界取得成绩的人,必然要投入相应的精力和热情,大多是常人所不能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具有常人所没有的专注力和敏锐度。庞茂琨就是这样一位对艺术抱有热情的画家,他绘画之路的源动力是幸福的,这样一种成就感和自信心成为其职业生涯的重要保障。

开始专业学习之后,他的绘画之路仍旧是顺畅的。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附中,作为班里最小的学生在二年级时就以水粉作品《畸》入围全国美展四川分展;接下来是勤奋的本科时光,毕业创作的作品就已经轰动了画坛,然后是作为川美最早的硕士研究生度过了三年时光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1999年开始担任系主任,2011年担任副院长,多年来视野大开,探索不止,忙碌之中仍然有大量高质作品问世。虽然在风格上也有取舍和蜕变,但其中的自主性、自信度和自娱感仍然是作为职业画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基石:在中国当代美术史的地位

庞茂琨在近些年轰轰烈烈的中国观念艺术历史上显得毫无建树,因为他的艺术路径自研究生阶段(1985-1988年)就基本确定下来,以古典精神和个人化语言探讨油画的本体性。实际上,他作为“85新潮”之前最为著名的“乡土风情”的代表人物被国内外的美术史家熟悉——本科二年级创作作品《苹果熟了》当时就轰动了画坛,入选全国美展,作品和创作感想双双发表在当时最权威的杂志《美术》(1984.6)上,之后又赴美国纽约参加“中国当代油画展”,与罗中立的《金秋》同样令人瞩目,被称为川美乡土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一。

后来又在《美术》杂志上陆续发表了几幅作品,研究生的毕业创作作品《扬》、《捻》、《喂食》也成为1980年代末写实绘画的重要作品。接下来是从异域风情转向身边亲友,从逼真唯美向局部放大,从无厘头的混搭组合向主观的场景呈现,每一步变化都给行内人带来惊喜,也超前地引领着艺术语言的方式。2008年他受邀加入“中国写实画派”,在最为国人喜爱甚至追捧的30名艺术家中表现不俗,成为中青年一代的重要代表。2010年的上海个展,今年(2013)的北京个展,展出的作品更引起了大家热议,理应当选为年度艺术事件。

高度:艺术语言的特点和维度

庞茂琨一直念念不忘大学一年级时和同学一起到北京看的“哈默展”,其中的精彩作品,特别是生平第一次看到的伦勃朗、鲁本斯、柯罗等大师的原作,给这位美术专业生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经典”的种子。本科期间他几乎尝试过苏派、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以及观念艺术等各种风格,研究生阶段也在三位著名导师的带领下系统研究过古典主义的技法,后来还到鲁迅美院的“伊维尔油画技法短训班”研究古典技法,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体系,接下来是在画面主体元素方面的持续探索。

庞茂琨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博物馆,几乎每次出国都会安排出时间去看展览,没有出国计划就在假期自费去观摩,不仅仅是看传统技法的经典艺术,也会到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巴塞尔博览会等当代艺术的活动上仔细参观,为的是体会艺术家的思考和表现方法。他曾经有荷、俄、法、德等国的长期考察,2009年底和“中国写实画派”的部分画家在美国考察40天,参观了重要博物馆和画廊,完成了十多幅人物写生作品,并在大都会临摹了伦勃朗、丢勒的作品,这样的踏实和勤勉不断地丰富着他的艺术高度、思考深度和表达维度。

广度:社会任职和机构收藏

庞茂琨自1999年起就担任川美油画系的主任,这个中国油画界最重要的阵地在他12年的带领下保持着旺盛的活力。2011年起,他担任川美副院长,分管理论研究中心、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创作,除了自己负责的三届共十名硕士之外,每年还要给本科生上40-90学时的专业课。他还是新组建的重庆画院(包括国画、油画等门类)的院长,筹建中的重庆美术馆的重要负责人(正在筹备开馆的重庆双年展),重庆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理事,油画学会理事,全国专业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在多个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能力和热情。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