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实用13篇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1

1、优质护理开展的主要方法

1.1制定完善完整的计划

在呼吸内科建立小组,并对每个成员的职责进行划分。召开科务会,传达并学习相关文件精神[2],使每个护理人员了解优质护理,知晓其目的和意义。拟定相应的活动方案,组织进行学习,对护理人员的思想进行统一,提高其认识。使每个护理人员目前其工作内容,明确工作标准,建立首问负责的护理制度[1],当患者产生疑问时,应对其进行及时解答,当患者投诉后,应立刻进行查实,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1.2对排班模式进行改变

对护士的分工进行明确,以患者的需求为重要前提,与科室的实际情况向结合,以护理人员的能力和意愿为依据,结合实际的工作量和难度,根据患者数量进行合理排班。由护士长分配管理数,责任护士对所管患者进行负责,如用药、治疗和护理,对患者的资料和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其诊断、护理和心理等。在病房放置责任护士照片,以增强患者归属感,缩短护理人员和患者的距离,达到和谐的护患关系。

1.3加强沟通与落实基础工作

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应严格按照医院制定的服务规范来进行。对护理行为进行指导,如倡导和禁忌的用语等。制定沟通调查表,充分了解实际沟通情况,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针对呼吸内科的特性,-基础护理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应做到八声、三前和四轻的护理服务。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擦洗时,应注意防止感冒,在进行皮肤护理时,应避免对患者进行推、拉、擦和拖。对床褥进行整理,使其保持平整和干燥,以防止出现压疮[3]。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粘贴警示标识等,对患者进行良好的氧气护理,对氧气管等进行定期更换,以避免出现院内感染。对患者的使用物品按照相应规定,放置在规定的位置,如在监护仪的上面,勿放置私人物品。

1.4落实专科护理

对于喘息患者而言,应使其保持半坐卧位,对其进行饮食护理。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如生命体征和痰液情况等。使患者保持呼吸通畅,对于痰多不易咳出和呼吸困难的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如药物治疗和指导,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和心率失常等。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防止患者产生不良情绪。指导患者进行保暖,避免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和适当的运动,并持续进行低流量氧疗。在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时,应严格按照医嘱来进行,以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加强病房的巡视工作,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另外,应对患者的不良习惯进行劝导,还应对患者示范锻炼方法,介绍家庭氧疗,使其了解其目的和意义,同时对其进行出院指导。

1.5对健康教育管理进行加强

在患者入院时,由办公护士进行接待,对于危重的患者,则应立刻安置在病床外,并对患者进行介绍,如主管医生和必须物品等。责任护士则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并再次介绍上述内容,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如康复和出院的指导,还应对患者告知检查注意事项等。最后由护士长做出评价,并指出护理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1.6加强护理实习生培训工作

由护师主管培训护理实习生,成立培训小组。带教老师对实习学生提供病例资料,使其进行分析,以具体的护理问题为依据,查阅文献资料。以充分讨论为基础,对实习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其以患者为中心,独立对护理进行评估和诊断,使其明确护理目标,制定出相应护理计划。对于带教老师而言,其应了解实习学生的讨论内容,熟悉相关知识,掌握临床发展动向,进而对原有知识做出更新。

2、结语

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通过采取优质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进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优质护理的开展,患者的配合度得到提高,护理人员的意识和思维得到提升,减少出现护理纠纷,可有效强化呼吸内科护理质量提升,并提整体的高综合素质,提高整体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2

病房护理管理;三级控制模式;常规护理;应用价值;

7项护理指征一般而言,病房护理管理整体水平直接决定了医院护理水平,所以加强病房护理管理迫在眉睫。三级控制模式属于护理管理中新型方案,强调以呼吸科病房护理管理现状为出发点,结合科室发展规划,对护理人员进行级别划分,再由各个级别护理人员发挥其长处,执行分配的护理任务,给予患者综合护理,通过扬长避短,确保所有护理人员核心作用都可以得到进一步发挥,从而给予患者创造优良治疗环境[1,2]。为了评价病房护理管理中三级控制模式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以35例呼吸科病患为观察对象,再选择35例呼吸科作对比,分别选择三级控制模式以及常规护理,重点总结提升病房护理管理整体水平的临床方法,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以随机方式选择本院呼吸科2014年01月至2015年05月收取的35例病患(A组)。年龄20~70岁;性别构成:女性17例,男性18例。同时选取35例呼吸科病患(B组)。年纪结构23~68岁;性别构成:女性13例,男性22例。本科室共有护理人员20位护理人员,因此每2例至3例病患由一位护理人员单独负责。入选病患中,A组选择三级控制模式,B组选择常规护理,分析2组入选病患的资料之后并没有发现过大差异(P>0.05),值得进一步对比。

1.2方法

护理中,B组选择常规护理,即给予病患心理指导、饮食指导、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此外,A组选择三级控制模式。

1.2.1设置三级控制级别,并明确各级别具体职责结合呼吸科临床现状对质控岗位进行分级,第一级是首席的质控师,第二级是责任质控师,第三级是直接质控师。其中,首席质控师的执行对象是护士长,其工作内容是修订护理项目、制定护理流程、指导日常工作和考核质控水平等,查出问题后,指导成员进行学习以及改正。责任质控师的执行对象是临床组长,其工作内容是制定病患各项护理计划,在落实所有护理程序的基础上,辅助医师开展治疗活动。同时,对于提出的专项问题,临床组长要积极寻找问题根源,在研究共性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处理方案以及改进措施。直接质控师的执行对象是执行护士,其工作内容是落实各项基础性护理活动、后勤工作等。

1.2.2对护理人员值班班次动态调整本院呼吸科中每一个病房均有2例至3例病患,所以每名护理人员需要负责2例至3例病患,同时派任一位护工,确保每个病房均有助理护理人员、护工、值班护理人员以及辅助护理人员等,通过加强护理人员、护工以及病患间配合度,进一步提升病患满意度以及病房护理管理整体水平。

1.2.3严格把握质控人员选用程序质控人员管理水平决定了病房护理管理效果,所以必须严格把握质控人员选用程序。(1)在选用临床组长时,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国家注册资格,如果其学历是大专及以上学历,那么必须具备5年以上的护师及主管护师工作经验;如果护理人员学历是本科,则需要具备三年以上护师工作经验。与此同时,所有护理人员都必须具备护理基础知识、护理专业方法、护理急救方法等,不仅可以独立发现、独立处理各种护理问题,还要求护理人员能够结合病患临床指征制定出个性化护理实践方案。(2)在选用执行护士时,除了要求其具备国家注册资格以外,还要满足夜班准入标准,推行夜班轮值方案。(3)在选用助理护理人员时,可调选未能取得国家注册资格、从正规院校毕业的护生。(4)在选用护工时,应当由呼吸科综合考量培训机构内的工人,再结合科室状况进行聘任。

1.2.4设置专业质控小组为确保呼吸科病房护理管理整体水平,需设置专业质控小组。质控小组成员涉及到护士长、临床组长、执行护士和助理护士等。护士长在开展质控活动时需要以国家相关标准、科室内护理要求为出发点,通过对院内领导、呼吸科主任、病患、病患家属等进行调访,收集呼吸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缺陷,再制定出完善的病房护理管理计划。

1.3资料统计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予以分析、处理,对于一般资料,选择(x±s)作为其代表;对于计数资料,选择卡方检验予以对比;对于计量资料间的差值,选择t予以检验。经对比后,如果组间数据明显表现出差距,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则选择P<0.05作代表。

2.结果

2.1所有入选病患7项护理指征情况所有入选病患中,经护理后,A组入选病患7项护理指征进步明显(P<0.05),B组未出现较大变化(P>0.05).

2.2所有入选病患满意率A组入选患者满意率97.14%,B组为74.29%,比较有差距(P<0.05).3

.讨论

病房护理管理中三级控制模式的应用体现出重要价值,这是由于三级控制模式鼓励所有护理人员参与至护理管理活动中,通过细化权责,可以实现“各司其职”的效果[2]。与此同时,护理人员有机结合上级监督和自我控制,不仅能够落实定期查房等工作,还可以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及时纠正,避免出现不良事故[3]。此外,通过推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给予病患足够认可和尊重,再结合其临床病情予以优质护理,在调动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有利于提升病患满意度[4]。本次入选病患中,A组入选患者满意率97.14%,B组为74.29%,且A组入选病患7项护理指征进步明显(P<0.05),与刘传浩[5]等人的观点相似。研究表明,基于呼吸科病患,于病房护理管理中开展三级控制模式不仅可以提升患者护理质量,而且还能改善病患7项护理指征,可推广。

参考文献

[1]刘金莲.三级访视制度在医院危重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19-22.

[2]邵培双.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在压疮预防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01-802.

[3]丁芳.咸宁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护理工作量测算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03):204-205.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3

【Key words】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Respirator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护理风险管理指的是在护理的过程中, 对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 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手段。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有着病情变化快、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复杂的特点, 因此护理工作量较大, 再加上患者家属心理较为焦躁, 也为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1]。为了提高护理质量, 本院采取护理风险管理,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6月治疗的50例呼吸科危重症患者, 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5例。对照组男13例, 女12例, 年龄35~66岁, 平均年龄(52.21±4.75)岁;对照组男12例, 女13例, 年龄34~65岁, 平均年龄(53.12±3.97)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由护士长、护理组长、高级责任护士组成, 对呼吸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综合分析, 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控制措施。观察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 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反馈并修改护理方案。对科室工作人员的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判断护理过程中风险较高的环节与人员, 制定风险管理方案。

1. 2. 2 建立风险管理方案 风险管理小组要对易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建立风险管理方案。同时, 根据护士的不同特点与能力, 还需要针对性的建立护士风险管理方案。方案制定完成后, 召集科室所有护士进行会议, 对方案的内容讨论、修改并定稿, 绘制成册, 人手一份。

1. 2. 3 实施风险管理培训 首先采用集体培训的方式对所有护士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风险管理理论基础、风险管理重点、风险管理方案等;学习针对危重症患者的多种护理技术。其次, 根据不同护士的特点, 如护理年资、学历、知识结构等,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危重症疾病的诊疗、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根据护士的水平分为N0~N6, 采用导师制, 分层级培训, 同时邀请专业教师、医师以及仪器工程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是对呼吸科危重症患者的疾病?O护重点;对于护理年资以及学历较低的护士, 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危重症患者抢救药典、仪器设备的使用等。采取自学与带教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保证这类护士能最快的掌握相关知识。先进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可以邀请厂家工程师进行培训, 保证每个护士都能熟练掌握。

1. 2. 4 落实护理风险管理方案 每周由总务护士对风险防范进行评价, 判断风险防范是否有效, 并向护士长报告。每月由护士长对风险管理方案进行评价, 并召开风险管理反馈会议, 分析一月中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 制定工作目标。

1. 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观察两组非计划性拔管、意外事件与护理纠纷的总发生率与患者护理满意度。其中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自评表, 由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评价, 满分100分。90分以上?槁?意;70~90分为一般;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意外事件与护理纠纷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意外事件与护理纠纷总发生率为4.00%, 低于对照组的36.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2. 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00%, 高于对照组的76.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 1 治疗期间护理 呼吸科危重症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 经过剧烈活动后会出现呼吸急促等情况, 严重的甚至出现运动能力下降、反应缓慢的情况, 在日常护理过程中, 常会出现不可控的意外事件。因此, 在护理过程中要尽量降低护理风险, 例如保证病房内外与厕所地面的干燥, 避免患者滑倒, 患者在进行室外活动时, 也必须要有医务人员或家属的陪同, 将患者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2]。饮食方面, 提倡食用清淡类的食物, 这类食物利于消化, 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 同时叮嘱患者戒烟、戒酒, 少食用刺激性较强的食物[3]。定期打造病房及病房周围环境, 保证良好的清洁度, 为患者建立一个练好的康复环境。护理人员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 如呼吸频率、咳痰等情况。若发现患者存在嗜睡、反应迟缓、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现象, 则表明病情有恶化趋势, 要及时反馈, 并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

3. 2 康复期间护理 呼吸科危重症患者进行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后, 若病情有明显好转, 则护理措施也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增强患者的体质为主, 针对患者的特点制定锻炼计划, 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叮嘱患者忌烟忌酒, 促进患者呼吸功能的好转。同时, 要患者注意保暖, 避免出现感冒等病症, 影响患者的康复。此外, 仍旧要保证环境卫生, 避免病房中有烟雾、粉尘等刺激性气体, 保证患者呼吸道的健康[4]。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4

重症监病房(ICU)由于收治的患者病情较危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等侵入性诊疗措施的广泛应用[1],因此ICU是医院多重耐药菌(multiple drug-resistant bacteria,MDRB)感染发生率较高的科室,MDRB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感染的复杂性和难治性等均成为国际医疗领域关注的焦点[2]。虽然目前医院尚不能完全杜绝MDRB的发生,但是可以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尽可能减少MDRB院内感染的发生。本院ICU自2012年开始将质量管理标准化[3]、科学化的PDCA循环法,即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广泛应用到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MDRB感染控制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质控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ICU有创U呼吸机使用患者MDRB院感目标性监测质控记录共计120份,其中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有50份记录,将其作为对照组,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有70份记录,作为观察组。质控人员均为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护理部、科护士长、ICU护士长及院感小组成员。质控方法均是在医疗环境下进行动态监测,呼吸机的监测为使用中的呼吸机采样标本,空气、物体表面为消毒后半小时采样标本。

1.2 PDCA 循环方法

1.2.1 计划阶段(P)

1.2.1.1 调查及原因分析 回顾性调查2011年本院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的50份院感目标性监测报告及外环境监测报告,对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认真分析,从中发现与护理工作有关的主要因素为消毒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有文献报道,MDRB可通过医护人员的手、医疗仪器表面、污染的环境等接触传播[4]。

1.2.1.2 制订规范的消毒隔离计划 ①肯格王动态空气消毒机每日进行紫外线循环风空气消毒不少于3次,60 min/次;②1∶1000浓度的含氯消毒剂,用消毒泡腾片配制成,每日擦拭床单位、门把手、仪器设备表面、地面等不少于3次;③尽量给患者使用一次性护理用品,保证专人专用,不能专用的使用后及时消毒处理[5];④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⑤完善手卫生设施,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1.2.2 执行阶段(D) ①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护理部、科护士长、ICU护士长及院感小组成员从不同的层面对ICU医务人员进行消毒隔离技术规范、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目标性监测制度、质量控制制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同时为使ICU医护人员掌握更多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邀请检验科、药剂科等专业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的讲座[6],不断强化ICU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控制及预防的意识,从而自觉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有章可循。②严格按照ICU建设指南要求,完善洗手设施,在规定区域墙上张贴六步洗手法示意图。每张床旁备有对人体皮肤刺激小、损伤小的快速手消毒剂[7],保证医务人员在实施治疗和护理时随时使用。③每天加强消毒隔离工作的指导落实与监管,尽可能地提高多重耐药菌控制力度。

1.2.3 检查阶段(C) 根据计划及检查标准,科室负责人每天对空气消毒、物体表面的消毒擦拭、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等情况进行督查,保证定期消毒、终末消毒、随时消毒[8],做到100%质控;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护理部、科护士长、ICU护士长及院感小组成员定期或随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导、考核,对存在问题出持续改进建议,保证控制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1.2.4 处理阶段(A) 医院建立系统性院内感染通报机制,院感科每月对ICU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考核检查情况及时评价分析汇总,发现问题提出改善计划并记录,及时修订相关制度及措施,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不断达到质量持续改进[9],建立追踪机制,制订相关奖惩制度.

1.3 多重耐药菌诊断标准

依据原卫生部 2010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PDCA质量控制前后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MDRB检出率的比较

PDCA质量控制后,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的MDRB检出率明显降低(P

2.2 PDCA质量控制前后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多重耐药菌类别的比较

PDCA质量控制后,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耐甲氧西林菌、铜绿假单胞菌等MRDB的检出率降低(P

3 讨论

PDCA循环法被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中,是质量管理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系统,它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将PDCA循环法应用在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MDRB感染控制中,能够通过目标性监测,发现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MDRB感染的隐患,针对性制订感染控制干预措施及标准操作规程[10],切实落实各项措施,同时通过不断地加强医务人员院内感染及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等相关知识的培训,还能够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11],使每位医务人员都能够自觉遵守制度和规程,2012 年ICU在实施PDCA循环法以来,操作台面及操作人员手中的细菌的检出率分别由原来的72%、50%降低到40%、23%。

PDCA循环法的应用提高了ICU医务人员对MDRB各项防控措施的执行力,切断了MDRB感染的传播途径。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护理部、科护士长、ICU护士长及院感小组成员对ICU MDRB感染管理工作始终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环节检查与终末检查相结合,有效地使医务人员自觉规范执行各项防控措施,保证定期消毒、终末消毒、随时消毒做到100%。本研究结果显示,ICU实施PDCA循环法后耐甲氧西林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的检出率分别由实施PDCA 循环法前的20%、32%下降到 7%、14%,最大程度地预防和控制了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MDRB感染的发生[12],有效地降低ICU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13-15],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吴艳春,曾金莺,伍丽霞.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124-125.

[2] 李六亿,贾会学,贾建侠,等.综合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306-4308.

[3] 余元华,符湘云,王惠芳,等.PDCA循环法在控制ICU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4):275-276.

[4] 胡必杰,宗志勇,顾克菊.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最佳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08.

[5] 荣丽娟,钟振锋,萧帼穗,等.持续质量改进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4,21(7):19-20.

[6] 孙淑娟.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3,32(21):123-124.

[7] 杨艳飞.持续质量改进在ICU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6):808-809.

[8] 陈谷霖,吴红丽,何耀琴,等.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6):1244-1247.

[9] 陈宏.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5):510-511.

[10] 孙庆芬,张亚军,顾彩霞,等.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管理的效果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5):343-344.

[11] 王秀娟.PDCA循环法在传染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1):88-89.

[12] 黄湘宁,郑俊,刘华,等.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及定植与感染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 39(13):3357-3359.

[13] 肖琴,陈赞美,欧慧慧.PDCA循环法在提高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0):1316-1317.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5

【麻醉前准备】

1.消除患儿恐惧心情临床经验证实,强烈而持久的恐惧心情,会使交感一肾上腺系统功能耗竭,增加麻醉与手术危险性。患儿恐惧与焦虑不安主要来自环境的突然改变与医护人员施行的疼痛性操作。

麻醉医师的责任是尽量使患儿表达出他的思想情感,帮助患儿调整强加于他的环境条件,并能分担他的困难。在不能与其进行对话的情况下,应设法用行为姿态等代替语言与患儿沟通,消除其恐惧、焦虑心情,达到取得患儿信任。也使患儿父母能全力配合麻醉。对学龄前儿童,要进行语言安慰,以增加患儿安全感。对学龄儿童,应对其解释麻醉与手术的必要性,并说明麻醉与手术会带来一些不适感,以减少患儿恐惧心情。

2.对病情进行评估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人手:①患儿全身情况及内科情况,作为麻醉选择的依据;②患儿外科情况或创伤情况,作为各项急救复苏措施的依据;③患儿有否大量胃内容物潴留,这是经常造成患儿呼吸、循环恶性事故的根源。

在了解内科情况时,要问及有否哮喘史,并注意上呼吸道情况,查体时要注意患儿肢端颜色和温度,以及神志情况。在了解外科情况时,要注意患儿创伤部位、性质及程度,对呼吸、循环及神志的影响,有无休克等。此外要仔细了解受伤前后患儿的进食情况,无论是伤前或伤后进食,胃排空时间均显著延长,甚至不能排空。对评估全身情况的特殊检查有胸部X线片、血清电解质、血气分析、血细胞比容等。

如患儿全身情况较好,外科病变虽对全身有一定影响,但易纠正,重要生命器官虽有病变,但代偿状态良好,这类患儿对麻醉耐受较好。如患儿全身情况较差或很差,外科病变对全身已造成明显影响或严重影响,重要生命器官有明显器质性病变,其代偿能力极差或已失代偿,需行内科支持治疗,此类患儿对麻醉的耐受很差。

3.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

(1)维持呼吸功能维持气道通畅、保证足够通气量与充分供氧是抢救急症患儿的首要问题。急症患儿常因颅脑外伤或脊髓损伤、血气胸、严重腹胀、剧烈疼痛等致呼吸困难。当遇呼吸障碍时,应常规检查气道是否通畅,努力排除致成气道阻塞的原因,并行面罩吸氧。对于昏迷及通气量明显不足的患儿,应行气管内插管辅助呼吸。对呼吸明显抑制的患儿应行人工呼吸。对气管插管困难或需长时间行辅助呼吸的患儿,最好行气管切开术。

(2)维持循环功能创伤、烧伤或急腹症等患儿可因大量失血失液致严重低血容量甚至休克,应根据患儿血流动力学情况,如为烧伤并参考血细胞比容升高情况,如为高渗透性脱水并参考血钠升高情况补充相应的电解质液,对以全血丢失为主的患儿,应补充全血。直至患儿血流动力学状况恢复正常为止。排尿量如能达到1mL/(kg?h),提示内脏灌流良好,血容量恢复正常。

(3)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急症患儿如烧伤、肠梗阻、腹膜炎等的水电解质失衡多为等渗性脱水。肠梗阻伴呕吐患儿尚有大量钾丢失致发生低血钾。此外,烧伤、特别是挤压伤患儿,还可能伴有高血钾。为确定脱水种类及有否钾失衡,应常规检测血清电解质含量。对等渗性脱水患儿,可补充乳酸钠林格液纠正,对两岁以下的患儿可用复方电解质葡萄糖R4A注射液纠正,当伴有低血钾时,可于每升R4A注射液中加入钾8mmol。由于脱水患儿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严重呕吐患儿常伴有低钾性碱中毒,则需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加以确定,并根据酸碱失衡种类,用NaHCO3液或KCI液纠正。

4.麻醉前用药麻醉前用药的目的是使患儿镇静,抑制呼吸道分泌,阻断迷走神经反射及减少全身麻醉药用量。为此应常规按体重给阿托品,剂量为0.02mg/kg肌肉注射,对高热、脱水及心动过速患儿,可给东莨菪碱,剂量为0.0lmg/kg肌肉注射。对明显疼痛患儿可给哌替啶1mg/kg肌肉注射。为使患儿镇静,可给咪达唑仑0.2mg/kg肌肉注射。对有明显呼吸抑制者,不宜用哌替啶等镇痛药。

【饱胃患儿的处理】

对外科急症患儿麻醉时,需特别注意患儿饱胃问题。由于饱胃在麻醉过程中容易引起呕吐、反流和误吸,可造成患儿急性呼吸道梗阻、吸入性肺炎和肺不张。麻醉状态下患儿返流的发生率约为4%~26.3%,其中62%~67%出现误吸。误吸大量胃内容物的患儿死亡率达70%。

外科急症或创伤患儿,由于疼痛、恐惧、休克、肠梗阻和某些药物的应用,胃排空明显减慢。据报道,禁食4~6h者胃内容物比禁食6~8h或8~10h者明显的多。饭后l~2h受伤患儿与饭后2~3h、饭后3~4h者相比。其胃内容物差别显著。时间愈短者胃内容物愈多。另外,轻度外伤患儿胃内容物明显少于中、重度创伤患儿。

对于患有胃肠道梗阻的患儿,不管其梗阻原因是机械性还是功能性的,全都影响患儿胃排空。除幽门梗阻外,即使对患儿应用胃肠减压,因肠道的逆向蠕动,可以很快地将胃再次充满。

胃本身的出血或者由于鼻咽腔、食管的出血,可造成胃内凝血块积存。由于大量的积血或积液还可能引起患儿急性胃扩张,危及生命。

当患儿处于饱胃状态,但又急需手术麻醉时,应抓紧时机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患儿的危险性。可用甲氧普胺100μg/kg静注,促进胃排空。此外,对于年长的患儿和一般情况尚可的患儿,可以进行催吐,但要注意对患儿心理方面的影响。对于肠梗阻的患儿,要达到胃完全排空,目前没有一种可靠方法,即使插入胃管进行反复抽吸,也只能起到一种胃肠减压的作用,而不能使胃完全排空。对于胃内血液积存,如食道出血是下胃管的禁忌证。如果出血已停止,可以等到胃排空后再行手术麻醉。

对饱胃患儿施行全麻时,均需进行气管内插管,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充足供氧及避免吸入胃内容物。在准备麻醉器械时,除注意气管导管要适合患儿外,必须准备吸引器和较大口径吸痰管。气管插管过程中为避免患儿呕吐误吸,可行环状软骨压迫法,又称Sellick法:由助手用拇指和食指向脊柱方向下压环状软骨,暂时压迫食道上口,以防胃内容物返流。注意用力要适当,以防造成呼吸道梗阻影响气管内插管。另外在气管插管前必须面罩给氧4min以上。肌松药的选择,应根据麻醉师的经验和操作技术自行选择。

在手术结束后,应保留气管内导管,直至患儿肌张力及各种反射完全恢复,甚至到患儿清醒后再拔除气管导管。在这过程中要注意保证患儿供氧和及时清理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

【麻醉方法的选择】

由于患儿的生理特征,全身麻醉是小儿麻醉最常用的方法。较大手术均应在气管内麻醉下进行。较小的手术可在开放法或静脉或肌注麻醉下完成。

气管内插管可保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无效腔,便于呼吸道管理及应用肌肉松弛药。尤其在创伤和外科急症手术未禁食患儿麻醉中,是避免胃内容物返流造成误吸及呼吸道梗阻的最好方法。

(一)吸入麻醉

小儿常用吸入麻醉药有氧化亚氮、氟烷、安氟醚、异氟醚等。其中以氧化亚氮一氧一氟烷一肌松药复合麻醉最为常用。氟烷是儿童常用的吸入麻醉药,对循环和呼吸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需要严密观察。特别是抑制呼吸使肺泡通气量减少,麻醉期间应进行辅助或控制呼吸,以避免二氧化碳蓄积。目前经常用的安氟醚对儿童循环系统的抑制较轻,可产生显著肌松作用。缺点为易发生面部和四肢肌震颤甚至抽搐,故应保持浅麻醉,少用控制呼吸。异氟醚能强化非去极化类肌松药的作用,用该类肌松药时应减量。小儿使用氧化亚氮维持麻醉时,吸入氧浓度应高于50%,以免缺氧。

(二)静脉麻醉

儿童常用静脉麻醉药有硫贲妥钠、氯胺酮和羟丁酸钠。

硫贲妥钠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抑制较强,创伤患儿多伴有血容量不足,在血容量补足前禁用硫贲妥钠。另外,婴幼儿呼吸道不通畅者,肠梗阻和一般情况较差者也应慎用。全身情况好的年长儿可按15~20mg/kg深部肌肉注射,但要严密观察患儿。近年来,氯胺酮在儿童摩醉中应用广泛,特别对于外伤或伴有血容量不足的患儿,因其镇痛效果好,兴奋循环系统,增加通气量,是最常用的静脉麻醉药。静脉注射2mg/kg 60~90s入睡,维持10~15min。肌肉注射5~8mg/kg 2~8min入睡,维持20~30min,缺点是引起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故麻醉前必须应用足量颠茄类药物。因氯胺酮有增加颅压和眼压作用,故在神经外科和眼外科时慎用。有报道氯胺酮对心肌可产生抑制作用,对危重患儿可引起血压下降。羟丁酸钠也常用于儿童麻醉,静脉注射为50~80mg/kg。羟丁酸钠代谢时,促进K+进入细胞内,对于高血钾患儿有利。由于其镇痛效果差,常用于复合麻醉,应用时注意患儿下颌松弛和分泌物增多会影响呼吸。

将局部麻醉包括椎管内麻醉、区域阻滞或传导阻滞麻醉用于小儿甚至是较大的儿童也必须复合基础麻醉,否则难能保证手术顺利实施。小儿采用椎管内麻醉时,注意局部麻醉药浓度及剂量,以及麻醉范围勿过广,以免呼吸严重抑制。对小儿上肢手术,也可在腋路臂神经丛阻滞下实施。

参 考 文 献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6

【麻醉前准备】

1.消除患儿恐惧心情临床经验证实,强烈而持久的恐惧心情,会使交感一肾上腺系统功能耗竭,增加麻醉与手术危险性。患儿恐惧与焦虑不安主要来自环境的突然改变与医护人员施行的疼痛性操作。

麻醉医师的责任是尽量使患儿表达出他的思想情感,帮助患儿调整强加于他的环境条件,并能分担他的困难。在不能与其进行对话的情况下,应设法用行为姿态等代替语言与患儿沟通,消除其恐惧、焦虑心情,达到取得患儿信任。也使患儿父母能全力配合麻醉。对学龄前儿童,要进行语言安慰,以增加患儿安全感。对学龄儿童,应对其解释麻醉与手术的必要性,并说明麻醉与手术会带来一些不适感,以减少患儿恐惧心情。

2.对病情进行评估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人手:①患儿全身情况及内科情况,作为麻醉选择的依据;②患儿外科情况或创伤情况,作为各项急救复苏措施的依据;③患儿有否大量胃内容物潴留,这是经常造成患儿呼吸、循环恶性事故的根源。

在了解内科情况时,要问及有否哮喘史,并注意上呼吸道情况,查体时要注意患儿肢端颜色和温度,以及神志情况。在了解外科情况时,要注意患儿创伤部位、性质及程度,对呼吸、循环及神志的影响,有无休克等。此外要仔细了解受伤前后患儿的进食情况,无论是伤前或伤后进食,胃排空时间均显著延长,甚至不能排空。对评估全身情况的特殊检查有胸部X线片、血清电解质、血气分析、血细胞比容等。

如患儿全身情况较好,外科病变虽对全身有一定影响,但易纠正,重要生命器官虽有病变,但代偿状态良好,这类患儿对麻醉耐受较好。如患儿全身情况较差或很差,外科病变对全身已造成明显影响或严重影响,重要生命器官有明显器质性病变,其代偿能力极差或已失代偿,需行内科支持治疗,此类患儿对麻醉的耐受很差。

3.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

(1)维持呼吸功能维持气道通畅、保证足够通气量与充分供氧是抢救急症患儿的首要问题。急症患儿常因颅脑外伤或脊髓损伤、血气胸、严重腹胀、剧烈疼痛等致呼吸困难。当遇呼吸障碍时,应常规检查气道是否通畅,努力排除致成气道阻塞的原因,并行面罩吸氧。对于昏迷及通气量明显不足的患儿,应行气管内插管辅助呼吸。对呼吸明显抑制的患儿应行人工呼吸。对气管插管困难或需长时间行辅助呼吸的患儿,最好行气管切开术。

(2)维持循环功能创伤、烧伤或急腹症等患儿可因大量失血失液致严重低血容量甚至休克,应根据患儿血流动力学情况,如为烧伤并参考血细胞比容升高情况,如为高渗透性脱水并参考血钠升高情况补充相应的电解质液,对以全血丢失为主的患儿,应补充全血。直至患儿血流动力学状况恢复正常为止。排尿量如能达到1mL/(kg?h),提示内脏灌流良好,血容量恢复正常。

(3)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急症患儿如烧伤、肠梗阻、腹膜炎等的水电解质失衡多为等渗性脱水。肠梗阻伴呕吐患儿尚有大量钾丢失致发生低血钾。此外,烧伤、特别是挤压伤患儿,还可能伴有高血钾。为确定脱水种类及有否钾失衡,应常规检测血清电解质含量。对等渗性脱水患儿,可补充乳酸钠林格液纠正,对两岁以下的患儿可用复方电解质葡萄糖R4A注射液纠正,当伴有低血钾时,可于每升R4A注射液中加入钾8mmol。由于脱水患儿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严重呕吐患儿常伴有低钾性碱中毒,则需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加以确定,并根据酸碱失衡种类,用NaHCO3液或KCI液纠正。

4.麻醉前用药麻醉前用药的目的是使患儿镇静,抑制呼吸道分泌,阻断迷走神经反射及减少全身用量。为此应常规按体重给阿托品,剂量为0.02mg/kg肌肉注射,对高热、脱水及心动过速患儿,可给东莨菪碱,剂量为0.0lmg/kg肌肉注射。对明显疼痛患儿可给哌替啶1mg/kg肌肉注射。为使患儿镇静,可给咪达唑仑0.2mg/kg肌肉注射。对有明显呼吸抑制者,不宜用哌替啶等镇痛药。

【饱胃患儿的处理】

对外科急症患儿麻醉时,需特别注意患儿饱胃问题。由于饱胃在麻醉过程中容易引起呕吐、反流和误吸,可造成患儿急性呼吸道梗阻、吸入性肺炎和肺不张。麻醉状态下患儿返流的发生率约为4%~26.3%,其中62%~67%出现误吸。误吸大量胃内容物的患儿死亡率达70%。

外科急症或创伤患儿,由于疼痛、恐惧、休克、肠梗阻和某些药物的应用,胃排空明显减慢。据报道,禁食4~6h者胃内容物比禁食6~8h或8~10h者明显的多。饭后l~2h受伤患儿与饭后2~3h、饭后3~4h者相比。其胃内容物差别显著。时间愈短者胃内容物愈多。另外,轻度外伤患儿胃内容物明显少于中、重度创伤患儿。

对于患有胃肠道梗阻的患儿,不管其梗阻原因是机械性还是功能性的,全都影响患儿胃排空。除幽门梗阻外,即使对患儿应用胃肠减压,因肠道的逆向蠕动,可以很快地将胃再次充满。

胃本身的出血或者由于鼻咽腔、食管的出血,可造成胃内凝血块积存。由于大量的积血或积液还可能引起患儿急性胃扩张,危及生命。

当患儿处于饱胃状态,但又急需手术麻醉时,应抓紧时机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患儿的危险性。可用甲氧普胺100μg/kg静注,促进胃排空。此外,对于年长的患儿和一般情况尚可的患儿,可以进行催吐,但要注意对患儿心理方面的影响。对于肠梗阻的患儿,要达到胃完全排空,目前没有一种可靠方法,即使插入胃管进行反复抽吸,也只能起到一种胃肠减压的作用,而不能使胃完全排空。对于胃内血液积存,如食道出血是下胃管的禁忌证。如果出血已停止,可以等到胃排空后再行手术麻醉。

对饱胃患儿施行全麻时,均需进行气管内插管,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充足供氧及避免吸入胃内容物。在准备麻醉器械时,除注意气管导管要适合患儿外,必须准备吸引器和较大口径吸痰管。气管插管过程中为避免患儿呕吐误吸,可行环状软骨压迫法,又称Sellick法:由助手用拇指和食指向脊柱方向下压环状软骨,暂时压迫食道上口,以防胃内容物返流。注意用力要适当,以防造成呼吸道梗阻影响气管内插管。另外在气管插管前必须面罩给氧4min以上。肌松药的选择,应根据麻醉师的经验和操作技术自行选择。

在手术结束后,应保留气管内导管,直至患儿肌张力及各种反射完全恢复,甚至到患儿清醒后再拔除气管导管。在这过程中要注意保证患儿供氧和及时清理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

【麻醉方法的选择】

由于患儿的生理特征,全身麻醉是小儿麻醉最常用的方法。较大手术均应在气管内麻醉下进行。较小的手术可在开放法或静脉或肌注麻醉下完成。

气管内插管可保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无效腔,便于呼吸道管理及应用肌肉松弛药。尤其在创伤和外科急症手术未禁食患儿麻醉中,是避免胃内容物返流造成误吸及呼吸道梗阻的最好方法。

(一)吸入麻醉

小儿常用吸入有氧化亚氮、氟烷、安氟醚、异氟醚等。其中以氧化亚氮一氧一氟烷一肌松药复合麻醉最为常用。氟烷是儿童常用的吸入,对循环和呼吸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需要严密观察。特别是抑制呼吸使肺泡通气量减少,麻醉期间应进行辅助或控制呼吸,以避免二氧化碳蓄积。目前经常用的安氟醚对儿童循环系统的抑制较轻,可产生显著肌松作用。缺点为易发生面部和四肢肌震颤甚至抽搐,故应保持浅麻醉,少用控制呼吸。异氟醚能强化非去极化类肌松药的作用,用该类肌松药时应减量。小儿使用氧化亚氮维持麻醉时,吸入氧浓度应高于50%,以免缺氧。

(二)静脉麻醉

儿童常用静脉有硫贲妥钠、氯胺酮和羟丁酸钠。

硫贲妥钠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抑制较强,创伤患儿多伴有血容量不足,在血容量补足前禁用硫贲妥钠。另外,婴幼儿呼吸道不通畅者,肠梗阻和一般情况较差者也应慎用。全身情况好的年长儿可按15~20mg/kg深部肌肉注射,但要严密观察患儿。近年来,氯胺酮在儿童摩醉中应用广泛,特别对于外伤或伴有血容量不足的患儿,因其镇痛效果好,兴奋循环系统,增加通气量,是最常用的静脉。静脉注射2mg/kg60~90s入睡,维持10~15min。肌肉注射5~8mg/kg2~8min入睡,维持20~30min,缺点是引起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故麻醉前必须应用足量颠茄类药物。因氯胺酮有增加颅压和眼压作用,故在神经外科和眼外科时慎用。有报道氯胺酮对心肌可产生抑制作用,对危重患儿可引起血压下降。羟丁酸钠也常用于儿童麻醉,静脉注射为50~80mg/kg。羟丁酸钠代谢时,促进K+进入细胞内,对于高血钾患儿有利。由于其镇痛效果差,常用于复合麻醉,应用时注意患儿下颌松弛和分泌物增多会影响呼吸。

将局部麻醉包括椎管内麻醉、区域阻滞或传导阻滞麻醉用于小儿甚至是较大的儿童也必须复合基础麻醉,否则难能保证手术顺利实施。小儿采用椎管内麻醉时,注意局部浓度及剂量,以及麻醉范围勿过广,以免呼吸严重抑制。对小儿上肢手术,也可在腋路臂神经丛阻滞下实施。

参考文献: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7

众所周知,呼吸内科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通常患病年龄层次较高,拥有较长的治疗周期,加上各种患者的情况也不近相同,因此给医护人员的护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直接影响了医护工作的正常进行。医护队伍的不断壮大,注入了新的元素和人员,也给医护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医护人员的经验不足,质量也就不能够保证,所以护理的好坏就成了所有医护工作人员关注的重点。在这里,就注重探讨了新的护理模式,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应用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模式的运用,对其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把运用这种护理模式的整体护理效果进行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呼吸内科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责任制整体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和观察,做出分析总结。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1~70岁;疾病分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例,弥漫性肺部疾病3例,全身疾病肺部表现10例,哮喘病4例,肺部感染16例。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2~71岁;疾病分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例,弥漫性肺部疾病4例,全身疾病肺部表现8例,哮喘病15例,肺部感染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或疾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强。

1.2 方法

对以上两组分别进行不同的护理措施。对照组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如饮食护理、健康宣教、康复护理等。观察组采用责任制整体护理方法,包括组建护理小组、分配责任组长、分配各级护士及护理的实施。科学合理地对护理人员进行排班,提升每位护理人员对于责任制整体护理的责任意识,具体如下: (1)组建护理小组。由经验较为丰富的护理人员及护士长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培训相关护理人员,定期对该小组的护理效果进行考核,结合护理员工的职称、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进行科学的排班,对可能或已出现的漏洞与不足进行分析归纳,并对应用的措施进行集体讨论,并评价护理的效果,从而保障护理效果最大程度的发挥。(2)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对护理工作的具体工作流程及各级护士的岗位职责进行细化。对呼吸系统内科病患进行实时监护,加强病房巡视工作,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给予患者更多与病魔作斗争的信念。若患者在临床护理程序中出现问题,应当立即通知主治医生,并作好记录工作。(3)护理人员还应树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帮助患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所患疾病的症状,起因、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等。其中包括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临床护理计划,例如健康教育宣教形式及热荩从而提升患者对于自身所患疾病的认知。除此之外,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组长需要对所有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工作进行管理,并对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监控,确保护理质量能持续上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此方法的临床护理满意程度,同时对护士责任制整体护理考核进行评分。对患者满意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两组均发放45份,回收45分。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对两组护理方法的感受和意见,具体划分成不满意、一般、满意及非常满意4个标准,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不满意9例,一般17例,满意与非常满意合计19例,护理满意率为80.00%;观察组患者中不满意2例,一般3例,满意与非常满意合计40例,满意率为95.56%,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P

2.2 两组护理人员考核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责任护士责任评分较对照组的满意程度显著改善,对照组护士护理考核平均评分为(75.9士4.9 )分,观察组为 (91.8士5.1)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众所周知,临床最重要的科室之一就是呼吸内科,而对于呼吸内科来说,许多患者属于慢性疾病的范围,并且患者的情绪不稳定,非常焦虑不安,对自身的病症极度的失望和失落,严重影响治疗的效果,或者在治疗中引发压疮和感染等并发疾病,后果不堪设想。随着医疗体系的不断革新,新时期的护理服务工作涵盖内容也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并且患者的自身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护理质量有相应要求,还对护理效果及护理的及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本文所探讨的新型临床护理方法即责任制整体护理,是指通过责任护士、责任组长对患者进行责任包干制的护理服务内容,方便对临床护理和以后的管理做出全方位的监督及指导。优势明显,特别是对因慢性病反复发作的住院患者来说,他们是呼吸内科的住院患者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人群,可以通过观察这些患者得出这些因为久治不愈、病情反复,而表现出体质虚弱等的临床症状。这样一来,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就越发繁重,医护人员就更加忙碌。尽管这些年,我国的医疗队伍不断壮大,医护人员也逐渐纳入年轻的元素,但其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却良荞不齐,导致了护理质量的下降和护理满意度的降低,因此如何提升护理水平成为当前摆在医护人员面前的首要难题。临床试验表明,责任制整体护理方法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得到了广大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认可和信任。责任制整体护理临床实践时,医护人员首先应当对病患的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护理工作,同时还应做好病患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取得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是将责任进行严格划分,明确各部分的职责所在,能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使患者对其接受的护理服务非常满意。

责任制整体护理方法的护理过程是由资历较深的护士带领管理,所以可以带动年轻的护士,帮助其学习护理方法和稳定心态,进而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和职业素质。这种方法还能够使传统护理中被动检查的模式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模式,明显改善护理质量各方面指标。同时,也能够促使护士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并能够得到主管医师的认可。就上述的方案就可以体现出,责任制整体护理在整个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好处和优势,对临床医学拥有极大的效果和得到一致的好评。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服务领域中推行责任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有着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该方法的出现不但对于病患的康复起到了极佳的辅助效果,还有利于加强病患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因此受到广大医护人员及患者的认可,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苏琳珠,王招娣.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4,8(2):112-115.

[2]蔡克,王萌.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2):145-146.

[3]郭丽霞,张莉,刘晓兰.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并发糖尿病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4,17(12):170-171.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8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5年9月-2016年5月未实施一体化管理收治的AECOPD患者150例作为普通组,于2016年6月-2017年2月实施一体化管理收治AECO-PD患者150例作为干预组。均符合COPD的诊断标准[4];本研究已取得患者本人同意,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患者。干预组男105例,女45例,年龄54~75(62.8±3.1)岁;病程4~11(6.5±1.2)年;疾病类型:慢性肺气肿65例,慢性支气管炎56例,支气管哮喘29例。普通组男107例,女43例,年龄51~73(62.4±3.0)岁;病程3~10(6.2±1.4)年;疾病类型:慢性肺气肿67例,慢性支气管炎55例,支气管哮喘28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方法

1.2.1干预组:患者接受一体化管理模式,包括:(1)科室成立一体化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根据科室管理人员工作经验及业务能力合理划分一线责任护士、二线责任护士与一线医师,本次研究对象为AECOPD患者,由二线责任护士负责管理患者入院管理—出院后随访,实施责任包干制度。护士应针对入院患者积极评估,了解其病情现状及沟通能力、学历水平、对疾病知识认知能力等,针对性为患者加强健康指导宣教,提出管理诊断,AECOPD患者主要存在的管理问题包括:心理焦虑、呼吸困难、生活质量较差等,护士针对管理问题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管理计划。(2)首先加强健康教育:护士应利用多种方式为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宣教,包括发放宣传手册、组织同类型疾病患者观看疾病知识视频、利用PPT等多媒体方式为患者加强宣教,鼓励患者积极提问,针对性解释,告知疾病日常生活中管理注意事项。(3)饮食指导:护士应与家属保持联系,告知家属为患者提供高蛋白质、高热量、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食水果,预防便秘发生。(4)生活管理:护士应为AECOPD患者提供生活协助,鼓励患者保持良好休息,指导患者戒烟限酒。(5)心理干预:护士应评估患者内心焦虑表现,及时告知其治疗进展,为患者解释发病原因及复发可能性,告知药理作用,治疗前后均需仔细解释,取得患者配合,鼓励患者与其他同类型疾病患者保持交流,提高治疗信心。(6)呼吸道管理:护士应为患者提供氧疗管理,遵医嘱为患者提供低流量持续吸氧,做好湿化液更换工作,维持较好室内环境,保持病房内温湿度适宜,积极巡视,观察患者呼吸困难表现,遵医嘱选择适宜吸氧方式。护士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包括为患者演示缩唇呼吸方法,告知患者呼吸时,经鼻吸气,后缩起双唇,缓慢呼出,坚持深吸缓呼原则,指导患者每天练习2次,每次10min。(7)出院后由二线责任护士负责随访管理,随访时间为0.5年。1.2.2普通组:患者接受疾病一般管理流程,包括入院后积极查体,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包括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等,登记一般资料,向家属了解患者日常生活、饮食、运动习惯等,遵医嘱积极用药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加强巡视,观察患者呼吸表现,提供吸氧管理。遵医嘱使用药物做雾化吸入治疗,为患者解释疾病发展过程及后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护士联合家属为患者提供生活管理,加强护患沟通,提供用药指导。

1.3观察指标

(1)根据《实用肺脏病学》制定疗效评估标准[5],显效:患者呼吸困难表现、咳嗽、气喘、排痰等均消失,肺部湿啰音减少,患者出院;有效:患者呼吸困难表现得到有效缓解,其他临床症状均减轻;无效:患者排痰量较多,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科室采用国际生活质量评价表(SF-36)[6]于出院前1d为患者评估,观察内容包括精神状态、日常活动能力、自理行为及家庭角色等,每项指标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较高者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较好。(3)科室自制管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于出院前1d由护士负责发放与回收,问卷内容包括管理服务态度、用药指导、饮食原则及运动干预等,指标包括非常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总例数×100%,问卷各条目评定者信度值为0.84,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较敏感地反映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6.00%高于普通组的5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81,P<0.01)。见表1。

2.2满意度

干预组患者对管理服务的满意度为89.33%高于普通组的6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89,P<0.01)。见表2。

2.3生活质量评分

干预组患者经管理干预后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9

猪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由1~2种或更多种的细菌或病毒,或者是病毒和细菌共同感染引起。病原体有猪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副嗜血杆菌、附红细胞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继发病原体;还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伪狂犬病病毒、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圆环病毒2型等原发病原体。?

1.1 环境、气温因素?

猪呼吸道疾病不仅仅是由原发病原体和继发病原体造成的,还和气候、环境条件的优劣也有很大关系。春季气温较低,气温回升快,昼夜温差大,保暖和通风工作没做好,进而造成呼吸道对外界的刺激变得愈加敏感,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生。湿度的过度高低,引起舍内气候条件的变化,导致猪体产生应激反应,并使得病原的繁殖速度加快。猪舍通风设施不完善,灰尘和有害气体不达标,呼吸道黏膜的保护作用降低,病原体入侵,使呼吸道黏膜发炎。?

1.2 饲养管理?

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也与猪群的饲养管理有关。饲养密度大,同栏、同舍猪群过密,猪舍通风透气性差,温差和湿度没控制好,环境卫生不好,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同群饲养,断奶日龄不一样,寄生虫体内感染,以及饲喂粉料,饲料粉末对呼吸道的刺激等,这些都可能引发猪呼吸道疾病。?

1.3 药原性因素?

由于一些消毒剂毒性强、刺激性大、浓度高且副作用大,因对其不合理的使用会造成养猪场内的生物安全体系被破坏;长期过度使用抗生素,致使猪体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并导致双重感染,这时猪的免疫力急速下降,病原体互相影响,从而引起免疫抵制。?

1.4 免疫与保健?

猪群免疫和保健工作不完善,后备猪免疫计划不科学,致使猪群群体免疫水平下降,由于营养水平跟不上和患病致使猪群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等,都可能会引发猪呼吸道疾病。?

2 防治措施?

2.1 建立和完善生物安全体系?

对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做好消毒卫生工作,满足猪群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维持猪群的营养均衡。制定科学全面的隔离、消毒和免疫计划,防止病原体进入猪群,减小或消灭养猪场病原微生物所形成的危害,制定严格的卫生消毒计划,定期消毒,定时打扫卫生,尽可能最大程度地阻止病原体的入侵和传染,降低猪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机率。

2.2 加强饲养管理?

倡导“自繁自育”的原则,尽量避免引入猪源,这样可以避免带菌感染或隐性感染的病猪进入猪场,从源头上切断疫源传入的途径。采用安全的“全进全出”的生猪养殖管理法,主要是分阶段进行饲养,如:妊娠、保育、育肥等饲养管理阶段,这样能大大减少发病的机率。圈舍卫生清理打扫工作很重要,根据季节和环境的变化,做好猪舍的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勤晾勤换垫料。掌握舍内的温湿度变化,控制有害气体,氨气、二氧化硫等的浓度。适时控制饲养密度,按照不同日龄阶段分群饲养,尽可能不转栏、混群。注意消灭传染源,处理好病死猪。?

2.3 加强预防免疫?

全面制订科学的免疫计划,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疾病的流行种类和流行特征、猪的日龄、母源抗体水平的具体情况而定,依据本场检查结果调整免疫计划。使用高质量疫苗,注重疫苗的存放以及疫苗的稀释使用等方法,保证免疫效果。尤其要注意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疫苗预防接种,两种病毒性弱毒疫苗接种间隔至少要7天,以防止产生免疫干扰。?

2.4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10

1 PBL教学法

1.1 PBL的概念与方法 PBL ( 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基于问题式教学,于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20世纪末引入我国医学院教学中[1-2]。教学过程中坚持以问题为基础、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

PBL的教学过程包括:①问题设计: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同时设定合适的问题情境;②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各种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③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由教师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1.2 PBL的特点与教学注意事项 呼吸内科教学内容多且重要,理论课学时数相对较少。因此,加强学生主观能动性、较短时间内掌握呼吸病学的知识,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PBL,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利用专业的医学搜索引擎搜集资料,整合、判断各种信息,不断思索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使医患沟通、体质检查、临床操作技能有了进步,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锻炼了学生以病例诊治为中心的临床思维,将理论结合实际,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教学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基于问题式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键。首先要选择呼吸内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精选问题为中心,将呼吸内科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集中形成主线,将知识贯穿起来。②教师的引导和考核决定着学习质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提出见解,小组讨论时,要鼓励和启发学生,同时进行引导和掌控,将讨论往纵向深度发展,达到讨论效果。讨论结束后,要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综合能力做出评价和总结,针对性的找出不足,给出建议,有利于学生的提高。

2 临床路径教学法

2.1临床路径的概念与方法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简称CP,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有严格的操作顺序和准确的时间要求。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资源浪费,使对象获得最佳诊疗效果。

进行临床路径教学的具体方法:①制定教学内容,设计环节和日程进度,充分融合于临床路径的诊疗中;②学生直接参与病种的诊疗过程;③教师引导,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2.2 教学特点 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某一患者的特定疾病进行监测、治疗、和康复计划,对操作顺序、治疗时间等严格要求,通过团体各成员的集思广益,共同制定出系统、个性化的诊治流程,在固定的治疗周期内,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治疗,锻炼了动手能力、专业诊断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在临床工作中,有了CP模式的指导,有效避免了盲目诊断和治疗,提高了工作能力。

在实际路径诊疗前,要收集合适的病例资料,对于呼吸内科的专科检查,如胸片、CT、肺功能、支气管镜、同位素扫描等操作、教学重点知识要贯穿到CP诊疗中,使理论知识更直观的运用。同时,选择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师、护士之间分工明确, 汲取国内外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平台。

3 模块化教学

3.1 模块化教学的概念与方法 模块化教育模式以MES和CBE为代表,MES即模块式技能培训,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CBE即能力本位教育,以执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利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理论基础的一种临床医学技能培养模式。

针对呼吸内科进行模块化教学,可分为3步进行,第一步:划分教学模块。具体可分为:①临床基础知识模块(具体为呼吸内科学绪论模块、呼吸系统疾病病因学模块、呼吸病例生理学模块3个模块),可不按教材顺序,先学习基础知识模块的教学内容;②临床专业模块(即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可分为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8个教学模块),这是教学的重点内容,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教学中,可整合相关模块学,使学生认知更直接,以免混淆。③特种病例模块。主要包括罕见病和危重症。可根据课时选择性了解,通常采用案例教学。第二步:设计各模块临床实践。第三步:制定合理完善的考核制度。

3.2 模块化教学的重点 模块化教学的关键成功点在于各模块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监督。首先应注明各模块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清楚每种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策略和方法,治疗期间、治愈后会出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对策,例如针对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实践,可细分为初诊、确诊和确定治疗方案,最后的治疗方案也可以分为常规诊疗方案、经典诊疗方案和诊疗过程控制,细化到具体操作,通过模块化实践,熟悉每种疾病的诊疗方案要领、熟练运用医疗设备,掌握临床岗位的综合技术[3-4]。

由于呼吸内科教学注重的是临床医疗水平的培养,考核体系应以综合定性评价为主,重点考核技能的运用而不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注重临床实践的领悟和认知,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学习,接受经验。可加大基本技能的考核比例,在任务驱动下,学生能有目标的提高临床实践水平。

综上,PBL教学法、临床路径教学法和模块化教学法都各有特色,具体实践教学中,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目标,不断探索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郑圆圆,彭云珠,宋云华. 呼吸内科临床实习教学方式的探索[J]. 继续医学教育, 2011, 25(10):30-34.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例老年患者呼吸内科发生院内感染的病例与相关资料,其中有20例患者发生感染。对老年患者近期的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性别与年龄进行调查。

1.2方法

1.2.1基础护理的落实与护理方法 ①分析医院科室的护理服务情况结合对老年呼吸内科患者的健康宣传教育、基础与心理护理[2]。并完善院内感染的质量管理,为之制定出清晰的规章程序,在基础护理方面,如清扫病床、监督患者清洁口腔、用餐前后洗手、餐具进行消毒后使用等,定期对老年呼吸内科患者的室内空气、物体的表面、接触患者的工作人员的手进行微生物测试,以确保其在控制范围内。此外,加强管理院内气道与消毒雾化器,院内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呼吸机管道、吸痰管统一使用一次性物品;减少有创物品的循环使用时间,保证每位患者的整套护理用具。②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患者都患有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不规则、眩晕昏迷等状况。如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呼吸不规则等问题,应及时使用升压药以减速慢血泵的速度,保持血容量稳定,留置导尿管来吸氧。同时,应保持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患者呼吸道顺畅,把留在患者口腔中的分泌物体与呕吐物及时清除干净。③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患者也易出现中枢高热的现象,它将促使患者大脑损害症状加剧。因此,室温保持在22℃左右且易于散热的环境中利于减轻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患者的病情。同时需要注意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实行动态体温监测或冬眠疗法,以降低脑水肿的发生概率,从而保护患者的细胞,降低机体代谢机率,减少大脑消耗氧气。对于出现中枢高热现象的老年呼吸内科患者,可运用物理降温或者使用医用控制温度的毯子,也可以取一些冰块放在高热患者的颈部、头部、腹股沟等部位,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

1.2.2加强老年呼吸内科患者的宣传与教育 对老年呼吸内科患者发放相关宣传手册,并对患者的口腔卫生、饮食卫生、人手卫生、个体化的指导等相关知识进行宣传与教育;加强长期卧床患者与意识障碍者的良肢,通过对患者体温、白细胞总数的监测观察是否患有感染症状,严格监督控制患者。而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治疗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要想根治的彻底,需要将治疗过程伸展到社区护理当中。与护理人员进行密切的配合,做好患者的监督教导工作。

社区的卫生服务站与宣传栏,应于每个季度更换教育栏,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还可以定期举办关于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知识座谈会,社区老年患者如遇到疑问难题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找相关专家进行咨询,及时获取到指导、解决问题。

1.2.3分析观察患者 将老年呼吸内科患者的病例进行调查统计,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抗生素的使用与是否有实验室监督检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等。再者依据对患者的资料由感染科进行细菌的培养、菌种的鉴定。

1.3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计划委员会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001版)为诊断标准[3]。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与在医院内获得感染后(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前已产生的感染),这些非院内获得不能定义为在住院期间内获得感染的患者。

1.4严格控制患者使用抗生素 依据调查资料分析,很大一部分的感染患者都服用过大量的抗生素类的药物,有的患者长期在使用,而抗生素类的药物会导致身体的肌能大幅度下降,从而增加感染率的发生。所以,感染患者应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性,增强患者的身体肌能,让老年患者的免疫能力得到增强。

2 结果

20例老年患者中有13例为呼吸道感染,有8例为消化道感染,有9例为泌尿道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占65%。

3 结论

3.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疾病,是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病例中的典型,由于老年人普遍抵抗能力弱,为防止院内感染发生的概率,及时治疗基础疾病是一项首要必行的任务。

3.2老年人的身体肌能下降,对感染反应不为明显。老年人的呼吸感染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菌、绿假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多见,但是以金黄色葡萄不过菌为主的革兰氏阴性球菌也占有了一定的比例。而应用于呼吸感染科里的抗生素药物正在不断地更新,使感染菌群发生了变化,从而造成了治疗感染的困难,使一些呼吸感染病原菌群出现了强烈的耐药性。综上所述,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大多数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多重耐药性比例偏高,而真菌的检查率也在逐渐的上升;依据对呼吸患者病例的检验分析得出药敏结果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3.3院内感染的发生一方面加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老年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故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医院的管理人员都必须加强预防工作,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全面的有针对性地执行护理计划。而呼吸内科具有其特殊性质,特别是老年呼吸内科患者,更应加强管理工作,对症下药。首先治疗基础疾病,合理地使用抗生素药物。从而缩短老年患者的住院时间,避免强制性操作,严格把握其操作的禁忌症与适应症,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12

1.1 研究对象2006年5月至2009 年5月住院我科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食道癌手术病人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40~72岁。

1.2 研究方法病人住院期间,除常规治疗和护理外,实行责任护士与病人一对一、个体化、有计划、有针对地讲解与示范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对象包括患者和家属。由于食道癌是开胸大手术,需要家属的帮助和配合,为此,让他们共同掌握有关知识,有助于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评价指标:相关知识与技巧掌握情况,有关并发症及病人的满意度。

2 健康教育内容

2.1 入院宣教 责任护士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沟通,仔细了解病人及亲属对疾病和手术的认识程度,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实施耐心的心理疏导,争取亲属在心理上、经济上的积极支持配合,解除病人的后顾之忧。

2.2 术前护理

2.2.1 口腔卫生口腔是食道的门户,口腔的细菌可随食物或唾液进入食管,在梗阻或狭窄部位停留、繁殖,造成局部感染,影响术后吻合口愈合。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积极指导并督促患者餐后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2.2.2 呼吸道准备食道癌病人多系中老年男性病人,术前我们常规督促其绝对戒烟2周,并给予指导训练患者深吸气―屏住呼吸―用力咳嗽的有效咳嗽咳痰方法,让患者掌握该方法的技巧,家属能协助患者自觉训练。以达到增加肺部通气量,改善缺氧,预防术后肺炎、肺不张的并发症的目的。

2.2.3 胃肠道准备(1)详细介绍胃肠道准备目的、意义,术前1周遵医嘱口服抗生素。(2)指导家属给患者低脂、高蛋白、高热量、温软容易下咽的饮食,如牛奶、果汁、蒸蛋等。告知术前增加营养的重要性。(3)对梗阻严重者遵医嘱术前3日给3%盐水洗胃,以减轻水肿。术前晚行清洁灌肠后禁饮禁食。

2.3 术后护理

2.3.1(1)手术返回病房后给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2)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变化。(3)密切观察并保持留置各引流管的通畅。

2.3.2 术后呼吸道护理及功能锻炼的宣教,由于开胸手术破坏了胸廓的完整性。术后切口疼痛,虚弱,咳痰无力。着重密切观察呼吸深浅、频率和节律变化。协助患者半卧位与床上活动利于气体排出及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第1日每1~2小时鼓励患者间断深呼吸并督促有效咳嗽,尽早排出气管内痰液,咳嗽无力的患者,护理人员为其按压切口以减轻疼痛,配合1~2小时翻身拍背或刺激锁骨上窝等方法促进排痰。

2.3.3 疼痛护理术后疼痛限制呼吸,增加了患者痛苦,因此,我们通过保持病房环境安静,适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分散注意力,及时给患者调整舒适卧位,遵医嘱,给予止痛剂等来减轻患者疼痛。

呼吸内科质量工作计划篇13

如遇特殊疑难情况,可通过请科主任,医生授课等多种形式更新知识和技能。互相学习促进,开展护理病例讨论,并详细记录。随着护理水平与医疗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有计划的选送部分护士外出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优化护理队伍。不断的更新护理知识。

二、转变护理观念,提高服务质量继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增强工作责任心。

加强培养护理人员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把病人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病人的需要作为第一需要,把病人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病人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对病区患者实施全身心、全方位、全过程、多渠道的系统护理。加强安全管理的责任,杜绝严重差错及事故的发生。在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我们的护理质量。深化亲情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护患沟通技能。提倡微笑服务,培养护士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同时向兄弟科室学习和借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全面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强化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为护理学科的发展探索新的方法和途经,真正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

三、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的重点,安全工作长抓不懈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对新调入护士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跟班。

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隐患及患者的不良投诉,保障病人就医安全。病人的环节监控:新入院、新转入、急危重病人、卧床病人,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要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虽然是日常护理工作,但是如果发生问题,都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作为护理管理中监控的重点,不定期的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自身及科室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吸取深刻的教训,提出防范与改进措施。

四、合理利用科室人力资源内五科护士的人员少,护理工作繁重,根据科室病人情况和护理工作量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合理排班,弹性排班,增加高峰期上班人数,全科护理人员做到工作需要时,随叫随到,以达到保质保量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

五、护理各项指标完成目标在XX年里,争取在基础护理合格率,住院患者满意率,急救物品完好率,常规器械消毒合格率。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及三基考核合格率等均达到100%。

六、加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文件书写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如何在护理服务中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护理人员法制意识,已成为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20xx年里,严格按照省卫生厅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要求,护理记录完整、客观。明确护理文件书写的意义,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并向兄弟科室及护理部请教,明确怎样才能书写好护理文件,以达标准要求。

XX呼吸内科护理工作计划(二)

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呼吸内科全体护理人员将根据院党委和护理部的工作要求,团结奋斗,不断进取,使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将遵循医院质量管理要求所倡导的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落实患者的安全管理目标”为主题的服务宗旨,按**省医院质量管理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和标准考核细则,完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改进服务流程,加强护理质量控制,特制定 XX 年的呼吸内科护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 、全科护理人员将认真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把职业道德放在第一位,维护医院的良好形象,为创建文明和谐的医院,科室做出各自的努力。将带领全科护理人员跟上现代化护理发展 的要求,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情感化服务,为患者提供最优质温馨的服务 。

二、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