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自我总结实用13篇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篇1

今天我要这样说,是因为我在呼吸科得到了老师们的爱,这种感情是我实习过程中从未有过的。这里从护士长到每一位老师都给了我感动。第一天开始,我就喜欢上了这里,所以无论干什么我都是发自内心的去接受,愿意去做。因为老师们爱着我们,同时也被我们深深的爱着。

第一天来科室,我早早的来到了呼吸科,我就被老师们的热情感染了,无论什么操作老师们都会带上你,只要是能教给你的东西老师都会耐心的讲解。我的带教老师是xxx,她是一个特别直率的人,热心、大方、心地善良。xxx老师不仅给我讲专业的知识,还给我讲实习经历的重要性以及困难之处。在这里我真的收获了很多。在这段实习期间,我了解了呼吸机的使用,气道切开病人的吸痰护理,胸腔引流袋的置换,并亲自作了导尿和抽动脉血气;并且还学会了怎样提医嘱,怎样去校对等等。

在跟xx老师上治疗的日子,我也过的很充实,专科的针剂和口服药的药理作用我都大体了解了,并且可以单独的核对口服药了。我开始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研究针剂的药理作用。跟xx老师快结束时,她叫我把操作手册带去,指导我如何规范操作,给我机会让我去药房核对口服药。过后我想,虽然在操作上我没有多大的进展,但我还是充实了自己,我还是有进步的!

总的来说,在呼吸科是我学东西最多的一个科室,护士长以及每一位老师的讲课,她们不顾自己的休息时间,甚至下夜班还耐心详细的辅导我们这群幼稚的学生,我们心里对她们充满了感激。可敬可爱的老师们不仅为我们点亮了心中的明灯,也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榜样。

呼吸内科护理寒假实习总结(二)在呼吸内科实习要二个月了,现把二个月的工作总结如下:

事实上,呼吸系统疾病病种繁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感染、肿瘤及结核三类。感染疾病按病原学分又可分为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等,肿瘤主要是肺癌,其它类疾病往往是目前原因不明或目前尝无明确归属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都是少见病或是只需了解的疾病。

在询问病史方面,除了需要掌握问病史的一般方法外,还应该注意学习呼吸系统疾病在问病史方面的特点。呼吸器官强大的代偿功能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之一,如果不对本身缺乏特异性的症状进行详细的了解,就很难对进一步的临床检查及诊断提供有用的资料,所以在问病史时往往满足于病人有什么症状,而忽视了对这些症状的进一步了解,使得临床资料缺乏应有的价值。

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有咳嗽这一临床表现,如果仅仅满足于病人有咳嗽这一症状,而不进一步的深究,这种临床资料对于疾病的诊断的作用显然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对咳嗽这一症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弄清咳嗽的时间长短;咳嗽的性质是干咳还是有痰;咳嗽的规律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是偶发性还是反复发作;其程度是轻还是重;声音的大小、频率的高低;与气候及气节的关系;是否有昼夜节律性;与体位、运动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如此的细致的了解后,就会发现,尽管许多疾病都有咳嗽,但各种疾病的咳嗽仍然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发现和认识这些差别,将会为疾病的诊断及进一步检查提供有效的临床资料。

在治疗方面,由于呼吸系统感染在呼吸科十分常见,因此在呼吸科抗生素的应用十分广泛,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因此,熟悉和了解常用抗生素的适应症、体内代谢途径、毒副作用,以及联合应用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配伍禁忌的有关知识也是很重要的。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抗感染用药的频率、总量、合理性、费用等方面。所有数据均来自电脑管理系统中内科病区数据。

1.2分析方法[2]

本组研究药物均参照我国药典药物明细分类标准,DDDs(用药频率)=用药总量/DDD,其中DDD参照药物学(十五版)及我院内科用药常规。RCD(日均消费)=总金额/DDDs。

2结果

我院内科呼吸系统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分析见表1,由此可见头孢类使用频率最高,总量最高,费用最高。

表1内科呼吸系统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药物种类 频率 总消费 日均消费

DDDs 排序 总金额 排序 RCD 排序

头孢类 6421.3 1 1819796.42 1 283.4 3

倍他内酰胺类 4531.2 2 1346219.52 2 297.1 2

喹诺酮类 3920.5 3 670405.5 3 171.0 7

大环内酯类 3174.1 4 617679.86 4 194.6 5

林可霉素类 1642.3 5 300869.36 5 183.2 6

氨基苷类 309.4 6 142726.22 6 461.3 1

抗真菌类 287.4 7 75385.02 7 262.3 4

3讨论

抗感染类药物是具有一定杀灭、抑制病原微生物作用的药物。抗菌药物滥用已发展为一个影响者民众健康及生命安危的全社会性问题,彻底解决此问题,须全民甚至全球觉醒,积极的参与和整治。当今随着抗生素新品种不断的研发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时间药理学、时间生物学的纵深研究发展,合理的改进传统给药方案能够起到更为可接受的效果,如时间攻击差疗法、序贯疗法、降阶梯疗法、最强疗法等[3]。内科呼吸系统感染为内科常见的感染之一,其多发生于久病住院患者及有其他感染病灶患者,其感染菌群有一定的特异性,选择抗生素也有着一定的特色,另外久病患者医疗消费负担较重,在选用抗生素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及经济承受内力,选择更为合理有效的抗感染类药物。

抗生素为抗感染类药物最常使用的药物,头孢类抗生素凭借其杀菌力强,抗菌谱广,胃酸和倍他内酰胺酶的稳定性高,过敏反应及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在抗感染类药物中具有着明显的优势,我院的常用头孢类药物如头孢呋辛,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头孢三嗪,头孢曲松等,在国内内科抗感染用药中比例日益增高,且价格低廉,不良反应等也被多种研究表明较不明显[4]。无论出于价格方面、安全方面及效果方面,采用头孢类抗生素均较受医生与患者的肯定。其他类倍他内酰胺类的药物为哌拉西林,阿莫西林,他唑巴坦一级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药物也有着较强的杀菌能力,和低毒性,较多报道显示其临床疗效量好,但其稳定性较头孢类要差,皮试阳性率较高[5],因此在应用上要低于头孢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感染药物多为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其优势为新兴抗感染药物,价格便宜,广谱且较为稳定,无需皮试,但不良反应较大,如静脉炎、痛,胃肠反应重等均制约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林可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谱窄,品种少,但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等在呼吸系统的抗感染中疗效确切,且毒性低,方便安全日消费低,应合理对症使用。氨基甙类耳毒性、肾毒性较高[6],价格较高,临床应用较谨慎,但目前药敏试验表明细菌耐药性增强,对于个别患者不得已需选用此类抗生素。抗真菌类药物为特殊抗菌谱药物,在我院内科抗感染药物中使用较少。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总结分析了*院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常用抗感染用药情况可以看出,内科呼吸系统患者抗感染用药中头孢类使用频率最高,总量最高,费用最高。内科呼吸系统抗感染用药在综合评价疗效及用药安全、抗菌谱等方面的指数后,兼顾患者药价情况,多选用头孢类抗生素,用药基本合理。

参考文献:

[1]阙万才.我院门诊呼吸内科抗生素用药分析[J].中国药业,2006,15(18):50-51.

[2]索椿.喹诺酮类抗菌素药物的临床应用[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30(2):98.

[3]张致平.抗菌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06,12(57):20-24.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篇3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效果;观察

在临床中呼吸系统疾病尤为常见,好发部位主要集中在支气管、肺部、胸腔以及气管中。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1],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影响,情况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发生重度缺氧、呼吸受阻甚至直接导致死亡。除了接受必要的临床治疗之外,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也显得极其重要[2]。本次研究将分析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选取收治于我院的84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成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模式,观察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42.3±3.5)岁;对照组男30例,女12例,年龄28~61岁,平均年龄(45.3±2.9)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指导以及相关知识宣教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方法如下:

1.2.1用药护理:对于呼吸内科患者而言,在用药时需严格用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并记录,充分、详细了解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过敏史,在临床用药中要不断进行调整,同时告知患者严谨擅自改药、换药,严禁增加或减少用药剂量。按照规定时间以及医嘱用药。

1.2.2机械通气护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机械通气护理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护理人员而言需要对机械通气的方法、操作步骤有充分掌握,同时了解相关的注意事项。采用机械通气时需将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彻底清除,从根本上保证患者呼吸畅通,同时确保患者呼吸情况能与呼吸机一致,严格管理好气囊,正确设定呼吸机参数。

1.2.3饮食指导: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病情制定有针对性的饮食计划,告知患者平日可多进食多纤维素以及高蛋白质食物。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多加饮水。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腹部进行按摩,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良好的饮食护理能够为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提供有利保障。

1.2.4心理辅导:心理护理对于重症患者而言尤为重要,由于患者对病情不了解,难免出现紧张、害怕、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辅导和帮助,为患者讲解关于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倾听患者主诉,深入患者内心进行辅导,消除患者的恐惧感以一颗良好心态面对治疗。

1.3观察指标。显效:患者完全康复,所有症状全部消失。有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病情得到好转,对日常生活具有轻微影响。无效:患者病情依然存在,并未得到好转,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病情加重。

1.4统计学分析:本次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经过两种护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0/42);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7%(36/42)。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病情较重且容易反复发作,护理不当极有可能导致造成其他的感染或并发症,使患者病情加重不利于预后,因此需要在传统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3]。我们给予观察组患者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强化了药物指导、机械通气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其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4-5],进一步说明针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而言,选择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模式能够提升患者的治愈率,效果优于传统常规护理,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精霞.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7):146-148.

[2]冯岚.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1(6):116-118.

[3]徐盼盼.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现代养生B,2014,12(11):125-128.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篇4

本组患者共268例,男158例,女110例,年龄1.8岁~69岁,平均21.5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21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47例。行单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7例,单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48例,法络四联根治术1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手术2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于体外循环下缝扎3例,二尖瓣置换术5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2例,单纯双瓣置换31例,双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15例,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3例。治疗结果:术后痊愈266例,死亡2例。

2 护理

2.1 检查气管插管:患者手术结束呈麻醉状,带气管插管返回ICU后,病房护士迅速与麻醉医生共同检查气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确,听诊肺部,判断气管插管是否在气道内,警惕发生气管插管过深或过浅。检查气囊松紧是否适宜,测量气管插管距门齿及鼻尖的距离,并做记录,便于每班护士交班时能及时发现气管插管是否脱位。我们常规用医用胶布适度固定好气管插管,用束带约束患者四肢,防止患者麻醉逐渐清醒,因躁动将气管插管拔出,发生意外。摆好患者后(去枕平卧位),迅速准确的连接呼吸机开始做工,警惕因呼吸机管道的牵拉造成气管插管脱出、扭曲或打折。

2.2 湿化气道:患者回ICU,在连接呼吸机的同时,应打开呼吸机上配备的湿化器,防止在机械通气期间分泌物黏稠及形成痰痂。吸入温热的气体可以减轻气道黏膜的刺激,减少支气管痉挛或哮喘。加强气道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以防止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出障碍,湿度98%~99%,温度31℃~33℃。对于痰液黏稠者可持续湿化,间断雾化吸入,稀释分泌物,利于痰液排出。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我们科室开展的心脏手术需要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循环、呼吸状态不稳定,肺部分泌物增多。因此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一系列的客观原因可能导致肺部感染,使痰量大大增加。所以,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改善肺部通气,维护心脏功能的重要措施。在术后早期,如果不考虑脱离呼吸机,可适当的给予镇静处理,避免人机对抗增加耗氧量及降低耐受性。吸痰前后充分的给予纯氧吸入,以增加氧的储备。,吸痰时间控制在10~15s,吸痰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及口唇颜色,出现血压下降,SaO2

2.4 严格掌握停机的指征

综合指标

(1)神智清楚,反应灵敏,安静,自主呼吸有力,咳嗽反射好。

(2)心功能改善,循环功能稳定,升压药用量减少或停用,血压正常,生命体征平稳。

(3)无严重的组织水肿和酸中毒。

(4)肛温-皮温3℃,末梢循环好。

(5)无出血,心包填塞现象,引流液在正常范围内。

(6)无任何呼吸功能不全的表现,如鼻翼扇动,发绀,烦躁不安。

(7)双肺呼吸音无较多干湿罗音及痰鸣音。

(8)施行脱机,气管插管内给氧5L/分,血气结果满意。

生理指标

(1)Paco2小于45mmHg

(2)Pao2大于80mmHg

(3)Fio2小于等于50%

(4)PEEP小于等于4cmH2O

(5)自主潮气量成人大于等于8ml/kg,小儿大于等于5ml/kg

2.5 撤机后的护理:撤机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皮肤颜色和温度、SpO2等情况,脱机30-60min复查动脉血气分析,持续心电监护,如出现异常,立即恢复呼吸机辅助通气。除此按常规护理,护士应全面观察临床动态变化,常听诊双肺呼吸音:(1)雾化吸入30min/次,2次/天;(2)协助坐起,叩背,按压喉结下的凹陷,刺激患者咳嗽,促进自主排痰;(3)指导患者做呼吸操、深呼吸及有效咳嗽的方法,尽快恢复其呼吸功能。此时给予呼吸道正确、合理地护理可改善心肺功能,达到促进治疗的目的,也是恢复治疗的关键。

3 体会

在我们科室开展的这些体外循环手术,有风险,也有收获。危重病人在医疗监护和抢救中使用呼吸机越来越普遍,护理人员必须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理论知识,严密观察病情,熟练掌握各种呼吸机的使用方法,灵活处理使用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我们积极学习并从中总结经验,希望更多的患者能从我们的服务中重获健康。

参考文献

[1] 阮昕华,姜楠,李庆和.中华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6.22(4)281-283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篇5

双重身份让任博展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作为科室主任、团队的带头人,他积极开拓、果敢决断;同时他又有浓厚的学者气息,科室管理工作的精力分担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科研学术的孜孜以求和严谨态度。在几年的工作摸索中,他把两个身份很好地结合,自身发展和科室发展同行,学术地位成就了他在科室管理中的威信并带动了整个团队的医疗水平提高,科室的发展又为他在医学领域中的探索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条件。任主任扎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中已经变成了一个科室的气质。

建设学习型科室是他对科室发展的目标

任主任常常告诫自己的团队:“做工作要踏实一点,做学问要细致一点,把医疗诊治活动当成学问来做,要善于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多看文献,结合临床,多写一点。把医学研究当成一门艺术。”

“建设学习型科室,建设省内一流的呼吸科”是任主任为科室长期发展定下的目标,学科建设是提升科室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

如何提高呼吸科的专业性,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一直是任主任的工作重点,也是改变大家对“呼吸科只是看看感冒”的传统印象的突破口。几年来,在任主任的带领下,呼吸科不断开展新技术、攻克旧难题:开展支气管腔内型肺癌的镜下冷冻治疗,处于省内气管镜下介入治疗领先地位;开展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支气管肺泡灌洗(balf)等技术,使得间质性肺病和周围型肺癌的诊断率大大提高,也填补了这一空白;开展经气管镜淋巴结针吸活检技术(tbna),使得纵隔疾病只能通过纵隔镜诊断的局面被打破;为了提高胸膜疾病的诊断率,作为呼吸科的当家人,任主任多次和院领导以及兄弟科室沟通,并专门派人出去进修内科胸腔镜,这一项新技术即将在我院开展……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是他为员工铺设的良好平台

读片是呼吸科医生的基本功,为了提高大家的读片水平,提高疑难和少见疾病的诊断率,任主任每周三都会主持读片会和疑难病例讨论会,每一个医疗组把本周内遇到的疑难病例进行科室讨论,集整个科室的力量来攻克每一个疑难病例,在解决临床问题的同时,大大增强年轻医生对呼吸病的认识。每月一次的全省呼吸内科读片会暨疑难病例讨论会,任主任都会精心准备好病例,带领呼吸科的医师们准时参加,他的精彩发言经常会引来大家赞许和敬佩的目光,他俨然成为呼吸科的形象代言人,正逐渐改变省内呼吸科同行对我院呼吸科的认识,使得市一呼吸科在省内呼吸界逐渐占有一席之地。

几年来,在任主任的带领下,许多临床上相对少见、疑难的疾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被攻破,这些疾病的诊治大大提高了呼吸科医生的专业水平,增强了年轻医生从事呼吸专业的信心,也使他们对呼吸病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学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为了激励和锻炼年轻医生,给年轻人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任主任亲自主持科内的业务学习讲座,大家轮流每月一次以多媒体形式讲课,把学术讲座与临床病例结合起来,取得良好效果,增强了科室的学术氛围,把呼吸科逐渐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科室”。

做好科研工作,提高学术水平是他对科学的孜孜追求

任主任承担了我院唯一一项卫生部立项的科研课题《用sirna抑制ku80基因表达提高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实验研究》,获得立项资助经费×××万,医院配套×××万,另外还承担卫生局课题2项,这些课题涉及到细胞的培养、药物干预、基因的转入、射线照射、核酸、蛋白质提取、分析、定量,实验条件的摸索等等,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这些都是在临床工作以外完成的,有时为了一个结果需要摸索几个星期的时间。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得到很多好的实验结果和数据,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他对医学的这种执着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年轻医生。任主任结合目前的科研指南,阐释了科研的重要性,并就如何申报课题与书写标书,以自身的经验向年轻医生做细致指导,激发临床医师尤其是年轻医师对科研的兴趣。最近呼吸科又获得了3项杭州市科技局项目,这些项目的取得与任主任都是分不开的。在繁忙得工作之余,任主任每年均有×××余篇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等权威、核心期刊上。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6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25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5例,女85例,年龄17~78岁,平均年龄为(46.2±2.3)岁,平均用药时间(8.51±3.4)d, 主要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炎、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并感染及肺结核等。

1.2方法 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调查我院呼吸内科250例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情况,问卷调查表包括的内容为: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所患疾病类型、病原学检测、使用的抗菌药物名称、给药途径、用药剂量、用药时间间隔、联合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等。

2结果

2.1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发放的250份问卷调查表收回250份,收回率为100%,250份问卷调查表中抗菌药物使用使用率为99.6%,对抗菌药物所属种类进行整理可知包括的种类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类、林可霉素类及氨基糖苷类。各类代表药使用例数及构成比,见表1。其中使用头孢类总例数为131例,喹诺酮类41例,青霉素类25例。

2.2病原学检测 250份问卷调查表中有236份进行了病原学检测,送检率为94.40%,其中阳性率为39.20%(98/250),送检标本包括痰液、血液、骨髓及肺泡灌洗液。共检测出16种病原菌,分离出病原菌12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7株,占14.80%,革兰阴性菌72株,占28.80%,真菌14株,占5.60%。

3讨论

抗菌药物属于一类临床应用相当广泛的药物,其使用量大,被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感染疾病。本研究对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所选的250例患者所患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炎、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并感染及肺结核等,以上疾病均可以采用抗菌药物予以治疗。收回的250例问卷调查表中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9.6%,与其它文献报道的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基本吻合[2]。研究发现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类、林可霉素类及氨基糖苷类,其中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及喹诺酮类居高,这与以往的报道结果一致[3]。

病原学检测所得结果为革兰阳性菌37株,占14.80%,革兰阴性菌72株,占28.80%,真菌14株,占5.60%。即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所含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最多,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导致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量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导致菌群失调[4]。

综上所述,我院呼吸内科使用的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类、喹诺酮类及青霉素类,所含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最多,使用情况基本合理,但仍需进一步加以规范。对呼吸内科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能提高抗菌药物的抗菌疗效,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进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申音,吴慧欢,宋洪涛.2010年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2,21(05):298-302.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篇7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早期存在颅内压增高以及中枢性的呼吸功能不全可引发低氧血症。此外,患者还存在呼吸功能障碍,导致其无法自主咳嗽、排痰等,致使气管中的分泌物无法顺利排出而阻塞支气管,不利于气体交换以及排出气管分泌物等,从而引发肺部感染。及时实施气管切开,可有效解除患者的呼吸道阻塞症状,并及时排出气管分泌物,从而降低呼吸衰竭以及肺部感染率,同时,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脑缺氧症状以及肺部通气,并可促进其脑功能的恢复。本研究对62例神经外科重症气管切开术患者实施系统、有效的呼吸道管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期间,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需行气管切开的重症患者62例,其中,男47例,女15例;年龄在6-82岁之间,平均为(55.1±17.4)岁。其中,33例颅脑外伤,29例脑出血,入院时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在3-8分之间,其中40例在3-5分之间,22例在6-8分之间。患者均存在低氧血症、痰多、气促以及浓痰等症状,均行气管切开,患者的带管时间在1-150d之间,平均为(24.6±28.9)d。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实施精心的气道湿化、吸痰管理,并加强气道感染预防,同时实施系统的气管切开护理。

2 结 果

本组62例患者经护理后,37例(59.7%)出院,20例(32.3%)好转,3例(4.8%)植物生存,2例(3.2%)患者由于经济原因自动出院。

3 讨 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容易并发早期低血氧症,由于创伤、窒息、昏迷等原因,导致其咳嗽、吞咽以及发射等功能减弱或者消失,致使气道分泌物难以排出,呕吐物或者胃内容物容易发生返流、误吸等,容易引起肺部感染。此外,长时间排痰障碍不仅会影响患者的预后,还可导致患者的颅内压升高,造成脑组织缺氧等。及时实施气管切开术,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是确保患者安全、预防肺部感染,促进其康复的重要手段。而气管切开手术过程中,加强呼吸道管理非常必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3.1 气道湿化管理 实施气管切开虽可改善气管通气,但可导致上呼吸道湿化以及过滤菌群失衡,容易导致其道分泌物发生干燥结痂而难以咳出,进而导致支气管阻塞,并可加重脑组织缺氧以及脑水肿等症。予以气道湿化可有效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并可有效促进脑功能恢复。可采用10ml生理盐水配合30mg盐酸氨溴索予以雾化吸入,2次/d,20min/次。也可采用微量泵持续泵注50ml生理盐水配合30mg盐酸氨溴索,2ml/h,根据患者痰液的黏稠度合理地调整湿化液的注入速度,以避免形成痰痂。

3.2 吸痰管理 采用多功能能监护仪器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如发现患者存在明显喉部痰鸣音、呼吸急促、呛咳以及SpO2

3.3 应加强院内感染干预,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并及时进行痰液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地应用抗生素,以减少感染。同时,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有效控制院内感染。

3.4 加强拔管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等,当患者的痰液明显减少,吸痰次数90%,呼吸平稳,且未出现肺部感染时,可试行堵管,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以及SpO2变化情况,如患者堵管4h未出现咳嗽、SpO2降低以及呼吸困难者,则予以全堵管。

总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行气管切开术以后,应予以适度气道湿化,并予以有效吸痰及吸氧,可有效保持呼吸道通畅,从而防止发生低氧血症以及气道损伤,并可促进患者的脑功能恢复,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在整个过程中,还应加强病房管理,加强口腔护理,并做好气管切开过程中的护理工作,严格无菌消毒工作,全面实施院内感染干预,从而有效降低肺部感染风险,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马瑞,李艳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呼吸道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0,01(12):84.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护理内科收治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中关于各类呼吸内科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均无严重肺部疾病;均无呼吸衰竭症状;重要器官无严重疾病;均无严重精神疾病,能与人正常沟通;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中男女比为35:33,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51.4±3.5)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病程(7.4±1.6)个月。按入院编号从68例患者中随机选取34例设为观察组,将另外34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①科室护士长、专科护士、病区护士组成护理小组,对科室内常见护理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科室常见病护理培训。②针对科室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③意外事故防范: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进行饮水实验,并根据患者实际吞咽功能制定针对性饮食计划,必要时采取鼻饲;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相关疾病基础知识宣教;及时指导患者痰,辅助患者更换,必要时给予患者雾化吸入辅助痰;及时检查患者引流管及相关插管状况,保证固定稳固;对于存在躁动患者,必要时可使用束肢带和床栏辅助治疗;对于存在窒息高风险患者,需进行严密监护,并准备吸引装置[2]。④操作规范,护理人员需不断提升自身护理水平,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实施护理过程,严密检测患者病情变化,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对患者给药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并注意用药方式的规范性,当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异常状况时,及时通知医生[3]。

1.3 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状况。在患者出院前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上述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所有数据结果均采入到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正态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正态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93.5±3.2)分与对照组(80.3±4.6)分相比明显较高,t=13.736,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观察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常存在一定的呼吸系统疾病,因而常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由于呼吸内科中老年患者较多,而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减退,肌肉组织及结缔组织功能减退,因而常出现吞咽困难症状,引起误吸,进而引起感染。且部分患者痰无力,常导致呼吸道堵塞,引起窒息。老年患者肢体控制能力下降,常出现行动不稳状况,导致患者易出现摔伤[4]。部分患者治疗期间易出现躁动,导致夜间坠床。呼吸内容患者病情较重,常需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侵入性操作辅助患者呼吸,留置尿道管、胃管等辅助患者日常生活,导管固定不当或患者动作不当,易导致脱管、导管堵塞等[5]。

此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采用针对性护理前,护理小组对科室常见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患者实际状况制定针对性护理不良事件对策,从而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减少患者意外事故发生状况。且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前,实施护理培训,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隐患的重视,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6]。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标准实施护理,有效保证了护理有效性和标准化,同时也减少了护理人员因操作不规范引起的患者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等,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因此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更佳,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综上所述,临床上呼吸内科中安全隐患较多,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可将其作为呼吸内科患者安全隐患防范的有效护理方法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金珠凤.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84-85.

[2]王玉梅.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02):778-779.

[3]王玉洁,曲红,王幕鹏,等.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特点及防范方法[J].吉林医学,2010,31(26):4587-4588.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呼吸内科患者208例,其中男119例,女89例;年龄在35~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7岁;病程在1年~32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2.7年;所患疾病为阻塞性肺气肿71例,慢性支气管炎68例,支气管哮喘31例,急性肺炎26例,支气管扩张12例;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74例,占35.58%。

1.2调查方法

以护理工作制度、工作职责为指导,自制调查量表,分为入院指导、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疾病知识宣讲、服务态度、操作技术、住院感受、出院指导八个方面、共25项内容,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每项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较差,对应得分为4~1分,总分为100分,60~70分为合格,70~80分为良好、>80分为优秀。

1.3疗效判断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各项辅助检查结果未见异常;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或偶有发作,辅助检查结果改善或接近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辅助检查结果也未见好转。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数据进行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76例,好转24例,无效4例,治愈率为73.08%,无效率为3.85%,治疗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患者治愈68例,好转29例,无效7例,治愈率为65.38%,无效率为6.73%,治疗有效率为93.27%,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治疗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由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住院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护理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效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起到帮助临床医师及时了解病情、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康复等作用。所谓“七分治疗,三分护理”,护理的作用不可忽视。整体护理模式的实施,是以病人为中心,把人和环境、患者的入院到出院均视为一个整体,不光注重疾病的护理,还重视对病人的心理护理[3],顺应了医学模式的改变,可满足患者对健康的需求。呼吸内科患者具有特殊性,病程长,反复住院,具有实施整体护理的必要性。

3.1饮食护理

呼吸内科患者因疾病消耗、呼吸费力,对营养的需求较多,应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由于患者多伴有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应鼓励患者多饮水,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

3.2睡眠护理

由于患者存在憋喘、气促等症状,呼吸内科患者大多有睡眠障碍,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夜间治疗做到“四轻”减少对患者睡眠的干扰,指导患者在入睡前用温水泡脚,休息前避免情绪激动。

3.3心理护理

由于呼吸内科疾病具有病程较长、恢复慢、易反复等特点,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烦躁、悲观等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知识,提高患者康复的信心,注意倾听患者的需求及心理感受,并给予排解或帮助其宣泄,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3.4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和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教会患者有效呼吸的方法,指导患者进行膈肌呼吸、缩唇呼吸、人工阻力呼吸的方法,锻炼膈肌力量,改善呼吸功能。

总之,对呼吸内科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内我院接诊的70例患有呼吸内科疾病的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为35例采用常规治疗的患者,实验组为35例采用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进行治疗的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41到72岁,平均年龄(58.34±5.7)岁,其中慢性阻塞肺炎患者为1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8例,支气管扩张患者7例,肺癌患者2例;实验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45到76岁,平均年龄(61.34±6.2)岁,其中慢性阻塞肺炎患者为19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9例,支气管扩张患者6例,肺癌患者1例。所选取的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且已排除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資料上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具体包括: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对患者对药敏试验以测试患者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对患者进行抗过敏治疗,保持刷牙,常用生理盐水漱口以保证患者的口腔卫生,从而方式进入口腔后引起口咽部感染,保持患者所处环境温度为18-21℃。

1.2.2实验组治疗方法

1.2.2.1药物治疗

呼吸内科的治疗需要控制好药物的浓度以及其剂量并严格遵守。在治疗呼吸内科疾病时最常用的是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可以起到高效抗感染及抗过敏作用,要严格按照剂量及用法合理使用。对于程度较重的呼吸道感染患者而言,其致病因素是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肺炎链球菌的感染,可以采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对于个别可以引起人兴奋的药物可以采取雾化服用的方式,与此同时对患者的心率做好监测并做出紧急应对措施。输入人体的药物可以采用两条合适的静脉进行输入,按照药物的类别进行分类输液。某些可能会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药物要在服用之前做好过敏检测,如若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要选取合适药物进行代替,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恶心、抽搐等症状要立即停用相应药物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在呼吸内科患者中大多数是年龄较大的患者,免疫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药物耐受力不够,出现过敏,输液时肢体出现水肿,因此在药物治疗时要对患者进行仔细观察记录,对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案[3]。

1.2.2.2心理治疗

呼吸内科患者会由于对疾病的恐惧而出现焦虑现象,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对于心理护理而言,首先应对患者明确讲解患者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促使他们明确自身疾病的状态以及注意事项,从而减缓患者对病情的恐惧感。若患者仍旧呈现出过度焦虑情况则应适当给予镇定剂。要积极对患者不适进行询问,并借助暗式或者是诱导等形式来做好心理护理,对患者的问题要耐心倾听并与患者进行及时交流,从而消除掉患者的负面情绪,使患者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接受治疗[4]。

1.3判定疗效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显效率:患者接受治疗后,呼吸内科疾病渐渐痊愈,临床症状减少量大于80%,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此类患者在筛选总人数所占的百分比称为显效率。

有效率: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呼吸内科疾病得到改善,临床症状减少量处于50%-80%,各项生命体征出现恢复迹象。此类患者在筛选总人数所占的百分比称为有效率。。

无效:心血管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患者病情没有得到控制甚至于出现加重迹象,生命体征没有出现明显改变的现象称为无效[5]。

1.4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对脑梗患者进行治疗记录所得数据录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20.0中,对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将P<0.05差异记为统计学显著差异[6]。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篇11

The hospital infection prevention of medical staff in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respiratory

LI Jinyan CHEN Xiaocong CHEN Xiaofang ZHANG Qiu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Respiratory,Yuying Children's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Wenzhou 32502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duce rate of the hospital infection of medical staff in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respiratory by studying their case in hospital infect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ective preventing mechanism. Methods The prevention mechanism was established by the health education, facilities improvement, supervision strengthen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Results The hospital infection rate of pediatric respiratory medical staff reduced from 14.3% to 8.4%,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1). Conclusion The hospital infection rate could be reduced effectively by application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in respiratory department application.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respiratory;Medical staff;Infection rate;Prevention mechanism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或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感染。一直以来,对患者的医院感染研究较多[1—3]。小儿呼吸科是呼吸道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而科室内部分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方面自我保护意识薄弱,防护措施不力,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科。本文通过建立防范机制降低小儿呼吸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09年5月、2010年6月~2011年5月在小儿呼吸科工作的医护人员45名,男13名,女32名,年龄25~53岁。其中医生10名,护士16名,实习医生14名,护生5名。

1.2 方法与内容

自行设计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职务、年龄、感染的频率,重点调查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重视程度、自我防范意识、应用防护技术等。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健康教育应用有关防护技术、改善设施、加强监管力度、降低呼吸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防范机制的建立与落实

见表1。通过教育,小儿呼吸科医务人员落实防范机制的自觉性明显提高,教育效果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表1 小儿呼吸科医务人员自觉性人次比[n(%)]

注:人次比:自觉采取措施的人次数与实验统计总人次数的比值

2.2 应用效果

落实防范机制后,小儿呼吸科医务人员感染率的变化见表2。由表2可见,建立并落实有效防范机制后,小儿呼吸科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率显著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由14.3%降至8.4%,效果极其显著(P < 0.01)。其中护士构成比由16.3%降至9.5%,其次实习医生由15.4%降为9.3%,住院医生由12.3%降为7.3%,效果极其显著(P < 0.01),而护生的医院感染率由9.2%降为4.2%,效果显著(P < 0.05)。

表2 小儿呼吸科医务人员感染率的变化[n(%)]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篇12

一、指导思想:课堂教学中提倡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要注重运用探究式教学,以问题的情景设计为突破口,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科素养这一目标。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高二生物必修教材(人教版)第三章第七节内容,细胞呼吸是新陈代谢一章重要内容,有氧呼吸是本节课等的重要内容,是生物体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细胞呼吸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ATP的主要来源,是所有活细胞的重要特征。有关细胞学线粒体的结构知识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内容与本节有联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2.教学重点是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教学重点是有氧呼吸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与学法设计:学生在初中学过生物呼吸的相关知识,由于初中到高二时间隔开过长,存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仅仅是对人体呼吸的粗浅认识,本节课就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升华和意义建构,运用整体建构教学理论,先让学生感知本节课在生物教材中的位置,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课堂学习思路,运用演示实验教给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训练,在教学重点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呼吸与细胞呼吸的关系

2、理解细胞呼吸概念

3、理解有氧呼吸的场所和生理过程

4、学会运用细胞有氧呼吸的原理探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

问题1: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直接能源物质是什么?能源物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2:什么叫新陈代谢——有序的化学反应的物质保障是什么?

投影知识树1:

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中进行的(教材20页),细胞不断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体现者活细胞对物质进出的控制,既有物质的输入又有物质的输出,大家预测一下输入输出前后是否发生变化呢?发生了化学性的变化,就伴随着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提问:ATP作为细胞内能量的“通货”含量极少,又是怎样及时补充的呢?不断从糖类等能源物质的分解所获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细胞的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1.〈讨论〉:细胞呼吸与通常我们自己理解的呼吸是一回事吗?

投影知识树2:

概念1: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中进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能量的总过程叫细胞呼吸。

〈学生实验汇报〉1.证明浸泡过种子呼吸消耗了氧气?(水的必要性是什么?)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种子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绘图展示)

二、概念2: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的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细胞生活在常温、常压下,意味着细胞内的生物氧化是在酶催化下的温和化学氧化。

三、有氧呼吸的过程

任何生理过程的发生多有它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它们是什么呢?

物质基础:酶、ATP、糖分子(C6H12O6)等:(生病不吃不喝,输液的成份是?)

结构基础:细胞、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1.问题 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呢?

问题 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

2.分析细胞呼吸的场所,学习细胞内生物氧化是逐步进行的实验研究方法,投影课件,师生讨论共同学习。

3.有氧呼吸的本质?

——(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活。)

4.总反应式中的能量能否改写成ATP?(不能)

〈师生互动学习〉有氧呼吸的过程(反应式略)

第一阶段:场所——细胞质基质中

第二阶段:线粒体中

第三阶段:线粒体中

释放的能量:热能+ ATP中的化学能,1摩尔的葡萄糖彻底被氧化分解,释放2870千焦的能量,其中有1161千焦的能量存于ATP中,其他能量以热能散失。(投影课件)

有氧呼吸的本质: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活。(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角度分析——有机物逐步脱氢,能量逐步释放,逐步形成ATP)

四、有氧呼吸原理的应用——学生合作讨论

1、是不是细胞总呼吸就好呢?影响有氧呼吸外界因素?

2、如何使果实或蔬菜达到保鲜目的,原理是什么?

低温、低湿(干燥)、低氧(充氮气或二氧化碳)

五、课堂自检题:

1.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产生的是:

A.CO2

B.丙酮酸

C.ATP 和[H]

D.ATP

2.在动物细胞中能产生 ATP 的场所是:

A.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B.线粒体

C.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D.细胞质基质

3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在哪个阶段产生的?

六、课堂小结:强调细胞有氧呼吸的概念和本质,说明细胞呼吸这一生物氧化过程是在酶催化下的一系列有序化学反应总合。

作业与板书(略)

总之,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应注意:

1.活动设计需要考虑活动的价值,是否符合三维的教育目标。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篇13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6月本院产房自然分娩,无窒息胎龄

方法:均在保暖、吸氧、母乳喂养、喂养困难者给予鼻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血糖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应用氨茶碱,负荷量4~6mg/kg稀释后静滴,12小时后,给予维持量2mg/kg,以0.5mg/(kg•小时)速度,输液泵静脉维持4小时,每12小时给药1次,用药3~5天。治疗组同时加用纳洛酮首次0.1mg/kg静脉注射,随后改为0.04mg/(kg•小时)的速度,输液泵静脉持续6小时,连用2~3天,有效患儿继续治疗2天,两组均每日观察心率、呼吸及呼吸暂停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用药48小时后未再出现呼吸暂停,呼吸节律正常;②有效:用药72小时后呼吸暂停发作消失,呼吸节律正常;③无效:用药72小时后仍出现呼吸暂停,无减少或加重。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结 果

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12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9例。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X25.23,P<0.01及X27.97,P<0.01,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讨 论

早产儿呼吸暂停是早产儿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病率很高,根据国内的近年报导呼吸暂停在早产儿的发病率约为23%,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为49%,在住院新生儿中发病率6.1%。早产儿呼吸暂停一般生后3~5天多见,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如为足月儿 多有原发病史[1]。早产儿呼吸暂停是因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易引起呼吸调节障碍。早产儿呼吸暂停也可由缺氧引起,缺氧可抑制早产儿呼吸中枢的生理功能,并可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升高的敏感性。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是通过刺激呼吸中枢,增强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改善心脏功能,增强早产儿的自主呼吸,解除呼吸抑制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需指出的是氨茶碱也会增强脑细胞氧耗量,使脑血流量降低10%~15%,但对中枢功能的影响不大[2]。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发作与血浆β-内啡肽的活性密切相关。呼吸暂停可导致通气不足而致低氧血症酸中毒,从而使β-内啡肽释放增多,为呼吸暂停反复提供病理基础。β-内啡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神经递质与神经内分泌作用;β-内啡肽类物质与脑内阿片类受体结合可降低脑干对二氧化碳刺激的敏感性[3]。抑制呼吸,降低血压,减慢心率,促进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素的释放,促进缺血性脑水肿的形成和发展等。纳洛酮又称丙烯吗啡酮为阿片受体竞争性药物与分布在脑干等部位的阿片受体结合后,能有效的阻断β-内啡肽所介导的各种效应,从而增强呼吸频率,改善通气障碍,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和缓解低氧性呼吸衰竭,使呼吸暂停得到缓解,同时纳络酮还可明显改善脑血流量,增强脑灌注压,使缺氧后的脑血流量重新分布,保证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血流供应,减轻脑水肿、昏迷等症状,从而对缺氧引起的脑水肿、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4]。本观察提示,纳洛酮加氨茶碱治疗早生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合理有效,可作为临床医生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0-23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