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探索与创新实用13篇

探索与创新
探索与创新篇1

我母亲朋友的孩子与我是好朋友,有一次她偷偷对我说,她很喜欢航模,但她妈却认为学生只要搞好学习就行了,不让她玩,有一次,她偷偷拿航模去比赛,拿了一等奖,她不敢说,那张奖状是货真价实的,我在“羡慕”的同时,想必,她也在羡慕我吧,羡慕我有自己掌握的爱好,羡慕我有一个开明的母亲,羡慕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怎么办呢?或许她母亲看见奖状后会理解吧,但,在压力下,她不敢去给她妈看,怎么办?请大家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吧!其实,有时候,在无形之间,我们已经伤到了别人,最简单的例子:金秋时节,开满了桂花,有时也许你只是想闻一闻,可你却不小心的碰下好多桂花,本来是无心的,甚至只想赞美一下桂花,可你伤了它。这创新了吗?似乎是没有吧。

探索与创新篇2

还有发明大王爱迪生,成功的秘诀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蒸汽机之父瓦特,成功的启示是"一次不行再来一次";镭的母亲居里夫人,崇尚蚕的精神,"我与他们异物而同类,要不懈不怠……";徐霞客踏遍青山成大道;苏轼夜访石钟山;《红楼梦》 "字字看来都是血"……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学会用火,从草栖穴居到住进高楼大厦,从二牛抬杠到科学种田,从七十二徒弟到莘莘学子满学堂,从马车到汽车、轮船、飞机……这一次次的探索,让我们告别愚昧落后,走进新时代。

在探索中,我们把一颗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科考并遨游;在网上聊天,天涯犹在咫尺;去海底观光,梦寐变现实;机器人成了我们的奴隶,天气陛下伏首称臣。在探索中,我们破译DNA成分与排列,解读多种遗传密码;攻克困扰人类的顽疾--老年痴呆症;克隆羊、猪的诞生,宣告人类返老还童不再是幻想。在探索中,我们发现约4500万年前的类人猿的化石,找到了失落在埃及的港口城市,知晓埋葬136年的沉船之谜。塔里木河科考,发现小河墓地遗址,解读上个世纪八十年的"大耳朵"之谜、一百年之久的"游移湖"之惑……探索永无止境,探索将使人类社会更加文明发达和幸福。

当然,鲜花与荆棘同在,失败与成功为伴。探索的征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巴尔扎克说: "失败是人生的老师。"拿破仑说:"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屡仆屡起。"对有志者来说,失败只是一笔财富。在探索中,孔圣人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屈原遭中伤被楚怀王放逐,左丘明双目失明……作家严文井六次高考落榜并不气馁,华罗庚交不起学费辍学并未失志,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也未阻止人类对宇宙探索的脚步……探索中的困难和失败只会使我们的脚步更坚实更沉稳。

探索没有停止,人类进步也不会终止。记得曾经有位伟人说过:"人的一生应当具备三个头脑。一个是天生的头脑,一个是从书本中得到的头脑,还有一个,就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中得到的头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探索中人们将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勤于探索,人类事事会获得最终的成功!

探索与创新篇3

最近10年,当政策“优惠”变成“普惠” 之后,深圳还会持续高速发展吗?深圳以“不仅要特,而且要高”的作为,实现了总书记提出的:“深圳要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的要求。是什么创造了效益倍增的奇迹?是什么样的DNA让深圳青春长在?

深圳中商国际管理研究院总结的经验,破解了深圳从超常规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六个基因密码,并通过详实的案例说明:掌握了这些密码,内地同样可以后人发而先人至……

一、自造优势的启示――自主创新持续发展之根本

深圳的持续发展中,效益与人才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它们是深圳DNA的双螺旋结构?为什么全国创新大会提出“自主创新看深圳”?

二、超常规发展的启示――模式创新超越竞争

深圳的企业在哪三度空间层面上发展,深圳一个小企业,投资20万元,靠什么在半年间创造35亿的奇迹?深圳最近的新动向:在竞争上游中瞄准了哪8个高端产业?

三、学习型城市建设启示――从累加式学习到裂变学习

都在谈转变观念,什么才是真转变?20务虚80务实,这就是深圳的不同之处。都在谈提升领导力,深圳领导者如何提升领导力的,如何获得二元能量的?

四、企业群体形成的启示――政府引导“旗舰”,旗舰引领舰队

政府如何培育企业,企业如何引领员工?深圳的经验不是万舰齐发,而是“旗舰”先行,那么如何打造“旗舰”,又是如何通过标杆管理引领群体的呢?

五、卓越绩效管理的启示――从单一指标到六维体系

绩效是检验政府和企业的根本标准,实行绩效管理的组织越来越多,但是老办法用之不灵,高绩效求之不得,深圳政府为什么把《深圳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21项指标作为工作的指挥棒和检验尺,深圳的企业绩效管理是怎样由一维到多维的呢?

六、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从输血到造血,从人才到团队

探索与创新篇4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然而,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探索和创新,探索和创新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顾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的制约,热衷于展现黄色的、淫秽的主题和出格行为等等所谓的探索和创新,既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碰幢越来越激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在艺术探索、艺术创新中,一些人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搬,机械模仿。近几年,对我国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取消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消解民族文化、道德,甚至法律为时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浮躁、刺激、自我抚摩、回避是非、消解道义、逃避责任、告别崇高、低俗化、庸俗化等有所抬头。前几年,行为艺术极端化比较突出,吃死孩子、烙印、植皮、把人脑制成脑浆到超市去卖、男女裸体摞在一起等行为被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近几年,也出现了《@41》及把自己的女性外阴特写照公开展出的事情。搞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度的搞笑就会走向变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看到一些搞笑走向变态的“艺术作品”。如可口可乐广告竟是在卫生巾上用可口可乐的颜色涂上可乐瓶的图案;红艳艳的双唇张着大嘴的男性小便池;男青年戴着镶有丰满“乳房”的围巾,女青年穿着织有逼真“男性生殖器”的裤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一旦超出了它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有其文化积淀。脱离文化的艺术是悬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文化基础,有重伦理道德、重人格修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极少数行为艺术家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与我国的道德、法律相悖,实属“垃圾文化”,丑恶行为。当某行为艺术家食死婴、喝男性生殖器泡的酒的行为公布与世时,连外国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前卫艺术的大胆堪称世界之最。康德告诫人们应该从艺术中看到道德的责任。如果艺术没有道德的责任,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素。 

    离开民族文化民族道德,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为了名和利。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生效’。艺术的背后是金钱。金钱是酵母,是春药,是动力,是手段,更是目的。金钱的魔力人人皆知。金钱不仅可以使艺术家变得艳俗,同样可以使批评变得浮夸。……美元、市场才是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家成功了肯定有钱,最有钱的艺术家肯定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于是,按照这种’现钞主义’价值原则,吕澎的‘90年代艺术史’在一些人眼里,自然也就成了变相的财富论坛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的化名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等品牌化艺术以及至今仍在’倒卖’中国古董的艺术家的的一些作品已成为西方艺术大餐不可缺少的中国‘春卷’。……它部分地满足了中国艺术家渴望与西方交流、对话的欲望,

[1] [2] [3] 

并使一些艺术家一夜暴富或步入小康”。上个世纪年代后期,国内某艺术批评家“面对当时正轰轰烈烈的中国前卫艺术用最不招人喜欢的腔调说:中国前卫艺术家都是倒爷”。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美的感染力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号召人民,动员人民。落后的腐朽的黄色的淫秽的艺术作品是污染社会,败坏道德的毒源,是毒害人民的鸦片。离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所谓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毒瘤,其危害性不可低估。如不坚决抵制,就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能因为存在一些背离民族文化民族道德甚至法律的“艺术”行为,就全盘否定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担当起重大的社会责任,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反映时展的步伐和趋势,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头和生命力所在。

    二、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 

    后现代主义宣扬“当代艺术可以乱搞”、鼓吹“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否定基础主义、本质主 

    义。后现代主义鼓吹艺术创作无须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艺术作品也无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只要反映生活的瞬间就行。离开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法律相悖的极端的“艺术”行为之所以有一定的市场,在于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所致。在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负面影响下,有些艺术家没有崇拜对象,没有权威,主张艺术创作无禁区,无规则。他们敢于向优秀文化、道德、法律挑战,自认为吃死孩子、植皮、放血、烙印等是在艺术探索,是在艺术创新。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客观上助长了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蔓延。 

    担心对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批评会影响艺术发展,主张不要对艺术创作进行批评,让社会和观众去判断、取舍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发展就象“大浪淘沙”,随着时间的推移,好的作品终会保留下来,不好的作品终会淘汰。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淘“沙”?是通过争鸣,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淘汰落后的腐朽的因素,还是让极端的“前卫艺术”随心所欲的蔓延。认为艺术创作只对艺术家的内心负责,不必背负沉重的社会责任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艺术只是表现,只对自己负责的观点与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担心对极端的前卫艺术的批评会导致相反的结果,认为“批评就是宣传”,因而放弃批评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观点认为在极端的前卫艺术作品未公开之前,民众在未知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报道它,批评它。如果报道它,批评它,客观上起到了宣传作用。笔者不同意此种观点。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封锁消息是不可能的。

  认为本来清楚的概念和问题,经讨论后反而变得五花八门,越来越不清晰,因而主张对流行的某些艺术思潮不去讨论,不去争鸣的观点,实质上是逃避的表现。对文艺思潮展开讨论,势必引起各种观点相互争鸣。通过争鸣,才能统一认识,才能防止和克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才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认为讨论使问题越来越糊涂的观点,在于只看到讨论的某一阶段,而没有看到讨论的全过程所致。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艺术探索中出现的有悖文化、道德、法律的行为应展开争鸣 

    和批评,引导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走上正确的道路,是正直的艺术批评家、艺术评论家的责任和使命。 

探索与创新篇5

1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1.1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厘定

从字面上看,创新创业教育很可能会被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合称。为此,笔者以“创新创业”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检索数据库里检索,也确实发现一些研究者将创新与创业割裂开来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然而,创新创业教育自被提出以来,就应当是一种教育理念上的创新、创造,将创新与创业割裂开来研究偏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两个概念的交集,而是在理念上和内容上实现了对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的超越,是一个全新概念的生成。当前,创新创业已成为驱动国民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不仅高等院校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广大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也应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基于此,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着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教育,其本质上是一种应用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价值体现,创新与创业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1.2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

创新创业教育源自90年代清华大学等几所重点高校的自发性探索,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及号召之下,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其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也只是近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实践探索上还处于对政府政策要求及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被动回应阶段,远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与教育机制,也没有成熟的教育模式可供参考与借鉴。在探索中不断进步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已成为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其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另外,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用型教育的本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应该是一种实用型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首都师范大学石国亮副教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有两个层次的目标,其第二层次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创业所必须的领导力,从而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可见,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注重更多地为学生搭建适宜于其开展创新创业的平台,侧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2.1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氛围

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相对于就业来说,创新创业难度较高、挑战较大、成功率较低,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经验等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基于趋利避害心理,大多学生认为‘创业可望不可及’,转而把更多精力付诸于就业,对待创新创业教育认为是完成学业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敷衍应付。”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意愿,有近七成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马上参加工作,而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只占不足三成。可见,当前大学生还未能真正从内心、从思想上接受创新创业。另外,对于广大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教育经费来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其教育投入的力度。然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间断的持续投入,并且收效较慢。基于市场导向的引领、就业率的压力以及办学效益的考虑,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多关注的是其经济上的效益,突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深、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创新创业资源不足。即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经济基础(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师资及场地保障等基本条件)及上层建筑(完善的教育机制及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对于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内部教育教学资源及社会创业元素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运作,缺乏制度设计与实施细则。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于其自身的前沿性及实践性特征,要求创新创业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知识结构未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结构的要求。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仅缺乏本土化的优质教材,而且教材的选用较为随意,明显缺乏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虽然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但还缺乏系统性,这就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普及,更多的大学生空有创新创业激情却内功不足,最终对创新创业望而却步。比如:在教学环节上创新创业教育应包含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两个必要环节。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必须条件,但是从实际情况分析,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只注重创新创业课程理论灌输,忽略了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延展提供宽裕的实践活动平台。

2.2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合力有待形成

校企合作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入。对于广大高等院校来讲,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在其教育教学过程中更需要借助校企合作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然而,当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专业课程设置等与合作企业的需求不太相符,自身的合作能力及技术服务水平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校企合作的具体运行机制、管理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合作的内容还“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政校相互配合的角色定位不清。政府与高校在各自承担的角色上认清自我、找准定位,形成政策合力、支撑合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撑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但政策的激励力度、落实程度还不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支撑体系。同样,就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出台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氛围营造等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而言,可以看出广大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还是支持和鼓励的,但支持的广度、深度及可持续性还有待提高。虽然当前政府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进行了探索,但从出台的各种措施来看,政府与高校还处于各自为战层面,未能有效形成角色清晰、措施互补的和谐局面。校社的共享资源还未有效利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涉及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校企的有机合作、校政的有效配合,而且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系统环境的支持。高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校社共享的创新创业资源,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提高社会群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共享方面,高校与社会还存在着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的现象,“校社共育”模式还远未形成。加强对校、社双方的资源特征的了解与整合,深挖“校社共育”模式的价值尤为重要。比如,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训设施、实训中心可以适时、适度向社会开放,从而实现校社之间场地共用、师资共用、成果共享。

3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合力有待形成、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努力探索益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显得迫切而重要。

3.1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

物质文化氛围。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分,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物质文化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隐性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胡辰认为,校舍建筑、校园绿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是校园主体通过感官可以感受到的物质性对象,是校园文化的物态体现。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为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注重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在校园内悬挂创新创业名言警句,大力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进一步完善校内实验室功能,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措施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目前,学校以产教融合理念为指引,努力帮学生搭建起“资金支撑—项目扶持—基地孵化—成功创业”的实践平台,不仅建立了百余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而且建立了1.5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并设立100万元的奖励扶持基金,助推大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为走进社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制度文化氛围。相比于物质,制度更偏重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能从体制机制上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目前,创新创业作为国家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引擎”正在加速发力,基于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的驱动,草根创新、蓝领创新、创客活动等大量涌现,创新创业的春天正在到来。围绕“双创”战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从企业登记、创新孵化器、风险投资、融资、税收等多方面出台了鼓励政策,为创新创业“松绑”。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相继制定了《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青年教师赴企业(行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就业创业工作制度汇编》等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以便创新创业活动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精神文化氛围。胡辰认为,“作为凸显学校内涵和风范的精神氛围,校园精神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起到其他形态校园文化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学的办学理念、完善的课程体系、良好的“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形态等,都将成为推动学生奋发进取、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通过大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三大改革,努力营造益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文化氛围。一方面,学校加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不断突破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积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不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就业指导》《创业基础指导》《职业发展规划》等课程,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学分,积极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3.2搭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平台

经验交流平台。唯物辩证法认为,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然而,经验的取得不外乎两种途径:一种靠亲身实践;一种靠相互交流。对于广大学生来说,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的经验交流是其创新创业经验取得的可行途径。为此,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根据各二级学院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现已成立了四大类型的社团协会54个,拥有社团会员26476人/次,9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社团。近几年,学校注重以社团活动为载体,积极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交流平台。比如,广泛举办模拟招聘、职业生涯规划、简历制作等竞赛,锻炼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意识;邀请知名企业家、成功人士、优秀校友定期来校举办就业法律、职场礼仪、劳动合同、就业形势与政策分析,增进学生的职业认知和就业素质;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工厂、走进车间、走进基层,使学生深入了解并切身体会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素质要求等。模拟训练平台。与促进理论研究、经验交流的平台相比,模拟训练平台能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感知度,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本文所指模拟训练平台主要是以创新创业类竞技比赛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平台。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不断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训练力度,广泛开展“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创业策划大赛”“毕业生自我营销大赛”“毕业生模拟招聘”等竞技比赛,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比赛的形式使其系统地掌握、体验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与流程,提升对创新创业的感知度、认知度、接受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与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实践操作平台。实践操作平台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的创新创业情境,是较经验交流平台与模拟训练平台更具操作性和实际性的一个平台,具体来说,可以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为实践载体。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设置了88个专业的实验室、3个校内实训中心,2015年实验人时数达到22.38万人时,参与实验室开放学生2.18万人次。建设校外就业实习实训基地83个,形成了校内外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分布合理、基本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群。另外,学校投入巨资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免费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场地,并专门划拨100万元扶持资金,以解有创业意向学生的场地之忧、资金之急,从而为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障。

3.3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

政策激励。教育是一项民生工程,需要和谐的政策环境来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多年教育实践已证明,和谐的政策环境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近些年,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环境,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注重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激励层面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四个落实”。在组织保障上,学校建立了就业工作领导体制,成立了由校长、书记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副书记为副组长,各处室、各学院“一把手”为成员的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做到组织落实;在制度保障上,学校编制、修订了《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就业创业工作制度汇编》,完善了就业规章制度,做到制度落实;在管理保障上,对毕业生就业创业保障机制、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就业市场开拓及校园招聘会、就业质量反馈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强化机构建设和督导考核机制,做到管理落实;在科研奖励和创业扶持上,学校亦有专门的管理办法与管理人员,从资金、职称、学分等方面给予激励和扶持,做到扶持落实。资金扶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是一项系统活动,需要有宽松的文化环境,这个环境应不以财富论成败,不以成败论英雄,既要鼓励学生敢于冒险和创业,又要宽容学生失败。为营造宽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专门提出了完善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要求高校通过学校自设、校外合作、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扶持学生创新创业,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近几年,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扶持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学校所隶属的中原华信商贸集团为鼓励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门划拨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100万,对入园的项目或企业提供创业奖励基金,积极支持有创新科研潜质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及团队,使其有资金后盾而无后顾之忧,为创新创业学生清障搭台。渠道拓展。这里的渠道主要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渠道。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其必须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服务渠道,通过必要的实践环节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创新能力。一般而言,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渠道主要包括校内、校外两个服务渠道的建设。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的同时,注重在拓展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渠道上下功夫。一方面,通过深度挖掘校内教育教学资源,做到“三个结合”即:把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专业教育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见习相结合;与大学生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为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拓宽服务渠道,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签约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帮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而在社会中历练并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素质。人员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前沿而新颖、内容丰富而交叉,实践性很强,对师资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此,有无优质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为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人员保障措施。一是专门成立了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并按照“三师”型(能讲授知识、能动手实践、能创新创造)教师建设要求,高标准配备专兼职教师。目前,教研室不仅招聘了专业对口、品质优良、技能过硬的专职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而且也选聘了一些优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成功校友、知名企业家等兼职教师,并逐步建立了学校层面的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二是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为此,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专门制定了《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青年教师赴企业(行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政策、法规,鼓励创新创业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鼓励支持创新创业教师考取创业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行业特许资格证书和教师系列之外的职称;支持创新创业教师主持、参与创新创业课题研究;鼓励创新创业教师进实验室、进工作室,到生产第一线去,到实践中去,依托企业基地采用岗位培训、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促使他们由侧重理论传授的“单一教学型”教师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练型”教师转变。

作者:张清华 岑世宏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石国亮.时代推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67.

探索与创新篇6

我国近年来一些新锐新闻周刊从编排与运营都做了一些极有价值的探索与创新。

1、投资模式的探索

就办刊的投资模式,其实国内媒介已经进行过许多大胆的尝试,包括与境外资本的合作等,都不乏成功的范例。但时政周刊不同于时尚类杂志,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外资本直接合作,操作起来既不合规范,难度也大。所以,新闻类期刊一开始就试图在这方面有所探索。目前比较成功的一种模式,就是国内有实力的集团以买断广告或经营权的形式对新闻性刊物投资。这种投资方式的变革比起原有期刊固定国有资金来源来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尝试。

投资方式的变革在中国期刊市场发展中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业外资本的注入,冲击着原有的期刊社体制,从人财物的管理到经济利益的分配,都与国有事业单位的模式迥然不同,一切都按市场规则操作。这种“榜样式”的效应对其他期刊的发展具有极强的激励式刺激作用。与此同时,强大的资金优势,令人耳目一新的商业宣传,精美的包装,也在加剧期刊市场的竞争,提升了中国期刊的品位;另一方面,这种由民间摸索的投资方式为中国期刊政策管理变革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或教训。

2、品牌意识的树立与推广

在传统观念中,期刊的发展总是三步走:编好刊争取读者――发好刊获得发行利润――刊登广告作为补充。在目前国内发行排列前几位的大刊(如《知音》、《家庭》、《读者》)莫不如此。即使到现在,大部分期刊还是发行利润远远大于广告利润。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期刊的“品牌”指涉的仍然只是“发行量”,甚至是同义词。《读者》、《知音》是世界名刊,但很难说是世界“品牌”,因其作为商业品牌的“潜利”远远没有开发出来,在这方面,新锐周刊的一些做法则进步得多。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新锐周刊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意识:他们经营的应该是一个整体传媒品牌,而不仅仅是一本杂志。他们经常在在媒体上登广告,连续在各大城市举办媒介推广会,举办明星演唱会,发起“电视节目主持人”评选和颁奖。这些都是有意识的品牌宣传举措。《新周刊》的负责人明确提出品牌经营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单纯的广告营销,第二个层面是利用网络赚钱,第三个层面是能够运用品牌本身的影响创造新价值。不管这些做法或说法有多大意义,有一点可以肯定:《新周刊》确实是在做“品牌市场”,而不仅仅是在做杂志。

新锐周刊大都有指向明确的宗旨和宣传口号:《新周刊》自称“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是“更深入更全面关注社会进程中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新闻周刊》则是“信息管家,意见领袖”;《深圳周刊》是“比消息更生动的内幕,比内幕更深刻的见解”。这些口号不能概括其刊物的全部特色,但都明确强调自己的声音,有的甚至要当“领袖”,这种强调和以前的“权威性”有很大的不同。

不仅如此,新锐周刊在更多的时候是在尝试输出一种观念,输出一种审美方式,或者说是在创造一种流行。《新周刊》被认为是“目前中国个性最强的杂志,……图片比文字强,标题比内容强,编辑比采访强”。这种概括很能说明问题。“图片比文字强”说的是《新周刊》强调形式和视觉冲击,大胆革新版面形式,引领阅读时尚,和其面向年轻人的读者定位吻合;“编辑比采访强”指的是其强烈的选题策划意识,如引起争议和注意的 “中国不踢球”、“弱智的中国电视”、“飘一代”、“第四城”等等。这些“专题”强调的是办刊人的策划和把握流行的能力,主体意识相当强烈,在一段时间内也成为新锐周刊的看家功夫和标志。《三联生活周刊》、《南风窗》、《新闻周刊》也策划了很多有震撼力、直面现实的“新闻专题”。《新闻周刊》推出的“广西现象”、“黑色经济”、“两会关键词”、“县城经济”被有关媒体纷纷转载,影响很大。

新锐周刊还创造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期刊的文体风格,这一点,每一位读者都能够很直接地感觉到。新型报道文体的形成与各自的读者定位息息相关。

新闻性周刊是我们新闻市场中正在成长的媒体,对其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视野比较狭窄

中国媒介市场中新闻性周刊的兴起,是中国近年来城市社会结构演化发展的一种折射,这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它既有利于我们认识新闻周刊的媒介特征,同时还可能成为我们探讨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切入点,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少有把新闻周刊放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研究的,大多数是点到为止。有些文章虽试图运用一些其他学科的成果来分析研究新闻周刊,但作者对该理论理解明显不足,所以论述显得牵强附会,不但没有提升研究的理论水平,拓展研究视野,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研究者视野狭窄,缺少相关知识与理论的准备。

探索与创新篇7

Keywords: fluid sculpture innovation arts compatible

中图分类号:J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流体雕塑释义

流体雕塑是笔者在台湾元智大学王立文教授工作室作的一个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创新课题。元智大学是一个偏重于理科的大学,他们有个热质对流实验室,主要做流体实验,研究和记录液体在温度梯度和浓度梯度状态下液体的变化,可用在科学制造方面。在实验中,需要用相机把这些试验图片拍下来,用于科学分析。根据这些图片作为创作源泉,便可以做到艺术和科学相融合。

正如元智大学王立文教授分析的一样,艺术和科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过程。当我们仰望蓝天,看见朵朵流云飘过,又或我们俯身看见流水绕过巨石,出现美丽的漩涡时,科学家首先会想到“为什么会这样”?追究一段时间后终于研究清楚了,于是心中起念“原来如此”,即一般科学探讨是典型的求真过程。要是一位富有艺术气质的人看见这美丽的景致可能会感叹“哇!好美”!然后或拍照存档或画笔描绘下来。他不会想到去实验室研究这个流云或漩涡为什么会发生,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等问题,他会当下融入该景致,并乐在其中。观察这两类人发现他们各有得失。不借由流体专家们理性探讨和实验,我们不可能得到这些美轮美奂的图片,但是大部分流体专家不会刻意感受和设计其中之美,他们只会做一些科学解析,这不免缺憾。同样,不借由艺术家们的形象化思维,也产生不出好的艺术作品。但艺术家往往是由感性主导,在自然界看到流体之美便已相当满足,不太会进一步去设计流体的科学实验,因此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科学实验中的流体之美,亦不免缺憾。原来流力学者以为真的事物非不美,只是他们视而不见,一旦解开科学的制约,他们立刻感性大增;对于长期运用感性的艺术工作者也应知道他们以为美的事物未必有科学的道理支撑,探析其理,可以借此发现更多潜在的美的事物。跨领域学习是流体艺术的动力来源。

二、课题的学术意义 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出成果已是当今学术界的一大趋势。这个课题以实实在在的例子表明了艺术和科技是可以相结合的,并且能够出成果。同时,也在探讨像重庆大学和元智大学这样偏重于理科的大学如何来做到文理兼容,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话题。 对于搞艺术的人来说,有更多的灵感来源。科学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不应该成为艺术创作的盲区。对于搞科学的人来说,科学和艺术相结合可以开阔视野,修身养性,启发创新思维。这对于科技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课题项目的主要成果表述

这个创新课题历时两个月,完成了20多件作品。最后,精选出19件,作为本次两岸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学术成果。艺术和科技的交叉融合是当今学术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一合作项目开始了我们对此学术发展方向的探索之路。

在这19件作品中,每件作品都有独特的想法和创意。其中,作品《孕》(图1)是实验员从实验中偶然得到的,通过仔细观察这张实验图片,就会发现这张照片很有象征意义,像怀孕的母体。于是便利用电脑软件来进行立体化处理。先沿着边线把所需要的形体剪切下来,再添加雕塑立体化所需要的顶面,最后施加光影和明暗效果 。就可以得到一件立体的雕塑作品电脑效果图。作为一件景观雕塑作品,还应该要把作品和具体的环境结合起来。我们拟定的放置环境为台湾元智大学校园,为校园环境增添文化内涵。从我们对此作品的艺术含义的阐释可以看的出来。“孕包含了人世间之大美,一切新生事物的出现,无不经历一个孕育的过程.此作品正是形象化的体现了这一深刻的涵义。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地方,是对人生命的再造,是一个孕育人才的地方。”这样,就把这件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这个放置环境结合起来,提升了该作品的艺术涵义。

最令台湾学者感到印象深刻的是这一件名为《同根相生》(图2)的抽象雕塑作品。这件作品的原始图片资料是从众多的流场实验图片中选出来的。观察这张流场图片的走向时,就会感觉到这张图片很有意义。沿着流场线剪下来,经过和作品《孕》同样的立体化处理过程,就会得到这件抽象雕塑作品。只是应该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件作品在质地上和作品《孕》是不同的。作品《孕》是拟定为不锈钢材料,而这件作品拟定为黑色大理石。这样的处理方法,一方面是科学实验图片本身的色彩和形体所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作品精神涵义的表达,黑色给人感觉更加的沉稳,更加的具有永恒意义,因为这件作品表达的含义就是象征着海峡两岸骨肉同胞,同根相生,一衣带水的同胞亲情。这件作品在不同的公开场合展示时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另一件作品,《梦想从这里起飞》(图3),原图也是试验员从试验中获得的。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它像一只鸽子,拍打着翅膀似要起飞的模样。但这还只是平面的,为了要做成立体的雕塑作品,同样首先需要沿边线把形体剪下来。但这张实验图片和前面介绍的两件实验图片的不同在于,这件作品的形体并不完整。观察实验图片就可以看到,如果做成一只和平鸽的话,这个形体就缺少了鸽子的下腹部和尾部。所以,在剪切形体的时候就首先需要把缺少的形体添加出来。此后的步骤就和前面介绍过的两件作品类似了。值得注意的是,在鸽子翅膀的左上方,翅膀有一些弯曲。如果是正常的鸽子翅膀,是不可能这样弯曲的。但根据原图的模样,把这个弯曲保留了下来。这就同普通的鸽子区别开。同时,那种跃跃欲飞的感觉更强,使这件作品更具艺术感。这个立体的鸽子做好后,把它放在了元智大学图书馆前的花坛上,这就合成了这张雕塑实景效果图。为了增加轻盈的感受,在雕塑的下方加上喷泉。最后,为作品命名叫《梦想从这里起飞》,并进行艺术涵义阐释:这是梦开始的地方,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在这里,我们的羽翼变的更加丰满,将来有一天,我们会飞向广阔的天空,去寻找属于我们的蓝天。

这批流体雕塑作品是一次实验,一次学科间交叉融合发展的实验,也是一次交流,创新的实践。艺术和科技相结合,是艺术和科学融合发展的一个方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它的发展。这批实验室得来的科技图片不仅最终变成了艺术品,更变成了可触知的实体雕塑,而且可以走向广阔的公共空间,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它。用王教授的话说,“我们的科学实验作品,最终可以走出实验室,放在光天化日之下了。”在这个创作过程中,要经历过四次转换。第一次是把实验得来的图片进行筛选,找出适合于做出雕塑的图片,然后把图像进行立体加工,把平面的图形变成可观赏的立体图形;第二次转换是把做好的雕塑图像放在拟定的环境中,做成一张实景雕塑效果图。这是发现雕塑社会价值的基础;第三次转换是赋予作品以明确的艺术指向,提升作品的艺术内涵;第四次转换就应该是做成真正的实体雕塑,把它放在公共空间中,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提升环境的艺术氛围,真正实现它的艺术价值(图4)。

四、课题的实用价值

这个课题最实在的意义就是创作出了一批景观雕塑作品。这些作品最终是可以被制作出来放在公共环境中,供更多的人来欣赏和体验。而这批作品反映的主题则是和平,和谐,交流,发展,爱心等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和愿望。这些主题将会在精神文化层面创造价值。 这个课题所做出来的作品也对做科学的专家和学生产生了影响,用他们平时都看习惯了的图片和他们每天都生活的校园环境来做成了景观雕塑作品,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艺术体验。可以诱发他们换位思考问题,启发创新思维。这些作品表现的主题同时也是美好的,对于他们的自我完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五、课题的社会影响力 这个课题有一些成果后,元智大学把这个课题作为一个创新实例。先后分别在一些的学术报告会,记者会以及元智大学的课堂上作为创新案例分析,启发参与者的创新思维。回校后,笔者又分别做了两场学术报告会,和同学们探讨如何发挥综合型大学的优势,做到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促进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作者简介:

曾华:男, 籍贯四川内江,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雕塑艺术教学及科研工作

探索与创新篇8

几点:

一、要有充分探索活动的空间

实践证明,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吸收知识和储备知识的过程,而是用学过的知识处理新的问题,并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掉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二、要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得到学习和发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想品质,是学生实现良好思想品质的需要。同时,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有了经历、体验、探索的空间,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如,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度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度,再让学生将7cm、8cm、9cm、6cm长的木棒,从中选三根摆成三角形,有几种情形,教师可以让学生用2cm、6cm、9cm三种长度的线段,看能否组成三角形等情形,让学生在观察、实践、实验、操作之后,从中获取数学知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样学生获取的知识,远比教师直接授予的知识更可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注重探索的方法

探索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某种数学教学活动。因此,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注重方式与方法,使其达到发现知识并进行知识的创新,灵活的运用,否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要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出思维的良好情境,让学生在经过思考、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置问题时,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内容要与教材的内容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五、要适度启发引导、保持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但是要保持积极性,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达到教学目的关键所在。这要求教师做到:首先,启发要适度,教师的启发要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是“钥匙”,是“灵犀”的一点,引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次,教师要设置多个引导点,这要求教师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六、要因材施教,有侧重点地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多种类型的,参差不齐。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1)抽象与概括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得到解决,也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要完成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要靠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维,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完成这一过程,实际上对客观现象的本质的规律性反映,也是对所见事实抽象与概括的结果。(2)分析与比较思维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新的知识不断地涌现,新的概念也不断地引入,这些知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要经常将容易混淆的概念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分析其原因,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善于创设情境,循循善诱,加强训练,从而实现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到知识和能力融合在一起的转化。

探索与创新篇9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YB114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17-02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根据学校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寻求培养模式的突破,初步凝炼成以“生态化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切入点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并重点实施六个方面的内容,概括为“一种理念、一个目标、两项改革,六大抓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一种理念——生态化教育

在对国内外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浙江农林大学于2004年提出了“生态化教育”理念,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生态化教育就是将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致力于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形成整体的动态平衡,发挥最大的效益,以实现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发展。生态化教育的核心是将高校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与校外、高校与社会的教育资源来进行教学,实现全方位育人、全时空育人,资源多元化,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1]在高校系统当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每个师生都参与探索和创造。在教学方式上,提倡教学相长、探索性学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顺应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做事,使每个学生都善于学习、发现和创新,善于合作、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二、一个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快实施《浙江农林大学本科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坚持生态化教育理念,坚持能力培养与竞争意识培养并举,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坚持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增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2]

三、两项改革

1.深化学分制改革

深化学分制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选择性。一方面,适度压缩总学分和课时,精简课程门数,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毕业最低总学分适当降低。另一方面,实行全面选课制,允许学生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和选择授课教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与积极性。[3]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适度拓宽基础教育,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既要保证专业学习的深度,又要达到强化通识教育的目的。

2.优化课程结构改革

课程结构优化改革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我校采取了强化实践、提升专业核心课水平、打通相近专业的基础平台等措施,将课程总体分为三大块,即通识课程平台、专业大类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根据专业学科归属的特点,将我校本科专业分为工科、理科、农林、经管、文法、艺术等六大类,同一类别的通识必修课保持一致,它与通识选修课一起构成课程的通识课程平台;同一大类的大类必修课保持一致,构成专业大类平台;专业核心课精简至8~10门,作为专业的核心内容,专业限选课作为专业方向的模块选修,与专业核心课程构成专业课程平台的主要部分。

同时,为充分体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结构中加大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比重。着重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学分比例不低于25%,文法经管艺类专业不低于20%;全校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并要求一定的学分比例;每个专业都开设创新创业类体验课程或实践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六大抓手

为建立并充分实现以“生态化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切入点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我校构建了“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等六大抓手。

1.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探索与创新篇10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碰幢越来越激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同志早就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在艺术探索、艺术创新中,一些人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搬,机械模仿。近几年,对我国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取消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消解民族文化、道德,甚至法律为时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浮躁、刺激、自我抚摩、回避是非、消解道义、逃避责任、告别崇高、低俗化、庸俗化等有所抬头。前几年,行为艺术极端化比较突出,吃死孩子、烙印、植皮、把人脑制成脑浆到超市去卖、男女摞在一起等行为被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近几年,也出现了《@41》及把自己的女性外阴特写照公开展出的事情。搞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度的搞笑就会走向变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看到一些搞笑走向变态的“艺术作品”。如可口可乐广告竟是在卫生巾上用可口可乐的颜色涂上可乐瓶的图案;红艳艳的双唇张着大嘴的男性小便池;男青年戴着镶有丰满“”的围巾,女青年穿着织有逼真“男性生殖器”的裤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一旦超出了它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有其文化积淀。脱离文化的艺术是悬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文化基础,有重伦理道德、重人格修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极少数行为艺术家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与我国的道德、法律相悖,实属“垃圾文化”,丑恶行为。当某行为艺术家食死婴、喝男性生殖器泡的酒的行为公布与世时,连外国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前卫艺术的大胆堪称世界之最。康德告诫人们应该从艺术中看到道德的责任。如果艺术没有道德的责任,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素。

离开民族文化民族道德,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为了名和利。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生效’。艺术的背后是金钱。金钱是酵母,是,是动力,是手段,更是目的。金钱的魔力人人皆知。金钱不仅可以使艺术家变得艳俗,同样可以使批评变得浮夸。……美元、市场才是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家成功了肯定有钱,最有钱的艺术家肯定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于是,按照这种’现钞主义’价值原则,吕澎的‘90年代艺术史’在一些人眼里,自然也就成了变相的财富论坛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的化名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等品牌化艺术以及至今仍在’倒卖’中国古董的艺术家的的一些作品已成为西方艺术大餐不可缺少的中国‘春卷’。……它部分地满足了中国艺术家渴望与西方交流、对话的欲望,并使一些艺术家一夜暴富或步入小康”。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某艺术批评家“面对当时正轰轰烈烈的中国前卫艺术用最不招人喜欢的腔调说:中国前卫艺术家都是倒爷”。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美的感染力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号召人民,动员人民。落后的腐朽的黄色的的艺术作品是污染社会,败坏道德的毒源,是毒害人民的鸦片。离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所谓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毒瘤,其危害性不可低估。如不坚决抵制,就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能因为存在一些背离民族文化民族道德甚至法律的“艺术”行为,就全盘否定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总书记在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担当起重大的社会责任,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反映时展的步伐和趋势,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头和生命力所在。

二、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

后现代主义宣扬“当代艺术可以乱搞”、鼓吹“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否定基础主义、本质主

义。后现代主义鼓吹艺术创作无须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艺术作品也无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只要反映生活的瞬间就行。离开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法律相悖的极端的“艺术”行为之所以有一定的市场,在于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所致。在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负面影响下,有些艺术家没有崇拜对象,没有权威,主张艺术创作无,无规则。他们敢于向优秀文化、道德、法律挑战,自认为吃死孩子、植皮、放血、烙印等是在艺术探索,是在艺术创新。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客观上助长了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蔓延。

担心对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批评会影响艺术发展,主张不要对艺术创作进行批评,让社会和观众去判断、取舍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发展就象“大浪淘沙”,随着时间的推移,好的作品终会保留下来,不好的作品终会淘汰。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淘“沙”?是通过争鸣,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淘汰落后的腐朽的因素,还是让极端的“前卫艺术”随心所欲的蔓延。认为艺术创作只对艺术家的内心负责,不必背负沉重的社会责任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艺术只是表现,只对自己负责的观点与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担心对极端的前卫艺术的批评会导致相反的结果,认为“批评就是宣传”,因而放弃批评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观点认为在极端的前卫艺术作品未公开之前,民众在未知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报道它,批评它。如果报道它,批评它,客观上起到了宣传作用。笔者不同意此种观点。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封锁消息是不可能的。

认为本来清楚的概念和问题,经讨论后反而变得五花八门,越来越不清晰,因而主张对流行的某些艺术思潮不去讨论,不去争鸣的观点,实质上是逃避的表现。对文艺思潮展开讨论,势必引起各种观点相互争鸣。通过争鸣,才能统一认识,才能防止和克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才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认为讨论使问题越来越糊涂的观点,在于只看到讨论的某一阶段,而没有看到讨论的全过程所致。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艺术探索中出现的有悖文化、道德、法律的行为应展开争鸣

和批评,引导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走上正确的道路,是正直的艺术批评家、艺术评论家的责任和使命。

三、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艺术探索、艺术创新

对待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只要不是,反人类,反道德的艺术探索,都不应该横加干涉,但正常的艺术批评,还是应该具有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只有通过争论,通过说理斗争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待艺术探索要以冷静的态度,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平静地面对,切不可凭着一时的激情和冲动,横加指责,粗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区别。道德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道德。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各行各业又有自己的道德。艺术领域自然也有自己遵守的道德规范。社会道德与行业道德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社会道德是对行业道德的抽象和概括。由于各行各业的特殊性,其道德又有独特之处。一般来说,行业道德不能违背国家民族的道德。艺术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道德规范。从艺术发展角度上来看,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持宽容的态度。但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无限度的,宽容应有自己的底线。

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由于艺术的特殊性,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艺术探索及艺术创新不同的标准。

有些艺术家从艺术发展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这些人认为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超出一般人的审美能力和道德要求。艺术探索要排除一般人的干扰,不要过多地考虑社会道德的制约。至于社会的稳定和道德的文明,那是政府的事情,不是艺术家考虑的问题。这种观点割裂了艺术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错误的。艺术是社会的艺术,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艺术作品只有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一致,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才具有生命力。那些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悖,污染社会环境,消磨人们意志,腐蚀人们心灵的艺术,肯定会遭到人们的反对,是没有生命力,没有前途的。艺术家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艺术家创作也不是纯个人的事情。如果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为陶冶人们情操,激励人们奋发前进的精神力量,就会得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如果创作的作品是危害社会的毒素,自然遭到社会的反对。

探索与创新篇11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碰幢越来越激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在艺术探索、艺术创新中,一些人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搬,机械模仿。近几年,对我国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取消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消解民族文化、道德,甚至法律为时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浮躁、刺激、自我抚摩、回避是非、消解道义、逃避责任、告别崇高、低俗化、庸俗化等有所抬头。前几年,行为艺术极端化比较突出,吃死孩子、烙印、植皮、把人脑制成脑浆到超市去卖、男女裸体摞在一起等行为被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近几年,也出现了《@41》及把自己的女性外阴特写照公开展出的事情。搞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度的搞笑就会走向变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看到一些搞笑走向变态的“艺术作品”。如可口可乐广告竟是在卫生巾上用可口可乐的颜色涂上可乐瓶的图案;红艳艳的双唇张着大嘴的男性小便池;男青年戴着镶有丰满“乳房”的围巾,女青年穿着织有逼真“男性生殖器”的裤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一旦超出了它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有其文化积淀。脱离文化的艺术是悬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文化基础,有重伦理道德、重人格修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极少数行为艺术家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与我国的道德、法律相悖,实属“垃圾文化”,丑恶行为。当某行为艺术家食死婴、喝男性生殖器泡的酒的行为公布与世时,连外国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前卫艺术的大胆堪称世界之最。康德告诫人们应该从艺术中看到道德的责任。如果艺术没有道德的责任,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素。 

    离开民族文化民族道德,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为了名和利。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生效’。艺术的背后是金钱。金钱是酵母,是春药,是动力,是手段,更是目的。金钱的魔力人人皆知。金钱不仅可以使艺术家变得艳俗,同样可以使批评变得浮夸。……美元、市场才是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家成功了肯定有钱,最有钱的艺术家肯定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于是,按照这种’现钞主义’价值原则,吕澎的‘90年代艺术史’在一些人眼里,自然也就成了变相的财富论坛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的化名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等品牌化艺术以及至今仍在’倒卖’中国古董的艺术家的的一些作品已成为西方艺术大餐不可缺少的中国‘春卷’。……它部分地满足了中国艺术家渴望与西方交流、对话的欲望,并使一些艺术家一夜暴富或步入小康”。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某艺术批评家“面对当时正轰轰烈烈的中国前卫艺术用最不招人喜欢的腔调说:中国前卫艺术家都是倒爷”。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美的感染力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号召人民,动员人民。落后的腐朽的黄色的淫秽的艺术作品是污染社会,败坏道德的毒源,是毒害人民的鸦片。离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所谓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毒瘤,其危害性不可低估。如不坚决抵制,就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能因为存在一些背离民族文化民族道德甚至法律的“艺术”行为,就全盘否定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担当起重大的社会责任,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反映时展的步伐和趋势,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头和生命力所在。

    二、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 

    后现代主义宣扬“当代艺术可以乱搞”、鼓吹“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否定基础主义、本质主 

    义。后现代主义鼓吹艺术创作无须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艺术作品也无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只要反映生活的瞬间就行。离开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法律相悖的极端的“艺术”行为之所以有一定的市场,在于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所致。在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负面影响下,有些艺术家没有崇拜对象,没有权威,主张艺术创作无禁区,无规则。他们敢于向优秀文化、道德、法律挑战,自认为吃死孩子、植皮、放血、烙印等是在艺术探索,是在艺术创新。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客观上助长了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蔓延。 

    担心对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批评会影响艺术发展,主张不要对艺术创作进行批评,让社会和观众去判断、取舍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发展就象“大浪淘沙”,随着时间的推移,好的作品终会保留下来,不好的作品终会淘汰。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淘“沙”?是通过争鸣,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淘汰落后的腐朽的因素,还是让极端的“前卫艺术”随心所欲的蔓延。认为艺术创作只对艺术家的内心负责,不必背负沉重的社会责任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艺术只是表现,只对自己负责的观点与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担心对极端的前卫艺术的批评会导致相反的结果,认为“批评就是宣传”,因而放弃批评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观点认为在极端的前卫艺术作品未公开之前,民众在未知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报道它,批评它。如果报道它,批评它,客观上起到了宣传作用。笔者不同意此种观点。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封锁消息是不可能的。 

    认为本来清楚的概念和问题,经讨论后反而变得五花八门,越来越不清晰,因而主张对流行的某些艺术思潮不去讨论,不去争鸣的观点,实质上是逃避的表现。对文艺思潮展开讨论,势必引起各种观点相互争鸣。通过争鸣,才能统一认识,才能防止和克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才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认为讨论使问题越来越糊涂的观点,在于只看到讨论的某一阶段,而没有看到讨论的全过程所致。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艺术探索中出现的有悖文化、道德、法律的行为应展开争鸣 

    和批评,引导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走上正确的道路,是正直的艺术批评家、艺术评论家的责任和使命。 

    三、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艺术探索、艺术创新 

    对待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只要不是反社会,反人类,反道德的艺术探索,都不应该横加干涉,但正常的艺术批评,还是应该具有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只有通过争论,通过说理斗争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待艺术探索要以冷静的态度,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平静地面对,切不可凭着一时的激情和冲动,横加指责,粗暴干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区别。道德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道德。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各行各业又有自己的道德。艺术领域自然也有自己遵守的道德规范。社会道德与行业道德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社会道德是对行业道德的抽象和概括。由于各行各业的特殊性,其道德又有独特之处。一般来说,行业道德不能违背国家民族的道德。艺术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道德规范。从艺术发展角度上来看,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持宽容的态度。但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无限度的,宽容应有自己的底线。 

    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由于艺术的特殊性,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艺术探索及艺术创新不同的标准。 

    有些艺术家从艺术发展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这些人认为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超出一般人的审美能力和道德要求。艺术探索要排除一般人的干扰,不要过多地考虑社会道德的制约。至于社会的稳定和道德的文明,那是政府的事情,不是艺术家考虑的问题。这种观点割裂了艺术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错误的。艺术是社会的艺术,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艺术作品只有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一致,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才具有生命力。那些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悖,污染社会环境,消磨人们意志,腐蚀人们心灵的艺术,肯定会遭到人们的反对,是没有生命力,没有前途的。艺术家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艺术家创作也不是纯个人的事情。如果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为陶冶人们情操,激励人们奋发前进的精神力量,就会得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如果创作的作品是危害社会的毒素,自然遭到社会的反对。 

探索与创新篇12

>> 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协同创新背景下食品专业研究生校企培养模式探索 协同创新培养药学研究生的路径分析与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中心改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究 协同创新形势下加强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 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模式研究 基于“校―政―企”三方协同创新的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校企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 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的建构与探索 以党建创新带动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 OpenRS开源软件用于提高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方法探索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地方高校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控制类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以协同创新中心为纽带的行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 构建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协同创新体系下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高静,陆涓.“协同创新”与研究生创新能力之培养[J].江苏高教, 2014(6):115-116.

[4]王迎军.以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为契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2(21): 33-35.

[5]王全林.国外四种研究生培养模式之比较及其启示[J] .大学教育科学, 2005(1):82-85.

[6]黄正夫,易连云.协同创新视野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4): 7-10.

[7]黄正夫,易连云.从师徒规训到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范式的转换[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2): 38-42.

[8]单佳平.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37(1): 50-54.

[9]杜栋,庞庆华,蒋亚东.协同创新环境下"协同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28(3): 86-90.

[10]李金龙,张淑,林裴旭,等.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9): 30-34.

[11]黄翠萍,刘庭,万洪英,等.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动力机制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2):34-38.

探索与创新篇13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然而,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探索和创新,探索和创新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顾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的制约,热衷于展现黄色的、淫秽的主题和出格行为等等所谓的探索和创新,既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碰幢越来越激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在艺术探索、艺术创新中,一些人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搬,机械模仿。近几年,对我国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取消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消解民族文化、道德,甚至法律为时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浮躁、刺激、自我抚摩、回避是非、消解道义、逃避责任、告别崇高、低俗化、庸俗化等有所抬头。前几年,行为艺术极端化比较突出,吃死孩子、烙印、植皮、把人脑制成脑浆到超市去卖、男女裸体摞在一起等行为被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近几年,也出现了《@41》及把自己的女性外阴特写照公开展出的事情。搞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度的搞笑就会走向变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看到一些搞笑走向变态的“艺术作品”。如可口可乐广告竟是在卫生巾上用可口可乐的颜色涂上可乐瓶的图案;红艳艳的双唇张着大嘴的男性小便池;男青年戴着镶有丰满“乳房”的围巾,女青年穿着织有逼真“男性生殖器”的裤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一旦超出了它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有其文化积淀。脱离文化的艺术是悬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文化基础,有重伦理道德、重人格修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极少数行为艺术家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与我国的道德、法律相悖,实属“垃圾文化”,丑恶行为。当某行为艺术家食死婴、喝男性生殖器泡的酒的行为公布与世时,连外国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前卫艺术的大胆堪称世界之最。康德告诫人们应该从艺术中看到道德的责任。如果艺术没有道德的责任,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素。 

离开民族文化民族道德,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为了名和利。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生效’。艺术的背后是金钱。金钱是酵母,是春药,是动力,是手段,更是目的。金钱的魔力人人皆知。金钱不仅可以使艺术家变得艳俗,同样可以使批评变得浮夸。……美元、市场才是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家成功了肯定有钱,最有钱的艺术家肯定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于是,按照这种’现钞主义’价值原则,吕澎的‘90年代艺术史’在一些人眼里,自然也就成了变相的财富论坛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的化名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等品牌化艺术以及至今仍在’倒卖’中国古董的艺术家的的一些作品已成为西方艺术大餐不可缺少的中国‘春卷’。……它部分地满足了中国艺术家渴望与西方交流、对话的欲望,并使一些艺术家一夜暴富或步入小康”。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某艺术批评家“面对当时正轰轰烈烈的中国前卫艺术用最不招人喜欢的腔调说:中国前卫艺术家都是倒爷”。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美的感染力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号召人民,动员人民。落后的腐朽的黄色的淫秽的艺术作品是污染社会,败坏道德的毒源,是毒害人民的鸦片。离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所谓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毒瘤,其危害性不可低估。如不坚决抵制,就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能因为存在一些背离民族文化民族道德甚至法律的“艺术”行为,就全盘否定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担当起重大的社会责任,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反映时展的步伐和趋势,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头和生命力所在。

二、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