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实用13篇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篇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7-0030-06

德国是世界主要的经济强国之一,也是欧盟国家中重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德国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和建设也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德国就提出了“信息与通讯技术教育”计划,将新的信息通讯技术作为学科基础,并在中学课程中有计划地渗透相关专业知识,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与教学,使年青人能够跟紧时展,有能力立足现代化世界,并推动社会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德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并明确提出将不断加大对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并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笔者主要搜集了2013-2014年间有关德国教育信息化的文献资料,在整理、总结的基础上得出德国教育信息化2013-2014年的发展报告,并提出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一、教育体系的结构及性质

在德国,教育由联邦及各州共同负责,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教育的规划和职业教育,并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来协调全国的教育工作。而各联邦州主要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和进修方面,行使主要的立法和行政管理权。

1.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

德国是一个联邦国家,实行的是联邦制的教育管理体制,整个教育事业由国家监督,但有关教育方面的立法和管理等具体事项主要由各联邦州负责。由于各州的教育立法有所不同,因此,各联邦州之间的学制、大纲、教材以及教学内容都有所相异。

此外,为了解决各州之间的显著差异,协调不同类型学校间各种矛盾,德国联邦政府特别设置了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1964年10月28日联邦德国各州州长在汉堡签订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各州关于育事业的协定》,简称《汉堡协定》。《汉堡协定》对各州义务教育、组织形式、考试结果的认可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目前,在《汉堡协定》的框架下,德国东、西部地区乃至于各州之间的教育体制已经呈一体化方向发展。

在教育政策制定方面,德国主要分为联邦层面和州层面。联邦层面的教育政策制定机构主要有联邦总理及联邦政府、联邦议院、联邦参议院、联邦总统。除了以上政府机构之外,在联邦层面参与教育政策制定的主要机构还有:联邦――州教育规划和科研促进委员会、共同科学会议、科学委员会、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此外,除了以上官方或半官方的教育政策主体以外,学校及各类社会群体(雇主、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在全国层面的代表机构(工会、协会、联合会等),比如德国高校联合会和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也同样属于联邦层面的教育政策制定机构。德国州层面的教育政策制定机构则主要包括州议会和州政府。州议会可以通过制定学校法教育目标、教育体制的组织结构、教育管理机构、学校类型、学校的设立和撤销、教师的身份和地位、毕业证书等教育问题做出规范。州政府及其隶属的行政管理机构通过颁布法律规章和行政规定,将学校法中的目标和任务加以具体化和落实。

2.教育信息化的经济背景

不同国家的教育规划与该国的经济背景息息相关,德国在工业4.0的经济发展计划背景下,为了培养更多信息科学等技术类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1)德国工业4.0

德国是个工业和制造业都高度发达的国家,近年来,“德国工业4.0”这个概念在制造业中开始风靡。所谓的“工业4.0”概念就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智能化制造。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建设“智能工厂”,实现“智能生产”。

在此背景下,德国制造业对于具备高技能的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教育机构也开始着力于培养能够承担高级技术工作的专业人才。

(2)信息科学等技术类专业人才缺口巨大

据德国教育报10月15日报道,德国教育质量发展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数学、信息科学、自然科学等技术类专业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政策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予以推动。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德国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人数在不断上升。据德国北威州信息技术局在2014年3月10日至14日举行的汉诺威CeBIT计算机博览会上的报告,仅该州2012-2013学年信息工程专业就共有14531名新生,较2011-2012学年增长20%,且继续呈上升趋势。根据目前的数据,2013-2014学年约有15900名新生注册信息工程专业,与2012-2013学年比上升了9.4%.连续7年创下人数高峰。虽然这份报告显示北威州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不断上升,但总体来看,选择在大学入读信息工程专业的德国高中毕业生仍不足,并导致了德国IT行业专业人才的稀缺。

二、推行教育信息化的相关举措

德国教育行政上历来具有地方分权的传统,联邦政府很少直接干预各州的教育事务,而是通过各州教育部长会议协调各州之间的教育政策。但在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德国政府却一反常态,采取了许多积极的干预手段。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早在1996年12月,德国议会就率先通过了世界第一部全面规范互联网的法案――《联邦德国多媒体法》,以立法的手段来规范信息化的发展,并且加大了联邦行政干涉的力度:1999年德国政府提出了“21世纪信息社会创新和就业行动计划”,政府为此提供数亿马克的资助经费;2001年德国境内所有的中小学都基本接人了互联网。此外,德国还曾提出了中小学网络学习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并付诸实施。为此,德国政府曾积极与企业界合作,并提供800亿马克用于中小学学生课本电子化和学习网络化。到2006年止,德国1000万中小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教学内容全部通过计算机实现网络学习,此举使德国中小学网络学习一度达到世界一流水准。

由此可见,德国政府历来对本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分重视,近两年来,德国更是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划。

早在2010年德国联邦政府就面向未来五年了《信息与通讯技术战略:2015数字化德国》,其中明确提出扩大数字基础设施和网络的建设。在2013-2014年间,德国又先后通过《数字化行动议程2014-2017》和新的联邦政府高科技战略,并将2014科学年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数字化社会”。

1.信息与通讯技术战略:2015数字化德国

2010年11月,德国联邦政府了由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编制的《信息与通讯技术战略:2015数字化德国》。《信息与通讯技术战略》详细规划了发展重点、主要任务和相关研究项目,以实现在2015年达到“数字化德国”的目标。

《信息与通讯战略》具体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①通过推广应用信息通讯技术强化德国经济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②构建适应未来需求的信息通讯网络设施;③通过融合新媒体技术,在未来网络中保护用户个人权利;④开展信息通讯技术领域技术研发,支持相关研发技术成果的市场转化;⑤开展面向强化新媒体应用的各类培训和能力建设工作;⑥解决信息通讯技术发展面临的来自社会领域的挑战,如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健康、交通、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等。其中,教育行业方面,战略明确指出需加强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和继续教育与培训,增强教育工作人员及学生使用新媒介的能力。此外,还再次明确提出扩大数字基础设施和网络以满足未来需要的要求。

2.数字化行动议程(2014-2017)

2014年8月,德国联邦政府出台了《数字化行动议程(2014-2017)》,目的是在变革中推动“网络普及”、“网络安全”及“数字经济发展”这三个重要进程,使德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强国”。该议程共分为七个领域,不仅考虑到了数字化对信息及通信技术领域的影响,还包括数字化对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数字化行动议程(2014-2017)》明确指出,当前的德国教育系统需要培养出具备良好媒体素养、能够达到数字化环境和知识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才,具体规划有以下几点:

(1)为了培养出适应数字化社会的人才,德国联邦政府将联手各州及教育机构,为学习者提供使用数字媒体的机会和多方面的支持,并不断开发数字学习策略,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2)为了充分迎接数字化行动带来的多方面挑战,教育部门及机构需要充分分析培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运用适合的数字媒体工具助力于培训活动。

(3)在名为“职业教育及培训中的数字媒体”项目背景下,职业教育领域也需加大对数字媒体工具的使用。此外,数字大学论坛(Hochschul-forum Digitalisierung)也需重视起在大学教育中的数字化进程,并起草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

3.德国2014科学年主题:数字化社会

据《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第4期的资讯报道,德国从2000年开始,每年都会确定一个科学主题,围绕该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并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重点关注。德国2014科学年的活动主题确定为“数字化社会”,民众和专家共同探讨因特网的未来以及数字化社会对知识获取、生活方式和交际沟通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4.高科技新战略

2014年10月,德国联邦内阁通过了新的联邦政府高科技战略。该战略的目标是加快推动“创新设想”到“具体创新成果”的实现,提升德国经济增长和居民富裕水平[13]。按照此战略计划,德国联邦政府在2014年内共支出110亿欧元的科研经费。本届政府在任期内还将新增30亿欧元的投入,重点资助包括数字化、健康、能源、可持续发展、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

以上规划均明确表现出了德国政府对数字化发展的重视,不过近日德国总理默克尔曾在视频播客中表示她认为数字化是对学校最大的挑战。随着数字化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播已经成为学校面临的最大挑战,如计算机语言和数字媒体的使用、私人权利的保护等。至于以何种形式把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计划,将由各联邦州自行决定。

报道中还称,对德国教师而言,诸多生活领域的数字化变革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在的学生从小生活在有电脑有网络的环境中,然而较为年长的教师完全不同,他们需要更高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数字化变革。因此,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的进修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德国联邦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中投入500万欧元(约合3838万元人民币),与各州一道加强对教师的数字化培训,以资金投入作为教师培训的保障。

三、ICT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支持

数字化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年来,德国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对信息通讯设施进行大力建设,另一方面也高度关注网络安全问题。

1.网络建设与监控

(1)网络建设

2009年2月,德国就曾公布了“宽带战略”的主要目标和举措,力图将德国宽带网扩充成高速、富有竞争力的网络。在2010年出台的《信息与通讯技术战略:2015数字化德国》中,德国再次提出扩大数字基础设施和网络以满足未来需求。为进一步满足数字化需求、建设必不可少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在2014年出台的《2014-2017年数字议程》中,德国计划于2018年前在全国普及高速宽带。

在政策的不断强化下,近年来,德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1998年,德国互联网使用者仅为1400万人,只有15010的学校接入互联网;而到2009年,根据德国经济和技术部等机构的《数字德国监控报告》,德国家庭互联网接入普及率达到了79.1%、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84.1%、大众无线电话普及率为130.9%。截至2012年底,德国在100个城市建设了第四代移动通讯网络(4G),这大大提高了居民上网的速度。

(2)网络监控

德国政府一方面在大力建设网络通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应对由网络带来的安全隐患。

据2013年《中国教育报》报道,2012年德国计算机犯罪的案件数为8.7871万起,相比2011年上升了3.4%:约有96010的德国中小企业都曾发生网络安全事故,仅2011年就有超过39010的德国中小企业遭受网络攻击。2014年5月19日,德国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波茨坦会议召开。250多位来自德国政治、经济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与会,重点讨论了德国的网络安全现状、网络安全在工业4.0、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以及关键基础设施等领域面临的挑战。

为了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也通过研究予以资助,以保护德国的IT设施和系统。为了促进网络安全研究,德国开始着手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从2010年夏季学期开始,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就设立了信息技术安全领域的理学硕士学位,从业者也可以通过参加该校高级安全研究中心的课程,获得信息技术安全领域证书。

同时,德联邦教科部于2014年专门成立了柏林和德累斯顿两大数据研究中心。柏林的研究中心由柏林工业大学负责;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负责可扩展数据服务和解决方案研究中心。这两个项目总共获得约1000万欧元的资助。

除了在大学成立研究中心以外,德国多州的教育部还在中小学严抓网络安全,不少州甚至限制社交网络在中小学校的使用。据2013年第18期《世界教育信息》上的资讯报道,德国多个州教育部纷纷出台措施限制教师和学生使用社交网络进行交流,其中石荷州和巴伐利亚州早已明令禁止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其他州则在不断推出限制措施。巴符州曾出台了《在中小学使用社交网络指南》,明令禁止中小学教师与学生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交流。根据该指南,巴符州严禁教师在社交网络上聊天、建立学习群组或搜寻存储个人数据。该《指南》还规定,社交网络只允许在课堂演示时使用,用于讲解其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潜在的危险。不过,学校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做形象展示。

由此可见,德国一方面在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将网络安全问题提上了新的认识高度,无论是从开设机构进行研究还是明令禁止使用网络,都表明了德国对数字化发展的重视。

2.平板电脑教学计划

当前,平板电脑在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普及,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创新。据德国《汉堡晚报》2013年1月8日报道,德国汉堡库德克勒柏文理中学(Kurt-Kroeber-Gymnasium)启动“苹果平板电脑(iPad)教学计划”,旨在配给11年级(相当于我国高二年级)学生每人一部平板电脑,供其在课堂及课后使用。该计划由汉堡库德克勒柏文理中学与汉堡教师培育和学校发展研究机构、汉堡大学合作开展。学生可利用平板电脑的所有教育功能,如制作影片式的家庭作业、使用最新的应用程序学习词汇、下载电子书、重复观看课堂内容、访问虚拟教室、传送作业、公开作业、参与讨论等。2014年,该计划由汉堡大学和布莱梅信息管理研究机构进行了成效评估。

四、技术应用于教学和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举措

在大力建设信息技术设施的基础上,不少德国教育机构、学校已经开始有规划地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活动中,从而改进学生学习。

1.远程教育

德国远程教育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德国是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要发源地。除了有健全的法律法案为远程教育保质保量外,德国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也极大地推动了该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早在2001年,德国就已实现了大部分学校免费上网的目标。目前,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德国远程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虚拟教育、移动学习已成为德国远程教育的新起点。德国远程大学在远程教学技术的应用方面也一直走在前列,把移动学习作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一个重点,还充分考虑使用一些免费的大众化的社交工具、信息推送工具来实现简便的学习支持服务。

近年来,随着MOOC的发展热潮,德国于2013年10月在柏林也正式推出了免费的MOOC平台-Iversity,这个平台在欧洲居领先地位,被视为欧洲的Coursera。同时,据德国驻华大使馆网站2014年7月2日报道,德国大型在线教学平台Iversity于2014年10月中旬开设第一批慕课课程。课程种类非常广泛,包括医学、计算机技术、工商管理、物理、法律、设计原理等,并免费提供给世界各国的学生。Iversity与主流美国平台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该平台不仅与学校及企业合作,还常与个别的教授合作。

除了建立免费面向社会大众的教育平台Iversicv外,德国还为不同职业群体人员建立了专门的E-learning平台,旨在为不同职业的工作人员提供专业课程。早在2000年,贝特斯曼基金会(Bertels-mann-Stiftung)和ekz图书馆服务公司(ekz. biblio-theks service GmbH)就合作为德国图书馆员建立了名为BIBWEB的E-learning平台,该平台旨在为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网络学习课程,提升图书馆员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图书馆员可以在这个平台选修由3个系列组成的进阶式互联网知识课程模块,课程结束后可取得结业证书。目前已有数千位德国图书馆专业人员参与到该平台的E-learning课程中,BIBWEB课程有效解决了德国和波兰公共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问题。

2.移动学习

英国学者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博士曾在文章中介绍德国的移动学习现状,德国开放大学(位于哈根的Fernuniversitat)强调在德国大学中随着移动设备分布的增加,目前教育专家学者正在开发移动应用程序(称为校园的应用程序)来管理学习课程,学生可以通过iTunesU来获得移动学习的内容。并且早在2011年,里德林根大学就已经开始实施完整的移动学习MBA课程。

3.数字教材

早在2011年年底德国教育出版商协会就曾发出倡议,商讨建立共同的数字教材平台。2012年2月14日,德国教育出版商联盟在汉诺威的德国国际教育展上正式了统一的数字教材平台。该平台是德国官方唯一的数字教材平台。目前占德国教材市场80%份额的27家教材出版社参加了这一平台项目,他们把图书产品的PDF版(部分带交互功能)上传到这个平台上。数字教材平台启动时提供了500余种教材,覆盖40门课程,涉及全德国3000多个教学计划。数字书架主要服务于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数字教材上做笔记、插入阅读书签、标记课文等。

然而,尽管德国已经创建了统一的数字教材平台,数字教材目前在德国并不普及,它的推广目前还有不少障碍。首先是硬件设施。目前,只有不到loo/o的中小学教室配备终端设备。如果要完全使用数字教材,家长需为每一位孩子配备终端设备,这加重了家长经济负担,因此难以实现。其次,数字教材的使用对网络的依赖性很高,但目前德国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是无法做到无线网络覆盖的,因此使用起来也较为困难。第三,教师的操作能力尚未达到能够自如使用数字教材的能力。部分教师对传统教材较为青睐,对数字教材仍持有疑惑甚至抵制,如果想实现数字教材的广泛应用,还需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使其能够了解数字教材的特点,并自如使用。再者,数字教材尚没有突破传统纸质教材的结构,大部分数字教材只是纸质教材的PDF版,交互功能还不够强大。因此总体来说,目前数字教材在德国的普及程度并不高。

尽管如此,德国教育出版商联盟仍在进行不断努力,升级数字教材平台的功能,使之具有更好的兼容性和操作性,能够以学校的教学实践为导向,为更多教师和学生使用。同时,出版商也纷纷向数字化转型。

五、运用ICT增强教师能力方面的举措

除了将信息通讯技术运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运用ICT同样能够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据世界大学新闻网2013年5月4日报道,德国联合高等教育会议,即德国科学联席会于2013年4月末召开,来自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代表共同发表了一份声明,该声明称,自2013―2015年,政府每年将额外增加22亿欧元(约合29亿美元)用以投资高等教育和教师培训。德国政府采取新措施改进教师培训工作,包括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使他们具备满足残疾学生需要的能力。德国政府还启动了“教师培训质量行动”计划,计划每年投入5000万欧元用于教师培训,直至2023年结束,以此来配合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除了政府对教师培训加大了重视以外,在前文中提到的数字教材计划,教育出版商不仅向学校销售教材,还为学校提供各类技术服务,为教师提供各类专业培训。目前,由联邦州组织的教师培训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多的教育出版社承担起教师培训任务。出版社每年在各类教育展、专业教学大会上以及学校里举办6000多场培训,由出版社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使用新媒体。

六、运用ICT提高教育系统的工作效率

运用ICT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还能够提高教育系统的工作效率。

2013年,在德国联邦教研部与洪堡基金会、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德国科学基金会、弗朗霍夫协会、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等九大科研机构和学术组织的联合倡议下,德国学者国际网络(German Academic InternationalNetwork/GAIN)在美国成立,旨在通过为在美的德国学者提供信息,吸引他们回国服务。德国学者国际网络定期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向在美国工作的德国学者介绍德国政府的科学政策,并提供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岗位信息,以帮助他们加强与国内学者的学术联系,举办学术研讨会,同时帮助更多青年学者设计未来的学术生涯发展等。目前,该网络已成为大西洋两岸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以及北美德国学者的交流论坛。据悉,德国共有约7000名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工作,4500名学者已在该网络登记注册,覆盖率达65%。

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也促进了国家和地区间高等教育资源国际化的交流和共享。因此,高等教育信息化也成为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研究的新热点。智库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相关数据,建设数据库。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高校信息系统”与联邦教育部、各州教育部、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等研究机构联合建立的“科学大都会”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自1948年以来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数据,全面反映了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轨迹。任何个人和科研机构都可通过互联网获取这些数据,现已成为研究德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库。

七、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作为欧洲乃至世界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德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为我国发展教育信息化带来众多启示。

1.从政策上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蔚为重要。能否培养出符合信息化社会多方面要求的人才,与一个国家是否有不竭的发展动力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德国深切地意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是联邦政府出台的宏观战略规划,还是民间举办的科学年活动主题,都无不体现出联邦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宏观规划就像是指挥棒,只有深切意识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将其规划进发展战略中,教育工作者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加大对偏远落后地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篇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时代的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具体体现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表达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协作意识的能力。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二、培养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策略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一)引导教师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提出将信息技术应用专业能力分为五个维度。一是技术素养。引导教师熟练应用与教学相关的CAI软件;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常用操作;二是计划与准备。引导教师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情,找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契合点;三是组织与管理。利用学科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调整;四是评估与诊断。能设计并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五是学习与发展。具备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反思自已的教学行业,依托学习共同体,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二)培养提升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1.具备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育的社会化、终身化,不断更新知识等。

2.具备逆向教学设计能力

逆向教学设计,是从“向追求的学习结果”出发,考虑评估方案,具体规划学习活动和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方式。预期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教与学行为之间的有机关联会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这也是逆向设计要实现的目的。

(三)提升教师具备创新教育思想与实践能力

学生的创造性要靠创造型教师来培养。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都对学生创造力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具备创新教育思想,应为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创新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创新创立潜力,指导学生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的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新时代教师。

(四)提升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能力

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和榜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品格。

(五)培养提升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未来的社会更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激励着教师去获得终身所需的全部知识、经验、技能与理解,在任何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须创造性和愉快的进行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策略

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与学科相融合。

(一)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在教学设计中体现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案例信息,创设教学情境,将课堂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到真实问题的解决中。逐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二)学生的信息能力在探究、实践、反思中体现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时,首先,应提出问题,探究知识;其次,解决问题,具体实践;最后,是验证知识,反思提高。实践是学生在理解、领悟知识基础上,提升信息能力。领悟是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探究是起因,实践是过程,领悟则是追求的结果。

(三)规范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准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体现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篇3

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信息化战争是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战争工具的战争,是指一切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并通过信息技术倍增了作战效能的作战样式。[1]军校作为培养部队指挥员的摇篮,是军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深化基于信息系统的院校教学训练改革,特别是计算机教学改革,有助于推进基于信息系统的军校学员信息化素质提升,是着眼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施,是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加强和改进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各项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

军校学员信息素质内涵特征

信息素养作为新军事革命的核心因素,在信息化战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人是战斗力第一要素,以信息化为核心和本质的新军事革命对军人也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掌握军事知识技术,而且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从而在及时分析、提炼和处理海量信息、迅速作出判断和反应等方面具有更强的优势。

1.信息素质一般内涵

信息素质的概念首次使用是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向美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提案中。[3]

自20世纪90年代信息素质概念传人我国以来,我国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介绍和研究。其中王吉庆教授结合我国教育国情,提出信息素质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取、利用、开发信息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和信息能力等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社会共同的评价。[4]

信息素质具有层次分明,强调普及,注重操作和发展性的特点。信息素质可以分为公民信息素养、应用信息素养、开发设计信息素养三个层次。强调普及即普遍存在,无绝对权威。注重操作即信息素养集中表现在操作能力上,具体落实在使用与操作上。信息素质的四个培养途径是: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和社会家庭中的信息教育。

2.军校学员信息素质特征

未来战争中,信息对抗贯穿战争全过程。军校学员作为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指挥官,提高和加强他们的信息素质,也是军校教育最基本的需要。在军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员较强的信息能力。一是信息系统使用能力。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范围广泛,包括正确操作信息系统的能力、根据需要选择软件并熟练使用的能力。二是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以各种形式发现、评价、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5]

军校学员作为承担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主要军事作战人才,其信息素质内涵具有其独特性,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信息心理等五个方面。其中,信息意识是前提,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心理是保障,信息道德是准则。[6]

信息意识是指学员对信息的敏锐感受性和持久注意力,决定了学员在捕捉、判断、利用信息中的自觉性。信息知识是信息资源开发中积累的认识和经验总和,是一切同信息有关的理论、认识和方法。军校学员需要掌握的信息知识包括信息基础知识、信息安全知识和信息战知识。信息能力是指学员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信息心理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所带信息的主观反应,军校学员信息心理主要包括信息心理攻击和信息心理防护两个方面。

军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军校学员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为宗旨的一系列教育。[7]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当今社会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针对基于信息系统的未来战争需求,对未来指战员的军校学员信息素质的高要求,当前军校计算机教育教学现状仍有许多不适应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计算机教学内容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状况,不适应学员信息掌握现状。当前军校计算机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明显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对于云计算等最新技术涉及较少。

二是计算机教学形式单一,不适应多样化信息化教学和信息传媒发展。当前军校计算机教学仍停留在课堂多媒体教学和上机实验方法上,相对单一的计算机教学形式明显不适应。

三是计算机教学进展不适应学员信息应用能力要求。当前计算机教学进展特别是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等方面的教学不够,不能较好适应学员基于信息系统的信息作战和应用能力要求。

分层多阶计算机教学方法

计算机教学是提高大学生信息能力,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应用,从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应不断创新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行分层次多阶段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军校学员信息素质。

1.分层次计算机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与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旨在让所有学生都能够通过努力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即通过最佳的学习状态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8]可针对学员类型、信息基础和专业特点三个方面对学员信息素质培养进行分层次的计算机教学。

一是按照学员的合训和非合训培养类型制定学员信息素质培养计算机教学计划。我军在部分院校实行了对部分本科层次初级指挥生长干部实行“学历教育合训、任职培训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9]合训与非合训的学员培养类型的信息素质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当制定不同的计算机教学计划和内容。合训学员作为未来初级指挥军官侧重于信息能力的综合应用,非合训学员作为技术军官更侧重于信息技术提升培养。在计算机教学中针对合训学员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加强信息知识、意识和道德的基础上,加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心理的培养,主要包括军队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战争武器应用操作等实用型技术;针对非合训学员应当提高信息化应用综合素质,主要是计算机文化基础,多种编程语言应用,数据库、网络等综合信息技术应用。

二是根据学员入学时的信息基础制定计算机教学计划。在军校学员入学初期进行全面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新学员的信息基础分为A、B、C三类。按照信息基础分类制定不同的计算机教学计划,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和选修课程适时调整计算机教学计划,实现全体学员信息素质稳步同步提升。

三是依照学员所学习专业与计算机相关的紧密程度制定计算机教学计划。根据学员所学专业同计算机相关紧密程度分为计算机紧密专业、相关专业和一般关联专业。计算机紧密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工程等与计算机专业非常紧密的专业,计算机相关专业主要包括电子专业、通信专业等运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较多的专业,计算机关联度一般专业主要包括非理工科专业等其他专业。其中,计算机紧密专业以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体的课程教育体系,计算机相关专业主要以计算机编程,网络技术为主体的计算机及信息应用技术信息应用能力的计算机教学体系,计算机关联度一般专业主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关信息理论知识为主的信息意识培养计算机教学体系。

2.多阶段计算机教学

多阶指将课程教学体系分为初阶、中阶、高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10]按照军校学员信息素质培养要求,结合军校计算机教学实际,制定多阶段逐步晋级的计算机教学计划,以信息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技术为主设计信息基础应用阶段,信息综合应用阶段和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能力阶段由浅入深的三个信息应用能力阶段。

信息基础应用阶段主要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和相关实验实践活动为核心的信息知识和意识培养,结合计算机一级考核,加强信息意识选修课程要求,从而实现信息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信息意识养成。

信息综合应用阶段主要是以计算机编程语言学习与实验,数据库、网络、计算机仿真技术为主的信息知识学习和信息能力培养,结合计算机二级、三级考核,加强信息意识和能力选修课程要求,着重关注信息技术等学科竞赛,从而实现信息知识掌握和信息意识养成。

基于信息系统的信息应用能力阶段主要是结合现有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水平,熟练掌握信息化武器的操作,通过任职课程和选修课程强化信息心理、道德和意识,特别是加强信息战中网络战的信息安全意识和心理战的信息心理防护意识。

为了提高学员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心理的塑造和培养,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建设氛围,通过举办计算机文化节,创建信息创新中心,设立信息安全中心,计算机兴趣小组等活动和组织实现全体学员信息素质培养,同时在合训分流教育、任职教育和轮培训等职业教育中引入专门信息教育教学活动,着重培养立足于任职需求的基于信息系统的未来信息作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3.试点教学实践

通过在某学院15个专业从2010年推行分层多阶计算机教学,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提高近5%,同期课程考试成绩平均分提高了4分,同期大学及以上级别学科竞赛活动获奖项目等级明显提升。通过在任职培训引入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课程,学员反应映普遍良好,特别是以计算机文化节为主的校园信息文化氛围培育活动对学员信息素质培养提升效果明显。后一阶段,将结合学员学分制深入改革契机,将制定信息素质培养评价体系,推动信息素质培养活动和成绩纳入人才培养学分体系中,从体制上确保信息素质培养长效深入贯彻落实。

结论

新时期新阶段我军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深入推进,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能力需要迫切加强,改革改进军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方法,提升作为未来信息战争指挥员的军校学员信息素质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参考文献:

[1]戴清民.信息作战概论[M].北京:出版社,1999.

[2]吴宏,殷银芳.关于军校学员的信息素质教育[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4):116-117.

[3]Behren s,S.J.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overview of information literacy[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1994,55(4):309-322.

[4]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王猛,李一娈.关于军校学员信息素质教育的探析[J].科教文汇,2009(9):96.

[6]宋明武,杨世松.信息素质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5):63-73.

[7]邓晓军,李长云,彭国新,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19):56-59.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篇4

二、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爱护和使用计算机的良好行为习惯

置身于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机房上课,给人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而这样的环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维护和保持。这与学生拥有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每个学期信息技术的第一节课,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如何爱护机房设备、必须遵守哪些机房守则、应当具备哪些良好的上机习惯的教育。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自身的教学语言、体态语言和示范讲解,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具备正确规范的操作技能。学生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应及时进行指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让学生爱上这门集知识性、趣味性、技能性于一体的课程。可以说,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学习中要注重合作,加强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现在,信息技术课如果在机房授课,大多数都是单人单机,这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同步地进行操作技能实践,但也很容易让学生互相隔离,在完成作业时缺乏其他学科的那种讨论气氛。而由于技能掌握的差异,有些学生作业很快完成后会不自觉地在电脑上打开一些无关的程序甚至找一些游戏来玩,而有些学生却纠结于作业中久久完成不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对班级学生有了一定了解后,可以对他们进行自由组合和教师协调分组,以小组为学习的基本单位,通过生生合作、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合作中进行探索和提高。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感受亲密和谐的同学友情,从而树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四、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法制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篇5

截止2010年,我国已拥有广播电台227个,电视台247个,广播电视台2120个,教育电视台44个。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873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798万户。2010年全年广播电视总收入为2,301.87亿元。2010年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7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2%。2010年全年生产电视剧436部14685集,动画电视221456分钟,故事影片526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95部。[1]2009年,我国电影产业生产故事片456部,仅次于印度、美国两大电影生产国,成为世界第三。要支撑如此庞大的影视产业,人才需求量之大可想而知。

在我国,现在很多影视行业的中坚力量都非科班出身,而是半道加入的,这必定会大大影响影视作品的质量。并会影响到整个影视行业的生存本文由收集整理状态。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影响影视行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致命伤。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量影视艺术职业院校或相关专业应运而生。但是这些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院校创办之初可能更多的是为一些利益的目的而存在的,这就很难保证教学质量,教学水平亟待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影视艺术类的专门学校应运而生,一些综合型学校、非艺术类学校也开始纷纷尝试设置影视类专业,或者在一些社科类专业中增设影视类课程,或将影视类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各种影视作品的大批量面世,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学生对影视领域知识的渴求,学生对影视作品鉴赏能力的普遍提高等等,这些因素都为影视类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许多有利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影视类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传统学科不同,影视艺术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技术的发展进步分不开关系,当它走入课堂后,更是极大的依赖现代教育技术而存在的。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社会开始关注信息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这种影响也在影视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中体现出来。所以影视艺术类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之间存在着无法割舍的联系。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被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列入“十一五”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规划的重点课题之一。该课题是在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施行,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资源建设,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有效整合的大背景下重新提出的。课程信息化、信息化资源建设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信息化是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从事影视艺术类工作不同于其他行政事务工作,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极强的动手实操能力,作为影视艺术类的中等职业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多进入到影视产业的第一线岗位上,是否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成为了他们是否能与比他们学历高的毕业生同场竞争的重要砝码,所以在学生的培养上,中职学校往往都比较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实践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当前我国中职学校的影视艺术类课程的实践环节在教学及管理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急需要解决,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实现实践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实践教学在影视艺术类中职学校里已开设多年,形式也比较多,但因为在管理层面上一直采用普通理论教学的管理模式,导致实践教学的管理比较混乱,没有最大限度的把实践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发挥出来。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不断渗透及广泛应用,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也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不能回避的热点问题之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率及教学效果,并能够实现许多传统教育手段无法实现的教学模式,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三、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与研究的现状

1、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一些学术文献中,当时对“信息化”这个概念主要是从产业角度进行阐述和界定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德国、欧共体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及国际组织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应用和发展的规划,这些规划都把信息基础设施作为重要一环。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

的。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特别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it在教育中应用的计划。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它包括三个方面: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和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2、国外现状

(1)美国在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该计划的目的主要是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并且把信息化管理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在其带动之下,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而带动了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浪潮。

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美国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是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中,如电子邮件、bbs、课程网页及各种电子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也建立了“学习/课程管理系统”(lms/cms)。其次是完善了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了严格的制度,运用法律来保护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组织教育工作者参加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系统人员的信息素养。

(2)德国在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制度保障方面不甘落后

德国的教育在二战后快速发展起来,信息技术也迅速得到普及。尤其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德国在全方位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建设。特别是信息化管理制度保障的建设方面十分完善。1996年12月德国政府研究通过了世界第一部《多媒体法》,拟定20世纪末使1万所中学加入互联网络,让大批师生步入计算机时代。从而在国家政策与法律上为全面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强力的保障。由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加上法律保障,短短几年,到2000年前后,德国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等课程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方面,要求实践教学工作者不但懂得如何操作和运用信息技术,而且更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创新和教学软件的开发上做出努力,从而促进了德国教育信息资源开发,这也是德国人善于研究创新的重要表现。

(3)日本在具体实施方面处于领先水平

日本之所以在信息化管理实施方面能处于领先的地位,主要由于日本能源和自然资源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政府特别重视吸收和利用他国的信息资源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国际教育竞争力,它的信息化发展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

日本在1996年年7月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的咨询报告《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认为:“应把在轻松愉快中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作为根本的出发点”。1995年日本组织111所中小学校参加以“100所中学联网”为主题的研究项目,其主要目的是要构建基于网络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与管理的提高。

3、我国现状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现在,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但是在我们的各级学校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很多学校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重硬件,但轻应用,基础设施跟上了,但是观念、意识跟不上,最终使教学管理信息化流于形式,成为了没有意义的摆设。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篇6

1 加强领导,健全制度,提高对网络德育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根据网络技术的特点和网络德育工作的需要,各高校先后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领导小组,由分管意识形态的党委副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党办、宣传部、学工部、团委、计算机与信息学学院、“两课”教学部的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组成。领导小组对网络文化建设格局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并定期召开会议,听取相关意见。各职能部门都指定一名专人负贵,做到职贵明确,责任到人,确保此项工作有效进行.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对教育网站和网校管理的公告》和《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的精神,必须建立和健全校园网管理规定、学校电子公告服务规则、BBS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了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证网络的健康发展,要坚持走技术创新的道路,在校园网上采用用户殊号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BBS站务管理系统等,并采用人户计算机骨理、校园一卡通等措施,用技术进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学校要做到“认识到位、人员到位、资金到位”,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落在实处。同时,还要不定期选派千部到兄弟院校学习先进经验,并在校内采取集训、轮训等多种形式,使学校领导干部和每一位师生都能从政治上充分认识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阵地的必要性,以及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整合学校力盆,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学校德育应当从实际出发,修订教育目标和计划,使之反映网络德育的内容。学校要有针对性地把网络德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发一些网络法规或规定,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使他们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里健康邀游,免于成为“迷途的羔羊”。为此,单凭某一部门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建立起一支既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掌握了网络技术的高素质队伍。学校除要求各单位、各院系都有机构、有资金、有专人负贵网络工作外,还要求每一位教师及政工干部在网上应该是正确舆论的宜传者、学生问题的答疑者。如校园网开设“助学贷款”、“招生信息”、“就业指导”、“考研指导”等栏目,让大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信息。党委宣传部开设“理论学习”、“时事政策”、“网上党校”等栏目,开展正面宜传教育;“两课”教学部开设“课件下载、“疑难问题解答”等栏目,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工部开设“学生工作动态”、“心理健康咨询”、“学生生活服务”、“就业信息快递”等栏目,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团委开设“社区服务”、“网上团校”等栏目,推动团的建设,活跃学生课外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

3 规范“网上行为”,加强对上网大学生的自律教育

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加强对上网大学生的自律教育尤为重要。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大学生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讲座、论坛、对话、培训、报刊、广播站、黑板报等宜传教育,努力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治惫识、贵任意识、政治惫识、自律愈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要着重教育大学生不做 “网虫”,不迷恋于虚拟的互联网空间;不做“黑客”,不利用互联网从事非法活动;在网上不键人恐怖、下流、淫秽的话;不浏览、传播、下载、复制、制作淫秽的文章和图片。通过上述措施,积极引导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促其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等重要的层面加以掌握,从而培养大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贵任,提高道德自律的能力。

4 实现“网内网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建立网络德育新格局

网络是新生事物,大学生对网上信息的辨别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在现实生活中所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理念等的教育,以及个人经验的积累。因此,学校在建设网络阵地时,应该把技术管理和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采取网上网下两种教育模式齐头并进的方法。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人校园,真正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护墙”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校园网络中出现的谣言进行批评和正确的消息。另一方面,学校要增开网络德育课程网络知识讲座,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开展宣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先进性与危害性,正确处理网络行为的道德与非道德、文明与不文明等关系。此外,学校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网页设计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等,倡导青年大学生文明上网,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生活环境。

由于各高校坚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网络,以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思路和有效方法,掌握了“制网权”,创造了许多新经验。主要有。

4.1 形成了一个德育创新的机制   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在第九次全国高校党珍工作会议上,陈至立代表中组部、中宜部、教育部党组所做的报告中明确地提出,要根据“趋利避害”的精神和“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的原则,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在第十次全国商校党建工作会议上,陈至立再次 强调,各高校党委要认真研究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的形响,主动建设,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按照这一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摆在重要地,在总体规划、组织领导、经费投人、网络建设、网上监控、队伍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北京、上海、湖北、湖南、江苏、浙江、陕西等地相继召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现场会,总结典型经验,推动此项工作全面展开。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纳人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十五”期间投人2亿元启动资金,用于高校信息化建设。天津市委教卫工委一次性投人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商校德育网站建设。目前,许多高校都成立了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对校园网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一部分高校还成立了校园网管理中心,配备了专职技术人员,初步构筑起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新平台。清华大学的校园网建设起步早、发展快,至2000年,学生宿舍全部接人国际互联网。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他们在探索中形成了决策息、管理层、执行层,这三个网络管理层通过例会制度、简报制度和紧急情况下的热线制度,形成了理念上的契合和行动上的一致,在包括电子公告栏在内的各类网络阵地的管理上发挥了灵魂作用。

4.2 打造了一批网上“红色品牌”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关键要建设好一批学生欢迎的网站,这是各商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中形成的共识。如今,许多高校都营建出一个或多个点击率很高的德育网站。1999年4月16日,由清华大学汽车系学生党员自发创办的“红色网站”,是全国第一家学生德育网站.该网站奉行“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安宇之心,砺报国之志”的宗旨,鲜明地在网上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当年有7万人次访间。该网站建立之初,是为解决学生党课学习与日常学习时间冲突等问题,设有讨论释站、时事专题和辅导员信箱等栏目,后来逐渐提升网站的知识内涵,成为离教于乐的理论阵地和学生党员、人党积极分子的精神家园。自“红色网站”开通以后,国内又有马克思主义之家、红色中国、红色风基、思想政治工作之窗、红色世界等网站相继建立,逐渐形成了一股网上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例如,西北工业大学的“红土地”网站融资料性、交互性和娱乐性为一体,已成为全校党员和人党积极分子学习理论、交流思想的盆要  阵地.南开大学的“觉悟”网站,是以校友周思来创立的“觉悟社”命名的。网站开通仅两个月,点击就超过4万人次。中南大学也相继开通了网上党校、网上团校、中国高校心理在线、“马列网”等八大网站,在国内有形响的还有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红色家园”和“中国红色网站联盟”、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西安交通大学的“中华行知网”、上海交通大学的“交大焦点”教育部副部长衰贵仁指出:这些网站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有机结合,使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时进人校园网络,开辟了新时期学校党建工作的新途径。高校德育网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不断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燕得了青年学生的广泛认同。

4.3 锻炼出一支网络德育队伍   要确立商校德育工作在网上的优势,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又了解网络文化的特点,能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的工作队伍。为此,各高校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商专、兼职德育工作者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了一支比较过硬的网络德育工作队伍。许多高校将能否熟练地运用网络技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专、兼职的学生德育工作者进行考核的标准。例如,中国科技大学明确地提出德育工作者“一岗双职”的要求:既要做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做好网络德育工作。为此,学校拨出专项经费,为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千部配备电脑、开通网络,为他们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西北工业大学要求所有党政干部主动地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掌握网上动态,对网上反映本单位工作间题的帖子必须给予回复。学校建立了网络德育工作贵任制,并列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如今,该校干部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浏览校园信息,关注学生讨论的热点问题。上海交通大学精心打造师生共同参与的网络德育统一战线。他们把团干部、优秀网站站长、优秀频道主持人等网络虚拟世界中的“权威人士”组织起来,从理论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文修养等多方面加以培养,打造“网上先锋”。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篇7

 

  过20xx年的努力,在年终工作总结中,我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为此,我感到高兴和欣慰,一来是自己的努力终于看到了想要的结果;二来感谢学校领导及各老师的指导和协助,为使自己的教学事业更进一步提高,我做出了20xx年教师工作计划:

 

  一、预期目标:

 

  作为校级骨干教师,本学期我要认真贯彻学校新学期学校主要工作计划与教学计划,依据区进修学校教学会议精神,以课改为中心,以科研为导向,注重课堂常规教学,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核心,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空间,张扬学生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自然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研究,开辟教学改革新领域,进一步让自然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分项发展目标:

 

  1、专业技术方面:

 

  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苦练基本功,一专多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承担学校安排的自然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有关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特点。我将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加观察和实验活动,从中获得知识和锻炼的能力。

 

  在自身素质方面,做到在理论上多学习,实践中多摸索,总结中多讨论、多反思。在学生方面,以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探究能力为重点,辅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

 

  实验中要加强安全观念,学生实验应在教师指导下按操作规程和步骤进行,确保人身和仪器设备不受损害。

 

  2、具体措施:

 

  本学期里阅读两本教育理论的书籍,并写好读后感。

 

  研究一项课题《自然课长期作业的设计与研究》,并写好中途报告。

 

  针对课题研究,上一门自然科学拓展性课程。

 

  本学期12周左右上一节片级公开课,开展与本学科教师的手拉手活动,要有实效,积极进行研讨及反思,共同进步。

 

  在课堂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学生爱游戏,好动的特点,创新一些适合学生的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学、会学。

 

  尝试对学生的评价改革。本学期尝试对学生的评价改革,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制定评价表格,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结合学校“学习型团队”的创建工作,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自学、集中学、反思、交流、网上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理论和新课标学习,以学导行,以学促教,以学提升个人素质。

 

  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要灵活、合理使用网上下载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恰如其分的使用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乐学、爱学。

 

  课堂教学做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继续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多学习,修完本科学历,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及修养。

 

  以上是我担任骨干教师在本学期的工作计划,我的计划只是20xx年学校工作计划的一部分,我的一切向学校靠拢。相信在不懈地努力下会使本学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年度教师发展计划2

 

  一、师德方面

 

  (一)向身边的同志学习向身边的一实验老师学习学习他们永不满足的钻研态度;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与时惧进的创新意识;爱生如子的崇高品质;认真踏实的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规范教育行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树立教师威信。详细了解学校制度,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规范和要求。长期坚持,力求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二)德育方面本学期德育工作以构建魅力德育为目标,以行为习惯养成和法制安全教育为重点,力争通过德育目标的优化,德育内容的细化、德育工作的长抓不懈,从而在德育实效上有所突破,最终能培养出具有我院特色的、让家长和社会满意的魅力学生。

 

  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2、发挥我的特长,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去喜欢信息技术,热爱信息技术。

 

  二、教学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其次是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追求简洁明了,克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研方面

 

  1、积极实施学院教学改革,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本学期中,在教学中我将对教材要认真分析,整合个工作流程模块,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认真设计每一节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各种实际操作能力,并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同时争取本年度能有1-2篇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交流或获奖。

 

  2、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从教育科研过程上来看,参与教育科研就是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过程。比如,课题的确定、论证,研究的实施,报告的撰写,无不需要广泛地学习多种理论,在这样的主动学习中,教师水平的提高是飞跃式的。这样的教科研活动长期开展下去,可使教师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升。在本学期里我将自主寻找与专业教学项目相关的实际问题,制定既有前瞻性和研究水准,又有具体措施的问题解决方案,并认真实施研究方案,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同时更有利于自己专业课教学。同时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确立课题,作好笔记,及时反思。多读书、多积累,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及文学素养,更好的做好科研工作,及时把自己的文章感悟上传博客。

 

  四、努力争取尽早完成研究生学习学业,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理论知识更加系统和完善。

 

  五、主要措施

 

  1、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丰富自己,加强自身建设。

 

  2、请领导、同行多听课、多指导,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年度教师发展计划3

 

  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初二11到20班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初三8到14班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信息学奥赛小组的辅导工作以及学校安排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日常工作等。同时本学期还有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做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课题——初中信息技术基于小组协作竞争环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为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保证学生的信息学奥赛辅导质量,特做如下计划安排:

 

  一、认真做好备、讲、练、评等常规教学工作,上好每一节课。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较新的学科,但它的地位却越来越重要。对学生来说,它虽不是主科,但却胜似主科。所以,本学期,我将认真做好备、讲、练、评等常规教学工作,上好每一节课,这是我们的第一任务,也是首要任务。同时,在上好每节课的同时,精心备上几节有特色、有水平的精品备课,既提升自己的备课水平和素养,同时也为做课题做好准备。

 

  本学期初三的信息技术课主要是以下内容:

 

  第一章数字化声音

 

  第1节数字化声音播放

 

  第2节数字化声音录制

 

  第3节数字化声音编辑

 

  第二章数字化视频

 

  第1节数字化视频播放

 

  第2节数字化视频编辑

 

  第3节视频的拍摄与采集

 

  第三章电脑动画初步

 

  第1节走进缤纷的电脑动画世界

 

  第2节逐帧动画

 

  第3节我来当大师——形状补间

 

  第4节我来当大师——动作补间

 

  第5节我来当大师——引导线动画

 

  第四章电脑动画精彩实例

 

  第1节精彩banner

 

  第2节创作片头

 

  第3节音乐贺卡

 

  二、认真钻研教材,探索创新型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发展如此之快,教材的内容往往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别说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教研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并从中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作为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继续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并创新型的开发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做好学生的信息学奥赛辅导工作。经过开学初的'调查,我们在初一新生中发现了不少在信息技术方面有一定特长的学生。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我们将从这批学生中挑选一批尖子生,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同时,对原有的信息学奥赛小组进行进一步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据结构和编程水平,为参加今年的noipXX打下基础。以往我校学生参赛的成绩不理想,今年我们将从兴趣爱好小组成员中挑选出几位特别突出的学生,从近三年的noip试题入手,利用上、下午的课间操和音、体、美、微课,按计划开展好培训工作,力争在这次竞赛中获得比较好的成绩,为学校争光。

 

  四、配合学校其他教师和部门,认真完成好学校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篇8

网络空间的发展规律表现在:虚拟并不等于虚幻,网络构成的虚拟空间的前提和基础仍是现实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但虚拟空间一经建立,它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社会又会反过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网络虚拟空间的发展是在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中,随着现实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首先,现实世界决定着虚拟空间的形式、构成及发展。因为现实的技术装备是构成网络虚拟空间的物质基础。不难想象,如果没有现代计算机、光纤线路及各种通信,网络和网络虚拟空间是不可能存在的。并且虚拟世界中的“居民”都只不过是现实的人的映象。不管他在虚拟空间是怎样的一个人,都是现实的人对自己或自己某些方面的展示。“虚拟人”的性格、能力、素质都是由现实人所决定的。

其次,正如意识对存在具有能动性一样,网络虚拟空间一旦建立,它对现实世界又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它通过广泛传递信息,扩大信息的影响力。这一点在网络对流行时尚的影响中得到充分体现:虚拟空间有的交往方式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网恋”的出现;网络的迅速发展还会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业方式、生活方式,从而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

正由于网络虚拟空间具有这样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并且对现实社会又产生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网络德育,为网络德育的发展制订一个战略规划。

网络德育的战略规划

所谓战略,即指导或决定全局的计划或策略。对网络德育进行战略规划,就是从全局出发,对网络德育的发展作一个长期性的、整体性的规划。下面就一些决定网络德育的主要方面作一点探讨。

(一)战略地位。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信息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知识、人才是信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网络成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发展已离不开网络的媒介作用。如果说德育是一切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生命线”的话,那么网络德育就是保持现代社会神经系统健康、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激烈竞争的今天,网络德育还是争取广大青年、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方向的“桥头堡”,只有占领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这个虚拟空间,才能赢得信息社会“没有硝烟的战争”的胜利。

(二)战略目标。网络德育的战略目标,就是要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把健康、积极的思想观念通过网络传递给受教育者,使他们在网络中能受到健康信息的包围、熏陶,并通过网上、网下的教育,提高被教育者的认识、选择能力,能自觉地选择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遵守网络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使网络成为德育的有效途径和受教育者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场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战略方针。加强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以德治网与以法治网相结合,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灌输与引导相结合,共同营造文明、健康、进步的网络虚拟空间。

(四)战略手段。要营造文明、健康、进步的网络虚拟空间,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别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由于网络虚拟空间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网络上的任何思想道德问题都是现实社会中思想道德问题的反映。而现在人们往往把引起“网民”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的罪魁祸首归因于网上五花八门的信息,而一些有据可查的数字,使人们对此更加深信不疑。但是,事实上网上信息资源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只不过是对现实信息资料的重新处理。一个人在现实中具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品质,在网络中也会表现出同样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一切和信息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那些令人们大惊失色的黄色、暴力信息垃圾,只是现实社会中黄色宣传品的网络版或电子版。因此,网络德育不应仅仅作为针对网络行为的应时之举,而应作为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尽管青少年是网络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但是青少年并不是网络的唯一使用者,不能忽视网络对其他使用人群及其他使用人群对青少年的影响。因此,必须从全社会角度出发,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是做好网络德育的前提与基础。

2.倡导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从广义上讲,网络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因此,由网络构成的独特生活方式,本身就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从这层意义上讲,建设高尚的网络文化,就是要形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建设网络文明。从狭义上讲,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文学、网络艺术、网络思想观念等具体的文化形态。我们这里主要分析狭义的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的关系。一方面,网络德育有责无旁贷的建设网络文化的义务。通过网络德育激扬起网络文化的清流去冲击网络中的污泥浊水,从而使网络虚拟空间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使网民们在遨游虚拟世界时也能感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另一方面,网络德育自身也要用生动、活泼的网络文化传播方式增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把正确的理论观念、价值观念、精神风范融入多种形式的文化作品之中,再通过完善的网络文化氛围来陶冶人的思想和心灵,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渗透力和实效性。

3.实行“以德治网”与“以法治网”相结合。在人类社会中,德治与法治从来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网络虚拟空间中,也要把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将虚拟世界中的文明管理纳入法治管理的轨道。由于网络虚拟世界的独特属性和发展规律,给传统法律的适用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致使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网上不良信息的危害和网络犯罪问题更加困难。1994年以来,我国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管理办法》等法规,使我国的信息服务业逐步走向规范化。但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我国关于网络的法律法规远不能适应其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进行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对网络的规范化管理。建设法治国家是我国的一个整体战略决策,同样,“依法治网”也是网络德育的一个战略手段。除了加强国家有关部门的立法、执法工作外,还要加强网上网下的法律宣传工作,使上网者自觉做到知法、守法。对于学校网络德育而言,需要加强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使其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4.技术手段。由于网络虚拟空间本身就是高科技的产物,技术手段就成了完善网络德育的一个重要工具。一方面,完善网络德育要依赖先进的技术设备。正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使计算机设备和上网费用大幅降低,使网络得到广泛普及,并使网络的功能越来越强、越来越多,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而使德育能够在虚拟空间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完善网络德育还依赖于开发各种高水平的有益软件。通过这些软件,限制人们在网上的行为,控制不道德现象和不良信息的蔓延,减轻不道德行为造成的后果。如各种防病毒软件、计算机过滤软件和防火墙等就属于这一类。另外,还需要开发形式多样的教育软件,使网络德育采用更合理的“对话模式”。针对上网娱乐的需要,还需要开发出各种有益的游戏软件,使网络德育的形式更加具有吸引力。

网络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回避网络的影响,而应该积极应对。尤其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站在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思考网络德育,把其视为合理利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功能的有力保证,使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莹.高校网络德育方式初探[J] .江西社会科学,2003(3).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篇9

 

一、增强德育教学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德育教学更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高雅活动。由此,教师不仅需要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安排教学工作,还要以对待艺术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来对待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力求以最佳的教学状态完成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师重视德育理论教学,习惯于知识的灌输,而且教师本人把德育教育看得过于严肃,在教导学生时也是保持古板、单调的方式,难免不被学生喜欢。面对这一现状的最佳解决方式就是从教师入手,一方面注意完善中职德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把德育教学当作艺术,不断地用渊博的理论知识去充实教学内容;用巧妙的教学技巧去完善教学方式;用最能震撼心灵的方式去正践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德育教师首先感受到德育以及德育教学所包含的艺术特性。首先,教师自身要能真正地理解中职德育课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教师需要理解哪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最适合应用到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二、调动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

 

对一门学科而言,学生缺乏积极性是非常致命的弱点,德育教育从本身特质上看比其他学科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再加上德育教师习惯性地采用教条式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对德育课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甚至会对德育课产生抵触、厌恶的不良情绪。教师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

 

1.注意德育教学的多样化

 

教师将德育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分解细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元素和教学方式。如将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之中,重视德育案例分析和实践教育。上课时先以案例观察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案例中的真实情感和思维角度让学生“动之以情”,并且引起学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随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融入德育理论和德育常识,以这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学生晓之以理,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提高学生在德育教学课堂上的地位

 

新课改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升,但仍未达到以学生为主、双向互动的标准。目前中职德育课上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所以还要继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

 

3.提高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

 

在中职教学中,学生对自己重视的学科学习积极性更高,然而作为以技能性专业为主的职业学校,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对专业课和技能课的重视程度。学校和教师这种对德育课相对轻视的态度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让学生不再重视德育课,也对学习这门课程失去了积极性。针对这种态度问题,需要从两个层次来解决问题,第一层次是从轻视态度产生的根源出发,转变学校和教师对待德育课的态度,并且还要让学生看到教师们重视德育课的态度。第二层次是从学生方面,通过直截了当的课堂教学和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让学生重视自身品德修养,并了解到德育课的重要性。

 

三、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

 

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项措施。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研究的基础较薄弱,德育教师本身既缺乏教学指导,还缺少德育教学经验,在探索和实施符合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方式方面阻力很大。这样的问题目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如让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经常性观摩和学习比较优秀的德育教学示范;能多方面收集德育教学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内容了然于心;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会设计教案、分析教学类型、选择教学方法等。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师的品德素养。即教师本身要明理,言语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同时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对德育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有深刻体会,能主动承担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职责和教学任务。

 

四、加大信息化教学力度

 

信息化教学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和各项信息资源已充分应用。但在中职德育课教学方面,信息化教学力量还较薄弱,存在着信息化教学基础条件差、德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互不干涉或两者有机结合不完整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三点出发:(1)完善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先让中职学生有条件接受信息化德育教学。(2)对德育课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系统培训,或让教师去其他学校或学科旁听学习,借鉴经验。(3)加大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力度,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总结经验,摸索出最合适的信息化德育教学办法。同时也能让学生习惯信息化德育教学,缩短磨合期,增强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当前中职学校正处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中职学校教育要求中对德育教育的考核标准更高。作为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力量,中职学校德育教师有必要时刻谨记以上措施,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以及提高德育教学水平。

 

 

教师德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最新  2

 

一、指导思想:

 

围绕“打造具有平民情结的农村示范性高中”的办学理念,努力贯彻宜都二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的德育目标,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优化“健康讲座、课堂教学、团队辅导、个别咨询”,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抓班风、学风建设,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二、主要工作:

 

1、继续从严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培养合格的示范学校的学生。完善并加强住宿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2、学习标兵、行为示范生正面典型的宣传,违纪学生转化。

 

3、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开展人生规划辅导。

 

4、抚贫帮困基金和国家助学金的核准、发放。

 

5、加强班级、年级和学校家长学校建设,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6、计划好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对年级德育工作的研讨,对年级德育工作进行指导、服务、督查和评价,协助各年级组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7、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进一步加强《自律读本》的学习,尤其是高一。

 

8、继续加强班主任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班主任队伍素质。

 

9、加强德育课题研究。

 

三、学校德育特色和各年级工作重点

 

实施“和、善、行、信”教育。

 

“和”,主要指和谐思想教育,这主要是顺应国家创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潮流,为学校创建和谐校园的中心工作服务,主要包含同学和谐、师生和谐、亲子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等。“和”的教育要在全校展开,贯穿学生三年学习生活。

 

“善”,指心地仁爱,品质淳厚,为人处世心存善念,待人接物保持善行。高一年级以“善”的教育为中心,重点抓好新生的角色适应和日常规范、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年级和班集体建设,逐步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行”,要求我们的学生为心中的理想应付诸行动,奋发图强。高二年级以“行”的教育为中心,重点抓好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各种层次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信”,只有怀抱诚信之心、必胜之念,不惧艰难,刻苦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高三年级以“信”的教育为中心,重点抓好学生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备考指导。要激发各层次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营造科学、有序、前瞻、高效的备考氛围。

 

说明:

 

1、年级组全面负责年级学生管理和教育,要依据学校工作计划和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落实本年级学生德育工作目标,并参与对本年级德育和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考核。

 

2、各年级根据学校计划和年级具体情况,按照团学联的要求组织开好每月的主题班团活动,并进行督查。

 

3、各年级至少每两周要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并做好记录。

 

4、分管本年级学生工作的年级副主任全面负责本年级的学生管理和学生德育工作,督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在本年级的实施情况。

 

5、政教室每周一主持召开年级副主任工作会。

 

6、对于学生中的违纪事件,年级要全面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和处理建议报政教室审核,并做好学生和家长工作,涉及跨年级的由政教室协调调查,涉及校外的由保卫科报公安机关处理。

 

7、《班主任工作手册》在学期结束时交学校政教室评估并存档。

 

8、各年级要积极承办团市委、市教育局和学校临时下达的各项教育工作。

 

四、分月工作:

 

九月:

 

1、各班根据年级工作计划制定班级计划,调整班委会、团支部干部并上报年级组。

 

2、全校各年级的常规检查和安全教育。

 

3、高一年级军训、入学教育、等工作。

 

4、利用班会学习学校各项教育规章制度,开展日常行为规范自查活动。

 

5、团委会、学生会纳新换届工作。

 

6、新学期学生干部大会。(团学联)

 

7、新高一学生团组织关系的接转和团籍注册。

 

8、以第二十七个教师节为契机,举行尊师重教的主题活动。

 

9、班团活动主题(高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高二:磨刀不误砍柴工)

 

十月: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2、班团活动主题(高一: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高二:责任伴我成长)

 

3、秋季学校运动会。

 

4、适时开展户外群体活动。

 

5、组织学生赴德育基地参加活动。

 

十一月:

 

1、业余党校开课培训。

 

2、班团活动主题(高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高二:勤俭从我做起)

 

3、期中考试后各班召开家长会,开设智慧家长课堂。

 

4、建立高一年级心理健康档案和高三年级第一次心理辅导讲座及团队心理辅导。

 

5、安全教育讲座。

 

十二月:

 

1、高三年级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核。

 

2、班团活动主题(网络世界真精彩)

 

3、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元月:

 

1、各班主任和班集体工作考核汇总,分年级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

 

2、法制教育讲座。

 

3、“评优”系列表彰。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56-0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有关精神,教育部试行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作。扬州大学作为江苏省重点综合性大学,有部分专业进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作为在地方性综合大学中的信息类各专业,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重任,特别是要在江苏“两个率先”中发挥人才基地的优势。为进一步促进江苏信息化产业发展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深化信息类本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需要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精神指导下,深化教学改革。要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师资和管理等诸多方面考虑,本文结合扬州大学(我校)情况就培养方案、教学、实践创新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介绍。

一、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1.电子信息类人才的综合素质[1-2]

我校信息类专业主要有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多年来为江苏的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的信息类人才。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使大学生树立工程技术和工程师的概念,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工程技术,工程技术是如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对工程师的素质、能力和技术等综合要求是什么?掌握如何成为工程师的途径和方法。

信息类人才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及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诚信做人、做学问,具有协调配合的团队精神和能力。文化素质体现在具有中华文化传统的道德和美德,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有较好的人际交往意识。科学素质体现在有较好的科学思维及科学研究方法,有求实创新意识。工程素质体现在工程意识,实践意识,质量意识,善于从实际出发解决工程问题,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较快地分析和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在科研开发和工程实践中具有市场意识和价值效益意识,在实践中敢于使用新技术、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思想,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身体心理素质体现在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有健全的人格,有坚强的气质与性格。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首先要具备这些素质,扬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有文、理、工、商、农、医等学科,这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对于信息类工科各专业,工程素质的培养是本专业的一个重点内容,这就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工程素质理念的教育。首先知识面要宽,基础要扎实。其二是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要强。其三要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和工程素质,站在国际科学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向和办法。

2.目前学生工程素质较低的原因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07-03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着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的全面转变,也对公民的信息素养提出了特定要求。学校和社会要特别关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这关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过程中,单靠显性的信息技术课程发挥作用是不够的,还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与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作用关系,重视对其开发和利用。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者将信息素养理论引进国内后,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者逐渐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1]从发展历程看,信息教育起源于计算机教育,经历了信息技术教育之后,最终要走向信息教育,这是一个内涵不断扩展、“向下兼容”的发展过程,作为信息教育课程目标的信息素养涵盖了作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作为计算机教育课程目标的计算机素养。[2]而课程价值“是以实现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的课程目标来展示的,因此,在极大程度上说,课程价值即是课程的目标价值”。[3]因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该成为“我们为什么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一课程价值本原追问的回答,是信息时代对公民必备的特定素养要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反映。只有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能满足社会对学生提出的什么需求,才能明晰信息技术课程为何实施和如何实施等一系列问题。

二、对学生信息素养内涵与构成的认识

在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后,国家相继出台系列指导性文件:《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2000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为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国家标准的空缺问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研制了《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年)。以上纲领性文件和标准中,都把信息素养培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首要目标和任务。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部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P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4]本文认为,以上对信息素养的描述构成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上述纲领性文件和标准,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概括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并且三个维度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培养目标是逐渐递进、螺旋提升的。

尽管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仍未有统一定义,但在各种表述中都不约而同地包含了信息的检索、获取、加工、使用、评价这些技术层面的内容。随着人们对信息课程特别是对信息课程价值持续深入的探讨,人们对信息素养的构成认识也逐渐变得丰富和全面。人们逐渐将对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思考引入到信息课程价值的思考中,借以修正信息课程中技术化取向比较明显的“只见技术不见人”和功利化取向比较明显的“什么实用教什么”的课程观念。[5]对信息素养的描述也在原来较为浅显的技术层面增加了情感意识、人文、社会伦理道德层面的成分,更加强调信息使用的批判性和创新性,使得信息素养成为人们在信息化时代必备的一种综合素质。

三、隐性课程及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体现

20世纪初,隐性课程的思想已经在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的论著中有所体现,他们分别用“附带学习”和“附学习”阐释了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现象。关于隐性课程的一些较具代表性的定义有:隐性课程是“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等。

本文认为,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6]简单地说,显性课程列于课表之上,隐性课程是隐藏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对学生成长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各种经验。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共同构成学校课程的整体。隐性课程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持久性;二是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三是隐性课程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四是隐性课程具有非强制性和暗示性,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发挥作用。

以克伯屈提出的学习包括“主学习”“副学习”和“附学习”为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用计算机画画”模块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分别要求学生以画图软件和PowerPoint为开发工具制作以环保为主题的作品时,学生对软件的直接操作学习是“主学习”,学生直接习得了软件操作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创作时要运用色彩、构图等有关知识和方法,这些就是“副学习”,是学生由“主学习”联想到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学生在收集素材、编辑作品、将自己的作品在教学中进行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在无意间形成的环保意识和卫生习惯则是“附学习”,属于隐性课程的范畴,更多体现在学生对某种意识、道德和价值观的习得上。

四、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及其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机制分析

根据以上认识,本文认为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指既可能是以其他课程名称出现在教学计划而实际上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也包括那些没有包含在教学计划中的、由学校信息技术环境而提供的信息技术教育。[7]我们可将其主要类型归纳为三类:一是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二是校园信息环境中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三是社会活动中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将“社会活动中的因素”也考虑进“课程”的范畴,将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涵盖到有关社会活动中,是基于人们对教育本质理解的加深,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由特定的学校教育现象归位为人类社会的全部教育现象的认识[8],而课程作为教育的下位概念,理应与社会有所交集。

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机制主要有:

首先,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普遍存在,既存在于信息技术课程内,也存在于学校其他课程中,它总是伴随着显性课程发生,它还无时、无处不在地通过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对学生产生影响;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形式多样,存在于学校的物质、行为、制度、观念各层面中,既可能是课内的也可能是课外的信息教育影响;信息技术隐性课程被学生从思想上接受并从行为上显示出来的过程比较漫长,但这种意识、道德和价值观一经形成便持久保持,影响学生一生,它在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态度的培养效果上是传统课堂中的说教方式难以企及的。

其次,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体验式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不受学校、课本、课堂的限制,在日常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内与课外互动等社会化互动情境中去理解和建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责任感和伦理道德。当然学生可能会形成或积极或消极的信息观念,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应能加以辨别、分析和利用。

最后,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以间接、暗示的方式呈现,学生大多是在无意识中获得各种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经验,这是一种自然的习得过程,不需意志努力,并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放弃思维的批判,在没有明确目的、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接受某些信息。而在显性课程中,学生明了自己正在接收特定的信息,学生在同化信息、知识系统化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因而必定要对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并出现或接受或批判或对抗的结果。

五、开发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动态转化过程是永恒、无止境的。[9]随着人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人的实践范围也得到扩大,这为人们认识和利用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提供了前提。

(一)信息技术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要加强反省意识

在信息技术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意识到存在这种非预期的学习效果后,就要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加强对隐性课程的剖析,增强反省意识,发挥[性课程的积极影响,减少隐性课程的消极影响,将隐性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地转化为显性课程。如果信息技术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存在,或者意识到了其存在却没能扬长避短、善加利用,则可能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产生与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相违背的结果。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认识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和提升方面的作用,不应仅是根据教材或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复读机”式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而应既“低头干活”又“抬头看路”。

(二)创设自由、民主、开放的信息素养教育情境

学生在建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形成信息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基于自身原有经验的与周围环境交互良好的氛围。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该抛弃过去计算机教育阶段“程序化教学”“操作式培训”“我讲你听”“只见技术不见人”的陈旧教学方式,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仅是对学生在技术层面的操作训练,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了什么技术就只会操作什么,这种教学对学生信息的情感意识、人文、社会伦理道德以及对信息的批判和创新使用极少涉及。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形成、能力提升、创造性发挥的教学模式,如应用WebQuest教学方法,开展探究式学习与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学习,培养学生应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获取与整合知识的能力,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信息的甄别和评价的能力,在学生检索、获取、加工、使用、评价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价值观、责任观和伦理道德。这一思路亦应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融合应用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三)各类型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同时发挥合力

第一,开发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应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贯穿于媒体选择、教学设计、资源获取、教学应用和教学评价各环节,营造一个浓厚的信息技术应用氛围,让学生浸润其中,接受信息氛围的熏陶。结合正在全面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良好契机,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对信息设施装备薄弱的地区和学校要落实能力标准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维度要求,对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落实能力标准中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维度要求,通过信息手段使用,推动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得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与信息技术接触,让学生逐渐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科知识学习,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情感。

第二,开发信息化校园环境中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主要是建立在通信贯通、资源共享基础上的校园网、数字化图书馆、校园广播电台等的建设。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网页设计比赛、优秀多媒体作品展示、网站资源管理、网站开发维护、网络收发作业、在线交流学习;可将学习内容与校园活动相结合,举办机器人设计大赛;可将微课、慕课等新课程资源引入校园网,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碎片化学习,并可依托这些新的课程资源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可大力建设智慧校园……通过以上做法在全校营造健康向上的信息技术人文氛围,调动学生进行信息化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使用信息工具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第三,开发社会活动中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参加校外科技活动中心和青少年宫组织的各类信息技术教育、竞赛和展览活动,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智慧城市和智慧生活,去体验大型信息系统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巨大贡献。还可通过邀请信息技术专家到校开设讲座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应用信息工具的意识和态度,让学生在立体化的社会信息环境中培养信息情感、形成信息伦理道德。

总之,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从行动上有计划、有目的地挖掘、利用好积极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消除消极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为学生营造积极良好的信息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信息环境中接受浸润式的信息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董玉琦,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研究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40.

[2]董玉琦.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省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4(9):64-69.

[3]石筠|.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与基本价值取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5.

[4]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刘向永.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的困境与机制[J].电化教育研究,2012(1):85-89.

[6]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W出版社,1996:267-273.

[7]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8]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2-8.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篇12

1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及创新内容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能够为我国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文件资料,对做好我国的人口控制工作,稳定我国的低生育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加强计生档案的管理力度,力求实现计生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是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信息基础,通过不断的对计划生育档案信息管理人员进行创新工作宣传和数字化培训,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计生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程度,提高计生档案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使我国的计生档案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更积极主动地开展档案管理服务。通常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创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对计生档案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管理;②进一步提升计生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档案管理数字设备的性能。相关计生档案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建立一个规范化、科学化的计生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而提升计生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增强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同时计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还应该熟练掌握各种档案管理新技术和现代化信息设备,能定期维护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加强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计生档案信息资源。并且这种规范化的管理,还可以逐步加强计生档案信息的真实性,提升我国计划生育档案信息的管理水平。开展计生档案管理创新工作离不开优秀的档案管理人才和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因此计生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定期的对计生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档案知识培训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以增强计生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业务素质和信息技术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档案信息管理能力。然后,各级政府还必须拨出一定的专项资金供计生档案管理部门购买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正规的档案管理技术软件以及各种信息安全防护软件,进一步提升计生档案管理数字化设备的各种软硬件水平,创建起一个科学先进的计生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最终促进我国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安全、顺利、有序进行,为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持续开展保驾护航[1]。

2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计划生育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当前我国计生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的开展既是顺应当今信息时代社会发展趋势的结果,也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大规模应用的必然结果。但是计生部门工作人员仍然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在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相关人员深入研究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2.1没有设定统一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机构

现阶段,我国许多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其岗位属于临时调动,没有统一的计生档案管理机构对其考核管理。大部分计生档案管理人员都没有经过严格的计生档案管理业务培训,就直接上岗了。他们不能充分理解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档案管理意识差,对各项计生档案管理操作规定和业务知识也不太清楚,难以胜任日常的诸如计生档案收集、整合、归类、存档等基本的档案管理工作[2]。

2.2缺乏统一的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和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并没有制定统一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标准,多数计生档案管理机构都是自行发展,缺少规范化的档案管理要求和准则。因为我国的计生档案管理人员很多都是临时抽调来的,档案管理专业才能不高,所以他们在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中工作表现不佳,常常在工作过程中丢三落四,存在大量的管理漏洞。同时计生档案管理机构的管理制度也不完善,权责划分不清楚。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数量、档案内容等保密意识不强,一旦出现管理失误和档案泄密事件,很难查找具体的档案管理责任人[3]。

2.3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资金不足

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条件还相对落后,所以我国各级政府在计生档案管理工作上的资金投入是非常有限的。资金问题是现阶段我国进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资金不足严重限制我国计划生育档案信息化管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为档案管理经费少,很多计生档案管理部门就难以购置先进的数字化软硬件设施,从而难以建设比较规范和科学的高性能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数字化网络系统。

2.4数据库建设较为落后

各级计生档案管理部门的数据库建设严重落后,这也是现阶段导致我国计划生育档案数字化建设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我国许多的计生部门依据时展创建起了不同规模的计划生育信息档案数据库,然而因为这些数据库没有与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相结合,“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所以,它们的利用率不高,在进行一般的计生档案管理时,很多时候仍需人工操作查找,增加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降低了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水平。

3加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有效方法

3.1提高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因为我国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很多都不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所以计生档案管理机构必须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定期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胜任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一般在对这类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时,其培训内容可从三方面着手。①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培训,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和信息安全保密意识,并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②对他们进行档案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处理能力。③加强他们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档案管理设备操作水平[4]。

3.2加大资金投入,购买先进的档案管理软硬件数字设备

在进行计划生育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各类软硬件设备是建设基础和建设工具。因此各级政府都必须加大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帮助他们购置先进的档案管理数字软硬设备,为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工作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3.3做好计生档案信息的虚拟化工作

计生档案信息虚拟化,有利于档案管理人员对计算机服务器资源进行集中化管理。①通过创建虚拟的计生档案信息资源,可以增强服务器的管理性能,进而降低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运行成本。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还可以与其它的计划生育档案信息资系统相联合,实现本部门计划生育档案信息的共享,提升计生档案信息的利用率。③在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创建规范化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创新档案信息管理方式等,也非常有利于档案数据虚拟化的实现。简而言之,现代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5]。

3.4加强情报监控

加强计划生育档案的情报监控对于完善各类计划生育档案信息,进行科学的档案信息管理意义巨大。在计划生育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模式,建立新型数据库,能够逐步增强计生档案信息管理的标准性、适用性和安全性。在进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时,特别是在信息情报管理过程中,不断进行网络咨询和实时浏览,能够有效控制和迅速更新计划生育档案信息。在具体的计划生育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意识,充分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法,对计生档案分类、归整,并最终实现计划生育档案信息的共享,提升计划育档案的利用率,确保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实用性、严谨性和真实性。也就是说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方便了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信息搜集、信息整合以及信息存储,提高了档案管理人员的资料管理效率,促进了我国计生档案管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6]。

4结语

综上所述,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进行创新发展和数字化建设不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革新,还能促进计生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所以以各级政府必须大力支持和全力配合计生部门档案管理机构进行档案管理创新和数字化建设。虽然当前我国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只要计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积极学习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并配合其它一些针对性的措施,这些问题都是可以有效解决的,并且能有效实现计划生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吴媛.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研究[J].课外语文(下),2016,(1):88,92.

[1]王建国.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创新及档案管理数字化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9):57~58.

[2]李忠平.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创新及档案管理数字化问题探析[J].科技视界,2013(24):192.

[3]刘海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创新及档案管理数字化问题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5(9):151.

[4]崔慧.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创新及档案管理数字化问题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17(6):105.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篇13

一、信息技术教师应先转变观念,强化德育渗透意识

要让信息技术教师按信息技术教学大纲的要求,自觉地寓德育于教学中,必须提高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并且认真挖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把其贯穿教学全过程,同时采用一定的方法,推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师要连续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不仅要加强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育理论、德育理论,为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切实保障。平时要认真阅读新课程改革纲要,根据计划,精心策划设计好每一堂课,在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强调德育渗透目标落实,抓住教学内容中德育的闪光点。同时还要深入了解所教学生,有针对性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落实德育。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著名人物作出的杰出贡献,激发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例如,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就是用算筹计算出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又如在讲信息数字化,讲二进制数时,可介绍二进制数是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次发明的,但是他是根据中国的八卦发明的。

在介绍计算机发展史的教学中,让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计算机硬件所需要的核心技术是非常尖端的技术,一般只为美国、韩国、日本、德国、中国台湾等少部分国家和地区所掌握。我国地广人多,市场潜力非常大,而中国人的信息技术产业只相当于美国产品和台湾产品的组装工厂,巨额利润被少数几个国家所瓜分。中国人大部分只生产计算机中技术含量较低的周边设备,而且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少。目前中国人所使用的应用软件,大部分由美国人研发,比如office系列、大部分的编程语言、图形处理软件、工程控制软件……而中国人所编写的软件比较出名的只有金山公司的wps系列,网络上的Foxmail,以及一些杀毒软件和常用软件,在激烈的应用软件竞争中市场的占有率很少。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多使用国产软件,并呼吁广大师生对民族软件给予大力支持。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过程,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要教育学生爱护信息技术各种设备,树立正确规范的操作意识和行为。

1.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从抓好课堂常规入手,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是要求学生穿好脚套才能进入机房,培养他们爱护公共环境的习惯;二是要求学生安静有序地坐到指定的座位上,做到人机对应,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三是要求学生认真填写上机登记册,按正确的方法开关机,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四是要求学生规范操作,文件存放到自己的文件夹中,培养学生规范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2.关注学习习惯培养,教育学生对待问题一定要独立思考以获取答案,学会思考问题;对待困难要刻苦钻研,不要畏惧困难,被困难吓倒要勇于尝试。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做,比如在初二选修教材VB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经历编写程序关键步子和过程,碰到错误后,老师不要急着帮他们解决问题,而要让他们自己尝试检查、修改程序,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树立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学习态度,同时如果学生努力解决问题,可以让他们在信息技术学科任务的完成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当今社会任何人要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而且,与人协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比如,在教学中对于某个操作难点或任务可采取交流、讨论的形式解决,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部分作品的完成要求是以组为单位,这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培养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锻炼多种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评价、鼓励和欣赏他人的成果,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获取成功的喜悦。

四、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因此,在课的开始,创设美的情境,给学生美的享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