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渠道论文实用13篇

销售渠道论文
销售渠道论文篇1

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努力。

1.大力创新和变革车险销售渠道具体地说,我们可以通过大力发展车险的直销模式来有效减少对传统中介渠道的依赖程度。比方说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明文规定投保人可以直接到保险公司(或者网上投保)的方式获得一定的费率折扣,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打破车行对于车险销售渠道的绝对垄断。除此之外,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对当前的市场细分,推出一些个性化的保险产品,然后针对性的选取合适的销售渠道来销售这些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另外,还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营销渠道,最大限度的减少保险公司对单一营销渠道的绝对依赖。比方说银行、邮政等一些中介渠道,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销售网络来进行大力推广等等。通过数据显示,在欧洲国家,比方说德国、英国等,银行销售的保费收入往往可以占到整体保费的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

2.选择合适的渠道策略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1)分阶段来进行选择。一般地说,对于那些刚进入保险行业不久的公司,它们的产品在市场上往往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时间长短会各有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渠道成员的时候是难以一步到位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分阶段来进行选择。通过以往的经验显示,采取这种营销策略最大的好处是上手比较快,可以最快速度的启动市场。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处理欠妥的话,比较容易引发渠道的动荡;(2)针对性的选择策略。这主要是市场的进攻者常用的方式,他们在选择渠道的过程中,一般会以市场领导者的渠道作为参照物,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当时市场竞争结构的影响。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打开市场,并且提升企业在民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但是这种方式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很容易被那些市场领导者所控制,他们往往具有最终的决定权和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获得权需要接受较为苛刻的条件才行。

销售渠道论文篇2

1我国药品销售渠道模式的概况分析

1.1目前医药行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医药市场上升至全球的第三位,仅次于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1]。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未来五年内,我国极有可能超越日本,成为全世界的第二大医药市场。据权威部门调查得知,在我国投资的外资医药企业存在313家,外资药品制造企业则有389家,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医药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市场对于高质量的药品需求是较高的。与西方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下的药品市场相比较,我国药品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优秀外资医药企业入驻中国市场[2]。随着市场新医药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于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为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年人群的慢性病例不断增多,这也导致市场对于先进的医疗需求不断增大,有效促进了慢性病治疗药物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

1.2药品市场的销售渠道模式发展

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的药品销售观念落后,经营管理方式单一,药品处于一种购销的状态。在整个药品市场中,药品得到总局的统一管理,购销坚决实行“三级批发,一级零售”[3]。各药品商店需要得到上层的同意,才能得到所需的各类药品,导致市场药品流通效率偏低,药品的流通方式与销售渠道完全被国家所控制管理。各大医院要想获取缺乏的各类药品,需要加强与药品企业的合作与联系。因此,在计划经济时期,医药市场的药品生产企业,根本无需关注如何开拓药品销售渠道工作。我国医药市场是在近几年才迅速发展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的药品分销集中度明显偏低。例如在美国医药市场中仅排名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就占据了整个市场的95%以上份额。而在我国医药市场的产品销售信息化水平落后,不具备完善的全国性药品网络,位于市场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只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市场上分布的大大小小分销企业高达上万家。然而,随着新医改制度的不断推进,国家积极引导规模较大的分销企业收购较小的分销企业,争取将自身企业做大做强,带领整个市场和谐稳定的持续发展[4]。

1.3当前药品市场的主要销售渠道模式

1.3.1区域经销商制

制药企业在销售渠道管理中,往往会选择与市场几家大型医药企业进行合作,让它们作为自己在某个区域的药品经销商,负责药品的配送。各个区域的医药企业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加强各类药品的宣传和推广,提高药品的销售量。当前市场上多数的制药企业都是使用这种销售模式的。按照我国颁布的药品管理法规定,市场上的药品制造企业必须在获得GSP证书后,才能够直接向社会各大药店与医院供应药品,但是获得此证书的制药企业毕竟还是占少数,为了降低企业运用成本,通过采用区域经销商制无疑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制药企业只需要关注到自身产品的质量,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药品价格,防止假冒药品出现,这样能够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够有效维护药品市场的正常秩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图1为区域经销商制的运作流程。

1.3.2制

制本质指的是制药企业通过委托市场的医药企业进行药品的销售,委托方根据市场的需求,在一定区域内进行销售渠道的开发和管理,有效建立起完整的销售网络,提高产品的销售服务水平,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互联网宣传与广告宣传。目前市场上药品商多为中小型医药企业或者个人。制药企业按照商的选择个数,主要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家制,另一类则是多家制[5]。顾名思义,独家制指的是制药企业选择一家医药企业负责药品销售,而多家制指的是制药企业指定多家医药公司销售自身生产的药品,这几家企业必须有效完成药品的宣传推广以及分销回款等工作。制的采用有效降低了制药企业的销售成本,通过充分利用下游商的市场营销优势,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1.3.3直销制

直销制指的是制药企业直接省略掉商的指定工作,通过自身将药品销售给社会的各大药店或者医院,甚至是药品需求者。然而采用直销制的制药企业必须满足取得GSP证书的条件,这样才能直接从事药品流通业务,这种模式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成本,对于小型制药企业来说负担太重,只能够作为大型制药企业新的销售渠道。

2当前市场药品销售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先进的药品销售观念

由于我国新医改推行时间较短,药品企业受到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未能深刻认识到销售渠道创新优化的重要性。因此,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先进的销售观念,始终认为只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就能有效打开市场,提高药品的销售量,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他们严重忽视了社会大众的需求,在购买方式上过于单一,缺乏有针对性的优化调整,未能对整个药品销售市场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分析,导致销售渠道较为混乱[6],企业整体缺乏与市场销售渠道合作共赢的观念,思想过于保守,这样也就严重制约了药品企业的快速发展。

2.2企业药产品与服务落后于社会需求

医药企业过于注重自身的产品制造,忽视了与下游终端销售的联系与合作,导致自身的发展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特点,在医药产品制造和服务上落后于市场的需求。由于我国医药市场上大部分的制药企业规模偏小,资金能力有限,无法引进先进的制药大型设备。因此,在制药过程中无法有效保证产品的质量,工作人员的管理观念相对落后,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那些规模偏小、生产落后的医药企业生产的众多产品不能正常得到GMP认证,它们的产品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得不到下游商和销售商的认可,产品打不开市场销路,也就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3药品零售终端建设有待加强

众所周知,零售终端作为市场任何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核心环节。然而,在当前我国的制药企业中零售终端的发展较为落后,大多数的中小型药品企业未能认识到互联网销售与电话销售的重要性,仍在一味沿用传统的连锁商店销售方式,这样无法提高产品销售的效率,实现医药产品的集中化配送与购进。由于药品总部与分店之间存在空间距离,无法得到及时的沟通与联系,导致分店的需求无法得到解决[7]。一旦分店库存产品缺乏,就会使商店的声誉受到影响,相反,一旦库存量过多,就会增加分店库存的成本费用。

3优化制药企业的药品销售管理策略

3.1创新药品营销渠道观念

制药企业要积极引入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要对医药市场展开详细的调查和研究,聘请专业人士对企业员工展开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营销技巧和市场竞争意识,要让员工认识到先进营销方式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企业要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员工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始终坚持以人文本,要将用户放在药品销售工作的主置,有效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最大化满足市场药品的用户需求,提高自身药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3.2加强销售渠道的开发

制药企业要加强与市场药品商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创新开发药品销售渠道。为了进一步优化药品销售管理策略,企业要积极建立起优秀的销售团队,定期的开展专业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营销能力。制药企业可以采取与各大经销商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强销售渠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激励市场零售终端创新药品的促销手段。要加强药品销售网络的完善建设,及时获取用户的反馈意见,有针对性的实施销售策略。企业要定期调配专业人员对零售终端进行销售业务的指导,不断提高药品促销和物流配送等方面的经营水平,从而促进制药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3.3加强数字化营销渠道的建设

当前是一个互联网时代,药品企业要充分意识到互联网营销的重要性,要不断加大数字化营销渠道的建设资金,借助互联网把企业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售给社会广大消费者。互联网能够及时上传企业的产品各类消息,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充分了解掌握产品的信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购买药品。医药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药品零售,降低线下销售成本的压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伴随着我国非处方药制度的制定颁布,企业在生产非处方药时可以将此类药品直接零售销售给有需求的用户,促进药品企业的未来发展[8]。

4结语

综上所述,制药企业要想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渠道销售管理工作,先进的销售渠道管理策略能够有效推动制药企业和谐健康的发展。在日益竞争激烈的药品市场环境下,制药企业要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经营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制药设备,提高产品的质量,优化销售渠道服务,加强与市场药品零售端的交流与合作,充分了解掌握市场对于医药产品的需求,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作者:贾政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彭诗荣,吴惠芳,任吉民,杨悦.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医药商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药业,2012(08).

[2]陈红,武海斌,企业营销渠道变化与新型营销模式构建[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19).

[3]张广伟,郭晓曦.我国医药行业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5).

[4]刘伟宇.营销渠道管理理论发展及其重心演变[J].审计与财经研究,2012(08).

[5]屈伸,陈玉文.新医改背景的医药第三终端市场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药业,2013(02).

销售渠道论文篇3

销售渠道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同时也是变数最大的资产。它是企业把产品向消费者转移的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这个路径包括企业自己设立的销售机构、商、经销商、零售店等。对产品来说,它不对产品本身进行增殖,而是通过服务,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对企业来说,起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的作用,完成企业很难完成的任务。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企业不同的规模和发展阶段,销售渠道的形态都不相同,决大多数销售渠道都要经过由经销商到零售店的这两个环节。为了满足零售店的需求,也为了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很少有经销商只一家的产品,而是有自己的产品组合。

二、销售渠道的变革

传统销售渠道中的经典模式是厂家——总经销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店——消费者,这样的销售网络存在着先天不足。在许多产品可实现高利润、价格体系不透明、市场缺少规则的情况下,销售网络中普遍存在的“灰色地带”使许多经销商实现了所谓的超常规发展。多层次的销售网络不仅进一步瓜分了渠道利润,而且经销商不规范的操作手段如竞相杀价、跨区销售等也常常造成严重的网络冲突;更重要的是,经销商掌握的巨大市场资源,几乎成了厂家的心头之患——销售网络漂移,可控性差,成了说不定哪天就会掉下来的一把利剑。改革势在必行。由此,我国企业的销售网络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

首先,渠道体制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方向转变。传统的销售渠道呈金字塔式的体制,因其广大的辐射能力,为厂家产品占领市场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供过于求、竞争激烈的市场营销环境下,传统的渠道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缺点:一是厂家难以有效地控制销售渠道;二是多层结构有碍于效率的提高,且臃肿的渠道不利于形成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三是单项式、多层次的流通使得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反馈,这样不但会错失商机,而且还会造成人员和时间上的资源浪费;四是厂家的销售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落实。因而,许多企业正将销售渠道改为扁平化的结构,即销售渠道越来越短、销售网点则越来越多。销售渠道短,增加了企业对渠道的控制力;销售网点多,则增加了产品的销售量。如部分企业采用厂家——经销商——零售商模式供货;一些企业在大城市设置加工配送中心,直接面向经销商、零售商提供服务。

其次,渠道运作由总经销商为中心,变为终端市场建设为中心。销售工作千头万绪,从销售网络开发到经销商开发、从铺货到促销,内容繁多,但归结起来,销售工作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产品铺到消费者的面前,让消费者见得到;二是如何把产品铺进消费者的心中,让消费者认同。不同时代,企业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在资源经济时代,企业还多是在销售通路的顶端,通过市场炒作和大户政策来展开销售工作。但是当市场转为相对饱和的状态,对企业的要求由“经营”变为“精营”、由“广耕”变为“深耕”时,这种市场运作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为摆脱这种销售方式的束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终端市场建设为中心来运作市场。厂家一方面通过对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各环节的服务与监控,使得自身的产品能够及时、准确而迅速地通过各渠道环节到达零售终端,提高产品市场展露度,使消费者买得到;另一方面,在终端市场进行各种各样的产品促销活动,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使消费者认同产品和公司的品牌。

第三,渠道建设由交易型关系向伙伴型关系转变。在传统的渠道关系中,每一个渠道成员都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以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甚至不惜牺牲渠道和厂商的整体利益。在伙伴式销售渠道中,厂家与经销商由“你”和“我”的关系变为“我们”的关系,由油水关系变为鱼水关系。厂家与经销商一体化经营,实现厂家对渠道的集团控制,使分散的经销商形成一个整合体系,渠道成员为实现自己或大家的目标共同努力,追求双赢(或多赢)。

总之,营销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的经营战略必须做出相应调整。目前一些企业进行的销售渠道的改造正是这种调整的体现,先知先为者无疑将在日后的激烈竞争中握有更大的致胜先机。

三、掌控销售渠道的几种手段

在营销实战中,国内企业主要面临的还是经销商层面的问题。经销商不是只经销一家的产品,企业都想让经销商把资金、人员、网络等资源投向自己,扩大自己在当地的市场份额,增加自己的产品在当地的推动力。有些企业想用一些办法来掌控经销商,与经销商结合成战略联盟,共同发展,甚至有的企业与经销商结成合资公司

经销商守着一方市场,有充足的社会关系,有健全的销售网络,有经过市场考验的销售队伍。他的短期利益是要赚钱,长期利益是要发展,目标和厂家的不尽相同。那么企业就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掌控。

1、远景掌控

就象《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所讲到的,企业远景是企业领导人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一个没有远景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是只会赚钱的企业,没有发展前途。虽然国内的经销商素质普遍偏低,没有自己的长远的规划是很正常的,但是对于厂家来讲一定要有自己的远景规划。因为每一个商家都要考虑自己上家的发展情况,市场机会是有限的,我主要做甲公司产品的经销,同时意味着我很可能放弃了乙同类产品的经销。如果几年以后甲公司出现了经营上的问题,而乙公司非常兴旺发达。那么这个经销商在选择上家的时候就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基于经销商的这个考虑,企业一方面要用市场的实绩来证明自己的优秀,另一方面企业要不断描述自己的美好前景给经销商。经销商认可了公司的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战略、认可了公司的主要领导人,即使暂时的政策不合适,暂时的产品出现问题,经销商也不会计较。具体的做法如下:⑴企业高层的巡视和拜访:直接让企业的高层和经销商进行沟通与交流,让他们建立个人的联系。通过高层领导传达企业的发展理念和展望企业发展远景,这样的举措可以让经销商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同时,企业高层与终端用户的交流对企业的形象和产品宣传有更大的激发力。⑵企业办内部的刊物:定期刊登企业领导讲话,各地市场状况。最好是开办经销商专栏,让经销商的意见和建议成为刊物的一部分,定期把刊物发到经销商的手中。⑶经销商会议:企业定期召开经销商会议,在会议上对业绩好的经销商进行表扬和激励。公司的各项政策的出台,事先要召开经销商的讨论会议。这样使经销商有企业一员的参与感,觉得自己是企业的一部分,自己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2、品牌掌控

现代的商业社会是一个产品同质化的社会,往往区别产品的唯一特征就是品牌。品牌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最重要的资产,所以可口可乐公司的老板敢说:把我的所有的厂房都烧掉,只要给我可口可乐的品牌,我一样会作到今天的规模。有一些品牌已经脱离产品而存在,变成了一种文化、变成了一种价值观、变成了一种宗教。站在渠道管理的角度上,产品品牌通过对消费者的影响,完成对整个渠道的影响。作为经销商也要树立自己的品牌,但是经销商的品牌只能是在渠道中起到作用,对消费者的作用较少。往往经销商的品牌是附加在所主要产品的品牌上的,没有厂家的支持,经销商的品牌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对于经销商来讲,一个品牌响亮的产品的作用是什么呢?是利润、是销量、是形象,但是最关键的是销售的效率。一般来讲畅销的产品的价格是透明的,竞争是激烈的。但是畅销的产品的需要经销商的市场推广力度比较小,所以经销商的销售成本比较少,还会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因为销售速度比较快,提高了经销商资金的周转速度。所以企业只要在终端层面上建立了自己的良好的品牌形象,就可以对渠道施加影响。通过这个品牌给经销商带来销售成本的降低,带来销售效率的提高而销售掌控渠道。

3、服务掌控

一般来说经销商的管理能力要比企业弱,经销商的人员素质要比企业差。企业有专业的财务人员、销售人员、管理人员和市场推广人员,经销商可能是亲戚或朋友居多。很多经销商在发展到一定的时期以后,非常想接受管理、营销、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指导,有一些想借助一些大学的教授或者专业的咨询公司来帮助自己提高管理水平,最后往往发现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真实需求,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费用也比较高。现代营销中所倡导的顾问式销售就可以专门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顾问式销售就是企业的销售代表不仅仅是把产品销售给经销商,而是要帮助经销商销售、提高销售效率、降低销售成本、提高销售利润。也就是说销售代表给经销商的是一个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能解决经销商目前的赢利问题,也能解决他长远的赢利问题。目前许多企业日常的销售都在固定的平台上面正常进行,很多企业的销售已经实现了“销售自动化”,商务助理就可以完成日常的销售工作了。销售代表如果把精力放在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不断在企业接受充电,根据经销商的需求开展不同的培训课程,对经销商的业务人员、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这样可以使销售代表的能力得到的提高,可以提高经销商人员的专业性,同时可以促进经销商之间的知识交流,提高经销商整体水平。在这样的解决方案贯彻中,企业充当了老师的角色,经销商充当了学生的角色,经销商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去运做的,企业在思想上面控制了经销商,这样的师生关系是牢不可破的。对于企业来讲,培训经销商,帮助经销商加强管理,这样的投入,和市场推广的投入相比较,要省很多,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要紧密的多。

4、终端掌控

消费品行业最多用的一个办法就是直接掌控终端,直接掌控经销商的下家.。对于生产资料可顺着做市场,也就是先在当地找到合适的经销商,在帮助经销商做业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经销商的下家和当地的终端。也可倒着做市场,也就是企业没有找到合适的经销商,或者是企业没有找经销商,企业认为做市场最重要,要先做市场再做渠道。企业直接和当地的零售店发生业务关系,通过直接对零售店的促销活动炒热了整个市场,使产品成为畅销产品。这个时候主动权在企业的手上,再通过招商的方式选择合适的经销商来管理市场,完成渠道的建设。无论哪一种方法,掌控零售商是最根本的目的,要让零售商首先认同产品、认同品牌、认同厂家的,而不是首先认同经销商,厂家就有把握在经销商出现问题的时候,把零售商切换到新的渠道而不影响销量。掌控终端,根本的还是要有一个好的档案,也就是当地市场状况的基础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展针对终端的拜访和举行各种直达终端的各项活动。

5、利益掌控

销售渠道论文篇4

一、房地产营销渠道的选择要以顾客的需求为核心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房地产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必须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以消费者为核心,并非单指在营销活动前期进行消费者研究和目标市场选择,更重要的是在产品设计、价格确定、渠道选择和促销策划活动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此房地产企业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1分析顾客的服务需求

房地产企业应为客户提供更多的物业信息。物业的设计和开发应符合客户使用的要求。重视物业的可靠性和完善性,并为购房者提供各种附加服务,包括向客户提供贷款、质量担保等服务。

1.2顾客渠道偏好调查

最好的顾客渠道偏好调查应涵盖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户,分析现在已经存在的客户购买方式。加强对企业现有的客户的考察和对竞争对手的客户的考察。客户渠道偏好对渠道选择以及运营结果都能产生本质性的影响

1.3考虑顾客购买准则

在评估新的渠道机会的时候,重要的是用创新的方法接触到顾客,分析顾客真的需要什么,即顾客的购买准则。通常没有一种渠道能满足顾客所有的需求,所以需要几种渠道进行搭配。

1.4监控顾客购买行为的变化

企业需要随时监控顾客购买行为和准则的变化,随着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了解的提高,客户的购买行为也会慢慢发生改变。错误地估计客户行为和渠道偏好,没有及时调整以降低渠道成本的公司是危险的。

1.5提供灵活的渠道选择

不同的用户,他们的购买准则也不同,所以需要给客户提供相应的选择机会,如果客户觉得自己没有别的方式可以选择,他会觉得自己受到限制,客户满意度也就大打折扣。

二、房地产渠道选择与房地产企业定位

当市场被细分为不同的用户群体后,每一个群体都有一系列的服务产出要求,渠道管理者要为每一个细分市场确定最优的渠道形式,即渠道定位。优化渠道设计被视为由必要渠道流所定义的第一步和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因此必须要执行这一步骤来满足细分市场对服务产出的特殊需求。渠道流就是渠道为终端用户增加价值的所有活动,即,产品的促销、谈判、财务、订购和支付等等。渠道结构的设计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首先,渠道设计者必须决定渠道成员的组成。渠道管理者还必须决定渠道的每一个层面上渠道伙伴的角色定位。一个公司在不同的情况下为其产品进入的市场选择渠道时,关键的决策是选择怎样的分销商将产品销售至市场。这个分销商必须与渠道伙伴在目标市场中有非常好的关系,能够对产品成功进入市场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设计渠道结构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决定在渠道中同一形式的渠道成员应有多少,也就是渠道密度的决策。在一个给定的市场中,消费品的销售是应该利用密集分销,或是利用选择性分销,还是独家分销?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取决于效率和执行等多种因素。大量的密集性分销可以使产品很容易地接近目标市场的终端消费者。设计渠道结构时对渠道成员的形式、地位和密度等的决策都要以渠道流成本最低化为基础。即每一个渠道成员都被分配一定的渠道任务,理想的任务分配应使得在总成本最小化的前提下,所有渠道流得以可靠运行。因此,渠道管理者需要决定以哪些细分市场为目标市场。因为这样可以将渠道重点放在那些可以通过销售取得利润的细分市场上。

当某一特殊细分市场的服务产出要求并没有更具竞争力的提供物来满足时,渠道管理者就应意识到存在着一个尚未被开发的市场机会,并建立新的渠道服务于这些细分市场。在市场上,抢先满足那些未被满足的服务产出需求,是建立一个忠诚的、可带来利益的顾客群的一种强有力的竞争战略。因此,企业必须了解消费者对渠道流的性能和渠道结构的反应。

三、房地产渠道与顾客购买行为

顺利实现房地产销售是渠道管理的终极目的。因此房地产企业有必要研究顾客购买行为及其对渠道选择的影响。

3.1房地产销售点的选择原理

房地产销售点是房地产企业实现自己经营目的的前沿阵地,房地产企业的产品能否最终销售出去以及能否最终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都直接与销售点的选择和经营有关。因此,作为分销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选择最符合企业产品或服务特色的销售点,然后通过有效的销售渠道管理来实现销售目标。

房地产企业销售点的选择要考虑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购买行为的变化及其规律性,对销售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①商品最充分展现,让更多人认知的地点要求。②树立商品形象的地点要求等。房地产企业应根据目标市场的特征及竞争状况、自身的经济实力、产品特点、公关环境、市场基础等特点,以及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竞争对手状况、市场购买力水平等因素,经过综合权衡选择出直接面向顾客的分销点。

3.2消费者对房地产销售现场的认知

销售现场上销售人员的衣着、谈吐、工作态度及各种硬件设施的先进程度,开发商所采用的促销手段,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等都会作用于每一位前来光顾的消费者,当一个消费者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整合之后,就形成了自身对开发商的看法和态度,这一看法和态度又将决定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四、房地产渠道与产品

在现实生活中,识别产品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与渠道的良好适应性,对于企业选择渠道至关重要。因此,房地产分销渠道的选择必须考虑产品的特性。

4.1客户购买风险

房地产属于高风险产品,需要直接销售队伍、有附加值的伙伴或是小规模的分销商群体,需要一个有知识的经过培训的人介入销售过程解释这种风险,帮助客户明白如何克服风险事件。

4.2服务要求

产品服务性越强,渠道越短,而服务性差的产品则需要长的渠道。房地产属于服务性强的产品,需要提供专业性的服务,因此适合采用短渠道结构。

4.3产品识别产品的生命周期

房地产属于低识别度产品。这类产品没有解释是很难了解的,通常需要专业化的服务,特别是要有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士参与销售过程。这类产品需要直销,或者有附加值的商业伙伴,它们很少通过大规模市场分销渠道销售。

4.4产品的生命周期

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房地产渠道选择有本质的影响:在导入期,房地产销售量较小,增长缓慢。产品在引进期需要很高的客户教育,一个直接销售队伍或有附加值的商业伙伴是必需的。在成长阶段,随着市场增长迅速,开发商需要扩大规模,渠道结构也会随之调整,这时分销商进入,并且数量可能会逐渐增加,从独家转为多家制,竞争开始变得激烈,渠道呈网状结构,各种渠道开始相互冲击。在成熟期,利润开始下降,在高成本渠道

中的产品支持能力受到了影响。市场竞争很激烈,只有最有效率的、最有规模的分销商才能生存下来,分销商的数量也不会很多。在此阶段的关键措施是精简渠道成员和集中精力支持有能力的伙伴。另一个措施是继续在多样化的渠道中销售产品。在衰退期,利润和销售量都在下降,产品对渠道成员的吸引力日益下降。

五、渠道与沟通

来自销售渠道的信息,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指南。没有了这些信息,开发商就无法制定正确的渠道战略。开发商应注意收集信息,加强与经销商、消费者及其他相关主体的信息沟通。

5.1收集与销售有关的一切信息

(1)宏观信息。政府的经济管制、优惠政策、法律措施、经济周期性变化、消费特点及趋势、科学技术、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和市场结构。

(2)竞争对手信息。渠道战略、市场开发能力、市场份额、资金、人员、优势、劣势及目标市场定位。

(3)客户信息。销售能力、忠诚度、信用度、渠道贡献、合作诚意和需求等。

(4)公司信息。渠道现状、营销政策、产品知名度、营销资源、市场份额、市场机会和市场威胁等。

5.2房地产企业应掌握信息沟通的方式或途径

(1)内部报告制度。公司产品开发部门、人事管理部门、销售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等都有责任提供本部门运作信息,形成内部报告制度。

(2)互联网络。房地产企业内部网络的建立可以促进渠道成员之间的快捷沟通,使企业的渠道政策有效地传输给渠道成员,提高渠道整体运作的效率。经销商、商、各网点的销售情报、竞争情报、需求和建议等也可上溯到企业,便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3)销售代表的例行巡视和拜访。很多开发商都设有销售代表职位,承担区域市场经销商管理、市场助销等项职责。销售代表是公司在区域市场的代言人,负责向客户传达公司营销政策;同时,定期将市场开况、竞争情况报告给公司。

(4)渠道成员会议。会议是房地产公司与客户正式会晤的方式,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会议,公司与客户应进行有效的沟通。

(5)客户数据库。客户数据库是近几年在国外大型企业中刚刚出现的客户资料保存形式。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成果建立客户数据库,具有在客户信息存储内容、规模和查询使用等方面的强大功能。

(6)公司简报。房地产公司简报作为渠道信息管理的得力工具,房地产公司应及时将简报送给公司的经销商及重要客户,并将他们的意见反馈给决策层。

六、利润:渠道选择的经济标准

营销渠道的选择要与渠道的赢利能力相适应。因为房地产企业是追求利润而不是仅仅追求对企业销售渠道的控制性。经济分析可以用许多企业经常遇到的一个决策问题来说明,即企业应使用自己的推销力量还是应使用销售商。判别一个方案好坏的标准,应是该方案能否使企业取得最大利润。

渠道赢利能力通常可以通过费用收益比率(c/R)来考察。在任何一个单个市场中,一个渠道的费用收益比率等于它的平均交易成本除以平均定单金额。较低的费用收益比率支付的销售成本较低,从而每笔交易获得的利润也就较高。

渠道赢利能力分析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1)营销渠道选择的收益能力。在评估销售渠道时不仅要考虑渠道成本,而且要考虑渠道获取期望收益的能力。看新的渠道是否能够在市场上实现预定的销售目标。忽视渠道达到收益目标的能力会在渠道选择中产生严重的后果。

(2)将每笔交易的成本作为比较渠道赢利能力的基础。一旦得出每种渠道的每笔交易成本后,就可以计算市场上每种渠道的费用收益比率。在选择分销渠道时,不一定是费用收益比率最低的,但必须是企业能够接受的。

(3)渠道的每笔交易成本。渠道的每笔交易成本等于全部销售成本除以交易数量。

总之,每一个单个渠道都有自己的成本和投资收益。在可行的渠道范围中,可选择的渠道的经济效果是渠道选择决策的最后裁决者。

参考文献:

[1]潘蜀健,陈琳。房地产市场营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销售渠道论文篇5

一、渠道动作:以总经销商为中心变为终端市场建设为中心

销售工作千头万绪,但归结起来,销售工作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产品铺到消费者面前,让消费者见得到;二是如何把产品“铺进”消费者的心中,让消费者乐得买。不同时代,企业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其中美的家庭电器公司在解决这一问题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美的曾面临这样的问题:市场价格混乱、窜货不绝、商家互相杀价导致经销商微利甚至亏损,渠道品忠诚度下降,甚至有些销量大的经销商的年终亏损需要厂家承担——这是让很多企业头痛的事。厂家如果不补亏,将失去的本身固有的销量,让竞争对手乘虚而入;如果补亏,流失大量利润不说,更重要的是第二年怎么办?处理不当导致价格越走越低,市场管理一片混乱,形成价格“剪刀差”,经销商纷纷转向。

导致价格“剪刀差”的根本原因是:企业无法控制商品的“流速”、“流量”和“流向”,物流无法按厂家年初已定政策执行。进一步分析,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目前商家整体营销水平普遍不及企业;2.国内商家无法支撑大企业品牌主高速发展;3.在市场环境方面,国家对市场的及法规保障竞争有序进行;4.商家的品牌竞争意识不够;5.制与企业高速增长有一定的操作矛盾;6.企业与商家之间:“合作伙伴”、“战略联盟双赢”的意识无法找到平衡点。

那么如何使企业的“高速增长”与“市场稳定”达到有效统一呢?美的集团抓住有效地对市场渠道和价格进行管理这一关键,提出“决胜于终端”这一策略,其1999年销售额17亿元,2000年国内销售额预计达到30亿元,计划到2002年不仅销售将达到50亿元,并将形成具有50个亿以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其动作和实施中究竟有哪些招法呢?

美的家电平台所提及的终端是范围比较广泛的“终端”概念,不仅是指一级市场的终端,更是二级乃至三级市场的终端,甚至更广泛地讲,凡是有产品消费者或是存在潜在购买者的地方,教师美的的终端。美的家电朱凤涛总经理指出,二级市场是家电未来的增长点也是未来主要战场之一。

为此,美的家电在部署和通路管理方面已经明确提出“弱化一级市场,强化二级市场,决胜终端”的战略意图。

在“决胜终端”的动作中美的又提出有效的动作要点:

1.终端最大化是决胜于终端的最基本的前提,即“卖小家电的地方都有美的”。

2.终端优胜化原则,即有终端实行售点规范生动化布置、导购员素质培养、推广形式科学化等一系列工程,在专柜这方寸天地上做到比竞争对手卖得更多卖得更好。

抓住终端最大化和优胜化,就抓住了终端制胜的关键所在。在实际操作业务中还包括:

1.直接激励零售商积极性——直接返利到商场。

2.对导购员队伍进行科学激励和实效管理,加强对导购员的产品知识及素质培训,提高每个导购员“临门一脚”和“多进一个球”的能力。

3.完善对终端基层管理者产品知识、导购技巧、售点陈列维护、沟通技巧等业务培训,规范定期市场巡视制度,确保终端售点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4.贴心服务到终端用当地市场。2000年在全国设立50个二级城市分公司,直接服务终端,接受终端电话及邮件投诉并进行专项调查,对处理结果全程跟踪。

5.推行文化营销,整个销售队伍向共同远景和统一文化平台奋斗。

6.重视市场研究和消费者需求分析,通过全国大规模市场调研增强市场管理透明度。

“决胜终端”的根本出发思路就是实现营销组合中4P向4C的转化,真正实现“产品向需求”、“价格向价值”、“渠道向方便”、“促销向沟通”转变,并且有效地控制货物的“流向”、“流速”、和“流量”。

二、渠道建设:由交易型关系向伙伴型关系转变

传统的渠道关系是“我”和“你”的关系,即每一个渠道成员都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以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甚至不惜牺牲渠道和厂商的整体利益。在伙伴式销售渠道中,厂家与经销商由“你”和“我”的关系变为“我们”关系,由油水关系变为鱼水关系。厂家与经商一体化经营,实现厂家渠道的集团控制,使分散的经销商形成一个事例体系,渠道成员为实现自己或大家的目标共同努力,追求双赢(或多赢)。厂家与经销商合作的形式很多,如:

(1)联合促销

(2)专门产品

(3)信息共享

(4)培训

在实践中,有以下几种方式来组合厂家与经销商的关系:

1、合同式体系

2、管理式体系

3、所有权式体系

首先,什么是合作伙伴配销系统呢

对终端市场的重视、了解和掌握是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从成功企业的经验可以看出它们都有一整套的系统来支持企业在终端市场的占有率,这就是“深度分销系统”。深度分销系统大致分两种类型,即直销系统和合作伙伴配销系统。如将产品由企业的仓库送至零售商货架上的全过程分解为以下六大功能的组合,即市场开拓、市场生动化、获取订单、送货、收款和仓储,直销系统是企业完成以上六大功能,直接将产品送至零售商手中的分销系统。其中对掌握市场和引导消费有重大影响的是市场开拓和市场自动化,并且这部分工作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很高,其他四个部分则属于简单重复性劳动。那么,企业就可以自己投入人力进行市场开拓和市场生动化工作,将获取订单、送货、收款和仓储这些相对简单而又需要大量资源的工作交由经销商来完成,与经销商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发展终端市场,这就是“合作伙伴配俏系统”(PartneDistributionSystem,简称PDS)。我们也可以将其定义为:以生产企业的资源为推动力,引导、利用、整合经销商和零售商的资源来刺激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系统。

其次,如何建立合作伙伴配销系统

(一)商场调查

当企业准备在某一市场建立合作伙伴配销系统时,应对目标市场进行调查,全面了解该市场的售点分布、产品铺货、消费习惯和竞争对手善等信息,做到知己知彼。

(二)系统设计

根据市场调查结果设计出适合当地特点、符合企业目标的动作系统。一般来讲,在系统设计中有两种方案可供采用,即储运型合作伙伴配俏系统和销售储运型命令伙伴配销系统。在市场规模较大、重要性较高的地方适合采用储运型系统——由企业派人负责市场开拓、产品生动化和获取订单的工作,送货、收款和仓储由合作伙伴负责。在市场规模较小、重要性较低的地方适合采用销售储运型系统——企业只负责市场开拓和产品生动化,其余工作由合作伙伴负责。

(三)选择合作伙伴

通常,应通过下列指标进行考核:合作精神和道德品质、对当地市场的熟悉程度、与零售商的现有关系、承诺不经营竞品业务、按要求开展业务的能力、管理能力和发展愿望等,方法可通过面谈、市场访问、实地考察等。

(四)签署协议

通过以上考核指标选择出合作伙伴后,就要与之谈判和签署协议,以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

(五)人员培训

人员培训不仅是系统动作前的准备工作,更是系统动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保障,只有那些经过反复培训的高素质的操作人员才能维持系统的有效运转,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六)系统动作

再次、如何管理合作伙伴配销系统

作为企业的合作伙伴,经销商虽然与企业形成了结盟关系,但其作为蹭商角色的本质并未改变,在许多方面的利益和企业是不一致的。因此,企业只有通过一整套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来约束合作伙伴,才能保证合作伙伴有效履行职责以达到动作系统的目的——终端市场。合作伙伴配销系统中,由于非本企业人员占多数,如果仍然用“人治”的方法来管理,会事倍功半,偏离目标。因此,“法治”才是明智的选择——制定严格的执行标准和设立关键指标并对关键指标进行严密监控。那么,有哪些执行标准和指标呢?

三大标准:产品售价、产品流向和配送服务

四项指标:销量、铺货率、生动化达成率和活跃客户比率

三、渠道体制:由金字塔向扁平化方向转变

传统的销售渠道体制呈金字塔式,因其强大的辐射能力,为厂家产品占领市场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供过于求、竞争激烈的市场营销环境下传统的渠道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缺点一是厂家难以有效地控制销售渠道,二是多层结构有碍于效率的提高,且臃肿的渠道不利于形成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三是单向式、多层次的流通使利于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反馈,这样不但会错失商机,而且还会造成人员和时间上的资源浪费;四是厂家的销售政策不能等到有效的执行落实。因而,许多企业将销售渠道改为扁平化的结构,即销售渠道越来越短,销售网点则越来越多。销售渠道短,增加了企业对渠道的控制力;销售网点多,则增加了企业对渠道的控制力;销售网点多,则增加了产品的销售量。如一些企业由多层次的批发环节变为一层批发,即厂家——经销商——零售商,一些企业在成都市设置配送中心,直接面向经销商、零售商提供服务。

四、渠道动作:以总经销商为中心变为终端市场建设为中心——

销售工作千头万绪,但归结起来,销售工作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产品铺到消费者的面前,让消费者得到;二是如何把产品“铺进”消费者的心中,让消费者乐得买,不同时代,企业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

即便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还多是注重在销售通路的顶端,通过市场炒作和大户政策来展开销售工作。当市场转为相对饱和的状态,对企业的要求由“经营”变为“精营”、由“广耕”变为“深耕”时,这种市场动作方式的弊端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企业把产品交给经销商,由经销商一级一级地分销下去,由于网络不健全、通路不畅、终端市场铺开率不高、渗透深度不足等原因,经销商无法将产品分销到厂家所希望的目标市场上,厂商无法保证消费者在零售店里见得到、买得到、乐得买。

——产品进入零售店后,摆放到什么位置、如何展示陈列、POP广告如何张贴、补货能否及时等等,这些终端工作经销商往往做不到位,影响终端销售力。

——厂家的销售政策无法等到经销商的全面执行,其结果是厂家的促销力度越来越大,但促销的效果越来越差。

——厂家与经销商的利益矛盾,使得厂家无法确保一个稳定的市场,经销商无序经营,窜货、降价倾销现象屡禁不绝。

——厂家调动经销商积极性的成本越来越在,导致厂家无利经营。如此等等。实践证明,这种市场动作方式越来越成为工作的桎梏。针对这些弊病,成功企业开始以终端市场建设为中心来动作市场:厂家一方面通过对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各环节的服务与监控,使得自身的产品能够及时、准确地通过各渠道环节到达零售终端,提高产品市场展露度,使消费者买得到;另一方面,在终端市场进行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提高产品的出样率,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使消费者乐得买。

作为“康师傅”系列方便面的生产商,顶益公司取得的市场成就有目共睹。顶益认为,企业必须关注通路的演化。大陆的通路是跳跃式地成长,而不是阶段式成长,要跟上乃至把握通路的变化,必须做比较长期和前瞻性的研究。同时中国市场是一个国际性的舞台,除了产品竞争之外,第二个重点就是通路竞争,“谁拥有通路,谁就拥有未来。”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通路相对成为决定市场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有必要进行通路的重整。

产品从生产厂家到消费者中间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行销过程中层次越少越能确保两个结果:一是时间,即产品生产出来后到达消费者的时间是最短的,消费者得到的品质保证是最高的,二是利益,人心所向通路利益和消费者利益。通路层次减少,通路中每一位经销商的相对利润是提高的(虽然通路总利润是一样的),同时消费者的利益也是提高的。这就是“通路精耕”的出发点。“通路精耕”的目的就是由通路层次的减少来提高通路和消费者的利益,增加品质的保证。这是“通路精耕”最高的指导原则。原则上顶益的目的不是要全面控制通路,而是要和通路培养很好的关系,成为“命运共同体”,从双赢的角度出发,要大家都能够赚钱。以前经销商做不好顶益会把他换掉,现在则是考虑如何能让他做好,双方建立起相互忠诚的“婚姻”关系。

顶益的“通路精耕:可以概括为几个要点:

1、界定区域.

2、压缩层次

销售渠道论文篇6

一、渠道动作:以总经销商为中心变为终端市场建设为中心

销售工作千头万绪,但归结起来,销售工作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产品铺到消费者面前,让消费者见得到;二是如何把产品“铺进”消费者的心中,让消费者乐得买。不同时代,企业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其中美的家庭电器公司在解决这一问题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美的曾面临这样的问题:市场价格混乱、窜货不绝、商家互相杀价导致经销商微利甚至亏损,渠道品忠诚度下降,甚至有些销量大的经销商的年终亏损需要厂家承担——这是让很多企业头痛的事。厂家如果不补亏,将失去的本身固有的销量,让竞争对手乘虚而入;如果补亏,流失大量利润不说,更重要的是第二年怎么办?处理不当导致价格越走越低,市场管理一片混乱,形成价格“剪刀差”,经销商纷纷转向。

导致价格“剪刀差”的根本原因是:企业无法控制商品的“流速”、“流量”和“流向”,物流无法按厂家年初已定政策执行。进一步分析,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目前商家整体营销水平普遍不及企业;2.国内商家无法支撑大企业品牌主高速发展;3.在市场环境方面,国家对市场的及法规保障竞争有序进行;4.商家的品牌竞争意识不够;5.制与企业高速增长有一定的操作矛盾;6.企业与商家之间:“合作伙伴”、“战略联盟双赢”的意识无法找到平衡点。

那么如何使企业的“高速增长”与“市场稳定”达到有效统一呢?美的集团抓住有效地对市场渠道和价格进行管理这一关键,提出“决胜于终端”这一策略,其1999年销售额17亿元,2000年国内销售额预计达到30亿元,计划到2002年不仅销售将达到50亿元,并将形成具有50个亿以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其动作和实施中究竟有哪些招法呢?

美的家电平台所提及的终端是范围比较广泛的“终端”概念,不仅是指一级市场的终端,更是二级乃至三级市场的终端,甚至更广泛地讲,凡是有产品消费者或是存在潜在购买者的地方,教师美的的终端。美的家电朱凤涛总经理指出,二级市场是家电未来的增长点也是未来主要战场之一。

为此,美的家电在部署和通路管理方面已经明确提出“弱化一级市场,强化二级市场,决胜终端”的战略意图。

在“决胜终端”的动作中美的又提出有效的动作要点:

1.终端最大化是决胜于终端的最基本的前提,即“卖小家电的地方都有美的”。

2.终端优胜化原则,即有终端实行售点规范生动化布置、导购员素质培养、推广形式科学化等一系列工程,在专柜这方寸天地上做到比竞争对手卖得更多卖得更好。

抓住终端最大化和优胜化,就抓住了终端制胜的关键所在。在实际操作业务中还包括:

1.直接激励零售商积极性——直接返利到商场。

2.对导购员队伍进行科学激励和实效管理,加强对导购员的产品知识及素质培训,提高每个导购员“临门一脚”和“多进一个球”的能力。

3.完善对终端基层管理者产品知识、导购技巧、售点陈列维护、沟通技巧等业务培训,规范定期市场巡视制度,确保终端售点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4.贴心服务到终端用当地市场。2000年在全国设立50个二级城市分公司,直接服务终端,接受终端电话及邮件投诉并进行专项调查,对处理结果全程跟踪。

5.推行文化营销,整个销售队伍向共同远景和统一文化平台奋斗。

6.重视市场研究和消费者需求分析,通过全国大规模市场调研增强市场管理透明度。

“决胜终端”的根本出发思路就是实现营销组合中4P向4C的转化,真正实现“产品向需求”、“价格向价值”、“渠道向方便”、“促销向沟通”转变,并且有效地控制货物的“流向”、“流速”、和“流量”。

二、渠道建设:由交易型关系向伙伴型关系转变

传统的渠道关系是“我”和“你”的关系,即每一个渠道成员都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以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甚至不惜牺牲渠道和厂商的整体利益。在伙伴式销售渠道中,厂家与经销商由“你”和“我”的关系变为“我们”关系,由油水关系变为鱼水关系。厂家与经商一体化经营,实现厂家渠道的集团控制,使分散的经销商形成一个事例体系,渠道成员为实现自己或大家的目标共同努力,追求双赢(或多赢)。厂家与经销商合作的形式很多,如:

(1)联合促销

(2)专门产品

(3)信息共享

(4)培训

在实践中,有以下几种方式来组合厂家与经销商的关系:

1、合同式体系

2、管理式体系

3、所有权式体系

首先,什么是合作伙伴配销系统呢

对终端市场的重视、了解和掌握是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从成功企业的经验可以看出它们都有一整套的系统来支持企业在终端市场的占有率,这就是“深度分销系统”。深度分销系统大致分两种类型,即直销系统和合作伙伴配销系统。如将产品由企业的仓库送至零售商货架上的全过程分解为以下六大功能的组合,即市场开拓、市场生动化、获取订单、送货、收款和仓储,直销系统是企业完成以上六大功能,直接将产品送至零售商手中的分销系统。其中对掌握市场和引导消费有重大影响的是市场开拓和市场自动化,并且这部分工作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很高,其他四个部分则属于简单重复性劳动。那么,企业就可以自己投入人力进行市场开拓和市场生动化工作,将获取订单、送货、收款和仓储这些相对简单而又需要大量资源的工作交由经销商来完成,与经销商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发展终端市场,这就是“合作伙伴配俏系统”(PartneDistributionSystem,简称PDS)。我们也可以将其定义为:以生产企业的资源为推动力,引导、利用、整合经销商和零售商的资源来刺激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系统。

其次,如何建立合作伙伴配销系统

(一)商场调查

当企业准备在某一市场建立合作伙伴配销系统时,应对目标市场进行调查,全面了解该市场的售点分布、产品铺货、消费习惯和竞争对手善等信息,做到知己知彼。

(二)系统设计

根据市场调查结果设计出适合当地特点、符合企业目标的动作系统。一般来讲,在系统设计中有两种方案可供采用,即储运型合作伙伴配俏系统和销售储运型命令伙伴配销系统。在市场规模较大、重要性较高的地方适合采用储运型系统——由企业派人负责市场开拓、产品生动化和获取订单的工作,送货、收款和仓储由合作伙伴负责。在市场规模较小、重要性较低的地方适合采用销售储运型系统——企业只负责市场开拓和产品生动化,其余工作由合作伙伴负责。

(三)选择合作伙伴

通常,应通过下列指标进行考核:合作精神和道德品质、对当地市场的熟悉程度、与零售商的现有关系、承诺不经营竞品业务、按要求开展业务的能力、管理能力和发展愿望等,方法可通过面谈、市场访问、实地考察等。

(四)签署协议

通过以上考核指标选择出合作伙伴后,就要与之谈判和签署协议,以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

(五)人员培训

人员培训不仅是系统动作前的准备工作,更是系统动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保障,只有那些经过反复培训的高素质的操作人员才能维持系统的有效运转,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六)系统动作

再次、如何管理合作伙伴配销系统

作为企业的合作伙伴,经销商虽然与企业形成了结盟关系,但其作为蹭商角色的本质并未改变,在许多方面的利益和企业是不一致的。因此,企业只有通过一整套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来约束合作伙伴,才能保证合作伙伴有效履行职责以达到动作系统的目的——终端市场。合作伙伴配销系统中,由于非本企业人员占多数,如果仍然用“人治”的方法来管理,会事倍功半,偏离目标。因此,“法治”才是明智的选择——制定严格的执行标准和设立关键指标并对关键指标进行严密监控。那么,有哪些执行标准和指标呢?

三大标准:产品售价、产品流向和配送服务

四项指标:销量、铺货率、生动化达成率和活跃客户比率

三、渠道体制:由金字塔向扁平化方向转变

传统的销售渠道体制呈金字塔式,因其强大的辐射能力,为厂家产品占领市场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供过于求、竞争激烈的市场营销环境下传统的渠道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缺点一是厂家难以有效地控制销售渠道,二是多层结构有碍于效率的提高,且臃肿的渠道不利于形成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三是单向式、多层次的流通使利于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反馈,这样不但会错失商机,而且还会造成人员和时间上的资源浪费;四是厂家的销售政策不能等到有效的执行落实。因而,许多企业将销售渠道改为扁平化的结构,即销售渠道越来越短,销售网点则越来越多。销售渠道短,增加了企业对渠道的控制力;销售网点多,则增加了企业对渠道的控制力;销售网点多,则增加了产品的销售量。如一些企业由多层次的批发环节变为一层批发,即厂家——经销商——零售商,一些企业在成都市设置配送中心,直接面向经销商、零售商提供服务。

四、渠道动作:以总经销商为中心变为终端市场建设为中心——

销售工作千头万绪,但归结起来,销售工作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产品铺到消费者的面前,让消费者得到;二是如何把产品“铺进”消费者的心中,让消费者乐得买,不同时代,企业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

即便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还多是注重在销售通路的顶端,通过市场炒作和大户政策来展开销售工作。当市场转为相对饱和的状态,对企业的要求由“经营”变为“精营”、由“广耕”变为“深耕”时,这种市场动作方式的弊端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企业把产品交给经销商,由经销商一级一级地分销下去,由于网络不健全、通路不畅、终端市场铺开率不高、渗透深度不足等原因,经销商无法将产品分销到厂家所希望的目标市场上,厂商无法保证消费者在零售店里见得到、买得到、乐得买。

——产品进入零售店后,摆放到什么位置、如何展示陈列、POP广告如何张贴、补货能否及时等等,这些终端工作经销商往往做不到位,影响终端销售力。

——厂家的销售政策无法等到经销商的全面执行,其结果是厂家的促销力度越来越大,但促销的效果越来越差。

——厂家与经销商的利益矛盾,使得厂家无法确保一个稳定的市场,经销商无序经营,窜货、降价倾销现象屡禁不绝。

——厂家调动经销商积极性的成本越来越在,导致厂家无利经营。如此等等。实践证明,这种市场动作方式越来越成为工作的桎梏。针对这些弊病,成功企业开始以终端市场建设为中心来动作市场:厂家一方面通过对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各环节的服务与监控,使得自身的产品能够及时、准确地通过各渠道环节到达零售终端,提高产品市场展露度,使消费者买得到;另一方面,在终端市场进行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提高产品的出样率,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使消费者乐得买。

作为“康师傅”系列方便面的生产商,顶益公司取得的市场成就有目共睹。顶益认为,企业必须关注通路的演化。大陆的通路是跳跃式地成长,而不是阶段式成长,要跟上乃至把握通路的变化,必须做比较长期和前瞻性的研究。同时中国市场是一个国际性的舞台,除了产品竞争之外,第二个重点就是通路竞争,“谁拥有通路,谁就拥有未来。”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通路相对成为决定市场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有必要进行通路的重整。

产品从生产厂家到消费者中间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行销过程中层次越少越能确保两个结果:一是时间,即产品生产出来后到达消费者的时间是最短的,消费者得到的品质保证是最高的,二是利益,人心所向通路利益和消费者利益。通路层次减少,通路中每一位经销商的相对利润是提高的(虽然通路总利润是一样的),同时消费者的利益也是提高的。这就是“通路精耕”的出发点。“通路精耕”的目的就是由通路层次的减少来提高通路和消费者的利益,增加品质的保证。这是“通路精耕”最高的指导原则。原则上顶益的目的不是要全面控制通路,而是要和通路培养很好的关系,成为“命运共同体”,从双赢的角度出发,要大家都能够赚钱。以前经销商做不好顶益会把他换掉,现在则是考虑如何能让他做好,双方建立起相互忠诚的“婚姻”关系。

顶益的“通路精耕:可以概括为几个要点:

1、界定区域.

2、压缩层次

销售渠道论文篇7

销售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者传送到用户手中所经过的全过程,及相应设置的市场销售机构。正确运用销售渠道,可以使企业迅速及时的将产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达到扩大商品销售、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流动费用的目的。

总的说来影响销售渠道选择的因素有:产品因素,包括单位产品的价值量的大小,产品重量和体积的大小,产品的式样和时尚,产品的腐败性和易腐性,产品的技术服务程度,新产品的使小;市场因素,包括市场面的大小,用户的购买习惯,市场销售的季节性和时间性,竞争者的销售渠道等;企业本身的因素,包括公司的规模和声誉,管理的能力和经验,销售渠道的控制程度等。

选择什么样的销售渠道既与产品的特性和复杂程度有关,也与产品的价值有关,一般说来复杂的产品用直销方式比较有效,因为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有限,需要“专家”介绍,而简单产品消费者知道自己如何选择,所以大多用或零售渠道。目前我国家电行业销售渠道的深刻变化,与这个行业步入成熟期密切相关。我国家电市场已经度过了导入期(大致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和高速增长的成长期(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有节制的稳步增长的成熟阶段。产业进入成熟阶段预示着市场趋向饱和、生产能力过剩、竞争加剧、赢利水平下降等将成为一种经济常态而存在。此时的销售渠道必然应该与卖方市场时大不一样。

二、家电销售渠道的行业特征

家电销售渠道传统新兴并存。目前中国家电产品销售渠道大致可分为传统渠道和新兴渠道两种类型。传统渠道主要有大商场、中小商场以及从五金交化转变而来的电器专营店。新兴渠道有综合性连锁、家电类连锁、电器城、品牌专卖店、集团采购、网上订购等。在我国城市市场,从渠道数量上看,大商场仍是家电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但是受到家电连锁和家电城的强有力竞争。以电视机市场为例,从销售量上看,占据电视机市场份额最大的依然是百货商场,其比例高达40.9%。其次是家电城和家电专营店,所占比例分别为24%和16.6%。但是通过对比电视机渠道形态在数量和市场份额的比重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市场电视机销售渠道中,家电城的销售效率最高,其次是百货商场。渠道销售效率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在不同等级城市中,针对不同的产品,各种渠道的销售效率会有不同的表现。总而言之,城市规模越大,新兴渠道的流通成份越高,家电专业连锁和综合性连锁的竞争能力越强。

当前,构成传统渠道销售家电产品冲击最大的是以国美、国通、苏宁、三联为代表的综合性家电连锁。这支重要的商业资本最显著的特征是经营规模大、资本雄厚、跨地域连锁经营、掌握着庞大的销售网络,是一个高效率、专业化的零售终端。

此外,综合性连锁也是传统渠道的强劲竞争对手。综合性连锁目前以国外品牌为主,包括家乐福、沃尔玛、麦得龙等,价格和商品种类齐全是它们主要竞争手段。在家电销售方面,综合性连锁以小家电作为切入点,逐渐扩展到销售几乎全部的家电产品。家电销售不是综合连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很多时候引入家电销售只是为了完善产品线。因此其销售总量比例较低,目前虽然仅占家电产品总销量的2%左右,但是这些国外商流企业的资本、管理、品牌优势明显。

品牌专卖店被家电企业引进以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设立品牌专卖店,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全面展示产品,提升品牌形象,同时促进产品的销售。目前家电生产企业的品牌专卖店多设立在中小城市,这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渠道形态不适应企业的要求,企业通过品牌专卖的设立,为其在当地市场的竞争打下了良好基础。

网上订购具有高效、低成本的特点。高速增长的趋势和极强的市场辐射能力预示着电子商务具有辉煌的前景,但目前我国主要家电产品的网上销售比例仅占0.5%左右。

三、家电业销售渠道的重构

运用不同的渠道要权衡制造商的能力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平衡,因为选用不同的销售渠道将直接影响到制造商的成本结构,服务质量,品牌形象,市场覆盖率和市场控制能力,所以多数家电厂商应该重构自身的销售渠道以适应一个飞速变化的市场。

1渠道体制:构建扁平化渠道

家电业传统的销售渠道呈金字塔式的体制,因其广大的辐射能力,为厂家产品占领市场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供过于求、竞争激烈的市场营销环境下,传统的渠道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缺点:一是厂家难以有效地控制销售渠道,厂家的销售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落实。二是多层结构有碍于效率的提高,且臃肿的渠道不利于形成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同时单项式、多层次的流通使得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反馈,这样不但会错失商机,而且还会造成人员和时间上的资源浪费。因而,必须将销售渠道改为扁平化的结构,即销售渠道越来越短、销售网点则越来越多。销售渠道短,增加了企业对渠道的控制力;销售网点多,则增加了产品的销售量。厂家一方面通过对各环节的服务与监控,使得自身的产品能够及时、准确而迅速地通过各渠道环节到达零售终端,提高产品市场展露度,使消费者买得到;另一方面,在终端市场进行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提高产品的出样率,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使消费者乐得买。

2渠道建设:由交易型关系向伙伴型关系转变

传统的渠道关系中每一个渠道成员都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以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甚至可能将博弈变为“零和博弈”。在伙伴式销售渠道中,厂家与经销商由“你”和“我”的关系变为“我们”的关系,由油水关系变为鱼水关系。厂家与经销商一体化经营,厂家力图实现对渠道的集团控制,使分散的经销商形成一个整合体系,为实现自己或大家的目标共同努力,追求双赢(或多赢)。在紧密型的伙伴关系中,厂家与经销商共同致力于提高销售网络的运行效率、降低费用、管控市场。

3市场重转心:由大城市向周边市场转移

以往许多企业是以大城市为重点开发的目标市场,在大城市,至少是在省会城市设立销售机构。当众多企业为争夺大城市市场而进行你死我活的竞争时,一些企业则已将市场重心转移到地区、县级市场,着眼于地、县级市场的开发,在地、县级市场上设立销售机构。将销售重心下沉,在地区设立销售中心,则可能做好地区市场。企业对经销商的政策也由此发生了变化,从重点扶持大客户转移到重点扶持二、三批经销商。

4渠道激励:寻求与渠道商的共同成长

销售渠道论文篇8

一、渠道动作 : 以总经销商为中心变为终端市场建设为中心

销售工作千头万绪,但归结起来,销售工作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产品铺到消费者面前,让消费者见得到;二是如何把产品“铺进”消费者的心中,让消费者乐得买。不同时代,企业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其中美的家庭电器公司在解决这一问题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美的曾面临这样的问题:市场价格混乱、窜货不绝、商家互相杀价导致经销商微利甚至亏损,渠道品忠诚度下降,甚至有些销量大的经销商的年终亏损需要厂家承担 ——这是让很多企业头痛的事。厂家如果不补亏,将失去的本身 固有的销量 ,让竞争对手乘虚而入;如果补亏,流失大量利润不说,更重要的是第二年怎么办?处理不当导致价格越走越低,市场管理一片混乱,形成价格“剪刀差”,经销商纷纷转向。

导致价格“剪刀差”的根本原因是:企业无法控制商品的“流速”、“流量”和“流向”,物流无法按厂家年初已定政策执行。进一步分析,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目前商家整体营销水平普遍不及企业; 2. 国内商家无法支撑大企业品牌主高速发展; 3. 在市场环境方面,国家对市场的及法规保障竞争有序进行; 4. 商家的品牌竞争意识不够; 5. 制与企业高速增长有一定的操作矛盾; 6. 企业与商家之间:“合作伙伴”、“战略联盟双赢”的意识无法找到平衡点。

那么如何使企业的“高速增长”与“市场稳定”达到有效统一呢?美的集团抓住有效地对市场渠道和价格进行管理这一关键,提出“决胜于终端”这一策略,其 1999 年销售额 17 亿元, 2000 年国内销售额预计达到 30 亿元,计划到 2002 年不仅销售将达到 50 亿元,并将形成具有 50 个亿以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其动作和实施中究竟有哪些招法呢?

美的家电平台所提及的终端是范围比较广泛的“终端”概念,不仅是指一级市场的终端,更是二级乃至三级市场的终端,甚至更广泛地讲,凡是有产品消费者或是存在潜在购买者的地方,教师美的的终端。美的家电朱凤涛总经理指出,二级市场是家电未来的增长点也是未来主要战场之一。

为此,美的家电在部署和通路管理方面已经明确提出“弱化一级市场,强化二级市场,决胜终端”的战略意图。

在“决胜终端”的动作中美的又提出有效的动作要点:

1. 终端最大化是决胜于终端的最基本的前提,即“卖 小家电的地方都有美的”。

2. 终端优胜化原则,即有终端实行售点规范生动化布置、导购员素质培养、推广形式科学化等一系列工程,在专柜这方寸天地上做到比竞争对手卖得更多卖得更好。

抓住终端最大化和优胜化,就抓住了终端制胜的关键所在。在实际操作业务中还包括:

1. 直接激励零售商积极性——直接返利到商场。

销售渠道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6-0099-06

引言

品牌是企业或产品个性化的标志,在当今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品牌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可以使其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极大地降低营销成本,获取超额利润,夺得更大市场份额。对消费者来说,在商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环境下,好品牌之所以能发挥作用,不仅在于它所展现的个性:质量好、技术过硬;而且在于它的附加价值, 即给消费者带来信任感、满足感和荣誉感[1]。

近年来,我国各行业品牌营销意识不强、手段单一的现状使大部分企业不能最优地配置资源,获得最大的利润。因此,应在适应国情的基础上,更大范围地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理论和经验,改进营销策略,丰富营销手段,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其中,双渠道营销策略的推广已是大势所趋,而网络报价方法的丰富与扩展也是未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引擎。

双渠道的营销策略是指厂商在原有的传统零售渠道售卖商品的同时,开通线上服务,即通过网上直销渠道来售卖商品。

在线报价(nameyourownprice,简称NYOP)是一种网上逆向拍卖模式。在NYOP环境下,销售商不对商品进行标价,而是等待潜在消费者通过在线报价系统对商品报价,当报价系统获得报价信息后将与销售商设定的内部保留价格作比较,若消费者的报价不低于保留价格,便以消费者的报价进行交易;否则,系统将拒绝交易,并且不允许消费者重新报价[2]。具体操作如图1所示。

图1 NYOP报价模式

1 问题描述

近年来,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对双渠道供应链、逆向拍卖和NYOP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在双渠道供应链方面,申成然针对比价行为下部分消费者优先在网络渠道购买商品的现象,构建了单、双渠道供应链决策模型,并运用博弈理论得出零售渠道与网络渠道的最优售卖价格和最大利润[3]。潘伟等以双渠道售卖来满足顾客需求为背景,研究了拥有双渠道公司的最优订货策略和最优的价格调整次数,并给出了不同时期的最优定价策略[4,5]。许明星研究了基于Stackelberg博弈和集中式决策两种情况下的双渠道供应链定价策略。研究表明,服务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本渠道价格的提高,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另一渠道的定价,影响的大小与双渠道的决策模式相关[6]。而在逆向拍卖和NYOP方面,田剑等针对多属性逆向拍卖环境下采供双方的利润分配问题,构建了合作与非合作两种博弈模型,讨论了不同情形下影响利润分配的因素[7,9]。刘树人研究了随机需求下零售商的逆向拍卖采购与定价决策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推导出了零售商的最大期望利润[10]。Voigt研究了NYOP销售商在商品库存无限时保留价格的制定策略[11],但现实生活中NYOP销售商的库存一般都不是无限的。Ding指出报价者是富有感情的,当他们报价成功时会感到兴奋,失败时会感到沮丧,即会获得一定的感情效用[12]。Fay描述了在NYOP上两次报价的情形,但这种情形在国外已逐渐被弃用[13]。虽然上述文献在各自领域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但大多没有将单、双渠道营销模式和NYOP报价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整合。

本文以前人Fay的理论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深挖和拓展,构造新模式,即从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结者(它可以是品牌商品的网络销售平台或一个特定的零售商)的角度入手,将所谓的联结者定为目标销售商,其他个体零售商为竞争者,并将NYOP报价系统引入网上直销渠道。分析研究目标销售商在单一渠道和双渠道营销模式下,且拥有不同库存时,为获取最大利润所应设置的网上最优保留价格。其中,单一渠道的营销模式是指目标销售商仅通过网上直销渠道售卖商品;双渠道的营销模式是指目标销售商在通过网上直销渠道售卖商品的同时,也构建实体店进行零售。如图2、图3所示。

2 符号表示及模型假设

Q: 目标销售商的商品库存量

Q1:目标销售商网上直销渠道所面临的商品实际需求量

Q2:单一渠道售卖且库存有限时库存的临界点

Q3:双渠道售卖且库存有限时库存的临界点

P:商品在传统零售渠道上的标价

E:目标销售商在网上直销渠道上设定的商品保留价格

x:消费者在网上的随机报价

θ:消费者较之于网上直销模式,而对传统零售模式的偏好程度

C:各销售商从供应商获得商品的批发价格

δ:消费者在目标销售商的网上直销渠道报价失败后,而从其自身的零售渠道购买商品的比率

0,P:x的取值范围

g,h:θ的取值范围

假定目标销售商售卖的是品牌商品,即消费者比较看重商品的品牌。如若想买,其会通过各种渠道最终购得该商品,而不考虑其他品牌的同类商品。且目标销售商有两种营销模式:单一渠道和双渠道。

消费者首先在网上直销渠道报价且只能报价一次,如果报价被拒绝,再从传统零售渠道购买商品。消费者并不知道目标销售商事先设定的保留价格E,对其认知至多是[0,P]上的均匀分布。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x

而商品的标价P是由传统的零售商决定,其在一个售卖期间为定值,消费者可以直接观察到。同时假定C包含了销售商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成本,且两种销售渠道的固定成本为0。批发价格是由供应商和销售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消费者无法了解其具体值。

根据Cai[14]的描述,采用相似的做法,用θ表示任意一名消费者对传统零售渠道的偏好。因为在传统零售渠道中消费者能够真切地接触到商品,了解其品质、性能、外观等,并且交易完成后,消费者可以直接拿走商品,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但在以下讨论中,将转变考虑角度,将θ表示为消费者从网上直销渠道购买商品时,而对零售渠道的一些优势的损失程度。θ是g,h上的均匀分布,其中g>0,因为当商品在两种渠道上的价格相同时,消费者更偏向于从传统零售渠道购买。

另外本文假设当消费者报价为x时,其报价成功的概率为Fx。这个成功的概率类似于Fay中的保留价格分布函数,这个分布在实际中也被一些NYOP销售商(如Priceline)所观察到。Fx为x在0,P上的均匀分布函数,fx为其相应的概率密度函数。

为了便于讨论、研究,与Fay保持一致也不失一般性,将消费者的数量假定为1,商品库存量为Q。其中,Q是一个标准化的容量,而不是实际的库存量,因为顾客的数量已被标准化为1。

3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3.1 消费者的最小期望总成本模型

本文设定的总成本包括购买商品的花费以及若通过网上直销渠道购买商品所损失的一些零售渠道的优势。

minxC=F(x)(x+θ)+[1-F(x)]P(1)

s.t. 0≤x≤P

因为F(x)=xP,

所以minxC=xP(x+θ)+1-xPP。

故当x=P-θ2时,得到最小期望总成本。即消费者的最优报价x*=P-θ2,其与标价P成正比,与偏好θ成反比。

3.2 网上直销渠道所面临的消费者实际需求量

由于假设消费者首先通过网上直销渠道购买商品,若失败再通过零售渠道购买。因此对零售渠道的偏好不能超过标价P,因为只有这样x*才能不为负。否则消费者将直接从传统零售渠道购买商品。故g≤θ≤h≤P。

又因为最优报价x*≥E,网上报价成功交易才能完成。故网上直销渠道交易成功的量也就是其所面临的消费者实际需求量,用Q1表示。

Q1=pr(x*≥E)=prP-θ2≥E

=P(θ≤P-2E)

=1E∈C,P-h2P-2E-gh-gE∈C∨P-h2,P-g20E∈C∨P-g2,P (2)

C∨P-h2=maxC,P-h2

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第一种情况,E∈C,P-h2。因为最优报价的最小值为P-h2,此时它大于保留价格E,所以消费者所有的网上报价均能成功,故网上直销渠道所面临的实际需求量为1。因而C,P-h2中的任意一值均为最优的保留价格;第二种情况,x*=P-θ2≥E,其等价于θ≤P-2E。由于θ是g,h上的均匀分布,所以此时Q1为P-2E-gh-g,它是E的减函数,并以2h-g的速率递减;第三种情况,E∈C∨P-g2,P。因为x*的最大值为P-g2,此时它小于E的最小值,故没有消费者能够在网上直销渠道报价成功。所以C∨P-g2,P中的任意值也均为最优的保留价格。

由于第一种情况和第三种情况(保留价格过低和过高)发生时,目标销售商所面临的网上直销渠道的实际需求量与保留价格无关,此时将出现无数个最优保留价格。为了简单起见,在以下讨论中仅考虑上述第二种情况。

3.3 品牌商品最优保留价格模型

3.3.1 单一渠道售卖且库存充足

当E∈C∨P-h2,P-g2时,有P-2E-gh-g的消费者将通过网上直销渠道购得商品,此时目标销售商的利润为:

R(E)=P-2E-gh-g∫P-2Egf(θ)・P-θ2dθ-C=P-2E-gh-g ∫P-2Eg1P-2E-g・P-θ2dθ-C

=-4(E-C)2+[(P-g)-2C]24(h-g) (3)

当C>P-h2时,由E=C得maxR(E)=(P-g)-2C24(h-g),

当C≤P-h2时,由E=P-h2, 得maxR(E)=2P-h-g4-C。

此时Q1=1,与上述所讨论的Q1的第一种情况吻合,即当E∈C,P-h2时,消费者所有的网上报价均能成功。

结论1:单一渠道售卖且库存充足情形下,若C≤P-h2,则E∈C,P-h2;否则,E=C;其中C在任何情况下始终为最优的保留价格。

与实际情况相符,即当库存充足时,任一有效报价均能使目标销售商获得正利润。

3.3.2 单一渠道售卖且库存有限

由于E∈C∨P-h2,P-g2且库存充足时,Q1为P-2E-gh-g。所以,当库存有限时,需要比较库存量Q与Q1的大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①当Q≥P-2E-gh-g时,此时结论与上述结论1一致。

②当0≤Q≤P-2E-gh-g时,目标销售商获得的利润为:

R(E)=Q∫P-2Egf(θ)・P-θ2dθ-C=Q2E+P-g4-C(4)

此时函数RE为E的增函数,将随着E的增大而增大。

Q≤P-2E-gh-g E≤P-g-Q(h-g)2

又E∈C∨P-h2,P-g2,

若C≤P-g-Q(h-g)2,

则E∈C∨P-h2,P-g-Q(h-g)2。

E=P-g-Q(h-g)2时,

得maxR(E)=Q2(P-g)-Q(h-g)4-C。

若C>P-g-Q(h-g)2,则E=C。此时等价于Q≥P-2E-gh-g,与库存充足时结论一致。

进一步分析可得,库存有限情形下库存的临界点Q2为P-g-2Ch-g。当Q≤Q2时,E=P-g-Q(h-g)2;否则,E=C。

结论2:单一渠道售卖且库存有限情形下,若C>P-g-Q(h-g)2,则E=C;否则E=P-g-Q(h-g)2。

3.33 双渠道售卖且库存充足

当消费者在网上报价成功时,目标销售商每售卖一件商品可获得的利润为x-C。若报价失败,则有δ的消费者到目标销售商自身的零售渠道购买商品,1-δ的消费者从其他竞争者的零售渠道购买商品,此时目标销售商可获得的利润为δ(P-C)。由于有充足的商品可满足消费者,故每售卖一件商品,网上直销渠道的利润不能低于目标销售商自身零售渠道的利润,否则开通网上直销渠道无任何意义。

x-C≥δ(P-C)x≥δ(P-C)+C(5)

此时也可以将δ(P-C)+C作为双渠道售卖情形下每件商品的机会成本。

由式(5)可得最优保留价格E=δ(P-C)+C。

结论3:在双渠道售卖且库存充足情形下,网上直销渠道的最优保留价格E=δ(P-C)+C。

3.34 双渠道售卖且库存有限

此种情形下,本文着重考虑库存Q≤P-2E-gh-g,即E≤P-g-Q(h-g)2。此时消费者仅从网上渠道购买商品。采用单一渠道售卖且库存有限时的分析方法,并将所谓的机会成本考虑在内,可得:当≤P-g-Q(h-g)2时,E=P-g-Q(h-g)2;否则E=。其中=δ(P-C)+C。

进一步令=P-g-Q(h-g)2,则Q3=P-g-2δ(P-C)-2Ch-g。

此时Q3为库存有限情形时库存的临界点,且其与δ成反比。当库存Q≤Q3时,E=P-g-Q(h-g)2;否则,E=C+δ(P-C)。

另外,令δ0=P-g-2C2(P-C)。当δ≥δ0时,即消费者从目标销售商自身零售渠道购买商品的比例δ较大,有Q3≤0≤Q,则E=δ(P-C)+C。此时,目标销售商不会通过网上渠道售卖商品,而只是将其作为吸引消费者从自身零售渠道购买商品的营销手段。

结论4:在双渠道售卖且库存有限情形下,若≤P-g-Q(h-g)2,则E=P-g-Q(h-g)2;否则E=,其中=δ(P-C)+C。

4 算例分析

假设品牌商品的标价P为100,批发价格及各种成本C合计为30,消费者对传统零售模式的偏好θ的取值范围[g,h]为[20,60],消费者报价失败后从目标销售商自身零售渠道购买商品的比率δ为115,从其他竞争者(假设共15家)零售渠道购买商品的比率则为1-δ。且消费者从各家零售渠道购买商品的比率相同。

4.1 单一渠道售卖且库存充足时

此时E∈[30,40],有12的消费者将通过网上直销渠道购买商品,故目标销售商的利润为

R(E)=P-2E-gh-g∫P-2Egf(θ)・P-θ2dθ-C

=100-E-30240,

此时E1=C=30。目标销售商的最大利润R1为25,为一固定实数,与库存量无关。

对于其他任意一竞争者来说:因为有12的消费者通过网上直销渠道购买商品,故还剩12的消费者将通过零售渠道购买。且共有15家竞争者,消费者从每家购买商品的概率一致。因此每一竞争者面临的消费者实际需求量为12×115,即130。此时每一竞争者获得的最大利润为R1j=130(P-C)=73

由以上分析可知,采用网上直销渠道后,目标销售商所获得的最大利润大于任一竞争者所能获得的最大利润。

4.2 单一渠道售卖且库存有限时

此时库存的临界点Q2=12。

①当库存量Q≤12时,最优保留价格E21=P-g-Q(h-g)2=40-20Q,与实际情况吻合:库存有限时,保留价格与库存量成反比,即库存较大时,应设置较低的保留价格,从而促进商品的销售,获得更大的利润。

此时目标销售商的利润R21=Q2(P-g)-Q(h-g)4-C=-10Q-122+25。

故当库存量Q≤12时,其将与利润成正比,且目标销售商最大的利润R21为25。

②当库存量Q>12时,此时将与4.1情形一致。即最优保留价格E=30,最大利润R22=25。

对于其他任意一竞争者来说,当目标销售商获得最大利润时,其面临的实际需求量为Q。若任一竞争者都有充足库存,则每一竞争者所面临的最大需求量为115(1-Q)。

利润为:R2j=115×(1-Q)×(100-30)

=143×(1-Q)≤73

在此种情形下,其他任一竞争者的最大利润也小于目标销售商的利润。开通网上直销渠道有利可图。

4.3 双渠道售卖且库存充足时

此时最优保留价格E3=δ(P-C)+C=1043。

其大于单一渠道且库存充足时的最优保留价格。

同时,由于消费者首先从网上直销渠道购买商品,报价失败后才从零售渠道购买,因此目标销售商较不开通网上直销渠道情形下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又因为网上直销每件商品的利润不小于零售渠道,故目标销售商较单一开通网上或零售渠道有更大的利润。

44 双渠道售卖且库存有限时

此时库存的临界点Q3=P-g-2δ(P-C)-2Ch-g=415

①当库存量Q≤415时,最优保留价E41=P-g-Q(h-g)2=40-20Q。与单一渠道售卖且库存量Q≤415时的最优保留价格一致。

②当库存量Q>415时,此时将与4.3情形一致。即最优保留价格E42

为1043。

另外,同上述4.2,4.3情形、分析相似,此种情形下目标销售商也有较大的利润。

将以上情况汇总并用matlab绘制图形如下:

图4 库存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

其中,R1表示单一渠道且库存充足时,目标销售商所能获得的最大利润;R1j表示单一渠道且库存充足时,任意一竞争者所能获得的最大利润;R2表示单一渠道且库存有限时,目标销售商所能获得的利润;R2j表示单一渠道、目标销售商库存有限且取得最大利润时,任意一竞争者所能获得的利润。由图4可以直观地看到,目标销售商较竞争者有较大的利润。

图5反映了各种情形下的最优保留价格与库存量的关系。可以发现,库存充足时,单、双渠道的最优保留价格均为一恒定的常量;而当库存有限时,两种渠道下的最优保留价格均以一定的速率递减;且相同情形下,双渠道下的最优保留价格不小于单一渠道的最优保留价格。

5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NYOP报价模式,并将其与单、双渠道进行整合,构造新型营销模式进而进行商品的售卖。通过以上数例分析,可以直观地得出,若目标销售商开通网上直销渠道,其不仅方便了顾客,另外较其他竞争者有较大的利润;若目标销售商通过双渠道售卖商品,其不仅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且能获得更大的利润。

另外,库存充足情形下,单一渠道网上直销渠道的最优保留价格为C,与实际情况相符,即任一有效报价均能使目标销售商获得正利润。双渠道的最优保留价格为δ(P-C)+C,其与δ成正比,即从自身零售渠道购买的消费者比率δ越大,其最优保留价格就将越大。此外,双渠道较单一渠道有较大的最优保留价格,两者之差为一恒定关系。如图6所示。此种情形类似于某些产品的销售淡季即供过于求,根据资金配备情况,如果目标销售商仅以单一的网上渠道售卖商品,可以直接将C设定为保留价格,便可获得较大利润;如果目标销售商资金雄厚,开通双渠道售卖商品,此时的最优保留价格应设置为δ(P-C)+C,与消费者从自身零售渠道购买商品的意愿成正比,可以根据δ的大小,调节网上渠道的保留价格,使目标销售商获得更为丰厚的利润。

图6 库存充足与最优保留价格的关系

在库存有限情形下,若库存量Q≤Q3,则单一渠道及双渠道模式中的网上直销有相同的最优保留价格,为P-g-Q(h-g)2;若库存量Q3

图7 库存有限与最优保留价格的关系

此外,通过比较单、双渠道售卖情形下的库存临界点,可得Q2≥Q3。该结果表明,目标销售商通过双渠道售卖商品时,可以通过限制网上渠道的销售量,进而从零售渠道获得更高的利润。另外,在双渠道售卖情形下,若消费者从目标销售商自身零售渠道购买商品的比例δ较大,则目标销售商不会通过网上渠道售卖商品,而只是将其作为吸引消费者从自身零售渠道购买商品的营销手段。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推导,可为目标销售商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其可根据自己实际的情况,进行销售模式的选择;同时能使其大致了解网上直销渠道各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库存量的实时变化,制定更为合理、准确的保留价格,进而扩大自己的销售份额,获得更为丰厚的利润。与此同时,这些营销模式给社会公众带来了便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居民购物习惯的改变,改变国家的经济结构,使互联网经济与服务走进每个家庭,造福于社会。

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考虑多个零售商均开通含有NYOP报价系统的网上直销渠道的情形,分析渠道冲突和定价策略,并最终确定零售商间利润分配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马轶男.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13(3):153-157.

[2]周振红,黄深泽.报价次数对在线报价模式下销售商限制价格的影响[J].系统管理学报,2011,20(3):314-321.

[3]申成然,熊中楷,晏伟.网络比价行为下双渠道定价及协调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4,22(1):84-93.

[4]潘伟,汪寿阳,华国伟,等.实体店及其网上商店产品的动态定价及订货策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2):236-242.

[5]金磊,陈伯成,肖勇波.双渠道下库存与定价策略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21(3):104-112.

[6]许明星,王健.基于服务策略的双渠道供应链定价研究[J].软科学,2014, 28(5):111-114.

[7]田剑,陈曲.多属性逆向拍卖环境下采供双方利润分配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13,28(1):55-65.

[8]Ray A K,Jenamani M,MohaPatra P K J.An Efficient Reverse Auction Mechanism for Limited Supplier Base[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9,11(2):l-13.

[9]周学广,张坚,梅强.基于多属性逆向拍卖的博弈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1,25(2):199-205.

[10] 刘树人,王娜.价格相依随机需求下的逆向拍卖采购与定价联合决策[J].管理工程学报, 2014,28(2):196-200.

[11]Voigt S,Hinz O.Assessing Strategic Behavior in Name-Your-Own-Price Marke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14,18(3),

103-124.

[12]Ding M,Eliashberg J,Huber J,et al.Emotional Bidders-An Analytical and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of Consumers' Behavior in a Priceline-

Like Reverse Auction[J].Management Science, 2005,51(3):352-364.

销售渠道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6日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电子商务使用率增至42.9%,电子商务使用人数已达2.42亿,电子商务用户规模相比上年度增长24.8%,人数增长4,807万,网购增长的速度依旧非常迅猛。在信息化的时代,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销售渠道成为各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企业如果结合网络销售渠道与传统销售渠道的双重优势,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双渠道营销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许多企业纷纷变更销售渠道,以求更大的发展。企业渠道模式呈现出多态,即传统销售渠道、网络销售渠道、传统销售渠道与网络销售渠道并存的双渠道。双渠道营销是指将产品通过传统销售渠道或网络销售渠道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双渠道营销降低了生产商成本,拉近了生产商与消费者的距离,有利于产品信息反馈,生产商能迅速根据市场情况做出应对措施。双渠道营销能够使传统销售渠道与网络销售渠道优劣势互补,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占领市场的经营策略,即使企业不能从网络销售渠道中盈利,也能保持其在市场中的地位。

传统企业开展网络销售有一定的优势,但网络销售的经营理念与运营模式与传统销售截然不同,因此企业在整合双渠道过程中仍然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传统渠道的大规模销售不利于网络渠道的小规模销售。传统销售是通过批发商、经销商进行大规模销售,网络销售直接面对消费者,采用小规模、差异化销售,传统销售无法灵活满足消费者需求,不利于网络销售渠道的拓展,也阻碍企业发展。

2、传统销售观念制约双渠道发展。近年来,许多传统企业试水电子商务以失败告终,因为企业将传统渠道的销售、管理理念简单复制到网络渠道上,忽略了后者的虚拟性、互动性、灵活性与特殊性等,结果在网络销售渠道投入了大量财力、物流、人力,却未起到实质性作用。

3、传统企业文化的制约。传统销售渠道组织结构庞大,企业追求严谨专业的企业文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开放、激情、自由等特征不相符,企业文化冲突使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稳定,阻碍双渠道的实行,不利于企业整体发展。

二、企业双渠道SWOT分析

(一)双渠道的优势分析

1、资金优势。传统企业在参与线下市场时有一定的资金成本,为涉足电子商务市场提供了资金保障,传统企业涉足电子商务只需低额的店铺费、维护费、运营费等,避免了开设实体店面所需的大量成本,网上销售还缩减了传统销售的多级分销,降低了中间商费用。

2、品牌优势。传统企业在线下市场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与品牌影响力,在电子商务进程中可以导入较全面的品牌营销体系,借助品牌效应,迅速打开、扩大自己的市场。

3、生产规模优势。电子商务使交易不受时空限制,扩大了市场,增加了销量,同时传统销售过程中出现的囤货问题,也可以借助网络销售不受时空限制优势来解决。

4、优化组织结构。双渠道将网络销售的开放式扁平结构取代传统销售的封闭式锥型组织结构,加快了产品、服务、信息的传递速度,有利于企业产品信息与对企业形象的宣传。

5、便利性。双渠道结合可以让消费者线上购物实体店取货,不满意退款,避免了单一渠道的不足,也解决了物流送货时间长等问题。

6、交互性。网络销售利用交流工具(如在线客服、留言板、用户信息数据库、论坛、电子邮件等)直接沟通,有利于消费者信息的反馈,方便企业及时做出应对措施,结合实体店的体验与服务,加强了买卖双方间的联系。

(二)双渠道的劣势分析

1、传统销售渠道竞争力减弱。传统销售没有价格上的优势,使其竞争力迅速减弱。2012年全国销售商品总额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网络销售规模的增长。

2、渠道冲突有损品牌形象。双渠道在导致价格冲突的同时,对产品品牌的打击也非常严重。企业双渠道营销中采用同样的采购体系,导致线下价格比线上价格高出5%~8%,由此让消费者质疑品牌价格的公平性,动摇品牌忠诚度。

3、传统企业实现双渠道难度大。传统企业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接受新事物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双渠道变革必定遭到一部分人反对,带来人员变动、组织结构改革等方面的困难。

(三)双渠道的机会分析

1、开拓市场的机遇。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网购交易额将达1万亿元,我国将是全球最大的网络交易市场,网购人群将由2.42亿上升至3.29亿,电子商务将与实体经济更深入的融合,企业实行双渠道策略能更准确地把握与开拓市场。

2、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了要加强网络购物在各行各业的发展,电子商务能带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同时能提高就业率与促进内需,从而稳定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3、与知名品牌合作的机遇。企业实施双渠道策略并协调好冲突,可能被一些优质企业看中与之合作。如苏宁电器是中国电器零售行业的龙头老大,在双渠道营销中取得较好效果,它取得了与伊莱克斯、先锋彩电、菲尔浦空调等众多知名品牌的合作机会。

(四)双渠道的威胁分析

1、成功经验容易被复制。互联网信息的公开性、共享性使产品的个性化特征、定价策略、营销策略、管理策略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加大了竞争对手的威胁,使企业的竞争优势降低。

2、安全问题有待解决。网络交易随时可能出现新的安全问题与漏洞,如网络交易与账户信息遭到黑客袭击。国家还没有完善的针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法律法规,不能完全制止网络犯罪的发生。

3、潜在的税收压力。国家还未对网上销售进行征税,因此当网上销售不断占领传统销售市场时,国家税收来源将急剧下降。

三、企业双渠道管理策略

网络销售与传统销售的有效整合能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双渠道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将传统渠道与网络渠道的优劣势互补,如采购优势,毛利率提高,线上线下物流体系共享,资本优势等。企业由传统渠道涉足网络渠道,不是摒弃传统渠道,而是扩大渠道范围,应将两者整合起来,鼓励渠道之间相互合作,实现双赢。

(一)协调双渠道冲突

1、协调价格冲突。双渠道下产品价格差异大,为防止网络渠道的低价对传统渠道的损害,企业应尽量保持网络渠道与传统渠道价格一致,可以通过限时特卖、会员价、优惠券、积分策略等隐性方法吸引消费者,在网络渠道上实行区域性销售,防止窜货带来的冲突。

2、协调客户冲突。企业可以根据产品属性、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对销售渠道进行细分,使不同产品在不同渠道中销售,如某些产品只允许在传统渠道中销售,禁止在网络上销售,防止双渠道对客户的争夺。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与消费者近距离接触,了解消费者精确需求,及时设计、研发新产品,稳定老顾客、开发新顾客。

3、协调促销冲突。企业可以根据不同时间、不同产品、不同渠道进行差异化促销,如在网上销售过季产品,在实体店销售当季产品。销售过季产品能减少库存,增加流动资金,也能借助网络销售宣传品牌、新产品。

(二)整合双渠道。企业应该分析传统渠道与网络渠道的优劣势,根据运输成本、消费者需求、产品特点、运输便利性等选择最优方案,最大限度发挥双渠道的优势。

1、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无形产品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进行发送,有形产品需要专业的物流配送系统,国外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如美国联邦快递,其业务覆盖全球。

2、整合多元化的营销模式。如戴尔公司实行多渠道策略,不仅利用互联网,还建立专业的直销团队,进行大范围的邮件营销,同时在服务中心与销售中心建立呼叫中心等,其40%的销售额来自网络销售,获得了高于业界平均水平的收益。

3、构建合作伙伴型营销关系。网络销售改变了传统销售的中间商职能,使其由中间力量转变为网络销售的中介机构,如运输配送系统、网上银行系统等,渠道整合需要考虑渠道成员之间的配合,为客户提供周全、满意的个性化服务,构建合作伙伴型的营销关系能够实现网络销售与传统销售的共赢。

4、构建基于CRM的渠道管理信息系统。传统营销中渠道成员间相互独立,当消费者在一个渠道建立了个人信息后,在另一个渠道上不能被识别,消费者无法享受到一体化服务。此外,一个渠道商没有给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会损害整个企业的形象。渠道整合的目的是通过实现空间上的整合,改善用户体验,提高服务质量。

四、结束语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许多企业在原有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网络销售渠道。传统销售与网络销售各有利弊,如何扬长避短,实现一种新型的混合式渠道——双渠道营销模式,成为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双渠道营销存在的问题,使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实现双渠道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企业双渠道管理的策略,以期为企业提供参考与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1.

[2]周建良.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策略研究.企业研究,2013.10.5.

[3]刘加鹏.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双渠道促销策略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

销售渠道论文篇11

19世纪初英国的一个叫沃斯的人从服装定做开始,由此揭开了服装品牌绚烂多姿的旅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品牌服装已是当今人们需要的最主流服饰,发展潜力很大。

目前,国内的一流服装企业基本都生产品牌服装。其实不仅是国内品牌准备在休闲装上大展拳脚,国外品牌更是瞄准了这块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因此,面对国内外休闲装品牌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以最快的营销速度和广度,把产品和服务快速方便地传递给客户。营销渠道的竞争已成为决定市场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

从我国品牌服装市场目前的状态来看,产品趋于同质化,价格空间也基本压缩至最低限度,渠道已经成为品牌取胜的关键因素。

在这个饱和市场阶段,休闲装品牌必须在狭窄的品类中分享规模经济,渠道资源比以往各个时期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而其实渠道的选择一直是令国内很多休闲装品牌头疼的问题。对于市场上众多的品牌服装而言,探索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营销渠道结构代价很高,不当的渠道选择使企业品牌不甚重负,甚至沦为品牌流星。曾经以“杉杉西服”在中国服装行业“一言九鼎”的杉杉集团深刻理解“渠道”的制胜之道。赛迪顾问副总裁刘军国日前在“2005年纺织服装企业营销渠道战略论坛”上表示,在“渠道为王”的时代,合理的营销渠道战略已成为纺织服装企业把握市场、竞争致胜的关键。 如何快速有效地选择一个适合自身品牌的营销渠道结构,成为业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营销渠道的正确选择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品牌服装销售渠道现状

目前,品牌服装各种经销模式已经不是单纯地单独发展了,各种模式的交叉融合现象值得关注。其许加盟和相融合现象尤为普遍。特许加盟和分别都有其自身明确的优势,但是这两种经销模式的缺点也是很明显。实践中逐渐成熟起来的品牌商和经销商们设法取两者之优点,弥补对方之缺点。例如,商的专卖店也借鉴特许加盟模式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特许加盟中也借鉴的模式给予奖励或不再收取加盟费。另外,自营、、特许加盟等销售模式正互相渗透,相互转换。

实际销售中,为了适应具体的要求,或者双方在谈判中相互协调与妥协,各种模式不再是简单地一锤定音,而是相互借鉴和适时转化的。只要双方愿意,可能随时由转为特许经营,反之也可以;可以自营转为,反之也可以。

这些模式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使得原来销售渠道明确的界限模糊起来,甚至有可能发展出新的经销模式。虽然现在还不能明确新模式的定义和特征,但是这种趋势值得思考和关注。

三、国内品牌服装销售渠道主要影响因素

经过对国内品牌服装的销售渠道信息和渠道选择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发现,国内品牌服装销售渠道主要影响因素有市场定位、战略目标、企业实力等。将品牌按市场定位进行分类:

四、品牌商如何选择自己的销售渠道

根据自身品牌的市场定位、战略目标和其它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比较选择销售渠道,并进行适当的组合。销售渠道的选择没有固定或者单一模式的万全之策。这里我们可以提一些建议。

不论处于何种零售业态,都尽量保持品牌统一性,加强品牌印象,主动发展经销商,利用外界的资金和人力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可以扩大品牌知名度,中高端产品发展百货公司专柜;低端产品发展超市、大卖场,可以较快占领部分市场。

五、国内女装品牌销售渠道发展趋势

未来品牌服装的销售渠道重要性正逐步突显。从零售业态来说,百货公司、专卖店是维护品牌、发展品牌强有力的方式,特别注重品牌的生产商、品牌商会偏向于选择这两种零售业态;超市、大卖场和多品牌店是扩大销量的强有力的方式,特别注重销量的生产商、品牌商(或者是在特别强调销量的时期)会偏向于选择这两种零售业态。

从经销模式来说,自营、特许加盟是维护品牌、发展品牌强有力的方式,特别注重品牌的生产商、品牌商会偏向于选择这两种经销模式;批发和是扩大销量的强有力的方式,特别注重销量的生产商、品牌商(或者是在特别强调销量的时期)会偏向于选择这两种经销模式。

销售渠道论文篇12

一、服装销售的传统渠道

制,直营和特许加盟是我国服装业的三大主要销售渠道模式。[1]制是指服装行业在主要的销售区域拥有总商开展产品销售业务的销售方式,总商无产品所有权。直营是指总公司直接经营的连锁店铺。特许加盟是指特许人授予受许人按照其经营理念进行经营的销售方式。最终形成了特许连锁加盟,批发市场,总,自营专柜,专卖店,直销和百货商店等销售终端。

传统的销售渠道由于渠道比较长,导致渠道管理比较困难,信息传播不够及时,制造商不能接近终端消费者,不能较好的把握市场需求。同时由于中间商数量比较多,终端消费者要付出更多的成本。网络销售渠道能解决这些弊端,越来越受服装企业的欢迎。

二、互联网时代服装销售的新渠道

第一,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比如淘宝,唯品会,京东,天猫等为我国服装业创造了新的销售渠道。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具有成本低,跨越了地理的界限,信息沟通更加的便利,并且可以实现双向沟通,为产品的改进提供依据。并且可以通过信息沟通加强售前和售后服务。

第二,互联网的发展,微信和微博平台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渠道-利用微博可以更好地与用户互动,给大V费用,分享企业产品,利用他们庞大的粉丝数量N售产品。利用微信平台开启小区微店模式。小区购物中心的店铺经理与居住该小区的顾客建立微信群,通过与顾客互动增加销售机会。[2]

第三,网红经济的出现,网红也成为了不少服装企业合作的对象,利用视频传播渠道,解决了电子商务渠道中存在的最大的弊端―人们不能触摸和体验产品。利用网红的名人效应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街拍是一种利用视觉艺术的销售方式。一方面他利用了现代人爱好旅游观光和拍照留念,另一方面街拍的照片在视觉上更有一种美得享受。这些都构成了现代服装业的新销售渠道。

第四,线上与线下销售渠道共同发展,如优衣库、拉夏贝尔等一些大品牌服装企业,因为这些大品牌企业的规模比较大,企业的资源比较充裕,有能满足线上运营所需的技术和专业人员。衣服属于体验性较高的产品,网购服装退货率比较高,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可以减少退货,消费者可以在线上搜索,而去实体店铺体验,再决定是否购买。这种销售模式满足了消费者的体验,也为实体店铺引来了流量,塑造了企业的形象。

三、新渠道与传统渠道相比存在的优点以及冲突

(一)存在的优势

渠道扁平化,省去了大量的中间商,有利于企业对于零售终端的控制和近距离的接近消费者,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做到快速反应;实现信息的双向沟通,互联网的使用,企业可以与消费者更好地交流,信息反馈对于企业制定产品策略是非常有帮助的,也能更好地提供售前和售后服务,增强顾客满意度,减少由于顾客流失带来的成本,还能实现口碑营销;加强消费者体验,线上与线下结合,街拍和网红产品的展现,突破了单一电子商务消费者无法触摸无法体验的弊端,避免“买家秀与卖家秀”问题出现。

(二)传统销售渠道与新兴渠道的冲突

资源争夺的冲突,公司的资源是有限的,线上运营和利用网红,微信小区平台需要投入人力,技术和财力,而线下的经营同样需要人力和财力,对于小型的服装企业采取这种全渠道模式是有困难的,不同的渠道会争夺企业的资源;质量冲突,同一产品在线下与线上销售可能会存在质量的差异,一是由于本公司的原因,将不合格产品出售,二是同一产品会出自不同的平台卖家,假冒伪劣产品价格比旗舰店会便宜,消费者可能会陷入圈套;最后是价格冲突,有的企业由于线上成本比线下低,为了增加线上流量,价格会比实体店铺低,另一个原因是本企业合作的其他卖家为了增加销量自行定价,这些都导致了价格混乱,增加了消费者购物的困难和对于企业产品存在疑惑。

四、服装企业化解渠道冲突的方法

第一,店铺租金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实体店铺费用高,同时由于平台上同质产品的大量存在,网上引流也增加了网络销售的成本,服装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资本,如果公司设置电子商务部门的成本比较高,专业技术的人员又少,可以将电子商务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电子商务公司,同时指派专门人员负责与电子商务公司业务上的往来,适当的员工,让员工具有一定的电子商务的知识,从而更好地与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同时,服装企业可以减少门店的经营数量,减少同一地区门店之间的竞争和运营的费用,在增加收益的同时减少成本。

第二,实现整合营销,整合线上与线下的资源,还可以采取差异化的营销策略,细分市场,线上线下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

第三,实行统一的价格策略,从而避免价格的混乱,线上线下促销活动同步进行,对于部分产品,可以只在线上销售,比如不是当季或者当年热卖的产品,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线下橱窗占用的成本,一方面不会造成价格不一致的现象。同样,可以将部分产品只在线下销售,线上宣传新产品,而只有在实体店铺才能购买,比如当季新款,体验要求比较高的产品。一方面可以为线下引流另一方面也能保持线下的业绩。

第四,加强维权。对于侵犯品牌的卖家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品牌,还可以与平台企业协商,让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平台卖家退出该平台,维护平台的形象。

五、结语

传统销售渠道虽然存在很多弊端,但不会被网络销售渠道完全代替。对于销售渠道的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收益和销售成本,传统的渠道与新渠道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企业要正确的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服装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资源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销售渠道。线上与线下结合的销售模式是服装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总结了服装行业传统的销售渠道和新兴的销售渠道,并指出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他们存在的冲突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希望为我国服装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帮助。本文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只是理论上的总结缺乏具体的案例分析,其正确性还有待考证,也是以后研究的方向。

(作者单位为福建农林大学)

[作者简介:朱小菲(1997―),女,安徽太湖人,福建农林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销售渠道。]

销售渠道论文篇1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商采用直销的方式来扩大销售。不同行业的制造商借鉴Dell、联想、奥林巴斯成功的直销之路,将直销和传统销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物流服务模式的多元化。直销的推广,对传统供应链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制造商不仅是零售商的合作伙伴,为其提品,同时也是零售商的竞争者,与其争夺顾客。从制造商的角度而言,他可以利用直销渠道来激励传统渠道上的合作伙伴,同时也发展了自身的销售渠道。对于顾客而言,因为直销有着更短的提前期,更小的运输路程以及更大的顾客满意度,使他们更加热衷于这种快捷的购物方式。而传统渠道是更为普遍和成熟的营销模式,最终形成了两者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因此,基于网上直销和传统销售模式下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文献回顾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指“研究与开发”,企业的R&D水平直接体现了它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国际上的著名企业都把R&D视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点,无不投巨资于R&D。在研发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局限性,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而形成的企业间的R&D合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D合作消除了企业间在资源、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避免了重复R&D投资问题,有助于规模效应的形成,以及将合作伙伴的技术和能力内部化,并产生新的核心能力和实现知识共享等。企业间的R&D合作甚至R&D联盟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提升自主创新投资效益的一种新模式。

最初其合作方式以横向合作为主。R&D合作理论研究始于Katz(1986),他提出了四阶段研发合作与竞争模型,并且用逆向归纳法求出纳什均衡解。D’Aspremont & Jacquemin(1988)建立了一个两阶段双寡头博弈模型,将同一市场上两个企业之间的博弈分为两个阶段:研发阶段和生产阶段,根据企业在两个阶段是否合作,讨论了均衡研发投资和均衡产量:(1)两企业在研发阶段和生产阶段均相互竞争;(2)在研发阶段勾结,生产阶段竞争;(3)研发阶段和生产阶段均勾结。后来模型被许多学者拓展,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主流。

Kamin et al.(1992)拓展了D’Aspremont & Jacquemin(1988)的模型,将企业数由2家扩充为n家,并指出:研发合作是指厂商在研发阶段合作,并追求共同利润最大化;在产出阶段,厂商凭借自身的研发及其它厂商的研发外溢而使生产成本降低,但外溢程度并不因为合作研发而增加。Ziss & Stefen(1994)沿用D’Aspremont & Jacquemin(1988)的假设:研发阶段的合作并不改变研发溢出系数,即合作企业之间不存在信息共享,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有溢出的两阶段R&D双寡头博弈模型,对三种合作方式做了比较,评价了各种合作方式改善福利的条件,在溢出足够大时,所有三种合作方式都是有益的,合并的收益最大,价格安排创造的收益可能性小于合作研发。

关于研发合作除了横向合作以外,目前文献中约有三分之一的研究是纵向合作。霍沛军等(2002)研究了下游企业如何随纵向一体化改变R&D投资和产品产量,并且指出纵向一体化后,下游企业的R&D投资和产品产量、行业利润、消费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均增加。肖条军等(2002)建立了一个基于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过程的纵向型集团两阶段R&D决策的信号博弈模型,指出上游企业的创新大小越大,下游企业的最优创新大小越小;第一阶段的创新大小越大,第二阶段的最优创新大小越小。刘伟等(2009)从上游供应商的视角出发,采用逆向归纳法得到了供应商在何种条件下加入下游的制造商的研发投资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并且得出了这一对供应商而言最优的研发成本的承担系数。

在纵向合作R&D的文献中,很大程度上依然延续横向合作的研究方法,在二阶段博弈中讨论合作与非合作下的均衡,而研究对象往往是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包括供应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零售商,销售渠道也主要以传统渠道为主。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快速发展,双渠道研究在供应链协调问题上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在关于网上渠道的文献中,Bendoly(2004)通过电子商务处理网上定单提高零售商的效率。Anupindi et al.(2001)考虑了单渠道配送模型,通过虚拟库存使一个节点的库存配送到另一个节点满足其需求。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有:杨跃翔等(2006)研究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产品存在现货市场时,由供应商和制造商组成的两层供应链网络在两阶段交易情况下的均衡问题。侯晶、赵林度(2007)分析了在直销和通过零售商的传统销售渠道共存的物流服务模式下,一个生产商和一个零售商的协调关系。等(2008)指出双渠道冲突与治理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环境理论与实践的关键问题,信息共享常导致风险收益非公平的配置,从而抑制了信息共享平台的有效实施。张铁柱等(2008)研究了在实体和网上两种交易渠道下,由制造市场、零售市场和需求市场组成的三层动态供应链网络的均衡问题,在静态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库存和网上交易对供应链网络的影响。陈云等(2008)采用一个两阶段博弈模型分两种情形对双渠道零售商的定价行为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双渠道零售商的均衡利润、电子商务渠道和传统渠道的最优定价、电子商务消费者和传统消费者的构成情况。

综上所述,一部分学者关注双渠道供应链的决策优化问题,另有一部分学者从研发合作的角度探讨上下游企业协调问题,但基于研发投入的双渠道供应链决策优化研究依然是个空白。为了分析研发投入对双渠道供应链决策优化的影响程度,本文将展开深入研究,希望得出有益的结论。

三、基于研发的双渠道供应链决策优化

(一)假设前提

供应链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制造商进行研发,通过研发活动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提高利润,零售商对产品进行销售。在模型中,制造商除了进行传统渠道销售产品外,还开辟了网上直销来增加销售额。

关于研发投入与产出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比较通用的是研发投入用研发产出作为自变量,也就是制造商进行研发能够降低的成本。当制造商降低成本的目标确定后,其研发投入由创新能力系数决定,系数越大,表明制造商的创新能力越小,研发投入越大;系数越小,制造商的创新能力越大,研发投入越小。

在模型中,由于制造商进行双渠道销售,因此,面对的市场需求分为两大部分,网上销售和传统销售。假定市场需求为固定值,也就是说市场需求相对稳定,那么制造商开辟网上销售将会使消费者出现分流,零售商的顾客群将会一定程度减少,市场损失率由制造商开辟网上销售渠道的比例决定。

(二)研发投入与网上销售比例

1.研发投入对传统销售价格的影响

由于制造商的转移价格下降,零售商可以订购更多的产品,并且降低销售价格,使销售量增加,获取更大的收益。也就是说,零售商的产品销售价格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而呈线性比例下降。不论制造商还是零售商都有很强的意愿发展研发活动,正是因为研发可以为整个供应链带来利润,甚至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使整个社会福利都有所增加。

2.研发投入对网上销售价格的影响

制造商的研发投入导致生产产品的成本下降,为其直接网上销售的定价提供了更大的优势,也是其与零售商竞争的优势所在。由于制造商缩短了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环节,具备了价格下调的空间,使得研发能力很强的企业开始热衷于通过网络直接进行销售,获得更大的利润。

3.研发投入对转移价格的影响

由于制造商进行研发活动,使产品的生产成本有所下降,进一步对转移价格进行调整。也就是说,随着研发投入的加大,转移价格也呈线性比例下降,在现实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也正是这个原因。这与实际相符,如果制造商投入费用进行研发而降低产品的成本不降反升,转移价格也上升而导致零售商的订货量减少,则制造商没有研发的意愿。

4.网上销售比例对传统销售价格的影响

制造商网上销售比例的增加,只会相应的减少对传统销售渠道的供应,在这种情况下零售商为了与网上的低价格产品竞争而被迫降低价格,因此,传统销售价格会随着网上销售比例的增加而呈线性比例下降。这也正是制造商推行双渠道时面临的来自于零售商的阻力,本文在供应链的类型选择上正是基于此种情况的考虑而设定制造商的领导者地位,可以从主观角度出发推行双渠道,避免了零售商强大阻力致使双渠道不可能进行的可能性。

5.网上销售比例对网上销售价格的影响

制造商网上销售比例的不断增加,使产品的分流开始偏向网上销售者,而网上销售价格不降反升的原因可以理解为:由于制造商在网上销售过程中越来越处于垄断地位,为了取得更大的利润可以提高原来为了开辟市场而采取的低价格策略。基于以上考虑,可以看出,双渠道的比例对整个供应链的稳定至关重要,零售商的传统销售对制造商网上销售价格的约束力促使消费者可以进行自由选择,获得更大的消费者剩余。

6.网上销售比例对转移价格的影响

制造商在增加网上销售比例时为何会降低转移价格,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解释:一方面,在模型中有研发投入这个变量,因此,降低转移价格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制造商为了避免零售商对双渠道产生太大的抵触举动,也会降低转移价格,毕竟在整个供应链中制造商和零售商处于竞合状态,为了能够弥补零售商由于双渠道损失的利润,就必须降低转移价格使零售商可以通过价格弥补制造商网上销售对传统销售渠道的冲击。

(三)研发投入对双渠道供应链的影响

通过建立基于研发投入的双渠道供应链模型,并且进行仿真后发现,研发投入与网上销售比例是线性关系,随着制造商在网上销售产品的比例不断提高,研发投入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说明制造商有更大的意愿从事研发活动。与实际情况相符,制造商为了增加利润,在网上销售比例不断提高的同时,必然会通过研发投入降低产品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收益。

而研发投入对制造商利润、零售商利润及整个供应链利润的影响,将会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零售商的利润不断下降,促使制造商与整个供应链的利润都先降后升。

另外需要关注的是网上销售比例对制造商、零售商及整个供应链利润的影响。零售商的利润由于不断下降而会对制造商的网上销售产生抵触心理,并且有一定的行动加以约束。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使整个供应链的利润增加,需要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形成一定的契约,使双方都能够从研发投入和双渠道中获得最大收益。

基于研发的双渠道供应链模型求解过程,制造商与零售商都采取不合作策略,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供应链的类型不同,二者之间也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而且由于整个供应链决策由三阶段组成,每个阶段双方都以可能采取合作与不合作策略,并且,不同的策略将会为自身利润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利润带来巨大的变化。

通过仿真可以看出,研发合作与不合作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并不大,都有微幅上涨,但是对制造商和零售商来说,却有着不同的结果:研发不合作情况下,制造商的利润都比合作情况下的利润高;零售商的利润比合作情况下都要低。为了双方都能够获得收益,合作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网上销售比例增加带来的零售商利润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网上销售比例的增加,导致零售商的利润同比有大幅下降,对网上销售产生冲突。更为有效的措施是在网上销售比例一定的情况下,增加研发投入,使双方都能够受益。

四、结束语

结论一:在基于研发的双渠道供应链模型中,由于引入研发和双渠道而使供应链决策优化与协调难度加大。通过对模型求解分析,得出研发投入对供应链模型中各变量的影响,并且指出研发活动与双渠道的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结论二:作为供应链组成部分的制造商和零售商在三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策略可以选择,而不同的策略会对自身利润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利润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制造商和零售商采取不同的策略,而为了Pareto改进,双方必须达成协议,实际操作过程中,协调的难度很大,许多学者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结论三:通过研发合作与不合作两种情形下制造商、零售商及整个供应链的利润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到研发合作下的利润无论对供应链中的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都有益处,说明研发活动作为供应链模型中的新变量有其存在的价值,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的决策优化与协调活动。

结论四:本文对供应链协调提出了新的思路,也就是在网上销售比例一定的情况下,不追求完全意义上的研发投入最大化,而是制造商增加(X*+?驻X)的投入,使零售商的利润有所提高,而制造商虽然利润比预期中有所减少,但却在市场中占据更强的竞争力,在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中取得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Katz M., An Analysis of 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6(17):527-543.

[2] D’Aspremont C., Jacquemin A., 1988.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illove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8(5):1133-1137. Erratum: Amer, Econ. Rev., 80(1990):641-642.

[3] Kamin M. I., Muller E., Zhang I., Research joint venture and R&D cartel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1293-1307.

[4] Ziss Stefen. Strategic R&D with spillovers, collusion and welfare[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94(4): 89-105.

[5] 霍沛军,宣国良.纵向一体化对下游企业R&D投资的效应[J].管理工程学报,2002(1):44-47.

[6] 肖条军,盛昭瀚.纵向型企业集团R&D决策的两阶段信号博弈模型[J].系统工程学报,2002(4):316-322.

[7] 刘伟,张子健,张婉君.纵向合作中的共同R&D投资机制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1):19-22.

[8] Bendoly, E., Integrated inventory pooling for firms servicing both on-line and store demand. Computer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2004(31):1465-1489.

[9] Anupindi, R., Bassok, Y., Zemel, E.,A gener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decentralized distribution systems.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 2001,3 (4):349-368.

[10] 杨跃翔,夏国平,卫昆.双渠道两阶段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9):1391-1395.

[11] 侯晶,赵林度.需求突变情况下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2):272-277.

在线咨询